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集卷之十二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立斋集卷之十二
 序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枫溪遗稿序
余自童丱。已闻枫溪李公以一个太学生。尊贤斥邪为己任。及长得见其乙丑疏。掩卷而叹。敛衽而起矣。今其六世孙东奎。以公遗文。裒成一沓。赍谒于余曰。吾先祖遗迹。有不可泯灭。而弆在巾衍。世益远迹益晦。用是之惧。亟谋鸠财。图所以寿其传。曾以弁卷之文。请于守宗斋先生。得蒙印可。而不幸弃后学。环顾一世。无可以此事奉托。子盍以尊兄本意为之叙也。余之诵慕公久矣。其何敢以不文辞。遂取而盥读。益得公之详。盖我 肃庙甲子之际。尼尹以黑水馀派。侮蔑先贤。雠视节义。至发史局书。而斯文之变极矣。于斯时也。彼党种下种生。寔繁中外。一有斯文右袒者。祸将不测。而公乃倡率多士。沥血叫阍。严明峻截。气涌如山。吾先子所谓硎谷之祸。何惜何悲者。正知公当日之心也。噫公尝以全郭毁享事。为午人所陷。几至缧绁之厄。而公之气节。终不可夺。言议终不可沮。以至没身坎坷而不少悔。如公真可谓威武不能屈者欤。自壬戌至癸未。疏凡七上。虽未见一一听施。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而其所以卫师门扶世教之功。有不可掩矣。惜乎其著述散逸无传。今此编辑。不过疏章略干篇。而癸亥疏又不见存。是尤可恨也。虽然欲知全鼎之味者。尝一脔足矣。何必多为。丹台李丈世渊既为之證正而添其附录。以备一通。又为之录出事实。以书介任徵士宪晦。俾述显刻。于是乎公之名可以不朽矣。苟非公风义之感人者。乌能及此焉。
痴堂遗稿序
今年戊辰之夏。余方病伏鹰山中。偶阅稗史。读毅悯延公癸酉应旨疏。不觉蹶然而起曰。从古人臣之死于谏者何限。而是必有言责。亦必居显官者能之。若其位卑迹疏而挺身越樽。不畏雷霆。不避刀钜者。惟延公其人也欤。于是乎掩卷太息。继之以掩泣。忽有人持刺请谒。即公之五世孙东焕也。事若有冥会。心窃惊喜。亟延之座。道故旧娓娓不能已。东焕袖一册子以示之曰。此吾先祖遗文也。方谋僝功。以付剞劂氏。子盍为一言以弁之。余顾非其人。而托名为荣。遂受而卒业。盖公之殁在三十二岁。未及于著述。故其所编不过诗文若干及赋策数篇。而至若癸酉一疏。则诚宇宙间不可无之文字也。尝一脔可以知全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之味。而隋珠昆玉愈小而愈贵。其所以寿其传者不亦宜乎。且近世所谓集家之联编累帙者。多见其汗漫花鸟之咏。名湮没无所称。顾何足有无于世。而为其子孙者。尚不忍弃其咳唾。况公之名。与天壤俱存。得其片言。莫不敬玩藏弆。又况沥血琅玕。足以为万世为人臣饥乌之戒乎。公尝受业于吾先子文正先生之门。年未弱冠。已读心近性理之书。又尚气节。每想像岳武穆事而辄为之泣下。其平日所存者如此。故一朝遇变。愤不顾身。死不足以为其患。亡不足以为其忧。而当 天威方震之时。辞气从容。不少挫折。观于八字爰辞。公之所守。尤焉可诬也。惜乎其早年发轫。进涂方辟。而遭际不幸。未能展其所蕴也。虽然坤殿之复位。三臣之雪冤。在公殁之翌年。后之尚论者。以为 天心之悟。未必不由于公之一疏。然则公虽死而公之所蕴不可谓不展。而后又屡 赠至冢宰。施以节壹之典。 朝家崇报之意。亦可谓无憾矣。是可以慰九原而劝来世也。公系出象山。其曰痴堂。即公自号云。
原州元氏家乘序
古人有言曰先祖有善。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也。又曰君子论撰先祖之美。此所以孝子慈孙罔不备述先懿。以明著后世。而恒人之情。远则易忘。疏则易忽。故鲜有能自近而溯远。由亲而及疏。未尝不慨然于斯。一日元君世洵走书于余曰。我曾考通判公尝蒐录先世志状及傍亲诸文字。作为家乘一统。未及就。暨王父踵而成。肇自十四世以下遗文事行。纤悉无遗。总十馀沓。藏在巾衍。家大人惧先人志事之终归虚牝。始殚力鸠财。将谋寿传。此实吾家三世苦心所在也。子盍为一言以弁之。余时方留意此个事。粗成编辑。而每以文字重复。卷帙汗漫为病。及得是书。不觉乐闻。取观其凡例。则其所次序存删。略与鄙见相似。遂不辞而应之曰。元氏之著。鼻于胜国时。而入我 朝尤显。宗臣硕辅。后先相望。间有忠孝义烈。闻名于世。此其为吾东氏族之望也。欲法尧舜。当法祖宗。岂独帝王家然也。盖观法近则收功易。惟玆一部书中。懿行伟迹。炳耀森列。每于开卷跽读之时。其必有油然而感者矣。此正通判公以下三世眷眷之至意也欤。仍念以中朝文献之备。程夫子尝叹无百年之家。而今元氏历世十五六。而家乘之可徵如此。举无不知不传之患。而又无疏远忘忽之戒。又何盛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哉。
宋书百选序
我 正庙若曰本朝之有先正尤庵。犹宋之有朱子。命刊全书。又编两贤书。著为传心旨诀。盖不读其书则无以求其道。而求道之要。必先肯綮处。故尝于朱子书有百选焉。此皆 大圣人尊贤卫道。出寻常万万也。石耘李公胜愚自少好读宋子大全。有高山景行之思。遂就书牍中切于学问义理时事出处。总一百篇。略加抄节。并附注解。名之曰宋书百选。槩其义例取法乎 御定朱书。以便诵读。属余文弁之。窃念公之先静观先生。与吾先子契托道义。艮庵文简公又若孔门之七十子。其笃信尊慕。即公家法然也。然亦非公心得力践之实。何以及此。噫先生片言只辞。何莫非后世之所诵法。而一部全书卷帙浩汗。读者往往有望洋之叹。此近故文庵李公所以有节要。而公之此选。即其节要之节要也。苟能因其要而得其全。则可以尽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其编辑当与百选朱书相为表里。又能参互證印。终始讲明。则两贤传心旨诀。尤瞭然指掌矣。然则公之是役也。不独为后学津筏。所以对扬我 圣祖之至意。曷不伟哉。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闻公虔奉先生真帧于堂中。每于岳降之日。必行瞻礼。其得之彷佛而观感者。又不翅言语文字之间而已。余于公闻其名而服其义者有素。上年夏。适入城闉。委造讲旧。仍及此书源流。盖娓娓不已。迄于今馀薰尚袭。而人事倏变。公遽古矣。自不禁伤衋而益恨不能为文字之役。胤氏憙翼方谋付剞劂。以其先人遗旨。责之愈勤。顾何忍更辞。以孤泉下之托。而重嘉其继述之盛。遂抚卷拭涕。书此以归之。
藫庭遗稿序
士生斯世。遇与不遇固命也。而亦有遇于时而畸于命。为今与古之所恨。若近故藫庭金公。即亦其人也欤。公在 健陵盛际。名于词场。蚤登司马。屡被 恩褒。世方以朝暮大用。黼黻文章期之。而命与仇谋。南荒北塞十载之间。时移事变。世缘俱灰。晚枳荫涂。终于乾没。呜呼惜哉。何其遇于时而畸于命一至斯也。夫物不得其平则鸣。岂得其不平而假以鸣之。不得不然而然欤。然则曩所谓恨者。又何足为恨也。有若干稿藏之巾衍。嗣孙高灵使君谦秀甫将付剞劂氏。属余文弁之。昔李翱以韦处厚之执友。十年不得序其遗集。矧余未尝窥公之藩篱。于是役也何足以当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玄晏之托。虽然屡辞不获。遂略书所感于中者如此。若其诗文格力。自有知者知之。而生平始卒。尤著于公从孙侍郎文。余安用赘为哉。
鹤庵集序
关北远隔京师。俗贸贸事弓马。不识儒术之为何事。有崔鹤庵先生出。而吾道始北。几乎齐鲁之一变。自是数百年间。往往有名硕之儒。蔚然可观。语其渊源所自。莫不以鹤庵为祖。其嘉惠之功。乌可诬也。公天姿刚毅质直。自幼已知圣贤之可学。性又至孝。居丧尽礼。老峰闵公适按道。见而异之。与畏斋李公资送于吾先子文正先生之门。先生许其北方之强。视同子侄而教育之。公亦诚心服事。如圣门七十子。以至流离颠沛而有九死靡悔之志。岭海瘴疠。幸得无恙。而其屈伸荣辱。终始与先生同其气数。千载之下。庶无愧于颜渊之畏匡西山之脚血。噫彼邢七之不知颡泚而反肆含沙之蜮者。抑独何心哉。呜呼。置身于利害祸福之外。即我先生事也。公之所处。真可谓有得于抠衣之际而不负其所受也已。公之从九代孙秉镇裒辑若干遗文。将付剞劂。数千里茧足。谒余以弁卷之文。余不敢辞。仍念吾家旧藏。有公手笔华阳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闻见录四册。其中语录。已附于宋子大全。而亦一二不可遗者。使之并加收入。后之读其书者。皆知其服勤至死之义。而可以定百世之为师生者也。公殁后或因道儒之联吁。或因大臣之建白。屡 赠至正卿。并施节惠。 朝家崇奖。靡有馀憾。而亦有以劝北方为学之士。于不休哉。是为序以归之。
