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劄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0H 页
弘文馆副修撰劄(丁巳)
伏以臣空疏远迹。猥厕 经幄。昵侍讲读。凡十有馀遭。窃覸我 殿下天纵之姿。好学之诚。卓越百王。三昼五鼓。乐而忘疲。则克跻于缉熙之域矣。将致于继开之功矣。庸是攒祝。臣不幸遭艰。逖违 天陛。三年于玆。联翩 华诰。复降于草野。感激荣耀。竭蹶登道。持被多日。谨考进讲册子。则书传一部。 睿览未半。史纪全秩。尘埃满床。法讲召对之停阁不行。厥惟久矣。臣未敢知 涓濩之中。潜心玩绎。有甚别般册子而然耶。学已成就。无足向人质讨而然欤。韦布章句之士。学有间断。则旧闻依俙。将进无望。而况帝王之学。有关于政治之得失乎。鲁论之操存舍亡。邹书之十寒一曝。政为今日鉴戒也。际此庚炎。讲虽例颐。而晨夕清凉之时。召对与别讲。何为而一直停废也。臣谓燕居时百读。不如召对一问。先儒有言曰人主一日三接。言无不听。谏无不从。何善不行。何事不成。此言诚有味也。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0L 页
殿下一勤讲筵。则八方无不耸听。一撤讲筵。则八方无不抑郁。自今亟开召对。频接臣邻。经经纬史。反覆讨论。法夏禹惜阴之工。体殷汤日新之德。今臣陈腐之言。虽不足以仰格 宸听。而八域含生之至愿颙祝。亶在于勤 圣学一事。伏愿 体念焉。
上曰。所陈甚切实恳挚。当留念矣。
弘文馆副校理劄(戊午)
伏以俄者大僚以勤 圣学事。恳恳陈勉。端本澄源之实。于斯可见矣。臣以空疏贱劣。屡登 经幄。昵近 耿光。匪今斯今。乃者召对。获叨于久停之馀。而 圣旨开纳。讨论得失。此实举国臣民之欢抃颙祝。不徒如臣愚昧之荣幸感戴也。 殿下先知稼穑之艰难。入承无疆之 宝位十许年间。朝家之节文盛备。蔀屋之丰谣洋溢。此莫非我 纯元王后积德咸囿之化。而 殿下仰体而所不失者也。至于今年。节候失宜。星祲告警。此诚天之于 殿下。为大加修省而奋发惕励者也。经传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则之者。所以修省也。人君修省之道。不外乎讲学。而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1H 页
讲学之要。尤切于正心。心正则邪不胜正而转灾为祥矣。伏愿继自今。不但召对。亟开法讲。深究经旨。参互政施。念念慥慥。恒如严师之在座。神明之临上。幽显无间。修省不已。则羲经之自强夕惕。殷汤之圣敬日跻。即当推此而驯致矣。 圣上懋哉懋哉。周家之升平。无如成王。而成王恒以不敢康所无逸为戒。则 殿下之所宜法者。即成王之无逸也。留意于圣经贤传。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勿以下问而为耻。勿以迩言而不察。惕然三省于一日之中。上以答天心。下以慰民情。则岂非我东方亿万年无疆之休哉。伏愿 殿下念哉念哉。
上曰。所陈甚好。当体念矣。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教书
  
总戎使李熙纲 教书
王若曰。紫极听鼙鼓之思。君所托重者将。玉帐仗笠毂之望。国之大事在戎。惟简在心。用畀熟手。念彼汉北一镇。实我京西重防。与沁都而辅车相依。美哉山河之固。并广府而楼橹对峙。允矣干城之方。控管辖之要。有若汉家之冯翊。处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1L 页
保障之所。殆同赵氏之晋阳。惟卿。王室翰屏。将门胄裔。内则擢喉院而参机务。克荷隆毗。外则莅重阃而寄腹心。俱著显绩。盖其韬略之熟闻。所以眷注之斯勤。玆授卿以总戎使。卿其克恢宏猷。秖承宠命。师律申严于三令。宜思卫藜藿之方。升平已半于千年。宁忽备桑土之戒。于戏。重任专畀于分虎。老鍊复侈于插貂。暇日鍊戎。可见晋叔子之轻裘缓带。临水洗剑。不让汉征虏之雅歌投壶。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判书徐俊辅 赐几杖 教书
