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浑斋集卷之十一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浑斋集卷之十一
 行录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5H 页
晚柏洪先生行录
教翼从晚柏洪先生游者。四十有一年也。其未学前与已学后。言行弛张。始终本末。详察而周知。宜莫如教翼者。而先生大意之已见。大德之有閒。无愧为百世师。而不可使之泯没无闻。故每欲记录我所见之行所闻之言。以为后日秉笔君子所取徵而发辉阐扬之资者久矣。而学陋口悱。有待未就。日者先生之子约厚抱其自述者而来示曰。此先考行录也。今将质之于府君同门君子。而请受行状及志铭伏计。愿长者检点而损益之。愚因告之曰。君之就我谋者幸也。凡子孙之于父祖。苟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私意者。善溢其真而唤做别人也。岂为其实迹也。如或毫发欠实。是欲显其先而反浼其先。后世或有如是者。遂令识者不觉裂眦。非直也于渠不容其欺天罔人之罪。彼见卖而下笔褒宠者。岂亦可以免夫好仁不好学之讥也哉。君之所述。必不如彼矣。与其自述而或致君子之疑也。孰若收人公笔而并与自述者。合质见信也。谨按先生南阳洪氏。讳理禹字文杓也。就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5L 页
学于鼓山任先生之门。得赐晚柏之号。高丽金吾卫同正讳先幸为鼻祖。十一传至讳瀚吏曹参议。 本朝燕山戊午士祸。杖流庆兴。经卒定平。又三传至讳谨臣军器寺佥正。谪洪原。于公为九世祖也。高祖讳载汉。曾祖讳夏昌。祖讳哲靖。考讳一泳。娶金宁金氏弘一女。举一男。因服贾于岭海。积年滞留。人皆认其丧配也。乃为行媒议昏于庆州李允起之女。备礼亲迎。李氏举四子。公其第三也。公性近古狂直。自少见沽美市誉而喣濡阿容者。则疾之已甚。往往忤触人。故不为乡人齿类也。尝自官榜谕乡约。公翻谚读之曰。不如是则非人也。有本宫吏来网于海。海民之收拾漏鱼者。驱击尽夺之。外邑官长犹畏其势。莫能禁止。公曳打其吏曰。上泽之不下流。都缘汝辈之所为。因欲杀之。渠亦不敢较而乞焉。作客关西。至一处忌客不纳。将露宿。至昏闻其呼求放犬。投石碎窗曰。贱人而贵畜。若等直夷狄不如也。家势至贫。虽乐岁糁蔬屡空。或耘锄归家。而土釜无烟。旋愧出野。不形饥态。然有所得则好施之。尝有东道过客粗识文字而穷无所归者。请债于公。公之所有。只茅屋数閒而已。以屋质典于举钱者而得债酬应之。竟偿其屋而借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6H 页
居人宅。夫尝出尤客之说。又客于六镇等地。见过客之衣弊露体者。解衣一袭与之。而公亦将至裸体矣。居心广博。殆同子贡之济众。行己直截。不让仲由之果勇。范尧夫麦舟付人。郭元振举钱与哀。于公犹馀事。而不以死生贰其心。亦公之不学而能者也。晚好读书。于圃于商。无不带书。丁酉与人同瓜圃。傍有塾师。其圃出之半。纳于师而受读中庸。戊戌商于岭湖。誊黄处士集风谣续选等篇而读之。辛丑商于马养岛。读通鉴大学孜孜不辍。乡党以为必将登科。号之曰时大科云尔。思山朴先生守梅山先生之训于思山。人皆穷视之。门前寂然。公独稍稍出入而钦慕之。戊申随朴先生戾洛。自谓学疑心举业于抱川疑家云矣。及见宫阙之美。因怀大贤之德。竟随朴先生。执贽请业于梅山洪先生。受读要诀。疾作旋归。盖见化于朴先生深矣。庚戌再谒梅山先生。先生曰吾老矣。君当从三溪赵某学。寻赵先生至。先生以公托之惓惓。时公将要读大学。先生曰其序文则于我受读也。翌日受序文于梅山先生。先生喜其声音。信其眸子。因又言之于赵先生曰。吾虽隆衰。不忍辞文杓也。更挽留之。盖审音而知其德之终执。观色而察其信之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6L 页
符中。其见信于大人君子之门也如此。自是益自励学。笃信师说。世俗俚近之言。未尝出诸口。而言言称圣贤成法。且雅言曰人生富贵贫贱死生荣辱。皆有定命。不可以人力而得且免。又曰人之衣之食之。皆自然而已矣。何可周旋也。是以周旋于衣食之閒者。甚疾自然之说曰只信自然而已。则束手饥死可乎。此愚无能之言也。争相非笑之。彼所以非笑者。不绎公之说出于为违道徼幸者之意也。诱之以万钟。不移其介。㥘之以百死。不易其守。惟公有是夫。是以甚患流俗而低昂者。奋激太过。至有伤和。故亦自患辞气之太露。然亦终不能黾勉苟容曰。岂有每人悦之之理乎。有一毫悦人之心。是乡愿也。宁穿窬为盗贼之事。岂可为乡愿之行乎。梅山先生以书赞之曰。天资冲朴。可与入道。公尤怀惧心。惧或不习其所传矣。讲学于塘山家塾。教诸子侄。必以要诀,小学,孝经等书为先曰。读书次第。不可违栗翁所示。至于科文。虽有栗翁并行不悖之训。不可从也。及门之士。或说科文。乃作气严斥。急于禹抑周驱。曰灭绝天理。禽兽同归者。无有甚于科文。只手排众。不以势孤自挫。后得鼓山先生所示任鹿门辨异端说。又益自信而见人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7H 页
文字。少有骈丽意作之习。虽先进之言。蹙然不乐曰。恶用是文人之陋习。以故不有专意道学之心者。初不近公之门庭也。公之弟理镐自少举钱商子。几至苟完。而年且三十。翻然改观而能散所积。与共诸宗。一朝饭糗龁匏。若固然之。而笃信好学。得全而归。斯焉取斯。理镐之子若孙。皆知学文之为常事。而今虽穷甚。然犹读书行礼。一遵其先人所垂之法。公之子又能守先法不衰。斯可见公之为芝根醴源也。自梅山先生殁后。深患仿仰无所。与思山先生相议。而移摹尤翁影帧于梅山先生宅。奉安于洪原南山斋。与思山先生每月朔望。上香瞻拜。因讲诵于前。盖慕师门所慕而慕效之也。伊时宋钦觉,宋愚圭等。以湖中乱类。闻此事。始来则赞扬之。而竟要钱。终钱不出。而乃执言曰此非尤翁杖屦之所。以猥奉影帧僭也。受付学通于营本邑。还奉影帧。因捉思山先生及公。邑邑枷囚。寅缘索赂。赂终不酬而免焉。盖事本无为故也。又抄出三学士传。有时反覆而景慕之。钦其立大节而伸大义故也。肃斋赵先生,全斋任先生于公有同门之义。公当以朋友之义处之。而反师事两先生。如事梅山先生。而老益服勤。盖其意苟欲以所事事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7L 页
之。而彊曾子而无异辞。则不较其前日之同班侪辈。乐为之退处于弟子之列而一事之也。其尊德乐义而少无系吝之私意。于此亦可见矣。性好山水。每夏移笈于萧寺。至秋而出矣。庚申携其弟理镐。搬家于北青松溪山中。亦取幽邃之趣也。越五年甲子。复还故里。考槃于栗岘楸下。植李栗桃桑近千株。以备供豆实治丝茧之资。风暖暇日。往往盘桓于其閒。所居西岩之面。摹刻 崇祯御笔非礼不动四字。用寓尊攘之意。全斋先生闻之。以高卧字及晚柏台号。与夫翠柏饱经霜一句语及柴桑风物似隆中。出处虽殊气味同。当日若承三顾惠。晋家天禄未易终等句。书送而勉大义。又书赠道北二字。肃斋先生又以河南二程农渊兄弟等字。书勉其连业之学。公及其弟益相励志讲磨不住。友爱益笃。公爱饮。饮必过醉。醉中尤不容流俗随波之人。其族中有纳钱受官者。贺者盈门。公醉入其中曰。包苴得爵。吾之门亡矣。人皆病之。又偏嗜南草。吸无休时。后绝饮而犹吸草。其弟数谏其废吸。公曰宁阙食。不忍阙草。乙丑夏。其弟就鼓山门下。说公之惑于妖草。先生因与书戒之。公奉书三复。即日断草。断犹闻臭。脏神薰动。然终不近烟竹。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8H 页
丙寅七月。其弟不起疾。痛深情怕。尤思吸烟消忧曰。吾弟属纩之前。不忍言渠以更吸之意。然将就质于师门然后。告渠灵几而当更吸烟。因往鼓山门下。仰禀其断酒之故更吸之意。先生曰扶养衰气。非酒则不可。但节饮可也。吸草则大不可。自是决意忘吸。此虽细事。其忍欲存信则大矣。己巳又哭长侄之好学者。家计益剥。人不堪其忧。而益笃其志。少无戚戚之容。人多讥其拙于谋生。然其秉心白直。则无人不叹服矣。有族人稍饶者。欲营若干产赒之。公力辞不受曰。非力食之物。于心安乎。经传中遇格言则辄书壁上。用资常目。是以满壁罔非圣贤书辞。见人为善则扬之不休。虽贱人必礼貌之。尝过北青。闻校仆之学礼者。招见而扬勉之。尝病卫君之名不正。欲叫阊阖而正之。为先进所止。事虽未行。然公之诚激于大义所关处。皆此类也。与嘉陵金平默有梅山同列之义而友善。而甚爱其才识之敏博。又与田愚子明同学于全斋先生矣。势则金有而田孤。以知则田新而金旧。且爱其才识如彼。则公之托后生。宜于金之门也。而乃使其从孙忠裕受业于田子明。又其从子畴厚继以从师之。公之所见。岂苟然哉。及祭文之分疏也。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8L 页
