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照庵集卷之五
照庵集卷之五 第 x 页
照庵集卷之五
 序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十一契序
岁景辰冬。来留石塾。方请益羲繇。一日士奇言于诸益曰。为士者不可无文房需用。盍为之立契。取以资给。且吾辈今日之会。固陶陶尔而乐也。然缺世事。聚不可无散。散则难保其复聚。聚亦难保其一一而聚。恰如今日。若欲年年而今日。则舍是道曷由。诸益皆喜闻之。议既定。士奇又言曰。今诸益之备员者为十一。因之而名之曰十一契则何如。诸益亦可之。遂结券而题之。吁亦盛事也。夫余于是窃有所契焉。易不云乎。重泽之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所谓十一者。其得斯义矣。盖河图之一数。实为兑为泽。而凡数止于九。过九而十则还归于一。是以邵子于经世书。以十而为一。一固一也。十亦一也。然则所谓十一者。即为一一而有重泽之象焉。其义可谓不偶然者矣。呜呼。凡事莫不有数存焉。向使数之为用。藏于图象之中。而吾辈亦各处其处。无有所事。则冥冥漠漠。未见其相为用也。及其于于乎纷然而起。适而有是会。又适而谋是事。又适而为是数。又适而立是名。又适而余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读羲繇。知是义之不偶然也。何其巧凑之奇且妙也。抑亦造万物者左右于其间。而有所不能自已者耶。虽然朋友所以讲习者。不徒然也。工欲善事则必先利器。苟无泓颖玄藤之具。则为士者亦何以肆力于琢磨切磋。发以为讲习之地哉。文房需用之不可无者。固如是矣。若徒知十一之为名不偶然。而不干事以尽其义。则其不为无面之馎饦者。无几矣。此则又诸益之不可不知者也。呜呼诸益。其各勉旃哉。
宋氏师友录序
人之道。只在明伦而已。余尝以为人家谱牒。亦明伦之一端也。父子以继续而纪焉。君臣以际会而纪焉。夫妇以嫁娶而纪焉。兄弟以比次而纪焉。是五伦者无不备载。而独师友阙焉。噫。人之平居自龆龁。即有师友。出入门户。即席饮食。与之周旋而讲道连业。恩义如骨肉。唱和如埙篪。有一事之疑。必相咨议。有一善之得。必相告语。以之荣辱屈伸。无不共之。惓惓绸缪。至老白首靡渝。盖有一日而不可相舍者矣。至或恋思之甚则发于梦寐。义之所在则以死相随而不悔。呜呼。父祖一生致念。顾如此。而一世二世之后。漠不省其为谁某。付之烟云之飘荡。其何忍诸。余甚病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焉。于是撰次先世师友录一卷。取订于国子祭酒宋华玉氏。华玉氏见而亟称曰。不亦善乎。然奚独君乎哉。余当以此事为念。一日驰书告之曰。录已成。君盍为之叙一言。余谨按宋氏师友之渊源。实自执端公而肇焉。入 我朝。世有从游。至文正公尤庵先生。乃承栗沙之嫡统。学宗考亭。义秉春秋。凡一代贤哲。举出其门。遂集群儒而大成。厥后文敬,文简迭起继作。以之下传于我先师守宗斋先生。今华玉氏乃文正公之肖孙。守宗斋之贤侄也。克世家声。赫赫为朝野之倚毗。呜呼盛矣。吾闻浚其源者其流必远。培其根者其叶必茂。宋氏之源根。固深且厚。而独无所以浚之培之者乎。师友之功。亦何可诬也。呜呼盛矣。虽然为此录也。岂偶然哉。见今兽蹄鸟迹。交于国中。而无父无君之说。肆行于世。伦纲斁败。人心陷溺。使文正公尊攘距息之断断苦心。日就䵝昧。此华玉氏之所以深忧永叹者也。而以文正公当日之心为心。上而陈戒于君亲。下而讲明于僚友者。不越乎此。此可谓善继善述。而抑得于师友者大矣。虽然为今之道。亦在乎明伦而已。苟欲明伦。非师友何以哉。此则录之所由作也。在时义。又不可不知者也。噫。若不佞者。直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一草莽中肖蠕耳。固不足与齿于友道。而华玉氏尚不遗片长。亟取而为是录。与人为善之盛德。于此可见。所以为一世之师宗者。其在斯欤。余于此重有感叹者。故及之。
风泉录序
圣人作春秋。其义广大微奥。然要其归则不出乎尊周室而大一统。是以有统则治。无统则乱。阳以统阴。君以统臣。华以统夷。治之道也。阳不能统阴。君不能统臣。华不能统夷。乱之道也。若又过此而所当统物者。反以统于物。则可谓天地之极变。此圣人所以勤勤惓惓。为之扶抑。立言垂后。以为万世虑者也。今甲申三月十九。即我 大明毅宗皇帝殉社之日。岁凡四周矣。守山再从弟间尝谓余曰。当此岁。益切风泉之感。盍往 皇灵所妥地。以泄怀为。余曰。是吾志也。粤在前甲。我王考慎窝公参在骏奔之列。仍与诸友讲春秋而还。视祖践迹。庸非我们之责乎。遂约同志六七人。趁右日入华阳洞。奉审庙宇。厥明侵晨。伴行人举哀于泣弓岩。长声一嗥。泪汍汍不止。呜呼此曷故焉。或曰今去 皇明之世为屡百年。 皇明之地屡万里。泽已斩矣。境亦绝矣。影响情意。漠不相属。今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若是泪者。无乃情之过耶。曰然。有是言也。然宇宙间。自有一种气。在天为清霜烈日。在山为峭峰截壁。在水为怒涛激湍。在木为挺松劲竹。而其在人则为义气。是气也遇愤则激。遇嫉则怒。遇感则哀。或发竖而目睁。或胆张而血沸。或臆塞而肠摧。磅礴碨磊。轮囷郁结。及其发也。则如临壑之水奋迅直泻。莫之能御。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而亘古亘今。磨灭不得。