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湖遗稿卷之二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东湖遗稿卷之二
 序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4H 页
东湖自序
余号东湖也。何意而曰东湖。东之东字。余生于华之东东国 纯庙二十八年庚寅六月十二日戊戌。居亦箕颍东林泉下牟阳里。且余岂言道敢寓吾道东之意故曰东也。湖之湖字。居湖南故曰湖也。是故自号曰东湖。以余撰余。如斯而已。复有号曰梦坡。亦何意而曰梦坡。余之 鼻祖太师公始生于坡平山下龙渊。仍贯坡平。其后云仍列在远近。自余居为千里。未易频觐。不肖余敢有不忘本之意。自然梦魂往往聊驰于所贯之地。故曰梦坡。更各附原韵绝句一首。(原韵见诗编。)
月阳斋序
呜呼月阳。即余之十世府君 林谷公崇政大夫衣履所藏之山。斋即墓斋。而因古寺为斋矣。粤在何岁。入于回禄。以门财之罄竭。未遑仍旧样。而今则一草庐也。予安知有寺于此。尝于 公之书。有地近月阳寺之句。故始信其因寺为斋之事。而亦感 公之适有此诗而因为 公之衣履之所也。此岂非永世悲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4L 页
喜神异之盛迹耶。又是我正字公遂成文章之地也。天作此山。名其月阳者。或形体之谓欤。夫此山自岬山逶迤转还。背兑向震。而月出于东则其气先于此。故为月阳也哉。青龙肩上。如笋之层岩。模来南山之丛桂。白虎头上。如卵之端石。画来东山之圆轮。其秀丽明朗之气。且森严豪健之势。特于众山也。是岁春。不肖余持古书优游于此一日。倍切慕先之心。不胜爱斋之趣。周览此山之势。墓在于悬针之下。斋在于筑石之上。而西南北三面。环如城郭。东一口锁若门户。真千万年福厚之地也。幸为此山之孙者。孰不有油然感慕之心。而亦不坠诗礼古家之声也哉。更附原韵一首。
西嵬东辟野而幽。永慕斯斋一小楼。祖安灵宅孙绥福。天作名区地会头。紧工可见无馀悔。先训深思莫浪游。箕颍之东三十里。特清山样月千秋。
旌闾回甲宴(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壬申三月十四日)
夫宴出于乐。而斯宴之乐。与人之乐有异焉。宜人信川康氏。即余之九世祖妣也。粤在龙蛇岛夷之变。为部将府君殉节于花树之山。而八世府君西岩公,参议公(兄弟)忠孝两迹。已著公史。不必赘焉。以若九世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5H 页
祖妣卓异之节。暂幽于几百载之下。而为孙者恐有反忝之嫌。不求阐扬矣。天道不泯。圣化有感。我 纯庙十年壬申三月小望。 特有褒典矣。
当宁九年是岁适壬申。而是月亦其月。是日亦其日。故营设甲宴而诸孙莫不兴感矣。然则岂以乐为宴而已哉。馀意更属四韵焉。
华额红闾正甲居。壬申月日古今如。五载风尘重过后。一门忠孝两全初。 宣庙炳光 纯庙表。李公(梧泉相公宗城)谨志郑公(经山相国元容)书。诸孙相乐荣先宴。有庆吾家积善馀。
林泉精舍序
林泉即山名。而山之下有精舍。精舍即墓舍。而舍之南有武夷。呜呼。世之有墓舍者。或以名永慕永思。而今我墓舍之云精舍者。昔我遁翁先生以翰林谪耽罗。兵马使 宥还之路。适出玆乡。见箕山颍水之美有书。其略曰凭感逸士之遗迹。使生员公周览一坊。相可奠之基。是乃古县牟阳。而山有林泉。川有武夷。正合乎 朱晦庵夫子所居之洞名也。故因卜焉。我遁翁先生慕贤之风。尚在于山高水长也。厥后云仍生此居此葬此。而名之曰精舍者。亦不负 先祖慕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5L 页
贤之志也。粤在丙戌。祖考默窝公重修是舍焉。是舍非但墓下。又是里西。有时乎为诸父老团会叙乐之所也。逐日也为诸年少优游讲学之地也。此岂非墓舍中精舍也哉。又诗曰。
