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x 页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7H 页
事状[郑冕圭]
先生讳载圭字厚允。始字英五。其改也。以芦沙先生命也。吾郑系出草溪。在丽文肃之世。有讳倍杰侍中光儒侯谥弘文。倡学立徒。与崔文宪冲齐名。讳文政堂文学谥贞简。请立箕子祠。以明仁贤之化。父子相继赞扬文教。是为载基之祖。连世名卿。有讳师仲仕我 朝。官都承旨号月谷。有讳玉润以成梅竹,朴醉琴荐徵为县监。世称西亭先生。俱有圃冶渊源。四世荫仕为县令者一。为参奉者三。至讳震哲壬燹。有义勋官府使。光海时退遁不仕。是生讳弘讷副司果。出为伯父讳震善后。三传而讳宗仁号临渊亭。见党议乖戾。杜门自晦。是为六世祖也。高祖讳光益通德郎。以叔父侍从恩也。曾祖讳履九。本生讳履献。祖讳彦民号惧而轩。清德厚望。仪表乡党。考讳邦勋。以笃孝谨礼闻。妣交河卢氏。讳纬镇其外祖也。以 宪宗癸卯十一月十一日癸卯。生先生于勿溪旧第。先生生而骨相瘦劲。视采端睟。声重而迟。不妄啼笑。甫能言。惧轩公教以口耳等字。听受良久。乃应曰。百体各有一字。字皆何在。曰在书。曰然则天地间物亦各有字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7L 页
乎。曰有。自是随见辄问。或抽书以问曰。某字在何。某字在何。又能属音说义。出人意表。惧轩公甚奇之曰。此子甫五岁。已知能推类长去。将来必为大受之器。八岁前不使上学曰。真气未完。易致动荡。惟以格言至论。长其良知良能。如俗说然。以故古今忠孝义烈。耳受口译。时从群儿游。喜为诵说。如有歆动之气。及授书。受读便自知味。其所读人物贤否。言论得失。举能评说。顾困于记诵。见塾儿日读数百行。耻己之不若也。每读罢休息。内自默诵。或夜归潜读。必要趱趁。不数年。已出塾儿之右。惧轩公曰。学非徒读之谓。将以为人也。汝所读小学四子。皆汝师也。出谓同塾曰。古人只有一师。今人有五师。问之。曰小学四子非五师乎。同塾皆袖然不省。年十六。委禽于晚悟陈公正范之门。陈博雅士也。叩之大惊曰。读书根基已定。知思英发。不谓吾家吉士。有此早成。芝窝郑公奎元以父友造庐。见所作时文曰。此有筋骨文字。不可以场屋士待之。深致爱重焉。盖立扬显亲。惟有时文一路。僶勉从事。然旋疑读圣事业。乃若是而足哉。每诵孟子大丈夫章。直气高耸。凛然有不敢犯之色。同乡先进。有梦关崔公(惟允)。固穷求道。学有渊源。自童子时。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8H 页
已承警欬而心悦之。至是造门请教。崔公曰。吾犹未信。矧敢教君。古人言务学不如务求师。今道术分裂。人各予圣。所从不可不审。湖南有芦沙奇丈。公平广大。洞见道体。尽今世之正宗。盍往师诸。因言为学。当先正入头。入头一差。便误了平生工夫。闻讫欣然如有遇。即归而请行。惧轩公曰。此吾志也。许之。即日戒行。徒步四百里。拜先生于长城之下沙。时年二十有二。先生异其弱龄远来。赐之坐而命之曰。儒有为己为人之分。如何是为己。如何是为人。须先审覈以定趋向。又曰死生祸福。自有定命。韩非死于说。郭璞死于卜。岂其说之不巧。卜之不精哉。命不可逃故也。须以有命二字。握作死符。志乃可立。自时文奔竞。与夫杂学神奇一归于败人性命者。到底剖教。又书照顾后面切忌贪前八字以送之曰。此读书法。归而镜考也。可谓师门际遇。初筵已盛矣。先生自沙上归后。感师门寄意之远。念自家效托之重。恐恐然如负泰岳。静扫山房。更自小学四子。课日定读。如初上学貌样。用志刻励。留心细密。字字而咀。句句而钻。掴血捧痕。百千其功。昼或忘食。夜或忘寝。或攻苦致疾。则整枕潜思。有契则书。或因客有妨。则口酬心念。问或忘对。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8L 页
积十数年。恍然若有得焉。于是以所学质之沙上。先生怡然颔可曰。树立益完固。恨吾岁暮日斜。不及见其大成。至以荆高歌筑。寓气类相得之感。自是劄质面禀。殆无虚岁。自人物同异之体。推以至于太极造化之妙。自阴阳淑慝之分。推以至于圣贤心法之严。内自此心危微之机。外至时事存亡之会。或口诏而心唯之。或神会而默契焉。胸中之几年葛藤者。至是而得次第解顺矣。时则有大谷金公(锡龟),日新郑君(义林),先生之孙松沙君(宇万)。学邃德崇。皆足以发先生之道者。一言相契。便许平生。退则鼎坐论讨。进则列侍问辨。使先生胸开而颐解。亹亹然不知倦也。若凉议若猥笔等篇。皆绍前救时。不得已之作。而惟数子者闻之。退而自喜。脱然如大寐得醒焉。二十五。中达府乡解。及赴南省。金相国秉时。与叔父有旧。闻名要见。逊辞答曰。士迹相门。本属可骇。况今赴试而来。不敢不敢。试后将归。造门一谢而退。以叔父有命也。时外衅日生。内修日非。自分不谐于俗。遂不复举焉。庚辰孽臣弘集自外国购洋书而来。朝廷歆慕之。将弃先王之典而用之。先生以为此斯文大变也。约与道内章甫治疏叫 阍。而先移书泮宫。使为之倡。书略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9H 页
曰。国家所以崇儒而养士。盖将以讲明斯道。扶持世教也。若斯文化为异端。人类沦于禽兽。而曾莫之恤。不思所以图回之术。则岂所谓培养中物乎。朱子曰。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不必士师。今所谓邪苏之教。其害之惨。甚于杨墨。诸公之地。又别人人。其于閒圣辟邪。未知将如何为计也。举天下入于夷狄禽兽。而我一片东土。差为乾净。如群阳剥尽。一果不食。将有复生之理。若并此殄灭。则凡我冠儒服儒。诵孔子而讲春秋者。将何所辞于天下后世乎。自本道方齐声治疏。为叫 阍之举。惟诸公亟竖大义。为诸道倡。则某等虽遐远僻陋。当从死于义声之下。竟以众议沮尼。疏成而止。已而闻洪君闻叔(在鹤)死于淫刑。重庵金公(平默)亦远窜。深致感伤之意。且曰东方幸免无人之讥。此则为色泽也。梨山申侯斗善。任祭酒(宪晦)高足也。莅县首先访问。问以牧民造士之道。三往复。乃条录以呈。侯见之曰。吾于南来。得有体有用之士。延遇县学。使教乡秀。先之以击蒙要诀。次之以大学家礼。严条约以身先之。每讲毕。使二生抗声读白鹿洞规。申之以天之生万物人之应万事直而已之语。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39L 页