则余虽迷劣。亦人也。独无禀此气欤。旷世而感。感极而泪固宜也。庸何疑焉。且 皇明屋社之后。一天之下举归腥膻。而左海一隅。区区独保乾净。实鲁殿之灵光。宋人之居州。变风之下泉。剥卦之硕果。而奈之何近日来。异类猖獗。邪说横流。使环东土数千里生灵。驱而陷诸禽兽之域。一线阳脉。从以将绝。兴言及此。直欲无吪而不可得。岂但痛哭而已乎哉。既还栖。守山为日记。收诸人诗律。逐日附入。遂成一册子。请余弁一语。顾余不文无可应。然窃念华阳 皇庙之奉。实尊周大统之义也。宋子平生苦心在乎此。而以今视宋子时尤如何。为吾徒者。不可不讲明此义而谨守之。故缕缕以是说申之。其意良亦悲矣哉。虽然余尝闻先儒氏。以十月之纯阴。谓之阳月。以明阳无可尽之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理。盖阴既极矣。阳之复。其在远乎。余与诸君方跂足而待。
照庵集卷之五
 记
  
后陶记
吾友士奇杰士也。性卓荦。不循常不守固。逸气腾腾。直欲轩天地而轶今古。常思以其心游乎浩浩沧溟之际。崒嵂危颠之上。吸万里之长风。睥睨一世。凡世之得丧利害职职薨薨者。举无足入于其心。心之所喜。惟喜士喜诗。喜山与水。酒则未之饮而亦能喜之。尝好陶渊明为人。喜读其诗。每秋夜窈冥。寒风怒号。或大冬凌兢。雪堆山窗。辄慨然起读一两篇。其平居动儗渊明。遂揭其号曰后陶。夫渊明固贤人也。然绳之以儒者家法。则不免简傲而放旷。如我醉卿去及漉巾还着之事可见。岂晋室清虚之俗。犹有所移者欤。若儒者家法则有焉。周子所谓学颜渊志伊尹者是也。噫。丈夫子生乎世。知畜阴阳之化。心契天地之妙。浩气溢乎内。粹容胖乎外。春风函席。有列訚訚。乃以玄端章甫。逌然进退于其间。及其出而羽仪乎王朝。则戴球琉之冠。披黼黻之裳。执笏垂绅。穹然安坐于岩廊之上。指挥百僚。上以其君为尧舜之君。下以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其民为尧舜之民。囿一世于烟月歌谣之域。则其规模气像。当如何。此颜渊之所学。此伊尹之所志。而儒者之家法者也。渊明其有之乎。惜乎士奇以魁伟之气。不欲占上面一等地。乃落在第二三等者何。且士奇将不能自有其身矣。虽欲处以其身得乎。少也父兄之教诏者。即在乎颜渊之学。壮也 朝家之期望者。即在乎伊尹之志。是进亦不为渊明。退亦不为渊明。进退不为渊明。而持渊明之徒号者。吾未知其可也。于是士奇怃然欲改图。余乃曰无伤也。周子既曰学颜志尹。而于其说下工处。则未尝不以无欲为筑底事。是故其答学圣之要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又于太极图说。以静为圣人所主。而亲注曰无欲故静。然则渊明之简傲放旷。固非儒者之所宜慕。然想其胸次。世间一点尘滓。必着不得其中。所谓无欲者。至矣极矣。若能澹然无欲胸中。有个一渊明。则学颜亦从此学。志尹亦从此志。虽其所事与所处者。换来千万头面。胸中之渊明则固自在矣。处而为颜渊则渊明而颜渊者也。出而为伊尹则渊明而伊尹者也。号以后陶。可在斯乎。士奇喜而唯唯。遂记其语以还之。噫。士奇之取渊明者。奚独取其无欲也哉。
照庵集卷之五
 跋
  
题静庵先生墨帖割半后
此静庵书糊帖而世守之。一日宋友秉璿华玉甫。过余而阅之。不忍释手。欲得一本。盖先生去世既远。手墨之流落人间者。绝无而仅存。故见者求之愈酷。而藏者惜之尤笃。余以从后付呈之意。姑为缓之。华玉又移书强觅者。不知几度。则故人之言。终不可负也。于是就帖而断其半。仍记颠末以归之。亦相苧缟意也。而使后之人观之。未必不为好事云。岁癸酉八月下浣日。乌川郑海弼谨书。
照庵集卷之五
 婚书
  
逌源昏书
味同臭合。自先世论交。阳往阴来。取昏时为礼。恭修薄物。庸备古仪。伏惟尊亲执事。诗礼名家。簪缨华阀。布瓮可爱。卓然有桓大人风。夷虏是讥。盖尝闻文仲子训。玆承嘉命。许以令爱贶室仆之男逌源。惟令爱贤范克备。令闻夙彰。而逌源见解茫然。豕亥字犹未辨。颛蒙甚矣。豚子号实所甘。孔取复圭南宫。慎口敢望。郤失明鉴东床。坦腹奚论。纵惭人地不侔。只幸事契弥重。庶士其谓。薪斧何烦。之子于归。琴瑟是乐。四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时蘋藻。克惬祖考妥安。万叶芝兰。可占子孙昌大。不任祈祝。罔究敷宣。
逵源婚书
视同一家。久仰祖先之谊。议叶两姓。猥结兄弟之欢。敢渎崇严。敬敷直信。伏惟尊亲执事。簪缨华胄。箕裘肖孙。道德光辉百世师宗。嫡传之渊源可绍。勋业忠义一国钦诵。后承之典型宜徵。擩染家庭之风。整脩闺房之教。玆承嘉命。许以令妹贶室仆之第二男逵源。惟令妹夙著四德之誉。而逵源未窥六艺之文。人文不侔。敢副乘龙之圣。事契既重。秪取用鲋之仪。政值桃夭之时。伫见兰茁之庆。曷任忻荷。罔究铺宣。
照庵集卷之五
 杂著
  
乡饮礼劄疑
谋宾注。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此所谓众寡。即下记注所谓贤者众寡。无常之众寡也。盖与其众寡之贤者。以饮礼而礼宾之也。
戒宾。记曰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 皆以能为宾介者使之。而不复再戒之意欤。盖士冠礼则既戒又宿。今饮礼不然。故曰不宿戒欤。
设席。 主人是乡大夫也。经曰大夫再重。疏曰大夫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再重。是其正。然则主人席不言再重何也。按乡射礼注曰宾一重席。疏曰乡射之礼。乡人为宾。若大夫与则以公士为宾。乡人故一重。纵公士为宾。亦一重也。然则主人虽大夫。亦不当再重也。
