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x 页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序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3H 页
送族兄(晚绥)之任泰川序
襄阳太守自高山升治之三年。复反为光化县监。距家千四百里。道出京师。不除朝辞。县卒恃远。半道止京邸。延倅故家人不知光为何状邑。前年高人饮我曰君为前太守弟。君亦德人。余又过襄。颂者多于惎者。盖未知行何政也。公之来。余先谒。五载之间。颜貌之泽。未足追须皤皤矣。行装笔袋一。薄衾裹短襆形半出者一。豹皮不治。用以为席者一。冠带无版者一。诸物同入轿中。轿夫不汗。犹为其威仪。使小奴一肩追之。衣取蔽体。皆顽绵浅鞋薄袜。不染时态。夫高之廪万。襄亦万。光亦半万。舍万万就半万。行色如是草草。岂富厚之无足动心乎。今人縻残司获斗俸。往往气溢。惟恐鞍马之不鲜。从呵之不盛。己之不足。假贷于人以为之。以公视之。不亦惑乎。余于是始知彼颂者之有由也。夫以镵心刻意而俭其身者。为极力专精之治于民。则盘错之器。肯綮之刃。得毕见矣。况西道富丽之乡。见公之马。始必有骇心注目者。而渐染之久。能知浪靡之为惜。纵欲之无益。安知无卖剑买牛。尽投南亩。复作唐晋勤俭之风而歌太守之德者乎。昔吾高王考为是邑不赴。今公之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3L 页
行。重有感焉。又闻邑距宁边不远。土人至今指药山城谓李将军所筑。李将军即吾善山府君也。夫为国御边。当如吾祖而后。始得遗爱千祀。愿太守兄一造其山而问焉。反以自勉。
北游录序
岁癸巳秋。同李都事明叔及其从侄凝之。游日月山。七日而罢。令凝之记之。名曰北游录。据其居而指其方也。山之起止。水之源委。风谣之淳。物象之诡。靡不具载。盖实录也。无复待余言而必欲使之弁书者何哉。辞谢屡矣。今春余病甚。入处国思峰下。峰又日月之西麓也。明叔百里惠顾于蓬藋之中。临别更申凝之之言。余惟是日之会。所以追续前日之游也。惜不令凝之同之而悉书之也。若为凝之而辞列前录可无恨耶。于乎。山水岂易言哉。远则禹贡导水东汇泽为彭蠡一句。已有可疑。近则周武陵之于小白山。亦有未及之叹。是录也只据足目之所到。而不张皇排铺。则宜无记误于山川坊域之间也。未知自他人看之。以为何如也。然吾辈游历。岂亦求知于人哉。试念玆山在新罗为望宗。又史库墟在日字峰西丹谷之上。今之东京记及东史诸书。凡言新罗年纪者。未闻出于名山之藏也。当时文章如崔文昌游迹在清凉者班班。而胡无一言及于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4H 页
此山也。初既无之则已。有之而湮没则诚可恨也。顾此寄命于泡沫风灯之间。而吟啸于过鸟行云之影者。何足自喜而自夸乎。虽然今海波沸腾。山岳崩摧。而惟我日月隆然故在于文武疆土之中。刍荛者往焉。菑畬者往焉。岁大饥也。赤子之流离无告。襁负入来者日屡千百人。草衣木食。咸仰利泽。此非山之幸欤。吾辈即亦荛者畬者。敢曰畅叙。敢曰优游。陟则巘而复则原。有若是非得丧之无足婴情。而别有天得之乐于其中者。又非幸乎。若但役于景物。以自外至者悦其耳目而已。则是不知山之有体水之有用也。必也究穷乎沂水舞雩之有何气象。衡门考槃之有何意味然后。其乐可言。而山也水也皆为己有矣。原其禀受之初而言之。物与我皆同得。而兼山之时止时行。吾之动静也。荐水之常德行而习教事。吾之心亨也。一理无间。相待互用。则山与水自在于吾身。而立亦游坐亦游卧亦游。余则病矣。徒言而已。凝之勉之。
英阳金氏族谱序
余窃异夫英阳金氏之为氏。及英毅公食采英阳之义也。有曰英毅公世居中国汝南。唐天宝十四载。以按廉使奉使日本。遇飓风泊新罗有邻地。景德王闻于唐。诏曰十生九死之臣。不可以臣招之。从其攸居之愿。于是王封于英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4L 页
阳。以其自南来。赐姓南氏。其子之生于赐姓前者从本姓金。生于赐姓后者从赐姓南。如是则公虽漂海来泊。其来泊之日。即生之年也。如其奉命也。又何委君命于草野而有攸居之愿也。方玄宗之在蜀。新罗使者艰关奔问而史传嘉之。夫公风樯之厄。视玄宗剑阁之愁。果孰轻孰重也。在彼为天子之蒙尘而奔问之。在我以一己之险涉而不为反命。于义何居。父既赐姓。子之蒙父之赐姓。于理为顺。又何以赐姓前后分为二子之姓。而金者以父为金英毅而父之。南者以父为南英毅而父之。子不从父而父反从子。不亦嫌焉乎。以意度之。天宝十四载。即禄山谋反之岁也。交通远邻。要功媚上。即小人之奸肚。则当其奉使之时。固知非出于玄宗之意。而又既明见于羯寇跋扈。将使神州陆沉矣。彼三仁以王室之亲。尚有去者。孔子为道不行而欲浮海。则一帆空明。风利顺泊者亦天也。非正之命。无足可反。而是乃爰始爰谋于六部大人之邦者。亦非知几之君子也欤。然翩翩者鸟。每悲故里。绥绥者狐。犹正丘首。惟我故国之思。何日可忘于危难之中。而故友之郭子仪用事矣。颜杲卿凶闻之至。已尝西望痛哭。为文以祭之矣。推是心而观之。其本姓之不变。恐是父命也。父命所在。君命有时而掩也。又以君命言之。南氏之为南。家传曰自南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5H 页
来故为然。而吾恐其初自汝南来。则家传自字下。莫是脱汝字否。苟如是也。不惟金为旧金。南亦旧南。其称姓也异而守旧则一也。况驾洛金许。分从父母之姓。箕子之后。分为数十姓而独以鲜于氏主祀。高丽之末。王氏皆冒王边字变姓。而至今故都尚有王氏者兟兟。 朝廷每加收用之命。有三恪之遗意。此特举公行公路之大者而兼包其小者也。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本。如金氏者。非庶几礼乐者乎。独恨夫赫舄之业。绵绵千祀。而世谱之刊。始在我 纯祖甲申。其间世代之阙而不详者已多。盖我东文运晚辟。檀箕王者之绪业。不知历年。罗丽文献。比之中夏则夏商也。我 世宗大王始命撰东国姓氏录。此周礼天官九两宗以族。得民之时也。然则在国初而无谱。各姓皆然。未必金氏独有之也。所以我先祖文纯公以司直公之弥甥。只录近代。其后金氏继辑全谱而入于郁攸。前人之述已详也。由甲申至 哲宗壬子。再次修谱。壬子后四十七年今戊戌之春。又将修谱。而奉化金进海,新宁金在锡,安东金声远,金源根是尝改竖有邻遗墟碑者也。其𨃃蹶之诚。已足动人。而来请弁文于晚焘。自顾病废。畏天畏人。窜伏穷谷之中。何敢当是寄也。然是谷在日月之下。南望英毅公祭坛。于昭之灵。如或临止。因复追念我先祖记录之意。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5L 页
未始无怵惕之思者。乃敢就旧谱。字误处略略付签。以听可否。僭见所感于中者如此。于乎。摄人心而劝孝弟。谱家茶饭。无容更勖也。惟念后稷远矣。而周公作生民之诗。宋不宜有颂。而长发之诗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金之为氏。既历两古。于吾东遥遥乎其远矣。自夫世教衰。惟新是图。不率旧章者。滔滔皆是。须其处世如昔风樯之危。率履如昔姓其姓之心。则所谓孝弟者在是。而蔼蔼作王国之吉士。万支千派。遍享万亿年无疆之福。岂不休矣哉。
