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x 页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藏修斋记(朴文一)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二沈琦泽)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南廷哲)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闵泳骏)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闵丙奭)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赵民熙)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卢德济)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祉璇)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李允实)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东润)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禹永翼)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希洙)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闵龙镐)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朱愚敬)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白乐谨)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行状(朴东钦)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杂著
藏修斋记(朴文一)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二沈琦泽)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南廷哲)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闵泳骏)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藏修斋记(闵丙奭)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赵民熙)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卢德济)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祉璇)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李允实)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东润)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禹永翼)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金希洙)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闵龙镐)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朱愚敬)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祭文(白乐谨)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行状(朴东钦)
DB구축 준비중입니다.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杂著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68H.gif)
留侯,淮阴。即三杰之二也。其丰功伟迹。并足以耸动千古之心眼。而及其终也。一吉而一不幸何也。读史至此。未尝不三复而叹。以为二子之所为。其有似乎蛛蚕之幸不幸。而亦未尝不以为汉之待二子者。一厚一薄。实二子所自取云尔。夫蛛蚕俱是引丝之物。一则引丝而生。一则引丝而死。岂蚕之巧不及蛛而然耶。殆非也。为其蛛则巧而智。蚕则巧而不知变也。吾见蚕之造茧也。圆而正坚而密。投水而不漏。跌扑而不破。则其心必曰天下之巧。无以踰我。而凡物之窥我而欲害之者。庶从此而去矣。不意其主人者。恐其化蛾而飞。一朝举而置诸炎突之上赤日之下。则既无门路之可以逃形。又无户牖之可以通气。而向之愈坚愈密者。适足为束身灭性之资而已。孰可曰智乎。于是乎试顾蜘蛛之作窠。则长以纲之。短以纪之。长短不齐而经纬不差。纲纪相错而大小有规。置之要害之处。四面之罹。三驱之失。一任苍苍。而奉身退避。不与物角。当此之时。使蚕论之。未必不谓用计之疏也。然风雨暴至而无添身之苦。仇怨欲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68L.gif)