注斯禁。禁切地无足者。 切地亲贴无间之意。盖无间故其底亲贴于地也。疏所谓凘尽之名者。亦此意也欤。曰棜曰斯禁曰禁者。其制虽同。而大夫士之礼异名。故今解之曰斯禁者。禁之切地无足者也云尔。设洗。(止)水在洗东。 按士冠礼注云洗承盥。洗弃水器也。少牢注云设水用罍。沃盥用枓。盖以枓㪺罍水。沃之于洗也。
献宾荐脯醢。 所以为脯醢者何如。按内则曰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注曰脯皆析乾其肉。又周礼腊人注曰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桂曰腶脩。士冠礼曰。葵菹蠃醢。疏引郑注周礼醢人云作醢及臡者。先膊乾其肉。乃后剉之。杂以粱面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所以为脯醢之法。于此可见也。又按乡射记曰荐脯用笾五膱。(音职。脡也。)祭半膱横于上。醢以豆。出自东房。膱长尺二寸。此则用脯醢之法也。
设折俎。 体解之法何如。按士冠礼陈注及朱子说。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则左右肩髀而为四。两胁一脊而为三。此七体解法也。左右肱之肩臂臑与左右股之髀肫胳(又有觳。)而为十二。脊骨三(正脊,脡脊,横脊。)与左右胁骨六(代胁长胁短胁正胁之前为膉。)而为九。此二十一体解法也。○脊胁宾主僎介皆同。而自肩以下则各异何也。按乡射记曰获者之俎。脊胁肺臑。疏曰脊胁骨多。尊卑皆有。自臑以下。各得其一。然则自肩以下。各只有一体。故不得不异用也。同者不可别其贵贱。异者可以别其贵贱。故宾用肩主用臂。有一大夫则用臑。二大夫则用肫。三大夫已上则用胳。大夫虽尊。不夺宾主正体故用体。卑于主人与宾也。介则用体无常。又卑于大夫也。○俎之必用骨何也。按彻俎疏曰骨体贵而肉贱也。然则俎之用骨。以其贵也。然乡射疏曰以骨名肉者。骨为本有名。肉为末无名。所食即肉。故以骨名肉。特牲注云凡解体皆连肉是也。以此观之。不是全无肉也。但肉则无名。故特举骨而名之。又以别贵贱也。○用肺何义。按士昏礼注曰肺者气之主也。周人尚焉。又按凡肺有二种。曰举肺。生人为食而有也。曰祭肺。为祭先而有也。少仪云三牲之肺离而不提心。注曰提犹绝也。𠝥离之不绝中央小者。中央小者即是心也。盖离肺者。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使可祭也可哜也。兴右手取肺。郤左手执本。坐弗缭右。绝末以祭。尚左手哜之。 兴为取肺兴也。疏所引记曰取俎进俎不坐者是也。盖以其有足柄尺之类。故不得坐以取之也。○按士昏礼及特牲馈食礼。皆曰启会却于敦南。少仪曰刀郤刃授颖。注皆谓郤仰也。此所谓郤亦当训仰也。(郤去逆反。又去略反。)○经曰弗缭而。注曰缭紾也。尚左手者。明垂紾之乃绝其末。疏曰此乡饮酒大夫礼故云。缭祭者何谓也。且缭祭既为大夫以上之礼。则此乡饮酒虽是乡大夫之事。而宾则非大夫也。恶可用大夫礼乎。可疑。○按少仪皆尚左手。注曰左手执上。上阳也。右手执下。下阴也。
遂祭酒。 按曲礼祭所先进。注曰主人所先进先祭之。所后进后祭之。今进酒先于荐俎。而祭酒后于荐俎何也。虽以轻重言之。祭酒当在先而不然者何也。窃意凡举酒之礼。席末而啐。降席而卒爵。故其序不得不后举酒。酒既后举。故祭亦退在后也。士昏礼妇至三饭卒食。赞酌酳。主人拜受。妇亦如之皆祭。赞以肝从。皆祭哜肝卒爵皆拜。此则于席中卒爵。故受即祭酒。次祭肝也。其下醴妇。赞酌醴。妇拜受。荐脯醢。妇升席祭脯醢。以柶祭醴三。降席啐醴拜。此则将降席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而啐醴。故先祭脯醢。后祭醴也。此其可验也。未知如何。
献众宾。主人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 朱子曰。主人之拜众宾。不能一一拜之。但为三拜以示遍。而众宾之长者三人。各答一拜也。窃恐此当依经文众宾皆答一拜也。盖以一人而拜众人则其势不能一一为之。故但以三拜示遍也。以众人而答一人。则有何难便而不能一一拜之也。盖拜虽止三。既以示遍则是众宾皆得主人之拜也。既得其拜则不可无答之之义也。未知如何。
众宾辨有脯醢。注每献荐于其位。位在下。 受爵者既升堂。则荐脯醢于堂下位者何也。然则当不祭脯醢欤。众工笙不祭脯醢。而众宾受爵之节。与工笙无所异。则亦当不祭脯醢也。
乐宾。笙入磬南。 不言设磬而曰笙入磬南。磬南是何地。记所谓磬阶间缩霤者。即指此也。按燕礼乐人悬。注曰县钟磬也。疏引曲礼曰大夫无故。不彻县。然则有常县之乐。故不言设磬而即曰磬南。则自知其处也。
二人举觯。宾介席末答拜。疏曰宾于席西答拜。介于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席南答拜。 按宾酢主人。主人自席前适阼阶卒爵。注曰自席前者。啐酒席末。因从北方降。疏曰席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凡升席必由下。降由上。今主人当降自南方。以啐酒于席末。遂因从席北降。此则以席之下为末也。而今以宾介席之上为末者何也。
彻俎。主人取俎还授弟子。 此弟子。即上司正所命之弟子也。乡射礼亦曰主人取俎还授弟子。疏曰弟子是宾党。非主人之赞者是也。
