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诗○西游录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H 页
[西游录序]
承熙生有韩南疆。鲵桓而游。长且老焉。然既寓形两仪。不能无宇内之想。且蒙父师提训。读尧舜周孔之书。其心常中华也。晚遭世乱。妄慕箕师东出之意。以六十二岁戊申。浮海出俄斯东境。翌年转满北之蜜山。中华始国。上书大总统袁公。请复尧舜禅让之制。周孔德艺之教。凡三无报。癸丑五月。转于满西之安东县。与南士谋西游。组东省韩人孔教发起会。十二月入北京。忝名孔教总会。承认支设。暇与同社诸君。讲教科若进行之方。冠服之仪及吾先君子理学综要,四礼辑要,春秋集传大义。甲寅二月。复上书总统。论国用国乱国宪国教四事。又不报。南走曲阜。拜告孔子子思之墓。周公颜子之庙。藏先子三书于阙里。三月复于北京。既月还东省。到奉天而止。噫是余生一游也。尚或有进于是者乎。且占一区閒域。得吾韩人共之。讲明孔子之教。以无负此一游之志乎。略次其行历以识之。
 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四年癸丑十二月初二日癸未。由安东县上沙河镇车。芮国彦(大僖○清道人)及次儿基仁从。孟士干(辅淳○龙仁人),卢主事(箕铢○草溪人),任主事(𣵮○京城人),李生钟省(牙山人正尉世永子),卢生▣▣ 主事子(저본에는 '主子事'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主事子'로 수정하였다.) 出饯。
发北京行
窄窄韩山白尽头。漂萍六载始今游。中华钜陆全寰拱。神圣洪源万世流。政恐西风掀地倒。回看东旭向天浮。先君付我春秋传。为访英贤此讲求。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0L 页
安东县在鸭绿江西岸元宝山下。旧属两界闲地。清咸丰末开荒。今成钜邑。日人连铁路于满鲜桥江上。拟东洋第一。割县南为租界。直达于长春。将复设洮南路。达蒙古界矣。车中望金石山甚奇秀。金进士学周每说山下局势宏阔可居。似不虚也。午历高丽门。盖丽代立界通市处。
高丽门
丽代无邦此有门。迷茫往迹野乘闻。两界蔘缯奸窦泄。千年皮币孔途奔。山河也识檀王辙。烟火今成满代村。白发西风缘底事。吾家旧路在中原。
 门以西。山势雄峻。路头屈曲。经二十二窟。始见凤凰山立云中。山下局面平开。凤凰城在焉。说是句丽安市城。(丽人呼大鸟为安市故名云。或云城南数十里。别有安市城。)城主杨万春射唐帝中其目。李牧隐穑诗从教白羽集玄花者也。眼前只有一般辫发满族。一般荷鎗日兵。欲求前代影响而无地矣。
凤凰城
此是中州第一门。碧岚初辟晚钟闻。檀箕郅化仁禽至。日露狂尘战马奔。(甲午清日之战。清总统宋庆率七十馀营。守九连城。日兵渡江。庆退保凤凰城。以为不可守。弃城走。日兵遂入据。甲辰日俄之战。日兵败俄兵于鸭绿江。遂连破九连凤凰二城据之。)天开愚叟篱前路。(借王屋愚叟移山事。以见山高路狭之状。)人到丁令郭外村。(此皆辽东地。旧属檀丽故域。而今只见殊服异语。)玄花白羽浑如梦。安得杨公起九原。
 过凤城渐看。极目云烟。天野相接。夜下奉天省车场。宿金氏铺号同益丰者。省治沈阳县。清旧都也。清太祖起自满州。席捲而西。定都于此。立天下之基。今其城府周遭。人烟稠匝。尚足为雄镇。追想我 孝庙被质三学士殉死。不觉悲愤填臆。成声振(钟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H 页
頀)来见。天涯旧要。相对凄凉。权丁若(丙夏)曾约居行两同。闻昨始相地广宁。更觉惘然。甲申晓雪。李君达凤(吾州瑟谷人)来见。晚访权教官。(丙文○京城人)其仲胤重根曾访我接梨树有旧。面酒叙话。郑君载洪(泗川人)与丁若同寓吴家荒。适至要我出其家。
沈阳城
极目风烟接地平。奉天西塔夕阳生。一去不回三学士。千秋难见二皇明。旧泣铜仙辞汉阙。(清兴移历代宝器。藏于奉天宫。)今看石牸入巴城。(借秦人石牛通蜀道事。譬铁路贯满中。)过境恩雠无处说。(吾韩已亡。清亦革命。)吾人到此若为情。
 乙酉。申君伯雨(清州人)金君琏焕来见。金君为说花山近事。嘘唏久之。丁亥。出吴家荒。金参奉文若(昌铉)邀宿焉。己丑丁若始返。约皆左。送止马三家车场。此行竟孤矣。庚寅行渡辽河。鲜勾旧界也。锦州亦一都会也。南辽以西。漠漠平原凡七百里。古人言日出土中。尽不虚也。到广宁始见山。俄而医巫闾诸峰。飞舞而前。夜抵山海关。盖已过长城矣。追念往迹。往往不禁扼腕。
渡辽河
檀主神疆此水东。尔来分合代靡同。(檀君降生太白山。实是白头山。循之而南。其都在平壤。而其西界至辽河。幅员极大。箕鲜句丽之盛亦如之。后自契丹始分裂。)地气常随人事变。华夷元不界疆封。(檀箕之世。朝鲜日就文明。与中华无异。句丽尚武。屡与中国交抗。罗丽以来。局处鸭左。而辽东遂沦于夷俗。明祚不长。分合无常。盖人事之变。非地界有限也。)
千古箕王此一东。农工诗礼五千同。膻蚁鱼渊洵有理。史家谩说受周封。(箕子东来。从者五千人。百家毕具。足为世人模范。鲜人爱戴归往。渐成国体。自是天理。史家说武王封之。然本非周地。何以分封。况箕子矢志罔仆。岂受周封哉。)
幼安何事此河东。老去还从魏使同。高遁犹为乡里恋。一生心事一疏封。(世或谓管宁为汉守义。然宁当曹氏世。自辽归乡。非避篡夺之魏也。其居辽东。为避乱也。其不仕。只是厌爵禄也。其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1L 页
上魏主书。已自道尽矣。尚论者自可知。盖高遁之士也。)
锦州路中
百战功成惜一死。承畴宁不愧丘曹。(明毅宗十四年。清兵围锦州。总督洪承畴调吴三桂等八大将。调十三万兵次松山。清兵迫之。尽败走。承畴入城坚守一年。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皆死之。承畴降。承畴曾屡讨剧贼。积功至都督。出守锦州。)清氏元勋颜已腼。忍向明家弄手刀。(承畴后为清朝大臣封王。帅师攻皇明。屡败官军。)
宁远道中
直节雄筹袁总兵。宁州百战屹干城。(明熹宗六年。满州兵围宁远。袁崇焕誓死固守。满兵戴盾穴城。崇焕发大炮击败之。后为总兵。屡立边功。)吴家钃镂嗟无眼。(崇焕后为总督。满州主避其锋。迂从龙井关入。进薄京城。崇焕将兵入救。清主因中官被缚者行反间。毅宗疑之。逮狱杀之。天下冤之。)坐见清师入帝京。
