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x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附录
附录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6H 页
年谱
先生姓宋氏。讳秉珣字东玉。系出恩津。学者称心石斋先生。
大明毅宗皇帝崇祯二百十二年本朝 宪宗大王五年己亥四月十日(乙亥)未时。先生生于怀德县石南第。
母贞夫人李氏梦获神龟而生先生。始生形容端正。气骨秀嶷。肌肤滢洁。眼彩炯然。考参判公甚奇爱之曰。异日名德必大。命小字以九洪。盖取洪范九畴之义。以应梦兆之异。亦以文正公九世孙故也。
庚子先生二岁。
辛丑先生三岁。
二月(丙辰)庚午。遭王考参判公丧。
见长者之哀痛。辄泫然泪下。○婢尝背负而出外。见者爱之。或馈之以果。必怀而献诸父母。
壬寅先生四岁。
先生仪表庄重。大异凡儿。不好嬉戏。不妄言笑。动
先生姓宋氏。讳秉珣字东玉。系出恩津。学者称心石斋先生。
大明毅宗皇帝崇祯二百十二年本朝 宪宗大王五年己亥四月十日(乙亥)未时。先生生于怀德县石南第。
母贞夫人李氏梦获神龟而生先生。始生形容端正。气骨秀嶷。肌肤滢洁。眼彩炯然。考参判公甚奇爱之曰。异日名德必大。命小字以九洪。盖取洪范九畴之义。以应梦兆之异。亦以文正公九世孙故也。
庚子先生二岁。
辛丑先生三岁。
二月(丙辰)庚午。遭王考参判公丧。
见长者之哀痛。辄泫然泪下。○婢尝背负而出外。见者爱之。或馈之以果。必怀而献诸父母。
壬寅先生四岁。
先生仪表庄重。大异凡儿。不好嬉戏。不妄言笑。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6L 页
止有常。识者已知其为德器也。
癸卯先生五岁。
家素贫岁且饥。只以南瓜羹调过。以至六日。能充然强气。以安父母之心。出外而长者问已食。则曰唯。少无几微色。○随伯父先生。瞻谒文正公影帧。问耳何为一也。先生曰。吾亦幼时所疑也。尔其思之。良久而对曰。模出半面故欤。然则目何为两也。先生异之。
甲辰先生六岁。
随长者往人家。见主人纷纷出入。动静无节。归语长者曰。其家主丈心不定矣。
乙巳先生七岁。
始就学。
所受书潜心劬读。或竟日忘食。季父主簿公每称以天生学者。
丙午先生八岁。
正月受小学于伯父守宗斋先生。
不烦教督而日必跪坐。专意探究。一字一句不放过。文理骤达。
十月(癸丑)丁巳。丁母夫人李氏忧。
癸卯先生五岁。
家素贫岁且饥。只以南瓜羹调过。以至六日。能充然强气。以安父母之心。出外而长者问已食。则曰唯。少无几微色。○随伯父先生。瞻谒文正公影帧。问耳何为一也。先生曰。吾亦幼时所疑也。尔其思之。良久而对曰。模出半面故欤。然则目何为两也。先生异之。
甲辰先生六岁。
随长者往人家。见主人纷纷出入。动静无节。归语长者曰。其家主丈心不定矣。
乙巳先生七岁。
始就学。
所受书潜心劬读。或竟日忘食。季父主簿公每称以天生学者。
丙午先生八岁。
正月受小学于伯父守宗斋先生。
不烦教督而日必跪坐。专意探究。一字一句不放过。文理骤达。
十月(癸丑)丁巳。丁母夫人李氏忧。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7H 页
哀痛攀擗。无异成人。鱼肉之属。绝不近口。朝夕号哭。感动邻闬。
十二月葬母夫人于怀德县南龙头里。反哭于石南。
丁未先生九岁。
戊申先生十岁。
己酉先生十一岁。
正月服阕。
参判公尝教诸子曰。汝等克念先德。继振家声。于是先生益自奋励刻意笃工。昼夜不辍。时或饔飧难继。则只饮汤水。与诸从昆季同处一室。室不能容。虽隆冬处于冷厅。兀兀孜孜。常自如也。每读书至忠义孝烈之卓荦处。则必击节叹赏曰不若是非人也。○时四方学者多从守宗斋先生之门。如有威仪可象。言语可效者。则先生在傍熟视。虽经岁后。与同堂相话。必曰某时某丈之言行。于心终不忘。
十二月(甲子)戊寅。遭祖妣贞夫人郑氏丧。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十二岁。
夏与从昆季及诸士友做时文于锦云亭。
守宗斋先生每教诸生曰。时文虽非切己工夫。颇
十二月葬母夫人于怀德县南龙头里。反哭于石南。
丁未先生九岁。
戊申先生十岁。
己酉先生十一岁。
正月服阕。
参判公尝教诸子曰。汝等克念先德。继振家声。于是先生益自奋励刻意笃工。昼夜不辍。时或饔飧难继。则只饮汤水。与诸从昆季同处一室。室不能容。虽隆冬处于冷厅。兀兀孜孜。常自如也。每读书至忠义孝烈之卓荦处。则必击节叹赏曰不若是非人也。○时四方学者多从守宗斋先生之门。如有威仪可象。言语可效者。则先生在傍熟视。虽经岁后。与同堂相话。必曰某时某丈之言行。于心终不忘。
十二月(甲子)戊寅。遭祖妣贞夫人郑氏丧。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十二岁。
夏与从昆季及诸士友做时文于锦云亭。
守宗斋先生每教诸生曰。时文虽非切己工夫。颇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7L 页
有益于作文之蹊径。不可不习。自是先生每夏肄习。文词日就。
辛亥先生十三岁。
十月往参七代祖贞𥳑公祧主埋安礼于板桥。
壬子先生十四岁。
十月哭姊金氏妇。
过斋先生曾孙永穆妇也。
癸丑先生十五岁。
冬讲经传于伯父先生。
时先生已通语孟诗书等书。伯父先生命背讲。无一错误。疑义肯綮处。亦皆晓然分析。伯父先生以大有进就许之。
甲寅先生十六岁。
八月行冠礼。
九月聘于完山李氏。
进士讳畴夏女也。幽贞仁淑。勤俭敏惠。箪瓢屡空。处之怡然。○进士公有藻鉴。见先生称之曰。宋郎姿质学识。并皆拔萃。必将光辉其门户矣。
十月往凤城。谒伯舅丹台李先生(世渊)。
李先生尝以玉人称之而期待甚重。
辛亥先生十三岁。
十月往参七代祖贞𥳑公祧主埋安礼于板桥。
壬子先生十四岁。
十月哭姊金氏妇。
过斋先生曾孙永穆妇也。
癸丑先生十五岁。
冬讲经传于伯父先生。
时先生已通语孟诗书等书。伯父先生命背讲。无一错误。疑义肯綮处。亦皆晓然分析。伯父先生以大有进就许之。
甲寅先生十六岁。
八月行冠礼。
九月聘于完山李氏。
进士讳畴夏女也。幽贞仁淑。勤俭敏惠。箪瓢屡空。处之怡然。○进士公有藻鉴。见先生称之曰。宋郎姿质学识。并皆拔萃。必将光辉其门户矣。
十月往凤城。谒伯舅丹台李先生(世渊)。
李先生尝以玉人称之而期待甚重。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8H 页
十一月读书于高山寺。
寺在县南食藏山。取其閒适。自先世每多读书于此。是冬伯父先生讲学于此。子侄及门生从而受读。先生亦陪往问业焉。
十二月受伯父先生书。
时先生往在蓝田甥馆。伯父先生以书戒之曰。摄尔威仪。慎尔言语。毋学时人浮薄。虽不读书。亦可谓之学也。
乙卯先生十七岁。
正月拜龙门影堂。
堂在沃川九龙村。即文正公岳降之所也。
三月展省文正公墓。仍谒 万东庙。
往青川省扫。转入华阳洞。瞻谒 皇庙。退拜书院。周览巴串仙游水石而还。
十二月(庚寅)己亥。丁参判公忧。
参判公为冠甥侄金圣礼(永膺)。往永同之晚溪。转次于蓝田进士李公第。忽遘疾而下世。先生与伯氏及二弟戴星奔赴。返榇于本第。哭泣哀毁。见者皆不忍焉。持制尽礼。三月啜粥。期而不食菜果。三年不脱绖带。丧葬祭奠。必躬执尽诚。常以奉养未