诸生皆奋发向上。是时革衣制服窄袖。夷之始也。以深衣不在禁科。使诸生服之。又以为今之学者。当学冥翁。龙亭是冥翁讲道之地。而鞠草如此。吾乡之羞也。遂请于侯以立之。立约定规。春秋讲学。为行释菜。表章敬义之学。于是儒风振作。远近语峤南文学。必称嘉乡。甲午东匪猖獗。八域骚扰。谋国者购倭讨灭。闻之悽然不乐曰。吾韩之入彼倭囊袋。其将无日矣。彼民虽无知犯法。亦吾家赤子也。驱雠食子。是可忍为乎。未一年而驯致八月之变。至冬毁形之变又迫。先是调病于阇山僧舍。为赋明末节义十数人。各一诗。足以自述一篇以见志。及闻此报。即奋然作书。以谕道伯与湖南同志。其于道伯则曰贼臣招寇。谋覆 宗社。胁我 君父。弑我 国母。又从以毁我衣发。罔有其极。凡为臣子。宜食其肉寝其皮之不容晷刻。而内而公卿百司。未闻有一人殉 君者。外而方伯连帅。亦未闻有一人勤王者。此可曰吾 君之臣乎。贼臣之缓辞诱我者。必曰彼为开化而来。非夺我土地也。为绝清而来。非虏我臣庶也。以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不待土地之失而国已亡矣。且彼何爱于我而尊我为皇帝也。金人宣言议和而徽钦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0H 页
北行。楚人佯尊义帝而怀王投江。清人初罢薙令。以缓衣冠之愤。而及其削平江南。果何如也。鉴古可以知今。是其可瞒者乎。赵盾不讨贼而春秋诛以首恶。为吾 君之臣者。其欲免首恶之律。吁亦难矣。今吾 君孤立无臣。所幸望者。惟在外之方伯连帅而已。愿明公莫更畏难迟疑。亟举义旌。号令州郡。传檄诸路。义声所激。孰不耸跃奔走以听指挥云云。其于同志则以为华夷之分。重于君臣。殉道之责。切于殉国。先师所谓金销石泐。誓不与妖胡一天者此也。变到此极。只有死法。起东之旬日不死。意犹有在。惠好同归。不能不耿耿也。强聒四方。费尽心力。事未集而剃令寝。诸道义旅。一齐被捕。遂避地湖南。盖以彼目我为坐主也。壬寅锓芦沙先生文集于丹城之新安社。有忮克辈以芦沙猥笔为攻斥先贤。飞文构诬。祸将叵测。而田氏之辨。又随而出。先生曰。噫此世变也。天地有盛衰之运。圣贤有屈伸之会。以栗牛之大贤。而尚遭诬贤之律。有癸卯黜享之变。况于今日罔极之时乎。然则此非我师门一时之厄会。又非我诸子容力之地。只得静而俟之而已。若田辨则自以为明道者也。自以为发挥先贤者也。而乃遗却先贤宗旨。头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0L 页
戴其偶失照管。而转辗为后人之膏肓者。张皇敷演。使先贤真面。掩翳而不章。至以猥笔中所论今人之弊者。一切谓正指栗翁。又或谓正指朱子。费尽心机。自以为捉得真脏。则后生少年之知见未的者。其不见蚀难矣。皓天不复之忧。不容无也。所谓凉议记疑者亦如此。此而不辨。柰东方道术何。盖道理无穷。是非至公。故张子曰。未善者共改之。正所望于后学。朱子曰。尊畏先贤。讲明道理。并行而不悖。使前贤决然自是。欲人莫敢违。后儒苟然雷同。怀疑不敢议。则正程子所谓昔所未遑。今不敢复作。前所未安。后不能复正者也。曾谓天地至正之道。圣贤至公之心而有是哉。大体则终身钻仰之。微言则极力思辨之。其有一理之未明。亦必辨白而不敢放过。使后学不迷于所择而后。先贤之道。可以大明于世。是乃十分尊慕之道也。此两辨与辨诬文之所以作。而逐条论说。尽发芦沙之蕴。盖亦不得已也。癸卯以儒臣 筵荐。 除肇庆庙参奉。至三递三付。皆不就。自是时事日急。至乙巳五月。闻有五条勒约之议。遂痛哭入山。不受妻子支养。不与外人往复曰。国君在雠围之中。为臣民者。岂忍居食如常时。及闻十月之变。忧愤成疾。几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1H 页
废寝食曰。吾东人士。虽草野閒散。五百年受国恩泽。有中州世禄之义。今贼臣卖国。 宗社将墟矣。图籍将输矣。吾 君之为青城五国。迫在呼吸。乃曰我无责矣。恍也永叹而已。则是于道理事体何如。况 主上以殉 社为誓。而有内自大小廷臣。外及儒绅民吏询处之教。此与哀痛之诏何别。遂驰书俛宇郭令(钟锡)。勉其施措。盖以闻承 召奔问也。又驰文告远近同志与门下若干人。慨然登程。为死于道路之计。至沃川闻俛令以疏 批不下。又投疏径归。移书勉以不可归之义。直向定山。与勉庵崔公(益铉)布告岭湖章甫。约会于鲁城之阙里祠以图义举。及会事又不谐。不得已取路芦山。痛哭于先师之阡。含痛还山。以待死期而志尚未已也。闻勉翁之将有事湖南。则曰此翁若起。吾不可坐也。未几俘报忽至。喟然叹曰。此翁已作死人。从此吾无死地矣。杜门自废。以修俟立命。为未瞑前家计。日与经生学子。温理旧业。苦心焦口。庶几其一线之传。以为语类一部。是朱门讲学旨诀。而卷帙浩漫。穷乡措大每患难得。又不便于老人精力。乃与同志对读相订。删其重复。节其烦支。名之曰朱子语类节略。积数年而始断手曰。此吾几年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1L 页
耿耿者。而赖诸君共力。得至于此。于心有爽然矣。是年庚戌七月。无国之报竟至。嗒然若无闻焉。久而后谓诸子曰。不交一刃。宛转纳国。古今有此变乎。吾辈不死则俘矣。苟且偷生。一日为耻。吾辈平生读书。所讲者何事。今于结局之日。若只羞鬼而止。则上天昭临。是岂敢忍。明末王毓蓍。刘蕺山门人也。刘绝粒久不死。遗书劝早决。师生相勉。此可为法。君辈其识之。又曰君辈能信得及否。死期已迫。非若从前讲论可已。须励志猛烈。如韩淮阴背水阵格。不容一步退足。乃可耳。如今坐此堂。便视此堂以临杀时。勿以閒地看也。彼从此必有新举措多矣。相见亦从此无期。惟各自戒谨尽心于崇安之诵也。徒事忧愤。鲜不为被他胡乱也。自是付馀于朱节。或夜起沉吟。或呼灯考阅。其有未尽者。更正之曰。不读语类。无以入朱子肚里。今吾则无其日矣。已而雠金至。盖彼以金爵优域中之儒绅耆旧。彼所谓大定后恩霈也。即却之曰。恩金之名。名亦痛恶。及彼督屡叠。则曰是即勒降我也。士可杀不可辱。不须多说。即断吾头以快汝心也。谓左右曰。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此金其终杀我乎。有题壁一诗及拟告先圣先师及先世祠板文。作于此时。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2H 页
