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庵续集卷之十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x 页
云庵续集卷之十
 书[别拾]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1H 页
上家庭
昨拜一书。适被总扰。极涉胡乱。不审已蒙照达否。迷息一自及门后。日以朱书为课。兼看劄疑。而卷帙浩浣。亦不欲涉猎。故全岁看得才到第三十一卷矣。窃拟看毕。方作岭南之行。则逶迤往复。似涉明春。而远路初行。亦未有以必其如何也。季儿课业。得以不至失坠。为幸莫甚。而但当下工夫。使之受教于人。亦觉不足。而却为人师。窃恐自误误人。已极不细。而况日课不蹈涂辙。妄意徇俗致力章句。而无复有收拾玩索之望。则反不如不学之为愈也。伏乞晨昏之暇。极赐检敕。更以论语把为日课。扫去小注。只将正文与大注。平心虚气。子细玩究。不计迟速。看去看来。待有不通然后始看注说。惟以见得圣人之本意天理之自然为期而孜孜不已。则此于穷格。必也大有得力处也。又其所得义理。一一就自己分上。体当出来。而不只作口头上说话而已。则良心自然不放。常行自然谨严。所谓仁在其中者。亦不外乎是矣。是以若于读书。虽致十日之力。而见得一两段文义极分明。则此便是为学之苗脉生矣。其势甚可畏也。苟或不尔。而只事涉猎。略略见得。便谓已极子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1L 页
细。则此谓卤莽之至。决无有得之理矣。虽一岁读得万卷书。于己亦有何一毫之益乎。千万望其以此意垂箴之也。
答舍季
书来认稳。为慰耳。两侍粗安。嫂祟亦觉稍可。岂一时使之息肩者耶。忌辰果乎在迩。而若复使之往复。如是连日出入。不能小定。不但为主教之可虑。亦恐无暇讲习。其于静养动察实地工夫。更如前悠泛而无所得力矣。不得不自此行且谋之。须牢坐坚执。读则必取论语。小取精玩。如小儿之不能多读。老成人临事迟钝样。要使所讲之理惯熟胸次。而吾之心术思为。皆得如圣人所教之书。然后始为读得一章。然后复取一章而读如是。则不患不得为善士矣。自儿至成人。读得许多书。尚不得毫分之力于自己身心者。正坐不能如是之致。千万审为之也。持身则不论精粗难易。一皆著力省察。使吾一言一坐一思一事。要皆合理而力行。切不可使有一毫放过处。则要不过旬馀。决必有意思安静动作有法。令人有必罢不欲尔之味矣。以此二者试而勿忘不倦焉。吾欲一造其处。为道课度而苦不得闲隙日以为念耳。医方之问。为嫂虑及此则固可尚。而所欲试之问。则更不可举论也。大宅伯母主以不根医致败。尚梦寐间吃惊不觉处也。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2H 页
[答舍季]
就侨属耳。凡百复如何。恋如不置。此日来侍事觕依私幸。而老亲昨以事作行本村。尚未回驾。不敢弛念。然不日当还旆耳。兄病甚点灸日以为事。收效难期闵然。盖自冬来。学徒殆尽还静阒。可以遂意养真。即与见在一二同志者。心口相誓。一切工课。要以持守操存为主。而将讲习一节。以为持守间进步节次而已。如是不远。窃看满眼长幼者。确然自持。庶乎有入真之渐。始知前日学者之弊。堕在空言。无益乎己分上。盖如是也。若因此长进。其就殆不可量也。所读书。亦一切取小学。日取小许。不问谁某。不能熟读精思浃洽心虑。则不许其更请益。故所读者得寸得尺。莫非为我实得也。虽以钦与寿长之蒙不知方向者。殆与昨迥别。至如海宽贞甫则所以为课者。天然其长者也。倘不令有间断而连有进取。则亦可以补前日之阙耳。须日课亦以而为准。不或忘昨所戒也。
