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栎庵集卷之十
栎庵集卷之十 第 x 页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跋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0H 页
东里集跋
铁城李君庭穆纯甫奉其先大人东里公遗集来示。且要删定。将以授之剞劂。为寿传图。不佞謏陋耄昏。非其任也。极知不足以塞纯甫之请。而顾平日不能及公无恙时。一遂扫门之愿。每以为恨。今于是役。或可以少偿微诚。且其原本已经巨匠勘校。因以丁乙。庶几寡过。遂不辞而略加签标以还之。集凡三卷。自诗词书疏。以至记序志铭杂体略具。大抵诗主意会。文取理顺。不规规于声病尺幅之间。而风流酝藉。意度閒雅。粗心客气。一点不着。信乎蔼然仁义之言也。中之所积者易直子谅。则外之所发者。自然温厚而和平。后之跂慕公尚论公者。苟于文而求之。则公之心可得以识矣。然公一上舍生耳。世率以名位轻重人。夫以杨子云之不能动人。而宁复有重其文如桓谭者哉。抑又有所感者。往昔吾乡斯文之会盛矣。如晚家,所庵,古窝,定斋,寿静诸公及吾先子。埙篪唱和。迭主宗盟。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0L 页
而公交游倾一世。尝记公一访吾先子于由桥之舍。款宴亹亹。达宵不厌。小子实侍坐而觌德焉。及后诸公相会。辄说道公吃吃。殆于敦诗之东野。小子又耳熟矣。先辈笃厚之风如此。士生其时。安得不征迈相须切磋相成。斌然以竞爽也。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又论其世也。夫子谓宓子贱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不佞于是集亦云。契家后生晋山姜晋奎谨跋。
蓉洲遗稿跋
右蓉洲集合七册。余友故代言柳公谦叟之遗文也。公天分甚高。又生长诗礼之家。自幼少时。已习闻内外轻重之说。虽为亲屈于功令。不肯沾沾为经生帖括。要以诵贯寻绎于圣贤方册。裨补实用。以故发于文者。平易而不险棘。明白而不艰深。如所著读书指南等篇。初学者当写一通。置之座右。而至于寒暄尺牍之走笔口呼者。亦未尝不自勉而勉人。嚼之而有馀味。讽之而有馀思。信乎蔼然仁义之言也。即亡论文轨骚响。可仿前代何人。岂今之操觚弄墨。骋空言者之所能冀及哉。余始与公遇于泮水之桥。一见便许以忘形。有疑则相质。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1H 页
有得则相讲。益感公问寡之义。而不自觉其有无智三十里之相悬也。中道倾逝。一朝失之。每遇事有难了。看文字有合理会。辄思公于九原而不可得。实有绝弦辍斤之悲。今胤子以余为知公。赍以来示。请一言题其后。噫。余于平日。累公之知多矣。何敢重累之为。然古语云貌如其心。文如其人。余之不见公貌。已十七八年。而乃因其文而恍然若复接其人。炯然若复论其心。安知无后世之尚友者读之而想慕。亦如余之亲见。噫。文之不可少也如是夫。摩挲久之。遂书其所感于中者而归之。
东国十志跋
班氏十志。经国之务备矣。士之有志于世而学古入官者。宜其夙讲而详究之。察宰辅茂对之宜。考损益因革之故。裒收会通。编为一书。以继班氏之后。以淑诸人。以幸诸时。而自东汉迄于宋元。盖未之有闻。岂世愈下而务愈繁。窘于句检。难于勘覈而然欤。吾东方文献灭裂。罗丽以前。殆同杞宋。其仅存于国乘野史者。揆以先圣王之训。合者亦寡矣。逮及本朝。重熙累洽垂五百年。制度典章。郁郁乎周。下至韦布之士。人无不学。学无不博。其于十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1L 页
志之务。有臻其妙者。有涉其流者。各有成说。皆足以为后人考据承用之资。而特未有会以一之者。岂不以前所称窘与难为之阻。而亦由乏班氏良史材耳。故友浯山裴汝玉慨然欲续修之。公籍私记秘录稗说。穷搜极觅。随见辄抄。积数十年而略成编样。其力固勤矣。汝玉穷乡人也。虽致身青云。平生守拙。无攀援之势。固不以此为当其身而需其用也。将欲遗夫今与后之得时谋国者。因此讲求以尽轨民范俗之道。庶不失为叔孙绵蕝之试耳。其心又苦矣。然班氏其生近古。古文辞都无后世许多繁杂。且又以天子命修史。凡天下之遗文逸事。惟吾之所欲见而毕至于前。为此固易也。汝玉生于数千载之下。居不出岭陬。官不过执戟。非其力勤而心苦。讵能收辑至此。于乎此又难也。记昔甲子年间。与汝玉同住頖舍。尝语余以次辑之意。求余文为之序。余喜闻而诺之。俟其成书而为之。又赞成之。又尝妄论其中一二大节目矣。南北燕鸿。迄未再见。而汝玉已九原矣。幽明之间。负此良友。辄复怅然。久念不下。日其胄孙某甫袖以来示。谓方授梓以寿其传。试就而阅之。向所论大节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2H 页