寓轩集序
湖之南。学者古称彬彬。而顺天朴公出于其间。遗风馀韵。迄为人诵慕。必曰寓轩先生。何其盛哉。公隐居讲道。凡阴阳象数之微。天人性命之奥。靡不潜究力赜。反复就质于吾先子文正先生。老益勤苦。不明不措。先生尝许以暮年知己。斯文有托。其见重于先生者有如此矣。公笃信先生。诚心悦服。使其胤子贽谒请业。卒为湖南宗匠。灵芝之根醴泉之源。诚不可诬也。有遗稿上下沓。印行殆百年馀。始不能广布。至今存者几希。公之诸云仍惧将久益无传。亟图重刊。使其族人泰东,协东累舍重趼。谒余以弁卷之文。顾不佞何足堪承。而第窃念夙昔景向。虽使执鞭。固不敢辞。况托名于文字之役乎。遂就原集跽而卒业。其中质疑师门。附以先生所答者十居七八。此真翁季一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录。宜其诸孙家有而户置。使人人得以诵之。继述之意。亦可尚也已。呜呼。守志林樊。终身无求于世。斯已高矣。而读书穷理。专心为己。蔚然为士林所推。又有贤子传其家学。益大以阐。是岂末世之所易得者。即艮翁之铭。而实为公子云尧夫。百世之下。孰容改评。读其书者。庶有以知公之所以为公矣。是为序。
松斋遗稿序
士生斯世。不遇于时则山野而已。而多见其非忧愁则放旷。能怡然自适。别有此事之为乐者。世有几人焉已乎。松斋金公蚤肄词章。以进士游上庠。蔚有称誉。为侪流所推。谓当朝暮致青云。公亦以功名自许。不欲汩没于学究业。而事与心违。中岁潦倒。乃捲归乡庐。萧然一室。左右图书。诸子百家。手不停披。该洽淹贯。老而益好。时或幅巾藜杖。寻幽选胜。江山风月。遇境寓兴。不复有楼台帘幕之想。视人之终始科臼。老白首不知返者。果何如也。岂非所谓怡然自适。别有此事之为乐者欤。尝闻公笃于内行。事伯父如父师。教诸子有法。幼而失恃。终身痛慕。税服三年。日必哭墓。如王裒之泣柏。俭约自持。待人接物。皆有成规。其本领如此。故发之为文词。忠厚悫实。绝无时人浮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华之语。盖其馀事文藻。不足以掩其实。浮云富贵。不足以介其心。而惜乎有其具而虚抛嵁岩。不得粗试所蕴。以酬平生之志也。曩余弱冠。邂逅逆旅。乍见仪范。已知恬雅简洁。近又从脚下人得其典刑。而公之墓木已拱。只有不可作之恨。公之孙应性。以公遗稿编成几沓。属以弁文。顾不佞何足以当玄晏之托。而谊不敢辞。遂略叙公之迹如右。此盖朱夫子先序其人之意。而若其诗文品格。览者当知之。玆不暇论。公清风氏。名钟序。松斋其号也。
独乐斋文集序
呜呼。独乐斋具公之世。今且二百年所。而丈岩郑文敬公叙其迹。揭之阡表。公之名当百世不朽矣。公在华阳门下。亟被先生奖许。公亦服事如孔门七十子。礼论之祸。甚于伪学之禁。竟不免西山脚血之行。而有九死未悔之志。庚申宥还。因诸公荐为寝郎。己巳祸作即弃归。甲戌更化。始复甄除。盖公终始无不与先生同其屈伸。后之欲知公者。此可一言以蔽也。有遗文若干。藏在巾衍。今将印布寿其传。公之七世孙上舍君阳书千里走书。使其族弟凤书。谒余以弁文。此正孔北海求见李元礼之意。而顾平日诵慕之深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莫如余。宜见余文。虽老病甲管。其何忍辞。仍窃念圣门四科。各有其目。馀事文章。何足有无于公。而存诸中而发于外者。必形于文字。读其书知其人。固不可舍此他求。而若必以文词高下。论其所造则亦浅之为知也。览者不可不知也。公之登炙师门殆近四十年。其所熏陶成就可知。而在门下诸贤。最与直斋李公箕洪,白石崔公邦彦,观澜高公晦,石谷宋公尚敏交相切磨。情好尤笃云。
宽洞丙舍宗契序
怀德之东宽洞大墓。即我上世柳氏祖妣之葬。而进士府君神位坛在其右。我姓之籍恩津者。皆其自出而殆近万数。曩岁之合谋修谱也。设局于此山丙舍。阅几年而成功既讫。以谱册一件各酬有司之劳。宗人秉哲亦与焉。则特拔例出义。以五十缗铜另付斋舍。以备不恒之需。其志诚可尚也。于是诸宗莫不艳称。而亦随力出赀者总若干。乃于今年仲冬。设为宗契。规模条约。略仿古人义庄之例。则其事体所重尤自别。遂使能勤干事者掌其出纳。以为永久之图。盖我东氏族之家。皆有宗契。以为敦宗厚俗之一助。而吾宋独阙焉。每以为欠缺。今幸合其谱而修其契。此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殆祖妣之灵有以默诱于冥冥者也。凡我同契者。其各惕念。毋或违今日之意也。
桥山丙舍别厅契序
睡翁府君墓下。守护之节荐享之需。皆有文正府君设置之规。无以加矣。至今八九世。遵而勿替。间亦补其缺而修其弊者有之。祭器之属。年久破伤。又或散失。临时每患苟且。而财力无以藉手。遂议于诸族。以一年位谷所出之数。分排各房下。以为岁荐之需。取其花利为之资。先从不可阙者而次第改造。件件皆具。尚有若干馀赀。付之斋舍。逐年殖利。用备不恒。族弟学洙掌其出入。颇谨慎善句干。至于今年则洽为数百馀矣。遂成一册子。开录其颠末。以为异日凭考。俾余识之。此正程夫子所谓明契券之意。而其所以虑之远也亦审矣。于不美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为今日吾族之所当深念也。
冷泉先墓参祭录序
世弥远则情易忘。情易忘则礼益不及。故圣人尤谨追远之礼。此所以亲既尽而必有岁荐之制也。其可忽乎。我先祖 赠参判府君墓在黄涧县冷泉。贞夫人朴氏祔。亲尽于今 上己丑。以四月日。奉祧主埋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安于封茔之右。自今以往。当一祭如礼矣。遂遵文正公所行宽洞,板桥,注山三墓故事。别为一簿。以记祭品祭器及祭田。以示无穷。又录参祭之人。以考勤慢。此皆他族所未有而为吾家法者也。府君房下五派胜冠者殆百馀人。散在远近。纵不能保其齐会参祭。而观于此录。亦不能掩其勤慢。盍各惕念焉。按礼墓祭当在三月或十月上旬。而三月二十二日适值府君远讳之辰。故每年一祭。必以夫日为定。继配申氏别葬在沃川之伊原。而以同日设行云。
伊原先墓参祭录序
先祖参判府君墓在黄涧冷泉。原配朴氏祔。继配申氏别葬于此。亲尽后各就其墓。岁迁一祭礼也。按家礼墓祭在三月上旬。而府君讳日适在三月二十二日。故以此日行府君墓祀。而别定有司。同日设行于此。今距祖妣下世之戊戌岁殆二百年所矣。恒人之情远则易忘。凡为我祖妣之孙者。其各惕念。毋或怠忽也哉。尝闻家庭所传祖妣妇德克备。抚爱前配子女无间己出。平居每默祝六月八日弃世。得与祖舅同日行祀。后果一如所愿。此可见祖妣精诚所格。玆并记。使后昆识之。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醉翁堂实纪序
我东氏族文献之可徵而可传者。莫有如吾宋。呜呼盛矣。宗人达用裒取其十世祖醉翁公遗迹。编为一沓。名以实纪。用活字寿其传。工既始。俾余文弁之。余顾癃病不能近笔砚。而忝在宗裔。诵慕公有倍馀人。于斯役也。其何敢辞。窃念公以厚善之德。为乡党宗族所悦服。宗人称以宗长。乡人称以乡长。书院人称以院长。至今数百年。莫不道其风义。两文正先生揄扬之文。刊布一世。照人耳目。复安用此编。而其合为一通。不待旁搜博考。而举无不明不知之叹。是则孝子慈孙之事也。乌可已乎。公以一门之长。主我宗盟。又与两正先生并世。吾宗未遑之举。多在此时。而公皆尸之。故其文字虽非出于公手。而今辄收入。以备文献。又以公之先考听竹公及胤子护军公文字附之。以示公所由来而所由去。于是乎此编不但为公之实纪。虽谓之一家史亦可矣。公既享大耋。备有五福。为世艳称。而后承寖微。近稍不振。此岂将见硕果之理。而此编安知非为之兆也欤。为公之孙者。苟能观法于斯。以公孝友敦睦之行。为承先裕后之规而勿替引之。则其昌大门户。又当如公之世矣。于不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哉。公以松潭为世父。四友堂为子。松潭公寔吾宋大宗。而 明圣圣母又为四友公自出。公之家世阀阅盖如此。源远而流长。根深而末茂。理之常也。吾既以是序之。继以是祝之。
自强斋遗稿序
