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记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6H 页
齐美堂记(辛未)
天降物则。本无智愚之殊。而拘于气禀之杂。则不能无过不及之失矣。惟圣人能尽所具之理。其著于言行动静之细。推之父子君臣之大。盖莫不因其自然而致极焉。才下此者却以受气之厚薄清浊。各为偏处。的确者多失之固执。平易者或流于苟简。聪明者每浮躁。钝滞者太鄙吝。其端不齐。便万千矣。然其本体之理。曾无分毫欠于圣人。此可以矫吾偏而齐彼美也。如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颜子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程子所谓学而至于圣人者是也。学者痛自内省。先就自家偏处下工。的确而济之通敏则无固执。平易而进乎周详则不苟简。聪明而主沈默则浮躁可定。钝滞而思发越则鄙吝自销。自玆以往。推类而可勉。心心念念。积累既久。则勉强者纯熟。严厉者和平。吾性之美。始可全而齐于古人矣。可但古人之专美而已哉。族兄致求氏有志此事。间从余游。曰愿以一言揭诸座右。俾作出入观省之资。余累辞而后。谨以齐美对焉。即古人所谓矫性齐美之义也。又敢推其说如右。诚使顾思惕然。以一毫不及圣人。为吾事未了。则其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6L 页
齐美也必不难矣。余日望之。
晚悔轩记(癸酉)
族叔通政大夫司谏院大司谏令公。以明经登第。勋业功名。照耀一世。世之知公者咸咨嗟钦艳曰。瀛洲外乡也。谏长迩班也。令公起外乡跻迩班。荣亲也显亲也。荣亲亲志也。显亲子职也。令公之于孝。可谓无憾者矣。令公犹自歉然不有。耄耋之龄。孺慕弥笃。自以前日之忠养不至为悔。呜呼。观令公今日孺慕之笃。可验夫前日忠养之至。若实无忠养于前日。而安能孺慕于今日乎。况令公之立朝。多謇謇之节。 今上初。上九条疏。言甚剀切。不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乎。在前日无可悔之实。在今日无可悔之端。然则公之悔。悔乎孝乎。孝故能悔。悔故愈孝云尔。
炳烛堂记(丙子)
丙子春。余在星田门下。见柳斯文伯明。一揖而定交。与之处数月。敬其为人而意其家学之有渐矣。伯明果持炳烛堂三字示余曰。此老先生赠吾王考号也。吾王考年七十而诵小学书不辍。号所以志也。子其述旷师之义而广之。余惟大禹七十三。受精一之训。武王八十七。受敬义之书。卫武公九十五。作懿戒之诗。而是皆圣贤也。固不须赞叹。李初平晚见濂溪。听其语二年。有得而未闻读书。惟 国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7H 页
朝寒暄金先生六十。自称小学童子。其忘年数而勇往。因洒扫而上达者。卓然为后学之准则。而先生亦尝博涉经史。特至是反之约耳。今柳公半世躬稼。非初年之金。旁无贤师。非晚年之李。而一朝奋然自立。以紫阳为依归。呜呼。古今人同不同。果何如耶。夫学求复其性而已。性之在人。不以少而加老而减。则人之学也。不可以过时而自画也明矣。故朱子尝有便七八十岁劄住做去之训。又于大学或问备论矣。抑公有闻于此欤。彼世之年富力强而弁髦文学者。独何心哉。既累辞不获。敢以是授伯明。使归告其王考曰。有申得求少年者。为祝寿考无疆。学有日新。卒与圣贤同归。言者与荣云。
玉庵记(丙子)
砺山宋济远楫浩年十八。温然美容貌。一日告其父而之千里。立希阳斋任先生之门。纳贽为弟子。既退则慨然曰。学果异于世俗之为者。乃笄其首带其腰。行于门庭者。率有据依。诵小学而乐之。问过其同门友申得求。求丽泽之益。得求虽出入先生之门。多十年所。而志行不力。百骸皆病。有何药石可及他人哉。但济远之志勤矣。聊诵所闻者可乎。孟子曰。金声而玉振之。此语本赞吾夫子道德之全备。则固非始学之士所可拟议。而但金以始而不玉以终。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7L 页
其为乐也未成也。为乐者必要其成。犹为学而必求其终也。今夫世之不知此学之为何事者。固不足道。或知而为之。而不免半涂者滔滔。然则济远之所深戒者。顾不在玆欤。济远未弱冠。得大贤而依归。其于为学之方。必有传习之者。济远之始。固无容勖。得求之以玉振。望济远之终。不其宜乎。世间甚事无无终而成者。惟学为甚。故虽圣罔念则狂也。矧乎吾辈耶。且玉之为物。未易治也。既琢之。必复磨之。学之始如琢。学之终如磨。琢而不磨。不几于弃其玉乎。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委之衢路之侧者。非前哲之痛叹者乎。济远宁为是也。济远曰。吾已闻命矣。成始终之道何由。曰善哉。此则圣贤之说具在。敬字是已。子其奉之如玉。是为记。
竹塘记
毕命松楸。古人之至愿也。近世有取丘陇之名。以寓孝思。如竹塘。亦一法也。盖子之于父母。生也口体虽不足以尽其事。然舍口体未见其可。必也口体心志交致其养乎。没也体魄虽不足以尽其思。然舍体魄未见其得。必也体魄宗庙交致其敬乎。故先王之礼。三日而敛。附于身者。必诚必慎。三月而葬。附于棺者。必诚必慎。及葬而反也。曰皇皇如有望而不至。其不轻于体魄。固已明矣。以及后世则有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8H 页
