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x 页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89H 页
藏修斋记(六)[朴文一]
人之本业。孰如学问。而无穷者义理也。有限者才质也。非讲论无以明其理。非观感无以变其质。此古人所以会友以道益明。取善而德益进者也。藏修斋者。乃巨文山下书社也。云树苍蔚。泉石佳丽。而吾从文五日与村秀。早晏寻数。而必曰古之人处也。题目非不伟如。而其所以为学之方。则子思子有曰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昆季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此纲常之所由立。仁义之所由出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而小学之方。始条理也。大学之道。终条理也。尽乎此者为尧舜文武。绝乎此者为夷狄禽兽。而自古及今。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为学之道。舍此而复何为也哉。然此事体大。成不独成。必与直谅多闻孝悌好善之人。心口相誓。而夙夜战兢。如在火屋漏船。无动无静。性性存存。有以培养深厚。又为之仔细讨论。如雠相较。而是非得失。毫分缕析。有以灼见伦彝之所当然而不容已者。又与之忠告善导。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以舜之底豫底绩为法而亦若是焉。至于夫妇昆季朋友者。一以贯之。则是诚设科之本意。而无愧乎古之人矣。吾将有以俟之也。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89L 页
甲申十一月南至日。云斋朴文一识。
[藏修斋记○沈琦泽]
秋日閒居。有客至门。袖出一书。亟发函读之。乃鹿门朴处士所寄也。其略曰某近与一二士友。粗定讲所。名之曰藏修斋。水石之胜。足以补云谷之缺。果是寂寞之滨也。若得数行之文。表揭斋楣。则与有兴感之益矣云。夫蕴之心神而施于日用事为。本之一身而行于天下国家。此君子之藏修也。然奚独人然乎哉。大而天地阴阳之辟阖消长。小而昆虫草木之蛰动零华。触类引伸皆是也。藏修之义。顾不大矣哉。故君子观乎天地之象。察乎众物之理。达则厥修乃来而兼善天下。穷则退藏于密而独善其身。是义也虽圣人不能易矣。然人之一身而不论穷与达。藏修之义备焉。若以兼善为修而独善为藏则固矣哉。处士生于遐远之地。而悦圣贤之道。俛焉为学。学有实得。而声名不闻于世。樵牧山社。力田自食。盖穷而独善者也。或虑乎有藏而无修。然处士既仁义居由乎身。而又教诲来学。使之皆有以兴起奋发。同归于善。则斋之名。岂虚命乎。噫。天地闭而贤人隐。故君子有时乎藏矣。然不可以其身之藏而不修吾之所当修也。故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动之为言用也。然用与不用命也。吾于命何哉。况吾之一身。而藏修之义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0H 页
备焉。不在乎用与不用乎。处士之居是斋。盍以自勉。并勉从学之诸君子。是为之记。若鹿门水石之胜。寤寐想像而今未目见。有不能铺叙云尔。岁乙酉孟秋之月。弘文馆侍讲云稼学人沈琦泽谨记。
[藏修斋记○沈琦泽]
琦泽尝从华西李先生门下诸君子。闻关西有朴徵士文一氏。奋起遐服。早自得师。礼法修之身。而教授遍于一方。为近日斯文之宗匠。高山之仰。久有一识之愿。而地之相去也近千里。无以追古人命驾之风。岁甲申。奉命试士于泰川县。即徵士所居之里也。回思夙心。有若神会。试士甫毕。径造其庐。徵士方守制苫块。不能长语娓娓。然听其言目其貌。洵有道之士也。退与其门徒数十人。习礼讲书于树下。因获交于徵士之弟大化氏。(处士华衔触私讳不能书。代以表德。)德容名论。与徵士同。既归不能忘于心。今既远书求为斋记。盖两心之相知。千里而同然矣。故不揆言轻辞茂。不足以当记述之役。书此以归之。徵士所居之里曰云谷。而有斋曰经义。门徒讲习之所也。云谷少泉石之胜。此其欠也。而鹿门之地。云有胜槩。处士书中所云补云谷之缺者。以此故也。噫。去圣远而异端起。子思之所忧也。况今之时乎。处士兄弟若任河南讲道之责。则斯文一脉。赖而不底于泯绝。琦泽以是深有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0L 页
望于二公。而并以共修之约。远托乎居是斋之诸君子。乙酉季秋。云稼学人沈琦泽追识。
[藏修斋记○南廷哲]
云谷斋讲学之盛。为关西第一。云谷斋者。泰川前执义朴云庵读书之室。而因号以名其斋者也。云庵始从檗溪李先生学。门路正而造诣深。远近来学者殆数百人。有弟诚庵师事阿兄。志行之坚。践修之笃。无愧乎二难并称。而又卜居邑之东二十里鹿门山中。颜其斋曰藏修。请余以为记。余于诚庵心好之久。义不可辞。余惟为学。譬如作室。必先之以意匠。次筑其基。次之以间架。次之以填补。终之以丹雘。然后轮如也奂如也以成。是犹为学者必先立乎其志。志也者意匠之谓也。次之以小学以筑其基。又次之以大学以成间架。又次之以六经语孟。自辞受出处进退之际。义利王霸宾主之辨。皆所以为填补者。而勿助勿忘。以至义精仁熟而神明其德。则所谓轮如也奂如也以成者也。古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学。犹自天子至庶人。未有无室者。窃怪夫近世讳言学。有肃衣冠谨瞻视。稍欲自好者。必群愠之曰学。是不犹笑人之作室曰何以室为者耶。人而无室。且不可。况人而不学。人不得为人者乎。余闻藏修斋所讲者。在小学四书及程朱诸书。夫小学则已基之矣。四子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1H 页