王若曰。艾耋之享德弥卲。卿实是兼三达尊。桂籍之唱名重回。予以为第一上瑞。玆将便体之具。庸推贶心之思。盖闻经传有造耇之规。王政懋优老之惠。周制曲几之授。所以敬国宾。汉仪玉杖之颁。所以待大耋。礼则同安车驷马。荣实迈玄衣燕毛。奚但昭代之美章。抑亦旷世之盛事。惟卿。五朝蓍龟元老。一代山斗宿望。义理淑慝之严。嘉乃先大人训迪。词华学术之博。粤自我 圣祖作成。长者之器度宏深。与物无竞。贵人之风范凝整。可象有仪。忧爱满腔。每读宣公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2H 页
之奏。文章变体。不让欧阳之功。惟玆薄试之绩庸。特其未究之绪业。贮璧署掌铨席。名誉夙彰。管筹司登词垣。位望益重。入厅松影。竞传按廉使直声。满地棠阴。尚说观察府仁政。伊来寒花晚节。巍然乔松遐龄。暇日檐栊。长悬宗国之思。清时钟鼓。閒寻林泉之娱。神采宛传写图。省绡幅于肃西楼之日。规箴不忘举笔。进缥帙于回上庠之时。矧玆大小榜次第载回。实为三百年历数刱有。鹓班九耋。政验仁寿域同休。雁塔再题。尤奇吉祥事咸凑。春长驻于皓发。满头簪花。恩更沾于黑衣。绕膝舞彩。内厨之绛帕珍馔。既轸助宴之方。梨园之彤管珠弦。庸侈饰喜之举。而邦礼莫尚齿爵。肆宠命特赐几筇。法筵咏行苇之诗。授有亵御。耆堂瞻灵寿之号。特玆扶将。伴龟鹤于人间。殆胜西邛之竹。作神仙于地上。不待南郭之梧。于焉旋予授兮。且可从于游矣。于戏。伊稀瑞古亦有否。猗晠举今而后观。赤藤乌皮。留作枢省之美迹。黄耇鲐背。喜添极躔之祥辉。两公之嘉谥乃延。若有待于是日。十行之恩诰诞降。寔与荣于同朝。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表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2L 页
冬至使行赐物谢恩表(丁巳)
伏以望枫陛而三呼。每切星拱之悃。奉芝函而九顿。猥荷心贶之恩。锡踰百朋。荣动三译。伏念臣。扶桑偏域。倾葵贱忱。为内服岁贡篚筐。莫效丝缕之报。怀大邦世作屏翰。偏蒙屏幪之仁。何图贱价之载回。特荷珍颁之有陨。纹缎雕器。天香带十袭之包。彩笺兔毫。文房侈四友之具。顾宠锡物既多矣。而微忱受言藏之。玆盖伏遇皇帝陛下。景命膺昌。洪基继圣。体中庸九经之义。厚往薄来。演大易二卦之辞。损上益下。遂令鲽域。亦被鸿私。敢不报德以心。含恩铭肺。望五云于日下。敢忽恭执壤之仪。拱万折于海东。益殚敬事天之礼。
参宴谢恩表
伏以春秋玉帛之靡懈。公述职于外藩。天地雨露之若偏。浃宠渥于下价。既饱以德。受赐也多。伏念臣。地居寅宾。诚切辰拱。二百年如一日。每荷字小之私。三千里有馀程。敢效事大之礼。属当陪臣奉币之日。遽承圣宠赐馔之恩。陋踪厕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3H 页
匀天之筵。贲令节于年丰民乐。俚词替湛露之颂。侈盛观于山高水长。何安厚赉之便蕃。别是优礼之旷绝。玆盖伏遇皇帝陛下。运抚丰泰。德合乾坤。庭衢八荒奄为君。乃圣乃神乃文乃武。车书一统无不服。自南自北自西自东。遂令逖矣偏邦。亦被贲然隆渥。敢不仰戴皇命。俯竭微诚。千里马韩。纵阻执玉之列。五云象魏。永效倾葵之忱。
漂民韩致得出送谢恩表
伏以保子之至化孔畅。万品俱苏。济众之诚恩傍推。匹夫犹获。感极津遣。恩如海深。伏念臣。世守箕东。诚悬斗北。禹服之声教远讫。万邦惟臣。越裳之海波不扬。中国有圣。不意东民漂流之贱。特蒙北辰拯济之恩。风涛滨万死之魂。漂泊何地。雨露沾再生之渥。归来故乡。是谓大德曰生。奚但小民之幸。玆盖伏遇皇帝陛下。光天之下。如日方中。远者悦近者怀。无一物不得其所。书同文车同轨。薄四海普被其光。遂玆蝼蚁之微。亦被鸿厖之泽。敢不益殚忠顺。敬佩宠灵。僻处檀区。敢忘字小之恤。遥望枫陛。庶体好生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3L 页
仁。
漂民金明福出送谢恩表
伏以沐鸿化于鲽域。泽颂海涵。济蚁命于鲸波。恩荷津送。海内心悦。天下手援。伏念臣。扶娄小邦。涯角中国。恪修侯度。每思江汉之祖宗。凭恃宠灵。亦蔑涓埃之裨补。不料援溺之盛德。至及漂海之贱氓。倾樯历鱼腹之中。万死其地。漂梗获狐首之愿。再生者天。苟非视同家人。曷能得此既济。玆盖伏遇皇帝陛下。恩推若保。德懋博施。八荒庭衢。猗欤天涵而地覆。万国冠带。时哉海晏而河清。遂令昏垫之踪。亦被裹糇之泽。敢不仰赖攸济。俯效率归。象阙五云。纵阻瞻天之列。鳀岑千里。益殚倾葵之忱。
漂民高致万出送谢恩表
