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响山文集卷之十
记
记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2H 页
岌斋记
岌斋余友徐汝衡之号。号之者即余也。余兴人。每思兴为乐土。若复问舍于小白三洞之下。当以岌自署。而惟其朝市眷恋。仇池梦罢。举其所欲自署者。许夫汝衡。视白鹤卓锡之争。为何如也。盖岌山兴古号也。兴负小白山。或是小白之一名耶。字义小山不及大山曰岌。小白尽高矣。犹不及太白。谓之岌不亦宜乎。反之吾人。圣人太白也。贤人小白也。吾与汝衡众人也。即一拳石之不若。敢以自附于小白。诚愚矣。然汝衡之来京师也。未见同流和光于纷华波荡之场。从我于避马寂寞之洞。商量文字之役。固已奇矣。一朝脱去孟门之险。追述采薇之旧阕。盖其勇奋之志。我且十驷不及而峥嵘焉岌山于眉宇也。幽深焉岌山于胸襟也。余归岌斋于汝衡非虚矣。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传曰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吾往也。汝衡其更勉之哉。
漱石亭重修记
惟我叔祖广濑府君在 纯祖甲寅。筑漱石亭于霞𦤎之东。盖因先祖妆点命名之旧。而距其址移数十武。事在府君遗稿。于乎府君以明雅之姿耿介之志。早知俗学功令
岌斋余友徐汝衡之号。号之者即余也。余兴人。每思兴为乐土。若复问舍于小白三洞之下。当以岌自署。而惟其朝市眷恋。仇池梦罢。举其所欲自署者。许夫汝衡。视白鹤卓锡之争。为何如也。盖岌山兴古号也。兴负小白山。或是小白之一名耶。字义小山不及大山曰岌。小白尽高矣。犹不及太白。谓之岌不亦宜乎。反之吾人。圣人太白也。贤人小白也。吾与汝衡众人也。即一拳石之不若。敢以自附于小白。诚愚矣。然汝衡之来京师也。未见同流和光于纷华波荡之场。从我于避马寂寞之洞。商量文字之役。固已奇矣。一朝脱去孟门之险。追述采薇之旧阕。盖其勇奋之志。我且十驷不及而峥嵘焉岌山于眉宇也。幽深焉岌山于胸襟也。余归岌斋于汝衡非虚矣。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传曰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吾往也。汝衡其更勉之哉。
漱石亭重修记
惟我叔祖广濑府君在 纯祖甲寅。筑漱石亭于霞𦤎之东。盖因先祖妆点命名之旧。而距其址移数十武。事在府君遗稿。于乎府君以明雅之姿耿介之志。早知俗学功令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2L 页
之外。有吾家家学。所读者先祖之书也。所慕者先祖之道也。九世平泉之庄。若有所默相付授。而阙里之门户。得府君而重有光焉。则其绍遗绪开来学之功为何如哉。独恨夫九十年之间。屡经桑海。徒有老屋颓卧于洪涛浸齧之滨。上雨傍风。压在朝夕。曾以此意告于同志诸家。惟权君哲渊首先助给。不肖干而殖之。以今年三月始役。十日而讫。前架壑而欹难尽平。后枕壁而朽不尽改。只救目下之急。以保当日之制。是所谓架漏也苟完也。然青山绿水。犹夫骈沓于图书几案之间。无一点尘埃想。虽顽钝如不肖者。恍然如亲承謦欬。未始无一个半个感激追慕之心。而况后进之士欲入陶山而不得其门者。先登斯亭。就一部草稿以求之。则九曲真源。渐次而在眼前。然则斯亭之兴废。岂不大有关于吾家。而同志之士乌得不尽心也哉。用是悉书其事如右云尔。乙酉八月初吉。从祖孙晚焘谨记。
沙禽斋舍重修记
荣川郡东末岩里石峰下。有吾文沧溪先生之墓。墓后六七武。吾先祖妣贞敬夫人许氏。以先生之外孙从葬焉。事在吾先祖所撰先生碣文。斋舍旧在左麓之趾。而始作年代不可考。或曰先生田民旧在本里而豫命寿藏。则意其当日有如别墅而因以为视牲之所也。不然则以果斋张
沙禽斋舍重修记
荣川郡东末岩里石峰下。有吾文沧溪先生之墓。墓后六七武。吾先祖妣贞敬夫人许氏。以先生之外孙从葬焉。事在吾先祖所撰先生碣文。斋舍旧在左麓之趾。而始作年代不可考。或曰先生田民旧在本里而豫命寿藏。则意其当日有如别墅而因以为视牲之所也。不然则以果斋张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3H 页
公之勤劳宅相。我东岩府君之来莅本郡。亟立显刻者推之。意或在二公之手也。昔在 纯祖朝。吾宗叔总府公踵东岩府君而来。捐薄廪立祭田。既又以斋废为忧。移作今制。时则吾垂颖从父勾管之。自后六十年之间。山削而川高。沙崩而野陷。不为雨压则半入沮洳。势将不保朝夕。宗侄前寝郎中庆谋于族人。以汇凤,晚焘,中运委修理之责。乃于是年二月。会张戚镇常镇恒镇邦于本斋。商确事宜。三月九日始手。五月初吉讫工。盖正厅四间仍旧不动。两翼各添一架。通为六间。前廊四间。耸出翼上。所以便水道也。合之为十四间。而十间新砧。一准正四间之高。所以避沮湿也。于是上下有厅。老少有容。豆簦有藏。洁濯有所。畜牧有养。谓之肯构则不敢。苟完则诚有之矣。于乎。是役也有瓦者减价而输诚。有谷者倾储而效义。工兴于勿亟之心而事集于指顾之间者。何莫非先生清秀文采有以感人。而况伊山之弦诵未歇。草谷之贰室犹存。则吾先祖遗教馀泽。浃人肌髓而自有不期然而然者欤。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夙夜匪懈。毋忝尔所生。吾先祖引之以为树谷庵勉戒之辞。不肖亦于是斋将落之日。乃敢重诵此诗。以为切己自修之道云尔。丙戌天中日。十一代孙晚焘谨记。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3L 页
柏洞书堂重建记
陶山之东。有柏枝山。古有官柏故名山。有先祖妣权氏墓与山城先祖墓。间一溪而对峙焉。十世祖佥正府君。尝构柏洞书堂于山下。以为齐祀读书之所。其事详具于府君外孙金敬斋公诗及序。又按郑芝轩公以 集庆殿参奉。当壬辰乱。移奉 本殿晬容于斯堂。北厓金公,孙公晔皆更直于此。而月川先生年谱又昭载丁酉祗还节次。异哉。府君盖尝为 集庆郎。晬容之暂安于府君之堂。非百世风云有默感于冥冥者乎。其兴其废。不知的在何时。其云齐祀。若自妣墓始。则先祖时尚秉德矣。宜见于遗集。如唐石之顺宁。而今无可见。则兴在辛未礼葬以后。恐无疑也。一世二世而壬辰大乱。尚能保守不废。废之于无事之日。岂非后孙之所未安乎。况其齐祀者。所以伸其望反之慕也。读书者有闻于独立之日而敦其诗礼之学也。府君遗事中阙此一段。岂非后孙之所可追恨者乎。不肖窃尝有感乎此。乃就洞里而欲追构。则未知旧址之所在。或曰柏枝之西有书堂洞者。即山后书堂旧基。山后书堂是柏洞书堂也。以吾思之有不然者。山后之名。刱在于先祖诗语。书堂若为吾家所作则何必舍本名之山后而别以柏洞称之乎。且山后僻在一隅。去墓所远。则齐祀之云。甚不合
陶山之东。有柏枝山。古有官柏故名山。有先祖妣权氏墓与山城先祖墓。间一溪而对峙焉。十世祖佥正府君。尝构柏洞书堂于山下。以为齐祀读书之所。其事详具于府君外孙金敬斋公诗及序。又按郑芝轩公以 集庆殿参奉。当壬辰乱。移奉 本殿晬容于斯堂。北厓金公,孙公晔皆更直于此。而月川先生年谱又昭载丁酉祗还节次。异哉。府君盖尝为 集庆郎。晬容之暂安于府君之堂。非百世风云有默感于冥冥者乎。其兴其废。不知的在何时。其云齐祀。若自妣墓始。则先祖时尚秉德矣。宜见于遗集。如唐石之顺宁。而今无可见。则兴在辛未礼葬以后。恐无疑也。一世二世而壬辰大乱。尚能保守不废。废之于无事之日。岂非后孙之所未安乎。况其齐祀者。所以伸其望反之慕也。读书者有闻于独立之日而敦其诗礼之学也。府君遗事中阙此一段。岂非后孙之所可追恨者乎。不肖窃尝有感乎此。乃就洞里而欲追构。则未知旧址之所在。或曰柏枝之西有书堂洞者。即山后书堂旧基。山后书堂是柏洞书堂也。以吾思之有不然者。山后之名。刱在于先祖诗语。书堂若为吾家所作则何必舍本名之山后而别以柏洞称之乎。且山后僻在一隅。去墓所远。则齐祀之云。甚不合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4H 页
也。闻之故老。山后书堂基谷朴氏所建。朴去而堂亦废。虽未知其信然。然若以此牵合于柏洞则恐不可也。山之中有所谓樊德洞者。宅旷势阻。坂平地高。与敬斋诗楼对清凉之句。略相彷佛也。故为立二间屋。南房北堂。西作龛将以安高曾递迁之宔。山之南权祔先妣墓。而霜雪凄凄。顾此一缕之安于山里饮啄。罔非天地生成之恩也。区区之计。未始无意于不报之报。而自是断得俗务。断得出入。于所谓齐祀者读书者。愿法我府君。以卒馀年。而庶不为一丘一壑之羞也。诗不云乎。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此晚焘今日之意也。
龙溪书堂记
永阳之龙溪书堂。即龙溪书院之一变者也。昔在 端庙逊位之时。李耕隐先生弃官归卧于一善之网障村。自托聋盲。不与人接曰我且修养也。月朔向日再拜曰我且祈禳也。其心微其迹隐。与赵渔溪,元观澜,金梅月,成文斗,南秋江。世称生六臣。善之月岩书院咸安之西山书院。皆载祀典。惟永阳乃先生子孙之乡。始立先生别庙。后并奉五先生升而为院。时则 英祖盛际也。虽未蒙额。盖尝建请于朝。其承 圣化而育人材。即与上二院无以异也。不幸鞠为茂草。于今三四十年也。后孙光鲁源,承源诸人。就旧
龙溪书堂记
永阳之龙溪书堂。即龙溪书院之一变者也。昔在 端庙逊位之时。李耕隐先生弃官归卧于一善之网障村。自托聋盲。不与人接曰我且修养也。月朔向日再拜曰我且祈禳也。其心微其迹隐。与赵渔溪,元观澜,金梅月,成文斗,南秋江。世称生六臣。善之月岩书院咸安之西山书院。皆载祀典。惟永阳乃先生子孙之乡。始立先生别庙。后并奉五先生升而为院。时则 英祖盛际也。虽未蒙额。盖尝建请于朝。其承 圣化而育人材。即与上二院无以异也。不幸鞠为茂草。于今三四十年也。后孙光鲁源,承源诸人。就旧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4L 页
址西水上数里紫阳山下鹤眠亭墟。更构是堂。鹤眠即先生玄孙某之素所妆点。而今一举而两伸其情矣。堂既成。遣泰一远来请记于余。其诚勤矣。其志苦矣。昊天其复乎不复乎。试以已事之显晦言之。方先生之隐约穷阎三十年。非佔毕斋虽妻子亦莫知其心也。三十年而得遇佔毕斋非天乎。 光庙以后二百年之间。忌讳益严。非我 明陵之仁圣。孰察伯夷非武王之心而表章之无有馀憾乎。二百年而得遇 明陵之世亦天也。已事既然。况向时一番指挥。即教化之所以抑扬也。使居是堂者。实有所学。实有所事。无敢游衍。则积诚所格。堂之升而为院。安知不如昔时之盛乎。惟其实用工夫之道。不待他求也。先生诗曰精微十六字。的的在胸臆。辅以五车书。博约见天则。夫十六字。乃尧舜禹相授之心法。博文约礼。又孔孟以后相传之旨诀也。先生既举此为训。则其忠义大节。皆从学问中来可知也。愿诸公奉此诗教。以为家计。朝夕孜孜。则绍庭上下。其必曰余有后。而况天惟显思。日鉴在玆者乎。于乎。龙溪与临皋郑文忠院相距几里。磊磊轩天地之忠义。上下对并。而吾祖文纯公所付性理群书于临皋者。至今尚存否。其精微博约之义。又详见群书之中。诸公必知之矣。
近里斋重修记
近里斋重修记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5H 页