石溪遗稿序
夫文章者。德之积于中而形于外者。礼乐威仪皆其具也。以文字谓之文章。后世言。特其末尔。然文字而苟不本之德者。文非其文。其实文与德盖一致也。今于石溪成公遗文。不见全集为恨。第念我弱冠时。盖尝登公之堂。其容貌端而清。言论详而简。终日静坐。无倦怠色。斩然绳墨。见于威仪之间者。是非一身之文章乎。身之文章既如此。则其发诸心而为文者。安有不中理不合道者哉。所以原禀受而有五常之论。审门路而有诚敬之论。律己焉有十勿之箴。御家焉有八字之戒。凡此数文者。是义理之精髓。而馀当以此推之也。然是文者。又何从而来哉。于乎。吾南五六十年之间。凡士之言谈举止从容驯雅者。不问可知为坪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6H 页
门弟子。况公以芙蓉之灵苗。早谢公车。专心为己之学。资之师友之益。正其趣向之方者乎。余于是日。来到坪上。方欲寻绎遗书。而适得公文。言念公一脉渊源。如相感会而有不偶然者。玆敢不辞而为之言。公讳钟极字德五。与我先人兄弟。亦尝知心焉。
密阳卞氏族谱序
周礼天官。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薛氏曰先王因族以立宗。敬宗以尊祖。故吉凶有以相及。有无得以相通。尊卑有分而不乱。亲疏有别而不二。一宗如出一族。一族如出一家。一家如出一人。所以得乎民也。后世之收宗族明谱系。盖本于宗以族得民之意。而使一家而如一人则推之天下国家。岂不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乎。今夫卞氏。丽世始起草溪曰庭实。其玄孙生员高迪。移居密阳。因以为贯。至春堂春亭两君子。兄以密直使。罔仆于 我朝。弟以大学士。佐 圣朝而启文治。令子令孙。继继承承。派分益繁。贤杰并作。虽商之七族晋之九宗。蔑以加矣。于是鼻胜国之远祖者。仍冒草溪而谱之。尊我国之近祖者。乃冒密阳而谱之。曰草曰密。其贯则虽殊而其本则一也。密之收谱。其来已久。以近事则 纯祖壬戌为最详。今 上甲子又为续谱。曾未四十年。又方开板于居昌之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6L 页
屏岩书堂。何其敏于事而急于务也。况又屏岩即两春爷及己卯名贤龟山先生寓慕之所也。于此焉追想三大胄之洪谟盛烈。而合其族而敦其宗。则其抑抑之威仪。秩秩之文采。岂但序齿序事之节而已哉。苟使一世之人。及是时而修其谱。皆如是家者。亲亲之道。洋溢于下。而其有助于邦国系民之化。讵少哉。晚焘非能言之人。而窃念吾先祖文纯公赠湖南卞仁川公成温诗。有曰重逢颜面记茫茫。屈指如今已六霜。千里来寻珍重意。一庭相对万䕺香。仁川虽贯草溪而不同此谱。然溯其源流。是一家而出于一人也。岂可曰无通家之谊。且一庭相对万䕺香之句。今又值天时人事之合。则此不肖所以增感者也。故乃弁其卷如此。来谒者永祚,源福其人也。
颜子全书序
朱夫子书刘子澄所编曾子后曰昔孔子殁。惟曾氏为得其传。其言行杂见于论语孟子书及他传记为多。然皆散出。不成一家之言。子澄盖病其然。因辑此书。以传学者。若子澄可谓嗜学也已。晚焘今见栗里处士朴永鲁氏所辑颜子书。是亦子澄之嗜学。而其用意之苦。尤有多焉者也何者。夫子之门。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惟颜氏不幸短命。故夫子屡叹好学之今无。而时未作传道之书。曾氏则大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7H 页
学一书。固自足为吾道之传。虽使子澄不辑曾子书。吾道之传自如。朴氏而不集颜子书则以传道之圣人。终无一家之成书也。朴氏之苦心。岂不多于子澄乎。且朴氏之所辑。非朴氏之意也。南轩先生已作希颜录。朱子亦与之往复商定。如子澄之曾子书。则其门户义例。固当详密。而不幸此书不传于吾东。则朴氏之积一生之力。为此不得已之役者。岂俗学之创意臆见。徒务著述之比哉。此书引类分编。审于精粗。已详具于凡例之中。试观圣人之书。例各不同。有从头彻尾脉络贯通而合为一篇者。庸学是也。有各记群言。经纬层分而汇为一书者。语孟是也。此书多出语孟。以语孟为主。故其体亦一致。然章章精义。句句妙道。又岂可专以义例拘之哉。善读者潜心而玩索之。则希圣希贤之自不外是。而有以知朴氏之功也。
东圃世稿序
世稿之名。昉自何时。以胡吕之文献。荥公家传。未闻附东莱之书。五峰知言。未闻联致堂之策。朱夫子跋孔氏家藏唐诰。详其世次。而未尝合唐孔汉孔为一书。然则前人所不为。而事之有足以探渊源而瓒谱承。以厚风俗于无穷者。虽义起之亦可矣。以此凡为我古家世族者。生长乎仁义之府。薰沐乎诗书之泽。其尊主庇民之事业。元有分定。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7L 页
而不幸蹉跌。则歌之闾巷。笔之寒苦。仅足以为过鸟之遗音。而积积蠹弆。不忍以其断烂而泯没也。欲孤行之则毛羽不全。通看之则血脉相承。使得世世联芳。统为一稿。实天理人情之不容不然者也。今见玉山张氏东圃世稿。尤不觉敛衽而起敬也。稿中东皋公一世。其二子台圃公溪居公二世。溪居公子丹砂公。丹砂公子艮隐公即三世四世。凡四世五公之稿。逐世分篇。汇为三册。附录又介于其间。盖东皋讳璇。我 世祖朝北征功臣延福君讳末孙后。陶山门人果斋先生讳寿禧曾孙。 显宗壬寅进士。葛庵李先生曰笃行君子人。台圃讳延相。 肃宗壬戌生员。师事葛庵及李孤山先生。溪居讳命相。生 显宗戊申。再举不中。留意古人为己之学。年二十三夭。葛庵,孤山皆诔惜之。丹砂讳直方。 肃宗乙未生员。谏议金公㙔状之。艮隐讳泰祺。 英祖庚戌进士。从游大山李先生。惟此五君子。高才驯行。雄词健笔。观于全稿可知。浅见謏识。何敢复容赞美。所恨者以若凡周亦世之士。其为高墉之射。乃止于泽宫。其间又有不得泽宫者。古者尧舜之世。亦有此仁而不寿之人乎。虽然皆得亲近乎有道之门。揄扬乎有德之言。其清修远标。嘉言哲范。尚有以示周行于乡邦。垂柯则于来许。其视世之据蒺藜而锡鞶带。侥倖于朝华者。相去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8H 页
远矣。呜呼。吾先君文纯公伊山记曰荣郡据小白之南。地灵而风美。号称人才之渊薮。俗尚文艺。此则专以古俗言之。其后以渊薮之人才。乃服吾先君之教。以穷理笃行为本。大儒先生林林并作。以果翁一门言之。文学之贤。尤为菀然。其真诠妙诀。大经大训。自成一集者盖多。而此篇者则特举一叶之灵。而流派有如是之盛。善读者沿流而达源。由近而及远。则于名乡之文献。可以庶几矣。
竹南遗集序
余尝读竹溪志。文成公晦轩先生。为吾东道学之祖。而史氏又曰文章清劲。就考其著述。惟有香灯诗一绝。若是乎文字之传于后世难矣哉。竹南安公致默字士休。先生之远孙也。有高才能文章。遗集凡三册。虽谓之得清劲之遗响。不为过矣。以故年二十五。当 哲考初元。献策擢第。名动朝野。咸以笙镛黼黻之材期之。其自视欿然。无骤进之心。俛读旧书。益究其所未至。而先生长者无不乐与之输心焉。及夫 圣上龙飞。群贤汇征。始乃正豸冠抗白简。竭素蕴裨新政者。洽洽有古谏臣风。最其所奏中。斥邪术恢公道数段。尤中时务。极其剀切。 穆穆宸旒。虚怀采纳。兆足以行矣。而毕竟凿枘不合。不欲舍灵龟而观我朵颐。又其玉楼之召。遽促于遂初之日。则閒界学问。亦不得饱饫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8L 页