伏以率滨土莫非。鲽域仰咸囿之化。无一夫不获。蝼命有复还之恩。爱之欲生。德何以报。伏念臣。夏贡外服。殷师旧墟。修春秋玉帛之仪。粗述侯度。沾雨露屏幪之泽。实藉皇灵。属当下民之漂流。特蒙上国之轸恤。使斯民如何视死。俾遂愿于狐邱。怀远道曷云能来。既获全于鲸海。念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4H 页
彼残喘之得活。实赖大德之好生。玆盖伏遇皇帝陛下。庭衢八荒。衽席万生。一物无失所之叹。莫不近悦而远怀。四方切愿戴之心。举诵仁深而德厚。遂令万死之迹。亦被再生之私。敢不殚职分茅。含恩结草。图涓埃之报效。每切祝冈之诚。感天地之生成。益勉执壤之礼。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笺
  
世子宫 诞降时 大殿贺笺(甲戌)
燕禖应德。方仰锡羡之祥。熊梦生贤。允协会昌之运。宫闱均庆。寰海交忻。盖闻丕显文王。咏百男于诗雅。荡德尧帝。祝多子于华封。伊今日之繁昌。乃昔时之积累。恭惟 殿下。受天休命。缵国丕基。仙李盘根。溯唐基之有渐。猗兰赫叶。用汉业之可观。伏念臣适叨铨衔。幸值邦庆。胥同四表之欢欣。仰赖一人之元良。
世子宫 加礼时 东宫贺笺(壬午)
遂正少阳之位。夙仰一人之元良。永扶太极之尊。聿睹三加之备礼。离明盛德。快洽舆情。恭惟 邸下。胄出神明。生知忠孝。钟朱芾宜家之庆。抚国监军。膺青宫主鬯之祥。问诗学礼。 宗祀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4L 页
有托。喜天命之休申。冠礼利行。赖邦箓之未已。伏念臣幸遇 圣世。获忝盛仪。欢情深切于簪绅。正统方昭于宫壸。
皇帝陛下圣寿望六。 御极四十年称庆时。 皇帝陛下殿贺笺。(壬寅)
伏以大德必得名。位著统一乾文九五。圣人久其道。贺腾望六临御四旬。命其申之。星惟寅也。钦惟 大皇帝陛下。丕承丕显。乃圣乃神。巍乎烈焕乎文。实孚五百有作之圣。继其志述其事。几颂万亿无疆之休。属当一元会希六之辰。乃见四十年 御极之日。伏念臣云云。
明宪太后陛下殿贺笺
伏以盛德追慕于永世。 圣孝深深。显号并称于元朝。缛仪将举。用申其命。维壬之年。钦惟 明宪太后陛下。普施阴功。诞敷壸化。贻谟燕翼。腾宗祊之奠安。深拱翟帏。怅时序之嬗变。属当昕庭望六之日。爰有 御极四旬之辰。
皇太子殿贺笺
伏以缵丕绪而旧邦新命。自天贲休。奉显册而祖德宗功。扬庭涣号。九重春色。万姓䨓欢。恭惟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5H 页
 皇太子殿下。象离作明。体震主鬯。抚军监国。固邦本于一人元良。问礼学诗。归冢嗣于亿兆愿戴。属当缛仪之贲饰。伫见宝箓之咸臻。
文祖翼皇帝追上尊号。 神贞翼皇后追上尊号。 明宪太后加上尊号。 皇帝陛下加上尊号。 明成皇后追上尊号时。 皇帝陛下殿贺笺。
伏以我家礼自有。缛仪贲饰于岁元月元。旧邦命维新。 尊号咸举于追上加上。事旷史册。庆溢宗祊。钦惟 大皇帝陛下。挺上圣姿。抚重熙运。追文武受命之训。四方懋仪式之功。体唐虞致治之规。九族亲平章之化。猗玉检贲隆诚礼。而宝箓益迓灵长。
明宪太后陛下殿贺笺
伏以六宫颂玄紞之化。穆宣柔教。万庆奉玉检之仪。载扬显号。情文允协。区宇胥欢。钦惟 明宪太后陛下。仁孝播誉。勤俭著训。以圣人而配圣人。夙畅唐良佐之令闻。若太母之事太母。丕赞宋元祐之仁治。属当缛仪之咸休。爰有徽号之贲阐。
皇太子殿贺笺
伏以绵凤历于宗功祖德。方仰七庙之观休。阐鸿号于致崇加隆。聿睹五庆之咸集。尊之至也。礼固宜然。恭惟 皇太子殿下。胄出神明。生知忠孝。钟朱芾宜家之庆。抚国监军。膺青宫主鬯之祥。问诗学礼。玆当缛仪之诞举。伫见舆颂之方新。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进香文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5L 页
大行大王大妃殿进香文(丁巳)
伏以坤道承乾。对育庶物。自昔哲辟。亦赖贤匹。文正古家。忠文华阀。世笃忠贞。轩精孕毓。诞我 圣母。伣天令德。玉度贞静。兰仪婉穆。不烦姆教。动合仪则。孝根天性。慈由家法。以圣自期。为度为律。夙膺妙简。嫔于京室。涂山匹夏。洽阳配周。乃主璋瓒。壸极以御。志养 重闱。则笃则友。行贲诗礼。德兼柔温。儆存簪珥。恪供蘋蘩。瑀珩合规。洞属一心。绨练俭昭。樛葛仁覃。茀箓遐禧。圣子神孙。离明摄理。泰华普均。噫庚与甲。运值艰屯。时我 宪庙。煢煢冲年。鸾司遵仪。帘帷元尊。君我群工。母我兆民。忧勤一念。恳恳肫肫。廉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6H 页
