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石山遗稿卷之八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x 页
石山遗稿卷之八
 附召对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1H 页
召对(哲宗小学○玉堂○己酉九月初四日)
公曰。世子之问寝。惟晨昏二礼。而文王则至于三朝。日以为常。此文王所以为过人之圣孝也。夫孝者百行之源。是故大学曰上老老而民兴孝。宋太宗曰风化之本。以孝为先。文王以百里之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基命之治。莫非推其孝而化民导俗。至于天下之人观感而兴起。则此岂非后世人主之所可监法者乎。此等处尤宜着力。伏愿 殿下懋哉懋哉。 上曰。自知不足者何谓也。公曰。恭为子职。而为子之心。常若未尽之谓也。 上曰。不可得而久者何义也。公曰。父母年老则不可久事之谓也。 上曰。爱日何谓也。公曰。父母年老则事亲之日常惧无多。故惜此日之易过也。 上曰。何谓惜日易过也。公曰。即岁月易度之谓也。 上曰。王季即文王之父乎。公曰。然矣。 上曰。内竖之御者何也。公曰。内庭近侍之人也。 上曰。膳宰何也。公曰。膳宰即掌膳之人也。 上曰。末有原何义也。公曰。末者勿也。原者再也。已进之膳。不可再进之谓也。 上曰。一饭亦一饭何谓也。公曰。其亲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1L 页
有疾则为人子者。焦遑忧闷。不暇于食。岂可任其饥饱。适其所欲乎。若其亲一番进食。则子亦一饭矣。其亲再次进食。则子亦再饭矣。 上曰。达者何义也。公曰。达者通之意也。天下之人。通称其孝之谓也。 上曰。践其位何义也。公曰。即位之意也。假知文王之后。武王即践文王之位之谓也。 上曰。敬其所尊何义也。公曰。其亲之所尊崇者。子尤尊敬之谓也。 上曰。事死如事生何义也。公曰。父母始死。则其子不忍死其亲。故事死亲如父母之生时也。 上曰。行无专制何义也。公曰。亲在则每事不敢专擅。而必禀告于父母。然后行之也。
召对(小学○玉堂○九月初五日)
公曰。人子之事亲。必以承顺其志为道。苟不养志。虽日奉三牲之养。是只不过为口体之养。不可为孝。而曾子则一以承顺亲志为道。兼尽口体之养。此固至矣尽矣。而孟子称曾子之孝止曰可也。夫可也者。若有未尽底意。则非以曾子之至孝为未尽而然也。养志与养口体。即是子职之当然。应行底道。而不是过分之事。故孟子必曰可也。大抵讲学之道。于此等旨义。尤宜沉潜玩味。伏愿 殿下懋念焉。公曰。自再明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2H 页
日。当行进讲矣。自第三卷未进讲处。付自止乎。 上曰。自初卷付自止可也。公曰。自再明日进讲时刻。不可不预为禀定矣。以何时刻定行乎。 上曰。不必太早矣。公曰。以辰末为定乎。 上曰。可也。
召对(小学○玉堂○十一日)
公曰。古者教子之道。已自始生之初。务尽教养之方。故必择其妇德兼备者而为其姆师。使之闻正言见正事行正道。而随其年纪。先以易知易行之事。次第教导。至于成就其德性。则教导之方。岂不慎且难哉。虽以学问之道言之。以此推类。则始自便近处用工。而最忌躐等而进。故一年二年。循序渐进。勉之不已。则可以至于高明之域矣。伏愿此等处。亦加 澄省焉。
召对(小学○玉堂○十一日)
上曰。五伦与五品一也。而曰伦曰品何义也。公曰。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即出于秉彝之性。而天理自然之伦序。故谓之伦矣。曰父子曰君臣曰夫妇曰长幼曰朋友。此是名位等级。故谓之品矣。
召对(小学○玉堂○十六日)
上曰。游居有常何义也。公曰。游居必有常处之谓也。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2L 页
上曰。志无虚邪何义也。公曰。虚者妄伪之意也。邪者回曲之意也。勿以虚伪邪曲持其心志之谓也。 上曰。汎爱众而亲仁何义也。公曰。无论彼此远近。一施其爱。而如有仁者。固当亲近之。则自有补益之资矣。上曰。汎爱众而亲仁。何为而先于则以学文乎。公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而即五德之首也。入孝出悌谨而信。皆以仁为本。则亲近其仁者。即是弟子当行之职也。是以仁先于学文之工矣。苟不为仁之道。而先事学文。则是徒能学而已。必也行此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随其馀暇而为学文之工矣。
召对(小学○玉堂○十六日)
公曰。此章内所云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出告反面等事。皆是人子当行之职。虽若微事细节。即是根天之孝心。油然而出。不待强勉而行之者也。苟不致敬于微事细节。则末流之弊。将至于惰其四肢。好勇斗狠。不顾父母之养。故教人之道。必谨其始。防微杜渐。已自孩提之时。教以正道。导以正事。必使爱敬其亲。终身慕之者。专由于教导之方。是以古之人君出治之道。设为庠序学校。教以人伦。而必以父子有亲。先为立教而明之者。良以是也。推此观之。人子之孝于亲。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3H 页