祀于墓矣。有庐于墓矣。是亦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君子有取焉。但人品不一。致养于生者鲜矣。况于死乎。致敬于宗庙者鲜矣。况于墓乎。故尝考之则致思于死者。必其善于生。致敬于墓者。必其善于宗庙。如形影声响相须而互见。其理则然矣。虽然古之敛葬。后之庐祀。是皆行之有时。所谓敬于墓者。尽于此而已乎。曰君子之敬也。贵于无间断。有时则不几于间断乎。已没之亲。不可复见。思则如见。不思则不见。故近则瞻堂斧而思之。远则思堂斧而思之。思之之至。乃无间断矣。然则思之在吾。何必堂斧而后可。舜之见尧。待羹墙而见。见物而思。舜所不免。而体魄所藏。又岂羹墙之比。宜其拳拳乎此也。自以支子。生不能尽力于口体。没不能尸事于宗庙。又时展松楸。非毕命之意。揭其地而处焉。无于礼之礼而礼焉。人曰竹塘不为孝子。吾不信也。竹塘叔自幼师吾先君。其法盖取先君屏湖之遗意。鲁男子之于柳下惠。可不可相去远矣。犹谓之善学。若玆吻然同归者耶。一举而二善具矣。竹与塘两地。叔之考妣异窆。在瀛洲治北六十里。
礼会斋记(庚辰)
礼会斋在砺湖里。蒙士隶业之所也。抑以礼会友也欤。益三曰。兢庵先生已有记。并得子之言而揭之幸也。余念兢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8L 页
庵之学深于礼。虽未见其文。其必发明恭俭庄敬之旨者。想无馀蕴。复何赘为。但礼有近者小者远者大者。近者小者。幼者之先传者也。故视无诳教之让习幼仪。是为先王之善教也。然幼者之学。得于文字者小。得于观感者多。故蒙养之正否。惟在为师者导率之何如。律己谨严。严立矩规。则彼虽何知。朝夕之间。精神灌接。耳目擩染。自尔将就。所谓以身教者是也。苟无实得于己。所行异于所言。处己异于教人。则礼云礼云。彼亦何所效而兴行哉。若师生相与。只尚言语文字而已。非吾所谓礼也。谨书此以塞益三之命。俾处此斋而为师生者。得以览焉。若夫礼之近小者。曲礼少仪等篇详之。其远大者。至于圣人之周旋中礼而后已。学者真知而实践。渐进而有序。则自有所到云。
学田记(壬午)
观人有术。以言则千言不足知其人。以行则一行足以尽其人。如子云之太玄法言。非不多也。卒无补于失节。二连之善居丧。不以无言而少损也。吾闻族兄学田公天禀仁孝。家贫好学。手抄七经而诵之。罔昼夜孜孜。于兄弟序居第五。而父母奉养之节。躬多干当。尝断指苏亲命。没时年四十三。宗族交游逮见者至今相语曰。使学田而尚在吾属。可免墙面之归。公之推诚诲人。亦可见也。呜呼。公其可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9H 页
谓观之以行者也。学田公之自号也。金三渊之言。世间万事皆虚伪。春日野田中。叱牛躬耕。斯为实事。公之意亦出于务实也欤。或以无自序为恨。则是欲以言观。非知公者也。故余不暇为他说。而必称学田之行。以告夫来者。
宗华堂记(癸未)
华阳夫子东方道学之宗也。有以宗华扁堂者其言曰。华阳夫子东方道学之宗也。非余所敢宗。然宗有二道。曰华阳夫子东方道学之宗也。为学而不以夫子为宗。是犹为方圆而废规矩也。服夫子之服。言夫子之言。行夫子之行。卒与夫子同归者。是宗其道也。曰华阳夫子东方道学之宗也。纵不能学夫子之道。生乎东方而不知以夫子为宗。是无秉彝者也。何异于有耳不闻泰华之大。有目不见日月之明乎。是宗其迹也。华阳夫子东方道学之宗也。岂余所敢宗。余宗其迹者也。噫。言略而有条。礼逊而不居。岂宗其道而故托于迹者欤。岂宗其迹而将进于道者欤。抑有其言无其行者欤。读此记者。请观主人之下落。
花树轩重修记(乙酉)
吾宗之有花树轩。且五十年矣。自轩之设。会族有所。近者月或一再会焉。远者岁或一再会焉。会数情厚而敦睦之风成。故吾宗以睦族见称于世者。轩之助与有多焉。方其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89L 页
始也。见其高山阔海景物绝胜。则称游赏之一楼。见其良辰佳节诗酒狼藉。则称饮宴之一屋。见其夏日冬夜弦诵洋溢。则称藏修之一庠。孰知其遽至于睦其族耶。噫。人家祖宗之垂裕后昆也。欲其亲爱百世如一日。而及乎服尽情穷人易世疏之后。其不相视如涂人者幸矣。尚何睦之可言哉。虽世之笃厚君子。深悲其如此而欲为之图。然不过亲于未疏厚于未薄而已。至于疏薄则曰势也。吾末如何也。视吾之轩。不有馀憾乎。每当会轩。埙篪迭唱。弦韦相资。不知孰为亲而孰为疏。孰为厚而孰为薄。非睦而何。吾宗居瀛洲。岁已四百。加此四百。安知不如今日乎。所可惧者。自古兴衰相寻不已。非由于法之不美。诸宗勉哉。有时或替。不愧于轩欤。轩将颓而嗣葺于乙酉暮春。唱之者龙彬也。和而董役者冕求,辙求,益求氏也。若其徵文者正彬也。窃念长城公始居此土。而所处精微。民无得而称焉。今赖祭酒宋公阐幽其渊源之正义理之重。可以裨补世教。嗣守之难。非云仍之责乎。会轩之日。警戒相成。有大于此者乎。复念得求无似。诸宗丈误相期望。而近益荒嬉。进寸退尺。甘作前车之辙。会轩之日。戒后生者不在玆乎。年来不得同花树之乐。故既画其蛇。复此添足云。韵曰几处楼台擅胜区。吾家花树独嘉谟。芝兰春入范公岳。荷桂秋归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0H 页
柳永湖。江面雨肥凫在藻。墙头日暖鹄停梧。如今焉得岑参手。更写新歌续旧图。
晚乐斋记(丙戌)
云水乡有高士。韩公圭成是也。丙戌春。始立外舍。寓号晚乐。乐何乐而至于晚。余则未及登龙门也。抑尝叩于公之所亲。则皆曰韩公恂恂守身者。烈烈急人者。竟不能形容所乐何事。或疑久处幽郁。一朝畅洒。其宴安之乐欤。噫。此不可以不明者也。公私之不两立久矣。闻韩公初载家悬磬。自芦洞就食于云水聘家也。节食缩衣。未五十已成家。则忧主鬯曾祖父三世者先于己。割十斗土祭田也。割七斗土墓田也。承考志也。又三斗祭叔父土也。又二斗祭外祖土也。伸己诚也。所居面。有乡约中废不行。韩公以旧例署名于案。则曰吾事也。积年经纪。卒复旧观。敦乎礼也。古语曰名教中自有乐地。凡韩公所行。乃名教中大节拍也。方且乐之不已。而又将益行其可乐者。其乐讵有穷哉。使公有意于宴安。孰禁而不为。乃反汲汲于彼而成于今年乎。但韩公善于韬晦。必将退托于宴安矣。人不信者谁欤。故不揣愚庸。特书其乐如此。以胎韩公之子荣锡。荣锡盖能世其乐者也。舍成之年冬十二月上浣。
