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附录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8H 页
家状[赵镛肃]
府君讳性家字直教号月皋。赵氏籍咸安。上祖高丽元尹大将军讳鼎。其后有讳悦官工曹典书。丽运将讫。与圃隐,牧隐,成卞金诸贤会一处。各论所执。遂与晚隐洪公载,茅隐李公午,丹邱金公厚。各归乡里。相往来吟咏而有四贤盍簪诗。时人拟以采薇歌。至孙渔溪先生讳旅。 赠吏判谥贞节。 端庙朝生六臣之一。生讳铜虎。屡典府县。治绩优良。 赠参判。四传至讳益道。 仁庙朝讨逆适策勋券。特赐岳王精忠录。 英庙朝 赠参议享道溪祠。生讳咸元 赠司仆寺正。生讳琏学行 赠经筵参赞官承政院左承旨。生讳棱号松庵。以见卓学博。能诗善笔。见称于世。道儒屡发俎豆论。而以院禁待时。是为府君六世祖也。高祖讳元耆。曾祖讳经镇。本生讳元老。以次房为叔父后。赘寓于晋之月横。甘澹泊嗜文籍。常著鹤氅衣。风采映人。不幸早世。继配文氏。同时下从。州志载烈行而朝家命旌复焉。祖讳澳。四岁而失怙恃。酷祸之馀。茕孑无依。就育于两外家。晋阳郑公日中见而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8L 页
爱之曰此是名祖裔烈妇儿。后必振矣。遂纳为馆甥。取家计移桧山。距月十里。平生以不省父母颜为至恸。而阐扬烈行。其血诚攸格也。考讳匡植 赠童蒙教官朝奉大夫。有至性潜德。仁惠勤俭。以成家业。妣 赠令人金氏。父锡信。以 纯祖甲申二月十六日生府君。自幼聪颖迈伦。以生理不赢。至十岁犹未上学。而见识言论。已服长老。既就傅。不待教督而自趱课程。教官公亦使勿涉家务。得以专精于学。故弱冠而经史百家。已涉猎殆遍。自后抱负既博。见解亦精。其所著作。克追大家模范。不袭流俗口气。又善于功令文。每入场屋。多士影从。屡发解额。辄居上游。一方之人。方且仰如山斗。睹若星凤。而府君不以为吾事止此也。闻芦沙奇文𥳑公崛起湖南。以主理真诠。为吾道之倡。以 哲宗辛亥。徒走三百里。具文贽谒见。遂屈己事之。既慎言敏行而就正焉。博学详说而反乎约以造道醇如也。自是游从益盛而名实彬彬矣。壬子陪教官公自桧山返月里。定省外恒处塾舍。冠带终日。以延宾友。书卷之傍无馀物。讲论之外无他话焉。 高宗丁丑。寒洲李公震相南游而到沙月里。请府君赴之。先行乡饮礼。继开讲座。因与寒洲诸公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9H 页
同登锦山。赏虹门望沧溟而徜徉自适。唱酬以诗。及其分张也。以古人赠处之义相勖焉。癸未筮仕缮工监监役。道荐经学也。府君尝病学规不立。士趋靡定。命家中诸少与邻并秀才。春秋约会。会之日背讲所读书于师席。质疑辨难。名曰汾西讲约。讲前行相揖礼。讲罢行导饮礼以退。其仪节盖仿栗谷先生海西讲约而成者也。置亭溪上。扁以取水。取水哉奚取之义也。以居诸生。俾为朝夕讲习之所。时仲弟横沟从祖父。即其傍而为亭。夜则月轮涵潭。清光可爱。府君日与诸弟。联床起居。征迈进德。不知老之将至。朋知之远近相过者。后进之受业请教者。日相填门而盈座。或随事而切偲之。或因材而钳缒之。子侄诸孙列侍左右而应对惟恭。文学行义。为南州之矜式焉。丁亥渊斋宋文忠公秉璿因观海行。迂路相访。信宿款洽。盖虽面分伊始而声闻向慕有素故也。癸巳州牧因方伯指挥。敦请府君为都约长。设讲于州之黉堂。选治内之有学行者。署名立约。授以讲规。使之分教州里。更以春秋合讲于州。缝章济济。寔有邹鲁之风。前后以多士之请。庠塾临讲者多。而惟丹山之新安社。嘉树之观善堂最盛云。侯伯来莅。必先遣吏存问。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29L 页