望医巫闾
医闾山角使人惊。虞氏幽州厥镇名。(虞世十二州。其一幽州。其镇曰医巫闾。盖已入中原幅中。)燕秦儿子心胸窄。割取家园筑小城。(据幽州镇山则燕秦所筑长城。实在中国之中。如割家园筑小垣。)
山海关
上天元不限东西。嬴氏城头夕影低。千秋石窦无人闭。五胡三主一轮蹄。(后汉后赵后秦燕魏为五胡。与金元清三主。皆从关外入。)
无君无父一姬情。残尽明家更噬清。世人不识吴三桂。枉把经权较重轻。(明毅宗十七年。闯贼逼京。命辽东总兵吴三桂为西平伯。将兵入卫。三桂收宁远兵民四十五万。日行数十里。至礼润。闻李自成已陷京师。逗遛不进。会自成使者赍其父襄书招降。三桂受伪命欲降。行数十里。询知其爱妾为自成将所夺。大愤斩自成使者。回山海关。上书清亲王多尔衮请降。自成怒。自率兵攻山海关。多尔衮救三桂。战破之。自成杀襄及其家人西走。清遂入北京定都。封三桂为平南王。使伐明。既尽灭明氏。又叛清自帝。清讨灭之。世人不知其情。论讨自成事则或言赴君难者不能顾父命。及其叛清则又以恢复中华为大义。皆非其真也。)
 辛卯登车栈一览。地盘高平。眼界通阔。西北枕大山。东南控海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2H 页
湾。尽一雄关也。登车车中有女座隔间。足见中华礼俗有遗也。自此山川华丽。里闾稠密。唐山以南。一望平野。树梢连天。人烟点点。是蓟门烟树耶。天津巨港也。帆樯如织。街里络绎。难以一眼槩也。一边累累湿土中者。皆冢墓也。不觉发喟。
蓟门
地尽天低杳不分。迷茫烟树是非云。借问汶篁何处植。西风欲吊望诸君。
天津
海气东开天北垂。西风十里酒家旗。回忆清朝李太傅。低头缔约正堪悲。(清光绪甲午。与日人战于朝鲜连败。日兵遂进陷辽东山东诸处。乙未命李鸿章为专权大臣。往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议和。三月还天津。定割台湾地。赔偿三千万元缔约。)
沮上窠窠蚁垤如。津人交错死生居。先王葬法原伦理。物土山陵族墓墟。(古制宅兆必卜山陵。制族葬以昭穆为列。)
 过天津已夜矣。抵北京入西河。沿东升栈。金副尉赫先入有约今发还。有赵丧人镛(黄海道长渊人)迎叙。北京自召伯封燕。始著邦疆。至慕容氏称帝。雄跨诸夏。逮至辽金。混一中原。奠其鼎钟。历元明清。日增式廓。宜其宏大美丽甲于五洲。而今考西欧名都钜港。多非想境所到。北京乃无足屈指。盖缘中州尚朴之遗风。亦二千年衰退现象也。
北京
神州殷庶甲寰中。大陆涵天首府隆。七雄肇割山河幅。四代连仍帝子宫。(金元明清)明家旧谊匪风感。 孝庙深羞逝水空。(清曾质我 孝庙。至燕始遣还。)满辫洋髡车外走。我华谁是主人翁。
 十一日壬辰。国彦,基仁出观京都物华。仍访金主事羽正。(本名益焕。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2L 页
京城人仕北京。)尹秘丞棠(本名胄荣。京城人。梧阴后裔。)来见。详道孔教会事。癸巳作书孔教会长。送国彦,基仁。持干任李时品(字明庶。四川人。)所赠孔教论一册还。陈博士焕章(字重远。广东人。教会主任。)所著也。足见博雅而有苦心。但时有牵合时趣处。亦气数所迫也。
读孔教论
亭亭直上我家中。不苟高奇不苟同。或恐诸君多说话。害他天理本然公。
 甲午崔主事荣玖(吉州人。今居镇岑。)姜秉烈(长城人)来访。乙未陈重远来见。笔询姓名职业。次书先生仪观秀异。足见学问甚高。此来甚有光于吾教。因请赴讲会。黄元方(龙南人)来。自言曾游郑厚允门。其志颇倜傥。丙申高龙焕(北青人。方游学。)来。十六日丁酉。赴孔教会。由共和门入正阳门。历旧皇宫门。西过中华门。北迤至衍圣公府。(在太仆寺街西单牌楼。乃孔衍圣公京府。)陕西会长宋伯鲁方演讲。讲罢入客厅进茶。龙积之,(名泽厚。广西临桂人。)王伟臣,(名士杰。河南武涉人。)李明庶俱相揖叙话。明庶书先生道高望重。请为案中光。余辞谢。遂与国彦,基仁并录。与重远商确支设事数条。
共和门
家而无主国无君。终作山溪水草群。试思揖让都俞世。元有人和不二门。
过旧皇宫
天下初闻无主国。宫中又有没民皇。可怜白玉墀边草。空作髧儿斗翠场。
亡国遗民头似雪。清家门外泣 韩皇。南汉沈阳千古耻。两地今成一梦场。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3H 页
衍圣公府听讲
圣府崇崇数仞墙。累然遗像俨斯堂。那将共此图中服。言以其言行以行。
 庚子。尹令棠来致安庆观孔道会委帖。请赴拜经会。乃龙积之所倡。盖本齐书臧荣绪庚子拜五经之意也。偕送国彦,基仁赴观。辛丑黄启瑞,(粤西贺邑人)薛正清(陕西韩城人)来。黄英妙可爱。薛乃文清傍裔。尝率陕西义旅著战功。问文清家学仍主程朱否。正清曰然。问此间程朱学派有几人。正清方书龙积之。适闵判书泳璇(辅国台镐子。纯明皇后弟。)至。说及国家往事。不觉呜咽。询其伯公(泳翊)近状。曰今无世间想也。问大监来此何干。曰游观。余曰宗社覆亡。吾人均罪。其首非大监家耶。判书洒然曰不敢辞。余曰大监昆弟思赎万一未。判书曰无以当此。余曰先大资不识吾先子而特筵奏之。请特设义禁府都事仕窠而处之。吾固不私谢。然亦不能无感焉。此语为少报也。判书曰先人时。尚有公论也。辞未竟。龙积之来。寒暄毕。问贵国学派主何学。答学派虽多歧。主程朱则一也。积之曰闻先生主程朱。深庸敬服。往复屡回。乃曰先生此行。中华孔教之福。仍请余作书。康更生(名有为。广东人。)及济南孔道会长王侍郎锡蕃灯至。皆告归。丧人梁谨泰(开城人。营商业。)来留赵君所。
与薛正清论文清学派有感
厓翁使节逮皇明。才向群中得一京。(西厓柳文忠公使明朝。问中国近世道学正宗。皆以陈白沙,王阳明对。文忠公言陈王皆不免禅旨。惟薛文清公可当正宗。有新安人吴京揖而进曰公言是。)如今学界多禅味。可喜高章薛正清。(正清姓薛而主文清之学。其名实符其旨。)
 壬寅李议官倬,(京城人。故判书祖渊子。)罗弘锡(水原人)来。弘锡言曾参耶教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3L 页