策题(三)
[吾道真是异说真非]
天下之学多矣。各以其学互相攻击。具曰予圣。其学之真是真非。谁从以辨之。孟子生于杨墨之时。程朱生于佛老之际。当是时也。天下不能知孔孟程朱之为真是欤。何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欤。又何其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欤。司马韩范。宋之大贤也。忠厚德量。无出其右。而终不称之以圣。所不足者何事欤。管葛子房。天下之奇杰也。妇幼之愚。亦得以称焉。则有何所短而不及于圣欤。孔门之曾子。朱门之勉斋。最称其鲁。而毕竟传道之日。独得其宗者。亦何所长而至此欤。然则忠厚也奇杰也。无所干于本事。而作圣之功。抑别有其方欤。功令之学。为世所尚。隋唐以来。已累千年矣。胡为圣人之不出于其间欤。今异说充斥。非孔孟而毁程朱者。亦或有之。识者之叹。可胜既哉。今欲挽回世道于狂澜横溢之中。将恶乎用其力欤。孔孟读尧舜之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69H.gif)
[士]
四民之中。士为其首。何如斯可谓之士欤。农工商贾。皆能为国兴利。士独无所事焉而必为之首。其意安在。贤士善士之称。累见于经传而终无恶士不肖士之名。然则惟贤且善者而后。可以言士欤。然士之称亦多矣。策士辩士方士壮士不一其端。而至有侠士军士之名。此不必贤且善焉。而亦谓之士。此何可以为四民之首欤。若曰士有经济之策。则齐稷下学士。盛且数百人。而齐业未隆。方正直言之士。汉之帝王无世不招举。而终未有三代之治。东京名节之士。辉煌于史册之中。而帝业益替。瀛洲十八学士。极选天下之英俊。而唐宗未免为天下之罪人。惟嘉祐多士。能奉行天职。使宋德隆盛。济济多士。亦致文王之宁。上下千古。为士者何限。而能尽为士之责者。宋周之外。殆无其人。岂时运之幸不幸欤。抑学术之正不正欤。必有曲折于其间。其各条陈而明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69L.gif)
[道德君子]
人必曰道德君子。如何斯可谓之道德君子欤。道与德有界分之可言欤。先儒之言。有曰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道与德。有先后内外之可言欤。入道之门。积德之基。道何言入而德何言积欤。道明德立。明立二字分属于道德者。亦何意思欤。孟子曰道一而已。又曰道二。何其言一而复言二也。圣贤之言。自相矛盾何欤。德之名亦多矣。曰一德二德三德四德五德六德七德九德。此皆与道德之德字同欤异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于人物未生之前。率性之谓道。在于人物已生之后。何其瞻前忽后。摸捉不定也。周公成文武之德。盖德者自我成之。周公安能成父与兄之德与。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既曰德矣。又何言改也。天德王道似是天下之大事。而何以在于谨独与。噫。道也德也。人所固有者也。守而不失。不患不为君子。而其或反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0H.gif)
通牒(二)
窃惟端阳。乃一年吉日也。不以贵贱老少。莫不任情游乐。以为一日叙怀之地。或引杯取醉。或对局争雄。或脚戏而张豪气。或鞦韆而御长风。一日灿烂。非不为丕饰升平之气象。顾念吾徒庸陋愚拙。既不能往参于此等游戏。则虚送良辰。诚为可惜。然则其计将安所出乎。眷彼礼坛。临江傍树。其清阴可爱。而俯仰之间。绰有馀趣。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0L.gif)
窃惟我东土。虽僻在海隅。礼乐文物。侔拟中华。大有声于天下。故虽以清之革命之威。犹存其旧日衣冠。而不曰舍尔从我者。欲使三王五帝相传之良法美制。姑付之此。使日后之圣帝明王。欲其取法于此。则其范围也大矣。用意也厚矣。第近日所谓开化。虽不知何等规模。而至有此剃发之举。举国臣民。莫不痛哭欲死。则大臣谏臣。或不有建白之议。道臣守臣。何承膺之不暇。使我八域臣庶。不远间未免为禽兽。言之痛心。念之酸骨。奈何奈何。今之议者。例皆曰富国强兵。噫。此发存则不能富国。而此发断然后可以富国乎。此发存则不能强兵。而此发断然后可以强兵乎。窃闻之。兵莫强于汤武而未闻断发而强也。国莫富于文景而未闻断发而富也。然则何关于发而苦欲断之乎。何罪于发而期欲断之乎。盖戴发顶冠者。乃三代之法也。顾今四海之内。惟吾邦独守其法。设有御天之量者。自当爱护之效法之。布之远近。使天下皆为衣冠之乡者。此千古事业也。今不此之为。必欲毁发裂冠。激一世之民心。买千古之人口。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1H.gif)