良铨敕。饥馑棠发。导迪夹赞。万机躬察。民戴妊姒。史传女尧。处崇弥谦。历否终泰。瑶觞祝冈。玉简绘日。忍言己酉。天毒降割。势如缀旒。时维岌嶪。含恤抑哀。亟定大策。迎我 嗣服。 宗祀有托。心法以授。忧民勤学。再奠磐泰。重垂衮冕。虔奉 璿殿。欢洽神人。服御浣濯。膳戒兼珍。九载一日。劬劳谟训。事旷今古。德合乾坤。就閒长乐。吉祥方至。筹添海屋。盘有瑶桃。镂金检玉。曷足揄扬。 圣孝深光。 寿母俾昌。享八跻九。大德必得。华封旧祝。时万时亿。去夏违豫。不日康复。宝龄弥卲。庆溢匝域。八月壬子。地维乃颓。 庭候乍举。 仙驭遽催。千官奔走。万姓号泣。痛缠顾复。滕庐深墨。廓然宫闱。春晖掩羃。于赫 纯考。德巍功冠。扬徽称祖。克惬仪文。缛仪将举。抚昔伤今。载卜玄隧。礼祔 仙寝。先旨寔受。神理无憾。 献陵松柏。郁郁孔迩。物采咸宜。陟降朝暮。日月有期。 廞车已整。桑馆阒寂。桂殿凄凉。于乎 圣德。百世难忘。伏念臣等。忝在具僚。频侍帘前。恩深慈覆。报蔑埃涓。玆循古礼。恭荐菲羞。一瓣心香。千行血涕。敷衽陈辞。冀 赐歆右。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告由文
  
纯祖大王室庙号谥号尊号追上册宝改题主。 大行大王大妃殿追上尊号册宝时。 纯祖当室告由文。
伏以洪惟 皇考。德纯功巍。眇予小子。缵承大位。夙夜兢惧。敢曰述先。在昔徽号。犹未尽显。今玆尊号。实循庭吁。礼当改题。事在所据。缅惟 圣母。扬册并美。虔告厥由。于休永世。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6L 页
宗庙告由文
伏以洪惟 纯庙。丕显丕谟。武以靖乱。文用致治。重恢赫业。百世流芳。载依舆论。尊祖称功。改题扬徽。礼有所据。缅惟 圣母。显册并美。事旷于古。虔告厥由。
社稷告由文
伏以于赫明灵。邦箓是司。凡有休戚。垂骘不差。念我 纯庙。德巍功冠。稽典称祖。改题加尊。敢曰述先。寔由舆情。于穆 圣配。夙著阴功。礼宜并崇。题册扬徽。实赖神休。敢告厥由。
永宁殿告由文
伏以于皇 纯考。文谟武烈。戡乱致治。重恢赫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7H 页
业。博采群情。称祖扬徽。礼宜改题。载隆载加。缅惟 圣母。显册并美。事光于古。敢告厥由。
殡殿告由文
伏以于皇 纯考。尊祖称功。礼宜改题。载阐载扬。维我 圣母。显册并美。深增哀慕。敢告厥由。
仁陵 行幸时 宗庙告由文
伏以瞻望 仁寝。有俨象设。展省既旷。感慕深切。玆选吉日。驾言孔夙。谨告事由。替蒇泂酌。
景慕宫告由文
伏以西望 二陵。夙夜孺慕。节既濡露。礼宜省楸。涓吉躬展。信宿将旋。载告厥由。苾芬式虔。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经筵讲义
丁巳闰五月十二日。 上御便殿。昼讲入侍。讲官金大根,承旨李丰翼,校理张锡龙,史官朴道彬李承游,注书孟道植。读诗文王有声章。讲官儒臣。各奏文义。臣锡龙奏曰。伐崇所以除天下之㬥。作丰所以立天下之本。皆非急于成己欲。特追孝于先人之志耳。丰水东注。言其水性之顺也。四方攸同。言其人心之合也。水性之顺而见神禹之功。人心之合而见武王之德。则武王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7L 页
可配于禹而无愧矣。于文王有光矣。武王之迁镐。上以承天意。下以顺民心。前以成先王之志。后以开无疆之基。谋及其孙而又安其子矣。大抵前四章。言文王之有武功。后四章。言武王之有文德也。文王之时。天命已集而有伐崇作丰之事。则文王非不足于武也。武王之时。人心已合而有镐京辟雍之化。则武王非不足于文也。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父作之子述之者也。周之有天下。即承天意顺人心也。又尚德而不尚力也。愿 殿下留念于天意人心焉。
同月十三日。昼讲入侍。讲官徐载淳,承旨洪钟序,校理张锡龙。读诗笃公刘章。臣奏曰。笃公刘之笃。即如诞后稷之诞。言笃哉其为民之事也。盖王业之兴。由于民赴。而民赴之道。无如足食。故匪居而思一民之不居。匪康而忧一民之不康。乃以疆场之积仓糇粮。橐之囊之。俾缉和其民人而光显于国家。胥原而有繁庶之状。迁土而无怀故之叹。以若玉琮鞸琫之服饰。亲行相土安民之劳苦。则周家八百年基业。始渐于公刘之时矣。此章劝戒成王之莅新政。而追言公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8H 页
