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记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8H 页
鹊山别庙移建记
祭始祖。所以推其本而报其德也。况其丰功茂烈。辉映史册。启斯文之灵绪。刱百世之基业。若正考父之于洙鲁。承事公之于㜈源。则不亶为子孙之寓慕于羹墙。而抑亦冠儒服儒之所共尊卫而勿替者乎。今真城氏之上祖松安君。即我退陶先生之所本也。功著于卫社。业盛于垂裔。于法不祧。故先生已以祧瘗为叹。其微意可见也。往在 明陵甲申。李氏诸宗。仿墓下岁祭之仪。始揭虔于鹊山之别庙。盖以兜院冠履之藏。数息而弱也。但庙久颓圮。常以屑越为惧。鸠财蓄力。选任敦议。至乙未春。更就东台而移筑焉。又以六代孙企庵公完。七代孙松溪公亨男。八代孙松涧公庭桧。次第配食。于是而规模各适。仪文益备。涧毛笾豆之荐。祝号兴俯之节。秩秩尔井井尔。所以追伸子孙之慕。报塞先祖之德。安知非陶山之遗意耶。其闻孙后山公既讲定仪式。我曾王考龟窝公又大书庙号以揭之。于乎其备矣。日月滋荒。风雨漂摇。后孙某某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8L 页
等。又以颓败为忧。更议移设于旧墟。栋梁板槛之腐败者易而新之。赤白之漫漶者治而鲜之。始于癸巳之春。讫于是岁之秋。而复奉如仪。因揭旧额。山若益以高。水若益以深。林木云物若益以增彩。使行过洞门者。僾然有采菽之想。苟非大贤家范有以启于前。而成于后者。安得以有是哉。始终干其事者。后孙宜灿兢渊甫。使从侄宅洛贻书责记于不佞。不佞亦在外裔之末。重以先君子手额揭在楣上。宛然如昨日事。幸而托名于其间。亦与有荣焉。遂不辞而乐为之书如此云尔。
临水亭记
永嘉之南。地势平旷。无魁伟绝特之观。而惟所谓龟潭者。山回而水抱。宅幽而势阻。窅然有三十洞天之趣。盖不离平常而自有妙处也。往在国家休明之际。吾洞一番先辈。营置书塾于其中。为诗书礼乐之基。而后贤继作。文教蔚然。至有明府听讲之盛。画图登进之荣。造物者之排铺经营。盖有待焉。而山水之遇。于是为大矣。傍有佛宇曰南水庵。故老相传以为胜国所刱。而钵衣之相传。钟磬之相闻。俱在龙汉以前。色相空空。不无辽海之感。然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9H 页
自有书塾以来。为书塾之役。无事则自守。有事则相与。若冲祐之于武夷。月澜之于陶山。亦有不可得以遂废者。所以数百年维持奠安之方。可谓至矣。而岁久而弊。物之理也。缁衲漂散。佛龛颓倒。第见数架书塾。岿然于水上。而葵麦动摇于前。猿鸟悲鸣于后。光景萧瑟。物色惨惔。则其为山水之不幸为何如也。吾党佥君子为是之慨。以戊戌三月某日。拓开旧址。招集工匠。凡旧材之可斲者。颓瓦之可用者。次第整顿。次第裁度。某日竖柱。某日涂塈。西为堂二间半架。东为室亦二间半架。总之为六架。而余命之曰临水亭。盖取濂溪夫子终朝临水之义也。功既讫。责余以记其颠趾。余既辞谢不获。因复之曰彼佛宫胡然而颓也。安知非儒塾再兴之渐乎。今诸君适当将兴之会。图所以可兴之资。而旧者新之。缺者完之。轮焉耳奂焉耳。不亦美哉。虽然语其兴之之本。则不在于是。而春夏讲诵之盛。朋友切磋之益。蔚然有辞于百世之下。此非今日吾侪之所当愒厉而勉慕者耶。诚使后进之士。一遵旧规。懋绍家学。则庶几不负先辈之美意。而亦不为山水之所羞也。盍相与勉之哉。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9L 页
柳公井记
有井焉在金官府客馆之前。地非浚都之寒泉。水非太华之玉井。而混混而出。寒冽可食。此故老所称柳公之井也。呜呼异哉。盖闻龙蛇之难。金官一城。凛然在贼围之中。门以外皆贼所据也。城中旧无数仞之井。所恃而食者。惟城外溪水耳。不意晋阳之保障。反为疏勒之拥绝。渴梅之望远矣。笮马之术穷矣。将使一府残命。往索于枯鱼之肆。而虽有智者。不知所以为齐谋也。时则柳公以无生之心。亲挽笼之役。面诉苍穹而感格冥冥之听。手掘平地而挽回滚滚之源。清泉瀵涌。万口欢呼。不待乞水于西河而已见辙鲋之洋洋矣。以是而谓之人谋可乎。谓之鬼谋可乎。无名可名。故特谓之柳公井。至今数百岁之下。邮传而不忘。则盖柳公之不可能者贼也。而可能者天乎。今因后孙在永君之请。略书所感如此。俾归刻石。系之以歌曰。井之水渊渊兮。井之石磊磊。石可泐而水可涸兮。柳公之名。天壤俱弊。公讳湜字乐栖云。
枕山亭记
吾友柳君景达。即我先师定翁之徒也。好读书就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0H 页
静。旋以为偏于静寂。非存养之阔法也。乃于里门外步武之间。得一小阜。筑茅栋数架而扁之曰枕山。以书告余曰是阜也。宅幽而势旷。矫首遐观则云山矗立。万状来供。而足以豁吾之胸襟。据梧吟讽则书史堆积。豢味滋悦。而足以颐吾之性灵。游于斯息于斯。灭景此间。是吾卒岁之计也。愿有说焉。余复之曰君不观夫绵蛮之诗乎。其诗曰绵蛮黄鸟。止于邱隅。孔子释之曰于止得其所止。今君之止于是也。可谓得其所止矣。不离乎鸡犬之相闻。而审容膝之易安。不与乎鸟兽之同群。而乐居安之閒暇。以穷经玩理。为涵养之本。以玩物适情。为发舒之资。则樵谣牧笛。莫非至理之所寓也。何者非孺子之沧浪乎。古涧清阴。莫非吾心之可乐也。何处非暮春之沂雩乎。于是而做得百家境界。超然于事物之外。而大玩覃思。皓首无斁。则彼黄梁枕上片时梦。不足以搅我之灵台。而饮水曲肱之乐。庶乎可寻矣。吾子枕山之意。其在斯欤。窃欲扶曳一进。止宿于亭上。讲讨一卷残书。痛说一段义理。以泻今日无强之忧。而自顾耄及矣。恐不免庐山之生客。则是固可恨也。姑以一言寄呈于枕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0L 页
