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集卷之六 第 x 页
立斋集卷之六
书
与李鹰如(冕翼○丙戌)
以二十日为念。曾或有考耶。昔年闻汉武时后宫李夫人。以某月二十日死。武帝每于二十日念之。故仍称二十日为念云。而未见其信然之迹。幸博考如有的證。示之如何。近见朱书。有念九宣授之称。而以念九称于行第。劄疑只云与廿九同耳。佛语有二十念为一瞬之语。岂或出于此耶。
书
与李鹰如(冕翼○丙戌)
以二十日为念。曾或有考耶。昔年闻汉武时后宫李夫人。以某月二十日死。武帝每于二十日念之。故仍称二十日为念云。而未见其信然之迹。幸博考如有的證。示之如何。近见朱书。有念九宣授之称。而以念九称于行第。劄疑只云与廿九同耳。佛语有二十念为一瞬之语。岂或出于此耶。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答李鹰如问目(庚辰)
僇在素蔑。 白沙所撰栗谷碑。
僇辱也。素蔑。见礼记。即待罪之具。
龙蛇
恐蛰处之意。易文言龙蛇之蛰。
涩芤
医书脉诀。滑脉曰涩。中虚曰芤。认涩为芤。谓其误也。故上有方寻真脉之句。
慈良于丧
见丧服四制。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之行此礼。独善之何也。曰高宗殷之贤王也。继世
僇在素蔑。 白沙所撰栗谷碑。
僇辱也。素蔑。见礼记。即待罪之具。
龙蛇
恐蛰处之意。易文言龙蛇之蛰。
涩芤
医书脉诀。滑脉曰涩。中虚曰芤。认涩为芤。谓其误也。故上有方寻真脉之句。
慈良于丧
见丧服四制。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之行此礼。独善之何也。曰高宗殷之贤王也。继世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时殷衰复兴。故善之云云。
方生之说
出史记而别无奥义。因此俯询而亦有所仰叩者。录在下方。
自县閒登成拜。出处未详。
下天上施。
县閒成拜。犹可意解。而下天上施。既无询疑。必有见解。幸示之。
答李鹰如(辛卯正月)
期之丧大夫之降者。即旁期。而直统则不降。此非期服之达于大夫者耶。
诸侯大夫尊同云者。非谓诸侯之大夫也。即诸侯与诸侯尊同。大夫与大夫尊同之谓也。盖鲁侯与齐侯为期服之亲则尊同而不绝。孟孙与季孙为期服之亲则尊同而不降。而诸侯姊妹侄之为诸侯妻者亦尊同故不绝。盛见偶失细商而有是疑耶。
不措之措。即休之意。见于小注。不须疑。而谚释니。即거시之意。
始封之君。初无贵贱之分。故主于亲亲。其子始有尊卑之等。故主于贵贵。而尊属犹不可臣。愚见如此。未
方生之说
出史记而别无奥义。因此俯询而亦有所仰叩者。录在下方。
自县閒登成拜。出处未详。
下天上施。
县閒成拜。犹可意解。而下天上施。既无询疑。必有见解。幸示之。
答李鹰如(辛卯正月)
期之丧大夫之降者。即旁期。而直统则不降。此非期服之达于大夫者耶。
诸侯大夫尊同云者。非谓诸侯之大夫也。即诸侯与诸侯尊同。大夫与大夫尊同之谓也。盖鲁侯与齐侯为期服之亲则尊同而不绝。孟孙与季孙为期服之亲则尊同而不降。而诸侯姊妹侄之为诸侯妻者亦尊同故不绝。盛见偶失细商而有是疑耶。
不措之措。即休之意。见于小注。不须疑。而谚释니。即거시之意。
始封之君。初无贵贱之分。故主于亲亲。其子始有尊卑之等。故主于贵贵。而尊属犹不可臣。愚见如此。未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知然否。诸条如有未当。幸更商示如何。
答李鹰如(辛卯六月十五日)
下天上施。曾闻出于礼记而未详载何篇。不得考见矣。今承考示。(坊记)豁然若披云见青耳。
近得栗翁四书谚解。方对较见行谚解。因此一遍通读。不可谓全无新得。若有对床之人。尤当有益而不可得柰何。龙岩禅房。或龙门书塾。可图一会否。
十岁就傅。恐举大数而言。盖自八岁至十岁。皆入学之年也。白虎通。班固所纂。
大学传。即门人记曾子之意。则岂非曾子传义耶。此当活看。
答李鹰如(壬辰二月)
向来入学之说。近见吾先祖答人书曰三代之制不同。当各为一说看。芝村曰岂古者天子诸侯之子。与民庶有异。当早教。故八岁十五为小大学之年。而民庶以下则或如内则大传所言耶。
不火不冰
利欲互争。自然冰炭交中。感兴诗曰凝冰与焦火。亦此意也。
与李鹰如(壬辰二月二十六日)
答李鹰如(辛卯六月十五日)
下天上施。曾闻出于礼记而未详载何篇。不得考见矣。今承考示。(坊记)豁然若披云见青耳。
近得栗翁四书谚解。方对较见行谚解。因此一遍通读。不可谓全无新得。若有对床之人。尤当有益而不可得柰何。龙岩禅房。或龙门书塾。可图一会否。
十岁就傅。恐举大数而言。盖自八岁至十岁。皆入学之年也。白虎通。班固所纂。
大学传。即门人记曾子之意。则岂非曾子传义耶。此当活看。
答李鹰如(壬辰二月)
向来入学之说。近见吾先祖答人书曰三代之制不同。当各为一说看。芝村曰岂古者天子诸侯之子。与民庶有异。当早教。故八岁十五为小大学之年。而民庶以下则或如内则大传所言耶。
不火不冰
利欲互争。自然冰炭交中。感兴诗曰凝冰与焦火。亦此意也。
与李鹰如(壬辰二月二十六日)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以今年惠养之物。方营构一间茅栋于东冈之上。欲扁以居然亭。盖取朱夫子居然我泉石之意。亭下有数仞之壁。名以风乎台。台下有小涧。引之为方塘。名以一鉴塘。留若干米。待工讫欲与数三老友。一番逍遥其上。当證日委报矣。
答李鹰如
孔子相鲁云云
先书论国用而有孔子时尚有投之之谣云云。来示中所用上下文见之则或可意解矣。
和兑
兑有借用之意。和有并皆之意。若见上下句则可知。大抵凡干文字。孤行单句则无以究解。
袁氏即东汉阀阅之族。郗氏即东晋阀阅之族。而其曰本于德本于敬。未详其所指。
三清之醮。考见东湖问答本文。即指本朝昭格署。盖城内三清洞。因昭格而名昭格署。祭三清及星辰而使道士居之。赵静庵启请革之。神祀之谓醮。屡见古文。三清即道士所居之观而或谓三清宫耳。
答族弟德明(泰洙)别纸(辛巳三月)
沙溪曰愚伏谓禫前书疏仍称孤哀。此说恐是。
答李鹰如
孔子相鲁云云
先书论国用而有孔子时尚有投之之谣云云。来示中所用上下文见之则或可意解矣。
和兑
兑有借用之意。和有并皆之意。若见上下句则可知。大抵凡干文字。孤行单句则无以究解。
袁氏即东汉阀阅之族。郗氏即东晋阀阅之族。而其曰本于德本于敬。未详其所指。
三清之醮。考见东湖问答本文。即指本朝昭格署。盖城内三清洞。因昭格而名昭格署。祭三清及星辰而使道士居之。赵静庵启请革之。神祀之谓醮。屡见古文。三清即道士所居之观而或谓三清宫耳。
答族弟德明(泰洙)别纸(辛巳三月)
沙溪曰愚伏谓禫前书疏仍称孤哀。此说恐是。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文正公曰禫前仍称孤哀。考家礼可知。
此则论祥后禫前也。只曰禫前则禫后之更无所称可知。乌可以不言禫后。疑其仍用禫前之称耶。虽有徙月之制。禫后何尝有丧人自处也。来示所谓禫后一㨾丧人云者。恐非礼意。先王制礼。不敢不至。亦不敢过也。过与不至。岂非同归于失耶。近日俗行之失。固不足言。而高明则矫枉而过直。幸更考如何。
沙溪曰父在母丧期年服尽后。不可以哀子称。
南溪曰持心丧。不可称疏。
此则论父在母丧期年后所称也。盖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则是已行三年之丧矣。(父在以下至此。文正公说。)岂有三年既毕而犹以哀子自称耶。具三年者祥后称心制。固无据。而父在母丧者。禫后不可不以心丧称。盖服虽除而二十七月之前。不敢以恒人自处。故称之以心丧也。丧中丧后称孤。各有其意。来示所谓父丧屡年而称孤。恐非可引耳。
与族弟德明(甲午二月十五日)
松堤宗侄妇丧事出于意外。言念家事。尤不成说。悼
此则论祥后禫前也。只曰禫前则禫后之更无所称可知。乌可以不言禫后。疑其仍用禫前之称耶。虽有徙月之制。禫后何尝有丧人自处也。来示所谓禫后一㨾丧人云者。恐非礼意。先王制礼。不敢不至。亦不敢过也。过与不至。岂非同归于失耶。近日俗行之失。固不足言。而高明则矫枉而过直。幸更考如何。
沙溪曰父在母丧期年服尽后。不可以哀子称。
南溪曰持心丧。不可称疏。
此则论父在母丧期年后所称也。盖父在母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则是已行三年之丧矣。(父在以下至此。文正公说。)岂有三年既毕而犹以哀子自称耶。具三年者祥后称心制。固无据。而父在母丧者。禫后不可不以心丧称。盖服虽除而二十七月之前。不敢以恒人自处。故称之以心丧也。丧中丧后称孤。各有其意。来示所谓父丧屡年而称孤。恐非可引耳。
与族弟德明(甲午二月十五日)
松堤宗侄妇丧事出于意外。言念家事。尤不成说。悼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伤之私。不但情理之虚廓也。以其服制不无岐贰之论。盖以沃川未尝改题主祀故也。但沃川之丧。在于从兄下世后。则与不孤而死者。似有间焉。其时宗服何以为之耶。今此服制。当视沃川之服与不服矣。幸商示之。
答郑景箕(海弼○庚申)
父在时母死服期。父死不改。是果不忍死其亲之义。而至于题主则其父已死。何可以亡室称之乎。盖服制以期。即其父生前事也。不忍死其亲固宜也。题主以妣。即父死后事也。不得致其生亦宜也。有何相舛之嫌耶。且父丧当告前丧几筵矣。既告其死。今何可用不忍死之礼耶。若吉祭改题时祝。五代以下皆用自己属称。可以旁證。未知如何。先贤说录在下方。
吾先祖曰云云。题主以亡室。似无其义。
遂庵曰父在时母死仍服期。一如问解说无疑。但题主则不可以亡室书之。书以显妣。有何相妨。
南塘曰母丧成服而父亡。虽服期。题主称妣。有何难处。
问父丧出于母丧题主后。服制仍用父在母丧之例。而独自虞以后祝辞。欲从某使某之例则名实
答郑景箕(海弼○庚申)
父在时母死服期。父死不改。是果不忍死其亲之义。而至于题主则其父已死。何可以亡室称之乎。盖服制以期。即其父生前事也。不忍死其亲固宜也。题主以妣。即父死后事也。不得致其生亦宜也。有何相舛之嫌耶。且父丧当告前丧几筵矣。既告其死。今何可用不忍死之礼耶。若吉祭改题时祝。五代以下皆用自己属称。可以旁證。未知如何。先贤说录在下方。
吾先祖曰云云。题主以亡室。似无其义。
遂庵曰父在时母死仍服期。一如问解说无疑。但题主则不可以亡室书之。书以显妣。有何相妨。
南塘曰母丧成服而父亡。虽服期。题主称妣。有何难处。
问父丧出于母丧题主后。服制仍用父在母丧之例。而独自虞以后祝辞。欲从某使某之例则名实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违迕。欲从子告母之例。又非不忍变于父在之意。为摄告之辞曰孤哀子某。敢摄告于显妣云云如何。芝村曰当如来示。
以下条观之。父在时虽已亡室题之。犹不当称以亡室。况父死后何可以亡室称之乎。题主以亡室。代门长告祝之说。于何有据而为此不成底说耶。
与郑景箕(己巳七月)
先兄事实。切欲编成年谱。而傍无商确之人。有志未就者盖久矣。安得与如兄相会否。先书记疑。粗成中草洽为十馀册。而尚多乙灭。又未易纸。毕竟梳洗成书。可谓俟河清耳。大抵全书太浩汗。病于考阅。故思欲分类约选。已定部居。而此亦有谁能助成否。近日吾辈此事。尚属自己。而不能从心。古人亦有是否。可叹可叹。