[答舍季]
即者课程。果以敬持己。如昨所告。此在当者造次操束。不使有忘助。然后始望其得力也。且小学滋味。亦觉有渐别之意耶。此工程不可不与敬字工夫大费心力。要使有表里夹进之效。始可不孤敬直义方之实事。千万其审且勉之。此斋二三者。近日下得敬字工夫。大有可观。恨不得使见之。助其感发。亦不可不知也。
与朴明甫
间阻许久。悬悬何既。伊来肇寒。伏未审慎节差剧。比旧复如何。本系不甚重之祟。而经历调治。复不为不至。尚此弥留。令人闵切。然恐受病之源。未必不在于用心过而虑事极。竟不免五内虚弱而致。然则其所治疗。恐不但医药为其对剂。必择其平生吾所适意甚好底事。使设于左右。而注目游意。消遣私意。则自然忘得恼忧而于疗度。功可半矣。固知扁佗日供妙方。而虑爱之至。不敢不为之妄告也。未知如何。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2L 页
答金礼翁
人虽素昧。推以西铭。契已不疏。而况复有存讯以益之。而况复诏胤文会者。云树之私。初非一席打话者可较也。晚炎。伏审怡愉利用。颐度自适。欣抃区区。不在言下。文一依侍。仰荷仰荷。胤贤联璧志学。不惮远游。固知诗教之为严。而其好学之实。亦不可诬也。何幸如之。且性善一也。苟自治以善。知愚无类。自其本分。而况其资性刚明。多不让人者乎。但回头稍晚。先入为主。除非大段会锻鍊得人者。恐不能渐化以入也。惊秋之怀。忽以觐告。情势固然。使之归侍。勉乎馀力。幸卒义教。与就大业千万。
答桂显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3H 页
恤哀莫逮。举国均然。贞珉之刻。曩蒙委示。固为重事。而其文则不过据藁简拔。于述何有。顾以毒疾。既愆笔役。复以藁逸。重辱手命。时一内省。不觉赧然。然一者藁逸。竟觅不得。间来只据本集。牵补凑合。搆得一本。便是手分世界现化出来者也。归宿要领。孰如宿藁之择精提要也。但迫于来推。冒此誊付。以俟施舍。然见以来藁与之照对。则不无详略。而大纲主意。亦未尝不相为表里。而末梢一段。再叠叙述。视藁为阙。然此非失于照管而致尔。体例固当如是也。盖碑碣为品。初无局定。笔削疏密。亦从而异。故碑之再述。亦往往有之。然要皆为螭龟法例也。今此树碣。恐当依家礼所谓四尺许者而为之裁定焉。然则其下详述一段。稍从裁减。始为准格。愚之旧撰。亦不更也。以今观之。未之知得及也。有以亮之也。伏审流火。侍省连为休重。慰贺区区。不能自已。文一老侍奄奄。日庸瞿瞿。馀如寸业。日以疏荒。不足以损益为论也。谦斋先生碣铭。亦以胎呈。幸为视至也。便面等贶。胡为复此。旋觉未稳也耳。
 糜烂之变。闻亦寒心。而况触之者碎。犯之者烁乎。不意灿五老兄。须险于沙而与有稳税之奇。此便是百里震惊。垂涉匕箸之丧。一席风清。便免波涛之怒也。为老兄者。能不为之幸其不幸之幸乎。适挠不及状。幸以此为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3L 页
烦于灿五兄也。漫及之也。
与卢德圭