所失在彼。彼当引过而祛心之累。则其所以喜闻不惮改之高处。不害为百世师也。反自转而益多其过。使远近见闻者大失望于嘉陵。则以公之已见大意。岂不识是非也。公之奔师丧而归也过嘉陵。但劝其与守玄荡平消融。而不明言其曲私之所由者。是公之坦率处也。或以此疑公之大德则误矣。己卯春。以农学相资。藏修游息之占便。命其子约厚。菑畬于三水华阳山中。从其同志进士金启焕之先居于此也。其六月。公往顾山庄。重岭复水。艰辛跋涉。泄痢大作。是七月二十日也。公嘱教翼于金启焕,张锡轸及其子约厚同坐之中曰。吾于君有三件事遗托者。其一先妣出庙也。其二畴厚出继也。其三吾死后铭旌题主。不书处士也。教翼曰。出庙长者家内事也。某不敢为者也。处士之号则将有公论之不可违者也。畴厚出继则已是遂事。而但未出公文者也。当闻命矣。即日出往洪原本县。以公之所制文字呈官。曰民理禹恐鉴。伏以某之生家五代祖宗孙理镛无子。亡弟理镐以其第三子畴厚为理镛后遗言。而未及启下立案者。以其家至贫。事力不逮故也云云。而官题曰立案自是礼曹事。以此凭考向事。公见之而欣然矣。至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9H 页
若出庙事实。于公大是得正而归处也。何可隐讳其曲折。而使公之诚孝至正之情。天理自然之道。欲互回遮护。不得贞明于后世耶。以公之公心。岂不知大一统无贰嫡之大经。但甚哀其母夫人聘不奔之正贞。泣诉其不得入庙之事实于肃斋先生。先生亦惜夫人之正。后公又质此事于全斋先生。先生执大义而正言之。累质而竟不许。故至是以出庙之托。爰及教翼。所以托教翼者。视教翼若其亲弟。而虑其子侄之视教翼。无异亲父兄而信听其指挥故也。疾甚舁归栗岘本第而终。即己卯八月二十八日也。立铭旌也。教翼欲从其遗言而书学生。则公之门弟张锡轸曰。吾师门平生不入场屋。不可以不谓之处士也。教翼曰张君之言是也。吾欲从遗命者。知公之心自以为奋世太激。且一番入场屋则何敢当处士之号故也而云然矣。闻君之言而思之。则一番场屋。是未学问前事。奋世而激。虽曰过中。亦君子忧世之心而已。苟非深造乎大贤之几于无我地位者。则或不能不然也。岂可以忧世之故而不谓之处士耶。张君之言。可谓公论。因以处士书铭旌。公之灵。想亦不得不受也。按约厚述录。曰呜呼。府君雅言曰学非敬无以至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09L 页
诚。非诚无以真知。知之不真则无以实践。践之不实则万事皆虚。是乃王霸之所由分也。又曰纲纪之日益紊。风俗之日益偷。由师生之分不严故也。诚心事梅肃全三先生。于其丧也。加麻持制。如丧考妣。常以贫乏在遐。罔克就养服勤。至死为恨。为三先生谋。与同志创设景仰契。庸寓羹墙之慕。又曰君父之雠。乃臣子万世不共戴天者。常以鼓山先生便面便竹所书送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自励而励人。又曰圣贤或有以气论性处。或有以理说心处。然洛论性同之说。栗翁心气之训。是为论心性之玉尺金衡也。程子生性说。鼓翁之论得正。至若出处之义。则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乃不易之训也。身不出则言不出。亦朱子法门。而议者或有以死法而不可胶守。强排杜撰。曲成义理。眩惑一世。吾未见其可也。盖为鼓翁之得口而发也。与门徒尝论为邦之道曰。欲行周官制度。则举彻法革科弊然后可也。又曰洁身乱伦。固不可也。忘义循禄。亦甚耻也。教子弟及门徒。只教以经学念书。每有教。扣其两端而竭焉。犹恐不信及。每喻物而详说之。言言斥科文曰。今日道学不明之端。正在于此耳。是故及门之士。皆不屑科业矣。每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0H 页
讲论之际。未尝自立己见。亦未尝自广而狭人。平居正衣冠慎动止。每日鸡晨。拥衾而坐。诵孟子鸡鸣牛山景春等章,中庸四强章,西铭乾卦彖象文言,抑诗七月章,书无逸篇。昧爽而起。盥栉衣冠。展谒祢庙。退坐书室。受子侄拜。因授其日所学。不使片时放过。书册器用。各有位置。不令狼藉。或默坐体认。或口诵心思。终日竟夕。未尝入内。内外斩斩。每月朔望。越村参拜宗家龛室。后谒诸嫂氏。甲日不设燕饮。嗜酒虽深醉之时。过先墓。必拱手端行。雪来扫考墓。次及家庭。妻子有过。严责不少恕。严于内外。严禁淫祀。读书不挠身。断烟不复吸。死丧之威。易戚备至。蒸尝之仪。奢俭匹全。其自奉也俭而洁。接宾也恭而厚。以一心而主斯文扶植之盟。以一身而任后生开牖之责。静存动察。表里一致。攻己治人。体用交尽。而常以谨独自省焉。值时和煦。则携故旧同志。周览果木。肃立于晚柏台下。陶然有访随之趣焉。怛然有冽泉之怀焉。于道不惟知之又好之。不惟好之又乐之。无毫分有所为而为之。下世伪胜。托迹于长德之门而媚灶致荣者。往往有之。以故学问之士。外虽矜持而中未尝不走作于彼。而府君则不然。只寻面前一条路而已。未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0L 页
尝有顾眄之心也。夫子所谓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惟府君当此云云。噫。约厚之述非溢真。而其于满腔是恻隐慷慨。犹所未尽形容也。以予教翼观于先生。若曰少无过不及之可议者谀也。至于文具之失则于公未尝见也。大抵观过。亦足知君子小人之分也。言餂不言餂之类。公甚疾忌而教翼亦疾忌。以多知多能自以为高而有矜伐之态者。公甚疾忌而教翼亦疾忌。故教翼之于公。未尝不心服也。以此欺人。其不为小人儒者几希。公之所以为君子儒。尤可验于此等行事也。配平山申氏。只有一女。以从子约厚为子。公之丧也。朋友门人加麻三月者。五十七人。心丧期年者二人。心丧三年者三人。及葬操文来会者。五十五人。以其年十月三日。葬于栗洞坎原。栗洞公先垄也。
学生洪公行录
教翼于童年。目一杰人。其身轩轩九尺。其颜如熟枣色。双眼煌煌如明星。从容言语。如洪钟扣而大声融融焉。不拘小节。不事产业。不揉自直。竹君相似。戚兄洪文舜氏是也。天不假年。不能充操而早逝。惜哉。余今年近八耋。阅人尽多矣。更未见如是之魁杰雄姿。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1H 页
而每对人论閒气人物。必举公以證之。盖圣人则世不常出。学圣人而几于圣人之大贤。亦岂常有者哉。然自古成大业立奇伟之节者。其天姿非英特豪俊而能然乎。昔胡致堂人物伟然。议论英发。每数杯后。歌孔明出师表。朱子称之曰。可谓豪杰之士也。澹庵胡氏则又倡断三头赴东海之疏。而使虏酋不敢生南顾之心于二十四年。可谓盈尺之纸。乃能却百万之师也。余每想象则我戚兄实有这个气味。而生丁文明之运。遗处贲趾之地。施用无验。然见害不避。见利不趋。直其直而不回其心。已于乡党经行有验。若使学充而易处其地。则二胡之杰然。未必专美于当世也。余每以其身殁而永朽为恨矣。千万匪意。其嗣孙启裕使其从弟侃裕。负公之诗什一编。而请徵其遗事于四百馀里千岩万山弃藏之教翼。盖以真知戚兄之真迹者。惟有一教翼而已故也。然戚兄之世。教翼年幼。无知其实行。百不记一奈何。然于一羽可以知全凤。文章何必多究。谨惟公于少时贫极。受一富人记货书司而禄足代耕。妻子才救死。一朝富人之饲马者出他。富人请公顾马。公叱喝即退。虽百般要之。更不近门。忍饥饿而气常浩浩然。一次以状民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1L 页
往营下入酒家。有一知印踞阶不动。公号令逐出之。俄然见逐者去。率徒党数十人。盛张威焰而踊入。示若乱拳破碎。公凛然正坐。不动声色。数十恶党。渐渐无力。恭听一二言论。因以跪起中规。如闻元帅指挥之队卒。而各奉壶酒豆肉。骏奔拱接而退。其以匹夫而御众之力量。诚未可测也。盖列邑状民之于营属。虽尽乞怜之诚者。其搏触以浚膏血。自古至今。少不缓舒。而至或为废疾。或未生还者往往焉。而公则既为状民。又叱其徒党。而乃反受其供接也若彼。非英雄豪杰之器局而能然乎。公喜诗酒。其自吟句曰一身涉世似虚舟。不罹网尘何所求。诗养天真忘富贵。酒增豪气醉风流。此数句真写出其平生无物胸次也。又于常醉胜游嫌尽兴。虽逢坦路畏推轮之句。可见其不为酒荒而常无忘其履冰之心也。又于南塘第一院。真趣遂吾初。风乱墙花密。月明岸柳疏。人谋向巧违。天理自公苏。春鸟啼多事。掩门一束书。可见守分安处。不用智巧之谋也。盖诗本性情矣。故性情之正者。见于诗自道其正。是常理也。然或有智巧之士。而能以诗饰其伪者矣。故诗不可尽信。殆犹邹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也。必也知其人诵其诗。然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2H 页
