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杂著
杂著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副正府君性严有法度。气宇轩昂。器识宏远。 肃庙丙申。因筵臣言有录用先正嗣孙之 命。副正府君遂除寝郎。时府君二十九岁也。
副正府君丰貌伟干。人自畏惮。尝以延安府使至铜雀津。遇高阳居尊行。下马迎拜惟谨。舟子后常语人曰吾阅人甚多。而高阳宋生员第一可畏。人问之故。曰能受延安进赐之拜。岂不可畏乎。
副正府君屡典郡邑。著有声绩。临事剖决如流。未尝少有淹滞。达村公尝言从氏在淳昌时往候。则淳邑素称剧务。又值公屡日违和。簿牒堆案。词讼盈庭。而公即左右酬应。片时即了。无不中理。后入镇岑。镇不过斗小而尚多稽迟云。盖淳昌即府君任所。而府君从弟徵相时涖镇岑也。○达村公讳砺相。府君季房从弟也。
英庙戊申。麟佐作乱。将指日犯 阙。副正府君日必加鞍于马。使健奴等候。盖将随奇奋义也。与从叔父宗庵府君谋振义旅。率如干丁壮。将赴本县。旋闻难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副正府君屡典饶州。而未尝有一毫私计以矫救弊痼。周恤贫穷。为一副规。故解符之日。囊橐萧然。短婢辄乞诸邻以供之。而家人或至屡空焉。
副正府君才局。人皆期以大试。而枳于郡邑。竟未免抹摋。侪流惜之。时诸家贫不能自存。籴逋或至数百斛之夥。而府君皆料理办纳焉。
苏堤旧宅回禄。在于 英庙癸酉。旧迹殆尽入煨烬。可胜惜哉。其明年副正府君下世。曾王考始于丙戌重建。至今苏堤正寝。即其时所建也。(祠堂及 御笔阁。丁卯外厅事营建时改建者也。尝闻祠堂旧在即今祠宇后稍高处云。)尝闻曾王考自京城趁忌日还第。路中遇雨。上衣尽沾湿。无他换着。婢辈以所沾衣乾于炭火。因此火起。重建时家材。皆取园中老柏云。
文正公堤上始卜。盖在 孝庙癸巳。而旧舍营建似在 显庙辛亥壬子间。文正公自华阳归见。家制稍宏。责同知府君。府君曰有子五房。不得不以此间架然后。可以容膝云。○今重建正寝。一依旧制云。(外厅事回禄后。未遑重建。 纯庙丁卯。伯父始营建。而视旧稍增间架。曾闻旧厅事在今祠堂墙外云。)
诸房皆分户。而亦不时还入宗家。故虽分户之时。必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莲亭之刱。在 肃庙戊辰。盖文正公自癸亥致仕以后。自华阳还苏堤。多住南涧精舍。镇安府君营建此堂。以处四方来学者。兼为兄弟肄业之所。校理府君作伟颂。后伯父改建。而以黄公运祚笔揭杞菊亭三字额楣。
沃川九龙村。实文正公遗址也。 英庙辛未。有李裕身者。以异趣之人。肆然入葬于局内至近之地。副正府君不胜愤迫。累发于知旧间书札而竟未掘去。盖其入占也。龙村诸郭。实为周章引入。亦可见世变之一端也。
从高祖侍直公号椒邱。性简亢清高。常不欲副正府君之就仕。苟有公家所办。一毫不取。尝过女婚。只用勺水而不报。故副正府君亦未闻知云。
椒邱公尝为侍直。人或劝之仕则公曰吾家所着帽。常欲碎之。吾岂着此不似之物乎。盖自黄巴以后。师傅府君诸昆弟或有除拜。一未尝就职。而副正府君以为不可世世辜 恩。遂出而从仕。故公意常不满。其简洁孤苦如此。
椒邱公才艺文行。甚见称于人。北轩金公尝诩以翁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戊申之难。乡人相曰吾们所恃。惟盈德进赐。而此进赐当勤王矣。忠州生员可以往依云。盈德即副正府君前任。而忠州生员。指风翁公也。
伯父尝以不谖府君以下四代文字。谒于性潭先生。先生以为副正公文字。不可草草。久未撰成。而先生奄弃后学。并与行录而无传。