稽颡言肇炎。恭惟侍体候一向休重。早晏溯祝。区区不已。文一祸酷痛极。委苶莫状。日用屑屑。直是任放。不容为之念及也。涯角相望。只觉县县。赖有令似日夕相与。不惟馀怀多是慰却。亦其为学步骤。甚有馀裕。来头期望。极不偶尔。使之一展不缩。则也是税驾为不日矣。幸千万善为之所。有以沛然一进。不或有寒暴之虞。则甚善甚善。令从氏旆后候度如何。有时向往。不比常品。挠程疾挥。不容别状。幸烦致意。未知如何。
[与卢德圭]
一自汤侍之行。日俟勿药之奇。不意于此音讳猝至。区区警怛。不足为论。而苍黄罔极。夫复何既。然当此急遽。不容他拖。而送终凡百。实为重大。而况居丧之礼。敬为上哀为次者。自是本分。必须节哀嘿念。三日而殡。附于身者。必诚必慎。踰月而葬。附于棺者。必诚必慎。此为大事。外此则为嘱亨汝。往听指挥。不容多为之说。惟嘿会也。但恨相去不迩。浑斋亲知束手况叹。而不容致得其区区愿忠之意。甚涉为干事也。
[与卢德圭]
窃念来明日。乃即远之期也。痛绝罔极。姑为未论。而旌竁凡百。得以无感否。先往后罢。自是匍匐之常也。为不敏者。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4H 页
亦独何心而恬恝至此。这般孤负。不容说既。仍念返哭。似在翌日。故窃欲走俟云崖。迎慰且谢。少伸情私。惟哀会也。
 题主陷中书法。不可一依古礼。而尝见洪川人葬其母亲而书其陷中。只曰故孺人某贯某氏神主而已。其讳其字其第几等字。皆为不书。盖洛下通行之式也。而思之礼当乃尔也。故不肖者亦于母亲题主时。亦如是书之也。须审行之也。
[与卢德圭]
昨于祥期。未克晋慰。此岂相与之谓邪。甚觉赧然。即者肇寒。恭惟禫候凡节。一为支重。日庸向往。不能自已。文一病日告添。非复数年之比。此岂支持耐久之兆乎。为一冲怅也耳。向来债殖。固烦盛虑。而间者仁则颇以助殖为言。盖为不似而与为致力之意也。见今益翁专往。亦为一般命意也。幸于变通。不为干事。则分其半数。使之债用。未知如何。挠不尽意。惟冥会也。
[答卢德圭]
委讯感荷。稽复何害。菊秋。承审侍体为候。一向崇祜。早晏慰幸。不在言下。文一老侍恒多不安。往往闵灼。自不免尔。令从与胤贤。并驾见访。契活之馀。慰沃曷既。幸赖有虑。得以当下劄地立跟。与有不复盘桓之进。则其为幸快。又不知如何也。但此一着。苦不自由。而眷眷为念。横在方寸间。未之释如也。然此亦在将来处置得如何也。所喻区处云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4L 页
云。行欲依为之计。而但恨潘恭叔世不多人。其奈不肯自请为供何。拨冗与布。百不及一。(答卢德圭。)
[答卢德圭]
乡𨓏良深。适有书来。何慰如之。仍审寒冱。恭惟省愉休重。为幸区区。而不时所慎。奉虑无谓。无乃栗烈得为乃戏耶。惟遄损之为望也。文一侍多不安之节。许多时节。略无释如之隙。闵私闵私。握叙固为好事。相去稍左。岂容易得。但有可贺者。令从实心下学。不复前却。而亦见锡根为学不苟。操持与讲究。一踏实地。自此入头。大有可望之端。是则吾两人所当感幸而不可恬视处也。诸处书便适此促发。无以尽怀而楷展也。惟恕亮也。
答金善默小录(原书见上。而书头则两辱。)
 人之堑险。孰如大故。而不幸仁者适丁此境。矍矍苏苏。固有未暇论者。然戒其伤汝。又先虑所兢兢处也。何不以先虑为虑而求有以为追慰之一事也。而况祸不见悔。待他险后。来逼不住。危而后定。仁贤之劝。果安在哉。为槎问不得也耳。如愚慰合寅趍。而非独路夐。大为干事。而病老兼役。虽欲效私。实为转动不得处也。虽俨然忧哀而亦有以宥亮之也。原疏尚矣。此不复缕缕也。