而启手后。出于佩囊。词旨正大。意象从容。有若束装以俟者然。读者竦然。以翌年辛亥二月十三日壬午。奄化于老柏书舍。将属纩。谓诸子曰。吾死无可言者。但彼虏作事。渐而不骤。故沦胥而人不自觉。汝等慎之。冕圭问后事。曰殡于此可矣。又问此固先贤已事。而葬后返主则以祠堂所在为正。恐合情理。遂无答。已而绝。是日雪作雷起。人皆震慑。可异也。门人以白巾环绖。送先生于旧勿溪之阡。奠诔者以千数。以地有忧虞。壬子六月六日。移安于陜治南三鹤洞案山负巽之原。先生天禀既异。趋向又正。童年志学。知圣经之编。不为虚设。弱冠闻道。知绝学之传。的有正脉。口耳之得。谓非真得。慥慥乎其欲体认而心造也。昆仑之见。谓非真见。切切乎其欲毫分而缕析也。盈天地都是气。其犹曰莫非此理之用。统万物只一理。其犹曰分是理之等差。合理气为心。其犹曰心是在人之天理。皆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夫所以然而不可易。至虚而能至实。至无而能至有。有非人智力之可以转移勒定者。故其发诸论辨者。昭布森列。锱铢必谨。见诸持守者。静存动察。表里交修。是道也行于天而为命。主于人而为心。天之于命也。如有一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2L 页
刻之停息。便见四时不行。百物不生。坏乱杂糅。宜无所不有矣。人之于心也。如有一念之差失。便见三纲不立。万事不理。颠倒猖披。亦无所不至矣。其严有如此。故所以求之于心者。一主乎敬。谓致知不以敬。则千头万绪。无以能会极于一。躬行不以敬。则东驱西夺。无以能致达于远。敬非从外把捉来。只此心之自做主宰。便是敬。事物未接而肃然若上帝之严临。思虑既萌而朗然若出日之斯皦。尝曰儒者事固不外乎日用之常。而究而言之。则天下第一等事业。有非浅量可测拙规可办。必须渊然深思。旷然远览。高著眼大著肚。举天下之物。无以易之然后。始有可至矣。断然以圣人为可学。而又恶苟为大言。恻然以斯世为己忧。而又恶不由其道。造已深矣。而所以温理于心者。俛焉不知老之将至。守已固矣。而所以渊冰于躬者。直以期乎毙而后已。盖自坚忍刻苦而驯致乎洒落之地。平易近里而得至乎高明之域。养之既深。积之既久。少日之严厉者和平。矜持者纯熟。气质之自觉其偏者。亦变化殆尽。先生之学。盖得之工夫。所谓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者。将非斯人之谓耶。其可见之行则修于身者。其容端而庄。其言厉而讱。其行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3H 页
也。缩如循物。其坐也。植如刻像。俨乎其若思。浑乎其有容。昧爽而起。整衣拜庙。既拜而退。馀敬未已。虽燕居独处以终日。而或对案䌷绎。或凝神默坐。或柱杖遐想。未尝有无所事者。行于家者。奉亲而亲安其养。友弟而弟乐为用。亲茔三迁。殚竭心力。展扫之席。涕下著地。迟迟出洞。加遇洞人。为家以不言而躬行为法。忿戾不见于辞色。骂詈不加于卑幼。送终而必慎无悔。奉祭而必诚无忽。不以流俗简亵焉。家素清贫。中而益艰。不恒厥居。薪水或自手。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宾友之来。户屦日盈。而齑盐致供。情意蔼然。尝诫子弟曰。学问道义。常思胜于己者。衣服饮食。常思不若己者。食贫岂人所好。但尽吾力以后。有非在我者耳。其接于人者。乡党焉恂信无怠。宗族焉恩谊交孚。未尝以贤知先人。每士友有会。会必礼延。延必赴会。至则使诸生设讲。或齿坐轮诵。是以终日行觞。无得有喧哗失仪者。谈经说史。详恳两到。使一座耸听。其有事关义利处。痛快直截。不少宽假。其异趣者以为悻。趋时者以为迂。退而私语。未尝不以先生为正大也。其于辞受出处。惟义是视。穷寒到骨而未尝妄求于人。亲戚故旧有周之则受。若有纳交或干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3L 页
私而来者。则虽亲不受。尝语学者曰。辞受出处。是立身大节。于此一错。他无足观。大丈夫心事。当如青天白日。不可有一毫幽暗私曲之气藏在傍边。如此方办得行一不义。得天下不为底胸襟。盖自道也。其辞寝郎之日。人有谓自 上三付不递。一出以答 上心。在所难已。答曰。祠官一命。虽不系于出处之重轻。出身事主。由此为权舆。则亦岂可不量而入哉。其守穷之固。审几之明。信乎其确乎不拔者。而惟其伤时忧国则出自至诚。发于书疏。作于谋猷者。无一非忧爱之辞痛切之声。以为士之处世。常时则以敛退为分。若国家有急。当汲汲遑遑。期效丝毫之力。是为臣民道理也。吾东君臣之义不行久矣。彼窃君之爵而忘君之急者。元是无耻之甚。固不足道。所谓儒林超选。坐饷朝家之厚礼。至于君有失德国有变乱。则以曾子之处于沈犹氏者处之。未知其何义也。先生既不试于世。固无以见诸事业。而其出于州县之问答。乡里之条约者。经纶规画。正大切实。举而措之。断可使乡治一新。而用之未尽。持之未久。识者恨之。然处而论道。亦足以为教后世明天理正人心。其功曷可少哉。尝以为道出于天而晦明在人。东方道术。至我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4H 页
芦沙先生而又一明。芦翁之学不讲。世儒之说不定。世儒之说不定。我东先贤之旨不明。先贤之旨不明。千古圣学之传遂晦。苦口发明。至死不休者以是也。其论太极图说。则曰先天图两仪以下。皆有象画。而太极则无象可画。只书太极二字。而两仪四象八卦。皆自这中出来。是则这二字中。已具两仪四象八卦之理。而非两仪四象八卦之外。别有所谓太极一位也。又非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混淆无别而不自枢纽也。此所谓无形而为有形之主也。自知者观之。此一图已尽之无馀蕴矣。顾后人不察。或以为道在太极之先。是求太极于离象之地也。或以为太极函三为一。是求太极于混象之地也。一离一杂。壹是以太极为有形一物。而先天图之旨。遂晦而不章矣。周子于是画图著说。挑出太极于阴阳之中。以明其洁净之真体。虽不离而实不杂也。又言无极于太极之上。以明其理实而名虚。虽挑出而非有形也。是以朱子于解剥图体。直以阴阳圈。谓易有太极之太极。而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只是一样圈子。非有层级之彼此时节之先后也。自太极而沿而下之。则语著阴阳。太极已在阴阳里面。而无所谓太极一位也。语著五行。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4L 页
