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4H.gif)
纯祖肃皇帝二十四年甲申
九月初三日。(午时)先生生于咸安郡安仁里第。
始先生之弥月也。三从祖紫阴公。与先考吾庐公看书。因昼眠而起曰俄梦见进士公襕襆青骢而入。升堂书春帖。环付四楣。余问今节非立春。何乃尔也。曰贵孙方生。今日吾家立春也。梦之灵异如是。君家必有产兆。已而侍者报解娩云。
二十五年乙酉(先生二岁)
二十六年丙戌(先生三岁)
二十七年丁亥(先生四岁)
二十八年戊子(先生五岁)
二十九年己丑(先生六岁)
先生幼有巨人仪状。与群儿游。不敢有抗与同坐者。伯氏公方新婚。婚家以紫绿衣遗之。先生却之曰如许不称之衣。非大丈夫所着。
三十年庚寅(先生七岁)
春始受学。
先生始上学。才不甚敏。而问难之际。意思出人。长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4L.gif)
三十一年辛卯(先生八岁)
先生就课有年。才思渐透。如源方驶。于书过眼成诵。属文则自然理到。吾庐公虑其恃才不勤。严加教督。大夫人郭氏亦未尝假以辞色。先生之成就德器有以也。(郭夫人七岁。家失火而适无人。藉册为堆。上壁龛。奉主出避净处。良久家人来救火。觅夫人所在。莫不惊叹。其后吾庐公丧前配。崔夫人闻夫人之贤娶焉。)
三十二年壬辰(先生九岁)
读书于咸阳寓所。
时吾庐公寓咸阳严川。与卢勿斋(光履)友善。先生因与外弟林公(坤)读书于勿斋书塾。一日地主洪公(章燮)与南直庵(履穆)来访。试与之言。既归与吾庐公书曰胤器神采隽朗。发言不凡。异日成就。岂可量乎。
三十三年癸巳(先生十岁)
三十四年甲午(先生十一岁)
宪宗成皇帝元年乙未(先生十二岁)
二年丙申(先生十三岁)
受忠孝经于王母李氏。
李夫人少晓文学。而平生未尝自处。至是吾庐公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5H.gif)
三年丁酉(先生十四岁)
四年戊戌(先生十五岁)
五年己亥(先生十六岁)
始居业于寒泉斋。
先生受庭训以来。一意向学。傍治举业。而耻为俗臼。如蕫广川天人策,陆宣公奏议,胡安定学制之类。潜究细绎。以亲命上寒泉斋。斋距家五里。自是每元日出斋。至除夕乃许反面。尝于除日偶早归。母夫人使之复还斋。至暮乃归。先生凡斋居七年。专力于论语春秋。读之至万遍。人称先生在山斋时。夜未尝灭灯。书案着肘处磨穿。
六年庚子(先生十七岁)
七年辛丑(先生十八岁)
八年壬寅(先生十九岁)
九年癸卯(先生二十岁)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5L.gif)
安公孝淳。吾庐公之心友也。有高士风节。作楼于郡东岳渊之上。名曰岳阳楼。又有田园可以供宾客。至是谓先生曰江山公物。昔郭忠翼公以亭与贤。吾今以楼与尔。先生屡辞不得。乃作辞受取予论以见志。安公叹息而止。
十年甲辰(先生二十一岁)
以策问。中高灵东堂试。
以亲命不赴会试。盖以未冠而不能远游也。
十一年乙巳(先生二十二岁)
正月。中达城东堂试。
三月往拜定斋柳先生于大坪。
吾庐公废举养亲。以立扬望于先生。及赴达城试中解。王母犹忧其学未优。令勿赴会试。遂焚家藏科规文字曰士君子立扬。实不在科第。吾闻定斋柳令公学有渊源。汝往师之。待学成而出未晚也。命吾庐公装送之。先生承命就途。与外兄进士崔公(沄)跋涉四百里。谒柳先生。行束脩之礼。柳先生叩其所存曰汝才太高矣。又曰汝于论语煞用工夫。然更宜加体认之功。慥慥不已。则真正事业在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6H.gif)
除夕上诗于王母夫人。
夫人素解属文轨范。而谓非妇人所宜。未尝有作。是年除夕吾庐公为诗献夫人。请述一篇为子孙箴儆。夫人乃作长篇一首。先生与伯季公俱述一篇。世称朴氏三世诗。