近里斋者。故 皇明处士权南谷先生读书之室也。斋旧在丹丘之院洞。崇祯三戊子。六世孙养文养性兄弟。以遗意移构于英阳之芙蓉山下新谷里。后七十四年辛丑。嗣孙孝达又重葺之。既落。八世孙翰模甫属余作记。余辞不堪久矣。一日读先生遗集。有近里斋自警箴及小叙。叙首引程子学要鞭辟近里之训。其箴曰究天下之众理而知其所以然。循天下之大道而行其所当然。精粗内外理一致。存养省察工两全。是所以鞭驰督约向里来。余盖有志而不能。思孜孜以终年。然则近里之旨。公固已明著之。不惟著之于辞。以公日可见者验之。则事亲也生死葬祭。克尽其孝。范子弟以义方。恩及亲戚。信孚朋友。及当丙子之难。以太学生上疏斥主和人。退而隐于东海上。徵书到门。抗志愈高。论者以鲁连澹庵拟之。若先生者。尽从事近里之学。有见于理之所以然道之所当然者而实践得一致两全之工者欤。于乎。君臣大伦。天地之常经也。夫人而能言之。及其当天地倾覆之会。利害祸福。挡值于前。则鲜有不丧其所守。倍义而趍利者。是非平日读得多少书。不曾有近里实践之工。而一切循外之心。有以致之也耶。而况其所得之利所求之福。不足为子孙数世之资而已。翳然草亡而木卒矣。惟先生读书穷理。深得程朱旨诀。故践履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5L 页
之笃秉执之确。足以扶纲伦于千古。树风声于百世。而芙蓉之薖轴如昔。新谷之藏修不坠。慈孙之述事。后人之诵慕无穷焉。其视循外趍利之徒。轻重得失为何如也。余每读尊周录。想见南汉当日事。未尝不扼腕流涕。及观先生名斋自警之语。尤有感焉。敢记其始末。以贻其后孙。且以励当世士大夫之登斯斋者。
寒泉亭记
南冥曹文贞公之门。有陶丘李先生。晋之人祭于其乡曰鼎冈书院。先生丘墓在于宜春阇崛山。宜之宗人及外裔田氏。与其遗孙之散处者崇奉之。迄四百年无替。先生之高风卓节。其入人深可知也。惟其运化迭迁。浩劫凄凄。于今瞻依之地。惟有霜露焄蒿之原。而常以未置洁濯庖湢之所为忧。今年就崛下办得一屋。与士林落之。名之曰寒泉亭。李君泰植远跼山门。请晚焘记其事。噫晚焘何敢当。谨按先生讳济臣字彦遇。生于正德庚午。少隆文艺。发解作苏轼论。名噪一世。与裴洛川尝游国庠。请于明伦堂序齿事。虽不行。识者伟之。俄见时事将有不靖之渐。欲溷其名迹。求为清河教授。仍佯狂不赴举。 仁庙宾天。服三年之丧。从南冥于方丈山中。遇水石清幽。辄移之无定所。有诗曰看棋口绝论人语。射革心存反己思。南冥击节嗟赏。
寒泉亭记
南冥曹文贞公之门。有陶丘李先生。晋之人祭于其乡曰鼎冈书院。先生丘墓在于宜春阇崛山。宜之宗人及外裔田氏。与其遗孙之散处者崇奉之。迄四百年无替。先生之高风卓节。其入人深可知也。惟其运化迭迁。浩劫凄凄。于今瞻依之地。惟有霜露焄蒿之原。而常以未置洁濯庖湢之所为忧。今年就崛下办得一屋。与士林落之。名之曰寒泉亭。李君泰植远跼山门。请晚焘记其事。噫晚焘何敢当。谨按先生讳济臣字彦遇。生于正德庚午。少隆文艺。发解作苏轼论。名噪一世。与裴洛川尝游国庠。请于明伦堂序齿事。虽不行。识者伟之。俄见时事将有不靖之渐。欲溷其名迹。求为清河教授。仍佯狂不赴举。 仁庙宾天。服三年之丧。从南冥于方丈山中。遇水石清幽。辄移之无定所。有诗曰看棋口绝论人语。射革心存反己思。南冥击节嗟赏。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6H 页
家故富饶。尽散之亲戚曰乱将作。年七十三。自语死期。期之日。吟哦自若。遂悠然而逝。若夫官厨烹鲜。鼎盖飞空。则奉讳之兆也。奴窃哀匙。啖肉口梗。则因著其孝感。此皆神异难信。而河觉斋以诗哭之曰异人神人不羁人。三人化作一人身。此诗又何谓也。易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盖贤人君子蕴抱道德。审于进退存亡之故。方其炳几遐举也。其迹或似无端。或似太泥。有或出于常情之外者。况乙巳义理。见得为未易。说得为未安。先生乃以草野之人。独抱慷慨之心。放情物外。猖狂自恣。则其视河西后彫之入山痛哭。又益烈而益苦矣。所以当时之人。在先生平易常行处则没而不传。在变动不居处则有若志怪者然。殊不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自不害为平常之道也。然则欲法先生者。将何所取则乎。其临化诗曰望野黄兼绿。看云白又玄。陶翁知止处。只是为寒泉。此诗泛看之则不过考槃衡门之隐居自乐也。深味之则知止即大学至善之所在。如知为子而必孝。为臣而必忠也。寒泉易亦曰井道之至善而天理之自然也。盖此至善之义。发于易箦之时。亦犹曾子得正斯已之意也。然昼夜往来。其理则一。而吾人为学。亦舍至善何以哉。请问阇崛之山。其高何如方丈。山下之泉。又与德川孰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6L 页
深孰浅乎。既感地水之无乎不在。而又得万川皆圆之月。则吾知其逝者必不舍昼夜矣。盈科者必放乎四海矣。于以涵泳而溯其源流之所自。于以藏修而思其名义之所在。斯为得之矣。亭凡六间。轩曰知止。楼曰涵月。合而扁之曰寒泉亭。若其溪山泉石烟林花鸟之胜。南州耆宿固已播之歌咏矣。
枕洛亭重修记
宣城治南洛江之浒。有枕洛亭。即梅园金先生讳光继之薖轴。寒冈郑文穆公所命也。先生后彫挹清两君子之孙。近始斋先生之子。粤在执徐之乱。近始斋以乡兵大将。不幸矢复。先生早年承家。天姿卓越。自能力学不怠。初从大庵朴先生得闻居敬穷理之方。后受心经于寒冈及旅轩张先生。致慎乎幽独之地。专力乎践履之上。脊梁精神。硬著铁柱。又就荒閒寂寞之滨。以养性灵而资穷赜。枕洛云者。盖取孙楚枕流漱石之义。夫孙楚之枕漱。是何等清修高标。明师举以期拟之乎。先生当北论之起。谢绝公车。及 反正。亦杜门不出。丙子乱。倡率义旅。行至竹岭。闻下城痛哭罢归。屡有徵辟皆不就。其高风隐节。足以有光先烈。彼孙楚又不足道。然江山之助发则诚有之矣。是江发自潢池。南驰三百里。至陶山之下为濯缨潭风月潭。自此再
枕洛亭重修记
宣城治南洛江之浒。有枕洛亭。即梅园金先生讳光继之薖轴。寒冈郑文穆公所命也。先生后彫挹清两君子之孙。近始斋先生之子。粤在执徐之乱。近始斋以乡兵大将。不幸矢复。先生早年承家。天姿卓越。自能力学不怠。初从大庵朴先生得闻居敬穷理之方。后受心经于寒冈及旅轩张先生。致慎乎幽独之地。专力乎践履之上。脊梁精神。硬著铁柱。又就荒閒寂寞之滨。以养性灵而资穷赜。枕洛云者。盖取孙楚枕流漱石之义。夫孙楚之枕漱。是何等清修高标。明师举以期拟之乎。先生当北论之起。谢绝公车。及 反正。亦杜门不出。丙子乱。倡率义旅。行至竹岭。闻下城痛哭罢归。屡有徵辟皆不就。其高风隐节。足以有光先烈。彼孙楚又不足道。然江山之助发则诚有之矣。是江发自潢池。南驰三百里。至陶山之下为濯缨潭风月潭。自此再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7H 页
折。东纳东溪。西至鼻岩北合驿溪。内藏千户邑。外控川前坪六七里。又西受乌川。屈曲南驶。于是东西两山对峙。峡束为一邑都水口。状若葫芦。东山曰御廪。斗插天中。北与灵芝争高。载在舆志。壁间古有云岩僧舍。故一名云岩山。先生曾大父观察公作亭其处。取以为号。西山小无定名。自国思峰南来为悟理岘。其东一支逆行二十里。左挟乌川。右挟樊川。横截大江。奔薄御廪。欲进则江折带之。欲退则二川捲后。所谓来之坎坎险且枕。亭于其顶曰枕洛。不亦宜哉。登斯亭也则上天下水。丹厓翠壁之外。不栖一尘。廪碛斜挂南北市径。伛偻往来。画面生响。非渔艇不能通。水浅或乱之。而金沙玉砾之中。不知孰为人孰为鸥。亭北沉削难攀。人从乌川来者。度后冈蹑南岑而入。南岑即山之馀气。融结岩角。以适登眺者也。盘陀石芙蓉岩。旧在水中。今皆沙伏水下。美南五松杜湖诸山缥缈露其髻。凡四时风景朝暮变态者。固不足言。云峦之奇秀。林壑之幽深。水石之明丽。自是一定不易。尽野中之别界也。其视逋仙之西湖。狂奴之桐江。未知为何如。而吾先祖尝以风月潭为吾县第一。此或为风月潭之亚也欤。先生之居此也。所读者大易。所讲者心经及朱书。相与往来而论心者。内则溪岩,定止斋。外则柳修岩,李苍石,金鹤沙,权藏谷,金风䨓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7L 页
诸先生。平日进修次第及至言格训。俱载遗集中。亭之成在万历戊申。其制度不可详。后一百八十年乙未。曾孙同枢公岱重修。北二架房。南四架堂。合六间。后又一百八十八年 今上壬寅。十世孙鲁宪重修。堂南加设房二间。合旧为八间。乃追揭先生之诗。凡游息于斯者。岂徒诵其诗而已乎。先生所读之书。不可不读。岂徒读其书而已乎。先生不仕之义。又不可不知。读其书知其义然后。江山之浩劫。虽或无常。亭台之芳躅。可与天壤长存。尚亦勉之哉。
九思斋移建记
在昔清香堂李先生。就所居丹城之培养里。作读书之室。名之曰九思斋。请记于吾先君退陶夫子。先君以苦缠寒疾。未暇构思辞之。其后先生后孙移于咸阳之海坪村。斋废已久。今年春。晚华氏议于宗人。追建是斋于海坪。其意则窃取乎横渠及紫阳也。既落。遣炳宪甫谓晚焘曰。君夫子家孙。须以夫子之意。卒业于吾祖之室可也。晚焘时在某岩山中。凡在文字。一切以病辞之。而况是命。责之尤重。则非不肖所敢承当也。以此恭揖送之。未几月。炳宪又以书固请不已。窃惟我清香先生。与吾先君及南冥先生。同辛酉降生。故先君诗曰三人初度有谁知。先甲三年酉是期。南冥诗曰四同元不在新知。拟我曾于钟子期。盖三先
九思斋移建记
在昔清香堂李先生。就所居丹城之培养里。作读书之室。名之曰九思斋。请记于吾先君退陶夫子。先君以苦缠寒疾。未暇构思辞之。其后先生后孙移于咸阳之海坪村。斋废已久。今年春。晚华氏议于宗人。追建是斋于海坪。其意则窃取乎横渠及紫阳也。既落。遣炳宪甫谓晚焘曰。君夫子家孙。须以夫子之意。卒业于吾祖之室可也。晚焘时在某岩山中。凡在文字。一切以病辞之。而况是命。责之尤重。则非不肖所敢承当也。以此恭揖送之。未几月。炳宪又以书固请不已。窃惟我清香先生。与吾先君及南冥先生。同辛酉降生。故先君诗曰三人初度有谁知。先甲三年酉是期。南冥诗曰四同元不在新知。拟我曾于钟子期。盖三先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8H 页
生相与之情。于此可见。而清香先生又于雷龙堂上。论及理气。而以吾先君四七说为据依。南冥亟称之。又观言行录中。论戒惧谨独未发已发勿忘勿助之说。皆与吾先君之言不异。则其平日用工于九思之目而躬行心得可知也。然后人之欲学先生者。又将何所取则乎。盖古人设教。多于动处用工。如九思之目。皆是动处思得其当然之理也。若就九思之中而提其要领。则事思敬之敬字。乃是通动静而贯八目也。先生其不曰敬乃圣学彻头彻尾终始事乎。此乃以先生之言。反證先生之斋。欲与吾党后生共勉而已。非敢曰仰体吾先君之遗志也。
处湖亭重修记
余东出海上。观望洋,越松诸亭。欲遵海以南至丹丘。病甚径归。归见丌头有一角书。乃盈德李光乙,光垠,永锡诸君请其先祖承宣公处湖亭重修记者也。噫诸君何以知余海游之未足。而贻此为卧游之资也哉。按承宣公讳承吉。永川人。高丽平章事讳文汉其鼻祖。至讳儒。入 本朝为参判公。参判之子生于永川。中移盈之直川。 文宗朝登第。时年二十六。历扬华贯。至右副承旨。一朝弃官归。筑室川上。以寓进亦忧退亦忧之意。处湖亭是也。年四十九殁。由来四百年。文迹荡逸。见于家乘及邑志者如此而已。亭