讲义
天之所以为天。以其有四德。而人之五性。即天之四德也。人能尽在我之性。则是能尽在天之德也。能尽在天之德。则是与天同其德矣。既同于天。复何有可加之善也。当亲而孝。在我之仁足焉。当君而敬。在我之礼足焉。可羞可恶而羞之恶之者。在我之义足焉。有是有非而是之非之者。在我之智足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者。非此之谓欤。故尧舜之圣。只不过曰性之而已也。
圣人众人。厥初则同是人也。外而形色则耳目鼻口同焉。内而赋性则仁义礼智同焉。饮食言笑。圣人所不免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1L.gif)
秉彝。人所得于天而与身终始者也。不以桀而不足。不以尧而有馀。世隆而不之增。世降而不之损。然守乎此则为贤为圣。即其分内也。失乎此则乃兽乃禽。不是异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2H.gif)
人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男女之别也。人或于此有所不谨。则是人之大分坏矣。故古之圣人。必谨必戒。汲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2L.gif)
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矣。耳目口鼻。略相似也。饮食兴寝。亦相似也。牝牡追逐。亦相似也。趍利避害。亦相似也。其所异者。惟有一段道心为主于内。而彼俯仰饮啄者。终不足以动其心。可谓人也。若只使之饱其食煖其衣。一任其安逸而无所教焉。则是所谓道心者。未免乎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3H.gif)
五教之于天下大矣。修而明之则四海之广而安如泰山。乱而坏之则人类之贵而近于禽兽。此尧之所以忧之于前。而舜之所以申命于后者也。或曰唐虞之治。至矣尽矣。康衢谣击壤歌。乃画出升平之象。而黎民之时雍。比屋之可封。惟此时为然。则将天下。无一人可以梗化矣。何处更有不逊之五品不亲之百姓耶。然则尧之治。犹有所未洽。而舜之命之也。乃若是申复耶。曰非也。此唐虞之治。所以为盛。而舜之所以为舜也。若曰吾治已足而悍然不顾。则所谓股肱惰哉。万事堕哉之诮。不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3L.gif)
教养人才。国之大事也。其所养之方。则曰德也行也艺也。大司徒必以此三者。教养天下之人。有所成就。则内而心德全而大人之体段立。外而行检成而日用之事业广。以至才艺之末。亦莫不曲畅而旁通焉。此之谓全才也通儒也。其抱负之大。足以范围一世。而人君者取以用之。则上可以佐其君而薰陶其德性。使为尧舜之君。下可以𦲷乎民而使匹夫匹妇。各得其所矣。盖国之所以建官设禄。欲以待此人也。故乡大夫设酒礼而迎而宾之。厥明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而受之。藏于天府。因论其贤能于朝。随其德之高下而官之。此周家人才之盛。治化之隆。后世莫及。而汉之乡贡。即其遗意也。及隋氏诗赋之科出。则为士者惟以葩藻之巧拙。为一生能事。而至于德行道艺。不复知为何等物事。则虽有出天之才绝人之学。果何如也。况上之取士也。亦以此辨其贤否于须臾立言之间。其亦异乎三代宾兴之意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4H.gif)
天下之书虽多。而可读者惟先王之书也。天下之道不一。而可行者惟先王之道也。书恶在。诗书是也。道恶在。礼乐是也。诵之诗而感发其为善之心。讲之礼而卓然自立于天理之正。读之书而识先王之典章而晓达其治道。习之乐而消融其查滓而和顺于道德。则为士之道。庶几其尽矣。
人于所游。不可不常。若朝东而暮西。靡所止定。则非徒行止轻遽。招人讥笑。亦使自家之志意挠惑无主。而无以为准德修业之基矣。然当初出游之时。若不问其人之贤否。学之邪正。惟知有常之为可而已。则容或有友非其人。而我之所学。亦从以非焉。故其于游居之初。必先审择其有德者而就之。有如颜闵之于孔门。杨尹之于二程。则我之德亦与之日进。而同归乎大中至正之域矣。彼四贤者。皆上智之才也。千载之下。孰不闻其风而诵其德也。然不得孔程之门而为之依归。其所与游者若老氏之徒。则毕竟成就者老氏而已。所与游者若佛氏之徒。则毕竟成就者。亦不过佛氏而已。此古人所以从师友而游焉者。必择有德而就之者。以此故也。古语有曰蓬生麻田。不扶而自直。蝇付骥尾。不劳而致远。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4L.gif)