精舍深深白日迟。慕贤心又慕先时。武夷之上林泉下。千载遗风使我知。
慎终契序
是岁至月上浣。再从侄相颢,族侄相九,族孙炳善,张斯文玉润甫与大小四十五人。定议修契。请弁案之文与其名。余询其原委。并作而对曰。古今修契多有。而是则各出于为亲。非有他也。余叹吁不已曰。孝哉斯名。孝哉斯人。孰敢为其名而名其案。只可健羡。不顾昧拙。嘉其意名其案。而取宗圣言中慎终二字。曰慎终可名也何如云尔。则其在诸员逊惧之道。顿首言曰。此名虽嘉。鄙等尽不肖也。太过其称号也。曰恶。君等尽为亲之道。尽为子之职也。何必敢辞耶。且夫斯名之为美也。非但各其孝于亲而已。其在宗族。足可为敦睦之道。其在朋友。亦可为信笃之谊也。至哉斯名之美。相九,炳善曰。与小民同案无愧乎。曰亲丧固所自尽。而自天子达于庶人。则似无伤于上下之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6H 页
间。而又是患难相扶之意也。何愧之有。余谓相九曰。余则实有愧也。相九曰是何言也。曰余则四十年来。一无为亲之事矣。今闻豚儿伯仲。俱入此案云。心实愧也。少焉又请条约。故既难固免。略陈十五则于案左。以俟礼家之更考云尔。
义庄序
呜呼。林泉今我咸中宗族所重之地而义庄在焉。从氏兄序记中广揽今古已尽其义。更无增润之辞。然余略伸其义庄所自出之由。家 大人箕庵公常于为先裕后之道。每恨门财之罄竭。去戊午冬。与老少诸宗会于精舍。烂议画策。排敛名钱。取土二十四斗地。而十三斗地。别定翰林公,生员公两世位土。十一斗地。付于都门。以为补用之方矣。厥后为有司者。或有滥用之弊。其所罄竭之叹。还如前日而将至无土之境。故己巳冬。更收门议。别置拮据。所以付其土。又置有司众望所推。以余从氏与滋勋甫别定有司矣。不过四年之间。其所拮据之物。不啻累百。而这间推用之方便亦多矣。是岁腊月修讲之日。从氏兄始名曰义庄也。斯称也岂不美欤盛欤。亦不下于范文正苏州之置也。夫义与利本甚相远。而今于吾门则义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6L 页
合于利。利合于义。以义为主而以义为利者。此义庄之所由起焉者也。是故尚义而一姓敦睦之风不衰。百世诗礼之业不绝焉。顾其义岂不重且大欤。既与诸宗勉之。而并记其颠末。以为后百世先义后利之劝也云尔。
诗集自序
夫集。类聚之谓也。凡人之文字。或章文也或句文也。有可为人之免笑者。有可为渠之无愧者然后为集。方可谓集也。而或为时人之效。或为后人之师矣。然则集岂易言哉。今余之所谓集也者。不愿时人之效。不愿后人之师也。略干所聚文字。虽不成语。然日后或可为吾家之所贵者。故集而藏之。遗于子孙焉。余集中章文句文之间。或有有心作无心作。有意作无意作。感物作取兴作。叙情作畅怀作。尚义作尚节作。为国作慕贤作。为先作齐家作。为族作为人作。自悔作自戒作。为庆作为哀作。江山作楼台作。为客作居家作。妄作弄作狂作杂作怪作。总是拙作也。无一可观者。而莫非渠兴之所使也。傍人莫深责莫深嘲。复题一句于序后。日癸酉元月上元夜。散兴自动。作此书。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7H 页
养士斋兴学序
粤昔三物之教。周乡宾兴。六艺之科。汉儒辈出。而今夫左海邹鲁。右文弦诵者。吾县之养士斋是也。绛帐青衿。岁考贤能。而是年春正。又讲前规。猗我明府海平尹公永善。梧阴先生之华胄。而下车已三载矣。武城之弦歌复闻。湖郡之经义益广。阖境章甫以歌鹿鸣之诗。岂有不得其平而鸣者哉。藻鉴明珠。俱经品题。玉版彤觚。优添赏赐。特捐月俸于二百五十之缗。以树风教于数千万亿之年。斋于是时。实受养士之渥。而士于他日。深感兴学之功。然则 明府之仁政伟绩。阁之以去思。碑之以不忘。此皆后日事也。顾吾优游于是斋者。即为揭板于斋壁。常常瞻慕。久久拮据。彷徨乎杏坛五典之中。洋溢乎莪陵百朋之上。彬彬如吉州之乡乐。共咏太平。济济若眉州之经术。咸颂遗爱。曷不盛欤。噫。士于财上。亦不可不明。有司之人。谨守完文节目。远久勿替。然后庶不负吾 侯之本志。亦可为吾儒之同心。后之人其各勉之哉。