山主人。
晚仝书塾记
晚仝书塾者。故国子上舍金公(养范)晚年菟裘之筑也。其地在韶州治北一舍许山谷之间。无幽林削壁清泉秀石之观。而耕犁之所及也。樵荛之所聚也。公则何取焉而必卜筑于此。为托琴书课村秀之地也哉。盖尝闻之。公以贤祖之孙。承家庭之绪。少小服习。不出乎诗书礼乐之府。师友检狎之林。而种绩日益以富。操持日益以固。视世之声利芬华。窅然若无物。尝一捷两解。题名璧水。而非雅意所存也。世方竞锥刀以趍利。而公之淡泊如水之不染。众方饰栀蜡以求化。而公之璞素如玉之不琢。虽未尝求异于人。而亦未尝祼程而同俗。则人之见之者。不得不疑公之有异也。此公之所以敛迹潜处。日与村巷秀才辈寻数行墨。以为优游送老之计。而因取谷名之偶同者。名其塾曰晚仝。噫公之意。岂欲同流而合污者欤。抑亦变异而反同者欤。君子之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故易大传曰天下同归而殊涂。睽之象曰君子同而异。然则公其知易者乎。余尝候公于书塾屡矣。每见其清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1H 页
标旷韵。爽然逼人。久而不能忘也。今其嗣孙寿浩甫以塾记来属。则拊念畴昔。何忍辞焉。遂书其所感如此。为晚仝书塾记。
内洞书斋记
直达城之北公山之下。有所谓内洞者。山峻而且深。水清而益驶。奇岩秀石。林立左右。类智者所施设。盖造化逞技之所为。而窅然成一洞天者也。往在 长陵之际。松潭蔡公筑屋于其中。一以寓松楸之慕。一以为琴书之托。即朱夫子寒泉之遗意也。于乎。公以敏颖之姿。有博识邃学。而进不得有为于世。退而私淑于陶山。日与当世诸贤。讲讨磨砻于道义之府。俛焉孳孳。三十年如一日。则岂非君子好学之徒欤。观于丁海左,李石潭诸先生称述之辞可知也。其一区遗躅之在于万山深处者。虽经南燹之荡然。墟莽已久。而泉石之被光者。草木之含馨者。彷佛馀在于数百祀之下。则后嗣子孙感慕无穷之忱。安得三遇而如常也哉。今 上癸未。公之嗣孙熙东甫。诹谋诸族。鸠材蓄力。即其旧址而营建数架。表揭旧额。并刻原韵。周旋俛仰之间。宛然复见昔日之光景。荀卿子所谓千秋必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1L 页
返古之常也者非欤。既而命其子凤基。赍书徵记于不佞。不佞作而叹曰有是哉。非公之积躬者厚。则所以裕后者安能如是之远乎。非诸公之追远者笃。则所以肯构者安能如是之敏乎。俱不可以不书也。虽然君子继述之道。顾有大于是者。幸使诸公克体先志。克遵先训。敦本实而励行检。崇德义而广居业。继继绳绳。无愧为先生之肖孙。则将见是斋之作。蔚然为蔡氏再振之基也。可不勉哉。是为记。
岩居亭记
道永嘉之新塘岘。有一巨岩。峙于路周。是谓指路岩也。昔在定翁先生讲道之日。朴斯文伯贤氏负笈从之。周旋请业。惟先生是听。既而迷归路则先生指是岩而命之。岩之得名以此也。前侍郎肯庵李丈人为作岩居铭以发明师门之旨。此伯贤所以不以岩视岩。而高山景行之忱。愈久而愈不已者也。既又筑亭于所居之傍。因以岩居二字颜之。驰书徵记于不佞。不佞窃惟岩是永嘉之物也。公所居龟山之栗里也。中间相距不啻宿舂之远。揽彼名此。无或有阔而不情之叹乎。噫书绅之训。终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2H 页
身而不忘。见墙之慕。无处而不存。顾今岱梁颓矣。雷岩闭矣。怅怅冥道。无所于归。而彼岩岩一物。俨然为吾党之资。则伯贤氏于此安得不寄遐想于彷佛。托景慕于无穷。思所以不负指掌之恩诲也哉。肃然静坐。读书论学。而岩在于几炉之间。卒岁优游。应事接物。而岩在乎日用之际。立则见其参于前。坐则见其倚于席。夫如是则是岩也。虽在永嘉之远。而实为吾起居相接之物也。何远之有哉。闻公所居之里。即八公山下岩石之隩区也。隐然有岩穴不告之乐。则岩之于伯贤丈。尽所谓有缘者矣。于是乎作岩居记。
老松分䕺记
于乎。松一也而所遇不同。故在泰山则为大夫之松。而不免清节之累。在涧畔则为鲁公之松。而独有晚节之讥。大抵皆松之不幸也。独吾夫子以岁寒后凋之节。特加称赏。而高人节士往往托契焉。彼一时之不幸。何足论哉。国家 英陵之际。真城李公讳祯。以宁边府伯。及还命胤子判书公继阳手取老松二本。一植于花山之周村。一植于宣城之温溪。隐然为岁寒风霜之契。其志远矣。判书公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2L 页