馈以酒肉。或躬访致礼。或诹以政事。实德之孚于人者如是。甲午有东匪之讧。竟致岛夷入闉。至乙未有罔极之祸。府君遂避地于方丈山穷箐石穴。名其居曰方丈石室。又因姓讳为邯郸心室。盖用朱子邾忻故事。而亦寓渊明改名之义也。日与樵牧忘形。猿鹿成伍。为晦迹灭景计。而府君以高年宿德。望重当世。方丈亦三韩名胜也。四方抱于山。于人之愿者络绎踵门。府君又不得已随遇引接。各尽其欢。名位显著如崔勉庵益铉,宋心石秉珣,赵小雅性憙诸公。千里命驾。致其慇勤。如崔溪南琡民,郑老柏载圭,奇松沙宇万诸贤。以同门谊尤源源。而年辈差后。皆执席间之礼惟谨焉。其馀谒文问业之徒。一并谢遣之。入山以后无洞外一步。而尝以灆溪院长。略作天岭行。先时院长例以本道巡相为之。而遥带任名而已。物议病之。始以儒林荐望。而府君首膺是任。故黾勉临院。享仪讲规。定为常式。南冥曹先生文集累经诸贤釐正。而尚有未尽梳洗者。乃于重刊之役。众论纷纭。故府君多所订定。而作文告成于祠庙。且神道碑有尤翁所撰。而此边人士拘于党论。置而不问。府君为是发论。使远迩儒绅。宣力周章。伐大石以竖之。唤醒斋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0H 页
河公遗集尚未脱稿。府君为之校正。倡同志印出而行于世。壬寅以耆社覃恩。升正三品通政大夫。甲辰六月六日。考终于寝。寿八十一。越明月某日。权襄于方丈寓舍之旁麓。襄之日士林会者数百人。后几年某月日。迁而合封于淑夫人李氏之藏。桧信旧庄之案山负乙原也。因地形夫人居右。夫人星山人。父敬范。高丽名臣文烈公兆年后。端庄贞淑。奉尊章以孝。事君子无违。壸内诸务。秩秩然有综理焉。先府君四十年而歾。府君天资高明。气宇宽畅。仪观端俨可象。声音洪亮有韵。眉眼炯秀。须髯疏长。翛然如皓鹤之栖林。皭乎若芙蓉之出水。承事两亲。爱敬兼至。六十年如一日。居丧以礼。哭泣之节。馈奠之仪。不以衰老自懈。三年之外。上墓必哭。庙必朔参。出入必拜。有事必告。遇新物必荐。未荐不先口。齐必变食。祭必致悫。隆耋犹然。继述志事。毕生不忘。曾祖考妣以下墓。皆修石仪。又竖小碑。略记世系事行之实。与三弟有因心之友。处同枕被。出共屝策。居忧而伯守殡仲庐墓。叔季更迭两在。或试而联榜。或学而同门。并德齐寿。久享三乐之一。有一妹适郑氏而寡。只有三女而贫不能家。府君一心矜怜。终始赒恤。又择其远族子而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0L 页