刘之重民事。凡祖先之言人所信服。而与七月无逸相表里矣。周之有公刘。其时也甚微。其事也甚勤。称时之甚微。以戒其盈。称事之甚勤。以戒其逸。书曰民惟邦本。又曰政在养民。民心尽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自古草刱之艰。必有积累之功。惟我 穆翼度桓列祖屡迁其居。苦心为民之事。即如后稷公刘之时矣。 殿下之临御新服。又如成王之时矣。必以成王之监宪先王澄省焉。则亿万世无疆之休。可坐而致也。
同月十四日。昼讲入侍。讲官徐有薰,承旨李元会,校理张锡龙,假注书李亨会,史官朴道彬。读诗下武章。臣奏曰。周自后稷。王业之基。所由来者远矣。而至于文武而实造周也。此章美武王能缵三后之绪而有天下之意。中庸所谓善继志善述事者。即武王之谓也。在京而配在天之灵。则此可见与天为一也。己之德既与先王而为一。有以克配于天。己之心复与天理而为一。有以见孚于人。此其为永言孝思。而非作撤勉强之所能为也。求世德而长配天命。圣人之达孝。式下土而咸服人心。王者之大信也。传曰。尧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8L 页
舜之道。孝悌而已。盖孝者百行之源。而孝则信在其中。今此武王之德。亦惟孝与信而已。愿 殿下体念孝信二字焉。
同日读诗荡第一章止四章。臣奏曰。两辟字字同而义异。上辟是君辟之谓也。下辟是邪辟之谓也。靡不有初。盖天赋于人。初无不善。而有以为尧舜之圣。有以为桀纣之恶。尧舜生之也。桀纣㬥之也。在天而无善恶之赋。而在人而有性㬥之殊。则此岂非鲜克有终者乎。是以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又曰罔不在初服。此言甚好。将言厉王之失。而必托之于殷商者。可见诗人之忠厚。不忍指刺也。惟㬥也故所用之臣。亦㬥虐聚敛之人。而以是而居位在服。此莫非慆德。而特曰天降者。人力之兴为。亦关气数之盛衰。而不得已归咎于天也。凡有疾苦。必呼天而诉之者。即此意而而秉义类。亦可见眷厚之意。如孟子所谓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谓也。
同日读诗抑第八章止十二章。臣奏曰。靡盈二字为一篇要领。凡物盈则溢。即理之常也。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即此意也。文王之不大声色。子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9H 页
思之戒慎恐惧。何莫非不自盈满之意也。武公至于耄期。而犹曰小子者。可见其老而不倦而不有其盈也。伏愿 殿下留念于靡盈。必以如执玉如奉盈之心。造次不已。则可至于圣贤之域矣。
同日读诗灵台章。臣奏曰。此章之旨。专在于庶民子来一句。成汤之子惠困穷。康诰之如保赤子。正谓此也。上有子惠如保之德。则下必有如趋父事之效矣。德及禽兽。故曰麀鹿濯濯。于牣鱼跃。即伊训所谓鸟兽鱼鳖咸若。孟子所谓仁民而爱物者。上二章。乐文王有台池鸟兽之乐。下二章。乐文王有钟鼓之乐。皆述民乐之事。其实与民同乐之意也。
同月十六日昼讲。读纲目晋纪元宗皇帝篇。臣奏曰。草刱之君。贵在用人。典章礼乐。无非当日之急务。则必以谙练如刁协。明习如贺循。然后可以拨乱而兴衰矣。元帝之用人。可谓得其人而知所务矣。人主之明善。必由人臣之贤良。故伊傅之启沃。殷之所以为殷也。周召之左右。周之所以为周也。伏愿 殿下必体念于用人。大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99L 页
抵丧乱之馀。人文坏矣。而风化远矣。扶人文励风化。莫先于庠序之教。故戴邈之疏。知所急务而请立矣。由此观之。则虞典之敬敷五教。周雅之誉髦斯士。无非笃道崇儒之事也。元帝之既纳其言而不能大施。可胜惜哉。太阳在上。万物在下。在上而混于下则尊卑无别矣。然则以人臣而岂可共坐于御床乎。王导之言。即为臣子之言也。昔严子陵不屈于光武而以足加腹。太史犹以天象之变奏之。况以臣子而共坐乎。伏愿 殿下体念。常令太阳高于万物之上而苍生仰照焉。夫兵法。太上得人心。得人心则思过半矣。同甘苦而有约己之道。施恩义而无疏贱之别。天下之人。无不闻所闻而襁至矣。如祖逖者。可谓善用兵法矣。