答郑景箕(甲申八月二十一日)
出后人于本生亲。断以礼防。则当称从子。而此亦终有不安。诚不知如何为宜。第于昭穆间大防则不敢不用伯叔父之例。而恐难以一槩论。或称男或称子。亦不至大悖耶。方营短表于私亲阡道。略具阴记。而
以下条观之。父在时虽已亡室题之。犹不当称以亡室。况父死后何可以亡室称之乎。题主以亡室。代门长告祝之说。于何有据而为此不成底说耶。
与郑景箕(己巳七月)
先兄事实。切欲编成年谱。而傍无商确之人。有志未就者盖久矣。安得与如兄相会否。先书记疑。粗成中草洽为十馀册。而尚多乙灭。又未易纸。毕竟梳洗成书。可谓俟河清耳。大抵全书太浩汗。病于考阅。故思欲分类约选。已定部居。而此亦有谁能助成否。近日吾辈此事。尚属自己。而不能从心。古人亦有是否。可叹可叹。
答郑景箕(甲申八月二十一日)
出后人于本生亲。断以礼防。则当称从子。而此亦终有不安。诚不知如何为宜。第于昭穆间大防则不敢不用伯叔父之例。而恐难以一槩论。或称男或称子。亦不至大悖耶。方营短表于私亲阡道。略具阴记。而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将欲以男某书之。未知果如何。幸深谅教示焉。
节目以后。即制深衣。只仿其式。而长短广狭。一以适体为制矣。近见士友之来访者。亦多如此。始知人见之略同。而此果不甚悖于义否。
或以外继祖母服。问于退溪。退溪答非被出。无不服之理。不但退溪之说如此。盖母之继母。与己之继母党无异。服之恐无可疑。
乱贼不得肆行则戚矣。
以夫子之圣。不得其位而空言垂后者。所谓戚矣。有何可疑乎。来示以文理看之则当属乱贼云者。恐未细究。愚则以为若属乱贼而看则不但语之不成。文理不成。幸更考而示之如何。
答郑景箕别纸(壬午十二月)
中庸第二十五章章句。心言本理言用。虽若可疑。而以下文章句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之语观之则言本言用。恐无可疑。且理有指性理而言者。有指道理事理条理而言者。所指之义。固非一槩。未知如何。
三年后吉祭。以其有递迁与祔庙之节。而非为丧人复吉之事也。妻丧既无告迁祔庙之礼。则安有为其
节目以后。即制深衣。只仿其式。而长短广狭。一以适体为制矣。近见士友之来访者。亦多如此。始知人见之略同。而此果不甚悖于义否。
或以外继祖母服。问于退溪。退溪答非被出。无不服之理。不但退溪之说如此。盖母之继母。与己之继母党无异。服之恐无可疑。
乱贼不得肆行则戚矣。
以夫子之圣。不得其位而空言垂后者。所谓戚矣。有何可疑乎。来示以文理看之则当属乱贼云者。恐未细究。愚则以为若属乱贼而看则不但语之不成。文理不成。幸更考而示之如何。
答郑景箕别纸(壬午十二月)
中庸第二十五章章句。心言本理言用。虽若可疑。而以下文章句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之语观之则言本言用。恐无可疑。且理有指性理而言者。有指道理事理条理而言者。所指之义。固非一槩。未知如何。
三年后吉祭。以其有递迁与祔庙之节。而非为丧人复吉之事也。妻丧既无告迁祔庙之礼。则安有为其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子服吉而祭之乎。当准二十七月之限。或设位哭。或哭于墓而除其心丧而已。此有先辈说。
丧服加领。家兄说似无可疑。而至于深衣方领。鄙亦不能无疑。每以未能更质于家兄在时为恨矣。及见盛论。又复旁考。而终不得十分明白。于是乎曩所为恨者。益复为恨。向与家侄略有往复。容俟异日面商。
以显辟题主者祝式。何以为之耶。妻之于夫。即其所天。则虽用子告父之祝。庶不甚悖。而舅姑之祝。亦然耶。
答郑景箕别纸(丙戌正月)
晦翁全书已是四十年前面目。近又翻阅。首尾一年。才到半部。虽不敢窥其高阔丝毛之万一。而每于跽读之际。恍若亲奉謦欬于潭溪武夷之间。伊来卷中意思稍觉自别。而只有夕阳好近黄昏之叹。终亦何益也。先书劄疑亦不敢筌蹄。而无与校雠。病中精力去益不逮。实无扫尘之期。恐为千古之恨。与金友仲见有春间相会之约。兄亦可图旬望之暇否。非敢望耳。
孟子疑义。此有先祖答问。故玆录在下方。
两悦字
丧服加领。家兄说似无可疑。而至于深衣方领。鄙亦不能无疑。每以未能更质于家兄在时为恨矣。及见盛论。又复旁考。而终不得十分明白。于是乎曩所为恨者。益复为恨。向与家侄略有往复。容俟异日面商。
以显辟题主者祝式。何以为之耶。妻之于夫。即其所天。则虽用子告父之祝。庶不甚悖。而舅姑之祝。亦然耶。
答郑景箕别纸(丙戌正月)
晦翁全书已是四十年前面目。近又翻阅。首尾一年。才到半部。虽不敢窥其高阔丝毛之万一。而每于跽读之际。恍若亲奉謦欬于潭溪武夷之间。伊来卷中意思稍觉自别。而只有夕阳好近黄昏之叹。终亦何益也。先书劄疑亦不敢筌蹄。而无与校雠。病中精力去益不逮。实无扫尘之期。恐为千古之恨。与金友仲见有春间相会之约。兄亦可图旬望之暇否。非敢望耳。
孟子疑义。此有先祖答问。故玆录在下方。
两悦字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悦顺吾意而无拂戾之意。
才字
本注及小注朱子说至明且详。盖程子所说。固主于气。孟子所说才字。虽主于性之能。而既谓之才则亦不能舍气为才矣。特孟子不言之耳。(见先书。同上。)
按二程书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又曰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之善不善。由气之偏正。先子书中程说。恐指此两条。(程子亦论孟子非才之罪章。)
才义吾先子之论无可疑。而愚亦因此而欲质其寻常疑义者。曰才艺曰才质。其义同耶异耶。孔子曰有周公之才。骄且吝无足观。此才字当以才艺看耶才质看耶。且有周公之才而有骄吝之病则安有非才之罪之义耶。书曰多才多艺。此才字明是才艺之才。而与周公之才才字同。大抵才质之美者必有才艺。则才质与才艺。同一才也。而周公之才。若以才质看则似不成说。幸更究示之如何。
戚矣说。鄙亦尝见重山集矣。虽有渊泉之论。终不能无疑。容俟异日更商。
生亲墓文属称。愚亦未尝取自是己见。而又有明教。
才字
本注及小注朱子说至明且详。盖程子所说。固主于气。孟子所说才字。虽主于性之能。而既谓之才则亦不能舍气为才矣。特孟子不言之耳。(见先书。同上。)
按二程书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又曰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之善不善。由气之偏正。先子书中程说。恐指此两条。(程子亦论孟子非才之罪章。)
才义吾先子之论无可疑。而愚亦因此而欲质其寻常疑义者。曰才艺曰才质。其义同耶异耶。孔子曰有周公之才。骄且吝无足观。此才字当以才艺看耶才质看耶。且有周公之才而有骄吝之病则安有非才之罪之义耶。书曰多才多艺。此才字明是才艺之才。而与周公之才才字同。大抵才质之美者必有才艺。则才质与才艺。同一才也。而周公之才。若以才质看则似不成说。幸更究示之如何。
戚矣说。鄙亦尝见重山集矣。虽有渊泉之论。终不能无疑。容俟异日更商。
生亲墓文属称。愚亦未尝取自是己见。而又有明教。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改称出后男。已为刻竖。而出后之称。亦涉苟且。终不如从子之当然。然此愚之寻常不安。故创用此称。自我作古。甚悚甚悚。
答韩致绥(章锡○辛卯三月十七日)
闻以乡约。北俗蔚然有一变之机。曷容歆诵。向来一着。虽狼狈以之。而若非台兄。岂有是也。此所以朝野之想望于台兄。而区区之所慕向者亦此也。幸于朱墨之暇。益读朱先生南康浙东时奏状等篇如何。僭妄及此。不胜主臣。而台兄也故有此僭妄。庶蒙谅烛矣。试役已过。果何以副众望也。亦不能不为之憧憧。昨秋鄙疏。既未必为语默之宜。亦未必为救弊之言。而过蒙称诩。极用愧汗。随劄未及梳洗。而为书社人所恳。轻先印出。恐不免具眼之讥。幸于披阅之际。随其纰颣。一一订示如何。
答朴仲居(齐应)别纸(丁亥十二月)
大学至法也。(为一节)盖自至设也。(二节)三代至及也。(三节)及周至鲜矣。(四节)自是至极矣。(五节)天运至小补云。(六节)此是栗谷圈点传于世。
采而辑之。吾先祖以为程子说亲当作新。身作心及以知本。为衍之类也。
答韩致绥(章锡○辛卯三月十七日)
闻以乡约。北俗蔚然有一变之机。曷容歆诵。向来一着。虽狼狈以之。而若非台兄。岂有是也。此所以朝野之想望于台兄。而区区之所慕向者亦此也。幸于朱墨之暇。益读朱先生南康浙东时奏状等篇如何。僭妄及此。不胜主臣。而台兄也故有此僭妄。庶蒙谅烛矣。试役已过。果何以副众望也。亦不能不为之憧憧。昨秋鄙疏。既未必为语默之宜。亦未必为救弊之言。而过蒙称诩。极用愧汗。随劄未及梳洗。而为书社人所恳。轻先印出。恐不免具眼之讥。幸于披阅之际。随其纰颣。一一订示如何。
答朴仲居(齐应)别纸(丁亥十二月)
大学至法也。(为一节)盖自至设也。(二节)三代至及也。(三节)及周至鲜矣。(四节)自是至极矣。(五节)天运至小补云。(六节)此是栗谷圈点传于世。
采而辑之。吾先祖以为程子说亲当作新。身作心及以知本。为衍之类也。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明明德新民之事云云。释之于顺推而言功效处。乃成文理。恐无可疑。
释诗一篇处之字。或有或无。恐偶然如是。正如序末春字之或书或不书。此等没紧要处。恐亦当没紧要看。且无之字。不但烈文蓼萧二篇而已。更考之如何。
第六第七及第十章只有下注。似有先辈说。而全未记忆。不敢臆说。而大抵诚正修为八条之要领。而平天下为极致。故特有此例耶。
兴字上下一义。而感发兴起。尤属于孝悌故耶。
大学教人。吾先祖以为以学名为泰。太泥。盖学名大学。本因大学之道而得之。如小学之学名。不必改小为某音也。
格字训义。别有疑焉。玆具于左。幸加商示。
栗谷曰格字有穷至两意。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尤庵曰二格字。不可以二意看。辑要所谓穷字意至字意。似是以工夫功效之异而言。非谓格物之格。可含穷字意。第看章句格物之格。只以至字为训。可知矣。
语类曰格尽也。穷尽事物之理。○格如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处。○语类亦有矛盾。将何适从
释诗一篇处之字。或有或无。恐偶然如是。正如序末春字之或书或不书。此等没紧要处。恐亦当没紧要看。且无之字。不但烈文蓼萧二篇而已。更考之如何。
第六第七及第十章只有下注。似有先辈说。而全未记忆。不敢臆说。而大抵诚正修为八条之要领。而平天下为极致。故特有此例耶。
兴字上下一义。而感发兴起。尤属于孝悌故耶。
大学教人。吾先祖以为以学名为泰。太泥。盖学名大学。本因大学之道而得之。如小学之学名。不必改小为某音也。
格字训义。别有疑焉。玆具于左。幸加商示。
栗谷曰格字有穷至两意。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尤庵曰二格字。不可以二意看。辑要所谓穷字意至字意。似是以工夫功效之异而言。非谓格物之格。可含穷字意。第看章句格物之格。只以至字为训。可知矣。
