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杂著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3H 页
书社讲义
  击蒙要诀
凡学者不先立志。则无以为学。孔子以生知之圣。无所事志。而犹曰三十而立。况众人乎。所以栗翁于此书。首之以立志章。其警发后学。深且切矣。今日之先讲此书者。实倍加勉励之义也。诸君念哉。
朱子尝曰。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吾先子又曰悠悠二字为大病。学者之有始无终。却步退转者。皆自悠悠中出来。岂不大可惧哉。当服膺此训。各究病痛起处。勇猛奋励。除去閒准拟。倚阁閒议论。心心念念。必以读书明理为终身持守之符。庶几无此病矣。诸君尤勉之。
   宋益宪问。被发是五胡陋俗。而朱子仍存之于家礼者何欤。
被发固西原蛮俗。而自唐初胡越一家之后。渐染成俗。因有此礼。至赵宋而不变。朱子仍存之于家礼。沙溪先生尝曰行之已久。一朝去之。恐未免讥骂。朱子之仍存。抑此意欤。巍岩后孙以其先训。不为被发云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3L 页
耳。
   朴珽九问。若是大段恶人。(止)不可抑而受之。然则孔曾何以受阳货之馈。季氏之赐欤。
阳货之豚。季氏之箦。均是大夫赐士之礼。而孔子之往拜是礼也。曾子疾革。扶而易之。固非大贤则不能如是。孔曾之事。不可以抑而受之者拟论也。
  小学
小学一书。便是圣贤开示门庭也。件件事事。就上面讲究委曲。考古验今。体会躬行。庶几得立教之实。○小学以胎教为首。而语类以为阴阳交际之气。当其好者则质美。逢其恶者则不肖。盖人之禀气。有美恶之不齐矣。圣人之气。与天地会明之气。恐无分别界限了。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如日月清明。阴阳调和。是天地正粹之气也。若日月昏暗。寒暑反常。是天地偏驳之气也。丹均之生。却是禀昏浊之气。故为不肖矣。然人之本性之善。初未尝不同。孟子道性善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夫尧舜性者。不增毫末。而万善俱足。众人则不然。必资学而矫气质然后。可复其初。若是丹均学精一执中之工。勉勉孜孜。则气质之偏自消。尧舜之业可绍矣。故古人曰气质之用狭。道学之工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4H 页
大。
   朴珽九问。明命赫然。是形而上。罔有内外。是形而下否。
明命赫然。罔有内外。谓天之明命。无界限之分也。明命。即理也。非气也。可以形而上之道言之。不可以形而下之器言之也。
   张箕焕问。交友之道。宜若言于二十而冠成人之时。而至三十而曰逊友视志者何也。
陶庵曰。十年出就外傅。已略有交游之意。至二十而冠则始成人矣。然博学不教之意观之。则师友之道犹未广。至三十而后。博学而至于无方。且内而有室。外而交友。则成人之道。于斯备矣。此当为确论。复何疑乎。
   问。男子三十有室。女子二十嫁。男子之三十。于女子之二十。不亦晚乎。女子之二十。于男子之三十。不亦早乎。
内则注严陵方氏曰。嫁止于二十。娶至于三十者。阴以少为美。阳以壮为强故也。盖阳数奇阴数偶。男长女幼者。阳叙阴促。男三十。筋骨坚刚。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盈。任为人母。合为五十为大衍之数。生万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4L 页
物也。
   宋益宪问。舜承尧命。柔远能迩。蛮夷率服。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者何欤。
朱子曰。也只是怕恁地。又曰尧舜才有已安已治之心。便非圣人气像。于此便见圣人之心。真与天地同德矣。盖圣人立教。明辟是使民迁善自新。而不以已安已治自多矣。
○小学一书。无非做人这样子。而明伦之篇。最为肯綮。苟能熟讲实践。得免书书我我之叹。是区区之望。
   吕圭尚问。四十始仕。不可则去。大臣事君。不可则止。去字止字义有不同欤。
始仕与大臣之道。果有差别。而去与止之义。以论语小注朱子说观之。亦无异同。然始仕者固有可去便去之义。大臣当审出处之宜。尽责难之任。以不失其正也。
   宋之洙问。馈献不及车马。些少之物。虽擅自行之。无自专之嫌欤。
此盖举物之重者而言。则物之薄者。亦不敢自专也。此等处恐当互看。
   问。为人臣者当事君以忠。不得其职则去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5H 页
可矣。而豫让或以国士报之。或以众人报之。岂定当底道理欤。
豫让之事为节侠。而非义士也。故先儒以为再醮妇守节。
   闵致龙问。夷齐逊国。一以尊父命。一以重天伦。使时中之圣当之。二者何居。
夷齐之事。是求仁得仁。故夫子所以称之也。虽使时中之圣当之。二者之外。恐无他般可处之道。
   朴珽九问。夷齐相逊国而逃去。若无中子可立。则宗祀无托。何以处之。
若无中子则叔齐当立。程子说也。贤大夫告天子立伯夷。朱子说也。
○朱子释烝民诗曰。有物必有法。如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至哉言也。只此一语。反复玩味。因其所有而遂明之。则何患不到大贤地位也。
夫学在乎知行二者而已。能知而不能行。与不学同。然欲行之。必先知之也。故择善先于固执。明善首于诚身。尊德性而必曰道问学。圣贤教人。立个门户。可谓严乎。小学嘉言一篇。无非好是懿德做工夫处。只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5L 页
宜著力熟。读须教它在吾肚里。以之日用云为。却无差失。成甚生气质。而窃见诸君犹有悠泛之患。且觉得意思浅迫。不是小病。盍相劝戒益勉焉。
   朴珽九问。胡公与子书。先言立志。次言立心何也。
立志。向往底意多。立心。存主底意多。此章以明道,希文自期待者。于向往底意较重。故先言立志而次言立心也。
   张箕焕问。心应万事。变化不测。而必曰要在腔子里者何也。
操存此心。湛一精爽。如明镜止水。则事物之来。触处洞然。沛然行其所无事而已。岂以放吾心而为形役而后。要在腔子里耶。外面才有些隙罅。心便走了。程门此语。实存养之要法也。