凡只曰拜者。是再拜耶。抑是一拜耶。既不别言再拜则似为一拜而无明据。尝考燕礼及大射礼君臣献酢处。则皆言再拜。其馀卿大夫献酢处。则皆只言拜。又士冠士昏礼及乡射礼举醴酒处。皆只言拜。并无再拜之文。若所谓拜者。皆是再拜则何必于君臣献酢。一一特言再拜。而其馀则一不概见耶。又大射礼公酬宾。宾降再拜稽首。公答拜。疏曰自此以下皆云公答拜。不言再拜。燕礼皆言公答再拜不同者。燕主欢。不用尊卑。故公拜皆再拜。此射礼主辨尊卑。故答拜者。只答一拜。周礼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是也。然则只言拜者。疏家亦看作一拜。此其可据者耶。然此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9H 页
篇戒宾速宾时只言拜。或上言再拜而下只言答拜。如此者亦一拜耶。曰此则乡射礼皆明言再拜。当与彼无异也。
凡揖。丘仪有作揖之揖。此则鞠躬行之。有揖让之揖。此只举手推之。今于迎宾时揖众宾。则当用作揖。其馀入门升阶复席等处。则用揖让之仪可也。
旅酬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 凡旅酬之礼。实觯以授受。酬者则受。酬者只受之而不饮。盖亦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之义也。其后为将酬人。而方饮此觯。递相如此。及到卒酬者。更无可酬之人。则其所实之酒。何以为之。不得不饮之而后降奠于篚也。
宾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注曰宾介不答拜。礼有终也。 此说窃恐未然。宾虽答拜。而此后更无事。则何害于礼之有终也。苟义可以答拜。则是礼不可遽终也。而何可强终之耶。按礼曰难进易退则位有序。易进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注曰一辞而出。主人拜送。宾去不顾。又按论语曰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朱子曰。古者宾退。主人送出门外。设两拜。宾更不顾而去。以此观之。古人于辞退之礼。大抵以刚果决烈为主。则想不是宾主对立。晏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89L 页
然独受其拜而便不报也。既辞退则便管油然而去。更不迟回顾恋。而主人只自行拜以致其敬而已。故宾介无答拜也。未知如何。
冠礼劄疑
仪礼再加三加。宾皆盥。家礼无之。书仪则有之。当何适从。盖初加既盥。则再三加。有从简降杀之义。从家礼为正如何。
执事者以冠巾盘进。宾则只受冠笄。其下曰赞以巾跪进。然则宾降阶受冠笄时。赞亦当降而受巾也。
傧告宾至后。又随主人出门迎宾耶。迎宾后。又在何处。按仪礼注疏。赞与主傧。并立于房中。然则随主人升阶。即入于房耶。布筵后。又在何处。且宾主升降复位时。赞傧亦随而行耶。抑宾主独然。而赞傧则在房以近其事耶。在房则已。若在宾主之左右。则宾主降阶后。似不当晏然处位。未知如何。此等节次。于礼不见。行事时不免牵碍。伏望裁处。
仪礼醮有脯醢。家礼阙之。然祝所谓嘉荐者。即脯醢也。有其辞而无其物可乎。仪节亦有脯醢。此则似不可从简阙之也。
醮时仪礼赞洗于房中。盖古人献爵必洗。今亦采用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如何。
迎宾条曰赞在宾右。以此观之。赞位当在宾右。而及醮后冠者拜赞。则曰赞宾左答拜者何也。岂以堂下则以北为上。堂上则以南为上故耶。
仪礼冠者取脯见母者何义。
仪礼见母见兄娣见赞。母以下皆先拜。而冠者乃答之者。似是重成人之义也。然虽冠者先拜而答之。已极重矣。而今母先拜之者何也。
仪礼见母在字前。未字而何必见母如是急也。抑三加而醮则冠礼已成。字则不属冠事故耶。且疏曰不见父与宾者。冠毕已见可知。故不言。然则见父见宾。当在何时。
字之必降阶行之者何也。按仪礼字前冠者为见母既降阶。又冠事已毕。故因降而字之。其势恐当如是耶。且宾主与冠者皆降。则虽不言傧赞。其降亦在其中耶。
家礼见乡先生。乡先生有诲焉则拜。而乡先生不答拜者何也。
履鞋靴之别何如。
拜礼考證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先正位。
 记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按摄饬整也。)端股正足。体不摇肘曰经立。(贾谊容经。)
拱手。
 语录解曰。右大指在上。左大指在下。右四指在内。左四指在外。(阴阳交合之义。)陈氏曰。吉事上左阳也。凶事上右阴也。(檀弓注。)传曰凡女拜尚右手。(内则。)
  按贾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盖此所谓拱者。非深拱叠肘之谓也。即叉手法也。张子亦曰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是叉手。以右手在上也。
  
又按拜揖考曰。字汇补曰古者妇始见舅姑。持香缨以拜。五色采为之隋。牛弘议绢八尺中擗。名曰帛拜。以代香缨。今东俗亦如此。想是帛拜遗意云。共录之以备参考。
鞠躬。
 传曰拜以磬折之容。(按偻身曰磬折。○容经。)
 按今俗以鞠躬谓之揖。甚非也。其辨在下。