目者亦在其中。而盖不以余言为不可也。其馀所自增删者。想亦累易纸。而尚恨犹有遗阙。吾友计亦自知。故书之曰曲江裴某撰次未定。意其不再请吾文者。以余有成书之诺也。书虽未成。大抵决知是世间不可少之文字也。后之览者。如以犹有遗阙。有感于斯编。则非吾亡友所望于后人者也。某甫又请数行文记其颠末。某之请。犹乃祖之请也。重其请而已其诺。非所以报亡友也。遂太息而书其后。其曰东国十志者。汝玉之所自名也。盖以门类义例。悉遵班氏故。岁己丑仲秋下元前一日。栎庵姜晋奎谨书。
古文真宝誊抄后跋
余少不解书。大凡抄录等事。素不敢生意。虽或甚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佔𠌫时私自考览而已。不堪挂一眼。以故多弃置不收。破坏不补。今其存者。盖无几矣。及其年至髦及腕益弱目益昏。则笔研尤非其任。虽欲强为如昔时不可得。日三孙浚具纸本请誊古书一帙以给。余曰。若之意甚美矣。吾何忍以老且不能为若辞。以孤其望而不为之奖进乎。然若之意必有欲。何书而可。浚曰小子方治举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2L 页
业。敢请其紧于此者。余笑曰。此言非吾家本分事。惜乎驷不及舌。然今世举业亦不可废。既不废则又何可不耕而望穫乎。遂书陈氏真宝后集四册以与之。而惧夫乃祖之所以身教者。惟在于功名禄利而昧夫内外轻重之分。姑书此而尾之。于乎。若及若之子孙。其尚明念之哉。辛卯孟夏上浣。七十五岁栎庵老祖书。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说
  
则喜说。赠朴万丰。(金溪录)
人孰不欲无过。非圣人不能也。有过孰不欲改之。非君子不能也。其不能者。以其不自知也。不自知则必待人告之而后知之。然则人之告我以有过者。宜若无甚恶也。然强者必怒。弱者必恚。强者必形于言。弱者必变于色。以为相猜也相憎也。又相挤也。于乎。其终于不知而已矣。其终于有过而已矣。故惟君子必喜于闻过。其喜者乃所以使人乐告之也。人惟不自知其过而能知人之过。诚使人人得以乐告之。则吾之过无所隐矣。故改过之道。必自喜闻过始。以其不喜则不得闻。不得闻则不得知也。然夫所谓喜者。又岂以声音颜色为哉。要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3H 页
之不反于背面而汲汲诚心焉耳矣。斯道也惟子路能之。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进士朴君万丰名其室曰则喜。间诣余言请衍其义。余喜其志于古人而切于自修也。既以其所以为喜之方者告之。而又申之曰。人之闻过而喜者固鲜矣。喜之而又以诚心者为尤鲜。此孟子所以独称子路也。然犹有未至者。夫子不云乎。悦而不绎。夫闻过而但喜之而已。则其与怒而恚者虽有间矣。谓之改则未也。必如成汤之不吝颜渊之不贰。然后为至矣。是以野哉之诮。非不告之。而卒不去于卫者。其亦以喜之。而于改之之道。犹或有未至也。余故曰改过之道。必自喜闻过始。而谓之改则未也。今子既谨其始矣。苟由是而不懈焉。不徒喜之而又改之为贵。则庶几其至矣。夫如是则余之喜子。亦不徒今日而已。将屡喜焉。子以为然乎否乎。亟归而求之。有不然者。则吾之言亦过矣。其来而告焉。虽不能如子之喜。亦不至怒且恚矣。
讷说赠李允文(金溪录)
言者行之表也。不能于行而大其言以自矜者。谓之夸。夸之弊诞。不能于行而美其言以自御者。谓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3L 页