校宫县板序
夫千载而慕圣师。一郡而兴儒化者。为善于首善之地。而感人于深感之域也。盘根而别利器。弊局而施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7L 页
良手者。为治于难治之时。而济民于广济之境也。今岁之旱。无前太亢。五谷百菜之未生。甚于谷不熟菜不熟之饥馑。而青灯寒架。士废弦诵之声。白屋穷蔀。民空担石之储。适我明府完山李公周弼再莅本县。民皆欣欣然相谓曰。我侯再涖。吾民再生。前既愿借。今协来苏。下车之初。一视如伤。亲察阖境。先问校生之荒废。预图蠲纾之方。特为捐廪。一以供释奠之享。一以给学宫之资。尊圣兴学之政。有感乎夫子时雨化之之德于无雨之岁也。洽于儒化。浃于人心。如逢一注甘霈。胜于千金。于是民胥皆忻然复歌曰。我侯明政。先自学宫。我有室居。于以慰抚。我有家累。于以恤惠。无胥流离。乐此来岁。万民之口。如碑如铭。则至于学宫。那无一言钦颂。以志永世之难忘乎。爰剞一板。揭于堂壁。略叙其实曰。有校以来。春秋释奠。士之钦慕。邑之重典。岁何枯暵。秋而不秋。适我明府。南来分忧。捐俸既厚。式恭享祀。愈久不忘。百千万祀。惟我士林。常顾是板。惠传其施。学究其本。
东湖遗稿卷之二
 记
  
压流亭记
岬之南出一源。流六七里。始有潴水处。名曰江亭而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8H 页
乃有墟无亭也。自其下分为两派。一为川曰武夷。一为溪曰林泉。萦回曲曲。髣髴乎古君子所亭之所。故营数间者有年矣。何幸门少某某。颇有工乎诗家之源。请为夏课之所。故余数人亦助之经始。于是岁之巳晦午初。亭始成。名曰压流。可环坐数十人。始居之日。四方士友来者甚众。莫不叹其佳胜。夫亭之为奇。清源一道。贯席而流。渺通汶泗之正脉。近得枕泉之深思。而以外亦有取焉。亭在箕颍东一舍林山下梧溪上曲流处。其东有精舍。又其东有遗墟。又其东有绰楔。又其东北之间。有世山碑。字画分明。可坐而记之。亦一亭之胜览也。其西曰武夷。活水万斛。可得当年之宝鉴。又其西有月阳名山。即我 先垄。而个中亦多异地。其精彩隐发乎林木之外。又其下有云谷。乃花树所托之地。而其幽洒丽明之状。亦堪入于亭之所望也。其西南之间。有峰曰玉女。其下即紫阳。而晦庵夫子妥灵之馀墟也。又其西北松屏两山之间。有清泻一派。来合乎武夷中流。而即亭之咫尺也。大抵亭之胜槩。不可骤尽于一毫之端。而更俟诸君子之有续述于后焉。从今以往。不可废者此亭。而未知爱此亭护此亭者。亦有几人于斯后欤。更附四韵二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8L 页
首。
适造吾亭竹与松。起于水上胜于峰。泛泛虚舟常学海。依依密雪更宜冬。游子相忘棋局对。主翁自谓枕泉逢。此间优得弦歌乐。肯愿琴家既遇钟。
数椽以竹数椽松。下有长流上有峰。凉秋常在难容夏。清士优游已足冬。簟疏隙看游鱼戏。檐短中留好月逢。日夜淙淙鸣座下。令人倾听快于钟。
旌闾移建记
宜人文氏。系出南平。古江城君讳益渐之后。而大司谏竹谷李公讳长荣之七世孙瓈圭之夫人也。幼而端洁。及长归于李氏。率身有行。事舅以孝。敬夫如宾。宗党咸宜之。
英庙十年甲寅六月显辟终祥之日。雍容下从。苟非平日之所究。固难矣。而俄顷仓卒之间。不失其守者鲜矣。即此方可谓难也已。温玉自焚。烈于猛火。芳兰自摧。凛于秋霜。故自然有面禀邑报道状矣。翌年乙卯正月日。李公讳书九按本道时。特以文氏之烈行单 启蒙 褒。 朝家之盛典方蔚。士林之公议益新。初建绰楔于武灵郡县内面白山。而 旌曰光大亭。猗欤盛矣。毋乃斯揭也。亦出于光明正大之义耶。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9H 页