 又按妇人则郑氏曰妇人以肃拜为正。乐府说妇人云伸腰再拜。仪节于妇人拜。并无鞠躬二字。然则妇人当无鞠躬之节矣。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跪。
 朱子曰。两膝着地。因反其蹠。(按蹠足下也。○大全。)
 按古者妇人亦跪。故乐府说妇人云拜手跪。自近古以来。妇人不跪。朱子亦曰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为今之拜。始于何时。据此则宋时妇人亦不跪可知。而朱子又曰妇人当跪而拜。然今士大夫家妇人皆不跪。僻乡无见之女。但知跪为重敬。或跪而拜则类皆指笑。然习俗如此。似难猝改矣。
拜。
 贾氏曰。以两手至地。乃头至手。(周礼。)
 
按妇人则朱子曰。首饰盛多。自难俯伏地上。周天元命妇为男子拜。史官书之。以表其异。则古者妇人之拜。首不至手可知也。然则妇人之拜。但当手至地而头不下也。
 又按仪礼曰妇拜扱地。注曰扱地。手至地也。妇人扱地。犹男子稽首。又小仪曰为丧主则不手拜。注曰妇人凶事。乃手拜耳。为丧主不手拜者。为夫与长子。当稽颡也。其馀亦手拜而已。然则妇人手至地。头不下者。以常时而言也。若见舅姑及为丧主则不然矣。又按九拜之法。始分于此。故玆列录如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左。而但振动奇拜褒拜三条。则别无节次次异。且朱子以为未详其义。故阙而不书耳。
稽首。
 贾氏曰。稽留也。又引头至地多时也。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周礼疏。下同。)
顿首。
 贾氏曰。又引头至地即举。如叩物然也。凡自敌者皆从顿首之拜。
空首。
 贾氏曰。以其头不至地。故曰空首。所谓手拜也。君答臣下拜也。君有敬事则亦稽首。
吉拜。
 贾氏曰。拜而后稽颡。谓先作顿首。后作稽颡。稽颡虽类顿首。但触地无容。故谓之稽颡。齐衰不杖期以下之拜也。此殷之凶拜。而周谓之吉拜者。以其与顿首相类。而又比凶拜为轻也。
凶拜。
 贾氏曰。稽颡而后拜。谓先即以首触地无容。(朱子曰。开两手。先以叩地。○语类下同。)而后稍伸即拜。(朱子曰交手如常。)三年丧之拜是也。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肃拜。
 郑氏曰。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贾氏曰。拜中最轻。惟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
兴。
 凡男子再拜则妇人四拜。
  按凡非单拜则兴而复拜。如上仪。
  又按仪节。凡再拜四拜于初拜之后。更无鞠躬之节。盖兴而未平身。旋即下拜。故自无鞠躬之节矣。今究其意义。似不必然。而盖此等节次。于古莫稽。其所可据者。只有此书。且此必华俗如是。故丘氏载之。则与其无稽而创制。曷若有据而奉行也。故从之。
平身。
 按仪节。于妇人拜则无平身。盖初头不鞠躬。故兴即平身也。
揖揖。
 推手曰揖。引手曰揖。
 按郑氏说肃拜曰但俯下手。今时揖揖是也。仪节亦有揖后平身之节。则其非直立而推引可知。然则行揖揖时。俯身为之可也。(又按拜揖考曰妇人无揖。)又按仪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节。有作揖揖让之异。而于揖让之揖则无平身之节。盖作揖者。俯身为之者也。揖让之揖。但举手作揖逊状也。(周礼上揖时揖天揖之义当考。)
扶。
 司马公曰。受女婿及外甥拜。立而扶之。注谓搊策。又按公羊传注。侧手曰扶。
 按郑注曰铺四指为扶。又韵会曰搊五指抠揽。又胡仪曰若平交则落一膝展手策之。以表半答。盖策之者。以箠着物之谓也。然则想是展手相着。如叉手法也。(当更考。)
拜礼辨
今俗拜法。先以两手俯身至膝。旋即平身举手至面。然后乃行拜。此甚无义诘之。则皆曰此则仪节所谓鞠躬也。夫仪节所谓鞠躬者。只曲身之谓也。安有鞠躬之后平身之文乎。仪节拜法。凡自立而拜则必言鞠躬。自俯伏兴而拜则不言鞠躬。其故何也。盖立而将拜则不得不曲身。故必言鞠躬。兴而将拜则兴而不平身。因而行拜。故不言鞠躬也。若鞠躬如俗所行。何必有于自立之拜。而阙于自俯伏之拜耶。今将拜而先行此者何意也。拜法始著于九拜注疏。而吾但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见先以两手拱至地之文。未见先以两手拱至膝旋起。复以两手拱至地之文矣。凡看文之法。必以字义。而以字义言之。则鞠者曲也。躬者身也。今不为之曲身。反为平身者何义也。且拜法必如是为可。则宜无异同多寡之数。而今俗于单拜。无所谓鞠躬者何义也。横竖分合。种种见其无据。则其说之为左。不亦明乎。盖拜者所以致礼敬也。其不可忽也固审矣。故余以此意喻于人。则皆胶于旧习。莫能定质。此所以考證之作也。噫。朱夫子尝于门人有揖而缩一只手者。而责之曰似不是举止模㨾。夫缩手威仪间小失。尚不可。况所失大于此者乎。
余既作此辨。犹有信己之嫌。后见李守中(完南后)拜揖考。云上之(即正宗也。)二十年八月日。令群臣朝拜勿举手为容。又云先儒未始有举手作揖之文。惟穆天子传。膜拜以受。注谓举两手伏地而拜。即出夷俗。与三王之礼自不相干。然亦尝见华人耕织图。其祀先农先蚕。宛见有拜跪举手之容。盖自元魏以下中国之俗。亦夷夏相混故也。(李说止此。)以此观之。愚说不为无稽。益章章乎明矣。
