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醒先生文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晩醒先生文集卷之八
 雜著
  
明德
昔我先師定齋先生明德氣淸理徹。
祖述湖上之旨。
朱李以來相傳之嫡訣也。
難者病之曰同得者理也。
異稟者氣也。
人人同有之明德
而兼氣說可乎。
不如單指理之爲是
余應之曰釋經者當知聖人立言本意以爲訓。
不然經旨晦而聖言湮。
單指理。
性善之訓。
明德之訓也。
經之立言
不曰不曰性。
而必曰明德
章句之爲訓。
不曰不曰理。
而必曰人之所得乎天。
虛靈不昧
以具衆理萬事者。
以爲如是
無以盡其義之委曲也。
明德者。
以理不隔氣爲名。
人之生。
同得此理。
氣稟拘之於前。
物欲蔽之於後。
自非聖人至淸
無以見其明之全體
其餘則各以淸之多少分數見其明。
衆人昏然窒塞而已
然而賦之理。
未嘗亡也。
是以猝遇匍匐之可惻爾汝之可羞。
則氣未用事。
障礙未合
介然之頃。
光明透出。
若因其乍明而治其拘且蔽者。
以至障礙盡袪。
本體之明。
聖人無異
本淸明者明德也。
之而復明者亦明德也。
雖以單指理者言之。
其說
不過如是
然則兼氣之訓。
果有碍於人人得之義乎。
朱子虛靈不昧四字
說明德義已足。
退溪先生李仲久問目曰以得於天解德。
虛靈不昧解明襯貼
虛靈合理氣。
朱李茶飯之訓也。
今以單指理釋之者
其說備乎不備乎。
大抵曰性曰心曰情曰明德
爲理則一。
而立言之名義不同
使字之曲折各異。
若槩以一理字。
籠罩說去。
則吾恐無星之秤無寸之尺。
無以名理微妙
窺聖言之閫奧
其弊將至於一世而爲混沌帝江
可不懼哉。
太極動靜
或問太極動靜乎。
曰有。
(朱子曰以流行處言則有動靜
)曰太極者其理無眹之目。
緣何動靜
惟其無眹也。
故有動靜
夫盈天地只是動靜之氣。
(朱子太極理也。
動靜氣也。
又曰動靜者氣也。
所以能動靜者理也。
又曰心之理太極也。
動靜陰陽也。
)其所動靜者。
孰使之然哉。
陰陽而爲之根柢
後天地而無所虧欠者此理也。
孔子作翼。
首揭太極
所以兩儀四象之理。
已具於畫前。
以太極爲祖而生子生孫。
人家繼代之爲也。
(退溪先生曰極標準也。
假借以名無眹之理。
)濂溪作圖。
挑出太極陰陽之圈
公元712年
而揭之於上。
所以陰陽動靜
太極之所命也。
非謂太極兀然獨立
自動自靜。
乃生陰陽
如人之幼而壯而生子女也。
(極字旣是假借之名。
此生字亦假借之名。
)由是而言則曰太極動靜可也
曰有動靜可也
能動可也
太極動而陽靜而陰可也
(以上朱子說。
)曰生陰生陽亦可也。
圖說云云
其義盖如此
若曰有理動靜
有氣靜云爾。
則是天地間
有兩動靜矣。
若曰陰陽以前動靜
陰陽以後氣動靜云爾。
則是動靜兩截矣。
不通之論也。
太極自動靜。
退溪先生主說。
子何攻之深也。
先生李達,李天機問目有此語。
李問太極動靜
天命流行
乃理之所使歟。
盖李不知太極天命是理而有此
先生答曰太極自動靜。
天命自流行。
豈復有使之者云云
自字對使字而言。
語勢不得不然也。
今乃不究木意。
單提一句謂之先生之論。
則亦可謂厚誣先賢矣。
退溪古今人學道術之差。
只爲理字難知。
今之爲此說者。
不知理字眞面。
主之太力。
胷中已成一副當痼瘼。
聖賢言語
不肎眼看覰。
平心思索
不合則曰記錄之誤也。
初年說也。
雖零言斷句一時有爲而發者。
符於己見則引以證
其說。
名爲尊朱李
其實背馳之甚也。
原頭旣差
勢必至於斯。
可勝歎哉。
曰如子之言則理畢竟是箇死底物
曰吾所謂活者。
正於氣分看得
易繫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無陰陽
所謂一之之妙。
何處討看。
中庸所謂天命之性。
陰陽五行何以見其流行耶。
川流不息發歎者。
道體之無竆也。
鳶飛魚躍昭著者。
此理之妙用也。
讚其大則洋洋乎發育萬物
語其神則不行而至。
不疾而速。
此吾所謂活者也。
豈若畸零單隻之理。
懸空揣度
侔擬想像
以爲自能動靜
自能飛躍
自能運用敷施
自能虛靈知覺
牽強捏合
艱辛以爲者哉。
驗之吾心。
空曠流蕩
無下著脚處。
畢竟成就何事
有成就。
老子所謂谷神不死
佛氏所謂無位眞人
現在眼前而已
其於理不亦遠乎。
根本失據
枝葉皆病。
亦無怪夫說心說明德之次第做錯也。
許退而與金致受書條辨
 認明德爲兼理氣者。
非理非氣。
儒釋之似。
孔孟之眞者也。
明德兼理氣。
朱李先生本旨也。
朱子明德虛靈不昧
又曰虛靈不昧四字
說明德義已足。
然則
虛靈訓詁
卽明之註脚也。
北溪曰理與氣合
是以虛靈
或問註曰虛靈是理與氣合
退溪先生心統性情圖。
虛靈知覺於圈中。
而首揭曰合理氣統性情
其他見於知舊書者。
指不勝僂
明德兼理氣。
可謂千古勘案。
而今倡言排之曰假釋老之似。
不幾操戈而入朱李之室乎。
 古之人合心性一之
今之人判心性二之
性者心之理。
心者性之郛郭
理則一而字義殊。
言心性在其中
性心不盡該。
使字命物。
各有攸當。
豈有古今之異。
若曰古人一心性而不二之
道性善。
亦曰道心善。
天命性亦曰天命心可乎。
人心道心
亦謂人性道性可乎。
不足多辨。
 古之人判理氣二物
今之人合理氣一物
理氣者。
不雜不離之物。
判而二之
不雜之謂也。
合而一之
不離之謂也。
豈有古今之異。
夫以理氣而言則理自理氣自氣。
人身而言則陰陽五行氣也。
健順五常理也。
有是氣必有是理。
總會於吾方寸之中。
虛靈知覺該焉。
七情四端發焉。
所謂心也。
朱子曰所覺者心之理。
能覺者氣之靈。
若曰單指理而已則理是太虛公底物
干我甚事
盛貯該載者誰也。
敷施發用者誰也。
掛撘於何處。
安頓於何地。
存養省察之方。
喚惺主敬之工。
將何地之可施乎。
且理無情意者也。
以心亦曰無情意可乎。
朱子曰先有知覺之理。
但理未知覺。
氣聚成形
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退溪曰旣謂之心。
已是兼理氣。
(答鄭子中書
)又曰四端之發。
孟子旣謂之心。
則心固理氣之合。
(答奇明彦書。
)又曰理氣合而爲心。
自然虛靈知覺之妙。
(上同)又以合理氣揭心圖。
兩賢之訓。
昭如日星
一例揮斥
置之今人之科可乎。
世有公眼。
有辨之者矣。
 致受所論靈字
非理面貌
說似兩間不界云云
朱子曰終不可以氣之精者爲理
若界之則靈屬氣也。
然而朱李夫子
皆謂虛靈理氣之合。
其合也渾融無間
誰能界之。
朱子曰靈底是心不是性。
又曰靈可以言心
不可以言性。
又曰氣中有箇靈底物事。
又曰比氣自然又靈。
又曰能覺者氣之靈。
一生主論也。
通書註人太極之靈。
卽此具理之靈也。
又何疑焉。
旣以心爲專指理。
故曰靈曰神曰知覺
皆界之以理。
此非認氣爲理乎。
認氣爲理
作用是性乎。
 太極自動靜。
退溪主說。
此盖有爲而發。
截去上下
孤行此句。
謂之主說者誤矣。
詳見太極辨中。
 原頭云云
盛說名爲主理而實不知理之爲甚樣物
是以朱李之旨。
一無相契
可謂原頭者乎。
洗心易慮。
更取朱李書讀之。
自可原頭所在矣。
朴氏八大君分封序次疑辨
余伯高祖紫皋堂府君
博學邃識。
考據審愼
追叙分封
次序如右
余小子
曷敢伸異喙。
以求多于前人
府君無指一句斷之語。
啓發疑端
以俟後人力加辨訂
務歸至當
斯亦家庭紹述之意也。
迺爲之說曰。
東史之陋。
至於大君分封而極矣。
或稱儒理王時
或稱阿達羅王時
或稱景明王時
其實皆非也。
三國並跱。