之佞。佞之弊诈。皆德之贼也。若是者人孰不恶之。反是者其惟讷乎。讷之道不大以矜。不美以御。兢兢焉惟其言之或恐易也。其于为德也几矣。故君子之于言。必讷之为贵。然不究其实而惟外之是务。则亦未见其可也。昔有人不务实而欲自见于世者。其口期期然。知矜与御之不可能也。且知人之恶之也。遂自处以讷。与人言。愈益低其声。悭其唇吻。重累其音节。惴惴焉若不能出者。以是而居于国之鄙。鄙之人过之者。日数十人。见其然也。皆曰是讷者也。必君子徒也。是不为夸与佞者也。必其行有可取者也。靡然不以为疑。而不知其中则实欿然也。之人也亦窃其名以终其身。而不以为耻也。故讷之弊巧。诞与诈人犹得知之。巧则非明者不能察也。知则犹畏而不敢肆。不能察则益无所忌矣。夫假君子之所贵。弃众人之所恶。以无畏而肆之心。处明者之所不能察。宜乎窃其名以终身而靡然不以为疑也。于乎。其为贼也。殆甚于夸与佞矣。故曰不究其实而惟外之是务。则亦未见其可也。必其中充然而其口隐然。其行沛然而其言吃然。可以为讷矣。此惟好学者能之。夫学所以致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4H 页
知也。知外之不足务则知中之不得不蓄。知名之不可窃则知实之不容不勉。知益明则不足务不可窃者愈益轻。而不得不蓄不容不勉者愈益重。充然者愈益充然。而隐然者愈益隐然。故颜子之于言终日。不违如愚。天下之讷。宜无有加是者也。而夫子独称为好学。然则彼不究其实而惟外之是务者。皆不知学者也。瀛洲李斯文昌述名其窝曰讷。诣余求其说。李君学者也。余知其非窃其名者也。过计而加勉之。固朋友道也。故其赠也。不以颂而以规。昌述甫其无以余之不能于行而恶之也。不掩之狂者。亦圣人之所取也。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论
  
伍员论(金溪录)
伍员自楚亡之吴。以阖庐伯。阖庐死夫差立。尽谏以忠。卒戮于谗。或曰。甚矣夫差之闇而忍也。既不能用。又从而杀之。东涧子曰。嘻噫是员之自取也。于夫差何诛焉。夫心有嫌于迹而事有失于几。其败也可执契而俟。而况于君臣之间乎。员本楚臣也。方楚平王之质其父而召其兄也。不同其死而独逃之者。非有功名爵禄之心也。正以死则无人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4L 页
乎复其雠耳。其幸而奋于斩伐之馀。藉其吞并之力。荡雠国笞雠骨。则厥初逃生之志固伸矣。而其墟其旧都。辱其旧君。则亦旋有怛然不宁于中者。此人心之常耳。而谓员而独无之哉。故其与申包胥之书曰。日暮道远。吾固倒行而逆施之。于乎。使员而推此心。即于雠既复志既伸之后。超然远引。遁之蛮荆之间。断发文身。自靖以终。视天下无复当世之意。则不惟无后日之祸。其心亦足以㬥矣。乃不为是。而洋洋焉发谋出奇。南平粤。东却三晋。尸盟潢池。俨然为吴之荩臣。而享万钟之禄。受黄金之带。而恬然而不辞。于是乎天下之人。固有执其迹而疑其心者曰。彼之覆楚也非不得已也。乐为之也。彼之复雠也非实也。欲假以为功名爵禄之资耳。何显然自以为得而无戚意也。彼夫差之疑而必致之死者。亦不过执其迹而不信其心焉耳。彼夫差亦人耳。虽闇忍岂其不欲使先王旧臣全其性命。而必自尽而无所容然后快于心哉。惟其疑必曰彼其于父母之楚尚覆之。于羁旅之吴何有。既没之旧君尚忍之。暂事之新国何有。使其不死而或之晋之燕之齐。其覆我而笞我。亦必如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5H 页
前之楚之为也。夫上有不信其心之君。而下有讦其迹之谗。则其几已晚矣。虽欲去。其君其臣其肯舍诸。虽欲为自靖远引之举。其君其臣其又信诸。当是时。使员而欲免于死者。不过为前日逃楚之为耳。然则员之不为此何哉。岂前勇而后懦欤。抑欲为之而力有不及欤。曰非也。员以一介覆巢之翼。拓祸网逃危阱。若无人然。而以芊之强。以平王之残㬥。终不得遏之。况其智虑已熟。威名已振。一出境则天下之君。固有拥彗而先驱者矣。曾以夫差之闇庸。以吴之僻。而能絷而反之乎。然则员之不为此者何哉。盖亦欲因其迹而明其心耳。于乎。几者心之应。而迹者事之彰也。彼其自靖远引者。既失之于几。而怛然不宁者。又为迹所掩。则于是乎惧其终无以㬥于天下后世。而犹有憾于君臣之间也。捐一生以自赎。甘万戮而不辞。庶人之执其迹而證其心者曰。彼其于羁旅之吴。犹欲固而存之。于父母之楚。岂忍覆之。暂事之新国。犹死而不违。既没之旧君。岂忍辱之。必不得已也。非乐为也。实为雠也。非功名爵禄之私也。吁员之心亦戚矣。亦足以㬥矣。惜乎其不能辨之于早。能㬥其心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5L 页