昔我先祖文正先生之门。有蛾述堂黄公。以秋浦文敏公为祖。芝所忠烈公为父。而恸家 国深雠。绝意荣进。委己为学。不幸短命。先生极其恸惜。盖文敏公以坡山高弟。为 宣庙名臣。其渊源已如此。蛾述公门路又如此。湖中之数文献大家。莫或以黄氏为殿。呜呼盛矣。蛾述公五世。有自号自强斋讳钰。以名家肖胄。又从心斋宋文敬公得闻为己之学。而家贫亲老。为门户计。兼治举子业。以词赋鸣。屡占解额。每一榜出。其述作辄脍炙人口。争相慕效。而公则不屑也。晚始登庠。再拟寝郎竟不做。知公者莫不为之嗟惜。而公不以得丧为意。固穷林樊。白首劬经。时或发之吟哦者。温厚和平。有自然之音响。其文亦皆优馀典雅。辞理俱到。不事文人彫绘之习。而水村问答一编。尤可见需世之具。惜乎畸于命。不得粗试所蕴。是则奚但为公一己之恨也。公之玄孙吉周。以公遗文将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付剞劂氏。问序于余。顾非其人。何敢为佛头之粪。而终不敢辞者。特以公之名固无待玄晏之借。而亦吾两家有屡世通家之谊。仰公风义者久。窃自以文字之役为幸也。尝闻朱夫子序诸贤之文。必先序其人。今公之学。既得其本领。馀事文章。不足为重轻。故略叙公之世如此云尔。
塘村遗稿序
塘村黄公有遗集若干沓。将付剞劂氏。后孙莹逸炫等累舍茧足。属不佞以弁之。余尝闻晦庵夫子序诸贤之文。必先序其人。呜呼。公以武悯之孙。忠义世其家。丙子之乱。布衣起义。其檄文令人自不觉扼腕而兴。旋占科籍。庭试之作。足以破秦桧之胆。居台省。首辨清阴先生之诬。其大节如此。细者略之可也。区区诗文高下。尤何足为公重轻也。公蚤以词章鸣。晚好性理之学。非经传不道。从游者众。而云溪公得于家庭。被学行荐。弓箕冶裘。有不可诬也。千载之下。自当读其书知其人。而又有渊泉洪相公之铭。可徵于世。余安用赘为。惜乎始也谮斥。终亦低佪。不能粗伸其志而殁。是岂所谓命耶时耶。余之闻其迹而悲其志者素矣。遂不辞而略书所感者如此。呜呼。欲知人贤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否。当观其好恶。公之所救者清阴而所劾者南以恭也。构公者逆烓而伸公者李忠贞也。世之尚论者。以为此可以一言而蔽云。公讳炜。与吾先子同年司马。后官至正言。 纯庙甲午。因道内齐吁 赠吏曹参议。公议之久而未泯。有如是也夫。
劝学契序
士不可废学。犹农不可废耕。固不宜一日不用力。而其所兴起成就之道。亦惟在导率之如何。国必有学。州必有序。家必有塾。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此皆三古造士兴学之规。而我 圣朝培养教育。一遵先王之制。彬彬有小中华之称。猗欤休哉。至今五百馀年。文献宗师。项背相望。而赫世大家。咸推延城李氏为文垣执耳。又何盛也。吾友鹰如以若渊源。早承重山公过庭之诲。继以贰馆登炙之工。其所闻所得。必有异于人者。故老犹好学。真有如程夫子之尤可爱。遂倡同堂秀才。设为劝学契。月课其业。随勤慢而赏罚之。余观近日人家子弟。鲜不以文学为弁髦。又况邪说横行。将有载胥及溺之忧。此时此事。尤令人拭目。于不美哉。乡党闾里之闻其风者。不啻若晋鄙之薰。则其作兴劝奖之效。岂但为一人一家之幸也。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昔我先子论盛门文章。比之汉家创业中兴。以樗轩为赤帜翁。月沙为绛衣公。而今距建初章和之世。亦远矣。兴复旧业。必有如豫州者出。而此为之兆矣。愿诸君毋徒以文艺为事。冬夏礼乐。春秋诗书。自洒扫应对。以至格致诚正为准则。尤当有补于斯文世教。盍各勉之。
沃州司马所名案序
郡之有司马所久矣。颠末具在吾先子记文。盖前后数百年以来。几百员名案。殆若雁塔之题。岿然一老屋。至今犹存。壁有小龛。以藏奉焉。今年夏。小孙昌宪蒙 恩升庠当书名。始得奉阅旧迹。有莲桂籍各一册。而莲籍则见无空白。余遂新备一件。列书漏于旧案者。以至新榜中人。窃念吾家睡翁先祖始家此乡。文正先生移居怀川。已在弱冠时。而以生长之地。入于司马案。洎我王考从王考以邱墓所在入录。不肖之于此乡。不翅古人之并州也。今追补名案。祖子孙皆以榜次书名。亦有一二寓居人。虽非开封发籍。而既在此乡。故并皆书之。时存大小科合三十四人。各出百文铜。并与流来若干谷花销者。一付之本所。另定有司。掌其出入。以为需用之资。每新榜人书名时。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略依宋时团司例行之。又与名案中同志。或先生案后裔中人。每于春秋良辰。约日齐会。仿行朱夫子增损乡约。而不以生进为拘。必择一乡有地望人为约正俾遵率。并有仪节藏在名案匮。此正吾先子记中所望于乡人之意也。盍以是劝之哉。
文献考略序
国朝党祸之籍。散出于野乘者。初无会通。有难考据。典故之士每以是病之。吾友金仲见博观群书。聪明强记。优于西厅之学。而尤娴 国朝故事。尝辑聚其见于诸家者。合而名之曰文献考略。盖自 端庙癸酉。至于 英庙甲戌。彼此党籍各以群分。善恶之类忠逆之别。瞭然如示诸掌。藏之巾衍。而遽作泉下。余惜其良工之苦。终归泯没。遂就其涂乙。略加修润。而易纸传誊。合为二编。又有相臣勋臣及清白湖堂等录。别为一编。此特其目录而未及成书者也。然其文献无一遗漏。皆足为一部稗史。后世若有如司马太史者出而为之传。则其可徵不啻荆卿之医无且矣。乌可以未成书而少之也哉。恨不及金友在时相对为之也。仲见名龙赫。闻韶人。自号贞隐。以经术 除将仕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此三编初本多出于贞隐手笔。而相臣一编。并著其四祖及妻。纤悉无遗。于此亦可见此友聪明淹博之一端也。第其所录太涉汗漫。故今皆删去。而亦不忍没其迹。玆识之。
礼书集类序
宗人宜权以其先祖玉溪公所纂礼书集类草本二十三册。赍示余而请得一言之弁。呜呼。礼不可斯须去身。而其节文仪则有经礼焉。前后聚讼家为说殆汗牛而充栋。非该洽精深。无以究其会通。所以玉溪公之有此编也。公博极群书。而尤工于三百三千之目。以五礼为纲。旁取诸家。部分汇别。一如通解之例。盖自天文地理。以至山川草木名物度数。无不包括。一开卷古今事文。皆在指掌。不但为礼家之舆卫而已。其有益于考据之学者。宜不在近世李氏增解朴氏类辑之后。而惜乎巾衍之藏。尚在涂乙。几至泯没。岂文字之行。亦有幸不幸而然欤。虽然后世之子云尧夫必有能知良工之苦而为之梳洗成书。俾不为千古之恨也。余顾不敢当玄晏之托。而为一翻阅。遂受而卒业。略识此归之。以俟早晏剞劂之日。第其编中多述吾宗一门之迹。此固周家详耳目之意。而揆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以凡例。当在要删。故托其传誊。别为家史。若使公家奴起于冢中则未知以为如何也。公讳必健。玉溪其号。蚤谢公车。邃于礼学。至登乡剡。屏溪尹先生尝称其有功斯文云。
阳山乡约序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之。乡八刑纠之。教化明于上。风俗美于下。蓝田吕氏乡约。即其遗制。而晦庵夫子有所增损。则其规模条约。尤加详焉。盖行之一坊而可以化一坊之民。行之一乡而可以变一乡之俗。举而措之为天下国家。皆当示诸掌。故若稽先正诸贤官居野处。莫不以此为导迪之第一件事。乡约之有关于世教者有如是矣。挽近以来。世级日卑。乡无善俗久矣。异说恣行。惑世诬民之类。将骎骎然入于无父无君之域。可胜痛哉。昔杨墨之道。不过学仁义而差。而孟子以为甚于洪水猛兽之害。况今匪类之说。不但仁义之差而已。此时此约。尤当讲明。而挟邪教乱民心。既在八政之科。为此约者皆当明目而张胆。随处纠正之。则民俗不待刑而自归于正矣。郡之阳山人士慨然而起。率内外面若而同志。仿蓝田之规。设为乡约。而其条例一遵朱夫子增损之目。家侄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秉珣与李上舍相求。终始尸其事。于是上下员愿入者众。皆书于籍。谒都约正于地主金侯。侯乐闻而劝奖之。事甚盛矣。约中有司全箕杓,李源奎。以其籍来示余而要得一言之弁。余以为序在约条。不须架叠。而第窃念栗谷先生为清州牧。专以教化为务。而必以乡约遵之。至今数百年。民皆诵法。吾先子文正先生在华阳山中。亦以乡约为武陵洞规。此即张横渠井田之试一方。而遵而行之。式至于今。峡氓之贸贸者皆知有德业之可劝。礼俗之可交。过失之当规。患难之当救。两先生遗风馀韵之入人深者然矣。区区之愚。敢以栗翁清州之化。仰成于地主。继以先子武陵之规。责勉于家侄。呜呼。自玆以往。阳山之俗。将见齐鲁之变。而当与蓝田之乡。并称于世矣。此又不能不厚有望于约中人也。
三安堂遗稿序