于中晚。以卒平生之志。此岂独公之不幸乎。方公之登仕也。从吾先子而为之比舍。公退之暇。或讨论文字。或对酬风景。吾先子每许之曰士休才高人也。不肖亦尝侍侧。得公言论风旨而有所钦服于中者矣。倏忽四十年。得见其遗文。猥当弁首之责。抚念今昔。其为感慨当何如也。顾此狂妄。方以言事待罪私室。固不遑于笔研。窃念洪水横流。大陆垂陷。吾道之可忧。不啻香灯处处皆祈佛而已。则是集之传。不亦有补于来世乎。以余所深味者言之。其晓起书怀曰冬夜似长年。鸡鸣睡初觉。省旧多愆尤。䌷新无所得。善利起甚微。此际分舜蹠。所贵有修省。庶可不远复。于此可见公之所学。而其施诸事为。发之文章。以其根本者存故也。异日有踵成竹溪志者。必有考于斯焉。
箕川社儒契帖序
竺山士林。就萝庵,燕敬堂二李先生所享箕川社遗墟设儒契。以为寓慕讲信之道。远近应之者甚多。呜呼。萝翁以邃淹之识博达之学。遭遇 成庙。十六年长成均而兴文化。及其乞骸还山。犹以教于国者教于乡。敬翁以萝翁亲孙。从游于静庵赵文正之门。登己卯贤良科。即拜翰林。经术文章推可知矣。及夫北门一启。名居二十六人之目。则罢归田里。亦云幸矣。遂乃感 恩怵伏。怡情于坟典。托怀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9H 页
于烟霞。优游自乐以没世。德义名节。风厉古今。 尧舜继作。赠之褒之。靡不用极。乡之人用诚于二簋之享。追及其所自出之名祖。柰何二百馀年之间。或成或毁。至使后生小子伥伥然无所依归。为此不容已之举于颓垣鞠草之中。其诚则至而其情岂不戚戚乎。如晚焘病废山间。惭负名义。附名案中亦已僭矣。又何言之敢赘哉。虽然有会事必有文事。诸公寓慕之讲信之。将用何道也。吾闻敬翁与文正公。尝 启陈乡约之必可行。行之未几。果有风行草偃之化。试考古家尚有当时 颁下约本。凡有衣冠之会。种种依此行之。况在敬翁之乡。行敬翁所行之约。则其意有如光风霁月亭之讲太极图说也。且萝翁旧庵闻已重新。其于箕川事已兆矣。又窃为诸公豫贺之。
素山遗稿序
桓谭不云乎。亲见子云禄位容貌者。有太玄而不信。况无子云之禄位而有太玄者。见信于人难矣哉。余读张素山遗集。而按其本末。名寅睦字在见。仁同人。乐安郡守东七孙。自以山西名族。挟俊才。折节为学。以文词名于公车。青紫可立取。年未三十。授儿大学。忽自觉曰明德何物。格致诚正何事。不以身教而以言教乎。遂废举业。反求诸己。心性理气。必诵朱退之训。居家杂仪。必曰司马公即我师。专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599L 页
就冷淡朴实头作家计。以故其发为诗文。温厚而平铺。理顺而善曲折。初无壹郁怨诽之色。情性隐微之间。无些子滞碍。若是者固已超乎禄位得失。而人之信不信。于我何关乎。最其居家。上有百岁严父而贫益甚。自以支子。荡析东西。而迎奉之安养之。及其卒。日执豆实哭墓。阶前当膝处草为枯。乡人以董生二连称之。然则以董生二连。又有文集。岂不尤难哉。余于素山。生并一省。又同龄。未知少时礼乐文会之席或相见否不见否。方此穷山将死之日。追忆不得。徒抚陈编。唏噫感叹。我悲素山乎。素山悲我乎。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记
  
梧月亭记
明堂山西驰三十里为清凉。未到清凉。分支成局。阴古德山县。阳为宣城上下里。里即士大夫世居之所。惟沈氏最大。寒泉青皋之间。良田腴土。举叱其牛。自青皋沿溪上数弓。抱山而北四五里。有吾道落。落古生榛棘。不入尺税。沈进士义达奉其大人佥知公始卜居之。焚薙种粟。粟实大。岩间桑柘漆栗枣柹多自生。可供衣食。既妙龄北学。闻见高而知益广。晚筑亭于居南之坡头。横压长流。眼界洒豁。名之曰梧月。盖藉落名。别寓邵翁诗意也。自是文人韵士游览小金刚者。必于此解鞍宿宿。而溪毛峡蔌。秩然登盘。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0H 页
开怀放歌。脱略世故。人皆许其有安乐之风致也。公尝嘱余记其事。余因循未图矣。日公季义述访余于泮居。泣语曰吾兄今地下人。吾不忍亭且颓。将以是冬改葺。因揭未遑之额。子终无属笔意耶。余愀然作曰吾知伯公期促者。何爱拙手不质之无恙耶。八九年间。人事至此。若更八九十年。吾虽欲言且不得。岂不悲哉。夫登斯亭目斯楣者。无不知本意所在。而若公之得之心而寓之乐。非昔之游从者不及知。有能知其心与乐者而若公之笃于伦理。致双亲之齐寿。与一弟而同居。其知者又鲜矣。然公之精神意思。托之在月。登亭而见月。公在斯矣。公在斯矣。人之知不知又何与焉。季氏唯唯。亭六间。前堂后房。缭以周垣。庭阔扉西。所以便得月也。
矧肯斋记
卢上舍应祜。新其七世祖芳谷先生南溪亭于中方之里。亭畔别构私居之室。以书四百里来谒于颐斋权公曰亭先考志也。室惟应祜。愿有以名之。公乃名其室曰矧肯斋。使从子祺渊书赠之。又命晚焘作记。呜呼。芳谷公德学之懿出处之正。为后人矜式。而一区遗业。乃是精神咳唾之攸寓。则其所兴废。实有关于吾道之运也。父而经之。子而成之。溪山云物。焕然改观于劫灰之后。不亦盛矣乎。以矧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0L 页
肯之目。归美于君者。实有以兼美厥考之肯构也。公之意诚备矣。吾于君未有一揖之雅。然知其尝从许性斋游。志趣之可尚。宜其作此等好事而可与适道者也。试推堂构所本曰若考作室。若者以事喻物之辞。君能物其物。更须于本分上理会曰若考作德。既底法。厥子当如何。若作学。厥父菑。厥子当如何。永肩乃心。时乂。厥考翼。乃肯曰余有后。如此始尽矧肯之道。毋曰余言。公之意恐亦然也。君考讳以珽。生员号顾庵。
万年松记
广德坟庵东。有万年松一本。双干盘庇几一亩。植之者村氓金范。园之者其兄汉守。余时节往来。爱赏其木而亲及其人。俄而汉守兄弟皆亡。今年余病益深。栖息山里。其寡泣语曰邑人隳突。难以安业。愿为之地。余以松坞薄业易以居。于是隳突者息而松自归吾矣。松盖在宅右侧坂上。缭以圆樊。松下出泉。泉之下流壅阏淤泥。丑恶虫生之。余乃去樊疏流。削坂实泥。规阴筑台。丑恶变为爽垲。壅阏改为骞畅。四望无碍。群山毕朝。隐然幽姿。超然呈露。如相感遇而欣欣也。泉头有石人立。带以左索。其始掘泉。以术引外谷水。神其事。位以祭之。夫国有川宗。家有泉祀。可以类推。故勿毁之。因谓石。尔以墟落间寻常之物。人以为似人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1H 页
也。举以神之于泉脉之上。神实在泉不在尔。尔非假寓者耶。假寓而祭之。假寓而勿毁之。尔之幸为何如也。我之于松。亦如石之于泉。寂寞深山之松。人爱之松不爱之松。松岂望吾之爱之者耶。淤泥也松平台也松。吾之必为平台而用其私智者何哉。念吾白首。松方壮。吾多病畏风雪。松不畏风雪。吾之心朝暮改。松贯四时不改。吾固无一事之假托于松。乃偃息于斯盘桓于斯。夸于人曰吾为松主人。是何异于石不当于泉而人立而享之者乎。且石本无知。非自假人假之。我自语而自假之。还恐为石人所笑也。虽然松植物也。粤惟我家基业。肇造周温。赫赫两宗。元有此庭实。千枝万叶。克昌克茂。共期岁寒之盟于无穷。则品汇所同。形气所贯。以此之小。比彼之大。儿孙也枝叶也。然则吾于此植。未始无感于造物之天也。大抵尔不在山。吾何以来。尔不辱泥涂。吾何以为伍。尔枝曲我冠挂。尔荫大我膝舒。凡此皆吾与尔之所相须。而至于曰臭味曰色相。吾姑存而不言。噫噫方今天地变化草木蕃。瞻彼千峰万壑林林葱葱之木。皆入禁籍。而此木以不材弃。邑人溪壑。惟货其吉。此木以非货弃。众弃之中。吾有取焉。吾愿与尔永弃于此山之间。万万年惟无斁也。歌曰。