后可论其人心术之邪正也。若教翼未及见公之为人与居心行事。徒诵其诗句之能言而推赞之。则安知非溢真者哉。公于教翼年长十八矣。教翼自十许岁。或遇公于廨前试士之场。或往南塘姑母宅遇之。遇必倾囊出铜。多少尽泻。不计钱文之数几何而赠之曰。买纸墨写字。盖其时公之文友如崔河二三知己。时与酒钱。而囊或不空。则宜必吝惜。虽欲施之。宜或半出。宜或计数也。而每无经营之色。而倾竭不遗。自比虚舟之诗。岂是外饰之虚文也哉。每逢教翼而如是者。以翼为公先妣之党故也。其实有敦九族之心。于此一事可知也。余既目其世。今又诵其诗。诗所言志也。犹不道其行之百底一也。盖公英豪。一言蔽之曰直而已。然公之直。岂无所自。公之先君子。即教翼从姑母夫也。教翼虽未及见。自有知觉以来。至年五六十。从先进老人。参听其言论。观感其行世者称道之说。则其不互回。峻严之气象与行己。真百夫之特云。所以出如公之英特者。而公之兄弟五人。皆以直道行世。而惟公之伯兄。余未得承颜听言。公之弟三君子。则余自成童。昼夜不相离。而晚柏,松墅二公。即教翼之严师畏友。而教翼之至今八旬垂死。欲寡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2L 页
过而未能者。实晚翁再造之恩也。欲报之德。实昊天罔极。与父母无异也。晚翁公之第三弟。松墅公之第四弟也。公讳理默字文舜。始祖讳先幸。丽朝金吾卫同正。至十二世祖讳瀚吏参议。载文献录。考讳一泳。祖讳哲靖。配延安金氏。曾祖讳夏昌 定陵参奉。配光州卢氏。高祖讳载汉。配金化金氏。考取顺兴安氏大松之女。无育。再取金宁金氏启国之女。生一子理钦。三取庆州李氏允起之女。生四男。公是首出。次理洙出系。次理禹学道纯正。门无杂宾。号晚柏。次理镐出系。晚而好学。散积安贫。号松墅。公以 纯庙丙寅十一月十一日生。辛丑九月十三日卒。寿三十六。墓洪原南沙坪酉原。配庆州金氏振玉女。辛酉九月二十五日生。乙亥八月二十一日卒。乾墓同坪坤坐。二男洛厚,锡厚。女适金敬周。洛厚取顺兴安氏。年二十九。没于庚申九月二十四日。其生壬辰十月二十三日。锡厚年五十殁。二孙启裕,侃裕皆锡厚出。而启裕承宗嗣。谨按启裕所述。公容貌清秀。眸子瞭焉。言论便便。气象凛凛。好诗酒风流。不事家人产业。知者称人杰。不知者称风流客。有出世閒之高致。无立锥地。寝无布被。所营者有一玉砚池。至今存焉。不以贫窭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3H 页
受屈于人。于时一乡大札。无一不出于公之手。亲笔册子数卷。字书极楷正。与人歌而和之。听者莫不哀感。噫。启裕所述。与余当时所见闻。吻然相符。而悠然兴怀。恍然其言论风采慷慨气象。洋洋于心目之閒。怅然坐久。泫然泪下。先儒曰人之慕名祖有二焉。一则慕而怙之。怙之者其心汰。一则慕而刑之。刑之者其心惧。然而虽有九分刑之之心。苟有一分怙之之心。杂错于其閒。一分滋长。九分朘削。此正一心公私邪正之几。一家兴衰存亡之判。窃惟公之直实直名。实为子孙之名祖而当慕者也。然则为公子孙者。慕直刑之。毋生一分怙之之心。只当一生存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偕立。令德不孤。施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所以亲义别序信。无一之不利。而所行不疑。方可以无忝夫名祖遗事。岂不可惧也哉。
先祖考学生府君行录
先祖考府君讳致松。后讳光殷。其先顺兴人。著谱四世。海东儒学文成公晦轩先生讳裕。道学大明于世。在 国朝。竹窗公讳珽。以己卯贤良。官典籍。其孙通德郎有讳义昌。播迁至洪原。因居焉。是府君为七世祖也。曾祖讳礼宗。祖讳自彬。考寿嘉善讳元益。妣全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3L 页
州崔氏赞进女。府君貌严心直。见有势力武断者之害民业坏乡风。则不小容贷。而每于大会处挫折之。故强恶吞并之徒。閒居无状之类。思不得行其私。至有作党侵凌者累矣。而即顺受而已。不与之较报。虽渠奸恶之辈。毕竟皆服其雅量。退反称道。及见之人。虽愚夫愚妇。至今称颂曰如某公之公平正直。世无其人云云。每出野。虽任情游戏之女。望见必敛容整裳。踧踖退避。不敢仰视。性甚爱酒。亦要饮。饮不过三杯曰非不佳味。人自乱德。尝曰为人子者。礼学不可不知。乃求礼说誊传。食素齐戒。祭致其诚。时则乡俗之贸贸。不归于放不祀者几希。以 英庙癸未五月朔日。生于洪原富民富上里。行年五旬时。避邻里凶徒之谋害。移居于邑之西城外。居数岁。凶徒反化而中心请邀。故乃还故里。西城人年老而逮见者。至于今盛称其威仪之肃严。心志之公直也。 纯庙戊子四月二十五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六。踰月而葬于生居里田坪旧仓岱坐癸之原。配玄风郭氏明采女。庚辰九月四日生。先于府君七年壬午七月廿六日而卒。与府君合葬。七女一男。男曰斗烈。长女适朴庆勋忠州人。次适朴庆裕。次适崔济荣。次适崔宗贤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4H 页
全州人。次适文珏南平人。次适金铸牧清州人。次适李寅权全州人。二孙教郁,教翼。教郁已没。教翼承先考遗命。泣述如右。
先考学生府君行录
先府君讳斗烈字杓彦。其先顺兴人。著谱四世。海东儒学提举文成公晦轩先生讳裕。道学大明于世。 国朝竹窗公讳珽。以己卯贤良。官典籍。其孙通德郎有讳义昌。播迁至洪原。因居焉。是府君八世也。曾祖讳自彬。祖寿嘉善讳元益。考讳致松。呜呼。府君气质。若冰壶之清。中之所有。人未有不见。府君亦不能隐忍也。晚节见家势零替。且患子孙之懒。不能自力于农业。言语閒常若为利。然性本不蔽。故未尝有为己吝啬之行矣。有忿怒而怒。未尝竟日牵滞。于食节尤极廉正。虽饥渴甚之时而逢甘旨。未尝有吸气急欲之容。而平生无一番多食过饱之时。以故平生无食饱声。又无以食滞为苦之时也。性嗜酒。每遇酒虽不醉无归。然醒必惺惺。更不要饮。又未尝费钱沽饮。盖其忍欲而且不欲冗费也。遇先忌则必前期食素。每有饮食。甚欢子姓之聚食。而得一味则分给子孙妇女。使之会食于前而呕喻乐观矣。常曰吾先祖本非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4L 页
北土人。顺兴是吾先乡。则或我子孙中。能有有志竟成者乎。人不可以不择处。北土有何择处之地乎。岁庚午春。谓季子教翼曰。事可有渐。顺兴此去数千里也。猝难直去。先于安边等地。营一基而为将归根之兆也。教翼承命营基于安边卫益之地。即于其夏。先徙教翼之妻子。将俟秋而毕迁。事不如意。是岁九月。见曾孙钟爱者之殇。因以时疾。无日无忧。至腊月廿五日。遭长子教郁之丧。服斩衰而痛甚。旋理遣曰踰五十者。非夭折也。我踰七十而不死。实过寿也。盖痛益甚之言也。翼年辛未正月十三日遘疾时。教翼已自安边来侍疾。顾教翼曰人家事变至此。汝不得不还故也。二十八日疾尤笃。夕食时命袭衣来替着。到戌时量。颔之而招家人长少来。开眼熟视而合眼。到亥时而终。寿七十五也。距遘疾为十六日。而为九日时。声音已沉微。呼吸亦短促。然欲大便则必起而出户外。至袭敛之时。身及褥席。少无亵秽之气。平生廉介。尤见于此也。遗命实多而语音难辨。惟奉先恤后一二命令之外。皆不能记存。罔极奈何。以疾病未祛之故。至四月二十七日。葬于富民丰湖西山大洞坐艮之原。配利川徐氏起昌女。是二男教郁,教翼。一女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适郑敬周河东人。癸酉秋。不肖教翼泣述。
先兄处士行录
先兄讳教郁字文伯。其先顺兴人。著谱四世。海东儒学提举文成公晦轩先生讳裕。道学大明于世。在 国朝。竹窗公讳珽。以己卯贤良。官典籍。其孙通德郎有讳义昌。播迁至洪原。因居焉。是公九世也。曾祖寿嘉善讳元益。祖讳致松。考讳斗烈。母利川徐氏起昌女在堂。公自龆龀时。厚重简默。罕言语启齿。平生无用佞。性好施而已。未尝干觅人物。虽极爱好之物。人来恳请。即与之而无难色。且无则曰无。有必曰有。而未尝有乞醢沽美之心。亦未尝有匿护吝啬之意。对人未尝说贫。在屡空之时。而虽多过客投宿者。少无厌色。自十数岁时。邻有贫饥者。每推食而食之。或包饭而去给之。天性本来然也。在兄弟閒。无彼我之别。而至于钱财相用而已。未尝称贷望报。虽急遽之时。行步常徐徐。饮酒不至过醉。曰微醺时。浑然无查滓也。吾为是而爱饮。少日一番入场屋。更不赴举。人或劝之。只答曰无才。更无他言。居处常好净扫。几案书册。未尝乱置。书字未尝取妍。亦未尝放笔。每年七八月閒。刈茅包置。以备一年缩灌之用。朔参贫不能备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酒馔。只焚香参拜曰。不愈于已乎。尤谨男女。虽垆婆之源源相见者。或沽饮则沽饮而已。无杂言。故婆亦不敢要与之言。二十再娶。而为其不閒于妇道。十数年教谕之。终是不悛。时公年三十五也。遂废房。然冀其改过。閒閒恳言之。愈罔闻。以故终身不近。然虑其子孙之或不爱敬。每言其天伦之不可绝也。