昔在 仁祖庚辰。三安郭公应旨有十条万言疏。为时所格。虽不果上。而其经纶施措。皆可为救时利民之策。非拘儒能言者所能及。寒水权先生以为彷佛陆宣公奏议。此可见公之所蕴。而惜乎不能粗试其一二也。呜呼。今距公之世殆三百年所矣。以 国朝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言之则 仁庙盛际。当为天中之运。而公之出于忧爱者如此。此何异进傲慢之戒于大舜。而若使公见今世益降而俗益渝则当以为如何也。此正吾先子所谓使今之从政者观之。不能无补者也。公之八世孙炳阳惧或久而泯没。与诸族合谋鸠功。以图寿其传。事已集而不幸奄忽。今其诸孤以遗志用活字印行。并与诗文若干。分作上下编。又以阡表诔挽等文字附其下。总以名之曰三安堂稿。俾余识之。窃惟庚辰一疏。为人所诵。固无待玄晏之名而已藉藉矣。若余贱陋之言。不过为佛头之秽。顾何足有无。而昔我先祖睡翁公流寓此乡。与公同里闬甚欢。逮我文正先子重以中表之谊。终始不替。余自丱角。已诵慕公风义者深。虽执鞭之役。所不敢辞。况今托名之幸也。遂不揆僭妄。略书此弁其卷。公少事重峰沙溪二先生。没身景慕。尚气节。当光海时。卓有所守。以行义除昌寝郎不就。详在吾先子所撰桓楹之刻。三安堂即其自号也。
泉谷集序
泉谷宋公有文集。得于兵燹之馀者不过若干。而以公咳唾。故人莫不爱玩。并附录为一沓。则公之迹具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矣。而始不广布。久益罕传。尝为有识之叹。今幸公之诸孙。合谋重刊。仍有追补。工既始而属余以弁其卷。盖公碑状等文字。皆出于吾先子。故必使近洙为此役也。固不敢承而亦何敢辞。第窃念公之孤忠卓节。轩天地耀日月。将百千世不泯。虽以犬羊之虏。亦知敬服。此集有无。何足为公重轻。而世之所谓知公者。不知公节义之有根柢。或与慷慨激厉仓卒引决者。一例并论。是岂曰真知公也。若是者不可不读此集。究其从容就义之实然后。始可谓知公之所以为公。而月晕孤城。谈笑而指挥者。即公之烈也。白刃交前。端拱而不动者。即公之节也。君臣义重。父子恩轻。如见其凛凛。图所以改刊而广传。乌可已也。况今世变层生。彝伦渐斁。滔滔者将不知有家国之雠。可胜痛哉。公若有知。必为风雷扫荡边圉。而此集重刊。乃在此时。使人人者皆知忠义之出于天常。殆公之灵。阴诱于冥冥之中。夫岂偶然也哉。不胜感慨于中。谨书此以谂之。呜呼。是岂与不知者道也。湖南之古阜。即公累世邱墓所在之地。而曾为公俎豆之所。故是役也在是乡。而后孙奎燮,毅燮尸之云。
禾谷集序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国朝人物之盛。莫如 穆陵之世。而禾谷郑忠敏公生于其时。蚤登科第。历扬中外。以文翰才谞见推于一代名硕之间。而最与白沙,月沙,象村,秋浦诸公为莫逆。立朝四十年。爱君忧国。炳然如一日。官至判书。光海初为尔瞻所挤。终于第。世之尚论者。以为观人当观其好恶。欲知公之所以为公者。盍观其好恶而论之。有遗文若干。尚在巾衍。今将裒稡。并附录为一沓。印行于世。上党山下有所谓禾谷。林壑之幽。泉石之胜。宜为硕人之迈。是公菟裘而仍以为号。余与公云仍居在一舍。夤缘讲服。习闻公始卒。今于玄晏之役。虽不堪当。亦何可辞。呜呼。公之世殆今数百年所矣。寥寥残编。不足为全鼎之脔。而观其前后宪府所启。往往有臣沆不可之风。至有辨仁弘之诬。讼桐溪之冤则尤当有辞于后。此集虽小。其有关于世道者如此。昆山片玉。何必以多为贵也。禾谷之傍。有寿乐书院。为公祭祀之所。而今则因 朝令撤毁。过其墟者莫不为之咨嗟。亦可见乡人之诵慕久而不已也。公系出光州。世有清名直节。为时闻族。公尤工于临池。深得晋人楷法。当时公私碑板。多出于公云。
沧洲河公 (憕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 遗事序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沧洲河公私淑于南冥先生门下。蔚然为南州之望。盖其气质纯厚。志操笃确。已自就傅之岁。诵读不倦。既登司马。不复为功令业。专事为己。博涉群书。无不淹贯。以至今古奇异之迹。百家支离之流。亦皆旁通。而尤深于象数之学。启蒙皇极等书。手自点窜。以诏来学者。招集诸生。训诲成就。又自任以斯文事。南冥学记之成书。德川书院之重建。公皆尸之。亟被奖诩于寒冈之门。公之所以为公者如此。而惜乎其遗文散逸无传。至今数百年湮没。未尝不为识者之恨矣。一日公之后孙宗植,启泰,祐植。以公遗事一沓示余而请得一言之弁。余顾非其人。而以得闻其所未闻为幸。遂受而卒业。见其凡例。以公著述之若干裒拾者为首。并其诔挽碑状等文字为附录。于是乎公之迹略绰可徵。岂所谓显晦有时。而知而传之。亦可见孝子慈孙之心。于不美哉。公讳憕。尝有乡社俎豆之所。今 上戊辰。因 朝令撤毁。而士林之尊慕不已。皆称沧洲先生。生员讳洺。以公之孙。克世其家。有草稿一编。附之遗事之后。诗云孝子不匮。勿替引之。呜呼韪哉。生员公以南冥文集事。横被一边人所构。几陷不测之祸。因吾家两正先生及当时诸公伸救。竟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至归正。详载编末。可考而知。而若非生员公之见重于师友。亦何以有此也。
农隐遗稿序
农隐赵公。以重峰文烈先生异昭之孙。受业于吾先子之门。已在就傅之年。天姿颖悟。文艺夙就。至有神童之称。蚤登司马。旋值畏匡。永谢公车。专意师门。请业之外。自洒扫应对。以至出入起居。无不服勤。终始三十年如一日。严于阴阳淑慝之辨。虽以是为世睢盱而不少回互。盖世道之变。始于癸亥。而公疏侵切。可谓首先觑破。虽被师门狂妄之责。而匪怒之教。实与崔鹤庵怪鬼之斥。同其微意。其所以责之者。乃所以与之也。千载之下。有谁执此而少之也。至于乙酉二疏。特一庶僚以出位之言。竟得回天乃已。此正文烈先生家法。而随所寓而各尽其事一之义。呜呼韪哉。所著有谈丛一卷藏在巾衍。后孙天植将鸠功印出。并诗疏若干及附录行于世。谒余弁其首。余虽癃疾甲管。谊何敢辞。遂略书平日所诵慕者如此。古语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后之欲知公者。舍是书奚以。而一脔知全鼎之味。又何必多乎哉。公讳匡汉。官止奉事。尝筑室于农幕洞先墓之侧。仍称农隐云。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文阳集序
粤我 英庙册储时。文阳李公廷烨以一个白衣疏属。不忍 宗国之危。密赞大计。 宗社奠安。其周旋机密。一如宋朝之馀干。而终免辛壬之祸。此则所谓元城之命也。公蚤承家庭绪馀。脚跟已定。而卒业于丈岩先生之门。其所成就又可知也。学问之工。晚而益笃。毕生苦心。严于阴阳淑慝之分。而时值荡平。退伏乡庐。无复有当世思。间除 顺寝郎不就。自号文阳居士以见志。而犹不忘嫠纬之忧。眷眷于严惩讨辨 圣诬。卫斯文扶世教。发之寻常言议者。无非前后疏章及荡平说之意。苟非分明见得底义。何以及此。呜呼。有蕴无展。尚为识者之恨。而前有保社巩基之功。后有扶正斥邪之业。所谓不扶持而自扶持者如此。公虽屈于时而志则不可谓不伸。亦何足为公恨也。其所著述若辛壬录等篇。可备一代梼杌。今其昆孙克善始鸠功。并诗文若干沓付剞劂。属不佞以玄晏之役。事伟辞拙。顾何敢当。而追念先谊。亦不敢辞。遂忘僭略叙此弁其首。而读其书。自当有子云尧夫。又安用赘哉。辛丑首发建储之请者忠献公廷熽。即公之从弟而实出于公之意。则虽以公谓辛壬义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理之主可也。 健陵己亥。 特赠吏曹参判兼祭酒。此不但为褒忠之典。实用 国朝儒贤之例。其所崇奖。可谓盛矣。而士林之议。犹以未蒙节惠为憾云。
南阳宋氏族谱序
南阳宋氏谱。肇在 纯庙辛酉岁。间又修补而尚有阙漏。今将重刊。以为会通。呜呼。以宋朝文献。尚无百年之家。而南阳氏族。历半千年数十世。相传如贯珠。虽不甚著显。而忠孝名节。代不绝书。何其盛哉。余尝闻有姓必有谱。所以收宗族。而收宗族所以厚风俗。使各知来处。孝弟之心。自不觉油然而生者。惟谱是也。今宋氏之眷眷于谱者。岂非有得于程张夫子之训。而异日昌大之兆。其不在斯也欤。役既始。谱中人时一,夏柱,时奎等。累舍茧足。谒余以识其事。余顾病不堪承。而第按新旧谱弁卷。皆出吾门。自幸托名于其间。遂不辞而略书此以归之。
安东权氏派谱序
