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序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9H 页
梧山洞契案序
凡世之为契者。例仿兰亭之会。鲜从蓝田之约。其意靡他。悦乎疏鬯而倦乎修治也。以疏鬯而倦。以修治而悦者。亦昔人之所难。况吾曹乎。岁辛酉春。余自怀之竹阳。侨居沃之梧山。盖取林泉之适于趣。而为閒静读书之计也。村之章甫慰余踽凉。暇日互集。或搜诗句。或举匏樽以乐其志。一日有笠者老农。突尔而来曰。子岂不思永久底乐。而只图目前之娱者耶。余曰是何谓也。曰务本而后有居。有居而后有众。有众而后有乐。乐与众则可永久尔。惟玆里闬。未知刱起何代。而前者居户殆近百数之繁。今焉凋落。十减八九。宁不寒心哉。余闻之愕然曰。何由至于斯。曰噫。法坏俗渝。官吏之侵虐转深。无名之徵索陆续。士莫能矫其弊。农莫能安其业。弃瓮投耜。日滋离散。不几玆一里必至于旷墟隙宇。是所汲汲者也。盍为经济之策。其策不外乎财。大小出力。逐岁拮据。以羡补不足而无贻瘼于民。则民可以赖而无虞。里亦靡久而复旧。从以毋犯乎逸居无教之戒。可教者入于学。不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89L 页
教者归于耕。菀然兴风谣之俗。则邻里之氓。亦必引领而归。如是而后。子乐其乐。与众共之。真不亦乐乎。余敛襟叹曰。善哉言乎。吾闻圣贤惟理是视。言当于理。虽妇孺不弃。况此言实出于利人善俗之方。则余虽无似。恶不猛从乎。遂合谋设此契。以立条约。不专为补瘼而已。若夫修契之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则相与觞咏于茂林清湍之閒。如兰亭故事。又肆筵于村塾。讲习蓝田乡约。向所谓疏鬯之情。修治之规。乃得并行而不悖矣。余谢于老农曰。今日之乐。寔翁之赐也。仍告诸同约曰。一里必本乎一家。一家又本乎一身。其身不正。则虽骨肉之亲。亦必悍然仄目矣。惟我同里。苟勉之以孝谨礼让忠信笃敬之义。以修其身。以正其家。申之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之心。不违乎规约。则其为化风成俗之美。岂徒止于一里。将以及于乡国与蛮貊也。凡契于斯者所当勖也。佥曰。子之言固矣。余遂次序其说。以备后日之考云尔。
送吴郎北归序
昔南容能谨于言行。三复白圭。今吴君兴一之为诗。其庶几乎。君美姿近道。伟才兼人。可以为需世之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0H 页
于是乎结冰玉之契。仍留陋馆。翻三百篇之旨。旨之深浅始终。靡不融会默识。听其弦歌二南及雅。颇亦起予。不觉手之舞足之蹈。视世之徒事口诵。吓走孔夫子者。则霄壤悬绝矣。而况昼之所讲。夜必思绎。至于身心工夫上衬切句语。逐旋咏叹。不啻三复。则其志尤可尚也。如是不已。则他日之造诣。岂可量哉。如愚方寻绎思传。无一知半解自得之味。视诸君为大愧恧已耳。然一点灯火。三馀相守。其乐足以忘西山啖荠之苦矣。日月骎骎。蓦有判袂之期。去留作恶。已无可道。而惟其离违之久。撤幌反面。苟难尼止。君其归哉。彼脩途风雪。跋涉艰难。尚不足为念。而只有一转言奉规。归而趋庭。若问汝学诗乎。则必不曰未也。温凊定省之暇。益循序熟讲。该遍贯通。而于情性隐微之閒。言行枢机之始。察之谨之。则庶不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之义。而真无愧于南容之贤也。君其勉旃。岁乙亥二之日。心石散人叙。
送李圣器南归序
地遇人美。名实相符者。余于湖南之宝郡。将见之矣。李君圣器。即宝郡之贤士也。温而栗。如玉其姿也。馥而幽。如兰其气味也。是以余深交而相与者。已有年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0L 页
所。而但恨其有来而无往也。是年春。又过余于沃州山房。翻朱先生书几沓。有疑而相质。有得而相勉。一日讨论。有一日之益。十日讨论。有十日之益。顾游从以来。初有之胜缘也。及其告归。彷徨永叹。去留同情。欲别而止。辄敛衽而请赠言。赠言是仁者事。余何猥为。然窃念朱先生尝规勉乎知旧门弟者。无非这药石也。学者固取之而随病试之而已。子既讲其书得其要。则奚又求益于愚陋耶。抑神丹妙剂左右纰缪。未能取择于其閒耶。乃以先生之赠周舜弼务实二字。撮而奉酬。愿贤者归而求之。益务其实。慥慥乎今日所讲之道。则毕竟造诣奚徒贤于一郡。亦将为邦国之宝。岂不美哉。余于异日。见其眉睫而欣颂也。圣器勖乎。
密阳朴氏族谱序