处湖亭重修记
余东出海上。观望洋,越松诸亭。欲遵海以南至丹丘。病甚径归。归见丌头有一角书。乃盈德李光乙,光垠,永锡诸君请其先祖承宣公处湖亭重修记者也。噫诸君何以知余海游之未足。而贻此为卧游之资也哉。按承宣公讳承吉。永川人。高丽平章事讳文汉其鼻祖。至讳儒。入 本朝为参判公。参判之子生于永川。中移盈之直川。 文宗朝登第。时年二十六。历扬华贯。至右副承旨。一朝弃官归。筑室川上。以寓进亦忧退亦忧之意。处湖亭是也。年四十九殁。由来四百年。文迹荡逸。见于家乘及邑志者如此而已。亭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8L 页
不知废于何时。而残瓦败磶。委诸野田草露之间。居人常指点而咨嗟矣。 今上丁卯。十三代孙寿应氏。与族人光复,昊一就旧墟而重建之。前年甲辰。宅秀,之焕,宅炳诸公又修葺之。追慕之诚。于是为至。而公之潜光。将自此而显矣。虽然余未知直川之水。与洞庭孰大。处湖之亭。与岳楼孰雄。公之所以进退忧者。果如范希文之为乎。在昔宋朝有休致之法。惟我 国初则不然。士大夫一立于朝。病弃罪斥之外。无从以去国。虽见几欲作。不能遂志。此吾先君文纯公所以深致钦叹于孝节先生高退之节。而又以爱君忧国之不以退处而少弛为贤者也。公与孝节为同室之亲。而立朝差先于孝节。乃能审于久速之义而脱然于尘寰之中。直川之处湖亭。与汾江之明农堂。超然对峙于二百里花树之春。何其盛也。仍窃惟孝节之退。在于 中宗壬寅。有若逆睹乙巳丁未之祸。而公之退不知在何时。所忧之君为何君也。以厥科年。推厥终岁。中间有二十三年。举此而验诸 国家历年。自 文端世睿四圣。至 成宗初元也。 睿末 成初。国家无事。人臣无可退之义。其退也或不在于 端宗传位 世祖受禅之时。而忧爱之忱。自切于江湖之远乎。不然盈文物之乡。公之子孙众多。突兀数椽。废而改修。有何所难。直任风雨颠覆而莫之敢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9H 页
举。如有忌讳者存何哉。此事宜于重建之日。发明备悉。而以订窝金公大笔。祇得影外摩挲。不令直露骨子无他。史有阙文故也。余又何敢论其世而付传疑之义哉。第想是亭介于湖海之间舟车之冲。凡公卿大夫奇逸之士。博古通今者多会于此。各适其悲喜之怀。其徘徊顾眄之顷。必有可否余言者矣。
四桂堂记
余尝有越州行。道兴之花川。访朴甥奎钟于四桂堂。堂方重建。愿有记。后七年甥遣其子前言也。按四桂堂。奎钟十世祖礼曹佐郎讳安复号也。礼郎大人悔易堂公讳𤥚文科判校。王大人水西公讳善长文科都事。曾大父松坡公讳全文科户曹正郎。并礼郎四世折桂。故葛庵李先生以是命名而夸美之也。朴氏出自鸡林。分茅务安。我 仙李之开国也。判书讳义龙为辟草莱之元勋。其分支绵于丹丘。松坡公旅宦早殁。夫人朱氏携幼依仙槎亲家。梦松坡公曰刚州南上舍。可为儿师。村后撒丹花下亦可居。觉而异之。间关数百里到花川。一如梦境。遂居之。上舍乃陶山门人南三松先生讳梦鳌也。令儿就学。及长为其婿。即水西公也。朱氏享百一岁。子孙连登科第。然则撒丹花一梦。为朴氏之基本而梦花阁既以是作焉。则梦花阁下四桂
四桂堂记
余尝有越州行。道兴之花川。访朴甥奎钟于四桂堂。堂方重建。愿有记。后七年甥遣其子前言也。按四桂堂。奎钟十世祖礼曹佐郎讳安复号也。礼郎大人悔易堂公讳𤥚文科判校。王大人水西公讳善长文科都事。曾大父松坡公讳全文科户曹正郎。并礼郎四世折桂。故葛庵李先生以是命名而夸美之也。朴氏出自鸡林。分茅务安。我 仙李之开国也。判书讳义龙为辟草莱之元勋。其分支绵于丹丘。松坡公旅宦早殁。夫人朱氏携幼依仙槎亲家。梦松坡公曰刚州南上舍。可为儿师。村后撒丹花下亦可居。觉而异之。间关数百里到花川。一如梦境。遂居之。上舍乃陶山门人南三松先生讳梦鳌也。令儿就学。及长为其婿。即水西公也。朱氏享百一岁。子孙连登科第。然则撒丹花一梦。为朴氏之基本而梦花阁既以是作焉。则梦花阁下四桂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69L 页
堂。非所以著其应而以类连者乎。岁己亥春。建重屋十间于花川之东龟台之北。房室靓深。轩楹骞敞。园林云物焕然改观于指顾之间。诗所谓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非奎钟之心与事乎。于乎。余见乔木世家赫世簪绂者固多矣。彼席势藉荫。趍营而得之者固不足道。若乃迹于蓬荜。奋乎草莽而能世袭桂籍如摘颔髭者。以其皆禀岳渎之精挺圭璋之质。穷经术而攻文章。真真之工积积之诚。有如虎发而石开。水到而船浮。此岂人人之所可能哉。然既了得一事之后。亦复专心于实履之工。不欲趍赴于形势之途。故内之不过郎署。外之不过县绂。而于吾心初不屑屑焉较量彼此。其自得之乐。并与我郎署县绂而反忘之。其贤于人诚远矣。而垂裕后叶。固宜绵厚也欤。或曰江山三贤堂。邵侯加二贤改称景行。朱子作记以撤其限以待来者。归美于邵侯。以此推之。此堂之以四为目。无或欠于有限乎。余曰景行堂。朱子固尝云然。然建阳四贤堂崇安二公祠。朱子皆作记。不曾以限其目为欠焉。此不可以一槩论也。且夫天地之气。流行不息。而物生其间者。有生长收藏之不同。朴氏四祖之所值。丹桂发荣之时。后人之所值。丹桂根晦之秋。根晦既久。枝叶峻茂。则异日之发荣。又安知不菀然千百矣乎。然则以四名堂。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0H 页
岂所以限之哉。愿吾甥勿以余言为夸。须念祖功祖烈而栽培之企及之哉。
烈妇许氏旌闾记
烈妇崔东轼妻金海许氏。贞节公湖隐先生讳麒十三世孙。士人致中女。生 宪宗庚子。闺誉夙著。及相东轼。舅姑曰是善事我。奉先处家。克诚且和。岁乙亥东轼遘疾屡月。药无灵。每夜祈星愿代。病几殆。夫人以刀刲股。出血注口。良久气息复通。更割肉以食之。须臾快苏。自是三十年偕老。殁于周甲之岁。东轼亦善人也。其先出自全州。壬辰倡义功臣义敏公讳均十世孙。义禁府都事必周子。后夫人五年殁。五年间常呜咽曰吾之多病。保有今日。皆夫人之力也。事 闻旌闾。时乙巳六月某日。东轼之殡尚在也。于乎。惟我先君退陶文纯公曰割股先儒之论尽矣。至于切迫之极。既不可取之它人则容有不得不权而处之者。盖此外更无它道理。宁毁体以救亲命。亦人子至痛之情。然终不可以是为孝。故朱子只谓之庶几。不以为至善也。夫妇之于夫。犹子之于父。固当以一例看。抑亦有不然者。子为父而毁体。脱致不幸。是重无后之罪。不可以为孝也。妇为夫。正使毁体而致不幸。其于从一之义。烈焉而已矣。然则在子而迫于不得已而为之则谓之权可也。在妇而出
烈妇许氏旌闾记
烈妇崔东轼妻金海许氏。贞节公湖隐先生讳麒十三世孙。士人致中女。生 宪宗庚子。闺誉夙著。及相东轼。舅姑曰是善事我。奉先处家。克诚且和。岁乙亥东轼遘疾屡月。药无灵。每夜祈星愿代。病几殆。夫人以刀刲股。出血注口。良久气息复通。更割肉以食之。须臾快苏。自是三十年偕老。殁于周甲之岁。东轼亦善人也。其先出自全州。壬辰倡义功臣义敏公讳均十世孙。义禁府都事必周子。后夫人五年殁。五年间常呜咽曰吾之多病。保有今日。皆夫人之力也。事 闻旌闾。时乙巳六月某日。东轼之殡尚在也。于乎。惟我先君退陶文纯公曰割股先儒之论尽矣。至于切迫之极。既不可取之它人则容有不得不权而处之者。盖此外更无它道理。宁毁体以救亲命。亦人子至痛之情。然终不可以是为孝。故朱子只谓之庶几。不以为至善也。夫妇之于夫。犹子之于父。固当以一例看。抑亦有不然者。子为父而毁体。脱致不幸。是重无后之罪。不可以为孝也。妇为夫。正使毁体而致不幸。其于从一之义。烈焉而已矣。然则在子而迫于不得已而为之则谓之权可也。在妇而出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0L 页
于至痛而为之则虽谓之至善。亦无所不可也。虽然许氏割股之夕。岂斟量义理之轻重彼此而为之哉。其不死者以夫命之得救。使其不救。其烈烈快刀。又岂帖然无声乎。夫命在天者。为夫死节易。为夫保命难。是以世人以生烈为贤于死烈。千里遐徼。九天之孚格斯速者。恐亦以是也。嗣胤载淳累然在疚。遣其子龙镐请闾颂于余。余病甚不能颂。略记始末如右。当是时也。夫人亲族孝子副护军庆文。庆文高王母烈妇权氏同膺 褒典。居又同闬。亦异哉。
烈孝阁记
圣上四十二年乙巳六月日。命旌故学生许默妻权氏及其玄孙副护军庆文之闾。一则曰烈妇也。一则曰孝子也。双旌并峙一门。 恩光耸动颓俗。何其盛哉。谨按权氏安东人。花原君仲达之后。曾祖世仁武县监。祖潗文辅德。许之先出自驾洛。贞节公湖隐先生麒之后。参奉天山斋千寿五世孙。两家阀阅相当。为铁城望族。权氏生 肃宗庚辰。在家称贤。适人甚适舅姑心。居无何。夫遘奇疾。药饵粥饮罔昼夜极诚不懈。及其殁。乃曰吾志定。顾有身不忍斩人之后。遂执刀尺裁附身物惟谨。既殡犹节其哭泣。家众欲葬之。曰少俟之未晚。俄果生子。命乳媪曰善育之。言讫而逝。即 英庙庚戌七月十六日也。竟同日同穴之。此所谓
烈孝阁记
圣上四十二年乙巳六月日。命旌故学生许默妻权氏及其玄孙副护军庆文之闾。一则曰烈妇也。一则曰孝子也。双旌并峙一门。 恩光耸动颓俗。何其盛哉。谨按权氏安东人。花原君仲达之后。曾祖世仁武县监。祖潗文辅德。许之先出自驾洛。贞节公湖隐先生麒之后。参奉天山斋千寿五世孙。两家阀阅相当。为铁城望族。权氏生 肃宗庚辰。在家称贤。适人甚适舅姑心。居无何。夫遘奇疾。药饵粥饮罔昼夜极诚不懈。及其殁。乃曰吾志定。顾有身不忍斩人之后。遂执刀尺裁附身物惟谨。既殡犹节其哭泣。家众欲葬之。曰少俟之未晚。俄果生子。命乳媪曰善育之。言讫而逝。即 英庙庚戌七月十六日也。竟同日同穴之。此所谓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1H 页
烈妇也。副护军字士进。生 纯庙壬戌。十岁居外艰如成人。躬稼以养母。甲戌大侵。负米归犯昏。大虎当岭。戒之曰尔孝兽。我不孝而远服贾者。可啖啖之。虎俛首而听。即更随后若护行者然。及丁忧。神人梦告吉地。即家后也。日必展省。既老而升资。未尝以风雨废。此所谓孝子也。噫人伦之大者三纲。而其理则一也。烈妇之家。又有孝子。即气脉之所自来而同日旌褒。人皆曰两美。人皆曰 旷恩。然又能知上有丽季忠臣贞节先生。实有以启之也否。是烈是孝。远在百年二百年之上。几乎泯没无称。一朝何以得此阐扬于举世罕有之中也哉。吾知孝子之门。又必有孝孙。承宣在瓒甫诸人。足以当之乎。不佞病伏山中。谢绝笔研。而仰怀贞节高风。实感同祖之谊。难孤千里之命。略记颠末如此云尔。
百源堂记
昌宁之孝子洞。有百源堂。高丽门下侍郎右文馆太学士成公履之坟庵也。火旺一支。西出而为麦山。始祖墓在焉。又一支西行数十里。逶迤蜿蟺。起而为振鸡岭。因北折溯洛行几里反东顾。火旺耸高峦张左右翼。面停湖以开局。其中为墓地。升平郡夫人张氏祔焉。二子评理讳甲臣,侍中讳乙臣三年泣血。庐墓终制。土人因称孝子洞。万历壬
百源堂记
昌宁之孝子洞。有百源堂。高丽门下侍郎右文馆太学士成公履之坟庵也。火旺一支。西出而为麦山。始祖墓在焉。又一支西行数十里。逶迤蜿蟺。起而为振鸡岭。因北折溯洛行几里反东顾。火旺耸高峦张左右翼。面停湖以开局。其中为墓地。升平郡夫人张氏祔焉。二子评理讳甲臣,侍中讳乙臣三年泣血。庐墓终制。土人因称孝子洞。万历壬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1L 页
