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圃集卷之三
竹圃集卷之三 第 x 页
竹圃集卷之三
 序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58H 页
送高学士(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汝和之顺安配所序
己丑仲夏之月。台阁适有事。汝和时带持宪。缘于势。不参联劄。有顺安县行遣之命。以季夏旬二日启程。余于汝和。谊若弟兄。而旅窗同苦。遽尔分手于苍黄之际。那堪怅缺。 严程有限。去留割情。即席而送之曰。士生斯世。遇不遇时也。穷与通命也。何可以人意而容为于其间哉。惟当顺受之而已。君早擢桂籍。职跻瀛阁。谓之遇与通可也。中年之潦倒。调度之屡空。不可以不遇与穷而目之也。寒暑昼夜。迭错往来。山岳河渎。相随改易。天地之道。惟在变化。人参三才。屈伸属焉。亦自变化中攸出来者。而所谓变化者。一听乎化翁运斡之机。有谁鹄指而面谕也。揆以人事之遇不遇穷与通。不可归之于时与命之间也。今君之行。可谓穷且屈矣。而其于变化也时命也。亦将如之何哉。不必戚戚焉。第有少可慰者。顺之为邑。处在关西。距京城为六百里。所经多有江山楼台都邑之可供心眼者。高阳之碧蹄店。故李提督逐倭之地也。铁马蹄之泥浓。蝴蝶阵之轻儇。千载之下。令人发竖胆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58L 页
掉。临津江一面城。可谓天设之金汤。花石亭二间屋。遥想栗老之风韵。东坡驿村地名奚取。吹篴桥畔仙人安在。天磨山层层峰。飞舞五百年丽都之势。善竹桥点点血。留传万千载忠臣之迹。青石关重险地。完丰君扼守之胜算如睹。猪江滩要害处。李节度立慬之伟迹惯耳。金川永丰。间多奇观。瑞兴凤山。素称雄府。洞仙岭上。尚传吹笛之声。舍人岩馆。几输防湫之费。黄州之月波楼。倘是王公之东来否。中和之生阳关。或者春气之先到耶。永济桥长林薮。控十里之通衢。大同江绫罗岛。辟一府之胜槩。挹𤂖楼边。船旗猎猎。练光亭上。诗板重重。牧丹峰浮碧楼。万像森列。乙密台永明寺。仙迹依俙。第一江山。元章之笔迹。九三院里。箕圣之遗址。指点辉煌。又阳关外。岂曰劝酒之无人。太师陵前。必见行者之下马。北距五十里为顺安县。自京七八日可以抵达。子瞻诗所云天教看尽浙西山者。不幸为君准备语耶。聊以此诵之。可解郁而少慰耶。 赐环之日。收拾锦囊。归以詑诸人。则亦谓暂屈于明时而有遇于名区胜地。斯岂非 圣恩所赐。而风霜雨露。皆是玉汝于成者耶。尾以短律曰。千里同为客。送君向塞城。裘葛皆天定。风霜揔玉成。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59H 页
桂岭春云白。赤江秋月明。祖筵歌望美。一揆古今情。
步尹掌令(滋华)赠言序
岁在戊辰春。余任大同丞。尹君仲明赠言以慰之。其言曰君之今日。亦如我之前日连原。然而平壤一州。素称名区。楼台江山。甲于吾东。其所得比所失为多矣。勿以戚戚为云。余继而言曰尹君此言。诚有得乎山水之趣。而知其一未知其二。夫宦道之显微。禄捧之厚薄。命也不足道。而亦莫非 圣恩。何可自小而形于色哉。君有老亲在堂。趋庭之欢。荣厨之养。子道尽矣。诸弟子姓。蕃衍盈庭。有时来往。消息种种。时月之间。所率衙小。甘苦与同。身计亦足矣。吾之情势。尚何言哉。伶仃馀生。家素无托。程路绝远。书尺往复。未得以时。每念及此。不无郁郁也。江山楼台之胜。果有得焉。吾无李青莲苏子瞻之文章。可以道得其风烟。有同瞽者之丹青。亦不为过语。每读竹楼记至焚香默坐消遣世虑之句。千载之下。可想其气象之洒落閒健。风帆沙鸟。烟云竹树。有则有之。而世无王元之。其谁能见得而识之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尹君不以为僭妄也耶。
同研契序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59L 页