曾王考尝誊出不谖堂晦窝两世遗稿。合成七册。而遗佚无传。不肖广搜。仅得五册。又有乱藁中未及易纸者谨藏之。
副正府君自延安递付京司。旅宦四载。竟殁于旅邸。以乙亥二月十五日。窆于万义文正公墓右麓。 正宗戊戌。又迁祔青川。(锡屯里尚传旧圹。)后又迁浮水洞。
英庙己巳。副正府君以广兴守。横被人嘱告谪镇安。而府君略不分疏。人或劝曾王考击鼓讼冤。而府君亦力止之。(详载府君所著月浪录。)
副正府君客馆皋复。凡百罔措。而某洞赵直长某素所亲近。家颇温。自殡殓以至返葬。尽诚出力。○后其孙穷不能存。来托吾家。
曾王考日以探赜书籍为事。虽在朱墨倥偬中。未尝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曾王考手迹甚多。而尽散佚无传。至今传之者。亦有略干誊本册子。
曾王考晚年用工。专在礼书。尝有所编三礼通编,家礼会成二书而皆无传。吾家文献之遗失至于此。可胜痛哉。略干笏记仪节等帖子或小册子尚传焉。(三礼通编。后闻在潭上觅来。)
吾家书册及传来旧迹。宗家辛卯春移寓青川时。皆依旧藏奉于堤上旧宅矣。其后渐致散佚。今无一存。八世宝藏。扫地无馀。此不可使闻于人者也。若干书籍。新村从兄多有收贮者。从兄不幸早夭。亦皆见佚。○英庙丁丑。文正公缅奉时。曾王考殚致诚力。实屡世未遑之事也。
曾王考时家势甚剥落。箪食屡空。而曾王考处之裕如。未尝以是经心。惟静坐看书。祖妣俞淑人时以浊醪一碗进之。曾王考亲摘园菰以为肴云。
曾王考视同堂诸弟。无异同气。或亲自教育。而性潭先生幼而孤。最蒙抚育之恩云。
曾王考于荣涂。一切澹如。再典郡邑。每存八十日之计。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吾家曾王考行人称十焕。盖指才艺之超伦也。诸公皆不能享寿。而性潭先生独享大耋。
十从行中。性潭先生才分则小逊。而向学诚勤。亦非诸公之所及。其于做读之际。不明则不措。或至竟日思索而不已云。
文正公缅奉时。会下殆数千人。曾王考不遑吊哭。凡百皆委之王考。其所接应周旋。莫或有违。远近来观者。莫不动容啧啧。屏溪尹先生亟称之曰吾党之幸也。王考时才弱冠矣。
曾王考尝卜禹姓无育。其墓在怀德三政洞。伯父为置略干祭田属其侄。俾不绝香火。
吾家世守清寒。而高祖考曾王考居官一以济恤为事。诸族实赖之。王考亦遵而勿失。尝在京邸。寄书伯父。勉以接济。仍使得沃川郡牟粜。以为糊口兼恤诸族。此是辛丑年事也。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王考初年。家势益无馀。王考为课业住山房。祖妣卖婚时资妆业农稍广。及秋所收不些。而王考归即为纳诸家逋籴。以牛马尽输县庭。祖妣晚年每道此事于伯母云。
大田副率宅尝多未炊时。自苏堤每食必分送一器饭。以至衣裳亦分之。
伯父晚年。始置小庄。秋收几至百许苞。伯父见秋收记簿而叹曰。吾得罪祖先云。
伯父性度疏旷。处宗族极其敦睦。待乡邻极其款厚。人到今称之。
伯父幼时。一家诸公多会莲亭同业。诸公亦皆儿少。时或游戏。老奴某甲即副正府君所使者也。辄正色规之。诸公甚惮之。尝从后园摘果。恐某甲见之。必使一人伺之。又作读书声以闻之云。
余儿时尝见一家诸长老。每于朔望。来参茶礼。其齐会也。皆逐行序齿。秩秩有序。言论风仪。济济可观。衣冠甚朴野。夏则多着木绵氅衣。罕有布苧之服。冬则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每月朔望。一家诸长老以下。冠童齐会。参茶礼讫。退坐厅事。谈笑融泄。或终日或半晌。古人花树之会。复见于吾家矣。○为待齐会。故每参礼。必稍晚行事矣。每见文正公忌祀前一日。诸长老坐厅事。使善书者盥手修祝。诣尊者准看。修祝时无敢喧笑。