羅疆最狹。
其地東南限以大海
南距大野城。
(陜川。
)西表雞立嶺。
(鳥嶺。
)踰嶺而西。
西不盡錦水
不盡漢山
北東包濊(江陵
)貊(川。
)而傅之海
以外句麗百濟地也。
所謂江南(順天
)完山(全州
)竹城(竹山
)正在百濟版圖中。
王安得以封其子乎。
速咸(咸陽
)沙伐(尙州
)在兩國疆場之間。
朝羅夕濟
去就無常
自非交質遣侍。
愛子餌敵讎。
必無是理。
至若高陽
卽今高靈
新羅之古靈伽倻也。
古靈國君與駕洛國君金仇衡。
後先納國于羅。
事在眞智眞平之間。
則上距朴王爲二百餘年。
高陽之封
不其矣乎
月城是昔脫解舊宅
因爲王宮
羅之不改也。
王子食采王宮
古亦有是乎。
密城本推火郡。
而至景德時陞爲密城府
則其封號爲實蹟之可據乎。
客有難之者大君不受封於儒理阿達羅之時則聞命矣。
太宗文武王時
麗濟之地。
盡入于羅。
八君受封
其在景明王時乎。
余曰否否
觀歷代本支之慶。
每在興王之始。
魯衛毛耼。
文之昭也。
郕霍唐滕。
武之穆也。
漢南諸姬
文武遺胤也。
景明以羅末贅疣孱王
享國不久
無功德及人。
錫類蕃衍
恐無是理。
且羅代公子王孫
皆稱聖骨眞骨
未聞有君大君之稱。
亦無兄弟排行作名者
此皆後世好事者之爲之也。
客曰然則八貫受封
皆是虛僞無稽之說乎。
何爲其然也。
聖祖受命肇迹
享國日久
螽斯麟趾之盛。
理宜必有其後
王亦世支庶
金柯玉條布濩一國
勳庸閥閱可以受封邑而別宗籍者多矣。
自羅代訖于麗朝
指不勝僂
而八貫其最著者也。
若曰晜季同時受封則愚未之信也。
唯唯而退。
遂記
其說。
置諸卷端
家藏皇明府牌事實
謹按明史天啓初
楊鎬喪師
遼廣陷賊。
毛文龍鎭椵島頗跋扈
朝廷患之。
置鎭江都督府於遼。
東制椵島。
北遏虜鋒。
沿江士馬供億不貲
取辦於我國。
吹毫嘖舌。
不堪命。
先祖匡西府君運餉之任
竭誠輸款
得歡心。
華人流丏亦且數萬。
府君割俸賙賑
方便濟接。
於是主客相安
邊釁以靖。
都督東閣太學孫公承宗
移咨文於我國。
府君功能
加級陞任
遊擊將軍張公魁以督府移咨之意。
發牌於順川以奬勵之。
文則當在王府
未知存否。
牌文尙在家。
鶴麓李尙書(運)所謂朱匡之界畫如新
故紙之粧裱無損是也
又按明史。
督府有事外國
則請于朝廷
得旨然後移咨
咨文出自督府
其實皇帝之命也。
卽今大國所謂禮部咨文
亦此類也。
文武足備
氷蘗滿腔
仁德施民。
賢聲載路
以樹新猷
有助撻伐等褒辭。
今雖見於牌文
而曰報請鎭主移咨國王
遊擊之報鎭主者
卽此辭也。
鎭主之聞朝廷者。
亦此辭也。
受朝旨而移咨我國者。
亦此辭也。
嗚呼
府君何修而得此褒辭於上國也。
忠誠格天地感鬼神
不誣矣。
公元1854年
英廟甲寅
宗宅書樓告灾。
萬卷灰燼
樊川集一冊偏傍四燬。
如掌獨全
閱視之。
牌文摺疊在中
遂闡于世。
當初牌文到順川衙。
府君覽卽攝置卷中。
樊川杜牧之號。
府君平日慕其爲人
愛玩不釋手者也。
時浣石堂府君年纔十歲
且事在數千里外。
未及知勢也。
府君不伐天性也。
投棄緗簏。
歲久忘失。
所以澗老之狀德。
眉翁之書石也。
鎭撫華人主客相安等語。
略綽說及。
移咨發牌闕如也。
天誘畢方
使皇明遺蹟復章絳雲回祿之後
嗚呼異哉。
正廟戊午
樊巖蔡相公貽書王考進士府君
賷此帖上來
欲爲奏御
府君聞卽奉謁
相公大加歎賞
方擬筵啓
相公捐館事遂寢。
府君卽尋鄕路漢江
馬跳墮水。
移時曳出。
馬已死。
行箱什物盡沾壞。
而此帖獨不濡。
凝窩李尙書(源祚)所謂兩經水火無恙者。
盖指此也。
牌文紙長四尺強廣三尺強。
潤滑細膩
異於常品
四邊畫雲紋。
書凡九行
第一行起鎭止奉張。
下空一字
爲字批朱點
第二起總止赤總高一字
第三行起氷止人。
四行起馬止理。
仰字批點理字批點
第五行起候止咨請
下空二字
公元1858年
第六行起國止者國。
一字
有字批點
者字下朱草空字。
七行六字
大書右給行順川郡守云云
以朱筆直書行正中
自起至止押印姓諱。
八行書天啓參年正月押印。
下書廿三字稍大。
下書日給
九行大書府牌
下著署璽印
同心三寸二寸強。
九曲篆書江遊擊府印六字
字畫了了
認是銀印也。
(明時軍中用銀印。)
嗚呼
周鼎之淪。
于今三百年。
聲響已絶。
風徽漸遠。
有懷西方者。
當時隻字零墨。
猶可擎手端拜
寶如球璧
况玆一道公帖。
皇家印章如新
天啓年月不改者乎。
批點抹朱塡空押署
怳然如復見漢官威儀
執役鈴索之下也。
嘗按小華外史
靈城君朴公文秀以繡衣關西
得故兵使鄭鳳壽家所萬曆時天將票下印迹以進。
英廟覽之歎曰此皇明銀印迹也。
卽命依樣鑄進。
于敬奉閣。
躋鄭公於陪臣壇。
官其祀孫。
今此牌文寂寥票下印迹
迥然不同
無人警咳君側
汔今無闡幽崇報之擧。
無其孱孫誠薄。
不能感格天心歟。
古今異宜
尊攘大義
浸久不講而然歟。
未可知也。
讀書隨箚[上]
太極解剝說。
更無餘蘊。
而所可疑者。
陰陽圈只畫一一陽足矣
必畫三疊者何歟。
陰陽圈中
太極陰陽之中而不離不雜者也。
太極動而生靜而生之陰陽也。
動極靜靜極復動之陰陽也。
分陰分陽兩儀焉之陰陽也。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統於一圈陰陽也。
一說象三極也。
立天道立道立人道也。
漢書太極函三極。
未知必然也。
朱子太極動靜
又謂不是太極動靜
太極
動靜
此是何謂
朱子太極動靜
本體而言也。
太極動靜
流行而言也。
盖理有動靜
故氣有動靜
本體而言。
不可謂有。
流行而言。
不可謂無。
啓蒙太極也。
解剝註性猶太極也。
心猶陰陽也。
此是何謂
曰以萬理總會而言則曰太極
以氣之精爽而言則曰陰陽
然而太極動靜
氣機之乘也。
陰陽闔闢
實理之爲。
所謂心者。
不可以理氣偏言矣。
朱子曰心之理是太極
心之動靜陰陽
萬物之性各殊。
而曰各具一太極何也。
萬物
質雖各殊。
天理完具
不相假借
不相凌奪
所謂太極者。
無物不具也。
陰陽稺盛。
果如勉齋所疑。
朱先生之說。
自相矛盾不可爲訓耶。
圖解之水爲陰盛火爲陽盛
成形而言。
後論之水爲陽稺火爲陰稺。
指始生而言。
生成之數不同
故稺盛之云各殊。
盖圖圖其成形也。
論論其始生也。
立言命意
不同固也。
但一三二四。
乃積質之數。
非生之次第云云
勉齋可謂前賢未發之蘊。
觀者當詳之。
朱子謂靜卽太極之體也。
動卽太極之用也。
圖說太極動而生靜而生陰。
莫是用先於體否。
曰繼之者善。
之爲用也。
之者性。
陰之爲體也。
邵子所謂用起天地先。
體立天地後者是也
仁義中正
析爲體用如何
曰義爲體而仁爲用。
正爲體而中爲用。
何以其然也。
朱子曰正所以能中。
所以能仁
問動有資於靜。
無資於動。
圖說首言動而生陽。
無資靜也
言動極復靜。
是有資於動也。
動靜無端
陰陽無始
動之先必是靜。
妙用自流行處可見
首言動也。
動極而止處便是靜。
非一物事
資動而生也。
問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秀指氣歟理歟。
曰氣也。
凡言秀者皆氣也。
如言木之秀金之秀火之是也
何以其然也。
聖人定之以中正義章註。
人稟陰陽五行秀氣以生。
本章陰陽五行
氣質交運
而人之所稟。
獨得其秀。
故其心最靈而不失其性之全也。
然則木之神金之神火之神云何
朱子木之神火之神。
猶言意思
仁有木之意思
義有金之意思云爾
盖理一也。
水火木土
皆具太極則一也。
不曰木之理金之理而曰神。
神氣精英而各殊者也。
稟各殊之氣而理具焉。
五性條理各殊也。