国思峰萧瑟。广德村深深。流水也尔为神。白云也尔为心。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1L 页
矫矫双龙何起枝上䨓雨。童童偃盖可怜青鹤来临。中含香而自珍兮。根到泉而泽施。朱夏自足庇物兮。初非有心于大冬之挺奇。苍苍者天之正色。屈故伸于万物之上而不疑。
尚义斋记
吾王考霞溪公。尝作芝峰皇甫先生实纪跋。至今读之。不觉怆咽之私也。日先生后孙应。与其族孙鍊。来属其考农隐公尚义斋记。因示郑斯文镇宪所撰行录。言念畴昔。其敢辞诸。公讳样字参彦。少聪慧。受学不烦教诲。父兄甚期待之。既长贫无以为养。躬服耕耨。甘旨不匮。及居二丧。戚易备。岁大无。卖土以赈饥。一坊之人免于沟壑。大抵多其力也。于是相谓公之高义不可忘。各出若干物。立斋于所居别谷里。名曰尚义。公则不须。其义不泯也。夫士之读书为学。所以致君泽民也。而既不得焉则竭力𤱶亩。以仰事俯育之馀。义于三族。亦是吾儒本分事也。然窃怪夫世之忧勤惕虑。身自为家者。非不知任恤之为美行。而往往以纤啬取怨。或有忧忧乐乐。出纳不吝而人反不以为义。未知公所施者何如。而不惟不怨而义之。不惟义之而斋之。岂非以用心者竭其力之所及。而出乎常情之表乎。王荟以私财全活而史称善。虞谭以私米赈敝而人以为美。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2H 页
彼皆有官守者。为民出义。于理宜然。公以山野一布衣。乃能独感于恻隐之天。惠此颠连之兄弟。则斯义也顾不可尚乎。尝闻公之五世祖教官公讳星。以母夫人命赈救一洞。磨崖之颂。至今辉映。公其承述遗谟者欤。粤稽国典出义赈救之人。例授告身。于今绝无闻焉。洽如晦庵夫子之所尝叹者。则岂有司者寝而不奏欤。抑人之不欲仆仆焉干泽而然欤。是不可知。而东有龟田而观祯。北有琼林而峙库。突兀三间之屋。将与之共存。似不当以此易彼也。居是斋者。尤宜以趾美为意。而长子炯已是兢兢焉者也。山川脩阻。道路梗塞。未知何日乘下泽携奚囊。登公之斋而挹公之遗义乎。若其溪山之胜烟云之趣。姑略之。
睡稳堂重修记
川城多儒仙园亭。幽人薖轴。而巨村之睡稳堂。居胜观之一也。作之者卧龙处士边公尚勋也。大拙子权公斗应额之。讷隐李公光庭铭诗之。由来二百许年。栋挠而宇废。卧龙公之昆孙应均谋于诸宗。易而新之。就余请记。且示其古梁所藏俪颂。即公所自述。而辞简意密。可谓善祷也。其为子孙所珍宝。岂特孔舄之重汲书之异也哉。然余窃有疑者。梦游华胥。地辟隆中一联。盖述睡稳之意。而以年月上 崇祯纪元推之。是睡也其无心之睡耶。变雅曰假寐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2L 页
永叹。维忧用老。又曰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安知非公亦有追感于金山之梦而愿依赤飙之再嘘。亦如金瓢隐先生之居于卧龙草堂者欤。公既泯其心。讷翁又不言之。若索言之则又非谨慎之义也。大抵人心不正者思虑多。思虑多则睡不稳。故不作思惟则心神归宿。而又于梦寐间可卜所学之浅深。公之所学。今不可妄度。而其文曰日高人静可做涵养之工云者。乃一篇之主宰。而睡稳之道在其中。使公无是本原之工。而侥倖于不耕秋不基础。又有槐安富贵热闹于胸中。安能稳斯睡于齐手敛足之际乎。堂在燕寝之东。为便于奉祝也。杂处乎闾阎而不巍然其高宏然其丽。有昭俭之意也。春弦夏诵。随方任处。瓠叶兔首。秩秩有仪。子子孙孙。勿替恒规。不亦盛矣哉。余与应均。瞻望夏山。同有乌石之感。而惟我先人。与君叔考。最相善也。故不肖亦有观感默识于隅坐之日矣。所以马首北出。每登斯堂而挹遗风。因爱山川之回阻。园林之幽靓。徘徊而不忍去也。身婴宿疾。今不能还往如昔。秪劳岷岭之想而已。幸得见君。却慰隐侯梦中之思也。敢不辞而为之记。
孝子 赠教官文公旌闾记
余尝读先祖退陶先生集中文江城孝子阁记。持母服在山间。值倭寇冲斥。衰绖馈奠。号哭不去。贼亦感叹不加害。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3H 页
噫寇虏之患。自昔已然。而能有复行江城之孝者否。每三复叹息。日文君圭泰,守镐等。自长兴来请其曾祖孝子 赠童蒙教官讳就光旌闾记。教官实江城之远孙。中祖有枫庵先生讳纬世。执贽陶山。质心经疑义。世称为高第弟子也。余虽推鲁无文。笃其两世之感于一孙之肖。何辞可辞。其状曰公性仁孝。在龆龀已有怡愉之容。菽水不使婢仆。居丧葬祭。克遵家礼。三年疏食。毁瘠骨立。日三省墓。风雨不废。孤露后人劝之赴举。辄泫然曰吾谁为荣。伯兄耋而病。至诚护养。终见神救。此所谓卓异之行。而吾 王之所嘉尚者也。中年以后。筑精舍于云林之间。以收放心为三字符。心经近思手不释焉。其于枫庵质问之妙义。宜必有家传之真诠也。夫孝根于性。然吾知公之所以为孝则资之馀力之学为尤多焉。呜呼。孝固多门矣。余尝陪于 跸路。观多儒之各以至行呼吁者。充溢车箱。而有举常行之特者。有举异事之特者。其为特一。而人于异者奇之。常则泛之。 上之所褒则不然。常则信其不拘。而异则疑于惊俗。故覈其实而合于不拘然后行劝世之典。然则孝之曰异曰常虽多端。而其本常道而已。公之善于养善于丧。即吾所谓常道也。未知覆启之臣。知江城源流之有自耶。龙蛇之难。甚于洪武冲斥之寇。而求忠孝门。时则有枫庵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3L 页
倡义之功。公之孝积七十年。褒之必于吾 王之癸巳者。默察时变。亦或非有意而然者耶。惟其后孙之阐先徽于 九阍。寻旧趼于西林者。使我堪诵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之诗。何其盛欤。闾在兴之朝阳里。癸巳后一年建也。作记者真城李晚焘也。时建闾后六年孟春下浣也。
香林亭移建记
高灵之香林亭。即弃斋先生金公讳守雍讲业之所也。公以冲庵文简公之从祖侄。文学风节。盖多承袭乎家庭者。而早岁高科。位屈潜郎。则己卯党目。有以害之也。及其弃归。又值乙巳。则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非公之云乎。香林之诗曰风清渔钓水。月白讲磨庭。寄身云树攒。兴发百花馨。其胸次之清夷简淡。亦可以七分矣。然夫所谓讲磨者即何道也。夙慕寒蠹两先生之风。有志同之筑而先以小学立基本。观于乡而行蓝田之约。此又己卯诸贤遗范也。以故生而为法于人。殁而祭于其社。灵之五贤祠。公居其一焉。今于鞠草之馀。后孙之修葺旧亭。爱护百花遗馨。此人情之所不可已者也。戊申重建。已详于金公相稷之记。其后五十年之间。地道变盈。不胜栋挠之凶。乃复移建于故址西一弓地。其地爽垲。其制增加。山若益高。水若益清。转眄之顷。斡旋造化之机而迓续休命之吉。吾党操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4H 页