语曰鸑鷟之雏。毛皆五彩。筱簜之笋。茎必一直。盖物之此类。各有其一而不二见。譬之氏族。密阳朴参军讳天鹏之两世五忠是也。不佞尝高仰其忠烈而甚恨无以得徽迹之详。一日参军公之后孙准相,准硕甫。持示五忠实纪。擎读屡回。激激然切切然。如见其忠肠义肚。盖公师事重峰先生。立慬于上党之战。如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1H 页
彼其烈。其胤子四公。以复父雠雪国耻为心。并殒于俭川之阵。若是又美。不佞辄掩卷叹曰。若读此书而不泪者。固无人臣人子之心乎。既而准相甫谓不佞曰。自经壬丙两燹之惨。先世文献。散佚无遗。至于参军公以上年代昭穆失传无可考。家乘但云某公讳某之后。是以谱系未明。世族未收。违程夫子之训极矣。深慨于斯。图所以谱。爰自参军公始其系。以五忠后收其族。愿得弁卷之文。以明谱之所以作也。谨按朴氏之籍于密阳者。皆新罗王之苗裔也。其源深故其派众。以高丽赞成事萝山耕叟为祖者。即其一派。而参军公实萝山叟之后也。安隐峰抗义编。称公之家传忠孝。则虽无谱可徵。其先之以忠孝为家世也。噫。燹馀隆替。大关人家世。隆莫如五忠之烈。替莫如文献之佚。以其先则纵不免百年无故家之叹。以其后则著代讳名昭昭可谱。谱可已乎。然以五忠之烈。宜有天之报施之厚。而后孙反滞而不振何也。在其强勉继述而已。盖忠者不但赴难立慬也。事君尽职皆忠也。孝者不但殒身复雠也。事亲竭力皆孝也。其分之大小虽不齐。而其为忠孝一也。凡为五忠之后者。父父子子相继相勉。不坠家风之美。则忠臣孝子。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1L 页
永锡不匮矣。于不休哉。不佞实无文。何敢塞其请。窃有所感于心者。聊书此以归之。
送朴子商
朴君子商游远溪而将归。求言于余。惟仁者能以言赠人。余恶敢哉。然子以相勉之义求乎。则余虽蔑学。猥用今日之所可忧惧者言之。近年以来。异学之侵畔。日增月益。其出陆续。盖有不可胜排者。此曷故焉。世降叔季。二帝三王惇典庸礼之道。坠而不振。六经四子大中至正之教。弛而不明。为士者只愤悱乎文艺之场。饥渴乎名利之关。其入耳出口者。常在乎诡异新奇之说。而茫不知诚敬仁义为何样道理。以故骎骎然入于异教。率意恣行。自以为全身避患之术。莫妙于此。一雄唱传。十雌和之。十雄唱传。百雌和之。虽愚妇愚孺。皆翕然趋之。溺其情欲。梏亡本心之德。噫。本心之德既梏亡。而所谓全身之术。其可得乎。究其实则彼之迷暗。为可哀也。然自异教出。未有若今日之蜂起。此果非大可忧惧者耶。书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予弗顺天。厥罪惟均。孟朱所以推血诚辟邪说。盖原于此尔。是以晦翁尝云圣贤奉行天讨。却自有个不易之理。故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2H 页
也。此便与春秋讨乱臣贼子之意一般。由是观之。人而不言距熄之事者。孟朱之罪人也。况今邪说之为祸。百倍于孟朱之时。则凡读圣贤书者。岂不解痛伤而辨斥哉。然所以辨斥者。非欲以口舌譊譊相訾也。但当反经而益求吾学之广大高明。自家人子弟。以至乡党朋侪。亦无不讲闻乎先王之法言法行。使知此个道理。如丝谷之于人。不可一日无也。则彼之邪说。莫售于我而自可灭熄耳。此学者之所当汲汲也。故聊以奉告。子商智过于人。亦应自知。然归而益勉其所知。则吾党亦将有赖乎。岁玄黓执徐之秋七月。心石斋病夫书。
送廉君敬儒序
司马子长。方其妙年。周览名胜者。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奇闻壮观。以为吾有也。然其志盖在乎文章而已。廉君敬儒好读书数十年。尚叹无师友之益。遂负笈而行。自南而北。遍谒硕儒宿望。得闻古人为学之方。俾其胸中蕴抱益富而大。所过名山大川。亦莫不探其胜而消涤尘累。助吾气而发为用。伟哉敬儒乎。苟以文章之游则敬儒有逊于子长。而以师友之交则子长可俦于敬儒耶。夫文章。学之馀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2L 页
也。不以学道为志。而徒事于斯则未免鹦鹉之能言。余于是知敬儒之志不草草也。敬儒自北而过余。詑之以耳目之所得。余闻之流涎不已。复曰子其归可休矣。凤阳山下清溪一区。是子之游息之所也。痛扫溉室堂。熟读圣贤之书。益穷义理之奥。致精而克明焉。则自一身接于万事。无不了然而得其正矣。夫然后庶不负向日所受于师友者。而真为读书之士尔。愿敬儒益勉之哉。敬儒曰唯唯。仍请记其说。是为之赆。
花山世稿序
安东权君公立久从余游。一日袖示其先世合稿。谬以玄晏之托属余。余屡辞不获。乃敛衽而卒业。此权氏之七世文献也。昔程夫子叹无百年之家者。亶由其文献之无徵。而洎南渡。有东莱吕氏以八世文献特著焉。今观权氏文献。虽未及八世。而其家学绍述之美。师友渊源之正。岂有逊于吕氏也哉。吁亦盛矣。若三槐堂之艺业行谊。有得于寒暄之门。而戊午祸后遁居求志。盖其家学渊源。自公始也。若花阴公之挺身奋义。与郭忘忧,金松庵诸公同其死生。足以劝后世之为人臣也。若德岩公之服事贤师。博洽经传。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3H 页