其弟教翼从师友閒。闻学问之事而行一二件。一见即喜曰。此真人事也。乃读小大学及语孟。自是尤绝出入。谓其弟曰。吾欲以汝为师。汝当谨笃也。以故虽师友閒。不知公之为学也。公亦自知不足而已。一无自许之辞。然听其说文理则知的实也。晨昏不废。祭致诚敬。每于祭前一日。舍置他事。午前则讲究祭礼。午后则宰割祭物。极令洁净。夕后则衣冠静坐。以待行事。于疾尤慎。无论亲癠与儿病。不以财力苟且。缓其调治之方。以家贫亲老。耕耘捆织。刍樵采菜。靡所不为。而出外役事则戴笠。入处则正冠。未或科头露发。每于夜馀读书。油不能继晷。取松明明之。夜分乃寐。又别具小册子。誊大学一篇。每于耘田采山时。携而披阅之。读书次第。以栗谷先生要诀中所定者。期为准则。而将要读中庸而姑未就。且甚爱张公艺九世同居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之语。而与其弟教翼初异居。故议复合居。禀于庭上。而方营一基于安边卫益谨避山中而拟遂素志。亦未就志。而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以疾卒于家。距其生 纯庙庚辰三月二十日。享年仅五十一。翼年四月二十七日。葬于洪原富民丰湖里西山大洞午坐之原。配金海金氏兴律女。育一男晋镐。再聘原州边氏处翰女。生二男一女。一男十五岁而夭。次随镐。女适权▣。癸酉秋。其弟教翼述。
先妣孺人行录
先妣孺人姓徐氏。其先利川人。考讳起昌。年十六归于我先考。性行信无非且无仪。容仪则真率而无媚悦之累。言语则平易而无高厉之暴。事舅姑二十馀年。少无忤志。此一节出于其娣姒孙氏之所称道而雅言者也。孙氏之性多喜怒。人称难事。而其雅言称道如此。且不失祗事之礼。盖被孺人德化而然也。平生不喜巫觋之事。不问卜不淫祀。敬君子如敬大宾。处不同室。坐不同席。家人未尝见其汗漫情话于君子之前。而有亲密之容仪也。势或同室而暂坐则危然执容。不敢抗颜放言矣。老来先君每止之曰。偕老至过七十。而何若是过执耶。孺人终是如初。盖其性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禀本来然也。子若妇有过。则俟从容时而温言论责曰。若家长知之则心甚不安矣。勿贰过也。虽有大过。终不失为隐之道。而慇勤恳责而已。是以暴怒之声。非但不出门外也。门内之人。亦不觉其有閒言语也。有使令其诸妇之事则与之相议而已。少无有挟而有矜庄之言也。乡里家范。钱财车马则主人主之。谷米则主妇主之。故常用之外。不禀于家长而暗卖私用者。比屋皆然。而孺人则无一粒谷自擅斥卖及施惠于人者。而至于食飨及常用之费。一一皆禀命于家长然后为出矣。庚午季冬。哭长子昼夜而因丧明焉。翌年正月。又哭君子。而自后抱膝独坐。长时悲痛。越时四年甲子(甲戌)六月晦日夕得疾。七月十日晨鸡鸣终。享年八十二。同年八月十日。葬于富民丰湖西山大洞乾墓后麓酉坐之原。生二子。长教郁先孺人五年而卒。次教翼。一女适郑敬周河东人。丙子正月日。不肖哀子教翼涖述。
浑斋集卷之十一
  
杂录
老洲先生曰。爱亲敬兄者。乃天理之当然。知爱知敬者。乃人心之灵觉矣。此以爱敬之所以然者。对不虑之良知而言。故以爱敬属理。良知属气也。然若以前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贤立言地头之不得不异者。而直指爱谓单理。则使是认心谓理之见也。爱者是仁性之发。而发便是人心之灵觉。则爱不可以单理认也。然则当曰能爱者气也。所以能爱者理也云则似好矣。至于敬亦当有所敬能敬之别也。敬贯动静则未发以敬而能保中。已发亦以敬而能中节而和也。是心之本体。能存主与不放解也。
凡曰所以然所当然者。只是一理。而欲立言则地头无穷。姑就一人身上而言之。则人之为人。自有所以然之故矣。天命之时有生之初。得气之通而理全者。是所以为人之然故也。既有所以如此之然故。则自有所当如此之行事也。如言有所以然之故。故有所当然之行之云也。所以然者。是所当然之原头也。所当然者。是不得不然之当行之道之云也。
心之要在腔子。当如处女之要在闺中。事物之来。审其当应而应。当接而接。便是待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行者也。如或不当应接而应接之。则是钻穴踰墙之淫妇也。钻穴踰墙之说。孟子虽言于仕进之不由其道者。然衡门之下。自有应接之不洁者。岂不慎哉。
性发为情。心之所之为志。而意思虑念忆等。皆心之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用力者。而其所用力处。有正有邪有真有妄也。故曰诚意正心,思毋邪,毋测未至,真实无妄。皆是工夫路头也。而一言蔽之。曰敬以直内而已。
敬便是上达。为事时心不敬则心不在。事事多错乱。失事之宜。便是不能上达。上达者达事上之理也。当事而存心于当事上而不他适者。是执事之敬。如此则自能上达。
如当洒扫之时。心或驰骛于洒扫之外。而有速毕洒扫之意而忙迫倥偬。则所洒之水激溢不顺而失水之性也。此不达水上面之天理也。所扫之尘飞扬散播而失尘之宜也。此不达尘上面之天理也。如使水激而湿己衣。尘扬而蒙长者。则是不达修己事长之道也。
形而上之上字。是上面上头之意。指不杂乎形气之理而谓之上。非谓形质外头面上之太空而言也。
形而下者。形器本在下之物也。以天而言则天之形体。便是在下之物也。而天之上面。有理在焉。以地而言则地之质厚。本是在下之物也。然地之上面。亦有理在焉。以人而言则人之气质。即是在下之物也。而人之上面。亦有理在焉。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或者以心为全体之理。以性为条理之理云云。然则心之全体为一块凝不散之理。而安仿于形匡之内者也。岂为成说耶。理气虽不相杂。亦不相离。则虽单言理。气为之带举。虽主言气。理亦为之带举也。然则理气之不相离也。如一团落霞之飞是气也。而其实霞之表里皆理也。亦皆气也。岂有气囊而理在囊中之理耶。然则心之为物比之。则如一团明火该载篝中。篝是形器而为明火馀气贴连之物也。故心体为气之本。形器之血气为气之末也。若如或者之说。则理独理气独气。而只可说不相杂而已。不容说不相离一句语也。
今人或曰理气少有先后之分。须不可知也。若曰归重于理而先言理云则可。岂有理先生而气后生之理耶。
人物性不同云则是未达万物一原之理也。人物性同云则是不究万物异体之气也。
人物性同之性字。以本然之性看之可也。人物性不同之性字。以气质之性看之可也。
余于近日。得涵养之意于炉火。火在炉灰中。即如心之虚灵之在形气中也。置炉于无风之房。以片瓦敛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聚炉灰而埋火。按静防护之。则火自在中。无损光明之德。若不然而扬散炉灰。任其受风。则火岂不灭耶。人不能收敛身心而任其放言放虑者。即扬散炉灰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太极之理。具载阴阳之里。而太极未动前。阳亦蕴于阴中也。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阳生之前岂无阳。但阳之仪未立。又曰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生之前岂无阴。但阴之仪未立。盖太极阴阳。本是浑融无閒之物。而其理气之分则自不相杂者也。朱子所谓理象一源。自理而观之则象在理中。自象而观之则理在象中者是也。今天地未生之前。元有此太极之理太虚中。载在于阴阳里而一动一静。一动一静阴阳也。所以一动一静者太极也。所以曰太极动而生阳。静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而生阴云云也。
自天地万物未生之前而言则一太极而已。自天地万物已生之后而言则天地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各具之太极。与未生前太极少无欠缺。则虽禽兽草木。其所具以生者。即此一太极也。其与人未感物。未发动之性之理。何尝有异哉。但气有通塞。气通者感应完全。四端之情蔼然。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气塞者感应不完通。慈爱一端之情。才止于乳养之际。此所以为禽兽也。虽曰禽兽既有一端慈爱之可验处。则慈爱其非仁性所发者耶。且仁是生理。则无生理而可以有生气之物耶。既具仁理则仁包四德。而实有是理者信而已。虽前贤未言之事。犹可验人物性之所同。况朱子于中庸首章章句。已言其健顺五常之德于人物者乎。且于中庸或问首章。又曰虽鸟兽草木之生。仅得形气之偏而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然其知觉运动荣悴开落。亦皆顺其性而各有自然之理焉。至于虎狼之父子。(仁。)蜂蚁之君臣。(义。)豺獭之报本。(礼。)雎鸠之有别。(智。)则其形气之所偏。又反有以存其义理之所得。尤可以见天命之本然。初无閒隔。而所谓道者。亦未尝不在是也。朱子之论既如彼。孳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尾之慈。又皆明验。则岂可以形气所偏。感通之理不完全。疑物所得天命之本然耶。