语类曰格尽也。穷尽事物之理。○格如格于文祖之格。是至于文祖处。○语类亦有矛盾。将何适从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耶。幸加商示如何。且知至之至。与格至也之至意。同欤异欤。
先祖又曰夫万事万物。不至于极则不可谓之至矣。然则至字自含极字意。不待更漆极字而意已足矣。
以此观之则格字训义。不待多卞而明矣。
与朴仲居别纸(戊子六月)
李继善问先兄几筵未撤。老母欲议亲云云。朱子答曰母在叔父主昏恐未安。窃念冠礼父母无期以上丧乃可行。昏重于冠。而其母方持齐衰三年。何不以其母持服为未安。而但曰叔父主昏未安耶。且妇人未尝有主昏之礼。则以母在叔父主昏为未安者。果何事耶。
答朴仲居(戊子七月)
如保赤子章句。恐不当以在上在下疑之。盖此章皆指教者之事。则教者非在上。而心诚求之。盛见以为在上事耶。在下事耶。来示所谓不吻合不照应。恐欠细究。未知如何。
识其端之端字。谓如四端之端则可。而直谓四端之端则似欠曲折。小注与孺子入井之意同云者。非以
先祖又曰夫万事万物。不至于极则不可谓之至矣。然则至字自含极字意。不待更漆极字而意已足矣。
以此观之则格字训义。不待多卞而明矣。
与朴仲居别纸(戊子六月)
李继善问先兄几筵未撤。老母欲议亲云云。朱子答曰母在叔父主昏恐未安。窃念冠礼父母无期以上丧乃可行。昏重于冠。而其母方持齐衰三年。何不以其母持服为未安。而但曰叔父主昏未安耶。且妇人未尝有主昏之礼。则以母在叔父主昏为未安者。果何事耶。
答朴仲居(戊子七月)
如保赤子章句。恐不当以在上在下疑之。盖此章皆指教者之事。则教者非在上。而心诚求之。盛见以为在上事耶。在下事耶。来示所谓不吻合不照应。恐欠细究。未知如何。
识其端之端字。谓如四端之端则可。而直谓四端之端则似欠曲折。小注与孺子入井之意同云者。非以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仁之端而言也。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非内交要誉。而只是诚心所发。则谓保赤子之心。如见入井之心云也。推广二字。愚见以为如扩充之义。谓扩充孝悌慈之端。而非独谓慈之端也。因孝之端而推广吾之孝。因弟之端推广吾之弟。慈亦如之。何以明其然也。立教之本。即说孝弟慈。而下句以识其端结之。则其曰端者。岂非三者之端耶。愚见如此。如有未当。更为商教如何。
元服之元。其曰首者。似或始与初之意。而愚见则凡成人首先之服。非但以始加时服言也。再加三加。只曰尔服者。亦可通谓之元服。未知如何。
行乎蛮貌(蛮貊)州里之行字。当从论解。而小子之学。异于大人之学。以其易知易行之事而解之。故学解异于论解耶。
答朴仲居(戊子八月)
如执玉如奉盈。如弗胜如将失四条。皆言敬心所存则恐不当以弗胜与将失。分属于执玉奉盈。观于陈氏注可知矣。稽古篇胜失二字。正与明伦篇相同。而未见其有异。而盛见必欲以明伦篇胜失。分属于玉盈。故有是疑。幸加细究。愚见如未当。更为商教之。
元服之元。其曰首者。似或始与初之意。而愚见则凡成人首先之服。非但以始加时服言也。再加三加。只曰尔服者。亦可通谓之元服。未知如何。
行乎蛮貌(蛮貊)州里之行字。当从论解。而小子之学。异于大人之学。以其易知易行之事而解之。故学解异于论解耶。
答朴仲居(戊子八月)
如执玉如奉盈。如弗胜如将失四条。皆言敬心所存则恐不当以弗胜与将失。分属于执玉奉盈。观于陈氏注可知矣。稽古篇胜失二字。正与明伦篇相同。而未见其有异。而盛见必欲以明伦篇胜失。分属于玉盈。故有是疑。幸加细究。愚见如未当。更为商教之。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与朴仲居别纸
元服谚解。释以머리앳服。日前偶见谚解释如此。始信盛见之为正。而不觉僭妄之悚矣。今见芝村以为首服。当以第一意看。谚释未知如何。陶庵以为首服服之重也。此正愚见之意也。于是乎自幸日前僭妄或可免诛。玆更确耳。谚解之머리。独不可以第一意看耶。
乡约条直月引尊者东向立。而引长者立约正之右西向。他皆不离始初序立之位。而独长者如此。果何义耶。又其行礼也。毕竟还在东向之位。而暂居西向之位者。必有其义。可以商教否。
副正直月与约正。始皆同行序立。而至约正少进之时。副正直月小退次右。果何义也。岂将引长者居其右。故不宜与长者并列之义耶。
答朴仲居别纸(戊子九月二日)
小学僮子备官。芝山曰即年少无知也。有人问未之闻。是泛言未闻道理耶。是未闻下文所云耶。或曰鲁使童子备官。未能有知。闻字当以知字看。何说为得。陶庵曰愚意亦如第三说。今考谚解。释曰아로여곰벼에갓초고듯지못곤여。以谚解观之则
元服谚解。释以머리앳服。日前偶见谚解释如此。始信盛见之为正。而不觉僭妄之悚矣。今见芝村以为首服。当以第一意看。谚释未知如何。陶庵以为首服服之重也。此正愚见之意也。于是乎自幸日前僭妄或可免诛。玆更确耳。谚解之머리。独不可以第一意看耶。
乡约条直月引尊者东向立。而引长者立约正之右西向。他皆不离始初序立之位。而独长者如此。果何义耶。又其行礼也。毕竟还在东向之位。而暂居西向之位者。必有其义。可以商教否。
副正直月与约正。始皆同行序立。而至约正少进之时。副正直月小退次右。果何义也。岂将引长者居其右。故不宜与长者并列之义耶。
答朴仲居别纸(戊子九月二日)
小学僮子备官。芝山曰即年少无知也。有人问未之闻。是泛言未闻道理耶。是未闻下文所云耶。或曰鲁使童子备官。未能有知。闻字当以知字看。何说为得。陶庵曰愚意亦如第三说。今考谚解。释曰아로여곰벼에갓초고듯지못곤여。以谚解观之则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未之闻当属鲁君看。或曰之说。正如愚见。更商示之如何。以僮子谓僮仆。恐失照检。尝见一说。僮与童通用。而未能的其出何书耳。
答朴仲居别纸(己丑二月)
礼记本孔子没后七十子之徒所著。中庸即子思作。缁衣公孙尼子作。王制汉文帝时博士作。河间献王集而上之。刘向校正凡二百五十篇。大戴既删八十五篇。小戴又删四十六篇。马融传其学。又附月令,明堂,少仪合四十九篇。而郑康成注。今行礼记。即小戴所定也。
与朴仲居别纸(己丑九月)
鸡卜。见纲目第六卷汉武纪立越祠下小注。此既有考见。故仰闻耳。
度支。按事文类聚度支沿革可见。而度与支明是同义。度是计量之义则或说道音者恐非是。幸更量示。
答朴仲居问目(己丑十二月十八日)
无能改于其德。
德恐指季氏犹言使季氏无能改其为德。以下文君不行仁政观之。可知指季氏矣。
历己之位。
答朴仲居别纸(己丑二月)
礼记本孔子没后七十子之徒所著。中庸即子思作。缁衣公孙尼子作。王制汉文帝时博士作。河间献王集而上之。刘向校正凡二百五十篇。大戴既删八十五篇。小戴又删四十六篇。马融传其学。又附月令,明堂,少仪合四十九篇。而郑康成注。今行礼记。即小戴所定也。
与朴仲居别纸(己丑九月)
鸡卜。见纲目第六卷汉武纪立越祠下小注。此既有考见。故仰闻耳。
度支。按事文类聚度支沿革可见。而度与支明是同义。度是计量之义则或说道音者恐非是。幸更量示。
答朴仲居问目(己丑十二月十八日)
无能改于其德。
德恐指季氏犹言使季氏无能改其为德。以下文君不行仁政观之。可知指季氏矣。
历己之位。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历集注曰更(平声)涉也则历非历过之云。而犹言交涉之意。未知如何。
溺之饥之。恐无可疑。更考之如何。何必曰之溺之饥而成说耶。
陈新安小注朱子此条。即指小注中第二段朱子说而言。细究其说则与集注不同。更考之如何。但赵说不入于注中。未知赵是何人而其说云何也。
存不存之寡。
朱夫子既以天理分数多少言之。恐皆当以天理之存不存看之。而人欲之寡。即天理之多也。天理之寡。即人欲之多也。不当以人欲与天理分属于存不存。愚见如此。未知是否。
君一位。
似通言天子与诸侯。盖以天子言则方千里之中有六等。以诸侯言则大国百里。小国七十里五十里。各有六等。
井田爵禄之制。今不可考。不敢臆说。而大抵君倍于十卿。而卿田三千二百亩。则君田岂非三万二千亩耶。
更思之。其曰赵注。明是赵岐注说耳。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二月一日)
礼疑荷此考示幸豁。大抵禫则愚亦无疑。而未知果可有练。向所仰质者也。今此问解之说。明知有禫。而练则终未释蔽。幸更考以破蒙蔀如何。出母轻于嫁母。礼意固然。盖见出于父故也。
礼疑更思之。凡服有杖则练祥禫自是一串事也。既有有禫之明證。则有练亦非可疑耳。
慭字果似语助。而亦似以亦字义用之。盖注不且为鲁国留此一老云者。岂可以语助义看之耶。第按诗正月篇传以强释之。不必因左传注而有此疑耳。
与朴仲居别纸(庚寅四月十四日)
上辛祈谷必用辛日何义欤。俗说以历家得辛迟速。预占丰凶。辛岂主谷而亦上辛祈谷之义欤。礼记月令元日祈谷注。元日上辛也。以元日谓上辛何欤。此辛字岂异于干支之辛欤。如有考示则幸矣。
答朴仲居
辛属秋而谷待秋成。故祈谷上辛。愚见亦然。偶符盛论。或不甚误耶。元日上辛。终不可解。如有所考。示之如何。
释奠用丁。
溺之饥之。恐无可疑。更考之如何。何必曰之溺之饥而成说耶。
陈新安小注朱子此条。即指小注中第二段朱子说而言。细究其说则与集注不同。更考之如何。但赵说不入于注中。未知赵是何人而其说云何也。
存不存之寡。
朱夫子既以天理分数多少言之。恐皆当以天理之存不存看之。而人欲之寡。即天理之多也。天理之寡。即人欲之多也。不当以人欲与天理分属于存不存。愚见如此。未知是否。
君一位。
似通言天子与诸侯。盖以天子言则方千里之中有六等。以诸侯言则大国百里。小国七十里五十里。各有六等。
井田爵禄之制。今不可考。不敢臆说。而大抵君倍于十卿。而卿田三千二百亩。则君田岂非三万二千亩耶。
更思之。其曰赵注。明是赵岐注说耳。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二月一日)
礼疑荷此考示幸豁。大抵禫则愚亦无疑。而未知果可有练。向所仰质者也。今此问解之说。明知有禫。而练则终未释蔽。幸更考以破蒙蔀如何。出母轻于嫁母。礼意固然。盖见出于父故也。
礼疑更思之。凡服有杖则练祥禫自是一串事也。既有有禫之明證。则有练亦非可疑耳。
慭字果似语助。而亦似以亦字义用之。盖注不且为鲁国留此一老云者。岂可以语助义看之耶。第按诗正月篇传以强释之。不必因左传注而有此疑耳。
与朴仲居别纸(庚寅四月十四日)
上辛祈谷必用辛日何义欤。俗说以历家得辛迟速。预占丰凶。辛岂主谷而亦上辛祈谷之义欤。礼记月令元日祈谷注。元日上辛也。以元日谓上辛何欤。此辛字岂异于干支之辛欤。如有考示则幸矣。
答朴仲居
辛属秋而谷待秋成。故祈谷上辛。愚见亦然。偶符盛论。或不甚误耶。元日上辛。终不可解。如有所考。示之如何。
释奠用丁。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丁火取文明之象。而礼内事用柔日。故释奠用丁。
或丁或亥。
朱子曰丁有丁宁之意。阴阳式亥是天仓而宜稼于田。为祭祝之事故用亥。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五月九日)