乃其规模阶梯也。由此基由此阶梯。以达乎形以上者之道。则吾知藏修斋将不卑而崇。不狭而广。不小而至于大矣。此吾所以记也。至若明沙白石剑潭龟井之胜。文山芝峰香积龙江之映带而秀拔者。惟在于所见之何如耳。虽以此为舞雩沂水可也。以此为武夷濂溪亦可也。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余何赘焉。戊子元春。嘉善大夫平安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管饷使平壤府尹亲军西营外使南廷哲记。
[藏修斋记○闵泳骏]
昔朱夫子涖南康。首按图经。博采前代之以忠孝显名者。以功德传世者。妇人之守节不改者。苟有遗迹。无不为之建立祠宇。封植坟墓。广喻士民。询访俊秀。极其周详。而犹虑山林之间。或有遗逸之才。屡致其欲从而不可得之意。呜呼。此真大公之心而为政之本也。余按此省。略师往规。颁行饮射读法之礼于属邑。庶几为一分导齐之方。而其无实德之有足感人何哉。由是眷眷于岩穴笃行之士。望其藉馀辉而导吾民者切矣。泰之经义斋夙著于关西。而执义朴先生倡焉。藏修斋有闻于今日。而其季君兴焉。顷余守药山时。闻经义斋门路克正。斤斤于洒扫应对之节。眷眷于孝弟忠信之训。其书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1L 页
自小学进于四子及程朱书。秩然有序。俗所谓功令之学。后而不之急。远近受业者日盛。徙家相就。遍于一里。藏修斋之盛。得十之九而一其规也。往年冬。余会一省之士。讲饮射于宣化堂。有一生深衣大带。俨乎其容。立于宾席。乃藏修斋主人之子也。一门学业。何其伟欤。夫古之大人得贤于图经。犹致其爱好之诚。而顾余蔑学。幸及见之。乌得无空谷遐想也哉。朴先生名文一。季君文五。其子之礼以会者名东钦。经义斋在云谷。藏修斋在鹿门。两斋之学问一致也。故并志于此。己丑仲春。观察使兼亲军西营外使奎章阁直提学 赐号荷汀闵泳骏识。
[藏修斋记○闵丙奭]
余在京师。闻关西泰川。有朴先生兄弟者隐居讲道。而两斋兴焉。在云谷者曰经义。在鹿门者曰藏修。而陶铸日盛。及门之士。皆循循雅饬。不越尺寸。由其门路之正操履之笃真积之久课程之严且密也。迨余按此之明年。延款藏修斋先生。公暇辄造其馆而请益焉。所以提警而开发者。极其恳到。如兰之薰。如河之浸。使人感悦自不能已。益有以见先生之所养者深厚。而所达者条鬯矣。于时南北诸州之士。建寘书塾。讲明正学。一洗功令之陋者。至数十处。而为之教授者。多出其门。则其及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2H 页
于人也。亦岂不远哉。若其奋起于数百年积荒之馀。以道自任。不以世俗之嘲讪诟詈。少懈其志。不以自家之贫穷患难。或累其胸次。矻矻然老白首而益自强。如大冬松柏。历霜雪而不摧。以至程朱之绪不坠于地。而关西文明之盛。轶于东南。则世有知德者。当知所推矣。抑尝思之。阳藏于地。其升也。生物之功大矣。珠藏于泽。其光辉之发越有不可掩者。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不有闇然之实。则无日章之美。是故君子之道。藏之为贵。而其所反躬自修。益深且固者。实在于此。夫既有深固之功。则迨此纯剥之会。吾道一脉。亦不由是而存欤。斋之所以命藏修者。其旨微矣。今诸生修禊。勖以隆师辅仁之义。余闻而韪之。捐付十万钱。一以为先生养。一以勉诸生学也。 上之三十年癸巳陬月上元。按使毅斋闵丙奭书。
祭文[观察使赵民熙]
呜呼先生。渊源华老。师友昆季。己任斯文。砥柱横波。开门授徒。千里靡风。脍炙名声。彬彬邹鲁。粤自在京。稔仰德仪。一晋承诲。早晏其私。按臬南府。祇存书候。幸玆按北。密迩德辉。苦坐公扰。未能趁拜。如何宿患。缠连三载。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2L 页
以若德学。宜有冥佑。一朝哀音。天何不慗。泰山之颓。士失依归。斯文之厄。胡至此极。自顾不才。痛恨无谓。德邻咫尺。病未往候。公务稠叠。窆不躬送。替使宾佐。哭告所以。情礼俱缺。孤负宿私。呜呼哀哉。遗灵如存。庶歆鉴思。
祭文[从游卢德济]
吾道东矣。贤流辈出。孰为其醇。静退尤栗。顾我关西。寂然无闻。忽有云庵。创起斯文。诱掖谆谆。学徒盈门。孰不倾听。跃如之论。先生其季。独得斯宗。一生箪瓢。林下从容。吃堇空山。索蠹陈篇。求道恳切。用心精专。四子蕴意。六经真诠。毫分缕析。浃洽贯穿。察乎伦理。亲疏厚薄。推之事物。精粗博约。千涂万辙。一以贯之。通会于心。融液无亏。加之体验。无不反身。其或忘诸。造次兢寅。一心理欲。孰正孰邪。培植除去。不容有差。卓越气象。洒落意思。包涵之仁。断制之义。一身兼备。体用浑然。迨其季年。道盛德全。远近生徒。负笈以趍。循循雅饬。各随贤愚。方伯延置。曰惟我师。举措未几。一省风靡。文学勃兴。不让苏湖。小试其可。将大驰驱。鹤音九皋。天意倾向。拔例除用。岂徒劝奖。于时天步。实系孔否。西丑猖獗。岛夷诈诡。邪说横流。禁止无奈。哀哉生灵。鸟散鱼骇。惟是先生。屹然砥桂。不言不动。一境安堵。盖其平时。子弟孝友。艰虞莫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3H 页
甚。人心恃负。始信仁贤。为国重轻。旋凯奏捷。其能抗衡。惟祝无恙。以永百年。胡为一病。三载绵连。区区小生。曾自弱冠。出入门屏。訚訚问难。鹿塾夜空。江亭秋阑。论事论理。承诲团圞。方有蹇步。鞭策已加。赖是事业。不至虚邪。庶几早晏。差复是冀。岂意于此。讣音猝至。失声长号。心灰泪泉。此何人事。欲问于天。惟是正路。不绝如绵。栋梁遽摧。孰因孰延。顾念前事。莫知为怀。山悲浦惨。云愁鸟喈。伏哭柩前。渍绵缄辞。尊灵有知。庶几歆思。
祭文[从游金祉璇]
呜呼。山岳钟灵。降此大贤。先生之生。斯文之传。士林依归。朝野矜式。人心赖定。邪说赖息。先生之没。斯文之灾。从此以往。谁任继开。伏哭柩前。云愁鸟悲。尊灵不昧。庶歆斯卮。
祭文[门人李允实]
呜呼哀哉。诚意正心。奚徒为德修于己之道。居仁由义。自然有教成于国之功。惟我先生。关西夫子。仁贤之化。已寥寥于数千年之间。经术之风。始彬彬于四十州之上。承岭湖绪。溯洛闽源。呜呼允实。初以姻娅而情深。终以门人而恩至。道虽未能闻其一二。志则自谓承其三分。斯文不天。诸生无禄。二竖作梗而医药无效。三年调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3L 页