德行文艺。虽不可偏废。而轻重之间。缓急存焉。盖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孝弟而尽子弟之职。谨信亲仁而尽行己之道。则是在我之大本立矣。然徒知务本之为贵。而不为之读书穷理以广其知见。则亦无以考先王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因仍苟且之间。或不免昧于是非而容有临事颠倒之虑。故必也读圣人之书而穷究其理。使天下之事晓然于方寸之间。然后始有以酬应万变。绰绰有馀裕也。然其所以学文者。亦非欲斗靡誇多以为需世用取利禄。有如近日之为也。只欲开心明目。利于行也。前日事亲。非不自谓已极。而今读书而观古人之孝。则我之所行。犹有所未尽也。前日事长。非不自谓已能。而比诸古人。则犹未得为善也。于是乎勃然兴起。必效古人所已行之迹而极力从之。则我之孝弟。亦与古之人同归。而触类以长。无事不然。则我之知行并进。而积至义精而仁熟者。实由于此矣。此古人馀力学文之意也。
玉帛俎豆之谓礼。而其本则敬也。琴瑟钟鼓之谓乐。而其本则和也。既和且敬。礼乐备矣。然礼者严也。过则或失之于和。乐者乐也。偏则或流荡而忘返。故礼乐相济。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5H.gif)
庠序学校。即三代教人之所也。千古休治咸莫如三代。而其所以治之之道。亦不过曰明人伦而已。则人伦之于天下。其可一日而不讲明。一人而不用力乎。盖人伦者。自是人人职分内所当为之事。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也。得其道则人类也。失其道则禽兽。故以尧之仁。命契以教之者此也。舜之圣而使之敬敷者亦此也。三代之所以兴隆者。以其明于此也。后世之所以污替者。以其不明乎此也。
三代之多贤才。以天理教人也。后世之反是者。以人欲教人也。使自纳券。谋取科举者。非教以人欲乎。廉防坏矣。三物教人。择用贤能。非教以天理乎。体面重矣。此周官之所以为美也。
三物宾兴。西周所以兴隆也。以门地高下。为用人次第。魏晋所以不振也。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5L.gif)
所谓英才者。非谓日诵万言。倚马可对之谓也。亦非谓言貌快爽。遇事辄判之谓也。此亦不害为一种世所谓英才。而然非古之所谓英才也。有英才焉。其聪敏也不过平平。其心法也不能快快。其身貌也只是草草。与之处。不见其所奇。与之言。恂恂若无能。只有一段有为之心。常在义理上。寤寐必于是。食息必于是。人毁之亦不顾。人誉之亦不顾。俛首孜孜。只求知乎吾之所当知。行乎吾之所当行。不以今人之荣而追逐。不以古人之贤而让之。必以颜子有为亦若是之心为心。孟子不如舜之忧为忧。而终始不怠。卒乎与古人同归者。始谓之英才也。孟子程子所谓英才者。其此之谓欤。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千古读书之大法也。外此则非吾所当学也。凡今之人。孰不读此书也。既读了。何不依而行之。
人皆可以为尧舜。以性善言也。毕竟不为尧不为舜者。以其有为之心。不及尧舜也。若及焉则气质不足拘也。世教不足移也。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6H.gif)
或问为学之要。曰为学之要。莫先于知。知见不明。学随以不正。知见小则造道不弘。如陆象山之陷于异端。知见不明也。伊惠之圣而各依一偏者。知见小也。惟舜与孔子能明乎始条理。故其终也。集大成也。学者不可不先有格致之功也。
所谓格致者。亦非穷究别件奇异底事。只是讲究得吾日用间事亲从兄之事也。能于此等事。知之烂熟。而其承顺爱敬之节。瞭然于心目之间。不待思勉而自然有得。然后始可谓知至之人矣。若略知其亲之当爱兄之当敬而已。则此愚夫之所已知已能者耳。
又须知理在于三。在于天在于人在于事。不知理之在于天则理为无根。不知在于人则理为悬空。不知在于事则理为无用。且只知理之分在于三。而又不知合而为一。则遂为涣散无统矣。其实原于天而具于人而应于事者。只是一理而已。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6L.gif)
知则兼善恶。如精则察夫二者之间之类是也。行则专乎善一边。如一则守其本心之正之类是也。盖知不兼善恶以知之。则所见依于偏主而知不得明矣。行不专一乎善。则所行者非所谓动以天而合乎圣人之行者也。
有人若曰我能治国平天下。则人皆知其为极高难做底事。而若曰我能诚意正心。则不过容易看了。此不明之见也。殊不知其诚正实为难做。而治平不过自诚正中推出。而措诸事为之间则足矣。人见火之焚山烈泽。则莫不瞠荒指点。畏其气焰之炽功用之大。而实不省其自昭昭一点之火而出耳。故为学者不可察察于事为之末。而只可急急于内省不疚之地也。论人者姑舍其事功之著。而先察其用心之如何。则人莫遁其情。而事功亦不出此耳。
人之不为人有三。气质之偏也。人欲之蔽也。知见之小也。人能致知而开发其知见。则善恶不得以眩其中。克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7H.gif)