無極之眞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妙合字分眞精而言歟。
大學或問註。
不測故妙。
無間故合。
非分言也。
河圖一六共宗而居北。
二七爲朋而居南。
三八同道居東
四九爲友而居西。
五十相守而居中
何謂也。
陽尊陰卑
生先而成後。
一與三以陽居生位
也先也。
不當與六八爲伍
而以共爲宗。
(一爲生數之宗。
六爲成數之宗。
)故同居北。
以同其道。
(三爲陽數
八爲陽生
)故同居東。
二與四雖陰而據生位
在後之七九相敵
故爲朋於南爲友於西。
中五居內而兩
五挾之。
內者若守。
兩五挾外者守中五。
有相守之象焉。
故曰相守居中也。
○曰八爲陽生則七亦爲陰生
而二七之不取其義何也。
曰二七則取陰敵陽爲朋之象。
陰生則不必言矣。
○致受曰朱子天地生數
五便住。
一二三四遇着五。
便成六七八九。
五却自對五成十。
盖一二奇也。
六八偶也。
那六八本一三之得五而成者。
陽生陰成
天地之道也。
一六居生成之始。
衆數統宗
故曰共宗。
三八處生成之中。
中正之道焉。
故曰同道
至於二四則偶也而得五成七九之奇。
內陽外。
男女之義也。
只取他奇偶相求相得意而曰爲朋爲友。
十者五之自相撞著而成。
爲生成之終。
終則更推不去
故曰相守居中
此說恐得之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何如
朱子河圖所以爲數者。
不過一陰一陽一奇一偶。
以兩其五行而已
陽數奇。
故一三五七九皆屬於天。
所謂天數五也。
陰數偶。
故二四六八十皆屬於地。
所謂地數五也。
天數地數各以類而相求
所謂五位相得者然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云云
此又其所謂各有合焉者也。
盖謂一三五七九類也。
二四六八
十類也。
同類同氣同氣相求
相求相得也。
兩其五行
盖謂五行之屬天者五也。
屬地者五也。
此義較然明甚
玉齋胡氏以爲五位相得
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
各以奇偶爲類而相得也。
奇與偶安得類乎
不得爲類則何能相得乎。
朱子相得如兄弟
有合如夫婦
兄弟同氣也。
安有異氣兄弟乎。
又云兩五行十干
木甲乙火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
甲以乙爲妹。
所謂相得也。
以己爲妻。
所謂有合也。
此亦有窒礙處。
甲以己妻於有合吻矣。
陽木陰木自爲兄妹
五位相得之義。
不其矣乎
雖然玉齋朱子說證之而載於繫辭註者又如此
朱子本納甲五行如此
玉齋以爲相得有合之訓詁
以至於諸書。
則恐非本旨矣。
伏羲八卦圖
乾兌離震。
左旋數之。
巽坎艮坤右旋數之何也。
曰乾兌離震已生卦也。
巽坎艮坤未生卦也。
未生者當繼於已生之後
天地定位
山澤通氣
䨓風相薄
水火不相射。
方位不可易。
次序不得不然。
非但生卦之序爲然也。
先天從中何謂也。
曰邵子曰先天心法也。
故圖皆自中起
以中空處爲太極也。
又有一說
先天圖規橫圖而圓之者也。
橫圖自乾至坤皆逆排。
姤復居中
圓圖中分姤復。
爲已生之終未生之始。
一向左而旋。
一向右而旋。
從中而起者也。
伏羲八卦圖如此
先天圖演此而作也。
問數往者順。
知來者逆。
註解雖詳。
而終難得其要領如何
先天六十四卦
只是左方三十二卦而已
右方三十二卦。
乃左方之反對也。
左方謂之已生。
右方謂之未生。
數已生者如今日之推昨日也。
故謂順也
知來如今日之料來日也。
故謂逆也。
朱子曰邵子說得先天如此齊整
楊雄太玄零星補湊
若不補却欠四分之一。
補得却多四分之三。
何謂也。
曰邵子把天下事物作四片看。
陰陽老少
春夏秋冬
皇王帝伯。
日月星辰
水火土石之類皆是也。
一對爲兩。
兩對爲四。
以至天下萬事皆然
所謂加倍法也。
太玄方州部家。
以乘三。
至于八十一首
畸零單隻
自然之勢也。
若不補則四片少一也。
若添一爲四則一自一三自三。
終不合爲四片
故曰多四分之三也。
明道康節加倍筭曰始知太玄不濟事
亦此意也。
問易逆數也。
註易所以成則其先始終
如橫圖及圓圖右方之序而已
故曰易逆數也。
何謂也。
曰橫圖固逆數
圓圖右方逆數故耳。
雖然此有可疑
數往知來如此
而原卦畫生出之序則自乾至震。
亦未生之卦也。
右方無異
然則左方之序。
逆數也。
問方圖所取者何義
圓圖法天
用之所以行也。
圖法地。
體之所以立也。
聖人非以意設。
規橫圖則爲圓。
截橫圖則爲方。
橫八竪八。
均齊方正
間架不紊。
位置無差。
天之假手聖人
不誣矣。
但在天者有順有逆。
在地者有逆無順。
卦氣之行。
卦畫之成。
所以異也。
問卦畫之成。
自本而榦。
自榦而支。
其勢若有所迫而自不能已已
兩儀時。
六十四卦已列矣。
總目曰乾索而得巽離兌。
坤索而得震坎艮。
有若聖知睿思造作者然何歟。
曰此先後天之說也。
畫生出時。
都是自然
旣畫後便見有此象。
羲文之易所以不同
而其道則未始不爲同也。
冬至子之半。
天心改移何謂也。
曰子之半是大雪終。
冬至初候。
子月之半也。
非子時之半也。
朱子
近世曆家中分子時
謂夜子晝子。
殊失之。
盖以十二辟卦推之。
一卦一月
一爻言之。
一爻爲二十分。
假令霜降九月中
五陽消剝爲剝。
霜降翌日上九日一分
至十五分而爲立冬
又消十五分而爲小雪則坤矣。
陽盡消於上而一分已生於坤之初爻。
十五日大雪
又積十五日陽畫成爲復而爲冬至矣。
此乃一歲陰陽消長之原數也。
天心改移
朱子今年只如此。
明年如此
固然矣。
而以朱子所說陰陽消長之數推之。
大雪冬至之間。
節氣改移
復陽潛在坤中。
積滿三十分而現出爲爻。
則天心固不與節氣改移矣。
冬至曰若識無中含有象。
君親見伏羲來。
中含有。
盖謂陽在坤中也。
一陽天地之中。
無間可容息。
邵子曰更請問庖羲
朱子曰許君親見伏羲來。
非兩夫子的見天地之心。
洞達氣數之原。
其能發此矢言乎。
伏羲旣畫先天
文王改爲後天何歟。
先後天之異。
易之體用也。
伏羲仰觀俯察
兩儀四象生出卦畫。
方位次序
不待安排而成。
自然而然也。
文王因而開物成務之道。
以致用焉。
雖出於聖知睿思
而亦自然而然也。
人之有道也。
夫婦父子
君臣焉。
乾坤退而父母安其矣。
坎离進而君臣正其面矣。
長男少女動而說。
長女少男而順
夫婦之道備矣
三綱九法叙。
聖人能事畢矣。
先後天之自爲體用不可相無也。
前聖後聖
其揆一也。
大衍之數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置一不用何歟。
曰象太極
太極象數可侔擬。
陽圓徑一圍三。
陰方徑二圍四。
三用其全。
四用其半。
參天兩地倚數
參兩則五矣。
河圖洛書中五是也
加一點則爲六。
二點則爲七。
三點則爲八。
四點則爲九。
五點則爲十而圖書之數備矣
然則一爲數母。
而用數則實自兩地參天而起。
衍數之置一不用
不亦宜乎
徑一三經二圍四。
一爲數母則二獨非數母乎。
兩地之用二數
非徑二之二也。
乃四用其半之二數也。
問心是理是氣。
兼理氣耶。
曰人之所以爲人以心也。
識人所以爲人
則心之所以爲心可知矣。
周子曰無極之眞。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心亦如此而已
問心非氣則純是天理
氣之爲累大矣
曰心非氣。
何所安頓
太虛之理。
總會於吾腔子裏。
以此理撘在吾氣故也。
治其氣。
使駁者粹汩者淨。
則萬理洞徹
無所障礙
何累之可言乎。