太极阴阳已在五行里面。而无所谓阴阳一位也。男女万物。层层皆如此。无所谓以上诸位也。自男女万物而溯而上之。则男女万物。即五行之凝聚也。五行即阴阳之变合也。阴阳即太极之动静也。说得至此。无极二五。已妙合而无间也。故以妙合二字。总会于下。以明乾坤生人物之时。即太极生阴阳之日。非是今日太极生阴阳。明日生五行。又明日生人物也。盖此妙合二字。自夫子形而上下之说而咀嚼出来者也。而上而下。皆就一形字言之。分开于不可分开之地。道器之不离而实不杂者。其情状本自如此。故信手写出。以发先天图之蕴。观者苟因象而会意。以求其妙。则朱子所谓统体各具无馀欠无彼此者。皆太极之本相。而个个圆活无有间隔者。可得以知也。今乃执言而迷旨。泥图而求象。一离一杂。依旧是庄淮馀论。而使太极不为悬空之物。则必归之汩董之科。所论虽殊。而其不足为万化之主则均矣。岂周子示人之本意哉。又曰阳动阴静。其机自尔。明是就流行边说下来。若就源头上说。则才说动静。太极已乘在上面。乘之者为主。而所乘之机。为其手脚。是故朱子曰。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又曰以本体言则太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5H 页
极涵动静。以流行言则太极有动静。又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若是则气之动静。即理之使然。而非若造作作用字之专做气边说者也。猥笔中动者静者气也。动之静之者理也二句。是取栗翁之语。以发栗翁之旨者。而其他一篇所论。无一不合于太极尸机万情发理之言。惟自尔。非使一语矛盾于本来正见。故辨而明之。以复正见之旧。如田氏者主张其矛盾者。认为正见。一生用工。只见冲漠之为体。而不知妙用之实。显行于其中。遂至理无使之然之妙。气为自动自静之物。天地间万化生成。一属之气。而有理体气用之说也。体用一源。有体而无用。奚贵于有理。其为斯道之害。与世儒之见。少无异同。欲尊先贤而反为先贤之累。恶乎可哉。其论人物性偏全。则曰世儒只知一中之有分殊。而不知分殊之有偏全。皆非也。分殊与偏全。只是一串。此理之有分殊。何以知之。以人物性偏全而知之。人物性偏全。即分殊之结窠者也。偏全之名。虽因形气而立。偏全之实。依旧是一中之分也。盖理无形象。气之成形。乃理之著迹。故圣人之于道理。虽不杂形气而言之。亦不离形气而言之。但就形气而截断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5L 页
得上下分明。而上者而谓之道。而下者而谓之器。苟离了形气。则虽圣人亦无以说出故也。自分殊而言。则人全而物偏。人物不容不异。自理一而言。则全亦五常。偏亦五常。偏全未始不同。一实万分。万各具一。朱子所谓同中识其异。异中见其同者以是也。今曰禀赋则混同而因气而有偏全。则性命不相贯。同异不相容。而所谓一中有分。毕竟是无證之虚说也。若以一性所蕴仁义礼智。谓之分也。则性之所蕴。独有此分。而命之所赋。却无此分乎。元亨利贞。命之纲理而具人物万殊之分。仁义礼智。性之纲理而具人物各得之分。在天在物。其理初不异也。且或方论人物性偏全。而却搀入贤人以下气质之不齐。必欲同之于物性之偏。信以为知愚贤不肖其性之殊。局定而不可移。如物性之偏乎。此气质之不齐者。乃禀生时所值之有不纯也。非本分也。彼则定于未生之前。为人为物。一定而不易也。乃天命之本分也。是以此所值之不纯者。愚可使为明。柔可使为刚。彼一定而不易者。犬莫能如牛。牛莫能如人。比而同之可乎。其论心性。则曰理气决是二物。心性初非两歧。今之论者开口必曰心气性理。盖心该真妄。而性则真而无妄。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6H 页
心有善恶。而性则善而无恶。此其坼开心性之话把。泛言之则然矣。而心之该真妄善恶。乃其末失也。原其初而言之。心者天之明命。人之所得以为明德者。所谓得于天之本体也。故程子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又曰心即性也。朱子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又曰心为太极。凡前哲之论心。何尝杂真妄善恶而言之哉。苟言其末失。则不但心为然。惟性亦然。所谓气质之性者。亦非外本然之性而别为一性也。只是此性为形气所拘而然矣。心之有妄有恶。亦非为形气所拘而然者耶。论性则必欲极本穷源。论心则只举末失而必欲归之于气。无亦有不公不平之失耶。然则心性只一理。而其有二名何也。就心而言其条理则曰性也。就性而言其统体则曰心也。惟其有条理也。各有界限面貌。惟其为统体也。自能主宰具应。故邵子喻心于郛郭。喻性于形体。朱子以心为虚底。以性为实底。只是一物而随地异名。非若理与气之以二物而合为一体也。但其中性可以挑出而言之。心不可卸气而言。性是真静之体也。方其静也。气未用事。惟理而已。故可以挑出而言之。若心则所藉以为地盘。所乘以为运用之机者。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6L 页
乃其精神魂魄。除却此精神魂魄。则无说讨个心字处。此所以不可卸气而言。朱子所谓比性微有迹者以此也。然心统性情。仁义礼智性也。爱敬宜知情也。以仁爱以礼敬以义宜以智知者心也。以之者为主。而性情其条理准则也。以之者果气乎。今乃遗却其主者。但讨个精神魂魄闪闪烁烁地光景。为心是气。判心性为二物。而至有尊性而卑心者。气而主理。卑而主尊。亦有其理耶。抑又论之。认心为理而不察乎气欲之拘蔽。则其弊或至于认贼为子矣。谓心即气而不知有天命之宰制。则其势必至于无君自主矣。然则心果是何物。所谓合理气者耶。合之一字。当仔细区别。魂魄是阴阳之灵而为心之当体互机也。性情是太极之真而为心之实体妙用也。真为之主而灵为之资。以此而谓理气之合则亦得矣。若错认合字。昧主资之分。对峙而迭发则恶乎可哉。程子曰。仁不可以一字训。吾于心亦云。但得知气之精爽为之资。理之妙用为之主。而加存养之功。知主或失职则所资者反为横逸。而加省察之功则足矣。此君子之所以戒惧谨独。不敢有须臾忽者也。此所谓心学也。又曰田氏臼山杂著。专以神属气。此其以气言心之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7H 页
根由也。神固有以气言处。而若大易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子所谓神妙万物。张子所谓一故神。朱子所谓神自是超然于形气之表。此等神字。亦皆通谓之气耶。在天既如此。则在人者又可知也。程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命在人谓之性。其用无穷谓之神。一而已矣。朱子曰。气之精英者为神。水火金木土非神。所以为水火金木土者是神。在人则仁义礼智信是也。故周子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诚为神之体。神为诚之用。理而无神。不成为理。惟神也故物来而应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心之所以有神明之名。而不离乎气而不杂乎气。为一身之主万事之纲者也。知觉亦然。心之知觉。初非外智而别有一个物事。以有智之理。故有此知觉。朱子曰。知觉智之事。又曰以智知。若别讨个心之知觉而智无与焉。则智之所以知是知非。所知者何事也。智之德专一心。故心之知觉。能主乎一身。若离性而求心。离智而求知觉。则此乃所谓精神魂魄闪烁地光景。为其资助运用者耳。非里面实相也。张朱固有以气论知觉处。然特就资助运用上言。故然耳。其统论则何尝以知觉专属之气哉。论明德。则曰传所以释经。传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7L 页