人须有平地奋跃三百丈之气。便可以有为。不然因仍苟且之间。已不觉其为坠坑落堑之人矣。故胡子曰。常自激昂。便不到得坠堕。陈忠肃公曰。若夫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有志于学者。先以此两语佩为三字符而有所兴感。则庶获免自弃之科而于道思过半矣。人终日之间。能着意于善者。未知几时。如作述文字。亦一外驰也。若实下工夫于涵养践履等事而勿忘勿助。则不能迁善改过者未之有也。如念念在玆造次克念等语。莫切于学者自修之方。然所以念念克念者。未知何事。只不过善一字而已。试顾终日之间。谁能念念在玆乎。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所谓自得之者。乃得其滋味于念念之中而自然生为善之心也。然善亦多般。如克去己私。变化气质。事亲从兄等事皆是。大抵读书之法。须是习之于口。念之于思。发之于言。记之于书。行之于身。然后始为真读书人矣。如是读之。虽只读四书。其学已不是寻常矣。自今为始。各置一册子。记其当日所闻义理所读文义。以备遗忘。而其作述之巧拙。各随其学力之所至。而如是数年。则自有开眼立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7L.gif)
书言也。读者宜以言求。不须以书看。故对书求义。如对人听言。必尽知其所以言之之意。方从其人之言而得行其事也。今之读者谓书不必尽究。略解句读。不复求其圣贤立言之本旨。有如今日听人之言。何以能行其事也。此穷格之功。不可不务也。既听其言。又能传述其言。方可以通其意也。若不能传述其言。是哑也。何贵乎听人之言也。此记述之功。又不可不务也。
读书贵在穷理。穷理欲其力行也。今之读书者异于是。记诵者尚口角。词章者尚剽窃。于穷理力行上。并不致力。读古书欲何为哉。
读书学问。欲其躬行也。不尔亦徒尔也。天下之能善读书者几人。
如论孟中君子小人义利公私之分。自是学者大界分。须极力会省察。
学者先须不近利欲底物。最为克己之捷径耳。故君子不论财货。而亦所不明。若明于此则已是喻于利之小人矣。人之不为人。专由于此也。华西所谓无用之物。误人一生者是也。
小人谓之小人可。在野者亦谓之小人何也。为其所谋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8H.gif)
士农工商。阶级甚严。农之子可以为仕。而商之子不得立朝。为其所尚者末利也。今之所谓通商大臣。何其冠屦之倒置也。
人禀之厚薄轻重。本自不同。虽薄且轻者。亦不是恶耳。只是质之偏也。然若任其偏而为之。乃为恶耳。故变化气质。乃为学之大者。此便是薰陶德性耳。
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以德之得乎天而言也。所谓尧舜性之者是也。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以德之修乎己而言也。所谓汤武反之者是也。
心体至虚。而其用也至灵。虚故具众理。灵故应万事。
成性存存。道义出。成性者。所成之性也。谓所成之性。存而又存。则道义从此而出。如能存仁之性。则事亲之道从此而出。能存义之性。则事君之道从此而出之类也。
心不可有一事。有之则心便不正。
人行一事之善则惟恐人之不知。有不善则惟恐人知。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8L.gif)
耳目口鼻。何尝有思。触之则感。初不分于善恶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故心为一身之主而宰乎万物者也。莫贵乎思。思则得之。若如于忿怒之发。能翻然一思则可怒者在物而非我所关矣。故曰思曰睿。睿作圣。作圣之功。亦在于此矣。
当事而先思利害者凡人也。若学者则先察夫是非而不言利害。然或有利害所动者。学力之未及而克己工夫不足也。
善善恶恶。自是秉彝之良心。则其于好恶之地。向善背恶。即其次第事耳。然惟微者道心。而惟危者人心。则其于好恶之地。虽有本心之发见。而其所谓危焉者。又从而挠之。使所发者不能充实而光辉之。则其所谓好之者。非十分是好。所谓恶之者。非十分是恶也。然则与矫情饰伪。徒拥体面者。虽有径庭之别。毕竟所得。只成就得一个自欺底人则均矣。故学者于自修之初。必也惕然知戒。早晏顾检。其于善端之发见也。必保护而充养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9H.gif)
人所当为而为者道。所不当为而为者非道。如三过其门。有君者之所当为。而然禹行之则忠也。颜子行之则妄也。此同道而异行者也。无所望而为者善。有所望而为者非善也。如征伐一也。而汤武行之则仁也。五伯行之则诈也。此同行而异情也。故学者必以道与非道。求之乎处事之际。而不或失于时宜之异。善与非善。察之乎心术之微。而不或牵于利害之私。然后庶可以外无溃溃之讥。内无自欺之弊也。然道与非道。惟知者能择之。善与非善。惟仁者能察之。然则致知谨独之工。不得不早图而力行之。
粗暴者害事。怠慢者废事。其迹虽殊。其势则相因。盖人之不能用力于涵养省察之地者。例于事物之来。心轻手急。惟以打叠便了为主。而于是非停当则不遑暇察。故区区区处者。终不免颠倒失序。而此事才毕则气竭而力疲。惟恐他事之复来。而如或复来则已徵前事之告疲。厌烦之心。已发于临事之前。故终至于因循废坠而后已焉。此无他。初无涵养本原之功。而临事之际。一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79L.gif)
前日专用力于持敬。而于格致上。盖阙如也。故于持守则或有可观。而穷格则未之得力。此非细忧。试观舜之精一。孔子之博文约礼。曾子之格致诚正。子思之博学笃行。孟子之博学反约。以至程朱之以居敬穷理力行三者。为为学之头脑者。无一非先知而后行。则穷理者乃学者之最初关头。而既不免见漏。则今于追补之地。不得不极力究心也耳。