湛乐斋记(丁亥)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0L 页
至明者日。有墙壁则内外照异。至公者地。有畦畛则彼此疆别。岂惟日与地也。兄弟之间。亦有墙壁畦畛焉。夫生于父母。而先乎我者我兄之。后乎我者我弟之。吾生在先后乎吾者称吾兄。吾生在后先乎我者称吾弟。一气而分形。异枝而同根。至亲至爱。宜乐且湛。何古人得此乐者反鲜。而诗人咏此。有若奇特。私意焉墙壁。妻孥焉畦畛。驯致焉耳。然则乐不外求。全在去其墙壁畦畛也。或曰子言过矣。私意可去。妻孥亦可去乎。曰贤者之于言。贵得意而忘言。吾所谓去。讵真并妻孥而去之哉。特恶夫私意之因妻拿而生也。私意一生。则末流之使兄弟不湛乐势也。深畏乎此。痛去私意。虽有妻孥。不能害吾之乐也。或曰吾之私意。吾可去之。若兄若弟之私意。非吾可去。吾虽欲乐。如彼之自为墙壁畦畛何。曰古之君子明明德于天下。况一家乎。私意已去。犹恐去之未尽。诚意已积。犹恐积之未厚。反躬内省。不懈益勤。则自非周公之管蔡。柳下之盗蹠。久久有不动者乎。及夫间膜既撤。湛乐日臻。父母之顺。于是乎在。虽然必至明足以知此。必至公足以行此。或曰博哉言乎。果非俗士可能。惟升平。有湛乐斋赵君可以相示。录之而去。
菊史记(戊子)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1H 页
戊子月正。客过谷。客性狷狭。不妄访人。之德阳。足重不能进。投一家。壁上题菊史二字。户外有屦。客咳数声。寂无闻不敢入。向篱东西索菊。初无种处也。然竟不知主人何许人也。不得已入室。主人方脱巾而寝。面上红潮若醉也。其旁砚墨未乾。笔不甲。新册子颇整然。客待主人醒。坐久无聊。窃视册子。则上春秋数章。中匪风下泉。下有大明红几绝。其警句曰大明红兮别界中。一枝王春兮惟我与尔同。末题长溪黄纯默。客自语主人岂晋处士之流欤。余之索菊于篱下。何其愚也。不觉失笑。主人闻而起。客高灵申得求也。
崔复谦先君子读书室记
崔复谦命余记其先君子栗庵公读书室。余之识复谦不素也。但见复谦之居谷城。亦意其室之在谷城也。既而问之。则曰在瑞石之南。曰子之先君子生奚。曰谷乎。曰谷之去光几何。曰里为百馀。曰生于谷而读于光奚。曰先君子先君子之所居。曰子之祖谁。曰世称太学生。尝自光而移于谷。曰子之祖既自光移谷。子之先君子自谷而读于光何。曰光亦先世丘垄之所托也。曰室几间守者畴。曰非别筑也。丙舍也。曰先君子所命欤。曰否。曰丙舍而称读书室何。曰特丙舍中偏房。而不敢忘先君子之孝也。曰愿闻室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1L 页
孝。曰此非立谈间可尽。而先君子之孝。自祢达祖曾。祖曾既不得见。则杖屦之迹。衣履之藏。亦足寓吾诚。故不远百里。藏修焉。先君子事亲之节。具有本末。人所易见。此事精微。非吾莫识。所以必于此而表也。曰嗟乎先君子固孝矣。子尤善继其孝者也。虽然不读书。先君子亦做不到此地。子亦勉焉。往益读先君子所读书。
凤冈斋记
出凤村入凤斋。不为人中之凤可乎。此鸟不至久。人有羽其身飞丹穴者。世将目黄霸之傅会欲人为凤左矣。噫。此以凤求凤也。以凤求凤。不若以非凤求凤。圣门有所谓学者阶级灿然。不翅一羽之见。学者鸟习之。鸿而渐莺而迁。鸢而飞鹄而成。以颜渊之具体。化夫子之文章。虽楚狂者见之。不得不曰凤兮凤兮。然则凡人可学圣。凡鸟独不可称凤。黄霸又焉足讥耶。夫凡人学圣。绳趋尺步。铢累寸积。竭平生之力。登骞羊之泰山。凡鸟之云譬。如罔念之狂人。一朝撑眉努眼。自谓作圣也。宋凤浩斋中之秀也。为题此说。
雪亭记
陈令举记卧龙水石。出于目击。而后贤以为未能彷佛。难哉书事也。余于沈公能勋雪亭。顾未一登焉。虽承命为记。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2H 页
将何以详其云烟暮朝之变。树竹眺望之美。使得而读者。未见如见也。独闻其屋制。分为九界。燠室当公田。凉轩配八家。秋冬入室。有城邑之味。春夏散轩。有田庐之趣。故入公之亭者。如生三代之上。亲见井田之盛。噫。自古学于吾道而志负经济者。莫不以经界为本。而世我相违。莫展所蕴。则随力所及。欲为之兆。如张横渠之一方田。朱先生之九区亭是也。然此非小智浅量所易窥测。而沈公能若是。岂苟然哉。胸中所存。必有大过人者。近日大雪。万里皓洁。且月色增明。南玉之间又不远。半百里之近。若理剡溪之艇。飘然而往。磬折撞钟。则公必无隐乎尔。纵谈平生。凡得志行乎井地。其设始次第。可以合于古而宜于今者。口传而心受之。与夫九之数。悉旁通之。禹畴之法。可讲其奥也。太玄之数。可辨其僭也。以其暇日。西望雪山之爽气。南挹大江之清光。为公而赋亭之物色。亦可彷佛也。适余波咜之甚。不能出户。徒有怅望已也。戊子冬十二月九日。高灵申得求为沈公之孙远植书。
锦川记(己丑)
东国无产锦。锦之来东国计其地。相距千万里而远。然东人生子甫学语。能言锦之美。甚至一山一水。偶得锦名。则其林壑之好。汀渚之丽。不待亲历。而牙颊便生香矣。譬如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2L 页
今去圣人之世。千百载而远。然薄海内外。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以至僻乡下士。苟有学圣者。不待叩其颜色之正性情之粹。而心膝已先屈矣。况乎以学圣之士。居名锦之处。人之向慕爱悦。当复如何也。李公宅中年五十馀。未尝一留心于世俗之学。嘐嘐然曰。所愿学圣人也。晚居锦川。因自号。地在龙城治东二十里天皇峰下。天皇峰势摩苍天。端重有德。而锦川最其佳处也。自公之薖轴。山若益高。川若益媚。而向慕爱悦者日益众。锦川之名传于世。无可疑矣。于是为锦川贺其遇李公也。夫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公若以锦川之名。验吾之学。锦川之名。著于一邑。曰未也。益勉吾实。著于一道。曰未也。益勉吾实。必以传之天下。垂诸无穷。为吾之极功。则凡其日新又新。而不安于小成者。不待他求而得之于锦川矣。于是为李公贺其遇锦川也。