之天之明命。是明德之注脚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者。则以性看亦似矣。而性是在中之体。犹倚一偏。不若以心看之为体用该备也。然心有真妄邪正。而明德则真而不妄正而不邪。槩谓之心可乎。惟得于天而不犯气不犯物之本体。是明德也。论四七。则曰四七非两情。凡发皆理乘气而发。何以有理发气发之名。盖单言七情则四端包在其中。对言四端则四端乃七情中剔拨出者也。剔拨则其纯于理而直遂者。四端已管领去了。外此则乃拘于所乘之势而横出者耳。既以直遂者谓之理发。则横出者乃发后之流于恶者也。以此谓气发则不可以互发疑之也。七情有三说。有自本原竖看而统说将来者。中庸与好学论之直从性中发者是也。此不可以气言之。惟其发不中节。与荡而性凿。乃可以言气也。有自分歧横看而偏说将来者。礼运之饮食男女与十义为对者是也。此不可以理言之。以其感于形气而因从形气去。面貌自别也。统说则所谓七情善者本然之理。而恶者拘于所乘之气也。一为气拘则不可更论善恶也。偏说则所谓七情是道心为对之人心。而上智之不能无者也。所感虽气。亦自有善有恶也。论本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8H 页
然气质。则曰才说性。便是此理堕在形气中者耳。本然气质。非有两个性。但此性未发。浑然天理。气未用事。及其发也。天理昭著。纯粹至善者。谓之天地之性。形气用事。有善有恶者。谓之气质之性。若曰一堕在形气。便可谓气质之性。则所谓天地之性。却是悬空物事。而盈于两间者。无一物能性其天地之性者矣。须知未发不可言气质之性。而气质性是发后随气质而得名者。然后所谓天下之大本定于一。而性善之旨。始益明矣。所谓气质之性。亦不可以一例断之。有发而为形气所汩。如所谓统说将来者。此则于圣人分上。不可言之。所谓圣人无气质之性者也。有为形气所感而发。如所谓偏说将来者。此则虽圣人分上。亦不能无者。但其循轨合则。一似无了气也。至于论经论礼。亦一出于玩理自得之馀。以为圣人在下而有四子。四子儒士之根柢也。其言平易著实。又经朱子手笔注解或问。纤悉无遗。读者能一依成说。文从字顺。则庶无他歧之惑。而终身用之有馀矣。如或连累诸家。别求新说。傅会私智。勒定己见。则害道也大矣。家礼之书。未经再正。固为可恨。然见于通解及平日所论甚多。当遵守服行。不可妄以己意创起也。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8L 页
是以其所述家祭仪及四礼或问。一宗朱子之意。其有疑文变礼之未及论处。乃参以诸贤而折衷之。惟深衣一制。不能无疑。而后儒之说。纷然而起。乃将礼记深藻二篇。讲求其制。仍成注解。更取诸说之合于经旨者。编为一篇曰。深衣之违于家礼。先师犹云不敢。况敢曰折衷乎。定以俟后人是正也。其教人则随其人资地高下。施各不同。然真诚恻怛。透达人衷。使之能旧吝潜消。新意开发则一也。其于读书。必使之卷帙欲少。咀嚼欲多曰。如此于身心方有益。若只做昆仑工夫。虽读破万书。依旧是黑窣光景也。又曰为学须读书。然其实得失在开卷以前。所谓志是耳。志不可徒然自立。须把世间许多事。都来下一番大思量。何者是吾分第一等事。必要现在面前。又思量到士生天地间。不将第一等为自家合做。则便是枉生了。必要奋发向上。画定平生家计。为学始有根基而志乃有立耳。又曰有极辛苦。方有极快活。有大疑晦。方有大通透。鲁莽厌烦。决无有成之理。项平父从事师友。而当时有无所得之讥。此必平父或少切己实践之功。此当为戒。又曰心不可一刻閒。亦不可一刻忙。天命常流行于吾一身之中。日用间居处恭执事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9H 页
敬。便是对越在天。如有一刻閒忙。便与天隔绝。今之学者。喜谈天理。而实用之学。一不讲焉。此与南朝清谈何别。又曰朱子言未发时著工夫不得。又言未发有工夫始得。此处正好商量。有物于此。握之则破。舍之则失。不握不舍之间。自有微妙下手法。又曰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容貌辞气。不可不谨。此而若忽。天理无凑泊处。又曰古之人以气质为必可变之物。故虽愚必明。虽柔必刚。今人视气质以铁定底。而以性为局于气质。知见如此则用力自不能如古人矣。谢上蔡一发大汗。便能脱去旧习。学者须有一番大汗。方有入处。又曰贫子干家。固不能专精读书。然书册外。亦有实下手处。若为贫穷所夺。则独不为富贵所夺乎。古之学者以忠信为主而学以成之。故心与书相会。事与理相涵。随遇沛然。罔非切己之实用。后之人虽穷格践履。件件皆做。其究竟成就。脱不出私利窠窟。如王荆公初年轻富贵卑爵禄。十辞不休。至于逃遁。不惟天下之人仰之若千仞瑞凤。其自视亦何如也。乃一秉枢要。急于功利。遂为小人所罔。晚年游山。恍惚独语。有无限悔意。此其无本来田地。一番蹉跌。不复能收拾故也。又曰千万人中常知有己。此一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49L 页
语圣经所不载。程朱所不道。惟鲁斋许氏一言之。而我先师表章而屡称之。以为吾儒家第一要法。此宜深思处。又曰以今时象。六籍举将入咸阳之灰。士生斯世。虽一经一书。当以伏生自期。宁可以剥床蔑贞而遽自殒穫乎。人无有不死。国无有不亡。惟是圣道灭绝。使来世无种子。是无疆大忧也。今之所谓新学。驱一世才俊。纳之禽兽之籍而不知避。老成名位为后生具瞻者。亦模糊其说。不思所以禁遏之。此最大变。又曰既不得金华为所。则只有江南死法耳。今之以道学自负者。视名节以下乘也。动引圣人以为中行之士不死一节。此则在可以死可以无死之地者然矣。若人兽机关走避无路处。亦用此语乎。槩以此语。律一世之人。伤风败教。莫此为甚矣。是以游其门者。皆严于扶抑。不少疑沮。虽昏愚之至。犹能知谨守吾天。不化于时。远近从学者众。难疑答问。反复开陈。问有未切则必使之近里著己。见有所差则必使之荡涤教空。病滞者诱以展拓。务博者诱以刊落。疏之密之。进之退之。虽疾病支离。而酬答如响。体不知疲。是皆出于体验践履之馀。而非仓卒口办者。故语益亲切而令人易入。后山许公(愈),溪南崔公(琡民)。一则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0H 页
