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圃集卷之八
竹圃集卷之八 第 x 页
竹圃集卷之八
 记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1H 页
游山亭重建记
县西数帿之地。窊然窞而为池。池边凝然起而为山。是山也望之只一圆墩。而即之觉尊重焉。左右之骑驰云矗者。前后之峭拔奇伟者。罔不降服于百里之内。有如庄人达士敛迹于蓬荜之下。轩冕不足荣。威武不能屈。而百世之下。闻者廉立。此古人所以指以谓山。而山之有亭旧矣。昔我先祖绵南公早抱经济之才。莅鼎席登云台。为胜国名臣。终焉盛满是惧。退休玆邑。即公之六世祖典酒公受采分贯之地。公继受是封。归卧桑乡。以为终老之计。而因筑亭于此山之上。抑有取义于其间欤。扁其亭曰游山亭。名其池曰生鲜池。咏歌于斯。逍遥于斯。以鱼忘江湖为区竟法。盖公之雅意也。公之孙判书枫亭公。以我 太祖龙潜旧交。创运之际。多所赞襄。而舍簪绂慕箕裘。赏玩自适于此。公之六世孙参奉爱閒亭公当 庄光授受之际。引义自靖。永矢于此。凡六世之间。其高怀劲节。有如国史及邑乘所载者。而想其平日游此。林塘轩宇之邃。诗礼图书之盛。既有以自适其适。而一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1L 页
时游焉息焉于此乡者。亦得以考德问业焉。何其盛也。顾今几百年之外。砌倾沼平。鞠为灌莽。而使樵儿牧子皆得以啸歌踯躅于其上。又何其悲也。虽行路之人。莫不指点而咨嗟。况为后承者之抚古兴叹。倘如何哉。岁己卯秋。主倅洪侯访得其故址。谓不肖曰。盍重建此亭。因道其累世未遑之由。窃感其义。而惧夫愈久而愈泯。乃谋诸宗。佥曰诺。自是岁九月。鸠财董匠。三阅月而功告讫。噫。山川形胜。固无古今之异。而亭观废兴。岂非气数使然耶。昔紫阳夫子访葺南康刘屯田壮节亭。而曾致虚称其尊贤崇德。有补于世教云。今洪侯好古尚德之化。亦有补于吾宗慕先之诚欤。然而游赏之乐。在德不在山。凡我诸宗。皆以吾祖之心为心。则无患乎山亭之废芜。而祖宗谦谦之德。尤有光于悠久矣。宜各勉旃。洪侯既为抛梁文揭楣。故仍叙颠末而为之记。
永慕斋记
粤在 世宗朝。治教休明。文化蔚兴。道德文章之士。乘运跃鳞。充溢朝端。如朴平阳,成梅竹,李忠简,河丹溪,柳忠景,李樗轩诸先生。最为一时之杰然。我 先祖爱閒亭公。曾以孝行登闻。朝 除 寝郎。士友多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2H 页
景仰焉。与成朴诸公。志同道合。相尚以义。与俞揔管意气相许。及至 文庙礼陟。 端庙逊位。丙子之事。尚忍言哉。一队贤类。遭罹惨祸。公伤痛不已。敛迹仕道。杜门自靖。其诔俞公诗曰。公生社稷重。公没社稷轻。颓波大柱去。挠挠我心旌。时当畏约之馀。观于此一联而公之素养。槩可知矣。与弟郡守恒卿遂南归于务安。即 典酒公受采之邑。而仆射公,政丞公,判书公累世退休地也。杖屦相随。桑梓是依。卜居于宝平山下。累有荐徵而终不就。时人号其洞曰高节里。筑亭于槐滩之上。徐四佳名之以爱閒而作记。李樗轩为诗若文。与金东峰,元观澜𨓏复酬唱。蔼然忠义溢于辞表。侄子贞简公壕以本道伯行部到本邑。将入谒。公曰君当朝贵人。我遐乡微踪。出处不同。不为接见。于此而想公之微意所存也。贞简公为公起第宅颇侈大。常不屑焉。率子婿及乡子弟。讲劘义理。徜徉林泉。琴书消忧。每当 庄陵讳辰。北望痛哭。以 正德庚辰岁。考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三。衣履之藏。在于柄山下酉坐之原。第二子御侮公墓在于右麓。其后宗支子孙之入葬于局内者多有之。此洞因为我家世葬山。山之南麓数百武。曾有判书公院宇。公及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2L 页
岩川公,草亭公并享焉。前有讲修之堂。凡有事于墓。制置之度。皆于此行焉。故不能别立墓阁。 当宁戊辰岁。祀院掇而讲修之堂亦随而毁。无乃气数屈伸。存于其间而然欤。岁己巳。更胥新宇于墓下向东之地。始役于孟春之月。五阅朔而功告讫。十楹八窗。溪山有改观之美。凉堂燠室。亲戚乐叙伦之情。匝以周垣。设以中门。可以讲会于斯修齐于斯。庶无草次苟且之端矣。既成而落之。揭号曰永慕斋。盖取永世慕先之义也。噫。我先祖以经世之学华国之才。不能有为于时。官不过一命。而甘与草木同腐者何哉。如当时元勋郑学易,申保閒诸人。皆侪流中人也。相与援引汇征。列鼎累茵。当来之事。而不此之为。沦落于遐乡寂寞之滨。晦迹韬光。使后世不知公之所尚者为何等事。夫子所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岂非为公准备语耶。呜呼盛哉。凡为我先祖子孙者。登是斋而慕当日恬退之义。顾是名而思今日继述之道。勉勉循循。勿替而引之。则其将永有辞于来世矣。惟吾诸宗其慎旃。
柄山祠遗墟立碑实记
遗墟之有碑古也。碑必有记。记者记其迹也。昔我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3H 页
先祖枫亭公以 太祖龙潜之旧。翊赞洪业。官长户兵刑。阶领中枢。封开国勋 赐录券。因为退休于祖考政丞公旧游务安县游山鲜池之上。逍遥日月。以全晚节。公之玄孙参奉爱閒亭公。与朴平阳,成梅竹诸先生为道义交。 庄光授受之际。与弟郡守公遁居本乡。引义自靖。累徵不就。时人名其居曰高节里。爱閒公之侄岩川公。以成梅竹宅相。追念丙子之祸。来居于鲁城岩川。混迹渔钓而终。草亭公。即爱閒公之从玄孙也。经学行谊。为世推重。以李延阳荐。拟逸持平。累典州郡。粤在 正庙戊戌。多士立枫亭公祠宇于本县柄山之下。俎豆焉。其后 纯庙乙丑。以公议追享爱閒亭,岩川,草亭三先生。可谓吾家世德祠也。士林之藏修有所。子姓之寓慕如新。 当宁戊辰。因未赐额及叠享院宇毁撤之朝令。祠因停啜。倘或天意人事未能相参而然欤。呜呼噫矣。程夫子撰颜乐亭铭曰。地不忍荒。井不忍废。颜程之相后。千有馀岁。而特以慕贤之心。一篇之中。甚致意引重。况先祖妥侑之地。变为异日樵牧之场。耕犁之及。则其云仍之感怆。为如何哉。惧夫愈久而愈泯其迹。丁亥冬。请记迹之文于蓉庵金相公。又请书役于经香韩尚书。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3L 页