谱者何为而作也。欲其明昭穆收宗支。以管摄天下人心者也。谱之义顾不重且大欤。粤自隋唐以来。凡有氏族者。莫不有谱。而往往焉文献无徵于久远。世代不明于上古者有之。此所以曾子固之见正于六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一公而程叔子尝叹无百年之家。谱之难亦如是矣。惟安东权氏之谱。始于 成化丙申。终于 正庙甲寅。自太师以后至今千有馀年。历世三十馀。而昭穆之序系如贯珠。宗支之分明如指掌。实我东诸姓之鲜能及。而抑亦中朝之所难有也。谨按太师公福禄。悠久而愈未艾。名公钜卿。鸿儒硕德。奕世相望。蔚然为王谢崔卢之班。所谓根固而末茂。源深而流长。理之必然也。曷不盛哉。甲寅合谱。今已七十年馀。而其间世数。已有自曾高以至于亲尽。则更谋修谱。以统骨肉。是固权氏家法。而世代益远。子姓益蕃。难于会通。亦其势然也。于是岭南之三嘉诸权。收其十一代三槐堂讳时敏以下为派谱。而署令公派从之。盖入我 朝讳执德官监正。始居三嘉。署令公讳恢即其长子。而子孙亦不出是乡。故遂与之同谱。谱既成。问序于余。余以为自 成化谱弁其首者屡矣。安用赘为。只识其派谱之所由起是焉。而若其立忠义厚风俗之义则修其谱者。自当讲之熟而相与劝戒。亦何须加勉也。三槐公妥享于安义之鹤林祠。而事行具载邑志。其五世孙讳鉴尝以吾先子门下人。当先生窜谪之时。亦被株连之祸。后以荐剡官参奉。今谒余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文者。即参奉公傍裔琡及琛也。
兴学契序
完山府六十里。有杯山。自金马逦迤行为小山。两峰特秀。山谷窈窕。花树茂密。以形胜名于南。古人诗所称沃野红莲三百里。鹫城翠竹万千竿。即此地也。其下有郑氏世居。其先薪村柏峰诸公师事沙溪金先生及吾先子文正先生。为乡人模范。遗风馀韵。至今百馀年而不沫。呜呼盛矣。二公云仍。与乡秀才。就其丙舍宽閒斋设契。为肄业之所。名曰兴学契。盖家有塾州有序。三古之制也。人生八岁而入小学。十有五而入大学。此所以治隆俗美。非后世所及。而今诸君乃能有志此事。圣人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岂欺余也。愿契中诸君。无徒以时文功令之学作为能事。必以三代之规为准。自洒扫应对。至于修齐治平。则是契也不但为一塾兴起之资。乌不美哉。郑君东植以同契人。为余道此事甚盛。闻而嘉之。不揆僭妄。遂为说以勖之。
进学契序
余不佞尝闻安边乡有进学契。与其契者凡百馀人。具载名案。其设置条约甚盛。心窃艳叹素矣。一日忽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有门纸。即其契中人全济万,姜大铉,金澈元,吴元鲁。累舍茧足。谒余识其事。余方癃疾甲管。而不忍恝远来之意。遂延之坐。详其颠末。盖郡之士人朱乐钦与其同志。会于黉舍。或行乡饮之礼。或设讲学之事。于是乎闻风而兴者殆倾一乡。遂成稷下之俗。此所谓进学契。继以鸠财。刊出三先生遗书。学校模范尤翁言行录。以为讲习焉。北地素以弓马之乡。文献少逊于东南。而数百年来。天荒渐开。几于一变至鲁。昔朱夫子出于全闽蛮蜒之薮。而文明之盛。上轶邹鲁。千载之下。又安知无崛起如夫子者也。呜呼。顾今天下陆沈。斯文日晦。而此时此事。必在朱君。此真不独其姓之可爱而已。硕果之理。其将兆于斯。尤岂偶然也哉。仍念吾先子送咸兴二朱君。而眷眷于紫阳之慕。今日老夫诚不肖。何敢拟先祖之事。而所望于朱君之意则果不在馀人之后。愿诸生归而诵之。相与勉旃。以副区区之望。而凡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又不可不念也。是为序贻之。
立斋集卷之十二
 记
  
清楠精舍记
我 宪考戊戌之秋。余自堤上旧居。挈眷来寓于清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川山中。而力绌不能营构。始无容膝之所。越四年辛丑。仅以钞百贯买得一小屋于鹰峰山下木洞里。距文正府君坟庵数十武而近。洞名以木。太不近雅。改之以楠。扁其室曰清楠精舍。精舍才五架。东西有炕。中有厅事一间。背北而面南。茆檐槲篱。极其萧疏。盖于是幽人野夫庇身足矣。遂聚经史子集若干沓藏于中。又得花卉十数本。杂植庭除。每随翻阅之暇。扶筇散步。呼小奚灌水而栽培之。亦山居经济之一事也。仍念余以疏迂冗散。才无适用。性不合俗。自释褐十有馀年之间。不敢为冒进之计。溪山垄亩。渔樵耕牧。生老平生。歌咏 圣泽。区区志愿满足。仲长统之居有良田广宅。何足为乐也哉。曩余自东京解绂而归。人或以修治垣屋语余。噫吾家世守寒素。既无先人菟裘之业。以此舍视古人仅容旋马之地则亦已优矣。瓮牖绳枢。顾其宜也。又何改为。遂仍其旧而入处。此舍之遇此主人。不得一新改观。虽为此舍之不幸。而视湫隘如宽豁。视朴陋如华侈。方其休官而处也。葛巾野服。起居自适者。抑亦主人之幸有此舍也。且闻楩楠木之美材也。吾子孙之居于是者。苟有楩楠之材。则必能高大吾门闾矣。昔王氏手植三槐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庭而卜其后世之三公。是亦吾今日命名所居之意云。辛酉端阳日。精舍主人记。
高山凤凰里社仓记
芝湖李公仿潘金华古事。置社仓于广州宫村族位之地。吾先祖文正公尝记其事而美之。今其六世孙丹台公又仿宫村之制。议设社仓法于芝湖公墓下高山之凤凰里。以祭田所入粢盛之馀。资其敛散。不烦官米之请。而使守护之民。无艰难涣散之忧。此正继述之一事。而抑亦衰世之意也。朱夫子尝眷眷于此。至请颁行天下。而吏惰不布。或有三十年不闻之民。逮我 朝则畏斋李相公亦请颁下诸路。而当时士夫鲜有能奉承。此朱夫子及吾先祖所甚叹者也。况今寥寥数百年之后。果孰有讲究到此法者耶。芝湖公之时。黑水一派。侮蔑朱子之道。而芝湖公宫村之事。实遵朱夫子成法。故吾先祖亟称以甚强人意。而终以为迂斋公少游文元公金先生之门。稔闻朱子之说。故其子弟能如此。顾今邪说之行。流毒一国。将有载胥及溺之患。洪水猛兽之害。殆有甚于黑水侮蔑之时。而丹台公此事又在此时。若使吾先祖见之。果未知以为如何也。呜呼。苟非公家世渊源之所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自来。乌能与于此。窃念法之行废。必自大家始。世或有好古之家。闻风兴起。皆将取法于公。则崇安旧制。不但为公家之私。而又或有因此而警欬于吾 君者。则其事体尤当自别。其孰能如畏斋相公之为者。而终使丹台公之美意。不止为张子厚之试于一方也否。苟其然者。公虽穷而在下。而公私之阴受其赐者。实与朱夫子当日之意矣。曷不伟哉。不佞所居青川县。尝有文正公所行之规。而今废不修久矣。每欲与社中人各出若干谷。以复旧贯。而因循未就。及闻丹台公之事。不觉蹶然起立。略书所感者如右。而因请其规划。以为葫芦之依㨾云。
南涧精舍重修记追识
谨按先子之自沃川九龙村移来怀德。实在壬申。则兴农卜筑。已在自沃移怀之初。而特无年条之可据。故阙略于年谱。兴农初无村里。而先子始诛茆卜居。仍建书堂。以处来学者。书堂即所谓能仁庵也。癸亥别构精舍。以此庵属季房为内舍。其后 英宗己未移建宗晦祠于庵址。盖甲戌建祠之时。以庵址之分属支房。就精舍其建设。而精舍旧额移揭于水阁。并水阁而归之儒林。所谓水阁之刱。未详其的在何年。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而已于癸亥前有之。建祠时。自儒林重刱。增其制。左右各添以半间退。此亦先子所尝居处。而多为门下诸长老所居。又按移揭精舍额号时。并移云谷诗板云。然则一绝诗亦已揭刻者。而今无所存。此不可知也。芝村记文盖成于丁卯而未即承命。故遂翁亦尝以未成为恨矣。副正府君始闻草稿书。请其本家得见。仍托芝村从孙圭辅具体善书。以待精舍重建揭之。副正府君尝于移建祠屋后。必欲重建精舍。而其时文迹无所徵。未知精舍之重建。果能如府君之初心也。若在其时则芝村之记。亦必板揭。而记无所揭。岂或有志未就而然耶。大抵至今所存者。以地形揣之。则即所谓水阁而移揭额号。精舍基即其东偏也。今亦尚以水阁称之者。岂非以是也欤。旧日水阁之制。今不可考。而仿杞菊亭间架者。此必甲寅改建时制也。且以云翁所著宗晦祠记观之。则能仁庵即涧西向北。而即今祠宇尚在涧东。未知其时欲为移建。旋即仍旧增改耶。抑或后来更移于此耶。此舍颠末。详载于副正府君所与掌令闵公翼洙书。而伯氏在世之日。既修治此舍。欲详其颠末而记之。广考家间文字而未及得见此书矣。故其漏于记者。谨录如右。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僭用拙笔刻揭云谷南涧诗。此亦伯氏之所尝有意而发于记中也。余乃踵成其未卒者。以备异时故事。时即祠宇移建之再周甲。而此舍颠末之搜出。适在今日。是亦可异也已。
月松亭重修记