珍原朴氏两世 㫌闾碑阴记(庚寅)
古之礼今行之。行之力者宜合于古。珍原朴公东翊。苇南先生熙中后。与曾孙礼彬。 今上乙亥。并 㫌孝也。邑乘与公论之称两公详矣。就而读之。宛然古孝子传中抄合成语。然此曷故。僻行奇节世所尚。苟私于两公。以无为有。何患乏辞。于是知两公之孝。有不可诬。两公天得固异。而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3H 页
博学多闻。动以礼律自绳称之者。自不觉与古孝子同传。呜呼盛矣。盖龆龀能定省。父母病。不解带祝天。斫指尝粪。丁忧三年内。不离苫垩。不脱衰绖。不笑不肉。不忍见书籍杯圈间手泽。放声哭。婢仆犬马爱所爱。朴公行也。其法不匮。至曾孙揆一。家窭癠且革。值己甲大无。行佣无方。必有鱼。所居滨海。始或给鱼不受钱。翌日鱼捉倍多。后渔人争效也。叠内外艰。哀痛迫切。不敢以寻常丧人自处。处不于温。夫日尽礼。年七十不懈云。碑在兴阳炭浦路上。后孙重柏贫故先立。时庚寅春。闾则待力赢矣。谋刻梗槩于阴。高灵申得求曰。春曹既联两公回 启文字。效之得宜。且两碑数武近。观者自知之。遂书之如此。
石田记
石田。沈兄允瑞号也。有过农山而语者曰。石田不见于书之厥田。诗之甫田。至春秋。子胥始形之语。洵天下之弃物也。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矧沈允瑞以善闻者哉。窃怪石田之出于其口也。曰居语子。昔有嗜鱼而不受鱼者。允瑞好善。故不处于善也。传不云乎。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允瑞之田沃土也。向使自以为沃土则不归不材乎。惟忘其土之沃也。用力如瘠。瘠犹不居。必取石田而后已。故向义日以益笃。是则石田为允瑞作善之斧资。而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3L 页
其馀风攸及。足使吾党之士皆知免于不材之科。石田石田。天下之良田乎。其人曰辩则辩矣。于古有之否。曰圣不自圣。战战兢兢。夙夜靡懈。如已陷于狂而惧不克念也。于是闻者知石田之异日果将大成就也。
览辉斋记
览辉斋。盖茅屋之小可者也。识者惜其名之不显于国中。不其过欤。自古楼斋之显。多以水石。水石愈奇。其名愈著。凤头山方地三四十里。高数千丈。而无水可名。其向南而出于当心者。初亦微矣。行一里许。始露形势。两山对峙。皆石壁。下布全石。水由其中。而斋适当其右。总有诸胜。吾先人尝记之详。余亦举似于鼓山先生曰。全石以布。计可十馀匹。半以上。或乱石相堆。或奇岩独立。或登如阶。或平如席。半之下。夬睹真面。其色青其理腻。不扫无尘。然平卧则无甚奇。而争巧竞能。各呈态度。侧者崖。陷者池。开者股。叠者墙。斜者趍。回者曲。立者帘。水亦随遇而变。声响顿异。春可濯缨。夏可听瀑。秋可弄月。冬而冰则满壑琉璃。打成一片矣。先生听之欣然。许以世所罕有。且曰子主张之。噫。此固绝世之珍。当得盖世之名。然则向之惜者。非斋也惜水石也。惜水石也及斋也。使余主张。如先生之教。难保一朝蓍于国中。矧玆流寓乎。名乎名乎。何其负水石之甚也。或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4H 页
曰欧阳子老于颍。苏长公殁于常。而吉眉之草木。尚令千载人景慕。子亦力于为善。卒底大成。其于显览辉斋水石何有。且子之志不止于欧苏之为哉。不此之思。切切然惟无名是惜。则览辉斋水石。遇子而亦终于无名矣。非徒既往之可惜。实方来之尤惜也。余愧服乎其言。而日处此斋者。尤当勉力于善。思贻令名。故书此以寄之。
苟安室记
黄云卿进士近于万寿山中。置一屋。屋小如斗。户外积翠交襟。清流横带。架上先秦两汉书凡几百卷。至唐宋以下诸名家亦如之。而程朱性理群书。尤所重焉。定省之暇。日处其中。随意卧起。有村秀问字。亦不辞也。观进士之为。若甚安焉。而进士所安。不在此也。进士文章家也。究尽述作之源。高出世儒之上。异日起前代之衰。鸣当今之盛。皆其责也。则其所汲汲用力。玩而自乐者。将天下之物。无与易也。故扁以苟安。善哉进士之居室也。然尝闻之。极论文章之妙者。必曰因文入道。子美亦云于道未为尊则文章之于道。隔一公案如此。与其枉用平生之力而依俙一得。曷若早从事于道。真知实践。卓然与圣贤同归也。进士初习举子业。见其卑卑。去而肆力于文章而郁然也。吾知进士之才。不但已也。将去文章。如举业而学于道也有日。然则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4L 页
苟安之云。非屋也文章也。此说于进士之意。不大径庭。愿安承教。
悠然亭记
中国有南山。见之而悠然者。陶公而已。东国有南山。见之而悠然者。黄兄而已。陶公之风。洒落宇宙。而五柳一零。三径永荒。上下千载。求若人之彷佛。只有黄兄。黄兄之志。岂偶然哉。吾闻卷耳之夫人。当采而怀人。未知陶公之采菊而悠然也。其亦有思乎。或悔彭泽之出耶。或痛义熙之衰耶。或望江州之使耶。呜呼。陶公三代人也。世间琐琐。无物滞胸。胸中真乐。水满地而云满天。当时适见南山耳。虽东皋西畴。皆足以发悠然之乐。然则所谓悠然者。彼南山且不足以当之。况可以彭泽义熙江州而累之耶。余亦慕陶者也。故为此说。欲质是否于黄兄。而黄兄今逝矣。问之南山。但屹然于夕阳。黄兄讳成默字公集。
竹溪斋墨庄记