每于三月十九日祀罢后。分定青川墓所四名日祭官。书付敬直堂壁上。以为轮次起送。(苏堤小舍廊敬直堂也。)
我伯母李夫人性严有法度。有大丈夫规范。身不设惰慢之容。口不出谐谑之言。每以小学中张公艺,柳河东家法。勉戒家人及宗党。
伯母一遵伯父遗范。待宗族务尽敦睦。奉祭祀务尽精诚。闻人贫不能婚葬。皆极力助之。至于酒果之具。脂粉之属。亦皆随存助送。
每于忌日。必亲执蠲洁。老而靡懈。虽朔望小祀亦然。忌日未尝解衣而卧。必达晓不寐。虽大耋之年。亦如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及讣闻。宗党哭之曰一门无所归。乡邻叹之曰女士丧矣。
我先君孝友甚笃。事俞夫人常作婴儿戏。欲亲之笑。俞夫人常呼以爱童云。
事伯氏如严父。又未尝一毫营私储。伯父多在任所。悉以家事付之先君。先君御婢仆严而有法。婢仆等皆不敢怠慢云。
侍直公宅在丹崖。监役公宅在卓昆。皆堤上咫尺也。侍直宅至进士公时遭回禄之灾。还居苏堤。
进士公丧后。两世夫人亦次第下世。我叔父为后而未及成长。主祀无人。每忌日节日。必自宗家设行。
堤川公讳继相。于性潭先生为再从叔。年齿则少先生六七岁。而先生事之惟谨。见其至必下庭而迎拜云。
门内尊行长者之来。必下庭而迎拜。去时亦下庭而拜送。此是吾家家法。而近日渐不如古。于此亦可见家风之隳矣。
吾家苍头不得入中门。此是文正公遗法。而至我伯父时。虽不能一遵旧规。亦不得以赤脚短犊鼻入中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辛酉壬戌年间。伯父自堤上移寓于榆湖。(怀德东。)戊辰春还旧宅。(榆湖别庄。己巳伯父下世后始卖。)
余自七八岁。受育于从嫂。而未尝以手授受。必置于席。(及其笃老。始或手授而曰。恐少辈视以为法也。)
余与从侄迎妇之初。伯母每使夫妇相拜。
我生家高祖诸兄弟。俱有文行。为侪友所称。而皆不幸早世。
生家曾王考自号閒圃。晚年卜筑大觉洞。又称大觉农夫。性度坦旷。不事修饰。不设畦畛。性好施与。虽甚清贫。而同堂之家有待而举火。随得随散。不少留储以为后日之计。曾王母李夫人亦承顺无违。
曾王母妇德甚备。闺门之内。恒如治朝。动止有法。又未尝蹇裳露袜云。
閒圃府君有疾。四载沈绵。气力渐销。一日昏塞。从祖学生公断指注血获苏。以延半年。
监役府君峻洁恬饬。不踰绳尺。见人不善。殆不欲正视。性严有法度。不肖等幼时或在傍戏笑喧聒。辄严加叱责而曰。幼时任他则长必放肆矣。
生家伯父实五世小宗也。一岁之内。忌祭节祀殆无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伯父守分谨拙。虽极贫乏。未尝以是经心。亦未尝向人费乞字。虽婢仆贱隶。未尝遽加叱责。必温言以谕之。盖恺悌谨拙。近世罕有如我伯父。此实乡邻之所公诵也。
参判府君天禀雍容温厚。与伯父相类。仲父性度峭峻而亦甚坦易。
诸父府君孝友甚笃。事亲承颜顺志。极其怡愉。家素清贫。菽水每患不继。而必尽心供旨。
余儿时每见诸父相会。必谈笑融泄。夜而忘寝。寝必联枕共衾。
诸父府君随分固穷。未尝有一毫非义而取于人者。此盖我家世守之规也。
伯父尝谓子侄曰。汝等何不喜跪坐。跪坐不但为捡束。凡坐法便稳。亦莫如跪坐。
祖考妣笃老而未有岁月之制。参判府君竭力准备。又于丙戌春。卖家鬣亲往黄涧。贸来板材。时柭(一作板)卖令泉丘木。营建斋舍。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先妣治家有法。虽甚贫乏。至有绝粮之时。而必存瓶罂中不虞之储。以备不时宾客忧患。
每亲自井臼之时。不肖等在襁褓则必纳于筐箱中。使不得踰阈跌仆。其备经酸苦如此。