辛卯秋。始为伐石而镌之。立于祠宇故基。是役之方设。爱閒亭公亚铨 貤赠。适在是时。亦竖新碑于墓前。事钜力绵。未能立闾于遗墟之碑。以防风雨。亦欠事也。后来诸宗。亦体今日之意。以补不逮。是所望焉。其各勉旃。
参议公神道立碑实记
惟我十一世祖参议公。以 天顺甲申岁。生于务安高节里第。即先君爱閒亭公下乡后八年也。资禀颖秀。早从为己之学。服袭庭训。克守孝忠之则。追念癸丙年间三相六臣之事。引义自靖。日与乡秀子弟讲劘经史。风咏山水以终其世。其清风峻节。足以耸动百世。衣履之藏。在于本县一西面台岩洞。墓前只有石床石与望柱一双。而惟此神道之碑。尚未暇焉。丙申秋宗会席。询议佥同。翌年丁酉春。请牲系之文于霞谷李尚书。伐石而识之。定有司贤震,显南与大宗有司淇祯,本斋有司胤相。阅数朔而功告讫。岿然于墓左。山川生彩。云仍添感。几年未遑之事。始成于今日。岂有待而然欤。公有三子。长宣务郎 赠吏议墓在于先考阶下。次进士参奉墓在于金洞牧丹洞。次忠顺卫 赠户议出系于叔父御侮公后。墓在于洞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4H 页
中东麓。三位子孙。各成一派。派远流长。各立门户。今分为几派之多。而同居此乡者数至千馀。噫。环此洞邱陵泉石。为吾家庄者。已为三百馀年之久。宗支之从而入葬者亦多。凡于此洞内。斋舍修葺与先山碑役等事。鸠财之方。各随其力。不无差殊。而至于董役看役之地。皆竭诚乐赴。惟恐或后。更设一别库禊。以为取殖补用之资。奉先裕后。两得其道。吾先祖陟降之灵。想必阴骘于冥默之中。而亦莫非一门敦睦之厚谊也。于是役也。在麟守昶氏迭相来𨓏。管摄此事。余亦与闻其一二。故略叙颠末。以备后人之考览焉。
户参公实记
朱夫子有言曰人生于三。事之如一。乃知忠与孝与敬为人道之纪。而能尽其道者。古有几人哉。王祥,黔娄。古之至孝也。未闻以忠敬二字著称于史。矧惟叔季以降。俗流滔滔。能尽事一之义者。千万人中。难得一人也。今见我旁八代祖参判公讳侹一生行迹。其庶几乎。公自少孝友出天。事亲之节。竭诚承顺。与伯氏节村公受业于睡隐姜先生门。先生每称其才艺超凡。义气倜傥。每语同学者曰。人非忠孝。无以立于世。见之者莫不以远大期之。丁酉倭变。誓以报国。倡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4L 页
起义旅。至岭南界。斩贼数百。以兵疲粮尽。欲图再举。家君间已弃世。伯兄被俘。有志未遂。恒自痛哭。处以罪人。伯兄之还。与之追丧三年。光海癸丑。弘瞻辈发西宫之议。使其徒遍行列邑。拟上凶疏。公与训导裴蓂坐于明伦堂。大责凶徒曰。天地间。安有废母上疏者乎。尔等无母之心而禽兽不若也。鸣鼓逐送。凶党破胆而逃走。当是时也。凶焰滔天。熊鱼早辨。古所谓见危授命者。非为公准备语耶。且其子进吉,熙吉,遵吉三昆季诚孝友爱。人无间言。醴泉灵芝之有源有根者。亶其然乎。孝子之身而兼忠君隆师之道。馀庆不泯。孝以传家。趾美流芳。猗欤盛哉。式至今公议愈彰。累有多士之荐剡。虽蒙两世貤赠之典。而尚未蒙旌褒。岂非士林之抑郁。云仍之感怆也哉。摭实立传。以诏后人。
孝子监察公实记
公讳熙吉字敬夫。号守分翁姓朴氏。系出务安。胜国时有讳进升。以勋受采于务安。仍以为贯。入我 朝。讳义龙以翼戴之功。官兵判阶领枢。参开国勋 赐录券。有讳益卿号爱閒亭官参奉 赠吏曹参判。与朴平阳,成梅竹诸先生为道义交。丙子之祸。诸贤罹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5H 页
祸。公弃官归乡。遁世自靖。是公之五世祖也。王考讳文龙号梅月堂。壬乱倡义。 赠吏曹参议。考讳侹。随家君赴义阵。多有斩获。光海癸丑。责逐凶徒之拟上废母疏者。以忠孝二字为传家则。 赠户曹参判。公生而天禀纯粹。早袭家庭之训。孝于亲友于兄弟。靡不用极。时人称之曰虽古之王祥,黄香。无过于此矣。定省之暇。与伯季氏读书一室。微辞奥旨。问难温绎。必求贯通。怡愉度日。家君自丁酉岁义阵还乡之后。欲图再举。居常焦闷焉。公之兄弟左右承顺。小无违忤之色。以势无奈何之意。有时微禀。涕泪涔涔。家君亦颔可而常悒悒焉。古所谓养志之孝。公其庶几乎。长于学问。经史子集。无不研究。而独以大学一部。为立身之本领处世之指南。尝曰圣经贤传。无非人生日用间切实之要。而最其中血脉贯通。首尾相续。深浅始终。至为精密。以一理该万事。自格致诚正。以至于修齐治平。便若函席之下。口诏而面命者。莫如大学也。明德新民止善之道。皆在于吾身上。而晚生后学。皆以圣贤事业不可企及。忨愒沁泄。至于自暴自弃者。或多有之。岂不慨惜哉。恒戒二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邹夫子教人牖俗之切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5L 页
实语也。朱夫子从而释之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甚迩。而道初不外是也。人苟有味乎此言。则于成人之道。何有乎哉。吾家素以忠孝世传。尔曹宜兢兢乎哉。深于礼学。丧祭之节。一遵家礼。奉上率下。循循雅饬。家内雍睦。和气蔼然。处心用性。综理微密。先世事迹。家状文字。收拾精写。藏之巾衍。以为贻后之图。至于宗族邻里睦姻之谊任恤之节。各尽其力。此皆孝之馀而推以及人之效。非有得于圣贤之心法。能如是乎。公之夫妇享以遐福。行还婚之礼于七十九岁。夫人之年为八十三。子姓满庭。宾客盈堂。贺诗成轴。重牢宴序。公之所作。尚今传于家。古所云显显令德。自天降福者。尽不诬也。呜呼盛哉。略记立传。以诏来世焉。
咏花亭记