   问。孙思邈胆欲大之说。有未晓。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宋益宪问。辟异端。是吾儒所不可已者。而始言于广敬身篇何也。
先修吾身而后。辨别异端。故廓辟之义。在于广敬身之末。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6H 页
李晋相问。刘安礼问御吏。明道先生曰。正己以格物。此与大学格物同欤。正己格物。是一事欤。二事欤。
格正也。即正己而正物之义也。与大学格物不同。正己格物。自是一事。盖己欲立而立人之意也。
○朱先生尝曰。知行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窃观以善行为小学之终篇者。即此意也。然立教明伦敬身诸篇。无非践履之事。而复益之以善行者。使学者摭前言往行。笃信加励。不失内外两进之实也。今者首尾几朔。讲明此书一部。反复融会。不无相长之益矣。然惟以是终身佩服。如先儒之自称小学童子。则庶几目足俱到。愿各勉焉。
   朴莹九问。致知诚意是一事欤。二事欤。穷理尽性。与致知诚意同欤。异欤。
致知诚意。虽是二事。而及其用工处。如车两轮鸟两翼。不可废一矣。穷理尽性。是致知诚意之至也。
   问。王延体无全衣。而亲极滋味。若贫穷无以为礼者。则诚虽馀而力不赡。甘旨屡空矣。何以则极其滋味。少无欠于孝子事亲之心耶。
诚既有馀。则何患力之不赡也。古人负米行佣之事。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6L 页
可见矣。
   李晋相问。缬文绢集注谓系绢。系字之义。可得闻欤。
系是解缬字之义。韵会系结也。似是结束为文者也。
   朴珽九问。涑水先生自言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若帝魏疑孟等事。亦可谓对人言处耶。
无不可对人言者。是无自欺之工。温公之脚踏实地。于此可知矣。帝魏与疑孟。是格致未尽处。不必执此拟彼。贬屈先贤也。
   
李晋相问。不妄语。似是易事。而以元城之才之诚。犹力学七年何也。不妄语之要。可得闻乎。
不妄语。岂曰易事。其用工之要。只在主敬上做去。
   朴珩九问。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篇终结之。则小学一部工夫。都是吃贫困穷者。可以语功效否。
先辈亦尝有是疑。而以愚见观之。吃苦用工然后。庶有成就。此张子所谓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者也。
  大学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7H 页
序文凡于然字故字下。栗谷,尤庵俱无悬吐。盖经书章句间。不必频烦为吐也。
大学经文从明德说起而不言天。故朱子于序文及明明德注。皆言天降民得乎天然后。始与传首章顾諟天之明命。吻合无间矣。
   闵致龙问。一有聪明睿知能尽其性者之性。专属知乎。专属行乎。
尽其性。便是圣人地位也。若分知行而言则专属行也。
   全景杓问。序文典乐之官吐。
의吐恐是。
   朴满九问。躬行心得之得字。是经文能得之义欤。躬行心得。是格物致知之事欤。
两得字其义同。而躬行心得。包括明明德格致之事也。
   全景杓问。采而辑之。
采程子之言而辑之于大学也。
   问。濂溪不言大学何也。
大学始表章于程子之手。则程子以前。是戴记中书也。故濂溪不言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7L 页
问。不曰孔子之遗书而曰孔氏者何也。
古者以氏别其家。如南宫氏东郭氏季氏老氏之类也。子路亦云自孔氏。谓孔门也。大学成于曾子子思。非孔子所自著。故云孔氏。
   问。不曰入道之门而曰入德者。应明德而言欤。
即应明明德于天下之德。须兼体用看乃得。若只以明德看。则举其体而遗其用矣。此有过翁说。
   宋益宪问。格致以至修齐治平。无不备言。则成德之事。无有大于此书。而篇题曰初学入德之门何也。
此对小子之学而言之也。非谓大学之工。是初学之事也。其意见于或问。
   全龟汉问。大学主敬之书。而经文无敬字。陶庵以为大学是主仁之书。何其所主之不同欤。
经文虽不言敬。而敬字工夫。自在其中。诚正修等工夫。非敬奚以耶。陶庵说主仁者。仁包四德。则大学之道。舍仁而亦何言哉。言各不同而意实无异。
   朴珽九问。明德是心欤性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8H 页
明德以心言而统性情。吾从朱子说。
   问。小注朱子曰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意已足。与章句所释明德之意不同何也。
愚亦疑之。考诸语类。无此等语。尝看汪汾四书卞破小注同异诸说。极其精详。此一段语。谓出格庵赵氏四书纂疏。本是北溪之语。而误以为朱子云。于是甚释然矣。明儒胡光大辈认此为朱子语而编入小注。以误后来学者。亦自不少。可胜叹哉。盖明德吾先子所说心性情之总名者。实承朱子之旨而垂训明白。无复馀蕴。
○在新民 。是过斋吐。而恐益分明。
   张箕焕问。明新二字之义同否。
明新二字名异而实同。明明德。新己之德也。新民。明民之德也。此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也。有尤翁说。
   全龟汉问。物先言本。事先言终何也。
物以本为重。事以终为重。皆先重而言也。
   问。格物物格两格字。义同欤异欤。
栗谷先生尝曰格物之格。穷底意多。物格之格。至底意多。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8L 页
朴珽九问。八条目中何者为紧。而初学所当先务在何。
所紧在诚意。先务在格致。
   问。明命理欤气欤。
理也。
   问。明德峻德同欤。
明德圣凡之所固有者。而心之本体也。峻德非圣人不能。而兼体用之德也。
   张箕焕问。文王之为臣。先于为君之前。而止至善章先言为君者何欤。
先君后臣。举其所处之轻重。先子后父。举其所行之先后。
   朴满九问。引诗处多。而独于淇澳桃夭。释兴也者何也。
此有过斋说。尝曰传文引兴诗者甚多。而如绵蛮截南山等诗。其所兴切于所引。故并引兴体而不言兴也。其他则所兴不切于所引。故绝去兴体而只引当句。观于一篇内可见矣。至若淇澳桃夭二诗。其所兴固不切于所引。而其必并引兴体者。盖止善章上三节。释止至善意已足。而下两节。所以咏叹者也。治国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9H 页