代卢德济答金校理
乡怀客叙。何慰如之。但归时相左。未之面别。为怅不细。即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5H 页
者承示。伏审馆御有相。动静裕祐。慰幸区区焉。不任下私。弟还侍依稳。私幸私幸。所示感荷感荷。而单禀凡百。一依来喻。更为之呈。则本衙果以营报为难。虽以贵札再三恳扣。亦不为之肯可。此将奈何。窃念此事不辱再护。则终恐无以出场。幸卒周旋为托于营邑。使速报启而粘纳教旨。千万千万。
 看护曲尽。感荷没量。盖蒙 恩固为感祝。而居丧冒受。则实为罪案也。故一自七月得见 朝报以后。汲汲然举状本衙。求有以报营启免。则不意本衙以教旨未下为辞。然私虑躁躁。不敢夷俟。复于九月。更状本衙。始得拨报于营矣。待拨报数日后。忽有贵札堕于意表。而兼付教旨有所云云。猝然遇之。欢跃亡谓。一依所示。更以其季氏名为之具单。粘连教旨而走告本衙。则不意本衙又以烦报为疑。终是靳持。伏念此举。只自鄙处欲以营为。则曲曲蹊阻。动辄拘碍。盖请于本衙则本衙不以为然。侥倖本衙肯可。又未知营门之如何作处也。苟不执事之终始看护。则终恐无以处置得为也。幸不以为辱。复以一书为托于营邑。使之速为鳞次报启粘纳教旨。然后始有以终丧守哀。免为名教之罪也。既辱俯护。幸有以卒惠之也。
云庵续集卷之十
 书赠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5L 页
赠舍季(文五)
夫学问不独为儒者本分。而于为孝之道。亦莫先焉。亲之所以造次祝愿者。庶乎其子之学且为贤也。故人子者。苟能以此存心而念念不失。则必也日用之间。持身致敬。不敢不肃。读书穷理。不敢不细。出言处事。不敢不慎。惩忿窒欲。不敢不切。以至至微细事。莫不皆然也。如是则其为孝也至矣。不独慎定省尽甘旨。始为事亲之道也。今方远行。适值相外。凡百事务。不得面嘱。甚觉缺然。向后为学。须是着实用力。而尤以亲意为念。造次颠沛。无往不尔。静处则必曰无或怠慢。动时则必曰无或妄忽。穷理则体认本意。一一就己分体当。克复则必须寻个是处。抵死堪当。不为挠夺。则为学实地。庶乎其可。而慰悦庭下之意。不亦然乎。然交游必择其德学尊畏者。与之讲磨。而又须虚己受箴。诚心取善。始有以补益开摭。承当得为学之实事也。
赠德川门弟
吾一枝宗。宅于县朔。不意中叶。忽焉风雹。起望先岑。宿草秋冷。岂意一裔。来自戛岭。下䄄迎笑。谓莫某昆。客土疏远。何以侍存。躬耕养老。尤觉感铭。亦有二乳。行且添丁。于何告归。不及信宿。无以为赠。怀焉逐逐。幸于归后。爱敬益笃。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6H 页
待鸡省问。子道致曲。教诲二髧。无老耕种。诗书肇基。孝弟珍重。惟古之复。是祝是仰。归哉勉焉。先灵在上。
赠崔凤仪
中心怀之。何日可忘。荏苒再秋。耿耿何待言乎。然善事父母为孝。而贤已著名于此矣。所谓学问者。不过欲此之求也。不尔何贵乎学也。然则贤于学问上。不待讲究。已占其本领分数者多矣。岂容易乎。然孝之为道大矣。使止于事亲而不知推之。则是凡民也。不得谓孝之终始俱备也。如北齐王祥兄弟。不可不谓善事其亲。而其他则不足以称。乃不知推也。必如舜之既使瞽瞍底豫。又使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推诸事君则羹墙其见。治民则四方风动。