觚之伦。孰不钦耸而献将发之颂也耶。今者秀瑗,秀镕氏遣凤熙来属记文。窃惟公在嘉靖庚子。出宰宣城。从游吾先祖文纯公之门。至今子孙世讲通家之好。不肖虽无似。宁可泯默焉已乎。遂书所感于中者。系之以辞。辞曰。
菀彼香林兮。寒花之秋容欤。菀彼香林兮。清艳月明之中欤。白香山为诗豪兮。我不愿其从游。向芗林之夸节兮。翳斯亭之特留。亭故翼翼而哙哙兮。矧肯构而肯堂。嗟荃蕙之为茅兮。坠末路而悲伤。举酒杯而招招兮。来玆观夫留芳。
咏雩亭记
朴秀士承祚自龟山之罗湖来。致其门父老显鹤,显求,汶祚氏之书曰。惟我先祖 赠兵部右侍郎舞溪府君。与洛滨李公及府君之孙柳村公。曾享道冈书院。不幸院废之后。两家后孙分立寓慕之室于所居之傍。惟府君之室。因其院墟而成之。盖顾瞻舞川府君之尝所薖轴。而又有坛墠之不敢遽远故也。然室成三岁。名未定记未述。愿吾子并留意焉。余作而叹曰记昔丁卯春。余尝过罗湖而获拜道冈之祠。钦服清芬。而其楣间之扁。又出吾先人之手。竟日摩挲徘徊不能去也。倏忽三十馀年之间。世道之沧桑。不敢尽言。而惟是慈孙不之挫沮于芟夷斩伐之馀。雍容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4L 页
奏定之方中之诗。不贤而能之乎。第其记事。已非萎笔之所堪。况立名训世。何等重难而责之匪人也。贤父老必有私自熟讲者第言之。承祚良久曰父老所言。不可尽记。而有当曰咏雩者。其说何如。余曰得之矣。舞溪之本号。以有舞川也。咏雩之今名。以思舞溪也。蘋藻形盐。虽或废辍。而方至之川。不可遏也。饕风虐雪。虽或发作。而四时之春。不可易也。既有川焉。又有春焉。则风咏之乐。其将不穷。于其浴也。思先人之所以浴。于其风也。思先人之所以风。其感发兴起者。为若何乎。虽然风咏之为儒家故事。非自曾点始乎。点于圣门一个狂者。而是日之对。即因其所居之地而有天理流行之妙。非如规规于事为之三子。故夫子特与之。然则天理本也。事为末也。如使公得登于圣门者。果不眩于天理事为之分。而有上下同流之气象乎。余又疑夫浴则有沂。风则有雩。咏者歌也。未知其所歌者何诗而不著其名也。若非象勺之舞。必是房中之乐。此冠童之通行。故略其辞欤。是不敢知也。今迹公之行而著其当歌之诗可乎。天性至孝。猛虎护行于采茸之路。为之歌南陔。六年庐墓。痛念乌哺之不如。为之歌蓼莪。晚谢公车。沈潜性理之奥。为之歌衡门淇澳。未知今之风咏者。能念古人三拜鹿鸣之义。而乃曰夫也可与言诗乎。余固不足与言。而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5H 页
若因此诗而反复涵濡。则不惟陟降之灵。日监在玆。龟西之舞川。长接乎鲁南之沂水。而不觉此身之为曾氏冠童也。天壤之间。未知何乐可以当此乎。若不此之务。而使堂构之计。专为轮焕之美。则何必苦心于山林閒旷之滨。风霜畏垒之墟乎。余固老矣。难复远游。而每僻处古隐山中。之山也。南举目而望之则八公如在莽苍间而道冈即其内也。千仞之凤。其或翔腾而吾未能察耶。千仞以上天也。翔之不已。天必有应。安知不有南康之节。或复劳农于山间者乎。至是而废者可兴。分者可合。岂特亭云亭云而已也。既语秀士。因复书以为记如此。
宛在亭记
密阳北二十里有华岳山。山下有位良里。里前有阳也池。一称阳良池。周回四五里。中有五屿。其沃千顷。四堤皆佳木异卉。粤自罗丽时。为生民利泽之源。隐者盘桓之所也。我 宣庙时。鹤山权公讳三变。自丹城来居本里。而乐本池。如襄阳之习氏。尝欲作亭。以宛在名之。诗既成而屋未就。为子孙恨者三百年矣。岁庚子。仁哲,友中,重禹等。始乃就五屿之一。成其遗志。为屋三间。具方舟以通往来。工既讫。遣重鲁,泰直请记于余。噫余每于蒹葭章讽咏之涵濡之。所谓伊人。果如宛在水中央而钦艳之不已。然不言伊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5L 页
人之谓何人。故祇认得为隐贤。如考槃之硕人白驹之嘉客。而尚恨犹有一重膜也。今在宛在亭则不然。一溯游而壬辰勇士童汪若之权鹤山。宛在水中央也。二溯游而壬辰孝子江革若之权鹤山。宛在水中沚也。三溯游而壬辰节士洪皓若之权鹤山。宛在水中址也。假使青丘有闾巷之歌。不当止云所谓伊人。而有不知为何所指之叹也。然汪及江及洪。经史书之。时君奖之。烈烈赫赫。名流千祀。惟鹤山公以若之若。至今沈晦。未得褒扬。一亭之外。终是所谓伊人也。虽以亭上言之。语其迹则宛在水中央。考其世则不啻为道阻且长。道阻且右也。余故悲之。不辞其请而作宛在亭记如此。以代蒹葭诗三章。
观澜亭重建记
晋阳防御山下濂沧江上。有观澜亭。即宣武功臣 赠兵曹参判许公讳国柱栖息之所也。由来三百年。颓圮已久。其后孙僔,,万佑与玩骏等。合谋重建。经始于己亥之春。越三年辛丑秋工告讫。遣其族人■(禾匀)五百里来。请记于晚焘。余固已钦公之风。而濂沧之波澜。曾未一观。何能泚笔于其间哉。然既辞之不获则试以耳之所闻者。證心之所钦可乎。夫是澜也。发源于头流山。混混不息数百里为濂沧者。乃公之少小。以孝友著闻也。遇坟衍而为郑白之沃。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6H 页
通舟楫而兴姬姜之富。功利誊于风谣者。乃其便骑射荐为部将之时也。若夫壬辰之乱。兴义旅而赴节幕。以伏兵将效敌忾之忠者。雨潦之时。洪流滚汩下土。于是焉严堤防而疏下流。以遏汎滥之患也。若夫功成身退之后。萧然作江湖逸民。与良朋胜友。琴酒逍遥。以尽天得之乐者。激湍之下。必有深渊。而演漾泓渟。沙鸥锦鳞。翔泳其中而不见涯涘也。然则观于水知公。观于公知澜。是知崇华黄河之于欧阳公。同为天下之大观也。然朱子以孟子观水章。为如诗之有比兴。余故證比之如此。若孟子本旨则有在焉。其曰观于海者难为水。言圣人之道大也。其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言道之有本也。其曰不盈科不行者。言学之必以渐而乃能至也。盖其章内三言水。而道之本末。学之阶级。灿然有条理。如欲学而至乎道。则须是务实而已也。公所谓观澜者。盖亦取义于此。欲从务实上做去也。夫实者何也。如为子真个做得孝成。为臣真个做得忠成也。曰孝曰忠。固已见于上面證比之中。而若执定为说则公自是有谦退之盛德者也。其在后孙师法之道则固当本之忠孝家法源头。溯其澜而造其深可也。亭凡四间。斋曰悟道。楼曰清寒。门曰如斯。台曰咏归。合而扁之曰观澜。
览怀堂移建记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6L 页