章上五节。释齐治意已尽。而下三节。所以咏叹者也。诗之兴起其紧于咏叹之意。故传文并引兴体而章句亦曰兴也。
   问。小注诗之六义。
二程全书云诗有六义。曰风者。谓风动之也。曰赋者。谓铺陈其事也。曰比者。直比之。温其如玉之类是也。曰兴者。因物而兴起。关关雎鸠瞻彼淇澳之类是也。曰雅者。雅言正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之类是也。曰颂者。称颂德美。有斐君子终不可谖之类是也。
   问。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抑程子尝有补亡之意而未果欤。
取程子所论格致之意也。非谓程子有补亡之意而取之也。
   李殷济问。精粗之粗字音义。
粗字音추。谚解释조非是。
○诚意章自慊之慊。以惬音读之为可。
   张箕焕问。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先言恶者。去恶而后。善可为也故欤。
此说亦好。
   朴满九问。意者心之所发也。先言诚意。后言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69L 页
正心者何欤。
正心诚意间架截然。不得不先言诚意而次言正心也。盖意得诚然后。心乃正矣。
   张箕焕问。中庸言戒惧慎独。而大学只言慎独何也。
戒惧正心中事也。慎独诚意中事也。
   问。格致似为修身之首。而章句曰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何也。
格致知也。修身行也。而不诚意则无以修身。故所以诚意为自修之首也。
   
问。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上。特加曾子曰何也。
传十章。皆曾子释经之辞。而此一段。非为释经。曾子平日所尝别以诏于门人。故门人记此十传之时。因以亲闻者。插入于此尔。
○诚意章之自为一章者。以补亡章观之。益穷之三字。有些带来诚实底功用矣。愚乃以谓诚字工夫通贯始终。则诚意独为一章于传中者。便是彻上彻下底义也。此虽未见有先儒定论。恐无大悖于经义也。
   朴珽九问。修身章但言其病痛者何也。
治其病则身之修自在其中矣。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0H 页
○有所忿懥之有字。谚解释以留置之意非是。沙溪曰少有。幸有或有之意看之似无疑。
   朴珽九问。平天下章结语。不以在治其国。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结之者何也。
平天下是无限之道。而以义为利。亦平天下之要。岂非结语耶。天下之平与不平。在乎义利之关棙。
  论语
   全景杓问。有朋自远方来。而又曰人不知者何也。
朋同类也。人兼君大夫看。又泛称众人。
   
吕象铉问。首章三亦字。有甚底意否。
是发语丁宁之意也。大抵究经。不必此等处泥看。
   朴珽九问。孝悌为仁章注曰爱之理心之德。巧言令色章注。只言本心之德何也。
孝悌章自用及体。故先言爱之理。巧言令色章其本心已不存。故只言心之德。分体用看则馀皆可推。
   全景杓问。鲜矣仁之仁字。
此仁字多作仁人看非是。此有沙翁说。
   问。传不习谚解曰传코习디못如是释之。似有传于人之嫌。未知如何。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0L 页
栗谷先生四书谚解曰。传거习디못가홈이니라观此为分明矣。
○曾子讳字音참。而世人皆以삼字看非是。
   朴珽九问。不诚无物之诚字。是天道之诚乎。
是人道之诚也。
   全庠杓问。知和而和章注。朱子则无一言及乐字何也。
集注之不言乐字。缘本文释义之故也。虽不言乐而乐之意在其中。
   朴满九问。始可与言诗之始字。
当以方字意看。
   问。为政以德若释之。当曰以德为政。而朱子曰不必泥看以字者何也。
如云以德为政。则德为一物。政为一物。以彼而为此。故朱子说若是。
   宋益宪问。北辰动否。
北辰自不动。如轮之毂硙之脐。故谓之天枢也。
   问。北辰是星否。
无星处谓之辰。盖帝座在紫微者。常见不隐。故有北辰之号。详见朱子北辰辨。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1H 页
金永昌问。北辰小注射糖盘子是何物。
沙溪辨疑云未详。语录解云쇠。
   问。情性性情之异。
自发用言则谓之情性。自本体言则谓之性情。
   张箕焕问。十年天道一变。圣人与天为一。故自立志至从心所欲。皆以十年为定。独于志学至立。为十五年何也。
志学是大学格致之事。学者之最难最大者。莫如格致。故加五年之工。此有朱先生说。
   全景杓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夫子立底意同欤。不惑底意同欤。
孟子集注。既曰孔子四十不惑。亦不动心之谓也。于此可见。
   金哲洙问。不踰矩之矩字。与大学絜矩之矩意义同欤。
盖矩字。论语集注大学章句。皆以所为方释之。则可知不踰矩之矩。与大学絜矩之矩意义同也。且志于学注。学即大学之道。此又可见矣。
   全景杓问。退省之退字。是夫子退欤。颜子退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1L 页
此有朱子前后说。前说以为夫子退。后说以为颜子退。沙翁以前说为正。
   李晋相问。攻乎异端注曰异端如杨墨是也。又言佛氏而不言老氏。至孟子只言杨墨。而韩子兼言老佛者何也。
孔孟之时。杨墨之害为甚。唐宋之时。老佛之害为甚故也。
   朴珽九问。人而不仁之仁字。是全体之仁否。
然。
   问。礼本之本字。
夫子以礼之文质告之。质为本而文为末。凡物之始谓之本。则此本字当以始字意看。
   全景杓问。周监于二代小注朱子曰使夫子得邦家。则将损益四代。以为百王不易之法。使夫子损益四代。则抑未知何许损益。以为百王不易之法欤。
夫子监四代之礼乐。举其善者而行之。以为百王不易之法。答颜子为邦之问。可见矣。正朔三代迭用。而莫如夏之时得其正。车饰至周过侈。则莫如殷之辂得其质。冕自黄帝有之。而莫如周制文而得中。乐又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2H 页
汤武有之。而莫如韶舞尽善尽美。是以夫子举此四者而告之。此盖举其大纲也。由是求之则馀皆可推矣。夫圣人损其过益其不及。因时制宜。得乎其中。则为百王不易之法矣。