非本意。今愿从先生赞孔教。癸卯基仁赴孔教会。持支设书还。金君尧璿(长城月坪人。河西后。曾于海参威有旧。)李副尉鸿圭(京城人)来。龙积之亦来。为余谋一馆所于安庆观一房。鸿圭君善为通辞。尹令告归。付家书。甲辰作书陈重远。改承认书面(初作韩溪老先生阁下。)作东三省韩人孔教会。李教官相益(镇川人。参赞相卨弟。)来。道及其伯公同苦事。日已夕。乙巳李镛(本名钟善。北青人。判事俊子。)来叙别来经历。(曾于海参威同苦。)且说延吉府韩人孔教会。(韩人在北间岛。私立孔教会。)与垦民会相轧事。盖垦会多耶教与新学。交府立会。颇成团体。为外人所恶。农民又苦其年金。适老宿诸公立孔会。素嫉新学陵铄。有奸人托其间。合农孔之怒。坏垦会。至呼诉官府。犯上作闹。府官遂以兵迫之。获首杖囚之。流离民族。又相交恶。思之叹息。
闻北间岛孔教垦民两会相争有感
新见凭陵旧习矇。东头西畔两梦梦。安将大韛通镕铸。鍊得纯钢作选锋。
 二十五日丙午。移寓西砖胡衕法源寺大悲院。亦龙积之所僦备孔道会支设者。而今且假我也。是晓先到迎接。静洁可爱。李倬,黄元方追到叙话。
寓大悲院
北京城里东溟客。释子堂中孔氏情。却恐身心终二致。忧贫忧道两无成。
 丁未基仁赴讲总会。路历李南彬。(名文治。云南人。前国会议员。)持形声通一册还。盖南彬忧中国音学之差。用声韵反切之例。仿列国音文。倡造谐声字。其用心亦苦矣。余尝依吾国文作音文类表一篇。思欲与华文配行。天下所见有略同者。然皆画饼也。龙积之来。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4H 页
请阅春秋集传诸篇。乃曰先生此行。足以报箕子东出敷教之意。今鄙人于中邦最有眼福。仍起揖请借瓻详究。
见龙积之说箕子事有感
箕师东出晓天清。爝火何干太阳明。中州自有龟书在。皇极篇中至理呈。(洪范五皇极。大明君民之道。此与尧舜二典所载相发。今中国论共和者。不识此书之旨。只以无君为极至之理。故下句及之。)
 戊申陈重远来询移寓。己酉往谢重远。略论东省韩人设教入籍数事。重远节节首肯。叹政界未暇商确也。次论孔教当设科实施。重远请著论以明之。时衍圣公令贻到京方还。作书付春秋集传一部。夕龙积之来说谨阅理学综要,四礼辑要。益服尊先德道问学冠绝群伦。求之我邦不易得。古语云明德之后。必有达人。今得见先生父子。真此生之幸。
龙积之论先君三书有感
此世鲜看主理文。回头宇内忽无君。中原得友瞳如电。可是吾翁后子云。
 庚戌薛君正清来。讲礼说数条。辛亥除夕也。国彦,基仁观城市。独坐抄孔教教科论。夕酌酒遣怀。
北京除夕
苦事浮生此夕除。今行又是北京初。召伯山河西日暮。明皇城阙朔风嘘。青岑万里先人庙。白发三更释子居。宇宙悠悠心一寸。挑灯独草教科书。
 甲寅正月初一日壬子。晨起盥洗。基仁赊果酒酬令节。院直老头陀献一酌进揖。道万福。盖旧俗也。朝后黄启瑞来贺岁。邀基仁游城中。留供夕馔甚盛云。
北京元日 (甲寅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
吾生少可是年头。大陆恢恢曙彩流。绮罗五族(汉满蒙回藏。)同人巷。歌鼓千年帝国楼。(历金元明清四帝代。)一番风自吾家到。(吾家在东方。)三画阳能普土周。上天不以西潮变。正朔宜从圣训求。(民国改从西历三年。而民间尚从旧正改岁。盖圣人行夏。适于人时也。)
 癸丑国彦决意辞归。怅惘无以怀。托归与东省诸公。先织孔教会。全议官(秉薰号醉堂。平北三登人。)来访。自述平生经历。往往悲愤下泪。欲寻孔社。命基仁偕往。持该社规则二度还。其中有图书馆颇可观。甲寅我曾王考参判公讳辰。第一钟。盥洗具服坐。万里孤怀。感泪自零。封春秋集传一部及教科论。送孔教总会。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4L 页
送春秋集传付孔教总会
今人援孔似迷藏。刚说春秋不尊王。王正大义昭如日。愿共诸君讲一场。
 李浩然(陜川人)来。方习华语拟入学。传其兄(载源继伯父)宅父忧。为念怆然。李南彬来。仪表可敬。叙寒暄。见案上有理学综要。请而阅之。拈理气二物一段曰平生深服此言。问有成说否。南彬曰方泚笔。笔之当就正。夜而还。乙卯薛君正清来。讲格物及理生气之旨。(别有笔话录)问春秋尊王论语攻异端之义。(正清有所著。言春秋不主尊王。孔子不攻异端。故余诘其主意。)正清曰前所论多未中理。待暇从容就质。丙辰访全议官。酌红露叙话。待社主徐侍郎(名琪字花农。浙江人。)不至。拜孔子像而还。戊午基仁赴孔教会。见重远已抄教科论付杂志。托余续有论著相投也。罗弘锡来。抄东省韩人私议。且愿担孔教一分子。己未申正尉八均(申大将櫶孙。今改英曾。在安东县有约。)来见欢叙。且致国彦归信。袁峻(河间人)委来致款。龙积之简要明日圣庙拜经。初九日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H 页
庚申。赴国子监。龙君与黄启瑞待监门。入曲廊啜茶。进大成殿。殿高可建十丈旗。覆以黄瓦。堂阶皆玉𤮍。中堂奉版位。榜至圣先师孔子。前傍分奉复宗述亚四圣。其后傍分奉孔门十一贤及宋朱子。(清嘉庆间跻享)皆用汉满文双书。两庑百五十位。未能遍谒。庭中历代赞德碑林如也。老杉井井成列。正门两旁内。安周宣王石鼓十座。外安康熙帝石鼓亦十座。积之率诸生奉六经四子。卓于门内。焚香进拜。各读一章。肃立凝想而退。余亦随导而行。西迤入辟雍门。复由桥门登殿中。有帝座。自元明设。但水外占地未广。无以容万众观。迤南曰南堂。养士数千人。共和立国。经废而士散。归历李浩然。隆福寺胡衕。韩君镇教(平北祥原人)在座。由南城列国公馆外。出循车场路西还。
大成庙
天彝慕圣夏夷同。四帝宏模代有隆。龟背林成碑影织。龙头云现屋身穹。灵颜未洗满洲墨。讲座翻掀欧海风。南舍烟沉西日暮。沧东下士泪盈瞳。
辟雍宫
桥门璧水拥朱宫。三古文猷尚有风。民国皇嬴终一辙。黄龙宝座碧苔笼。
 初十日辛酉立春。酌酒遣怀。韩镇教来说西垦教会事。袁峻持饼子一纸盒相赠。笔话良久。(别在笔话录)龙积之继至。论教科论。真得孔门宗旨。仍劝开会院中。得自与中国人共来从事。余辞未敢。积之又请通书康更生。(有笔话录)
北京立春
六十一回半岛春。七年冰陆不知辰。风味初惊生菜碗。范围将大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5L 页
赏花邻。桃帖先题吾道泰。梅心渐似旧邦新。适有故人谈孔教。万方同我太和真。