而不能保其身也。然知微知彰。不失其几。惟君子能之。于员又何求备焉。作伍员论。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箴
  
元朝四箴(丁未)
    余年三十一矣。风埃颠倒。岁月难追。而居然颠毛已种种矣。聪明不及于曩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固前修之所以自悼。而于余心。尤窃有感焉。盖将慎斯以往。勿之更有今日之悔者。是为兢兢。而风烛易灭。石火难继。则此心之发。持守而不失者。又余之所当益勉也。属玆岁元。不禁灵芝之叹。遂作四箴以自警。时丁未元朝。书于拙修斋。
  悔
羲传系孔。曰悔生动。我质之偏。不动亦悔。就閒则忘。省事便怠。矧是作用。转捩皆乖。惟悔之萌。风烛雪荄。曷不充发。赎玆黥刖。无滞而竞。以为心病。无暂而吞。以为空言。子路喜过。蘧瑗知非。造次克念。先哲同归。
  慎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6H 页
凡百有行。不慎则跲。悍马易放。欲壑难𣣈(一作敜)。所以先民。为戒丁宁。渊冰之陷。盘水之盈。圣神极功。亦始不睹。顾我颛蒙。宁或敢侮。事应之来。无小无大。莫曰无伤。若芒在背。莫曰其易。若车系柅。惴惴自持。庶无悔矣。
  勿
士尔为过。戒之在勿。媲彼钢刀。有严截物。芾芾旗脚。退军却寇。我思古人。颜渊仲由。覆辙复蹈。折臂谁医。检若不及。即验于为。日攘之鸡。何待来年。血捧如着。顶轮是旋。毋贰毋吝。是为能慎。
  

守孰为大。终始惟一。固执之利。永贞之吉。相古先民。死亦善道。冯车耻下。尾株犹抱。彼厌然者。亦非不知。惟不能守。其弊也欺。我痴且劣。盍择于斯。石电不继。仞篑斯亏。日月之至。曷若不违。慎小于大。勿三而二。有如不然。虽悔何遂。墨卿司戒。用是为刺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传赞
  
孝子金进福传
余尝观世之称人之孝者。必有灵异之事以赔之。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6L 页
而孟子之称舜。则曰秖载。曰竭力耕田。恭为子职。称曾子。则曰养志。曰每食必有酒肉而已。他无所称者。夫孝至于舜与曾子。斯至矣。使其孝之感。必有异应。然后可以为孝。则舜与曾子必先有之。而孟子必先言之矣。岂后之所为孝者。果皆贤于舜与曾子者耶。然舜与曾子之所未有。而孟子之所未言。则设有之。其于为孝也。抑末矣。不必言。亦不足言也。然则跃冰之鲤。入幕之雀。朱子又何为而编之于小学书也。朱子非学孟子者乎。于乎。俗之弊久矣。好异而不务常。语常不足以勉慕人。而语异则犹可以歆动人。况舜与曾子不可得以复见则末乎云尔。又安忍使泯而无传也。余于金进福所得三虫事。窃有感焉。于是作金孝子传赞。
孝子金姓。进福其名。永嘉府城西人也。生未晬。母死鞠于父。父怜其幼失乳。保抱抚视异他子。进福不敢恃而肆。或嬉戏过常度。父呵止之。即应唯不复为。其驯谨和逊。天性然也。所居地当府之冲。四围皆阛阓。儿群们挟葱竹过门者。日以百数。请与出游。辄辞不往。惟终日于父侧。未尝须臾离也。稍长服勤致养。父命之事。虽甚惫无倦色。若父所嗜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7H 页
者。虽远且难。必致之乃已。一以顺适父志为事。父尝病风湿。久而成痈核。遍身浮尰。受针而溃血淋漓不止。进福口吮之。吮已则抑搔按摩。间又奔走青囊家。求所以已之者百计终无效。最后有一医言是已痼矣。不可为矣。惟花蛇,蜈蚣,土鼠三物甚良。生得之。屑而为饵。或庶几焉。若稍迟则无及矣。时适冬。积雪漫野。百蛰不启。进福即跣而走城北乱石间。遍掘之终日不能得。进福仰而号曰。苍天苍天。何独厚于王祥。号而又掘。明日如之。又明日亦如之。忽有斑斓然丽于穴而蠢然负土而出者。就视之。乃蛇与鼠也。进福既得二物。又直往石门山中求蜈蚣。蜈蚣百馀首聚于石罅。若夏月蝇蚋之簇于溷者。遂取而归。合剂而进父未几。而溃者完挛者舒。病遂良已。始之委床玆。须人转侧者。超涧越陌。矩折规旋。无不如其意。邻里咸哗而指曰。是尝十七年病痈者也。微其子之诚。岂矍然至此哉。上其事府刺使。府刺使亦嗟异之。屡呈每然。竟亦未有以成其美也。进福父老而健。寿七十六。以天年终。进福有三子。皆悫实恭慎。无愧孝子子云。赞曰。昔余道永嘉。过所谓城西部者。有孝子碑。盖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7L 页