理而病势渐危。片时离侧。犹未之心。百里出外。讵有其意。巧以亲事。释刀圭而薄言面辞。不幸雪城。闻易箦而一夜星戴。呜呼痛矣。穷天极地。痛恨罔极之情。复谁与允实同也。入门痛哭。仪型似见而柩已在殡。趍隅泫然。笑语若听而心焉如割。天昏地坼而叩号罔极。山颓梁摧而俯仰无依。情则最哀。罪何可赎。哭而思思而哭。落莫一心。公而私私而公。苍黄万事。纷纭世故。从此赖谁而撕挨。危缀斯文。从此赖谁而扶植。哀怀满腹。哭告一辞。遗灵若存。庶几歆慨。
祭文[门人金东润]
呜呼哀哉。天欲丧斯文耶。何不使吾先生得享颐期之寿。而居然下世乎。顾今异说。喧聒充斥。有谁粗拳。担当辟廓。吾道危缀。争在一发。有谁强脊。自任扶植。小子愚昧。虽未能承受得教诲之万一。其生成之恩。与爷娘而无二。缘私计之多窘。而虽未能朝夕唯诺于左右。感抚育之洪造而竭吾才之愿。未尝忘诸食息。遽此楹奠。公私罔极。痛哭何为。仪形永隔。仁诲难承。永言思之。心灰泪泉。自今以后。无以逮及。终如之何。终如之何。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祭文[门人禹永翼]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4H 页
呜呼先生。道全德备。身任斯文。朝野舆望。大僚筵荐。俱曰道在是矣。呜呼痛矣。天何不慭。忽此楹奠。使士林失山斗。而小子辈一朝无依归之所。公私罔极。俯仰无诉。小子之出占馆教。先生所命。而今多少情曲。向谁更告。回思茫茫。哽咽焚心。日月不居。今先生虞卒既成。更欲就馆。虽迫于情势。其可忍为者乎。贫不为礼者。其小子谓欤。欲离灵侧。尤极痛哀。谨以卮酒。哭告厥由。伏惟鉴飨。
祭文[门人金希洙]
呜呼哀哉。神州陆沉。吾道东方。贤流辈出。岭湖是彰。独此关西。久积天荒。猗欤云庵。崛起斯乡。千里游学。道明德昌。开门授徒。朝野矜庄。惟我先生。乃其季芳。埙篪连业。日夕自强。智烛众理。行尽彝纲。处事坦平。接人温良。远近信从。士不容庠。刺史受业。化兴甘棠。累经徵辟。固守东冈。横流底柱。大厦栋梁。愚如小子。猥及门墙。久蒙教爱。恩同爷娘。言有不信。戒以括囊。行有不谨。戒勿放狂。随病投药。反复抑扬。文理肯紧。人物否臧。近而人事。远而阴阳。古今治乱。华夷尊攘。次第谆诲。各极其详。一自归省。冗绊路长。种种承候。亦未能遑。如何患候。转极而肓。十舍曳衰。三宿汤尝。挥泪欲辞。垂诲张皇。曰惟今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4L 页
日。异说荒唐。谁扶吾道。不至沦丧。孟辟杨墨。等治怀襄。今日洪水。尤甚汤汤。然若有人。大胆强肠。鞭策吾军。期于一张。心学古圣。身服先王。使吾礼义。焕然我疆。非徒吾民。免为犬羊。定使彼类。咸来观光。毕竟功业。与古颉颃。我生我死。此外无望。莫学伎俩。蓬蒿翱翔。须进竿步。毋或彷徨。呜呼哀哉。此训在耳。如昨锵锵。猝地承讣。天地苍黄。攀号痛哭。精魂俱飏。戴星奔哭。情礼俱当。所有宿祟。闯发非常。至此后人。孤负罪惶。呜呼哀哉。谨具菲薄。哭酹一觞。伏惟尊灵。庶格袅香。
祭文[门人闵龙镐]
呜呼先生。关西夫子。我国诸贤。莫不有薰化德业。岂有如先生之劈破天荒。屹然为道学之宗哉。昔程夫子兄弟出于伊洛。为万世昏衢之烛。先生之门其近乎哉。先生即云庵先生季氏也。承家之学。任道之责。其存中之诚。发外之荣。感人于千里之外。负笈而来者。远及岭湖。开门授徒。庠舍不能容。当日伊洛之盛。必不过此。噫。小子以愚昧之质。当乙未国家臣民之痛古无之变。与三道士誓死于沧海郡。力蛟事海。狼狈鸭北。时丙申腊月。归谒门下。则先生恤其穷而闷其志。抚之若子侄。爱之如家人。及其拜辞也。亲送于月下桥外。戒之以谨慎。勉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5H 页
之以游学。不忍相舍而语之申申。呜呼。自顾何人。其爱也至于此极。昨年花城洪逊志先生之丧。南中士友痛哭相吊曰。斯文不幸。哲人相逝。吾侪今日山斗。惟畿北崔勉庵。关西朴诚庵两先生而已。今日小子承管辖万商之 命。西出关右者。岂乐为此哉。窃欲因此而供洒扫于门下。随事承诲。行馀学问。不负先生昔日之训也。不意赴药山之前五日。先生已下世。顾余小子之痛。惟未暇论。国失蓍龟。士无栋梁。学者泣血。行旅相吊。舂者停杵。巷者罢市。呜呼痛哉。天欲丧斯文哉。顾今蹄迹交通。异端蜂起。不入于邪苏则必入于东学。使五千年孔孟之道。程朱之学。几乎坠地。只关西一邦。仅扶阳脉。为万世硕果。惟先生在也。今焉已矣。今焉已矣。天使斯民为夷狄而后已哉。为禽兽而后已哉。呜呼痛矣。若使先生假之一纪之年。吾道兴起。奚止于此哉。必有继先生而起者。虽诐淫之教。盛于欧亚诸州。必不犯伊洛之域矣。今焉至此。此非斯文之大厄。而邪道之来渐欤。嗟我小子。谨具薄奠。执绋痛哭者。实非哭小子无怙之私也。亦非哭先生奄弃之痛也。哭先圣之礼乐将沦于粪壤。哭斯文之韦布将归于异端。恐先生之后无复如先生者。使先生之铎。不警来世之耳目也。呜呼痛矣。呜呼痛矣。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5L 页
月下丁宁。岂意永隔徽音。小子之痛。浐水泱泱。
祭文[门人朱愚敬]
呜呼。先生之道之德。世皆称斯文宗匠。侯伯师事之。朝廷礼遇之。呜呼痛矣。未及稀年。遽何捐馆。使后生无依归。士林失山斗。吾西之陋。几乎一变。而又此寂寞。天其不欲相斯文乎。小子愚敬。浿上村蒙。薰化所及。幸而登门。不以不才。谆谆诱掖。呴之嚅之。有若家人。感恩知德。仰如怙恃。生我者父。成我者师。斯文无相。大同之叹。栋梁无依。切己之痛。自玆以往。文义肯綮。义理蕴奥。威仪之摄。心术之治。以至日用云为。大小巨细。谁复教我。谁复责我。俯仰落莫。进退无告。幸蒙遗灵。学而知方。业有进取。粗成次第。得免索性。庶答平昔。是庸区区。呜呼痛矣。再拜哭告。天昏地惨。遗灵不昧。庶几歆鉴。
祭文[门人白乐谨]
呜呼。斯道之立。盖穷天地贯古今而常存不坠矣。自上世以来。首出之圣。继作之贤。相与创述。有若尧舜汤文则在上而行之。有若孔孟程朱则在下而明之。及夫道东。亦有一二儒宗。挺生名世。如栗尤诸先正。即其集成大家也。猗我先生之学。以诚明为主。敬义立本。讲究经传而博约齐头。克治身心而内外一致。及其积累之久。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6H 页
