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丹溪河先生遗集序
昔武王受命而墨胎氏二子非之。饿死而不悔。此亘万世之高义也。我 光庙受禅。而 庄陵臣六贤。争之就戮而无憾。此震天下之忠节也。前圣后贤。岂有二道哉。呜呼。丹溪河先生忠烈公。即六臣之一耳。其贞忠卓烈。如轰雷如白日。有耳者邮之。有口者碑之。何庸赘焉。但祸变之馀。遗迹尽灰。先生之只字片言。无传于世。是所谓天地之大。犹有所憾者也。往者忠正公之遗孙朴某氏。广搜六先生遗文。编为一部。盖深有得于一体无间之义。而后又诸家子孙各自采拾。简编渐多。始釐而二之。亦天理人情之所不能已也。今先生实纪之编。亦在于分篇之后。而尚有疏略之叹。嗣孙大运后孙中焕跋涉千里。竭力搜访于沁都之秘藏。得 文宗大王登极时陈戒之疏,及其佗斥佛停役之启。论礼勉德之劄若干篇。第录一𢎥。以备实纪之未备。然后先生之学问文章。嘉谟格论。始著于世。而后日之成就大节。莫非学问中一事也。先儒氏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辞爵禄蹈白刃。为中庸之道者。不亦信乎。后世之诵其诗读其书者。当有以知之矣。玆敢不揆僭猥。略书一言于卷端。
云川先生续集序
昔退陶老先生述尧舜以来相传之旨诀。手授我鹤峰先生文忠公。即屏铭二十言是也。及鹤峰之再传而复得先生于家庭之间。斯道之传。赖而不坠。于乎盛矣。盖先生以天挺俊伟之姿。袭父师薰陶之化。德器浑成。造诣精深。尝以颜氏子不贰之学为学。既赋以自勉。又以邹夫子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之训。为终身八字符。涵全体而达于用。立大本而施于事。盖其一言一动一处一出。无不从八字上做得来。而师门以来渊源之正。自有不可诬者矣。盖尝论之。正笏朝端。权威慑伏。则先生刚直之节也。秉笔史局。权衡不差。则先生正大之情也。倡义声于板荡之际而国有保障。则先生为国之忠也。兴学教于破残之州而人有口碑。则先生爱民之仁也。至若昏朝炳几之义。深得明夷之象焉。脊梁先立之戒。实有春秋之意焉。是皆所谓施于事达于用。而当日朝廷之论。以为真鹤峰侄者。尽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知德之言也。先生尝撰次文忠公言行录。本末备载。细大不遗。而终之曰俟百世而不惑。非知足以知之而善观而善言德行者。安得以形容如是乎。昔伊川叙明道之状曰。后之欲知我者。观于此足矣。愚亦曰后之欲学先生者。当求之于是录也可矣。呜乎。先生之只字片言。皆足以动为世法。而燹灰之馀。百无一二。元集所刊不过泰山之毫芒耳。吾党百世之恨。庸有已哉。乃者先生之后孙瑞洛等收拾断烂。编为一𢎥。以附元集之后。既又责道和以弁其卷者。顾道和以藐然后生。识肤辞陋。何敢泚笔于先生传道之书哉。旋伏念先祖五友公尝以丱角登门。屡蒙辟咡之诏。今其遗迹尚在尘簏。道和虽愚何敢忘尘刹之报耶。遂盥手书于卷端。以寓高山景行之忱云尔。
国望峰志序
宣城之北数里所。有峰曰国望者。岂山之自望于国者欤。盖亦人之思国而望者也。其人谓谁。赠判书老松亭李先生是也。当 国家景泰之际。尧禅舜受。天命有归。一朵红云。无复旧日之光华。数声啼鹃。但闻明月之悲号。越峡之云木凄清。锦江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波涛呜咽。 玉御翩然。弓髯莫拚。则公于是时。虽一上舍。而暗暗幽郁之痛。切切孤愤之情。将如何而自处也。捐身非可惜。而沟渎之经非其地也。抗言非可畏。而鲁国之讳非其时也。乃于万山深处龙山之顶。筑土为坛。高可以望宸极于咫尺。远可以望百粤之蓁蓁。每当十月冬雷之日。陟彼坛而拜稽。下于坛而彷徨。一望二望。望之又望。而越中山色。森然列于目。锦上波声。宛然盈于耳。自不觉身在于此而心驰于彼。则峰之以国望得名。岂非天作地设。留待其人于千古者欤。呜乎。今按遗事曰。是峰在家西百弓之閒。为设坛峰上。十月二十四日。辄北望锦江天地而拜焉。申相国用溉铭其墓曰。起贪顽励鄙俗。有古真逸民风。其孙文纯公记其行曰恬静有隐操。先生之一片丹衷。直与当日之六臣者无閒。而其迹隐其事晦。百世之下。使人无得以称焉。噫事之显晦。虽非加损于公。而后嗣无穷之痛。乌得已乎。于是公之嗣孙灿和甫。与族弟和圣甫。衋然追慕。凡当日筑坛之迹。后来诸贤阐述文字。博考广采。编为一𢎥。名之曰国望峰志。图所以垂传于世。不亦伟哉。顾余非能言者。而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窃有旷世之感。谨以一言置之卷端。
全城世稿序
天地菁华之聚。或钟于国。或钟于家。盖钟于国者往往有之。而夫子犹以才难为叹。其钟于家者独汉之笋陈氏称于世。而其佗则无闻焉。岂不是难之又难哉。今以全城氏所编世稿者观之。又知钟于家者。实为钟于国之本。而天下之难。萃于一家也。呜呼悕矣。谨按洛圃公承忠孝之传。负经纶之才。当执徐岛夷之东抢也。与徐乐斋,孙慕堂诸先生。倡义公山。奋然为剿灭之策。鹤峰先生为之贻书褒奖。此可以见公之有为。而末乃栖迟下位。专而不咸。则谏议权公所谓蓄德蕴美以遗其后者。盖实录也。其胤子水月公以颖拔之姿。有恬介之性。五年弃归。迹不近于名势。三年侍庐。孝不变于终始。故眉叟先生特以子都之丑嫫母之妍八字。著为幼妇之辞。次子茶圃公天资岐嶷。才性超越。学道于儒贤之门而讲究旨诀。秉直于昏椓之朝而论斥权奸。馀事文章。又为一代之冠冕。则盖与水月公难兄而难弟矣。积城公又以洛圃之从子。蚤守仁敬之遗谟。国仕以时。家度有法。推重于缙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绅之列。沾恩于玺褒之日。则夫岂无所本而能如是哉。至若隐窝公以水月为父。江皋公以茶圃为祖。或抗论邦礼而直节凛然。或才兼文武而时望籍甚。翊赞柳公廉顽之铭。尚书李公握手之叹。亦足以徵之矣。又如霞翁间世之伟人也。挺河岳之灵。禀干城之才。龙韬虎略。敌王忾而献捷。丹书铁券载王府而扬耀。 列圣貤侑之典。太常节惠之名。至矣备矣。何庸赘焉。于乎。凡五世七贤之遗唾剩馥。或多或寡。而皆本于性情。故或蔼然而有温粹和平之味。或苍然而有雄健顿挫之态。格力不同。意趣各专。而总之为一家文献之盛。则可谓绳贯而珠联矣。今若釐而二之。各自锓布。则何以见父子相承之风范。祖孙相袭之规模哉。是以佥议协同。编为一稿。各以诗文杂著若干篇叙其首。继以挽祭状碣若干篇附其后。统之为一而各有条分。又以追先录及附篇者。首叙而列焉。盖其源则自太师公始而至于参判公。其流则自参奉公以下至二可轩诸公也。虽其文献荡佚。或有不得广采。卷帙繁浩。亦有不能尽载。而其德义风节之不替。文学事行之可见。尽乎有所本而有所授矣。使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后之尚论者。有以知钟于家者如是之盛。而钟于国之本。只在于是。则先儒氏以八士之贤。为周室气数之盛者。不亦信矣乎。其后孙玄升兴鲁等。袖世稿跋涉数百里。责道和以弁其卷者。自顾眇然后生。何敢泚笔于其间。自取秽佛之诮哉。盖辞之再三而不获命。遂以所感于中者。盥手书于卷端。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尔。