深痛国耻。赍志未就。宜乎前修称之以岭下名士也。若砧渊公之向上笃志。从师信道。实有人不可几及处。与群弟诸侄。同造拜于吾先子。先子甚器爱之。许其一门德星之聚。尝伸辨师诬。明白痛切。无所挠夺。百载之下。令人起钦也。若竹庵公之卓荦气节。精详学术。甚被江门之奖诩。与金三渊,闵丹岩诸名贤。相讲磨迭唱和。又疏请尤春两先正之从祀圣庑。其尊贤乐善。斯可类推也。若梅谷,菊轩两公之嗣守先业。佩服师训。而于斯文事。靡不殚诚。为一时诸名胜所器重。若星斋公之隐居行义。不坠家风。亦见推于乡里。有是哉。权氏家世忠义德行。实为相传之徽范。则文章自是馀事耳。七世遗稿。掇拾于断烂者。固皆鲜少。宜其合为一编而名以世稿也。故其编也亦甚寥寥。而中各有附录。该载事行。使读者可井井乎考德。至若诗文之声调格力。非愚陋所可妄评也。诵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遂历论其世之大槩。盖花山是安东之旧号云。
松竹轩裴公遗稿序
世之以集名家者。指不胜屈。而举皆卷帙裒如。其文彩烨如。夷考其实则人或不如其文。而其言只斗靡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3L 页
夸多而已。向上求志之士。奚取诸斯哉。若近故松竹轩裴公遗集。阅郁攸而收拾烬馀者。诗若干杂著及祭文若干。大都不过一草沓。亦甚寂寥矣。然而迹其平生潜懿。则公早谢场屋。受业于锦谷宋公之门。以经训为终身佩服。以孝悌为传家箕裘。诫子孙以度。交朋友以敬。其学其行。见称于乡党者雅矣。据其咳唾之馀。则志存平淡。发无奇邪。盖其为言也𥳑而鬯。实而不浮。视今之狂怪雕锼者。不翅悬绝矣。公尝酷爱松竹之劲节。种培庭畔。用寓盘桓啸咏之乐。我世父守宗斋先生写其轩号以遗之。观此又可知其嘐嘐然有古人之风韵。而深惩于叔季浮华之习矣。尤令人起钦。然则是集也虽甚零碎。而如全鼎之一脔。曷不为子孙之葆藏也哉。公之孙监役锡夏以余有旧谊。请置一言于卷端。余不忍孤其意。略为之叙。以见公之可传者。不在文之多少工拙。公讳应焕。星山人。世家稽西之耆庄云。
心适堂尹公诗稿序
呜呼。人之以名节砥砺者。苟非读书明理。取舍之分素定于心。则不为祸福所怵诱。而能全其所守者鲜矣。若心适堂尹公讳顼。岂不诚卓伟哉。昔在昏朝。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4H 页
凶势焰熏天之日。祸福立判于从违之閒。而公以太学生。能不屑就已。大忤其志。竟失擢用。及废 母议起。奋然抗论曰。若尔则天道灭矣。人理丧矣。遂大书以讨群凶之罪。揭于泮宫。是岂出于一时慷慨激发者耶。其平素所守之确。可槩矣。于是群凶恚甚。祸将不测。赖有力救者。仅免硎坑而放逐田里。公乃携其弟。南下宝城。寄迹于林壑溪谷之閒。自称饭牛老人。世俗之譊譊声利。一截不留于胸中。只以诗酒酣歌。自娱而适于心。堂之号。盖以是也。公之殁。今几百年于玆。乡人尚诵其流风馀韵。后孙离俭甫。遣其族喜复谓余曰。吾先祖遗稿入于灰烬。但有诗什所稡若干篇。其传与不传。于先祖固无所加损。在后孙之心。不忍任其蠹蚀残灭。将以活字印之。愿得左右校勘而弁以玄晏之重。余实固陋。何可承当。屡辞不获。盥手翻阅。略正其豕亥银根。辄掩卷叹曰。公以高才伟器。不得展布其蕴。又文稿爽传。无以考详其平生言议。甚可惜也。然其相与游好。皆当世之名胜。而芝峰,象村,守梦,隐峰诸先生。亦与之相善。此非见木而可以知山者耶。今零碎之编。虽若无所轻重。犹为全凤之一羽。则自不可以不传。若论其声调格力之高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4L 页
观于芝峰挽诗所云词源浩荡倾骚垒。逸气联翩倚笔锋。可见其绝非近世藻绘之比也。然欲知公者。若在诗而已。则岂不误乎。故余窃以所感于心者。书于卷端而归之。
送李升彦北归序
余夜坐山斋。讽诵朱夫子感兴一篇。门外忽有剥啄声。惊而延之。乃李君升彦也。数千里颜面。六七年阻阂之馀。其欣倒当何如耶。与之谈古今析名理。不知夜之将曙。张横渠尝论朋友琴瑟简编三者之乐。以朋友之来为最者。真先获也。升彦转造于吾伯氏门屏。留几日而复访余。袖示一帖子曰此伯子所赐。余受而擎玩。则自尧舜以来道统传授群圣贤真像之所摸及吾先子文正公法画数本。世父守宗斋先生手札一幅也。余敛衽而改容曰。子能知夫此帖为天下莫重之宝乎。亦知夫吾伯氏畀付之本意乎。噫嘻值玆百六。圣道晦盲。夷狄乱华。驱衣冠于鳞介之薮。能忧是而反之经者。世有几人欤。况关北。国之荒裔也。声教素远。文献自少。则今日之忧。宜倍于他邦。子之所可惧者。不翅大矣。吾伯氏所以警子者亦深矣。愿升彦克体此意。敬奉此帖而归。羹墙于斯。钻仰于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5H 页