咏花亭。即先族祖处士公卜筑栖息之所也。以其多种花卉。讽咏于红白葱茏之中。故因以自号而扁楣焉。公早从为己之学。受业于寒泉李文正之门。时经辛壬斩伐之馀。戊申抢攘之后。公慷慨伤愤。晦迹山林。与鱼鸟花竹为忘世之究竟法。此正吾夫子所谓遁世无闷者。岂非为公准备语耶。辛卯秋。公之玄孙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6H 页
烈震。千里跋涉。请墓文与亭记于永平金重庵先生。重庵之记。叙尽无馀而足以不朽矣。更何赘他哉。曾余忘其僭率而状其行。今于百祀之下。登砌石而犹想古辙之痕。傍花影而如见小车之形。前辈之遗风馀韵。能使廉顽而立懦。有补于世教。实不浅浅。世人之但以花看花者。岂知公之深也哉。
守拙斋记
斋以拙名。志其守拙也。人性多有拙者。而守之者鲜焉。或缘愤懥之不得正。好乐之过其节。咈其理而反其常。若真知拙之为贵而践其实。岂容如是。此守拙之为难也。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者拙之效。以夫子之圣。称其知可及而愚不可及。郭林宗际东汉党锢之时。不为危言激论。故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非拙何以致此。先儒氏目之以明哲保身。拙之于人。岂不难矣乎哉。三从叔主讳赫三居在盘谷里。早失严怙。独奉慈母。家本贫窭。山而樵水而渔。以为供馈之资。便身之物。莫不毕具。慈龄至八旬。公年亦六十馀。昼夜侍侧。左右扶持。至诚蔼然。及丧哀毁踰礼。邻里为之感叹。伯兄早世。孀嫂无子男独居。奉来一室。衣服饮食。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6L 页
小无差殊。抚养侄女。若己出而婚嫁。使长子立后于伯兄而不为分门。劝奖学业。遂成闻人。自少至老。一不失信于人。虽冗俗顽愚辈。无不敬惮。凡于乡党间雌黄。邑村之事务。素不干涉。而于是非关头义理之辨。剖析明白。若于奉先之道敦宗之事。汲汲焉如恐不及。躬自担当而辨论得正。人到今称之。呜呼。公以孝友之诚岂弟之姿。行于家而家内雍睦。推于己而德望浃于人。古所谓尽其性而尽其心者。为公准备语也。晚年号以守拙斋。盖取其守分安贫之意。而不欲求知于人。故斋号尚未著见于世。以族侄之庸陋。不能效其典型之万一。而素所钦仰。敢以恋德之心。记其实行大槩。以备后览焉。
日休堂记
华岳之下。多清邃之境。城北洞其一。洞有一小亭。背岩临流。即蓉庵金相国旧庄别业也。相国扁之曰日休堂。相公早岁立扬。历践内外。位跻将相。民忧国计。一念憧憧。有可休之日乎。坐于草树招提之里。而私意驰骛则身逸而心劳。处于牒诉倥偬之中。而公心周遍则身劳而心逸。身虽逸而心劳则非所谓休也。身虽劳而心逸则乃所谓休也。服食器用。适可而止。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7H 页
不役于物。辞受取予。随几而行。惟当于理。无入而不自得。此心常休。
世孝阁记
圣上即阼之二十四年丁亥。即 翼考代理之回甲。而 宪庙诞降之岁也。夏四月。备 法驾 亲行酌献礼于 绥景两陵。命有司之臣。凡于澨陬坊曲。忠臣孝子烈妇隐而未褒者。使之捧上言。摭实考例。 貤赠之旌闾之。率由旧章。我 圣后永言之孝。卓越百王。光于前烈。裕于后谟。而推至于闾巷匹庶。激励劝赏之政。覃及遐迩。猗欤休哉。于时有务安竹溪鲁公。祖子孙连三世。并蒙棹楔之典。异数也盛举也。呜呼。人莫不有秉彝之性。而性之用孝为最大。知其性而尽其用者。惟圣者能之。叔季以降。俗蚩教弛。以圣人为不可企及。或诱于物。或蔽于私。不知孝之一事本具于吾性之内。为日用当行之先。至于咈理乱常者。多宣尼观志观行之戒。亚圣养体养志之论。著在方册。为后世长远虑者深矣。若有笃学力行之士。知性情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以孝为传家之则。则人事之极。神理亦随而感。曾闵以上。尚矣无论。溯考往牒。如庾黔娄,王祥,孟宗表表数人之外。别无闻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7L 页
焉。今竹溪鲁公。即其人也。公服袭家庭之训。温绎圣贤之书。早知为仁之本自孝而始。奉事两亲。承意供旨。处变遵礼。造次颠沛。必于是而不苟。盖其赋性警敏。持身纯正。故不待勉强而动合理则。以至友敬睦姻。各尽其道。文章乃其馀事。乡里皆曰仁人。第观于生养而大鳖入厨。亲癠奏效。死葬而猛虎守圹。禁只告退。世无韩文公。惟有天翁知之行。谁以大笔为我公铺张也。及其子而有祝天代身之诚。又其孙而有割指回苏之应。此岂非孝为家则。神理随感之验也欤。一门三世。克绳其武。至行炳炳。足可以垂竹帛范世教。而宜乎 朝家之乐闻阐褒之也。竹溪公曾孙警铎。要余以记其实。余固辞非其人。而踰年后千里替人。请之愈力。因念余于警铎。有累世讲好之谊。被薰炙于竹溪公者多。与警铎大人伯仲。旧日同砚。情若兄弟。有难孤其志之义。而窃有感于心者。警铎以丧祸馀孤露之生。不有己身。注血恳叩阊阖。扬先徽于数十载之后。继述之孝。莫大于此。醴源芝根。岂无所自。此又可以书也。吁亦韪哉。继今以后。世世以祖先之心为心。毋坠厥绪。则鲁氏之门。安得不昌大乎。更以是厚望焉。竹溪公讳凤采。其子讳荣璹。其孙讳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8H 页
在弘。记之者后生前司谏绵城朴淇钟也。
月川旌闾移建记