同月十七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洪钟序,校理张锡龙阁臣郑健朝。读纲目晋纪至王导闻敦疾笃。臣奏曰。此章别无文义敷衍。而王导之闻敦疾笃而发哀。既以快于心。又以激众人之奋也。导可谓大义灭亲。而如左传石碏之诛其子从州吁。君子以为大义灭亲也。大抵晋之诸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0H 页
臣。举皆清远浮虚之谈。而又多互相猜险之迹。则今不必较其长短优劣。而至于陶侃之超然有质古之意。恒念惜寸之戒。常怀无闻之耻。岂不盛哉。由是观之。则汤盘之日新。曾氏之三省。何莫非圣人慥慥惜寸之工也。仲尼之言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如陶侃者。粗识圣学之门户也。至于木屑竹头之不遗。籍置以备要用。亦预备之事也。书言用戒不虞。中庸言事豫则立。愿 殿下澄省于此。留念而为治焉。
戊午八月十六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赵秉学,应教李裕奭,校理张锡龙,阁臣李九翼,史官姜景圭,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十五卷壬戌二年十一月朱全忠。止以备洒扫。臣奏曰。唐之宦者之祸。始于玄宗。盛于肃德。而极于昭宗。昭宗之时。天心已去。人意已离。力欲清涤。而所任不得其人。所行不由其道。是以再行山南。未免流寓。唐之庙社。遂已邱墟矣。可胜惜哉。易曰履霜坚冰至。盖无有内省而不治其本。则末流之弊。无以救矣。古今为国家。治平之要。莫切于亲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0L 页
贤。斥奸之道。尤贵于防微杜渐矣。 殿下懋哉念哉。必以是鉴戒焉。
同月十七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尹堉,应教李裕奭,校理张锡龙,阁臣李九翼,史官姜景圭,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丙寅天祐三年春二月朱全忠。止夹寨堑而守之。 上曰。誓于此生。靡敢失节。何谓也。臣奏曰。李克用以其身事昭宗。有不忍称帝。故有此复书云云。此列国之所不能。而克用独守分义。岂不美哉。岐王之治军甚宽。因无纪律。斯不足为美也。必如卫武之宽兮绰兮。皋陶谟之宽而栗。然后可以御众而治国也。大抵夷狄之忧。虽圣人之世。犹不得免焉。轩辕之蚩尤。大舜之三苗。以至于周家之猃狁。皆夷狄之元酋而为忧于中国者也。而况唐室之衰微。契丹之窝窟炽盛。中国之元气渐颓。而五季之风雨大作。则国何以为国。帝何以为帝乎。五季之各主称帝。俱非美事。而或有一节一事之可观。然人君看书之法。只取其长。以去其短。则善恶皆我师也。
同月十八日。 次对入侍。陈所怀。申时夕讲。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1H 页
召对入侍。承旨朴麟夏,校理张锡龙,修撰李根弼,阁臣徐相翊,史官柳芝荣,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乙亥二月梁魏博军。止梁王遂不用讫。 上曰。文义奏之。臣奏曰。梁主之任权赵,张。不用翔,振之言。遂至于政紊而国亡。岂不慨然乎。盖人君处九重之上。言路一蔽。则时政之得失。民生之疾苦。无以尽知矣。是以羲经有纳约自牖之训。大舜有嘉言罔伏之戒。汉帝有诏举直言极谏之美。何莫非共理致治之方。而至于五季之君。内有专宠之奸孽。外无喉舌之良佐。其何以为国而享其久远乎。
同月十九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金基缵,校理张锡龙,修撰李根弼,阁臣徐相翊,史官柳芝荣,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乙酉唐主性刚。止西川节度使。臣奏曰。人主有知人之鉴。则君子日进。小人日退。谗言不得以入之。所以皋陶谟曰。知人则哲。能官人。说命曰。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盖小人之谗言。不可以不慎也。今此崇韬之未售其才。不善其终。可胜叹惜哉。