   朴珽九问。关雎之不淫不伤。是何谓也。
此诗宫人所作。宫中之人。其未得圣女以配之前。只止转辗而不至哭泣。是不伤也。既得圣女以配之后。只止琴瑟而不至沈湎。是不淫也。非指文王之哀乐可知。若误认以文王看则是不免淫伤也。此有朱子说。
   
问。哀公不问礼乐刑政。而举社以问之者何也。
此是因事而问。抑哀公四年。亳社灾。或因此而问之欤。
   问。局量规模。何以分别。
局量出乎才质。规模验乎行事。
   张箕焕问。哀公问社于宰我章。于殷周则曰人。而夏则何独以后称之欤。
禹受禅故称后。殷周从人望故称人欤。
   朴珽九问。不以其道得之。贫贱则处之。富贵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2L 页
则不处。富贵不处可也。贫贱则何为而不欲苟免欤。
此等处。恐只是归之命字。孔子在陈之忧。公冶长缧绁之厄。便是不以其道得之也。欲苟免则岂得为君子乎。故夫子有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朴满九问。曾子用处随事精察。而独于一处不知何也。
此曾子偶未之知也。故夫子教之。此有朱子说。
   朴珽九问。一贯在天为太极阴阳。在人何者为一。何者为贯耶。
一者在人为心。贯者即应万事也。
   李晋相问。一贯章曾子告门人。其门人夫子之门人耶。抑曾子之门人耶。
先儒或以曾子门人为说。而语类则以夫子门人言之。从语类恐是。
   朴满九问。君子小人之喻义喻利。是就一事上。分公私耶。
不但一事上分义利。又有一个只是义底事。又有一个只是利底事。义底事小人必不取。利底事君子必不求。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3H 页
问。几谏是预谏之意耶。
章句几微也。微是细密之意。父母有过。不敢显然直遂其己意。必怡色婉容。细密以谏也。
   全景杓问。雍也仁而不佞章注。非全体而不息者之体字。以仁之全体看之。则文理不成。以体仁之体看之。则不息者是安仁者之事。非体仁者之事也。当以具体之意看之。恐为衬切。未知如何。
此体字。当以体仁之体看之却是。谓仁者之全然体之也。盖全体而不息者。即体仁而安行者也。所谕非体仁者。恐未得矣。具体是具其全体之意也。以此看之。则与不息之意相矛盾矣。
   朴满九问。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夫子贤其不佞。而其仁则不许。至于第六卷首章。夫子称其可使南面何也。
不佞。即重厚简默者也。所以圣人许南面也。此非以仁而许之也。
   吕圭尚问。宁武子何以谓之愚也。
无道之世。沉晦是知也。而武子能不避艰险。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所不可及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3L 页
李晋相问。伯夷之不念旧恶。是宽洪之量。而何以谓之隘乎。
此是清者之量也。然以其平日之行观之。则不得不谓之隘。
   李殷济问。居敬行简章。敬则自然𥳑。连说也。既敬又须𥳑。分说也。程子主连说。朱子主分说何也。
程说只言敬之效。朱说释本文之意。故所以分说而意益周尽。
   朴珽九问。三月不违仁。张子说内外宾主之辨。
黄勉斋之说甚明。其说以为仁人之安宅也。以宅譬之。三月不违则心为主。在仁之内。如身为主而在宅之内也。日月至焉则心为宾。在仁之外。如身为宾。在宅之外也。朱子前后说虽不同。后说大意亦如此。而陈定宇以后说为优。恐当从之。
   李晋相问。伯牛有疾章。亡之之亡字。以无字看否。
当以死亡之亡看。已有沙翁定论。
   李殷济问。梦周公章曰夫子平时常梦见否。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4H 页
集注既云如或见之。小注又曰想是有时而梦见。既分明说梦见周公。全道不见。恐亦未安。此说较然矣。
   问。或曰至人无梦。是如何说。
至人也莫如文王孔子。而亦尝有得熊奠楹及梦周公之事。则庄周所谓至人无梦。郤是空妄耳。彼所谓至人者。乃异端中至人也。主清净者。便做恁地说。岂识心者哉。夫人之心。本自光明。不是死物。则寤寐之间。不能无思无梦。诗之思无邪。礼之梦有掌。良有以也。圣人之梦。必正而不乱。常人之梦。多颠倒了。此在心志之定与不定耳。
   
朴满九问。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盖颜曾之徒。非不为成德君子。而有得见君子之叹何也。
此是慨世之叹。非指门弟而言。
   朴珽九问。文王之至德。与泰伯之至德同乎。
事虽异而所以为至德则一也。
   朴满九问。泰伯仲雍其让也一。而独称泰伯之至德何也。其时周国才有百里之地。而谓以天下让者又何也。
泰伯是当立者也。故独称泰伯。而其德足以朝诸侯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4L 页
有天下。乃弃而不取。曰以天下让者是也。
   全景杓问。故旧不遗。属义上看否。属仁上看否。
此是忠厚之事则恐当属仁看。
   问。犯而不校。差有人我之分。
此是颜子守而不化处。圣人无迹。
   吕象铉问。圣人设教。非不欲使人人知其理。而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者何也。
圣人之心。虽欲使人人知其理。而势不能然矣。则导而由之而已。此与病博施之意同。
   
全龟汉问。疾之已甚。
大抵人与我同受天命之性。而人自陷溺。故君子忠厚恻怛之心。却当有矜怜教养矣。何至疾之已甚。使不得容乎。程子所谓人若不仁。君子当教养者是也。
   朴珽九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朱子曰有系国家兴亡之事。则虽韦布有可言之理。此何谓也。
不在不谋者。即中庸素位之意。万世之经也。然若系国家大事。而大臣不能正。谏官不能止。虽韦布亦有可言之理。此朱子所以赞魏元履之义。一时之权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5H 页
只在达权识时。较轻重而行之。不可槩以一定之论也。
   问。于舜只称巍巍乎。而于尧加称大哉焕乎。尧舜之圣。抑有个分等欤。
以夫子所称之意观之。似有些分等。而此问便是计父祖年甲也。学者论经。只究疑义而已。不必务此等议论也。
   全景杓问。独称文王既没而不及周公何也。
文王道行当世。泽及后世。故特举之也。此有朱子说。