万物生于天养于地。此天地万物父母。乾称父坤称母以是也。民吾物我同是天地遗育。则物我元无有閒。但理同而气异。故草木无血气之知觉运动者也。禽兽有血气。而四端之善情蔽塞而不能露焉。故其所知觉者。惟谋食避害而已。禽兽比诸草木。则草木之气全塞。禽兽之气稍通。惟人也气通而理全。故人为万物之灵贵者。故草木禽兽。皆为人之用。而养生送死。无憾焉。
天定乎上。地定乎下。人定乎中。三才立矣。合而言之。则天为三才之主。地之所养。人之所为。皆待乎天者。而人为形役。形气之心万不同。理虽大同。气各不同。故或各欲胜义。而欲为不可为不当为之事。民俗紊乱无序。故天为之作君作师。则为君师者。实主三才之道而已。所谓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是也。大小臣邻。即财成君之道。辅相君之宜。以左右民者也。民者顺君上之命而已者也。饥寒死生。皆系乎君命。君命即天命。命可违逆耶。惟求仁得仁。不系于命。故士当尚志而已。不惟人之性。得天地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之中。人之形象声音度数。无一不本于天地也。本天地之方圆而头圆足方。本天地之阖辟而开口有声。缄口无声。一体四肢十指百体。无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之数也。
诗曰天生烝民。万民皆本乎祖而曰天生何也。盖天开地辟之初。初无人物。而只是天地之气化而生人物。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夫妇各其形化而生民然后。万民各祖其祖。祖考精神。即天地精神。天地精神。即祖考精神。祖考精神。即自家精神。自家精神。即祖考精神。极其本而言之。则万世人民。皆本乎天。
不知天不知父。不知父不知天。天便是父。父便是天。事亲便是事天。事天便是事亲。不能事亲是违天。违天即悖理。人而至于悖理。他尚何言。
事亲之道。顺理而已。但或以顺亲之乱命为孝则非也。
太妊为能胎教。如欲以胎教之功。全归于太任则未也。若王季动不以天。太任岂能独成耶。为人父者。尤当谨之于妊娠之初也。
父义母慈。义慈之教。已自妊娠之初而造端。若不谨于造端。浊气所感之子。教之何易。大抵夫妇无别。则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未易生清明之子也。
或曰鲧𥌒之子舜禹。尧舜之子朱均也。然则反谓尧舜夫妇无别。而鲧𥌒夫妇有别耶。余应之曰。此不可援證者也。庶徵浑休之岁。岂无倾覆之材。庶徵尽咎之岁。岂不生栽培之材乎。鲧𥌒夫妇。即庶徵尽咎之天地。而舜禹之圣神。是栽培之材也。尧舜之夫妇。即庶徵浑休之天地。而朱均之不肖。是倾覆之材也。
众人无未发之中云。则是无本然之性也。有未发之中云。则是致中工夫已成者也。未可以众人论也。但众人失中而不知致。故中心常乱动。少无静时。虽谓之无未发之中。亦无妨。然无字似有病。
凡伤人害物。皆起于不知是非。如科文之师。坏人心术。岂非不知是非而伤害者耶。
理无不善。气有善恶者何也。理是无为。故浑然至善而已。气是有为。故能动能静。或和或戾。然则人之一身。为主宰而能为善为恶者心而已。则心为气性为理之说。尤可验也。
未有天地之先。元有太极之理。即是心之未发之前。元有是性之理。此所谓未发之中。而未发者心也。中者性也。然岂有有是理于先日。而有是气于后日之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理耶。有是理之时。即有是气。而有是理。故所以为是气而理为气之主。有是气。故能载理运勤而气为理之用。或曰主既无不善则用之有善恶者何也。此不识理之无为。不能胜气之有为之意故也。比之君臣。尧何尝不善。而为主于鲧之治水。鲧乃方命圮族。则君居不亲之位。故虽无不善。不能一一参干于臣之所职行事之地而以左以右也。
深斥以心为理之说。而宗主以心为气之言者。或恐学者知心为理则必曰理无不善。而从心所欲而以致狼狈。故深斥其非而已。则斥之之道。只当以为己为主而有时乎为朋友之不知者言之。然何至怒气相加。角立交争。如汉贼之不相容也耶。夫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所见虽或不同。所尚若是君子儒。则必当相下不倦。专务和气。以待感悟之日可也。彼若终身不悟。彼不失君子之大体。则何可相绝而不相往来。不相讲讨耶。但天下之难化而难与言者。乡愿是已。乡愿之似是而非。圣贤已言之甚。而后世之能言非乡愿之不是者。自不知自做乡愿之行事。亦独何心哉。
人人恒言君师父一体。而不知事之之道。不可不辨。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生三事一之义。备见于小学末端通论中。但此则道其常。未及尽处变之道矣。
事一之中。或有不一者存。父子天伦也。亲恩无閒也。君臣师生。俱以义合者。而臣于君为行道而服从也。生于师为学道而服勤也。故君如桀纣之类则不可不去。师如仁弘之类则不可不去。惟父则虽如𥌒瞍晋献公之类。无可去之理。而愈笃恩亲。愈尽孝敬。此事一中不一者也。
君师虽有可去之义。无可绝之道也。故节义之臣。不事二姓。有道弟子。不扬师过。
君师一体。而一体中又有不一者。去庸暗悖道之师而投明师。则与不事二姓之义自不同。此君师一体中。又有不一者也。盖所以去暗投明者。为道无常师而主善为师故也。
朱子师刘胡李三先生。此不可以去暗投明论之。然卒业得道则在李门也。
曹立之者。本以陆子静门人。就朱子之门。颇觉其师说之误持。故朱子誉之。朱子之誉。岂为阿好而然也。只为道明而然也。此可见道无常师之义也。
道无常师之师。亦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本非指定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分义一定之师而言也。
孔子没后。门人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曾子曰不可。盖门人之欲事有若者。以似圣人也。而但以貌取之者也。曾子之不可云者。以实见得。更无如孔子圣人故也。若有若真圣人。则曾子必不曰不可矣。
陈无己曾南丰弟子也。南丰没后。无己作妾薄命诗。以示不二师之志。为人弟子者。当以无己为法可也。或以塾师之服。有问于余。余以不知答之。岂无其意耶。盖今之塾师。古之馆客也。宋时士大夫为馆以延贤者。为师法而亦教子。今人之建塾而招请文儒而教童蒙。实馆客之遗法也。然外于伦理而伤风败俗。贼害人家子弟之良善者。尽由于塾师辈。则何服之有。想或以余言谓过中者矣。请言其害。
秦皇坑焚之祸。比今世塾师坏人心术之祸则浅小矣。坑焚之祸。当时与后世之愚夫愚妇皆知其恶。是其祸浅也。祸止于当时儒者几个书册几卷。是其祸小也。今之塾师。遍满京乡。而其徒之必先笑侮而攻斥之者。慕圣贤为己之学者也。其攻斥之言。无所不至。非但心志未定之童蒙。惑于此言而荡乱也。举世父老尽惑于此言。不能以义方教子弟矣。故子不子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父不父。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朋友不朋友矣。故事君者不知事君之道。不能使君为尧舜。乱世之祸。孰大于此辈乎。故吾必曰坑焚之祸浅小也。
管子曰。衣食足而知礼节。此言只可以对在上者言。不可以对在下者言也。制民之产。使富而教之。是在上者之职也。在上者为民之心。必曰衣食足而知礼节可也。若是以在下者而自以为衣食足而知礼节。则必以衣食为重也。知衣食为重。则虽衣食洽足。愈昧于礼节。今于货殖之家见之。则尤可验也。何必货殖之家为然。虽士大夫家。莫不皆然。今富贵之家为礼也。或未必无文采之盛器具之丰。其不以诚心贯之者。岂可谓之知礼节乎。不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虽名为学问者。如不以至诚行礼。则反不如优人倡戏之悦人耳目。而人必厌视矣。朱子曰古礼实可遵行。只要行者贯以诚心。不必拘于仪式。如无其诚。照依礼文板板行去。便如优人倡戏一再行。已嚼蜡无味矣。