充养之极。豁然以贯。怡然以顺。众理之妙。发于天机。百事之施。当其时宜。殆乎所谓安且成者矣。惟如是故。精华自炳。名实难掩。即其所在而物与俱化。以之处家则恩义相济而伦理正。以之居乡则礼法有修而习俗淳。侯伯闻风。迎之以师傅。朝廷徵拔。待之以元老。国有蓍龟而疑难由决。民如父母而资泽是仰。四方学者。翕然尊信。望门而趍。载梱而还。其风之所自。道之所在。盖可知矣。呜呼。世之论先生者。以为天资英迈则似康节。胸次洒落则似濂溪。甲观则有沂水春风之志。乙视则有陋巷箪瓢之乐。其于象德诔行。庶不爽实欤。虽然门墙之高。实难窥测。菽粟之味。未易真知。则亦孰能造极而形容哉。呜呼小子。才非狂简之俦。学岂中行之望。特以无隐之示。文礼之教。亲切谆至。故悦之深而力之勤。质之庸愚。不敢自病。道之高远。不敢自怠。期欲变化而跂及也。夫何志业未就。天不遗老。山颓梁摧。无地依仰。云悲风悽。何以寄情。昔者张公思叔哭其师曰。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百物生。惟洗心去智。格物去意。期默契斯道。呜呼。自今以往。以此自励。竟有所得于心身。则庶不负平日诏诲之万一也。
行状[朴东钦]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6L 页
先生姓朴氏讳文五字大化号诚庵。以新罗密城君讳彦忱为别祖而本贯密阳。高丽司宪府大司宪纠正讳铉之二十六世孙。本 朝谥恭孝公讳仲孙之二十世孙。而至讳休。始籍泰川。于先生为十三世祖。高祖讳敬厚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曾祖讳履俭。祖讳士贞号梨轩。考讳道殷号松阴。生考讳道精号稼隐。妣安东金氏。通政泰吕之女。以 皇明之崇祯纪元后四乙未本朝宪宗元年二月二十九日戊午寅时。生先生于平安道泰川县宣化里第。即稼隐公之次子。过房为伯父松阴公后。性孝悌。自饮乳时。见父母有力役。则每必匍匐。两手供奉。其游戏。少不离侧。见父母有忧色。则必为之婉娩于前而使之解颜。见姊妹之争短。则必曰父母忧也。见邻儿之顽戏。则必曰毋为也。此非人子也。受千字文于家庭。一遍便诵曰。文可为也。当耕耘之时。父母命使守家。则必净扫内外。积柴厨中。父母曰。见小儿所为。则虽劳而不知为劳也。伯兄云庵先生常语人曰。吾弟颖悟非常。自能言。便迎合亲意而乐其志。又聪明强记。年甫八九。已日诵五六十行书。解义又敏。果是绝才。吾所以教诲之勤。督责之严。晷刻憧憧。使终夜不寐。终日大读。靡有馀力。借使成人者当之。有难堪承。而能晏然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7H 页
受之。恢恢承当。心不少惰。体不少困。禀质亦坚刚故也。是以得以如意教育。早有成就云。十三学诗文。至成童。伯兄游学于华西李先生之门。先生独在家侍奉。家间农务。日不暇给。犹能三馀。勤苦四书五经。与夫庄骚李杜。无不朗然成诵。二十诗已成章。名声脍炙。菀然为骚墨主人。逐岁干教。非徒士友之敦请难恝。庶几有补于菽水之供。黾勉行之者。积二十馀年。例以松茶为三分粮。亦不以分钱尺帛。一入私室。以为自己营度焉。时而归觐则春耕夏耘。山樵野牧。随时躬执。捆屦索绹。晨昏不置。手足胼视(胼胝)。颜貌丑削。便与农流无异。冬无厚衣。夏无紾絺也。及伯兄归自华西门下后。乃谢弃功令。专意经术。以治心养性修身谨行为主本。玩索则以必得圣人立言之本旨为急务。日于旧日所讲书。沉潜温燖。反复体验。更不高声大读贪多务得。有如前日制述时为也。复于小学敬身篇。抄出立如齐俨若思远暴慢斯近信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等切己底句语。揭之座右。以为早晏警省之地。文章则以经义理实为主而不事繁华。接应则以忠信谨慎为本而不或怠慢。处事则以尽心当理为务而不或苟且。教人则恩以导之。严以待之。谆谆若春风。斤斤有阶级。其于测人心通下情。尤洞然如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7L 页
鉴而和气融融。虽远人之一时来候者。莫不心悦诚服而都无生熟之别也。人人慕仰。举切延讲之愿曰。其道德蕴抱。吾不敢知。其豪岸和气。文章雅致。似胜于伯氏先生也。如金令奎晢之鹤峰斋。白司谏奎燮之文谷院。赵正言愿祖之德星庵。朴命甫之清溪塾。车玉龙之玉洞斋。皆是先生所数年讲道处。而饮射礼坛。随处随筑。馀韵遗址。尚在在斑斑。而自郡学设皋比。请为教授者亦累矣。庚午箕伯韩公启源辟之以仁贤书院经义生。累致津遣不应。至本院撤享日。乃谓事面大异。恬然自在。义所未安。遂薄言往还。壬申丁外艰。勺水不入口者五日。其柴栾茧梅之状。凛若不保朝夕。盖因家势艰乏。送终诸具。未能及期营办。五日始入棺。盖礼无大敛前食粥之文。以至五日不食。乙亥遭松阴公丧。以伯兄命出为后承宗事。其执丧。哀戚一如所生。事所后母。尤尽爱敬。抚其弟妹。恩义备至。虽有并日屡空之虑。无一日戚戚咨咨之容。乡邻父老取以为法。戒其子弟曰。人家和顺。得如某家。则虽贫亦乐。何忧之有。翌年丙子。伯兄与邑倅李晚绥有书尺间言事之相左。遂成淟涊。先生寅缘滞留于邑邸者十馀日。门人有从侍者。亦令弦诵于其间。本事颠末。详载于云庵先生年谱中。丁丑遭母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8H 页
夫人丧。因经大无。贫穷为尤甚。未能如期襄奉。翌年始营冢葬。盛名所在。人皆为之慨惜。邑多士据仁贤书院经义生旧规。请蠲其丁役。壬午经术科。巡使闵公泳纬特为之擢付初试。劝应殿试。固辞不赴。其辞曰。窃闻之。乡贡之设。其来久矣。自周家三物宾兴之后。以至汉唐及宋氏之有天下。称贤主者。莫不效法于斯而甄拔人才。故江湖之间。俊髦毕出而野无遗贤之叹。廊庙之上。将相得人而朝无瘝官之弊。国脉长而山河措泰磐之安。风教行而生民无涂炭之苦。千载之下。想象其风采。犹有可以感发兴起焉。则人才之于国家。其所关为当如何哉。故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又曰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此诚有国家者所当猛省。而夫何叔季以来。所谓诗赋之科出。则究其本意。不过一时牢笼之术。而天下之名为士流者。靡然沦胥于其中。有如百川之于尾闾。父焉而勉其子。兄焉而勖其弟。心术之坏而不暇察焉。威仪之毁而莫之恤焉。滔滔几百年。把作陷人才之大坑堑。吁其亦不思之甚矣。如三年笛里关山月。二水中分白鹭洲此等说话。自是诗家第一明祖。一等句格。而今古脍炙人口者也。然其可以此而治己乎治人乎。此其法之最下者。而式至今日。莫之救药者。为其利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8L 页