十二年丙午(先生二十三岁)
正月聘夫人李氏。
处士贤宾女。
三月往拜柳先生。因留书舍。
先生留侍数月。柳先生教戒恳到。每令于容貌辞气上加功。退与金公(兴洛),金公(徽寿),柳公(止镐)讨论经旨。且有唱酬联句。○先生有日记云见柳先生问心性理气。礼仪常变。随问劈破。涣然如春冰之释。又有诗云吾道元来贵溯源。单传一语破吾昏。观此则先生之所得于柳先生者深矣。
七月王母夫人卒。
十三年丁未(先生二十四岁)
先生自坪上归后。以亲老未能旷侍远游。而柳先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6L.gif)
十四年戊申(先生二十五岁)
十五年己酉(先生二十六岁)
十一月丁郭夫人忧。
先生哀毁逾节。吾庐公严加禁制。先生乃勉从焉。
哲宗章皇帝元年庚戌(先生二十七岁)
二年辛亥(先生二十八岁)
十一月假寓宜宁县柳谷。
哭夫人李氏。
吾庐公欲先生专意学业。不使近家务。至是不堪屡空。乃命就妇氏乡假寓。即柳谷也。李夫人甚有内助而遽不淑。先生既居其地。不能辄还故里。艰苦之中。能以礼自持。
三年壬子(先生二十九岁)
聘夫人姜氏。
处士昌范女。
四年癸丑(先生三十岁)
十月丁吾庐公忧。
时梅屋公寓漆原之竹洞。五月吾庐公往就之。七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7H.gif)
五年甲寅(先生三十一岁)
六年乙卯(先生三十二岁)
七月答柳先生慰书。
先生十年忧戚。虽师友之间。无暇往复。惟固穷读书而已。至是柳先生以 先世子典礼疏事谪智岛。而念先生忧故。以书慰之。先生上答。且致斩焉在疚。不能备数驺从之意。
十二月服阕。
先生以尝睽离旷侍。又未诀终席。为终身至痛。服阕之日。哀号顿绝。无异初终。遇忌日则数日号恸。每致疾恙。故子弟辈当是月。必豫具蔘朮以待之。
七年丙辰(先生三十三岁)
吾庐公言行录成。
八年丁巳(先生三十四岁)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7L.gif)
九年戊午(先生三十五岁)
十年己未(先生三十六岁)
注眉叟许先生东海颂。
十一年庚申(先生三十七岁)
移寓三嘉县大田村。
秋百鍊斋成。
斋在黄梅山南麓。距所居一里。林峦葱郁。岩洞幽深。即白莲庵旧墟。先生爱其静僻。即其地立茅舍数间。名曰百鍊斋。为隐居读书之所。
十二年辛酉(先生三十八岁)
春筑晚醒窝。
先生处百鍊斋未几月。远近来学者甚众。斋舍至不能容。故别建是窝。为静坐讲究之所。仿毕斋金先生小学设教之遗意。为小学讲规。以督诸生。朔望考其课。至于出入进退威仪坐作。亦皆检察矫揉。使知功令记诵之外。有所谓近实之学。江右儒风自此一变。
撰大东续乐府。
凡二十八篇。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8H.gif)
行心丧礼。有挽诗。
十三年壬戌(先生三十九岁)
春谢任侯(思准)书。
时任公大兴儒化。来访先生。许以心交。且推先生为七里讲长。俾敦小学之规。先生以书谢之曰某于小学。愿学而未能者也。岂敢自售于皋比之列。终归于自误误人之科也哉。
百鍊斋讲录成。
一时名硕如权蔚斋(龙成),金端溪(麟燮),许退而(愈),郭鸣远(钟锡)来留讲学。李稷佐,朴尚台,许傅,韩镇行,尹彝东,河亘明,宋民用,李正模,金镇祜,崔东泰,金基周,崔正基,金象洵,金炳淳诸人。皆执经问业。辑其答问之语为是编。
著斋规示诸生。
时来学者数百人。先生规示诸生。略曰德行文艺。当知本末轻重。纷竞葩藻之习。非崇让逊志之方。伊川先生看详学制。禁诸生月争。盖以此也。许鲁斋曰诸生不入吾法门者皆退去。吾亦云。
