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跋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4H 页
溪东集跋(己未)
右溪东先生集一部。乃其门人孙慕堂所裒辑于断烂之馀者。而其旁裔致贤甫。近得疏三篇于霞堂李氏之为先生弥甥家。并谋以剞劂。属不佞编摩。要缀一语。不佞蔑学。曷敢当是役哉。辞之固而终不获。则序次大略。遵慕堂所定。而又安知银根枇琵之或无其舛也。窃以是惧焉。盖先生修之于身而行谊纯洁。为政于家而恩义互济。策名朝端。尽忠谠之言。飞舄西郡。励冰檗之操。已有并世诸贤所极口称赏。悉心赞述。是则先生有百世可传之实而泯灭不得者也。寂寞斯篇之能获全于阅累桑劫之后。若有冥护然者。岂无以耶。呜乎。不佞生晚先生之乡。且三百馀年所。每云谷寒泉之行。历过先生旧墟。邈乎风韵。无迹可寻。而但山若增高。水若增清。弥不禁景仰之怀。今而托名卷端。用效微悰。不其与有幸欤。遂书之如此。
题葆藏帖后
屠维协洽复之初吉。家君于枕上。得忠孝家谟耕读世业八个字。盖若有人叫呼而授之。恍然如真梦间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4L 页
者。而时则高槐碧松。晓光濛笼。起念诵数回。待朝命赞奎书诸帖。斯事也奇而不偶然。抑祖先之灵。造化之神。有以冥佑而默裨者欤。即此八字而于心身家国天下之道。已尽之矣。克世传述。用彰厥功。其为福当有无穷既矣。视王氏青毡。苏家龙砚。为后子孙。珍不珍何如哉。以身守之。图惟永远。因以课忠责孝。力耕勤读。俾作我家世嘉谟。是家君所厚望于后孙者。后孙乎其钦念而毋忝哉。是日。子赞奎谨书。
书秋溪秋氏阐先录后
余尝爱露堂秋文宪公明心宝鉴。其为书。尽蒐辑前修格言。而盖出于公平生服行之馀。观于安文成举公为国学教授。弥可信焉。然古之人积仁洁行夫如是矣。而云仍之零替不振。无闻于世。抑独何哉。秋君秉纪文求相求。抱其家乘数𢎥。过余于守东斋。略绰披阅。见其累叶事行历落在中。而露堂公之倡明儒教。为世标准既如彼。云心公之赞 皇明创业之谟。洗心公之树壬辰东援之勋。俱卓卓可述焉。近又秋氏树石先墓。跻享四祖。 皇坛参班。合贯修谱。并与家乘心鉴寿梓之。其事则美。其诚则勤。夫然后秋氏几百年泯晦不显之迹。一朝彰明。耀人耳目。靡世文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5H 页
苦血。讵集事乃尔。其中阐先题名录者。当世儒贤搢绅章甫之为秋氏阐幽之图者。别录姓衔。合一卷而名之者也。载名诸公之皆乐为言不休。一以阐发为意者。盖亦仁人之心。而秋氏之为是录者。亦惟馀诚于为先。感公议于当时。而为别例尊阁之义欤。噫。世趍靡靡。质亡伪滋。思所以显其先者。求诸人而不求诸己。务其外而不务其内。漫辞虚饰。唤做别样。形迹易眩而心目难欺者。是宜所兢兢也。乃若秋氏则露堂洗心之德学勋业在矣。心法相禅。持作传家长物。惟敦本务实之是事。惟砥行立名之是勉。则秋氏之门。将自此昌大。而安知不为东土之赫世显阀哉。譬诸水。有星宿之源而成龙门砥柱之屹。有岷嶓之源而成彭蠡中江北江之盛。岂有有其源而其流不汪洋浩淼者乎。世文乎。其以是复于诸族可也。遂题于下方。
题英叟全公(霁)实记后(庚辰)
右英叟全公实记一编。其后人摭拾于断烂之馀者也。公之著述。散佚无传。独诗与书各一页。得免燹烬。而亦可以想像其忠愤激烈慷慨当日之事。呜乎。公之此诗。在今日不可不读之也。岛夷决不可和。奚独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5L 页