   吕象铉问。叩两端。此与中庸之两端同欤。
中庸则就人善之中。执其厚薄之两端。自精至粗。自小至大。总括以尽。无一善之或遗。论语则是教人必尽其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一毫之不尽。
   全龟汉问。孔门十哲。是夫子所称欤。
凡称名者。夫子之辞。或弟子之于师前。相谓之辞。称字者。弟子自相谓之辞。或弟子门人之辞。以此章尽谓夫子之言者。考之未审。集注程子以为十哲世俗论也。于此较然矣。
   朴珽九问。君子曰卒。小人曰死。而于颜渊用死字何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5L 页
曲礼云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又云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盖卒者终竟之义也。颜渊以位以命。不得其终。故以死字称之。
   问。事鬼神章集注一而二二而一者。一属理。二属气看否。
死生人鬼。昼夜晦明。无非理气。而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理。初不相离也。若分一字二字。各属一边。则恐非程子所说之本义也。夫一而二者。人鬼死生。虽是一理。而却有幽明始终之不同。二而一者。虽有幽明始终之不同。而其理则一也。语义各分晓。
   
张箕焕问。子路之言志前后不同何也。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者。实是济人利物之心也。千乘之国。比及三年云者。又欲展尽其蕴抱也。所言虽有小大之差。其志则从一串出来矣。
   朴满九问。克己复礼之礼是理也。而不以复理言者何欤。
理字不如礼之有体之可依据。圣人教人。不越乎规矩法度。此可见矣。
   问。颜渊问仁。在成德后事欤。
朱子以为颜渊问仁。在仁熟义精之前。看下文四勿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6H 页
说则又可知也。
   李禹夏问。子路之志。忠信明决。足以信服人志。而夫子只举折狱之事以称之何也。
折狱是至重且难之事也。非忠信明决。岂可以片言决之耶。其信服人志。推此可知也。
   朴珽九问。夫子于冉有季路。以政事许之。以冉有臣于季氏而聚敛。夫子责以鸣鼓攻之。季路仕于孔悝之乱国。而夫子以必也正名告之。终不分晓痛说何也。
夫子之告子路者。岂不是痛且详乎。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辄不去。卒死其乱。此果以正名为迂之致也。
   问。居处恭。如何解之得宜。
栗翁四书解曰处에居홈。
○公叔文子注公孙枝之枝字。左传及礼记。皆作拔。
   宋文用问。言之不怍。
不思践实而夸大其言。故无怍色。乃是有言者不必有德。
   朴满九问。陈恒弑其君。是春秋之大逆也。记者于首章。不直书其名而曰陈成子。至下文孔子之告哀公。始称陈恒者何欤。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6L 页
章首只是记者之泛称。而下文直书其名者。非但告君之辞然矣。春秋讨贼之义。亦在其中也。
   宋文用问。君子小人上达下达之达字。与下学上达之达字同乎。
达字意则虽同。而所谓上下者有分。胡云峰云下学上达。天理人事之贯。上达下达。天理人欲之分也。此说却分晓。
   问。思不出其位。与不在其位同乎。
语意则相类。而此位字。比上章说得阔。小注饶氏说。可按而知也。
   
全景杓问。以直报怨注各得其所然之然字。属上读否。
属下读。文义得顺。
   问。莫我知也章注程子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言表之意。果何指欤。
此是言语形容不得者也。小注晦翁说。明且详焉。
   朴珽九问。避世章注以伯夷太公释之。若使夫子当商辛之世。则如何处之。圣人虽曰无不可为之心。而于无可柰何之时。亦有所处矣。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7H 页
避世非徒乱国。虽或有道之世。处无可柰何之时。则亦当独善其身。此有朱子说。
   闵致龙问。晨门讥孔子。而子路不答何也。
此不可臆对。然晨门人既不识孔子者。则子路不欲与之语也欤。
   李殷济问。予一以贯之之予字。与告曾子吾道之吾字义同欤。
予字承上文汝以予而言也。此与告曾子者。有知行之分。集注可详味也。
   朴珽九问。子张问行章笃敬二字。以两意看否。
小注有南轩双峰之说虽不同。南轩敦笃于敬也之说较长。
   朴满九问。杀身成仁章先志士后仁人何欤。
有志而后能成仁。则以进德言之。自有其序。
   李殷济问。三代之时不同。而夫子特从夏之时何也。
寅是天地生人之初。又为时序之正。故特取之。盖奉天时授民事。皆本于此故也。
   问。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放声远佞。直以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7L 页
非法意而言欤。
法者指礼乐而言。放声远佞。是守此法之意也。
   问。子贡问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孔子曰其恕乎。刘安礼之问。司马温公曰其诚乎。初学之于恕诚。何者紧切而易知易行者欤。
此各因其人而教之。然诚字包得恕字之义。学者之用工。易知易行者。莫紧于恕矣。
   张箕焕问。九思当以理看否。
思属心。以气言之。恐是分晓。且栗翁,松江之于九容。主气主理之说。各有不同。而沙翁以为活看可也。此可以旁照。然愚意则当从栗翁说。
   全龟汉问。才有气质本然之不同欤。
才字有以理言者。孟子天之降才是也。有以气言者。程子语其才则有下愚不移是也。然才禀于气。气清则才清。与理无间。孟子其专以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知此则可知才字之属理属气也。
   宋秉云问。六言六蔽。皆以不好学为戒。不好学之蔽。胡至于愚荡贼绞乱狂耶。
学所以明善也。不知学则如守暗室。不知善之当为。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8H 页
恶之当去。冥行擿埴。所守所行。未免为私意所牵引。适足以为愚荡贼绞乱狂。大学之先于致知。孟子之先于明善者。皆此义也。