童子礼序
鹤峰金先生挺大贤之姿。承陶山之统。开门讲授。循循有序。必先传以近者小者。而远且大者存焉。若虎谷黄公所受童子礼居乡仪二篇。亦其一事也。噫圣人之道。大矣远矣。大学而有三纲八条之序。礼仪而有三千三百之文。何莫非天理人伦之则。日用当行之道。而先生之观周也。特取二篇于乡学礼辑之中。以为立教之先务者。其故何也。盖尝闻之。精义入神。必自于洒扫应对之节。穷理尽性。必本于孝弟忠信之行。何尝舍卑近而求高远。厌平常而务奇妙哉。洙泗以来。圣贤相传之旨诀。不过如此。而今所谓童子礼者。取晦庵夫子童蒙须知之语。摭要而致详。所谓居乡仪者。因蓝田吕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氏乡约之仪。删繁而就约。实为初学之指南。而入德之阶程也。先生于此。安得不表而章之。以为继往圣开来学之地也哉。于乎悕矣。当日鼓箧之徒。夫孰不闻。而云川先生特手书而赠公。公又服膺而不失。皆可谓能继其志矣。惜乎其中途奄忽。不得以卒其业也。后百有馀年。是篇出于烟煤古簏之中。而字画无样。与壁间之藏航头之得。同一稀异。则岂其神物之阴相而然欤。抑亦天不欲斯文之坠地也。刚州士人金辉辙等。与其本孙某等。协谋剞劂。以寿其传。使其族人大渊甫。问序于不佞。道和以眇然晚生。何敢泚笔于其间。而夙昔景仰之馀。窃以托名为荣。遂盥手书于卷端如此云尔。
青己世稿序
日沈君鹤焕。自陜州越四百里而来。以所撰青己世稿者示余。因请弁其卷。余辞不获。因受而阅之。盖青己氏屡世文献之盛。尽在于是矣。自祗侯公以丽朝名臣。退居林泉。泊然无意于世。而尝筑坛西望。以寓榛苓之怀。其安分吟曰外客休传尘世事。北窗高卧梦皇羲。即此而其素志可见矣。至典理公当国命垂绝。与闵农隐安富携手入杜门洞。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矢死罔仆。其诗曰日暮倾葵在。宫虚种桼纷。约束故冠带。吁嗟入杜门。读此足以酿千古志士之泪矣。石亭公以豪杰之姿。登儒贤之门。孝友达于家。信义孚于乡。卓然为一代之高士。今观于当日挽诔诸篇。亦足以溯其平生矣。松湖公又后世之杲卿也。缄书驰 启于孤城阻绝之地。愤骂不屈于贼刃乱斫之中。义气横苍。遗像凛然。 英庙御题诗曰忠义明千古。死生痛一时。为君蹈白刃。从此保王基。噫此 天褒也。何敢赘焉。若月溪公则以石亭为父。以松湖为叔。其相传气脉。固有以异于人。而磨砻于师友之席。沈潜于问学之功。文章甚富。行谊并峙。故江皋柳公状之曰宜其为无闷之高弟。而兴起于山海之遗风。夫岂无所以而云然哉。呜呼。一家五公。前启后述。或以德义著。或以忠烈显。或以文学称。不啻若杨氏之祖孙四世。眉山之父子三苏。则虽零文片言之得于航头者。不可以无传也。礼曰先祖有美而不传不仁也。今沈氏诸贤之辛勤采辑。图以锓布。盖亦孝子仁人之所宜用心者欤。于是乎书。
乐义斋李公遗集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呜呼。此壬辰天使将乐义斋先生之遗卷也。按公以林下读书之士。熊鱼轻重之办。已自妙龄而瞭然矣。及至岛夷陆梁。君父蒙尘。恸 宗社之缀旒。轸生灵之鱼肉。乃与同祖之亲北首敢死者十数贤。雪涕同盟。奋义先唱。炳炳一念。惟君与国耳。一举而中山之战。飞石如雹。再举而罗谷之交。火烈俱阜。水焉而西浦之贼应弦而倒。陆焉而公山之酋褫魄而遁。战无不捷。攻无不取。故忠毅权公有汉坛周车之叹。武毅朴公有骥子凤雏之奖。由是观之则公之旗竿所书天使将三字。非自大之语也。实亦天之所使。而人不得以知者欤。虽然公岂真兔罝之徒欤。本之则有。盖其天性至孝。孩提有知。便能以爱亲为心。蚤罹父丧而庐墓尽制。久侍慈癠而祝天愿代。斯已奇矣。暇日则专意为学。启发于光霁之书。沈潜于论孟之训。所讲者义理也。所务者本实也。是以移孝为忠。办得大节。身中贼丸而不为少挫。名登铁券而不以自居。退处林樊。萧然是前日读书之人。则先儒所谓学问之力亦不可诬者。于是而益信矣。虽其咳唾之传。不免寂寥。而神箧所发。可见天意之不偶。则安得不寿梨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而传之。以俟后世之子云哉。日公之后孙淳赫甫。以其父老之命。问序于余。自顾耄荒非能言者。而窃不胜旷感之怀。遂书此而归之。时则白狗之星鸟节也。
鹤西赵公文集序
鹤西先生赵公。我曾王考龟窝先生之徒也。公以聪明颖拔之姿。袭诗礼纯深之训。自勺象之岁。端序已见矣。及登师门。孳孳笃信。若和靖之于河南。而其信之也深。故见闻日益亲切。其悦之也笃。故造诣日益精密。处幽独隐微之地而戒惧不懈。在日用平常之际而省检不已。进讲退习七十年如一日。则是皆龟翁所受于晚修先生之门。而公之所受于龟翁者也。其渊源之不贰。门路之端的。夫岂记诵辞章之辈所可及哉。今以传述观之。其曰六哀汇编者。戚易兼至。以示夫人子自尽之道也。其曰圣学指南者。先后有序。以导其初学入门之路也。又有所谓颜子大全者。盖自论语中圣师答问之语。兼采外史诸家之所称述。编为一通。条理如贯。使天下后世。皆知学圣之有准的。则所以羽翼斯文之功又何如也。至如师友往复之篇。寻常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酬唱之什。亦皆不出于相传旨诀之外。故其言淡而不厌。醇而有味。绝无刿钵家口气。昌黎氏所谓仁义之发蔼如者非欤。其后孙镇夏等。携遗卷示余。因责弁其首。顾道和以契家晚生。景仰先生久矣。虽执鞭之事。何所辞焉。谨以一言薇手书于卷端。
槐庄世稿序