嗣之。御家必以恩义并行为主。夫妇之际。相敬如宾。男女之别。授受不亲。课儿孙以书。使之日有定规。外用什物不入于中门。内间衣服不晒于外庭。虽童仆女奚。咸知戒饬而无敢喧笑胡乱。故闺门肃穆如治朝焉。待人接物。和气蔼然。好善而若己有之。箴过而使自悔焉。色笑云为之间。畦畛不设。城府洞然。以至㬥悍者献其恭而狡邪者不得售其伪矣。上之义方垂教。下之干蛊有裕。可谓作述之而无忧。故府君口不道泉谷。足不及稼圃。素襟冲淡。世尘不染。惟枣歜于经籍。蛩蟨于朋友。沈淫义理之府。切劘礼法之场。居安资深而大本立矣。閒与同志。优游乎萧寺名亭。登临乎佳山韵水。淘写湮郁。发舒性灵。见其一理昭著。万物同流。则仁智之乐。沂雩之趣。可得而言矣。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以一身而备四时之和。明通洒落。笃实辉光。日用之间。坦然由之而自不踰闲。尝于楣间。手书揭江湖性气。风月情怀八字。乃其所自命者。而继书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咏自在诗。饮欢喜酒十六言以尾之。此足以知府君气象也。又以细楷题遍四壁。皆朱语训门人篇也。此是府君亲切示人之意。而慥慥进德。顾諟明命之工。又可见矣。当世鸿匠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1H 页
硕儒无不遍交。而一登湖门。气味投合。𥳑淡家计。不约而符。从游三十年。研穷天下之理。讨论天下之书。自太极动静之妙。人物偏全之分。道器上下。性情体用。明德是本心。气质无两件。与夫立志之方。存心之要。体察欲其密。践履欲其笃。辞受取与之有义。进退行藏之合道。以至于古今治乱。贤否得失。世道人心。邪正是非。经旨之异同。礼制之正变。而无一事之有隐。无一言之不契。抠衣之初。便许以泰山明复。及乎中身。戒以刊落枝叶。收功一原。末乃有单传密付之猥笔一篇。噫衣钵之托在是矣。然而难与不知者道也。府君事师之诚。迥出等夷。远程候问。每岁二次。及其葬也。方在居忧中。而制师服以赴之。服用期制。忌日为岁除而祭需钱有定数。不敢过越前后而终身无阙。祭用酒盏烛台香炉盒。皆襄礼时致奠具也。状德发挥。谱年编摩。皆费十年精力。极其慎重。前后三刊集。出力独高。壬寅刊毕。一边人以文集中论道说。与先贤有异。飞文攻击。气燄益鸱。府君一以无辨。为止谤之道。其人在素亲则与之绝义而曰贤哲之被诬受蔑。从古所不免。岂独吾师也哉。吾辈当益尊所闻。益行所知。以俟百世之定论而已。其于华夷之辨。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1L 页
凛如也。甲申变服。府君恒著大袖而曰君之乱命不可从。以此获罪所不辞也。至于剃缁则誓以一死无多言也。虽小文字。年月必系崇祯永历等号。虽寻常服色器什。出自异域则不近也。养德林泉。与世相违。而常以忧国伤时。寤叹不已。上蓝之涕。古柏之感。往往发于诗句之间。谈经说礼。但求本文正义。而不务自家立说。不用私智之凿。行其所无事。尝惩世儒口耳之习而曰多言害道。且起争端。使同志失和者职此也。又曰朱子以后。经术大明。非言之艰而知之艰。非知之艰而行之艰。且道者公共于天下。而无一物之不体也。心者存主于一身而无一理之不具也。故道得则百事是当。心定则万物皆顺。不务心得。腾诸口舌。以为誇智眩能之资。此今人之学所以异于古人者也。故府君之学。心与理一。文与道合。言行相顾。表里交修。威仪容止之则。无失于急遽之际。戒惧省察之功。不弛于燕閒之时。温雅而兼严整之气。刚方而含弘大之量。而致知居敬之方。贯一生而终始。至于晚年。深造自得。左右逢原。宜若无所事事而犹不自暇豫。每日明窗。整摄衣冠。䌷绎旧闻。以试不忘。夕后点灯。亦有定课。诗书四子。掩卷默诵。到不通处。旋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2H 页