当时为然。古今志士之恨。诚有不胜言者。此诗在则公之实记。于斯焉足矣。复奚用多文为哉。呜乎。龙蛇之变。尚何忍言。方其封豕长蛇猝肆狞毒。握节腰符者。皆望风奔溃。无敢彀一矢向贼。而公时宰灵山。当贼路要冲。于是倡饥羸散亡之民。众不过数百。而乃能抗几万剽悍之贼于泊津鼎岩之间者。即张巡,许远蔽障江淮之功。以是忘忧郭忠翼公。许以出天之忠。兼人之勇。又尝书应募录曰。全某入城。军中如见父母。及其协随天兵。所在先登则人皆加额而相告曰。敢战将来。盖公英毅勇敢之特。半壁东南。倚以为长城。而憸人猜克。卒逞其毒。公遽殒于军中。呜乎。其摧锋陷阵之伟功茂绩。▼(目+乙)眛不彰。至有慕亭裴公大维。上疏讼公冤。当时士大夫倡义殉国者。靡不功纪旆常。图像麟阁。而公则未之。抑独何哉。其亦有幸不幸欤。然而赴君难死国事。是公素所蓄积。当时之荣。后世之名。于公何轻重焉。公之后孙奎焕锡龙甫。示以公实记。要不佞一言。言浅人轻。敢辞不获。则开卷第一诗。特有相感者存。遂援笔书之。以谂夫天下后世忠愤义气之士云尔。
书崔夫人孝烈录后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6H 页
孝与烈。性于天而职于人。人之职其职而无违乎天者。始不负人之名。而然千古鲜卓卓人。人之尽其职。盖亦难矣哉。既难矣而又鲜焉。则今之人曰孝曰烈。举世滔滔。何也。甚则至于欺君亲。而乌头赤脚。炳朗门闾。真赝混淆。珷瑶互眩。苟有其实而欲阐扬之者。只当求当世君子之立言。以俟百世公议。亦庶乎其可也欤。余淹病雪屋。萤乾蠹枯。万缘禅空。适金钟国士声甫自湖西来。以孝烈录见示。其先妣夫人庆州崔氏。固已有卓卓之行。而并世诸贤。称述历落。在中若李素山应辰,金重庵平默诸公。皆同门旧要。其言尤凿凿可信。夫人以文昌侯为祖。而月城金公讳在光。其辟也。在室而为孝女。已嫁而为孝妇。夫死而为烈妇。诸贤之述。其说详矣。余何赘焉。然夫人之死。后公七年之远。何哉。于夫人心。不已久乎。其裁心处义曰。吾有所受矣乎。妇人有三从之义。夫死从子。子在而从夫死。岂义之中也哉。鞠育遗孤。使五世之宗有托。乃未亡人之责而长逝者之望。则夫然后从心所安。因时处义。是亦义而已。此夫人之心不以七年为久。而其矢死一念。七年如一日。权而合经。义而得中。如夫人者能几人哉。大丈夫犹难。而况于妇人乎。宜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6L 页
乎士声甫之欲显其亲。而求当世之言以俟百世也。然士声甫于尊周大义。讲明熟矣。亦当从事于求仁为己之实。则立扬显亲。于是焉在。何必求诸人为也。
野轩实录跋(壬子)
记余童丱。尝窃听于长老间。其论达之词章家。必并称穚项金氏。盖金氏之居桥庄累其世。而文行多有端士。读书怀独。不出郊坰。循分任真。不事近名。野轩处士金公乃其一也。处士。道州人。丽朝平章事英宪公讳之岱之后。端敏诚悫。得于天性。在乡党。辞气和蔼。礼祭恭穆。于事亲。志物之养。靡或不极。居忧则羸毁凘啜。而口不近姜桂。迹不履中门。葬祭之节。诚文备至。值 国恤。食素寝外。每 国忌。行素三日。其内行如此。外于此者。可类以推得。早从学于赞奎三从大父龙潭公之门。受四子诸书。又追游于乡之名硕。磨砻浸灌。多所进益。旁通举业。文名夙著。一时侪流。皆慕与之交。累魁乡解。赴南省而连不得志于有司。此其得失。固不足加损于处士。而在人之知处士者。亦不无慨惋于当时也。训子以义方。严督课程。不使少惰。其子斗尚之文词蔚然。得升上庠。人称处士积勤之功也。晚拟毕命林泉于金鸡山之下。架得数间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7H 页