仲兄嫂之初来也。余时才十岁馀。一日仲兄嫂栉梳余发。参判府君见之。大加惊责曰。嫂叔安得无礼至此乎。有所授受。必使置于席。不得以手授受。仍念昔睡翁府君至从侄砥平公家。见姑与女婿狎坐。男女授受。奴仆入内。愕然而叹曰。吾家礼法。何渠遽坏也。吾家家法如此。
不肖儿时。参判府君甚钟爱之。而教督之严则未尝假借焉。
余妙时语及族亲尊行。偶字呼某氏。则参判府君大加戒责曰。一家尊行。安得若是不敬。况吾家法不得如此。必使称某宅第几叔第几兄。
一门徽迹
吾家笃守先懿。谨拙雅饬。自不失法门绳尺。而若其文行表著。为世艳称。玆敢略叙于左。而后生謏闻。不敢一一著录者。盖出于秦无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宋正相字洛仲号椒邱。 肃宗辛未生。性刚方峻洁。操执苦高。妣尹夫人尝曰吾不愿此儿登科。盖惧其劲直之资。易触祸机也。穷居素履。至老愈坚。周甲之岁正月。拜四山监役。二月移翊卫司侍直。皆不就。人或劝之仕则辄曰。吾家所着之帽。吾欲毁之。吾岂忍着帽乎。聘于北轩金公之门。金公甚重爱之。每谓翁婿间知己。工于笔法。尤善细楷。 英宗丙子卒。年六十六。从侄性潭先生述行状。
宋英相字治卿。 肃宗庚辰生。监司以既承世德。且蓄内美荐剡。 英宗壬辰十月。拜 宁陵参奉不就。以寿升佥枢。 正宗丙午卒。享年八十六。
宋得相字子良。 肃宗丙戌生。性恬静淡素。有脱俗出尘之想。文行夙著。为侪友所推重。外舅巍岩李文正公甚期许之。 英宗丁未卒。享年二十二。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宋焕星字五以。 景宗壬寅生。 英宗甲子魁生员。器宇轩敞。才学超迈。又工书隶。尝以懵经为耻。念书多知。壬申除 贞陵参奉。乙亥除副率。参讲 胄筵。精透奥义。季父云坪先生闻而嘉之。丁丑卒。享年三十六。
宋焕濡字永仲。 英宗乙巳生。巍岩李文正公外孙。癸亥卒。享年十九。姿禀清秀。才艺超越。自童丱文学夙就。已为士友所推重。世所称十焕。公其一也。配延安金氏相虎女。以公下世之明年甲子下从。以贞节命旌闾复户。
宋焕德字彦明。 英宗戊申生。监司以卓彼经术。遹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宋焕经字六以号卧云。 英宗丙午生。文章鸣世。笔法精妙。虽大篇巨牍。随手成文。往往为人所传诵焉。才艺过伦。言论动人。有凌驾之气。故多忤于人。终未免坎坷。 正宗丁未卒。享年六十二。
宋焕昌字汝克。 英宗辛亥生。与伯氏文敬公晚犹同居。相与勉戒。孝友笃至。操执清苦。不求人知。文敬公每以同气知己。倚毗甚重。 正宗乙巳。特 命除职。吏判李命植将拟斋郎。吏郎曹允大沮之。吏判上疏引咎。 上命配允大。而 命西铨除职。二月拜洗马不就。旋拜 明陵参奉。丙午换教官差假注书。己酉拜连山县监。庚戌卒于任所。享年六十。文敬公甚痛惜之。
宋焕铎字汝循。佥枢公庶子。 英宗己巳生。雍容简洁。谦谨自牧。性又至孝。佥枢公疾革。割指进血。得延数日。遭私亲丧。年已衰老而执丧尽礼。三年不脱绖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宋益圭字士言。 英宗庚午生。恬雅恺悌。不以事物经心。才艺敏捷。文华夙就。癸巳与伯氏府使公联榜生员。 正宗庚子卒。享年三十一。出为从叔父后。实侍直公孙也。所后妣郑氏早寡而性又偏隘。往往有至难堪处。而公辄承顺无违。丘嫂俞氏早育。公尝分其乳。又幼失慈颜。实赖俞氏抚恤之恩。故视丘嫂如慈母。而俞氏独处或卧时则未尝踰阈。其严于礼率如此。此盖我家家法然也。
宋学圭字子绍。 英宗癸未生。天姿精秀。才器凝深。与伯氏文简公同事过斋金先生。期望甚重。 正宗癸丑卒。享年三十一。文简公甚痛惜之。