读书看注解。虽不可轻说先儒之得失。然亦不可只尊信先儒而不复为之辨论也。先儒虽贤。安得言必皆合。故徐徐看玩。究窍其归义。则其是与非自不容于公论矣。譬之耕田。先儒起垦开菑。自不免力尽手视(手胝)而尚有不平崎缺之处矣。吾辈之从而辨论者。便因垦菑之力而只加修润。则便作膏沃平田矣。然后之人。岂贤于前人哉。
人之学所以不进。只缘初无入处。未见其可嗜之味。而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0H.gif)
诚意只是实心为善去恶耳。朱于(朱子)所谓情愿做工夫者。真格言也。然所谓工夫者亦多般。或记诵或吟咏或博览或记述而度平生者。皆自谓工夫。然此等工夫。虽情愿为之。亦可谓诚意而有补于自己事乎。必须实心为善去恶。然后方可谓做工夫而真诚意也耳。
夜寐可为半工。如木之晦于根者。居半于体。而虽绳墨所不中。斧斤所不到。然不有此根以持之。则木将颠倒之不暇。其何以能条达。而至于拂云参天而成支厦之栋梁乎。
手足虽运动。既无欲动之心而动。则亦不害为静矣。如戒谨不睹恐惧不闻。亦岂闭眼塞耳。块然如木石之时哉。只无欲闻见之心而泛泛闻见于外者。亦何害乎静也。若以泛然运动泛然闻见。皆属之动。则必瞑然醉睡者。然后始尽静工夫也。岂有此理哉。
俨若思而存养于内者密。安定辞而修省于外者严。毋不敬。兼内外而言也。安民哉。以效验而言也。此即大学明明德新民之事。而其意尤加密焉。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天下平。可谓约而尽矣。深思究之。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0L.gif)
治天下之具。莫重于理财御侮。然第看六经中。未尝有此等说。虽或略有提起处。亦未尝致其详焉。至于正心修身等事。必为之句句发明。反覆辨论。千圣相承。只是一意。而惟恐其义之或乎不明。则卒至伦彝坠而家国颠隮而后已焉。自常情观之。理财御侮。乃富强之第一急务。则宜若秉治之责者。惟此之务。然而不为之顾。必急急于似不当急之身心者何也。盖万事之本。在我身心。身心既正则馀万事皆自此心中流出。故不待欲正而已合于正者。盖纲举而目张。源深而流远之意也。自大学之道不明。为治者不究其本而惟规规乎刑政功利之末。遂使天下元元。不复知有雍熙平章之化。而唐虞之比屋可封。不过以赞尧之空谈归之。武夫之公侯腹心者。只以称周之过誉知之。大小溃溃。终至乎莫可救药之境。汉唐及五季尚矣。岂不为通儒全才者之所痛惜哉。
天下之治难矣哉。自循蜚纪年之始。至于今几千百年之间。惟文武以上数君之外。能致治平之功者。更有谁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1H.gif)
天下事。因其本然则顺而有功。作而为之则逆而无得。孟子所谓不忍人之心。即本然之心也。天下之心同矣。我既有本然之心则彼亦有本然之心。我以本然之心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1L.gif)
君子之于道。不可须臾离者也。穷而独善其身。惟此道也。达而兼善天下。亦惟此道也。出而事君。则其心心念念。其敢须臾忘此道哉。若使吾君诚能志同道合。有如成汤之于伊尹。则此诚人臣可与有为之秋也。国脉虽危。而祈天永命。可从此而始也。生民虽困。而置诸衽席。可从此而谋也。仓廪之虚。而可因此而充焉。夷狄之横。而可因此而制焉。然则君臣之相得。非徒契分之难忘。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2H.gif)
人之行有二。善与恶也。君之治有二。赏与罚也。赏善而罚恶。三代之治也。天以阴阳行造化。王者以赏罚成教化。其义一也。三物八刑。治天下之大经也。
所谓继天立极。即皇建其有极之意。谓人君躬行心得而作表准于此。使民取法。此尧舜所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礼者所以防闲其未然也。人所易争者。莫如爵禄。故三让而进。所以存廉耻也。人所易混者。莫如男女。故内外之别。所以禁情欲也。心之易放而使之收敛。威仪之易纵而使之检束。以至一言一笑一饮食。莫不皆然。此圣人所以防微杜渐而教人于不言之地也。易曰童牛之牿。又曰豮豕之牙。盖防闲于未然也。
仪礼之书。始行于汉初。故高堂生传之萧奋。萧奋传之孟卿。孟卿传之后苍。后苍传之戴圣,戴德。二戴因习仪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2L.gif)
中庸之道。极为精微。非天下至明。不能察而知之也。故中庸之工。重在于知字。故朱子之注于君子中庸章。特以知字解之曰。君子知其在我。小人不知有此。两知字。已大有意在。试以此意求之。一篇之意。无不以知为先也。
或问朱子之于辨论人所易决者。必极力究索而后。方能知得。然则朱子非生知者欤。曰此便是生知。凡人则于辨论肯綮处。必厌弃之。朱子则必决乃已。且自幼便有有为之心而终能有为。此非生知而何。所谓生知者。只是自幼便能知善之必当为而为之而已。非谓合下便能知多少事为。如佛之顿悟也。