屋子。峙书左右。啸咏其间。近远学徒之鼓箧请益者馀百人。授课肄业之暇。又以山巾野服。逐队田翁野叟。争座于野草莽苍之间。课农问圃。陶陶以为乐。处士之号野轩。义在斯欤。噫。使处士而得展志业。则其所就岂不卓卓乎哉。而惜乎终身隐沦。无有著布。使世之知处士者。不过曰科目之士而已。嘻亦末矣。若徒以此而迹处士。则岂非浅之知处士耶。今其孙孝坤抱其遗事。涉雪款扉。以状见属。余惟言浅识蔑。罔克阐扬。且人状德如模像。一毛发不类。便是别样。吾为是惧。勤辞再三。孝坤知不可疆。又以跋文为请。谊在同闬。卒无以并此为辞。特举其大致如右。若使言有所浮。莫无有损于处士谦牧之素志耶。故宁略而不敢详。姑书此以俟能言之士云尔。
题平壤图后
平壤箕子国。而古檀君所都也。届玆四千馀年之间。江山依旧。台郭不改。此固一寓目可模。若其物换人非。风漓俗迁。凡几劫欤。是岂象形而可写者耶。东方古无君长。有桓因生雄。雄生檀君。檀君以尧二十五年立国于平壤。今江东有檀君墓。檀君生扶娄。禹会诸侯于涂山也。扶娄往朝焉。其后商亡而箕子至。诗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7L 页
书礼乐。巫医卜筮。百工技艺皆从焉。立八条之约而教礼义。务农蚕。设井制。今含毬门外纵横四区。区皆七十亩者。非殷人助法乎。其俗重礼让。敬鬼神。妇女贞信。黎民乐业。历卫氏至高句丽。尚武勇。好劲悍。此其大较也。自丽氏及我朝近千年来。为国之西藩。而民物谣俗。犹有箕圣之遗风云。昔于龙蛇之变。皇明李提督破倭贼于此。基我再造之业。今 上丙寅。瓛斋朴公剿洋舶于浿江。威名动天下。此其古今之迹班班可述。而非绘画所可尽者。夫画者。无声之文。文者。有声之画。画以著其形。文以尽其意。玆撮其要。以尽难画之意。而若夫楼榭江山之为东国第一擅胜。有画在。可按而知也。
家藏笔帖跋(癸巳)
昔先君于寝梦间。得忠孝家谟耕读世业八字。命不肖书帖以传后。而仅成屏书一本。书帖第俟笔进。迩来近四十年。屏亦弊而无传焉。呜乎。先君之志。不在文字空言之间。盖欲责其实于世世子孙。而不肖无状。犹传不及身。矧伊望于后。能得其久远乎哉。日甲孙磨墨数升。横管藤面。举先祖之志以请。顾馀日无待。仍彊腕成字。语于孙曰。字墨之迹有限。谟业之传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8H 页
无穷。非要字好。聊以敬传。今得传之孙矣。尔又得传尔孙。若吾之面传于尔。永远之图。其在斯矣。勉守之。书五本。传三孙二子。题语而起。时则竹风送清。塘鱼跃波。
凤村集跋
右凤村先生集。故太学生崔公象龙著也。著书士之有志而不遇于当世者之事。公求道之志。已自早岁。其志可谓勤矣。而不有遇于当世。抑独何哉。戚矣夫。公尝师事立斋郑公。公期诩公綦重。又游从于梅山洪先生。先生亟称公经术。公之为公。斯可见矣。今之学者有三。循名亡实。假学也。狃于言诠。口学也。和光同俗。愿学也。举世滔滔。与之俱化。由是能为君子儒者。盖鲜矣。公兢兢乎身心交养。足目俱臻。大肆力不息。于六经诸子百家。罔不研其精而覃其思。爬其棼而剔其綮。往往深造自得。默契妙悟。经书八图。四书辨疑。是公平生精力。羽翼斯文底有数文字。而若乃依违于四七之辨。出入于湖洛之说。百世以俟只眼者定。讵容一槩论也。公之孙永焕。以不佞同井世好。要出一言。辞不获。则记昔不佞学未知方。亦尝被公爱与而期勉之者多矣。其何能忘。亦何忍辞。然癃废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8L 页