石潭翁有言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成就学问之道。非师奚以为。所以孔夫子列于君父之一体。亶其然乎。然世远俗颓。师道之不讲久矣。出其门而示若行路。背其谊而付诸前尘。彼流蚩蚩。不足挂齿。警轩金先生隐居于绵城之高节里。性质温粹。义理昭著。孝友齐家。忠信爱众。久为四邻之仪表。而词赋文章。乃其馀事而已。开塾自适。或有童蒙之求。则只取来不拒之义。克念教不倦之道。胡安定庠舍不容。岂专美于古时。邹夫子英才乐育。将复睹于今日。游于斯门者。刱立一契。名之曰同研。盖取同门同学之义。而非为一时牟利之计。出于没世不忘之意也。每于讲信之时。满塾冠童。衣带必饬。威仪有摄。称觞献寿。克谨乎隆师之道。论诗讲文。兼得乎亲友之义。则此契之设。能惩俗累而修学道勉勉。有百源必澜之义。岂非教导之得其正。爱慕之称其礼乎。呜呼。余小子受恩偏深。窃有幸于心者。故略为之记。以克慎厥终之意。勖诸诸君子。
奖学契序
鲁论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吾夫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况于凡人庸下之质。其可不好学耶。然人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0H 页
之不好学也久矣。功利焉是尚。滔滔皆茅塞之心。弦诵焉无闻。往往多墙立之面。陶大尉寸分之戒。称以迂阔。韩文公衿裾之谕。看作寻常。所以朱夫子发叹于乡无善俗。世乏良材也。崔君东铉国镇甫。居于绵城之东村。服袭庭训。齐家有方。爱人喜施。开塾自适。或有童蒙之求。则以来者不拒之义。尽诲而无倦之道。俗有束脩之资。亦系诚谊。崔君虑交际之以礼。却之为不恭。聚如干钱两。刱立一契。而第次取殖。为学徒异日助需之用。名其契曰奖学。亦一盛举也。呜呼。世级已降。忘身以趋者。莫利欲若也。而不屑营私之术。惟谋善后之策。非操守之确志虑之周。有足以激浊扬清能之乎。况复村塾之间。虽或有志乎负笈专业者。每患资粮之不足。未免中道而废。是契之设。亦有得乎范文正义庄之意。而顾名思义。各相勉旃。则安知无他日黼黻丝纶贲饰笙镛之才。从此禊中出来耶。于是乎奖奖之义益大。而人皆知稽古之力矣。其规模深远。敢不敬欤。以无怠其终之意。勖诸诸君子。
海史诗集序
诗学之名。其来尚矣。晋唐而宋明。逮至我东。鸿工硕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0L 页
匠之表表可称者。指不胜屈。而朱夫子独称陶靖节,杜少陵数君子得三百篇之遗音。呜呼。诗岂可易言哉。得之于心而发于咨嗟咏叹。被之律而协于音响节奏。直陈其事物者。其文甚易而平湛中正。有意于雕饰者其工益拙而聱牙奇僻。平正者不以奇僻为意。而奇僻者虽欲平正不可得。则乃知风雅之寝邈。体格之多变。然非今古人性情心思之各殊也。余读李海史所著诗集。摅写衿抱。刻画景物。随感成章。沈雄者其才。浑浩者其气。郑重者其词。少无雕饰奇僻底意。向所谓平淡中正者非耶。窃叹箕畴麦秀之风犹存而诗学之未亡也。海史自少汎滥于科场。九举乡解。终未擢于莲桂之籍。数乎何奇。天也难谌。人皆知海史为功令之士。而不以诗学显名于世何哉。抑有得于韬光铲彩。内而不出而然欤。谷里之兰。其芬益烈。泽中之珠。其辉莫掩。人之知不知。于海史何憾焉。弘斋全书日得录曰。朴翠轩之天成。朴讷斋之清高。为东国诗学之第一。若使海史抠衣于两公之门。其所成就。岂止于此而已乎。余所以深感者也。海史余之姻家。以不阿其好。幸望于后矣。
兑通斋学契序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1H 页