禄之在于是也。愚亦折肱于此者。枉费了十馀年精力。则个中利害。历历可言矣。至于明经科。则自是法之美者。而行之之久。弊从以生矣。或去实而取华。或买椟而还珠。诵说如流而昧于旨意者。亦不无其人。则臧谷虽殊。何所分于亡羊之轻重哉。然则人才何时而可用。风教何时而可振乎。猗我 圣上以天纵睿智之姿。其规模政令。动合古人。而最中乡贡之举。实近古所未行者。其目有三。曰孝廉也经术也才谞也。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则顾我东虽小。幅圆之大。可以伯仲于齐楚之间。人物之众。又莫盛于今日。则才行之可合于三目之荐者。何限千百之多。而其出类拔萃者。安知不有如莘野耕田之叟。隆中抱膝之人也。今次第搜延。扬于王庭。大以左右吾王。都俞岩廊之上。次以分牧州郡。拯济生民之苦。则和气融融于三千里域。宝箓长长于亿万斯年矣。岂不休哉。岂不伟哉。此诚贤能之士弹冠相贺之日。齐国之政。可以庶几之秋也。当此之时。使曲艺寸能。有可以仰备器使者。孰不踊跃趍走。欲申平生之素志也。至于文五。愚陋无状。最出人下。区区口耳之学。不无有年于斯。而心地之茅塞。去而益甚。以之寻常行己。罅漏百出。而虽在乡党士友之间。摈莫与齿矣。不意今日自巡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9H 页
营选入贱名于经术初试之目。且投之以小帖。使之趁限赴京。参看殿试之地。闻命惊惶。不知为喻。噫。释褐而登龙。贱者之所荣。出身而事主。臣子之至愿。然苟非其人。实难睥睨。而况贤良之登进。又非寻常科目之只取其才乎。今自营下不察愚之人品高下。学术浅深。付诸试选之末。而不辞保荐之辱。在愚陋。实千载不再之奇会也。荣幸何谓。然自顾所为。或可担当其委责之万一乎。设有如干文字之业粗成头绪。足可以俯仰于巷里之间。此可以谓经术之士而充诸宾兴之秩。亦可以此而抗八方多士之衡。而仰副我 圣上侧席如渴之盛乎。不意虚名之误事。至此唐突。而又不意小人欺世之罪。去益难赎也。惟当愧惧自反之不暇。何敢自处以经术之士。而抗然争能于违 颜咫尺之地乎。愚意则窃以为因此愧惧之心而益自修省。积以几年。稍有开发。则庶不负国家作成之化。而日后器使之责。更待处分矣。若不尔而责赴试限。效其巧拙于倚马立谈之间。则此诚愚所不能处也。上之御下也。不必强其所不能也。下之事上也。亦不敢以所不能之事。强欲效嚬而终至颠倒也。幸乞依此所陈。善辞报营。俾见寝罢。是年十二月。遭生家母夫人丧。其哭泣之节。哀戚之容。不以服降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599L 页
而少有异同。伯兄累言情理则虽同而礼制有异。其可少有斟量也。甲申与门生同志。筑精舍于鹿门之阳。命名曰藏修斋。开门授徒。弟子益进。而絜家就学者。又成聚焉。其学则一依云庵规模。以小学为专门。参之以四书五经及程朱诸书。小立课程。大作工夫。使之句句体践。而发挥旨义则直溯流而穷源。讲论义理则平如砥而指掌。明白简要。平实的当。使听者易知。行者易践。是以虽初学之士。一登门而便入规矩。其温恭辞气。和缓行止。不问知为先生弟子也。筑礼坛于精舍之南。春秋而讲礼。曰饮曰射。先生虽在不以筋力之时。犹为之迎宾洗勺。以为观感兴起之地。邑宰之就而为宾遵者。殆无虚岁。方伯亦皆慕德。加以礼数。岁剡别荐。前后约十许次。丁亥监司南公廷哲刱置 箕子墓守护所。选道内学明德尊之士。为入直守护生。而先于先生。致津遣而敦请。复加以州学教授。皆不应。至其菰递。薄言往谢。为其所强挽而留守护所半月。公亦时就尽欢。及其还朝复命。 启曰。臣所按平安道泰川县。有前都事臣朴文一。学问纯粹。趋向甚正。开门授徒。教诲不倦。执经问难者。殆数百人。其弟文五以豪迈之气。为谨慎之行。践履纯笃。操守坚确。皆蔚然为关西宗匠。不意遐远之地。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0H 页
尚有此一种正脉。似此学问之士。允合奖劝之方云。至毅斋闵台丙奭益致敬慕。以书礼车乘十反来迎。欲与之讲明正学。扶植斯文。有如汪玉山之于李延平者。辞不获。出而定馆于城外箕林逆旅。翌日闵台躬贺出迎。先生曰。某之来此。非敢曰于讲论之席。欲有所分寸辅益。盖欲仰睹其何许大人。能如是好学。而兼使丑陋无状。毕露于藻鉴。而滥恩过礼之不欲再施于后也。闵公曰。吾以诚心仰慕。而先生如是循例乎。窃欲迎入营内。以安承教。先生曰。当今之日。卿相之志于学。未之有闻。今明公以是为问。一路生灵之福。莫过于此也。明公一念之善。而一路之民。有可生之门。一念之差。而一路之民。隐被其殃。其几如此。愿明公益勉此心扩以充之。使漏船生灵。得被济活之泽。实今日来见之本意也。公曰。顾今民不聊生。四境嗷嗷。念及于此。悔不能追。因此欲观古人书。庶有所得。将以补前日之过而图所以善其后。愿先生不以昏愚。开示可进之路。乃别馆供养。朝暮就学。待遇之礼。日益隆厚。然为其繁华地是非场。终不一次久留。亦不一言干政。而两年间四次出入。或月半或二朔而归。只以书尺勉其进学而已。壬辰八月。以经行别荐。为通仕郎行义禁府都事。其荐目曰穷经明理。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0L 页