垂死。萤乾蠹枯。口噤笔腐。无以阐扬其一二。噫。藏泽之珠自媚。蕴椟之玉待价。公既无所遇于今。必有遇于后。凤村先生遗文。不在玆乎。不佞何戚焉。九幽之下。公应莞尔而笑。
题郑逸史(泰源)遗稿后
观人。当观大体。大体既立。区区文辞之末。有不足论已。余观逸史遗稿。至斥邪文一篇。击节叹赏。久而不能释手。噫。斯人也于邪正是非。早已觑破无遗。其道术之辨。华夷之分。人兽之别。卓卓其见。凿之中窍。谓之今世间有数文字。未有过也。顾今天地纯坤。蹄迹交寻。人之见此文而知之者。固鲜矣。知之而好之者。复几人。宜乎废弃。无所容矣。而曰局于地则未也。归以藏之。以俟复阳消息。庶乎其可欤。不有遇于今。必有遇于后。而遇不遇。亦何与于当人哉。呜乎唏已。
题金君家范后
国家盛际。陶铸作成之化。旁流溥洽。人皆以诗礼为茶饭。行检为被服。微此若饥寒之迫而不能一日生也。观于金君孟讷家范一编。可知已。家范者。范一家之众。不先范其身。而未有能范物者也。余故知斯人也有大过人者。而非乡党间自好者所可企也。传所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9H 页
谓正心修身而齐其家者欤。其言言契紧。句句切当。本于躬行。根于心得。决非取办于笔舌间者。讵但行之一家。推而广之。可以医世而范俗。当时士大夫。至庶人在官者。日用事为。罔不以正。兢兢乎喻于义。不喻于利。教化之隆。风俗之美。斯可观矣。而俯仰之顷。世态百变。更不闻彝伦礼义之说行于其间。弥不胜世道人物之感焉。其子柱凤亦善继述。人称生佛。佛者。用心善也。有是父有是子之名。湮灭而无称。悲夫。其五代孙尚镒。自洒扫应对时从于余。示以家范。邀惠一言。顾癃朽何以阐幽。为后承者。惟祖训是范。祖先之所望于后承者在是耳。诗云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勉旃哉勉旃哉。
书公洛会游录后(己亥)
古今人为山水游者。必有录焉。为其迹不泯也。然张皇其景物。誇耀以文章。毕竟爽其实而唤做别地风光。于胜其事久其传。何所益哉。取好于它以胜其事。不如先自吾身好其事自胜。然则胜游之久其传。不在山与水而抑有在耳。夫洛南国之纪。公中岳之宗。夏而舟。秋而山。所与游多一时之望。而为异日之慕者也。走与同周旋于其中。不已荣且幸欤。昔我傍先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29L 页
乐斋先生。有壬辰倡义于公山。有辛丑船游于伊洛。当世同德诸贤之同是会者。风韵精彩。至今赫赫。在湖山寥廓之间。尚令后人有山仰景行之感。今日之游。必于是焉者。非以是欤。今天下一大变局也。好古而不泥今。目之以迂阔时务。睹远而不求近。归之以空疏无当。噫。得此题目。不害为韬光铲彩之图。任缘适志。自放山水。盟鸥鹭而伍麋鹿。天之享此福乐。不其厚矣乎哉。同是游者。前后各八十馀人。诗合编以上下。各署名姓。留作卷中人。
玉山全氏族谱跋