出入無時
淵淪天飛
氣爲之機也。
聖相傳。
萬世不變
理爲之主也。
氣淸則理明。
氣濁則理昧。
朱子曰心者氣之精爽
何謂也。
太極爲易之幹。
伏羲之所畫者陰陽也。
理爲心之主。
朱子之所言者精爽也。
有象者可以侔擬
無眹難於名狀
精爽精爽所具之理自見
虛靈知覺
曰虛理之無形。
靈氣有神
知智之發也。
覺靈之爲也。
統言之則不分別
而分言之則各有條理
問心性情之別。
朱子仁義智性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者心也。
性者心之理也。
情者性之動也。
心者性情之主也。
問心非性非情而爲性情之主則畢竟何物
知覺是也
問知覺是心之靈。
抑氣之爲歟。
朱子不全是氣。
是先有知覺之理。
未知覺。
氣聚成形
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譬如燭火因得脂膏
便有許多光焰
朱子曰所覺者心之理。
能覺者氣之靈。
靈處是心不
是性。
只是理。
合理氣統性情有心之名。
或專指氣而言。
或專指理而言。
要在活看。
不然不備不明之說也。
游廣平西銘曰此中庸之理也。
西銘之旨。
廣大周遍
中庸之書。
包涵萬理。
大去大節拍則固無不同之理。
而此糊塗說也。
九經諸書太極圖說通書,正蒙等篇凡言性理者。
何嘗不然
特表中庸言者
必有默契相符者在矣。
可得聞歟。
曰儘難看
管見推之則中庸始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
中散萬事
復歸上天之載。
莫非所以明全其天之所賦。
至於純於天道
西銘始言人爲天地之子
中間許多棊著。
而終言存順而事天
沒寧而無愧於天。
一事也。
中庸西銘皆言賦形後事
非如周易太極圖劈理原頭出來也。
朱子天命之性曰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西銘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帥吾其性。
皆先氣而後理也。
一事也。
中庸之最大旨
不過曰誠者天之道也。
之者人之道也。
西銘下段于時保之樂且不憂二句
是誠與誠之之謂也。
其下繼志述事誠者也。
無忝匪懈之者也。
禹舜曾子誠者也。
封人申生伯奇之者也。
一事也。
若言下工夫處則中庸戒愼恐懼
西銘于時保之也。
如是看過。
庶幾矣乎
西銘本註未嘗分言六聖賢之事。
而今子分言何也。
曰細觀西銘
緊要關鍵
踐形二字
于時保之。
踐形者也。
樂且不憂
踐形者也。
違害仁濟
不能踐形者也。
下善繼善述。
踐形者也。
無忝匪懈
踐形者也。
又其下一聖一賢間見層出
聖則踐形者也。
賢則求踐形者也。
不待安排次序自如此也。
原道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先儒以認情爲性譏之。
子通書曰愛曰仁宜曰義。
而後賢無貶辭何也。
宜字雖同而其義迥別
只是愛之理。
若以一字該仁則亦曰而已矣。
有該體用者。
有偏指用者。
原道
偏指用者。
乃是仁之發端處。
義者事物之宜。
未行之前
固有義之理。
而今曰行而宜之之謂。
則不幾於義外之說乎。
韓子不識仁義頭腦
其病全在博字行字之字
覽者當詳之。
問詩十月之交章註晦朔日月之合。
東西同度。
南北同道
則月揜日而日爲之食。
朢而日月之對。
同度同道
則月亢日而月爲之食。
是皆有常度矣。
王者修德行政
用賢去奸。
則月常避日
遲速高下
必有
參差不正相合
不正相對
所以當食而不食也。
晩年又曰合朔之時。
日月東西雖同在一度
月道南北或差遠於日則不食。
南北雖亦相近
日在內月在外則不食。
正如一人秉燭
一人執扇相交而過。
一人內觀之。
兩人相去差遠。
則雖扇在內在外而扇不能掩燭。
秉燭在內而執扇者在外則雖近而扇亦不能掩燭云云
東西南北同度同道
而日又在外則必食矣。
當從何說爲準。
在內在外
九道陰陽曆也。
九峰嘗受朱子旨而著之於洪範傳。
以此定論
朱子以爲日在上月在下
月遮日而日食
日月相望。
日中闇虛射月月食
後儒
日食無異辭。
月食則諸不同
蝦蟆修羅之云。
固俚矣不足卞。
海潮盈縮
地影蔽虧
何者爲長。
朱子以爲云日月在天。
兩鏡相照。
而地居其中
四傍皆空水也。
月中微黑。
鏡中大地之影。
略有形似
而非眞有物也。
斯言有理
足破千古疑云云。
又引王普月生明之夕。
但見其一鉤
日月相望。
人處其中
方見得全明。
以此觀之則知月光常滿
但自人所立處視之
有偏有正
故見其光有盈有虧
非旣死
復生云云
然則與地相直
無毫釐差。
則球包日內而其影圓成月輪矣。
若微有差則蔽虧成食矣。
雖然其圓其食。
皆自人立處所見而言。
日月皆然
日月食皆有常度
一歲交當兩食。
春秋二百四十年。
日食不過三十六。
唐二百九十年。
日食百餘次。
何爲然也。
日食天變大者
見於詩書
著於春秋
雜出於傳記
以是恐懼修省之資。
而今有常度當食必食。
則不幾乎王安石天變不足畏之說乎。
曰兩交兩食。
驟看似然。
而以朱夫子執扇秉燭之喩觀之。
則雖相交
道度差遠。
內外異勢則皆不食
食之疎密
此亦自然之數也。
天變云云
潛室陳氏日月之食。
自是行度分道到此交加去處
應當如是
曆家推筭以此疎密
不足爲變。
天文才遇此際
亦爲陰陽厄會
人事必有灾戾
聖人畏之。
側身修行
庶幾弭灾戾也。
畏天變。
恐於人事灾戾
非謂挽回天道
使當食者不食也明矣。
問射義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觀者如堵牆。
射至司馬
使子路出延曰僨軍之將。
亡國大夫爲人後不入焉。
去者半入者半。
註曰與奇也。
旣立後而又往
奇贅。
是貪其利也云云
一說與之爲奇非正義
爲人後是戰陳後於人者。
盖無勇者也。
若是則與僨軍亡國
辭理接續云云
當從何說
曰此皆不深爲人後之義而費許多辭說也。
許立他子爲後
自漢晉盛行。
周禮無取他子爲後之文。
所謂立後者。
卿大夫之家中廢
更立血胤
復其舊世其祀之謂。
立子文後立良霄後立武爲趙氏後。
春秋之凡言後者皆是也。
或有仳離丏養。
王風所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者。
王制也。
王制無親命而爲後於人者。
晉彭權議所謂叛子也。
其害仁孰甚焉。
孔子之射。
觀德也。
天下達德三。
曰智曰仁曰勇。
僨軍之將。
勇者也。
亡國大夫
無智者也。
爲人後者。
不仁者也。
三者旣虧則德無可觀矣。
雖或不犯三過
而必孝悌好禮。
修身俟死。
好學不倦
旄期稱道
然後全德
故裘點揚觶之語。
又繼其後
擇士之精也。
伊川先生臨終
家人立子
盖指端彥也。
旣喪畢。
明道孫昂自立爲後
矦師聖不可而止。
此事紫陽亦嘗疑之。
或曰太中承宗享年八十五歲。
明道歿於太中生前
端愨又早死。
太中之喪。
伊川立廟主祭
伊川之子因爲主祀。
盖宋制然也。
豈不
義而程子爲之乎。
雖然立後大事也。
程子豈不平時素有講裁以定其位。
而致有雌黃於入廟之際。
檀弓子游衰之譏哉。
曰誠如所疑。
程子此擧
雖是王之制
而終不爲萬世宗法之正
讀書隨箚[下]
詩集傳
朱夫子所編也。
書集傳。
蔡九峰受先生命而成者也。
宜無異同
書金縢與詩鴟鴞東山註。
大相逕庭何也。
盖以金縢次序攷之。
周公二叔流言居東二年
有風䨓之變。
王始悟而迎周公
管蔡於是啓商以反。
周公東征三年
討而誅之。
首尾五年也。
鴟鴞作於居東時。