旋翻阅。故经子常在坐右。至病革时始撤去。府君之为学。可谓惟日不足。而一息尚存。不容少懈者欤。文章典雅渊博。闳深古健。根柢乎经腴。妆点以史波。神机巨轴。为文坛之主盟。诗又标格崷崒。声调匉然。一气槃物。天葩辉映。笔落而已脍炙人口。笔画俊爽遒劲。每古法三分己意七分。而尝曰须一心要正。万毫齐力乃可。人家扁额屏帖及书牍诗轴。在在珍藏焉。府君之葬也。知旧门人有挽词者矣。有诔文者矣。而至于数百页之多。盖诸人之观感不一。称述各异。而其以为程朱正脉。韩欧真髓则一辞而无异焉。府君平生好蓄书。至五千馀卷。每看书。必抄其要切者为一册。家藏观书杂录数十册。诗文杂著总二十卷。一子宗奎义禁府都事。先府君一月而终。次孙镛禹成均生员。后府君一朔而亡。长孙镛肃承重服哀。孙女婿权凤铉。曾孙曰虎济曰骏济曰益济曰鹤济。玄孙圣来冠而英来以下并幼。呜呼。府君之殁。距今二十有四年矣。行录文字。尚尔未备。不惟世乱家故为所挠夺。而慎重之地。实未敢轻易下手也。今又一病缠绕。殆成沈痼。若见一朝溘然则不仁之罪。无地可赎。用敢述其平日趋庭时所见闻者。以请于立言之君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2L 页
子。伏惟幸垂怜而采择焉。岁丁卯四月日。孙男镛肃谨录。
行状[权载奎]
先生姓赵氏讳性家字直教。以其居月峰下。故号月皋。赵氏本出咸安。高丽大将军讳鼎为始祖。其后有工曹典书讳悦。见丽运将讫。即还乡。与同志啸咏以终。至孙渔溪先生讳旅。 赠吏判谥贞节。 端庙朝生六臣之一也。五传而有讳益道。 仁祖适乱。再策勋券。后 赠参议享道溪祠。二传而有讳琏。以学行累 赠至左承旨。生讳棱号松庵。富学识善诗书。寔先生六世祖也。高祖讳元耆。曾祖讳经镇始寓晋之月横里。性澹泊。以文籍自娱。早世。继配文氏下从。 朝廷命旌复。祖讳澳。考讳匡植 赠童蒙教官。仁惠勤俭。以创家业。妣 赠令人金海金氏父锡信。以 纯祖甲申二月十六日。生先生于桧山寓第。幼而聪慧绝伦。见解发言。往往屈长老。上学自能嗜书。不假师督。矻矻诵读。或忘寝食。教官公亦欲大就之。不使一涉家冗而得以专精。以故弱冠而经史百家。涉猎已过。为文章追古作家轨范。又善功令业。大噪场屋。屡捷乡解。既而曰吾岂止于是而已耶。闻芦沙奇先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3H 页
生崛起湖南。得圣贤之传。即徒步三百里。文贽谒见。时 哲宗辛亥而先生年二十有八矣。奇先生爱其天资之疏通。负抱之渊博而欲纳之于真儒之科。谆谆开谕。先生脱然如大寐之得醒。遂委身而事之。自是务学尤笃。士友之过从者益众。患所居之僻陋。壬子陪教官公还月里。非定省则不离书堂。冠带以延宾友。讲论文字外无它语。子弟学生咸遵教。不敢以亵服或前。亦不敢以閒话浪度也。 高宗癸未有荐者。 授缮工监假监役。先生尝病学规不立。士趋靡定。与门内少年及邻闬秀才。定讲规春秋二会。而会日先行相揖礼。乃讲所读书。质疑辨难。讲罢行导饮礼。名曰汾西讲约。置亭家东之溪上。扁以取水。以居诸生。时仲弟横沟公性宅为亭于其傍。而兄弟同处焉。楣间手书揭江湖性气。风月情怀八字。盖自命。而又以细楷写朱语训门人最切要者于四壁。以诏诸生。于是远近老宿新进之来者。日以填门。讲论经礼。商略古今。而子侄之如芝兰玉树者。环侍左右。以供使令。一时文学风流。照耀南服。丁亥渊斋宋文忠公秉璿因观海行。委访信宿。致意甚慇勤。盖面分虽始而声闻有素也。癸巳州牧因方伯指挥设讲约。敦请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3L 页