辛卯春三月。余来竹溪斋。柳兄茂三于余为姊夫。年又长故在上。柳良汝,柳元伯亦切戚。而年差少故在余下。或合如环连。或张如雁列。谈经證史。日曛而朝者累矣。与三君子言。如掬水于源泉。愈掬愈满。且余率二三年一来。而所闻辄异于前。记称口耳之学。所知有限。余固知三君子之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5H 页
学。异于口耳。而书籍之富。亦穷乡之所难也。何闻之博。何记之强也。良汝,元伯齐声应曰。吾辈何知。但斋中有所谓墨庄者。贮财二十年。蓄书渐广。今年得未见书读之。明年得未见书读之。已积过百卷。未来者将不知为几千卷。吾辈何知。为一闬子弟久远之虑。庶可免墙面于他日。执牛耳于骚坛。然溯权舆而论其功则此公也。因指柳兄。
省斋记(辛卯)
敬怠之办焉。一不省则敬即陷乎怠。理欲之分焉。一不省则理必汩乎欲。君子不用省欤。内省不疚。圣人不必省欤。罔念则狂。惟静也似无所藉。而动而省者不至。静而养者亦为虚矣。是则无事而非省。无时而非省。无人而非省。省之义至矣哉广也乎。省斋吴丈从事于斯。厥为数十年。正惟末学学而不能者。反使之执笔尘秽座右何。自省既久。见理益明。惧或遗乎迩言。终为累于大德而然也。呜呼。斯其所以为省斋主人。抑尝闻之。曾子三省。为晚年事。是固然矣。愚意虽初学之士。就自家偏处。作为节目。猛省不已。则其得力。尤易于泛省而不切者。此乃区区所见之拙法。不敢隐而毕其说云。
琴堂记
琴堂于吾叔。叔喜言琴。而入其室者。未尝见三尺六寸六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5L 页
分之枯桐也。余与世竽瑟。而声声相应。惟琴堂叔在耳。以故省垄之行。归如吾家。而事故匆卒。亦未尝敢请琴也。顷年又往。时秋雨新晴。霜清月冷。树间有声。如巨海万顷。波起涛鸣。有酒在壶。有鱼在床。话旧不寐。时夜将半。许进之之招隐操。可以作矣。余曰。久有意而今而请也。琴果安在哉。其音为有虞氏耶。为周文王耶。叔色欣。为诵孟子几章。次以论语半篇。听之神思悄然。若有启余之衷者。率尔言曰。好辩哉邹贤。洋洋乎有似于水。卓立哉尼父。峨峨乎有似于山。叔且止。吾已得之。书之诰命。琴中之峨峨者耶。诗之咏歌。琴中之洋洋者耶。易之变易。洋洋而水者耶。礼之谨严。峨峨而山者耶。叔曰。是可与言琴。然此声尔。琴者禁也。欲禁邪心。有过于琴耶。斯吾所以为琴也。余再拜曰。乐云乐云。非钟鼓之谓也。既以诸经为琴。又能检诸心。不图叔之琴之美之至斯也。陶元亮之无弦。可谓省约。而观诸今则亦多事矣。既退之再明年辛卯八月。为书其说而寄之。俾置之座右。庶来者知吾叔之琴。
随分堂记
天地之间。吉凶祸福安危成败八者两端。迭为消长。间不容发。盖尝推之。吉也福也安也成也。在随其分也。凶也祸也危也败也。在不随其分也。吉与福与安与成。人之所大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6H 页
欲存焉。而生于随其分也。凶与祸与危与败。人之所大恶存焉。而生于不随其分。分之义大矣。然人莫不欲其吉其福其安其成。而随其分者少。莫不恶其凶其祸其危其败。而不随其分者多。所以随分之云。闻其语而不见其人矣。吾乡郑丈某堂扁随分。其诚好其吉且福且安且成者欤。其诚恶其凶且祸且危且败者欤。呜呼。吾见其人矣。但君子立心。非欲其吉福安成而随分。非恶其凶祸危败而随分。特性分有所以然。职分有所当然故耳。且如周公之忠盛矣。不过随为臣之分而已。曾子之孝至矣。不过随为子之分而已。不待吉乎福乎安乎成乎。乐于随分者圣人也。必利为吉为福为安为成而勉强随分者中人也。至于由勉强而进乎乐随分者。在其人焉。玆亦郑公之志乎。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余故言之。
潭斋记(癸巳)
潭斋之求记也。余复之曰。主人将为潭而泽欲及物耶。吾愿主人之为物也而处乎潭。夫挠之百人不浊。其量深。溉之千顷有馀。其利博。此潭也。主人之志也。今夫处乎潭者。非鳞则介。有说则可。否则岂所以待主人者耶。噫。吾之说大方之家也。常鳞凡介。虽万其族。非吾为主人道者也。其形鳞介也。其处潭也。其名韩子所谓怪物也。彼去龙门(尤庵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6L 页
讲学书堂。)不远。试往而登焉。上下乎天。乃其能事。旁行不测。一息九州。兴云兴雨。四海仰之而被其泽。在儒门则德成之君子然也。且尝观于近古。庐山之溪。关中之渠。河南之川。武夷之曲。吾不亲历其地。不详其大。假如云梦八九。开辟以来。为日凡几何。曾派分万殊。施及无穷也哉。及周张程朱出而有龙之德。则所谓溪也渠也川也曲也。若天降而地出。未始前有者然。学者至今若日沾浴乎溪渠川曲之间。由是而言。主人之欲擅有潭也。亦在此而不在彼也明矣。主人勉之。毋使潭也依旧为沃川之一村名则幸矣。主人姓名申德休。其族人得求癸巳正月日。书之如此。
石田亭记
头流一支西南趍。遇大江而不能过。则其气积而不泄。结为石。散在草莽间。古语曰石为气核良然。余一过焉。如入金华山。见初平之羊。厥数数万。亭在其中。吴君道观甫所作也。始其祖进士公得之。凡酣饮食息。一日未尝不在此也。及死又藏于此。道观不敢忘。名亭以进士之号。于是石为吴氏之世物矣。噫。南山白石。已入牛歌。而石径荒凉。复在北山。则名利之外。世不知馀事者久。而乃能守身山樊。介而不流。处而不动。不语而嘿。不文而质。有有道者气象。是岂无所得而然耶。进士公之高风。道观甫之新亭。皆可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7H 页
书也。诗曰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人于所履。不可不慎。而其不至于卑。专自六籍出。历观往牒。则山林自好者。视诸奔竞。固有间而亦无大成就。以不能实用力于六籍也。闻之黄正宥言。道观欲储书满架。屈首寻数。然则异日之履其高可知。继此而可书。亦岂述先一事而已耶。