丁后。子孙涣散。斧堂传疑。 肃宗戊子间。道伯洪公万朝巡过洞口有异徵。问知为侍郎之阡。乃锸传疑之阶。得志石加封树。洪公即公之弥甥也。自此构斋奉祝。见于掌故。则 纯祖己丑曰刱。 哲宗丙辰曰修。 今上辛丑移建右抱内。距旧址一弓弱。正堂六间廊舍五间。轩曰知止。斋曰静嘉。合而扁其堂曰百源。以洞名为孝子故也。堂成八年后。问记于晚焘。不肖亦自出也。不敢以病辞。而所恨者公之徽懿世乘无传焉。其或当丽季。自靖如作者七人之不见名而然也欤。后裔食报。既繁且炽。则其阴德之厚树可知也。夫墓之还修。堂之肯构。是皆遹追当日庐孝之心也。于此又思二孝子庐孝之外。更作何行也。又思二祖以下。绳绳诸祖之道学忠义为何如也。德业文章为何如也。常自激昂勉励而企及之。如山之千支百叶。一节而顾祖。再节而顾祖。虽千回百转。或南或北。嵯峨者圆秀者驰骛者。顿者伏者拔者舞者。变态不穷。各呈其才能。究其大势。皆顾大祖。则所谓近取诸人。远取诸物。孝在玆而百行亦在玆。岂不曰百源堂之意。本自如是乎。是为之记。
凤冈书堂记
粤自戊辰以后。吾东书院不废者无几。而废则皆为荆榛矣。其或拂厥荆榛。追立学舍。名之曰书堂者间有焉。星州
凤冈书堂记
粤自戊辰以后。吾东书院不废者无几。而废则皆为荆榛矣。其或拂厥荆榛。追立学舍。名之曰书堂者间有焉。星州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2H 页
之凤冈书堂即其一也。凤冈寔故忠肃公倻溪宋先生讳希奎妥灵之院也。噫先生世所称乙巳名贤。学问宏博。道义崇深。方 明庙冲年嗣服。权奸擅政。先生时任台官。为宪长者承望风旨。欲害善良。先生与白休庵,金瓶山诸贤。言其不可。显斥权奸之罪。以此被劾。及良才壁书出。遂以流屏。不复还朝。若先生者。真所谓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者也。 孝宗乙未建凤冈院于椧谷。至 宪宗戊戌以地道倾圮。就逊谷先生之坟庵而院之。盖以椧与逊同为龙凤山内也。先生坟茔在逊之西麓。其初先生孙省庵惟敬设庵。令僧徒守之。燬于壬辰之乱。万历己未省庵孙时咏重建十五间。 英庙乙巳又作门楼五间。芹谷李公观徵书其名曰兴思。其为院之时。正祠及典祀厅新立而馀皆仍旧。每当春秋。士林及子孙。于院于墓。各致其诚矣。那知敕额之请未遑而并入于腰膂之厄乎。惟是屋之系昔坟庵者特存。粤明年己巳。以其废材缚得一堂。名曰兴学。东西室曰敦伦曰时习。总之曰凤冈书堂。以为读书寓慕之所。今春又修厥栋挠。后孙浚弼甫使族人寅骥。请记于晚焘。不佞方在病中。不敢承当。而每读先集至乙巳事。不觉凛惕而太息焉。今于是役。有不忍终辞者。仍请凤冈之于迎凤。相距几何。自夫同被劫灰。吾先君记文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2L 页
有或收置者否。其记文中忠义道德。本非二致之论。固当傍照于此堂而仰先生也。亦以忠义道德。牖后俊也。亦以忠义道德。则其扁以敦伦时习者。即忠义道德之行程基脚也。苟令惇得正习得恒。无少间断。真积力久。吾之心有以胜私复礼。则天地之气亦将和应。试以昔日燬者复倾者改。推之今之书堂。又安知不复为异日之书院乎。愿诸公勉之哉。
活川亭记
余丁卯春。道新宁之甲岘。由长水西入河阳。又丙子冬。从长水东入永川向鸡林去。今抱病穷山。追想畴㫰行历。山川云物。森然在目。适有丁斯文泰夏甫遣其子基南。自新宁来请活川亭记。余病不见其人矣。未知活川是吾曾所目击而不记。如遇人于都市。滚同不别其颜乎。抑吾初不涉其流而错说南剑泉州之路乎。念之又不觉茫然自失也。如使托名斯亭。以伍风烟而伴鸥鹭。尚有愈于仇池之梦罢者乎。盖闻泰夏甫先王考聋皋处士讳甲祖字述之。本贯罗州。观察使讳梦吉后。世居新宁莪村之槐亭。自髫龀以孝闻。及长文词蔚如。与二弟奉祖,舜祖。友爱甚笃。教后进多所成就。及殁后孙若门生。以为不可无寓慕之所。乃于丙午春。就活川上缚一屋。屋凡五间。陪以厨舍。有方
活川亭记
余丁卯春。道新宁之甲岘。由长水西入河阳。又丙子冬。从长水东入永川向鸡林去。今抱病穷山。追想畴㫰行历。山川云物。森然在目。适有丁斯文泰夏甫遣其子基南。自新宁来请活川亭记。余病不见其人矣。未知活川是吾曾所目击而不记。如遇人于都市。滚同不别其颜乎。抑吾初不涉其流而错说南剑泉州之路乎。念之又不觉茫然自失也。如使托名斯亭。以伍风烟而伴鸥鹭。尚有愈于仇池之梦罢者乎。盖闻泰夏甫先王考聋皋处士讳甲祖字述之。本贯罗州。观察使讳梦吉后。世居新宁莪村之槐亭。自髫龀以孝闻。及长文词蔚如。与二弟奉祖,舜祖。友爱甚笃。教后进多所成就。及殁后孙若门生。以为不可无寓慕之所。乃于丙午春。就活川上缚一屋。屋凡五间。陪以厨舍。有方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3H 页
塘有花阶。绕周墙抗外门。扁其楣曰活川亭。盖以公尝乐是川而亭因其名也。是川发源于华山之下。汇为大泽。南驰数里。与龙川合。沿川上下。山明而水丽。宅幽而势阻。既尝栖迟乐饥于洋洋之泌。则溯洄从之。岂不宛在水之中央乎。今夫水一勺之多。理之至近而道之易见者。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朱子于此已发明其旨。又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者。即曰逝曰混混之谓也。圣贤虽远。水无古今彼此之别。苟反之吾心而求之。则千载秋月。岂无照我活水之中乎。然此不可易而言也。惟有洪潦之至。勿滚归为浊流淤泥之汩。勿淹滞为死水。常存活动之本体则庶其可矣。又其长镜之下。玉虹倒垂。迭奏宫商。广张天乐。有以独寐寤歌而山外之是是非非。一切不到吾耳。以此为聋皋亭亦可也。
响山文集卷之十
跋
圣学十图附注跋
右附注。李侍郎俊永氏杂引经训及先儒氏言以为之者也。其事详具于自序之中。苟非笃信先生之道。有以得于心者。何能有是耶。噫先生之书。孰非妙道精义之蕴。而 正宗大王特举十图有请师我公之语。 大圣人一言固
响山文集卷之十
跋
圣学十图附注跋
右附注。李侍郎俊永氏杂引经训及先儒氏言以为之者也。其事详具于自序之中。苟非笃信先生之道。有以得于心者。何能有是耶。噫先生之书。孰非妙道精义之蕴。而 正宗大王特举十图有请师我公之语。 大圣人一言固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3L 页
可为万古斯文之断案也。图不尽意而有后叙之发明。叙不尽言而有劄辞之剀切。上自帝王。下至穷巷之士。其入学之门作圣之方。本无二致而亶在于此矣。然是图之行于世久矣。附注如可作也。何不在于前人而必待侍郎公乎。夫河图出于伏羲而夫子为之系辞。洛书出于大禹而箕子以之法陈。图书之事。时则毕矣。后之君子。犹以为未足也。必笺注之。笺注之不足。又从而论辨之。皆求所以阐明义理之奥。以开示后学。实亦忧患不得已者也。奚独于是图附注而疑之乎。晚焘忝生。其于家学不知向方。而犹于此等之役。知所愿慕。已得草稿观之。间复献愚于门户凡例之末而听其可否。固知其有所择也。仍伏惟我 圣上光御之初。求观先正所进原本。而自经壬辰兵燹。秘府无传焉。臣李晚滢以其家藏金字屏进之。而屏样短少。无图说后叙。以 圣上典学之勤。若复求是图。当将来陶山印本并此附注纳之。庶乎 圣鉴之易晓而圣工之有补也。又命该司印出颁行。则附注当与本图并传。而其幸教后世之功。岂不诚师门之纯臣乎。故晚焘不揆僭妄。姑书诸卷末以俟之。
权义士遗事后叙
余尝登南汉城。望双岭败绩之场。追叹当时人谋不臧。吾
权义士遗事后叙
余尝登南汉城。望双岭败绩之场。追叹当时人谋不臧。吾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4H 页
南忠勤尽歼于是役也。然窃闻唐将过弹琴台。以为地远过韩淮阴背水阵。议申帅者少息双岭军。亦欲法淮阴破赵。会食而败。未必人谋之疏而归之天运亦可也。日权上舍斗泳袖示其七代祖遗事。即双岭死节之一也。上舍言曰吾祖讳崇立字祯甫。其弟佥正讳中立。子通仕郎讳湜实战亡。始公欲从军。老母在。且约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遂出家赀佐兵食。一阵义之。立碑曰备粮给军。倾帑赈荒。赖及乡邦。感激忠良。及子弟败亡。隐居大明洞。终身不出。尚论者皆以子弟节有父兄启之。学士可无一言。余曰徐寿辉之乱。李黼与从子秉昭同时殉节。秉昭父冕居颖。亦死于贼。佥正,通仕。其黼,秉昭也。独大明洞时无颖贼。卒保天年。而考其变易名字。以寓 崇祯者。苦心悲痛。非冕仓卒授命比也。然此有不得不辨者。盖双岭军实多世族人豪。自愿义士之参其间。后人举其卓卓朝籍外。认之为队伍保正而忽之。是商阳弃疾不得为楚忠。禺人汪踦不得列鲁史。岂可乎哉。顾三千忠勇。片甲不归。遗事所载佥正诀言。何其从容。传之者谁耶。试以吾乡琴都正海龙所与其弟漠龙衣袖事推之。万马奔时。尚有住足而其所言皆可信也。花山一片石断。入洴澼之手所缺。必不止二句。按备粮给军。分明是其时事。倾帑赈荒。谅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4L 页
其文理。恐似别遇荒年周穷而无文可徵为恨。福宣俗土主善政。且不得书。乃以乡人有碑。不亦韪哉。于乎。 恩貤非干而得。不如归斲一珉。立之故处。题其面曰权氏义迹碑。傍镌旧铭。更得大笔序之。参入佥正通仕之事。足为永久之图。又有权日玏,权用休,权克常,权孝曾,权贵兴诸义士。同祖太师。并佥正通仕死。在法亦宜附见。然则虽不得齐美于显节忠烈两祠。一门光耀。未必多让于咸赵玄郭氏之闾矣。上舍曰唯。因书是语。以为遗事后叙。
四勿斋遗集跋
吾友宋孝子程钦。尝掇拾其曾王考四勿斋公遗集于煨烬之馀。编未成而殁。其弟启钦嗣书之。以吾友遗意。嘱晚焘以订正之役。晚焘虽匪人。幽明之间。不忍相负。乃敢受之。究观颠末。盖其遗亡殆什八九。而犹足以见其工夫造诣之大略也。启钦谓晚焘与闻斯役。遣其侄渭翼更责序文。晚焘诚不敢当。而亦尝有闻于世父百岁翁者矣。昔我王考霞溪公少日。归自策试语人曰吾曾闻醴有宋某。今见其人于场围中。不惟对语淋漓。藁荐上。终日危坐。雍容如斋阁。此实大过人处。今以集中所载讲学论理之说。参吾私庭之闻。当时广川之称。果得公之粗者。而见静坐叹善学。亦复有叔子之定评矣。然主敬之工。静处易而闹处
四勿斋遗集跋
吾友宋孝子程钦。尝掇拾其曾王考四勿斋公遗集于煨烬之馀。编未成而殁。其弟启钦嗣书之。以吾友遗意。嘱晚焘以订正之役。晚焘虽匪人。幽明之间。不忍相负。乃敢受之。究观颠末。盖其遗亡殆什八九。而犹足以见其工夫造诣之大略也。启钦谓晚焘与闻斯役。遣其侄渭翼更责序文。晚焘诚不敢当。而亦尝有闻于世父百岁翁者矣。昔我王考霞溪公少日。归自策试语人曰吾曾闻醴有宋某。今见其人于场围中。不惟对语淋漓。藁荐上。终日危坐。雍容如斋阁。此实大过人处。今以集中所载讲学论理之说。参吾私庭之闻。当时广川之称。果得公之粗者。而见静坐叹善学。亦复有叔子之定评矣。然主敬之工。静处易而闹处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5H 页
难。于其闹处存主如是则其静处斯已知矣。若公者非所谓动静如一。表里交修之学也哉。仍惟念公之先祖梅圃先生从游吾祖陶山之门。厥绪昌大。公又为申病翁先生之弥甥。则英诣之才真正之学。固自有血脉承受者。惜乎四勿之请事未久。而短命之叹又发于损翁之诔。则此诚可恨也。然是集之行。使后之君子。潜心而力求之。则襄阳无复有性理渊源未易明之叹矣。既辞弁卷之托。略书所感于编摩之后如此。以待知德者。