盖闻天地菁华之所钟。不数数然。或举世而一有焉。或历代而一有焉。孔子所谓才难是耳。至若朗陵之八龙才艺。蓝田之五世文献。尤岂非难而又难者欤。东海之濆。有所谓槐市者。海山清淑之气。蜿转磅礴于此。而南氏世居之。禀是气而生其间者。蔚然而萃于一门。自廿川公以下凡五世十二贤。继世而作。联徽叠照。祖孙之箕裘相袭。兄弟之埙篪迭唱。有摛华于璧沼者。有立帜于词垣者。如太行之支。为青柯仙掌而俱得雄伟之脉。长江之源。为滥觞清冷而俱得汪洋之势。昔先儒氏以八士为周室气数之盛。则南氏一门之彬菀。安知非国家气数之所关欤。今以世稿观之。其为诗也清健而激切。悽惋而平淡。隐然有变雅之遗响。其为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文也。沈淫乎百家之波澜。咀嚼乎六艺之芳润。师友往复之篇。山水记述之作。烂然而文章自成。粲然而气脉相承。各自体裁而如出于一手。间或驰聘而必本于彝伦。虽收而置之于作者之林。未知其孰多而孰少也。呜呼。举世之所难而得之于一室之相传。历代之所难而得之于百年之未久。则天之于英阳氏。何其眷爱之偏如是也。为其后嗣子孙者。固宜一体编辑。合成卷第。于以阐祖先之美。于以垂世绪之承承。不容但已也。编既成将附剞劂。后孙朝溵,朝,朝浩,朝演等。使族子镇峤孝相问序于不佞。自顾耄荒。何足堪此。而窃念世好之重。又嘉诸公之诚。于是乎书。
青松世稿序
我东国之族。菀然以名节相砥砺。文章鸣于世者。𨓏𨓏指不胜偻。而若父子祖孙联徽叠照。久而不替者。青松之沈。为其拇焉。今就其世稿而观之。盖自祇侯公以英贤之姿。生阀阅之庭。尝与稼亭益斋诸先生道义相劘。德位并隆。其积累之功。数世而益昌。至安孝公诞生任姒之圣。庆毓 宫闱。麟趾振振。而 宗社无疆之福。实基于此。此岂朝种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暮获而侥倖于万一者比哉。又如典理公克绍前人之烈。固守罔仆之义。言志于不朝之岘而誓以自靖。寄身于杜门之洞而死而不悔。则虽东海之高蹈。浔阳之孤节。何以加焉。继而同正公之一副秉执。即箕裘之物耳。诗赠金乌。以结同归之盟。书谢耘谷。以示不屈之志。可谓有是父而有是子矣。又如石村之冠带有铭。弄泉之溪山托兴。月轩之寄怀于醉。琴翁秋塘之揭箴于藏书室。赫赫绳绳。莫非家传之绪业也。读书求道薰袭于苏斋之门。则道谷之行谊卓然。仗义登坛殉身于岛山之战。则碧节之忠义凛凛。上下十世之间。名节尽萃。文章继作。渊源气脉之传。自有不可诬者。噫青柯仙掌。孰非太行之馀脉。滥觞清冷。孰非长江之支流也哉。于乎盛矣。惟是咳唾之藏。屡经兵燹。掇拾于断烂之馀者。不过岱华之毫芒耳。虽若可恨。然墨胎氏采薇一阕。犹足以传之万世。与日月争光。则亦何必多之为贵哉。日沈君能昌。与其族人义泽,宗泽甫。袖世稿一册。来示不佞。因请弁其卷者。不佞既不敢辞。则遂书其所感如此。为青松世稿序。
咏风亭李公实纪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噫所谓大节者何也。盖其平日义理蓄积于中。临死生而不易其心。抗危乱而不顾其身。然后始可以语此矣。不亦难矣哉。我 国家穆陵之际。有咏风亭李公。奋起于南海之陬。以英达魁伟之姿。有慷慨忧爱之衷。薰袭于七松之家庭。刮磨于乐义之同堂。其报生之义敌忾之忠。固已贯彻于胸肚矣。是以预占天象而有马伏波裹革之志。才闻贼报而有祖都督击楫之勇。当执徐岛讧。揭竿先唱。一举而有花潭之捷。再举而有达城之蹙。其所摧败之功。亦足有辞。而乱定之后。不以自多。退处江湖。依然是咏风主人而已。及闻江汉失路。南城之报日急。则公年龄已暮矣。膂力亦愆矣。一斗腔血。勃然如沸。痛釜鬵之难溉。衋志愿之靡伸。跃马驰突。赴死如归。而不幸秦桧之议已成。包胥之哭无地。则遂坠马折项而终。呜呼烈矣。公之死得矣。公之心安矣。程夫子有言曰古人有捐躬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乌能如是乎。公则庶几焉。呜呼。自夫矢复之后。沧桑屡嬗。文迹荡然。七世孙运敏始采取诸家所录。辑成年谱。又得遗诗十遗书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三。誊写一本。八世孙陪渊又撰摭遗事一篇。以补其缺。龙蛇日录是当日之迹而亦散在巾箱。未有以一统编次则是固可恨也。今其后孙根赫,时赫君辛勤收拾。合为一𢎥。而又以鸥江同苦公山会盟及丙子日录附之。公之本末。大略备矣。将附之剞劂。跋涉三百馀里。问序于余。顾余耄及。不足以堪此。而窃感公之大节如此。又嘉诸孙之诚。遂以一言附之卷端。
鹅州申氏族谱序
夫人既有姓则不能无族。既有族矣则不能无谱。此周官奠系之所以作也。有宋欧苏氏始有谱书。行于天下。而东士大夫多仿而行之。殆家传而户藏。不亦美哉。今鹅州氏。国之显族也。自胜国来。历年七百馀岁。历世凡三十。而源远而流长。根深而柯茂。布濩一国。益炽而昌。往往有黄太史益阳之叹。则殊非同根一源之义也。万历甲辰。鼎峰公弘道梧峰公之悌。略成草谱。懒斋公悦道又续修之。篇第几就而并为燹灰所及。可胜惜哉。中间修谱之论屡发。而郑重而未遑者久矣。今其裔孙敦植甫慨然以此事为急。博考前史。并采各派家乘。编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为几册。而诸宗协力。亟附剞劂。盖积一生之精力。而笃于追远者也。按申氏之先。在丽初有壮节公崇谦。以开国元勋。大显于世。是为鼻祖。中世有门下侍郎益休。以军功锡封鹅州。是为分贯之祖也。继而有贞肃公允濡。清名直节。拟于唐介。按廉公祐当丽季。与冶隐先生有携手同归之契。亲丧泣血。有双竹生坟之异。盖忠孝二字。即申氏世传之箕裘也。奕叶相承。联徽叠照。若静隐公之孝友文雅。鼎峰清斋之文章行谊。皆足以跻其美矣。悔堂公则卓异之行醇正之学。具载于三纲行实。不待愚言之赘矣。兴溪之执徐义举。城隐之重光疏辨。亦足以有辞于世矣。虎溪之学问节义。晚悟之渊源学问。懒斋之志节刚直。蔚然为难兄难弟。有光于前烈矣。忍斋之克绍家学。至登六行之选。岂非有是父而有是子者欤。由是观之。则是谱也不亶为列叙昭穆。备录派系。为一家一门之一部惇史而已。上有以阐忠义之先烈。下有以垂孝友之家谟。推而达之。家而国而。则抑将大有补于世教矣。程夫子所谓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而厚风俗。其言岂欺余哉。余既感敦植君追本之诚。又嘉申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之世烈。于是乎书。