因以老松为号。当 景泰之际。遂绝迹于梁砀之间。而偃息松下。以矢靖献之义。其苦心贞节。与老松终始。而先公命植之意。至是而尤有光焉。及其稚者壮焉。弱者强焉。偃蹇苍郁。盘屈奇古。可与晋处士而盘桓矣。可与蓝田承而对哦矣。苍髯白甲。阅四百而无恙。则愚未知松耶人耶。殆天相之也。噫树木亦有天年之限。雨淋风摇。居然有凋瘁之叹。则物理有不当然者。嗣孙灿和甫尝衋然于斯。图所以复旧植回前光。而宁极北也。千里移植。非私力可能。其他则虽徂徕之族。何补焉。族侄宜灿甫闻之曰然古人尚有种者。况今花山一种。独也青青。均是前人之手泽。则是固可图也。乃盛土于盆。悬盆于枝。为其能风也而封之。为其滋息也而溉之。精诚贯彻。造化斡旋。凡三阅岁而盆上一干。蓊然若颠孽之自长。不知其手分之化现也。于是乎移来溪上。日滋月长。盖猗猗尔挺挺尔。将见数尺之竿。至于昂霄。晚翠之阴。郁郁满庭。则真城氏未艾之福。安知不与松而俱萌乎。诗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窃为主人诵之。
岩斋记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3H 页
余尝闻东海上蓬山之阴。有隐君子在焉。据梧高吟。若南郭之子綦。隐居行谊。若安丰之蕫生。一遵儒家之规范。而斤斤乎其日用也。不慕世俗之芬华。而澹澹乎其襟怀也。晚构茅栋于德岩之下。为岁暮优游之托。而扁之曰岩斋。盖太史氏所谓岩穴之士。而朱夫子所谓木食涧饮之徒欤。是未可知也。虽然岩之为物。有万不齐。崚嶒而偃謇者。有不拔之象。端严而艳丽者。有自守之态。尖尖而矗矗者。露造化之伎俩。怪怪而奇奇者。供文章之吟赏。公之所以取而自况。抑何居焉。噫公之先祖竹溪公。以炳炳之忠。卓卓之义。蔚然为当世之山斗。而退处龙岩。遗芬未沫。百世之下。闻风者兴起。子孙之俛仰怆感。尤当何如哉。此公之所以瞻彼岩岩。而勉修其德者也。不贤而能之乎。本郡大夫序其事而揄扬之。远迩君子嘉其志而咏歌之。于乎其备矣。宜若无待于垩墁。而物之废兴。相寻于无穷。斯亭也风漂雨淋之馀。安知无竹楼之所惧乎。于是乎更购一石。树之亭畔。图以不泐于久远。此孝子之心也。安得不书。今因其孤钟泽与其族侄钟禹之请。略叙其槩。使归刻于石。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3L 页
克斋记
吾友法山姜周卿。尝取上蔡先生性偏克去之语名其室曰克斋。以书徵记于余。余惟周卿以贤祖之孙。承家庭之学。其为学也。以释回增质为主本。以读书明理为辅翼。沈潜乎义理之原。植立乎事物之表。俛焉孳孳。老而弥笃。乃以一克字为终身佩服之资。盖中人以下之性。不能无偏。偏于刚者或失于激。偏于柔者或失于懦。周卿患是然也。故常于日用之间。随事省察。必曰心术之微。或有所偏乎。气质之蔽。或有不祛乎。思欲事事而克之。日日而克之。将以至于无偏之可克而无克之可施。则颜氏子克己为仁之事。庶几乎渐可以学矣。虽然吾夫子答颜氏克己之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也言动也此四者。身之用也。而非礼处。便是私意。故特以一勿字丁宁开示。以为克之之条目。苟非明如颜氏勇如颜氏。则亦安能察其几而致其决也哉。此颜子所以直以为己任而不疑者也。于乎。后生末学。岂可以易言耶。惟程夫子四勿之箴。赤心说与。发明亲切。使人有下手之方。诚能从事于斯。服膺而勿失。则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4H 页
难克处克去之术。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可不勉哉。若余者性质偏甚。触处难制。而顾不能一日用力于克治之事。乃以不逮之言。自附于切磋之末。亦愿周卿有以推所得而济之也。
道南斋重修记
礼曰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由生。斯义也惟安陵李公警鋗源鹤甫能践之矣。呜呼。二公之先五世已下体魄之藏。俱在于咸安大是之谷。而德山在其北。道川在其前。邱垄成行。松杉荫密。盖欧阳氏之龙冈也。二公每于展省之际。不胜霜露之感。规置数架屋子。为瞻慕羹墙之所。而扁之曰道南。因使子弟游学者游息于斯诵读于斯。上以体先故遗意。下以为闾里矜式。其规模远矣。志事勤矣。而不幸世故沧桑。风雨震陵。在在墟莽。不免为燕麦动摇之场久矣。二公之允子斗浩秉元。尝怵惕于是。殚诚发虑。鸠财募匠。即其旧址南数武。营建几架。阅朔而功告讫。阶戺整肃。轩楹爽垲。无废于前。无侈于后。可谓得肯构之道矣。不亦善乎。噫今斗浩君嘱余为记。余应之曰何事于记。诸君既修葺旧宇。克体先志。则是亦继述之一事也。幸思其进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4L 页
于此者而加勉焉。则所谓乐所生而不忘本者。庶乎其不负矣。
仁山斋记
直达城府西南一舍之地。有所谓千寿峰者。其势磅礴而深秀。清淑之气。于是而盛。其下仁溪之水。转折横亘。若白虹然。盖山水之佳处也。意必有高人逸士之徒。隐居求志于其中而未之闻也。近故南平处士文公筑室于斯。终老于斯。瞻望先楸而寓孝思于无穷。平章林壑而玩至乐于遗经。逍遥物外。悠然自适。不知世间芬华之为何物。则岂非向所谓隐求之徒欤。于是名其所居曰仁山之斋。噫仁道至大。夫子所罕言也。固非后生末学之所可易语。而大抵亦非高远难行之事。故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吾闻处士之居是斋也。忠厚以宅其心。敬谨以持其身。蚤夜孳孳。六十年如一日。则盖亦有志于笃学强恕之事。而山水特其偶契者耳。不亦贤乎哉。公既殁后数十馀岁。其曾孙朴跋涉数百里。以其父兄之命。徵记于不佞。余非能言者。而窃悲其志。遂书此而赠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5H 页