秋应 旨对三政策。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8L.gif)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9H.gif)
十月赴哭柳先生小祥。为文以祭。
先生治任将归。金西山(兴洛)书赠涵养自守四字。
十四年癸亥(先生四十岁)
高宗 皇帝元年甲子(先生四十一岁)
秋拜性斋许先生于金海任所。
时许先生宰金海。辟公馀堂教授来学者。先生与梅屋公具贽请事。许先生与语大悦曰吾见士多矣。未见如子者。因出所著士仪及天民敬德等说示之。
二年乙丑(先生四十二岁)
春撰字训序。
许先生尝辑古今字义韵释。广證详订。编为五十卷。命曰字训。令先生序之。
秋倡一乡士林。建龟渊书院。
享郭忘忧堂,尹龟山,卢梅窝三贤也。
三年丙寅(先生四十三岁)
五月与金端溪,权紫川(仁斗)诸公。陪许先生会讲于丹城之浣溪书院。
时许先生历谒德川,嵋渊诸院至浣溪。一时士友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79L.gif)
秋游太学。著斥洋邪论。
时洋邪鸱张。都鄙人士往往犯染。先生在太学。与斋儒引经据义。自檀箕往迹。欧美幻术。莫不明辨详说。著论以斥之。以警一世。其目有明正学,正士习,公选举,察民隐,严武备。至洋洋数千言。
又著斥邪文谕岭南。
先生既著斥洋邪论。识者多韪之。而一边人有以先生为不识时务者。先生更会岭儒于太学。询于众曰吾岭儒贤之乡也。今此斥邪之举。宜自吾岭始。乃著斥邪文。告岭中人士。其略曰亘天地而不泯者彝伦也。扶国家于将危者士气也。我峤南群贤倡明道学。于辨邪正天性也。所以苏术滋蔓之始。独免污染。 正庙嘉尚之。今世变层生。邪徒寔繁。人之为人。国之为国。若不保朝夕。忧愤踧踖。实不知何以为计也。国家培养士类五百年。受报收功。正在此时。大抵元气壮则疾病不祟。正学明则邪说不作。反经崇学。为今日扶植元气之本云云。○时邪说入国。有才识者或多眩惑。庙堂之论亦不免苟安为计。国太公挺身独排其说。一日自云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0H.gif)
四年丁卯(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往道林书院讲心经。
与赵洛彦(性濂),李士澄(寿滢),赵应章(炳奎)会讲。许先生与先生书曰道林会讲。可见尚道苦心。而心经一部。尤知用功之深云云。
五年戊辰(先生四十五岁)
校正士仪。
士仪。许先生所著也。赵公性觉等方锓梓广布。许先生既力止不得。则贻书先生。使之雠正。
六年己巳(先生四十六岁)
二月行乡饮礼于灵岩洞。
灵岩在黄梅山中。洞壑幽静。石面平铺。先生常杖屦游赏。至是与士友选日登临。设饮礼以娱之。
三月答李圣养(正模)书论格致。
书略曰顷对退而。因道君说格致条而有曰。物格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0L.gif)
秋被贤良荐。
李方伯参铉以先生名荐于朝曰。济世经纶。润国文章。
七年庚午(先生四十七岁)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1H.gif)
略曰见天地之心云者。言见一阳之复而知天地之心。本有生理。非谓因复而后有此心也。今引此为未发之喻。恐未衬切云云。
八年辛未(先生四十八岁)
三月与许退而,李圣养游松京。
为文祭圃隐先生于善竹桥。有日记。
十月邀梅屋公同住。
答金侍郎(益容)书。
先生游历圻湖。一时名流。皆闻风订交。及归金公高其行义。有书曰据皋比谭经史。而远近后生。虚来实还。此育英之一乐。而非夫读书有得。终老林樊者则不能。专有之薰卿。视风埃汩没而无补今与后者。孰得孰失。先生以书谢之。
九年壬申(先生四十九岁)
答郭鸣远书。论文与道。