先生为都约长。选州内之有学行者。授以讲规。分教各里。以春秋合讲于州学。而使都约长主之。又以多士之请。庠塾临讲者多。丹城之新安社。三嘉之观善堂最盛。侯伯来莅。必先遣吏存问。馈以酒肉。或躬访诹以政事焉。乙未国家有罔极之变。而寖寖然将为沦胥矣。先生遂挈家入方丈山最深处。所谓中山者居之。日与樵牧忘形。诗律遣兴。为潜光灭影计。而先生以高年宿德。望重当世。方丈亦三韩名胜也。四方抱于山。于人之愿者络绎踵门。先生又不得已随遇引接。各尽其欢。名位显著者则如崔勉庵益铉,宋心石秉珣,赵小雅性憙,崔溪南琡民,郑老柏载圭,奇松沙宇万诸公是已。溪南,老柏,松沙以同门谊。尤源源而年辈差后。执礼惟恭。其佗谒文请业之徒。皆谢遣之。壬寅以耆社覃恩升正三品通政大夫。甲辰六月六日考终于寝。享年八十一。以礼月葬于所居之旁麓。后又迁而合封于桧山负乙原淑夫人之藏。因地形居左焉。夫人星山李敬范女。端一贞淑。配德无违。先先生四十年而卒。先生形貌不大而净洒。须髯疏而长。声音洪而亮。薄嗜欲厚天机。富蕴蓄善谈论。皭然如芙蓉之无滓也。浩然如江河之不穷也。奉二亲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4H 页
至六十年。婉愉洞属如一日。居丧执礼。不以衰老少懈。服除上墓必哭。庙必朔参。新物未荐不先口。将祭屏酒肉。躬检馔品。诚意动人。所奉祀曾祖以下墓皆具石仪而竖碑记迹。笃友三弟。处同枕被。出共厞策。居忧而伯奉筵仲庐墓。或试而联榜。或学而同门。并德齐寿。为世所艳。有一妹适郑氏而寡。秖育三女而贫不能存。一心赒恤。又为之立后。御家不屑屑于口语而躬行以示之。夫妇未尝有昵语。男女不得亲授受。子孙循循有雅饬。童仆女奚无敢喧笑胡乱。外用什物不入于中门。内间衣服不晒于外庭。斩斩如也。事师之诚。迥出等夷。远程候问。岁必二焉。及其葬也。方居忧中。而制师服以赴。状文谱编。皆费积年精力。期无未尽。忌日助需钱。岁有定数。终身无阙。前后三刊集。出力独高。一边议论。以文集中论道之作。与先贤有异。飞文鼓扇。祸将不测。先生一以无辨为止谤之道。其人在素亲者则相绝而已。乃曰从古圣贤。不能无屈伸。在吾师而独免哉。吾辈之道。惟当益讲遗书。益张遗绪。以俟皓天之复而已。凡于斯文事。苟在吾力之可致者则未尝或辞。如南冥曹先生文集之重刊及其尤翁所撰神道碑文之刻立。如唤醒斋河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4L 页
公遗集之印行。或为之参订而更定。或为之发论而助成。于贤士友诚心好之。洞然无畦畛。寒洲李公震相南游至馀沙。多士将行乡饮礼。继开讲座。请先生临之。即赴焉。因与寒洲诸公。南走百馀里。陟锦山窥沧海。及其分手。相赠以言。隐然有千载之期。如芝窝奎元,双洲泰元二郑公,石田李公最善。莘村金公禄休,晚醒朴公致馥,醉莲权公秉太皆为莫逆。会辄亹亹讲说。间以唱酬。不知日之夕而夜之午也。谨华夷之辨。甲申变服。恒著大袖而曰此夷之始也。君命亦有不敢从者。以此获罪。所不辞也。至丙申剃缁则曰吾志已定。宁死岂忍此乎。虽寻常服色器用。出自异域则不近。闻岛人蹂躏。生民涂炭则衋然伤叹。往往发于诗句之间。