寺在县南食藏山。取其閒适。自先世每多读书于此。是冬伯父先生讲学于此。子侄及门生从而受读。先生亦陪往问业焉。
十二月受伯父先生书。
时先生往在蓝田甥馆。伯父先生以书戒之曰。摄尔威仪。慎尔言语。毋学时人浮薄。虽不读书。亦可谓之学也。
乙卯先生十七岁。
正月拜龙门影堂。
堂在沃川九龙村。即文正公岳降之所也。
三月展省文正公墓。仍谒 万东庙。
往青川省扫。转入华阳洞。瞻谒 皇庙。退拜书院。周览巴串仙游水石而还。
十二月(庚寅)己亥。丁参判公忧。
参判公为冠甥侄金圣礼(永膺)。往永同之晚溪。转次于蓝田进士李公第。忽遘疾而下世。先生与伯氏及二弟戴星奔赴。返榇于本第。哭泣哀毁。见者皆不忍焉。持制尽礼。三月啜粥。期而不食菜果。三年不脱绖带。丧葬祭奠。必躬执尽诚。常以奉养未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8L 页
久。又不侍临终。为终天之痛焉。
丙辰先生十八岁。
三月葬参判公于县南草洞。返哭于石南。
丁巳先生十九岁。
戊午先生二十岁。
三月服阕。患丹毒。
先生哀毁之馀。竟致祟而项发大肿。几至灭性。
六月参凤谷遗稿校雠之役。
遗稿藏于宗家。酷被郁攸。仅拾断烂之馀。且所搜稡于士友家者。只为四五册。至是伯父先生约会丹台李公于高山寺删定。先生与伯氏往参焉。
十月卜居于竹阳。
先生自石村始析箸于此。从氏母忽斋公写心石二字。揭于斋壁曰。身虽寄竹。心当在石。亦随所往而不忘也。先生后作自铭。又有自咏诗。
十二月朔日。丧伯父守宗斋先生。
伯父先生以刚斋嫡传。讲明斯道。陶镕一世。而得其说者甚多。惟先生兄弟并生一室。亲承父师之训。受恩罔极。故及其易箦。尤益哀恸焉。
己未先生二十一岁。
丙辰先生十八岁。
三月葬参判公于县南草洞。返哭于石南。
丁巳先生十九岁。
戊午先生二十岁。
三月服阕。患丹毒。
先生哀毁之馀。竟致祟而项发大肿。几至灭性。
六月参凤谷遗稿校雠之役。
遗稿藏于宗家。酷被郁攸。仅拾断烂之馀。且所搜稡于士友家者。只为四五册。至是伯父先生约会丹台李公于高山寺删定。先生与伯氏往参焉。
十月卜居于竹阳。
先生自石村始析箸于此。从氏母忽斋公写心石二字。揭于斋壁曰。身虽寄竹。心当在石。亦随所往而不忘也。先生后作自铭。又有自咏诗。
十二月朔日。丧伯父守宗斋先生。
伯父先生以刚斋嫡传。讲明斯道。陶镕一世。而得其说者甚多。惟先生兄弟并生一室。亲承父师之训。受恩罔极。故及其易箦。尤益哀恸焉。
己未先生二十一岁。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9H 页
三月(辛未)甲申。赴伯父先生葬礼于沃川洗谷。
前三日。为文以祭之。
五月长女生。
后归吴哲泳。
九月奉审宗晦祠。
祠在南涧之上。晦翁尤翁及权文纯公妥享之所。
十月往参石谷宋先生一祭。
石谷讳尚敏。即文正公高弟而为师讼冤。毙于杖下。先生常感慕其义。是年即其受 命之三周甲。故先生往参墓祀。
庚申先生二十二岁。
三月游俗离山。
周赏玆山胜槩。逶迤空林寺。至华阳洞。阅数旬而还。
闰三月。参伯父先生致祭。
自 上闻先生讣。即下致侑之 命。而因本家贫寠。未能祇受。至是乃奉行焉。
夏登锦山从容堂。
即重峰先生殉节之地。士林立从容堂妥享焉。先生尝慕其忠义。至是瞻拜而有堂辟从容夜月明。
前三日。为文以祭之。
五月长女生。
后归吴哲泳。
九月奉审宗晦祠。
祠在南涧之上。晦翁尤翁及权文纯公妥享之所。
十月往参石谷宋先生一祭。
石谷讳尚敏。即文正公高弟而为师讼冤。毙于杖下。先生常感慕其义。是年即其受 命之三周甲。故先生往参墓祀。
庚申先生二十二岁。
三月游俗离山。
周赏玆山胜槩。逶迤空林寺。至华阳洞。阅数旬而还。
闰三月。参伯父先生致祭。
自 上闻先生讣。即下致侑之 命。而因本家贫寠。未能祇受。至是乃奉行焉。
夏登锦山从容堂。
即重峰先生殉节之地。士林立从容堂妥享焉。先生尝慕其忠义。至是瞻拜而有堂辟从容夜月明。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79L 页
行人诵慕赵先生。壮哉七百同归义。到此谁无痛哭情之句。
九月游鸡龙山。
鸡龙山在公州府东数十里许。山川佳丽。林壑幽阒。为湖中名胜之地。先生与诸士友登览毗卢连天二峰。入东鹤寺。奉审招魂阁。祇谒三相六臣之庙。因南出砺山口。登八卦亭。亭即文正公讲道之地也。观厓刻文正公所题八景字。周玩临履亭。缅仰沙溪先生之遗风。瞻拜书院而归。
冬读书于飞来庵。
尤庵先生尝起一书斋于飞来洞。而与同春先生读书讲道。是冬先生读书于此。有自警诗人閒尔幸作男儿。为圣为贤在自期。身重乃成君子德。志轻难免小人归等句。
辛酉先生二十三岁。
三月移居沃川梧山。
取其境閒俗淳而来寓。环堵萧然。蔬粝难继。处之晏如。忍饥读书。通宵不撤。居人以为某家书声。邻人难寐。
十月与士友往会于丹台李先生第。
九月游鸡龙山。
鸡龙山在公州府东数十里许。山川佳丽。林壑幽阒。为湖中名胜之地。先生与诸士友登览毗卢连天二峰。入东鹤寺。奉审招魂阁。祇谒三相六臣之庙。因南出砺山口。登八卦亭。亭即文正公讲道之地也。观厓刻文正公所题八景字。周玩临履亭。缅仰沙溪先生之遗风。瞻拜书院而归。
冬读书于飞来庵。
尤庵先生尝起一书斋于飞来洞。而与同春先生读书讲道。是冬先生读书于此。有自警诗人閒尔幸作男儿。为圣为贤在自期。身重乃成君子德。志轻难免小人归等句。
辛酉先生二十三岁。
三月移居沃川梧山。
取其境閒俗淳而来寓。环堵萧然。蔬粝难继。处之晏如。忍饥读书。通宵不撤。居人以为某家书声。邻人难寐。
十月与士友往会于丹台李先生第。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0H 页
时适李先生回甲也。
十二月赴过斋金先生改窆礼于公州之义山。
过斋即沙溪文元公之肖孙也。先生为其私淑渊源。有羹墙之慕。闻其迁窆幽宅。赴会焉。○先生雅言近代儒贤心性说之通透。经义辨之精密。操履之坚确。出处之正大。未有若过斋先生也。
壬戌先生二十四岁。
三月拜沙溪先生墓于连山高井里。
七月既望。泛舟杨江。
与外弟省斋金圣礼及诸同志仿东坡故事。泛舟中流。举酒诵诗。各有唱酬以赋其事。
八月会讲于沃川智勒寺。
先生与克斋李公(冕翼),省斋金公会讲太极图说。相守旬月而归。
癸亥先生二十五岁。
二月往楚山。谒考岩书院。
即尤庵先生受 命之所也。自此历览内藏。转玩扶安,边山而归。
四月(丁丑)庚寅。遭季父主簿公丧。
先生平日特被眷爱于公。公以汉城主簿。殁于京
十二月赴过斋金先生改窆礼于公州之义山。
过斋即沙溪文元公之肖孙也。先生为其私淑渊源。有羹墙之慕。闻其迁窆幽宅。赴会焉。○先生雅言近代儒贤心性说之通透。经义辨之精密。操履之坚确。出处之正大。未有若过斋先生也。
壬戌先生二十四岁。
三月拜沙溪先生墓于连山高井里。
七月既望。泛舟杨江。
与外弟省斋金圣礼及诸同志仿东坡故事。泛舟中流。举酒诵诗。各有唱酬以赋其事。
八月会讲于沃川智勒寺。
先生与克斋李公(冕翼),省斋金公会讲太极图说。相守旬月而归。
癸亥先生二十五岁。
二月往楚山。谒考岩书院。
即尤庵先生受 命之所也。自此历览内藏。转玩扶安,边山而归。
四月(丁丑)庚寅。遭季父主簿公丧。
先生平日特被眷爱于公。公以汉城主簿。殁于京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0L 页
馆。攀号痛慕。无异亲丧。
八月哭从兄母忽斋公。
公笃志力学。继述先美。深被士友之所推望。先生自幼一堂同业。最许知己。早年不幸。悲恸甚至。