晚拙亭记
𨓏年朴君启仁访余于龟山之下。讲讨之馀。因请名其斋。尽有志之士也。又见其容寂其气肃。不问可知为问学之人也。窃诵东坡老人诗曰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吾党之志于学者。岂不以此诗为终身三字符耶。遂乃以晚拙名之。寓岁寒相与之意也。忽忽十许年之间。风霜已阅。聪明已减。便成江湖之鱼。今于朴雅来。既为书问。又请斋记。可验君之晚暮饱饫之工益笃。而一时慢戏。遂成实际也。岂不韪哉。韩文公诗曰于何玩其光。于以到岁晚。愿君不以年晚而少懈。益务孳孳。做得晚成之器则岂非可幸也哉。是为记。
枕流台记
天下之山水。故多灵异矣。而亦不自灵焉。必待人而彰。若天台雁荡之于范至能。石潭袁渴之于柳子厚。其称地与人之两相遭者。非是之谓耶。吾州之东。有所谓药山者。拔地千丈。偃謇𡺚崒。蔚然为东南之望。而中一支东迤西转。为马岭为金嶝。馀气扶舆。临水而陡绝。为千仞之壁。其上行迤四平。势甚广如。可置数间屋子。即台之所在也。水之自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5L 页
青凫而来者。奔流转折。遇山之陡绝处。而汇而为渊。汪洋渟滀。泂如明镜。其外明沙白石。璀璨夺目。有若争奇献巧于玆台之下者。盖山水之奇处也。以其介在于幽遐寂寞之墟。故人鲜能知之。岂非山水之不幸耶。锦水之里。有林处士应声。自其先世。已服习儒贤之化。处士又蚤有志。尚尝从游于大坪之门。得闻为学之实。退而种绩。益肆以力。其进盖未已也。先生尝诩其笃志。同门先进若柳万樵,李慎庵诸公。皆乐与之劝奖。不贤而能之乎。惟其不自衒能。故人亦无得以知者。抑亦处士之不幸也。书史之外。酷好山水。尝得是台而乐之。日与童冠数辈。晨往而夕忘归焉。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发于咏叹之间。噫。是台也遇处士而见知于人。处士也得是台而托知于山。昔之所两不幸。于是而两幸焉。则虽谓之地与人两相遭。非过语也。其孤霄汉徵记于余。遂书此。使归而刻之。
芝村斋记
昔朱夫子见筼筜馆壁上。有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何为有志未就之句。遂感而作诗曰。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暮无消息。重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6H 页
叹筼筜壁上诗。此虽夫子自道之辞。而其感慨之意。尽无穷矣。岭之野城。有所谓大枝村。李公晚玉实居之。而自谓芝村。盖取其地名之相近。而迹其平生。隐然有孚于朱夫子筼馆之感。呜呼惜哉。公以颖拔之姿。知能夙著。年才舞勺。而词翰已翩然矣。尝一赴场屋。见其奔竞之习。决然舍去。则其志尚又不苟矣。二亲在堂。而家势清寒。采拾供养。如江氏子之行佣毕给。出耕归读。如董邵南之尽日不息。则是皆君子之所难。而其日见之行。又何如哉。尝筑茅屋数架。游于斯息于斯。训子弟课后进于斯。孝弟为基址。经传为课程。昼读夜诵。岁晏为期。而风烛奄及。此计遂虚。呜呼。衰周和气。不能保一士而然欤。今其曾孙光乙甫。痛其先徽之翳没。将营建旧第。扁其旧额。以贻后嗣子孙。而请记于不佞。余窃悲其意。姑书一言如此。而惜未能张大之如昌黎氏也。
文山亭重修记
宜春故多笃志之士。隐而不市。余以所闻。文山居士李公洪锡亦其一也。公尝从性斋许文宪公游。得闻古人为己之学。所以读书穷理而治其心修其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6L 页
身者。不越乎大匠之绳墨。而凡为士者。翕然称之。则可谓善学者矣。晚筑茅屋于文山之谷。而案畜书史。庭列花卉。优游玩读于斯。早晚游息于斯。又引村秀才子日有讲磨之乐。而不知世间之有甚事。则性翁所谓乐其所自乐者。盖亦深诩之也。公既殁。门生及故人惧其岁久而荒废。相与协谋葺理。以遂其遗志。所谓道伸于朋友者。不亦信乎。是不可以无书。于是乎书。附之记文之末。
聋哑窝记
许丞之聋。廉而聋也。豫让之哑。忠而哑也。其聋也有以。其哑也有由。则今李君致五甫之自以聋哑为托抑何哉。噫箕范五事。听聪为重。孔门四科。言语并列。夫人之生于世也。固不可塞耳而无闻也。亦不可闭口而无言也。惟其世降亥季。淳朴渐散。有喧聒而不欲闻者。有污渫而不欲言者。此致五所以不期聋而自聋。不期哑而自哑。处喧聒之地而耳有琼英之充。见污渫之事而口有金缄之戒。但见其裒如也㗳如也。如是而曰聋哑者。不亦宜乎。虽然君之居常也。忠信为质而胸中之泾渭自别。谦恭自持而日用之权度不差。和柔以御家。义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7H 页
方以教子。则耳虽聋矣而不聋者在矣。口虽哑矣而不哑者存矣。其视夫属垣之耳窃窃而听。走驷之舌啑啑而言者。顾何如哉。昔有杌者语人曰尊足者存。余于聋哑子亦云。
乐东斋记