若夫先生之学问则以聪慧之资而用专一之工。又得渊源之正矣。盖其一生。无他嗜好。惟枣歜于经籍。而上有贤父。下有贤子。使先生口不道泉谷。足不及稼圃。专心致志。掴血棒痕。以致地海之负涵。而及登湖门。臭味相符。从游三十年。天下之书天下之事。无不讲质而得正焉。师门引进。极有次序。始焉诱之以高著眼大著肚。中焉戒之以刊落枝叶。收功一原。末乃有单传之猥笔一篇。而得闻性与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5H 页
天道。其为学始终。槩可见矣。然于经礼。但循环熟复。咀嚼其意味而不肯立说著书曰。多言害道。且起争端。又曰朱子以后。经术大明。非言之艰而知之艰。非知之艰而行之艰。且夫道者。吾身当行之路而吾心所具之理。若不务躬行心得而徒腾诸口舌。以为誇智眩能之资则非为己之学也。是以其蕴而为德也。真醇和厚而无机械惨刻之意。清通洒落而无系累鄙吝之私。其著于威仪容止之间。日用应酬之际者。坦然白直。无甚检押而亦不踰闲。自世之屑屑于辨析训诂者而观之则疑先生或浑沦。自世之役役于繁文末节者而观之则疑先生太𥳑易。然皆未能深知先生者也。先生之所以保得天然灵襟而不犯造作。如水流花开之自在者。其在斯欤。至于大耋。犹不自暇豫。每日明窗。整摄衣冠。六经四子。暗诵䌷绎。夕后点灯。亦有定课。有时披阅潜玩。是以书册常在左右。至疾革时始撤去。呜呼。非所谓与之俱死生而一息尚存。不容少懈者欤。先生好蓄书。至五千馀卷。每看书。必抄其会心处为一册。又观书劄录若干。诗文杂著总二十卷。其文章遒健有骨骼。萧散无纤腻。绝不类时人口气。笔画亦如之。在在为人家珍藏。今年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5L 页
秋。士论齐发。以先生配享芦翁之高山祠。一子宗奎都事。先先生一月而卒。孙镛肃能绍祖业。镛禹生员。孙女婿权凤铉。曾孙虎济,骏济,益济,鹤济镛肃出。镛肃录先生平日事行为一通。嘱载奎以状之。载奎人文俱下。固不敢当是役。而第以通家子。得蒙先生眷诲殆近二十载矣。思欲区区效悃于后事之万一者。讵有已哉。乃敢依原录而参以瞽见。纂次之如右。因窃惟念先生生丁叔季。不得有为于世。嵌岩以终。不能无致疑于天。然以其有功于斯文者言之则可谓大矣。芦沙先生以希圣之学。契天之道。潜居枯淡。知德者希。先生在异省十舍之外。而首先及门。以其所得。来唱吾岭。吾岭之士。由是而稍稍亦及门。使芦翁之道。大行吾岭。又因先生而有单传一篇。使天命之全体大用。昭晰如日星。其视得位而致区区事功于一时者。果孰优而孰劣哉。然此难与不知者道也。敢以此奉质于世之立言君子。以听其可否云。谨状。戊辰九月日。安东权载奎谨状。
高山祠配享奉安文
猗欤芦翁。奋起南服。明理斥邪。斯文正脉。惟是先生。最先赍贽。质礼问经。馀三十祀。语颜则悦。告曾曰唯。
月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636H 页
一部猥笔。授受宗旨。惟敬与义。曰明曰诚。夹持相资。至老尤程。慈祥恺悌。洒落通明。山颓以后。寓慕羹墙。谱年状德。摹写克详。有侐新祠。高山仰止。初焉舍菜。今将禋祀。配以先生。第一东位。亦有五贤。同室以次。为象平昔。訚侍成列。玆涓吉辰。妥侑如式。庶赐歆止。保佑无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