十代祖佥正府君家状后识
府君家状。吾叔祖广濑公所撰也。八世文献非不详备而足徵也。今观敬斋金公是桢诗稿。有柏洞书堂四韵诗题下。自注曰外祖所创。以为斋祀读书之所。敬斋之外祖。寔吾府君也。柏洞认是柏枝而府君后妣墓所也。书堂不知作于何年废于何时。然以斋祀读书之文及诗中四节展省今有所。诸生做业此多归之句推之。府君晚年追慕之诚藏修之意槩可知也。惟其敬斋稿今始行世。未及为濑翁所采。是诚可恨也。故敢书于状末。以待知言者并采云尔。
六代祖 赠参判府君家状后识
广濑叔祖所撰 赠参判府君家状。有曰外则柔婉若处
十代祖佥正府君家状后识
府君家状。吾叔祖广濑公所撰也。八世文献非不详备而足徵也。今观敬斋金公是桢诗稿。有柏洞书堂四韵诗题下。自注曰外祖所创。以为斋祀读书之所。敬斋之外祖。寔吾府君也。柏洞认是柏枝而府君后妣墓所也。书堂不知作于何年废于何时。然以斋祀读书之文及诗中四节展省今有所。诸生做业此多归之句推之。府君晚年追慕之诚藏修之意槩可知也。惟其敬斋稿今始行世。未及为濑翁所采。是诚可恨也。故敢书于状末。以待知言者并采云尔。
六代祖 赠参判府君家状后识
广濑叔祖所撰 赠参判府君家状。有曰外则柔婉若处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5L 页
子。内实刚毅有执守。临事必求是处。不为人言所前却。又曰凡世间穷通得丧荣辱利害。一切不入于灵台。自拟于考槃衡门之乐。又引金同知公祭文曰绝意纷华。韬明操确。又曰遗外声利。以宁七旬龄。营汩卯申。何较三十里。观于此数段。虽无显然的指某事某节。而反复推究。其微意所在。参以家先传闻之言。府君生于 仁祖庚辰。殁于 肃宗丁酉。盖其七十馀年之间。东西之水火相攻。至白猿苍狗之祸。尤为惨酷。则能自绝迹于梁砀之间而超然免于评议者盖鲜矣。如使府君毫涉纷华之念而过行于输赢之枰者。安知无馀波之及而能保我衡门之乐哉。不宁惟是。于斯时也。心经释义之疏辨属耳。而反以媒进于当路者种种有之。府君乃能脱然自立于流俗之中。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焉。则凡状中所云云。无乃指此等事欤。仍念我东岩先祖晚值北论之日。弃官自靖。所与论心者。同乡之中有溪岩先生。府君之刚毅有执。盖亦有所受于家庭。而同知公之为道义交。非如前日之溪岩乎。故广状中之意。以待立言者参采云尔。
敬书琴进士家藏敬斋箴笔帖后
右敬斋箴笔帖。吾先祖退陶夫子所书与兄孙婿琴梅轩先生讳辅者也。夫敬者。吾学之宗旨也。子朱子既箴以自
敬书琴进士家藏敬斋箴笔帖后
右敬斋箴笔帖。吾先祖退陶夫子所书与兄孙婿琴梅轩先生讳辅者也。夫敬者。吾学之宗旨也。子朱子既箴以自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6H 页
警。又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吾夫子尝以此箴列于圣学十图。亦曰地头之说。于做工好有据依。于以勉 君德而垂法程。其为要切又何如也。夫子之书墨遗落人间者。虽寻常断烂。皆可为后学拱璧。况此帖出于奏 御之馀手而传于三笔之家。则当日深意岂但使其作字时要敬而已哉。梅轩之学。已得师门期勉。于此又可知也。今秋 恩榜琴佑烈。梅轩后孙也。过不佞而要一言于帖后。诚不敢当。然箴曰于乎小子。念哉敬哉。此又为吾两家小子准备语也。亦当从事于斯。究其何者为地头。何者为据依。件件照管。事事体验。方是持敬之工也。苟为不然。惟文字之是玩。法画之是爱。则不几于侮贤言而忝所生乎。愿公更勉于桑榆之年。而无若不肖之易言也夫。
聋岩李先生年谱跋
此吾聋岩李先生年谱也。先生之子梅岩公叔梁草创之。七代孙复馨九代孙祥熻十一代孙文铉,奎铉修整之。后学则惟我广濑,霞溪二祖订正之功居多。上下四百年。经得诸公之手而始克成编。何其勤且慎也。然晚焘窃有所疑之者。原夫梅岩之草创也。当日之亲见。固宜纤悉。而反有待于后之人何哉。于斯时也。行状出于陶山。墓铭出于锦溪。其所草创者。安知非略叙履历。以供两家按本。而已
聋岩李先生年谱跋
此吾聋岩李先生年谱也。先生之子梅岩公叔梁草创之。七代孙复馨九代孙祥熻十一代孙文铉,奎铉修整之。后学则惟我广濑,霞溪二祖订正之功居多。上下四百年。经得诸公之手而始克成编。何其勤且慎也。然晚焘窃有所疑之者。原夫梅岩之草创也。当日之亲见。固宜纤悉。而反有待于后之人何哉。于斯时也。行状出于陶山。墓铭出于锦溪。其所草创者。安知非略叙履历。以供两家按本。而已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6L 页
初非有意于编年之事者乎。不然则其必以为先生大节。状碣尽之。日用常行之涂人耳目。仪式乡邦者。亦有不待书而后可传也。及夫绿野之岁月侵寻。独乐之声响益邈。则不惟常行之不得于耳目。并与其大者而恐有遗阙。后之人虽欲无述得乎。是其一略一详。各一其时。而非所谓在则人亡则书者耶。于乎。先生之道。始于事亲而终于事君。本于重内而恬于外至。后之求先生之道者。当审乎始终本末之分。而于其所谓始者本者用力焉。其所以求之者又当不外于是编矣。况乎泛汾水而唱渔词。陟爱日而想具庆。未有不兴孝兴让者。而如晚焘之荒坠先绪。行负家国者。尤岂不奉是编而三噫也哉。先生胄孙进渊氏使其子羲肇净写一通。附以后来文字。将付剞劂。要晚焘序之。序非愚昧所敢。而略书所感于篇末如此云尔。
孤松轩逸稿跋
右孤松轩宋公遗文也。诗十七书二识一铭一。收合于水火震荡之馀者太鲜。而载之世稿。诚难为全鼎之一脔也。顾世稿凡例。删繁就简。传为一家之敦史也。则何必求多乎哉。况公之诗。为丁愚潭先生之所嗟叹。而又与金鹤沙先生同里闬相善。其所共辑四礼之说。今此稿中虽逸其迹。而试以一书之幸存者考之。斤斤乎讲学作成之方。而
孤松轩逸稿跋
右孤松轩宋公遗文也。诗十七书二识一铭一。收合于水火震荡之馀者太鲜。而载之世稿。诚难为全鼎之一脔也。顾世稿凡例。删繁就简。传为一家之敦史也。则何必求多乎哉。况公之诗。为丁愚潭先生之所嗟叹。而又与金鹤沙先生同里闬相善。其所共辑四礼之说。今此稿中虽逸其迹。而试以一书之幸存者考之。斤斤乎讲学作成之方。而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7H 页
蔼然是仁者之言也。然文艺末也。尤有大焉。公舍休川之名胜而入于寂僻之西村。谓其水曰松湖。谓其轩曰孤松。松固君子之庭实。而岂徒取焉者耶。时则光海政乱。彝伦斁绝。乃所谓大冬也严霜也。而能挺然持岁寒之心而不改其节者。非公之心与事耶。念昔讷斋府君自靖于燕山之时。而高蹈岭表。以开子孙之业。盖其清风雅韵之所由来者渐矣。惟是亭亭孤立于寂寞之滨。而未尝学为媚春之色也。故其光韬其彩铲。泯泯然沉沉然百年二百年之久。则不惟人之无所證向。于沧桑浩劫之后。虽为后孙者。往往不识其根深枝茂之泽。不亦可叹乎。然公咏东篱之菊曰径醉北窗卧。黄花淡又浓。无人识此味。千载仰陶翁。松菊之于陶径一致也。以比兴之体制。感臭味之所同。其怡颜盘桓之趣。即此而犹可想象其万一哉。晋岂无文章。朱夫子独以渊明归去来辞。譬之野鹤临风閒鸥入海非他。为其义理腔子里抽出来。而非专文字理顺而已也。公之文虽未有可当陶辞者。而先观隐节之卓然然后。次读其文则其片句短章。皆自有味。而与骚人墨客之徒眩绮丽者。判然不侔矣。晚焘弱冠。拜外大父佥枢公于豆田。于故箧中得公墨本而玩之。信苍籀骨格也。惊叹良久。详闻公之行治大略。仍志所感于帖端。时则未见公之文。今因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7L 页
剞劂之役。后孙海翼遣鬯孙浩善袖示之。以请一语。晚焘虽非其人。言念十世自出之恩。不敢终辞。谨书公清文法画。本乎隐节者以归之。
俭岩孙公遗集跋
此俭岩集者。 肃庙朝遗逸荐人孙公佺所著也。荐之者谁也。始则苍雪斋权公也。终焉葛庵李先生 启闻之。其善行实德。已彰于 明盛之际。而遇知于大儒之门矣。顾其遗文不遇子云于当日。而乃使不佞辈议其可传之道于百载之下者。是将归之于显晦之数也耶。今虽曰诗也苍淡。文也平顺理明。谁将信之者。然试举俭岩一诗。火旺名山第一峰。插天撑立碧芙蓉。周环洞府开深僻。端合幽人秘世踪。盖俭岩者。火旺一麓。因岩为庵。托兴盘旋而作也。玆山也世乱则为忠臣义士之保障。世治则为幽人逸士之攸庐。迹有治乱之殊。而其地则禹稷颜子皆然也。不佞尝过其下。见群峦矗秀天表。因想象义气之横空。而又疑其有隐君子在于其间也。今而后始得其人。而犹恨逖乎其不可攀矣。然诵其诗想其人。人耶山耶。一气充塞。坱圠上下。将不知孰为今而孰为古也。而又何叹乎。肆于其门孙景基之来恳也。庸赘一言以归之。
学理图说跋
俭岩孙公遗集跋
此俭岩集者。 肃庙朝遗逸荐人孙公佺所著也。荐之者谁也。始则苍雪斋权公也。终焉葛庵李先生 启闻之。其善行实德。已彰于 明盛之际。而遇知于大儒之门矣。顾其遗文不遇子云于当日。而乃使不佞辈议其可传之道于百载之下者。是将归之于显晦之数也耶。今虽曰诗也苍淡。文也平顺理明。谁将信之者。然试举俭岩一诗。火旺名山第一峰。插天撑立碧芙蓉。周环洞府开深僻。端合幽人秘世踪。盖俭岩者。火旺一麓。因岩为庵。托兴盘旋而作也。玆山也世乱则为忠臣义士之保障。世治则为幽人逸士之攸庐。迹有治乱之殊。而其地则禹稷颜子皆然也。不佞尝过其下。见群峦矗秀天表。因想象义气之横空。而又疑其有隐君子在于其间也。今而后始得其人。而犹恨逖乎其不可攀矣。然诵其诗想其人。人耶山耶。一气充塞。坱圠上下。将不知孰为今而孰为古也。而又何叹乎。肆于其门孙景基之来恳也。庸赘一言以归之。
学理图说跋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8H 页
右讷轩徐公讳圣耇所辑学理图说也。图凡五十。而其四十六。皆象数之原也。仁说以下四图。皆治心之要也。盖专论象数而不归于治心则无以为吾实用矣。治心而不究象数则又无以统之宗而会之元矣。然而象数之图十倍于治心又何哉。夫象数天也。隐而难见。故多而不厌其缛也。治心人也。反之易究。故略而不嫌其少也。惟是五十图者。会类前人已成之图。而间有懵陋所未见于前人之书者。窃意公就先儒所说底。手自排列者也。其条画分明。文理相涵。无位置牵强之病。有造化阐发之功。其可谓庖牺之纯臣也耶。盖闻公之先祖遁庵公。当 鲁陵逊位之日。以国子生大隐于小白山中。得进退之义。其家学盖有素。而公在 肃景英三宗之时。时乎大有誉于胶庠。顾乃狎幽盟于松竹。自署以讷。所见所守诚未可率尔谓也。向使公与世浮沉。苟冒一时之利禄。将无以大肆力于义理奥妙之阈。彼浮云过鸟。忽焉有无。何与于斯文之事哉。今之论世家。以竹溪徐氏为文献之绪礼乐之坊。以有基本田地之式廓于前诒燕于后也。讵可以此而易彼乎。公之雅言见于本集。又有疑礼论辨五册。自为一书。即此而通贯融会焉。则益知公所编图说。个个是实。而不但求之于文字之间而已也。后孙上舍相铢及丙奉,丙辙,相铎。不谓仆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8L 页
之无状。谬嘱此后语。义有所不得终辞也。既为之整顿编例。略附所感于中者如右云尔。
乐琴轩先生文集附录后叙