才性过人者。诚不足畏也。虽才性鲁钝。能读书穷理。体之于身。措之于行。是所谓可畏者也。所谓穷理体行者如何。举一事而言之。如孝是大纲说孝里面。包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得许多理。讨论其理而知者。谓之穷理也。心得其理。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是体之也。昏定晨省。出告反面许多等事。是行之也。推是以往。事君之忠。事长之悌。夫妇之别。朋友之信。皆如是而会其极。则皆吾心所具之理也。所谓才性过人者不足畏者。如桀纣之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皆才性过人而济其恶者也。
农岩先生曰。小人未有无才者。丹朱之启明。共工之象恭。皆有可以欺人者。鲧之方命圮族。亦其自恃才智而然。若阘茸无能者。则亦无以济其恶也。
但觉直谅多闻之友之有益于我。而未觉我之有益于友然后。方可谓为己之学也。素行不善之人。偶出善言。偶中善行。若此者不能感动我之心。虽恶人卒能悔改。而心诚慕贤。言必称善。则若此者能感动我之心也。此则人之诚伪有分故也。若能知此而反求诸身而用力焉。庶可以习于诚矣。
学者之病。多在求字功字上。
见透性命之理而善言性气之分。是儒者第一等也。然下学而上达。下学处多不免鄙细之事。鄙细事上面。便皆有至理存焉。见今学者。见为鄙细事者。则谓之庸俗而多阙略于细事。是好高之病也。溺于细琐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者。则见谈性命者。而谓之虚狂。是鄙陋莫甚者也。不足道也。
余于朋友。不能无相勉之言。若徒勉朋友。不能自勉则不是。故每记存士友閒往复书辞于日记中。拟为自力之资。何但朋友。于子于孙。皆不能无训戒之辞。若徒戒子孙。而不能自戒。则岂不为所令。反其所好者耶。斯并记存。时时省察。欲言顾行行顾言。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我若得责于人。则我之非即即去之为是可也。人之责我也不当也而暴厉也。则不过是人之血气未定而然也。所见未及而然也。人可哀也。或可笑也。何干于我之血气也。若亲切于我者。则徐待其血气安定时而和缓解喻。则人必感悟而我行无损矣。人必不怒而我心自安矣。若疏远于我者。则我当曰彼不知我故然耳。我曾不信故然耳。又当曰今番则我行偶是而彼责偶非。安知我行每是耶。常常如是做。不使真是非加诸我则于我幸也。
见今人不勤则怠。但今人之勤欲也。非乾行不息之勤。欲则血气动挠。血气动挠则自致躁急之病。病本杀人之證也。虽非绝命。然天理生生自然流行之元气。为血气所掩则便是死底人。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对飧先思始造饮食之人。则必生祭心。祭必起敬。不敬不如不祭。次思农夫之苦。则必生怜心。怜必知艰。不知艰恣食无节。
余治纷麻。初欲急毕而看书。麻愈乱而心又乱。旋觉其非。乃安心缓治。则麻自理而功不期速而自然速成。因觉读书者贪忙。则无由上达而反害心术也。可戒可戒。
引用古文字。有为己为人真妄虚实之分。如朋友閒书辞往复。或疑问或责善。或忠告而善道之。或自道己心之邪正。是书辞之大纲义谛。而疑问与自道为己也。责善与忠告为人也。为人为己之心。一是满腔恻隐中流出来者。是真实也。记拾古人好文字。而依㨾画葫而若自作然。誇多焉教人焉。此骄矜浅陋之习也。谈说好师之习也。此则全为人之学而已。而出于虚妄者也。
人虽云贤。验其所居心则教人底意思皆多。欲受教于人之意思则举少。岂不为贤者之短处耶。
好答人之问。不喜我发问于人者。只是好为人师之病也。学者一毫有好师之心。非学者。
见人发问之意。而亦略可知其人居心之佳不佳。挟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多知之意思而发问者。其问头自不掩誇多说话也。此其居心之不佳者也。其问意出于愤悱而真纯求知者。此其居心之佳者也。其学之进。必无限量矣。然惟好问而不好行则学岂有进乎。
对好饮食而动心薰魄。虽不至行乞于墦閒。亦墦閒之类也。对恶饮食而苦心厌薄。虽或勉强守贫。实不能安贫者也。学者之工夫。不能安贫。则或不义之富贵。加于身也。能洒落其心而不动者。似或鲜矣。可不戒哉。
夷狄亦人类。则胡越一家。初无閒然矣。但夷狄具人形而禀兽心者也。故其与我所同者。只如蜂蚁之义。虎狼之孝。鸡雏之仁。一点明处。与吾人同而已。其他于衣食利害死生取舍之际。不知以义制之。则亦禽兽而已。至于自毁其形。自蔑衣冠。则真禽兽不若也。禽兽何尝有自毁其羽毛者邪。豹隐南山。雾雨不出。为养其毛文也。而彼之薙发者。果于忘遗体之甚者也。何可与同处于中国耶。所以于春秋。内夏外夷也。虽夷狄。言尧之言。行尧之行。服尧之服而归我。则岂有不可受之理哉。
贫穷之士。不得不略略救穷之策。耕稼陶渔。贩筑鱼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盐。何事不为。但择其力可及志不害之事为之。而不役志于厥事可也。盖救穷之事。皆卑下也。事虽卑下。志能高尚。则不害为贤士也。
读书时常顾身心。方是知行并进。如读论语首篇学而时习。不顾我身之坐如尸与否。而身或依侧。或少摇动。是坐不如尸而失坐时习之工夫也。失坐时之习者。将又安得全立时之习也哉。如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或使外物容着我心胸之閒。便失明之之工夫也。将安往而不之昏昧也。读书之时。虽若专心于致知一事。实则行未尝不在其中也。如或只贪读书而无心读书。则不至书自书我自我者几希矣。
敛容则心便警省。然敛容之先。有觉故能敛容。觉能敬。敬必胜私克己。
学者克去自主张之心。庶几寡过。虽愚夫妇之言。未必皆无理也。徐听众论。然舍余其短。从其长。可以免轻薄之行也。无限不好底事。皆从好自主张中起来。有动于毁誉。皆为人之学也。然毁誉之来。自反而有惧之心。不可无也。有可毁之苗脉惧也。无终誉之实亦惧也。有惧而益务为无惧之实为可。
安生于恐惧。无时不戒谨恐惧。然后心常安泰。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得闻于士友而知义理。不让于士友而若自家悟解然者。是学者心术之大不佳处也。亦是机变智巧之凶术也。不可不知也。
张横渠撤皋比一事。尤可为百世师也。今人则犹恐入门者之增减想。可怪可怪。
欲以贤知先人者。决非吉人也。于曾子所称有若无实若虚数句。可见为己之实学也。
温柔谨悫。逊言恭色。岂不好也。如或体质不刚不毅。而内不主乎忠直。则恐转为媚世之态。可畏可畏。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而礼之用和为贵。不和之礼非礼也。无节之和非和也。和者乐之所由生者。而乐兼声器而言也。器不必金石丝竹上求之。而人之形体即乐器也。声不必击磬鸣鼓上听之。而人之言语声音。即乐之声。声为律身为度。本是自然底理。而不能然者。为气所使也。故调气而变化气质。则身自合法度。声自合中和矣。
或者曰。尤翁之赞北谋者。虽有志未就。岂非欲行权者耶。余曰。此乃大经之义。非权也。君臣父子背城一战。同死社稷。是国灭君死之正也。伊时若遂君臣之志。则岂不伸大义于万世耶。人无长生之理。国无万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年之业。则与其屈膝于不共天之雠虏而苟延。曷若一死而得正也欤。惜乎讲和者之谓行轻重之权而大义仆颠也。
或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是天之正理也。娲武辽金之君。岂非阴盛之正理耶。余曰。一阳一阴常也。阳偏盛阴偏盛非常也。然阳善阴恶。阳本制阴者也。故阳之偏盛。虽是变处。犹之常也。独阴之偏盛。是其大变也。故十月之交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又曰彼月而食。则犹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以此推之则何尝以阴之偏盛而胜阳者。谓之正理之常也耶。
乾阳男也。坤阴女也。乾包外而坤在内。强柔动静之道也。是故家人卦曰。女定位乎内。男定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然则男阳也。女阴也。圣人阳也。夷狄阴中之阴也。外是天包地之义。故男子居外而制内。岂有以女子而居外制男之理乎。
中国阳明中和之地。四裔阴气偏盛之地也。故圣人位乎中国而制之四裔。
或者曰。东南阳明之方。何以为蛮夷之地耶。曰海外极边之地。不禀中和之气以生。而圣人之德化未及。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故为蛮夷也。虽中国之人。非必皆禀中和之气。然比诸蛮夷则中气犹多。而且被圣人之化。故不为蛮夷也。且虽中国之人。有下愚不移者多。便是未成人也。便是禽兽之近也。虽中国。岂无禽兽之生也耶。不可以禽兽生之故。而中国之地比同于蛮夷之地也。且不可以蛮夷许容于中国也。