斯。日与同志讲其学服其训。必如侍圣贤之侧而罔敢少弛。使人人观感而兴起焉。则异日阳复之渐。可权舆于此矣。盍亦汲汲乎勉之哉。升彦告别。不禁悢悢。遂书其所言。用代赆礼焉。
培根契序
阴阳五行动静相生。而天下之物无无根者。人于其閒。得其秀而最灵。其为根也。广而大公而正直而健。与天地同其体。四时同其用。日月同其运。鬼神同其造化曰心。心得其养则圣耳贤耳。不得其养则非禽非兽非草非木。而天下之一弃物也。是则物欲为之累耳。譬诸谷种。实而无秕糠之杂者。得其善养也。然而地之广狭。树之早晚同。其所收悬者。人事之不齐也。其必仁以耕之。礼以播之。义以耨之。然后茂其华实叶干。而根之深厚。固可卜也。砺山宋允章读圣贤书。遍求切磨之益。欲以培其根也。既而退与邻里行相揖乡饮之礼。书条约于策曰培根契。请余以叙其事。余惟培根。将以达支也。仁义礼智之心。根乎天而托于人。孔孟程朱。培之之师也。诗书礼乐。培之之具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培之之方也。诚也者。培之无閒断。敬也者。培之无内外。循循焉培之以道。则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5L 页
必有黍稷稌粱。方苞颖秀于百亩之田矣。苟或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又揠而助之长。非惟其支之不达。根且日亡。但见荼蓼稂莠盘据固结而已。可不惧哉。允章既知其所务矣。必以余言为然而益进其务焉。
海州金氏族谱序
金氏籍海州者希贯也。其氏出源昉。无往牒之可考。子姓沦落沈微。仅藏一部家乘而已。谨按其家乘。以丽季左司谏讳士濂号芦隐为鼻祖。厥后几世名讳失传。而至文东实全罗都事也。其玄孙鼎。 成庙朝擢上庠。 中庙朝登文科。官止判书。昭穆世次。自此始井井焉。然而今十有馀世。云仍之散居湖南者。只若干人殆不振。因上系之失传而后承尚未收族。此伊川所谓不知来处。流转四方者非耶。芦隐公诸后承。遂相与询议。依家乘修派谱。金桂沃远来。问序于余。夫谱者将以传乎世而徵诸后也。宗支收录。罔或遗漏。事实记载。皆得纤悉。则序固在其中矣。何必赘以芜拙之辞。但有一转语奉谂者。氏族之兴衰隆替。不在谱而在乎人。苟毋徒以今日之修谱为昌蕃之渐。各自饬励。惇行孝悌。思所以大厥家声。则金氏之兴隆。其庶几乎。然窃考大东韵府之汇集人物。芦隐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6H 页
公官职事行昭著而系以安东人。抑其子姓或有受封。别籍于海州者。而屡经兵燹。文献见逸。故今无可据之实耶。殊不可知也。余虽无文。不忍孤其请。略书此以副之。尸其谱事者。桂沃之大人良浩甫也。于芦隐公为十九世孙云。
光山金氏派谱序
肃庙元年。吾先子被 谴窜北。朝野之閒。凡欲扶正斥邪者。跼蹐莫敢言。柏峰郑公与云坡金公。乃抗疏陈辨。并被窜谪而不少沮挫其劲正之操。视宋之蔡吕。可无愧也。百载之下。余窃钦叹景慕。自非馀人比。而恨后属落落。邈无相识者。一日云坡公八世孙在仁与其族慎泽。过余而讲先好。仍语余曰。吾光山之金。既有大谱。而都总制公脚下当入者见漏。岂程子所论使人不忘本之意也。以是为病。谋别为派谱。幸赐一言以弁诸卷。余辞以无文。而其请甚力。谨按金氏自新罗王子兴光。始为东方大姓。而累公累卿。代不绝书。入我 朝。总制公之弘功。深被 太宗之褒嘉。自是后承益蕃衍。散居全湖而閒多名硕。至若监察公之学博行高。允为文元公先生奖诩。而吾先子铭其墓。又题挽曰沙溪门下士。栗翁道中人。可槩其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6L 页
平日所推许也。守愚堂之孝。学海翁之忠谠。又见其表著。是皆总制公遗泽之所洎也。然则今派谱之以总制公为始。亦岂非各知其来处者欤。凡谱于是者。既明其系。收其族矣。且能惇行孝悌。思所以不沫前徽。世其家声焉。则不亦韪乎。余以固陋。猥因序文之托。得详诸公实迹。而又知先世谊分之深。不但云坡公一派而已。则为幸大矣。遂忘拙略书此。以塞其请焉。
送李圣最东归序
余于沃州山中。杜门铲迹。甘同王骀兀者久矣。旧契李君圣最。以峨冠大袖。飘然杖策千里来问。拭目把臂。惊喜交深。二十年之閒。发之漆者苍。而颜之丰者皱。极叹人生之遄老也。寒暄讫。叩其行橐。李君跽而进曰。今日之行。得偿宿愿者甚大。于山见枫岳之形胜。于水见东海之朝宗。于人见崔勉庵之魁梧。生平之志遂矣。愚闻之歆艳不置。夫枫岳之形胜。冠于我东。自古名贤达士莫不游览。而中国人亦愿一见也。东海是鲁连之所蹈也。勉庵肮脏高标。当今天下士也。生长我东。若不见此个名胜。亦未免了翁寡陋之愧。子之游岂不壮哉。历选古之周览名胜者。子长居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7H 页