 壬戌积之送黄启瑞。索寄南海书。书寄之。李倬,袁峻来话。安君泰敏(黄海道信川人。今移义州。重根叔父。)学天主到北京。资匮访天主教人无顾者。迹余名而至。告以情。慰留之。间说义士旧事。为之怆然。癸亥权湜书从教会至。卜居一着尚漫然矣。李南彬寄冉觐图(牟阳人)所著天理主敬图一册。亦一新说也。龙积之书言愿从先生后立一学校。奉五德五伦六艺四科而充广之。仆志已决。愿先生出而倡之。余致书辞谢。李相益来阅近著数篇文字。赊酒稳叙。甲子终日雪。孔社徐侍郎(琪)寄名纸致问。送衔为谢。乙丑龙积之寄书基仁申前意。(书略曰大悲院甚静洁。鄙人为招待地。凡贵国学人辱临者均可便宿。尊公道德高迈。学识独超。直可开门讲学以授徒。将孔门教科实施。以正孔教。鄙人愿为门生长也。请转禀尊公云云。)全议官送献议二册请校阅。观其大意。多见苦心。十五日丙寅上元。遥想故园。怅然兴怀。黄启瑞抄教科书来。请点付报馆。全议官,申正尉次第到。酌酒酬节。
上元看月
七年四见殊方月。只是吾家屋角轮。那从此上乘将去。环尽全球烛万伦。
 丁卯罗弘锡共韩令永福(广州人。曾守江华郡。)来。韩自言曾学于俞凤栖莘焕。(文敬公)廿年前为领事书记住天津。后入耶苏教。今来此传教。吾韩近日人情无常多如此。韩镇教,袁峻至。各请趣旨书一度。戊辰申英,赵镛来寓西间。韩永福又至。袖示所拟东省方略。良亦苦心。但藉此要华人信己而任用则亦末矣。夕赴全议官书邀。议官出示华人酬答文字。且及其所拟献议书请订正。十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H 页
八日己巳。为中华南北统一纪念节。放街张灯。颇饰物色。是日校全书。其欲以吾东礼教施中邦。立意颇壮。
纪念令节
天候自有日时丁。(如四立分至之类。各有自然之节。非容人力可以参错其间。)古圣何曾别立名。(三古以上。无世俗名节。)西人纪念兴民志。(西人有纪念盛迹之节。今此名节盖仿此。)犹胜东洋俗不经。(东洋所云三三九九端午流头之类。皆不经。出于后代谬俗。)
 金君起汉(平北宁边人。师事柳毅庵麟锡。曾于俄寓有旧。)来见忻叙。询毅老事不能详传。朴友宽国移居长春近地。读书治农。想起黯然。庚午朴宗根(咸北利原人)来。颇有志气可爱。闻北间岛韩人李东春请愿政府。得东省韩侨入籍训令。念其情形。为之叹息。
闻东省韩人入籍有感
幼孩失母母他人。家姥无言泪满巾。未知他日生毛羽。能记爷娘有大伦。
 全议官送意见书求绳削。适患风煽耳鸣。强精点窜。恐误故人勤嘱也。壬申基仁赴孔教会。陈重远请余述作。询及孔祀冠服之制。李南彬送所著四言韵语求评。李相益来致其伯氏参赞书。万里寄情。读之可泪。且言孔教会必自立国土于世界政治之外。此曾临别相确者。顾今欲依人藉力。时之权也。然亦力量不及也。作书寄谢。茫然不能尽心曲。
读李参赞 (相卨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 书有感
清山俄海风霜泪。孔道昙魂圣佛心。五载影形今万里。梦中颜面字头寻。
孔教亶宜别立土。多君抄下一南针。如今却傍邻家庑。拙法诚惭负夙心。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6L 页
癸酉雨。甲戌又雨。作孔教进行论及孔祀冠服说。赵镛薰(咸安人。今寓怀仁县。)来访。致权湜书。乙亥微雪。为龙积之嘱序孔庙游录。积之书来。多谬赞。馈片糖一封。崔主事荣玖来寓前舍。丙子李德初(启东○安东人相羲弟。)来。道旧谈新。一喜一欢。且道通化前踦。仍说卜地同居协议孔教之意。甚可慰。崔主事设夕饭相待。丁丑送进行论于龙积之。积之书言先生此行。殆孔圣箕圣默谕之。使我四万万生死而肉骨也。当腾传报纸。启发我四万万之心云云。且寄宁述俞(潼关人)所著明学一书。请弁以文。余辞未敢。金起汉来讲章甫深衣之制。且奉示李华西衣制。盖余所讲过者。与许性斋说大似。亦前辈苦心也。戊寅李南彬,赵国政(云南太和人。)来。南彬言大著清心丸说。文字高妙。大有警发人心处。(安君泰敏欲卖清心丸而无人顾者。余戏作说使示人。城中多传写者。)仍请重览理学综要。览毕言此书深得程朱正传。今中国无此书比。贵国有印板可买一帙卒业否。答大兄可持去详阅。鄙人当谋求呈之路。南彬竟辞谢未安。己卯送孔教进行论及冠服说于孔教会。理学综要一帙于南彬。托置一文字于其首。袁峻来说东西胜负之原。(别有笔话录。)龙积之书言进行论已付报馆。且请作字说百篇序。庚辰罗弘锡,尹海锡,(水原人)李浩然,金声振(元山人。曾卒业高等学校。颇有志尚。)来。薛正清来言先生教科论一篇。自敝会已呈总统。批准教育部。置之不理。拟即从敝会自办。将来请先生主持笔政。仍言自后请常奉教诲。余辞谢。(详笔话录)
孔道会拟改编孔教教科。要余主笔政。
嬴秦世降教科无。此路中原鞠草芜。多谢诸公疏旧井。老夫何力转机轳。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H 页
教育部长不理孔教教科有感
儒寒末叶弱丧儿。流落屠沽足自怡。不记渠家皇祖史。诗书匠冶万法治。
 辛巳全醉堂来议献议事。朴正来(忠州人)来道北岛事。闻白纯(水原人。在满洲有旧。)近信颇安。朴宗根来报入政治学校颇勤课。
 二月初一日壬午。孔教会委帖基仁爬上丁孔祀招待员。夕往访龙积之欢叙。积之请程德璋(▣▣人)相见曰少弟往香港有此兄。可随事商确。癸未基仁参孔社孟子生日祀。龙积之来请设韩人孔教会于院内。自参讲席。余以将往曲阜辞谢。金起汉适携华西雅言至。余请积之一阅。积之极致钦尚。且问学校议祀孟母何如。余答礼意多未安。(详笔话录)甲申孔道会委帖请丁日讲席主讲。余以无学无语。托黄启瑞致辞谢。孔社副长徐琪来见。旋以孙女幼化作佛事。余只于门内送迎。但闻佛宇鼕鼕。僧俗喧聒。全议官来借缁布冠。欲仿制也。罗弘锡,李镛,金声振,张一清(龙川人。方仕中华为委员。)皆来见。龙积之寄诗五首。且付书曲阜孔提学祥霖。(字少沾。孔子七十二代孙。)夕薛正清来。申请赴讲会。要预作一文字。自愿代演。不获已许之。乙酉积之又来托。我往曲阜早还。偕设教会。
龙积之将往南海。次余北京行韵留赠却步。
龙君豪逸出群头。吾道深忧此北游。臧氏拜经尊圣训。渠翁教礼警时流。兰二南山人不辨。桑三东海我曾浮。香港春风须一月。(积之师事康更生。今将往见于香港。)大悲佳约庶相求。
 夕崔主事就余闲话。见余旧呈袁总统书。因论孔孟不先求诸侯。程子上仁宗书及当世时宜。颇见精详。丙戌基仁赴国子监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7L 页
习仪。余访全醉堂。李相益在座。谈及世事。袁世峻(总统从弟)适至。见余揖之。笔话叙寒温。余问今总统公主中华大局。实系家国存亡。阁下何以补聪。世峻曰无才不敢当。此阁下仪表甚伟。必有所蕴。到此何干。答亡国逋踪。何有蕴抱。适为孔教一观耳。世峻因询及敝寓。约以来访。夕送演讲稿于薛君。初六日丁亥。早赴国子监。盖复孔祀已经国会议决。尚以礼式未定。拟来岁行事。孔教者议私办春享。总统约使教育部长蔡儒楷代表行祀。托事不出。公推李南彬将祀。粢牲笾实略备。用儒生乐舞。两庑未暇设也。是日冠童辫髡交错成列。妇女及外洋观礼者左右立。舞用二佾。拜用三跪九叩。吾与韩人只再拜。礼毕行讲。讲毕写真以志之。