文义县西二十里梅湖之上。有月松亭。即故处士吴公裕立攸芋也。余尝过此。见山水明丽。林壑邃密。意其为幽人逸士可居之地。而恨未能一造登临。得其胜槩矣。今年夏。吴公之孙晃锡。因其重修。谒余文记其事。余乃不辞而应之曰。公在光海时。谢公车隐居求志。遂卜斯邱而筑亭。取寒水秋月大冬挺松之语扁其楣。与族兄名立分占一唤地。每以小艇往来讲磨。教授生徒。随材成就。又刱鲁峰祠。以寓尊慕。于是乎文之士知有依归。盖其所尚如此。故得之心而寓之物者。必在乎清明之象挺特之姿。登斯亭而顾其名则有足以识其人矣。公殁几百年。亭颓只有遗址。人莫不指点兴嗟。粤自 纯庙壬戌。公之诸孙始克出力重建。自是以来六七十年间。凡再经修改。昔之鞠茂。今焉奂轮。呜呼。余观古今人家子孙。鲜能保有祖先旧业。以至溪山台榭之胜。不为衣食之易。则往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往废而不治。虽以李赞皇之平泉石。裴晋公之绿野庄。不免为他人所有。而惟是亭也历七八世而岿然若旧日面目。其所葺治之方。靡不殚竭诚力。此可见吴门堂构之一事也。于不美哉。虽然为公云仍者。毋徒以修治榱桷为能事。每于登亭之时。对水中之炯照而得前圣相传之心。眄庭畔之后凋而思君子特立之操。则真不负亭名之义。而益有光于先懿矣。盍各勉焉。今于是役也。终始董工者曰晃锡。而所揭扁额。即心斋宋先生之笔云。
晚翠亭重建记
南原之阿山坊。在治西几里。背山面水。地势閒旷。鸡林金氏世居。有讳伟际 明宣之时。登文科官至参议。清名直节为世所推。栗谷李先生尝称以畏友。晚年休官遂初。筑小亭为栖息之所。对树二松。扁以晚翠。用 皇朝少卿徐继申笔揭其楣。与当时名硕。邮筒相酬。至今传诵。壬辰兵燹。亭犹不燬。世传公所著丝笠在其梁上。亭废后始出云。盖亭之革。未详在何时。而并与旧址为他人所占。过者往往指点其遗躅而兴嗟矣。今年甲戌。公之孙居其乡者。合谋鸠财。就公墓下几百武屏岩上。重建三架。距废址相望而近。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第未知华陋广狭。视旧如何。而轩豁爽垲。固无小逊。况其墓前之舍。暗合于朱夫子刘亭之制。则今此堂构之意。抑尤可尚也。噫余观古今人家子孙。鲜能守其先业。虽以李赞皇之苦心遗戒。尚不保平泉之石。而至于亭榭之胜。尤不能永久者。以其有嗣葺之难也。世所称钜室大族无不有是。而是亭也复睹奂轮之美于数百年之后。此可见诸君为先之诚。而推类以往。亦当靡事不举。于不美哉。于不韪哉。公之九世孙前都事宅义。介其宗人鼎义于余。略记亭之兴废颠末如此。旧额曾被观江之厄。今将更请于笔家云。
华阳草堂岩栖斋重修记
惟我先子尤庵先生既卜居此山。构五架书室。始以木皮覆之。后因重建而用瓦。此权文纯公记中所谓精舍。而为先生燕居之室。故书册玑衡枕杖之属。至今一如先生在时。岩斋即先生游息之所也。其兴废颠末具载原记。第未知自是以后。又经几番修改。而堂室间架一如旧制云。呜呼。华阳一区。即我东之武夷也。溪山草木皆有遗躅。凡为吾党之士。孰不爱护。而况入其室。僾然若亲奉謦欬于三丈之席乎。自乙丑以后。独有二舍之岿然。而亦不免渐就荒落。见者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莫不伤叹。猗我 圣上特命复设。 皇庙如古。而赵侍郎秉式适按道。先访此山故事。慨然兴喟曰一体之祀。虽不得举。而忍见先生攸芋之颓圮乎。此实系斯文一事。遂捐俸几百缗。继又发简求助于同志之为管下人。以资重修。事既始而递归。属文义使君金侯永文董其事。几阅月而二舍之榱桷轩槛。无不一新。复见原记所谓不华不陋。依然昔日㨾子矣。苟非赵侍郎之实心尊慕。顾何能有举。而若非金使君之诚心殚竭。亦何以图其终也。金使君即原记所称花山伯金公之傍裔也。此舍此役。又在此侯。亦可异也。工讫赵侍郎托金使君俾余记其事。余固乐闻。而不敢以不文辞。遂略书如右。而恨不得与赵侍郎金使君共登此舍。讲先生之遗绪。而使后来之人。皆有以赵侍郎金使君之心为心也。潭谷宋公尝云草堂庭除左右。尚有先生所植花卉。梨杏梅芍。年年发荣。而今无所存。又云岩斋之蟠桃。已成枝干。而亦不得见。于此可以观守护之渐不如古。可不戒哉。
龙门书堂事实记
沃州之九龙村。即我东之曲阜虹井也。昔我先祖睡翁先生始家于此。当昏朝斁伦之日。既树大节。为群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壬所忤。遂归还田庐。杜门读书。乡人士慕其义辟书斋。请为塾师。于是大阐造士之规。榜谕诸生。使知修己明伦之方。严师弟之礼。每朝参谒请业。卒业必行再拜。且揭白鹿洞规及九容九思等格言。日使观省。彬彬有可观。遗风馀韵。迄于今不沫。今所称龙门书堂。即其所刱也。暨我文正先生岳降在于此地。往来游息。又在此堂。尤为人爱护。 肃庙丁丑建影堂。而书堂仍为斋舍矣。今 上辛未。祠毁而堂存。岿然若鲁灵光。盖堂在九龙之东。隔一冈而近。众峦拱其背而林壑窈窕。大江襟其前而轩楹敞豁。为一名胜之区。而杖屦遗躅。又森然在目。俎豆旧墟。虽为鞠茂。而山川草树皆有精采。每一登临。惕然兴感。如奉謦欬于当日函丈之间。此地此堂。乌可废也。堂有流来财谷。以备修改之役弦诵之资。自辛未以后。郭君炳阳,金君文洪尤致诚力。凡系堂事。靡不用心。且惧后人之不能遵守。属余文记其颠末。以为永久之图。余不辞而书之。仍与诸君更鸠若干谷。设契添助。仿旧规增置名案。以谂于堂中诸人。愿诸君其各守而勿失。用毋负今日之心也。堂中旧迹。有刱设以后名案一册。而 御笔大老碑帖及影堂扁额。祠毁后奉藏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此云。
崇祯皇帝御笔小簇记
此王维七言诗一句小簇二片。即 崇祯皇帝御笔模本也。 显宗癸丑。文谷金公购归燕中。托人绣梓。以其一本奉纳于我文正先祖。藏在华阳山中。今此模传。未知在于何时。亦未知出于谁手。而流落岭外。蔡柳二姓(咸昌人)不识其本事。而只见御笔字。冒称渠祖所得于 本朝。争之不已。莫有能卞之者。一日赍示于鹰山之中。余遂详其御笔所由来。仍藏奉于此。彼皆唯唯而去。呜呼。 先皇遗笔。不入腥膻。而归于我国。藏在华阳。已是异事。而其所模传。不归他人而又归吾家。亦可异也。略识颠末。使后人以为敬守勿失。御笔购得时事。详在金公记。又有文正公所著跋语。可考而知也。丁亥季夏日。陪臣宋近洙谨识。
归晚里先墓祭簿记
清州之东。青川县归晚壬坐原。即我五代祖不谖堂府君衣履之藏。而令人南原尹氏祔。 纯祖甲子。自青川鹰峰左麓。移奉于此。从孙焕箕撰志文。从曾孙𥠧圭撰墓表。志则埋(从曾孙如圭书。)而表则未及竖。今 上丙子。亲尽始行一祭。以每岁十月初二日为定。始有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若干祭田而不足以备粢盛。乃以一麓松楸化铜。增置田宅及祭器。呜呼。三房子孙皆绝而复绍。若存若无。又或飘寓邻乡。不能齐会于一祭之日。念昔文正府君于奉先之仪。靡不尽诚。而尤致谨于亲尽。盖以世弥远则情易忘。情易忘则礼益不及也。是以宽洞,板桥,注山三墓。各置祭簿。以录参祭人。考其勤慢而警责。又记墓田墓直及祭器。以示无穷。此乃他姓所无而独存于吾家者也。今三房之裔虽甚零星。其各惕念而无怠则尚不替吾家法矣。玆仿三墓旧例。别为祭簿一册。首著祭仪。且记墓田宅祭器。以图永久之传。至于参祭之录。姑俟房下稍加蕃衍之日。凡为我府君之裔者。盍与之勉旃也。
浮洞墓田记
英宗甲戌。高祖副正府君皋复于汉师旅邸。翌年二月从葬于水原万义。丁丑既迁大墓。后几年并迁府君墓于清州鹰峰之右锡遁里。又几年再迁于清之北江外二浮洞。始伯父府使公置若干祭田于墓下。以资节荐矣。中间不无墓直辈花销。今 上丁丑不肖以最长房。别为条约。节享之外。每存剩馀。年年取殖。增置祭田。一岁所收。总为数十斛。遂开录于左。俾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2L 页
作契券。以示无穷。祭当止于不肖之身。而此足为异日岁荐之需。凡我后人。其各惕念典守。以奉香火可也。
双清堂重修记
堂之重建。在 肃庙戊子。详见玉吾斋文贞公记文。伊来百八十年间。往往牵补而瓦破木蠹。殆不可枝梧。遂不计赢绌。惟葺理是图。栋梁榱桷之苟安则多仍旧。轩槛窗户之渐弊则皆一新。而或增其旧者亦有焉。以至阶砌垣墙。无不改观。于是乎堂宇永固。门闾增色。十五六世相传旧物。并与天地间造物者之无尽藏而无所隳缺。人称国中他族之所罕有。于不休哉。堂之重修前后凡四。仍而葺者再。易而新者再。而前乎此者辄当九十三年之数。今年干支又值重建旧甲。事若冥会者。诚异矣。仍念吾家数百年未遑之谱。才已竣事。而堂之役亦在此际。是岂非祖先之灵默佑而成就之者耶。涂塈既毕。咸以为不可以无识。俾余记其实如此。呜呼。堂之迹具于前记。今复何述焉。第有一言以谂者。嗣守旧堂。随毁随修。固为今日堂构之一事。而必也顾其名而思其义。毋忝我先祖扁其居裕后昆之意然后。真可为堂构之美。而吾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3H 页