宋三圭字景容。 英宗丙戌生。孝友笃至。考寺正府君疾革。断指进血而获苏。以延半年。工于我东谱学。人家阀阅世德。如指诸掌。尝抄集姓谱。编成累卷。 纯祖癸酉卒。享年四十八。
宋麟圭字瑞应。监役公庶孙。 正宗丁酉生。自幼受业于文简公。长益服勤。事之如父兄。文简公甚诩之。天姿雍容谨饬。文学亦夙就。及殁先生甚嗟惜之。 纯祖丁卯卒。享年三十一。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宋昌洙字平述。 纯祖壬申生。幼而颖悟。才艺过人。自受千字时。不待人劝督。一过目辄记。是以文华夙就。涉猎经史。遍及诸家。该洽淹博。虽老师宿儒。皆以为莫及。而亦不屑公车业。以质弱气短。不能久于成声咿唔。每静处杜门看书。潜心玩究。昼而继夜。虽盛暑未尝暂废。实有人不知之趣。肌肤玉雪。过于清羸。人以是忧之。庚寅丁内艰。公以遗腹。恒存至痛之心。惟慈氏是赖。极其怡愉。至是任情哀毁。壬辰闰九月竟不胜丧。享年二十一。自在童丱。亲戚知旧之期望甚厚。及其讣至。莫不悼惜。
三政说
三政者。有国之大柄也。国初建设之意。何莫非民国便宜之制。而复何挽近以来。百弊滋生。生民之日就涂炭。究其源则皆三政之为祟也。以言乎结政则赋税已是不均而徵敛从以无常。计版之时。取其剩焉。则官况亦出于这里。出税之际。高其价焉则吏逋尽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沃川郡乡约说
吾友朴仲居读书好古。既谢绂寻乡。嚣嚣自乐。而每以乡俗多贸贸为忧。慨然有丕变之志。尝语余曰盍以朱夫子增损乡约。导率乡人。如栗翁之海州也。余顾不敢。而妄有所慕效于中则亦久矣。上年冬。适改修司马案。各出力修契。用乡约仪著为节目。不以生进为拘。必择一乡之望。请都副约正及直月。定以春秋行之。乡约之行于司马所。亦有其义。盖此所为一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约条
孝于父母。友于兄弟。睦族交邻。择友亲仁。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读书习礼。导人为善。(右第一条相劝)
持身不谨。行多踰违。箕踞跛依。衣冠不饬。放手掉臂。步履不正。不好学问。不修事业。无故出入。止务閒适。纵酒喧竞。博奕杂戏。营私太甚。损人利己。专务进取。不恤馀事。干求于人。侵苦村民。受人贿赂。图嘱官府。不斥异端。沈惑杂术。发人私隐。谈人旧过。发言无信。欺罔他人。恃强凌人。自高卑人。(右第二条相规)
拜跪进退。不失礼仪。请召迎送。各随尊卑。(右第三条相交)
水火相救。疾病相问。孤弱相资。贫乏相助。(右第四条相恤)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易兑之象曰丽泽。君子以。朋友讲习。按兑之为卦。两泽相丽。有交相滋益之义。故君子观其象而为朋友讲习之益。盖友也者。友其德而相观而善者也。辅之以仁者。朋友之滋益也。切磨箴规者。朋友之滋益也。先儒谓天下之可说。莫若朋友之讲习。非朋友讲习。则虽曰为学。将枯燥生涩。无可嗜之味。危殆杌隉。无可即之安。必从容论说以讲之于先。又切实体验以习之于后。心与理相涵而所知者益精。身与事相安而所能者益固。然则朋友丽泽之益。不其大乎。吕君圭尚文辅志于学。不役心于外。与我小孙昌宪同其寝处。联床课读。今已数年于玆。非时觐乎亲。未尝一日去书。时或就余问字。其所资益。又不但为小孙之讲习已也。余故书赠丽泽斋三字。以寓相资之意。又为之说以广之。文辅乎。毋徒为墙壁间标榜之具。必顾其名而思其义。相与终始讲习。用无负老夫之望也。苟如是也。其为阿孙之益者。抑当为君之益矣。此所谓丽泽相滋之义也欤。既以是勖文辅与小孙。仍又为之自警云尔。