同乡。一则同门。以其志同道合。乐与为友。其或知见少异。心有所未契。则往复辨论。以求至当之归。尝以为知见多从异己处有进。初不以同我而遽信。亦岂以异我而遽挥。苟以明道为心。同异初不相妨也。又以为偏心害道。吾东所谓世守之论。皆偏心为祟也。人非圣人。固不能事事而是。言言而当。一有不合。便相雠隙。此何道理也。温公大疑孟子。而刘元城以其门人而嗜孟子如脍炙。司马康以其子。而于经筵劝讲孟子。林栗是攻斥朱子者。而勉斋为文祭之。龟岩是南冥所绝者。而德溪为佗作文。以今日士风观之。是数贤者。当为何如人也。道理公平。决非褊量浅心之所能担负也。每与学者语。未尝不以是先之。其于文章。未尝留意。而只是胸次高。故其文典古涵滀。浑浑若元气中来。春秋游赏。韵致翛然。其遇山水佳处。未尝不发之以诗。皆所以运物自在。而非评花品月役于物者类也。始取孟子七年病三年艾之意。自号艾山。后用庚午冬梦中诗语。名其轩曰老柏。诗曰不紫不红云尚白。惟天惟地曰为人。众芳濯濯佳容失。老柏亭亭本色新。是日即二十八岁晬日也。先生以藐焉一身。毅然与运气相战。理不容与彼俱生。此一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0L 页
诗其命辞也欤。夫人陈氏骊阳人。贞嘉勤淑称。其为有道配。后夫人密阳朴氏。在淳之女。男铉春,铉昄,铉昱。女李宇荣后出也。女李基相,田龙焕,权载豹前出也。内外孙男女若干。先生敛然退藏。不以师道自居。而其卫道之诚。扶正之严。可以绍前启后。质神而无疑。故四方之士。尊其道信其说。知理气主仆之分。极天而不可坠。华夷人兽之机。宁死而不可乱。不动声气而利泽之及人者。既深且远。若是则生先生于吾东今日。谓之天意亦可也。今山梁已颓。吾道无托。微言大义。将日远而日丧。世虽有状德者出。将何从而为说哉。冕圭识闇行劣。白首颠错。固不足以尽发全体。而又恐一朝遂死。为千古至恨。谨述其耳目所及及出于遗文者。为事状以俟裁择焉。岁玄黓困敦之暮春上浣。从父弟冕圭谨述。
墓碣铭(并序)[奇宇万]
先子芦沙先生之墓。门人郑载圭厚允序之曰。道出于天而立于人。其人存则其道明。其人亡则其道晦。一明一晦至于今。晦极而华夷混儒术分。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先生作而道之出于天而立于人者。复明于世。生先生于今日。天意岂偶然。余谓先生之门。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1H 页
公之有无而师学之传否系焉。师学之传否而道之明晦判焉。其生亦何尝非天意。草溪氏高丽侍中光儒侯倍杰。其肇祖。政堂文学文请立箕子祠。都承旨师仲始仕 国朝。西亭先生玉润被荐官县监。连世官荫。府使震哲有壬辰义迹。昏朝挂冠。生司果弘讷。后世父震善。临渊亭宗仁惩毖党议。栖迹天山。寔其六世。高祖光益通德。曾祖履九。本生履献。祖彦民号惧而轩。德望在世。考邦勋著孝行习礼学。妣交河卢氏。父纬镇。公生 宪宗癸卯。骨相清秀。神采凝人。迟重寡言笑。惧而公教口耳等字。辄对曰。事事物物。宜各有字。随见辄问知。未上学。字学已富。而格言至论所闻于祖者。诵说如流。天然有老成气味。方读小学。惧而公谓小学与四子皆汝师。出而喜曰。吾有五师教余。当有成。梦关崔公同乡先辈。造门请益。崔公曰。吾不可为若师。可求当世宗儒。盍就于芦门。即行拜先生于沙上。先生与之语。意其为致远器。以为己为人。定其趋向。死生有命。固其心志。又书照顾后面切忌贪前八字以赠之。归则处静。自小学次第四子。作初上学工夫。刻励紧密。忘食忘寝。客至则口酬心念。言或忘答。有疾则整枕潜思。有契即书。积数十年。恍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1L 页
然如有得。就正之日。先生亟称完固。自是劄质面禀。殆无虚岁。太极造化之妙。人物同异之体。此心危微之机。时事存亡之会。神会心契。次第怡顺。而菀然负时重矣。尝选解赴礼部。时相闻名要见。答以士不可迹相门。不利而归。遂断当世意。温燖旧业。为毕生计。及见洋书肆行。国论日非。约与道儒抗章斥异。疏既成。众议尼之。及闻朝议招倭剿东匪。悽然曰。彼虽无知犯法。亦吾赤子。驱雠食子。将举国而入其溪壑。未年而有八月之变。又有毁发之举。乃致书道伯。兼简同志。谋所以讨复。彼挟天逮捕。目公为坐主。遂避身观变以待可为之机。癸卯 朝廷以儒臣荐 授肇庆庙参奉。三递三付皆不就。及贼臣卖国。勒约五条。痛哭入山。十月变起。奋然出山。文告同志与门下若干人。为生行死归计。直向崔勉庵所。与之布告岭湖志士。约会阙里以图义举。事又不谐。南下哭先师墓。含痛还山。以待死期。乃将朱语类。节略为若干卷。以便考阅。及闻无国之报。曰死期迫矣。已而雠金至。大骂却之曰。恩金之名。名亦痛憎。是欲勒降我耶。拟告先圣先师先世祀板文。作于此时。有若束装以俟死。以翌年辛亥二月壬午。考终于老柏轩。门人以白巾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2H 页
环绖。葬于勿溪之阡。奠诔者以千数。再迁陜川之三鹤洞案山巽原。(后三年甲寅五月。又迁兆于老柏书舍东麓世仁洞曾祖妣崔氏墓下十步许庚坐。)二夫人。骊阳陈正范女。别葬县西屯内面绀岩村后壬坐。育三女。密阳朴在淳女。育三男一女。男铉春,铉昄,铉昱。李基相,田龙焕,权载豹,李宇荣婿也。公始号艾山。晚改老柏。盖用庚午晬夕梦中诗语也。诗曰众芳濯濯佳容失。老柏亭亭本色新。恍然写出今日景色。而晚节秉执。已兆于妙龄。人以为命词者是耳。自幼亲侧愉婉。养兼志体。春秋上冢。涕泪迸地。尝亲癠。偶思甜瓜。非时莫供。自是终身不瓜。尝谓余曰。子不喜窥镜。先父母典型。若是恝然。此虽过去善谑。而亦见终身孺慕之至情也。治家不言躬行。接宾朋。物薄而情厚。辞受出处。惟义是视。训学者。有雅言曰辞受出处。立身大节。此而一错。馀无足观。大丈夫心事。当如青天白日。不使一毫幽暗藏在一边。方办得行一不义。得天下不为底。又曰为学须读书。而得失在开卷前。须把世间许多事。一番大思量。何者是吾分第一等事。奋然向上。是为志立而学有根基。又曰有极辛苦。方有极快活。有大疑晦。方有大通透。心不可一刻閒。亦不可一刻忙。一刻閒忙。便与天隔绝。有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2L 页