小宛之诗曰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曰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尔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余读是诗。每掩卷而太息。日凝川士人李世润。移其先祖所居览怀堂于旧址之西凤冈之阳。遣其族子厚彬。徵记于余。余按其览怀之义。又复太息不已。呜呼。公以天资之温雅。问学之邃博。芥视钟驷。早自蓄德于山林。具庆之时。兄弟五人。居五友之堂。瀡滫之养。克竭其力。亲殁之日。水酱不入口。葬焉而庐墓三年。及其棣萼凋谢。独享八十之年。念昔俱存无故之乐。浑归陈迹。而呼爷呼兄。反不如我子我孙之各亲其亲。则于是焉触境伤心。览物兴怀。因以名其堂。斯义也权苍雪,辛一庵诸先生始明之。大山李先生从而不朽之。然则小宛者。兄弟怀二人而交勖其身也。览怀者。独我一身之怀也。其怀也尤岂不苦。而以之自署者。岂不有加于诗人乎。此乡人之所以祭于社。而余之所以重加太息也。然昔待罪南州也。意或过公旧闾之侧。而时则不省。不能式吾车而挹馀风。今于慈孙之来。诚不胜怵然而愧也。唯其孝子不匮。锡之绳绳。能新其堂而新其基。则所愿乎慈孙者。以公之所览怀者。怀其父兄。推之以达于祖先。则公必曰余有后矣。晚焘病废穷山。跬步不出已多年矣。乘下泽而谢旧逋似无望焉。而若载名于诸先生之下者。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7H 页
虽僭所不敢终辞。是为记。
青湖书堂记
达城治之东十里德山之下。古有青湖书院。格斋孙先生讳肇瑞,慕堂孙先生讳处讷,沙月堂柳公讳时藩,旸溪郑公讳好仁。妥灵之所也。儒运不幸。鞠为茂草垂三十年。岁戊戌春。慕堂后孙箕宪扬海甫。即其旧址。构书堂六架。盖为寓慕也肄业也。工既讫。箕宪遣其子祥辙。问记于不佞。又请风教之方。顾惟浅劣何敢当。窃尝闻格斋先生以 世宗朝集贤学士。当 端庙逊位之日。投绂还乡。杜门自靖。后拜户曹参议不起。遗命以前职凤山郡守题墓道。六传至慕堂先生。立雪武屹。大开吾家门路。三奋义梃。惟引屠羊之分。一飞霜毫。以破阴蠹之肠。烈烈高风。百世峥嵘。又以武屹之徒。卒业于慕堂之门。少中司马。见罢不嗟。龙蛇乱父在义垒。母栖深谷。崎岖往来。各尽孝敬。及后丁忧。所质礼节。皆被师门所多。志尚如仲长统。风致类郭林宗者。沙月公也。以慕堂门人。又事张文康公。丙子乱。在外文臣无效绩之地。遂自义阵隶元帅府。大称干局。以此为官多在州牧。然凡其著于学校之政。皆从平昔所学中来者。旸溪公也。惟此四君子之德之行。不惟涂人耳目。迄于今称之。吾知其昭昭之灵。参乎两间。通于神明。察人心世道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7L 页
之淳漓敬怠而为之劝惩焉。于是有䨓霆焉有和风焉。向之所值。䨓霆之时也。今之云云。是和风之渐也。如曰工由人作人废。是不知天。又不知四君子之烈者也。若乃风教之方。又不在他焉。格斋诗曰云来月随暗。云去月还明。心镜正如此。须防因物生。慕翁于龙蛇之后。修复乡学。揭白鹿洞规。又以小学及朱退两先生之书。为日用程课。今其遗书。历历可徵。愿诸公居此堂。如古之乡学。以古所课之诸书。为今日工夫。一心常如明师之临止而无敢怠荒焉。则物欲自防。宝镜复明。脩齐治平之道。可以举而措之矣。吾恐沙旸二老之闻于师门先达者。亦不外是也。晚焘何敢复说焉。
永慕斋记
慈仁治东龙山下圣助洞。有永慕斋。即乡之大姓曲江崔氏之坟庵也。崔氏上祖讳寔。高丽少尹。有子四人。皆有功封君。曰月城君洐。曰燃山君汉。曰曲江君湖。曰好山君瀷也。曲江之后九世有讳滋。入 本朝。以掌令徵不起。号树隐。传六世有讳顺漳。中 成宗朝进士。自密阳移居慈仁谷兰里。以开基业。殁而葬于其土。龙山圣助洞是也。盖龙山为一邑之望而圣助之旁。又有思良洞。山川秀丽。襟带环抱。故公之后孙世葬其中。不可殚记。只举其近者而言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8H 页
之。一世而进士讳云水。二世而参奉讳应海,参奉讳应河。三世而壬辰义士竹隐讳八凯,奉事讳八元之墓皆祔焉。每有岁事。先举爵于最尊之位。以次遍奠于群昭群穆之阡。而合席受釐。威仪秩然可观也。旧有斋庐。只是草茇而不分奥阼。乃者硕鹏,汉坤二人。合谋宗人。收聚物力。就圣助而立八架屋。名之曰永慕。又于其东。为两义士别立斋。功既讫。遣宗人允奎,大坤。请两斋记。兼问别斋之名。余惟季义士之墓。吾族父云山公已铭之。不敢复赘。只名其斋曰思节阁。盖闷其忠节之隐而不显。欲后世子孙思而彰之也。惟永慕者。凡人追远报本之恒称。无足复述。然今诸公就丘陇而永慕祖先者。非以世代寝远。戚单宗易。而于其岁一祭之时。于以寓羹墙之慕于霜露之原者乎。既慕祖先如此其至。则凡我同祖之孙。与同周旋于一堂之上者。皆自一体而分也。其亲亲之心。必有油然而生者。是心者即所谓天叙也天秩也。于此焉春弦夏诵。无非明是道也。于此焉饮射读法。亦无非敦是教也。其为功用。乃与家塾无异。而其所以感激兴起者。反有多焉。若专取笾豆之事而不究其本。薄致墟墓之敬而不推其末。则斋为逆旅之虚设。诸公安有是虑也。张老曰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斯干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外此愚无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8L 页
可勉之辞也。
道岩书堂记
高灵县内。有道岩书院。即松庵金先生,李玉山先生讳起春妥灵之所。而万历丙午所建也。其后复就治南十里金先生墓下七洞之阳而移建之。不幸戊辰混入鞠草。而弦诵之声。不复可闻矣。昨岁壬寅。松庵门孙蔚山之相圭,相英。清道之喜珠与星州之善靖。为是大戚。遂合谋出力。立书堂八架。以为寓慕藏修之计。以我陶山为百世渊源之坊。相圭使其子声焘来道其由。因请记文之作。非晚焘愚陋所敢当也。辞巽非一再而,声焘今又来督何哉。呜呼。金先生壬辰锡号倡义大将也。其讨复之功。精忠之节。即祭法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者也。盖闻先生居閒读书之时。不务章句。默究圣贤旨诀。尤喜读二程书曰行己处事。于是得力。可以无大过。乡人薰袭德美。相戒曰无为不善。恐松庵先生知之也。是则先生勋节。皆自学问中来。玉山先生。与先生同师南冥。至行服人。清标范俗。则其学也即亦先生之学也。后之人欲慕先生之勋节者。当法先生之学。又其一念之间。或有不善而惟恐先生之有知。亦如古之乡人。则岂直为一乡之善士而已乎。所谓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9H 页
弟子勉学皓天必复者。其在斯欤。
道川亭记
陜川士人沈相吉斗焕。以道川亭记来请余。明年春。又遣鹤焕申之。盖闻道川者。即其先祖松湖讳自光,月溪讳日三两先生遗躅之地也。诸君既为两先生就伊溪院墟而立伊乐斋。又于道川而设斯亭。其追远报本之诚为何如也。呜呼。松爷当丙子难。以训鍊正隶留都。问安于 行在。被虏劫致命。 仁祖赐诗闷之。 英庙赐爵褒之。月翁以松爷之侄。文章孝行。著名当世。荐授户曹佐郎。夫若父若子之危忠实行既如是。凡在后人。孰无高景之心。而劫会之后。其所以营度增饰者。乃使其芳孙先之。徒从殖殖之庭而赞叹而嘘唏者不亦愧乎。若论其地则陜治南十里有伊泗洞。即院墟也。墟东数弓即道川。道川之水。发源于阿岘山。至于亭下。与伊水合。东北走十馀里入于黄江。凡数十里内。重峦叠嶂。抱大野而带孔路。呈奇献态于六楹之中。殆应接不暇也。然斯亭岂直为景物乎。使登斯亭者。想象两先生之忠孝。则未有不感慨泣下者矣。夫忠孝是道。而道之体如川流。是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以圣人之言。验吾一川之上。则道不外是而忠孝在其中矣。忠孝在其中则诸公知所本而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09L 页