東山破斧作於東征時。
鴟鴞註曰二叔流言
周公東征二年
乃得管叔武庚而誅之。
王猶未知公之意也。
故作此詩以貽王云云
東山註曰成王旣得鴟鴞之詩。
感風䨓之變。
悟而迎周公
於是周公東征三年云云
盖以居東東征
又以前二年合爲三年
鴟鴞東山爲作一時
當從何說爲是
詩傳夫子四十七歲作也。
書傳晩年所命者也。
觀於答董銖問與蔡沈可見
當以金縢爲是
然則罪人得章小註朱子兩段
又相矛盾何也。
前段
與詩註相似
想是初年
明儒編入
未及刪正而然也。
問秦風渭陽詩。
廣漢張氏註曰康公送舅而念母之不見
是固良心也。
不能自克令狐之役。
怨欲害乎良心也。
左傳晉襄公靈公少。
國人欲立長君
趙盾曰立公子雍。
時雍在秦。
使先蔑士會
逆雍于秦。
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
其嗣亦何罪。
出朝則抱以適趙氏
頓首宣子
宣子與諸大夫皆患之。
乃背先蔑而立靈公
以御秦師。
秣馬蓐食
潛夜起。
敗秦師于令狐
先蔑士會奔秦。
康公外氏之無主也。
陳兵衛送
渭陽之思未艾也。
是役也。
曲在晉。
康公何罪焉。
曰此爲可疑
問敬姜之哭公父文伯
見於諸書不同
檀弓文伯之喪。
敬姜據其牀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
吾將以爲賢人也。
未嘗以就公室
今其死也。
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
內人行哭失聲
斯子也必多曠於禮也夫
國語文伯卒。
其母戒其妾曰吾聞之。
好內女死之。
好外士死之。
吾子夭死
吾惡其以好內聞也。
二三婦之辱共先祀者。
請無瘠色洵涕無掐膺無憂容。
降服無加服。
從禮而靜
是昭吾子也。
戰國策樓緩文伯於魯病死
婦人爲之自殺
房中二人
其母不肎哭曰孔子賢人也。
於魯
是人不隨。
今死而婦人死者十六人
若是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
三說孰優。
檀弓說似長。
夫死而使妻妾瘠色無憂容。
矯情也。
以敬姜之賢而使人矯情之事乎。
樓緩說則近夸。
文伯魯之嬖大夫也。
婦人死者至十六則不死者不知其幾。
小國下大夫
有幾十姬侍
不待從死而其好內也章矣。
曾謂敬姜之賢而縱而不之禁乎。
左傳國語皆載吳黃池之盟。
事實相反
左則曰及盟。
吳晉爭先
句踐太子
吳人告敗。
王惡其聞也。
自剄七人幕下
趙鞅使司馬往視之。
反曰肉食者無墨
今吳王墨
國勝乎。
太子死乎。
夷德輕請少俟之。
乃先晉人
是晉先也。
國語曰吳晉爭長
邊遽乃至
吳王懼。
勒兵告晉人曰天子有命
周室卑弱
貢獻莫入。
孤欲守先君班爵
則不敢。
退則不可。
晉使董褐復命曰今君奄王東海
淫名聞。
君有短牆而自踰之。
蠻荊何有周室
命圭固曰吳伯。
不曰吳王
諸矦是以敢辭
若曰吳公
敢不順命
吳王許諾
乃退就幕而會。
公先歃。
晉矦亞焉。
是吳先也。
兩史皆左氏筆。
若是逕庭何也。
曰此實可
疑。
公元前813年
史記世家
釐矦卒子共伯立
其弟和率國人隧道而弑之自立
是爲武公
修德行仁。
國人大和
諡曰睿聖
可謂逆取而順守者歟。
曰此堯幽囚野死之說也。
後世簒逆之儔。
做出此箇無倫之言。
史家未及致察而收錄耳。
抑戒,賓之初筵詩。
簒弑人口中所可道出者耶。
至於弑逆而極矣。
至於睿聖而至矣。
弑逆而加睿聖之號。
睿聖而行弑逆之事。
是豈成說乎。
又有證左之明者
柏舟共伯之妻共姜所作。
而舊序以爲共伯蚤死
其妻共姜守義
不曰被弑而曰蚤死
隧道自歸誣罔矣。
其詩曰髧彼兩髦
實維我儀
髦是子事父母之餙。
共伯之死於其父生前明矣。
居喪被弑。
不待分疏而自卞矣。
公元前37年
問明儒魏禮集中揚雄二人
長揚羽獵,撰太玄法言
是一揚雄
劇秦美新校書投閣
又是揚雄
前揚則撰太玄
嘔心而死。
哀帝建昭二年七月十七日也。
此在其後家譜云。
此果可信耶。
曰此愛其文辭周遮之說也。
初爲王音所徵郞官
長揚羽獵
又作客難
其序曰余方草玄
客難
與艸
玄同一雄也。
太玄以準周易
作法言以論語
太玄法言同一也。
法言末篇
王莽周公
又衍其義作劇秦美新
法言美新同一也。
美新使校書天祿閣
美新投閣同一也。
情節相聯
一髮可容。
而欲分爲兩截
掩盖其惡。
嗚呼其亦難矣哉
孝元皇后傳
晉文公時沙麓崩。
郭偃占之曰七百年後
當有聖女興。
漢宣帝時
王勝卜居焉。
生政君。
三定婚婿輒死。
遂納于太子宮
成帝甲觀
是爲孝元皇后。
然則沙麓之崩。
果爲吉祥嘉禎歟。
曰非也。
五行傳。
山崩陰盛之極也。
厥咎爲臣凌君。
女乘夫。
至於亡國敗家
晉之公室將卑矣。
三家之簒兆矣。
故梁山崩
沙麓又崩。
其餘烈又至七百年之久而又鍾出亡劉之老寡婦。
漢鼎之移。
果誰馴致耶。
五矦之專。
新都之簒。
竟使宗廟邱墟
生靈塗炭
元后不得辭其責矣。
當根商之請借明光宮避暑
長安城灌水也。
成帝赫然發怒
使廷尉草進誅薄昭故事
當時若非太后涕泣却食。
則天討必行。
漢氏之祀。
可以少延矣。
卵育成就
至于大故
區區欲以一玉殉葬
嗚呼
婦人之知可悲也已
後世不深事實
王后封冊
例用沙麓故事
中國至于本朝
皆用之不疑
可怪可怪
高唐好色賦。
蕭統編入文選
皆爲宋玉所作。
汔數千年無異辭。
高唐首言昔者楚襄王云云
好色賦亦用襄王諡號何也
曰此皆贋作無疑也。
如舞賦是傅武仲所作。
而首稱楚襄王遊於雲夢命臣宋玉云云
雪賦謝惠連所作。
而首言梁王不悅遊於兔園
授簡司馬大夫云云
魏晉文人例多侔擬之作。
蕭統未及致察。
而因以宋玉懸錄。
後人因循不覺耳。
非但此也。
張衡四愁詩亦非作。
觀其叙事則非自叙明矣。
蘇李河梁詩。
亦非漢語
的是建安黃初以後作。
覽者當詳之。
公元前587年
問趙世家屠岸賈趙同趙括趙朔
遺腹子
武賈索之急。
其母置之袴中
祝曰兒勿啼。
果不啼。
朔客程嬰公孫杵臼相議。
以他子易之。
抱眞入山中。
以存趙祀
左傳成公四年甲戌
晉趙嬰通于莊姬。
五年乙亥原屛于齊。
八年戊寅晉趙莊姬爲之亡。
故讒原屛晉矦將爲亂。
欒卻爲證。
晉討趙同趙括
從姬氏畜于公宮
復立武爲趙後
兩史叙事若是相反
元無一毫近似者何也。
曰此誠可疑。
世家言賈滅之族。
千金趙孤
則必有私讎之深而不言其事。
之妻。
卽君之姊武其甥也。
成季宣孟勳勞公室
上卿秉國政已二世矣。
賈雖有私讎
其可恣之。
使絶其噍類乎。
且賈能擅滅卿家
可謂有權於晉。
春秋諸傳終不槩見姓名何也。
左氏記事
趙嬰通于莊姬。
至復武田。
逐年係事。
次序瞭然
非若史記眩亂傅會
自相矛盾者比也。
當以左傳爲信。
然則史記眩亂矛盾
何事而言。
曰晉世家說。
左傳略同
而趙世家如此
此非自相矛盾者耶。
淮南王安
漢之叛臣也。
史記本傳伍被極言凶逆乖悖之狀。
而竟事覺自殺
書云淮南王招致八公
著書學仙
白日昇天
雞大響於雲中
文選八公山詩註又云王與八公於此山。
誣告王謀反。
王遂拔宅昇仙
八公姓名皆在。
而䨓伍被皆與焉。
當從何說爲是
曰此事儘大可疑。
馬遷與淮南同時
其立傳叙事。
沿襲詿謬之比。
淮南之爲叛逆信矣。
後人緣何尊尙
杜工部則曰服食劉安德業尊。
左太冲王康琚則和琴操
紫陽亦稱以淮南小山而作招隱反招隱操。
全用淮南本文
有若欽慕
然。
鴻烈二十篇
雖正譎相雜
醇疵不一
要之爲有道之言也。
方其包藏陰慝
爲鬼爲蜮
而欲其一言幾乎道得乎。
愚意叛逆劉安
自是一人
學仙劉安
自是一人
一則淮南王
一則淮南子
姓號名字巧相符合
而自朱夫子以後
無人辨其眞假耳。
霍光世稱不學無術