广记与养正篇所言。可辨破。(广记说见南溪礼说冠礼条纸头。养正篇见日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用至诀。)
期三百解
 世之解此者。率皆以日法九百四十。看作一度之分。故所以虽疲神铄精而卒莫之合也。夫以九百四十为一度。则其将以几分为十九分度之一分也。抑以四十九为准耶。然合十九个四十九分。则九百四十分内。只解得九百三十一分。又馀九分。此所以卒莫之合也。(所馀九分。以十九解之。则一四四四九三十六。合得七分六釐。又馀一分四釐。所馀一分四釐。以十九解之。则一七七七九六十三。合得一分三釐三毫。又馀七毫。如此推穷深深到底。以至无名可称。而毕竟所馀。还为九个。则循环蚁磨。终无均分之理矣。)是以其所为说。类不免含胡鹘突。必曰几分零。又必曰几分弱而已。则以此而谓之能解可乎。
  日与天会
日一日不及天一度。则以一度乘三百六十五日。得三百六十五度。
日法九百四十分上。日之退于天者为一度。则二百三十五分上。便退四分度之一矣。并前三百六十五度。遂恰退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与天会矣。
  月与日会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月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则以十二度乘二十九日。得三百四十八度。以七分乘二十九日。得二百三分。以度法十九分而一。得十度十三分。合为三百五十八度。所馀又十三分。
日法九百四十分上。月之退于日者为二百三十五分。则(以十九分解十二度。得二百二十八分。纳十九分度之七。合为二百三十五分。)是日法每分上。各退二釐五毫也。以二釐五毫。乘四百九十九。则得一百二十四分七釐五毫。以度法十九分而一。得七度。所馀又四分七釐五毫。是即十九度四分之一也。并前三百五十八度。遂恰退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与日会矣。
以此解之。则日月会合之分。丝毫不爽。其视向所谓几分零几分弱者。不啻十分端的。然日则以四分度解之。月则以十九分度解之。而两度不能相通。故十九分度之七。在四分度。未能的知几许。是亦未为尽善也。必会通为一然后。洒落贯穿。如刃破竹矣。其详在下。
  正解
解此者先知一度为几分然后可也。一度即七十六分也。七十六而分之以四。则十九为一分。此即四分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度也。七十六而分之以十九。则四为一分。此则十九分度也。四分度十九分度。其所以分之者虽殊。为七十六分则一也。于是两度吻合而无间矣。大抵度无常分。或多或寡。惟其合是准。一度之为一度。固自如也。是故以四分度而不合。则不得不又以十九分度解之。以十九分度而不合。则不得不又以七十六分度解之。其势然也。且以日法九百四十。与千十六分互相参看。则先儒亦尝以七十六分为一度也。特未之明言。故世之人鲜有能察之者尔。因为图以观之。则十九分为四分度之一分。四分为十九分度之一分。而巨细分合。个个相当。是以一度谓之七十六分可也。谓之十九分亦可也。谓之四分亦可也。此非人巧之所可容与者也。实是自然之数也。览者详之。
  一度为七十六分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度法七十六分解三百六十五度。得二万七千七百四十分。纳十九分。(即四分度之一。)合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是周天分数也。天体浑浑茫茫。何以知其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5H 页
一。曰以其过不及之迹而知之也。天何尝有度哉。特人就此以为之标识之尔。假如今日昏中。见某星在午正中。明日昏中。更见某星差过几许。便非正中。因以过处几许为一度也。乃知明日所过。必如今日所过几许。再明日所过。又必如明日所过几许。是明日亦过一度也。再明日亦过一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则某星绕地匝回。复在午方。但未到正中起处。是三百六十五日。便过来三百六十五度也。俄之过了三时。则某星便到正中起处。是三时所过处。比之一日所过处。便为四分之一也。此所以必以四分度言之也。统而计之。遂知周天度数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过一度。 天一日所行。二万七千八百三十五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六十六度十九分。此在三百六十五度十九分。多一度。
不及一度。 日一日所行。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六十五度十九分。此在三百六十六度十九分。少一度。
九百四十分日。 何以九百四十为一日之分。此即月之一日所退于日者也。何以明其然也。月一日所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5L 页