其后云仍移居于玆州箕城东海保西德林。而 旌亦移建。非但本孙之敬昂。可使此乡之为人妇者。庶几观感而兴起哉。箕山更屹。颍水益清。其曾孙东相求余为记。呜呼。其行迹于家乘暨邑志详焉。奚待余之为轻重。特书其槩。风世之学义者。
倒莲洞种松记
余爱物甚多。而最爱者其松欤。若占基一区。亦构堂数间。则其园际庭畔。种几许株。以寓最爱之意。而姑未占基。亦未构堂。自顾最爱之意。只存乎中。未著于外矣。何幸 上之十年癸酉五月十八日乙未。缅窆先妣山于箕颍东三十里倒莲洞酉坐之原。而局中左右。本是广阔陈处。故入窆之日。虽切种松之意。种之非时。故明年甲戌元月二十日。与家众及村丁种千馀株于龙虎肩脚上。种之未几。适因事上京。四月归视。青者无几。泪抚盘桓。而意谓众人所种。或培之浅深不一。故有此荣枯者多耶。更俟明年。是岁元月二十九日。率次子相凤而去。兼与守护族人君化甫半日所栽。将近千株。而种之极均。培之甚厚。株株个个似无虚疏之虑。而又况是夜。时雨适降。傥是化翁佑我松而然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59L 页
耶。古放翁诗中可怜清夜雨。及此种花时之句语。正合乎今日我种松之际也。呜呼此洞。即我先妣万年灵宅之地。而我种之可谓得其所也。我爱之可谓得其宜也。何比之基之园际堂之庭畔也哉。
东湖遗稿卷之二
 跋
  
丁亥谱跋
我尹氏谱。自 嘉靖己亥。至我 纯祖庚寅。凡七矣。而七谱尽大同谱也。庚寅谱后复难大同。故京乡各派趁修派谱。而惟我郎将公后四家。未遑续修之举矣。何幸 当宁戊辰。滋学之先府君箕庵公与老少诸宗。会议于林泉精舍。将修谱。二房参奉公一家仍为阙单。而长房牧使公家三房别提公派,季房府使公派三家诸宗。一从合修。而绵州一派则同我别提公后派。而亦为阙单。今丁亥秋。族孙珏炳来请谱事以四家合修之意建议云。故十月望林泉山时祀日四派齐会之席。以尊祖敦宗之义。劝谕修谱。则于是焉一宗保合。佥议和同。分任设厅。贸纸招铸。至于正单印字之境。这间作何意见者。流入于一二人之歧议。徒然纷聒。自归阙单。有不足慨焉。呜呼。今我四家之孙。始兄弟之身。而世级浸远。分离散漫。殆若涂人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0H 页
者。并登一谱。秩然有序。翕若同堂。玆岂非幸欤。己亥谱序。大提学苏公撰曰。古之圣贤。不系于世类尚矣。然三代以下。莫不详于族谱之传。吾东人尤重于是而刻诸金石。以寿其传。乙酉谱跋。湖西亚使撰曰。谱修渐久则名附而身存者无几。生晚而未录者亦多。续修之举。又不可不讲也。甲戌谱跋。文正公撰曰。世之人中微后著者。盖莫不有耀于前徽而举失其传。中莫之属。斯实由谱牒不续。氏族未明而然也。壬戌谱序。文成公撰曰。永念嗣续之为荣而荒坠之为辱。各自感奋振励。因其同得一气之美质而力学以成之。求以益耀于前徽也。丙午谱跋。文温公撰曰。披卷一览。则统宗有帙。行序不紊。虽居相远迹相阻。未尝觌一面者。恍若接袂序伦于一堂之间。使人油然有尊祖敦宗之心。癸未谱序。知敦宁撰曰。非谱无以合其族。非修无以完其谱。谱固不可废。而修亦恶可已也。庚寅谱序。大司成撰曰。木茂而不封护之则枝叶不达。水深而不疏导之则流派不明。谱久而不增修之则族系未详。戊辰派谱。箕庵公撰曰。吾宗亦有南原,咸安之随封异贯。盖可见收族。不以分合重轻于为义也。今我同谱者。日后引之而勿替焉。盖前后诸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0L 页
公之训。若是郑重。而且程张夫子之论已备矣。然则谱固不可废。而戊辰之于丁亥。居然为数十载。则续修之举。惟此时为然。而今我同谱之人。敬承世笃之孝友忠信。作为趾美之柯则。又以尊祖敦宗之义为心而勿替引之。则于斯谱益有光矣。是为跋。
花树契跋