复斋记(乙未)
形于天地之间。有不复者乎。一日而复者日也。一月而复者月也。一岁而复者草木也。存乎人者天理也。古之人有日一而复焉。子路,子贡之徒是也。有月一而复焉。宰我,冉有之类是也。有复而一日一月。以至三月者颜渊也。有复而一日一月一岁。以至终身者汤武也。今夫夜者不朝。晦者不朔。冬者不春。人孰不知其不可。而至于其身。迷而不回。视汤武邈若不可复而到者。吾尝譬之。有两人俱是千金之子也。田庐同。仆隶伶俐同。器用凡百亦莫不同。一人扫吾庐耕吾田。役吾仆隶。使吾器用。享尽千金之乐。一人弃而自甘于贫丐。亦曰不复而已矣。且其复之也。夸父无所用其步。公输无所用其巧。苏秦无所用其辩。只于日用当行。明以知之。刚以行之耳。我苟明矣。则非天理而发于方寸者。未尝不察。我苟刚矣。则非天理而发于方寸者。未尝不克。如水清于源。如草拔于根。一日而一月。一月而一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7L 页
岁。遍体无妄。不见复之之迹。则彼颜渊直姑舍是。若宰我,冉有,子路,子贡。又何足道。勖之哉复斋。既以此寄金兄太叔甫。且告之曰。所谓明者非雇耳佣目也。刚者非握拳蹴足也。程子之穷理。孟子之养气。可谓云尔焉。
诚庵记(丙申)
乾文言两言诚。其曰存诚。内面工夫也。其曰立诚。外面工夫也。孔子之示人至矣。而曾子子思又发明之。所谓诚意。乃内面最初事。而诚身者。又合外内而言者也。八条九经命脉。专系乎此。此天下之至德要道也。后世司马涑水,元城刘氏,紫阳夫子。尝以此为为学宗旨。一则地高九分。为有宋宗臣之冠冕。一则身经百谪。为元佑完人。一则继往开来。直后孔子也。磊磊落落。炳烺宇宙。真所谓诚之不可掩也。房兄元七。其闻三先生之风而起者与。何其嗜之酷也。余所畏而敬也。余于此复有所反复者。三圣之言诚。如彼其同。而三贤之收功。如此其异。言论风旨。道德事业。小大悬隔。殆不可同日而语。抑从事于诚。则及其成功。不能一也耶。或曰知之不周。或曰行之不尽。皆非诚之罪也。然温公平生。器之终身。力则力矣。恐致知明善。不能如大学中庸之先耳。后之议今。犹今之议昔。兢兢自戒。粹然无讥。非诚庵之极功耶。元七求题于壁。辞不获而云云。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8H 页
华堂记
余以削发事欲自处。僵卧累日。家人争谏不得。有二生资貌丰秀。非世间人。手各持白玉壶。遽入卧内问之。告之故。二生用壶中水。周洒墙壁。如茢祓之为。或著人肥肤。甚冰霜冷。曰无虑也。发不削矣。子盍自强。及归乞手字。余使从祖弟哲求代书与之。即华堂二字也。哲求向余道其梦中事如此。异哉汝梦也。不忍身为禽兽。事急欲死。固余志也。言之也详。笔之也累。哲求闻之熟矣。梦或无怪。若夫华堂。吾无是也。此何祥而何义也。且滔滔者。看作道理。恐喝勒胁。不削则杀。有期日矣。余当时不蕲生。彼二生何为者也。慇勤来告。其言卒验。异哉汝梦也。抑华夷之所由来远矣。虞书著猾夏之罪。鲁经明攘夷之义。由今观之。夷狄之在是时。不过疥癣之微。犹且兢兢堤防。若是之严。向使天理已亡。人伦已灭。身陷为𡰥。则生乎否乎。区区微谅。自谓群圣复起。不与易也。此发一削。则日月所照。霜露所坠。更无所谓中华之道。生则夷死则华。华堂之所以称欤。自有此事。议论纷纷。或谓 圣上已行。不削非臣下之义。曰吾目中只见道。不知时制。况此举非 圣上本意乎。或谓子不食绿。胡为而死。曰吾死为道也。非为国也。或谓子如忧道。何不小须臾无死。训迪诸生。以永斯文于万一乎。曰当死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8L 页
而生。本领已丧。无颜对人。且夷言𡰥行。次第而炽。有何讲道之地耶。或谓发者受之父母。毁伤无以见于地下。此为死之第一义。子言必称道。不亦大而无当乎。曰唯唯否否。此特无父母者之事。使父母而在。畏死苟削。则将从之而不恤道耶。或谓子言过矣。舍父母而死道。果人情乎。曰明人之全家死。善则善矣。不则北地王谌。亦照耀千古。是在信道笃何如耳。呜呼。数说者皆出于怕死。死岂怕而可免者耶。此月无恙者。后月或已盖棺。今年无恙者。明年或已盖棺。其不可知如此。而义者穷天地而不可泯。死果怕而义不可怕耶。成仁取义之事。何代无之。而目见中华相传群圣贤之道。一朝永亡。今日而已。不死何俟。余奇哲求之梦。记而存之。因略及当日论辨于人者。自此一号华堂。丙申正月二十三日。主人申得求记。
 平生有事。多得梦兆。举其大者。上洞西湖考妣阡及竹谷之寓也。或先数月。或前一年。必有告者。及事至觉之。则恍然如踏宿蹊。足目俱熟。然又初非有心固必而合于梦也。当剃头之役。亦次第得二梦。一则先人冥诏。使之安坐。且告以信天靠神之意。一则入一官府。方治不削之狱。余亦被鞫当死。为人救免。噫。由今思之。当时火色。果何如也。余固不敢望戴发而更立于天地间。世亦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9H 页
不容余戴发而立于天地间。梦虽丁宁。余志则死矣。孰知志果大谬而梦若是验乎。感叹而因复书之。以系华堂记末。
三明堂记
三明堂。在曦阳之黄龙洞。主人黄炳中也。黄君之言曰。吾旧居飞村,飞龙两处。皆背白云山。若自白云而下。过黄龙洞三里馀。始见飞村。其山水秀丽。风气聚会。固胜绝一邑。而视诸黄龙洞。犹武而未韶也。故乐之而筑斯堂于其中。乙未秋也。因请记其三明之义。噫。 皇明之不可谖。葛陶二子之愿学。相与讲之久矣。更有何辞以尘新壁乎。抑心有所感。复不能已于言。义理之行于天下。有晦有明。明其既晦。明之又明。固君子之心。而君子之身。又义理所由明晦之本也。故兢兢守身。一步不敢妄动。非身之恤。惟然后义理可明也。试以汉晋言之。桓灵不君。四海鼎沸。荀淑之孙。尚且附操。则义理之晦。未有甚于斯时也。以孔明蕴抱。高卧隆中。向微三顾之主。必将终身。非不知义理。所守者身也。至于渊明。非徒志比卧龙。兼有宰辅之耻。而目见寄奴移国。恬若不知。不知义理而然欤。所守者身也。由今而观。孔明守身。犹有待焉。义理卒赖而明。渊明止于守身。若无与于义理之明晦。而晋徵士之笔。照耀千古。不小加贬。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599L 页