玉山全氏世谱。今此四修焉。盖三十年为一世。世而谱不修。奠世系辨昭穆。将恶乎施也。宜全氏之汲汲乎斯役而不容少缓也。以自丽来。门之盛如是其赫赫。而贤泽寖邈。耳云渐替。程子所叹。无百年之家者。奚独在昔为然。然盛衰。数之莫逭者。而衰者盛之兆也。疆为善而已。苟为善而无位禄。虽衰犹盛也。有位禄而无为善。虽盛犹衰也。寔能义率仁摄。九族既睦。述先焘后。宗哲相禅。全氏之门。安知不昌大于永世乎。吾乡儒术。肇自溪东先生。骎骎葭灰管动。先生倡学之功。乃吾乡之周茂叔也。光霁之想。至今不泐。不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0H 页
佞讵敢辞一言于斯谱之修乎。谨为之说如是云。
书崔和集孝行录后(壬寅)
夫以尧舜则天之道。曰孝悌而已者。天道生生。人道亲亲。其义一也。人之孝亲之诚。惟其所当为。无过分之事。所以尽人道也。尽人道。尽天之道在是也。孝岂易言哉。舜文武周曾闵。尚矣。下而著在传记。表表可称者。指不胜搂。而此千古万千人中仅一二也。何多之云乎哉。我 朝以三纲五常。为扶持国家之栋梁。化行俗美。忠孝之盛。前史所罕。闾井之间寻常人士。亦有一点明处。是其五百年致治之器仗。以是之故。称人之善。非忠孝字。知无善可称。实亡伪滋。安保其流之无弊耶。孝云孝云。非为弊也。求为人知。是其弊也。求为人知。则非孝而曰孝者。时或有之。于是乎实有至行者。人不以贵也。岂非可惧耶。崔凤实和集。实行人也。以孝世其家。事亲也。旨物之养。备极其至。至有冰鲤之异。遭忧也。庐墓三年而有虎驯之感。是乃并世而耳目之。其胤骏镐亦尝从余游。而闻其所未闻。余尝病世之人求为人知者之为弊。而惧其实行者之同归于不以贵也。力疾而题其后如是云尔。
书郑孝子行录后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0L 页
有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盖亲亲之道。莫尚于孝。孝是生于仁而行乎仁。非有二也。故圣门教人。尤眷眷于仁孝之道者。其以是欤。尝闻吾乡月朝孝行之称。以郑门为拇。龙大宽植。乃叔乃侄。俱以穷乡食力之家。非有诗礼濡染之资。而于事亲。生死葬祭。罔不以礼。乡党之间。交口称善。各执一誉。各殊其辞。有若古人百美咸萃一身。设或浮实之誉。人言易溢。槩想其人天植之行。有大过人者。而素所孚感于人。固已久矣。今按状行。质而无诬辞。皆人子职分上常行底道理。随事曲当。动合前人者也。若认以收拾其糟粕。而不究其实地上践履。则岂非浅之为知也耶。盖其资质之美。不失秉彝之天。而尽人道而行乎仁者也。是岂叔季所易见而易得者乎。至诚动天。 貤赠追荣。篷藋照曜。讵但一门之盛事。抑亦为乡闾之光。为人劝。植世程。讵可无所补于风化也哉。其孙寿焕以余同井。要一言发挥。顾癃淹神陨。无以副其勤意。略以数行语题其下方而归之。
题李载重金刚录后
天下名山固多矣。而穷天地造化之秘。金刚最焉。惟其僻在东偏。古今天下人足迹未曾一蹑。蹑则知吾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1H 页
言之非诬也。吾友李上舍载重。多闻博学士也。襟期爽朗。俗谛无累。寄情物表。游心象外。乃与徐生相春筇屐而往。以尽其瑰观。既归。示以一沓录。凡金刚万二千峰。抬来一笔上。恍然坐我于毗卢万瀑之间。盖其千态万像。盈视骇瞩。说之而口呿。笔之而手涩。有不能万一其彷像。而往往评品善形容逼真者。载重之标致逸韵。与灵区仙境暗相邂逅。以之心融神会。模写得尽。如是其到底欤。人于山水记游。非役于景物。必骋于文词。而载重之录。有若觑得其流峙动静之奥。有所乐者存诸胸中。将与金刚造臻造化无穷之妙。是所拱俟焉。金刚。余所愿游。而老且病矣。今于载重之录。卧游焉足矣。是为说。
书金君钟润遗稿后