知所务矣。惟此道川。岂非家学渊流之所在乎。
山仰斋记
山之高者曰祖。下者曰儿孙。以儿孙仰其祖。人与山一理也。况人死骨肉归山。乃于世远宗易之后。瞻仰惟坟山而已。今知礼瑞山郑氏。营其先祖舍人公坟庐。名曰山仰斋。不亦得之乎。谨按公讳斯信。其先宋浙江人。及胡元窃据。浮海来高丽。秉节终身者曰臣保。生子仁卿封瑞山君谥襄烈。自是世袭显官。王氏运讫。富城府院君讳允弘退居金山郡以自靖。有子五人。公其季也。 国初擢文科。官至议政府舍人。姿禀粹明。操履坚确。笃于孝友。有文章。晚年移居知礼寒松亭。寓乐林泉以没世。四传有进士埏。 明庙乙丑。疏论普雨之罪。五传有判官士镕。从寒冈郑先生闻性理之学。宅边有先生所憩之石。人名曰寒冈台。有教官处祐以文学见重当世。于此可验公遗谟之大馀庆之振振也。公之墓在飞凤山下钓龙村上负坎之原。至今无斋室。昨岁戊申春。后孙仁钦,汉直,永相始发营构之议。海相,炳斗先出力买六间屋于中山北。珍相,泰均寔干其事而改厥制。东西为房。中为堂而通前面。登堂而瞻仰钓龙坟山。故曰山仰斋。中山钓龙之间有大川。名鉴湖。横带檐棂。曲曲呈奇。左右冈峦。龙拿凤翔。面面应接不暇。幽阒之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0H 页
中。实兼爽垲之胜。于斯可以供春秋霜露之诚。可以笃冬夏诗书之业。须使业其业诚其诚者。恒仰大祖之临止在上。发一言行一事。常如承大祭。则几何不为善人庄士。而以复五百载之旧烈乎。不佞病伏深山。谢绝文字之役。炳宇,炳奭之来。不获已罢戒者。居今之世。能尽报本之道。诚未易得。且感吾友李璟均甫之言。记之如此。
飞凤台记
林晚闻万汇尝就其所居琴韶村南凤山之下梧渊之上。筑台曰飞凤。以自老焉。今其曾孙秉斗解海绂归增饰之。孙昭汉请余记之。噫凤灵鸟也。千百年一见。余尚莫知凤为何状鸟。山之以凤名者。此外诸山居多。吾见近数十。不见又可量乎。以吾见则山有头锐曰凤。颈长曰凤。张翼曰凤。展尾曰凤。各举山之一形而强名之以凤。其全体之类凤而合图经所云者。不过一二焉。如使九苞真凤一见。彼山者果无毫发之差而保其本名乎。人亦然。有圣人然后德可拟气象可拟。凡人才见一姿好一事善。辄以凤称之。吾不信。之山若台名。以待真凤出而参验。姑以人与台之本相。比并言之。夫以磊磊奇崛之气。被南岳先生遗化。奋起穷阎。拔出等夷。前言往行。无不通知。医药卜筮。无不博涉者。是台之平落坡坂。始若无心。临水乃作气力。抬头出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0L 页
来。其上平衍。其势爽垲。前抱大村大野大路大川。而凡物之飞潜动植。无不包括而兼有之。人不以为泰也。又尝有慷慨之志。远登万二千峰。又从当世名公巨人。行台。北见多士之宾兴。西察守令之治忽。于以荡胸襟而骋智能者。何其壮也。及归敛然以儒生服。就处士先生之侧。或吟诗或问礼。其色夷其容休。其字画之形于简帖者。率腾龙蛇斗风霆而卒止于正者。是台下之水。当雨潦之时。洪涛巨浪。荡漾奔放。十里一息。百里一曲。及夫秋风戚戚。一雁高飞。则依旧是上下天光。一鉴寒潭。可以游泳。可以濯溉也。然则以是人而老是台。殆若愚溪序所谓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濛混希夷。寂寞而莫我知也。夫不离所居之地而乐其所得之天有如是。故馀庆及于后嗣。渔歌牧笛之台曲而朱笙画角之是闻。则吾虽善言本相。至此亦复以凤将雏一曲归之。
芝峰李公旌闾重修记
宜春棘人李圭夏。与族孙晚雨。来请其八世祖孝子芝峰先生讳宗荣旌闾重修记于晚焘。按其行录。吾王考霞溪府君临年所撰也。不肖不觉怆然泣下。有不可以病辞者。噫公月城人。我 太祖佐命功臣讳日新之后。主簿讳宽之子。六岁侍亲癠。昼宵不离侧。既长师事南冥先生。得闻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1H 页
敬义直方之旨。有从师日录。 宣祖辛卯中生员。翌年值大乱。倡义有功。录宣武勋。两亲之殁。六年庐墓。啜粥泣血。尝与郑桐溪,成浮查诸贤。疏伸崔守愚先生冤诬。殁后庚申有旌孝之典。盖因多士之论也。闾在宜东二十里禾谷中桥之上。今距庚申三百馀年。随毁随葺。其锡类之美。前人已备述之矣。呜呼。公学问有渊源。忠勤载盟府。当时独以孝表里。虽若不足于揄扬。然传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又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是知举一孝而忠在其中。入而孝出而忠。斯之谓学问之道。时有污隆。物有兴废。而吾道一而已也。兴劝之不在玆而师法之不在玆乎。
九成轩记
元皋之九成轩。成均进士朴公永昊栖息之室也。公 哲宗己未登上庠。年五十三。自此有老焉之志。乃营轩于宅南隙地。名曰九成。非特以轩。负重九峰。少日尝居岭外九成峰先墓下。终身寓霜露之感故也。公之方居九成也。贫窭困横。乃能激昂奋厉。朝耕夜读。于以立名于时。业裕于家。紫海右族。必数武毅公之门。而公于其门。亦屈一指。其所成为何如也。譬之金鼎。九转而成丹也。譬之箫韶。九成而凤仪也。彼掘井九仞不及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者。又何足道哉。公状貌丰厚。襟度夷旷。凡系得失利害。未尝失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1L 页
色于人。每遇春暖秋凉。阶花发萼。池鱼游跃。必呼朋挈俦。举酒于轩上。苍颜白发。或鼓或咢。其风流韵致。不让香山之九老会。有或劝之仕曰不愿。贺以福曰适尔。其谦谦朴野之色。足使问者坐失玄珠。而徐绮辅,李正弼之诗文最有可考云。余于甲戌春。获拜庞床。固已钦其风范。今因令孙镕灿嘱记。不觉追感。噫沧海屡变。人物藐如。古心古貌善行善人。何处复见也。笑语叹息。尚留在九成轩中否。气象神采。尚得七分于重九峰上否。于斯二者而不得。盍仿之九成峰也。九成一名九星。其一山星峰凡九。上嵯峨而下丰完。嵯峨者气力。丰完者德容。不啻为谷城石之即我。木假山之有类也。
尊敬堂记
尊敬堂者。知礼上佐院延安李氏宗堂也。李氏先祖县监公讳九龄。以忠简公次子。燕山朝色举南下。隐于此里。为开基之祖。居家孝友。为官清慎。积庆累仁。子孙繁昌。公之玄孙草堂先生讳长源。晚年命其孙震英。大起第宅。以宽奉祝而容驷车者。垂三百年矣。不幸近年鬯孙怵于丧威。捐旧器而求新居。宗下璟均甫诸人出赀补宗。使传来基业如旧保存。俄而宗子果还处。遂名其堂曰尊敬。命余记之。余闻而叹曰善哉。诸贤之尊祖敬宗也。夫宗子法废。程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2H 页