故君子之明义理守身为上。行藏付之命可也。推而上之。孔孟亦不过如此。是为为二明之要谛也。当初清阴诸爷之斥虏。只欲报龙蛇之恩。及尤翁出而华夷办焉。 明亡而中国无复华焉。则虽万世不可忘 明。明不可忘。所以存华也。世级日降。人见不古。往往以尊王为迂阔之妄谈。不欲书 永历年号者多矣。彼服缁断发。纷纷不已。专由于 明忘而夷至矣。左氏所载伊川之知。不其然耶。呜呼。欲为今日之孔明,渊明。所愿明者。有急于明 明乎。 明明而华尊。华一尊则天下之事。始可议矣。然则三明。非黄君所独私。请与吾党诸子共之。
忍轩记
善性也。不善非性也。顺德也。不顺非德也。惟忍忍道也。不忍道也。凡善之生于中者皆不忍。则不善不能害性。凡不顺之作于外者皆忍之。则顺始成德。譬之为国家。不忍安社稷之功也。忍捍边疆之事也。然则主人之名轩。无亦失内外缓急之序。主人曰。吾别有取也。吾慕张公公艺四昆季不以衣食礼节相计较。传法子孙。誓使九世之懿。罔美于唐。且子之言轻率矣。高宗至尊也。亲幸其宅。朱子大贤也。尚传其事。若此而忍犹不为至耶。曰我固曰忍道也。惧夫昧于内与急者而专事乎此耳。请就主人之言明之。九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0H 页
世之间。张氏之丽。虽难质言。想不下千口。然北齐隋唐。未有一人以道德仁义闻于天下。岂张氏子弟尽不材耶。抑守忍之未笃耶。噫。立家之初。如余之言。寻内外缓急之分。知所用力焉。张氏之为张氏。止此而已耶。万石君一身质行。子弟化之。远过于齐鲁之儒。况专门仁义。至于九世。则后三代而求闻性与道德者。不于张氏而何。盖不忍则至诚恻怛。可推天下。徒忍则勉强苟息。求救目前。主人试于身亲行而验之。其意味面貌之迥然不同。自可得于心。而不暇非余之言矣。复有一焉。栗谷先生自幼有志同居。手撰九世图。其慕张氏何如。而其为学。不专于公艺之心。故所立如彼为海东夫子。尤非主人之一鉴耶。主人朴重柏。
尚志斋记
进退百官。佐圣主致太平者。大臣也。天下之事。孰有难于为大臣者乎。以余观之。为大臣非难。为士难。何以言之。人无生而贵者。为大臣。自为士而进。凡大臣今日之所为。皆昔日士之所存者。所存者不正。则幸而济管仲之功。如彼其卑也。甚则安石之祸。亡宋乃已。所存者正。则皋陶伊傅周召之业。非分外事也。时来则为之。然则士表也。大臣影也。士源也。大臣流也。表端则影正。源浊则流秽。亦其势也。故古之士者。虽退然处乎环堵之室。而生民之休戚。国家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0L 页
之安否。实若系乎一身。战战兢兢。夙夜不懈。以尚其志。志乎仁而已矣。志乎义而已矣。所谓先难者也。仁义在躬。措之天下。犹运之掌上。尚志哉士之事也。吾无间于亚圣之言矣。丁氏有斋名尚志。间求余文。道其难于为大臣者告之。丁氏世居兴阳之雁洞。命以文者余姊夫。南秀其名。
金孝子 㫌闾记(丁酉)
水之悬者为瀑则声相似也。山之秀者为峰则形相似也。行之至者为孝则应相似也。故曾氏之三足乌。固舜之乌。而金孝子之兔。亦王祥之鲤也。然尝验之。人有一事彷佛冰鲤。则群聚而言曰彼非王祥也。其然岂其然。噫。坏天下为孝之路者。必此说也。人子事亲。所值非一。或事有至难。非古之所有。犹将竭吾力而为之。况亲有所欲食。而曰我非王祥也。恬然不一动心而求之何如也。求之欲其得之也。又可以古今之异。而疑其应之若神耶。如曰鲤则可也。兔则不可也。亦不思之甚也。使王祥之母思兔。兔可致也。金孝子之父思鲤。鲤可致也。金孝子畏王祥乎。王祥畏金孝子乎。但此如养气。非可袭取。苟非实心实行充积饱满。其来群聚之言。亦宜也。然则金孝子平日之行。详说可乎。孝子于亲。居则尽其爱。癠则尽其忧。尝割股以苏几危之疟。临命断指。延三日命。丧则食素终制。久矣乡里之叹服。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1H 页
其获兔则父病痢时也。有虎咆哮。兔忽来投。孝子以父思兔肉。方求在山。故得以供之。孝子讳致泰。庆州望族也。其曾孙炳周求余文。欲揭之闾。呜呼。今去孝子之世不远矣。群行焯然磊落如昨。 天褒之下。尤足徵信。余何足轻重于其间。而窃有所慨者。孰非人子。求如舜曾尚矣。语及王祥。已不敢当。凡其事亲。灭裂太甚。大本不明。风俗日渝。故因孝子之兔。明王祥之人人可能。岂惟王祥。舜曾亦人人可能也。
晚翠亭记
松之在秋冬。犹在春夏。非特地借来铜面铁甲。只是前日之苍髯者耳。方其雨露絪缊。开花长枝。松固不异于群汇。群汇亦不让于松。何严霜满地。虐雪弥天。不少挫屈。其色自若。在此而不在彼也。一朝之力。想不至此。莫是自养于春夏无事之日者。既深且固。贞心已笃。烈气已厚。故变至而不改其素耶。此意也松不自言。吾孰从而明之。昔金公是城。筑晚翠亭于浮槎西十里许。当是时。晚翠公著衣啖饭。事业无所见。若与人同。而惟日孜孜。用力于德。故人争爱惜。闇然益章。过二百年如一日。金公真晚翠矣。考其所为。不有近于松之意耶。故吾借金公。明松之意。虽然明松之意。所以明金公。呜呼。金公真晚翠者也。堂前晚翠。闻今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1L 页
无恙。飘然一往。稽颡其下。欲以慰思公之心者久。其于公七世孙在模氏求记。何说之敢辞。
忠臣行平壤庶尹 赠吏曹参判塘村黄公 㫌闾记(戊戌)