略曰文者贯道之器云云。是李汉粗处。谓以道贯器则可。曰器以贯道则非知言也。惟一可以贯道。文特其载之之器耳。文之可贵者。以其不离乎道也。可离非文也。荀庄之文。自道其道。班马之文。见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1L.gif)
又答郭鸣远书。论阴阳稚盛。
略曰周子图说所谓生水火木金土云者。亦是指五行未成质者。原本而言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指成质后流行之气。要终而言也。成质当体则图以示之。而朱夫子据图直解。然则朱子此解。非解图说也。解图体也。故其下段解图说则亦原本而言生之序。要终而言行之序。若是则朱子两说。段落分明。各有归趣。而勉退之所疑。皆庶有歇泊处矣。
十年癸酉(先生五十岁)
六月哭伯氏处士公。
十一月李圣养以心即理说书质。
先生以朱李二子以来。心之合理气说。开示学者。李公默识而心契。至是见李寒洲所答门人之说。以书告先生曰近详寒洲丈所答贽疑录中说。与传闻略有异。但恐其贬气太过。平朝之气浩然之气。未免收司连坐。不亦冤乎。那当一一就质云云。
十一年甲戌(先生五十一岁)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2H.gif)
十二年乙亥(先生五十二岁)
秋课诸生于乐育斋。
洪方伯埙。邀先生主讲席。先生屡谢不得。与权颐斋(琏夏)共定学制。议复经义治事之制。选省内秀士二十人。月朔考课。
十三年丙子(先生五十三岁)
春移居渊洞。
哭韶亭赵判书(性教)。
有挽诗。
十四年丁丑(先生五十四岁)
八月游头流山。
与李寒洲(震相),金端溪,权幼溪(仁择),朴光远,郭鸣远,赵泰卿(镐来)偕行。至南沙里。行饮礼设讲座。与寒洲诸贤论太极动静。陟智异天王峰观日出。因与寒洲及赵月皋(性家),许南黎(愈)至南海锦山。数旬而归。有南游纪行。
十五年戊寅(先生五十五岁)
著太极动静辨。
辨略曰太极有动静乎。曰有。曰太极者。其理无眹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2L.gif)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3H.gif)
十六年己卯(先生五十六岁)
闰三月。与许舫山(薰)游四郡。
有唱酬诗。
十七年庚辰(先生五十七岁)
三月赴忠良试见黜。
先生七世祖匡西公。值 仁庙丙子。举义斥和。及南汉下城。入匡山七徵不起。自靖以终。 正庙制尊周录本传。 纯祖又制内阁尊周录本传。俱称丙丁以后。岭之秉义没身者。郑文简蕴,朴判敦震英二人而已。至是朝议恢公。追配公于 大报坛。以每年三月上旬。 上亲祭。命忠良子孙参祀。班试文武科。先生入场。主司发策问开化新法。盖时方通欧和日故也。先生义不就对。奋然掷券而出。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3L.gif)
十八年辛巳(先生五十八岁)
夏登铨荐。
许先生秉铨。以王佐才 启闻。竟未收用焉。
十九年壬午(先生五十九岁)
五月中进士。
二十年癸未(先生六十岁)
泮水契帖成。
先生在泮为约长。忧馆儒之荒嬉废业。累为文规警。俗习日下。视为文具。乃与同志十七人。特设一契。期相砥砺。申奭求,姜应周,安镐重,李敦行,权昌寿,李万宁,李是宇,金景洛,宋殷成,申肯休,尹庚圭,全奎炳,金辉璹,李珏淳,柳道龟,李玄澍,权敦渊即其人也。有唱酬诗。先生诗曰庸言不出彝伦外。检意常存雅谑中。观善辅仁吾辈事。乃知无愧在儒宫。许先生为之序。略曰所学习诗书语孟。所诵法濂洛关闽。诸不在圣贤之术道艺之科者。羞与之齿。可以见熙代之盛事云云。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4H.gif)