如未发已发之论。亦似不甚难晓者。而朱子则思索于心。质问于人者。必四十年而始解。盖于思索上。大费心力。有如是者。故毕竟诸说之得失相蒙。千古传疑者。剖决如流。一无壅滞者。盖因其用力之至耳。
或问使汤武当滕文之时。则可以王天下乎。曰不可。时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3H.gif)
汉祖器量之大。千古人君无能及之。而叔孙通,陆贾辈。碌碌庸夫也。何其孔孟之不能际遇于此时也。唐宗之治。几乎刑措。而魏徵之力居多焉。及其末年。志骄气满。傲然自圣。其亦器小之过欤。馀儒者不用奇计。此史氏之失言也。千古以下。善用奇计者。岂武夫之所能为乎。明经之学。汉所以惩秦火。而伏生之尚书。其明经之伏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3L.gif)
或问夷齐让国。诚无憾于求仁矣。若使初无中子而宗社无托。则为夷齐者将坐视五庙之鞠茂。而不为顾念乎。抑或别有区划乎。曰有何区划之有哉。为伯夷者只知有父。为叔齐者只知有兄而已。盖此重则彼轻。国之存否。亦其馀事也。盖四海之富。万乘之尊。尧之托万姓之命而至荐于天者。何等大事。而𥌒瞍杀人。则舜一不遑顾而惟父是知。窃负海滨。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则圣人用心之微。于此可见矣。岂有一毫计较利害底意也。夫兄弟逊国。天下之大义也。古今之稀事也。闻之者耳轮耸。见之者心窍寒。不以远近知愚。莫不以墨胎氏之所为。诏告其民人。戒勖其子弟。使为标准。而况乱臣贼子之骨肉相残而无所忌惮者。能不气夺色沮而自知不能容于天地之间乎。然则一人之让国。而天下归仁。虽曰无君。宗社之安。实如泰磐。民谁敢叛而人或敢侮乎。况建废诸侯。天子之职。岂有以仁让之国。而终令废绝者乎。此亦必有商量处分矣。所谓为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者也。然君子正其义不谋其利。则此岂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4H.gif)
折翼之说。朱子辨之明矣。不必多言。然每思折翼之梦。辄自沮云者。何其言之糊涂也。如使陶威公实有不轨之心。而史氏同与其谋。则梦中所思者。容或闻知。不然不轨之谋。人所秘焉。史氏何从以闻乎。闻其言而有是言则是同谋也。不闻而有是言则是搆陷也。吾故曰史氏之此言。适所以自陷也。于威公何损焉。千古信史。何敢不尊。此等事容或有之。良可叹也。
或问何以知万物一原也。曰假如数十人同力造糕而置于堂中。问于众曰与众同食可乎。一人偏吃可乎云。则虽极蠢庸之人。亦必曰均食为可矣。此无他。所禀之理同故也。然及其食之之时。必有贪廉之不同。此为气所胜故也。曰然则天以一理生物。而所生之物。亦同此一理。既闻命矣。未知天之生物之气亦一也。而所生之物。终有偏正之不同何也。曰气则已涉乎形质矣。才涉形质时。自不免有通塞偏正之不同矣。虽以在天之气言之。已有温炎凉寒阴晴风雨之不同。则所生之物。亦不免各有不同矣。且以所居之家譬之。天子家四海。诸侯家一国。大夫家一邑。庶人家蔀屋。以至鸟家于巢。兽家于圹。蜗家于甲。蚕家于茧。虽大小不同。其所以为家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4L.gif)
人有太极。首也。有两仪。左右体也。有四象。手足也。有五行。指端也。合而言之。则一身太极也。四肢阴阳也。五体五行也。此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自在内者而言之。心太极也。健顺阴阳也。五常五行也。据此而观则人之所以受生于天。而是心是形。酷类乎在天之象。有不可诬者矣。是心是形。既乎酷类。则卒乎暴弃。不能与天参立者。皆得罪于天而无所祷焉者也。然则敢不顾形思义而谋所以充之之道乎。
天之依于水土。如人之依于水谷。人非水谷。煞然而馁。目无见耳无闻。而体之大必颓乃已。天非水土。日无色月无光。而彼苍苍者。亦将从以不能扶持矣。况天无阴阳寒暑之运。人无仁义道德之用。亦何以行造化而成事功乎。彼穹然颀然者。只不过一个空壳而已也。
潮水之往来。天地之呼吸也。天地无一息之停。则水者其血脉也。安得不从以往来乎。人皆以水无盈缩为疑。此则不然。天下无久而不消之物。水亦天地间一物耳。其可长存乎。见新水之日生。则知旧水之日耗矣。试使数斗之水。朝则自东而注于西。夜则自西而注于东。未及数周。此水当尽矣。海之大亦然。若无新水之注。则将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5H.gif)
阴阳。乃寒暑昼夜迭迁而造化之所由出也。则人之生于大内者。固不外乎此气之所做成也。若至五行则虽曰阴阳之所分。而究其迹则只不过漫然而流。挺然而秀。烈然而炽。冲然而块。硬然而坚之一形色而已。何以能出造化生人物也。所谓五行之能生人物者。非谓此五行之形色也。谓五行之气能生物也。如金者寒之始。水者寒之极。木者暑之始。火者暑之极。土者寒暑之中气也。所谓五行之生人物者此也。岂形色之谓哉。故曰五行一阴阳也。亦言其气也。