春秋大一统。万世之日星也。当建奴之逼南汉也。塘村黄公赤手而立。先呼于众。一则曰 大明。二则曰 大明。移檄四日。行行四日。得人一万二千三百五十。势如风雨骤至。声振于贼。贼惮不与战。以故入京十三日。始尝贼。袭斩六百馀级。看其气义力量。白登可解也。天山可定也。而某议已决。无所措手。则忍痛含冤。随事发明。庭中对策。谏垣草疏是也。呜呼。夫子绝笔以来。中国未尝无大一统。或时有绝。未几而续。未有三四百年无统而过。其祸滔滔。如水益下。而推其滥觞。则自逼南汉而始也。当是时。 国家亡则春秋存。 国家存则春秋亡。下而至于士大夫一身。生则春秋亡。死则春秋存。金(清阴),郑(桐溪)两相。洪尹吴三学士之见。大抵如是也。塘村公不谋而同。必称 大明。其出也不成则固将死也。卒之三学士幸而死。两相公与塘村不幸不死。而其事有功于春秋也。其志与日星并明于万世也。然则中国虽无大一统。春秋赖吾东而传。 国家虽不亡于南汉。春秋赖士大夫而存。不待 孝庙。君臣大义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2H 页
彰明。其势已如此也。不亦盛乎。塘村公忠义。不待余言。世多称之者。故特表其功在春秋。实无异于金郑诸公者。奋笔而书之。公讳炜字子辉。壮元及第。官至庶尹。其在丙子。则年三十二之进士也。武悯公之孙。慎独斋金先生之门人。于今都事莹八世祖也。累 赠官吏曹参判。棹楔在龙城西竹谷。与武悯公同闾。
竹轩记
韩之湖。与卫之淇秦之渭。产竹大略相似。有村有之。居民不俗。环而数之。地东南数千里也。余独一指杖半握帚不借。不得无竹莫如余。而自谓知竹竹之后无几。或曰何哉所谓知也。史鱼,伯夷,颜渊之评。古已尽矣。子最晚出。此外亦有说乎。曰姑舍是。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天下之大圣也。吾谓此君功不在尧舜禹汤文武孔孟之下也。历象授时。变理阴阳。圣人之立天道也。原隰沃衍。疆理刚柔。圣人之立地道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仁义流行。圣人之立人道也。高明广大。功被斯民。河岳不足喻。日月不足道。虽然四海广矣。口不能遍说。万世远矣。身不能长存。其使圣人能行二者于天下。非此君其谁耶。盖鸟迹以下蝌斗之前。无所谓帛与纸。汗其青者而已。故论其功则谓此君贤于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固不敢谓此君不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2L 页
如尧舜禹汤文武孔孟。亦不可也。如无此君。三才已矣。虽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孰从而闻其有耶。食不知味。公诵者鲜。惟竹轩房丈。先我知之。故书以质之。呜呼。竹果有功矣。可以人而不思如之乎。吾见房丈。恂恂德进。八子遵教。且命季子焕畅。从事实学。其有如竹之思可知也。扫轩清晨。俨相对越。宁使竹畏房丈。愿房丈勿畏也。
仁谷记(己亥)
知医说者。其知仁乎。内自肠腑。外至肢体。一气周旋。无适不和。人所同也。四百四病。从何而来。起处之不中。食色之无节。感召外邪。使真元间断。故岐黄以来。或针或药。或补或泻。为术多端。要不过克外邪复真元而已。惟仁亦然。包括天地。统贯古今。而实不外乎吾身方寸之中。尧舜孔孟。孰不可为也。往往愚顽甚于痿痹。天理不接续。私欲害之耳。夫仁不行与气不平。其为病一也。而不平之害。亡其身而极矣。不仁之至。则覆国灭族而不已也。然为之由己。知之明行之力。则在其中矣。又不如龙脑,麝香,人蔘,附子有待于外。且费力也。噫。讳疾忌医。滔滔无足言也。惟闻岐黄之风者。常怀兢惕。未疾知所慎。方疾知所治。已疾知所惩。必求置身于康宁之域。苟移此心于仁。则不待人言。去私如去疾。全体粹然。一息不杂而后已。非所谓仁术也耶。金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3H 页
公锡桓。与其子炳周隐居读书。熟讲于仁之名义。馀事药铺。亦非俗工可及。故余付纳约自牖之义。为记仁谷如此。
飞飞亭重建记
尤翁曾为崔公后良。记其大父佥使讳永吉之飞飞亭。亭在参礼驿矣。崔公八世孙沧烈来求文于余。则任实桂月里。己亥三月。为重建之地与时也。余曰。崔氏欲武乎。尤翁之说在。能为张能为岳。则足以广大佥使公垂绪矣。欲文乎。吾敢无辞而进之。圣门之学。如鸟数飞。无时不飞。无日不飞。飞飞不已。则悦且乐且君子矣。焉知飞飞亭所望于后人者。不在此而在彼而已乎。第有所感者。是亭盖三圮矣。方再圮而起也。道伯章甫并心干事。耿然为全省胜事。今竟如何。 王室荡然。非复旧样。而上下恬视。不思更张。况有动心于一亭者哉。噫。是年五月日。
紫阳书堂记
明变为𡰥。有识谓由于攻斥朱子。近来 国家之事。吾辈读书者。独无所惧乎。尊信朱子。以名不以实。人自为说则其所以晦塞朱子之道。无以异于攻斥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不过实心尊信。视朱子为自家之祖祢。一言不继。一行不述。其所愧耻。如犯莫大之罪。苟有侮者。其所冤痛。如当不共之雠。人人如此。蹄迹无地可容。天下清净。即次第事
农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603L 页
也。此语不佞常常出口。或被外人迂阔之讥而不能止也。李生春白适求紫阳书堂记。余曰。李生闻紫阳之为紫阳乎。紫阳山在徽州。距朱子之居数百里也。韦斋游于斯。及入闽。刻为图章。朱子之号。盖以韦斋之心为心也。愿居此堂者。亦以朱子之心为心。如朱子之于韦斋足矣。因并记平日拙见。授之李生。所谓紫阳洞。玉川武夷山北。于余竹谷。凡七十里。尚为生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