十二月(癸酉)庚辰。 哲宗大王升遐。入县庭举哀。
上皇元年甲子。先生二十六岁。
正月与峿堂李公(象秀)讲论经义。
李公尝出入于守宗斋先生门下。与先生契谊甚密。适见来访而讨论经籍。又历论古今人物。
四月(辛未)丙子。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癸巳哭叔弟。
叔氏笃于孝友。克守家范。忽遘轮證夭逝。先生痛惜不已。后撰墓表。
十月与照庵郑公(海弼)讲论近思录。
十一月读书于重华寺。
先生与省斋金公及李公范一,李进士范俊约会山寺。卒岁课业。寺在稽山之东。距家一舍地也。
乙丑先生二十七岁。
四月闻 万东庙毁撤之 令。拟上疏请复享。
先生自闻 皇庙毁撤。无复有当世意。恸不自抑。
八月哭从兄母忽斋公。
公笃志力学。继述先美。深被士友之所推望。先生自幼一堂同业。最许知己。早年不幸。悲恸甚至。
十二月(癸酉)庚辰。 哲宗大王升遐。入县庭举哀。
上皇元年甲子。先生二十六岁。
正月与峿堂李公(象秀)讲论经义。
李公尝出入于守宗斋先生门下。与先生契谊甚密。适见来访而讨论经籍。又历论古今人物。
四月(辛未)丙子。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癸巳哭叔弟。
叔氏笃于孝友。克守家范。忽遘轮證夭逝。先生痛惜不已。后撰墓表。
十月与照庵郑公(海弼)讲论近思录。
十一月读书于重华寺。
先生与省斋金公及李公范一,李进士范俊约会山寺。卒岁课业。寺在稽山之东。距家一舍地也。
乙丑先生二十七岁。
四月闻 万东庙毁撤之 令。拟上疏请复享。
先生自闻 皇庙毁撤。无复有当世意。恸不自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1H 页
慨然发叹曰。此虽系全邦儒林之事。为吾文正公后孙者。其所痛迫。尤当如何哉。布衣献章。固知出位犯分。然不可无一言㬥白于政院。乃构一疏略曰。臣伏闻 殿下以 万东庙之停撤。为无损益。已过半年。尚靳还设。其所以无损益者。据何而言欤。若但以损益二字论之。报祀与停享。于国家之大义。为益为损。如天日之易见。而非秋毫之难分也。今于儒疏之 批。又以此为谕。 圣意所在。臣实不揣。抑 殿下以其报祀为臣民之僭越。而以其停享为义。理之当然乎。抑又 皇庙所由设之义。 列圣朝所崇奉之典。亦未有闻之熟知之明乎。若然则臣请胪列而悉陈之。昔我 宣庙壬辰。实 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十年也。倭酋大举入寇。宗社存亡。系在朝夕。何幸我 圣帝恻然斯闷。赫然斯怒。竭天下力以救之首尾七年。存活八域。可谓国亡而复存。世绝而复继也。其欲报之德。顾何如哉。是以 宣庙未尝背西而坐。大书再造藩邦四字以寓慕用之诚。 仁庙丁卯。金虏来侵。 毅宗烈皇帝又命师援之。未至而寇退。其后甲申天地翻覆。不复见 皇华之美。则 仁庙尝叹力弱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1L 页
不振而曰。宁以国毙。义当死守。每于 圣节。独诣后苑。北望涕泣。及至 孝宗大王。奋发大志。明尊王之义。定复雠之计。至有蓄精兵选贤材。而时则臣先祖臣某同德赞协。深得鱼水之契。密献帷幄之谟。其所遭遇。真卓越千古矣。大业未半。 弓剑遽遗。于是臣先祖退居华阳山中。抱长恨泣孤衷而已。则其所以追报 皇恩之万一者。不得不庙焉而祀之。且在东表之民。穷天地亘万古而终不能忘其恩。则虽家尸而户祝。无所不可矣。臣先祖乃参酌乎常变之礼经权之义。规定乎殿屋之制荐豆之节。遗托于高弟文纯公臣权尚夏。而设 两皇帝位。享以春秋。盖建 庙之日。在 肃宗癸未之秋。始祀之日。在 皇明殉社之周甲也。是年春。 命筑大报坛。坛之行祀。既后于 本庙。庙之登闻。亦在是时而尝无禁止之令。乃有感叹之谕。至于 英庙朝。特除田结。优其粢盛之需。又 赐民户。严其守护之道。此盖 皇庙所由设。 列圣朝所崇奉之梗槩也。臣愚之情私。尤有所万万痛恨者。臣先祖炳忠大义。乃至于扫地无凭。则恐使泉壤之下。永抱无穷之憾。是非私于臣先祖也。诚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2H 页
以此义不明则人道入于禽兽。天下沦于夷狄。数十春秋。无地可读矣。伏乞 圣慈仰禀 东朝。俯询舆情。亟 赐反汗之命。而永使 皇朝遗黎得酬茅屋微忱。则我东礼义庶复有光于天下万古。纲常赖而不坠矣。以形格势禁。疏竟未达。先生叹曰。 皇庙一废。阳秋大义绝矣。此时岂士君子出脚时节乎。因赋一诗以述怀。有曰此日山中痛哭新。梧云漠漠闭宫门。衣冠恐作毡毬域。朗读麟经数十存。自是遂绝意举业。
丙寅先生二十八岁。
夏读朱子大全于叠翠亭。
先生与省斋金公构一亭于瓦亭洞。扁以叠翠。逐日相聚。虽阴雨蒸暑。不废课程。
七月受叔父立斋先生书。
叔父先生闻先生据义废举。以书遗之曰。会友看书。克副愿闻。不欲观光。已知有用心处。而昔凤谷府君不赴南省。文正公以书勉之曰。汝之不赴。喜甚于赴而得中。吾于今日亦如是。
八月游金乌山。
同伯氏及诸友发行。到黄涧冷泉谒书院。奉读文
丙寅先生二十八岁。
夏读朱子大全于叠翠亭。
先生与省斋金公构一亭于瓦亭洞。扁以叠翠。逐日相聚。虽阴雨蒸暑。不废课程。
七月受叔父立斋先生书。
叔父先生闻先生据义废举。以书遗之曰。会友看书。克副愿闻。不欲观光。已知有用心处。而昔凤谷府君不赴南省。文正公以书勉之曰。汝之不赴。喜甚于赴而得中。吾于今日亦如是。
八月游金乌山。
同伯氏及诸友发行。到黄涧冷泉谒书院。奉读文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2L 页
正公所题石刻八景字。抵善山南通村。寻吉冶隐遗墟。登览采薇亭。入敬慕阁。奉审 肃庙御帖。登求仁斋。玩 御赐田旧植幽篁。入山城登候望台咏云物。转到吴山。谒清节庙。拜冶隐墓。向梅鹤亭。入书院谒栗谷,玉山二先生位。过栗里。访吉文荣家。谒冶隐影帧。又玩笔迹。
九月闻洋夷侵犯江都。
先生曰。深忧远恐。莫此之极。自今以后。邪教必炽盛。举世化为异类矣。
十月迎伯氏。同居一室。
时伯氏先生无意于世。携季氏学生公。搬移于先生寓庄。联床讲道。
丁卯先生二十九岁。
春读朱子大全于溯源亭。
先生与省斋金公构亭于武夷峰下。日讲朱书。仿栗谷先生隐屏故事。立学规十二条。以厉士风。
四月同伯氏蒐辑宗庵遗稿。
遗文失于火。存者无几。蒐辑断烂之馀。以成数𢎥。
冬读朱子语类。
先生一生用力。最在朱书。而语类尤手不暂释。曰
九月闻洋夷侵犯江都。
先生曰。深忧远恐。莫此之极。自今以后。邪教必炽盛。举世化为异类矣。
十月迎伯氏。同居一室。
时伯氏先生无意于世。携季氏学生公。搬移于先生寓庄。联床讲道。
丁卯先生二十九岁。
春读朱子大全于溯源亭。
先生与省斋金公构亭于武夷峰下。日讲朱书。仿栗谷先生隐屏故事。立学规十二条。以厉士风。
四月同伯氏蒐辑宗庵遗稿。
遗文失于火。存者无几。蒐辑断烂之馀。以成数𢎥。
冬读朱子语类。
先生一生用力。最在朱书。而语类尤手不暂释。曰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3H 页
无理不辨。无物不评。万古经纬。尽载于此。诚学者一日不可无者也。读至犁然会心处。辄声音洪畅。至忘寝食。潜心研究。昼不知暮。夜不知晓。至于晚年而益笃。门人或以有妨摄养。请少释。则先生曰人心常患走作。维持此心。莫善于看书。且吾每读朱书。便觉神气洒然。此乃吾所以保养之方也。