或者曰。或曰秦始皇夷狄之君也。犹为中华之主而纲目大书之。则胡天子岂不为继世正统之主耶。余曰。余未之博学。尤昧于史记帝王之来历。固难妄议。然以所闻于师友閒大义推之。则胡元之类。皆非正统也。曾闻于三溪赵先生。曰如继纲目而修元史。则当以两行分书其纪年。至 大明然后大书之。先生之言。岂无见而然欤。以此知今胡之不得为正统也。所以不许与正统者。盖胡本别种而服非尧舜。言非尧舜。行非尧舜故也。至于秦虽不与于诸侯之会盟。而为夷狄遇之之摈斥。然实非夷狄也。其先本颛顼之裔。而伯益佐禹得姓。后孙为周诸侯。则是圣人之后。非胡种也。始皇虽袭秦号。实吕秦非嬴秦也。其父吕不韦亦中国人。非夷虏之种也。以中国之人。当无周已久。列国尚强之时。以强无敌。混一天下。而终始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强暴。坑儒焚书。则诚千古所无之菑害也。是气数之大变也。然以中国之人。混一天下。法令出一。不得不为正统也。
肃斋先生尝云若使余主邑。则当使家家小学。人人小学。盖为如此则孝悌兴行。家家和顺而邑自治云尔。愚闻此说以来。常常念之。则何但曰治邑之道。以此而已。乃知先生主邑之说。出于谦抑而自为之小耳。若使先生坐 庙堂执世道。而行家家小学人人小学之政。则于国治而天下平何有。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而孝悌之良心。孝悌之行事。非小学则决不可有得也。而世之人或有憎小学者。未知其何为而然也。虽尧舜之大知。周孔之大圣。苟不事于小学之道。何以为大知大圣。所谓大知大圣者。不过于人伦之理知之尽行之至也。
盈天地閒。千千万万亿亿之人所具之理无不同。则但明乎己之理。即明天下人之理。然人人所行之道理。有万不同。如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父有父之道。子有子之道。至于夫妇长幼朋友。皆各有道。无不同者一本也。皆各有道者万殊也。
学者之万般病痛。皆从好教人不好受教于人心上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生。此习之所以长。阴气胜故也。阳刚中正之气有以自立。心岂有病。阳刚中正之气所以立。理为之主故也。盖心犹阴阳。性犹太极。然太极非独立。阴阳非自行。太极无动之时。阴阳在太极之中。阴阳有动之时。太极在阴阳中。然阴阳之所以能动者。以太极而已。而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气能有为。而理是无为之为也。能为之为。每胜无为之为。故气常过高而害事多矣。圣人自然主理。故气常听命而顺行。学者主理功夫未至。故每为气动。好教之习好胜之癖。常不能变化也。然则主理功夫。如何用力乎。盖兼理气统性情者心也。故心为一身之主宰而万事之制断者也。然兼气统情。故气发而情动之时。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而心能知觉而能有察者。是心之职也。能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而使性无所偏倚者。是心之职。而能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所差谬而无适不然者。是心之职也。而或失其职则使气为主而使情为炽也。故心之为物。能自觉自察者。而不敬则不能觉不能察也。然则敬生于何也。敬亦是心能自察而不忘不助。不常昏昧者。非于心外别有他物而主宰心者也。故主理之主字。是心主宰之也。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故心不昏昧。而常常保护其性之理而约节其情之流行者。是主理功夫也。
圣人主理。异端主心。圣人之主理。理与心一也。故从心所欲。不踰矩。若曰圣人主理而制心云则非也。异端之主心。心与理二也。故从心所欲。多踰矩。盖异端本非生知者。而自主己见。故但知心之为重。而不知心本于性而性尊于心故也。
人之大病。自家所见本误。而因他人说而自觉其今是昨非。则当曰幸因某人说而觉得是也可也。而反若自己颖悟然而遮前掩后者。是其大病也。欲治此病则当以颜子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舜之好问好察。舍己从人者为医药。则自有神效矣。
遮前掩后者。本是欺人之术。然人虽至愚。自有灵处。故皆觉其术而不为信服。岂不惧哉。
父子天属。故有自然之恩爱而无遗去之道。或有可谏之事。则益起孝爱恭敬之心。动恻隐之情。发和温之色。然后不得已而进隐然微谏之言。而委曲陈达。犹恐犯触而伤天和也。此子事父之道也。而父之过甚大而不改。则平生不衰积诚哀谏之道可也。号泣随之是已。君臣人合者。而君于臣非直臣之也。受规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是急而渴于求贤。臣于君尽忠。是秉彝本性。而尽忠之道。责难格心是急。而君若有美则顺成之。有过则虽小过必犯颜谏争。或罔容近谀之言以媚悦也。故臣之事君也。敬礼不至则不进。义有不可则退去。虽退去。尧舜其君之诚。无时少懈者。是臣事君以忠之道也。君之礼如彼。臣之义如此。故君不可以分义责臣也。如或以分义二字责臣。则是趋走承顺之徒。为君之忠臣。而难进易退之君子。为君之忤逆矣。如此则君臣之义蔑而违天逆命。国未必即亡。然亡之道已至。生民涂炭。宁不如即亡之为安也。此所以事君之道。与事父之道不同者也。
师弟子亦虽人合。而兼君臣之义父子之恩。
致知力行。二而一一而二。不致知则无以力行。致知一事。力行一事是二也。行者行其知也。知者知所行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是一也。徒知一而不知为二。则必陷于含糊之弊。而有专以知为足者。有专以行为足者。是不知一而二之义故也。知行不可分轻重者也。非行知无所施也。行不轻于知矣。非知无以行也。知不轻于行矣。虽然自妄行者言之则知为重。自徒知者言之则行为重。犹可以互重言之。不可以互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轻言之。
仁义礼智信。条理界分虽如此。若曰仁自仁义自义礼自礼智自智信自信。则无是理也。理一而已矣。一理浑然。岂有仁性在一边。义礼智又各在一边耶。但验其感现之有四端。而惟言性之条理略如此云也。四端之情。虽随感各发。然仁感之时。义礼智在仁中流行。义感之时。仁礼智在义中流行。礼感智感亦然。实有是性实发情者信也。
立言自主者。自圣者也。穷理形言者。自明者也。自圣者乱贼之徒。自明者欲诚者也。
金圣心曰。柳省斋以火为理。艮斋以脂膏为理云。余则从艮说而曰光焰之所以发者脂膏也。火之所以为火者亦脂膏也。以脂膏喻理者似长。
语类曰。知觉不专是气。理与气合而为知觉。譬如这烛火因得这脂膏。然后发光光焰。
华西曰。理积生神。神积生气。神积生气之说似可。理积生神之说恐不然。理岂是积者耶。积则是神气也。李台铉过访。盛称洋夷德化。问其如何。彼曰男女之别云云。余曰尧舜孔孟之道。男女之别不足。故不信斯道而信彼耶。曰时势然也。从时势可也。寒心而不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复言。
遇尊长于道。不请所之。固是幼少之礼。然或时有请。似不可执一论也。假使子自外来。遇父何之之行。则在子之道。必当不请所之而随行可也。然非礼勿动。则父之行动。安知其或不是非礼耶。不得不起敬起孝而请问所之。或大非礼。委曲恳陈而止之。止之而父若坚不听许。至或怒拂而行。则不得已号泣随之。期使不陷也。
实有愿学圣贤之心者。虽学未到大贤地位。道学失传之忧。必皆有之。大抵道学之不明。皆有害之者。孔氏之时。老子之异端为害。孟子之时。杨墨之异端为害。程朱之时。佛氏之异端为害。居今之世。时文之为害。甚于杨墨老佛之惑人。然此则不过是风下之草也。若君子在上而风动之。则必将不终日而皆偃也。如此之类。鄙不足道也。以愚所见。别有可忧之深者。世之所谓学问之士。往往以继往圣开来学自居。而夷考其行则无非流俗中人也。而人皆悦其同俗无忤。靡然从之。渠亦自知得计得人望。无所忌惮。此乃害道之甚者。而使识者至于忧不得成寐者也。有如此者。道安得而讲明于世耶。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温一斋抚浙。尊人在宦邸。无与为欢。公父子自娱。晨昏辄奉手谈数局。对酌大觥者三。率以为常事。出 皇明世说德行编也。其事乐则乐矣。何可谓之德行耶。对局对酌。是侪辈戏之事。而局戏又是圣贤戒后生事也。父子之閒。以此为乐。适足为乱父子之伦而已。以此编于德行。何以训世也。读此书者。不可不知也。