躬行实践。令闻多著。信从弥众。彪然文学博览。为关西士林之表。卓乎精诣深识。抱济人利物之器云。闵公倾廪设学于列郡者。洽数十处。其学规节次。教授选择。皆自先生出。一路儒风。从以蔚兴。学舍新成。连络相望。士习丕变。斯文有庶几扶植之望。甲午二月。先生遭夫人金氏丧。六月又遭伯兄丧事。而兼值国事缓急。中途未就。识者恨之。是时清倭相持平壤。消息朝暮殊恶。太平五百年。民不知兵久矣。猝地挠攘。人皆曰必死。山海逃生者。在在骚挠。而十室九空。先生乃招谕乡邻子弟曰。兵不必逐人射杀。彼逃窜者。便是促其死者也。夫何故。盖互相扶持。患难相恤。孰如乡里亲戚乎。然而猝地遇急。则或有不能相顾之弊。况今数百里外生面江山。无一人识颜者。而怀其财货。携其妻孥。一朝迁居。则青山可以庇我。绿水可以活我。孑孑孤踪。萍水无托。平时犹然。况此时乎。固不如筑堡相聚。以为不离生处而相为保全之为得计也。当日起役于洞北歌芝峰。从役者已百馀。远近扶携来依者众。入山访海者。又或中止于此。一境赖以安堵焉。乙未正月。以山林荐。为通训大夫德川郡守兼成川镇管德川兵马同佥节制使左营将者。而兼有除 朝辞赴任关子。先生曰。以吾愚贱。叨忝误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1H 页
恩。激感畏惶。不知攸措。自顾病劣。非徒未能承当其任。抑亦近日世变百出。爻象可畏。且吾固守东冈。已六十年。今白首纷如。不量己分。徒贪荣进。中途改辙者。亦不自愧耶。期于辞免乃已。而顾事关铨曹。揆以格例。固可投状铨曹。闻其曹长是泳敩。泳敩乃无君之徒也。虽违格例。不得不向巡营乞免。又不可以郡衔呈辞。乃以前衔乞免于巡营。至再得请。冬间忽有剃发之令。猝地星火。人心惊皇。十培兵挠。先生不胜忧叹。至废寝食曰。以若吾小中华之贵。而一朝没为夷狄。天之不吊。胡至此极。诚可痛哭处也。从邑儒李日哲语。草出一篇通牒。冀有一毫挽回之道。其文曰。窃惟我东土。虽僻在海隅。礼乐文物。侔拟中华。大有声于天下。故虽以清之革命之威。犹存其旧日衣冠。而不曰舍尔从我者。欲使三王五帝之良法美制。姑付之此。使日后之圣帝明王。欲其取法于此。则其范围也大矣。用意也厚矣。第近日所谓开化。虽不知何等规模。而至有此剃发之举。举国臣民。莫不痛哭欲死。则大臣谏臣。或未有建白之议。道臣守臣。何承膺之不暇。使我八域臣庶。不远间未免为禽兽。言之痛心。念之酸骨。奈何奈何。今之议者例皆曰富国强兵。噫。此发存则不能富国。而此发断然后可以富国乎。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1L 页
此发存则不能强兵。而此发断然后可以强兵乎。窃闻之。兵莫强于汤武而未闻断发而强也。国莫富于文景而未闻断发而富也。然则何关于发而苦欲断之乎。何罪于发而期欲断之乎。盖戴发顶冠者。乃三代之法也。顾今四海之内。惟吾邦独守其法。设有御天之量者。自当爱护之效法之。布之远近。使天下皆为衣冠之俗者。此千古事业也。今不此之为。必欲毁发裂冠。激一世之民心。买千古之人口。善计者亦有此欤。噫。尧舜之仁而不为此也。桀纣之暴而不为此也。五伯之假而不为此也。苏张之辨而不为此也。商鞅之酷而不为此也。独胡元之于高丽。薄有此事。而旋复覆灭。此岂可师者耶。吁何不思之甚也。然此系天下事也。国家事也。非吾辈所敢与论。此发诚可谓难处也。伏愿诸君子勿谓不敏之不足与论。来二十八日。济济会集于明伦堂。当面商议后。泣告于官司。往复于观察府。幸以本事登彻 天聪。得蒙 反汗之命。则此实东土生灵再生之日也云云。又命送门人前典籍金润起,次子元钦于辽北。使之审其形便。以为迁居保形之计。翌年丙申正月初。幸有存发之令。四野抃喜。民皆安业。遂止北迁计。有堤川士人柳麟锡以存发之意。倡起义旅。是年二月。专送人责以响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2H 页
应。先生曰。事固非分。时且不同。堤川义旅。本为剃发而起。今自 朝家已令存发。则事合捲藏。又何责人以响应乎。遂缓辞以答。春夏之间。自彼中为是而送人来者。无虑为四五次。有或人诘之曰。闻柳麟锡华西渊源。省斋堂侄。其于出处义理。必有明知的见。故以墨衰行事而至今拥兵。先生之不应。无乃有异于同声相应之义乎。先生曰然。声气则固有。吾所以不应者非他也。借使此信得闻于剃发方急之时。犹当十分审慎。况今存发之令已累月。其尚欲募兵。吾不敢知也。丁酉从多士议。起一小阁于礼坛一边清川上疏林中。名之曰五松亭。(亭之左右。有五株松。)以为暇日风咏之所。是岁之冬。先生以腰痛不安节。来候者皆以为此是老人常症。自当勿药有喜耳。不意转而成祟。渐渐弥留。医疗药治。多士者各尽诚力焉。时南北多士接续不绝。而恒时受业者。例为四五十人。原斋外复为聚讲者。如屏泉斋,敏求斋,蒙养斋,寒栖庵,晚松斋,续考亭,讲古堂。棋置星罗十里之内。弦诵之声。洋洋相闻。而群起蔚兴之象。大有可观而可待者。先生虽病患中。既嘉其远方来。又喜其蔚兴之象。朝暮劝奖。到底诱掖。益复恳至。曰方今异说充斥。吾道之危缀。凛若一发。果能于此锐意勇进。强脊担当。得以相扶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2L 页
持此一线阳脉于一隅之地。则何等好事。何等大业耶。其宜各相勉力。俾有成就也。凡以儒为名者。无论远近老少。见辄尽言劝奖。如恐不及矣。庸轩赵参判民熙曾按南府时。越境致问。及按本府。益加礼数。书存馈问。早晚络绎。且传言躬驾问候者。消息朝暮。先生嘱金尚运。俾通病情。则复以弊礼辞曰传贽。时己亥八月也。是月之念。先生招集门人及云谷诸儒曰噫。吾以寻常气疾。两年之间。转成沉痼。势必不起。则吾于自己身上。少无爱惜也。年今七旬。不为不寿。儿曹看已鬓白。而又足以托后事。吾何憾焉。独有一事之死犹未忘者。看今异说横炽。洪水猛兽之惨。争在目前。幸我士友之从南北来讲者。其才地诚力。皆可与有为者。若使之加几年渐摩。善为培养。则其成就也必不虚疏。而庶或可以扶吾道于此一方。使后人知有孔孟程朱之道矣。此而未就。是可恨也。愿诸君慎勿以等闲说话听过。须各相铭之在心。期于践行也。果能如是。则吾虽入地。亦何所恨也。然吾亦真知此事之果然极好。果然极大。而为之则生。不为则死底真境意思。自年近五十。始能觉知。而一心亲切。有如饥渴也。然则今以君辈之年少学浅。想必未能审听而真知之也。除非不须多言。长时聚会。俛焉孜孜。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3H 页