   全景杓问。孺悲之欲见孔子也。既有不当见之义。则何示不绝之义。既有不绝之意。则责谕之可也。而何乃辞疾不见。取瑟使闻欤。
圣人所以处孺悲者。于绝之之中。亦有教之之意。此圣人之仁。如天地之不弃物也。不可以浅见揣测也。
   闵致龙问。子夏门人洒扫应对章始卒之义。
有始有卒。始只是末。卒只是本。小子始其工于洒扫之末。而卒其功于诚正之本。圣人合下生知安行。本末兼备了。不是由末而渐进于本也。
   问。注说形而上形而下之释。
吾先子尝释之曰。形上形下。朱子所训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者。形即形而上下之形也。理即形而上之道也。气即形而下之器也。既曰器既曰道。则其为上为下。不言可知矣。
   全景杓问。孔门不仕三家者。只颜曾闵数人而已。其馀俱不免失身。而夫子但责之于已仕之后。无教于未仕之前何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8L 页
孔门之仕者。恐是为贫则固不可谓之失身也。而已仕之后。不能救季氏之恶。不能正卫辄之事。故夫子所以责之也。
  孟子
孟子之功。垂于万世。而譬诸树功。功有内外。辟异端。是捍边境之功。发明四端。为存社稷之功也。
朱子尝曰。孟子一书。但看道性善收放心二章可也。此章尧舜孔子之所以为大圣者。于性分之外。不加毫末焉。如持志直养而勿正勿助。皆是收放心之事也。
○曾西是曾子之子曾申字也。见沙溪辨疑。集注孙字恐板误。
   全景杓问。首章当以含包七篇者为著。而特以梁惠王章为首。抑或以急于行王道之故欤。
义利之辨。为学者之第一义。故特为首章。此有沙翁说。而集注所谓造端托始之深意。即此义也。
   全龟汉问。亦将之亦字。或有意否。
此是发语辞。
   朴珽九问。经始章民欢乐之乐。不但以台池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9H 页
鸟兽之乐看之。以乐文王之德看欤。
乐文王之德看之得矣。
   问。视天命之改与未改。甚处看否。
以民心看之。而孟子之时。周命已去。不可与孔子时论之。
   问。定于一之一字。以统一之意看欤。
然。
   吕象铉问。终身饱之终字。
是极字之义。终身而饱苦者。谓极其身心之苦乐而无馀之意也。
   
问。沼上雪宫之对。两贤字及两乐字同欤。
贤字沼上之对。指君而言。雪宫之对。指凡人而言也。乐字似无异同。
   问。齐王之好货好色。与公刘太王之好同欤。
正室衽席之上。倡贱衽席之间。其男女相交则同。而以礼不以礼者相异。此所谓同行异情也。有尤翁说。
   朴珽九问。鲁平公章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属孟子看否。
此有两说。而属平公看为是。
   全龟汉问。文王何可当也。是文王不能当殷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79L 页
之意欤。
栗谷,沙溪二先生以为后人不敢当文王之意释之。恐当以栗沙之论为定。然则文王吐当作을当也吐当作이리오此又有过斋,刚斋二先生说。
   朴珽九问。浩然一章。似是统论道统。而只论冉牛,闵子,颜渊。不及曾子何也。
既言曾子之勇与守。则岂可曰不及曾子也。
   问。浩然一章。以曾子谓子襄看之。曾子之勇。得于孔子。孟子又得于曾子。此浩然一脉之传授正统。而不动心三字。为一篇题目。则不动心是圣贤分上大件事欤。
不动心。虽非圣贤之极处。然岂有动心底圣贤耶。
   吕圭尚问。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如何下工夫。是集义之要乎。
集注既曰集义。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又曰所行一有不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观此可洞然无疑。复何设问耶。
   李殷济问。仁与不仁。何以譬荣辱。
此亦只是为下等人言。有朱子说。
   吕圭尚问。人告之以有过章。搀子路比同于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0H 页
大禹大舜之圣。子路禹舜。若是其班乎。
子路此一节。当与禹舜无愧。故程子曰可以为百世师。
   朴莹九问。域民不以封疆之义。
封疆有界限。而人民无境域。故孟子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朴珽九问。孟子将朝。孟子处宾师之位。何不直拒以道。而反辞以不病之病。且明日出吊。对公孙丑。似告之以直。而亦曰昔疾今愈何也。若使孟子不出吊而当医来问疾。则如何为对。
孟子之以疾辞。欲警讽齐王也。若当医来则恐亦以昔疾今愈为对矣。
   朴满九问。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如何不得已而之也。
孟子初不欲明言之。既至仲子使人要路之请。故不得已而之齐大夫家。示其处义之心。此亦不屑之意也。
   李晋相问。孔子之去鲁。接淅而行。孟子之去齐。三宿而出昼何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0L 页
鲁君则既受女乐。燔肉不至。已无行道之望。齐王则天资朴实。有可为之具。而又足以为善。故孟子所以如此也。
   李殷济问。莫不善于贡。贡法大禹之遗制而不善何也。
孟子因龙子之言而说时王用贡法之流弊也。非大禹之贡法本不善也。
   问。小注步百为亩。亩百为夫。抑亩之长阔。皆为百步。夫之长阔。皆为百亩欤。
不然。王制诂步百为亩。是长一百步阔一步。亩百为夫。是一顷长阔一百步。
   朴珽九问。井地之法。只举夏殷周三代。不及唐虞。抑唐虞之世。洪水才治。井地未定而然欤。文献不足徵而然欤。
井田之制。既明言商人始为。则夏时并无井地之法。但有五十而贡而已。不及唐虞者。窃恐当时非无田制。而文献无徵。贡助之制。至三代而大备故也。
   朴满九问。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何故野则以九一为限。国中则以什一为限耶。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1H 页
国中比五相连。不可以行九一之法。故使自赋什一之税。此有朱子说。
   吕圭尚问。陈相见孟子。言滕君之贤否。而孟子之答。不及滕君之事何也。