李英晦子文负笈而来。有与余同做之言。因欲习时文中如疑心等文体。余愕然不乐。问曰子欲问学。而请习时文何意耶。余自少惑于时文坏了心术者。不知至于何境。中閒幸得晚柏先生苦口劝学。虽欲革旧自新。然熟处难忘。两占便宜。几至于耳顺之年。顿觉时文之非。然后更取时文而观之。则第一其文体凡陋无足观。甚非君子之所取宜矣。余所觉得虽如此。觉苦晚矣。虽叹穷庐。将复何及。玆以深自痛伤。又恐他人之惑此。误平生也。不顾傍人之讥诮。力攻主时文者之大伤世道矣。今君愿做此文。岂不令人悼心失图。然孟子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而答问居一焉。然则或发问以观其所蕴而折衷之。非不为穷理之一端而相长之一助也。玆仿朱先生策试例。发所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当急务之义而为问。愿君辈读书馀隙。审加真意正论。发问本意而答之。慎勿以记而对问为能。但当专务其利于行为可。
朴子定问曰。或曰舜殛杀鲧。则禹何以不窃父而逃之。反为舜使而终受舜之天下耶。𥌒瞍杀人。舜负逃之。鲧犯死罪。则禹乃坐视。何其不同耶。曰迹虽不同。孝则一也。𥌒瞍天子之父也。舜天子也。而执𥌒瞍者士也。舜以天子。窃负而逃。其势非难。且更谁有执天子者耶。所以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若鲧禹父子。则俱是天子之臣也。鲧得罪于天人而天子殛之。禹之势可以窃逃耶。天下到处。皆是天子之士。而人人皆当执鲧者。则使禹虽得窃父而负。天下何处有可逃之地。天下到处。无可逃之地者。其心岂有诉然可乐之时耶。
又问曰禹虽不能窃负而逃。何事舜而受舜之天下。曰殛鲧者非舜也。天下殛之也。天下者非舜之天下。乃天之天下也。鲧既没陈五行。使天下之彝伦败斁而不得叙。则是伤破天之天下也。孰不欲补完其父所伤之器乎。况天命之补完者乎。毕竟跻鲧配天。祀之以天子之礼。盖父之愆而尊亲之至。显亲之大。无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以加之。禹安得不受天所与之天下。禹若以如常人之小曲私意。徒然痛父之殛死而遁迹自废。则是使其父只作万世殛死之鲧而已。其可乎。
李君行问曰。父以横罹系狱。为子者冠网正衣带。似嫌无忧。何以处乎。曰系狱便同疾病。未闻脱冠带而侍汤之礼。则自当冠网正衣带。而尽其忧惧之道。似合情礼矣。又问父狱子代如何。曰罚不及嗣。则子情虽欲代囚。执法者岂肯许之乎。又问为父诉屈如何。曰人之罪名。果是被诬也。则邻里乡党。皆当为之辨诬。况其子乎。若是实罪。则虽孝子慈孙。何能诉辨耶。归后深思之。则𥌒瞍杀人。皋陶执之。而舜窃负而逃之。则孝子之情可知。然为𥌒瞍之道。决不可从行其负逃之为也。且舜天子也。所以孟子之论如此。若得罪于君上者。皆可以窃负。则天讨将安施哉。若为下者有窃负之道。则大禹必先行之矣。怜其为父之诚。而按汉文帝怜悲缇荣之意而诏除肉刑事。则陈氏断许痛言文帝之失。然则缇荣之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者。只是一女子嘉尚之事。非仁人孝子诬父实罪而欺罔诉辨之證。且淳于意之当肉刑。未知其罪如何。而文帝之除肉刑也。若是轻则可。或其刑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故无小者而除之。则与圣人制刑之意。大相径庭。
备要不奠则只焚香再拜。增解按说。据书仪不酹则无焚香。教翼谓焚香是求神之事。故于晨谒。虽不奠而焚香。谒先圣先师。虽不奠而有焚香。今于哭师灵前。虽不奠先焚香再拜。似无不可。愚意则当从备要而焚香为可也。凡于神座。焚香致敬。必有薰蒿悽怅之心。如神在座。哀易动。
金渊默访来。有问学之意。因即辞归所馆。信宿又来。愿受小学。余曰学问是本来人之本分之业也。非学问无以为人。然近世科文之学盛炽。而所谓学问者甚鲜。或有志学问者。则其为科儒之所恶。殆若苗之有莠。粟之有秕。不欲剪除者几希。闻贤者能于时文。虽风雨场中。击钵成诗。倚马可待。真科儒之鸿匠巨臂也。今欲学问则尽弃此伎俩。绝异于世俗所同。然后可以寻朱程孟孔所蹈之路脉门庭。而升堂入室矣。此虽本分之业之不难之事。亦岂易言也。幸须熟思而破开肚肠。洗却五辛渣滓。然后与我相见。未为晚也。
韩中甫来言李敦在有暗昧倥侗之答。故官尤忌怒。当初有宥囚之意而招见曰何不善学问乎。答曰所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谓学问者。严华夷之辨。明君臣之义。且何故而于春閒则累次上书于安先生前。要起义兵。今则又何故而捕捉右义兵之人而治罪乎云云。故城主动暴气。而使我与敦在之父。将敦在说。质于先生。待决择彼此妥帖云云。愿先生书一字示之。余深知君行之临祸患而能直截不回互。而反谓暗昧倥侗。可叹可叹。
白乐麟圣瑞逝去。痛伤痛伤。圣瑞入我门。今为七年矣。渠以痰慎。学问之功。虽不能专。其居心清洁。于酒色淡如。而不为流俗所转。诚今世不易得之良士也。岂不痛伤哉。亡儿与圣瑞非不尚志者。而俱未能及时用惜阴之功夫。草木同枯落。岂不哀也哉。
祭需之皮毛骨核不可食者。皆埋之于洁地可也。若投与狗彘。或为人践踏之。则亵神之馀矣。岂子孙之可为者耶。亲亲仁民。老老及人。通贯无内外之心。何但于自家祭馔如此。
山中无茅无沙。沙则致来于数十里外。茅则或于洪原致来。远地致来者。不能长继。故每于祭毕。精洗茅及沙于流川而晒曝而更用。然每新求茅沙则心稳而神若降临。晒曝而更用则心常有决而神若不享。然或犹胜于世人之或以米代沙。以陈秆代茅欤。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栗谷先生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夫从师讲道。疑事必质之谓学问。而所讲之道所质之事。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日用所以当行之义。故曰非学问无以为人。无以为人则岂不近于禽兽耶。盖人之所以为人者。气通而理全也。禽兽之所以为禽兽者。气塞而理偏也。故禽兽全为形气所使。但知饥食渴饮爪搏角触。而噬蹄焉孳尾焉而已。人之所以异于是者。以通明之心气。能觉所全之性理而推得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即人道。而道本于性。故曰率性之谓道。然人亦有形气。而比诸禽兽。虽其形正。其气通。然其气质。不无清浊粹驳之不齐。有极清极粹者。有至浊至驳者。又有清粹多而浊驳少者。浊驳多而清粹少者。然其本性则一。故虽至愚不肖底人。其爱亲敬长之心。岂曰全无乎。其辞让羞恶之心。可谓永无乎。此于閒居小人之厌然掩其不善而自著其善。不葬其亲者其颡有泚而归反蔂掩。可见其良心之发为善之端绪也。斯可可以不教之学问乎。必使人人知志于学问而不杂之以他术。则人心一念为善。虽人人不能为圣贤。必人人可以为端正家家之道。必能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而乡国太平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矣。然则栗谷所谓学问者。其与今世之读书作文而专做举业者。自有人兽之分乎。鹦鹉能言。不离乎飞禽。猩猩能言。不离乎走兽。如不以学问而明乎善诚乎身。其不异能言之禽兽者相去几何耶。故圣人教人者。本欲使人学问。讲明仁义礼智信字来历之如何。孝友睦姻任恤推行之当然。而体之于心。行之于身。措之于事业。故广设学校。自王宫国都。至及闾巷而立师训士也。而今之训士者。与圣人之教。大相径庭。可胜叹哉。所以李先生非学问无为人之训。特发于击蒙要诀开卷第一初头也。幸生斯世之人。岂不欲克念而克体也耶。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尝有不学者乎。孔子自言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云云。而问礼于老子。问官于剡子。入太庙而每事之问者。何莫非学问之事欤。且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寡过矣。斯可见为寡过而读书也。非为文致而读书也。孔子以生知天纵之圣。学常不厌。而每以学之不讲德之不修为忧。况下圣人几层者。不务学问而可免禽兽之讥也欤。虞舜之大知。若不好问不好察。则不过是历山之一农丁。雷
浑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泽之一渔夫而已。孟子之亚圣。若幼不教长不学。不过是墓閒之一筑者。市井之一贾类而已。非学问无为人之说。岂不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