盖天下之物。始生者柔而晚成者强。故天一生水而水之质极柔。地二生火而火之质次于水。天三生木而木之质稍强。地四生金而金之质甚于木。天五生土而居于中。故强于水火而柔于木金也。然水火木金。各以其类而相克。而反以不类而相生者。其亦火泽之二女相睽。而泽山之二少相咸之义也。至于土则虽曰克水生金。而实无不克无不生也。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5L.gif)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相得如男女之同生于幼稚之初也。有合如男女之相合于长成之后也。圣人之不娶同姓。其本于此乎。
或问毋骄恃力。骄者虽施于敌己以下。犹为不可。况在于父兄乎。虽天下极无状之人。岂有挟骄而待其父兄者乎。然此犹可说。至于恃力二字。又不成说话也。子弟之于父兄。安得以力之强弱。有所言论于其间耶。曰然。诚如所言矣。当初余亦有疑于此。未免质问于先生而尚有馀疑。年来思之以所闻。参之以世情。则骄力二字。可谓说尽弊源。而骄子悍弟。庶可因此而革面知戢矣。盖人于孩提之时。虽极顽冥。莫不知父之可爱兄之可敬。而凡于所教。惟命是从者。非徒知见之未有主张。抑亦形体柔弱。不劳而至此矣。及其稍长。智思日长而筋骨充健。则自顾形貌。天然与父兄已相似矣。于是乎已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6H.gif)
父子主恩而恩主乎爱。故气则欲其和。色则欲其愉。声则欲其柔也。盖吾之气和则父母之心从以和。吾之声柔则父母之心亦从以柔。若加之以庄重之声色。有如对宾客临祭祀之时。则父母之心自不免有所不安于暗暗之中矣。此岂人子之所当为者乎。若以持身之道言之。俨威严恪。奚翅正当也。以而事亲则抑末也。故下气怡色之曾子为孝子。而直言责善之匡章为不孝。直言责善。何翅其正。而施之于父母则未免乎贼恩。岂有贼恩而能事其亲者乎。孔子于朝廷便便。而乡党则恂恂如不能言者。乡党且然。而况于事亲乎。
孝子爱日之诚。何所不至也。所忧者日月之逝也。所惧者父母之老也。盖吾亲已老。不可追少。则一心忧闷。不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6L.gif)
五服衣裳之制。家礼之说。明若观火。而夫何杨氏之说。牵于注疏。别立制度。今人皆从之。而陶庵非之宜矣。家礼斩衰条。只曰衣裳皆用极粗生布。傍及下际不缉。衣缝向外。衣长过腰。足以掩裳上际。若别有裁缝之法。一如杨氏之说。则朱子之说。胡止于此。又曰襞领各用布方八寸。掘其两头。相着为四寸。缀于领下。此则朱子之定论。而杨氏则反割取衣中之布。以为襞领。巧则巧矣。已非朱子之意也。且负版辟领衰同是别件。而着于衣身。故及其小祥。并为之除。而负衰则可以除之。辟领则必割之。何其异也。曷若家礼之简而且便也。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7H.gif)
文亨汝问。论语之人不知而不愠。孟子之厄穷而不悯。其义相类。而一谓之君子。一谓之不恭何也。曰孔子所谓不知而不愠者。自学习之积。至于说而乐之之境。则心之所乐者重。而人所不知者轻。故自无所愠矣。若柳下惠则其言有曰直道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此其心直视天下以无人也。然则所谓厄穷而不悯者。亦只为无足可悯而不为之悯也。则果不免乎为不恭矣。若孔子之不愠则岂有是哉。大抵论人者。必察其心而不论其迹也。今于不愠不悯之辨。不察其用心来历。而只据文字以言则何翅相同。况易之所谓遁世无悯者。亦为君子事乎。
卢伯敬问。禹没之后。天下人心。若半归益而半归启。则当立益欤立启欤。其义如何。曰启以天子之子。仅得半天下之归。则其贤果不及益矣。然其归也。实天下之公心。则其立也。亦当因天下之公心而已。其孰从以主张之也。
吴性源问。伯牛有疾。子问之。伯牛家以南面之礼尊孔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7L.gif)
禹良燮问。孟子曰操则存。舍则亡。今但以澹然虚明。为操存之地。则初学者尤难执要。以愚见之。把思古人嘉言一两句以寓其心。或数其呼吸以为持守。似胜于但欲虚明者之为无摸捉也。未知如何。曰澹然虚明。心之本体也。虚明故应物无穷。操存者。只欲其不使追逐于外物而已。若缚执而不令其动。则此便是佛之灭息也。念嘉言数呼吸。古人亦有如是者。而恐非所当法也。惟从事于整齐严肃常惺惺等事而有所得力。则自当有开眼接足之日矣。
又问读书。初焉抖擞精神。不过数段。甚么思虑层出。飘骛飞扬。莫知所之。此口虽读书而心不在也。然或高声
诚庵朴先生文集○别下 第 5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45A/ITKC_MO_1245A_B140_588H.gif)
或问祷尼丘山而生孔子。当今之世。祷山祈岩以生子之言可乎。曰祷于尼丘山而生孔子。史氏之言。偶尔及此。盖祀神以求子。非徒叔梁纥如是。古者立高禖。天子亲往。后率九嫔。乃礼天子所御行者。带以弓韣。授弓矢于郊禖之前。叔梁纥之祷于尼丘山。亦是此意。而后之人不知本意。往往有辨论也。至于今人之祷山祈岩。不可无据。而其应与不应。亦何必质言也。然朱子曰。祷是正理。自合有应。不可谓知其无是而姑为之也。栗谷之言有曰后之人。不知礼义。崇信妖巫。祷于淫昏之鬼。此谓淫祀无福。安有其应哉。以是求之。其义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