物于此。握之则破。舍之则失。不握不舍之间。自有一副下手法。又曰以今时象。六籍举为咸阳之灰。士生斯世。一经一书。当以伏生自期。人无有不死。国无有不亡。惟圣道灭绝。来世无种子。是无疆大忧。今之所谓新学。驱一世纳之禽兽而不知避。此何时也。是皆出于遏欲存理体验践履之馀。而非仓卒口办者也。盖公天禀既粹。人功又至。发诸思辨者。毫分缕析。不明不措。见诸持守者。静存动察。不笃不措。如凉议猥笔。盖所谓性与天道之不可得以闻者。而公则得闻。问对之间。雍容辞逊。曰唯之意。约绰于言外。及时儒之驳议纷纭。逐条论辨。发明师旨。以寓卫辟之诚。其论太极心性明德四七本然气质等说。亦皆所以扩前圣之馀蕴。正诸家之末失。以复斯道之旧。而阴阳淑慝之辨。又是心法所系。极口说破。以严大防。师道之传至于是。自有不得以辞者矣。铭曰。
芦沙之门。孰为好学。非余阿私。众推老柏。濂门有图。惟程可托。沧舍叙范。非蔡谁识。闻不得闻。旷古一辙。彼哉纷纭。颠倒罔极。认贼为子。降主作仆。公起辟廓。道乃定一。功存羽翼。庶几俟百。信从者众。居一三乐。谁高谁下。因材而笃。不閒不忙。用心之则。一刻閒忙。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3H 页
与天隔绝。公私善利。反复剖说。圣狂罔克。真切诫饬。又是扶抑。最关心法。人而忍兽。痛切新局。推心置腹。有赤其血。群英竦听。矢以靡忒。邦雠未复。死不瞑目。山河改色。我无归泊。告师告祖。神鉴有赫。天不亡胡。宁我斯溘。三鹤之阡。有崇四尺。百世在后。是程是式。崇祯后五周壬子阳复日。幸州奇宇万撰。
墓表[南廷瑀]
先生讳载圭字厚允号艾山。以有梦诗之谶。后改以老柏。郑氏草溪著姓。自丽及 本朝。世有闻达。光儒侯讳倍杰,贞简公讳文,月谷讳师仲,西亭先生讳玉润,府使讳震哲最著也。先生之祖曰惧而轩讳彦民。考曰处士讳邦勋。妣曰交河卢氏。父纬镇。两世志行及卢夫人阃仪。详先生所述状录。先生以 宪宗癸卯十一月十一日己卯。生于勿溪旧第。庚戌无国之明年辛亥二月十三日壬午。考终于老柏书舍。葬三迁于世仁洞先兆下负庚原。配骊阳陈氏。正范女。生三女。密阳朴氏。在淳女。生三男一女。男长铉春。次铉昄。次铉昱出系。女星山李基相,潭阳田周灿,安东权载豹,江阳李宇荣。先生八岁入学。便自知味。能评说人物贤否。言论得失。既冠通四子五经。往拜芦沙奇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3L 页
先生。闻为学之要。又得手书读书法而归。更自小学始课读如初。而励刻苦之志。用细密之工。字字句句。反覆研究。食与俱咽。寝与俱梦。病与俱吟。如是十年。恍然有得。或劄质或面禀。奇先生大加称许。又以其所著猥笔凉议等篇示之。隐然有授受之托焉。尝中乡解。屈于礼部。其行也。时相闻名要见。逊辞辞之。归而不复举。梨山申公斗善。湖中望士也。莅本县。礼延先生。以教县学。先生严条约。以身先之。其教先之以击蒙要诀。正其趋向。次以大学。大其规模。次以家礼。谨于节文。朔望有讲。讲必有录。讲说文义。衬切易入。诸生皆奋发向上。申公因问为政之方。辞之再三。然后乃条列以陈。申公叹曰。此有体有用之言。举而行之。芦沙先生文集既成。有诬毁者。又有辨集中说以布者。先生曰。彼诬之者不足较。此则自谓明道学。不可以已。遂覆辨其说以明其谬。殆累千万言。皆本天主理之旨。儒臣有荐于 筵者。 除 肇庆庙参奉。先生曰。一命虽微。其义则一。岂可不量而入乎。遂不就。晚而喜读语类曰。不读语类。无以入朱子肚里。因删其烦复。约其卷帙。以便考阅。尊阁案上。昼则玩味。夜则潜思。不知老之将至。此则先生为学之大略也。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4H 页
尝曰天下第一等事业。非浅量可测。拙规可办。必须渊然深思。旷然远览。高著眼大著肚。举天下之物而无以易之。然后始可以语矣。又以为敬者圣学之始终。吾儒之准的。而只心之自做主宰。便是敬。内外交养。动静必察。事物未接。肃然如临上帝。思虑既萌。皦乎如出初日。精研之极。毫分缕析而不厌其细。践履之笃。绳遵尺蹈而不失其规。造已深矣。而益致其至。守已固矣。而益加其密。坚忍刻励而驯致乎洒落之地。平易近里而卒至乎高明之域。其于造化流行之妙。万物合同之体。性情贯通之理。人道危微之分。皆有以见其所以然而不可易。所当然而不容已。此则先生造道之大略也。闻 朝廷交外国购外书。则曰此大变也。约与道内章甫。为叫 阍计。 国母遇害。而毁形之变且至。则为书与道伯。谕以讨贼复雠之义。又书谕同志。以为华夷之分。重于君臣。殉道之责。切于殉国。为一处同死之计。五条勒约成而国将亡矣。则忧愤成疾。几废寝食。而犹率门下若干人。颠沛到定山。与勉庵崔公益铉布告湖岭章甫。约会于鲁城之阙里。以图义举。是虽或以事机变迁。或以众议沮尼而不谐。其志则断断有不已者矣。至庚戌七月。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4L 页
而国遂以亡。则嗒然良久。谓诸生曰。吾辈平生读书。所讲何事。若只羞鬼而止。则上天昭临。是可忍欤。惟各自戒勉。已而彼以所谓恩金来。先生曰。恩金之云。名亦痛恶。即却之。后又来见督。乃大骂曰。士可杀不可辱。不须多说。即断吾头以快汝心也。彼不复来。实易箦前一月也。有一绝诗。拟告先圣先师及先世祠版文。启手后出于佩囊。读之。其守道以终之意。凛然可畏。盖作于却金之日。而竟得无事。故不用而藏之。此则先生秉义之大略也。盖先生之学。本于性命而推之于事。得于圣经而验之于心。心与理相涵。理与事相得。存之于身而其体为实体。措之于为而其用为实用。所谓有天德可以语王道者。先生是也。而遭时不幸。知其不可以有为于世。则以明斯道牖后学为己任。固守林樊。隐晦以自乐。而时事有大关于义理者。亦未尝委之而果忘。毕竟纲常斯道将殄灭以尽。夷狄禽兽之祸。将朝夕且至。则直以殉道自决以俟其所。而其终不及祸天也。呜呼。以道学而兼节义者。其惟先生乎。其惟先生乎。铉春以先生后事次第俱就。而惟表墓之文。未有托也。来谋廷瑀。廷瑀学浅识劣。何敢当辞不获。则乃就状碣中。撮其大略而识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5H 页
之如右云。丙子元月望日。门人宜春南廷瑀谨撰。
墓志铭(并序)[权载奎]