期以平生而有所得焉。则必知吾今日之言矣。从此果能担任此事者。未知为谁。其各勉焉。其各勉焉。且云谷斋。是吾人本源之地。幸相与之极力保护。实心聚学。以勿负先师平日眷眷之至意也。自是不复许进药饵。邻人故旧皆曰。先生之病势虽如此而精神如常。肌肤虽瘦脱而无嚬蹙愁苦之见于色。起居饮食虽迟难勉强而谈笑则无异平日。今必曰不讳何也。先生曰。我事我岂不知也。且诸君视之。我临没时。亦将谈笑而归矣。至于颜色。此亦未尝不如干学问之力也。我平日于存养省察。煞用十年工夫。而正颜色上。尤加致力。自是以来。虽遇莫险之事莫切之忧。初无嚬蹙之形于色。惧㥘之生于中。是以无论夷险。谈笑恒自若焉耳。十月十七日。命扶起入内。瞻谒祠龛。退坐正寝。召亲戚妇人之尝升堂入见者。一一顾诀。复戒家人准备送终诸具。仍出厅事调养。前此则常在于精舍之便室矣。因谓诸生曰。吾今病势必不能起。则斋室虽吾燕居之所。不可以公堂为自己就木之所。且诸君昼夜不离。又不可以正寝为迁居之所。然则吾家兄之考终于厅事之义。亦吾今日事也。十二月五日。病且革。门人弟子亲戚故旧咸萃。先生曰。我病支离。使诸君如是久苦也。仍顾谓门族一少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3L 页
年曰。汝家在山僻处。今夜深不去。岂不未安。其宜上往。那少年应之未忍去。少顷又顾谓曰。汝尚不去耶。其宜速往。其人起出未几。先生命扶起复卧。恬然瞑目而逝。六日丑正初刻也。世享六十有五年。邻人匍匐者皆曰。去夜三更后。有一道白气盎然覆罩先生宅。久而不散云。翌年庚子二月二十九日。门人诸孤奉窆于巨文山先垄下甲坐原。门人加麻者百馀人。配庆州金氏。处仁之女。先六年而卒。有子二人。长东钦。次元钦。女一人适金尚浩。孙二人。东钦男永七。元钦男永八也。呜呼。先生资性过人。气象乔岳。充养有道。志操冰檗。凡所谓富贵贫贱毁誉欢戚。皆不足以动其心而移其操。是以当初崛起也。环一省内。寂无一人知圣学之为何事。而滔滔然非诗赋则乃讲经也。旗亭甲乙。场屋风雨。把为世间第一能事。而庄周威仪。李杜规模。蓬头对案。停杯问月。豪气相尚而谨饬之是摈。奔竞相招而廉耻之不顾也。惟先生兄弟。独以经学二字。特立赤帜。人皆袒裼箕踞。而独日必冠带而危坐焉。人皆攘臂大谈。而独从容端拱而谦退焉。人皆真宝唐诗。而独小学四书而专门焉。人皆诗赋功令。而独性理经术而为己焉。人皆趍时附势。而独闭门自拙而守分焉。以至出入起居。视听言动。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4H 页
衣服饮食。皆有法度而与俗乖违者。十则十件。百则百件。人皆以为刱见而异于己也。众楚之咻。声影之吠。在在喧聒。嘲笑之毁骂之者。无言不有。无事不生。而直置之于一无用怪弃之地而俾不容焉。又益之以贫寒到骨。躬执耕耘。而兼之以家内病苦连仍不绝者。积三十馀年矣。表里煎灼。前后疐跋。实有人所打不得挨不过者。种种如是。而先生则视若常事。随分挨过。而其有为之志则去益坚确。夙夜孜孜。惟日不足也。其为学也。自格物至于尽性知命。自洒扫至于平治天下。读书而穷其理。力行而践其实。谓致知而不以读书。则无以知圣贤之成法而辨道之邪正。徒读书而不务践行。则无以体圣贤之心法。得事物之实理。而其所以能成始成终于此者。则又亶在敬一字也。敬者主一之谓。心不主一。则昏惑纷扰。怠惰放肆。察理而不能尽其精微。力行而不能致其敦笃。事皆无实。莫有始终。故不学则已。学之必先主一。而主一之方。又莫如整齐严肃以摄外而直内也。终日之间。严然端坐。肃敬对案。讨论经旨。谈说礼义。常常存此心于齐庄静一之中。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要必有以究极其所当然与所以然者。以充其知而反诸身。戒惧乎不睹不闻之前而隐微幽独之中。所以省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4L 页
察者愈严愈密。其存也静而虚。其发也直而确。思虑未萌而知觉莹然不昧。事物既接而品节粲然不紊。私意无所容而天理之公。自然有以流行。养之深积之厚。尽性情之妙。贯事物之理。心与理顺。事与义安。体用一致。隐显无间。其为德也仁明刚毅。应事变而神妙不穷。历夷险而道途一辙。心不待操。义不待索。而规矩准绳。菽粟布帛。春风化雨。盎盎洋洋者。浑是一团和气也。其閒居也。未明而起。盥栉衣冠。进谒家庙。退于书室。唱喏礼毕。瞑目端坐。既而开卷。覃思渊默。一有新得。则必为诸生晓告。几案必正齐。书籍器用。置有定所。房屋庭除。必朝朝洒扫。至于江亭礼坛。亦间日而扫。务致净洒。其颜色也和而正。其言辞也温而栗。其行也安舒。其坐也竦直。其行于家也。事亲尽爱敬之道。事兄如严父。而四十年同居。出入进退。未尝自由。其于祭祀也。事无巨细。必诚必敬曰。吾曩日同居时。固知祭祀之为人家大事。亦不知心虑之为如是极用。诚敬之为如是极致处也。抚下和严相济。爱憎不见。闺门之间。内外斩斩而恩义之笃。便怡怡如也。疾病之苦。不以长少。必躬亲调护。而或至旬朔不寐。死丧之严。哀戚备至。而或至五日不食。葬必以礼而不用风水之说。昏必亲迎而不拘日者之法。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5H 页
择地则必取山形之自然而全不听向破生旺。涓日则只料事力之大小缓急而斟定日限。其日若雨云则更待晴日行事。全不顾成收吉凶。徙宅修造。亦如是不拘忌曰。人之祸福。皆自己所招。凡今之人。全不知修福于人事明白之地。反欲求之于鬼神玄冥之处。惑之甚也。宾容之来。朋友之会。无论亲疏远近。皆为之欣然迎遇。称家有无而尽欢乃已。其于乡党亲戚。尤加爱恤。勉以礼俗。有遇美味则必招。与之共欢。如有疾病而不能自治者。则必为之滋味之助。调养之方。一一周旋。凡吉凶庆吊。各称其情礼。至于自奉则常澹泊如也。弊败草屋。寒无坐毡。峭崅山田。丰不断粮。粗粝藜藿。缊袍冷簟。老而未免。诚人不堪之忧。而处之裕如曰。此是吾家清福。虽爵禄之及门。而若浮云然尔。同门人卢德圭闷其屡空。助以一段田地。居数年。复为还完。为之致语曰。朋友通财。古之道也。惟君能行之。心常叹仰。非直以为我也。人人能如是。则何患古道之不复也。我以此田之力。小舒燃眉之急。惠已大矣。今君家形势。似未如前。则此田其宜还收也。见人有患难。则为之废寝忧叹。图所以拯济。有若切己然。见人争讼。则必为之疾首。到底解喻曰。讼不可终也。见人有善行。则必矍然起敬。极口称扬。虽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5L 页