笋斋文公衣履之藏。在于昌宁多乐之原。今距三数百岁矣。后嗣子孙之环居其下者。每当蘩霜乍坠。百卉俱腓。悽然而有如慕之情。肃然而有如疑之感。拜扫封域。敬荐时物。盖出于追养之孝思也。第以冠佩坌集。而齐宿无所。笾豆狼籍。而藏弆无地。则其于尊祖敬神之道。得无欠缺之叹乎。于是相与怵惕。佥议协同。规置数架。扁之曰乐东斋。时则昭阳单阏之某月日也。昔甄氏有燕思之亭。朱子有寒泉之筑。是皆义起之礼。而为法于天下。则今此乐斋之称。虽亦冒其山名。而安知非乐所生之遗意欤。呜呼悕矣。因本孙虎成甫之请。遂书此而归之。
尚义堂重建记
东海清淑之气。蜿转磅礴于元邱之里。旧有尚义堂在焉。 赠左承旨白公讳忠彦之所筑也。堂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7L 页
废兴。未详在何时。而今距公之世三百有馀祀矣。沧桑屡嬗。文献无徵。是固可恨。然窃以名堂之义推之。盖公之始终树立。莫非从二字上做出来。而非一时慷慨之士所能及也。公有文武之全才。有敌忾之忠勇。当 国家龙蛇之难。挺身赴急。一出而赞宾厅之筹画。再出而助游击之声势。东奔西逐。生死向前。只是一个义字耳。尝作秋风诗曰秋风寒兮志士悲。志士悲兮剑在手。剑在手兮低复高。低复高兮秋风寒。又作渡汉歌曰望终南而入怀。彼美人兮不可谖。诉天公兮驱飞廉。使我拜于五云玲珑之中。其素所蓄积之发于咏歌者如此。而二诗实基之矣。是以巡边二公深叹其义勇之难及。县侯赵公亦称其忠义之无敌。当世名公之一辞推重。岂无所以哉。呜呼伟矣。尝闻孟子之言曰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也。义之所在。堂可以废乎。堂之存焉而公之义烈愈彰。堂之废焉而公之义迹或晦。则今后嗣诸公之慨然追慕。图所以肯堂。盖亦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也。于是规置数架堂室。追揭二字扁楣。以彰明遗意之万一。而使我东臣黎之食君而衣君者。皆知亲其上死其长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8H 页
为义。则斯堂也安知不为风化之所本欤。不佞读公之状。自不觉感泪沾襟。姑书一言。为尚义堂重建记。
枕水亭记
有岩在沧水之厓锦江之濆。其状蜿蜒飞舞。昂然若见云而欲动。菌蠢缩伏。隐然若戏水而方吸。盖龙头之得名以此。而擅一方之奇胜者也。曹君景博亭其上。蓄焉而澄深者与目谋。激焉而澎湃者与耳谋。身在水声之中。水在枕席之下。俯仰顾眄。皆水事也。遂以枕水二字扁其楣。驰书问记于余。余应之曰枕水之义何居。昔人诗有曰高枕石头眠。石固可枕也。又曰天地即衾枕。地亦可枕也。彼水之为物。无形而至虚。则偃息于无形之外。游神于至虚之中。岂无所以哉。晦庵夫子西阁之咏曰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大贤经济之心。常以霖雨自期。而特因泉而发之。则吾侪后生纵不敢妄拟于云云。而逢时一雨之愿。亦不可以分外视也。未知景博亦尝有意于此否。余以江湖之客。于是乎有感。书此而归之。
晴蓑记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8L 页
蓑雨雪备也。古人诗不云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言为雪而备也。又曰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言为雨而备也。不雨不雪则蓑固无所用矣。然则蓑之于晴。犹章甫之于越欤。噫岭之赤罗县。有一士曰李君源国。(章汉)尝从事于词艺。有声于场屋间。而竟不得志于有司。缺然舍去。终老于蓬荜之下。而因以晴蓑自号。盖亦自知其无所用而托意于斯欤。抑以有用而藏于无用者欤。彼峨冠宝冕。出入廊庙者。遇时者之所用也。台笠野巾。优游垄亩者。不遇者之所用也。君独无拘于二者之间。而独以晴蓑自况。则其意可知也。天道循环。雨晴相禅。今日之雨。安知不为明日之晴。则君将以今日之无用。以待后日之可用耶。虽然时不待矣。君且逝矣。夫孰知纠然一蓑之终归于无用。而视之若弁髦也哉。呜呼惜哉。
日新斋记
九龙之下孔岩之北。小水清澈可爱。又有香炉云门之美。盖山水奇胜处也。朴君廷滢起小斋于其间。名以日新。请余记之。余乃作而曰为学之道。不外乎此。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子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9H 页
释之曰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日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圣人岂欺予哉。君既朝夕于斯。饮食于斯。新而又新。至乎无新之境。则君之名斋之意。不为涴壁之资。而必有可观于作新之日。君其勉哉。
止窝记
诗小雅绵蛮之篇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不如乎。曾子于大学之传。引诗及此语。以释知止善之义。其志远矣。南州秀士李君祥赞世居道州之大凤山下。而名其室曰止窝。又从余问堂名。噫君既以止名窝。盖有志之士也。余虽耄荒。请解知止之说而复之可乎。夫黄鸟止于丘隅。知所当止而止者也。人而所当止者。其非至善乎。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是皆当止之大目。而馀皆可以推类之矣。苟使君读书穷理。知其所止。既知之而又必至于是而不迁。则君子所以止至善之道。不外乎是矣。吾夫子不如鸟之戒。庶几可勉也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49L 页