茅村先生李公遗集序
文贞公南冥先生讲道方丈之下。一时成德之士。蔚然而作。盖东南一会也。时则茅村先生李公。以明敏近道之资。承师门正大之诀。才足以经纶庶务。学足以黼黻皇猷。而不幸国运中否。岛夷冲突。藩镇望风而瓦解。人民随波而鱼散。凛乎其不可为矣。公首先倡义。募集流民。设机斩捕。抗百万日滋之势。既又申请于招谕使鹤峰先生。借奇兵而截其冲。收战骨以覆其露。先生特以信义许之。是其为国之忠何如也。凶焰涨天。祸及先垄。而白头神翁。梦告丁宁。故有幽明之感。盖其为先之孝何如也。德山即先师尸祝之所。而兵燹之馀。墟莽荡然。公即与同志协谋重刱。幸睹昔日之规模。是其为师之诚又何如也。夫君子之学。莫大于生三事一。而大节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始终矣。是以寒冈先生称其才行可敬。东冈先生叹其忠义素著。眉叟先生以为南冥之门。无出公右。至葛庵李先生叙其状曰。其亦有讲于学道爱人。执干戈卫社稷之义矣。噫当日知德之论。后贤传信之笔。炳若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星。岂非万世之不朽者欤。公尝酷慕班马。为文章得雄深雅健之体。卒乃反之于洛建之学。其味益醇如也。精神之所寓。咳唾之所遗。必多可传于后者。而家世沧桑。劫灰屡翻。今零星所拾。不过岱华之毫芒。虽若可恨。然使善读者观之。足以哜一脔而知全鼎。又何必多乎哉。公之傍裔寝郎君寿滢。与其族子铉九赍遗集一册。跋涉四百馀里。问序于不佞。不佞辞不获。即按葛翁之状。并叙所感如此。以为茅村先生遗集序。
牛岩李公实纪序
愚尝读东汉党锢诸贤之传。辄为之废书而叹曰。彼皆冒义强仁。一代英贤之徒。而骈首就戮。甘心而不悔。其不可以所恶有甚于死者欤。时则有申屠处士蟠。南州高士徐孺子。炳几遐举。超然为党祸之完人。是则又更高一著也。朱夫子尝于东湖上。慨然慕陈仲举徐孺子之高风。叹赏不已。盖许其各行其志而两贤之也。死生何殊焉。呜呼。 国家北门之祸。甚于东京之党锢。群阴赑屃。芝蕙俱焚。而牛岩先生李公退伏岩穴。幽贞自葆。以一拳大武之岩。为林庐树屋之计。而鸿飞冥冥。矰弋不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及。则其殆向所谓徐申二子之俦。而令人起懦于百世之下也。噫公以高迈卓绝之姿。有彝伦笃实之行。器足以经纶一世矣。文足以黼黻皇猷矣。蚤年登庠。令闻藉甚。其兆足以有为。而遭值昏朝。祸机飙发。凡一时贤哲之见知于世者。芟夷殆尽。而公能知微知彰。先见而预待之。故人无得以知焉。惟其人不知。故其生也明哲自保。其殁也高风不泯。夫岂不贤而能之乎。是以大山李先生铭其墟曰。南阳食力。梁砀绝迹。艮翁李相公记其阁曰。学问醇深。文章浩汗。数君子知心之评。可谓附青云于千古。而不患其湮没而无称也。或者以遗箱之寂寥为恨。然昔由光之文辞。不少槩见。而太史公特以高义揄扬之。由是观之则文词之阙略。亦何足论也哉。公之后孙章翼等。方收辑诸先辈叙述及儒林尊奉之文。编为实纪一𢎥。图以寿传于世。而使族子洙洛甫问序于不佞。自顾耄荒。非能言者。而夙昔景慕之馀。窃以托名为荣。谨书一言于卷端如此云尔。
兢斋姜公遗集序
我外曾王考立斋郑先生。讲道江表。学者云集。多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成德达材之徒。兢斋先生姜公亦其一也。公以刚介不群之姿。生于清白相承之庭。蚤自淬励。有挺然特立之气节。而及登师门。得承亲切之诲。操持日以坚固。践履日以精笃。蕴而蓄之。器而藏之者。投之所向。无所不当矣。是以蚤蹑云逵。晋途方亨。而不自以为多。党议旋枳。栖迟下僚。而亦不以介意。日以朱退及大山书。为早晚玩读之资。尤以川沙金公圣学正路。为究竟法。其律己也壹遵乎规矩。其处事也不越乎准绳。虽在奔波而不失寸铁之操。虽履平地而常怀独木之戒。其事亲也忠养不懈于终始。其友于也湛乐无间于衰老。未尝为崭绝厓异之行。而节度森严。亦不为流徇和光之事。而恩意周遍。公私义利之分。铁限自在。名利货色之场。砥柱屹然。常穆然端坐。玩养为事。而泊然无当世之念。则虽其资质之美。有过于人。而师友学问之力。又焉可诬也。是以其发于文词者。亦皆简当而不钩棘。精切而不雕琢。蔼然一出于情性之正。则后之人有诵其诗读其书者。亦足以知其人矣。何庸赘焉。公之孙斗馨甫。以世好之重。责不佞以弁其首。义有不得辞者。遂书所感如此以归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之。
龟峰周公遗集序
大贤之世难为继。故朱门之野在蔡氏之仲默。千古廑一二数。其难不亦信矣乎。惟文敏公慎斋周先生有子曰龟峰讳博字约之。以颖拔之姿。生于陶薰之庭。自少知能。便以家学为准的。笃于彝伦则孝悌通于神明。推诸日用则忠信孚于家乡。所以治其心修其身而蓄于中而发于外者。无一不出于才中之所养。则所谓工用高曾之器。农服先畴之亩者是耳。释褐未几。声誉籍甚。勉圣学于经筵而天意响合。倡师道于湖学而儒风丕变。近者诚服。远者慕悦。一辞称之曰周先生有子。则若公者真可谓善继述者非欤。公尝以武陵集就正于退陶门下。先生亟称嗣守之笃。手自标选以归之。今见行武陵元集是也。溪门一言之重。又岂特舆颂之比哉。独惜乎兵燹屡经。箱簏荡然。经幄论启之篇。黉堂教授之诀。无从而證响焉。惟有诗赋状志若干篇。掇拾于烂脱之馀。不过为岱华之毫芒。然词气雄健。韵格顿挫。一脔足以知全鼎矣。且夫月川赵先生祭告之文曰。年为同甲。学则共传。拙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翁郭公叙述之状曰。一吟一咏。本于性情。权相公大运尝曰。龟峰有道而有文。此足以不朽公于千古矣。奚庸赘焉。日公之裔孙某某等。方谋所以寿其传。而使其族君鹤明时在甫问序于不佞。自顾耄荒不足以秽佛头。而窃念公嗣徽之盛。实有可以感发人者。乃于负席之暇。谨书一言。以寓景行之忱云尔。
明溪郑公遗稿序
渥洼之产。老于盐箱。邓林之材。毙于穷山。是谁之咎欤。士之于世。𨓏𨓏多类是者。若故承议郎明溪郑公亦其一也。盖公以魁梧卓荦之姿。禀刚大正直之气。平居暇日所以治心修身。大抵不出于礼法之外。而才性又敏颖。自舞象以来。文藻蔚然。为先辈所推奖。既长遍读群经子集。傍通诸子百家。大玩覃思。淹贯该博。虽斸窗之需。无不足矣。故其为文不经筹度。汪洋滂沛。若行云流水之无所滞碍。而竟不得志于有司命也。既匍匐而归。优游自适。视浮云于轩驷。付襟怀于泉石。悠然有终老之计。今观于莲亭之记梦游之作。槩可见矣。平生慷慨有气节。凡有儒林大议。棘棘不阿。毅然有截铁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7L 页