然后可谓孝之尽矣。幸因质之已能而益求所未能。使天赋之美。不止为乡里之称而已也。然不学以明之。则亦奚以哉。幸早勤学亲贤。勿以苦乐贰虞。必也愤启夙夜。知斯乐斯。卒至乎乌可已之境。则甚善甚善。其馀一夏书。略有云云。幸取而观之。则可见其用力之方也。时读何书。小学一书。虽终身读之。义味不穷。幸勿以八岁之书为意。夙夜孜孜。心法必于是。言行必于是。使一部书。铭心服膺。驱遣不去。然后始可谓读得矣。斋生数十。几皆读七书者。莫不使之读此书者。亦有以也。然前所读经书。虽费数十年工夫。绝无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6L 页
所得。至小学则今不过做旬月而已。有谨敕容止之或有可观者。不亦有所斟酌于此乎。恨不得两贤同做乎此也。无已则幸善禀而一来如何。
赠卢德圭
窃念岁且寒剧。作客吃苦。初岂本意。加之以忧菀叠并不些。第恐尝试不堪。转为疹祟者。不一而足也。然君子之所以自信自守。惟尽其在我而已。至于荣辱自外至者。圣贤所不免。而亦于内省。初岂有一毫愧怍之意于方寸之间乎。使之百焉来逼。亦只当含笑而与之措处得去而已也。且是昨者博陵梁察访适以他事。专为入斋。故同志者试以左右去就挑之。以观其几微之如何。而不谓其言以为目下营衙注意推重。非但知其为本斋高士而已。其言亦以为某也者。有是从兄之贤。而却是作奸犯科之重如此者。何其不伦之甚邪。盖其日者存贶。实以善士见遇之意。有所举措。初非他泛然依例之为也。以此推之。异时设或有查惩收覈之端。恐其流弊。不必滥及于左右也。又或以本县踉捉之举及之。则不意其人愕然作色曰。岂有是哉。营下知遇。初非偶尔。而却是本县如是作处。大非营下礼待之本意也云。以故或者之说以为如是则顾今左右。只合稳然在家。以观来头而已。不必复事隐避。自取苦难也。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7H 页
其说似亦有理。未知此事如何则可乎。且左右颇以营存为虑。今既待以善士。则此事决知其保无他事也。亮之如何。忧郁之极。恐或助为解排之一事也。故为若覼缕。须一为取览也。
赠白礼行
过石隅候朴进士丈。奉问营行曲折。知了梗槩。复往芝村。访允冈雅。详问往复次第如何。居接曲折如何。营下待遇如何。为本斋用意如何。今行措处当如何。此外所当探问者。须是逐一详实。有以分明知得便是言行前定而不穷不疚者也。然今行须同用瑞雅作行。始保完计。勿以些小迂路为辞。而躬往扣之。与之同行。两为之便也。自此以后。不复逡巡。须是直到守护所。依例入直而恪居职次。一言一行。不敢毫忽放过。而日用措处。亦依允冈指导而行之。加之子细问知于本所之人而处之。则庶乎其寡过矣。入直几日。自营下必有容接之教矣。于是乎始怀剡进谒。而必须恭己详言。虑以应副。待赐颜后。复为跪禀曰。生以不敏。迫于仁教。冒昧赴直。实为贤德之累。不胜惶感云。若曰朴某兄弟待之不薄。而弟兄间一不见答云尔。则须为之对曰。师丈兄弟。受恩感激。称不容口。但师丈老且守拙。昨于乡饮。嫌于自售。不敢躁参焉。其季感戴则非师丈之比。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7L 页
而区区愿谒者。固非一日矣。若夫诘之曰。区区愿谒。则却于守护所之请。不为应副何也。遂为之对曰。夫人揖之则感。拜之则避之。为其不敢当也。夫守护之设。一道内耳目所属也。而使一个诸生。卒然居首。其不敢当而避之。不亦宜乎。其朝夕感戴则实有所不能自已者也。若复以斋生学术浅深人品贤否为及。则亦当据实禀复。与有酬应。亦一种拔茅茹之义谛道理也。