著读书谩录。
戊辰先生三十岁。
元朝作立志箴。
箴曰。尔年三十。志胡不立。志有放下。身亦何立。顾究其根。失在偏立。所以言动。不中而立。一朝思训。惕然欲立。持敬自直。然后可立。或罔牢固。终亦难立。万人必往。是曾之立。塞乎宇宙。是孟之立。欲求其志。宜如斯立。
五月(丁丑)癸巳。省伯父先生墓。
是日即伯父先生岳降回甲也。先生感时追慕。益不禁江汉之思。因有是行。
七月(丙子)戊寅。赋白燕诗。
夫人李氏方居私亲丧。持制甚严。有一白燕飞来中堂。先生感其异作诗曰。喜尔吾家复见寻。清朝
著读书谩录。
戊辰先生三十岁。
元朝作立志箴。
箴曰。尔年三十。志胡不立。志有放下。身亦何立。顾究其根。失在偏立。所以言动。不中而立。一朝思训。惕然欲立。持敬自直。然后可立。或罔牢固。终亦难立。万人必往。是曾之立。塞乎宇宙。是孟之立。欲求其志。宜如斯立。
五月(丁丑)癸巳。省伯父先生墓。
是日即伯父先生岳降回甲也。先生感时追慕。益不禁江汉之思。因有是行。
七月(丙子)戊寅。赋白燕诗。
夫人李氏方居私亲丧。持制甚严。有一白燕飞来中堂。先生感其异作诗曰。喜尔吾家复见寻。清朝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3L 页
贺语北堂深。来应有意去何迅。恐被凡禽惊怪心。
辛巳往参外姑金氏祥事。
八月(乙巳)乙丑。往石南寿世母回甲生朝。
戊辰至苏亭。拜至乐窝李公(周冕)。
十月(甲辰)乙卯。 朝家有书院毁撤之令。
先是夜有大䨓。先生不寐曰。天之示警如此。必有非常之变。及闻此 令。乃痛叹曰。斯文之厄酷矣。岂意世道之变。至于此极也。
甲子与心岩金公(忠洙)会于杞菊亭。
亭在苏堤。即文正公薖轴之所也。先生与金公约会。论古伤今。讲学数日。
己巳与省斋,心岩诸公往楠谷。修亦乐契。
楠谷在清州之青川。即叔父先生菟裘也。先生与诸士友陪叔父先生。修契立约。轮讲朱宋两大全。因赋联句。记其事。
壬申如三山。拜族叔枕泉公(膺洙)。
枕泉公以所咏 崇祯通宝诗示之。先生遂感而和之。
己巳先生三十一岁。
著自警箴。
辛巳往参外姑金氏祥事。
八月(乙巳)乙丑。往石南寿世母回甲生朝。
戊辰至苏亭。拜至乐窝李公(周冕)。
十月(甲辰)乙卯。 朝家有书院毁撤之令。
先是夜有大䨓。先生不寐曰。天之示警如此。必有非常之变。及闻此 令。乃痛叹曰。斯文之厄酷矣。岂意世道之变。至于此极也。
甲子与心岩金公(忠洙)会于杞菊亭。
亭在苏堤。即文正公薖轴之所也。先生与金公约会。论古伤今。讲学数日。
己巳与省斋,心岩诸公往楠谷。修亦乐契。
楠谷在清州之青川。即叔父先生菟裘也。先生与诸士友陪叔父先生。修契立约。轮讲朱宋两大全。因赋联句。记其事。
壬申如三山。拜族叔枕泉公(膺洙)。
枕泉公以所咏 崇祯通宝诗示之。先生遂感而和之。
己巳先生三十一岁。
著自警箴。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4H 页
箴曰。天地生物。运动不息。人于其閒。体而立极。立极伊何。基我灵台。神明之舍。阖辟之椳。静存动察。万变是应。身以德润。志以道定。为贤为圣。寔由诚敬。非诚曷立。非敬曷正。欲识其要。必穷其理。具在方册。舍此奚以。仲尼生知。悦乎学而。子舆亚圣。欲放求之。矧我凡愚。迷其所适。相古明训。如射有的。敛之方寸。是则是行。夙夜孳孳。万善必明。克致其功。舜何我何。天之与我。断断无他。虽潜其伏。有赫斯临。勿惰其体。勿贰其心。
正月上元。耻斋李公(德夏)见访。
是日省斋金公亦与俱来。述怀作联句。共踏桥月。
五月游德裕山。
省斋金公请先生游三洞之胜。于是先生欣然理屐。历观朱溪,水城,水回,印月潭,白莲庵。登香积峰眺望。由月城访松溪庵。缘溪而下猿鹤洞。是三洞之一也。憩龙岩亭。转上乐水亭。因登搜胜台。周览形胜。用朱子远游篇韵。记其行。
六月(辛丑)戊申。往参文正公祀事。
此岁即文正公受 命之三周甲也。感时痛慕。往参祀事。
正月上元。耻斋李公(德夏)见访。
是日省斋金公亦与俱来。述怀作联句。共踏桥月。
五月游德裕山。
省斋金公请先生游三洞之胜。于是先生欣然理屐。历观朱溪,水城,水回,印月潭,白莲庵。登香积峰眺望。由月城访松溪庵。缘溪而下猿鹤洞。是三洞之一也。憩龙岩亭。转上乐水亭。因登搜胜台。周览形胜。用朱子远游篇韵。记其行。
六月(辛丑)戊申。往参文正公祀事。
此岁即文正公受 命之三周甲也。感时痛慕。往参祀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4L 页
九月(己巳)戊寅。丁继母贞夫人金氏忧。
先生早孤。恒有不及之痛。事异颜。极加诚孝。及丧哀毁守制。一如前丧。
十月。葬贞夫人于沃川南活山。返哭于梧山村。
庚午先生三十二岁。
五月子哲宪生。
后出为伯氏先生后。
九月读家礼。
先生素贫。劬经之暇。或亲耘耔。时摘山椒为油。以资继晷。
辛未先生三十三岁。
四月改葬祖考参判公于燕岐东津。
七月读先子大全。
先生历书日记云顷年已读了晦翁书。则自今以尤翁书次之可也。见今义理晦塞。礼俗坏败。撤 皇庙未几。玆洙泗洛闽群圣贤暨我东诸先生之祠位俱被毁埋。尝以宋时圣塑摧毁。腰膂断绝。为万古之变。不意今日见此境界。可胜痛哭哉。是月之朔。吾先子影本。自沧洲毁院所移奉于陋室。其为依仰。无异趋侍。又讲其书。则恍然若亲承提耳
先生早孤。恒有不及之痛。事异颜。极加诚孝。及丧哀毁守制。一如前丧。
十月。葬贞夫人于沃川南活山。返哭于梧山村。
庚午先生三十二岁。
五月子哲宪生。
后出为伯氏先生后。
九月读家礼。
先生素贫。劬经之暇。或亲耘耔。时摘山椒为油。以资继晷。
辛未先生三十三岁。
四月改葬祖考参判公于燕岐东津。
七月读先子大全。
先生历书日记云顷年已读了晦翁书。则自今以尤翁书次之可也。见今义理晦塞。礼俗坏败。撤 皇庙未几。玆洙泗洛闽群圣贤暨我东诸先生之祠位俱被毁埋。尝以宋时圣塑摧毁。腰膂断绝。为万古之变。不意今日见此境界。可胜痛哭哉。是月之朔。吾先子影本。自沧洲毁院所移奉于陋室。其为依仰。无异趋侍。又讲其书。则恍然若亲承提耳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5H 页
之训。盖吾先子之学。以尊周攘夷明天理正人心。为苦心血诚。则后世读其书者。宜先究其大义于此。而与朱子书参互考读。可以该明也。
八月哭伯舅丹台李先生。
先生自丧伯父先生。事先生愈笃。特蒙劝奖。及丧尤不胜安仿之痛。即赴哭。及期有祭文。
十二月阕制。
壬申先生三十四岁。
九月与心岩金公讲学于静会堂。
堂在连山大乘山中。即沙溪先生读书之所。而堂废者已久。至是重建。远近士友设契而每年会讲。
冬朱书选类成。
先生尝以朱子书卷帙浩穰。便若望河无津。难以领会归趣。仿程书分类之例。分门列目。又选语类之最要者。逐条附合。以便考阅。名曰朱书选类。○先生每读书。必正衣冠跪坐。专心致志。字求其训。句索其义。穷昼夜忘寝食。而非有疾病。未尝或废。终始如一日。最于朱子大全语类。循环纯熟。如诵己言。乃随手劄记。以成此编。盖先生平生精力。尽在于此。
八月哭伯舅丹台李先生。
先生自丧伯父先生。事先生愈笃。特蒙劝奖。及丧尤不胜安仿之痛。即赴哭。及期有祭文。
十二月阕制。
壬申先生三十四岁。
九月与心岩金公讲学于静会堂。
堂在连山大乘山中。即沙溪先生读书之所。而堂废者已久。至是重建。远近士友设契而每年会讲。
冬朱书选类成。