朱氏所尝发叹也。则吾东士大夫家。岂曰有宗子法乎。然祭必及高祖。其有功德开刱之祖。本庙或别庙。百世不迁。主已迁而无以寓慕则或以一笾一豆。追伸至情。原野之祭。又必使长孙主之。以明本支而管人心。以故祠有追远斋有报本库有补宗。而此礼于吾岭最盛焉。世级渐降。天理几晦。每于本支之间。互相矛盾。甚闷人意者种种有之。今李氏则为其大祖之宗而袽中流之漏船。正向覆之欹器。使容声叹息之户不易。山川草木之采如昨。其敦人伦厚风俗。为何如哉。虽然抑有所仰质者。斯干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又曰似续妣祖。筑室百堵。先言兄弟。后言妣祖何哉。以天叙则兄弟同出于妣祖。妣祖为先。兄弟为后。以人伦上切近工夫。则兄弟式好然后。可以续妣祖而筑百堵也。诗人之意。恐出于此矣。今尊敬堂房室。又以式好名之为如何也。
光溪亭记
元皋之光溪亭。故成均进士南公之遗亭也。亭旧在三光洞。岁久颓覆。后孙浩直诸人。就遗墟刻光洞别墅四字。买十五间屋于元皋之故里。以光溪亭旧扁颜之。盖以元为光之下流。不惟同一光景。亦所以便于典守而适于游息故也。事既集。访余于日月山中。愿记其颠末。顾此危喘。以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2L 页
姓名溷人墙壁。不其难乎。谨按公讳尚召字幼辅。兰皋先生之孙。生崇祯甲戌。笃志力学。年二十七登上庠。居馆数岁。忽不乐卷归。养偏慈克孝。奉祭祀克诚。简言笑少喜怒。守己以廉介。待人以和厚。训迪后进。多所成就。乃于周甲之明年始营亭。草屋凡八间。因树为樊。蔽席为门。而其乐陶陶。时则长子夏明末侄九明从侄峻明。已联中莲桂。戊子次子汉明成进士。席于溪石上。长子及末侄已为邮官来觐。长侄老明从孙国翰皆以文科先进供戏。公以纶巾野服。绿发绀瞳。熙熙焉享寿爵而娱彩舞。一室人物之盛英华之萃。可验其积善之应。而溪山草木之腾欣留采为何如也。粤翌年公下世。又三年辛卯岁大侵。遂因荡离而亭不保矣。由来二百馀年。慈孙之指点咨嗟。思欲兴修者。必有其人。而乃其成就在于今日诸人之手。天时人事。非有待而然者欤。虽然自此诸人之游于斯息于斯者。将用何道而充其肯构之本旨乎。公之诗曰松为篱落草为庐。鹿豕同游木石居。赖有季儿长在侧。琴书终日乐于胥。季儿即守堂公济明也。其赓曰就养此间真一乐。百年荣贵等华胥。今读此二诗。父而慈子而孝。乃知为本亭之真乐。四子六经皆其所乐之具也。固知诸人必俛焉从事于斯。而冬温夏凊。无或忽于卑近。日征月迈。无或夺于异物。百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3H 页
行万善。由此而进焉。则古昔盛时之备福馀庆安知不来复于今日乎。
谦斋记
谦斋者。月川赵先生之弟义士讳祯之自号也。公天赋纯实。气宇卓荦。自幼受学于月翁。勤勤不怠。乡里称誉之。年二十三。居参判公丧。非朝夕省墓。不离庐次。与人好阔狭。而时或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既又敛就矩矱。凡一语一默一动一静。必以谦退不伐善为主。及当执徐之难。月翁首倡乡兵之论。以其百口全付于公。公乃不避艰险崎岖。尽其智力所及者为之。间复以月翁之命。出入行间。咸适机宜。丁酉火旺之役。与叔兄及两侄。偕本县诸义士。往参积薪之盟。年及大耋。后进有就问陶山当日事者。必亹亹说与。多与高弟记录有互相发者。以此人皆以老成典型推之。盖其举全德而言之。谦之初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举一节而言之。谦之六五。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以此仰之为谦斋。虽非自号之意。而尚不亦近之乎。斋旧在月川书堂之侧。中世失火。扁亦不传。又其后孙荡析东西。保守田园者无几矣。然既砻墓石。又谋肯构。其亦贤矣哉。噫余观世之人。徒知公为月翁之贤弟。而不知公亲见于陶山何哉。其居咫尺。其年弱冠也。离经辨志。虽不出家庭。觌德观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3L 页
感。安知不朝夕于师门也。三千阙里之徒。岂以不见论语而疑于攀化乎。追惟古昔。不觉兴感。敢附一说如此。
碧疏亭记
于乎。惟我知凤山郡事 赠吏曹参判格斋孙先生讳肇瑞。景泰节义人也。墓在密阳府东三十里稷田山麓。古无坟庵。 纯祖壬申。炀黄时止张茇舍而行礼。后孙常以为忧。今年甲辰。始搆屋五架。名曰碧疏亭。盖取公寿堂诗背山临水结精庐。松竹萧萧掩碧疏之义也。又采佔毕斋和诗年来袍笏已还 君。高卧何曾梦五云之句。名其轩曰高卧。工既讫。嗣孙承宪问记于晚焘。嗟夫。景泰之事。岂忍言哉。以六臣之烈。露梁之上徒有传疑之冢而莫的谁某。以公之不顾行遁。毕斋知音之什。亦已太露。免得文网。封崇四尺。斯已幸矣。奚为乎亭也。然松竹君子家物。向非此物。公无以托意也。后人无以究公之本末也何者。公天分秀异。学问渊深。以心经近思录为阶级。四勿箴为日用工夫者。不是淇澳之如切如磋乎。策名立朝。受知 世宗。集贤殿中。雕龙吐凤。豫储栋梁之望者。非如徂徕之是断是度乎。 冲辟让位。投西绂而归田则盘桓者非孤松乎。凶闻遥传。洒血泪而心丧则烦冤者非斑竹乎。窃慕孟竹之泣而父丧后追服。母丧至蒙旌褒之典。常闷秦松之封而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4H 页
遗命墓道勿书乙亥以后所授地部之职。其他遗集中咏松竹者。多至三数十篇。而无不悽切逼真。其中寿堂之松竹。若为坟庵准备。而松竹之精神。又无如碧疏之形见。此后孙之所以不得不以坟庵为揭也。噫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彼二气之屈伸往来也。履其霜露者。虽无攀援之物。自能昭明薰蒿悽怆。况碧者疏者带得当日精神咳唾。则其愀然如见。慨然如闻。又当何如也。于此焉筐筥锜釜之供。可不致敬欤。既知致敬于筐筥锜釜之供。则又必知万支之一本而咸思式好之道矣。孝弟既立。百行可推。诸福之应。又岂不如如竹苞矣。如松柏之茂乎。晚焘仍窃有私焉。我先祖老松亭府君。与公同时同节也。文纯公以府君亲孙作遗事。止云恬静有隐操。坟庵记则不少槩及。时义不得不然。而不肖之赍恨深矣。肆于公之坟庵。义不敢以不文辞。又不敢不明言之如此。
喜友亭记
诵吾先祖退陶夫子三友台诗。欲求其地者久。余尝自咸安至饱德山。山以厚重有德得名。而线落蜿蟺未一矢。复头峻为台。时复环抱。呈奇献态。低为壮元。高曰华盖。以故士大夫家于台下。种种出文章魁伟之才。昔者吴宜宁公讳硕福。谓其台曰三友。盖取李白诗对影成三人之意。而
响山文集别集卷之三 第 614L 页
吾先祖长篇短绝。所以美吴公之高卧自修也。观于寒冈先生所述郡志尤可详。日赵君性濂来曰吾三友台下人。恐先贤芬馥之地。悠久湮泯。构得数椽于台巅。名之曰喜友亭。问记于子。以子为夫子家人也。余无足以发子者。然子之称喜友。非喜得吴公三友而友之乎。又非得友李白三人而为喜乎。于乎。李白直一诗酒中人。其一斗百篇。岂尽佳作。而吴公采其片句。吾先祖从而和之。非有慕乎其人。借虚寓实。化腐为神。必有真诠。而吾辈特不及知耳。然台曾吴氏有。而付与君共之。是君得于朋友也。君从许讲官游。锓梓礼说。惟惧人之不信其得于师友也。不就豹林作家。枉到辋川。虽非取友以端。固足谓以文会友也。斯数者。其名喜友亦宜。以其已至。勉其未至。又讵量耶。未知何日策我款段。从子于亭上。理夫子之馀韵。怀吴公之高风哉。此记所以志也。君字洛彦。年今四十。渔溪先生十四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