同月二十一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曹锡元,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1L 页
校理张锡龙,修撰俞世焕,阁臣徐相翊,史官殷成浩,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丙申春正月唐主。止心胆堕地。 上曰。唐主之对公主此言。是可忍耶。臣奏曰。唐主此言。果非人君正重之道。实出于醉中轻发。不顾前后者也。遣将移镇。以备边忧。固国家之大事。设有平素不信之端。所当慰之抚之。以俟其殚诚报捷。而猝然致疑。竟至促祸。可胜惜哉。盖言行。君子之枢机。出好兴戎。皆由于口。故经传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此不可不慎也。且酒者伐性之资。所以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著于书经。三酌不止。矧敢多又。载于诗经。此酒不可不戒也。匹夫愚夫酒若过饮。则每致失德丧性之境。况人君处九重之深。临百官之上。言以妄率。招祸于未然之际。酒以失德。致疑于不当之地。遂至于事未发而机先动。莫可御之。此唐主之所以不善其终也。
同月二十二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尹堉,校理张锡龙,修撰俞世焕,阁臣徐相翊,史官姜景圭,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乙巳契丹复大。止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2H 页
称天福十二年。臣奏曰。夫兵骄者败也。骄则有怠慢之弊。无戒惧之心。而一番得失。亦兵家之常事。譬如一棋翻覆。而况五季之风雨。胜败无常。朝得暮失。而晋主以侥倖一捷。乃生骄矜之心。委权于冯主而致怨于四方。岂非慨然乎。足为后世之龟鉴也。
同月二十三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曹锡元,校理张锡龙,修撰俞世焕,阁臣徐相翊,史官殷成浩,记事官沈履泽。读纲目自壬子周主自立秋。止皆以德量称之。臣奏曰。宋太祖草昧之时。事周主而尽忠竭诚。御军卒而立威畜精。征伐四方。所向皆捷。大有功于周家也。其始也宿卫之时。挺身出令曰。主危如此。吾属安得不致死云云。此正谓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也。其急于正事。赴汤蹈火。不以为惧。虽尚父之鹰扬。武侯之渡泸。蔑以加矣。盖天将降大有为之君。必将任大有为之功矣。至于冯道之俭约。才知美则美矣。亦足为一世一时之观听。而考其颠末则不可为全节之人。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专宠远害。曾无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2L 页
愧怍。虽有才智之过人。其于万世为人臣之耻。当如何哉。
同月二十四日昼讲。 召对入侍。承旨赵秉学,校理张锡龙,修撰李敬传,阁臣徐相翊,史官殷成浩。读纲目自周以太祖皇帝。止淮上者于是尽矣。臣奏曰。世宗选鍊兵法。务精而不务多。羸弱者弃之。骁锐者进之。所用之人。皆得其将略。而又以宋太祖为都察机要。治军以律。所向征伐。无不得捷。真可谓有是君而有是臣矣。且水战非周人之閒习也。以唐降之卒。教国人之水战。曾未几月。纵横出没。殆胜唐兵。向所谓王朴之疏曰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是也。世宗非但五季之贤主也。殆同汉太祖之善将将矣。曷不盛哉。
九月初三日夕讲。 召对入侍。承旨曹锡元,校理张锡龙,修撰李根弼,阁臣徐相翊。读纲目讫。臣奏曰。宋主草创立国。善御兵法。先觇敌阵之缓急而命将扼隘。又察地势之险易而董军凿道。至于马上负石。固非帝王之所可为者。而身亲先之。以示其激劝。军兵无不出力于赴事。各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3H 页