本县城东门外月川里。即罗州郑氏旧居之地。而粤在中叶。月滩,月峰两公生长于此。 宣庙龙蛇之变。月滩公殉节于晋州之役。月峰公赴权元帅阵。立功于锦山梨峙之战。后以士林公议。立祠于月川旧基。俎豆焉。月峰公孙妇朴氏早失所天。抱石赴泉。因为下从。 英庙朝事闻。 旌闾于祠宇石泉上。忠祠烈门。德不孤邻。丹雘炳然。惟此月川一区。为郑氏之青毡世庄也。由来几百载。不替永保矣。夫何天意人事未能相参而然耶。 当宁戊辰。以未 赐额及叠享院宇并掇之 命。祠仍撤焉。且姓孙散在各处。 旌闾独存于荒閒之滨。未免磨泐毁画之端。后孙之嗟叹。为如何哉。岁壬辰春。移建 旌闾于严多面松村。寔子孙所居里。而距月川仅三里许。礼所谓神返室堂者。正谓此也。当其时自礼曹 启闻。郑善中 貤赠官𠷢。许以祠宇旧材瓦。棹楔炜煌。于情于理。庶可乎哉。瞻望月川。旧感益新。竹林雨洒。忠臣之泪未乾。石泉波咽。烈妇之恨无穷。闾既成而落之。余获睹盛仪。敢忘僭率。略叙其移建事实。以为后之备览焉。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8L 页
三龙斋记
关西之平壤府。即檀箕故都。多有敦儒向学之风焉。府北七十里。有北三里。里中人士筑一堂。以为讲学之所。而揭号曰三龙斋。龙之为物。或在田或跃渊或飞天。而未有潜藏于斋舍之间。若以有青龙山而取义则亦不着题。然则奚所取焉。盖人之立身于名道。比之于鱼变成龙。命名者必有深意于其间也。立身之道无他。惟从学问中出来。父以是诏其子。兄以是勖其弟。励励乎习鸟之飞。孜孜乎述蛾之工。则安知非他日跃鳞于青云之下。点额于彤墀之间哉。必将群彦继起。于于焉跄跄焉。摘珠之才。补衮之任。世不乏人。洛波之起。浔阳之卧。不独专美于古。然后三龙之义始明。而三字特取成于三之意耳。且是斋之刱设也。营置垈田七日耕。以为斋中支用之资。其规模措画。深有得于奖学之道也。余窃有感于心者。我 国家五百年来。右文兴治。虽遐乡峡野之人。皆知趋向于学业上。是皆由于 列圣祖陶镕涵育之所暨。而亦莫非檀君箕圣深仁厚泽。浃肌洽髓。遗风馀韵。尚流于数千载之下也。猗欤盛哉。遂为之记。以勉里中之诸君子尔。来请记文者。康雅士基寿也。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9H 页
郭孝子旌闾记
夫伦纲者。建天地亘宇宙之栋梁也。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污隆。人兽之判。于斯焉系。故我 列圣朝庸是悯虑。敦尚名教。颁示明伦等书于中外。使人人感发其本然之良心。而一有能尽其职分者。则又以铭鼎貤旌之典。劝务振作之。犹以为未也。纠八刑之属。而使乱常惑众之徒。毋或容息于其间。于忧民道齐之方。可谓至矣美矣。吾乡邻有郭孝子讳义完。玄风望族也。其世德则宣武功臣忘忧堂先生为显祖。六世祖讳晔以大老高足。见忤时议。被窜于茂长。 赐环后遂隐居务安。子孙仍家焉。公以 纯庙癸亥间人。天禀端粹纯孝。德器夙成。与弟礼完受业于梅山洪先生。讲究性理。与肃斋赵先生秉德,馀力斋张先生宪周为丽泽之资。第言其百行之源。则父有眼祟几盲。舐久复明。其一也。病又濒危。断指刲股。其二也。幼而失恃。事继母尽诚。尝疾㞃。冰鱼得效。其三也。丁内外艰。庐墓六年。其四也。痛生母之幼不执丧。缅祔于考。追庐三年。又其一事也。前后庐墓凡九年。泉眼涌出。有虎来卫。哭拜处。雪花不堆。樵牧勿拜墓木者。殆只古罕今。而非有得于天人之感。能若尔乎。自馀疏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39L 页
节。犹可略也。晚筑学习精舍而训迪后进。不以词章为务。务在十分践履。尤致谨于义利诚妄之分。当国忧。筑坛而哭。三年行素。盖移孝于忠也。公殁后 当宁庚寅。乡道士林。举公孝行。交章请褒。道臣详查覆启。即日 命下该曹。 赠童教。追加左承旨。棹楔如法。与其姑商山金相厚妻烈阁。隔冈双峙。尤可验公之家范矣。肖孙镇浩,镇洙托余为记。余曰。公之孝得于天。而济之以学问。能竭其职而父母安之。施之于家庭。无间言。推之于乡党。人皆敬服。荐之于 朝。邦国耸传。此可以不朽公。而闾亦不足为加损。又何文为。但感于中者。则果有异于人者。余于公。同有立雪之谊。岂可无一言以寓存没之感乎。于是乎忘拙谨书。
三岛碑阁记
我 国朝礼义立国。 圣神相承。明良辈出。凡系民隐。无微不烛。无幽不阐。冤者得伸。病者得苏。于乎盛哉。西海之中。有狎海岛,慈恩岛,长山岛。人民蕃庶。水草肥甘。自 国初各设牧马场。三岛之民。籍系于罗州。马政则灵光之望云监牧官主之。故结税则纳于望云。以为转纳司仆寺。而牧官之廪饩。亦于其中上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0H 页
下焉。世远俗颓。法久弊生。一结之一年所费。几至百缗。罗望之间。讨索乞敛者。岁不下数千金。居民由是而荡析。刻肌之痛。燃眉之厄。无日无之。戛戛乎其无生之心矣。否终必倾。理之常也。岁庚寅。前承旨成公来守灵光郡。痛察三岛之弊瘼。以书以面。暴其颠末于前冢宰闵相公。相公国之柱石也。恻然斯悯。谋所以变通之方。 启禀蒙允。使三岛之籍。移属于灵光郡。该岛之牧者。结属于明礼宫。结税与贡马。使岛民自纳于司仆寺。而明礼宫监照检察饬焉。自玆以往。旧瘼尽祛。回咷而为笑。此岂非我 圣上深仁厚泽及人者广。而在廷硕辅宣布德意之所致欤。岛中人士。以闵成两公有再活之恩。恐其久而泯没。故伐石建屋。以识不忘之意。于其变通之际。知宫黄知事与有力焉。且揔察宫务。受惠实多。亦一体竖碑。而三岛各自立阁焉。狎海金来厚文雅士也。属余记实之文。余辞非其人。而窃有感于诸公之为国重民之义。略叙其事。以为后来之备览焉。
永嘉斋记
庠塾之设古也。仿乎三代教人之遗意。而孙比部鹿洞之堂。胡安定湖州之舍最著焉。后世之所当取则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0L 页
焉者也。我 国朝右文兴治。乡党州闾之间。皆学问之可尚。道德文章之士。彬彬焉辈出。庶几超迈汉唐矣。夫何世远教弛。乡无良善之俗。士乏专一之工。诗赋功令。难窥阃奥之域。经学艺术。安望堂室之界。有识之兴叹久矣。惟此高节。自我 先祖爱閒亭公卜居于此。人知考德问业。素称文献之方。而中间日月。曾维几何。先辈之风韵云邈。后生之矜式无所。年又大侵者屡。数三黉舍。亦随而墟。洞中人以是为惧。与上下里及平村同心之人。商议烂确。或称力而鸠财。或请助于邻近。岁丁亥春。刱立一书斋于尚嘉岘之上。甚便近而道里适中。名之曰永嘉斋。盖取永守嘉岘之意。而宝岳镇北。清秀磅礴。山亦嘉也。景川一带。环抱而流。水亦嘉也。奇岩脩竹。匝如屏障。东南诸峰。望若画图。景亦嘉也。花辰枫节。延尔嘉宾。以咏以觞。兴亦嘉也。无非此斋之所备。则永嘉之意。岂不广有而兼得耶。登斯斋者。顾其名两思其义。懋乃学业。嘉乃志事。服膺乎嘉言嘉行。毋负乎当日刱立之劳命名之义。则摘珠之士。跃鳞之材。皆从此斋中出来矣。岂不嘉哉。是为之记。