欤。诗曰止于至处是当止。总结三纲乃一止。大凤山下最深处。托意绵蛮止所止。遂并书以为寄。吾子其勉之。
玩稼亭记
诗伐檀之什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夫稼穑者。土之德而生民之本原也。自大舜耕稼以来。至周公无逸之书。眷眷以稼穑之事。为成王进戒。则家国日用之质。舍穑事何以哉。近故玩稼亭李公。尝有庞德公遗安之志。每当春雨涣解。东作伊始。则诏耕奴而勤稼于田。秋风乍至。黄云满畴。则勉家人而同稼于野。不以外慕或懈。不以贪利自营。所务者本分而已。年龄既暮。不能以自力。则乃筑亭于农圃之中。而扁之曰玩稼。盖其𤱶亩嚣嚣之乐。当于一玩字玩味矣。夫岂时人之所可规测哉。亭岁久颓废。过者有葵麦之感。后孙璟镇等。与诸族协谋重葺。以复昔日之光景。书不云乎。若稽田厥考菑。厥子乃肯播乃肯穫。今诸公之奋然追述。岂非所谓肯播而肯穫者欤。虽然常人之情。始勤而终怠。幸使诸君克体玩稼之遗意。深思本原之当务。不曰昔人之无闻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0H 页
而永世勿替。则惟此半亩亭阁。庶几为贻厥之一助也。不亦休哉。于是乎记。
赠左掌令孝子泰安朴公旌闾阁记
圣上即阼之四十二年乙巳。礼院奏孝子泰安朴亨淳有至行卓异者。 上嘉纳之。特赠礼式院左掌令。因 命旌其闾。盖盛典也。 命下之日。本孙等稽首感颂。乡之士大夫奔走相庆。既焫黄而荣于庙。又斲桷而贲其闾。乌头赤脚。赫赫人耳目。于是而天下之为人子者。知所以劝矣。功既告讫。公之曾孙在舜甫。使其子文锡持书徵记于不佞。慈孙继孝之诚。亦乌可已哉。按公讳亨淳字文叔。高丽左仆射惠文公元义之后也。自是圭组之世袭。孝义之家传。奕奕绳绳。为裘为箕。而午脉之贯。有自来矣。公以端秀之姿。生于诗礼之庭。自幼知能不出于彝伦之外。其侍母病也。母夫人忽思石榴。非节也。公往邻家榴木下。手扫败叶而得之。及遭故哀慕如成人。既冠与夫人竭诚养祖母。时先公宦游京师。家业旁落。而公手种蔬菜。夫人躬亲纺绩。凡庋阁之羞。常不匮也。其事先公也。有呵责则深受其罪。有使令则不违其志。叱咜不及于犬马。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0L 页
㬥慢不形于辞色。有不安节则必求其所嗜而进之。北鱼卵非南土常有。而得之于漂到之船。银口鱼非冬月所产。而得之于冻雪之节。以至不时之黄鱼。落木之红实。何莫非至诚之所感。而天神应之。则昌黎子所谓惟有天翁知者。非是之谓欤。虽然公之所以致此。本之则有。尝三遭嬴博之冤而吞声不哭。惟恐伤亲之意。年几六十。而须发之有白者。辄镊去之。不使见己之老及。亲龄益高。侪伴常少。则请邻里郭丈。日事棋局。与共寝处。而朝暮洗腆之供。视亲无间。郭丈叹曰如吾子者。真可谓养志也。是以家人化之。里人说之。邮于儒绅之公诵。登于廊庙之褒 启。今距公之殁七十有馀祀。而至行不能终掩。天道未尝终往。不世恩荣。溢于泉壤。则不惟公之懿迹炳炳于无穷。而 圣朝孝理之风。亦将有辞于天下欤。更愿诸君子益懋乃祖之行。益体乃祖之心。上以答陨天之 恩宠。下以为子孙之规范。则将见朴氏绰楔林立于晋阳之闾矣。不亦休哉。诗曰君子有孝。孝思不匮。请为诸君诵之。
不寐轩重建记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1H 页
余尝读小宛之诗。至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未尝不三复流涕。盖亲戚既殁。音容日远。入焉而瞻依靡所。出焉而屺岵无望。则人子思慕之情。其可已乎。抑不可已乎。读父遗书而念手泽之尚存。饮母柸棬而想口泽之如在。于墙而见其立。于羹而见其食。无时而不思。无处而不慕。则是乃良心之真功而无待于强为也。至白日西倾。夜色沈冥。历历劬劳之感。切切靡卒之恸。驱之不袪。忘之不得。既转且转而身不安于贴席。或反或侧而目不眯于看星。玉漏丁东。明星晢晢。则是乃所谓明发不寐。而诗人所以形容人子之心。不亦至矣乎。近世有省庵先生白公。以天畀仁孝之性。袭诗礼之教。其事亲也生而致无方之养。殁而致罔极之哀。筑室于寒花寂历之傍。而谓其轩曰不寐。因作记而言其志。略曰望邱垄而若承乎典刑。履霜露而若侍乎杖屦。寤寐思念。不忘二人之慈教。噫如是然后君子不寐之怀。小宛相勉之意。可得以言矣。虽自谓谷名之偶契。而天作之始。安知不寐之名。转而为佛梅欤。吁可异也。亭之废今且百有馀年。而物理有不当然者。公之后孙淳愚等。衋然追慕。发虑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1L 页
始。乃于戊申之夏。化旧为新。而凉轩燠室。统为四架。盖轮焉尔焕焉尔。诗曰永言孝思。孝思不匮。其白氏之谓乎。是为记。
研峰记