国子监丁祭
民国三年圣祀停。时平犹自虑粢腥。申勤赖有二三子。不忍虚过一仲丁。
 午钟先发赴孔道会。方齐而待矣。奉真影用沧洲仪。祭毕鸣铎演讲。次及余请升席。薛君从左代演。(讲说见笔录。)周嵩年(字熊涛。河南福禄人。前清知县。)宁述俞以次演讲。进茶果。熊涛言曾得石坡(吾邦兴宣大院君别号。)诗画于朴使(未详其名)行。且出所著西山诗藁赠我。述俞君亦赠所著续明学一册。尽欢而还。夕阳矣。与诸君入法源寺。层搆复阁。穹崇罗络。称京中第一寺。寺中有佛齿一龈甚钜曰释迦茶毗之遗。其说虽谎。然盖非常人齿龈可拟。亦一吊怪。
孔道会讲说
玉山鹅社想如天。遐陋多惭大薮筵。惟有苦心忧道切。敢将诚法说真诠。
法源寺
皇城处处佛宫豪。却让吾韩一着高。(我韩世法。京城不许立佛寺。僧人不许入城。)妥灵藏柩仍成俗。枉聚阇梨尽日嘈。(中华近俗人死则迎僧诵经。藏柩于寺。或至屡世浅殡。或仍设灵。使僧上食终三年。)
 戊子陈重远来告明发香港行。将见康南海。往返费一月。先生有事。可与李时品相确。匆匆立别。怅然久之。
送陈重远南海有感
八载西还未暇家。只缘孔教我中华。(重远游学美国业博士。倡孔教会。中华始立。即还北京倡会。过家百里而不入。)此去细商南海子。纲常不许一毫差。
 己丑薛正清持新纸所印孔道会讲本来示。仍劝设会此院。请与意中人同参。盖与积之同情也。顾余有未能也。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H 页
龙薛二君要我设教。感其意口吟。
大薮恢恢百凑通。只为伦常万古公。惭愧青牛无道气。汉仪那得鲁生同。
 庚寅雨。辛卯晚霁。草呈总统书。龙积之在顺天府。简寄文承相祠用我北京行韵书怀一首。壬辰罗弘锡持所著研究日本文明论请点窜。李德初来议奉天近地占居设会事。颇见条理。癸巳访全醉堂。欲偕往谢徐侍郎。适侍郎至。社中有会事。因请我入会。余尚未悉主旨。姑逡巡而还。甲午金副尉赫来同留。略传安奉消息。乙未夕往唁李南彬女丧。南彬因进茶果叙话。极赞理学综要精义。且询书中所引李子。余略述退溪为吾邦理学之宗。上及寒暄,静庵,晦斋。下暨寒冈,大山。次及栗谷一派。南彬又极叹中华学界不宗程朱之弊。次论及时局。余因出示所抄呈总统本。南彬次第手画看下毕。又逐节极赞。亟劝直呈。以余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8L 页
将往曲阜。请设餐一叙。留约而还。(详笔话录)闻李相益来失唔。丙申与诸友合资送安泰敏归。丁酉金培东,(清道人有旧)文昌斌(开城人年二十)来见。向夕李南彬与其婿陆勋臣来米廛胡同书邀。仍赴晚餐稳叙。(在笔话录)戊戌周熊涛来看余近作。且询缁布冠制。定作孔道会式。黄启瑞莫斌(广西人)来邀基仁及申正尉。出游南亭。启瑞言丁日讲录已刊。薛君专书寄邮而尚未至也。己亥徐侍郎琪来。略论世事。(在话录)高镛焕来。详说北间儒会事。要我入其中设教会。书示其兄东焕所居。(长兴洞)愿为主导。其言甚恳。十九日庚子。余生朝也。基仁集同舍赊酒一饭。蓼莪沧桑。有泪汪然。
生朝志感
先君遗我大邦心。群圣真源若可寻。白首孤踪无所发。蓼莪吟罢泪空淫。
龌龊鳀岑六纪曾。桑沧一瞥似前乘。回想今晨弧矢祝。却疑中夏托传灯。
馀生此去少多年。政值时枰费讲研。如天再假斯文地。堪许中州一世缘。
 封呈大总统书。陈国用国乱国宪国教四事。直送于秘书课。又作一书邮寄黎副统。(后皆无报)
与总统府书
伊翁陈道尚初年。(伊川十八岁。上书仁宗皇帝。陈天德王道。)黄发殊邦底事缘。(今余齿已暮。又非吾邦事。非不得已也。)如今世界元公物。语嘿由人用舍天。(今天下为公物。个人皆有言权。言者之立论。不必问听者如何。)
一我除时天下公。恩雠利害雾捲空。惟有纲常如日月。君君父父道无穷。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H 页
李浩然来说营居奉天西北。约我同居。李南彬来饯同舍诸君。为我供夕饭。因与同餐。南彬请刊布余蒙语类训为小学科。余辞未敢。南彬又问拜揖之礼。略相讲明。(在笔录)夜深崔主事赊酒煎膏汤面。请同馆欢叙。以余生朝也。二十日辛丑。发曲阜行。申君英先导。出车送别。宿天津客栈。
发曲阜行
周公之国仲尼乡。万古中原此一坊。纲常礼乐今安在。弱丧儿寻父母堂。
 壬寅日气晴妍。春光昭现。极目千里。烟景影影。往往帆樯弯回如陆上行舟者。运河也。夕渡黄河。忽然觉其小。再三询之果真也。天下有限之物。大抵目之不似耳也。
渡黄河
黄流巨渎想吞天。蓦地看来一带然。任他河伯誇秋水。我眼曾从东海旋。
 至济南。街灯如昼。认钜府也。过此尽黑界。癸卯一钟下曲阜车场。寄宿晚饭。贳巾车历颜村。渡泗水入城里客栈。送刺孔教会。(曲阜别有孔教事务所。)且致书衍圣公。
望尼丘山
忽见尼山碧。神光亘紫霄。静思天下大。非是此岧峣。
渡泗水
行行渡泗水。陡觉春风吹。圣里知无远。彼来车子谁。
望夫子庙
鲁城何处在。林木尽光灵。云中黄甓出。天理此亭亭。
 有顷孔提学少沾送名帖。(祥霖)俄招待员刘文灿(曲阜人)来叙寒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89L 页
暄。导往四圣学堂。(孔颜曾孟后裔所立。)周观堂室及历代褒谕。现朔望讲规。皆少沾所经纪也。还店舍。闻少沾公来访交违。送基仁回谢。少沾公深致慇勤。请搬住其室。送人奉名纸至。余辞谢。付名纸为答。夜宿店舍。
四圣学堂
五圣一心传。四家不贰诠。同堂八十代。吾道三千年。
 二十三日甲辰。往谢少沾公。一见尽欢。坚请移住。屡辞不获。业已扫设客室。送马车搬余行李到。指曲五(傔人)前曰是待命矣。少间招待员李献廷(曲阜人)来。具马车请谒圣庙。从西直门入。迤东折旋。由大成门西闼上大成殿。次第奉审。一如国子监位。但用塑像具冕黻用王仪。四圣皆用上公冕服。盖仍唐旧也。其前又各奉牌位。题先圣孔子。四圣曰先师。与像仪相左。直庙后为寝。独享圣配丌官氏。直右立启圣庙。独享圣父。题曰启圣王。直左有庙。奉夫子五世祖以下。皆赠封王。东西配以颜曾思孟之父。圣兄孟皮及宋周程张朱之父。庙前东西庑合百五十贤。东首为蘧伯玉。西首郑子产。下逮清代四儒。颇似繁滥。直寝室之后有列国殿。储圣迹图石幅数十。明万历铸也。直左庙前。有藏经古壁。厚可一丈。前有圣井。阁而栏之。命酌㪺饮。清冽微带酸。衍圣府在其左。圣殿南有杏坛。亭于其上。又南有圣师手植桧。枝叶尚苍劲。盖屡代孙干也。直大成门南有奎文阁。梯三层而上。尽鲁城之观。环阁前后碑亭林立。最古者汉五凤间立也。阁东曰诗礼堂。西曰金丝堂。西南为启圣殿。殿前为矍相圃。其外历五重门尽南曰棂星门。揭万仞宫墙大额。门外左右立下马碑。夹道植柏为神路。直达鲁城南门。门内为金声玉振坊。北有石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H 页