先生讳载圭字厚允。始号艾山。晚以老柏。有梦中什也。考邦勋以笃孝谨礼闻。祖彦民号惧而轩。有清德厚望。曾祖履九。草溪之郑。在丽有光儒侯倍杰,政堂文学文父子赞扬文教。我 朝西亭先生玉润。以荐官县监。五传而府使震哲。有壬燹义迹。是生副司果弘讷出为伯父震善后。三传而宗仁号临渊亭。惩毖党议。杜门自晦。是为先生六世祖也。妣交河卢氏。纬镇女。先生以 宪宗癸卯生。幼而骨相瘦劲。神采炯发。迟重如老成。就学已能知味。其所读人物贤否。言论得失。往往评说。及长就同乡先进崔梦关惟允请教。梦关曰。吾犹未信。矧敢教君。湖南有奇芦沙当世儒宗。盍往师诸。先生徒步四百里贽谒。芦翁与语之。意其为致远器。以为己为人。定其趋向。死生有命。固其心志。又手书读书法以赠之。先生归而感师门寄意之远。念自家效托之重。恐恐然如负泰岳。乃入处山房。更将小学四子书。刻厉用工。忘寝与食。一字一句。百回咀嚼。必要浃洽契合于心然后乃已。如是十数年。恍然若有得焉。就正之日。芦翁怡然颔可。至以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5L 页
荆高歌筑寓相得之感。自是书质面禀。殆无虚岁。而及得见凉议猥笔等篇。脱然如大寐得醒。造诣已高矣。尝中解赴礼部。时相闻名要见。答以士不可迹相门。不利而归。遂断当世意。杜门讲学。及闻孽臣购洋书而来。朝廷歆慕之。将弃先王之典而用之。约与道内章甫叫 阍。疏成而众议竟尼之。既而东匪猖獗。谋国者招倭殄灭。先生悽然曰。彼虽无知犯法。亦吾赤子。何忍驱雠而食子。其将举国而入其溪壑矣。明年乙未。有 国母之变。又有毁发之举。先生即致书道伯。兼简同志。谋所以讨复。费尽心力。事未集而剃令亦寝。壬寅岭人有以芦翁猥笔为侵斥先贤。飞文鼓煽。祸将不测。先生曰。天地有盛衰之运。圣贤有屈伸之会。吾师何独免乎。祇得静而俟之。及艮斋田氏辨文出。则曰遗却先贤宗旨。主张其偶失照管者。张皇敷演。使人眩乱。此不可但已。乃逐条论辨以明之。癸卯朝廷以儒臣荐。 授肇庆庙参奉。三递三付。皆不就。乙巳五月。闻有五条约之议。痛哭入山。不受妻子养。十月变起。遂与门下若干人奋然出山。直向定山之龟洞。与勉庵崔公文告岭湖章甫。约会于鲁城之阙里祠。及会事又不谐。乃取路芦山。哭诀于先师墓。含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6H 页
痛还山。以待死期。日与诸子讲学不休。以图一线之传。尝谓朱子语类。是朱门传授旨诀。当与语孟俱行。而卷帙浩穰。领略盖难。乃与同志对读相订。节略为若干卷。昕夕披玩曰。不读语类。无以入朱子肚里。庚戌七月。无国之报至。谓诸子曰。死期迫矣。不死则为俘。苟且偷生。一日为耻。明末王毓蓍。刘蕺山门人也。刘绝粒久不死。遗书劝早决。此可为法。已而雠金至。彼所谓大定后恩霈也。即大骂却之。彼督不已。则曰以是欲勒降我耶。事有大小而理无大小。此金其将杀我乎。处之以死。彼乃止之。辛亥二月十三日。考终于老柏书舍。门人以白巾环绖。奉葬于勿溪之阡。奠诔者以千数。三迁世仁洞先茔下负庚原。先生姿禀刚明。仪表端肃。如金精而镜通。绳直而矩方也。自早岁已得闻天地之所以高厚。日月之所以运行。人心之所以妙用。必有一个物事。为之主张而纲维者。寝梦食咽。参前倚衡。而犹以为口耳之得非真得。慥慥乎欲其体认而心造。昆仑之见非真见。切切乎欲其毫分而缕析。自粗浅而极于精深。由万殊而达乎一源。又以为心是在人之天理全体。而敬是主宰一心者。事物未接而肃然若上帝之临。思虑既萌而朗然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6L 页
若初日之皦。虎尾春冰以持身。一步不敢放。锱铢尺寸以应事。一毫不敢苟。坚忍刻苦而驯致乎洒落之地。平易切近而得至乎高明之域。先生之于道。可谓深造而自得者矣。先生事亲而极其孝。与弟而极其友。箪瓢屡空而处之晏然。一芥不妄受于人。草茅以居而心存宗国。忧伤每动于辞色。尝病儒者大率有体而无用。打算天下事物之变。斟酌千古存亡之机。自成一副经济。往往发于论议之间。识者以体用兼备之学归之。而未试于世。事业无著。然处而明道。亦足以传百世。其论太极动静,人物性同异,心与明德,四端七情,本然气质许多名理者。无虑千百万言。皆所以扩圣贤之馀蕴。正诸家之末失。而掴血棒痕。无一字出于苟然也。先生教人。随其姿学。施有不同。然真诚恻怛。透达人衷。使之旧吝潜消。新意开发则无不同也。尝曰儒者事固不离乎日用之常。而究而言之。则天下第一等事业。非浅量可测拙规可办。必须渊然深思。旷然远览。高著眼大著肚。举天下之物而无以易之。然后始可语矣。又曰天命常流行于吾一身之中。日用间居处恭执事敬。便是对越在天。如有一刻放过。便与天隔绝。自夫新教盛行。居常痛辨。于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7H 页
性命形气大小之分。华夷人兽贵贱之判。汲汲然思有以禁遏之。如救焚拯溺。尝曰人未有不死。国未有不亡。而人道灭绝。最是无疆大忧。又曰既不得金华为所。则秖有江南死法耳。今有一种议论。出于儒者之口。而视名节以下乘。动引圣人以为中行之士不死一节。此则在可以死可以无死之地然矣。若人兽大关走避不得处。亦用此语乎。每为之长吁永叹焉。是以游其门者。皆知性命形气之分。华夷人兽之判。兢兢焉期有以保守而不渝于世。其利泽之隐然及人。有不可量者矣。文集凡四十九卷。辨明四礼疑义者又四卷。皆印行于世。配骊阳陈正范女。生三女。密阳朴在淳女。生三男一女。男铉春,铉昄,铉昱。李基相,田龙焕,权载豹,李宇荣婿也。载奎伏惟念有圣贤者作而唱之。则必有见知而和之者又作焉。曾氏之于尼门。唯一贯之旨。程氏之于濂门。契图说之妙是已。若有唱而无和。则其道无由以传。天之所以默佑而阴骘之者。固如是矣。先生之于芦门亦然。天命道体之诸子所不得闻。先生得闻之而推演张大之。昭晰如大明丽天。吁其盛矣。或者以先生生于季代。抱道不试。晚遭无国。含痛以没为憾。然惟其不试。故益专
老柏轩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三 第 357L 页
精力以明道体于寝微之时。惟其含痛。故益鍊义烈以扶华脉于沦胥之日。绍前哲而启后人。其视一时之居显位致大业。安富以终年者。孰优而孰劣哉。然此难与不知者道也。铉春曾以先生幽志命载奎曰。明湖权公在世时。诺之而未及就。吾子不可辞。今又申之。乃敢采剟状文而序之如右。继以铭。铭曰。
芦岳倚天。多士如云。先生一跻。托付慇勤。有似曾程。一贯图说。发尽精蕴。秋旻光日。盖先生学。得于工夫。坚忍刻苦。始若鲁愚。通透洒落。终底昭旷。矜持严厉。始焉勉强。纯熟和平。终若天成。事与理涵。用由体行。敛焉未施。乐有教育。英髦四集。如鼹充腹。世入夷运。人理坠地。先生曰吁。何忍坐视。号呼四方。徒尔苦血。痛哭还山。朱语付日。勉与诸子。自靖以终。砥柱洪流。松柏大冬。猗欤先生。明道扶华。举世梦梦。知者其何。小子狂简。敢述终始。纳于幽堂。百世以俟。乙亥南至日。门人安东权载奎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