退于日者。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分也。以度法七十六分解十二度。得九百十二分。而十九分度之七分。在度法七十六分。为二十八分。则纳二十八分。合得九百四十分矣。然则一度为七十六分。于此益可验矣。
二百三十五。 此以三百六十五日之第六日而言也。六日九百四十分内。才到二百三十五。则日之退天者。便为十九分。
与天会。 日与天本会于一处。而天每一日过一个七十六分。(即一度。)二日过二个七十六分。三日过三个七十六分。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恰过了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则依此数退了。遂日与天复会于一处。天之过处。即日之退处。非真日有所退也。
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月一日所行。二万六千八百一十九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五十二度六十七分。此在三百六十六度十九分。少十三度二十八分。(即十九分度之七。)
既以四分度言之。而又以十九分度言之何也。曰十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6H 页
九分度之七。在十九分度则固知其为七分也。在四分度则莫知其为几何也。其将谓四分之一耶。则不及乎是数。其将谓四分之二耶。则过乎是数。此所以又以十九分度言之也。
月与天本会于一处。而月每日退一千十六分。(即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七日千十六分日之三百二十七。而恰退了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遂与天复会于一处。
既以九百四十为一日之分。而又以千十六为一日之分何也。曰以九百四十解月与天会之数。则不可的知会于几分。故必千十六分为一日然后可也。此非愚之创见。乃陈氏说也。(见书传注。)盖千十六分。即月之一日所退于天者也。月之退于天者。比日加一度。故于退于日九百四十。加一度七十六。为千十六分也。以此观之。一度之为七十六分。凿凿符合。而九百四十之为退于日者。尤可信矣。
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则在日为不及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也。比天减一度者。日于天不及一度故也。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6L 页
四百九十九。 此以二十九日之第三十日而言也。三十日九百四十分内。才到四百九十九。则月之退日者。亦为四百九十九分。度之分与日之分同者。由日之分。本度之分而立故也。
与日会 月与日本会于一处。而月每日退九百四十分。(即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恰退了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以度法七十六分而一。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遂与日复会于一处。
得全日三百四十八。 合十二个二十九日。则为三百四十八日。馀分之积。又五千九百八十八。谓以二十九日之馀分四百九十九。积十二会。则又得五千九百八十八分也。
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 一者谓五千九百八十八内。以一日之分九百四十除而一之。合得六日也。盖馀分之积。才足一日之数。便成一日。以充其月三十日之数。又积之才足一日之数。便成一日。总计得六日也。非谓都合五千九百八十八之数。一时计得六日也。若一时计得。则前六月皆小。后六月皆大矣。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7H 页
不尽三百四十八。 得六日而不能尽充一日之分者。为三百四十八分。
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 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积又得六。合得三百五十四日。
九百四十分之三百四十八。 此即所谓不尽者也。一岁之全日三百五十四日外。馀分又三百四十八分。
三百六十者。一岁之常数。 一月以实数言之。固为二十九日有奇。而举成数言之。则乃三十日也。是故十二月各统三十日。而三百六十。为一岁之常数也。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 日与天会之数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在一岁常数三百六十。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
气盈。 谓二十四气。不能恰周于三百六十日之内。而有所盈溢也。