研峰者。吾友李章彦所居之前山也。峰之以研得名何哉。岂其炎秀之形。若莲花之发欤。抑亦圆整之像。若砚滴之平欤。古老相传如此。安知不为俚音之转相讹误者欤。昔陶山夫子因船乎之名而名其洞曰白云。湖上先生因妓贺之称而称其台曰飞下。是皆之山之一遭遇。而老泉所谓气数之幸焉者是耳。今章彦研经之士也。沈潜研讨之暇。适值峰名之偶契于心。特以一研字标之。噫研之时义远矣哉。其在易之大传曰极深研几。武侯之诫曰慆慢则不能研精。盖不研于几微则无以赜众理之妙矣。不研于精深则无以究至道之蕴矣。然则研之一字。言虽浅近。而上下皆通。诚使章彦研审乎念虑之方萌。研穷乎义理之至精。朝而研暮而研。而如玉之既琢而复磨。今日研明日研而如镜之既磨而重磨。则彼矗矗耳炎炎耳者。莫非我研究中物事。而不徒为寻常玩适之资而已。未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2H 页
知章彦以为如何也。
愚下斋记
川之雨谷。有谨饬自修之士。至老而逾笃者。即吾族从冈瑞甫也。尝名其所居之室曰愚下。盖取雨与愚之音相似。而实寓其变愚为明之义也。间以书徵记于余。余笑曰子诚愚矣。思欲砭己之愚而不于智者谋。反就朱愚而诘之何哉。虽然请以愚者之一得。为子复之。昔颜氏之不违如愚。学圣而愚者也。宁子之无道则愚。处乱而愚者也。为学以默识为要。故其愚也终至于足以发而夫子诩之。处世以沉晦为贵。故竟至于不可及而夫子称之。苟能从事于博约之工。循循不已。则颜氏不违之愚。吾亦可学矣。又能审察于危难之几。艰险不避。则宁子沉晦之愚。吾亦可几矣。且夫雨谷一区。即霁山,九思,雨皋,雨涧诸先生遗躅之所在也。诸先生之学。处则学颜氏之如愚。出则慕宁子之能愚。其遗风远韵。尚存于百世之下。今冈瑞以涧翁之孙。近述家庭之绪业。远宗颜宁之节度。袪其愚而复于明。由乎下而进乎上。则二字斋扁。庶几为变化气质之单方也。惟吾子勉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2L 页
凡山记
凡天下之山。其有名者登于伯益之经。载于职方氏之书。而其馀无称焉。岂以其凡俗而无足云耶。抑山之不幸也。余读班掾志。谓中国名山三十有六。中国以外盖不数也。至唐柳子厚。独盛称五岭以南之山。范至能独言桂阳之山为最胜。于是而山之在荒服之远者。亦得以不凡著于天下。噫山固自如也。遇知则灵。不遇知则凡常而已。骏良而不遇伯乐则是凡蹄也。璞玉而不遇随和则是凡石也。至于山。何独不然哉。吾岭在中州万里之外。而韶州又岭之穷处也。测其高厚则培塿耳。计其盘据则莽苍耳。竦然端重而有岌岌之势。兀然盘礴而有蕴蓄之富。卉木以蒙缀之。土石以承累之。过之者虽日千万人。而夫孰知造物无穷之妙。瑰玮不测之灵。闇然藏在于一拳寻常之中哉。上不遇职方氏之辨其脉络。下不遇柳范辈之搜其奇胜。而风霜震剥。瘦骨崚嶒。晚色已苍然而至矣。如是则安得不谓之凡。而亦岂山之所以固凡耶。呜乎。金君文卿尝自谓凡山子。嘱余为记。而既又奄然不少须矣。呜乎。意者文卿之魂。将与凡山之猿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3H 页
鹤。朝共翔而夜共吟乎。抑亦凡山之灵。将复结聚于中国文物之墟。以阐其异乎。余窃悲其意。略以凡陋数语。揭之白杨。以代夫延陵子之釰云。
松涧亭重建记
直星山之北一舍许。蔚然而深秀者。所谓龙凤之山也。一转而为天岭。一转而为紫阳。又北折东迤而为凤岩。南州清淑之气。于是而蔚积也。即山之腰。古松环之。幽涧泻出。而翼然临于涧上者曰松涧亭。故府使宋公栖息之所也。岁月沉绵。风雨漂摇。不免有颓圮之忧。本孙诸贤尝移筑于下。取其地之便也。后几年又移筑于上。复其地之旧也。物之废兴。有数存焉。而苟非诸君子追先肯构之诚。乌得以有是哉。工既讫。后孙浚弼等驰书徵记于不佞。其情可感也。遂作而言曰诸君知先公所以名亭之微意乎。呜呼。先公以经纶之才黼黻之文。早登云梯。清声动人。内而虔恭于台端之任。外而竭力于佐贰之职。其兆足以有为。而乃以林壑为自家境界。琴书为岁暮活计。搆得小亭。偃息于其上。而扁之曰松涧。其意岂偶然哉。盖松取其气节之不变。涧取其锵鸣之可乐。而托意于陶靖节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3L 页
父慈而子孝。兄爱而弟恭。一门敦睦之风。彰于东土。则斯堂也不为名区登览之美而已。孰不感诵而嗟叹哉。是为记。
晚觉亭记
吾乡有权君斗夏。尝筑小亭于屋后。而扁之曰晚觉。盖其志尚不苟。而惜乎其中途殒绝。赍志而未就也。其孤台渊为是之恸。谒余以记。余窃悲其意。遂诵所闻而告之曰。夫人之知觉。有万不齐。故其觉也有先后早晚之异焉。如天民先知之觉。觉之早者也。下学困知之觉。觉之晚者也。然不论早晚。能觉为难。天下之能觉者凡几人哉。或汩于声名功利而有不能觉者。或溺于声色游宴而有不能觉者。或为刀笔舞弄之役而不能觉者。或为市井驵会之利而不能觉者。是皆可惜也。今君以太师之裔。姿性颖异。知能夙著。虽尝屈首筐箧。不脱出窠臼。而平日事亲之道居家之节。俱有可称。则盖亦能觉之一端也。幸得先觉而从之。觉其所未觉。知其所未知。则其进岂有量哉。而旋又阏之。乃冥然无觉如此。安得复起于九原。痛说晚觉之义而申告之也。呜呼悲夫。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4H 页
小溪亭记