桥。桥北为至圣庙坊。其内为太和元气坊。左曰德侔天地。右曰道冠今古。其北圣时门。门北璧水桥三座。北弘道门。又北大中门。又北同文门。即奎文之南也。凡宫墙内皆大木成阴。多不知名与年。殿内祭台。罗列彝鼎。皆三代制也。还憩大成门西塾。守庙者进茶。奉小册请下近俗也。俄马车来迎矣。
夫子庙
素王亦有土。亿代俨遗宫。庭护前周植。家传后鲁公。不以山川域。宁须黻冕崇。西风谩自恶。(近日欧潮大涨。民国之初。遂废孔祀。)文阁矗苍空。
藏经壁
五经犹白日。秦焰暂阴空。圣宅传奇迹。应非一壁功。
圣井
疏食饮玆水。何云乐在中。今古祗一井。此心同未同。
杏坛
老杏自元气。叶叶太和天。庄生浪做说。何处系渔船。(坛在平地。非渔船过处。)
矍相圃
矍圃成堵墙。堪知圣射良。一朝六艺废。儒教寄荒场。
 纪朗夫(武昌人。少沾门人。)来笔话。才识敏活有气槩。谈时事多中窾。乙巳草告圣墓文。朗夫取余诸作。与少沾公轮看。击节称赏。请基仁抄出刊教会杂志。丙午出理学综要。与少沾,朗夫偕看。丁未雨。草告周公及诸圣文。少沾公极道理学综要有功世道人心。又请见四礼辑要。朗夫就见余曲礼内则二传。请留之。俟机刊行。余辞以未定。与之论教会时事多慷慨。是夕少沾公言余与总统书。文章高妙。议论正大。仍往复谈世事。夜久始罢。(略载笔话录)其侄孙德同及城居侯殿英皆来见。二十七日戊申晴。少沾使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0L 页
曲五招马车。导我出东门。先谒周公庙。公后孙为东野氏在城内。槩贫窘。胄孙博士有痼疾废人事。公庙本在鲁城。城移遂为外。墙庑颓圮。阶前尚有楷木成林。其实如大豆。秋熟而甜云。圣像衮冕执圭。缅想伐柯诗意。东配鲁公。西置小像曰金人。但无缄口状。再拜读告文。就炉敬焚。仰古悲今。汪然下泪。徘徊出门。呜呼。公不能再斯世耶。两庑奉鲁诸公主牌。灰土堆壅。不堪注眼。
周公庙
治化文章万古隆。素王当日梦周公。城东古庙无人扫。此理茫茫问太空。
 回车西迤。原陆平广。春景昭苏。大抵此间气候风俗。太似吾邦。惟洋装满辫。杂沓街里。触目兴怆。当前清顺治间。原任陕西道孔公文谭请免孔氏子孙薙发。仍革职不叙。今则此亦不可见。余在少沾宅。学童婢仆争聚见冠衣。咸怪疑之。习然也。
志感
尼山泗水似曾看。满辫洋装奈此间。始知管仲功犹大。夫子当年左衽叹。
 直曲阜城北。大道绳直。夹道皆古松。渡文津桥一堠许。石阙嵬然。刻曰万古长春坊。左右有前清御碑亭。坊内守林。人户杂居曰孔里。直北曰至圣林。周垣以门之。占地二十九顷四十一亩零。清圣宗所定也。内为甬道抵内墙之观楼。复西迤为辇路至洙水桥。南有石坊。左右为下马碑。洙乃小涧。今涸矣。著于天下。过桥北入殿墙门。东有思堂。列左右厢。更衣飨馂所也。其东土地祠。又东神厨。祭孤坛在其后。由门而北。夹甬道。华表二高六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H 页
七丈。次角端二,玄豹二,石翁仲二。左执笏右按釰。至享殿前。峙石鼎。自殿北复缭垣为墓墙。其东偏有子贡手植楷已枯。封而亭焉。旁有碑刻楷图。其北清圣宗驻跸亭。又北宋真宗驻跸亭。其西上为泗水侯伯鱼墓。又西上即圣墓。封马鬣高丈五。南北十步。东西十三步许。冢上皆树木。前以石为砌。大碑一宋宣和间立。刻至圣大成文宣王墓。小碑一刻先祖至圣孔子墓。设石床石炉铜烛台二。再拜读告文。有怀盈臆。泪下盈眶。焚讫环墓三反。廓然伫立。夫子之教。终不能一展于斯世耶。西迤入子贡庐。拜遗像。复东拜伯鱼墓。南至子思墓。其仪设皆仿夫子墓。别有二翁仲焉。拜读告文退。墓人奉蓍草五十茎进。盖此独产于圣墓傍。三月始芽。一本多五十茎以上。凡圣林中树木皆诸弟子所移植四方名木。今多不名。楷木最多。上无鸟巢。下不生荆棘若刺人草林。墙内碑阁林林。皆夫子后裔墓也。退由城北门入。
子贡手植楷
圣人万世楷。孔墓有玆木。甜实涵中味。黄肌衣正服。(楷树皮皆黄)伟哉端木公。营窀诚纯笃。百植环林园。手栽乃此独。三千风雪年。劲骨似枯竹。斲石摸其形。爱之如宝椟。
夫子墓
宇宙吾夫子。其真此里藏。三代终难再。五洲任自狂。至德通蠢植。吾人有性纲。灵蓍知妙感。白日何时光。
子贡庐
孔门师道始。诸子丧三年。除绖犹庐墓。深恩感性天。(世或谓子贡服丧六年。甚不经。子贡庐墓。只为慕圣深切。不忍遽归。何尝为六年丧也。子贡从夫子最久。至闻性与天道。则其感于心者尤深矣。)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1L 页
至颜子宅。使曲五送名刺于颜博士。有人出前导。少憩陋巷亭。观颜井。至易服堂前。有大树白皮斑文。名曰虎皮树。今五百年云。入正殿拜兖国公塑像。读告文。历观后寝。奉圣配。其东祀启圣公无繇及上三世。皆追封。其东又有私庙。正中安兖国公牌。牌前有主。书始祖颜子。配曰始祖颜子夫人。其两傍以颜子父祖主从享。正殿庭有乐亭一间。东西庑享颜氏后世名贤。如世室。到唐颜常山兄弟位下。又特行再拜。大抵庙中位次题式多可疑。椟开主露。灰尘堆积。噫陋巷箪瓢。不害为亚圣。后世崇宫世官。反增懈慢之资。为发一叹。晚还送曲五衍圣府。问余所寄书及春秋集传事。衍圣公送名纸为谢。且传其病状。夕用四绝呈少沾。
陋巷
来寻陋巷子。翻惊贵公门。古井依然在。箪瓢谁与论。
乐亭
孔曰在其中。颜称不改其。枉去寻何事。此心秪自知。(孔颜之乐。只是心之自得而已。不必别讨所乐之事。)
赠孔提学少沾
圣里门闾喜见君。家无献子座有樽。文华德义双金重。营利如今尽是云。
近日西风捲地狂。墙边老杏庶无伤。钦君妙有培根手。新塾春长诵孝经。
青眼新逢白首悲。春灯展纸写心期。梁头归燕留情梦。为问南天有雁飞。
先子三书后世忧。此来刚喜子云求。主理真诠如肯信。中原有地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H 页
读春秋。