月溪堂记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1H 页
月无不照而溪不常有。溪或有之而爱者几希。若夫皓月清溪上。照辉之光。晃瀁之状。孰不爱之。而非有得乎心。是徒爱而已。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心得与徒爱。在乎知不知之间耳。秀湖金君益瑞甫筑小屋。额其楣曰月溪堂。何所取焉。益瑞以簪缨之裔。脱屣乎名利之场。栖身江湖之滨。春桂秋菊之随时开落。岩云沙鸟之任意浮沉。拖作自家器物。寓之心目。至发于杯酒吟咏之间。其识趣高尚。志意介洁。不染乎纷华之俗。游心于静閒之界。若不素养其清明之气。能如是乎。明莫如月。清莫如水。而矧玆清溪一曲。绕槛而流。无事素月之夜。万道金光。婆娑玲珑。水中月镜中天。净绝渣滓。可掬可弄。可觞可咏。欣然会心。若有所得。此堂之名。舍是而奚以哉。盈科而进。放乎四海者。水之性也。而邹夫子曰。有本者如是。晦朔弦望。迭相盈亏者。月之道也。而君子谕之以出处进退之义。益瑞有得于斯夫。
溪山斋记
州之北十里。有平山村。以地势之坦夷而名。居人业耕织尚文墨。淳淳有儒素之风。戊子春。刱立一书斋于其村南閒旷之地。松林绕槛。爽垲无比。海门当前。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1L 页
轩敞可喜。村秀之髧者丱者。齐会隶业于此。盖欲成就其亹亹于学问之宿愿。而亦一盛举也。因名以溪山斋。余就而叩焉曰。斋名之义何居。作舍于溪山者。从古何限。而或取适于渔樵之间。或寓乐于动静之际。形诸杯酒放旷。发为啸歌赋诗。随遇而得者。是哲人达士之观有术而体其性者也。今此斋专为生徒讲学而设。则扁号二字之义。似不着题也。主人曰。子之言诚然矣。而堂前之水。发源于莼洞。历鏊谷唐坪。与诸谷田间之水。十馀里逶迤合流。至此而汇成一溪。注入海门。坎山西麓。蜿蜒屈曲。或高或低。至此而弯回成局。鹰峰与宝岳诸峰。清秀崒嵂。望如屏障。可谓有溪而兼有山矣。斋之命名者以此也。余曰。然则好个风水。为此堂准备语也。天而钟气。地而炳灵。渊云之手。岳降之才。安知不从此土中出来耶。文艺之蔚兴。可卜于此斋。虽谓溪山亭毒之所助。亦可也。于是而斋之名。益阐明矣。主人曰。尽其然乎。因述其问答。以为之记。
游三角山记
余之来𨓏京城。已四十年所。北汉三角之胜。如雷灌耳。欲一登览。而局于世故。常未果。每因公出东西郊。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2H 页
但瞻望其气势。如海中三山。可望而不可登。以是悒悒于中。岁壬午。与宋正言琯玉德润同留旅舍。日德润曰吾方在閒散中。无所事于公。乘此暇欲往观北汉城。已与玉正言景鍊,李主簿容九相约。君亦联镳否。余曰此吾素志也。遂定期。玉正言,李主簿适有事未偕。与德润率一僮。出彰义门。时重阳前一日也。新雨初霁。天气爽朗。枫叶妆丹。渥然可爱。于于焉有潇洒出尘之想。登洗剑亭。汉北水石之最有名称者也。但川流不涨。减一壮观。亭北岩面。刻鍊戎台三字。南数帿地。有汉北门。依东西山脊。筑外城为关隘。皆是仁庙癸亥以后虑其疏虞而设置也。荡春一台。都雅突兀。台之得名。意义相符。历造纸所。到北仓前。问路于居人。则曰自僧伽寺而往路益险。不如由平仓前路云。仍入其洞。溪回路仄。极其艰险。行五里许有峻岭。暂憩于岭上。望见僧伽寺在西北。缘厓赴壑而下。前有危甍挂在峰底。若燕巢之付榱题。攀石转登。十步九喘。流汗如雨。入其处乃文殊庵也。后有大岩接檐。虚中成窟。行可十馀武。高可数丈许。窟尽处有小泉。味甚寒洌。前临无地。筑石作台者为四五丈。仅容一庵之地也。是何好事者。费尽机巧也。与鸡龙之高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2L 页
王庵相彷佛焉。有一老僧独居。叩午馌则无米可以作饭云。真伪莫卞。因入大南门。是北汉城之南门也。门内有守门厅。其下有二仓。曾积城饷谷之处。今皆空虚云。行数里。西有行宫。即 列圣朝驻跸之处。傍有管城将视务所。自彰义门外至此。皆属于揔戎厅。故总使兼带管城将。有时来到云。就其稍平夷处。闾阎成村。间有溪石之可观者。访酒舍沽饮一杯。味甚不佳。入重兴寺。此山中巨刹云。而多嚣俗之态。方抄僧俗合八十名。学别技于大雄前庭。喧哗杂沓。难可留宿。招时中军僧鱼千为名者。使之前导。向太古寺。房楹精洁。后有圆證国师记迹碑。是丽末高僧。文是李牧隐所撰。而黯泐不可尽读。碑阴多刻胜国名臣。而我 太祖潜邸时姓讳亦在焉。留宿翌朝蓐食。问白云台。僧曰彼西边金石而立者曰露积峰。东边履土戴石而立者曰方丈峰。合其中峰称三角山。而中峰之后。又有石峰曰白云台。云台之后。又有矗石而立者曰印绶峰。此山内最高者。有五峰而环四面。远望之则但见三峰。故通称三角山。自下视之则诸峰别无高下。而登白云台之最高而自此几为十里程矣。乃治筇穿屩。自重兴寺东边转入洞中。进至一岭。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3H 页