四月与太学诸生。上疏论衣制。
时朝议争趋新法。自 上命更衣制。着窄袖周衣。献纳权仁斗与谏僚联劄论奏。劄三上。 命递职。先生时在太学。倡馆儒疏争之。又不 允。先生乃叹曰儒者之威仪已丧。何用苟留学宫。遂还乡。服深衣以处。一方慕效之。
秋小轩成。
先生既归乡里。构茅舍数椽。以小名轩。盖寓小心畏敬之义。京中知旧闻之。得中国人徐郙笔以遗之。
二十二年乙酉(先生六十二岁)
二十三年丙戌(先生六十三岁)
夏往候许先生病席。
许先生病革。执先生手诀曰星顺衣钵之托在子。勉之哉。因以平生所著述付之。使考其讹误。
九月哭许先生。
先生为之心丧。倡多士以礼葬之。
二十四年丁亥(先生六十四岁)
八月除义禁府都事。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4L.gif)
二十五年戊子(先生六十五岁)
上疏请南冥曹先生从祀文庙。
先生为疏首。
三月上时弊疏。
先生谓一命之士。亦不可以不存心爱国。乃上一疏。极陈时弊。略曰臣以草茅贱品。樗栎弃材。无补于 圣朝。而犬马之恋。同得天衷。目见生民坐在漏船。国势危如缀旒。土崩之患。迫在呼吸。而举朝喑聋。无人警欬。此臣所以长吁裂眦。拊心摽辟。欲𢬵一死而仰达于 君父之前者也。书曰民惟邦本。邦本斲丧而能祈天永命者。臣未之闻也。敌国外患。非所忧也。城郭甲兵。非可恃也。赤子化为龙蛇。祸乱起于肘腋。虽有武骑千群。金城亿丈。何所用乎。宁邦之本。惟在安民。安民之道。在谨择守令。见今政以贿成。人不器使。士夫之鄙婪无耻者。随县好丑。丰约有价。急则出贷子钱。缓则到官倍输。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5H.gif)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5L.gif)
铨曹拟王子师傅。寻拟书筵官。
先生既忤于权门。有力沮者。故竟未收用。
二十六年己丑(先生六十六岁)
春修雷龙亭讲规。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6H.gif)
校刊许先生文集。
倡士林设役于丹城法勿之隐乐斋。又建丽泽堂。为许先生尊卫之所。购经籍置学田。有春秋讲规。
二十八年辛卯(先生六十八岁)
编许先生年谱。
先生与李命九,卢相稷议而编之。
李晚求(种杞),许舫山来访。
先生与二公往仁智斋。论心学有终知理气难偏主。莫把真工问草庐之句。
二十九年壬辰(先生六十九岁)
四月会讲诸生于伊渊书堂。
堂在陜川。寒暄,一蠹两先生俎豆之所也。是行历草溪之教隆斋,南溪亭。昌宁之洛滨儒所。所至为设讲会行饮礼。
著明德辨。
略曰先师定斋先生训明德曰气清理彻。盖祖述朱李以来相传之嫡诀也。盖明德者。理不隔气之名。人之生。同得此理。而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自非圣人禀至清。无以见其明之全体。其馀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6L.gif)
答许南黎书。论人心道心。
略曰立图而横出。道心之不中节。是道心非尽善。而与人心无异也。若以道心包四端。而四端有不中节者为据。则此亦有不然者。道心固包四端。而其中节者乃道心也。若为气所差。而至于不中节则已离道心界限。岂可以此谓道心之不中节乎。道是中正当然之则。一有差件则曰中正曰当然不可复言。若指虚伪曰诚之不中节。懈怠曰敬之不中节。其立言可乎否乎。
又答许南黎书论理气。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7H.gif)
三十年癸巳(先生七十岁)
三月哭梅屋公。
先生殡于所居之室。朝夕泄悲焉。
夏往德山山天斋。