下文备言大人之事。虽不复言滕君。而发明之意。自在其中矣。
   问。不葬其亲。盖归之归字。
退溪以为归家之归。而似恐未然。以复归尸所之意看之恐好。有沙溪说。
   问。士若失位则可废四时之祭乎。
古礼然矣。
   朴珽九问。好辩章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盖溯仰千万世上下之间。治则尧舜之后。无复若尧舜。乱则桀纣之外。尤有甚于桀纣者何也。
此盖天地之气数然也。然治则难。乱则易。以易爻观之。阳一而阴耦。以人类推之。小人常多而君子常少。以物类言之。佳卉难植而恶草薙而滋蔓。麟凤时见而蹄迹之杂交。皆此理也。
   全景杓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1L 页
下。道与政无以异乎。
政即法度也。朱子所谓礼乐刑政之属是也。圣人不为之法度。则圣人之耳目心思。止于圣人之身而已。不能遍天下与后世也。故圣人制为法度以继续之。使天下后世皆取法焉。然则道是王政之本。政是行道之阶梯也。
   问。然则道与仁。何以分别。
道是统言。仁是一事。如道路之路千枝百派。皆从一路去。
   全龟汉问。不得罪于巨室之义。可得闻欤。
诸侯正其身而事事合理。则世臣大家自然心悦诚服。不致怨怒也。若身既失德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适以取祸。其罪孰大焉。不得罪云者。非曲法而奉之也。
   问。天下有道章。德字贤字之义。
德以行望而言。贤以才能而言。
   朴珽九问。天下有道章曰如耻之。莫若师文王。不及尧舜禹汤而独举文王何也。
即举近而言。而三代修德之君。又莫如文王也。
   问。孔子曰仁不可为众。朱子曰犹所谓难为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2H 页
兄难为弟云尔。不可为众。何以为难为兄难为弟也。
朱子解难为兄难为弟曰兄贤难做他弟。弟贤难做他兄。盖兄贤则虽有弟十百。不能当一贤兄。弟贤则虽有兄十百。不能当一贤弟。此是无敌之义也。
○伯夷辟纣章作兴二字。谚解皆属文王非是。作当属文王。兴当属二老。吐当以作고兴曰可也。此有栗谷吐沙溪说。
   宋光宪问。恭俭非声音笑貌之所著者乎。
不侮不夺。恭俭之实德也。无实德则声音笑貌。皆是伪为于外也。
   朴满九问。非义之义。是何等义欤。
事之过当处。即非义之义也。如冉有请粟之事是也。
   全庠杓问。言不必信章章下注王勉曰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小注辅氏则为必信必果。不字与必字。孰是孰误。且胡氏以为信果自是为士者当然之事观之。必字恐是。未知何如。
深究王氏所说之义则不字为是。辅氏说恐偶失照管。然亦自无害于义。胡氏说分士子与大人之事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2L 页
言也。此不必断證也。
   全龟汉问。馈生鱼章注本不知其伪之本字。曰此与奚而不知也之句。似相戾矣。
象之日以杀舜为事。肆人欲以绝兄弟之情也。舜之虽知其将杀己。而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顺天理也。象之人欲虽炽。舜之天理常存。故以顺天理之言来焉。则圣人之心。蔼然而动。其蔼然处。岂有一毫之伪为哉。故集注以为本不知其伪。故实喜之。此本字与奚而不知之句。互相发也。
   朴珽九问。至于禹而德衰章。禹心知益之贤不如启而荐益于天欤。抑启之贤贤于益而天下归之欤。
益之贤。分明胜于启。而益摄位不久。德未洽于天下。且启之贤。贤于尧舜之子。而天下归服于禹之圣德。深且久矣。故朝觐讴歌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此莫非天也。若禹心知启之贤贤于益而为荐益于天。则是避嫌也私意也。避嫌私意。贤人且不为。况圣人乎。
   吕象铉问。百里奚在虞而愚。之秦而智。谓之秦之贤臣则可也。而集注谓虞之贤臣何也。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3H 页
奚本虞之贤臣也。而智于秦而愚于虞者。特在时君之用与不用耳。岂以有功于秦而称秦臣乎。且孟子生于邹而游于齐梁之间。谓之邹圣乎。谓之齐梁之圣乎。
   问。敬与恭之义。
敬主事。恭主容。自诚信而言则恭较紧。自行事而言则敬为切。此朱子说也。
   问。放心欲求则愈昏。如何为之。
语类曰知求则心在矣。今以已在之心复求心。即是有两心矣。虽曰譬之鸡犬。鸡犬却须寻求乃得。此心不待宛转寻求。即觉其失。觉处即心。何更求为。但只要常提惺。莫令放失。惺则自然光明尔。功成后却应事接物。观书察理。事事赖他。
   问。小弁章不可矶之义。
矶是水中嵌石。水有石则水不能稳流。必激而过之。故朱子释之曰水激石也。即以水激于石之义也。子譬之水。母譬之石。母有微过。子便遽怒。如水有小石。不能稳流。必激而过之。则便是不孝也。此有朴近斋说。
   朴珽九问。舜蹠之分。在利与善之间。则利善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3L 页
之分。所争毫末。而舜蹠相去。若是甚远者何也。
利与善之分。如阴阳之相反。然差以毫釐。若辨之不明。则圣恶之分。不啻千里之谬矣。此其所以截有相去之远也。
   吕象铉问。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此以亲疏轻重而言也。小注辅氏说既分晓。
   问。征与伐。有何别义。
征者正。伐者讨也。讨正之义。已见章句。
  中庸
中庸无一心字。故序文言心特详。大学无言性之本体。故序文言性特详。
○然后可庶几之意。同春看作发明意。此甚较然矣。
   全龟汉问。中庸二字。以体用分看如何。
各兼体用看。
   问。书以中庸名者。为子思之所名欤。
是。
   问。察夫二者之间而去彼取此之谓精欤。
察夫两间而辨其人心道心。即是惟精也。若去彼取此而听命道心。则是属惟一工夫。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4H 页
朴珽九问。篇题只曰庸平常也。第二章章句则曰平常之理何也。
篇题则中字庸字各释其义。故不下理字。至此章统言中庸之道。故乃下理字。
   问。湖论曰天为一原而性为分殊。性为一原而道为分殊。道为一原而教为分殊。朱子明言性道同。则何处见得分殊意乎。
朱子之说性主乎理。湖中之说性兼乎气。宜其有相戾矣。
   问。湖中论人物之性曰成形之气不同。所禀之理亦异。诚不可晓其义也。