 己酉封理礼二书。付少沾藏孔教会。少沾要我优游几日。学师朱康镮(曲阜人年七十二)来叙。请留观孔教会讲。余皆辞谢。庚戌衍圣公以病故作书来谢。就覆之。少沾公手赠五律一篇。复即席和之。少沾又赠养正韵语二册。盖尝侍讲清太子。(光绪帝)太子辑是册。少沾序之也。且招四子见余。手书其名以付之。指案上阙里文献考八册。约异日印付。因极谈时事。深致惜别。晚发登曲阜北城。一回周览。盖余嫌于竭忠。不能淹留恣观赏。如泮水芹藻沂雩咏浴之墟。亦付膜外。且此地士大夫未闻其可上下言议者。俛仰山河。一似夫子迟迟去鲁之心也。登车回路。处处桃杏杨柳依依若有怀也。暮抵车场假寐。
孔少沾赠五律却和
每恐天无日。方知圣有风。气合言犹赘。诗成意未穷。植教君应柱。飘空我是蓬。他宵如共忆。明月出沧东。
  
(附)少沾赠诗[孔祥霖]
 茫茫几千载。箕子有遗风。世乱天难闻。邦危道不穷。楹书留伟业。(蒙赐先集三卷。付孔教会。)杯酒感飘蓬。皓首何堪别。相思东海东。
登鲁城北门楼
圣人观蜡地。深发大同心。(夫子出游观之上观蜡礼。与子游论礼运大同之意。)夕阳城北堞。弟子独登临。
 辛亥子钟。上车到泰安。晓色依微。见泰山如在雾中。到济南。钜府物色始毕呈。回渡黄河。详观铁桥。可与鸭绿甲乙。越边小石山颇奇曰标山。下三钟到天津。易车直上北京。大悲院申君及诸伴皆移寓矣。回宿德华栈。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2L 页
望泰山
圣云天下小。今看泰山低。始识成形物。常随我眼齐。(夫子心胸大。故看天下小。余看大山多。故看泰山低。)
 三月初一日壬子。忽齿痛头疼呻卧。申君英,赵君镛薰来见。癸丑李炳宪(咸阳人字子明)来。阔馀颜面皆变。略道往景。不觉悽怆。全醉堂秉薰亦来。初三日甲寅。经曾祖妣贞夫人讳辰。不能盥栉遥拜。向晚忍痛移住子明所寓西河沿三源楼。金赫,金起汉诸君皆到。乙卯晓梦。新建屋宇。(未辨其地)拓庭南引水治田。有五位老人至堂上。趋谒之。乃曰唐尧虞舜夏禹孔子孟子。命余前有所谕。恍惚听受。忽然而悟。惕惕不宁。到午神疲倚枕。梦先考整服俨临。小子问何以远次。答猝发未及议家人。小子白小子未见南京而还。今将向东省。忽惊窗外人声。申君英乃入。对之诉怀。薛君正清特来劳问。请移住孔道房内。黄君启瑞继至。报龙积之近信。夜雨。
李子明来见
看君俨老苍。念我还增伤。未论当世事。吾党尽沧桑。
梦五圣
君臣尧舜禹。儒教鲁邹堂。英灵如有命。小子敢承当。
梦先君临北京
吾东主理学。堪作中原心。三书在圣府。庶展平生忱。
 丙辰风寒。薛正清送孔道会章程一册。李浩然来议奉省卜邻事。请与金达(尚州人)对确。丁巳赵镛,金赫佩酒来酬。戊午李南彬来。酌酒论怀。既去方飧。南彬又至。言扫净僦舍客室。请移住。余固辞而南彬意愈恳。遂许明日商。己未南彬晓书送仆人高云峰。搬运行李。朝后率基仁赴小匠房东口。南彬待门外。遂以余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3H 页
家焉。因请余诸作作日课。出其慎喻斋稿请检过。金赫,金起汉来。便比邻也。但迩日警察甚严。巡检辈迭来质问。为主人苦。
留李南彬宅
无语犹相友。同情即认家。赖玆纸上字。趣味日相加。
见巡检在门
燕子随檐宿。鹰鹯空眴目。匪兕率野叹。不是尼师独。
 庚申南彬导我见宅主黄君。(河南人。乃农林学卒业生。)叙茶话。初十日辛酉。过高祖妣淑夫人讳辰。是夜星月皎洁。天长地迥。齐洁拜跪。感泪自零。向晚与主人赴孔教会。听马叙伦(陕西人)讲。李子明至论地转说。余问地转则飞鸟寻巢乎。子明曰西人言火车中便溺直落者。气同驱也。余曰车中之烟直上。形囿之也。出桶而背飞。不能囿也。内可以證外耶。夕南彬讲格物说颇相发。(在笔话录)壬戌寒食。南彬往游万寿山。孤坐看书。夕后月色苍凉。步出申金诸君馆叙话。
寒食
先王改燧四时同。(四时燧木各异)榆火清明尚旧风。(春取榆柳之火。必以清明。故前期禁烟而寒食。)却把虚名滋异说。后世无改燧之事。只有寒食之名。以为晋人悲介子推。为之寒食。其谎(저본에는 '说'로 되어 있다. 문집 서두의 정오표에 근거하여 '谎'으로 수정하였다.)甚矣。 中华习俗转矇瞳。
 癸亥陆君请游玩京中。余以妻忌齐日辞。巡官请南彬为吾作保单。南彬写与之。是后门外无巡警矣。南彬请余缁布冠仿制。十三日甲子子钟。同基仁盥栉坐。追念糟糠之旧。怆然如昨。略说往事与仁知。乙丑孟昭章(山东泰安人。字子贞。孟子七十二代孙。)来。谈论移时。知其有文学雅行也。金子顺(本国京城人。十二岁入中国。今在北京新报社。)来笔话。(子顺已忘本国话矣。详在笔话录。)对之有白司马天涯沦落之感也。丙寅南彬询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3L 页
及吾邦道学及书籍种类。议与陆君一览。其志气可仰。丁卯南彬着缁布冠。向余道好好。仍与讲圣庙学校事。戊辰赴孔道会。书邀首英人卫西琴讲自己著说。次王树楠(字晋卿。新城人。现约法会议员。)讲中庸。薛君正清强余讲。余初未立稿。临时命基仁言孔道不在虚文。惟当以实心进实学云云。次宋伯鲁。讲毕啜茶笔话。张君肇松(广东人)接话致款。有写真者为之请。遂列坐命写。诸公让余中坐。卫君从之左。归路访孟子贞。讲礼数段。张云渠(宁阳人)进名奉茶。是日南彬带陆婿游颐和园。暮归向余述游事。且请一观。
见卫西琴讲孔道有感
大道无中外。欧西亦一天。卫君豪杰士。执策当车前。
 己巳李子明来议曲阜香港行。言昨见梁法部启超。只得纳衔一面已。贵人也。基仁去谢金子顺。被巡警尾随。反使子顺吃一惊矣。庚午子明晨发。付书孔少沾,康更生及朴殷植。(我平南人。今在香港新社。)辛未余决意东还。作诗寄孔会诸公。
将发向东省志感
宗国沧桑未死吾。白头燕北影形孤。龙门献策筹诚误。麟笔尊华义莫扶。小人何识三宵宿。大地靡容七尺躯。檀箕遗族猿虫尽。安得文明共一区。
留呈孔教诸公
开天辟地我宣尼。事物纲常一贯之。岂意昙邪翻贰统。旋愁新旧枉分歧。东韩寓子哑聋并。南海先生信息迟。寄语诸君担荷重。公心实学两方持。
赠别李南彬
滇南质色我南同。一见无言意自通。程朱正脉双肩重。欧亚时枰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4H 页
只眼空。吾家玄草今云在。此市高歌古渐雄。桃潭千尺春天暮。何日情书寄远风。
  
(附)李南彬别韵[李文治]
 遗经独抱几人同。历尽天涯志未通。欧柳文章花在水。程朱坠绪日当空。愤时笑我青年误。闻道忻君白首雄。安得龙门精舍辟。一园桃李坐春风。
  
(附)周熊涛别韵(二首)[周嵩年]