之勇。见人之悖礼伤义者。峻斥不贷。虽处于畎亩而葵藿之忱不弛。闻甲子之变则作诗以寓愤。至柔兆之乱则赴死而不及。其愤惋激烈之心。屡发于寻常吟咏。如所谓思君泪满巾。胡公忠愤遗疏在之句是也。呜呼。向使公蚤岁蜚英。处之台省。则必能抗爽言而犯雷霆。可以无愧于汲长儒,刘元城之为矣。又或置之文翰之局。则必能贲鸿猷而矕龙虎。庶几不让于王子渊,陆宣公之俦矣。独惜乎璞玉见刖。汲引无缏(一作绠)。竟使怀抱之利器。不得少试于世。而五十年穷庐。不免为棒喝之老师而已。则天之所以生公之意。其止于是耶。汉太史所谓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诚千古激切之论也。呜呼其可悲也。且夫公咳唾之藏。不翅溢箱。而兵燹屡经。箱簏并灰。今所收者不过九鼎之一脔。是又重可悲也。日公之裔孙致敬等。赍遗稿跋涉数百里。既就余丁乙之。仍责弁其卷者。余以耄荒辞不获。谨书一言于卷端。以塞慈孙之请。
虎溪李公实纪序
昔汉太史司马氏叙伯夷之传。引孔夫子求仁得仁之语而揄扬于万世。彼采薇歌一阕。虽甚寂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8H 页
乎。而大圣一言。其重若此。岂非所谓附青云而名益彰者欤。余以所闻虎溪先生李公。以天挺颖拔之才。当 国家休明之际。蚤擢嵬科。骤跻清显。三佐皇华之选而奏对精详。特蒙金炉之宠贶。再佩州县之符而治绩熙洽。至有石刻之舆颂。上而圣眷隆至。下而僚寀敬服。其兆足以大行于世矣。而千里飞黄。中途遽蹶。使人抱殄瘁之痛。天之所付畀资斧之意。固已不可知矣。咳唾所传。只是全豹一斑。而重为兵燹所灰。桑海所覆。百世之下。漠然而祀宋。则是岂亶寂寥之比而已哉。独有我文元先生赠别之章。载在集中。实有足以證响者存焉。其曰爱君温雅才超众者。言其才性之超异也。其曰独抱瑶琴相识少者。言其道义之相交也。其曰忠敬应须好自持。只求心得不求知者。言其心得之不浅也。呜呼。文元先生即百世之宗师也。言而世为天下法。则污不至阿其所好。而今推诩如此。奖勉如此。则造诣之深。文章之盛。好学之笃。槩可知矣。东海亦有太史氏作。安得不引重于文元之一言而揄扬于后世乎。是以见推于当世而同年有卢前之让。尚论于后日而多士有畏垒之慕。芝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8L 页
山曹先生又以昆山片玉辉映于世。称述不已。则公之心与迹。愈远愈彰。而昌黎子所谓死而不朽者。其是之谓欤。由光之文辞不概。夷张之经传不见。犹且不足为恨。则先生之志状疏略。恐不必深槩也。况公之近体数什俪文一篇。粹然出于仁义之发。而亦足以想见其万一矣。何必多之为贵哉。然则今日之梓绣寿传。盖亦天意之有在也。安得以已乎。公之后孙完集等。方谋始事。而属不佞以秽佛之役。顾不佞不足以承当。而夙昔景慕之馀。不敢以老洫为辞。谨识其所感如此。遂盥手书于卷端。
东山权公遗集序
严子陵以东汉光武之故人。加足帝腹。归钓桐江。以遂其高尚之志。陶元亮以晋室宰辅之遗孙。赋归彭泽。诗酒自娱。以全其靖献之节。是其所以为心。实有不可以势利拘之者。而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尚能想像感慕而不自已焉。高风逸情。亦岂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哉。今观于东山先生遗集。窃有感焉。盖公当 长陵改玉之际。化理清明。上有傍招之盛。下有汇征之吉。而牢卧东山。素志弥确。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9H 页
尝以遗逸被荐。召命且下。而辄辞不就曰。东汉日月。羊裘自若。一曲蟾江。于我足矣。又有诗曰抵死盟深鸥鹭伴。扁舟随意任沧浪。又作渔歌问答。以寓其放旷不羁之怀。其始终秉执。岂不凛乎其子陵,元亮之心也哉。虽然公之所以致此。盖有其本矣。尝从旅轩先生于不知岩。承受正大之诀。讲讨义理之精。其于善恶邪正之分。出处行藏之义。毅然自守。贲育不能夺。故闻西宫之有变则嘘唏淹抑。夜不成寐。见器远之来款则辞气俱厉。斥绝不顾。口不通于名利。足不蹑于权门。往往托于曲蘖。自处以醉乡之徒。则富宁公虎变之评。于是果验。而文肃蔡樊岩之特书于国朝人物录。岂非所谓金秤上称者欤。呜呼。当日师友往复之篇。遇境忧伤之什。必有可传于世者。而尽为郁攸所化。虽若可恨。然太史氏论由光之义至高。而不以文辞之不少概见。有所加损焉。愚于弁是集也亦云。先生姓权氏讳克亮号曰东山。今来问序者。其后孙相羲载庸甫也。
知足堂权公遗集序
日权君浩自东海跋涉而来。袖其先祖知足堂遗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9L 页
卷示余。因请弁其首。余受而阅之。诗文杂著凡若干篇。虽甚寂寥乎。亦足以想像髣髴于旷世之下矣。盖公以隽逸不群之姿。有高远向上之志。知能夙著。坏朴自成。其读书则以存心养性为主本。其事亲则以承颜顺志为先务。其律身也严谨而有度。其接物也庄和而有容。日用勉勉。莫非穷经切己之工。则是皆先公所以承受旨诀于存斋先生之门。而施及于家庭者也。是以释褐之初。令闻颙颙。上而 天眷隆挚。下而朝庭属目。侍讲 经筵则有记名之恩褒。分忧州县则有勒碑之公颂。夫岂无所本而能如是哉。至若涒滩御贼之策。动中机宜。江淮保障之功。未必不基于此。而幕府不能上功。廷臣不能录勋。白首郎潜。匍匐而归。则君子所谓有命者非欤。公不以为意。退修初服。优游自适。讲讨心经。为后进之表率。编辑礼书。为有家之模范。泊然而无所营求。穆然而日事遵养。则观于名堂二字。亦可以见公之槩矣。故其为文。平淡切实。绝无刿鉥家口气。诗亦和平不绮。隐然有濂洛遗味。皆可传也。后世尚论之士。庶几有诵其诗读其书而知其人欤。于是乎书。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0H 页