州之北十里有东村。山而秀雅。水而弯环。地野而境幽。崔君泽铉季镇甫。自数世前卜居于此。敦儒素尚文墨。盖有家风之所自来。而其先君莲湖公慨然有志乎兴学之方。筑室于村之东兑通之美壑。贮书册育英才。实贻孙谟之善道也。昔者崔氏之草堂,李君之山房。复睹于玆。而养士有年。高尚之致。浪藉乡邻。况余之于公。世笃两家之姻谊。早有同门之友善。平昔知己快许。其无过情声闻者乎。模其心性术业。虽以画工之丹青。必让头于余之笔谈。世所知也。善述之志。有是子焉。大抵季镇甫脱略浮华。心在守艺。开塾读书。村之弁者髧者负笈踵门。咸请受业。来者不拒。诲而无倦。古圣垂训。后人取则。则虽不以师道自居。而循循教导。诱掖振作。向之局画者。庶有就将之望。甚美事也。学徒仍聚。如干只文。修成一契。名曰同学。盖取同门同学之意。而实出于为其师报功。且志乎友谊之笃。非以牟利营私计也。呜呼。叔季以降。师友之伦。不明于世久矣。今于此契之设也。克谨事一之义。兼得久敬之道者。未有不爱其亲敬其兄。学问之力。不可诬如是。而有补于世教。岂浅浅也哉。诸生之涵育。莫大乎兑通。兑通之劝学。自来于莲湖。莲湖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1L 页
之门。安得不昌大也。余乐闻而为之记。以毋负初心之意。望诸诸学徒。
朴氏派谱序
人禀天地之理以生。而受父母之气血。有形有色。欲报恩德。昊天罔极。推思父母之所自出。则能知敬先祖之道矣。先祖之姓讳生卒配位墓所与一生事迹。莫详于谱。谱其可已乎。程夫子有言曰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至哉言乎。吾宗大谱。旧失于兵燹。至 肃庙辛卯, 英庙甲戌, 纯庙癸亥, 宪庙己酉。凡四次修整。皆为大同合谱。而自己酉至今为四十有七年。既失一世一修之期。其间子行已老。孙行已长。此谱改修。亦云晚矣。然而近经匪扰。荐遭歉荒。畿岭两湖。路梗便阔。合议未易。就绪为难。势之所使。亦无如何。今以 爱閒亭公,郡守公后孙居务安者。修成派谱。编为五卷册。虽有次于大同之义。而可谓一大谱家也。抑因此而别有感焉者。东国朴氏。俱是新罗王始祖之苗裔。而八大君封郡之后。分贯著籍者。为二十馀家。惟我务安之朴。胜国时典酒公以勋受采于本邑。因以传家。世有闻人。位列将相。逮夫 圣朝启运。判书公赞襄洪业。名载旂常。蔚然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2H 页
为东土名家。 端庙丙子后。爱閒亭公脱屣爵禄。南归桑梓。遁世自靖。时人比于西山之义,东峰之节。自是以后。后承诜诜。其丽不千。虽无簪绅之连绵。忠孝诗礼为传家则槩有闻焉。若夫 参议公,竹轩公,振威公,节村公,直长公之倡义效忠。烈妇宋氏殉节 旌闾。户参公,芝峰公之挤斥凶徒。恋国堂之 国哀望庐。麦湖亭,枉山公,青林公之至孝著闻。皆足以范世警俗。其他诗礼律身。从事师门。动法忠孝者。比比有之。一开卷而瞭然矣。玆谱之成。岂非吾门一大幸欤。眉山苏氏所谓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者。正为此准备语也。惟我诸宗。以祖先之心为心。无坠厥绪。则其将永有辞于来世矣。各相勉旃。
郡守公派宗契序
我先祖爱閒亭公当 庄光授受之际。以成梅竹姻娅之亲。躬睹癸丙之祸机。隐居务安。时人名其居曰高节里。舍弟郡守公早登武科。历稳城,三水,灵光,乐安四邑。迁至都揔经历。京外历扬。皆有政声。四子皆居内外职。不是盛满之是惧。癸丙之馀悸在心。随家兄爱閒亭公来居于高节里。以全晚节。衣履之藏。亦在于高节里东麓台山下艮坐原。第一子海州判官
竹圃集卷之三 第 662L 页
还居于广州。第二子忠顺卫公,第三子判官公子孙。散居于务罗之间为三派。第四子内禁卫公无后。右三派子孙散在各处。累世零替。郡守公墓所享祀之节。守护之道。多草次苟且之端。丙申冬岁一祭席。三派诸员。以设立宗契之意。佥议齐发。夫谁曰不可。计其三派冠数则合为五十三员。聚如干钱财。次次殖利。以为补用。则于奉先裕后之道。岂不为贻谟也哉。余深嘉其诚意。收其颠末。以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