先生尝以朱子书卷帙浩穰。便若望河无津。难以领会归趣。仿程书分类之例。分门列目。又选语类之最要者。逐条附合。以便考阅。名曰朱书选类。○先生每读书。必正衣冠跪坐。专心致志。字求其训。句索其义。穷昼夜忘寝食。而非有疾病。未尝或废。终始如一日。最于朱子大全语类。循环纯熟。如诵己言。乃随手劄记。以成此编。盖先生平生精力。尽在于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5L 页
癸酉先生三十五岁。
正月改葬参判公于沃川梨旨。
三月赴哭叔母贞敬夫人金氏丧。
六月次女生。
后归进士李秉泰。
九月与诸生讲学。
先生见世道日非。益懋讲学。学徒闻风而至者甚众。谆谆施教。必使先读小学。次读大学。一遵石潭遗诀。○少辈或有以休纸投弃地者。则先生责之曰。士而贱纸。恶可谓士。凡他寻常之物。不可㬥殄。况文房诸具者乎。
甲戌先生三十六岁。
二月(甲戌)丙戌。 上命复设 万东庙。
先生闻 令欣耸曰。吾先子尊攘大义。复明于今日也。继闻 庙享之仪。专管朝家而不复任于士民。乃曰今番 处分诚美矣。荆民祭昭之义则无地可寓。是岂吾先子之本意也哉。
十月论灾异。
先是六月慧星见于乾方。亘如匹练。至是火块自东落西。荧照如炬。先生叹曰。天灾屡见。责任当路
正月改葬参判公于沃川梨旨。
三月赴哭叔母贞敬夫人金氏丧。
六月次女生。
后归进士李秉泰。
九月与诸生讲学。
先生见世道日非。益懋讲学。学徒闻风而至者甚众。谆谆施教。必使先读小学。次读大学。一遵石潭遗诀。○少辈或有以休纸投弃地者。则先生责之曰。士而贱纸。恶可谓士。凡他寻常之物。不可㬥殄。况文房诸具者乎。
甲戌先生三十六岁。
二月(甲戌)丙戌。 上命复设 万东庙。
先生闻 令欣耸曰。吾先子尊攘大义。复明于今日也。继闻 庙享之仪。专管朝家而不复任于士民。乃曰今番 处分诚美矣。荆民祭昭之义则无地可寓。是岂吾先子之本意也哉。
十月论灾异。
先是六月慧星见于乾方。亘如匹练。至是火块自东落西。荧照如炬。先生叹曰。天灾屡见。责任当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6H 页
者。一无陈戒于吾君之前。甚可寒心也。
十一月(庚子)乙巳。伯氏还石南旧第。奉祠版而往。
丙寅哭外舅进士李公。
李公勤俭厚德。极其敦睦。先生自少厚被眷爱。又以参判公初终时受恩罔报。尤加悲痛。及期操文哭诀。
乙亥先生三十七岁。
春与诸友会讲于二止堂。
堂在沃川觉新里。即重峰,尤庵两先生讲道之所也。先生与诸同志会讲于是堂。讲罢因游大圣山及玉溪瀑。
秋九月。游茂朱赤裳山。
自赤裳至锦山不二村。观吉冶隐百世清风碑。还怀乡。省板桥,沙岘诸处先茔而归。
丙子先生三十八岁。
正月 庙堂与倭媾和。
先生闻而吁叹曰。倭奴不与共戴天之雠也。忍忘祖宗而与之要盟。称以交邻乎。其势必将使我为臣仆。国不为国矣。宁不寒心痛哭哉。作诗寓志。○先生性甚清介。饮食衣服。甚恶奢靡。只取精洁。器
十一月(庚子)乙巳。伯氏还石南旧第。奉祠版而往。
丙寅哭外舅进士李公。
李公勤俭厚德。极其敦睦。先生自少厚被眷爱。又以参判公初终时受恩罔报。尤加悲痛。及期操文哭诀。
乙亥先生三十七岁。
春与诸友会讲于二止堂。
堂在沃川觉新里。即重峰,尤庵两先生讲道之所也。先生与诸同志会讲于是堂。讲罢因游大圣山及玉溪瀑。
秋九月。游茂朱赤裳山。
自赤裳至锦山不二村。观吉冶隐百世清风碑。还怀乡。省板桥,沙岘诸处先茔而归。
丙子先生三十八岁。
正月 庙堂与倭媾和。
先生闻而吁叹曰。倭奴不与共戴天之雠也。忍忘祖宗而与之要盟。称以交邻乎。其势必将使我为臣仆。国不为国矣。宁不寒心痛哭哉。作诗寓志。○先生性甚清介。饮食衣服。甚恶奢靡。只取精洁。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6L 页
用什物。必择质实。时则异国物遍满一国。先生一切严斥之。不令入于家。
七月(己未)乙亥。哭季弟。
季氏学生公有懿行而不幸早没。先生益痛惜之。后撰行录。
十二月被乡荐。
时 朝廷欲擢用经学之士。使州郡举荐。怀德倅荐伯氏先生。沃川倅洪祐庆荐先生以服习家学经明行笃。
丁丑先生三十九岁。
二月往青川。哭宗兄郡守公秉一。
三月之天台山。拜刚斋先生墓。
十一月搬还于怀德寒泉。
时伯氏先生选经筵之衔。自 上礼遇隆重。庶几有有为之志。先生挈还故庄。以续埙篪之乐。
戊寅先生四十岁。
正月设花树会。
先生自还故里。每岁首设此会。以悦亲戚之情。
三月寒食。展扫亲茔。
亲茔隔在百里之外。每年寒食端午秋夕。徒步而
七月(己未)乙亥。哭季弟。
季氏学生公有懿行而不幸早没。先生益痛惜之。后撰行录。
十二月被乡荐。
时 朝廷欲擢用经学之士。使州郡举荐。怀德倅荐伯氏先生。沃川倅洪祐庆荐先生以服习家学经明行笃。
丁丑先生三十九岁。
二月往青川。哭宗兄郡守公秉一。
三月之天台山。拜刚斋先生墓。
十一月搬还于怀德寒泉。
时伯氏先生选经筵之衔。自 上礼遇隆重。庶几有有为之志。先生挈还故庄。以续埙篪之乐。
戊寅先生四十岁。
正月设花树会。
先生自还故里。每岁首设此会。以悦亲戚之情。
三月寒食。展扫亲茔。
亲茔隔在百里之外。每年寒食端午秋夕。徒步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7H 页
往行茶礼。
五月(庚戌)辛亥。参宗庵府君祧主埋安礼于沙城。
辛酉 哲仁王后升遐。同伯氏先生入县庭举哀。
己巳谒同春先生庙。
九月(丁未)戊申。子曾宪生。
癸丑遭伯母淑夫人金氏丧。
甲子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己卯先生四十一岁。
闰三月(甲戌)戊寅。访照庵郑公于镇川。己卯至竹山。寻吴清道台善。壬午还。
五月设位阕 国制。
先生率诸生。设位于屏处。哭阕 国制。诸生因问今番 哲仁王后丧。 大王大妃, 王大妃服制。朝议以大功小功服定行。其于礼果何如。先生曰。我 哲宗大王以旁支入统。 哲仁王后于 大王大妃 王大妃。是继体之统也。继体之服。视正体宜降一等。今 朝议以继体之统。混同正体之服。甚不可也。
十月(辛丑)己未。改葬母夫人李氏于珍山圣德里。
庚辰先生四十二岁。
五月(庚戌)辛亥。参宗庵府君祧主埋安礼于沙城。
辛酉 哲仁王后升遐。同伯氏先生入县庭举哀。
己巳谒同春先生庙。
九月(丁未)戊申。子曾宪生。
癸丑遭伯母淑夫人金氏丧。
甲子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己卯先生四十一岁。
闰三月(甲戌)戊寅。访照庵郑公于镇川。己卯至竹山。寻吴清道台善。壬午还。
五月设位阕 国制。
先生率诸生。设位于屏处。哭阕 国制。诸生因问今番 哲仁王后丧。 大王大妃, 王大妃服制。朝议以大功小功服定行。其于礼果何如。先生曰。我 哲宗大王以旁支入统。 哲仁王后于 大王大妃 王大妃。是继体之统也。继体之服。视正体宜降一等。今 朝议以继体之统。混同正体之服。甚不可也。
十月(辛丑)己未。改葬母夫人李氏于珍山圣德里。
庚辰先生四十二岁。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7L 页
八月与金元玉书论科弊。
先生尝病近世学者奔竞之弊。因金公赴举。以书规之曰。古之试。以文艺争能。今之试。以家势争能。此习成俗。法家子弟。曾不诵一行书。曾不作一页诗。每当槐黄时节。扬扬若得意。奔竞东西。少无愧耻。凡无力周旋。只事疏鬯者。虽有班马之文王欧之笔。莫售其才。且或有横被众辱。以陷身命者。是以有识操行之士。视场屋如坑阱。噫。以先生法制之美。反为流俗之弊。乃至此极。吾辈当杜门读书。只患德业之未修。不患爵禄之未至。坚定其志。毋学时人浮浪绍述。古家模范而已。