周易传义集解序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所谓远则不御。迩则静正是也。程夫子作传。推本性理之精微。朱夫子作本义。阐发象数之奥妙。两说虽似不同。而象中有理。理外无象。则其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但世之学者。见闻胶固。各滞于一偏。学程传者主理而遗象。学本义者主象而遗理。皆非所以体认程朱之遗意也。安知不为蜀之箍筒者之所笑欤。近世有槐泉先生朴公。以聪明该博之才。用刻厉探索之功。尤以易学为要。究观先后天之同异。参考圆横图之顺逆。寻其流而溯其源。因其显而测其微。于是作为集解三篇。参酌乎传义之所论。折衷乎诸家之所辨。而微者著晦者明。凡六十四卦之吉凶悔吝。三百八十四爻之变化推迁。粲然而不乱。暸然而无疑。则其所以羽翼元书。指南迷道之功。顾何如哉。是以进御 天陛。至有草野爱君之褒。而当时已易南先生称之。则此书之不宜无传审矣。今于数百载之下。后孙时龙,煃镇,敦洙等。方拟锓绣而广其传。岂非斯文之显晦。有数存焉者欤。煃君从余游久矣。尝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0L 页
要余一言。故为书所感如此。以寓景慕之忱云尔。
点离窝安公遗集序
余尝读木斋洪先生所撰点离窝之铭。未尝不三复太息。思见其人而不可得矣。日点离公之嗣孙永一持遗卷示余。因请弁其首。余受而阅之。则公之始终。可谓不负木翁之铭者欤。噫人生而静。天性浑具则乾阳盛满之体也。外物交感。其性渐凿则离阴中虚之象也。公以天赋乾刚之姿。有日用离虚之戒。律身以礼而澹然无嗜欲之累。处事以义而坦然无争竞之私。沈潜乎经传之义理。磨砻乎师友之辅益。凡所以治心修身者。莫非先萝峰公所受于愚伏先生之旨诀。则以是而曰加点于离虚而还他乾刚之体者。岂过语也哉。至若邦礼一疏。中正自持。焕然若离日之中天。则六二所谓黄裳元吉。殆庶几焉。而惜乎其疏本之无传也。呜呼。沧桑屡嬗。箱簏荡然。今所掇拾。不过为全鼎之一脔。然尊信退陶而有欲探其妙唤迷途之句。玩讨羲易而有刚柔相推变在中之语。是其片字只言。何莫非点离之意而思复之工乎。文词之缺。无足恨也。谨述木翁之遗意。姑书一言如此。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竹轩河公遗集序
国家龙蛇之难。三都失守。 銮驭播迁。盖其势岌岌乎殆哉。而惟郭忘忧忠翼公火旺一著。屹然为中兴之保障。与其盟者皆一代英杰之士也。朱夫子所谓天之将乱也。必先生弭乱之人以拟之者。不亦信矣欤。时则有竹轩先生河公。以一介韦布。挺身勇赴。随机献策。屡有协赞之劳。斯已奇矣。及至筮仕登朝。遭值西宫之变。百僚囚舌。莫之敢撄。而公与桐溪先生约与抗疏。图所以明大伦立大本。而适以亲故未果。然其心即桐溪之心也。是以桐溪诔公之诗曰。如今弦断知难续。掩郤清音更不张。因与结昏。以表难忘之谊。大贤知心之评。亦岂偶然而已哉。虽然君子之道。盖有其本。公尝从守愚先生游。得闻义理之学。又与李芦坡屹,成浮查汝信,李雪壑大期,朴凌虚敏诸贤托为石交。时月切磋。讲究心近之诀。服习忠孝之行。熊鱼素定于胸中。是非实见于目前。故临乱慷慨之勇。伏蒲死争之志。不为利动。不为祸怵。则其天姿之隽逸。固有以异于人。而师友学问之力。又焉可诬也。我外曾大父立斋先生题其墓曰。忠著敌忾。义奋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凶。寔本于孝。又学之以。呜呼其尽之矣。今以遗集观之。诗文杂著凡若干篇。大抵恻怛忧爱之发。而祭先妣文曰。子不知母。母何知子云云。词旨恳恻。直与蓼莪篇同调。其可传无疑也。后孙某某等将锓梓而寿其传。使其族子振源。问序于不佞。既辞不获则谨据立翁之铭。略叙所感而归之。
淡庵白公逸集序
昔在丽氏之末。群阴赑屃。天地闭塞。中国几乎夷狄。人类几乎禽兽矣。时则有若淡庵先生白公。以天挺正直之姿。当国命坠绝之际。尽忠所事。直言不讳。痛竺教之怀襄而斥佛有疏。悯宗社之缀旒而论选有劄。修举国史。以正群宵之罪。敷陈相道。以闭妖巫之说。以至八条之劄。一元之论。莫非出于忧国恤民至诚恻怛之意。则夫岂无所本而能如是哉。公尝与朴耻庵,李益斋,李稼亭诸贤。从彝斋白公游。得程朱旨诀。往复切磋。使圣人之学。焕然复明于东方。尹桐轩所谓引圣排邪说。知天著践形者。盖实录也。虽其资斧之得于天者固异于人。而师友学问之力。又焉可诬也。呜呼。公尝以文章鸣于世。其立朝谏诤之章。从师讲讨之篇。与夫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朋友间寓怀酬唱者。必多苍然可诵。而今距先生之世远矣。沧桑翻劫灰伏。当日咳唾之传。荡然为杞宋。而今后裔诸公之收拾于航头者。不过诗文杂著若干耳。虽甚寂寥。然即其所存而观之。章疏剀切似陆宣公之奏议。诗律悲壮似杜工部之咏叹。故我曾王考龟窝先生尝称其文章之盛。足以传后。则乌可以全鼎之一脔少之哉。后世尚论之士。必有诵其诗读其书而能言者矣。于是乎书。
惺轩白公逸稿序
昔我退陶夫子倡道东南。开门讲授。一时及门之士。趍趍并进。袭雨化之教。充河饮之量。斐然成章。皆有圣人之一体。惺轩先生白公亦其一也。盖公以豪爽特异之姿。有笃实远到之志。始也启发于惟一之席。终焉濯磨于大贤之门。释回增质。为治心之节度。庸信庸谨。为学圣之准则。既不欲处下而窥高。亦未尝忽近而忘远。勉勉为山之功。不已乎其进也。恳恳尚絅之实。闇然乎其章也。是皆公之所以俛焉孳孳。八十年如一日。而师门所授敬箴之诀。至是而真可谓不负矣。又与同门诸先辈为石交。动有切偲之益。而于鹤峰先生尤倾倒焉。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罗府奉邀之谊。蓬馆忠信之勉。莫非道义中流出。而观于鹤翁所相与。先生之贤其益彰乎。至若龙蛇倡义之事。即公之一节也。略之何损焉。呜呼。先生之世。在龙汉以前。文献杞宋矣。漠焉无所考。而今所掇拾。只是岱华之毫芒耳。然其文精详剀切。诗亦淡而不厌。大抵皆仁义之蔼如也。视世之钩棘为能。彫琢为工者。不其多矣乎。公之裔孙淳庆等。方谋寿传。问序于不佞。自顾耄荒何足以堪承。而窃惟龙门之契。有不敢负者。姑书所感如此。以寓景行之忱云尔。
躄斋李公遗集序