赠安学鲁(致洙)说(乙未)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尹教傅父在母丧中许嫁说辨
宋子大全答朴玄石书
二十三年而嫁之说。谨闻命矣。惟鄙意则每疑经文所谓父卒则为母三年。自是父卒后为母之常礼。未见其必欲别于父卒三年内母卒之文也。其所谓则字。正对下文父在为母期之文。此则何尝有他意也。疏说欲證成此意。故必引有故二十三年而嫁之文。曲成左验。自常情言之则似是节上生枝。支离蔓延之说也。然勉斋续撰通解时。既已收录此疏。而又引诸经文而曰。并此条通用互考云云。窃谓其服既除则虽曰心丧而自是无服之人。故可嫁而无嫌也耶云云。老先生及勉斋之取此疏。其意或出于此耶云云。
上段曰无嫌也耶。下段曰或出于此耶。此皆因疏说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野服图说辨
宋子大全有野服图说。载于杂著。而旧集经礼问答中衣服制。有曰附野服图。注云出于遂庵宅。大全所载若是分明。而旧集之曰附曰出于遂庵宅云者。果何也。若非先生所著则何以见出于先生文集。而以出于他手者。附之原集。亦何凡例也。恐当以大全为正。故尝于类选时。依大全例改其篇目。直书以野服图说。未知得免僭妄之科否。丁亥仲春日识。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又按遂庵书。又曰鹤氅有大小二制。大者如袍。小者如挂子。所谓如挂子者。似是对衿团枢。所谓如袍者。似是两衿相掩。用小带结之。而又曰先生所着。即如袍之制云。则鹤氅之制。亦未见皆必用对衿团枢。而崔鹤庵语录亦曰对衿团枢则有不敢质言也。大抵真像野服之制。分明可證。岂此图或因鹤氅而误传欤。
家戒
每日早起省亲。拜谒家庙。洒扫室堂及庭除。
整齐几案。书册无或参差不正。
正衣冠危坐对案。随意看读。或临帖习字。无或怠惰放肆。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见门内尊行。送迎必下堂。凡拜候惟谨。言辞必恭。
见执友尊长。送迎必出户。
对人不出鄙俚之言。勿设怠慢之容。不可喧闹杂乱。
勿言官长得失。
勿言校院是非。
勿言知旧瑕玼。
勿言妇人美恶。
言语必安详。步履必徐缓。
衣服饮食。惟妇人是在。非丈夫所可与也。
御婢仆必要恩威并行。而当主恩胜于威。凡有所与。不患小患不均。
闻人有丧。近即往问。远即替唁。庆贺亦当如是。吊哀尤加致意。
闻人忧患疾苦。皆当极力救护。虽疏贱亦如是。
示从孙道宪
置祭田。必立约闻官。不得典卖。古人奉先之心。虑后之意。深且至矣。我文正府君尝置祭田于板桥。而别有记簿条约。纤悉分明。示之无穷。至今八九世。遵而勿失。此又吾家法也。余以孤露馀生。蒙荷 国恩。猥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立约
一。此田土既非典卖之物。则不必用文卷。只此记簿凭信事。
一。宗孙如或不遵约束。虽有典卖之端。诸房另加晓谕禁断事。
一。宗家如有纾力之道。择诸房中勤干者。使之看捡。逐年随所收作钱。以为添补事。
一。宗家亲尽后。最长房当迭掌。而每年十石式除出。以备祀需。馀石几何。以为补宗之资。待诸房亲尽。并为墓田事。
正至生朝。家长寿贺仪。
先设主人坐席于正中。○丈夫处左西上。○妇人处右东上。皆北向。长幼为序。○共拜家长。○子弟最长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余生朝儿子每设酒食。家间长幼咸集。遂仿温公杂仪。定为仪节如右。礼毕因使少辈中一人读小学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及杨肆州语。当倍悲痛。虽有程夫子之语。而既非置酒张乐。则略行此等仪节。或不至大悖否。