家所传守者亦自如此。盍各勉之。盖是役也。材取于宽洞先垄。而稷山县监益老,长兴府使绮老,清州牧使道淳,荣川郡守秉琮,蓝浦县监秉学,怀德县监秉弼,监牧官徽老各出力。总六百缗。邱木中执钞者如其数。公事员逵仁,适长孙锡九终始尸其事。以底于成。此正旧记所谓赖一门诸贤之助也已。堂前旧有一株松。老大蟠屈。用木撑拄者洽为数架。亦一堂之颜色矣。曩者 宪宗戊申。为风雨所拔。宗党无不叹惜。又复栽植。稍稍成荫。此亦桑梓必敬之意也。玆并识之。
杞菊亭事实记
怀德南有苏堤。前临大泽。周可数里。春水方生。镜面无际。夏柳成荫。秋荷动香。盖一区胜地也。 孝庙癸巳。我文正先生卜居于此。后十馀年。都正公始建正寝。又几十年戊辰。镇安公作此舍。以处远近学子。兼为一家肄业之所。而先生每往来游息。初无扁额。而谓之莲堂。见今杞菊亭三字。即近故黄公运祚笔也。先生下世之六十五年癸酉。正寝尽入回禄。未知此舍果不为灰烬。而数百年间。兴废亦不可记。至今岿然存者。盖我伯父居昌公所重新。而扁额亦其时所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3L 页
揭也。曩在辛卯。堂兄移寓青川。守护者不善检饬。致有渗漏。额字不免朽缺。余于今年春。与诸族仿花树会会旧宅信宿。遍审遗迹。不胜感叹。遂就旧扁。移摹改刻。并与凤谷所撰伟颂而板揭之。修其垣墙。谨其扃鐍。俾不得坏损窗壁。仍记颠末如此。呜呼。惟玆苏堤。即海左阙里也。凡为吾党。孰不兴慕。而况为吾家人者。尤岂敢不思所以堂构也哉。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语曰水不忍废。地不忍荒。为吾文正先生之孙者。其各念之。
  追记
文正先生尝于正寝西。结茅数架。凿沼种莲。杂植杞菊。名以杞菊斋。其后先生归自海上。则斋旧将圮。门下诸人图所以改构。要束已定。而先生亟令止之而止。镇安公实始重建而增其制。覆之以瓦。洎师傅公嗣而葺之。扁以不谖亭。请文于晦谷申公记之。居昌公重新又在此后。而不谖尝为师傅公自号。故岂因旧名揭杞菊之扁也欤。余尝略记亭之兴废。而恨未详其颠末。近始得见申公所述记文而追识之如此。于是乎亭之来历。瞭然如指诸掌。而杞宋文献。庶免无徵之叹。是亦可幸也已。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4H 页
海左阙里四字。即我 纯庙庚申祠堂 赐祭文句。而近故尚书李公时敏笔也。今备记遗迹。特揭王言以侈之。
沃川郡义仓重修记
郡之有义仓。即朱夫子社仓之制也。其设置规约。详于吾先子文正先生之记。盖刱在 孝庙甲午。至今数百年间。不知为几番兴废。而有其名而无其实则亦已久矣。顾刱设之意。亶使然哉。然而岿然一廨。不毁而存。使邑之人。皆知有义仓之制。则亦不害为存羊之义。而官吏既视若弁髦。乡人亦不为己任。比年以来。渐至颓废。见者莫不兴叹。琴君道洙。适以乡员之任。慨然出谋。亟取十面所殖之利几百缗。略加葺治。朽者改之。漏者补之。不几日而工告讫。其事虽小。有关于兴废之机。则不可谓不大。岂不美哉。第窃念自甲午至 显宗甲寅。不过数十年。而已有越视之叹。得光山金公始加擘画而重新。其后又近百年。得黄公而出力增置。今去黄公之世。亦已百年馀。而未闻有如二公之为者。此正吾先子所叹不能无形骸尔我之间者。而能尽爱人利物之心者。果若是之难矣。然则今日徒事仓廒之修治。顾何益于刱置之意。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4L 页
而抑或有能读朱夫子书而好其事者。因此而用意修废。得有如二公之为。则廨廒之存。安知不为之兆也。是为记。
风玉轩重修记
舒川郡治东五里。有所谓龙壑洞。即风玉轩赵公攸芋之所也。盖当壬癸之乱。公自关西转寓于此。相宅于外氏别业。栽竹成林。扁以风玉而居之。燬于丁酉。后十年丁未。归自大兴任所。又复筑屋。更名晚归。若将为终老计。旋以亲志还京城。数年而遭诬狱之祸。旧舍岿然若鲁灵光。至 宪庙甲辰。毁而不能复葺。过者莫不惜其力绌而指点咨嗟者。殆五十年矣。今年己丑。诸孙之居是乡者。始乃鸠功。就遗址重建。不数月而告讫。其间架规模。未知视前如何。而轩槛窗楹盖多增其制。昔之苟完苟合。今焉如飞如革。风玉轩三字旧纸尚存。更为摹刻。以侈堂颜。历数百年得免三灾之厄。以待重新之日。亦一异事也。于是列书当日诸贤诗板。揭之轩壁。并与老槐丛竹。依然若旧时颜色。落成之日。咸称堂构之美。呜呼。公以坡山高弟。所居乡邻。无不化服。至今诵慕者。举有水不废地不荒之思。况其云仍桑梓必敬之心。奚特李赞皇之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5H 页
平泉也。公之十世孙东贤。以其门父兄之意。谒余文记之。余于公文字之役。自幸托名之荣。遂不辞而略书兴废之槩如此。若其命名之义则前人之述备矣。今夫入此室而闻琅琅之响于脩竹之中若隅阳碎片者。此其为风玉。而百世之下。有可以想像焉。惟其有风玉之韵然后。始可语晚归之趣。然则公之晚归。正为风玉之实。盍以晚归之扁。并揭堂中。俾后人皆知公之所以有风玉之名也欤。顾余癃疾。不能膏秣于凤林鹅浦之间。尽得其形胜而铺张之。是可恨也。此距东北十里。尝有建岩祠享公父子。而今则毁云。
四喜堂记
凡人于斯世。忧多喜少。至若短折之类。固不须言。而或沈绵疾病。不知康宁之为何福。又或汩没尘臼。不知清閒之为何事者。殆指不胜搂。彼虽生长寿域而安有寿域之可喜。居在乐国而安有乐国之为好也。吾友夔如与余同庚。而刚强无恙。气貌髭发。视余不翅十年可争。所居月伊山下。溪壑明丽。草树幽夐。左右桑麻。岁且丰乐。每葛巾藜杖。暇日徜徉。翛然有出尘想。所谓神仙不远固如此。而箕畴五福之外。又添一福。天之饷吾友者何其厚也。今年春。新构一小屋。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5L 页
以为暮年起居所。扁其室曰四喜。盖以幸生寿域与乐国。兼有清閒与康宁之福也。走书余记其语。顾癃朽蹩躄。闻不胜歆艳叹羡。遂强起呼草。以备覆瓿之资。余方朝暮俟符。而亦一寿域中物也。将早晏一造。与共四喜。幸得如往岁老星山下五老会。则尤当为吾辈一喜事。于是乎合而名之五喜亦可也。请以是为记。
醉歌亭记
光州之石底坊。有金将军忠壮公之里。我 正宗大王以忠孝二字表其闾。又别定奉祀人主之。地于是乎益显矣。 今上庚寅。诸云仍就其旧址旁建一小亭。扁以醉歌。盖石洲权公尝梦得将军醉时歌一篇。其词曰醉时歌此曲无人闻。我不要醉花月。我不要树功勋。树功勋是浮云。醉花月也是浮云。醉时歌此曲。无人知我心。只愿长釰报明君。其幽明间蟠郁蕴结之辞。当为燕赵悲歌之流。而权公足之曰将军昔日把金戈。壮志中摧奈命何。地下英灵无限恨。分明一曲醉时歌。异世相感。自不禁志士之泪。此地此亭之此名。不亦宜乎。呜呼。将军既抱武穆之冤。其忠魂毅魄。当结而为山河之壮。奋而为风霆之威。见今雕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6H 页
题涅齿恣行国中。若使将军之灵而知者。其必有跐马岛捣江户之气义矣。其果然乎否乎。登斯亭而诵其诗。亦安知无激感而吐气者也。然则醉歌之名。夫岂偶然也哉。呜呼。瑞石在其前而将军之所钟毓也。钓台在其后而将军之所往来也。千载之下。有可以想像。而余顾癃疾俟符。不能一造亭上。酌大斗歌以侑之。以吊将军之灵。只自慨恨于中。遂书此为醉歌亭记。公之孙皆在亭下。而今来谒余文者。晚植,熙文也。
毋忝斋记
高山林君炳奎,炳择。与诸族就其先墓下。作一舍。为歌哭聚族之所。炳择谒余以名其斋。余应之曰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此正诸君堂构之意也。名之以毋忝可乎。曰诺。愿赐一言以广之。使出入于斯者。知有所感发而警省焉。善乎子之言也。余尝闻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士之孝也。所谓立扬者无他。读书修身。不失令名于世而已。毋忝之道。莫有大于此者。诸君固当讲之熟矣。何待余言之赘也。或惰其四肢。或博奕好饮酒。或好货财私妻子。或好勇斗悍。一有忝厥生者。皆不得入此斋。此又不当为诸君忧也。良辰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6L 页
胜日。老少咸集。序天伦之乐事。则韦家花树之会。可以复见矣。不有一膜之私。而惟尽敦睦之谊。则范公义庄之规。可以不让矣。时节省扫。不忘追远之诚。有似乎甄氏之思亭。冬夏诗书。不怠讲习之业。又近于上世之家塾。此皆毋忝中事也。诸君其各勉之哉。
后栗堂记