高丽都观察使金先生自粹之墟云。孝子生于其地而以孝称。岂闻先生风者耶。传曰诚能动物。观孝子之感三虫。其诚可知已。然动物而不能动人何哉。岂所谓能天不能人者耶。然委巷匹庶之间。有至性卓行而湮没不得称如孝子者。又何可胜道耶。于乎世教之衰也。悲夫悲夫。
吴孝子传(镜湖录)
余读小学书。至王祥跃鲤事。喟然而叹曰。信哉天之果相孝也。好生恶死。凡物皆然。苟祥之孝不能感天。而天不诱之。虽鲤之微。何遽出非其时而故为祥所执哉。夫孝至于感天而后。为孝之至。世安得复有斯人也。以余所闻。高兴吴孝子事尤异。作吴孝子传。
孝子名珽焕。宝城人。居高兴。兴湖之下邑也。其俗类邺下。喜交结好干谒。以是相尚。健者雄于乡。孝子独杜门自守。掾属罕有识其面者。于文字亦自知向方。能辨鱼鲁银根。足以训蒙稚。家在竹川市傍。未尝业商贩。惟耕读是务。癸丑丧父。终三年衰绖守殡。虽盐菜日用之须。必倩人贸买。足迹不一及市门。乙丑母病疽。肉尽而骨见。屡更医无效。孝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8H 页
子吮之。疽口大舌不能容。孝子环而吮之历三昼夜。疽毒移于吮舌。烂而面浮。几不辨眉眼。孝子犹吮之不已。时适大风。入夜风息。忽有物扑窗。橐橐然有声。怪之起出扪之。乃飞雉也。家人以为神。是或有利于疽。乱捣傅之。疽遂良已。自是不暂离母侧。宿舂以外。虽甚紧干不出。出则虽犯昏践更。必还于其日。夜必属耳母枕边。候喘息缓急以验安否。积数十年如一。壬午母以天年终。翌年期祥至。适环海数十里。鱼种绝。孝子为求祭需。遍远近鱼箭。不能得一尾。路见弊笱藩拔级夷。盖邻近捕鱼者所作。以鱼不入废之已久者。试补缀而归。及夕往视之。秀鱼数十首泼剌其中。翌朝如之。夕又如之。遂如礼盛荐。后寻笱主与之价。笱主辞曰。是天赐子供祭也。吾何力焉。强之竟不受而去云。余闻而异之。欲一识其面。及宥还。枉道就见之。其人大抵粥粥然无表𧟊。绝类古老真坦。若今之所谓机巧栀蜡。不形于眉睫。其子在渊亦醇谨有父风。
栎庵集卷之十(晋山姜晋奎晋五著)
 议
  
杞忧私议
或有问于余曰士之生世也。天下万物。莫非己分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8L 页
内事。达而欲行之。故穷而必知之。是以颜子居陋巷而问为邦。横渠先生隐于嵩山而有意井田。盖穷格事物而讲明之者。固士之分而非僭也。子亦尝留心于经世之务乎。曰吾儒之学异于老佛者。以其明体而适用也。况吾从事于儒。而既又以策名明廷矣。亦岂无私自商量者乎。
曰今之学校之制废矣。将何以救之乎。曰周之士贵。秦之士贱。上所以待之者有异也。我朝学校。制非不美。官非不备。而训迪之不能尽其道。责成之不能专其任。道未尽故士无淬砺自奋之意。而居贤关者。大抵皆老病浅洫之类。主校院者。太半是挟杂无识之辈。其谨饬修洁。稍知自好者。举欲褰裳而避之。任不专故官无担当对扬之意。而朝拜暮递。殆同过去之传舍。循资历除。无异序升之荫窠。至其藻鉴识别。足任劝奖者。举皆姑息而过了。虽欲学校之不废可得乎。莫如极简其文学闻望可为师表者。为大司成。教授而久任之。复圈点之规。定居斋之限。而参用周乡贡,宋三舍,皇朝监生之法。月再监视。讲论经史。(旁及于礼制乐律兵谋师规农田水利星历句股之类。如宋胡安定,胜国崔文献兴学故事。)月一课试。考其文艺。(宋明之制。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9H 页
孟仲季朔。各有所试。今亦仿此行之。详见宋明史。)岁终积分。(积分之法。亦宋明旧制。详见宋明史。)最下者黜之。优者拔其几人。(有定额。)上斋则送之铨曹。听选调用。(听选之法。亦皇朝旧制。)下斋则(亦有定额。)籍而记之。以付式年生进榜末。四学则教授亦以此法课试。岁终(最下者亦黜之。)拔其尤者几人。(亦有定额。)升之下斋。乡学则乡各置训长一人。亦以此法课试于各其所属学宫。岁终拔其尤者几人。(自其乡荐其文学闻望可任劝奖者各一人。报官差出。我朝乡训导乡教授亦此意。至中叶亦有之。以乡之大小士之多寡为等。有定额。)报之官。官一阅之。拔其尤者几人。(以乡之大小士之多寡为等。有定额)置之乡校。岁终又以尤者几人。(亦以邑之大小士之多寡为等。有定额。)报之营门。营门又一阅之。拔其尤者几人。(亦有定额。)置之营学。(如岭南之乐育斋,湖西之熙贤堂。○课试之法。自乡至于营门。皆仿太学为之。)岁终又以尤者几人。(亦以道之大小士之多寡为等。有定额。)升之四学。(京畿及四留都。乡邑之法难行。只监司留守依公都会例阅之。以尤者几人。有定额升之四学。如他道例。)而三年而更。以均其学习之期。以博其考取之路。则士皆有勉慕兴起之意。而尚不至如今之安于偷怠甘于㬥弃也。曰此则既然矣。若其才行卓异。见识赡菀。而不屑屑于课试者。将何以处之。曰有筵荐别荐道荐之法。固不在此例也。