田延年然後伊尹太甲
雋不疑誤引春秋
光信之。
當時㝈生者莫弟兄
於光
曰昔殷王祖甲
一產二子
曰嚚曰良。
嚚以卯生
良以巳生。
卯生者爲兄。
遂以先生爲兄。
博洽當世無比也。
何其昧然太甲蒯聵之事。
有此不學之譏也。
曰此可見光有相度也。
豈眞不知伊尹之事哉。
廢立天下大變也。
宗社計。
不得不行。
而正不欲自擅以爲戎首
佯爲設問
欲使田延年中道出來也。
戾太子事則明知其假。
而卞質極難。
雋不疑春秋折之
衆論乃定。
不消眞假而獄已定矣。
此光之所以不問用事之如何而賢之也。
公元前517年
問左宣元年太子僕紀公
寶玉來奔諸公
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
季文子使司冦出諸境曰今日必達
公問其故。
文子使大夫克對先大夫
公元前37年
文仲敎行父事君之禮曰見有禮於其君者。
之如孝子養父母。
無禮於其君者。
之如鷹鸇逐鳥雀。
以孝敬則弑君父矣。
忠信則竊寶玉矣。
其人則盜賊也。
其器則姦兆也。
舜擧八元八愷四凶
大功二十而爲天子
行父雖未獲一吉人
去一凶矣。
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也。
庶幾免於戾乎。
註曰宣公簒弑得國
固宜羞愧汗下
無措躳之所矣。
三家擅權
盖始於此云。
魯語太子僕公。
以其寶來奔
宣公使僕人書命季文子曰夫太子不憚以吾故殺其君。
而以寶來。
愛我甚矣。
爲我予之邑。
今日必授
里革遇之。
更其書曰僕殺其君。
竊其寶。
又求自邇
爲我流之於夷。
今日必通。
明日有司復命
公詰之。
僕人里革對。
公執之曰違君命者女亦聞之乎。
對曰臣以死奮筆
奚啻其聞之也。
臣聞之曰毁則者爲賊。
掩賊者爲贓。
竊寶者爲軌。
因軌之財者爲姦。
使君姦贓者。
不可不去也。
臣違君命者。
不可不殺也。
公曰寡人實貪。
非子之罪也。
二史相左何也。
一人之筆而相左如此
實爲可疑
程子左傳無丘明名字
恐非丘明之作。
或然歟。
秦始皇呂氏
載在正史
邯鄲姬之畜於呂不
韋也。
旣知有娠而納于異人
朞年而生
婦人非數月則不知有娠。
朞年十三月也。
然則在母十五六月矣。
何可遽以實呂斷之也。
曰實非呂氏也。
婦人或有妊子。
餘月至二十餘月
而此千百人中僅一二耳。
不韋安知其踰月若是納之異人
以爲潛移秦國之計哉。
此語始出於長安君成嶠檄文
天下信之。
太后淫放
不韋嫪毐亂。
秦民惡之。
故指以爲實也。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
公戲寧儀曰徵舒似汝。
寧儀曰亦似君。
靈公在位十五年矣。
徵舒爲國上卿則年已壯矣。
非公與儀之子
而以淫於其母。
故目之也。
黃歇有娠之妾獻考烈王幽王
此亦不可信耶。
曰此則不然。
考烈王老而無子。
旁求女之宜子者。
春申李園有娠
出而謹舍之。
宜子言於王而納之
雖八九月而生。
王喜於得子。
不甚見疑矣。
春申以售其奸也。
異人則悅其色也。
非爲宜子也。
又有嫡子成嶠
不韋何以逆料其所生子不見疑而終爲適嗣
爲此齟齬疎漏之計哉。
爲后
爲嗣皆天也。
不韋何能爲哉。
史臣特著朞年而生。
不沒其實也。
盖以俟知者知之耳。
漢高祖刱業垂統
規模弘遠
溺愛戚姬
爲易樹計。
順則惠帝長也嫡也。
以賢則太子仁孝聞於天下
病且憊矣。
欲以襁褓幼孩。
負荷艱大而不之恤。
與晉獻之驪姬骨。
齊景之爲孺子牛何間焉。
叔孫周昌諫皆不入
一見四皓
幡然轉圜旋斡之機何前而後易也。
四人從遊而便許難動。
儲君之外交。
何與廢立之事乎。
扶蘇儒生四百人交而竟賜死
臨江王有節士而見廢。
戾據招方士而成巫蠱
梁統集羣儒而譏隨之。
隋勇通賓客而讒入焉。
秪見其可罪不見其可藉而動也。
且旣從太子遊而不聞調護之實。
蹤跡閃倏
無影響何也。
曰此事千古無人覰破。
高祖明知之主也。
呂后後事
安劉氏者必勃也。
復問則曰此後亦非乃所知
吳王濞背曰五十年後。
東南有叛氣非若耶
高祖之知人
可謂神矣。
况知其子乎。
高帝爲此一著。
盖爲保全代王恒之計也。
呂后天下妬悍之婦也。
必於之所甚愛而妬嫉生焉。
代王肖子也。
其母薄姬魏豹宮人
織室神龍據胷。
聞而喜曰此貴徵也。
吾爲汝成之。
一幸而生
龍顔類己。
已知付託有在。
惠帝早世
如意橫夭
皆瞭
然在高帝眼中矣。
所以投卑(一作畀)於燕代不食之地
偕其母之國
棄之若無有
而故係戀於戚氏母子
使呂氏嫉妬之心。
無暇及於
此事惟留矦與聞
故於旋轉之際。
粧點四皓來。
一時觀聽
兒女悲歡
留矦欹枕觀之。
便是一場戲劇耳。
世之極論四皓者。
不過曰非眞是假。
不知留矦之本招四皓
非實事也。
溫公謂四皓高祖所殺。
溫公疑亦有見於此。
而意其爲滅口計也。
漢昭烈賢主也。
諸葛亮純臣也。
魚水相得
可謂千古知遇
則宜無有一毫猜疑回互探試之擧。
而觀其末命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之。
如其不可
君可自取
何等說也。
古往今來
安有輔其君而嫌其不才
自取代立之臣乎。
若有則羿浞也莽操也。
昭烈自度能爲此事耶。
審其必不爲故以危言激勵之耶。
昭烈明知嗣子不肖
而欲行禪授之事。
則雖如舜之薦禹。
禹之薦益。
昭布臣民
以明與賢之義。
而猶懼夫南河陽城之避而不居
况使之自量可否
處其身於可輔可取之間乎。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此恐非使以禮導其忠之意也。
自取自專進取之意。
祀漢配天
克復舊物
昭烈君臣切齒
心之志也。
方其金甌未圓。
玉几遽憑。
嗣子憃騃。
固無望於進取
亮之十倍曹丕
任之專則可以終定大事矣。
故其意若曰嗣子不才
一聽於君。
可與成功
則當君臣同德
輔車相資
以規進取
如或懷安習懶。
自暇自逸
恢復圖終之志。
則君當勿拘常禮
便宜從事
自爲進取之計也云爾
亮之答曰敢不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
領諾之辭。
辭遜之語也。
晉獻公使荀息奚齊
荀息敢不竭其股肱
效其忠貞
繼之以死。
荀息果死其難。
不負所托
亮之語盖出於此
亮之六出祁山
拜表輒行
未嘗受節度朝廷
可而進。
量勢而退。
鞠瘁至死而後已者。
不負先帝自取顧命也。
若以自取爲取大位
昭烈臨死昏亂
設有此言。
孔明碎首絶吭
死於前陛。
此豈爲人臣所忍聞者乎。
胡致堂以爲武后革唐爲周。
罪逆通天
張柬之桓彥範等。
擧義扶社。
當執武氏。
告于宗廟
正刑法。
洩神人之憤。
五王不知所以處此。
陽尊則天大聖皇帝
使武氏考終牖下而肆其餘毒。
不學之過也。
此說何如
曰若言武氏之罪則致堂誠然
而武氏殺唐子孫無噍類
中宗豫王在焉。
唐之統非武氏出則無可繼者。
殺其母而事其子。
天下寧有是理乎。
春秋子無讎母之義。
中宗臣子者。
亦當以中宗之心爲心而已
至於處之之道。
柬之等果失其宜。
張旣誅。
當與產祿而幷治之。
燔巢燻穴
使不得更蔓。
則武氏卽一老婆們耳。
何能爲哉。
則天大聖之號。
不滿一笑
天子之母。
不執於皋陶之法幸矣。
又何侈之以無實反常尊號哉
致堂所謂學者
此之謂歟。
宋匡義燭影之變。
千古疑案
匡義不仁
乃兄許以繼立
且疾已大漸
不興
不悟而行此大逆
誠理外。
太祖心友于。
而爲太宗罔念天顯
德昭廷美
斷開寶后喪而私其位於子。
人心之所共憤愱者也。
史臣疑晦其辭。
書于策曰帝有疾
晉王入侍
悉屛左右
遙見燭影之下。
離席之狀。
上引柱斧戳地曰好爲之。
俄而上崩。