国葬卒哭前私家忌祭。先贤皆有略行之论。而丧礼补编以后不敢行。又因 正庙筵教。鄙家则尤不敢行。虽朔望小祀。亦皆废之耳。
与朴仲居(庚寅八月)
晓起无寐。偶记向话志一气一之意。仍及知言养气先后。未及考集注。而有所仰叩矣。曾不熟读。不胜愧汗。而集注与小注亦有同异。未知当从何说耶。知言养气皆当为不动心之本。则恐不但属气言。未知如何。幸更示之。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十一月十二日)
礼疑荷此考示。不胜感幸。而终不能无惑。盖虽有高祖祧庙。而当初既不用中一之礼。则今何可忽用此礼耶。昨日定行正祭。而依遂翁说别用祝行之耳。
近斋丧。在 正宗己未。而大丧云云。既无年月可考。不足为證耳。
或丁或亥。
朱子曰丁有丁宁之意。阴阳式亥是天仓而宜稼于田。为祭祝之事故用亥。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五月九日)
国葬卒哭前私家忌祭。先贤皆有略行之论。而丧礼补编以后不敢行。又因 正庙筵教。鄙家则尤不敢行。虽朔望小祀。亦皆废之耳。
与朴仲居(庚寅八月)
晓起无寐。偶记向话志一气一之意。仍及知言养气先后。未及考集注。而有所仰叩矣。曾不熟读。不胜愧汗。而集注与小注亦有同异。未知当从何说耶。知言养气皆当为不动心之本。则恐不但属气言。未知如何。幸更示之。
答朴仲居别纸(庚寅十一月十二日)
礼疑荷此考示。不胜感幸。而终不能无惑。盖虽有高祖祧庙。而当初既不用中一之礼。则今何可忽用此礼耶。昨日定行正祭。而依遂翁说别用祝行之耳。
近斋丧。在 正宗己未。而大丧云云。既无年月可考。不足为證耳。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向见近斋集往复。有格物物格上下格字之说。曾或经览而入思否。盖格物之格。有似吾心之格于物。物格之格。有似物理之格于心。上下格字。宜无异同。而文义则可疑。幸商示之如何。
与朴仲居别纸(庚寅十二月)
有人八月遭妻丧而出他未还。十一月始闻讣。其练祥不可不退行。其子变服。当用先满先除之礼。而禫后服何以为之为宜耶。
吾家先祖甲寅六月十四日。与退忧金公书曰。今番大丧。只为道路观美。度支之银多至三千云。此不但有伤 圣母慈俭之德云云。谨稽璿源谱。 仁宣王后升遐。在 显庙甲寅二月。而因山在六月六日。此书即其时事也。
近始得见此书。可以为大丧之證。故玆录呈。而非欲为自卞耳。
与朴仲居别纸(辛卯三月十九日)
心箴茫茫堪舆。按韵书堪舆天地总名。而说文以为堪天道舆地道。地象车舆载物故谓之舆。而堪之谓天道。其义奚取欤。幸考示之如何。
答朴仲居(辛卯四月二十一日)
与朴仲居别纸(庚寅十二月)
有人八月遭妻丧而出他未还。十一月始闻讣。其练祥不可不退行。其子变服。当用先满先除之礼。而禫后服何以为之为宜耶。
吾家先祖甲寅六月十四日。与退忧金公书曰。今番大丧。只为道路观美。度支之银多至三千云。此不但有伤 圣母慈俭之德云云。谨稽璿源谱。 仁宣王后升遐。在 显庙甲寅二月。而因山在六月六日。此书即其时事也。
近始得见此书。可以为大丧之證。故玆录呈。而非欲为自卞耳。
与朴仲居别纸(辛卯三月十九日)
心箴茫茫堪舆。按韵书堪舆天地总名。而说文以为堪天道舆地道。地象车舆载物故谓之舆。而堪之谓天道。其义奚取欤。幸考示之如何。
答朴仲居(辛卯四月二十一日)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论语公冶长使漆雕开仕章圈下注。不自得。不害为未信。不害二字。当属上句耶下句耶。谚释下教伏望。
不害属上句不成说。当释曰心术의微处의이르一毫라도自得지못면未信미되옴이害롭지아니타。愚见如此。未知如何。
与朴仲居别纸(辛卯六月七日)
向来孟子养心章存不存。有所俯询。愚见以天理多寡。率尔仰复矣。近更读而思之。恐当曰心之存不存。颇觉前见之误。但天理多寡。即此心之存不存。前日之说。不甚大悖。而既有廊柱之惑。故玆仰质耳。
近见问解。有郊祭卜辛之语。祈谷用辛。恐此意也。
家礼母出为继母之父母昆弟小功。则是以继母为外家也。若母出而无继母者。以谁为外家耶。或云为妾子者。以嫡母为外家云。非承嫡而以嫡母为外家。有可据耶。
答朴仲居(辛卯十一月十四日)
生进谒圣。恐不可已。尝闻古之时。阙内谢恩后。仍往泮中云。挽近以来。绝未闻有行之者。未知自何时废之。事固当行而居且庠邻。故孙儿到门后。即令谒圣
不害属上句不成说。当释曰心术의微处의이르一毫라도自得지못면未信미되옴이害롭지아니타。愚见如此。未知如何。
与朴仲居别纸(辛卯六月七日)
向来孟子养心章存不存。有所俯询。愚见以天理多寡。率尔仰复矣。近更读而思之。恐当曰心之存不存。颇觉前见之误。但天理多寡。即此心之存不存。前日之说。不甚大悖。而既有廊柱之惑。故玆仰质耳。
近见问解。有郊祭卜辛之语。祈谷用辛。恐此意也。
家礼母出为继母之父母昆弟小功。则是以继母为外家也。若母出而无继母者。以谁为外家耶。或云为妾子者。以嫡母为外家云。非承嫡而以嫡母为外家。有可据耶。
答朴仲居(辛卯十一月十四日)
生进谒圣。恐不可已。尝闻古之时。阙内谢恩后。仍往泮中云。挽近以来。绝未闻有行之者。未知自何时废之。事固当行而居且庠邻。故孙儿到门后。即令谒圣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矣。不可不待校任入来。以朔望有事日行之为宜耳。
与朴仲居别纸(壬辰九月)
年前以嫁出母服。有所往复。或记之否。近日更考问解则虽引贺说为有禫之證。而又引檀弓注无禫。以为当更详。则沙翁有禫之说。亦非定论。未知如何。
与朴仲居别纸(癸巳十月二日)
循韵书率也。徇韵书与殉通。贾谊传贪夫徇财。徇人欲之徇即此义。而徇视循意尤深。盛见得之矣。于此亦可见人心之危。朱夫子所以必下徇字于人欲。以为戒学者尤当铭心。而宋君之不为放过。甚可叹尚也。
与朴仲居别纸(乙未)
大学格致章。即补阙略之一也。阙略下小注。似亦如此。不过泥看。大抵格致章所谓补者。就一章言也。序文中所谓补者。统一篇言也。其曰采而辑者。恐不当曰专指第五章。盖章句中亲作新身作心等语。岂非采而辑者耶。程子虽有改正。而别为序次者。即朱夫子之意。则一篇成书。无非己意。恐不但指经一章及诚意修身等章下注。未知如何。
经一章本末厚薄。愚亦以栗翁口诀十分无疑。第八
与朴仲居别纸(壬辰九月)
年前以嫁出母服。有所往复。或记之否。近日更考问解则虽引贺说为有禫之證。而又引檀弓注无禫。以为当更详。则沙翁有禫之说。亦非定论。未知如何。
与朴仲居别纸(癸巳十月二日)
循韵书率也。徇韵书与殉通。贾谊传贪夫徇财。徇人欲之徇即此义。而徇视循意尤深。盛见得之矣。于此亦可见人心之危。朱夫子所以必下徇字于人欲。以为戒学者尤当铭心。而宋君之不为放过。甚可叹尚也。
与朴仲居别纸(乙未)
大学格致章。即补阙略之一也。阙略下小注。似亦如此。不过泥看。大抵格致章所谓补者。就一章言也。序文中所谓补者。统一篇言也。其曰采而辑者。恐不当曰专指第五章。盖章句中亲作新身作心等语。岂非采而辑者耶。程子虽有改正。而别为序次者。即朱夫子之意。则一篇成书。无非己意。恐不但指经一章及诚意修身等章下注。未知如何。
经一章本末厚薄。愚亦以栗翁口诀十分无疑。第八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章结语。第九章首句之异于他章。未必为上应经文。而亦不可谓无此义。
第六章曾子曰一节。栗翁口诀。十分分明。
第十章所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即引用古语。以实献子之言而重言以结之。此谓二字。恐无疑。幸考本文下卢玉溪注说如何。
中庸引抑诗处。尝见栗谷解而有誊传于鄙册纸头。故今更考见则射思下曰이라니。而来示以为止于度思者诚可疑。无论文义如何。止于度思。是岂文理耶。栗翁之见。必无是也。幸更检如何。
中庸哀公问政。非论语中语也。出于家语。故不用论语凡例耶。然口诀当以栗翁为法耳。
孟子知皆扩而充之。栗翁解尤好。
劳心劳力章四句。栗翁说恐十分无疑。
论语至于是邦。无论至鲁至卫。时君必问。则岂非夫子之所闻。而何以为未闻耶。
父没观其行。罗与尼恐俱无妨。而以集注然字看则谓罗胜者似然矣。
口给无论官本与栗翁解。虽曰以口给。而恐皆以口取办之意。不必释以于口然后始为取办。未知如何。
第六章曾子曰一节。栗翁口诀。十分分明。
第十章所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即引用古语。以实献子之言而重言以结之。此谓二字。恐无疑。幸考本文下卢玉溪注说如何。
中庸引抑诗处。尝见栗谷解而有誊传于鄙册纸头。故今更考见则射思下曰이라니。而来示以为止于度思者诚可疑。无论文义如何。止于度思。是岂文理耶。栗翁之见。必无是也。幸更检如何。
中庸哀公问政。非论语中语也。出于家语。故不用论语凡例耶。然口诀当以栗翁为法耳。
孟子知皆扩而充之。栗翁解尤好。
劳心劳力章四句。栗翁说恐十分无疑。
论语至于是邦。无论至鲁至卫。时君必问。则岂非夫子之所闻。而何以为未闻耶。
父没观其行。罗与尼恐俱无妨。而以集注然字看则谓罗胜者似然矣。
口给无论官本与栗翁解。虽曰以口给。而恐皆以口取办之意。不必释以于口然后始为取办。未知如何。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亡之释以无字义。恐不成说。更究之如何。
犹之与人。官本释以오히려。恐不成说。
四书疑辨。略控愚见。而馀外汗漫。姑俟异日面商。栗翁论解。若有借览。幸暂转示如何。近日借得于人者非谚解。而只誊口诀于大全。故未见释疑。有同隔靴而爬痒耳。
答权圣培(教稷○辛卯)
知旧之恋。岁去益深。始觉古人衰暮别离之句。果获实际语也。昨秋因科儒略闻年来起居状。稍以为慰。而不能以尺素奉问。咎实谁执。意外叩门者来纳一封书。其所称地名。虽甚生疏。第观封皮心画。可知为吾人书也。忙手开缄。满幅张皇。有若促膝娓娓。且慰且荷。不忍释手。但昨夏一书。不得承见。此必遇殷督邮也。未知书中有何说话。而无或有误落他人之虑耶。可叹可叹。从审侍奉珍相。实惬愿闻。而连遭重制。不胜惊愕。中年丧耦。最称难堪。固知嗣徽足以中馈。而奉老鞠幼。情理可想。悲念万万。近洙穷山樵牧。一任本分。而杜户养病。衰相转甚良怜。洛山寂寞。葩水呜咽。茫茫宇内。我将安归。咬菜了书。尚属自己。而年迈志衰。颓惰委靡。虚抛山中日月。此汉之为此汉。只
犹之与人。官本释以오히려。恐不成说。
四书疑辨。略控愚见。而馀外汗漫。姑俟异日面商。栗翁论解。若有借览。幸暂转示如何。近日借得于人者非谚解。而只誊口诀于大全。故未见释疑。有同隔靴而爬痒耳。
答权圣培(教稷○辛卯)
知旧之恋。岁去益深。始觉古人衰暮别离之句。果获实际语也。昨秋因科儒略闻年来起居状。稍以为慰。而不能以尺素奉问。咎实谁执。意外叩门者来纳一封书。其所称地名。虽甚生疏。第观封皮心画。可知为吾人书也。忙手开缄。满幅张皇。有若促膝娓娓。且慰且荷。不忍释手。但昨夏一书。不得承见。此必遇殷督邮也。未知书中有何说话。而无或有误落他人之虑耶。可叹可叹。从审侍奉珍相。实惬愿闻。而连遭重制。不胜惊愕。中年丧耦。最称难堪。固知嗣徽足以中馈。而奉老鞠幼。情理可想。悲念万万。近洙穷山樵牧。一任本分。而杜户养病。衰相转甚良怜。洛山寂寞。葩水呜咽。茫茫宇内。我将安归。咬菜了书。尚属自己。而年迈志衰。颓惰委靡。虚抛山中日月。此汉之为此汉。只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自悯叹。丹翁,泉老,潭兄,梧友。往往有山村水店之约。足以开发警益。畅叙幽情。而最是丑夏南涧之会。寅春黄山之游。略述旧业。粗酬宿愿。而子平之志。尚在五岳。拟于春秋一探四郡之胜。而未知果可谐意也。原州华宗。近状何如。末由相闻。殊觉耿耿。未有各幅。幸为我道此意也。文字之托。顾非其人。而来状有不敢奉还。今姑留之。先书劄疑。粗成一本。而断手未易。未知何时果可扫尘耳。