曰今之科举之制废矣。将何以救之乎。曰科目取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49L 页
人。非古之道也。然自唐以下。历代皆因之而不能变。今亦未可以卒革也。惟因其旧而修明损益之耳。我朝科规。有初试焉。有覆试焉。有录名打印割封易书之法。有学礼典礼一经之讲。其为制非不详且备矣。而奈之何法禁弛而奸伪滋。情面重而身名轻。关节贿赂。交通钻刺。每一榜出。苟非红粉之案。即是铜镪之薮。其行私者。固已如此。其所谓秉公者。又欲故避此名。拈闸抽签于乱券落幅之中。而又拣其粗恶妄发不成文理者以充之。是以皂隶佣赁公私贱之属。皆得以洋洋冒赴。以冀其侥倖。军额日缩。名分日紊。财用日匮。至于式年东堂则尤以为无用而贱恶之。一占此科则不论其地阀。不问其材调。一切抵而摈之于抡选注拟之际。是以为此工者。大抵皆遐外卑微。本不敢生意于清显之人。而其或不得已而屈首俯就者。亦只为目前哺啜之计。而不复留意于异日需用之地。夫不视其人品之如何。而直以科名等第之者。古未之有也。莫如简其科式。不设无初试之科。而科必有讲。(讲必取其旨义通贯。而不屑屑于音吐者。)严随从冒入之律。加借制代述之罪。及其被选之后。又聚之大庭而面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0H 页
试之。撤其挥帐。进至阶前。屏远其隶属。以杜漏题外作之弊。圈别其坐席。以防偷誊换写之奸。式年东堂。亦归重于制述而去其注释。益之以春秋周礼(五经之中。独漏二书。本是欠事。)或心近。而被选后面试。亦如杂科之例。(以五经四书要义为题。或诗或赋或论或表策。)生进入格者。亦于唱榜前面试。(各以所中试之。)如大科之例。而一有不称。举人考官俱施重勘。则庶乎其救得多少也。曰如此则可保其公举而无遗珠之叹乎。曰不敢必也。然科必有讲。则瞢经不察者。必不混入于遴选。而试必面试。则椎卤曳白者。必不轻犯其罪科。尚不至如今之汩蕫无分。狼藉无忌矣。
曰今之军伍之制紊矣。将何以救之乎。曰井田废。而兵农分而为二。农出粟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此唐之府兵之制。而东坡所谓圣人复起。不能易之者也。我朝军制亦仿于此。而升平日久。限年爬梳之政。既未久举。而随时签籍之权。一付之吏手。又有校院之假属焉。有豪势家之墓村廊邸焉。有楔防焉。有投托焉。有滥称焉。平民之可合为军者无几。皮之不存。吏亦无如之何。而夤缘肥己之计。又在其操纵。故逃故之名为颐免而旧额自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0L 页
如。逃故之名为搷代而新签日增。以至黄白之徵侵及邻族。而一民有叠应三四当番者矣。于是乎户布结布洞布之说。纷然而起。而近日洞布之行。亦出于一时不得已权宜之计。夫一时权宜。或可以牵架于无事之时。一有警急号召之举。则无姓名无居住者。将于何而徵之乎。莫如减假属。(乡校以邑之大小为等。有定额。○书院自庭享庑享以下。视朝家崇报之典为等。有定额。)汰墓村廊邸。(以官品为等。有定额。○坟墓若其朝家所顾念者。则亦量给有定额。)破楔防覈投托。滥称大釐正之。而或三丁签四丁签。严其科条。详其籍记。一置之官。一置之民。而每岁岁终。录其逃故。(具其成册。逐年修正。)以报于官。而填代之事。一付之民。(自各其面。面任洞长,风宪相对填代。)凡他徭役徵督。一切勿侵于入籍之民。而又以农隙习射。亦于岁终。课其等第。以报于官。(亦具成册。)能者赏之。不能者赎之。(赏则无定式。赎则无定式。)以其面之所赎。还充其面之所赏。而三年的小阅。五年一大阅。则不出十年。乡军亦皆知挽弓而注的矣。曰子能杜其兔脱蝙避之奸乎。曰假属以下诸弊尽革。则民无凭藉隐匿之所。勿以他徭役侵之。则其为役必不重于不入籍之民。而民亦不必为之固免也。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1H 页