天下從而腹誹巷議
勒成鐵案
至元楊廉夫史義拾遺
始以引柱斧
弑兄著迹
原情定律
豈非大可審克者乎。
匡義弑逆
非懼其不得立也。
不得傳其子也。
趙普者。
卽魯桓之羽父穆之潘崇也。
陛下不可再誤之語。
燭影之變。
出於密贊無疑矣。
趙氏家而化
國者也。
太后婦人私見
臨崩有四相傳
以及德昭之命。
太祖泣而受敎
其後每以太平匡義
擧朝雖莫不聞知。
當時參聽后敎者。
趙普而已
方帝疾革也。
晉王入侍
太祖必申以太后之命命之矣。
必曰我死後汝其嗣位
晉王離席謝者此也。
又曰二弟相繼
以及德昭
晉王必不首肎
太祖之戳柱斧勵聲曰好爲者此也。
匡義又念明日若憑玉几
對羣臣備言二弟相繼
以及德昭之事。
書之于冊。
藏之則難動矣。
之老猾。
豈不慮及於此乎。
必以羽父潘崇之謀。
豫授晉王
使之徑行大事
絶後命。
俄而上崩者此也。
觀其殺德昭廷美如獵狐兔
燭下之變。
無不有。
情節彰露
若覩肺肝
嗚呼
後世之爲亂臣賊子者。
機謀秘密
如鬼如蜮。
燃犀所照。
無幽不燭
豈非可懼之甚者乎。
斥洋邪論
論曰夫鉤牙鉅爪。
嬰之必知其搏而噬也。
烏喙狼毒
餌之必知其嘔而𣪎也。
㹫母木客
之者猼訑刑。
天視之者瞠。
奚獨於洋術而不然哉。
三綱五常
我之所以飮食裘葛
而彼則蔑而殘之。
九府八政
我之所以衡石錙銖
而彼則紊而騗之。
鱗介冠裳
滓垽我
區宇
夫孰不曰不斥不止
不止不行也。
然而斥之愈久而滋蔓愈繁。
斥之愈峻而構煽愈急。
嗚呼
但有斥之之名而無斥之之實。
其所以斥之也。
不惟桮水車薪之火。
幾乎束縕灌膏以赴之矣。
夫斥之之道。
其目有五。
一曰正學
二曰正士習。
三曰公選擧。
四曰察民隱
五曰嚴武備。
盖自有異敎以來
未有如洋術之禍人國而毒生靈者也。
狙詐老君
幻妄沿蒙周。
效顰兼愛芻狗
歸宿爲我堂奧
梔蠟釋氏面目
而嘴喙乎申韓骨髓
矯誣誑誕
浮於西番黃神
咿嚶呫囁
瑣於琉球之女㚷。
農家者流李悝之遺屎也。
療病之術則孫恩之餘瀝也。
時契鳴鍾
萬畢術之糟粕也。
點物造幣。
朱方之緖餘也。
恩愛祖禰
豺獺不食其肉矣。
分義君臣
蠭蟻恥與爲伍矣。
依倣於鵾書狐籙而迷惑愚氓
假借山魈木尼而煽動流俗
貞守童身而嗜奸如淫羊。
捐軀度世而貪蓄如鵂鶹
死者升天堂而臨刀鉅則窘兢丏活。
道者可挾飛仙而見緹黴則顚沛受縛
其他千妖萬幻之節節破綻不可數計而周知
則凡我稟二五之精。
方圓之體。
僅齒於平調凡夫者。
孰肎擩染其間哉。
柳子
謂顧吠者犬耳
雖然世敎澆漓
氓俗泯棼
如水之溺而載胥墊沒
火之燎而不可僕滅
甚至有疑舶之逼港。
飛文告警而極矣。
陰陽和螮蝀不現。
果苽完則虫蠧不滋
邪敎橫流
正學不明之爲之祟也。
愚請以形迹已然者證之。
漢永平
佛法入中國。
王公貴人熏臂爇頂以奉其敎。
雖其傳燈屬耳
貽害不偏。
吾道中天之日。
沉沉濛汜
一點纖雲
已滓濊太淸矣。
所以耶蘇之設敎
於斯時。
槃木棠項之西。
把罕呂宋之間。
睢睢然已薈蔚朝隮
伺釁占便。
睥睨中國
陵夷至於萬曆不競
諸家橫議
遜齋偏隘
羅整庵之困殢。
丘仲深索隱
王陽明頓悟
分離乖隔
嚚若聚訟
而陸鏡臺東林之議。
又從以反覆沉痼
利瑪竇舟泊淮浙
湯若望稛載邪書
其時也。
雖無徐李輩之護法傳神
其勢可沮遏乎。
洪惟我朝。
文敎休明
羣賢彙作。
戶服鄒魯念書
人習洛婺之旨訓。
蘊之德行
威儀齊楚也。
發之於文詞
句讀爾雅也。
煕然有淳古之盛而廓然無邪氣之干矣。
不幸世級漸下。
儒風沈熸。
膠序黌庠。
視若漁獵筌蹄
廉恥禮讓
把作笆籬之蔕核。
訓詁記誦
工則工矣。
而於大義懵然也。
騈儷葩藻
奇則
公元1859年
奇矣。
而於實學褎如也。
所以己未之種。
鴟張辛酉
庚子之獄。
復起於今日。
涓涓炎炎
莫之救藥也。
今日計。
莫若經明行修之士。
一省而置敎授之任
一鄕而主訓導之責。
磨礱漸摩
誘掖勸奬
或有論議矯誕行止閃倏者。
則跟探詗察
則威夏楚
大則依律勘懲。
俾無接跡易種之弊。
則其亦庶乎可也
何謂正士習。
夫人才之乏。
士習蠱之也。
心術旣壞於未仕之前
志節可想於已仕之後
古之爲士者。
有如女之未嫁。
願行之心而無自媒之理。
端居守義
待價求售
而及其明良交會。
昭融契合
做得天下許多好事
此皆養廉崇節義之致也。
也則不然
韻語纔屬
輒起要譽之心。
衣裾稍齊。
便生干謁之念。
經年閱歲
旅食京華
百伺千窺。
夤緣形勢
苟得無所不爲
苟利無所不取
若是而其可望習俗就正邪說之不闖乎。
以爲士之他歧求進者。
廉冒行者
一切擯斥
使不自立於名途。
心術不壞而學問無邪流遁之失矣。
何謂公選擧。
士習之乖。
選擧馴之也。
人生髫齔
至于白紛
孜兀鉛槧
疲勞觚墨。
以期公車一捷
勒帛之抹。
橫加直言劉蕡
朱衣之點。
乃在知名李廌
關節閻羅之嚴。
老娘多倒襁之誤。
擧子者將若之何
其將懷瑾握瑜
老死於枯項黃馘耶。
與時牢籠
隨波浮沈
以圖進取僥倖耶。
粗知內外輕重者。
必有取舍其間
而下於此則其不决性命而殉之者幾希矣。
至若方正之擧。
才行之選。
特出旌招禮賢之意。
春到向陽之木。
罏取自躍之金。
巖穴之劬書飭行
永矢不告者。
無得影響
善不獲福。
不知勸。
滔滔昏墊
如水趨壑。
嗚呼
此豈薄物細故也哉
何謂民隱
夫民之寒暑勞逸痒痾疾痛
皆係長上之所軫念也。
蠲蕩之典屢降。
未知竆徼絶塞皆沾生死肉骨之澤歟。
簽査之政頻擧。
未知黃口白骨能免寃苦哀籲之弊歟。
穀於腹者無甚頷顑歟。
絲於身者無甚襤縷歟。
樂爾伉儷
內無怨而外無曠歟。
服爾商賈
不征而市不廛歟。
彼敎之所以誘謾愚氓
在於飮食男女財賄貧富之間。
則苟足矣
何苦躡鈹鋋之險。
湯火之慘。
甘心濡首於彼哉。
阽危不恤
濱死而不拯。
而徒以刑法束縛馳驟之。
以禁其爲邪。
不信也。
何謂嚴武備。
先事而折其奸萌
斥之以言也。
臨機而制其勝筭
斥之以事也。
未有不辦於斥之之事。
而能收其斥之之功矣。
東人視彼。
如虎鬼神
輒曰上國
不支
吾弱奚恃。
譸張者。
畏㥘之嗃矢也。
畏㥘者。
巽軟張本也。
我國壤地褊小
金湯成勢
表裏阻險
乙支文德偏師滻水之戰。
梁萬春一箭唐皇之目。
今之地形技藝
不與句麗相準
以逸待勞
用守爲戰。
固自若也。
曾觀外國王會圖
朗之人輕而詐。
吉利之人陰而巧。
阿斯猘佛躁。
其他荷蘭,土耳,大秦,馬尼之屬。
大同俗。
而其貪淫鄙婪天性也。
利於水者不利於陸
銳於進者必速於退。
颿風飄駛往來無常者。
安知不更軼於近畿要害之澨。
而其劫於登陸
難於捨舟。
有若生龜脫筒
負蝸之守殼。
或出或沒。
乍下乍登者。
其勢燎若觀火矣。
強非畏。
我弱可憂。
當勑沿邊列堡。
完堞浚濠。
峙粮繕甲
以爲陰雨之備。
而彼以鳥銃
我以大砲
彼以鉤槊。
我以長鎩
彼以捌刃。
我以環刀
彼則霧飧瘴宿。
腰腿痿軟。
而我則屋居火食
登陟不勞
彼則銀錢資需。
軍興易缺。
而我則轉漕不匱
士有宿飽
短量長。
無可畏。
而又况烏鬼之見石躑躅
火鏡之萆山反燒。
此皆我地之難售者。
而我之震天䨓,埋火砲連弩火箭之具。
摧山蹋地。
鬼哭神號
可以褫凶魄而墮奸膽矣。
妙簡將臣
專意閱武
水陸演操。
取次擧行
而若紀效
新書武備志,攻守須知孫武尉繚,將鑑,鞱略諸書
熟諳詳訂。
如誦己言。
則其應卒副急。
必無跲躓疎漏之患矣。
大抵人情
有恃則不恐。
不恐則氣壯。
氣壯則以守而固。
以戰而勝。
夫何媕婀逡廵局促
轅駒之爲哉。
請以內修外攘四字
爲斥邪之元符。
其或恕其狂僭而摭其可用。
則斯豈但愚生之幸也。
抑亦宗社之幸也。
生民之幸也云云
公元1848年
墮甑不顧論(戊申)
感物而動。
情也。
可動而動。
時中者也。
當動而不動。
不當動而動者