答郑士宗(海朝)
猥荷通家之谊。惠施先书之礼。自顾瞢陋。不知所以获此。而因此有以窥高明之所存。翘想风义。尤切艳仰。但使事不当。令人惶愧。以高明何不思一言不知之训。而有此非伦之拟也。是则不能不为高明惜之也。第念贱子已自童丱。非不知有古人为己之学。而荒嬉偷惰。终于无闻。每自循省。不觉愧汗浃背。以若空疏。自知无所适用。策名科籍。殆四十年。一以退守本分。自为毕生之规。恐或血气既衰。忘在得之戒。而违初服之志。所以以保晚揭之寝室。以为朝夕观省。仍有拙作。自言其志矣。猥烦盛听。承此俯和。爱人以德之意。溢于辞句。不胜感诵。癃病将死。无缘拜晤。只
答郑士宗(海朝)
猥荷通家之谊。惠施先书之礼。自顾瞢陋。不知所以获此。而因此有以窥高明之所存。翘想风义。尤切艳仰。但使事不当。令人惶愧。以高明何不思一言不知之训。而有此非伦之拟也。是则不能不为高明惜之也。第念贱子已自童丱。非不知有古人为己之学。而荒嬉偷惰。终于无闻。每自循省。不觉愧汗浃背。以若空疏。自知无所适用。策名科籍。殆四十年。一以退守本分。自为毕生之规。恐或血气既衰。忘在得之戒。而违初服之志。所以以保晚揭之寝室。以为朝夕观省。仍有拙作。自言其志矣。猥烦盛听。承此俯和。爱人以德之意。溢于辞句。不胜感诵。癃病将死。无缘拜晤。只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用冲悒。惟冀自玉。
答元永允(世洵○辛未)
心丧之用墨笠带。即家礼之禫服也。退陶曰心丧自当用家礼之禫服。(注家礼用黪。)遂庵曰今之心丧所着黑布带。是古黪制。(愚以为黑与黪恐稍别。盖黪是黑经白纬也。)
春翁说云云。论具三年者禫后服。而非心丧服色说也。
古礼自环绖以至卒哭。节节有受服之文。而朱夫子不载于家礼。盖以其太繁。而丘氏以卒哭之葛。移作小祥之变。世俗行之已久。故吾先子以为从之无害。鄙家则绖带并用葛耳。
心丧者。即短丧者服虽尽而犹伸心丧。以终二十七月之制也。故愚每以为心制之称。非具三年者所可用。盖如例服三年者。过禫则即平常人也。安有更事心丧之制耶。是以吾先子以为翰墨全书不足法。虽然父在母丧者。祥后则依家礼当称哀子。而禫后即无服者也。仍用祥后之称。恐无可据。只称心制人为得。
且小祥后绖用三重四股。春翁以为渐杀之意。盖比诸成服时单绞则稍文故也。
答元永允(世洵○辛未)
心丧之用墨笠带。即家礼之禫服也。退陶曰心丧自当用家礼之禫服。(注家礼用黪。)遂庵曰今之心丧所着黑布带。是古黪制。(愚以为黑与黪恐稍别。盖黪是黑经白纬也。)
春翁说云云。论具三年者禫后服。而非心丧服色说也。
古礼自环绖以至卒哭。节节有受服之文。而朱夫子不载于家礼。盖以其太繁。而丘氏以卒哭之葛。移作小祥之变。世俗行之已久。故吾先子以为从之无害。鄙家则绖带并用葛耳。
心丧者。即短丧者服虽尽而犹伸心丧。以终二十七月之制也。故愚每以为心制之称。非具三年者所可用。盖如例服三年者。过禫则即平常人也。安有更事心丧之制耶。是以吾先子以为翰墨全书不足法。虽然父在母丧者。祥后则依家礼当称哀子。而禫后即无服者也。仍用祥后之称。恐无可据。只称心制人为得。
且小祥后绖用三重四股。春翁以为渐杀之意。盖比诸成服时单绞则稍文故也。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疏与状。皆书札之名。而疏之义。条陈也又记也。丧人之用疏字。无甚取义。但与状略有尊卑之分。(此即先祖说。)先儒丧中往复。亦有不用疏字。而今则不可变改。故无论尊卑。罕见称状耶。叩首稽颡。果有等分。而祥后统称顿首之说。未详所指。近世心丧者。例于祥后如是称之。若具三年者则非是。祥后朔望出主。既非正礼。断之以礼恐宜。
答元永允(癸巳十二月二十一日)
惠送诸种。认荷情贶。而以若贫厨。何必念及于此也。昔认斋闵公外任时。以乾柿五十。上书于吾先子。此岂非后人可法耶。至于䌷疋。尤感裘材之义。而出于颂德者。及此老物。推其仁政。何有于十室也。华阳诗果佳什。令人可诵。明地庵记签示尽好。已就此中留草。尽行涂乙。来草一本玆还。停撤二字。出于乙丑传教中句语。盖谓停享而撤额。不必改之。
答金大兴(凤洙)
文字事。向以当陈于义山兄奉告者。实出于壅隘之情。岂有一分承当之望而然哉。人与文之不称。今不须覼缕。而区区株执。又有万万难强之实。既有悉暴于义山兄者。想或俯聆而烛谅矣。苟非然者。弟于兄
答元永允(癸巳十二月二十一日)
惠送诸种。认荷情贶。而以若贫厨。何必念及于此也。昔认斋闵公外任时。以乾柿五十。上书于吾先子。此岂非后人可法耶。至于䌷疋。尤感裘材之义。而出于颂德者。及此老物。推其仁政。何有于十室也。华阳诗果佳什。令人可诵。明地庵记签示尽好。已就此中留草。尽行涂乙。来草一本玆还。停撤二字。出于乙丑传教中句语。盖谓停享而撤额。不必改之。
答金大兴(凤洙)
文字事。向以当陈于义山兄奉告者。实出于壅隘之情。岂有一分承当之望而然哉。人与文之不称。今不须覼缕。而区区株执。又有万万难强之实。既有悉暴于义山兄者。想或俯聆而烛谅矣。苟非然者。弟于兄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家文字。岂敢若是。而况于忠贞脚下。托名为荣。尤岂费辞饰让也。幸加深察焉。惠遗诸种。虽用感荷。而仪近礼币。不敢自安。向有所云云于义山兄矣。旋又思之。终涉不恭。谨玆领受。若非老兄之赐则区区辞受。不敢不顾。而老兄也故亦觉安心耳。
答赵汝晦(性憙○甲午五月十二日)
太古亭说。东坡所谓我姑妄言之。子姑妄听之者。而遇兄太古。不以妄为罪。此所以得清净界。享有太古之趣。何必舍笏而卧云然后。始可谓太古耶。完府所闻。无一的奇。八公山草木。无非惊怪。今承录报。始觉豁然。而尚多谎说。未可释虑。如有可闻。幸随便示破如何。新使间已入城。 真游果即奉还耶。不胜憧憧小尽。承此考示。豁然若披云见青耳。贱状一味病淹。而最是眼眵转甚。不能看一字。古人既疏。无复为友。嗒然作一个睡乡人。是岂可堪也。安得从睡仙游。袪此难医之病也。
答族弟子友(复洙)别纸
虽三四娶。不害为皆称继配。而若以模糊为嫌。则以三配称之似好。直长公后配皆李氏。故有是模糊之嫌耶。吾家不书乡贯。而志石异于主旌。具书乡贯以
答赵汝晦(性憙○甲午五月十二日)
太古亭说。东坡所谓我姑妄言之。子姑妄听之者。而遇兄太古。不以妄为罪。此所以得清净界。享有太古之趣。何必舍笏而卧云然后。始可谓太古耶。完府所闻。无一的奇。八公山草木。无非惊怪。今承录报。始觉豁然。而尚多谎说。未可释虑。如有可闻。幸随便示破如何。新使间已入城。 真游果即奉还耶。不胜憧憧小尽。承此考示。豁然若披云见青耳。贱状一味病淹。而最是眼眵转甚。不能看一字。古人既疏。无复为友。嗒然作一个睡乡人。是岂可堪也。安得从睡仙游。袪此难医之病也。
答族弟子友(复洙)别纸
虽三四娶。不害为皆称继配。而若以模糊为嫌。则以三配称之似好。直长公后配皆李氏。故有是模糊之嫌耶。吾家不书乡贯。而志石异于主旌。具书乡贯以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别之。亦无妨矣。
凡缅礼应服三年者外无受服。虽妻葬亦当素服。而在丧须用吊服加麻。五服之人皆然耳。
妾子为父后则服其私亲。与嫡子之服庶母同。故出于缌服。而过三月后。当以墨衰行心丧。以终二十七月耳。
答李士正(克善○己丑九月十日)
大全随劄。不过古今文字及当时事实间疑晦处。若干注解而已。至于礼经则不敢僭妄。而况立论。尤何敢尤何敢也。
楔齿缀足之不入家礼。未知何义。而家礼盖多存删。如环绖之类是也。楔齿缀足。岂亦如此否。
入棺后男子皆归庐次。而妇人之位。本在堂上。故使妇人守之。(朴南溪说)此有前辈说。至于二妇人云者。恐不必疑曰二妇人。则众妇人自在其中。未知如何。
答尹士吉(胄铉○庚午六月)
从氏丧事。久愈伤衋。更复何言。岁寒之期。不但连袂之谊。从玆以往。吾党渐孤。斯文渐晦。寝门之哭。岂直吾私。况其后事。至悲绝惨。若敖之鬼。将不免馁焉。神理之不可究测。一至于斯耶。生刍一束。既违初心。寸
凡缅礼应服三年者外无受服。虽妻葬亦当素服。而在丧须用吊服加麻。五服之人皆然耳。
妾子为父后则服其私亲。与嫡子之服庶母同。故出于缌服。而过三月后。当以墨衰行心丧。以终二十七月耳。
答李士正(克善○己丑九月十日)
大全随劄。不过古今文字及当时事实间疑晦处。若干注解而已。至于礼经则不敢僭妄。而况立论。尤何敢尤何敢也。
楔齿缀足之不入家礼。未知何义。而家礼盖多存删。如环绖之类是也。楔齿缀足。岂亦如此否。
入棺后男子皆归庐次。而妇人之位。本在堂上。故使妇人守之。(朴南溪说)此有前辈说。至于二妇人云者。恐不必疑曰二妇人。则众妇人自在其中。未知如何。
答尹士吉(胄铉○庚午六月)
从氏丧事。久愈伤衋。更复何言。岁寒之期。不但连袂之谊。从玆以往。吾党渐孤。斯文渐晦。寝门之哭。岂直吾私。况其后事。至悲绝惨。若敖之鬼。将不免馁焉。神理之不可究测。一至于斯耶。生刍一束。既违初心。寸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𨂜奉慰。亦且阙然。虽缘势使。恒切怅叹。谓外先施。深荷不较。一倍歉愧。俯询礼疑。顾此蒙蔀。何敢容喙。而问寡之意。有难终孤。略据先辈说仰陈。幸更博采。勿之有悔。如何如何。
盖祧迁之礼。非摄祀者之所可权行者也。孰敢不权宜之说臆陈。以犯僭汰之科耶。大抵无继后之道则以尊从侄之名。姑为改题摄祀。以待继后之日。实合经礼。此外更无他道矣。
尤庵曰丧终祧迁之礼。非权代者所敢当。
陶庵曰摄祀之称。用一时权宜之道。而今又因此递迁。便以宗子自居。万万未安。但或问宗子死而无子。有将迁奉于最长房之庙。而合祭无人可主。欲待合祭后移奉。则无其期奈何。或云措辞以告而当迁奉如何。陶庵曰如或说权宜行之无害。苟如此说则权行迁奉。或不为全然无可据耶。然终非守经之论。不敢为立證耳。
与李舜九(根命○庚寅)
向来西上时。窃拟一陈荛说于城外经退之章。而不得如心。终不敢自沮。遂冒渎仰彻矣。近闻以疏中大丧二字。若将声罪云。寻常认以通用于国哀。而不能
盖祧迁之礼。非摄祀者之所可权行者也。孰敢不权宜之说臆陈。以犯僭汰之科耶。大抵无继后之道则以尊从侄之名。姑为改题摄祀。以待继后之日。实合经礼。此外更无他道矣。
尤庵曰丧终祧迁之礼。非权代者所敢当。
陶庵曰摄祀之称。用一时权宜之道。而今又因此递迁。便以宗子自居。万万未安。但或问宗子死而无子。有将迁奉于最长房之庙。而合祭无人可主。欲待合祭后移奉。则无其期奈何。或云措辞以告而当迁奉如何。陶庵曰如或说权宜行之无害。苟如此说则权行迁奉。或不为全然无可据耶。然终非守经之论。不敢为立證耳。
与李舜九(根命○庚寅)
向来西上时。窃拟一陈荛说于城外经退之章。而不得如心。终不敢自沮。遂冒渎仰彻矣。近闻以疏中大丧二字。若将声罪云。寻常认以通用于国哀。而不能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详审。万万悚惶。奏御文字。有此妄发。自列请罪。恐不可已耶。或以为不可不改于政院日记云。而直为送言改书。亦涉擅便。并请改于自列之章为宜耶。幸谅示之。但不效无口之匏。而有此人言。是为愧悔耳。