重峰赵先生旌闾在沃川安邑县之道理洞。过者必式。皆知为先生攸芋之墟。程夫子所谓水不忍废地不忍荒者。其此地之谓也欤。先生师事栗谷李先生。诚心悦服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尝曰栗谷我东之朱子也。诸生不欲为学则已。不然则舍是宜无所学。辟一室扁以后栗。聚徒教授。一以朱子大全语类。日与讲诵。先是倭酋秀吉弑其君。将犯 天朝。先生上疏请斩其使。以奏 天朝。及秀吉入寇。先生释经而起。倡率义旅。殉于锦山。而从者无一旋踵。此皆堂中人也。自是数百年。堂之废兴无常。盖先生之刱始在栗岘。距此为数里弱。自栗岘几迁而定基于方谷。取近先生衣履之藏。今 上己卯。本孙与多士。咸以为不如遗墟之所在。遂合谋鸠功。移建于旌闾之傍。并与绰楔而岿然于桑梓之里。凡先生所过。虽寻常杖屦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7H 页
之所。山川草木尚有精采。当为后人之爱护。矧玆薖轴之址藏修之室。恍然若謦欬之亲承者乎。呜呼。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以成其终始。此三者实栗翁所以继朱子之学。而先生之服勤而从事者亦此也。世之尊先生者。只知先生之节。而不知先生之学。故吾先子有曰不读春秋。不知先生之义。不读朱书。不知先生之学。为本孙与诸生之出入于堂者。无徒以遵守旧舍为能事。必相与读先生书讲先生学。溯以究石潭传授之诀。此真为此堂事也。尝闻先生虽造次必诵击蒙要诀。至于逆旅。爇松明誊传于人。此可见先生江汉秋阳之意。而亦可见诲人不倦之一端。愿诸君以先生之心为心。先从此书而熟复不懈。每于月朔。齐会轮讲。定为课程。则庶乎得其门而入矣。诸君其各勉之哉。有 宣庙教谕书一度藏奉于怀仁之后栗祠。今移奉于此。其勒石建阁者。尚在祠之旧墟云。曩在落成时。属余记其事。而非其人未即副。居然馀十年。先生九代孙天植堂员某某。复申前恳。不敢终辞。略识如此。尝与芸窗溪云二公一宿于堂。娓娓道高山景行之思。每拟更造。以续旧践。而人事多故。已有存没之感。余与金公亦皆癃病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7L 页
相怜。无以从心。只有叹恨于中也已。
恒斋记
同郡金学新从余游久。殆若逐臭者。一日请名其所居室。以备弦韦。余忘拙书赠恒斋俾揭之。学新继以一转语苦恳。今年壬辰。相与守岁于老星山堂。复申其说。学新真可谓有恒人也。呜呼。耕稼樵牧。士之恒分而学新有之。读书敕身。士之常事而学新有之。何待余言。然邹夫子之言曰。苟无恒心。放僻奢侈无不为。无恒之害。一至于此。可不惧哉。此固不当为学新忧。而操存舍亡。惟在毫忽之间。苟不能恒存敬畏。则或不免渊沦而天飞。焦火而凝冰。此又不可不知也。学新起而谢曰。此当为一字符。敢不佩服。于是乎记其说以贻之。
杏亭河公 (镇兑저본에는 없다. 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보충하였다.) 旌闾记
晋阳府故有笃行孝子曰处士河公镇兑。生于 英庙丁巳。殁于 正庙庚申。乡邑莫不惜其泯没。举至行屡吁营府。公议久而未已。今 上辛卯。迎显 跸路。始蒙旌褒。乌头赤脚。岿然煌煌。过者式之。皆知为孝子之庐。 朝家孝理之政。于是乎无憾于存殁。呜呼盛矣。公以根天之孝。六岁而孤。事母夫人五十年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8H 页
如一日。滫瀡温净。靡不竭力。当癠忧危㞃之时。尝粪血指。冒霜雪祈星斗。自为文以祝。言出至诚。竟获神佑。遄复天和。克享八耋而终。公年已不致毁。而守制如礼。衰绖不脱。姜桂不进。后值丧馀。哀慕如袒括。推而及于奉先敦宗。亦皆随处殚诚。自幼至老。群行焯焯。夫孝者人之所得于天而人欲汩之。丧其秉彝者。滔滔皆是。公乃全其恒性。上以得神明之孚格。下以得人心之推服。终有昭代阐发。俾百世钦诵。所谓至诚感神。不其然乎。余尝见心斋先生所撰墓志。服公之名久矣。今其五代孙宗植。来谒以旌闾之记。追念先谊。不敢以不文辞。遂略书平昔所感者如此。若其学问之力。自有不可诬者。而玆不须赘云。
霞谷精舍记
沃川郡西北。有飞霞谷。处环山下。自增驿山回路转。缘溪涧曲折行数里得一区。山高而谷深。泉甘而土肥。渔樵足以为乐。桑麻足以为生。真幽人逸士可居之地。当与邵南之桐柏。李愿之盘谷相上下。宗人秉哲重吉。自怀德之妙洞。始卜筑而乐之。构小屋为起居所。林园町圃。极其萧洒。葛巾黎筇。逍遥其间。翛然有出尘之想。教诸子甚勤。诵读不绝于四时。间又课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8L 页
指叱角。俾不失其宜。盖重吉自蚤岁已知有人事之本领。持身处家。皆有一副规模。尤致诚敬于奉先承祀。乡邻宗族咸一口称之。其隐居行义如此。故得全清福又如此。天之饷君。宜其厚也。所谓霞谷。即一山间僻陋之巷。而重吉居之。于是乎人知环山之有霞谷。其可曰人得其地乎。地得其人乎。请以是问焉。
从好斋记
圣人有言曰富若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曰富贵于我若浮云。盖富与贵固圣人之所不辞。而既非人力之可求。故视之若浮云而安于义理。以从其好。然则圣人何尝有求之之心。而特以此垂训。以戒不义而求。至于浮云之视则又不翅不可求而已。是岂夫夫所可办得耶。噫滔滔者皆钟鸣漏尽而不知止。甚至有吮痈舐痔而不知为羞耻事。此何足与语夫子之训也。族侄秉学。早年登科。鹏程万里。骥步方展。苟欲求之。清宦膴仕。皆吾倘来。而未尝营营。惟急于奉檄。低佪数年。只为养亲之计。而亦无薄淮阳之意。此已难矣。而旋遭风树之感。又见时事之变。则不复有青云之思矣。遂以夫子之训扁其居曰从好。要余广其义。余闻而嘉之。以为从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9H 页
好之为好。君既自知。余何赘哉。第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论人当于晚节。惟君无忘今日之所好。以遂初心然后。真不负圣人之言而无愧乎斋之名矣。君且勖之。
讷庵记
朴君起震以其大人言。谒余以所居室讷庵记。余尝闻夫子之言。有曰强毅木讷近仁。又曰敏于行而讷于言。盖木讷故笃于自修。无一毫循外之意。此所以行欲敏而言欲讷。讷之义大矣哉。其所以名者。岂不以是也欤。余与其大人一遭邂逅。得其所存矣。以木讷之姿。有自修之工。宜其为讷庵主人。既知其入头而揭之楣。又何借视听于聋𥌒也。虽然第以上所称无循外之说。归而告之。晨昏之际。听其印可而示之。余亦为弦韦之资。
勿斋记
勿之义大矣哉。圣门之单传密付。固非人人所敢儗。而至于程夫子箴戒之辞。则当为初学之指南。故朱夫子编入于小学。凡有志学者。亦舍是而于何所入头哉。郑君元泽早肄功令业。不利于成。去之。遂专意寻数之工。博极群书。靡不淹贯。老白首矻矻不已。其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69L 页
好学之意。第未知与李初平何如。而若在程夫子之门。必得尤可爱之目矣。惜乎穷不能存。屈首作村秀才老学究之业。余每以横渠先生四益说勉之。君尝名其室曰勿斋。以示其志。又仿古人座右铭。属余识之。余方癃疾甲管。无以副勤意。且念君既自知其要。有此终身佩服之符。又安用赘为。惟君益加淬砺。勿渝平昔自守之志也。仍窃念君家以吾先子门下。偏被一番人睢盱。几陷辛壬祸阱。而毕竟树立为世所称。至于今六七世。世修旧好。近又与吾居在邻闬。朝夕源源。见其儒雅。自有一副成规。不规规于时人追附之场。惟读书求志。是尤可尚也。于是乎书为勿斋记以贻之。
莘谷丙舍记
顺兴安氏之居带方者。皆出于文成公后 赠大司谏讳贵行。至今为十四五世。子姓甚蕃衍。其所居白波之里莘谷之原。有族位之葬。而大谏公居最尊。每岁十月之日。仿家礼一祭于墓。遂就墓前几武置斋舍。祭之日诸族咸聚于斯。以致如在之诚。盖墓有斋舍之制久矣。朱夫子守南康。为刘凝之墓。亦尝作亭以防樵牧。况为人子孙者。于其祖先衣履所在之地。
立斋集卷之十二 第 270H 页
所以谨汛扫敬瞻护者。尤当如何。此墓舍之所由设也。嗟夫常人之情。远则易忘。久则易忽。故圣人以追远为民德之厚。而安氏之能致力于久远者如此。从玆以往。虽百世之远。亦当守而勿替。推以及于敦宗睦族之谊。则是所谓归厚之道。而真不负圣人之训矣。于不韪哉。大谏公蚤登文科。值 端庙逊位。屏居不仕。 正宗己未。以大臣言特加褒赠。事载文敬宋先生所著显刻。公之后孙时任。属余以斋舍之额而并记其事。余亦公之弥甥也。不敢辞。遂忘拙谨副以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