曰今之田结之制乱矣。将何以正之乎。曰经界者王政之本也。经界正而后。百事可从而理也。我国田制漫漶已久。官吏互相欺蔽。隐漏之结。无邑无之。(两南尤甚。)而南山北山。虚名白徵之弊。又成痼瘼。故改量之急。无人不言之。而又虑其扰民。故变而为查陈。然名曰查陈。而隐匿之结依旧。虚徵之卜依旧。所起者不过是残民把束之侥倖见漏者而已。而托以川反浦落而新入者。其数又多于起数。是以公纳日缩。吏橐日增。民困日甚。莫如一番改量。(改量之法亦不难。有旧量之土封焉。有旧量之年字焉。有旧量之丈尺绳步焉。有旧量之圭弓直斜焉。不过因其旧而损益变通之。)先正其经界。而精覈其一年公私应入之数。(如国纳几何。营用几何。官用几何。京外情费几何。无名者去之。过滥者灭之。)通融计会。定为恒式。(沿海诸邑。以本色漕纳者。定为一结几斗。山峡诸邑。以钱代木者依都结例。定为一结几缗。如安东则一结几缗。顺兴则一结几缗。以地之远近谷之贵贱为等。我国公纳皆有定数。)使官吏不得有随时增减之权。而严其尺籍。一留之官。一留之民。而川反浦落年分灾伤。亦令各其面以报于官。(具成册。逐年修正。)而官为踏验审视之。一有欺隐增缩之端。则民以在民之籍考之。官以在官之籍考之。逐年修正。以杜其淆换之迹。以严其欺偷之律。陈荒之地则十年给复。以劝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1L 页
其起垦。而十年之后则亦以此法官民相议定划。付之元籍之末。至于火田之税则尤是无益于国。而官吏之所资以为己利者也。随其耕垦。略其科条。从民所愿。轻之又轻。下以补民徭役差雇之资。上以裨官器物办置之费。而封山守护之地。元田有害之处。一切严禁。则庶乎其民困日苏而国计日裕矣。曰均田限田之法。昔人皆以为美制。可得行之于今日乎。曰行之于草创定制之时则可。行之于习常守故之时则不可。贫富不均。固王政之所甚恶也。然我国之以此成俗。今已几百年矣。今一朝猝然而夺富人之田。则其不有哗然不宁而煽动叫嚾者乎。此所以井田废后历代皆讲之。而卒未有能之者也。
曰今之粜籴之制坏矣。将何以救之乎。曰粜籴者藏之于民而所以备阴雨也。我国粜籴。其意亦出于此。而吏为之主。而耗为之病。吏为之主。故有精捧虚分之弊。有拨贵贸贱之术。而实谷日耗。耗为之病。故有加作之弊。有加分之患。而虚簿日增。毫无利益于国。而徒为厉民之阶者也。曰然则吏不可为主。而耗其可去乎。曰既谓之公谷则吏不得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2H 页
不参于其间。而但使之不为主而已。耗者虽非国初古法。而行之已久。有营邑之需用焉。有吏胥之沾丏焉。如之何其猝变也。莫如参用常平社仓之法(分半留用常平之法。以民主之用社仓之法。)而斟酌之。比其元总(邑各有元谷总。仓各有元谷总。)而以老人监之。(即民之醇谨晓事者之称。)以富民守之。(此亦自其仓公举报官差出。○此即洪武之制。)而通计一年应入之出于耗者。(如营耗作几何。官耗作几何。仓色所食几何。)去其谬例。覈其滥索。定其簿籍。一置之官。一置之民。而随时尽数作送。(以今详定例作送。○如牟麦大小米正租木麦太。皆有详定例。)不使有升合留在于元谷之外。其敛散之事。一付之民。而本官与仓色则每于岁终毕纳之后。但一巡视。考其勤慢。课其精粗而赏罚之而已。于是而又严其加作挪移之禁。随现论勘。无所饶屈。则庶乎其民不虚徵而吏无负逋也。
曰今之逋欠未收者。将何以处之。曰可徵者徵之。不可徵者蠲之而已矣。曰此非经法也。曰非经法。故曰不可徵者蠲之。今之逋欠。大抵皆官吏之偷食而民无罪焉。督其逋者。又不还徵于当徵之人。而只为充纳之计。一切再徵于已纳之民。(如近日列邑税钱之日增。亦由于此。)此岂非当蠲者乎。设有残民之些少未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2L 页
纳。不过是国纳外官吏杂费之条。依宋朝破分之法(破分之法。详见朱子封事。)而一施旷荡之恩。不亦盛德事乎。曰何以杜其效尤而故犯之习乎。曰惟其不徵于当徵之人而叠徵于民。当徵者不惟不徵。又或因缘倖免。或薄勘施宥。是以洋洋无忌。惟以偷食为能。种下生种。莫如禁遏。苟如可徵者徵之。不可徵者虽则蠲之。而随其多寡。大者论死。小者决配禁锢。定其罪律。一无饶贷。则夫岂有效尤而故犯者乎。曰磻溪柳氏之说如何。曰美矣且详矣。然事以渐则易成。法相因则不坏。 祖宗之制。纤悉备具。为今之计。废坠者修举之。解弛者申明之。久而弊生者稍变通之。要使不骇于听闻。不诡于流俗。以求其急切者而已矣。