契已成矣。族亦收矣。有言未就。今焉几祀。乃修乃讲。是敦是睦。非但修讲之席。虽其燕居之时。披案一览。则统宗有帙。行序不紊。斯案也便是谱也。岂不兼美。文温公丙午谱跋曰。按卷一览。则虽居相远迹相阻。未尝觌一面者。恍若接袂序伦于一堂之间。使人油然有尊祖敦宗之心。今我同契者。孰不有是心哉。前发文人忘拙谨识。以俟日后用之而勿替焉。
东湖遗稿卷之二
 杂著
  
修世葬碑事实
去丁卯春。斥卖松论矣。庚午春。更发是论。故不得已卖之。而或云拮据。或云买土。故余数人曰诸论亦未为不可。而蔽一言。修碑何如乎。曰松则既是此山之松。而此山则又是 先垄也。俗云燕形之山立碑则不利于子孙云。故前虽有修碑还踣之事。然为此山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1H 页
之孙者。不啻累百矣。终无片石之举。则非但没样。亦不为堙灭无传之远虑也哉。以其财修碑于阶下不见之地何如云。则一从斯论之为可。是岁秋始治石。翌年辛未暮春望立焉。而前面大书曰坡平尹氏世葬山。后面详载山名坐向与事迹焉。余虽不肖。自修碑之后。感慕之诚自动。纯至之情自发。又为辞曰。为先之荣兮孰加于此。垂后之光兮孰加于此。有此山兮无其碑几年兮。有此碑兮无其松几株欤。今日华表之屹然若万丈。是谁之功都松之功矣。其馀存者。虽枝叶爱之若金玉而勿侵兮。
劝敦文
夫敦出于族。而族同于根。厥初人之生也。受五气之正。故生而有四端有五伦。且夫天地间万物中。最灵者也。故在父兄。不学而能爱敬之道。处宗族。不教而尚敦睦之风。呜呼。挽近以来。经残教弛。且吾南最在化囿之僻远。今之有族者。莫知有惇焉。余以是惧之。吾尹之落南。凡十六世。始分派。为十一世也。诚遐哉邈乎。间有不一之端者存焉。抑或数众情尽之致欤。窃为同根惜之。吾且为诸宗明言之也。知其族者。知其祖也。不知其族者。亦不知其祖也。其势胡为而然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1L 页
也。慕其祖。爱孙之心者。亦爱其族也。忘其祖。爱孙之心者。亦圮其族也。故慕其祖者。于其族思其敦也。昔范文正曰。吾吴中宗族甚众。而自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亦其劝敦之意也。然则莫亲者族也。莫近者族也。百世一室。此之谓欤。凡敦之道。在恭不在他。为族者毋论远近。于我或祖或叔或兄。而其齿也虽一月一日之高。言语极尊极敬。拜礼曲尽无馀。则是以下尊上之道也。而亦士夫家常经也。然后馀风以及于人之长。而莫不称其某家子弟也。世亦有赖焉。且为上者只以齿行。莫见自高之体于在下之人。以尽谦让亲爱之义。则是以上亲下之道也。夫如是则李院之乐事。栗里之情话。长不离乎吾林泉精舍矣。岂不美哉。凡有族之家。如无尚睦之风。则必忝先。又亡家乃已。可不慎欤。故有是则族。无是非族。虽朋友有信。况宗族无睦乎。这间或有不睦之甚者。亦有务睦之一人。则彼不睦者反感愧而自归乎一睦矣。岂不盛欤。吾家素以诗礼古家。自在尚睦之风。而至吾 参议府君后裔。最尚焉。泪忆 参议府君之事。如缕一脉。幸乎不绝。至今后裔若是蕃衍矣。均是子孙也者。孰不有油然感怆之怀。而亦不贵乎阳界上相逢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2H 页
也哉。为其后者。虽千百世。如有一半分慕先之心。则岂有一毫末不睦之端哉。鲁论曰其在乡党。似不能言者。孔夫子之敬族也。邹经曰人必自侮。人侮之者。孟夫子之戒人也。今我数众之族。间有不学之人。则其有知者每寻古人之言。使不学者晓而开悟。则其不学者竟似有学之人。而一团和气。长在吾门矣。斯外更有何乐于花树之家欤。此言庶或有补于敦尚之万一云尔。更附七言绝句一首。
今我诸宗共厥初。家声不坠有诗书。如令百代情如一。那羡张公九世居。
戒子四灵十条(相龙,相凤,相龟,相麟。)