拇。子由次之。而直不过耽其游助其文。以治华藻而已。今子之游。亦岂为此者耶。高论谹议。可以警发衰俗者。必有得于勉庵矣。愿为愚道之。李君乃藏三耳而不自诧。因请赠言于愚。俗所谓欲敋人者。乃被敋也。无已则有一焉。子其归而务学也哉。学而后志方得大遂。须思朱夫子园佳志荒之戒。一岁之中无一日荒废。一日之中无一刻荒废。而循序做去焉。则今之得于游而助其气者。尤可验活泼泼地。子其念哉。愚于异日。将膏车而请益。且与之相羊乎万瀑九龙之閒。则可以补吾踦。更以是为期焉。
辅仁契序
人之为学。盖无师友之益则其弊也必愚。故自孔门三千之徒。以至盛宋群贤我东先儒之门。莫不资师友而有所成焉。然则师友之道。岂不重且大欤。噫。世降俗靡。师友讲磨之风陡绝。郡国闾巷。未闻誉髦弦诵之声。竞趋驵侩牟利之习。其为弊也。不翅愚而已。殆亦杌隉。无可即之安。长吁大恐。孰过于是哉。湖南之冠山诸章甫。从游于吾伯氏脚下。与与焉求益甚勤。设一契而春秋会讲。非圣贤之书。一切不入乎耳。不出乎口。又德业之劝。礼俗之交。过失之规。患难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7L 页
救。仿蓝田乡约。更相劝勉。名其契曰辅仁。编成一册子投示。余亟受而翻阅。不觉敛衽而起敬。夫仁。人性之所固有。而其梏亡之者。即利耳欲耳。今诸君能自拔乎此。专攻先觉之训谟。则其入孝出悌。交务为仁之本。深惩颓俗之弊审矣。古人云天下可说。莫若朋友之讲习。如诸君可谓得天下之说也。此奚独为友道之辅。亦将为世教之助乎。然窃有一言可谂者。凡事作始非难。克终惟难。愿诸君以作始之心。孜矻而靡少缓。则终焉有成矣。易所谓不远复。亶在乎此。诸君念哉。
百源录序
天降斯人。莫不有彝性。性之全体大用。本乎仁而发乎爱。爱莫切于爱亲。而爱亲之道。惟孝而已。忠君悌长。治民抚幼。皆繇是而推焉。故是为百行之源也。呜呼。人非其亲。岂有此身。语其恩则昊天其大。语其情则河海其深。为人子者。虽没其身竭其力。未足以报也。是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为事亲。盖孝之始终。无出于此。此皆人子之职所当为也。然气禀有拘。物欲交蔽。冥然顽然。不知有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8H 页
个道理者煞多。故圣人必立教而倡导之。其所以求端用力之方。见于经传者。该且详矣。但其指有大小浅深之别。其行有常变先后之殊。而散出于诸篇。统宗紊错。难以领会。苟必蒐辑以序。常目观之。如程门类聚为仁之方。则不亦善乎。禹斯文声最甫。乃摭古圣贤明训至行及诸子之可法者。列目成编。又引注家要切之言。比类附合。以备参考。名曰百源录。其用功甚勤矣。奚但为考索之便捷也哉。声最甫袖卷而来。请余以弁文曰。毋使人轻视可乎。余盥手卒业。喟然叹曰。子之为是编。岂非从体认中出来。己欲立而立人者耶。览者或有轻视而谓之赘妄。则其意非徒贼人之仁。乃自绝于孝耳。何足道哉。噫。夫人之为孝。譬如粤镈燕函。固为则能尔。然见今世降教弛。蹄迹交横。天叙民彝。几绝而仅有。若使是编。必人人受读。有所观感而兴孝焉。则其于释回增美之化。亦将大有裨补。而三代之俗。庶几复见矣。乌不休哉。余于是忘其陋拙。谨为序以归之。
密城朴氏族谱序
族之有谱古矣。我东氏族无谱者鲜。而亦或有以大族而谱未克修焉。是则繇源远而支繁。有未易穷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8L 页
而广收也。今于朴氏之族。盖亦有以验之矣。其氏出之悠远。繁昌甲乙于东表。而实源于新罗天潢。数千载之閒。枝分派别。各自为贯。不知其为几许也。其贯于密城者。寔以密城大君讳彦忱为鼻祖。而历世既久。子姓益蕃衍。遍于八望。谱不可总一。今太师公后孙。爰收岭南若而派为系牒。此非向所谓溯远而未易穷。收繁而未易广者耶。然明于谱系者。继此而起。有增修而无遗阙。则录此而待之者。不亦美乎。噫。自太师公以下。世袭文行。閒多闻达。而至如迂拙子之经术直道。四美公之邃学行谊。安国公之清修高标。凝川子之节义文章。惺斋公之理学名行。慕轩公之笃孝旌褒。玄石苍岩两公之伟文卓行。三隐昆季之孝友骈美。其奕叶发舒。一何盛哉。盖入我 朝。冠冕虽不如胜国之燀赫。而其世德积徽绳绳不绝者。尽氏谱之所稀也。凡谱于斯者。苟能有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如苏氏之说。而觑得乎程张二先生所云收宗族而厚风俗。立忠义而益朝廷者。则其为承先裕后。昌大门阀。又其庶几乎。主张谱事者。即箕永,晚永,秀昌也。遣其族上舍秀寅。谒弁文于余。不忍孤其远来之意。遂为之书。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9H 页