曰今之奢侈极矣。将何以救之乎。曰此由于贵贱无等。名分不正之致也。贵贱无等。故名分不正。名分不正。故下僭上之事。卑僭尊之为。穷极意欲。无有限极。而费用日广。财源日竭也。
曰今之贵贱无等。名分不正。果如子言矣。将何以救之乎。曰此由纪纲不肃。法制不立。而在上者患不能以身率之耳。夫衣服身之章也。今先从衣服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3H 页
而为始。(庶人不得衣䌷帛。士不得衣缎绮。)无官者以常衣为等。(下贱不得衣大袖周衣。中人不得衣道袍。○下贱不得着竹笠革鞋。中人不得着丝笠唐鞋为等。)有官者以朝衣为等。合时服黑团领而一之。(如一品衣紫。二品衣绯。三品衣红。四品以下衣绿。七品以下衣黑之类。○有文无文。今亦有别。)而立屋舍之制。(以影窗五梁妇椽斗栱为等类)定舆马之式。(舆以翼帐板屋有盖无盖为等。马以有鞍无鞍为等。鞍以银饰铜饰鍮饰铁饰为等。○我朝宣仁以前。宰相宗室闾阎之家。以踰制见毁于法司者。比比有之。)申丧祭之礼。(如五鼎三鼎黻翣云翣无翣之类。)著为节目。颁示中外。使一国之人晓然知等威分数之截然不可乱。而(武荫及杂技出身者皆视此为法。)在上者又以身先之。守法无违。一有犯者。随现摘治。不以情面豪势而有所低昂。则上行下效。畏罪怀刑。庶乎其民志定上下辨。而侈汰之风。亦可以少祛矣。曰今之书吏亦下隶也。而皆衣团领。不几乎混然而无别乎。曰此古丞职也。是亦官也。其为制不得不异于恒人。而又有衣而无带。不以绫罗为之。则不患其无别也。
曰今之弊止此而已乎。曰省冗官。(如成均馆奉常寺承文馆校书馆之类。)汰各司加出。定官品驺从。(阙内跟随。曾有定式。而今不遵行。)以省浮费。减京外吏额。以杜侵渔。立守令久任之规。以责展布。严赃吏加倍之律。(所犯之赃。必令尽偿。)以遏剥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3L 页
割。禁官方折受之弊。以赈贫乏。革公私邻族之徵。以惠困穷。立荐主保举之法。以张公道。一斗斛衡尺之制。以防欺谝。革奴婢世役之法。(然则自卖者众而无逃叛之患)定庶孽疏通之代数。(以班妾良妾妓妾婢妾为等○如此则皆知自重而无凌犯之患)以消怨讟。立宦官居室之禁。通改嫁子孙之路。以疏冤郁。慎赏典重肆赦。以杜侥倖。绝请托却馈遗。以养廉耻。此其大略也。过此以往。吾未尽言而亦未之敢言也。曰子之言皆可举而行之乎。曰徒法不能以自行。要在得其人而分任之耳。文武之政。尽善尽美。无以加矣。犹人存则举。人亡则熄。无其人而行其政者。吾未之见也。
曰如得其人焉。任之当如何。曰人之材不同等。或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或有不足于此而有馀于彼者。知之不豫。枉其材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是以君子不求备人。不轻绝人。椳臬扂楔。各适其用。酸咸辛苦。各济其味。今如有精心计者。任以财赋。富经术者。任以启沃。有鉴识者。任以作成。有风力不畏强御者。任以风宪。有实心爱民晓事者。任以字牧。如斯而已矣。天下之事。固非一人独办。其能合众人而办之者。此宰相职也。曰今有林下固穷之
栎庵集卷之十 第 454H 页
士。性行高洁。操履端方。而无材者。则将何以处之。旌之以爵。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此孟公绰之所以为赵魏老而不可为滕薛大夫者也。
曰宰相何以识其材而用之乎。曰患在求之不诚而举之不公耳。访之必极其广。不以其所已知而遗之。察之必极其详。不以其所已亲而略之。断断乎民国之念。而不以己之好恶亲疏毫发参焉。则宁有不知之理乎。三百四病。皆从一心中出来。百千万事。皆由一私字坏了。无私则自然理明而心正。如鉴之照物。衡之称物。莫能遁。而虽使不中。亦不远矣。朱子曰为相者只要办一片心一只眼。至哉言乎。无以加矣。曰子何不一言之。以冀在上者之采而施之乎。曰恶是何言也。私忧过计之妄自筹度者。吾斯之且未能信。何敢以心之未信而轻出之于其口乎。子以私问。吾不敢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