七月望。与克斋李公泛月于赤登江。
十月之文义。拜性潭先生墓。
辛巳先生四十三岁。
二月参刚斋先生忌祀。
四月哭吴婿哲泳。
哲泳有才学而早阏。先生痛惜之甚。
壬午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上书于叔父先生。论出处。
叔父先生以左相赴职。先生以书禀质曰。伏闻赴
先生尝病近世学者奔竞之弊。因金公赴举。以书规之曰。古之试。以文艺争能。今之试。以家势争能。此习成俗。法家子弟。曾不诵一行书。曾不作一页诗。每当槐黄时节。扬扬若得意。奔竞东西。少无愧耻。凡无力周旋。只事疏鬯者。虽有班马之文王欧之笔。莫售其才。且或有横被众辱。以陷身命者。是以有识操行之士。视场屋如坑阱。噫。以先生法制之美。反为流俗之弊。乃至此极。吾辈当杜门读书。只患德业之未修。不患爵禄之未至。坚定其志。毋学时人浮浪绍述。古家模范而已。
七月望。与克斋李公泛月于赤登江。
十月之文义。拜性潭先生墓。
辛巳先生四十三岁。
二月参刚斋先生忌祀。
四月哭吴婿哲泳。
哲泳有才学而早阏。先生痛惜之甚。
壬午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上书于叔父先生。论出处。
叔父先生以左相赴职。先生以书禀质曰。伏闻赴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8H 页
召不几日。辄承新卜之报。寔出 圣恩之罔极。而亦系德位之相侔。世人每见难事。譬诸作相。盖秉轴燮理之责。至慎至重故也。将何以去就。将何以担夯。治道因缘可致则今日中书之命。实为国家之幸。而若徒出于具位。言不行计不用。要去而不能去则宁不闷隘乎。此在家人子侄之心。亦可谓忧倍于喜也。窃伏念伊川尝云循俗䨓同。不唤做随时。惟严毅特立。乃随时也。今番出处。盖缘随时之义。而其严毅特立则只争一步之閒。有所撞著然后。可做得这个气像。想必有量处之熟矣。见今时势如漏船。无可下手。虽有如文正先祖之大力量。亦必求去矣。然则退守林樊。自保晚节。便是严毅特立也云云。
六月(乙卯)军卒作乱。 坤殿避位。
五营军卒作乱。击杀重大臣。破碎各殿门。 坤殿避位。先生闻变。遂定入山计。
丙子哭省斋金公。
金公习礼好学。为士友属望。先生最许知心。其殁也。深为痛惜。有祭文。
癸未先生四十五岁。
六月(乙卯)军卒作乱。 坤殿避位。
五营军卒作乱。击杀重大臣。破碎各殿门。 坤殿避位。先生闻变。遂定入山计。
丙子哭省斋金公。
金公习礼好学。为士友属望。先生最许知心。其殁也。深为痛惜。有祭文。
癸未先生四十五岁。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8L 页
二月抱经入沃川之活山。
先生决意遁世。遂入活山构精舍。楣揭西岩山房。而左曰观善。右曰悦乐。名其燕居之室曰研经。书文正公客位咨目于壁。左奉朱子大全语类。右藏先子大全四子五经。常对几案。百家子集。置诸架箱。盆池种莲。石田种秫。东篱栽杞菊。西园植松梅。果木列于门巷。风月满乎轩窗。日必蚤起。整饬衣冠。危坐看读。未尝欹侧。生涯淡泊。襟怀萧冷。不以事物经心。怡然有陋巷自乐之趣焉。○先生自少专心乎圣贤之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婆娑林泉。无慕乎外。若将终身。四方学者。尊信益众。然忧世之意。未尝忘也。雅言范文正之先忧后乐。程伯子之存心爱物。为士者当恒存此念于胸中也。
三月率诸生。讲会于研经斋。
及门诸生。修契立规。名曰观善。每年春三秋九。设讲会。○诸生有欲行束脩礼者。先生一切固辞。至于讲论经义。则娓娓应答不倦。或有笃诚向学者。辄喜形于色。对人每加称赏焉。
夏编成古今笔帖。
先生决意遁世。遂入活山构精舍。楣揭西岩山房。而左曰观善。右曰悦乐。名其燕居之室曰研经。书文正公客位咨目于壁。左奉朱子大全语类。右藏先子大全四子五经。常对几案。百家子集。置诸架箱。盆池种莲。石田种秫。东篱栽杞菊。西园植松梅。果木列于门巷。风月满乎轩窗。日必蚤起。整饬衣冠。危坐看读。未尝欹侧。生涯淡泊。襟怀萧冷。不以事物经心。怡然有陋巷自乐之趣焉。○先生自少专心乎圣贤之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婆娑林泉。无慕乎外。若将终身。四方学者。尊信益众。然忧世之意。未尝忘也。雅言范文正之先忧后乐。程伯子之存心爱物。为士者当恒存此念于胸中也。
三月率诸生。讲会于研经斋。
及门诸生。修契立规。名曰观善。每年春三秋九。设讲会。○诸生有欲行束脩礼者。先生一切固辞。至于讲论经义。则娓娓应答不倦。或有笃诚向学者。辄喜形于色。对人每加称赏焉。
夏编成古今笔帖。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9H 页
先生读书之暇。偏好集古。乃成八帖。曰敬览。(箕子,孔子笔。)曰禹篆。(平水土赞。)曰晦翁遗笔(敬斋箴。)曰 御笔。(孝庙,正庙笔。)曰十先生简帖。(圃隐,静庵,退溪,栗谷,牛溪,沙溪,慎斋,尤庵,同春,遂庵笔。)曰先贤笔帖。(梅月,冲庵,河西,听松,龟峰,寒冈,松江,月沙,石洲,清阴,晦谷,泽堂,溪谷,静观,迂斋,丈岩,文谷,芝湖,直斋,农岩,陶庵,屏溪,过斋笔。)曰采云徽迹。(双清堂,圭庵,习静,睡翁,野隐,师傅公,四友堂,同春,尤庵,霁月堂,闻道斋,石谷,凤谷,玉吾斋,栎泉,果庵,云坪,心斋,刚斋,楸阳,锦谷,守宗斋,立斋,渊斋笔。)曰德殷世迹。(自景献公至参判公十世笔。)曰文正府君遗墨。(尤翁所写晦翁诗二百七十八字。)先生常曰吾家无他长物。只有此八宝也。○先生于字画。不甚著意。端雅遒劲。极其精妙。深得家庭模范。远近士类竞相请受亭观题额轩屏书帖。流播四方。皆为宝重焉。重庵金公(平默)尝见而称叹曰。真大老笔法也。又于作文。不事雕琢。通透该博。动中规绳。须从紫阳门庭来。未尝以文辞自居。人有谒文字者。再三谢遣。必不得已而后乃许之。
十二月修悦乐契。行月讲。
先生与族弟秉始,从昆季及诸章甫修此契。轮月聚讲五书五经朱宋两书。行相揖士相见投壶乡饮诸礼。导率兴作。丕变乡俗。
甲申先生四十六岁。
十二月修悦乐契。行月讲。
先生与族弟秉始,从昆季及诸章甫修此契。轮月聚讲五书五经朱宋两书。行相揖士相见投壶乡饮诸礼。导率兴作。丕变乡俗。
甲申先生四十六岁。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89L 页
正月往参重峰,慎斋两先生升庑礼。仍行乡饮礼于明伦堂。
主倅朴齐应与多士因两先生升庑礼。设讲会于明伦堂。行乡饮礼。敦请先生。先生遂往礼毕。拈韵以赋其事。
六月闻衣制变更之令。
先生闻此令。仰屋长吁曰。我东文物。悉遵 皇朝典宪。簪绅缝掖。彬彬有仪章。可谓周礼在鲁矣。三古之制。今未能博考援證。而欲行先王法服者。舍皇明遗制而奚以哉。今年即 皇朝屋社之周甲。而遗制忽又变革。言之寒心。孰不涕泣。窄袖周衣。便是胡制也。从今以往。著深衣大带。学温公乐园之趣。不亦宜乎。因上书于叔父先生曰。近日新制。言之寒心。岂谓以我东之休明而乃有此哉。伏闻再度陈疏。此不可已者也。若此令不收。则五百年文物。一朝扫地尽矣。且有深忧大恐。此将何为。皇天祖宗。俱有阴佑。则必不至此。以是赖恃而已。向伏见大臣劄子之批。则曰近来所称深衣。已失古制。比于礼经及先儒图说而悬殊不合。未知制进此批者是何人。而恐全昧于深衣之制。徒欲抑遏