 圣道周流天地同。环球礼教力能通。经笺内则珠探颔。记补曲台月鉴空。(先生解曲礼内则。)已作三秋天末想。何期一笑坐中逢。(余诗本误韵作逢。故此亦作逢。○自月前闻已出都。今复叨陪。)声清凤雏音鸣鹤。家学渊源有父风。
 花朝弹指廿番风。(二月初吉。始晤先生于孔道会。)万里车书达比逢。(州名)有道名经多难著。(先生备尝险阻。)无怀人已众缘空。(鄙人自失怙以来。委心任运。万缘俱寂。)自非伯乐情殷挚。谁识灵均志博通。(南彬翁知先生最深。先生宏资斡旋之力。)异地同心休惜别。大同元是不同同。(本南华之意。以广先生。)
 壬申接北京诸新报。均载余与总统书四目。言余以本邦宗戚。在国设孔教会。大抵今新闻多爽实如此。金君赫来议东省事。夕李明庶来叙话。寄总会与奉督张锡銮(▣▣人)函。托保护东省韩人教会。其文字颇雅正。癸酉付书新闻同志会。请改正误录。南彬以所著理学综要序赠行。文相订正。乙亥见从侄基炳在安东县书。盖意在北京学校也。答书使留待。赴总会王闿运(号湘绮。河南人。年八十三。)讲席。讲毕揖叙。甚有古貌。(尚有满辫)言中国不振。使贵邦至此也。此老以文章名一世。方被总统礼召。主清史事。余作一书言我国明清间大义。并及金郑两宰臣及三学士斥和可录事。有曾福谦(福建闽县人)前揖致款。孟子贞踵余出至馆。论诚意不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4L 页
欺一段。觅看敝著几册。
奉呈王湘绮先生
眉颜今绮里。笔力古临川。清代无真史。尊华是我天。
 丙子南彬见其夫人。其季女年十七从见焉。因要我游北城南官坊僦舍。由西安门历农林学校。逶迤而至。周熊涛适至。携手到十字桥河上。柳絮正飞。呼茶作欢。南彬设饯会贤饭馆水楼。俯瞰河曲。一望水田。南对万寿山。亭乃明崇祯皇帝殉社处。(即煤山)洒然发竦。俄而酒至。珍供错然。感领尽欢。南彬与周君约共抄曲礼内则集传付刊。遂苦请留本。且曰吾女及熊涛夫人情愿手抄。感其意许之。熊涛又请仿缁冠。托南彬将新制传效。悬灯而还。申君英金君培东告先发向安东。
十座桥河上
十座桥头柳絮飞。稻田如镜御河肥。云南老子饶清福。僦屋要同结夏归。
望煤山亭
皇王殉社世无双。千古煤山涕泪滂。痛哭涒滩 宁考泪。沧东今日又三桑。
 丁丑南彬命老路(即所命侍我者。)奉颐和园门票。(盖先已为我周旋。)要我一畅。人车待门外。偕基仁,金起汉出西门。行二十馀里。辇路历陆军厂。经颐园外。直抵玉泉山。小山突立。围而墙。引水环焉。过石桥入园门少憩。西迤到泉上。有乾隆御笔碑。祈雨事。有小阁奉御像。循除而下。有趵突从石窦涌上。谛视之。遍地窠窠觱沸。点点如星。可四五顷。滢澈如玉。有童队持瓢至。酌而进。索钱也。倾一小钟。已冷彻胸矣。取路上山。有石窟呀然。阁其中焉。山顶有七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5H 页
层塔。阁空里螺旋而上者。西瞻大山。三面平旷。田园闾里。极目呈形。循东而下。回至颐园门外。一对金体狮子。便可惊人。内小殿殿下金龙金凤又各二对。循而西。回廊复阁。被山衣陆。不可殚记。水自玉泉来。五里许汇为湖。环可数十里。山临其北如弁然。临渚结阁。曲当地形。直中峰层层作楼达于顶。当中大殿最壮丽。扃而阍之。西小半岛石封之。作大舟。上为舵楼。依然泛于中流。少憩酌酒啖饼果。爽然也。跃然上山背。杰阁宏搆。又难尽名。登上顶傍临大殿。俯瞰湖光。九分天上人也。下寻东殿路酌御泉。(人云西太后井)南出一石关。缘湖登八角亭。从石桥十二架者。入一区小岛。正当湖心。遥与山上正殿对。祈雨坛在焉。斋阁标渺。林木旖旎。如镜中一圈画也。盖自前清始代为雩祀游观之所。西太后竭天下财。穷饰奢丽。而清运遂歇。令人有华清艮岳之感。归历城西农林实业场。所设动产院农产院各品。多可观而日已黑矣。归见床上有周熊涛留诗及其先君诸稿。薛正清刺纸。怅然也。夕李明庶寄至总会与安东知县书。亦为教事也。
玉泉山
趵突窠窠似喷珠。玻瓈十顷一尘无。若得君心清似此。不须祈雨望苏枯。
颐和园
层峰陡立镜中天。缥渺楼台似泛船。百种兽蹲金骨肉。(凡作百兽形。皆用纯金铸。)一园人踏玉山川。(楼台阶砌。皆用玉石。)艮岳花网人尽瘵。骊山羽曲女皆仙。树影未交宗社屋。帝家稚子正堪怜。
农林会社博物院
书中事物只传名。未即其真理不明。獐鹿葫芦非实学。须识无形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5L 页
在有形。
李明庶求赠言谨呈
漂流万里世无吾。是处逢君却不孤。川中从古良材产。天下须今大道扶。文字输心全胜面。纲常担脊两忘躯。勉尔回回云梦薮。堪将教界纳寰区。
 戊寅送基仁历别诸公。与南彬论今日中华光复之非真。往复数千言。(在笔话录)南彬竟以鄙意为正。又欲见先君礼书。余为付之。略检过。周熊涛所留文字封还之。南彬亦封还余诸作。其蒙语类训。已经南彬女娘抄完。曲礼内则二传。分寄熊涛夫人。二十九日己卯装发。南彬以未及仿制深衣为恨。又留付一件。南彬及陆君同出车场。其夫人相送至门。吾人送者金起汉金赫。赫及于场。南彬慨然相揖。与基仁道决计东游之意。约安奉一晤。既登车。回首燕京。依依若不忍舍也。晚至幽州道中。始见山色。问首阳何处而无对者。夕抵山海关。宿天泰栈。楼上长城全面始入眼界。
留寄李南彬深衣
冠衣造夏六千霜。王道低时法服亡。赖有遗篇千古在。后生寻见古人章。
正值中华光复秋。圣师冠服好推求。有是南彬天下士。深衣章甫为君留。
道中问首阳山不见
孤竹遗邦自首阳。河东雷首浪驰名。(世人以河东雷首。为夷齐所隐之首阳。然孤竹自有首阳。盖夷齐归隐其旧邦。)恨君不共箕师出。千古薇歌起永伤。(余谓终古节义事业大正而两全者。莫如箕子孤竹。首山乃伯夷所隐。当东出之路。恨不能偕出而赞大道。终至于穷饿而死也。)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96H 页
庚辰登车出长城。其闉盖已隍矣。过此而东。觉吾邦一步近一步。又不禁一般悲怀也。夕抵奉天西塔权教官家。金文若,成声振,权丁若,柳戚允明(浚荣○安东人)俱在。询卜地事尚茫然。闻浑河渠方成新民。辽中多荒地。内定久留之图。四月初一日辛巳。送基仁城中访李德初,金器仲。金达来见。曾与李浩然有约者。
到奉天谋卜居
七载漂流万里间。不干身骨葬何山。天下如今无可往。辽东伊昔我所安。浑渠西注田堪食。燕铁东通路不艰。苟得同心成共聚。当寻孔教旧时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