士林以南冥集重刊勘定事。固请先生。先生不得已有行。然不许轻易删动。但就学记。标出若干疑义。
答尹忠汝(胄夏)书论心理。
略曰以理为灵云云。不几于以口龁口以目视目乎。近来理具理理妙理之说皆是也。凡神也灵也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7L.gif)
读书劄录成。
凡二编。
作炳烛室记。
略曰少日尝奉教于大人先生。窃有志于此学。而玩愒等待。岁月易颓。气血已凋。而一息未泯。其容可已乎。案有紫阳书一部。庶几朝夕于斯。今日格一理。明日验一事。赖天之灵。积而至岁年。则庶可以补其前刖矣。虽未能弭羲和之节。驻濛汜之景。而继晷之明。足以自照。比诸在窣窣黑暗里坐而待尽。不其有间乎。
三十一年甲午(先生七十一岁)
四月寝疾。
病势别无所祟。气力渐澌缀。而精神无减平日。知旧门人论理文字。一一修答。命勿进药饵。惟饮蔘粱膏。
五月十五日稍剧。
书与金致受曰今邪道鸱张。举国波荡。而所谓吾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8H.gif)
赠诸生四字符。
时金基镕,金永蓍,河经洛,李炳台,金世永,沈鹤焕,林芝焕,金镇文,金明出诸生。朝夕候侍。先生既各赠四字训。又为之说曰诸君皆聪明秀发。而气质之偏。各有所拘。痛剔克去。乃可成就。玆以抖擞病情。以致慇勤期待之意云云。
六月初一日病笃。
是日即伯氏公忌日。先生命净洗室堂。以微温水洗手足曰吾虽不能与祭。岂可以不洁处身。散其心诚乎。
书赠金致受说。
说曰至无而至有。至虚而至实者理也。太极之冲漠无眹者。真体之至虚至无也。太极之流行发育者。实体之至有至实也。若以流行运用者。为非理之真体。则此退陶夫子所谓不知理者也。岂不自误而误人哉。○按读书劄录。或问太极兼动静有动静。此是何谓。曰朱子曰太极涵动静。以本体而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8L.gif)
初二日书客位。
远近问疾者频烦。先生命书诸客位曰昔朱夫子易箦时榜示诸人。问疾者皆问于外堂。恐病者不堪也。切望深察。
初四日考终于炳烛室。
先生自始病之日。一无痛声及唾秽之见。至是日申时。命侍者搜几阁中知旧答书及借册未还者。以白纸坚封识之。问侍者曰退而何无一诊也。曰客星州而未还也。先生曰临死而不相见。岂始料也。顾谓子祜善曰汝有至性。恐哭擗之际。过为伤损。又命祜善及金象淳曰送终之节。必参用家礼士仪。至亥时神色如常。命正枕褥。逌然而逝。
九月十八日葬于渊上獐田辛坐之原。
先生殁后未几。国大乱。仅营襄事。而士林会者犹四百馀人。门人加麻者十馀人。○后二十年癸丑。移厝于咸安龙华山先茔下负亥之原。
晚醒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6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35A/ITKC_MO_1235A_B136_689H.gif)
文集成。
先生平日所著。未有辑录。以各家散蓄者。合为十三卷。活印于丽泽堂。○后三十年乙丑。更加修整为十八卷。并附录二卷。刊板于达城广居堂。
[附识○权相渊]
我晚醒先生渊源之正。问学之盛。后之人读一部遗集。可钦像其大略。然欲求其简而备则孰若年谱之为要哉。先生嗣子熙善氏。与及门诸贤。摭先生往复知旧门人挽祭述行及乘史所载。略为条例。编未完而不淑。识者恨之。其从弟正善广订于当世之博雅君子。始克成编。将锓梓以广之今而久诸后。先生之孙永哲要相渊纪其实。相渊窃自惟安仿之痛。久愈靡及。则谨忘陋书此。以寓景慕。且与同志朝夕玩味于是书。求庶几有得。然有志于先生之道者。谱不足以尽之。则亦参之全集可也。门生永嘉权相渊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