谷山延氏派谱序
延君秉道。毅悯公之族裔也。赍毅悯公所辑世谱来谓余曰。吾延之氏族。古稀而今繁。散居四方。谱不可合一。将以派乘图刊。愿公一言以贲之。余不获辞。擎阅其旧谱。乃同春先生以其外裔。尝编录而亲自书题。毅悯公更加蒐辑者也。吾先祖文正公实序之。且有诸先贤发挥之文。则其光耀于谱牒。无以加矣。谱虽新修。而仍用旧序诸文。为十分恰好。奚赘以陋拙之辞哉。延君曰。此固然矣。然旧谱则自鼻祖以来。奕叶孙支。辑而一之。今则十七世以下。分而二之。是势穷所致也。明其由不亦可乎。虽于管摄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之道。有少欠缺。然使入斯谱者。知其所自来而油然有孝悌之心。则乌可曰无补乎。韪哉言乎。余遂叙述其酬酢之大槩。至若世德源流。已备于旧序。不须架叠。而其主管谱事者。延氏之门老钟英云。
延日郑氏派谱序
延日之郑。为东方巨族。其源甚丰。其派甚众。殆遍国中。而有一派世居完山。或以文显。或以武扬著称者。学圃公讳叔周之脚下是已。学圃公俶傥有大志。尝于丙子虏变。举义传檄。我先子尤翁述其墓文以赞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299L 页
之。其胤杯山,柏峰二公。联芳趾美。服事我先子。蔚有声望。当师门被祸之日。柏峰公犯凶焰抗疏。作西山道州之行。树立尤卓尔。而其季节度公之嗣。亦以戊申勋劳著闻。夫三房氏叶之蕃衍。名行之不绝。岂非学圃公种德厚荫之攸暨耶。是年春。学圃公之族裔东植。过余而讲先好。娓娓不已。秋又遣其侄子熙祥。谒以谱牒弁文。余非玄晏何能焉。而亦不忍辞。则曰我伯父守宗斋先生旧序所以表章者。纤悉无遗馀。余复何赘。然旧谱之作已久矣。子姓益繁。亲竭而为路人者亦多。则继辑无漏。乃谱之常也。撰此其可乎。凡谱者不忘本而收宗族也。孝悌由是而生。忠义由是而立。然则谱牒之关于世教也。顾不重且大欤。故程张二夫子之训。欧苏诸大家之说。尝惓惓于此。人皆可以诵法而勉励者也。郑氏之同斯谱者。苟管摄其心。毋违乎是而交修共勖焉。则庶几其两尽于述先敦族之道乎。请以是书于卷端。主管其谱事者。东植与杯山公八世孙寝郎夏圭。同其始终云。
习静先生遗稿序
呜呼。此我习静府君所著诗疏及书杂著若干沓也。窃观世之以集名家者。类皆卷帙裒如。文藻烨如。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0H 页
夷考其实则人或不如其文。而其言非赘疣则淫哇耳。故鲁论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朱子序诸贤之文。必先序其人。亦以是也。今欲读府君之文者。先考其德行之基本可乎。府君自龆龄。孝友已著。乐善而好学。尊贤而尚义。与季氏睡翁府君相饬励曰。即今世乱斯极。朝闻夕死之训。政宜受用。无忝所生。虽在颠沛流离之际。讲习之工。未尝暂辍。以野隐忠显公为子。以尤庵文正公为侄。大启家庭。步武之烜赫。若非府君训迪之正。乌能有是哉。 宣庙丙午。以明经对策登第。清名直道。为世所推重。石室金先生许以畏友。泽堂李文靖奖以豪杰之才。溪谷张文忠亦称诩以所知中第一流。则其立朝也。风仪之峻洁。器量之超迈。此可槩见矣。文正公状其行曰。人无愚智。无不服其德。又曰自号习静。盖公之学所得于静者为多。故本根深厚。义理精明。其所成就。有大过人者。此又可见其德学之造诣宏深矣。呜呼。府君之平日所勉所行。若是其纯笃。故发于论议文章者。正直明白。无非立人纪扶世教之义也。然文章是府君馀事。而亦散佚殆尽。仅得蒐稡于断烂者。是数𢎥而已。盖府君之不朽于后者。顾不在斯。而亦不可堙没。故十一代孙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0L 页
左宪。爰谋登梓。以草稿授秉珣曰。可釐正豕亥而题弁文。余虽不敢当。而亦不敢辞。谨为之说如此云。
安阴西门氏族谱序
西门氏。本中原所称四维复姓也。在东表尤为稀族。其派虽甚微而其源则眇远。春秋时郑之大夫居西门而有令德。故因以赐姓。厥后世家河南。元至正年閒。送公主于高丽。以恭悯王为驸马。侍臣中郎将西门记扈卫出来。乃受封于峤南之安阴县。子姓仍贯焉。中郎之胤。入我 朝为府使。以至孝闻。其孙参 光庙原从功臣。盖其世德著传有如是。而后来支裔零孱不振。噫。根固而枝脆。源深而流细者。岂其理耶。一日临陂士人西门烨与其族焘圭等。赍其谱录来语余曰。吾族散在各处。孑弱颇甚。而修谱滋久。往往有不识名而视同路人。诸宗惟是之惧。方谋继辑。愿得以一言贲诸卷。余辞之固而请益强。夫谱者明其系派也。昭穆序次。履历始卒。具载其中。览者可详矣。矧又前儒之赞叙遗记之凡例。昭在卷首。更何用赘疣为哉。然窃有一可谂者。上系既以忠孝立家而垂裕后昆矣。凡谱于斯者。苟能一心交勉。绍先敦宗。以致仁深而德厚。则安知其后世之蕃昌。不为东方大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1H 页