龙听之。凤听之。龟听之。麟听之。余本昧拙人也。岂明于戒人乎。然可以戒乎汝曹矣。惜尔四灵。敬受此戒。汝曹名虽灵。而人不灵。上昧古事。下无所学。莫知事上之道。不辨御下之义。易致生谤。而其责安归。所谓为其父者。可不惧欤。夫人生于世。难得者兄弟也。何以云难得。余明其意。父母人皆有之。而兄弟人皆未有也。故曰难得。而所重所亲。无异于父母。且明其兄弟之义。为兄之道。在友而已。为弟之道。在恭而已。友也者亲爱之谓也。恭也者谨和之谓也。弟或不恭于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2L 页
兄。而兄尤亲爱于弟。则其弟虽愚。自归乎恭矣。兄或不友于弟。而弟极谨和于兄。则其兄虽强。自反乎友矣。然后可以孝于亲。可以敬于长。而修齐学文之道。自在其中矣。何必求他也。此下各陈条以戒之。一在先事。不起乖论。以竭诚力。是美事也。一处宗族。不计远近。以扶惇睦。美事也。一在尊丈。不见怠慢。以尽恭敬。美事也。一在朋友。不事诙谐。以观信德。美事也。至于此。余增一言戒之。观当世有朋之人。鲜能于信。不友其德。只好狎昵。好极则争。而其争也非君子。乃悖类也。可不慎乎朋友之场乎。一居其乡。不言官家之政。美事也。一在其邦。不言朝家之事。美事也。汝不见夫鲁论乎。故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在于人。不论长短。美事也。故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一在义理。不后于人。美事也。故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也。一涂听之说。勿传于人。美事也。故又有夫子之戒焉。一至于家隶洞民辈。不以力以惠。美事也。以外所漏颇多。而亦不言冠婚丧祭四礼于此者。已于前人之述备矣。凡陈于右者十条也。汝曹幸有得乎此十者。则馀皆仿之而庶不失乎千百事矣。岂不美哉。且至于读书。凡书必潜心释意。而更于九容九思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3H 页
三戒四箴之类。最宜深味之。匪我言耄。惟吾家自来之谟训也。余九岁。始受学于家庭。而吾 亲之所教。若是郑重矣。嗟尔四儿勉之戒之。余之向日劝敦于宗中者。亦是为汝曹而切言之耳。又为五言绝句一首以申之。
不教还为愧。晚来数语开。若知乃爷意。莫变尔灵台。
罚石
   过松坡。见一片石。恨丙子古事。以数行文罚之。乃所寓意则自在也。馀愤又以诗泄之。(在诗卷。)
石朝鲜之石耶。中原之石耶。尔若朝鲜石。朝鲜石中弃。尔若中原石。中原石中弃。朝鲜我 太祖之遗墟。中原即 大明之古国。尔若朝鲜大明两国之石。忍负此耻。能立千秋耶。尔不过沈阳石也。吾罚于汝严乎不严乎。愧乎不愧乎。尔若沈阳之石。能不碎也。尔若两国之石。必自碎矣。
祭梅窝文(族孙炳善)
呜呼哀哉。斯人之于余。为祖孙之列。斯人生于 宪庙十二年丙午十一月十一日壬辰。卒于 当宁十一年甲戌五月二十六日。丁卯暂谪人间。为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3L 页
二十九年也。年惟十三四。已闻老成名。文华赡富。笔法精通。吾门其庶几乎。是时吾宗。簪缨自在。诗礼兼备。不知为几人。而如斯人者。亦几希矣。与余分于八世。族虽疏而情则密。颇若亲祖亲孙。而且比于朋友。便是忘年之交也。凡于细微之上。吾无隐于斯。斯无隐于吾。语无不及。事无不论。而最于门事之上。每多斯人之功。戊辰抄谱之役。辛未写碑之迹。壬申旌甲之册。不知为吾门几百世咏斯人而至于斯。人亦足为盛迹欤。余亦有略干诗篇。而笔则尽斯人之手也。且于京乡科场。同苦几年。是岁孟春。余方有事。欲作洛行之际。奄遭掌令族兄长子相馨之夭变。而掌令族兄方在京矣。一则慰怀。一则因事。仲春初吉。余往京师。