呜乎。此秋冈金君钟润所著也。一羽于凤而窥班于豹欤。君面上之草屡宿。而早已从太清仙侣。游造化于无穷欤。魁伟之志。磊落之气。何处复得来也。寂寥残篇。遗落世间者。无足有无。而犹可以得君之糟粕欤。其为文。不修辞搦美。而知者知之于言外。犹足以不朽君欤。君善书艺。人争珍玩。而转眄之顷。无非陈迹。古今人事之茫然。固如是也。君之志业。有未卒之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1L 页
叹。而嗣子光烈 烈之为人。将以见硕果之报。遗文之传不传。不在玆乎。顾癃丑笔腐。无以阐发。祇书所感于下方以归之。
书孺人庆州崔氏行录后(壬寅三月三日)
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斯乃妇人之烈也。然不改之中。生死异途。生者人恒易之。死者人恒难之。故世之称烈者。不于生而必于死。噫。其惑也已。有曰妇人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不言从死而直言从子者。非与其必死之为烈。不死之非烈也。盖死者。人所甚恶。恶且为之。非不为高人一等之行。而究其情则戚矣。或青年无所归。或无子无所从。夺于迫切之情。以致沟渎之谅。夷考其中正之义。则百不一二焉。今孺人。平常尽为妇之道。临病极扶持之诚。而不幸值昼烛之哀。则贞信自守。俯而从子。持危亡之宗。保香火之继。蘧蘧光阴。遽享八耋。而未亡之冤。未尝须臾遣去心。五十年如一日。及其夫子夫日。既厌既胙。整席而逝。噫。此盖袒括当日之志。而任造化之命。就从容之义。岂或诿之以适然哉。吾谓不改之烈。死生虽殊。而生或重于死也。
题笔帖后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2H 页
右两页书。朴近斋先生所与任公靖周书也。祖甲孙以素幅一册要书。盖其意欲以祖先手迹藏以贻后。非专为其善也。顾八耋精神。何能副其意耶。然亦不得不为者。垂死之境。子孙之言。自然易从故也。壬寅菊月乙酉。同甲祖书。
书先师梅山先生经礼说后
先师经礼论说。散载知旧门人书牍中。编帙浩瀼。有难临事讲考。欲删烦类辑。同门长德。盖尝有志未就耳。赞奎不揆僭逾。就全书中选汇为十九卷。而顾肤浅。有或未尽善于其间。为是之惧。戢弆巾箱。以俟后日矣。先生嗣孙用观时牧永阳郡。送示礼说写本四册曰。此湖中诸贤所效力。而未及广考全书。幸有以照勘焉。谨受而读之。漏不见载。几三之一焉。亟欲合编岭本。以补其阙。俾完成书。而驰书未达。印役遽行。可胜恨哉。然礼说既经诸贤校正。尚幸据以为取重之道。初欲合编时。既一从其见成规例。则今亦仍之。并经说合成十册。而从余游者李善烱。将绣梓岭本以寿其传。黄商伯之刻语孟要义。皇甫斌之刻易传。皆古人风义。自有其人。奚翅慕先贤惠后学之为美哉。盖老先生道学文章之盛。槩于遗集。窥豹斑矣。经
临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第 532L 页
礼之论。不过随人答问上酬去者。则何以尽其全体大用也。若以为取足于此而可。则非所以成此书之意之也。呜乎。先生平日。眷眷以卫正学扶世教为己任。今先生之殁四十年馀。而世故人事。嬗变如是。是书之刊。适在是日。其有不偶然者存欤。道日中天。庶几其有期欤。集群儒而大成。独结局于斯文。先生之后。不复见先生欤。呜乎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