姓也。然则是谱之成。实有关于华阀之隆替乎。遂为之叙。
野隐李公诗集序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恶乎至。孝为至。义恶乎尽。忠为尽。夫忠孝为为仁义之本。而人道之所以立者也。然历选往古忠臣孝子。指不胜屈。而其并行而两全者盖鲜矣。一日光州文雅李秉俊,秉采等。袖其先祖野隐公遗稿。示余而托以玄晏曰。吾先祖自幼事亲。克致诚敬。及就傅。乃游畸庵郑公之门。郑公推许以远大之器。仍以兄子妻之。丁卯虏乱。举义扈随 东宫于完山。是年春。中司马两试。越六年癸酉。蒙除别提。以事亲之日短报主之日长。辞而不就。辄为畸翁所引。赴职未几而归。丙子乱。又倡义起旅。至上党闻媾成。痛哭而罢。以诗见志曰。蹈海孤踪谁复继。白头羞作苟生人。自后十馀年。不复以事物婴其怀。固守志节以没世。此吾祖之懿行大槩也。性潭文敬公尝揄扬于墓文。子又叙述。不其宜乎。余闻而敬叹曰。向所谓忠孝两全者。寔非公之谓耶。盖其志行既如是纯笃。则馀事文章。不足以有无为其重轻。而今云仍辑其遗什于散佚之馀。付诸剞劂氏。以图寿传。不亦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1L 页
韪乎。然顾其为编也。颇甚寂寞断烂。而正如隋珠昆玉。愈寡而愈珍矣。其声调高下。非余浅陋所敢议到。遂略书其兴感于心者。忘拙塞白。公讳鼎泰。永川人。双溪讳宗俭。在 文庙朝。以行义著闻。 上赐号孝友堂。于公为七世祖。盖其家范有自云。
昌宁曹氏世迹序
记曰先祖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此人人之所宜兢兢然致思。而若其先世之文献。入于郁攸。佚于兵燹。则虽欲知而传之得乎。是以以宋朝文献大邦。程子尚叹无百年故家。盖人家先迹之徵于久远。固亦难矣哉。日鸣阳髦士曹君光镐赍一册子来谓余曰。吾先世令德之著显者凡有八贤。而所著文稿。皆佚而不传。虽或有所传之略干。不足以炳然考徵。故吾先人尝遍蒐当世诸名硕赞述吾家先德之文字。钞成上下沓。藏之巾箱。惧亦年久则尘埋烟没矣。爰谋登梓寿传。愿得一言以弁诸卷。余无玄晏笔力。奚以塞白。固辞不获。遂盥手翻阅。提学公由道之抗疏忠直。请雪圃翁幽冤。竹林公秀文之见称以湖南真儒。云谷公浩之困于群小。气节不摧。教官公汝忠之屡徵不起。讲道葆贞。倡义公坤男之敌忾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2H 页
殉节。扶植伦纲。三清公溥之亲炙大贤。忠孝卓荦。进士公尔彬之交游诸贤。伸救尤翁礼祸。白岩公弘业之邃学劲节。严斥乱贼。何其世趾其美之盛且富也。呜呼懿哉。昌宁氏之祖祖孙孙。砥励名行。罔非厚德之流光。则其视绣虎之专尚虚文而无实者。不翅霄壤之悬矣。盖此裒辑先行以图传后者。岂不曰明且仁乎。然而窃有一可勉者。圣人尝以善继善述。为武王周公之孝之至。由此观之。则世人之徒事称扬先美。而不复知有继述之为尤善者。固非贤孝君子之事也。既能知而传之。则且须修德绳武。思有以显其父而光于祖可也。凡曹氏之为八贤后承者。盍以是自勉焉。谨为之书诸卷端以归之。
遁斋集重刊序
呜呼。遁斋郑公实迹之可知者非一。而知之者甚鲜。盖与同门诸贤死生显晦。熬有不同者而然欤。一日公之后孙禹铉。赍其遗集一册而来示余曰。集中不无𩥫驳。亦有苴漏。爰谋增修而重刊之。愿赐一言以贲焉。余不觉蹶然而作。一翻阅而得知公益详矣。公讳汝谐字仲和。一蠹文献公之四从弟也。年甫龀。受读小学。洒扫应对事亲敬长之节。能一一罔违。见者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2L 页
皆敬异之。不以童稚待之。及读鲁论至人不知而不愠。辄三复叹曰。为学本领。其在是矣。人之知不知。何有于我。此可见公之天姿自幼近道也。文献公甚嘉之。以玉不琢不成器之语勉之。公深自佩服。遂从学于佔毕翁之门。与金寒暄,南秋江,金濯缨诸贤讲劘而为道义交。则又可见公之德业终焉玉成也。至若铨曹孝廉之荐。教授台通之 除。固公之分内事。而犹以虚用名誉为耻。恳辞不就。其所存之正。所守之确。亦不可诬矣。及戊午祸作。公不胜愤慨。草疏数百言。将叫 阍伸救。闻寒暄移配升平。袖其疏往质。寒暄力止之曰。此稿若登彻。则吾辈之祸益惨矣。不如投丙。且白日照临。从容就命。岂非平日讲劘之本意耶。公乃痛哭而归。杜门屏迹。以遁为号。卒有得于不知不愠之圣训。盖公之平生大槩。虽与同门诸贤有显晦之殊。然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者。亦非公之谓耶。骆村朴文景公状公之行曰。天克生贤哲。所以为斯世用也。然世或不知而不见用。则抱道怀德。韬晦光景。隐然为一世之矜式。其功与出世等耳。此实知德之善喻也。百世之下。欲知公者。可徵信于斯矣。其所以不朽公者。岂在于断𥳑烂篇也。然而诗可以言志。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3H 页