赠崔洛九
发行数日。知得何许里。而先于茧惫。得以免否。为虑区区。本第情节。一为依安。须知而勿以为虑也。祭文及吊状。一依所约书付林友。须是逢着后。即具酒肴。诣丧家侧。必先问孝哀名与职衔。有以填书于祭文中小子下空处及吊状封皮许字下空处状尾许字下空处。然后始诣丧家。通刺而待迎入。乃诣灵座前。不哭而只再拜。复起身焚香献酌。然后读祭文讫。又起身哭。少顷乃再拜而退。乃诣丧厅。见孝哀慰唁如仪。于后将所当说者。尽为说破而告为之出。但于接应措处之际。须一一着心持重恪事。不至颠倒草率。致为视听骇笑之地。
赠朴君初
朴孝君初与其同志李雅德汝来自永兴。累舍重茧而至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8H 页
曰。区区愿学。未知所以下手者。得有一言以归。则自有馀师而常目在之也。自顾罪陋者。不惟暗昧不足以应副。抑亦情理所不当言乎。遂为之告曰。诚如是则其为学之方。朱子已言之矣。何待于余为哉。有曰居敬以立其本。读书以穷其理。力行以践其实。此三言者。即为学之要诀也。苟能致力于敬而勿忘勿助。岁月以待之。则心之体用。静虚动直。其于讲学践履。何患乎大本之不立也哉。经传者。圣诲之精粹。义理之总会也。学者虚心平气。熟读精玩。勿凿以深。勿泛以浅。积累之久。脱然有得。则必也理之精粗。事之可否。昭然心目。毫忽莫遁而知虑高明。于道思过半矣。所贵乎居敬穷理者。以其着实践履。有以得于心施于身。推于事业之实而不为赘说也。苟泉之不及则何掘之深。阈之不踰则何步之远乎。此君子所以日夕惕若。自强不息。坐如尸立如齐。入以孝出以悌。无时不勉。无处不勤。则毕竟自得。居安资深。志意之诚。不期而笃。德业之实。不期而盛焉。此罪孤所以平生诵说。有若箕杵之模象。而思之不及。勉之不得。故慨然思有以得第一等人物于此而交手推与。侥倖其有以得济大业。则亦因人成事者也。其与坠地而不相者。为万万不侔矣。固不可遽以当仁不让为法而耻之也。然则三者之所以关系于学者。如是其重。而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8L 页
其所以下手之方。朱子亦已言之矣。盖曰持敬之方。不必多说。但于整容貌一思虑不敢慢不敢欺数语。痛下工夫。则足以自见矣。又曰读书者。未上口时要上口。未通透时要通透。已通透要纯熟。直待不思索。此意常在胸次。驱遣不去。方换一段看。又曰这个不干别人。事虽是难。亦须自着力。常惺惺不要放倒。觉得物欲来。便着紧不要随他去。若说把持不得。胜他不去。是自坏也。更说甚。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数者实为三言之注脚。而精微亲切。蔑以加焉。学之者诚能立个题目。佩服不忘。语嘿动静。无一不出于此。则足以有得于敬而内自直矣。步步前进。不求近功。只要读得熟思得精。不厌不息。以待融会。则自然早晏。必也方塘一鉴。照胆清寒。万理照然为不昧矣。既是知得这般许多道理而不为反求。则便是弃德也。必也孜孜允蹈。与有归宿处。始为见功也。而况决意而往。只是取办于己而非他人所能预也。所谓言教动法。昼为宵得。瞬养息存。良有以也。诚如是力行。无所寒暴。则不能成就者。未之有也。果何待乎罪孤之区区容喙乎哉。
赠韩汝贯