士生大有之世。有不幸而不得于时。则退而林下。独善其身而已。夫独善虽不若兼善之为盛。而读书讲道。砥砺其行。求所以善其身。而不求闻知于人。则君子之遁世无悯。盖亦如此。不亦善乎。余以所闻。躄斋处士李公。庶几其人也。于乎。公以端敏之姿。承诗礼之训。少小服习。不出于日用彝伦之外。而端序已见矣。及其中晚以后。益自奋励。知功名声利之不足侥倖。而折节于向里鞭辟。劄脚于平常践履。经史子集之训以为浸灌。伊洛关闽之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书以为阶程。深究敬字之旨而必欲反身而体之。极论一原之理而必欲晓人而后已。盖观于躄字之名斋。而其不行不已之意。槩可知矣。天下之人。不躄者无几。而公独以躄自处。则平日所以医其躄者。宜无所不至。所谓尊足者存。非公之谓欤。是以晦屏申公称其悫实之工。芝厓郑公叹其独到之见。其佗若俛庵,觉斋诸先辈之一辞推重。皆出于当日相与之深。则彼世人之知与不知。又何足为恨乎。公不喜著述。今其巾簏所藏。不过诗文杂著若干篇而已。然为文典实明易。不事钩棘。诗亦冲澹。隐然有大羹之馀味。岂非色相俱空而天根独露者耶。于乎悕矣。公之玄孙基鲁甫。赍遗稿跋涉数百里。请余以弁其卷者。遂书其所感如右。以告吾党之知公者。
匏山金公遗集序
粤在 元陵四年丁未。匏山先生金公殁。后十三年。雨皋金公状其行。临汝斋柳公志其墓。于是而公之潜德幽光。可垂于世。而不患其翳然矣。盖公以云岩先生为祖。而云岩之学得于陶山。传之六七世而以及于公。则其渊源气脉之相传。固有以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异于人。而加之以磨砻沈灌之工。博涉乎经史而必究其义理之要。整顿乎家务而必先其纲理之大。其事亲也爱敬之心不懈于始终。其接人也谦恭之德无间于亲疏。斤斤乎其持身之密也。恳恳乎其乐善之诚也。要于寻常中做实地工夫。而视世之务枝叶而遗本实者。其内外虚实之分。果何如哉。公之志业虽未得大展于一时。而七十年林下事功。足以振百代之风猷。淑一门之云仍。则昌黎子所谓不以此易彼者。尽至论也。于乎。公务自韬晦。不喜著述。其咳唾之传。不过为岱华之毫芒。而使善观者观之。可知其仁义之言蔼如也。今其嗣孙某甫。收拾巾簏。得诗文杂著若干篇。图寿其传。责道和以弁其卷者。自惟藐末后生。何足以堪是寄。而第伏念公与我高王考尼坡公相许为知己。今挽诗一篇载在集中。道和于先生事。虽执鞭何敢辞焉。谨书所感如此。以寓景行之忱云尔。
赠郑国卿序
郑君国卿。南州之秀士也。与余善。尝以岁寒之契相期矣。一日过余宿。将行请余赠处之义。其情意蔼然也。因诵所闻而复之曰。盖闻为学不专在于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读书。而不读书则无以考成法识事理。而所行或出于私意。此君子所以读书为贵。而读书之要。又莫先于立志。志者心之所之也。必须立定其志而后。讽玩舂容。优游渐渍。义理以之融洽。见识以之贯穿。行由跬步而达千里之康庄。功始一篑而到九仞之崇高。则忽不自知手之舞足之蹈。而书与我浑为一物矣。不亦乐哉。彼涉派流而不探其源。嚼皮壳而不咀其肉。则所谓书自书我自我耳。虽日诵万卷。何益之有哉。惟国卿其勉之。
二皓堂曹公遗集序
天下之为人兄弟。而联徽并耀。可传于后世者。于汉而有陈氏之二难。于晋而有陆家之机云。盖天伦之难得者也。近世有二皓堂先生兄弟者出于南州。而其伯父慈溪公尝以所受于埙篪两先生之门者。悉以教公兄弟。固有以启发其端序矣。既又负笈从师。求道之志益切。兄登于斗庵金先生门。弟学于梅山郑先生席。讲究其所未知。得闻其所未闻。而日月征迈。皓首无斁。乃以天伦知己。翛然相对于二皓之堂。所勉者日用彝伦也。所讲者圣贤经训也。卒岁优游。不知世间声利之为何物。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则岂非所谓天伦之难得者欤。呜呼。公之家学所由来者远矣。林溪翁倡之于前。慈溪公继之于后。家庭之间承受有的。则虽其姿质之美过于人。而擩染化导之力。亦不可诬也。今观于遗稿。其诗若文。皆质而不华。淡而不厌。非觚墨之徒所可能。而独惜乎杜门潜处。务自韬晦。当世之人。犹不得以尽知。则况于旷百声沈之后乎。太史公曰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诚千古悲叹之辞也。日公之裔孙秉奎甫赍遗稿一册来示余。因请弁其卷。余虽耄废不足以堪此。而窃悲二公之名湮没而不传。又嘉慈孙之请。遂书一言于卷端。以自附于君子阐幽之意云尔。
竹坡李公文集序
易大传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盖屈而求伸。非贪进也。蛰而存身。非果忘也。直安于所遇而已。余尝以是观于世之君子。不贪进则必果忘。而独竹坡李公。其安于所遇者欤。噫公以聪明之姿。有博雅之才。学足以黼黻皇猷。行足以陶范乡俗。而半世词场。匍匐而归。颐性灵于物外。寓至乐于黄卷。嘐嘐自适。未尝有求伸之志。而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日用所勉。只是存身之道耳。与金鹤沙,赵涧松诸先生。往复磋切。道义相契。则不贤而能之乎。今观于春帖之诗至诚之策。槩可知矣。呜呼。今距公之殁数百有馀岁矣。沧桑屡嬗。影响寝泯。则太史氏湮没之叹。不亦可慨乎。公之嗣孙元植等。衋然追慕。收拾遗唾。编为二册。而问序于不佞。辞不获。略叙所感。以塞慈孙之请云。
求忠堂李公遗集序
呜呼。天地之间。理义之实。孰有大于孝亲忠君之道也哉。忠孝无二致。故君子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岂欺余哉。今观于求忠堂李公遗集。益知其信然矣。盖公以澜翁之遗孙。得天畀之至行。孩提有知。便以爱亲为心。其侍病也有斫指之诚。其庐墓也。有攀柏之痛。凡所以事生事死之道。无所不用其极。而风树不待。俯仰靡逮。则乃忾然而曰生我者亲也。长我者君也。君亲一体。所在致死。则无宁以未及于亲者。移之于君可乎。虽然我无官守之职。我无封疆之寄。则虽有芹曝之忱。亦徒然无益也。盖闻国家阴雨之备。莫急于兵器与田械。而硫黄者兵器之最要也。水铁者田械之利用也。二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者不备。则无以制敌。故往岁壬丙之刱。驯致土崩。可胜叹哉。于是陆走水行。蹑千里之危险。露行草宿。阅十载之星霜。或得神人之指告。或占光气之自呈。采硫黄于绝险之巉岩。得水铁于无人之穷谷。续次输纳。以给需用。三军之士无器械不利之叹。八域之民无沟壑颠仆之忧。则公之所以为 国尽忠。奚趐居官者之尽其职。守土者之效其忠而已哉。若公者可谓忠孝两全。而能尽其移孝之道者也。尝以自扁其堂曰求忠。公之所以一念兢兢。固不在是欤。是以 圣朝之酬忠赏功。亦已隆显。而公一切辞避。泊然无意于世。则张南轩所谓无所为而然者是耳。不亦伟哉。遗箧所拾。不过岱华之毫芒。而其望美怀亲之咏。诫子记事之篇。蔼然出于忠孝之性。则其可传而无疑也。公之后孙殷雨甫携遗卷示余。因请弁其首。余非能言者。而窃感其遗风远韵。足为为人臣子之劝。于是乎书。