即露积峰东脊也。自脊而东出中峰之背。路益危险。断崖削壁。仅容一足。加以落叶。殊不可辨。拚木扶石。寸寸转进。如是者数里。就山腰有一牙门。即白云台南麓也。果是一大石块。俨然作峰。磅礴厚重。状如白瓮之插地。琢而磨腻而滑。虽玄猱之善攀。莫可着其足。黄鹤之迅翼。无以过其上。今而后始见其真面目。尽觉耳闻之不虚也。望之若无可阶而升。见石上有微路痕。乃脱衣冠。按置于松下。攀援而上。凿石作级。可着人足。为三四处。或坐而累足而移。或匍匐而膝行。股酸而背汗。转至上台。可坐数十人。游目俯视。心眩神悸。百里之间。不盈一尺。京都百万家。但见烟霞之叆菀。水落,道峰,摩尼,冠岳,松岳等山。如平地之蚁垤。汉江一带。流接脚底。俯若可挹。若使李青莲东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句。复发于此也。吴越江南。青齐山东。可以指点于缥渺之际。而飘然凭虚御风之意。可恨是日游气阴翳。商风稍高。昏花迷睫。凛乎其不可久留。乃回躅而返。仰望若新觉三清一梦。缘溪而西下。百步九折。谷攲石恶。迷路中断。入祥云寺。觅饭而少憩。前踰峻岭。到山映楼。山内景致输尽于此也。起楼于盘石之上。前临大川。清流汩㶁。净绝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3L 页
查滓。可濯可掬。轩北有前后揔使数十善政碑。楣间悬 御制记板。又有柳大将相亮记文。今古人题咏。其规模制置。与洗剑亭相似而寥朗过之。向扶国寺而宿。有僧竟虚者稍解文字。颇可与语也。翌日阴雨霏霏。又留宿。盖此城为汉北关防而设置。天堑之险也。其周围延袤。比都城犹有加焉。石背黑。白者绝无而仅有。土地瘠薄。全无种谷处。或有补土而种菜菁者。此其人畜之不甚蕃殖也。所谓总摄僧。在重兴寺。仿营门样。僧军食料者。为八十八窠。统于总摄。俗军食料者。为一百四窠。统于管城将。两军之廪料。皆受来于京各仓云。西洞口有中城门。又其西设外西门。是城之合襟处也。但一山之中。水源不多。树木不甚茂密可欠。重兴寺,太古寺,龙岩寺,祥云寺,镇国寺,国宁寺,西岩寺,辅国寺,圆觉寺,普光寺,扶旺寺,奉圣庵,元孝庵。即城内之十三寺。有四城仓三射亭四大门八牙门。欲周览则必费多日。故未果。十一日朝后少霁。出南牙门。绝壁峭埇(峭埆)。亦多艰险。行数里。水石清奇。可爱可赏。所谓张氏山亭。堪为游栖之所。间有闾阎。而草屋松萝。颇得溪山之趣。下十馀里。有青岩寺。背山临流。苍翠参差。亦妙境也。药寺已墟。兴天寺近重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4H 页
修。甚宏丽暂憩。自东少门还所舍。
游平壤记
丁卯腊月二十五日大政。余以铨郎准朔。出为大同丞。虽窠窄所致。铨郎之邮官转差近例也。 圣恩所及。厚薄何论。但家乡相距为千有四百里。甚郁郁也。
翌年正月十五日辞 朝。所谓新延下人。一无来者。问京邸吏。则自三四等来。连为不来云。可怪可骇。不得已贳得马二匹轿军四名。十六日发程。宿砖石店。十七日至坡州惠阴岭下碧蹄店。此乃龙蛇之变。李提督逐倭之地也。犹想古迹之黯然。到临津江。长江合冰。漫为平地。江之东筑关。关之北麓。有花石亭。此是栗老杖屦之所。积雪遍满。不得登临游览可叹。到东坡驿。是江西流处。断崖绝壁。插立江岸。似有赤壁物色。故因以名之耶。宿长湍外店。朝前访金陵村宗人圭彬家。略叙宗谊。宗人三四十户。作村居生矣。至吹笛桥。此乃松京东十里也。古有仙人吹笛故名焉。至松京外城。遗址完然。似是旧都东门之地。松岳山一脉。分开左右。作此好家居。延五百年国脉者。岂可泛忽也哉。善竹桥,子男山,笙鹤岩,不朝岘,挂冠岘,满月台。曾所览过处。而此行未暇及焉。因访瓢川宗人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4L 页
东宪家。适上京。其弟东辅,其从侄宗炯在焉。夕食后入贰衙。金兄汉鼎时任经历。讨酒稳叙。因留宿。十九日至青石关。层峦峻岳。左右夹立。间开一路。几至山尽处。置别将所。又设关门。是甲子适变。李完丰曙隘守此关。故适兵不得前进。由江滩作路。朝家之据险设关。意固有在。而其后丙丁虏贼之长驱也。未闻有据此住锋者。岂无其人之致耶。可发一吁。宿饼村店。二十日到平山界。此乃海西地。宿葱秀店。二十一日朝至安城店。随陪金硕元骁尉龙进者。始来现谒矣。暮至瑞兴府。主倅徐元辅有旧。馈朝夕之供焉。二十二日宿凤山郡。二十三日朝后到洞仙岭。岭虽高峻。不似南方。峡间峻岭以大路也。故名最著焉。最所特异者。自岭之西。两西之地。欲抵汉阳则或有数条樵路皆峻险。惟此一路。为大路云。天公设置之意。岂偶然也哉。我 国家塞于北胡。常有不虞之兵革。自胜国已然。陈仓一小邑。以一郝昭能拒孔明。若有效忠之人。率一枝兵。固守此险。则虽百万之众。莫可飞越。而胜国尚矣无论。我 朝数百年贼兵之自西来者。为三四次而据此遏贼者。蔑无闻焉。尽乎天意人事之不能相符者也。岭上有神堂。置堂直。来𨓏之人。皆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5H 页
略以钱币祈冥福矣。又有洞仙亭。金水使沃根任凤山时所建。而为行人憩息之所。自岭下左右长谷。树木菀密。若有阴宅之可观者而以封山也。故不能犯入云。下五里许。有舍人关,舍人岩。因岩名关。岩甚险截。依岩筑关。所谓洞仙关门也。洞仙岭天设之险。足可谓备御。而平地设关。虽缘隘口。不知为何如也。居人云丽朝时岭北数十里。有慈悲岭一路。闻有洞仙吹笛于此地。故因开此路而废慈悲岭矣。到黄州府南。大川横流。完城长江。府东依山脊筑外城。此乃兵营。城堞坚固。南十里许。有定方山城甚峻险。府南江上。有月波楼。以行程有限。不得登览。因留宿。二十四日到中和界。乃关西初境也。通引韩三次骁尉二名。路边现谒矣。到中和府。由吏与诸下人来待。以兼春秋为道内别星。故关西地则各其邑支供。因留宿。二十五日到永济桥。此乃平壤南十里长林外也。所谓官库酒物来待于五里亭。慢习可骇。大同一江。合为平地。但见十里冰版。千万人络绎之状。由大同门到任所。
二月十八日。差九津江祭官。受香祝于学堂。出西门外南向。至正阳门。即古城南门也。其南今所谓平壤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5L 页