乐琴轩先生。于我先祖文纯公为从祖曾孙。而与闻家庭之教者也。今按家状。窃有可疑者。上段既著抚顶训诲之语及忠孝二字书进被奖之事。而其下乃曰未及抠衣于陶山讲席。文义自相矛盾何也。夫抠衣趋隅。童子之职。忠孝书进之事。独不可以作抠衣看乎。若稽筮谦之夕。年至弱冠也。以骨肉之恸安仿之思推之。其曰有未及卒业之恨则庶几近之。抠衣二字倘非卒业字之误写也欤。藉曰未及卒业。其忠孝大节。炳朗宇宙者。盖有受于蒙养之初也。就其细节而言之。义坛之嵬显而见贤焉则推之。徵辟之优礼而嘉乃绩则不居。辞受取与。惟义与比者。非本来低退之家规乎。若乃抱瑶琴于玉溪。乐栖迟于衡门。天渊上下。察万理之森森。与夫诗词之庄栗。笔法之端严。靡一不从家法中来也。惜其饱饫晚暮之功。无以寻逐于灰烬之馀。而理学通录净本之书。仅见于同门书中。是则可谓卒业于未卒业之地。而有辞于嘉惠来学也。然此特论其渊源承受之正而已。至其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而无憾于扬扢之公笔者。玆不复赘。抑又有所感者。先生与近
乐琴轩先生文集附录后叙
乐琴轩先生。于我先祖文纯公为从祖曾孙。而与闻家庭之教者也。今按家状。窃有可疑者。上段既著抚顶训诲之语及忠孝二字书进被奖之事。而其下乃曰未及抠衣于陶山讲席。文义自相矛盾何也。夫抠衣趋隅。童子之职。忠孝书进之事。独不可以作抠衣看乎。若稽筮谦之夕。年至弱冠也。以骨肉之恸安仿之思推之。其曰有未及卒业之恨则庶几近之。抠衣二字倘非卒业字之误写也欤。藉曰未及卒业。其忠孝大节。炳朗宇宙者。盖有受于蒙养之初也。就其细节而言之。义坛之嵬显而见贤焉则推之。徵辟之优礼而嘉乃绩则不居。辞受取与。惟义与比者。非本来低退之家规乎。若乃抱瑶琴于玉溪。乐栖迟于衡门。天渊上下。察万理之森森。与夫诗词之庄栗。笔法之端严。靡一不从家法中来也。惜其饱饫晚暮之功。无以寻逐于灰烬之馀。而理学通录净本之书。仅见于同门书中。是则可谓卒业于未卒业之地。而有辞于嘉惠来学也。然此特论其渊源承受之正而已。至其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而无憾于扬扢之公笔者。玆不复赘。抑又有所感者。先生与近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9H 页
始斋金先生。后先登义坛。而宣武勋券。名不载焉。其在二先生。益有以见大树谦光之美。而在 国家彰善酬劳之典。恐不能无遗憾也。是录之出。不特有补于元集。抑亦有补于良史之缺也欤。
谨书先祖答金潜斋承重孙妇服疑问目后
妇人于夫之祖父母。夫承重则从而服之。今曾玄孙之服曾高祖也。其妻则当从服矣。若其母。即所谓舅殁则姑老。已付主妇之事于妇矣。恐无独服之理也。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疏谓属从三。妻从服夫之党一也。据此则疑于当服。然此姑之夫已死而其子代丧。是其夫已不服。故其妻亦不当服也。
丧者之妻。既服。其母与祖母。似不当服。来谕引家礼小功条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后之妻。其姑在则否之说。谓此必其姑当服。故不为其妇服云云。来谕近是。疑其夫虽服重服。姑或祖姑以冢妇服之。则妇可以不服。故礼意如此也。且孙妻曾孙妻并服之疑。又恐未然。窃意孙妻曾孙妻俱在则似孙妻服。二妻一在则在者服矣。然此等事亦甚重大。难以率意而轻言之。(右二条并辛酉五月初七日。)
曾玄孙代丧之母服丧一条。后见家礼。小功为嫡孙若
谨书先祖答金潜斋承重孙妇服疑问目后
妇人于夫之祖父母。夫承重则从而服之。今曾玄孙之服曾高祖也。其妻则当从服矣。若其母。即所谓舅殁则姑老。已付主妇之事于妇矣。恐无独服之理也。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疏谓属从三。妻从服夫之党一也。据此则疑于当服。然此姑之夫已死而其子代丧。是其夫已不服。故其妻亦不当服也。
丧者之妻。既服。其母与祖母。似不当服。来谕引家礼小功条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后之妻。其姑在则否之说。谓此必其姑当服。故不为其妇服云云。来谕近是。疑其夫虽服重服。姑或祖姑以冢妇服之。则妇可以不服。故礼意如此也。且孙妻曾孙妻并服之疑。又恐未然。窃意孙妻曾孙妻俱在则似孙妻服。二妻一在则在者服矣。然此等事亦甚重大。难以率意而轻言之。(右二条并辛酉五月初七日。)
曾玄孙代丧之母服丧一条。后见家礼。小功为嫡孙若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79L 页
曾玄孙之当为后者之妻。其姑在则否也。此必其姑当服。故不为其妇服。然则某前说非矣。惟照采。更详而改其条为佳。(右一条辛酉闰五月十六日。)
右三条。上下两条。不载文集中。一条只载文集。则当日及门诸先辈。盖体下条前说非改其条之意。而既去上条之前说。又并去下条。而独存中一条。盖中一条。已兼下条之意而不之叠见。亦不妨故也。先生又答郑寒冈书。亦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云云。言行录禹秋渊所录。先生尝云承重者其母在则其妻只本服大功。不可服齐衰。盖未为嫡也。此与答潜斋书同一意。而沙溪为承重妻从夫服之论。引答潜斋之前说。误谓答寒冈之书者。似失照管也。考诸答寒冈书中。只有上项不得承重之说。而无此从服之论。如使沙溪知前说之答潜斋而为先生已改之说。则或不引用而以立从服之断例也耶。所可恨者。沙溪既一番换主错引。而后儒只信沙溪之该博。不复考其元集之载与不载删与不删。而枝叶去益张皇。惟愚伏信先生后说。瓶窝又觉沙溪所引之非答寒冈也。大山亦守愚伏之论。然种种又有以先生已改之前说。反为后说而归重者。恐未及照管于全书。而不知孰为前说孰为后说也。广濑叔祖盖尝
右三条。上下两条。不载文集中。一条只载文集。则当日及门诸先辈。盖体下条前说非改其条之意。而既去上条之前说。又并去下条。而独存中一条。盖中一条。已兼下条之意而不之叠见。亦不妨故也。先生又答郑寒冈书。亦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云云。言行录禹秋渊所录。先生尝云承重者其母在则其妻只本服大功。不可服齐衰。盖未为嫡也。此与答潜斋书同一意。而沙溪为承重妻从夫服之论。引答潜斋之前说。误谓答寒冈之书者。似失照管也。考诸答寒冈书中。只有上项不得承重之说。而无此从服之论。如使沙溪知前说之答潜斋而为先生已改之说。则或不引用而以立从服之断例也耶。所可恨者。沙溪既一番换主错引。而后儒只信沙溪之该博。不复考其元集之载与不载删与不删。而枝叶去益张皇。惟愚伏信先生后说。瓶窝又觉沙溪所引之非答寒冈也。大山亦守愚伏之论。然种种又有以先生已改之前说。反为后说而归重者。恐未及照管于全书。而不知孰为前说孰为后说也。广濑叔祖盖尝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0H 页
有记辨于溪山礼说类编之末。只录上答目中下二条而阙其上条。又明沙溪所引之不著寒冈。而未及言潜斋之换作寒冈。晚焘不揆僭妄。仰述叔祖之意而毕其说焉。仍念向者杞泉公之丧。赞粹诸君主从夫服之说。披示定斋稿为近證。其中亦有沙溪所引答寒冈云云者。晚焘谓赞粹贤试考吾先集。其答寒冈书。果有此说乎。其时晚焘亦只靠叔祖所录而未见全书。故不得洞说其错引之由。追愧何及耶。夫谨守先训。是吾本分。而若其聚讼之门。派分流别则有何敢一一与辨。然吾党好古之士。于此大节目之上。不得不究其源委而致慎于毫釐之间耳。
青己世稿跋
青己世稿。沈氏之居于本贯者。上自丽末。以及 我朝。述其名祖大胄十世文献。以为一家之宝传。何其盛也。惟其世代寝远。收其残篇蠹简之中者无以多得。而每世或有一二篇。或有五六篇。或有无本文而只载其实迹者。虽甚疏略。然于此焉诵而味之。岂可曰不知其人乎。噫脱屣名利。退老山清。祇候(祗候)公讳渊也。以门下侍中。有子开国元勋而得追封者。青华君讳龙也。元勋即谓青城伯讳德符。而功在 社稷。惇史书之。无容更言。以青城之弟独守罔仆之义。自不朝岘入杜门洞者。典理公讳元符。以典理之子
青己世稿跋
青己世稿。沈氏之居于本贯者。上自丽末。以及 我朝。述其名祖大胄十世文献。以为一家之宝传。何其盛也。惟其世代寝远。收其残篇蠹简之中者无以多得。而每世或有一二篇。或有五六篇。或有无本文而只载其实迹者。虽甚疏略。然于此焉诵而味之。岂可曰不知其人乎。噫脱屣名利。退老山清。祇候(祗候)公讳渊也。以门下侍中。有子开国元勋而得追封者。青华君讳龙也。元勋即谓青城伯讳德符。而功在 社稷。惇史书之。无容更言。以青城之弟独守罔仆之义。自不朝岘入杜门洞者。典理公讳元符。以典理之子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0L 页
承考志而不就徵辟之礼。卒蒙忠孝之旌者。同正公讳天润也。自少志学。谦退自持。石村公讳孝尚也。月明高台。弃官归卧。弄泉公讳太山也。月轩公讳逊。自以 显寝之郎。痛哭乎子规之声。秋塘公讳弼伦。服袭诗礼之业。齐美乎泣柏之孝。以卢苏斋先生之高弟。读书山里。旌招屡至。道谷公讳鹤龄也。以壬辰倡义。荐授训鍊之职。立殣于岛山之役。碧节公讳清也。盖此嵬勋卓节纯行危忠。随其时运之升降。而所行之各自不同。所著之各异其则。然有曰平生性僻少营为。一任天公处分宜。外客休传尘世事。北窗高卧梦皇羲。此大祖祇候(祗候)公安分吟也。此诗作隐节看则隐节。作学问看则学问。意味之包含甚广。而未始非启开万子孙之基业也。则录中诸公各得其大祖之一体。而行之为事业。发之为文章。在在是杰然者也。三百之诗。以思无邪一言蔽之。则不佞亦以安分吟一诗。为此稿开卷第一义也。文献之所自。不特赞美诸公之炳耀于既往。而青青九松之下。振振诸孙。尚有修名检而尚文艺者。又安知无魁奇之士作于其间。踵以书之。使不坠赫业之传也否。晚焘非能言之人。特以 景泰之节宣武之义。窃有私感之所同者。故今于后孙瑨泽之来嘱跋语也。就其已刊之本而略论凡例及豕亥之疑。仍书此以归之。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1H 页
二皓堂遗集跋
二皓集者。曹公讳振玉,讳相玉从父兄弟之所著也。盖是兄弟者。皓首同堂。博约联床。兄而曰兄皓。弟而曰弟皓。因其在我之本相。著其知己之天伦。视夫人之假外物而标榜自好者。固已远矣。况其积于中而发之于文词者。兄唱而弟和。弟敲而兄椎。一篇之文。或合两手而成章。一韵之奇。或出双条而同贯。偕臻性灵。穷极其妙。诗所谓我日斯征。尔月斯迈。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殆近之矣。若考其源流之所自。则芝山先生大启家学。其居花山者。上有林溪之勋节。下有慈溪之才学。其论世家。必曰二溪公之兄弟。俱以慈溪之从子。幼服小学之教而成其坯朴。晚又琢磨于郑梅谷,金斗岩之门。兄皓之清修笃业。弟皓之明拔力行。不啻为联珠叠璧之美。则虽隐沦窞坎于蓬蒿之中。而固足以为一家之典型而一乡之先生也。惜其所著散佚不传。而今之收拾者。殆十之一二也。然善读者阙其缺烂而究其真味。则醇然大羹之不和。而非如文人习气中出来者也。设有不识其味者。才见题目。足使天下之为兄弟者知所劝矣。其曰无补于世乎。余故识一语于篇尾以归之。