流俗若浼而不露圭角。疾恶如蝎而不形辞色。吹觅之来而不之辨。干犯之见而不之校。或有傍人者代为之忿。谋所以惩之之计。则笑而挥之曰。其人习性。君将何为。徒起纷闹。添人猜怒。反不如无言之为泰平。而俛首我所当为之事。是为良计也。且圣训必曰忿思难。又曰惩忿窒欲。此一款。最为吾辈第一致力用功处。盖虽极忿。若能忍过。则亦不害为一番大克己工夫耳。是以先生平生。无一言一事之与人长短也。然事之在所可为而的见义理之当然者。则不顾利害。勇往直前。虽千百人争聒沮止。期于必行。而亦不以言辞呶呶。必也从容旋斡。使人不知其如何。而已施行之久矣。是以寻常作止之上。不待勉强而事自规矩。言论风旨之间。不期其然而人自感化。人之说之也。不翅若芝兰之就。士之爱慕者。有若家人父兄之亲而无有间焉。其所以忧道之心。开来之志。自伯兄下世后。益复憧憧。其所以辅之翼之诱之掖之。不以气力之衰而或倦于勤。不以疾病之苦而或废于时。常常戒诲曰。世人皆欲人之待己也重。而却不肯为其所以重之之道。何其不思之甚也。岭湖则通国皆以邹鲁待之而贵重之。两西则直目之以弓马而轻贱之者。岂举国之是非。有所偏诐而然欤。抑亦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6H 页
以人无可重之实而地亦坐而见弃耶。试顾两西之间。五百年泰平。曾有一人彷佛若岭湖诸先正之道德文章者出耶。所谓士子为名者。其所尚已卑陋于词章口耳之末。其行又皆以奴颜婢膝。区区乞怜于要路权门。有如乞墦者而不知为耻。则人虽欲重以待之。抑将何以乎。莫非自取之者也。诸君其各愤慨于此。惩鉴于此。抵死用功于圣人为己之学。壁立千仞。滴滴成冻。不为外物之所摇夺。竿步百尺。慥慥笃实。惟患性德之不能全复。人欲之不能尽去。俛首孜孜。积以岁月。得有所成就。则今之人。亦古之人。又何必让美于岭湖也。夫如是则我虽不愿。人将自然敬慕而贵重之不暇矣。有何摈弃之可言乎。且所谓工夫者。又非别件高远难行之事。只不过入则孝出则弟。隆师亲友。讲明道理。真知力行。以修人事而已也。则何难而不为。何高而不及哉。但所病者。立志不高。陷于流俗。溺于欲窟。不肯为之兴行耳。或因朝礼而谆谆焉。或因事为而开喻焉。或因从容而招诱之。或因讲解而傅益之。无时不丁宁恳恻以致眷眷之意焉。是以门下之士。百十其多。而无一人无一善之成者也。其为事业也。则既不得一日立朝以事君。一时𦲷郡而治民。是以经纶规画。政事号令。无从以见。然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6L 页
生于农亩之中。处下焉不信之地。而其道德文章。风动一世。上下远近。莫不信服。推及之广而使圣贤之学。不坠于地。薰化之大而使乡鄙之俗。一变至道。则其事业也。岂不反有贤于得位行道而成于政刑之间者。亦不有难于秉权用事而立于号令之上者乎。其有功于斯文也。虽以为洛闽之继。恐亦不为阿私之过论。而其所以旋斡之机则已成始于伯子云庵先生也。夫性爱山水。无论四时。酬应之暇。风日之好。则辄命一二人弟子而扶短策。于山于水。随意缓步。或拈韵赋诗。或因杯作欢曰。读书之暇。间以游咏。发舒精神。休养性情者。此亦是工夫中一事。而世间真乐。亦莫过于此。诚不以三公换者也。但世变日下。异说渐炽。闻以若岭湖之地。亦或未免有浸染之弊云。是极可忧也。如吾孤军。其能如何而能济其扶植之功。辟蓁芜开正路于无穷耶。忧此语此。早晚不置。而虽在病笃之中。亦一向憧憧。一向申复焉。所谓以道为己任。毙而后已者。其将先生之谓欤。先生没后三年辛丑。士林立影祠于平日讲道之侧。并奉云庵先生而俎豆焉。翌年壬寅。观察使闵公京镐访本斋谒影祠。归刻高景堂三字额。奉揭祠楣。复镂记文一扁。悬之斋壁。其辞曰。岁壬寅春。余始按平北府。意在兴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7H 页
学。捐月俸而帖喻列郡。广设学舍。复问省内儒硕之可以兴起此事者。皆曰西路功令之尚。曾未闻有性理之学。泰川有云庵朴先生出。始倡明正学。士习丕变。其言常曰与其无学而生。不若学而无生。啖菽茹松而九死不惮。群毁众谤而掩耳不听。千里从师。俛焉孜孜。年未五十。皋鹤上闻。煌煌台衔。礼遇特殊。巍然为士林之宗。邦家之光。其弟徵士诚庵以豪杰之资。连业唱和。世称兄弟二难。方伯延聘而师事之。大僚敷陈而 筵荐之。一命三命。皆不起。立藏修斋于鹿门。乐其乐而不知老之将至。学徒千数。今其长胤东钦克承诗礼。践其席而讲其道。远近学士复靡然从之。此可与有为者也。余不胜之喜。是岁之秋七月既望。为之躬驾而访焉。观其仪听其言。洵有道人也。遂与之其寻萧寺而从容打话。复为之行乡饮礼于其五松亭。呜呼。今日始见三代威仪于此也。斋之西。有先生妥灵之室。欣然瞻谒。悽然有敬慕之意焉。噫。昔晦翁朱夫子居鹿洞。建院立教而为百世宗师。今诚庵朴公又生鹿门。设斋施教而为一方师表。何其地名与事行。千古相彷佛。无乃造物者阴佑斯文。生此兄弟父子。使之对峙承武而世世为吾道倡。以承先儒之绪耶。尽非偶尔也云云。甲辰门人李允实,吴
诚庵朴先生文集○附录 第 607L 页
道斌。刊遗集于汉城府。噫。吾西之人。今日知圣学之所以为本而趍向之。功令之所以为末而舍弃之。正其衣冠而谦恭危坐之知为儒者本事。乱头养望而使气胡叫之认为无赖悖习。教子弟则必以小学洒扫为急务。事长上则必以忠信笃敬为职分。为斋则必以经义扁楣焉。讲学则必以性理题目之者。其非先生之耐寒惯饥。动心忍性。违众忤俗。特立独行而得一生于万死中之所赐者耶。西路一千里。天荒之痼。其亦赖以有辟。而门下诸生。果能体其遗意。讲其遗规。承袭其绪馀而继续不替。则非特不负先生平日眷眷之至意。亦于斯文。赖以有一线扶持之渐矣。不肖孤既不能奉承其诗礼之万一。又不能窥测其盛德之涯涘。而凡其平日庸言庸行之得以见闻其一二于定省之间者。亦未免有遗忘。不能存十一于千百。而其幸记存者。亦失伦次。不成说话。然庶几于此得有所据。伏蒙当世立言君子之有所采取焉。则非徒为一家不朽之典也耳。甲辰秋七月壬寅。不肖孤东钦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