答李舜九(丙申四月二十五日)
不复雠。不葬不受服。○不复父母之雠。不受其服。○见于何书。而此礼于何考得则可以详悉耶。日昨躬承 上命。而往复于沃川大臣探来。
询荛之教。及于贱臣。万万皇愧。素以蒙蔀。近益昏谬。又无可考书籍。何敢臆对。而第有一旁照者。谨按春秋隐公十一年胡氏传。有曰贼不讨雠不复而不书葬则服不除。其曰不书葬则虽葬而不书。即夫子书法也。其曰服不除则受服可知矣。或说不复雠。不葬不受服。果未知见于何书耳。
与李舜五(根教○辛卯七月九日)
科声即盛门事。而曾何潦倒。今何出于意表也。不觉叫奇。而少年丛里。出一口气。是朱夫子贺陈同甫语。可备君今日事也。吾家亦有与君作伴人。方为渠大辛酸。于君亦然。而曾闻故徐相公迈修以唐津县监请科由。监司以白首赴举嘲之。不过十年。为偕来承
答李舜九(丙申四月二十五日)
不复雠。不葬不受服。○不复父母之雠。不受其服。○见于何书。而此礼于何考得则可以详悉耶。日昨躬承 上命。而往复于沃川大臣探来。
询荛之教。及于贱臣。万万皇愧。素以蒙蔀。近益昏谬。又无可考书籍。何敢臆对。而第有一旁照者。谨按春秋隐公十一年胡氏传。有曰贼不讨雠不复而不书葬则服不除。其曰不书葬则虽葬而不书。即夫子书法也。其曰服不除则受服可知矣。或说不复雠。不葬不受服。果未知见于何书耳。
与李舜五(根教○辛卯七月九日)
科声即盛门事。而曾何潦倒。今何出于意表也。不觉叫奇。而少年丛里。出一口气。是朱夫子贺陈同甫语。可备君今日事也。吾家亦有与君作伴人。方为渠大辛酸。于君亦然。而曾闻故徐相公迈修以唐津县监请科由。监司以白首赴举嘲之。不过十年。为偕来承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旨。世传以为美谈。不能不以是期望于君矣。第父子大小唱名。凑在一时。尤为稀贵可贺。而别有一奇异事。吾之孙与君之子。为三世同年。此当于古亦罕也。小孙之荣。果不胜奇异。而家侄之科。盈盛之惧。有倍于荣耀之喜。此果非饰辞耳。
答郑兢汝(履源)别纸(庚寅十一月五日)
大丧寻常认以通用文字。不能审慎。万万悚惶。既曰嫌文。可据有无不须言。请改政院日记。固当依示。而直为送言请改则不无擅恣之嫌。当自列而请改耶。幸议于可议处而示之如何。第有因此而请质者。若以大丧谓不得用于内殿。则当服乡闇之科。而大字之本不用于内殿云者。来示恐不然。昔在 肃庙朝仁元王后丧时。吾先祖疏中有大戚之语。大丧与大戚似无异。未知如何。先祖辛酉金清城往复。有遭值大丧之语。此是 仁元王后丧也。内丧之谓大丧。此亦可据。
答族侄悦卿(秉裕)
家礼及备要。执友亲厚之人入哭。在于袭后。而家礼则只曰相向哭而已。仪节始有主人哭拜。宾答拜之文。备要载之。而初无小敛前后不同之说。
答郑兢汝(履源)别纸(庚寅十一月五日)
大丧寻常认以通用文字。不能审慎。万万悚惶。既曰嫌文。可据有无不须言。请改政院日记。固当依示。而直为送言请改则不无擅恣之嫌。当自列而请改耶。幸议于可议处而示之如何。第有因此而请质者。若以大丧谓不得用于内殿。则当服乡闇之科。而大字之本不用于内殿云者。来示恐不然。昔在 肃庙朝仁元王后丧时。吾先祖疏中有大戚之语。大丧与大戚似无异。未知如何。先祖辛酉金清城往复。有遭值大丧之语。此是 仁元王后丧也。内丧之谓大丧。此亦可据。
答族侄悦卿(秉裕)
家礼及备要。执友亲厚之人入哭。在于袭后。而家礼则只曰相向哭而已。仪节始有主人哭拜。宾答拜之文。备要载之。而初无小敛前后不同之说。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吊礼宾不答拜。此虽古礼。而已自书仪有答拜之文。家礼因之。今何可舍家礼而必欲行古礼耶。
环绖之分属首腰。未见其可据也。
杂记小敛环绖疏。孝子亲始死去冠。至小敛不可无饰。士委貌。大夫以上素弁。悉得加环绖。
备要大如缌绖。以加白布巾者。
以此观之则其只用于首。不翅明矣。环绖虽古礼。而以其繁文难行。故朱子删于家礼。吾家则因文正公说废此一节。未知世之行此者。果皆如其人之说耶。
师服之分说在家时在丧次者。未知何人之说。而其曰师服者。只是心丧。而只行于丧次。则其在家也。衣服居处。将与恒人同耶。若如其说则是为丧次而服也。非为其师而服也。其果成说耶。且勿论某服。焉有在家与丧次之别耶。
礼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
问师丧出入服色。慎斋曰当用白色。或绵或布。不可与恒人同。
答族侄悦卿
练后瞻礼。似或以要诀为据。而第所谓瞻礼之仪。未
环绖之分属首腰。未见其可据也。
杂记小敛环绖疏。孝子亲始死去冠。至小敛不可无饰。士委貌。大夫以上素弁。悉得加环绖。
备要大如缌绖。以加白布巾者。
以此观之则其只用于首。不翅明矣。环绖虽古礼。而以其繁文难行。故朱子删于家礼。吾家则因文正公说废此一节。未知世之行此者。果皆如其人之说耶。
师服之分说在家时在丧次者。未知何人之说。而其曰师服者。只是心丧。而只行于丧次。则其在家也。衣服居处。将与恒人同耶。若如其说则是为丧次而服也。非为其师而服也。其果成说耶。且勿论某服。焉有在家与丧次之别耶。
礼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
问师丧出入服色。慎斋曰当用白色。或绵或布。不可与恒人同。
答族侄悦卿
练后瞻礼。似或以要诀为据。而第所谓瞻礼之仪。未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有所考。果何以为之耶。
厥明与质明两明字。义各有指。厥明之明。犹明日之明也。质明之明。犹平明之明也。观于礼记注疏可知。礼记质明注曰质正也。正明也。盖厥明云者。泛言当祭之日。而质明云者。的言当祭之时也。既曰正明则不当以子夜鸡鸣。若是争较早晚矣。吾家之不待质明。必以鸡鸣为限者。恐合圣人微意。而若以三代之礼言之。则或子夜或鸡鸣与质明。俱无不可耳。
居忧者罪人之称。即是自处以罪恶深重之人。先辈往复罕有见之。岂所见不广而然耶。尝见芝村答人问。出后者于本生丧。当称罪人云云。芝村似不臆说耳。
答族侄悦卿
小祥晨昏之礼。先辈所行果不同。惟在遵而行之之如何。而愚见则文正先祖既以退陶说为准。恐当无疑。家伯所行亦然矣。三年之内。以常侍之义。疑其拜礼。愚意亦有可执之说。古人于定省必有拜之者。慎斋先生是也。若以常侍谓不当拜。则农岩之瞻礼。寒泉之侍立。俱有可据。而以朝夕哭之位于门外。欲行瞻礼于庐次云者。恐不成说。所谓瞻礼之仪。未知如
厥明与质明两明字。义各有指。厥明之明。犹明日之明也。质明之明。犹平明之明也。观于礼记注疏可知。礼记质明注曰质正也。正明也。盖厥明云者。泛言当祭之日。而质明云者。的言当祭之时也。既曰正明则不当以子夜鸡鸣。若是争较早晚矣。吾家之不待质明。必以鸡鸣为限者。恐合圣人微意。而若以三代之礼言之。则或子夜或鸡鸣与质明。俱无不可耳。
居忧者罪人之称。即是自处以罪恶深重之人。先辈往复罕有见之。岂所见不广而然耶。尝见芝村答人问。出后者于本生丧。当称罪人云云。芝村似不臆说耳。
答族侄悦卿
小祥晨昏之礼。先辈所行果不同。惟在遵而行之之如何。而愚见则文正先祖既以退陶说为准。恐当无疑。家伯所行亦然矣。三年之内。以常侍之义。疑其拜礼。愚意亦有可执之说。古人于定省必有拜之者。慎斋先生是也。若以常侍谓不当拜。则农岩之瞻礼。寒泉之侍立。俱有可据。而以朝夕哭之位于门外。欲行瞻礼于庐次云者。恐不成说。所谓瞻礼之仪。未知如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何。而不开门立于庐次。则其所瞻果于何耶。
丧人兄弟只问所知。即通行之例也。此与吊礼不同。不必以兄为主。恐当随其问而答之矣。
答族侄悦卿
遗衣
便览云纳于灵车焚香。所谓灵车。即要舆也。依便览用灵车恐稳。而曾见缅礼。绝无用灵车者。此果末失耶。若不用灵车则盛于箧随行。似亦不妨。而恐不必置之丧舆柩前矣。
与金心一(志洙○甲申十一月)
不审寒冱。学履珍胜。窃想学与年进。造诣增深。华闻灌耳。吾党有人。而盍簪无阶。安有并世之幸也。一宵青灯。已属十数年事。至今思之。殆若庄园幻蝶。顾此贱踪。无怪见弃于高明。而区区驰想。何时可谖。近一病五朔。鬼事日迫。夜昼之理。固当任之。而只恨无闻而死而已。自丧圣礼。益觉踽踽。自不禁无从而下。想吾友亦同此怀。而无由对说此悲臆。令人郁塞。夏初约会贵门山丈于中羊山中。幸做一宿之稳。仍有秋冬大乘之约。而吾友与圣礼皆在意中矣。胜事难谐。尤增西州门之悲也。明春将拟筑一小屋于所卜寿
丧人兄弟只问所知。即通行之例也。此与吊礼不同。不必以兄为主。恐当随其问而答之矣。
答族侄悦卿
遗衣
便览云纳于灵车焚香。所谓灵车。即要舆也。依便览用灵车恐稳。而曾见缅礼。绝无用灵车者。此果末失耶。若不用灵车则盛于箧随行。似亦不妨。而恐不必置之丧舆柩前矣。
与金心一(志洙○甲申十一月)
不审寒冱。学履珍胜。窃想学与年进。造诣增深。华闻灌耳。吾党有人。而盍簪无阶。安有并世之幸也。一宵青灯。已属十数年事。至今思之。殆若庄园幻蝶。顾此贱踪。无怪见弃于高明。而区区驰想。何时可谖。近一病五朔。鬼事日迫。夜昼之理。固当任之。而只恨无闻而死而已。自丧圣礼。益觉踽踽。自不禁无从而下。想吾友亦同此怀。而无由对说此悲臆。令人郁塞。夏初约会贵门山丈于中羊山中。幸做一宿之稳。仍有秋冬大乘之约。而吾友与圣礼皆在意中矣。胜事难谐。尤增西州门之悲也。明春将拟筑一小屋于所卜寿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藏之下。以为馀生休息。此志若就则当诵退陶所谓世益远山益高。书益有味之语。而顾今病矣。未知能办此事否也
与金心一(壬辰十二月二十一日)
昨见遁院简通于鄙家门中者。彼江都忍人。兀然为先生矣。挽近世级日卑。士友间不复见旧日言议。而岂谓自侮之声。出于贵乡。谓世无一具眼而乃敢轮示。不少顾忌耶。此正晦翁所谓天下事无不有也。令人惭叹。直欲无讹。非不知斥送来隶。而无所皂白。反或为无知者疑谤之嚆矢。故玆以仰闻。幸以此意还给院儒。而各处所去。亦当如此并即还收。无使贻嘲。此正贵门事。未知盛见以为如何。
答金心一(丙申十月)
礼疑往牒所无。于何有可据之文也。大抵以常时言之。则 因山卒哭前。虽朔望小祀。固当一遵补编不敢行。而至于今日变礼。则虽未及葬而礼月之限屡过。虽不除服而期年之制已满。恐当有处变之节。且因封尚无定期。经年废祭。亦有所不安。鄙家墓祭与忌祭。依先辈说略行而(忌祭或如礼)此是未及广议者也。今承盛谕。不觉皇汗。而犹不能无滋惑。盖设或又复
与金心一(壬辰十二月二十一日)
昨见遁院简通于鄙家门中者。彼江都忍人。兀然为先生矣。挽近世级日卑。士友间不复见旧日言议。而岂谓自侮之声。出于贵乡。谓世无一具眼而乃敢轮示。不少顾忌耶。此正晦翁所谓天下事无不有也。令人惭叹。直欲无讹。非不知斥送来隶。而无所皂白。反或为无知者疑谤之嚆矢。故玆以仰闻。幸以此意还给院儒。而各处所去。亦当如此并即还收。无使贻嘲。此正贵门事。未知盛见以为如何。
答金心一(丙申十月)