自尽心于为上。转险为易。毕竟东渐而西获。古所谓上行而下效者是也。筠兵之与北汉谋约取周太祖画像。固可谓周室之良臣。而其谋反又在于太祖受禅之后。故当时识者之论。以李筠之忠。不及于韩通矣。此言诚得之也。 上曰。宋主之迁周六庙于洛阳。何为也。臣奏曰。黄袍加身。不得已莅帝位。而追念其身事周主。故有此迁周六庙之举。诗曰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周王盛时。亦有殷士祼将矣。岂不美哉。岂不盛哉。
乙丑五月二十五日。 上御观物轩。劝讲入侍。领事金炳学,讲官尹致定,参赞官张锡龙,侍读官任孝直,记事官权好渊,记注官鲜于升,别兼春秋洪钟学。读通鉴自为相也。止非所以得人也。臣奏曰。如魏之吴起之为将也。与士卒同衣食分劳苦。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而况五羖大夫。秦之贤相也。为相六七年。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则其仁爱之浃洽于小民。可知矣。五霸之时。秦国之最为富强。实得贤大夫而然也。夫得人兴云者。任官惟贤之意也。失人崩云者。官非其人之意也。自古治国之要。专在于用人之得失。伏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3L 页
愿 殿下澄省焉。
同月二十七日昼讲。 召对入侍。参赞官张锡龙,待教郑范朝,侍读官郑显裕,检诗官李应夏,记事官沈相穆,记注官宋宅薰,别兼春秋赵定燮。读通鉴自孟子子思之门人也。臣奏曰。 讲筵召对。只为 圣学渐就则先释义而后文义恐好矣。 上曰。承旨阁臣释义。臣读一遍释义讫。因奏曰。惠王之利吾国。即富国强兵之术也。故孟子答之以仁义。仁义者。孝悌忠信之谓也。二帝三王之道也。孟子之问子思。子思答之以先利之。盖孟子之意。已知二帝三王之道故也。孟子子思之言一也。而随其地而异答之也。然而此史纪也。经传元无孟子学子思之言。则孟子乃子思之后人。而学子思之道。故曰私淑诸人矣。 上曰。前注又读之。臣读前注释义讫。又奏曰。臣本岭外疏踪。奏对之际。语音拙讷。恐有未详于 圣聪矣。臣先祖文康公臣显光。以山林宿望。屡荷 仁庙朝礼遇。登对讲筵。读至中庸鸢飞鱼跃。释义以方言。 仁庙嘉纳之。而以不改方言见称于当世。至今播传于 经筵故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4H 页
事。朝野之所共知也。 上曰。此固美事也。身为岭人则岭言好矣。岂可以改言乎。 上曰。赴役之民杂闹事。前有所严敕矣。未知近作何状乎。臣奏曰。旧阙重建。实出于数百年未遑之事。京外舆情。莫不欢洽。故其赴役也。不啻若灵台之子来。而至若街路杂戏。既有 饬教矣。曷敢不惩戢哉。
同月二十九日。 上御观物轩。劝讲入侍。领事赵斗淳,讲官金永爵,参赞官张锡龙,检讨官李应夏,假注书张原相,别兼春秋赵康夏,记注官鲜于升。读通鉴自秦不敢伐赵者。止为从亲而摈秦。臣奏曰。六国之时。苏秦,张仪迭相游说。专事阖辟诡遇之术。朝聚暮散而不过为营私肥己。欺国欺人。而不出于先利后义。此不足取信也。若其国有大患。身不为忧者。即纵横之事也。臣之于国。既委质为臣。则忧乐焉与国同之。休戚焉与国共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上而忧其民。进退皆忧。然后方可以尽臣道矣。
闰五月初三日。 召对入侍。讲小学立教篇。臣
游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04L 页
奏曰。治民之道。莫先于躬行故。古语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且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盖内而父母兄弟妻子各尽其道。外而乡闾邻保道路莫不相和。则斯可谓美风善俗矣。朱子之特著立教篇者。良有以也。禹汤率天下以仁而天下悦服。颜圣一日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其躬行先民之效。有如是矣。伏愿 殿下极加体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