元良适降。科有增广。三月望间。步下完山。梅窝主人,敬庵从氏,燕南李君,桂下金友数十门少。际此而来。忽然握手。如逢天涯。临归分路。只与燕南李君晚到县西。得闻斯人消息。则始病诗山。辛苦归来。方在痛中云。故不胜惊惶之际。幸逢蜀肆高手。取松叶问之。则明日少愈无虑云云。归视斯人。则果如其言。苒苒苏完。快作健人。吾门之福。莫大于此也。而不幸月馀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4H 页
也。胡为而更有疾。竟不回棹。天之命而然耶。门之运而然耶。斯人之逝。日与数十门少。奋而恸哭。哭之奈何。叹之奈何。幸有子一幼。年今七岁。其为人质实。颇有就成之望。可谓斯人之有后也。岂非幸欤。斯人再病之日。霖雨弥月。相居且间。未得频问。遽至此境。谁知余之深恨淊淊。知吾惟斯人。知斯人惟吾欤。斯人之平生最爱惟梅。故自号曰梅窝。斯人之在也。所赠何。惟七绝韵而已。斯人之去也。所慰何。惟数行文而已。呜呼斯人。庶几来格。又诔曰。
行年二十九。率性揔天真。李院青春暮。与谁乐事亲。
养士斋铭
国有学以养一国之士。邑有庠以养一乡之士。养士之义。顾不重欤。是故明府之政。必以兴学为本。而土林之礼义文物。实自培养中做出耳。盖吾县庠宫之旁。有养士斋。今春讲会之日。前侯尹公特加劝奖。捐钱二百五十缗。方划拮据之议。而事姑未就。上京适递。千里之外。无路愿借。一境章甫。只慕遗爱而已。猗我 明府安东权公在禹自玉溪移宰本县。下车之初。树纪纲定名分。先问校宫讲学之制。将使文风益振。儒化蔚兴。以致家弦户诵之治。而右钱二百五十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4L 页
缗。另赐斋中。肄业有方。较艺得志。其于养士兴学之地。浃恩优泽。难悉口铭。故爰谋揭板。略叙实迹。继之以铭曰。
惟我明府。事简政清。轩冕华胄。冰玉治声。下车阅月。百里咸苏。兴起阖境。歌颂满衢。增修文学。士纪复新。艺苑化雨。讲树阳春。实地九仞。箕山仰弥。方塘一鉴。颍水清斯。欲被管弦。琴鸣单父。欲镂贞珉。石出越浒。爰有一板。庶记伟绩。永世涵濡。视此斋壁。
曾经追记
乙丑年在京时仲秋十二日。省谒坡州汾水院文肃公墓所。果是千子万孙文武不绝之地。而其沈骨之冒埋。臆塞不能言耳。
甲戌菊秋小望。自京归路。伴桂下友,林下侄乃悦甫。周览山水。入五峰山下。见清风金墓。果是几百年贵地。而转到牙山。入罗山中。见忠武李公墓。亦是美地。而其石仪之壮丽。我东方土夫家(士夫家)名墓中可谓无几者也。到温阳温泉。宿一夜。偶吟五绝一首曰。再到温泉水。于焉九年间。快却红尘累。精神白玉删。
乙亥正月十七日。见茂长倅荣信宗氏。二月初九日。见务安倅李云夏。十二日林泉月夜。与本倅赵侯和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5H 页
韵曰。好月适圆太守车。一宵经苦读书家。所有渐长庭畔草。不言可识洛阳花。琴阁清风春气正。林泉白石水声斜。从今上下安其所。百里浑无百弊遮。本倅诗曰。溪程数里步当车。𨓏𨓏峰椒竹里家。偶坐林泉宜待月。品题书室胜看花。四围平铺青山稳。十字湾回白石斜。半夜云窗聊借宿。醉筵谭柄莫相遮。三月十六日。与茂长倅,灵光倅李万稙游佛甲寺,海佛庵,莲实峰。宿二夜。
花树契发文
曰我咸务诸宗。俱是高丽朝 代言公之后。而落南以后。盛奠于箕城古县牟阳。绵州之玉山,星山。而簪缨不绝。诗礼自在。各处散居。姑不尽述。牟阳之于玉山。十有馀里。玉山之于星山。不过一舍也。派是同派之宗。居是邻居之州。而幸一见而更不见。或闻名而不相面。又不识谁某而过者太多。便是路人。则此不为同根之深叹也哉。然则相近相亲。莫如契也。而契也者虽与芝兰同契。常情愈密。而况花树之地乎。一岁之中春三秋九。一会于牟阳。一会于玉山星山。永日修讲。则衣冠其正。瞻视其尊。而且敦谊益笃。遐想自迩。岂不美哉。古称李园之乐栗里之悦者。正是今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5L 页