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月与日会之数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在一岁常数三百六十。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
朔虚。 谓一朔三十日之所虚也。盖一月各统三十日。而自月行之实数观之。只得为二十九日九百四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7L 页
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馀四百四十一。便为虚分。故曰朔虚也。
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 合多五日少五日为十日。合多五日之二百三十五少五日之五百九十二。为八百二十七。
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 合三个十日为三十日。合三个八百二十七为二千四百八十一。以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二日。馀六百单一分。通计为三十二日六百一分。
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 合五个十日为五十日。合五个八百二十七为四千一百三十五。以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四日。馀三百七十五分。通计为五十四日三百七十五分。
气朔分齐。 以日法九百四十解十日。得九千四百。纳八百二十七。合为一万二百二十七分。(即一岁之气朔。)以一万二百二十七积十九岁。得十九万四千三百一十三分。以月法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分而一。得七个月。更无一分馀欠。于是乎气朔分齐矣。
弦望晦朔。列于月与日会之数。二十四气。周于日与天会之数。而闰则合是月与日会日与天会之数而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8H 页
生焉。既知其分数之实。则可知其布置之序。一月而备弦圣晦朔。一岁而备二十四气。一章而备七闰。则岁功成而历日可纪矣。
 既以𥌒见为解。每闻士友之有解此者。辄从而扣其所得。则一一皆以日法九百四十。看作一度之分。而以愚说为说者盖无之。私窃以为一时士友之见。虽或如此。若见先辈之所解。则必可以證其一得。既而得见塘翁所解。则亦以九百四十为一度。既而又见启蒙附注所解。则亦以九百四十为一度。既而又见尤翁语录。则有曰果有零分之不可分。是亦以九百四十为一度故也。于是未尝不慨然而自失也。既未得乎先辈之说。则亦何敢信此愚说之不谬也。姑记之以俟知者之就正云。
  后录
每见日月星宿皆自东而西。向右而旋也。何以谓左旋。若曰观其自东而西。则固似右旋。观其自西而东。则岂不为左旋乎。然则一半是右旋。一半是左旋。亦何可偏谓之左旋乎。曰非是之谓也。夫天地之初。混混濛濛。及其开也。天气之运。必起于子半。自子而丑。自丑而寅。此非左旋者乎。自是之后。遂自左而右。自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8L 页
右而左。循环亘今。无一息之停。今据其循环处而观之。则浑然不可分左右。但原其初而观之。则未尝不为左旋也。
闰者一岁实数之外。以其馀分而成者也。然则一岁之实数。只以全日三百五十四日计定。其馀分三百四十八。不入闰率何也。曰此三百四十八之数。实在一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之中。而连月积分以充一月三十日之数者也。是故此岁终月之馀分。即所以充来岁初月之日数也。断自一岁观之。虽若馀分。实非馀分也。
五岁再闰。则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者。以月法计之。未满再闰月之数。而曰再闰者何也。盖置闰之法。或三岁一闰。或五岁再闰。故于是槩言其分数之多少也。其说盖曰气朔之分。截自一岁。至三岁则以一闰除之。多三日一百二分。至五岁则以二闰除之。少四日六百二十三分。若连岁积分。准数成月之道。则自有其序云尔。非谓五岁之五十四日三百七十五分内。必置再闰也。
彼此之数巨细不均。难以相齐。合数之际。当用何法耶。曰巨细之分相乘。则均是乃合数之法也。如月之
照庵集卷之五 第 299H 页
一日所行全度外。有四分之一有十九分度十二。故四其十九十九其四。而相会于七十六者体数也。此是吃眠窝姜硕庆之说也。始知前人亦以七十六分作一度看也。
后见息庵集。以为先置月行之不及日十二度。以十九分通之。得二百二十八。纳不满度七分。为二百三十五。以四分度法因之。得九百四十。遂以九百四十为法。又置日行三百六十五度。以四分通之。得一千四百六十。纳不满度一分。为一千四百六十一。又以十九分度法因之。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遂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为实。以法除实合数云云。此乃通分纳子之法也。以此解之。更觉甚易。而亦以七十六分为一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