礼疑往牒所无。于何有可据之文也。大抵以常时言之。则 因山卒哭前。虽朔望小祀。固当一遵补编不敢行。而至于今日变礼。则虽未及葬而礼月之限屡过。虽不除服而期年之制已满。恐当有处变之节。且因封尚无定期。经年废祭。亦有所不安。鄙家墓祭与忌祭。依先辈说略行而(忌祭或如礼)此是未及广议者也。今承盛谕。不觉皇汗。而犹不能无滋惑。盖设或又复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延拖。以至岁月。则其将一切阙祭。视若常事耶。来示同宫之说。恐非可引。方丧自处。果皆如寝苫枕块之礼耶。愚见如此。如有未当。或可随便更教如何。
有人当脱丧于昨年十二月者。不得行大祥。至于二月而又退 因山停祭。此等变礼。将如何处之。不但祭礼。嫁娶之节。何以为之为宜耶。○春秋周桓王之葬。在于七年后。而王姬之归于齐。在于四年。此寻常为疑者也。幸商教之。
备要卒哭条按说。恐无可疑。盖祭必于正寝。而朱子以妻丧几筵之设于正寝。故谓无祭处。而栗翁说如此。更考之。
答李恭基(德夏○辛巳)
袍袄即所谓赤古里也。古无俗所称东衣。而袍袄如今东衣之制。故袭具之不用俗制赤古里者。盖遵古制。何谓不用袍袄耶。
丘氏以为古礼只言去纚而不言着纚之时。先辈亦以着在何时为疑。何敢臆对。而浴栉既在卒哭后。则虽不行祔。着网于卒哭后。似为有据。而必欲迟待练后祔祭。恐太涉执滞。
答疏封皮式。无稽颡之称。而此等无害处。恐以为用
有人当脱丧于昨年十二月者。不得行大祥。至于二月而又退 因山停祭。此等变礼。将如何处之。不但祭礼。嫁娶之节。何以为之为宜耶。○春秋周桓王之葬。在于七年后。而王姬之归于齐。在于四年。此寻常为疑者也。幸商教之。
备要卒哭条按说。恐无可疑。盖祭必于正寝。而朱子以妻丧几筵之设于正寝。故谓无祭处。而栗翁说如此。更考之。
答李恭基(德夏○辛巳)
袍袄即所谓赤古里也。古无俗所称东衣。而袍袄如今东衣之制。故袭具之不用俗制赤古里者。盖遵古制。何谓不用袍袄耶。
丘氏以为古礼只言去纚而不言着纚之时。先辈亦以着在何时为疑。何敢臆对。而浴栉既在卒哭后。则虽不行祔。着网于卒哭后。似为有据。而必欲迟待练后祔祭。恐太涉执滞。
答疏封皮式。无稽颡之称。而此等无害处。恐以为用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亦可不用亦可。而慰人答人。各用其式。则重服亦恐如是。
答李恭基(壬午九月)
妻丧杖不杖。固有诸说之不一。而杖祥禫一串事。既有吾先子定论。故不但鄙家所行。好礼家莫或有异。服虽杖期。父在父为主。有何可疑耶。
弟妇班祔。据礼固然。而俗行庙制。既非古制。则势多难便。虽不分户。以夫为主。恐不大悖。而如欲一遵经礼。则亦谁曰不可也。惟在行之如何而已。但不用祔礼。则一庙无二主。来示诚然。
答李恭基(己丑十一月十一日)
禫后服色。一依备要可矣。恐不当别生岐议。鄙见如此。未知如何。
丧礼备要禫祭之具曰吉服。又曰父在为母心丧者。白布直领衣。黪布笠黑带。
既曰吉服则更有何可变之服。而特有徙月之制。故不忍为华盛之服。此所以为旧笠白带。其曰吉服云者。此非可据。而必欲更求可据耶。郑氏曰淡淡然平安之义。间传曰禫而纤。无所不佩。若于禫后。更有可变之制则何以曰平安。何以曰无所不佩耶。大抵禫
答李恭基(壬午九月)
妻丧杖不杖。固有诸说之不一。而杖祥禫一串事。既有吾先子定论。故不但鄙家所行。好礼家莫或有异。服虽杖期。父在父为主。有何可疑耶。
弟妇班祔。据礼固然。而俗行庙制。既非古制。则势多难便。虽不分户。以夫为主。恐不大悖。而如欲一遵经礼。则亦谁曰不可也。惟在行之如何而已。但不用祔礼。则一庙无二主。来示诚然。
答李恭基(己丑十一月十一日)
禫后服色。一依备要可矣。恐不当别生岐议。鄙见如此。未知如何。
丧礼备要禫祭之具曰吉服。又曰父在为母心丧者。白布直领衣。黪布笠黑带。
既曰吉服则更有何可变之服。而特有徙月之制。故不忍为华盛之服。此所以为旧笠白带。其曰吉服云者。此非可据。而必欲更求可据耶。郑氏曰淡淡然平安之义。间传曰禫而纤。无所不佩。若于禫后。更有可变之制则何以曰平安。何以曰无所不佩耶。大抵禫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以后则即平人也。故书辞一如平时。既为平人则虽年衰者所常着。有何不可。而芸翁亦以为未安耶。禫而用吉服之白吉冠之粗者。无异乐之悬而不用矣。鹿门说不能记。示之如何。
仲月既正祭之月则是月而禫者。仍行吉祭以合享。岂非人情与礼意之所不可已耶。常时虽不能四时之祭。而宁有丧后不行合祭者耶。若非当行合祭。必待踰月而服吉矣。
庶子承重者。所生母几筵。鄙见亦以为当待三年。而祝辞果有可疑。曾有往复于一二处而未见确證。今不敢臆对。而但夙夜哀慕等句则未知其可也。然则依朴南溪婴儿摄主祝式。奄及下直用谨以云云。或不至大悖否。
陈秀才云云。今不记本文。而宋时陈某饥则读书益响亮。故邻里闻其声而知其饥云。疑是陈后山事。
答李恭基(己丑十二月十七日)
我东素衣带。虽无官者恒用服色。而以古制言之。则非丧吊之礼。无着素之日。以素衣带谓之微吉则可。而以俗制之故。谓之大吉则未知其果然矣。黪是家礼祥后服色。而沙翁及吾先子皆以玉色当之。墨固
仲月既正祭之月则是月而禫者。仍行吉祭以合享。岂非人情与礼意之所不可已耶。常时虽不能四时之祭。而宁有丧后不行合祭者耶。若非当行合祭。必待踰月而服吉矣。
庶子承重者。所生母几筵。鄙见亦以为当待三年。而祝辞果有可疑。曾有往复于一二处而未见确證。今不敢臆对。而但夙夜哀慕等句则未知其可也。然则依朴南溪婴儿摄主祝式。奄及下直用谨以云云。或不至大悖否。
陈秀才云云。今不记本文。而宋时陈某饥则读书益响亮。故邻里闻其声而知其饥云。疑是陈后山事。
答李恭基(己丑十二月十七日)
我东素衣带。虽无官者恒用服色。而以古制言之。则非丧吊之礼。无着素之日。以素衣带谓之微吉则可。而以俗制之故。谓之大吉则未知其果然矣。黪是家礼祥后服色。而沙翁及吾先子皆以玉色当之。墨固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不可谓黪。而先辈又疑黪与纤与綅之同色。则尤不当以墨代纤而用于禫后也。鄙家自前禫后用素衣带粗笠。此恐为微吉之意。年前李尚州承敬亦尝如哀见。数次往复。竟以鄙说为然矣。若以有官者言则以素衣尽其月。岂可谓之反吉耶。然则无官者之素衣。亦岂曰纯吉。而杂用古今之制于祥禫之后也。虽寻常素衣之人。至于丧后吉祭则必盛服行事。以示复吉为宜耳。
论语集注曰吉用玄丧用素。
家礼忌祭。是日素衣素带。
此等处非一。古人何尝有无故而用素者耶。必如哀见则禫后依綅冠之制。笠用墨则犹可也。带用墨。恐未知如何。墨既不可代黪则尤不可代玄。盖玄是吉服也。故昏礼毕袗玄注盛服。又杂记吉祭玄冠朝服。更商示如何。参差烂熳。不害为相确之益耳。
吾先子论祥后服玆誊送。见芝湖李公问答。
𣛜记所谓微凶微吉者。此难准以我国服制。若以国俗服色言之则祥祭用玉色。祥后着白衣。禫祭服黑色衣。禫后改着玉色。则似合于杂记之说。然
论语集注曰吉用玄丧用素。
家礼忌祭。是日素衣素带。
此等处非一。古人何尝有无故而用素者耶。必如哀见则禫后依綅冠之制。笠用墨则犹可也。带用墨。恐未知如何。墨既不可代黪则尤不可代玄。盖玄是吉服也。故昏礼毕袗玄注盛服。又杂记吉祭玄冠朝服。更商示如何。参差烂熳。不害为相确之益耳。
吾先子论祥后服玆誊送。见芝湖李公问答。
𣛜记所谓微凶微吉者。此难准以我国服制。若以国俗服色言之则祥祭用玉色。祥后着白衣。禫祭服黑色衣。禫后改着玉色。则似合于杂记之说。然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家礼只用黪色而无改易之文。只当从之。
家礼增解按说。或有可疑。而论禫后服一款则十分精详。幸考见如何。
禫用素衣。出于丘仪。吾家所行。似从 皇朝礼。盖祥后白衣笠。亦载丘仪。而五礼仪从之耳。
夹示礼疑。近世所行。亦多如盛见。鄙何尝以盛谕谓杜撰耶。且闻贵门从前如此。今何须别有更确。而但禫月仍行吉祭之时。祭后还着墨衰云者。终涉可疑。此果最初往复中请质。而未承明谕者耳。
答李恭基(己丑十一月晦日)
礼疑考据援證。若是广博。何敢容喙。而第有一说请质焉。无论仪礼图间传文如何。一经朱夫子之后。则当以家礼为定。而家礼既以黪色为祥后服。我朝无黪制。故五礼仪用白色。则今之白色。即古之黪制也。以古之祥后服。错行于今之禫后服。未知礼意果如是否。禫后虽向吉。而吉祭前犹不盛服不作乐不复寝。此所谓徙月之制也。若以未尽月数为嫌。则禫后因行吉祭者。其将墨衰行祀耶。虽鹿门诸贤。必无是理。若以哀家言之。则禫祭既在二月。固当因行吉祭。而果以未尽月数。将用墨笠带耶。更商示之。
家礼增解按说。或有可疑。而论禫后服一款则十分精详。幸考见如何。
禫用素衣。出于丘仪。吾家所行。似从 皇朝礼。盖祥后白衣笠。亦载丘仪。而五礼仪从之耳。
夹示礼疑。近世所行。亦多如盛见。鄙何尝以盛谕谓杜撰耶。且闻贵门从前如此。今何须别有更确。而但禫月仍行吉祭之时。祭后还着墨衰云者。终涉可疑。此果最初往复中请质。而未承明谕者耳。
答李恭基(己丑十一月晦日)
礼疑考据援證。若是广博。何敢容喙。而第有一说请质焉。无论仪礼图间传文如何。一经朱夫子之后。则当以家礼为定。而家礼既以黪色为祥后服。我朝无黪制。故五礼仪用白色。则今之白色。即古之黪制也。以古之祥后服。错行于今之禫后服。未知礼意果如是否。禫后虽向吉。而吉祭前犹不盛服不作乐不复寝。此所谓徙月之制也。若以未尽月数为嫌。则禫后因行吉祭者。其将墨衰行祀耶。虽鹿门诸贤。必无是理。若以哀家言之。则禫祭既在二月。固当因行吉祭。而果以未尽月数。将用墨笠带耶。更商示之。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微吉微凶之制。吾先子以为难准以我国服制。大抵禫祭若有节次变服之节。则备要何以只曰陈吉服。而墨衰即心丧者服色。则已毕三年者。安用此心丧于禫吉间几日也。且所谓禫服。即祥后所称。而便览以为禫祭后服者。未知何据矣。来示亦以禫后服谓之禫服。必有据。幸更示之。以破此惑。如何如何。
次孙承重。大悖于礼。期服主丧。恐无为欠。
答李恭基(壬寅七月)
来示中告辞与改服一项事云者。千万不然。曾闻前辈虽出而行之。不必急于巾服。且近世儒贤每以山野自处。故初不随品变服。而有事则告。至于赠职改题。何尝不为改服之故而不授职名耶。必有处义之事。如河西之不书玉果后职名。桐溪之甲申后自处然后。虽不以职名自居。而恐当并与其处义之事而告之。何可昧然而已耶。吾友处义。未知果出何事。而何不并与其义而告之。大抵不欲随众汩没之意。则非不知高人一着。而若非大关义谛。则亦不必取人标榜。未知盛见如何。
但近日所着。非穷儒容易可办。虽非处义。亦何必苟且汲汲耶。往岁藐孤孙之筮仕。虽出于格外异数。而
次孙承重。大悖于礼。期服主丧。恐无为欠。
答李恭基(壬寅七月)
来示中告辞与改服一项事云者。千万不然。曾闻前辈虽出而行之。不必急于巾服。且近世儒贤每以山野自处。故初不随品变服。而有事则告。至于赠职改题。何尝不为改服之故而不授职名耶。必有处义之事。如河西之不书玉果后职名。桐溪之甲申后自处然后。虽不以职名自居。而恐当并与其处义之事而告之。何可昧然而已耶。吾友处义。未知果出何事。而何不并与其义而告之。大抵不欲随众汩没之意。则非不知高人一着。而若非大关义谛。则亦不必取人标榜。未知盛见如何。
但近日所着。非穷儒容易可办。虽非处义。亦何必苟且汲汲耶。往岁藐孤孙之筮仕。虽出于格外异数。而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童子备官。极为皇愧。始欲稍俟几年后着帽矣。人皆以为此是 恩命。不当如是迁就。且念亦不必异于人。故使即为之。然自古之人视之则不胜愧恧。旋又思之。古亦有襁褓以上执笏之例。此可以援而为之耶。