外城。即檀箕古都之地。地势之旷开。风水之力量。真天府王都之基。南北为五里馀。东西为十里馀。村落闾阎。散在坦野之中。为数千户。其藩篱墙垣有规模。今有文官四五人,进士数十人。居人皆尚文学。多有操饬之士。 箕圣所定井田区画。至今宛然。问居人则每区限一百二十步。其经界处。各立标石。石尚在焉。外有大同江弯抱南流。为九津江。西为平壤。江与普通江合流。又西南入于海。虑有水患。故自平壤东南至外城西南。环筑大堤二十馀里。植以杂木。号曰防水城。谚传九堞以重之。蒸土以筑之。信然乎否。而云是 箕圣设筑。圣人虑患之意深矣。南有閒似亭。俯压江头。足可为逍遥之处也。越九津江。此乃再昨年破洋丑之地。北有羊角岛。岛南有狸岩。完是物形。而应平壤形局云。西有艾岛。即洋丑瘗埋之处。虽系去后。令人齿酸。到九津神坛。有祭执事七八人。已陪奉祭物而来待。其中赵雅时泽,张雅秀亿,吕雅希贤。皆居外城。有儒雅可与谈论。坛在江头截处。可堪游赏。而春日尚寒。风气甚峭。不能久立。仍下下处。本府官隶辈来待支供矣。夜三更行祭后发行。自南门入来。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6H 页
是岁暮春之旬日。余以回还节使清南夫马差使员。作安州行。闻使寄之到栅而发行。自前已然。朝食后发程。出七星门。此乃平壤北门。似应北斗而名。行数里路之南麓。有 箕圣墓。是府北兔山也。行人皆下马而过。树木林䕺。有陵寝样。一里许立小碣。刻箕林二字。又数里沙川上。有石虹桥。云是江东寡妇所造成。至今名以江东桥。此乃田间小沟而有此桥可异。而古海今田。何可知也。是日宿顺安驿。自邑支供例也。十一日宿肃川驿。自顺安界至肃川。山川类多断麓残流。无论生居与阴宅。无一可观处。而肃川界稍胜矣。天之生物。固无彼此之殊。而两西几百里之间。皆以旱田为业。而水田则别无见焉。地理之沃瘠。耕穫之早晚。有难测度。十二日到安州。筑内外城。而兵使,牧使,虞候皆在内城。依山筑城。城甚坚固。外城之南门曰内南门。其内人家栉比。可为数千户。内城之南门曰清南楼。皆二层楼也。具公状往见兵使李容象。因留宿旅舍。其翌十三日。即寒食日也。闻使行奇。则初四日到栅门。以卜驮不来。七八日留栅。十二日到江云。比后八九日。可到安州。心甚薰郁。但有百念交集。终日独坐。自然叫痛。虽欲作一首诗以自遣。而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6L 页
以心绪之不往。间有苦语出焉。因阁之。十四日登百祥楼。甚杰阁也。在内城北门之西城上。北开大野。极于香山之下。中有清川江一带。逶迤西流。江水甚清。清川之得名以此也。左右明沙。如金如粉。平铺百馀里之间。微风乍过。则尘沙腾空。况若白雪之霏霏。缈香山,六合山层峦峻峰。积雪满载。横亘数百里之外。西有药山铜台,晚星岭,嘉山诸山。或高或低。环围拱列。东有望京楼在此府最高处。兵营后麓也。北门外平林。有数千株垂柳。以面北也。故不甚茂密。楼前有赵钟永守城碑。故兵使郑周诚记。 纯庙壬申土贼抢攘时。赵公以本州牧。按守不动之迹也。碑前有埋盐三百石土墩。此是缓急时所用。重防之有此备例也。百祥楼三字额。真巨匠手段。逸不可记其姓名。多有今古题咏。而各拈字成章矣。有人曰昔李相公浣秉钺此梱也。登斯楼赋一绝曰。杖剑倚高楼。北风不敢来。揭板翌日。板遂为飘风西驱。沉于江水云。岂其然乎。而可想其气宇之磊落。句语之雄健也。此楼之宏杰萧爽。广汉之楼,练光之亭。不可伯仲。而但所欠者。北通大野。朔风直来。飘旋摇荡。寒气砭人。衣裳翩翩。扶笠而行。今虽春初。犹尚如此。况当秋冬之时乎。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7H 页
此楼之可登临者。惟于六七两月盛暑之时而已。他时则不可用矣。百祥之得名。虽不详其本旨。而直归虚套也。以如是之胜。有如是魔。可叹也已。就其旁稍残风处。饮一杯酒。吃一器面。虽有下隶辈皆避去。独坐独酌。有何味况耶。因为下来出北门外。到七佛寺。自门才百步许。有僧三学者出迎。入大雄殿。有一尊金佛坐于塔上。殿宇不甚荒落。而窗户多颓弊。回瞻房栊庭除。萧索莫甚。全不成样。引入后房。有三介残僧居之。细问其刱寺颠末。则隋炀帝之东征高句丽也。宇文述军到清川江边。有七僧搴裳涉江而去。彼军意其水之为浅滩。驱入江中。至中流。没数溺死。使丽民免祸。谓是七佛之神助。后我 光庙驻跸此地时刱寺。模七佛像以供养之。铸一大石钟以悬之。使侍臣韩继禧撰铭以志之。此载寺迹。又置僧将以镇关防云。三学者乃僧将也。稍能记姓名。可与言也。其次两僧号为营将,中军。其名号则似取于镇防之意。而彼三介蚩僧。有甚么防守之道耶。甚可笑也。所谓寺中无佛粮田。佛前则四时绝火。而其三介僧料米。自本官每朔给小米六斗云。乘暮还旅邸。
十八日又见兵使。兵使之所居堂曰制胜堂。又曰运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7L 页
筹轩。门楼曰细柳营。细柳二字。本出汉史。而此道之监营曰柳京。此亦曰细柳营云者。昔 殷太师之东来也。见土风之强劲。取柔软之意。多种柳故至今取以名焉。后有观德轩。兵使或居于此。又鍊射处也。东麓山脊。有向日堂。虽小楼而甚精爽。又东有百胜亭。杰阁而别无紧用处。登望京楼。在最高处。俯压一州。闾阎之栉比。官舍之联络。皆在眼下。东南诸山。蔚然拱列。西北大野中。清川江弯抱而去。至下流与津头江合流入海。真壮观也。比于百祥楼。不啻倍蓰之胜。而取倚北望京华之意。锡其名也。人皆知安州百祥楼。而此楼之名。别无闻焉。意者百祥楼在路边。使价之来往。每留宿焉。行路之人。无不登临。故名最著焉。此楼则在于高深处。人迹罕到。故如此之胜。只有数板题咏。甚寥寥焉。地以人名。岂不验哉。
四月二十五日。奉审武烈祠。祠在府西门内。 万历癸卯。监司李元翼所建。揭享 皇明兵部尚书石星,提督李如松,左协将杨元,中协将李如柏,右协将张世爵,揔兵骆尚志六公画像。丁卯乱。只存石星,李如柏像。馀皆见佚。代以位板。五公皆我 国龙蛇之变。劝 皇上出师救我。故我人慕其德而立祠祀之。石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8H 页