韩雅汝贯。业医之士也。一日来自吉州。请学于余。余告之曰。既业乎医。则医学为可。复何学之可请乎哉。曰业医而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9H 页
不学乎圣经。则其为医也不免庸。是以请学六经而为业医之本焉。余曰。有是哉。昔陶弘景有曰注易误。不至杀人。注本草误。则人有不得其死者。人以为知言。而唐子西斥之曰。陶弘景只知本草而不知易。注本草误。其祸疾而小。注六经误。则其祸迟而大。夫医欲有以活人者也。故知本草而不知六经。则其活人也狭。狭则其为医也犹庸。扁华是也。知六经而不知本草。则其活人也博。博则虽不业医。而其为医也不庸。姚姒是也。夫以姚姒之不医。而博乎活人者。格于四表。则医莫重于六经。彼本草者。恶在其为业医之本。以扁华之医。而狭于活人。不免乎庸。则吾不知其为扁华者。坐诸不知木草乎。坐诸不知六经乎。然则欲活人者。宁阙本草而不读六经。则实未可乃尔也。汝贯之必以是为请者。不其知博施之要。而卓越乎扁华之所为乎哉。吾故遂欣然许其学而留与之同斋。其亦可尚也已。然则活人一也。而学在本草则活人也狭而医亦不免乎庸。学在六经则活人也博而不害为天下之良医。汝贯其勉乎之哉。必以六经活乎人也。而不或偏于本草之医也欤。吾故为之书。
赠宗人致贯
同宗致贯一汝。专此见候。盖始面也。于其归。书此示意。有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99L 页
客来止兮我族贤。何面之晚。感且赧然。闻厥学术。又在诗歌。固为一事。此岂足多。学之大方。不外六籍。盍乎改辍。时复思绎。道之浩浩。于是乎在。体之乎身。德脩来来。然学有序。本乎洒扫。入孝出恭。不是小道。道之远大。取次一致。勿谓迂谈。第归尝试。谢尔淫朋。敷衿敬玩。习熟久之。理自怡涣。
赠金镇福
以学为请。固为好事。然资斧无须。末如之何。而况齿与学。并乎时晚。使之资学。恐亦有逊乎第一等以上地位也。且曰所虑者。父兄之命或有不是。故不为之听则父兄不悦云者。已非所以为学之本也。所命设有或大违者。为子者亦合哀痛恻怛。而不见其不是处。则自然禀谏也微。怡柔委曲。以希其万一之悟。而况所命初不甚害事理。而为子者不能曲意顺从。必行己志。则此便是使亲事己而非子之所以事亲也。其或闻大舜之所以事亲者乎。曰余于重蒙先习见之矣。曰然则舜之事亲也。虽井掩廪焚。亦不敢谓不是而自怨自责。而况其不及于此者乎。秀才之亲。其或有浚井焚廪之命乎。曰否。岂有是理也。曰然则此非所命有不是。乃秀才之所以事亲者。恐不如舜之号泣自责也。大抵为学。固是好事。而食力之势。忽然释耒。则此岂亲
云庵续集卷之十 第 100H 页
命所当肯可处乎。以此为不是而必行己志。索游远学。则不知奉养何以备办。家业何以经济。而况过时之学。其得以成就乎。幸再为之思。必以舜之事亲为法而速为还侍。不识不知。惟亲命是则是顺。而依旧力穑。恭为子职。使父母赖其孝而安。兄弟赖其友而睦。有如舜之底豫亲爱。则此其为骨子之学。而非守书册泥言语者之可比也。而况少有间隙。必也大读古书。讲明不辍。则所行之事。所穷之理。互相发明。打成一片。而孝悌之道。充于身溢于家。使父子兄弟有所足法。则毕竟其学也。虽第一等以上地位。亦可以跂及矣。不此之为。而伥伥索游。求为此无面之不托。则吾恐其为捕风捉影之计而无所归宿也。幸勿以为迂而听若浼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