文足以达意。则览公之一诗一文。尚有以揣摩其志节意趣耳。惟其所可惜者。伸救一疏火而不传。以缺郑氏之文献也。余遂抚卷兴吁而书之如此云尔。
秀峰居士遗稿序
呜呼。此秀峰居士裴容焕圣咸甫之残稿也。秀峰生四岁而识字。八岁而能属文。成童而博经史。弱冠而鸣词章。既而志在为己之学。学于我世父先生之门。与余诸从昆季游。莘莘乎问业。娓娓乎言志。如是者殆十有馀年。秀峰不幸短命。衋哉真古所云秀而不实者欤。日月忽忽几何。今余老白首矣。每追理过境。潸然不知所按。一日秀峰之子基万袖此卷而来谓余曰。昔吾王母抱西河之恸。日夕哀号于先人墨帐。家众欲慰止之。掇墨帐所弆手迹。投之火。小子稍长。惧先徽是泯。遂稡诗若文之散在士友閒者。成若干沓。愿以一言弁卷。则庸讵非不朽吾先人乎。余受而阅之。恍然若复接其仪形。因抚卷叹曰。秀峰其不没矣。夫没世而名不称焉者。圣人所疾也。生而无可称则其生也便亡也。没而有可传则其殁也犹存也。伟哉秀峰。既得其号于师门。为乡党辈行之称诩。其所存之实。顾不在斯欤。又得克肖一嗣。拾其遗而寿其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3L 页
传。是虽寂寥短编。视没世而无称者。不亦大多乎。然以仁厚之姿隽颖之才。而生不得久其年者岂理乎。噫。昔石南槐堂互咏风花月露。艳其藻思明敏。操笔立成。而愧余之根钝无匹。孰谓今日明敏者反夭。根钝者犹久。摩挲其遗躅。却如千古卷中人耶。呜呼。余窃读其诗感窗影一绝。可见其实心做工处。又世途行尽蜀。民尤去尤秦之句。可见其切于慨时。至若与李克斋书。其蕴抱之美。亦可槩矣。而向所谓其所存之实。于是乎益徵矣。然则此稿乃秀峰生世之典型也。为其后者。图传之无湮。诚亦贤乎哉。余实不文。何可抛秽于佛头。拊旧怆今。不忍终辞。遂为之叙。
二顾堂金公遗稿序
古人称三不朽。先德行而后文艺。立言为末。盖本末之序然矣。然君子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功。发之为文辞。则有德者必有言。德之立言亦立。言之立德亦立。其致一也。而理顺辞达而已。若夫雕琢文辞者。夸多以为富。斗靡以为工。不惟无益于行。反害于德。未免鹦鹉之能言。此岂君子所取者乎。湖南处士金公玉铉甫。尝游我叔父文献先生之门。进退语默。温然有德之基。俨然有德之符。扁其居室曰二顾。公之所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4H 页
求乎言行者。斯可槩见矣。又请业于我伯氏。益慥慥焉。讲明义理。当衣制变革。身不脱先王法服。慨邪教侵畔。口不辍古圣经训。识者咸称吾党善士。既禀得于天者全。而何遭值于世者舛。深藏岩穴。未展所蕴而止是可惜哉。公之孙镇墩裒公遗稿若干沓。来示不佞。要以玄晏之托。不佞虽不文。追念旧好。何忍辜负。受而翻阅。益详公平生。其于文章。若不屑屑者。而清明温厚之气。典雅深湛之辞。却从德性中发出来。诡异不经之音。一截不有也。可谓其文亦如其人。足以不朽者欤。噫。见今学术分裂。异说蜂起。有倍于公之时而吾党甚孤。如公之言顾行行顾言者。不复易得矣。读其文考其行。愈不禁交游之感。遂忘拙陋而为之叙。以见公之可传者不在文章而在乎德。未知尚论之士亦以为然乎。
传习契序
师友讲习。孔门之遗规也。曾子以传不习为忧而日省之。以垂斯道之传。思孟受之于前。程朱继之于后。其所以发明义理。见诸事功者。皆从传习而得其宗焉。盖欲学圣人者。其可废讲习乎。讲习废则所学固陋灭裂。其弊也不翅愚而已矣。吾伯氏之门。志学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五 第 304L 页
士。群居受教。及其退也。道里不近。势莫能陆续相聚。则在家讲习。难如薰炙师席之日。岁丙申秋。南中诸同志爰立条约。名曰传习契。曹君景行谒余以弁文。余观其立约节目。摹仿乎白鹿洞规。参酌乎隐屏学规。其设施注措。可谓盛且美矣。因窃念程夫子尝云苟为其事。必有其功。今吾道斁丧。邪说充塞。俗尚从而颓靡。人纪无以振作。诸君乃能竦拔奋励。笃近而举远。坚著跟脚于服师卫道之地。其事固莫善于此矣。此不惟明善于其身。庶亦有补于世教。岂可曰无其功乎。愿诸君益勉志业。学之不已。习之不怠。斯道赖而不坠。则其功之植立。自当杰然乎。然则吾伯氏之门。育英之乐。顾何如哉。余老且病矣。虽不能参其契。而歆歆然嘉其意。猥书此以勉之。虎溪安圣和甫。极力助补以完契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