答权景纯(潚○戊辰十一月二十日)
妙龄盛名。洋溢士友。区区艳诵。有倍馀人。而无阶一会。只自蕴结。蓬莱相违。势所固然。而华阳戛过。心窃怅惑。岂高明不思孔大儿请见李元礼语也。第贱子不足为模楷。是亦自反而已。即拜先施。如承清眄。感荷之馀。慰幸良深。近日缊绎。见在何书。而亦有良友相资之益否。顾今寥寥之世。得有如高明出于诗礼之庭。不徒盛门之幸。实为吾党贺。未知高明何以副此重望也。
集成祠事。向来院儒非为问其所奉处所之将如何。直谓依指挥移奉校中。而窃观近日为守宰为士林者。莫不生㥘。重违关辞。多不听鄙家言。故于其答也。亦一任其所为矣。及见槐倅兄所示。始闻其一刻未安。即日津遣一家人。而彼礼儒事。一何乖错至此也。伤痛之外。亦甚骇叹。亦复谓之何哉。
答李云举(海翼○己丑十一月二十二日)
改名而改题。不但无可据。亦涉烦渎。因朔望参。只告其由。以待异时有事改题之日似宜。今此所询之人。当告其蒙恩筮仕。因此并告。尤为稳宜。
答权景纯(潚○戊辰十一月二十日)
妙龄盛名。洋溢士友。区区艳诵。有倍馀人。而无阶一会。只自蕴结。蓬莱相违。势所固然。而华阳戛过。心窃怅惑。岂高明不思孔大儿请见李元礼语也。第贱子不足为模楷。是亦自反而已。即拜先施。如承清眄。感荷之馀。慰幸良深。近日缊绎。见在何书。而亦有良友相资之益否。顾今寥寥之世。得有如高明出于诗礼之庭。不徒盛门之幸。实为吾党贺。未知高明何以副此重望也。
集成祠事。向来院儒非为问其所奉处所之将如何。直谓依指挥移奉校中。而窃观近日为守宰为士林者。莫不生㥘。重违关辞。多不听鄙家言。故于其答也。亦一任其所为矣。及见槐倅兄所示。始闻其一刻未安。即日津遣一家人。而彼礼儒事。一何乖错至此也。伤痛之外。亦甚骇叹。亦复谓之何哉。
答李云举(海翼○己丑十一月二十二日)
改名而改题。不但无可据。亦涉烦渎。因朔望参。只告其由。以待异时有事改题之日似宜。今此所询之人。当告其蒙恩筮仕。因此并告。尤为稳宜。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答李云举(癸巳十月二十一日)
埋主不得洁净处。而遂翁说既有可据。恐不须问。但遂翁为失墓人有是说。则终不如就墓之为稳。
若就祖先或子孙墓埋之。则措辞告由。恐当如来示。而既告则安得无酒果耶。
祧主告辞。既在合祭时。则就舆何必更告。而略以奉往之意口告。亦或无妨。
长房葬前废祭。虽甚怅缺。礼固当废。恐不可杜撰。丧毕后欲待忌日。则亦无限节。未知如何
无论长众。丧行既过亲墓之下。不忍昧然戛过。则向墓停柩。略加朝祖仪行之恐得。而若稍远则亦不必然矣。
答李云举(丁酉四月八日)
丧中行祀。朱夫子既有特祀常祀之仪。虽有服轻者。恐不必代行。我国之方笠直领。即宋时墨衰之例。用朱夫子常祀之礼。有谁曰不可耶。
埋主不得洁净处。而遂翁说既有可据。恐不须问。但遂翁为失墓人有是说。则终不如就墓之为稳。
若就祖先或子孙墓埋之。则措辞告由。恐当如来示。而既告则安得无酒果耶。
祧主告辞。既在合祭时。则就舆何必更告。而略以奉往之意口告。亦或无妨。
长房葬前废祭。虽甚怅缺。礼固当废。恐不可杜撰。丧毕后欲待忌日。则亦无限节。未知如何
无论长众。丧行既过亲墓之下。不忍昧然戛过。则向墓停柩。略加朝祖仪行之恐得。而若稍远则亦不必然矣。
答李云举(丁酉四月八日)
丧中行祀。朱夫子既有特祀常祀之仪。虽有服轻者。恐不必代行。我国之方笠直领。即宋时墨衰之例。用朱夫子常祀之礼。有谁曰不可耶。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出主告辞。恐当用常时式。别有何措语耶。岂以属称为疑耶。当用告者之称。祔祭属称可见耳。
练后布带。出于杨氏之谬引贾疏。而备要因之。世多遵用。然恐不当以公士众臣义服之制。参用于斩衰之服。鄙家则自前带亦用葛耳。
备要跋中疑条。幸有考见。故玆录呈。此亦出于妙契疾书之意耳。
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即礼记礼器篇语。而注若语辞。
答郑舜举(海翊○壬辰十月七日)
所后父之本生父母服制。近日先辈论说。多有携贰。而愚见则恐当一例以本生祖父母服。只降一等服之。未知如何。无论父之本生与所后父之父母。非己之祖父母耶。礼疑妄论。汰哉是悚。
答金士英(世烈○壬辰九月二十八日)
山农登稔。事育随分。果不为挠夺而安意燖温。得有新味否。箕裘之责。惟贤者在。须加勉励。以慰先灵。以副远望焉。疏本从何得见耶。只陈不可承堪之实而已。有何格君之语也。漆忧弸中。自不能不冲口。而亦未敢悉摅。愧叹而已。
练后布带。出于杨氏之谬引贾疏。而备要因之。世多遵用。然恐不当以公士众臣义服之制。参用于斩衰之服。鄙家则自前带亦用葛耳。
备要跋中疑条。幸有考见。故玆录呈。此亦出于妙契疾书之意耳。
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即礼记礼器篇语。而注若语辞。
答郑舜举(海翊○壬辰十月七日)
所后父之本生父母服制。近日先辈论说。多有携贰。而愚见则恐当一例以本生祖父母服。只降一等服之。未知如何。无论父之本生与所后父之父母。非己之祖父母耶。礼疑妄论。汰哉是悚。
答金士英(世烈○壬辰九月二十八日)
山农登稔。事育随分。果不为挠夺而安意燖温。得有新味否。箕裘之责。惟贤者在。须加勉励。以慰先灵。以副远望焉。疏本从何得见耶。只陈不可承堪之实而已。有何格君之语也。漆忧弸中。自不能不冲口。而亦未敢悉摅。愧叹而已。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亲丧祔祭。宗子虽在丧中。当主祭如礼行之。但宗子若葬前则不可行。待葬后行之。而大祥后祔。先辈谓无其义。
外党出入无降。盖指母之兄弟若侄出系与出嫁者言也。若己之本生外党则皆当降服。盖不二统故耳。
答宋宜中(宜权○戊子十月一日)
最长房既无以迁奉。则何可以迁于其房告之耶。当有措语以告之。
神主当祧迁于某亲某之房。而其家贫穷。无以奉往。今姑权奉于宗家别庙。以其名改题。不胜感怆云云。如是措语似宜。更思之。合祭时原祝。依式用之。祭毕改题时。如是告之为宜耶。
渔城惨练已过云。所询在于过后。今无及矣。第无论主丧之服如何。若有应服三年者。必再祭而撤筵。载于礼经。恨未及练前。承见俯询矣。
答郑大卿(奭采○癸未二月)
寒泉遗编。果已卒业。而更对何书。燕子日长。政好看书。想有趣味。须益加勤勉。以副远望。大抵读书。莫先于理会。莫切于体验。须以此二字。实下工夫如何。老夫觉得此意而无所成就。鬼事已迫。愧悔而已。勿以
外党出入无降。盖指母之兄弟若侄出系与出嫁者言也。若己之本生外党则皆当降服。盖不二统故耳。
答宋宜中(宜权○戊子十月一日)
最长房既无以迁奉。则何可以迁于其房告之耶。当有措语以告之。
神主当祧迁于某亲某之房。而其家贫穷。无以奉往。今姑权奉于宗家别庙。以其名改题。不胜感怆云云。如是措语似宜。更思之。合祭时原祝。依式用之。祭毕改题时。如是告之为宜耶。
渔城惨练已过云。所询在于过后。今无及矣。第无论主丧之服如何。若有应服三年者。必再祭而撤筵。载于礼经。恨未及练前。承见俯询矣。
答郑大卿(奭采○癸未二月)
寒泉遗编。果已卒业。而更对何书。燕子日长。政好看书。想有趣味。须益加勤勉。以副远望。大抵读书。莫先于理会。莫切于体验。须以此二字。实下工夫如何。老夫觉得此意而无所成就。鬼事已迫。愧悔而已。勿以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舍己田而耘人田。归之以妄如何。第菽水之忧。殊为之悯念。颜路无恙而颜渊不改屡空之乐。朱先生云道理只如此。而先生亦以亲年益高。生事摇落。累发于知旧书。未知道理将如何为宜耶。
答族侄士国(秉匀○壬辰七月二十二日)
代父承重。祖母恒持服。先儒说或不同。而愚见则恐当从恒持祖母服为宜。盖服虽有斩齐之别。而恒持斩衰。则安有代父承重之义耶。文正先祖亦尝以恒持祖母服为定论耳。无论斩齐。葬前服固无可论。以君所处言之。后丧葬后。始可论恒持之服。而前丧小祥后持斩衰。待后丧小祥后还持承重。待前丧毕还持后丧服。此有沙翁说。寻常书札间称号。祖母禫前当称哀孙。此亦有沙翁说。但答人吊状。各随其仪为宜。
答安𥠧章(成焕○癸巳七月)
小学刘安礼,李绩云云。
此是圣贤公好恶之心。近思录编入邢恕。亦此类也。岂可以此谓无人品分别耶。
或问明德是心是性。朱夫子以为张子心统性情之说。最为精妙。盖明德是心性情之总名。
答族侄士国(秉匀○壬辰七月二十二日)
代父承重。祖母恒持服。先儒说或不同。而愚见则恐当从恒持祖母服为宜。盖服虽有斩齐之别。而恒持斩衰。则安有代父承重之义耶。文正先祖亦尝以恒持祖母服为定论耳。无论斩齐。葬前服固无可论。以君所处言之。后丧葬后。始可论恒持之服。而前丧小祥后持斩衰。待后丧小祥后还持承重。待前丧毕还持后丧服。此有沙翁说。寻常书札间称号。祖母禫前当称哀孙。此亦有沙翁说。但答人吊状。各随其仪为宜。
答安𥠧章(成焕○癸巳七月)
小学刘安礼,李绩云云。
此是圣贤公好恶之心。近思录编入邢恕。亦此类也。岂可以此谓无人品分别耶。
或问明德是心是性。朱夫子以为张子心统性情之说。最为精妙。盖明德是心性情之总名。
立斋集卷之六 第 136L 页
深衣与恒用之衣。其制不同。而古人之衣。无无纯之制。岂虽非素衣而纯不用采耶。
贤贤先于君亲。恐不须若是穿凿。愚意此四字。皆欲其诚实。而诚实之心。无如易色。大学诚意章所以必曰如好好色。此章小注所谓能于此然后可能下三事者。其义尽矣。未知如何。
尊先祖事实所记。非愚说。即文庵李公节要中注说。而恐不必加详。亦不必删改。未知如何。
答族孙景五(鋈宪○庚寅七月二十五日)
当禫之月。既不得行禫。则过时无禫。礼固然矣。更不须疑。其翌月当复吉。而不可无改题合祭之礼。待国葬卒哭后。卜日行之。祭前一日改题时。告以退行之由。祭时则只用原祝式恐宜。
改题时告辞。先考丧期。已尽于今年某月。而时值国哀。卒哭前不得告迁。以明日退行合祭。今将改题。世次迭迁。不胜感怆谨以云云恐宜。
先世未及造主位。以改题日告由立主。恐为稳宜。
祖考某官府君。祖妣某封某氏。神主未及造成于葬礼时。今始立主。世次迭迁。不胜感怆云云。如是添人(一作入)于原祝今将改题下似好。未知如何。
贤贤先于君亲。恐不须若是穿凿。愚意此四字。皆欲其诚实。而诚实之心。无如易色。大学诚意章所以必曰如好好色。此章小注所谓能于此然后可能下三事者。其义尽矣。未知如何。
尊先祖事实所记。非愚说。即文庵李公节要中注说。而恐不必加详。亦不必删改。未知如何。
答族孙景五(鋈宪○庚寅七月二十五日)
当禫之月。既不得行禫。则过时无禫。礼固然矣。更不须疑。其翌月当复吉。而不可无改题合祭之礼。待国葬卒哭后。卜日行之。祭前一日改题时。告以退行之由。祭时则只用原祝式恐宜。
改题时告辞。先考丧期。已尽于今年某月。而时值国哀。卒哭前不得告迁。以明日退行合祭。今将改题。世次迭迁。不胜感怆谨以云云恐宜。
先世未及造主位。以改题日告由立主。恐为稳宜。
祖考某官府君。祖妣某封某氏。神主未及造成于葬礼时。今始立主。世次迭迁。不胜感怆云云。如是添人(一作入)于原祝今将改题下似好。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