公则虽不东来而终始赞画者。皆公之力。故以为主壁。李提督东征时大将。故亦与主壁同坐。其馀四公皆东西配享。二公画像之模写。今为数百世之久。而七分不磷。凛乎有英武威烈不可犯之意。凡我东土含生。追思 圣皇再造之恩。则瞻拜是祠。安得不起匪风下泉之感乎。因出西门。祇拜仁贤书院。即 殷太师箕子晬容妥灵之所也。 崇祯壬申。监司闵圣徽模写奉安。有洪范堂,洛书楼。又有庙庭碑。故领敦宁金祖淳撰。故判书赵钟永书。故相沈奎象篆。典祀厅,东西斋,左右翼廊。排置有度。而多颓圮可恨。仍寻箕子宫遗基。四面筑墙才尺馀。中有坛曰九畴坛。西有小阁。阁中有碑。大书箕子宫遗基五字。南数十步许。有九三院。崔雅商学来待。信士也。故监司徐宗玉建三益斋。其后监司徐命膺建九畴阁。合而名之曰九三院。每年四十月。自营门设接取才。试取表策各五人。给朔料居此堂肄业。于导俗振文之道。甚盛举也。历访宋雅在卨,李雅钟健暂叙。遂自毬门入来。
关西之平壤。即檀君箕子高句丽三千年国都之地。江山明丽。楼台爽垲。多有古迹之可考。而东城其第一也。大同江一派。发源于三百里外。逶迤南流。直撼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8L 页
城根而去。自酒岩而浮碧楼而至大同门十馀里之间。岩壁峭削。间有夷险。而苍壁上筑城。城上起楼。自城上而俯瞰。则但见江流之盛涨。长林之翠屏。闾阎之栉比而已。其奇岩峭壁。盘纡陡绝。列立拱环之状。不能尽观焉。乃于闰四月初四日。与管饷裨将李承赫,车雅士观道先期约会长沙。辛雅瑢基适来参坐。招府妓凤姬,月仙,蕙月。略具济胜之资。出大同门登楼船。本府舟师将已来等待。是日新雨初晴。天气爽朗。惠风和畅。悠然有凭虚登蓬莱之意焉。溯流行十武许。有德岩叠石盘据。高可数丈。其上筑城。城上起练光亭。以此岩而城不为江水所触厄。故人以为德而名。楼船甚重。不能任意摇荡于中流波急处。故篙夫三四人。沿江曳之而行。素昧其由。贻劳渠辈。虽可闷。而既发之。势难于中止。数百步许。石壁上刻玉流屏三字。取流如玉石如屏而名。渐溯而上。有清潭,九老亭。皆游人浪客之随意锡名。而间多刻人姓名。过镜波楼到长庆门下。有石盘陀于江中曰朝天石。古东明王骑麟由石窟中。到此石上天云。其说甚诞。仙术多幻。不可全归于谬也。东有白银滩。此江水至绫罗岛上头。分流二派。至岛尽处合流。而其岐流横泻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9H 页
者。急湍激波。望若白银故名焉。稍上而数十丈石面。刻清流壁三字。磅礴环拥之状。尽乎奇哉巧哉。下船入永明寺。登得月楼。寺之刱不知在何时。而楼则耳溪洪太史所重修也。置僧将设军制。使江东县监将之。围牧丹峰,浮碧楼而别筑外城。以为关防之所。寺后有麒麟窟。乃尺馀土窝。东明王养麟马处云。上牧丹峰。府北镇山最高处。形如花朵故名。或锦绣山。一都之排铺形胜。皆在眼下。峰下有最胜亭。心庵赵相公所建。北有婵妍洞。累累众冢。多府妓之斜。故骚人墨客。或有伤春寄情之词。西有乙蜜台。或云四虚亭。乙蜜古仙人名。是仙吹笛之地云。下七星殿。四五尼僧居之。轩宇精洁。登浮碧楼。西京之最名楼也。佳丽之气。繁华之色。练光亭,镜波,挹灏之楼无不有之。而当前翠壁之胜。此楼独有之。左有绫罗岛。岛形端正如铺匹样。自头至尾。少无凸凹处。中有十馀户。氓民之有清洒气像。堤柳成林。苍翠交翳。此岛自成川浮来云。甚诞。东有酒岩山插立江岸。古有酒汁流出。今有痕。此两奇此楼最近。澄江脩林。直通轩下。眼力无碍睨处处在。山回路穷乏处。幽阒遥夐。少无嚣俗意思。眼下江山。稳藉拱抱。飘然有羽化气象。朱天使所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49L 页
谓胜于金陵者。尽不诬。金黄元诗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者。登斯楼也。真着题语也。遍求左海之间。更安有如此胜耶。下得月楼。下隶以酒食来馈矣。侵暮更登船。所谓瑶池景者。曛黑难辨。因自大同门还。
练光亭在东城大同门北十步许。不知何人所建。而南衮始名之曰练光。特取水光如练之意也。轩宇宏敞。尽乎名不虚得。第一江山四大字。笔力雄健。有龙蛇飞腾之势。昔米元章书第一山三字于庐山。东人得其本而模来。添一江字。扁于此楼。或曰朱天使所书。而壬辰之变。江山二字为回禄所灾。后人添书而完之。传说多讹。未详是否。然而揆今凡见江之一字。多逊于第一山三字。前说似是。古有金壮元黄元登浮碧楼。悉毁诸人诗板。终日苦吟。但得一句曰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其后节使李屐翁晚秀,洪淡宁义浩,洪渊泉奭周联句成四律。屐翁诗曰。万户楼台天半起。四时歌吹月中还。淡宁诗曰。风烟不尽江湖上。诗句长留宇宙间。渊泉诗曰。黄鹤千年人已远。夕阳回棹白云湾。今载板上。遂以长城大野之句。为两楼柱联。又有柱联一句曰。绿窗朱户笙歌。
竹圃集卷之八 第 750H 页
青雀黄龙舸舰。此两句模尽此楼之胜槩也。郑知常诗所云雨歇长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动悲歌。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作波。又曰紫陌东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绿窗朱户笙歌咽。尽是梨园弟子家。此两诗至今脍炙人口。任疏庵重修序。倘或王子安之复作欤。退栗清渊诸先生。与今古文人才子之题咏。览物之情。各有异同。最是此楼也处在大都会大江之上。南抵汉阳。北通燕京。两国之使价。列邑之牧守。无不登临焉留宿焉。楼船,梅船,鱼船,谷船,竹船,柴船。摆列于江上。卖买者,担负者,醉者,歌者,红妓,荡子。杂错于街上。无非此楼之所助也。第言景致。则豪华敞豁。练光亭为第一。寥朗邃夐。乙蜜台为第一。清洒萧爽。浮碧楼为第一。吾以为平壤三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