主倅朴齐应与多士因两先生升庑礼。设讲会于明伦堂。行乡饮礼。敦请先生。先生遂往礼毕。拈韵以赋其事。
六月闻衣制变更之令。
先生闻此令。仰屋长吁曰。我东文物。悉遵 皇朝典宪。簪绅缝掖。彬彬有仪章。可谓周礼在鲁矣。三古之制。今未能博考援證。而欲行先王法服者。舍皇明遗制而奚以哉。今年即 皇朝屋社之周甲。而遗制忽又变革。言之寒心。孰不涕泣。窄袖周衣。便是胡制也。从今以往。著深衣大带。学温公乐园之趣。不亦宜乎。因上书于叔父先生曰。近日新制。言之寒心。岂谓以我东之休明而乃有此哉。伏闻再度陈疏。此不可已者也。若此令不收。则五百年文物。一朝扫地尽矣。且有深忧大恐。此将何为。皇天祖宗。俱有阴佑。则必不至此。以是赖恃而已。向伏见大臣劄子之批。则曰近来所称深衣。已失古制。比于礼经及先儒图说而悬殊不合。未知制进此批者是何人。而恐全昧于深衣之制。徒欲抑遏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0H 页
言路也。盖深衣舍礼经图说而何以裁之。布尺长短。虽不无古今之殊。而制度则章章有可据。岂可曰悬殊不合耶。设或少差。便是仿三古之制也。可不美哉。又曰道袍直领。乃意造无稽之服。道袍是何代之制。而如是斥之耶。此是因华制而为我东成宪则亦可谓法服也。朱子尝曰孔门弟子衣服。如今道服。所谓道服。非如今之道袍耶。以此观之。此制之所由来久矣。直领见于仪礼则亦古制也。今之直领。虽与古制小异。援證自有其明则亦不可谓无稽之服也云云。又上伯氏书。有曰近日新制。大关气数。噫彼皇天欲使海内复属五胡而然欤。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而始。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转相承袭矣。至赵宋之世。群贤辈出。然后用夏变夷。礼教倡明。庶复三代之旧。而朱子犹叹其衣服无章。上下混淆。爰洎 皇明。遂大定经制。灿然有仪章。所以我 列圣朝取法于此。著为一王之制。而先儒见华人之服则亦必效而制著。然则我东成宪。便如周礼在鲁矣。顾今神州陆沈。先王美制。扫地无馀。而青邱一隅。独保遗物。亦如剥卦上一阳。以礼义之邦。见称于天下者此也。今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0L 页
若不见 天意幡悟。亟收新令。则五百年文明之象。一朝坠地。将为万古之痛恨。奈何柰何。
十月闻 国变。
时贼臣玉均辈阴结倭酋竹添。犯阙作梗。 大驾移御于景祐宫。卿宰多被所杀。祸色滔天。赖清将袁世凯之救。 大驾回銮。先生闻不胜痛骇曰。此辈之凶逆。有浮于秦桧,弥远之挟虏辱国也。当初媾和之日。便是酝酿此祸。天下宁有如许难雪之耻乎。
乙酉先生四十七岁。
二月上书叔父先生。论大学听讼章。
书略曰。大学听讼章大小注不相应处。以侄管见究之。大注圣人能使。(止)明德既明。此以明德为本而言也。自然有以畏服。(止)自无也。此以新民为末而言也。小注乃以使民无讼为本。以听讼为末。此与大注之意不相应。文正公之问于遂庵者。恐指此而发也。○叔父先生答曰。吾见正如来说。不敢自信。幸得同人。岂所见不误耶。
三月伯氏先生遁寓于远溪。往奉祠版而归。
时伯氏先生以衣制疏留中不下 批。不可晏处
十月闻 国变。
时贼臣玉均辈阴结倭酋竹添。犯阙作梗。 大驾移御于景祐宫。卿宰多被所杀。祸色滔天。赖清将袁世凯之救。 大驾回銮。先生闻不胜痛骇曰。此辈之凶逆。有浮于秦桧,弥远之挟虏辱国也。当初媾和之日。便是酝酿此祸。天下宁有如许难雪之耻乎。
乙酉先生四十七岁。
二月上书叔父先生。论大学听讼章。
书略曰。大学听讼章大小注不相应处。以侄管见究之。大注圣人能使。(止)明德既明。此以明德为本而言也。自然有以畏服。(止)自无也。此以新民为末而言也。小注乃以使民无讼为本。以听讼为末。此与大注之意不相应。文正公之问于遂庵者。恐指此而发也。○叔父先生答曰。吾见正如来说。不敢自信。幸得同人。岂所见不误耶。
三月伯氏先生遁寓于远溪。往奉祠版而归。
时伯氏先生以衣制疏留中不下 批。不可晏处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1H 页
乡第。买数閒屋于沃川之远溪。挈家而来寓。距活山隔一冈也。○先生笃于孝先。自少至老。虽祁寒盛暑。朔望早必进拜家庙。
丙戌先生四十八岁。
二月往骊江。谒大老祠。转向黄江。奉审遂翁遗躅。
四月论衰服加领之非。
诸生问丧服加领。士大夫家或用或不用何也。先生曰。考诸丧服经传记及注疏。与礼记通解图式。皆无所谓丧服之袷者。而独于杨氏附注有之。未知何所据而做此刱说也。丘氏仪节亦所不取。而备要仍存之。故后人多从之。然据古礼则当不用。我伯父先生亦以杨注非之。是以鄙家不用三重之领。
丁亥先生四十九岁。
元朝次李太白紫极宫诗。
李太白年四十九作此诗。宋朝诸贤及我东先辈多效之。先生亦于是年。步其韵以寓自警。
闰四月。照庵郑公讣至。
先生于同门诸公中。与公情好最笃。期许甚重。常以为学行雅望。可以模范士友。忽闻其丧。伤痛不
丙戌先生四十八岁。
二月往骊江。谒大老祠。转向黄江。奉审遂翁遗躅。
四月论衰服加领之非。
诸生问丧服加领。士大夫家或用或不用何也。先生曰。考诸丧服经传记及注疏。与礼记通解图式。皆无所谓丧服之袷者。而独于杨氏附注有之。未知何所据而做此刱说也。丘氏仪节亦所不取。而备要仍存之。故后人多从之。然据古礼则当不用。我伯父先生亦以杨注非之。是以鄙家不用三重之领。
丁亥先生四十九岁。
元朝次李太白紫极宫诗。
李太白年四十九作此诗。宋朝诸贤及我东先辈多效之。先生亦于是年。步其韵以寓自警。
闰四月。照庵郑公讣至。
先生于同门诸公中。与公情好最笃。期许甚重。常以为学行雅望。可以模范士友。忽闻其丧。伤痛不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1L 页
已。为位而哭。素带三月。后操文致奠。
戊子先生五十岁。
正月被道荐。
上命诸道臣荐林下宿德之士。监司闵泳商以古家遗范兼有经济。荐先生于 朝。
二月被庙堂荐。
领议政沈舜泽 筵奏今番荐人收用。 上允之。
三月拜义禁府都事。不就。
知旧有劝出者。先生笑曰。入山自靖。吾志已决矣。饮水冷煖。非傍人所知。
己丑先生五十一岁。
三月率诸生。讲会于远溪。
时四方学者出入于先生伯叔之门者甚多。每年会日。二先生揭奉朱宋二夫子遗像于北壁。率诸生行瞻拜礼讫。开讲问答经义。盖二先生气像。伯子严而和。叔子温而毅。两德相济。联床论道。时人比之宋之二程。○先生燕居。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而雅饬甚严。或有不安节。犹危坐不怠。诸生请就便调养。先生曰。吾一生用工。最在敬字上。惟患吾心之不善养。善养吾心。病岂不退也。学徒有
戊子先生五十岁。
正月被道荐。
上命诸道臣荐林下宿德之士。监司闵泳商以古家遗范兼有经济。荐先生于 朝。
二月被庙堂荐。
领议政沈舜泽 筵奏今番荐人收用。 上允之。
三月拜义禁府都事。不就。
知旧有劝出者。先生笑曰。入山自靖。吾志已决矣。饮水冷煖。非傍人所知。
己丑先生五十一岁。
三月率诸生。讲会于远溪。