人物性之同异。朱子大全答徐元聘书。曲折极详。可按而知也。湖中论性虽多。大槩以善恶为气质。偏全为本然而已。善恶之为气质。固无议为。偏全岂可谓本然乎。○过斋先生尝曰。巍岩徒知本体之无不善。而不知心之有善恶。(朱子曰。心有善恶。心之本体无不善。)故以气质恶底。专做躯壳看。是不知性相近之理也。南塘只知心之有善恶。而不知本体之无不善。故以精英专做气质恶底看。是不知本则一之理者也。(程子曰。性之本则一也。)观此可晓然矣。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4L 页
问。不偏不倚。如何看了。
不偏者明道体之自然。即无所倚著之意也。不倚则以人而言。乃见其不倚于物耳。朱子此说尽明白。更无他义。
   全龟汉问。天命之谓性注。先言气后言理何也。
先言阴阳五行则理便在其中。理亦赋焉。即承上而言也。栗谷所谓理气元不相离。非谓有气而后有理也者。晓然无疑矣。
   问。小注胡云峰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统体一太极。率性之谓道。各具一太极。此果何如。
两道字一也。不可分以二之。
   问。见显二字。是指在我者欤。在外者欤。
本注既曰迹虽未形。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此非在我者耶。
   全景杓问。论气质善恶者。皆就已发时言。则未发之前。只可著本然二字。而不可言气质之性欤。
未发之前。纯善无恶。则不可言气质之性者恐得矣。
   问。先儒有云存养专以静言。涵养兼动静言。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5H 页
存养涵养。似无异同。而如是分而言之何也。且戒慎恐惧。亦以动静言。则戒慎为静而恐惧为动欤。抑戒慎恐惧各有动静欤。
先儒此说。愚亦有疑。朱子尝病静中常用存养之说。曰一动一静。无时不养。此可见矣。戒慎为静。恐惧为动之说恐不然。盖戒慎恐惧。皆通动静而言也。不可如是分析。
   朴珽九问。不曰夫子而称仲尼何也。
古人未尝讳其字。故子思称之也。而篇首将引夫子说话而先言仲尼。以见其下所谓子曰者是仲尼也。篇终将言夫子道德。而又先言仲尼。以见其三十章三十一二章皆是夫子道德也。此有尤翁说。
   问。中庸之为德。与鬼神之为德同是一般否。
语同而义异。中庸非别有德也。中庸即其德也。鬼神之为德。朱子尝曰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是与中庸之德有别。
   问。民鲜能之能字。论语则无。此则有何也。
承上章小人反中庸之意。故子思添一能字。此字甚有旨。
   问。君子之费而隐。即形而下者为费。而形而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5L 页
上者为隐否。愿闻其详。
晦翁既曰形而下者甚广。其形而上者。实行乎其间。而无物不具。无处不有。故曰费。就其中形而上者。有非见闻所及。故曰隐。此为十分明训。而栗翁曰。理之散在事物。其所当然者。在父慈在子孝。在君义在臣忠之类。所谓费也用也。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在焉。是其体也。沙翁曰。君子之道之费于气之中。只拈出其所具之理言之。观此三先生说则可跃如矣。
   吕象铉问。君子之道。不言事君亲之道。而曰造端乎夫妇何也。
自近密处言故也。小注朱子说。已晓然矣。
   宋秉和问。第十六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何者是隐。何者是费耶。
首节之德字。当兼费隐看。第二节兼费隐而言。不见不闻是隐也。体物而不可遗是费也。第三节承体物不可遗之意也。第四节承不见不闻之意也。第五节兼费隐而总结上文也。兼包之意。统该其中。
   问。大德必得其位章注。以孔子之不得位禄与寿。谓气数之变。气数之变。可得详欤。
此有尤翁说曰周时元气休息四五百年而生孔子。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6H 页
然其时气数已衰。故不能如尧舜之贵且寿矣。大抵天地虽大。其间气数亦有限量。故方其盛时。生得文王武王及周公而皆贵且寿。及其衰也。则尽其气数。生得孔子。而既不能如尧舜文武周公之贵且寿。又以其馀生得颜子而短命。程子尝论颜子之夭曰。衰周天地和气有限。养得仲尼。已是多也。朱子曰。尧舜禹皋文武周召得其正。孔孟夷齐得其偏者也。盖不得元气之会。则不能生圣人。元气亦有盛衰之异。故亦有贵贱寿夭之异也。
   全景杓问。善继人之人字。何不以父字言之也。
人即先人之谓也。当兼父祖看。
   问。达孝不言文王。只言武王周公何也。
以善继善述而言也。此段盖承上章而发下段之意也。
   问。于舜称大孝。于武王周公称达孝何欤。
大是至极之意。舜则善于处变。故谓之大孝。达是通达之意。武王周公之孝。人所通称。故谓之达孝。
   朴珽九问。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我伯父守宗斋先生以为为政在人이오取人以身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6L 页
이니如是悬吐为亲切。观前注。益信其分晓。
   宋秉云问。发强之发字。以何义看之耶。
性潭筵说。以发扬蹈厉之发言之。然南溪以奋发为训。恐是衬切。
   朴珽九问。发强刚毅。强刚字义。何以异欤。
强是力之勇也。弱之对。刚是心之勇也。柔之对也。
   全庠杓问。尽人之性之性字。指本然而言欤。指气质而言欤。且尽性之事。当属知否。属行否。
两性字俱指本然而言也。尽性之事。当属行看。
   
问。章下注释连书不连书何义欤。
此有尤翁说曰连书于章字下者。是分节处也。中庸分四节。故连书凡四章。首章十二章二十一章末章是也。又曰大分之则为四大节。细分之则为六节。兼存而并观可矣。
   朴珽九问。终篇全以引诗而明之何义也。
的当之语莫如诗。故所以屡引。而所引亦有一节密一节之意。
心石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287H 页
中庸总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大学图则古有之。而中庸无其图。故乃作总图以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