朴君明善尝于湖上之役。辄就余谈论亹亹。其容寂其志专。其见解甚不苟。盖可与有为者也。一日临深缚茅。扁之曰小溪。谒余为之记。其意盖将养静于斯。读书于斯。课授小童于斯。优游自适。岁晚为期。而欲得一言于余。以为相勉之地也。噫顾余老洫。何能以及此。但相勉之意则不可遂已也。盖闻诸葛武侯戒子书曰。夫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朱夫子曰夫学不专于读书。然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由是观之。人之有志于学者。不可以不读书。欲读书者。不可以不就静。就静之道。顾何以哉。居家则有胶扰之叹。入山则有安肆之虑。此古人所以筑亭于寂寞之滨。而抱坟典而栖息者也。今明善甫既作之亭。而知所以就静。则其必知所以为学矣。知所以为学。则其必知所以读书之方矣。知所以读书。则其必知所以勉勉而不息者矣。何待余言。既以复于明善。因录之为小溪亭记云。
曲江亭重建记
梧山东海之穷处也。北有腾云之岭。偃蹇而𡷾崒。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4L 页
南有龙墟之山。拱抱而藏锁。曲江之水。自东转折而来。环带左右。窅然成别一洞天。非遐遁沉冥之士。不宜居之。而故奉事权公讳应周独乐之。筑亭于江上。而花竹为生涯。云物为朋伴。优游终老。无怨悔焉。其故何哉。盖公以出群之姿。生阀阅之世。弱龄居庐。尽其报生之孝。挺身赴义。致其敌忾之忠。孝足以并编于靖节五孝之传。忠足以匹美于獜阁图画之列。而下无汲引之绠。上无推毂之荐。有陨之恩。止于一命。汉太史湮没之感。安得不悲乎。且念公是忠庄公之傍裔也。覆盆之天日尚迟。举国之鲁讳方严。公之所以韬晦自靖。不求闻达。盖亦家传之义理也。因以自托于溪山渔樵之徒。而一般清高之趣。与桐七里无间焉。呜乎。今公之世数百年所矣。当日考槃之迹。同志唱酬之作。尽为杞宋。则行过洞门者。安得无玄都葵麦之叹乎。公之后孙相舆甫。慨先迹之寖翳。恸遗绪之不振。积岁营度。阅朔而告功。以旧额颜之。盖轮焉尔奂焉尔。又徵记于不佞。噫诸公继述之道。有大于是者。忠信为基本。孝弟为规范。则是亭也不当为一家之仪表。而抑亦有补于化俗之方矣。是为记。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5H 页
罗窝亭重修记
赤罗之一支。转折而东。为老洞之后障。并水注其中。清流映带。窅然作一洞壑。盖淑气之所盘礴也。金官氏世居其阳。以文学闻于乡。其裔处士公砺行词艺翩然。人皆以屠龙拟之。而连不得志于有司。匍匐而归。昌黎子所请工于瑟而不工于求斋者也。于是乎缚茅数架。日处其中。以书史为生涯。以训迪为职事。泊然无求于世。此其涧谷考槃之俦也欤。公既殁后。亭屋岿然。往往有漂挠之叹。今公之诸孙在洪埈镐等。为是之惧。发虑改图。茸而新之。盖追远之诚。不容但已也。虽然君子之所以继志述先。不专在于是。幸使诸公之游于是亭者。春诵夏弦。不坠先王之法。讲信修睦。益明祖先之志。则其为是亭之光荣。不但为轮焕之美而已。惟诸君勉之哉。
慕先斋记
有一山起于东海而环抱拱揖。若临朝贵人着帽正笏。立于瑶阶之上。乃所称麻姑山也。雪梅岭深秀于其右。鸟足岭罗立于其左。五十川横流于其外。窈窕成一邱者。即讷于谷也。泉甘而土肥。草香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5L 页
而树列。虽庞德公鹿门之居何加焉。庆州金公讳周麟当龙蛇之乱。自月城移接于城南川前里。厚德垂裕。绍开厥绪。而嫌城市之近。卜居是谷。业耕桑敦孝悌。克成家谟。及子通政公彦寿。天质甚美。聪颖绝人。及长殖产业施穷匮。有古陶朱之风。是生通政公启南。绍述其业。是生嘉善公凤寿。跻双井稳享清福。岂非一家之蔚然而可观者乎。上下三百年之间。后嗣子孙无穷之感。安得不目寓而如新也哉。礼曰先祖有美而不知不仁也。是以宗孙在昌甫。慨然慕先躅之已泯。岁乙巳春。禀于族叔时宅海德。营建斋舍于麻姑山下讷谷之上。为房凡四间。为堂凡四间。以便寒燠之处。而累代先茔列位其上。宛然陟降于恍惚有无之间。欹于斯聚国族于斯。一以伸报本之诚。一以修睦宗之谊。岂不韪哉。堂之成。既有年矣。使门秀时九驰书请记于余。余乃名之曰慕先斋。因复之曰在昌甫可谓善继而善述者矣。噫先祖始基于此。而继继不绝。后孙绍成于后。而永永勿替。亦足为世道劝也。抑又有一说。不能续先祖之美。而以杯酒为高致。以吟弄为长技。其于忝先大矣。惟诸君克体其志。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56H 页
曙斋记
天有一日之曙。而其曙也常一年三百之日。无日而不曙也。人有一时之曙。而其曙也暂一日十二之辰。有时而或曙也。以人情暂焉之曙。欲法天道常久之曙。则其道何由。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其曰苟日新者。暂焉之曙也。其曰日日新者。常久之曙也。可不勉哉。上舍权君永镐从余游者也。常于所居之侧。构数架为读书之室。而名之曰曙斋。盖取其坊名之相近。而寓意于自新者也。噫其所居之后。有月夜之坪。月开之洞。前有东坼之街。朝开之隅。夫夜深而月始开。则其非向曙之渐乎。东坼而朝且开。则其非方曙之象乎。处乎向曙之后方曙之际。而曙色熙熙。万象澄新。则平朝虚明之气。恍然呈露。而其为曙也。常也非暂也。夫如是则向所谓日新又新之功。可庶几焉。而方可以不负名室之义矣。如或掠美名而涴壁。饰虚辞而誇人。则虽欲暂焉之曙。尚不可得也。况乎常久之曙也哉。是又可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