過與不及者也。
廐焚則可問者傷人
値䨓震則雖夜而必變。
同室有鬬則纓冠而救之可也
凡民有喪。
匍匐往哭之亦可也。
聖人之於情。
敬以持重之。
禮以防閑之。
但以戒其不當動而妄動者耳。
曷嘗抑絶其情而苟爲冥然漠然而已哉。
孟敏甑墮地。
不顧而去。
人問之。
曰甑已破矣。
視之何益。
甑賤者事也。
賢者故爲之。
所以忍勞忘辱。
傴僂道塗者。
求售其直也。
卒然墮地
其情寧有不動者乎。
可惜者情也。
可驚者情也。
惜之驚之而遽然以顧者。
情之不容已者也。
且自吾背而墮地
鏗然者切于耳。
愕然者騷于心。
若是不顧者。
狼疾人也。
敏曰甑已
破矣。
視之何益。
而余則曰情旣動矣。
視之何害。
情之動而無害於理者。
聖人亦行之。
孟敏何人也。
以爲旣然無益則是廐已焚矣。
問之何益。
人已死矣。
哭之何益。
䨓震而變。
室鬬而纓冠之何益也。
方其墮而碎也。
其情之不動。
不信也。
其所以狠然不顧者。
特抑其情。
欲以立異於衆干譽於世。
立異干譽者。
聖人之道乎。
非聖人之道者
其果爲法於世乎。
東京士習
競尙乖激。
馴致黨錮之禍
未必非此爲之兆也。
雖然郭泰之而勸令遊學
此乃敏不學時事也。
學而聖人時中之義。
則其不有此病也。
庶幾矣。
自濡說
余嘗讀杜工部強移栖息一枝安之詩。
而知其胷中眞有廣廈千萬間。
天下寒士大力量也。
使工部不安鷦栖榱題華屋之念戰于中。
皇暇有同廣濟大庇天下之心哉。
東坡詠蝸詩曰腥涎不滿殼。
聊以足自濡。
彼自詠蝸。
無預人事
自濡軒先生公取以扁其室
噫觀乎此而公之所蘊。
可知已。
知足無求
無求則無欲。
無欲則天流行
應物無跲。
經綸天下大業
惟無欲者能之。
摯尹之耕莘
野。
孔明南陽
皆是物也。
公之世已遠。
夷考才諝問學風徽標擧
不可詳。
而其素位不願外之實。
可行天下之驗。
於是扁也徵之矣。
若使得志立乎王朝
展布其所蘊。
膏潤滲漉羣黎
霈澤旁流率土
其所豈不大矣乎。
嗚呼
其如何哉
其如何哉
朱夫子老杜胷中三代
余亦曰自濡二字
實具雲行雨施品物流行體段
爲學
安生基豐。
自湖南來留。
數日告歸
一言爲贐。
余曰贈處古之義也。
何敢
吾與子曾無半面之雅。
而况於其文學志嚮乎。
子以無實之名求之我。
以不情之文施之子
不幾相率而爲僞者乎。
雖然其請愈勤。
則其樂善求益之實。
可以見其一端矣。
乃曰吾嘗聞諸夫子
人之生直。
罔之生幸而免。
天地高厚
日月代明
四時之流行。
人之所以爲人
物之所以爲物。
而已
否則罔也。
天叙天秩
三綱九法
曲禮三千。
三百。
而已
否則罔也。
色厲內荏
面從心違
矯情干譽
始勤而終怠。
不善陽欲掩。
皆罔之類也。
若不蘄子之必從事於斯
而姑以塞其請則罔在我也。
子若徒慕求言爲善
不爲
鞭辟近裏做去則罔在子也。
朱夫子四箴曰欲罔罔何之
嗚呼其可懼也。
嗚呼其可懼也。
立志
由射於百步之外
至力也。
志的也。
志無定向而有至者不也。
百畝之易。
農夫之志也。
錐刀之競。
市人之志也。
醫藥卜筮志乎糈。
博奕鬬雞志乎雋。
况於墳典聖賢之士乎。
志立而後其進可冀也。
立之有道
遲疑等待
勿渝勿遷勿忘勿助。
著脚跟。
隨分做去而已
曺君喜甲。
余友晦溪翁之孫也。
從余遊數月告歸。
問一可以終身行者
借視於盲。
安有中窽之理。
姑以捫鍾揣籥之知。
爲之說以贈之。
河翰瑞(夾運)未惺說
顔子之於聖人一間
幾乎從之。
而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貢旣聞性與天道。
而曰不可得而聞也。
言之夸者。
未必其實
謙之道光且亨焉。
余以晩醒名而懵然無有覺。
於是乎信子之未惺之爲眞惺。
而余之所謂醒者。
實未爲惺也。
景曾字說
孟子規矩方圓之至也。
聖人人倫之至也。
今夫窶人構數間屋子
必以規矩
不則廉隅欹衺。
垣墉湫庳。
不成屋子矣。
聖人萬世標準也。
士之志於學不以聖人標準
倀倀乎奚所之哉。
許氏子容孝旣冠。
將敬其名問於余。
余曰孝之道。
所包者甚大。
溫凊滫瀡應對唯諾
特其疎節也。
曾子身體髮膚不敢毁傷
孝之始也。
立身揚名顯父母。
孝之終也。
又曰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戰陣無勇非孝也。
然則大學所謂三綱八條修己治人
皆成就這一箇孝之具也。
學者標準
捨曾氏而奚以哉。
景曾氏。
希聖賢也。
聖賢雖若猝不可跂及
而適越者必南其轅。
之燕者必北其路。
發軔之始。
可不其所向乎。
景曾勉之矣。
棄爾幼志
順爾成德
其幾在乎此。
日新
鄭氏子泰駿從余學
一日跽而請曰小子委巷晩進
樸鈍顓騃。
竊嘗有意進修而未能也。
小冊日記所聞
以爲觀省之資。
而名曰日新錄。
南黎函丈所命也。
蚤夜從事斯語而未知方也。
有以敎之也。
余曰日新之說。
於商君臣
仲虺德日新。
萬邦惟懷。
伊尹終始惟一
是乃日新
仲虺言其效也。
伊尹原其本也。
湯之於伊尹
學焉而後臣之。
盤銘
新。
其原皆出於伊尹也。
夫善者人之可欲也。
其始也孰不欲精白一心
求造乎聖賢之域。
而意與時馳。
情隨事遷
因循弛肆。
苟且姑息
不自知日趨小人之歸。
其患在終始不一也。
新之新
新奇新巧之謂也。
譬如沐浴者。
洗濯澡雪
無垢之可去。
明日如是
又明如是
所謂也。
太甲冲君也。
伊尹恐不喩其義。
而別求新奇新巧之說。
故推原其本。
而以惟一斷之。
一者無間作輟之謂也。
苟能以一日憤發之心。
持守勿失
不至懈弛
則不及人不爲憂矣。
鄭君勉之哉。
公元1893年
臘梅說(癸巳)
公元1840年
以花聞天下
衝寒而放也。
不然花之可鼻悅眼。
乎哉
所居洞。
有大梅樹
年數甚古。
枝榦樸𣙙。
春發花。
香色也。
而其早晏爲候。
故人不甚異之。
余以素癖在也。
分其根栽家園
旣長數被櫱殤。
遂塒以瓦盆
遷于麗澤堂。
經冬漠無花信。
有問者曰此是臘梅種乎。
非其種。
所養非所望。
余聞之惘然
旋復自念曰花之早晏
以氣之寒暖
之性一也。
豈有別乎。
余用力已久。
豈可聽人言而遽褻棄之乎。
歲秋霜降
弆之密室之奧。
看護
益勤。
十月之交
菩蕾始胎。
月初旬。
次第綻毬。
淸艶襲裾。
郁烈滿室
友朋來者嘖嘖嗟賞
以爲未始見也。
相與酌酒賦詩以爲樂。
因歎曰物性渝移
其居使然
頸在汝而癭。
齒居晉而黃。
魯卵菢於越則鬬。
野蠶槲葉則能(音耐)濕。
此豈物性本然也哉
之在深峽也。
寄生町疃糞穢之墟。
村牛礪其角。
樵夫薪其枿。
饕風虐雪
激射凝沍
二月始解
辛苦敷英
衆芳顔行者。
此豈本性哉。
人之習於不善猶是也。
非有係於世類也。
飛廉惡來世濟其惡。
成季宣孟大於趙。
非子秦仲興於嬴。
慶父公孫敖逆稔罪積。
仲孫蔑爲賢大夫
南容聖門高弟
蔡仲盖愆周公以爲卿士
卻缺敬德晉文以爲大夫
張湯葬以牛車安世名高麟閣
馬何羅觸瑟伏誅文淵椒房賢親
盖其不善者。
失其性之本然也。
善者全其天之所賦也。
寧有種類之異乎。
故觀人者不可以此而爲槩。
自修不可以此而自畫
余於臘梅驗之矣。
百鍊齋諭諸生
德行文藝
知本輕重
夏月盛暑
講讀之時。
循例時文
須知此外大有事在。
得所戰藝
之名。
絶非崇讓遜志之方。
伊川先生看詳學制
諸生月使之爭。
以此也。
諸生不知此義。
可望有成就乎。
自今以後
痛加禁絶
每就序端坐。
各讀所授。
夜勿早睡。
朝必夙興
步毋疾聲毋噭。
進退唯諾
必敬必愼。
漸以歲月
習與性成
以爲他日成德之基。
所望也。
許魯齋諸生不入法門者皆退去
我亦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