日吾宗之牟阳玉山星山之团会也。而非独一门之美事。足为旷世之矜式也。斯契也猗欤盛欤。
乡约契发文
有明海左湖右箕城县东一舍许。有一大乡约。即是面海保。而古所称东都士大夫之冀北也。夫与乡约同奠之家凡几氏。曰坡平之尹,咸平之李,晋州之郑,东莱之郑,竹山之安是也。凡我四五氏居此乡者。或十馀世。或八九世。或六七世。而尽是非戚则旧。非旧则戚。而上下数百载之间。迨无蓝田之修。那无兰亭之叹哉。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况乎人欤。绿阴芳草亦好时也。惟我几家敬修乡约。每岁清和上旬一日同乐。则此足为涤荡千古之愁。而亦岂非 化囿中一美事乎。以外诸家不可尽提。而且挽近以来。间有新接之家。而或古家清族者也。孔子之里仁。孟氏之芳邻者此也。际此 圣明。一修旧规。而其相勉相扶相诫相爱。一依吕氏古规。而勿替引之。则能为我四五氏几百秋胜事也夫。
孝悌忠信论
孝也者。孝于亲而事亲以孝之孝也。悌也者。弟于长而事长以弟之弟也。忠也者。忠于君而事君以忠之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6H 页
忠也。信也者。信于友而有友以信之信也。四者之中。首言孝者何也。孝者百行之源。故知孝然后弟可移于长。忠可移于君。信可移于友。故首言孝也。不知孝则不知弟不知忠不知信焉。可不先知其孝也哉。
仁义礼智论
仁也者。爱于心而诚于中者是也。义也者。制于心而应乎外者是也。礼也者。敬于心而守以度者是也。智也者。明于心而辨以理者是也。四端之中。首言仁者何也。仁者心之本然之善。而心为一体之灵。万事之主。故心仁然后知义知礼知智。故首言仁也。不仁则不知义不知礼不知智焉。可不先仁其心也哉。故尧舜禹相授之法。商汤周武相传之法。言天言民。礼乐教化。典章文物。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之上。皆言心者是也。
是非廉耻论
是也者。见人之是而不知其是则非也。非也者。见人之非而不知其非则非也。廉也者。是吾之廉而无廉则非也。耻也者。是吾之耻而无耻则非也。
爱恶辞让论
爱也者。爱于爱而不知爱则非人也。恶也者。恶于恶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6L 页
而不知恶则非人也。辞也者却也。取人之与而不知却则非人也。让也者谦也。受人之称而不知谦则非人也。
答破寂三条
或为余涔寂而问曰做甚消遣耶。曰以慎独乐。要莫若古语。上师圣贤。下友群哲。欣然忘食。是吾一破寂也。
或又问曰不然之际。又何以消遣耶。曰庭畔有数种物。足寓心目。或下庭而赏。或上堂而瞭。朗诵渐长方畅之句。以究生生。是吾一破寂也。
或又问曰不然之际。又何以消遣耶。曰数三童孙。间集列坐。是时余掩卷而弄曰尔从何处来。自某街而来。从某儿而游。其所戏何。或踊跃筑埋。蹴毬骑竹云。此儿曹未学前之古来肄业。不能禁。且尔父皆安在。曰在内出外。且尔母皆何为。曰针织供馈。孙亦有问于祖。指其四友等曰彼物何物。此物何物。问其庭畔种曰彼花何花。此草何草。于焉间快为酬酢。是吾一破寂也。
或又问曰不然之际。又何以消遣耶。曰以如斯足矣。又何有不然之馀暇耶。
东湖遗稿卷之二 第 767H 页
芝莲斋兴学契事实
国有庠州有序家有塾。而湖右箕颍东紫阳北芝莲两斋之刱学契者谁也。故郑公慎默斋之五世孙大雅钟玉甫也。慎默公树百忍契。而百忍底意出于敦睦。而凡有宗族家莫不钦叹矣。其肖孙三畏公继树三友契。而三友底意出于友恭。而凡有兄弟之人。亦莫不钦叹者。玆有世而至于大雅。又刱学契。训其家子侄族子侄洞子侄。而文房之中。贤圣之传自储。四友之美兼备。则个中或势穷而难学者。不患此等节而学之不难矣。古所谓文章出于困穷者。真此家语。而契之来久矣。其在健善之道。那无一贺之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