时四方学者出入于先生伯叔之门者甚多。每年会日。二先生揭奉朱宋二夫子遗像于北壁。率诸生行瞻拜礼讫。开讲问答经义。盖二先生气像。伯子严而和。叔子温而毅。两德相济。联床论道。时人比之宋之二程。○先生燕居。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而雅饬甚严。或有不安节。犹危坐不怠。诸生请就便调养。先生曰。吾一生用工。最在敬字上。惟患吾心之不善养。善养吾心。病岂不退也。学徒有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2H 页
夜不胜睡。昏困颓甚者。则先生必责谕曰。是心不存而然也。胡不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欤。
秋论湖洛说。
门生问湖洛说未知孰是。先生曰。学者必须先究程朱诸先生论理之书。立得个本领。然后看他湖洛之说。其是非自见。若无见得于程朱书。而先以曰湖曰洛。横插在自家肚里。则主湖说者凡看程朱书。皆似合于湖说。主洛说者凡看程朱书。皆似合于洛说。到底是私意杜撰。如甲家只见乙家之非。乙家只见甲家之非。而终无实见得。安得脱出个窠臼。见得十分亭当底道理。近世儒贤论理公平者。惟有过斋金先生。取观劄解说。可知矣。○因问人物性同异。先生拈出太极图示之曰。阴阳底五行底男女万物。皆各有恰圆一圈子。圈子即太极也。若人物性不同。则岂容如此有圆圈子。必有缺圈子矣。以此观之。人物同得恰好一太极。既同得一太极则性亦同。性非太极之理乎。此非余言。伯父先生之训亦常如此。又问理气先后。先生曰。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所乘也。原气之所以生则虽固由理。而论理之所挂搭则亦必在气。有
秋论湖洛说。
门生问湖洛说未知孰是。先生曰。学者必须先究程朱诸先生论理之书。立得个本领。然后看他湖洛之说。其是非自见。若无见得于程朱书。而先以曰湖曰洛。横插在自家肚里。则主湖说者凡看程朱书。皆似合于湖说。主洛说者凡看程朱书。皆似合于洛说。到底是私意杜撰。如甲家只见乙家之非。乙家只见甲家之非。而终无实见得。安得脱出个窠臼。见得十分亭当底道理。近世儒贤论理公平者。惟有过斋金先生。取观劄解说。可知矣。○因问人物性同异。先生拈出太极图示之曰。阴阳底五行底男女万物。皆各有恰圆一圈子。圈子即太极也。若人物性不同。则岂容如此有圆圈子。必有缺圈子矣。以此观之。人物同得恰好一太极。既同得一太极则性亦同。性非太极之理乎。此非余言。伯父先生之训亦常如此。又问理气先后。先生曰。理者气之主宰也。气者理之所乘也。原气之所以生则虽固由理。而论理之所挂搭则亦必在气。有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2L 页
先后而实无先后。有离合而实无离合。一而二二而一也。又问明德是理是气。先生曰。兼理气也。吾先子尝曰明德者心性情之总名。此受朱子章句说而的确立训。或以理主之。或以气主之之论。皆有违于晦翁尤翁两夫子之训。今日学者固当遵守两夫子论说也已。
庚寅先生五十二岁。
闰二月(辛丑)癸卯。往板桥。冠从子廷宪。
甲子赏春于天摩山。
与族弟教官公(秉始)兄弟。联袂相羊于天摩山水之閒。悠然有风浴之趣。
四月(庚子)丙辰。 神贞王后升遐。入县庭举哀。
八月(戊戌)丁卯。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十月(丁酉)丁未。往谒大老祠。
戊午哭长女吴氏妇。
辛卯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冠子曾宪。
外兄府使金公永顺为宾。族弟参奉公秉干为赞。
三月行子妇金氏见舅姑礼。
仙源文忠公后孙学镇女也。先生手抄文正公戒
庚寅先生五十二岁。
闰二月(辛丑)癸卯。往板桥。冠从子廷宪。
甲子赏春于天摩山。
与族弟教官公(秉始)兄弟。联袂相羊于天摩山水之閒。悠然有风浴之趣。
四月(庚子)丙辰。 神贞王后升遐。入县庭举哀。
八月(戊戌)丁卯。入县庭参 因山哭班。
十月(丁酉)丁未。往谒大老祠。
戊午哭长女吴氏妇。
辛卯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冠子曾宪。
外兄府使金公永顺为宾。族弟参奉公秉干为赞。
三月行子妇金氏见舅姑礼。
仙源文忠公后孙学镇女也。先生手抄文正公戒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3H 页
女书。授子妇而教喻曰。诵习此训而服行。则无愧于古女士。是吾所望于汝也。
八月撰成学问三要。
先生常曰。欲学圣人。当先朱子。欲学朱子。当自退栗沙尤始。遂撮五先生所说读书存省践履之要。名曰学问三要。
九月游湖南。
自砺山历览诸名胜。至咸悦拜俞市南先生墓。渡舒川登风玉轩。望海山云物。转迤黄山而还。
十月(壬辰)己未。迁母夫人李氏墓。永窆于临陂祝圣山。
壬辰先生五十四岁。
二月著气质形质辨。
先生因李秉瑚之问。著气质形质之辨。略曰或有言曰气质之质。便是形质之质。李君圣器以为不然。曰气质与形质有异。气质之质。即非形质也。气质可变化。而形质亦可变化乎。余闻之曰。质者气之所聚。形之所具也。气与形虽有别而质则一也。气质若变化则形亦随之。譬如动化与推去也。大抵气非形质则无所依据。形质非气则无所资成。其可曰气质之外。别有形质之质乎。盖圣器所谓
八月撰成学问三要。
先生常曰。欲学圣人。当先朱子。欲学朱子。当自退栗沙尤始。遂撮五先生所说读书存省践履之要。名曰学问三要。
九月游湖南。
自砺山历览诸名胜。至咸悦拜俞市南先生墓。渡舒川登风玉轩。望海山云物。转迤黄山而还。
十月(壬辰)己未。迁母夫人李氏墓。永窆于临陂祝圣山。
壬辰先生五十四岁。
二月著气质形质辨。
先生因李秉瑚之问。著气质形质之辨。略曰或有言曰气质之质。便是形质之质。李君圣器以为不然。曰气质与形质有异。气质之质。即非形质也。气质可变化。而形质亦可变化乎。余闻之曰。质者气之所聚。形之所具也。气与形虽有别而质则一也。气质若变化则形亦随之。譬如动化与推去也。大抵气非形质则无所依据。形质非气则无所资成。其可曰气质之外。别有形质之质乎。盖圣器所谓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第 693L 页
形质不可变化者。据要诀人之容貌不可变丑为妍。身体不可变短为长而言也。然妍丑长短。即是一定之分。要诀只举大体而论尔。亦非更推不去也。其变偏为直。变邪为正者则有之。九容工夫。虽出于天君之唤醒而形质不听命则其可得乎。以此论之。不可谓但变气质而不移容貌也。曾传所谓润身体胖。孟子所谓睟面盎背及养移体。皆非可證者耶。盖变化气质云者。至善之性虽具乎中。而气质之禀常拘于外。故学者必矫揉气质之偏而善反之也。气质才矫。容貌随之。无非拨转来样子而表里交正。罔有差殊。始可曰变化也。若以一定之分言之。不但有容貌之不能变。气质亦有不能矫者。圣人所谓下愚不移是也。然则恐不可只靠一边。硬作断案矣。朱子曰。质并气而言则是形质之质。若生质则是资质之质。此正是八字打开也。
八月省亲茔。
先生见亲茔松树虫蚀既尽。躬往彷徨饮泣。扫除数日后。虫自灭松益茂。
八月省亲茔。
先生见亲茔松树虫蚀既尽。躬往彷徨饮泣。扫除数日后。虫自灭松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