正至生朝家长寿贺仪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乡约仪节
约正,副正,直月俟于乡校。○同约者序齿立门外。东向北上。○约正以下出门。西向南上。(约正与齿最尊者正相向。)○揖迎入门。○至庭中。北面皆再拜。○约正升堂上香。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受礼如仪者。凡拜尊者。跪而扶之。长者跪扶而答其半。稍长者俟其俯伏而答之。(按扶搊策。退溪以搊策谓未详。或云小垂俛头谓扶。)
朱子大全乡约条序立位次。自门外至庭中。约正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序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揖就座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尊者谓二十岁以上。○长者谓十岁以上。○稍长者稍少者。谓上下不满十岁。○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幼者谓小于己二十岁以下。○皆于约正之年推之。
南涧精舍会讲仪节
当中主壁设讲长座。无讲长则虚其位。○诸生分东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龙门书堂会讲仪节
设讲长座于北壁下南向。(讲长不在则虚其座。)年高者序齿坐西壁下。向东听讲。置书案于讲长前。○诸生东西序立相揖。(不得喧閧戏笑。)使善读者一人就书案前南向立。抗声读法。(白鹿洞规,九容九思。)诸生以次诣书案前。再拜读所讲书一篇。讲义讫再拜退。(讲长不在则无进退拜。)讲毕诸生分东西序立如仪。○读法者就书案前立读训曰。凡我长幼。各相劝勉。忠于国孝于亲。内睦于闺门。外比于乡党。胥训告胥教诲。无或愆堕。以忝所生。○读毕降就位。与诸生在位者皆再拜。○十岁以上成童者。虽不在序立之列。如有自愿。亦许读所学书。以为劝奖兴起。
东游小识(戊辰)
怾怛之胜。不但名于国中。唐人亦有生高丽之愿。则谷云所谓天下第一名山。果非虚语也。生此东方。不见此山者。顾何以异于泗州人之不识夫子也。若蓬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往还四十八日。周游二千馀里。自发山行。意思飘然。恍若神游于玄圃阆苑之间。回视家乡。仙凡迥隔。无一毫眷恋之意。自以为涤尽尘世间肠腑。而虽安期羡门之属。亦不过如此而已。才到平昌则更无馀事。只有归心。日行百里。犹不知劳。荤血脂膏。依旧烦敲(一作歊)。古人所谓尘心未改思乡邑者。还可一笑也。往在辛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7L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8H 页

立斋集卷之十一 第 238L 页

奉赆柳斯文大心说
湖之南务安县。有处士柳公运号花雪堂。吾先子文正先生副室。即其耳耳。而入吾门五十年馀。极有女士行。至今为吾家所称。今年壬寅三月二十九日。处士公之八世孙寅奉字大心。以花雪堂旧迹。谒余文识之。余顾不敢辞。而癃疾在床不能副。殊可叹也。第是日即柳氏亡日。而此君之行。适当此日。若有冥会。诚一异事。遂力疾书此以贻之。使两家皆毋忘此日之为其讳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