松溪李公行状后叙
我从先祖松溪公遗稿。今将锓行。其九世孙章文氏袖钓
二皓集者。曹公讳振玉,讳相玉从父兄弟之所著也。盖是兄弟者。皓首同堂。博约联床。兄而曰兄皓。弟而曰弟皓。因其在我之本相。著其知己之天伦。视夫人之假外物而标榜自好者。固已远矣。况其积于中而发之于文词者。兄唱而弟和。弟敲而兄椎。一篇之文。或合两手而成章。一韵之奇。或出双条而同贯。偕臻性灵。穷极其妙。诗所谓我日斯征。尔月斯迈。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殆近之矣。若考其源流之所自。则芝山先生大启家学。其居花山者。上有林溪之勋节。下有慈溪之才学。其论世家。必曰二溪公之兄弟。俱以慈溪之从子。幼服小学之教而成其坯朴。晚又琢磨于郑梅谷,金斗岩之门。兄皓之清修笃业。弟皓之明拔力行。不啻为联珠叠璧之美。则虽隐沦窞坎于蓬蒿之中。而固足以为一家之典型而一乡之先生也。惜其所著散佚不传。而今之收拾者。殆十之一二也。然善读者阙其缺烂而究其真味。则醇然大羹之不和。而非如文人习气中出来者也。设有不识其味者。才见题目。足使天下之为兄弟者知所劝矣。其曰无补于世乎。余故识一语于篇尾以归之。
松溪李公行状后叙
我从先祖松溪公遗稿。今将锓行。其九世孙章文氏袖钓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1L 页
隐公所撰行状。来示不肖。其孝友文学之实及壬乱倡义时事。无不毕书。而惟其言承学之节次。乃曰公于退陶先生为三从孙。生晚不得抠衣于门下。又记公之言曰天之生我。不与束脩诸公同时。使不得受业于吾家先生。是吾不幸云云。章文氏疑之曰吾祖生于嘉靖丙辰。计及先生筮谦之夕。年为十五岁。焉有十五岁三从孙。不得及见于家里大宗师之理乎。又谓不与束脩诸公同时。则门下晚年束脩者。举皆吾祖之年甲也。胡遽以是称之而有若不相继续于家传之谟训也。愿君以一言惠之也。晚焘慎重而揖送之。俄而遣其子在政。请之益勤。又辞之如前。最后又以全稿来示。其中作者已有发明此意者。然则晚焘虽无似。不敢不诚于家学渊源之地也。窃惟念钓隐公立状。距公之世已二百年矣。家藏古迹及遗文五册。尽为灰烬。叙事固难。而至于攀化升堂之节。未有的證。又于陶山全书初无考见者。则虽年尚及于抠衣而乃曰不得抠衣。时尚与于束脩而又曰不与束脩。传信谨严之笔。不得不然故也。然抑又有不然者。家语七十二弟子。不见于经传者居半。而自秦祖奚蒧以下三十六人。只录其名姓而已。伊洛渊源录。程氏门人无记述文字而得载者。自王岩叟,刘立之以下二十人也。由是之故。我王考霞溪公抄辑陶山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2H 页
诸子录末端。追书公三字而其注脚未备者。或望门内古迹之中。有邂逅之信笔而欲其追实之也。然以今观之。虽使无注脚。不害为自有据依也。又伏念我先祖敦宗厚亲之道。见于遗书之外。又以世世传来之言。则每当名辰荐享之日。晨行室奠。次展祖祢庙。次展高曾庙。四十里花车。得趁于半日之内。而所展之庙。诸亲老少。每待先生至而行祀。及其旅酬之筵。进其卑幼而谆谆戒告之。如乐琴轩稿中所载抚顶之教及书进忠孝字。亟被奖诩。盖亦其一事也。于斯时也。公必在于其列。而其曰未得受业者。或不以大学之年。未能以此事自期。而先生之处公。亦如朱子之处二孙。但得其渐次贴律。做得依本分举业秀才。故致得无所可言于登门节次。而及公之晚年进修。反以求之于遗书之后。追悔其未能早自执经于童少之日也。今以不肖浅陋之见。锓公文稿而传之一家。则当从钓隐公谨严之笔。若梓诸子录而行之一世。则当从吾王考之追书。二者皆有据例。并行而不相悖也。既以此语章文氏。因复书之。以附本状之后。僭率之罪无所逃焉。
圃隐先生文集重刊跋
右圃隐先生遗集。晋州玉山斋所刊者也。盖先生遗集。始自永乐己丑。暨今五百年。屡锓而行于世。开城本,校书馆
圃隐先生文集重刊跋
右圃隐先生遗集。晋州玉山斋所刊者也。盖先生遗集。始自永乐己丑。暨今五百年。屡锓而行于世。开城本,校书馆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2L 页
本,新溪本,永川本,奉化本,崧阳本是也。其间或有奉 圣教而校印者。或有绾外符而宣力者。盖已详具于诸先辈序跋中。今之所据。即永川,崧阳两本也。世代愈远。 褒典益多。群贤继作。裒述益广。则崧之附编。倍于永之原本。理势然也。第其附编之中。义例或有参差。次序或有颠倒。有不得不变而通之者。此今本之所由出也。以晚焘之至愚极謏。既不敢闻命于陶阴之役。其于跋语之托。尤何敢当。诸公乃以吾先君文纯公之所宗仰于先生者勖之。窃伏惟先生謇謇之节烈烈之忠。伯仲乎夷齐文陆。而天下古今之泰山日月也。夫孰不仰夫孰不知也。惟是泮宫讲说横竖当理。肇开吾东理学之原。而时未及论著。故吾先君尝有我寻其绪。无所證据之叹矣。今观附编中有详载泮宫事。而曰先生于大学之提纲。中庸之会极。得明道传道之旨。于论孟之精微。得操存涵养之要体验充广之方。于易知先天后天相为体用。于书知精一执中为帝王传授心法。诗则本于民彝物则之训。春秋则辨其利义之分。又云先生曰词章末艺。有所谓身心之学。其说具大学中庸。据此则虽非先生之论著。而其用功节次。盖可见矣。又于大学图说。先生有曰大学是已发工夫。其附注先生又曰正心章有字不必作病痛看。只曰才有忿懥。便已不得其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3H 页
正。此亦见先生论说之一端。至若以先生冬至,浩然,读易,读春秋诸诗。为理学要切底。前人之赞述。固已备矣。夫以前人之所述。推今日所见。先生之学。盖于经传中立得基本田地。蕴之为德行。施之为事业。发之为忠节也。于此焉庶或推寻其端绪而附编之后出者。有助于原本有若是矣。噫万世在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不容殄灭。则是集之行。又当与经传天壤共弊矣。于戏盛矣。
高林坟庵揭扁识
我高王考知中枢府君晚年卜居霞明洞。名其斋曰晚山。名其轩曰晚花。盖取先祖文纯公诗中霞明洞里初无路。春晚山中别有花。偶去真成搜异境。馀龄还欲寄仙家之义也。噫府君当 元陵晠际。策名之初。受知非不深也。入社之后。 眷遇非不隆也。迹其实仕。横经 迩列。不过十九日也。自壬午以后。尤有难冒之义。 徵召频烦。每引疾不起。霞明洞里。稳保别花光景。而仙家馀龄。乃至八十八岁。则先诗似若准备。而斯名不亦称情乎。然晚山之扁。初揭霞屋。晚花轩三字额本无传。季父将作公尝追书以付。不肖近年始作府君坟庵于高林。是因古佛宇名白华阁而换制之者也。以我晚花轩之额。易彼白华阁之名。其洗淫昏而寓羹墙。是所谓一举而两得。又念霞明是府君平
高林坟庵揭扁识
我高王考知中枢府君晚年卜居霞明洞。名其斋曰晚山。名其轩曰晚花。盖取先祖文纯公诗中霞明洞里初无路。春晚山中别有花。偶去真成搜异境。馀龄还欲寄仙家之义也。噫府君当 元陵晠际。策名之初。受知非不深也。入社之后。 眷遇非不隆也。迹其实仕。横经 迩列。不过十九日也。自壬午以后。尤有难冒之义。 徵召频烦。每引疾不起。霞明洞里。稳保别花光景。而仙家馀龄。乃至八十八岁。则先诗似若准备。而斯名不亦称情乎。然晚山之扁。初揭霞屋。晚花轩三字额本无传。季父将作公尝追书以付。不肖近年始作府君坟庵于高林。是因古佛宇名白华阁而换制之者也。以我晚花轩之额。易彼白华阁之名。其洗淫昏而寓羹墙。是所谓一举而两得。又念霞明是府君平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3L 页
生之室。高林是府君万年之宅。分揭二号。于义恐不害也。惟愿后之万子孙。近述府君之德。远慕先祖之道。与一山之千红万紫。同其烨敷。如不肖则赖天之灵。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足矣。癸卯十月九日。玄孙晚焘和泪谨书。
孙愚斋先生实纪重刊跋
景节公愚斋先生实纪。刊行且百年。今以先生政院日记及晦斋文元公所撰先生家状追附之。先生于文元公为内舅。家状者认是文元公请铭于李容斋,洪默斋时按本也。几百年沉没于尘箱之中。一朝现出于斯道将衰之秋者。视文元公祭先生文之初出于拾遗者。尤有异也。噫不肖末学。每读实纪中所叙舅甥间承授之节。不得无疑。吾先君退陶文纯公撰文元公行状。有曰既令就学于舅氏孙吏判某。又曰虽未有名门之师从游而受业。又曰若吾先生者。无授受之处而自奋于斯学。然则上所云就学较轻。下所云受业若授受较重。许其轻而不许其重。则吾先君之意可知也。粤自大山先生以后。诸先辈凡为先生撰述文字。皆说源流。而郑立斋先生至曰文元公所以上承闽洛之统者。其发端启源。实有自于先生。而先生之于文元公。虽曰如延平之于考亭可矣。是则以承授之重处言之。与吾先君之言不同何哉。客曰子不观夫立斋所引文
孙愚斋先生实纪重刊跋
景节公愚斋先生实纪。刊行且百年。今以先生政院日记及晦斋文元公所撰先生家状追附之。先生于文元公为内舅。家状者认是文元公请铭于李容斋,洪默斋时按本也。几百年沉没于尘箱之中。一朝现出于斯道将衰之秋者。视文元公祭先生文之初出于拾遗者。尤有异也。噫不肖末学。每读实纪中所叙舅甥间承授之节。不得无疑。吾先君退陶文纯公撰文元公行状。有曰既令就学于舅氏孙吏判某。又曰虽未有名门之师从游而受业。又曰若吾先生者。无授受之处而自奋于斯学。然则上所云就学较轻。下所云受业若授受较重。许其轻而不许其重。则吾先君之意可知也。粤自大山先生以后。诸先辈凡为先生撰述文字。皆说源流。而郑立斋先生至曰文元公所以上承闽洛之统者。其发端启源。实有自于先生。而先生之于文元公。虽曰如延平之于考亭可矣。是则以承授之重处言之。与吾先君之言不同何哉。客曰子不观夫立斋所引文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4H 页
元公祭先生文乎。此文与考亭祭延平文大义同。句语亦略同。而不幸不出于当日。后儒之言不得无发明。岂不知尊畏退陶之定评而别为一说也哉。退陶于文元先生。尝望芝宇而莫觉。及见其文集然后。始知先生之于道学。求之如此其切也。行之如此其力也。得之如此其正也。假使此祭文在文元公元集中而同被勘订于作状之时。则未知退陶又何以处之于其承授轻重之分也。余应之曰此言未为无理。是则属之天下后世之公议可也。以吾虑之。延平之于考亭。濂溪之于两程。其令寻仲尼颜子所乐及静中体认之说。是何等开示心法之妙。而至论千载相传之次。由孟子以后必曰程朱。吾道自是公物。顾其光风霁月冰壶秋月气象。何尝以此而有所间然哉。今读家状最有感焉者。状曰公自少勤于学问。穷理尽性。盖穷理尽性。乃圣学之极致。两程之称述濂溪。朱子之状延平。亦无此句语。然则以文元公斟酌之笔。形容其实际。所宜一字不苟。而乃以是称之。容斋因之以著于墓道。先生平日穷得理如何。尽得性如何。必有原委曲折分明历落。足以为正法眼藏者矣。惜乎。其所以为说者。逸而不传于世也。噫实纪诸篇。或百年一出。或二百年一出。或三百年一出。随其出而凑合而成者也。以此推之。安知无孔壁古文书复出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4L 页
于千载之后。以补今文之缺乎。夫如是则又有如立斋翁者作而所以推尊先生者。更必有在也。客唯唯。因悉次是语。谨为之跋。
六三联稿跋