栗里世稿序
栗里世稿者。缶林氏三世遗稿也。洪氏之世。自敬斋先生以来。文学相承。蔚然为南州之望族。而近世又有岭下翁。以邃学清文。克绍前烈。胤子栗溪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公及孙三畏公。壹遵家学。祖贻而孙承。父传而子受。天地菁华之发。尽萃于一室。于乎伟矣。太行之脉。列为青柯仙掌。长江之派。流为滥觞清冷。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也。其视夫杨伯起之祖孙清节。苏明允之父子文章。何遽多让乎哉。惟其家性务自韬晦。不喜纂述。略有所著。而又不屑收弆。故今其撤拾。不过九鼎之一脔耳。甚寂寥乎。然其为文。简详而有理。诗亦淡泊而有味。蔼然皆仁义之发也。诵其诗读其书。有足以知其人者。则亦何必多之为贵哉。公之孙羲钦君。将附之剞劂。使其孙晦根问序于余。余虽耄荒。而义有不得辞者。遂负席构拙。以塞慈孙之请。
龟崖曹公遗集序
朱夫子叙丰清敏遗事。引孟子源泉混混放乎四海之训。而深叹夫士大夫之不知用心于内而立其本。以至什伯中未见一二。申致慨惜之意。盖君子之学。必以本立为贵。而夫子之时。犹以未见为叹。则俗之弊也久矣。况陵夷至于今日乎。呜呼。若近故参议龟厓先生曹公。真所谓有本者。而朱夫子所叹未见者。其在是欤。观其平居暇日。所以治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6L 页
心修身者。大抵皆天彝物则日用平常之道耳。是以事亲则极其志体之养。御家则尽其威爱之节。不察察于苛细。不汲汲于名利。而及其弱冠蜚英。筮仕 王朝。则又不以资级为念。立朝五十年。沈沦下僚。而泊然无毫发分外之想。是其本根之不挠不夺。岂非什伯之一二可数者哉。既又登定翁之门。益闻其所未闻。而穆然端坐。专意向理。日以心近等书。为口诵心惟之资。推己而及于人。由家而施于乡。其体认之工躬行之实。至蒙师门之奖诩。则凡世之骛枝叶而为能。做模样而为恭者。相距远矣。盖公承二溪之绪。游有道之门。其有本既如是。而发于言者。无非仁义之蔼然。则亦岂可翳没而莫之传。以著其承受之有自也。乃者公之胤子秉秀甫收拾遗唾。编为数𢎥。图所以不朽。而使其子世焕赍书问序于余。自顾耄荒何足以堪是寄。第以余于公。与有同门之谊。每以不得一承眄睐。为白首穷庐之感。今于是役也。不敢以不文辞。因悉次是说。置之卷端。使吾党之士。知徇其本而用力焉。则亦庶几作兴之一助云尔。
城隐申公逸稿序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H 页
日申君敦植以其先祖城隐公逸稿一册来示余。因请弁其首。噫甚寂寥也。然按公以纯悫之姿。生阀阅之家。以悔堂先生为父。以虎溪,晚悟,懒斋诸公为子。服袭忠孝之裘褐。饱饫义理之刍豢。居作述之间而蔚然有是父是子之称。成周气数之萃于一室。不亦盛哉。侍庐于前后之丧而血泪无乾则如其孝也。奋义于执徐之难而艰危不避则如其忠也。持身则以谦卑自牧。处世则以济恤为务。日用可见之行。无不是家庭之遗范也。至若辛亥再疏。义理昭晢。辞气森严。虽钱氏子袒胸受箭之勇。无以加焉。其见道之明。树立之卓。非一时慷慨之可能也。不朽莫大于是。文词之寂寥。又何足恨哉。姑书所感。为城隐逸稿序。
云坞赵君遗集序
邹夫子有言曰。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余以是言。历观世之君子。其能卓然自立。不为时俗所变者。盖无几焉。噫俗之弊也久矣。今以云坞赵君遗卷观之。庶几所谓豪杰之徒也欤。盖君以英达特异之姿。有强毅不屈之操。闻塾师之一言而知行能著于妙龄。揖时相之援引而志节逾坚于要路。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7L 页
云视浮荣而有千驷不顾之志。壁立颓波而有万牛难回之勇。则此岂章句之徒所可同日而语哉。不宁惟是。其祥顺之性。出于天得。慈谅之行。著于日用。故其事亲也生死葬祭。无憾于始终。其处族也睦姻任恤。无间于疏远。以为刚直也而未尝不温裕。以为峻整也而未尝不敦厚。则有子所谓本立而道生者。非是之谓欤。及其岁晏。筑亭于紫阳山下。恬静修养之馀。间以抱膝吟啸。托意于孔明。赋怀于元亮。尝有隔世朝暮之感。而其愤世伤时之恨。每发于为文。是以其文也雄伟激切。不袭前人之轨范。不顾时人之指摘。而沛然若山崩而海决。则后世子云。安知无掩卷而流涕者欤。其允孤映奎甫驰书问序于余。余虽耄荒。窃悲其志。遂以一言置之卷端。自附于阐幽之意云尔。
沧洲朴公文集序
士君子之立于世。当先观其大者。大者既立则馀皆可推矣。 国朝穆陵之际。沧洲先生朴公起于草莱。其所树立。卓然有可观者。闭户十载。简亢自持。未尝有当世之念。及其遭逢清明。直声动人。一陈于 经筵而阐明春秋之义。再发于槐院而触
拓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8H 页
犯䨓霆之威。至柔兆翟乱。冠屦倒置。则挺身赴义。不顾自全之计。又与柏府同僚启论丙子事。辞气凛凛。烈于秋霜。虽古之卫史之直汲尉之戆。何以加焉。虽然公之所以致此。本之则有。尝与石溪李公切磋道义。有岁寒之契。又从旅轩先生游。服膺义理之训。讲讨出处之义。所闻所见。粹然一出于正。故其主一之铭曰。处事接物。当分善几恶几。严立主宰。不为逐物意移。即此而见公之大节。皆从学问上做来。而非一时苟然而已也。是以密庵李先生题其墓曰。整容谨节。口不出恶言。清阴金相公志其竁曰。君子之节。君子之学。噫一时知德之评如此。其大者可知也。至若齐家之规范。牧民之仁恩。莫非学问中一事。则亦何必枚举哉。今箱簏所传。虽甚寂寥乎。而百世慈孙之情。有不忍湮没者。胄孙载万氏收拾若干卷。图所以不朽。而遣其孙禹洛问序于余。余非能言者。而窃不胜旷世山仰之忱。谨书此以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