六三联稿。朴六友堂讳桧茂。三乐堂讳枞茂二先生所著诗文及附录。汇为六卷三册者也。二先生以啸皋老爷之孙。同登寒冈文穆公之门。其渊源之学。即吕氏之临防也。升诸司马。文采倾世。乃陆家之机云也。甲丙之乱。联投袂而倡义旅。其心则常山之兄弟也。及夫石立三田。独保 崇祯日月于山里。其节则伯仲看夷齐也。夫夷齐采薇之歌。未知夷欤齐欤。史混称之。是稿之联编。盖亦此意也。然所联之稿。诗多而文少。以伯氏二疏之缺半推之。收得于三百年劫灰之馀者。殆若泰山之一毫芒也。最可恨者。甲辰辨诬之事。见于仲氏诗。所以扶正道而抑邪说也。己亥拟上之疏。见于伯氏诗。若不为邦礼之误。必为国务之急。是在二先生诚大节目也。而不惟其疏之不载于本稿。并与其事而不列于状碣中何哉。末学无状。既与闻编摩之役。肆敢揭起编末。补其阙略。使高山景行者。益有所仰止焉。
书位良权氏两世遗事后
六三联稿跋
六三联稿。朴六友堂讳桧茂。三乐堂讳枞茂二先生所著诗文及附录。汇为六卷三册者也。二先生以啸皋老爷之孙。同登寒冈文穆公之门。其渊源之学。即吕氏之临防也。升诸司马。文采倾世。乃陆家之机云也。甲丙之乱。联投袂而倡义旅。其心则常山之兄弟也。及夫石立三田。独保 崇祯日月于山里。其节则伯仲看夷齐也。夫夷齐采薇之歌。未知夷欤齐欤。史混称之。是稿之联编。盖亦此意也。然所联之稿。诗多而文少。以伯氏二疏之缺半推之。收得于三百年劫灰之馀者。殆若泰山之一毫芒也。最可恨者。甲辰辨诬之事。见于仲氏诗。所以扶正道而抑邪说也。己亥拟上之疏。见于伯氏诗。若不为邦礼之误。必为国务之急。是在二先生诚大节目也。而不惟其疏之不载于本稿。并与其事而不列于状碣中何哉。末学无状。既与闻编摩之役。肆敢揭起编末。补其阙略。使高山景行者。益有所仰止焉。
书位良权氏两世遗事后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5H 页
凝川秀才权泰直。不我老废。屡枉山扃。以其曾大父哑聋子讳淑大父拙窝讳相协二世遗事示之曰。此吾堂亲相奎氏所述也。藉而乞行状。余辞以不能。间偷暇阅之。出于亲见详记者。信而可传。更何必强模象而添支辞。乃就其字句上略加点化。以贡不逮之见焉。噫哑聋子何所徵而曰哑聋。拙窝何所托而曰拙。观是父是子之贬抑自号。可知其声名不欲出乡里。而使闻其号者。亦将不知为何人也。然聋翁平居整衣冠。危坐终日。潜究圣人之书。其言曰学只在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又曰士之髻。如未行处子之乳。不可以无礼示人。拙翁早从明师。恒诵者四子。恒课者心近。救父病双鲋落场雨。居母忧白鸠下泣席。若是者非笃于工笃于伦者欤。夫鸠鲋致异。非无古事之可援。而髻乳之对说律己。上古未有之名言也。瞻彼周道。侁侁往来。太半是无髻人。素冠兮栾栾兮。其庶可见乎。当今之时。闻二公之风不感激流涕。是人而不如鸠不如鲋也。第恨我乏笔力。无有毫发之助于摭实之地云尔。
白淡庵先生遗集跋
此丽朝稷山府院君淡庵白先生遗集也。先生问学之正文章之伟。事业功烈之燀赫。前史已详。岂与穷庐韦布之士。不得行道而其说长者比伦。而区区采掇于散出诸家
白淡庵先生遗集跋
此丽朝稷山府院君淡庵白先生遗集也。先生问学之正文章之伟。事业功烈之燀赫。前史已详。岂与穷庐韦布之士。不得行道而其说长者比伦。而区区采掇于散出诸家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5L 页
之中。追以为集乎。况地僻世远。其所采掇。犹有未尽者乎。虽然比诸安氏之竹溪志。禹氏之尚贤录。本文已夥矣。乃依先儒志之录之之意而为此编述。实慈孙追诚之所不可已者也。于乎。先生以权菊斋门人。私淑于安文成。始味濂洛关闽之书。从事于吾儒之学。自忠烈至恭悯。历事六朝。一心王室。修史则南董也。纂礼则杜祐也。典刑则释之也。选法时政诸劄。彷佛司马氏之科条而陆宣公之奏议也。最是辟佛一款。不惟举之于白简。凡于兴作施为之间。动辄争执。期欲明斯道而正彝教。则非有感于祖师独有数间夫子庙。满庭春草寂无人之诗意乎。况时值内外之讧。执靮播越。涕无乾时。而乃以异端邪说。为致乱之由。辞而辟之。如洪水猛兽。其视昌黎之表。所处尤苦而尤难矣。千载之下。读此而不泪者。亦非人心也。嗟夫天地泰通。地雷先复。太阳将升。启明先光。 我朝文明之治。实由丽季群贤如先生者。雷之明之也。苟令追报合有宜典。而此之不举。吾道之恨。何幸先生之孙有惺轩,足闲,尚义诸公。并作于文明之运。或立雪陶山。克笃正学。或建鸣义鼓。敌王所忾。以光前烈而启来学。蔚乎其盛矣。而至今通经学古之士。彬彬焉种种焉。观于此剞劂之事。斯可知已。晚焘素以卤莽。又在病跧。不敢文字之役。而渊镇君再屈深山。窃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6H 页
伏思之。方先生之运庙算而讨红巾也。我祖松安君实出讨而参勋盟。昭昭往迹。有如隔晨。此谊乌可忘也。玆寓殷墟之感而證商颂遗篇如此。
琴惺斋先生遗集跋
右惺斋琴先生遗集。并年谱附录合四册也。在前则以为先生生于陶山夫子之乡。早年登门。凡妙道精义之发。俱见于陶山全书。如论语之载孔门人问答。其人品高下。学问浅深。可按而知也。以故初不欲别立编集。而遗文多放而不收。碣铭外又不致意于行状等作。盖七十子之大义未乖。而亦所以戒周末之文胜也。在后则以为先生之于陶山。亲承惺惺旨诀。蕴之为德行。发之为政事及勋庸者。人口有铭。国有铁券。然一自笙簧之撤。吾道日晦。异言方豗。则微言短简。几何不蠹于孤山烟雨之中。而不思所以汇辑而印传乎。易序所谓忧患后世。亦此意也。今以此书参互师门全书。其相发明而羽翼者不少。惜乎。不早自收拾而徒味全鼎之一脔也。虽然曲礼三千。一言蔽之曰毋不敬。尚书五十篇。钦之一字为开卷第一义。后之人知此为惺惺斋书。则不待开卷。有以仰钦敬之义而师法之矣。文岂多乎哉。不多也。
守愚堂崔先生行状后识
琴惺斋先生遗集跋
右惺斋琴先生遗集。并年谱附录合四册也。在前则以为先生生于陶山夫子之乡。早年登门。凡妙道精义之发。俱见于陶山全书。如论语之载孔门人问答。其人品高下。学问浅深。可按而知也。以故初不欲别立编集。而遗文多放而不收。碣铭外又不致意于行状等作。盖七十子之大义未乖。而亦所以戒周末之文胜也。在后则以为先生之于陶山。亲承惺惺旨诀。蕴之为德行。发之为政事及勋庸者。人口有铭。国有铁券。然一自笙簧之撤。吾道日晦。异言方豗。则微言短简。几何不蠹于孤山烟雨之中。而不思所以汇辑而印传乎。易序所谓忧患后世。亦此意也。今以此书参互师门全书。其相发明而羽翼者不少。惜乎。不早自收拾而徒味全鼎之一脔也。虽然曲礼三千。一言蔽之曰毋不敬。尚书五十篇。钦之一字为开卷第一义。后之人知此为惺惺斋书。则不待开卷。有以仰钦敬之义而师法之矣。文岂多乎哉。不多也。
守愚堂崔先生行状后识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6L 页
守愚堂崔先生后孙翰振。以晋阳士林之书。来见晚焘于日月山间。责先生神道碑铭。顾此疾病将死之中。已谢绝酬应。何敢泚笔于大先生宰如之役乎。以此辞之。屡旬之间。翰振既去复来。犹泣恳不已。晚焘转辗床褥。旋又思之。先生己丑名节。国乘载之。野史存焉。后生小子。固不容更铭。而所可感者。世之人徒知先生名节之为震乎穷宙。昭乎日月。而殊不知先生之道之高学之正。有以矜式乎天下后世也。夫敬义之学。发自程朱。而惟我南冥先生奋起南服。体认而服行之。冥翁之门。惟先生亲承旨诀。躬修力行。以小学近思立之基本。孝友笃于家庭。信义孚于邦国。超乎得丧荣枯之外。而克跻高明光大之域。所以皋鹤闻天。旌招遝至。渭猎浚旄。殆无以谕其勤。而考槃衡门。犹莫回其遐心。其身任斯道之重者。岂泰山北斗之为高哉。及其党议分决。虽不免横罹酷祸。而 昊天之明。旋复照烛。褒以忠良。加以显赠。其视追伸于历世之后者。不啻迥远。则向非行之素著。道之素隆。能如是乎。夫死生大矣。而其答柳潮溪书曰万事莫非命也。但当顺受其正。吾辈平日读书。正在此时。观化之夕。又大书一正字以戒人。非朝闻夕死。舍如斯达如斯之义乎。先生著述之鲜传。势固然矣。而举此数语。尚可以追溯渊源之正。而开示吾道之的。欲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7H 页
学先生者。以此为正法眼藏。不亦宜乎。肆敢僭附一说于状末以归之。
蒙斋先生年谱跋
伯祖蒙斋府君遗稿。出于三百年劫灰之后。草略不敷固也。又附录中只有志碣而行状无传焉。遗事作于五世之后而亦多脱失。故当日居业次第。难以尽究。胄孙忠镐以是为忧。托中协辑年谱。中协乃据陶山全书及佥正府君家书及同门诸贤文集。积五六年之工而编乃就。求订于将作兄晚寅。删烦取简。略成条理。其后五六年。又随得添补。诣晚焘病寓中。欲与对勘。不肖僭入謏见者。不过去其重复而已。其见成凡例。存而不动。噫通一谱而言之。府君自乙巳受学于老祖。至庚午二十六年。于家于泮。医院山房。江舍公馆。无非读书肄业之日。而学问由是而进。德业由是而成。自辛未至甲申十四年。含恤若积仕之日为多矣。然犹仰念传付之重。乃与同志。编其遗文订其纂辑。凡商确去取之际。诸贤无或异辞。所造之精深。此焉可知。又劄言行及年谱世谱。皆所以继其志而述其事也。当时悼亡之语。有曰中庸未辑。遽夺阙里之孙。以今观之。何可曰中庸全未有作乎。惟此徽美。散在群书。邂逅管天。无以端倪。今系年系月。合为一谱。使始末毕举。钜细无遗。一盥手
蒙斋先生年谱跋
伯祖蒙斋府君遗稿。出于三百年劫灰之后。草略不敷固也。又附录中只有志碣而行状无传焉。遗事作于五世之后而亦多脱失。故当日居业次第。难以尽究。胄孙忠镐以是为忧。托中协辑年谱。中协乃据陶山全书及佥正府君家书及同门诸贤文集。积五六年之工而编乃就。求订于将作兄晚寅。删烦取简。略成条理。其后五六年。又随得添补。诣晚焘病寓中。欲与对勘。不肖僭入謏见者。不过去其重复而已。其见成凡例。存而不动。噫通一谱而言之。府君自乙巳受学于老祖。至庚午二十六年。于家于泮。医院山房。江舍公馆。无非读书肄业之日。而学问由是而进。德业由是而成。自辛未至甲申十四年。含恤若积仕之日为多矣。然犹仰念传付之重。乃与同志。编其遗文订其纂辑。凡商确去取之际。诸贤无或异辞。所造之精深。此焉可知。又劄言行及年谱世谱。皆所以继其志而述其事也。当时悼亡之语。有曰中庸未辑。遽夺阙里之孙。以今观之。何可曰中庸全未有作乎。惟此徽美。散在群书。邂逅管天。无以端倪。今系年系月。合为一谱。使始末毕举。钜细无遗。一盥手
响山文集卷之十 第 387L 页
而如对乡党之画。则二君之用心用诚。庶可曰无忝者矣。若又继此更釐而入梓。则岂特为一家文献之幸也哉。
题宋孝子(程钦)家状后
宋敬叔孝子也。忠信笃学岂弟人也。于余为外亲。相许以知心。惜其早殁。不究所业。然其行义之高。践履之实。文艺之富。已足以服一世而垂来后矣。乃弟元建转恳状文于山里。余病不食三日也。气昏中只书此。以为地下相逢之资。隆熙庚戌八月十六日。真城李晚焘。书于青皋之寓舍。
题宋孝子(程钦)家状后
宋敬叔孝子也。忠信笃学岂弟人也。于余为外亲。相许以知心。惜其早殁。不究所业。然其行义之高。践履之实。文艺之富。已足以服一世而垂来后矣。乃弟元建转恳状文于山里。余病不食三日也。气昏中只书此。以为地下相逢之资。隆熙庚戌八月十六日。真城李晚焘。书于青皋之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