亶在人君导率之如何。伏愿 懋念焉。
召对(小学○玉堂○二十二日)
公曰。今此自止内诸条所言。皆是人子应行之事。而夫孝于亲者。必以不羞其亲不伤其身为戒也。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虽若事亲之小节。而登高临深。行不择地。而猝乍之间。入于危险。则是伤其身也。苟訾苟笑。近于谗谄。而不令之名。加于其身。则是羞其亲也。是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大也。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之名。亦孝之大也。第三卷乐正子所云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者即此意。而不登高不临深。即全其身也。不苟訾不苟笑。即全其行也。于此四者。苟尽其道。则事亲之道。从可以至矣尽矣。伏愿此等旨义。尤为 澄省焉。
召对(小学○玉堂○二十二日)
公曰。此章所云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即每事统于家长。不敢专制之意。而至于不敢私假一事。此虽微细之节。而于此亦可见孝诚之有所感动者矣。今以古人已行之事。敢此仰陈。古之丁兰。即汉时河内人也。少丧父母。痛恨其不及供养。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3L 页
刻木为亲形像。朝夕定省。一如事生。后有邻人从兰妻有所假借。兰妻拜告木像。木像有不悦之色。故不以借之。邻人骂敲木像。丁兰奋杀邻人矣。及吏捕兰。兰辞于木像下。木像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以其状奏之。诏使宥其罪而图其形像。夫丁兰之至孝。虽于百世之下。有足以感动人者矣。由此观之。孝之至者能感其木像。况其父母之生时乎。假借微细之事。有所感通者。又况大于此者乎。讲学之道。此等微细之事。不可泛忽看过。而必当细究其旨义之如何。伏愿 澄省焉。
召对(小学○玉堂○十月初四日)
公曰。夫人子慕亲之心。终身不衰。事死如事生。故及祭之时而致其爱。则容声也心志也。自然有不忘者矣。致其悫则彷佛乎洋洋乎。必其有著见者矣。然而爱焉而不能致其极。悫焉而不能致其极。则是勉强而行之也。岂有感通之理耶哉。必也尽其追念之思。则亲虽没而犹有存焉。尽其想见之诚。则神虽微而犹有著焉。苟不如是。则徒有享神之礼而神未格思。有如不祭之叹。是故先王制礼。必慎重于祀典者。即尽甚孝亲之道也。惟我 列圣朝尤致敬谨于享祀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4H 页
之典。四时之享。时必 亲行。虔以将事。此固 殿下当法 祖宗之事。伏愿 懋念焉。又曰祭祀二字。先儒有言曰祭者际也人神相际之谓也。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之谓也。祭祀之时。不能致爱致悫。则人神之际。岂有似将见之理乎。是以我 朝典礼。必致敬重于祀典。虽诸执事之人。必严其致斋之法。誓戒而摘奸焉。重祭礼之道。固如是矣。
召对(小学○玉堂○十六日)
公曰。五刑者。即墨,劓,剕,宫,大辟五者之刑。而其属又有三千条。夫刑者所以惩恶也。古之人君。教民以孝悌忠信之方。使之不犯于法。刑期于无刑。而其或有教之而不率教者。则固当以刑制之。使有所惩畏也。若不以教导。专事刑罚。行此三千之条。则太近于烦刻。民无所措手足。故刑者所以助治之具。而明君圣王。必也钦哉钦哉。惟刑之恤。专以教导为本矣。至若礼记曰将适公所以下。即臣子事君之礼。而言其致敬尽礼者也。事父事君。其礼虽同。而于事父则专言其爱。于事君则专言其敬。而父子之间。天伦亲切。故爱胜于敬。而敬固未常无也。君臣之际。分义截严。故敬胜于爱。而爱亦未常无也。而且夫论语所云诸条。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4L 页
亦是孔夫子以敬事君之礼也。详记其进退周旋之节。无非出于敬君之礼。而虽百世之下。可以想像而取法。故先儒有言曰乡党画圣人。深究其旨义则亦可见敬谨之地。爱亦在其中矣。伏愿 澄省焉。 上曰。战阵无勇非孝何义也。公曰。夫战阵。即国之大事也。为人臣而不能勇赴。是忘其国也。忘其国则忘其亲。故谓之非孝。而杀身成仁。孝在其中矣。 上曰。习玉声何义也。公曰。玉声即佩玉之声也。古之君子必佩玉。左徵角右宫羽。趍以采齐。行以肆夏。以合其节。而将适公所。则必习此佩玉之声。欲其合于周旋进退之节。此亦敬谨之事也。 上曰。揖所与立。左右手何也。公曰。即与同为摈者相楫之礼。而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者。非谓揖左时。只以左手揖也。揖右时。只以右手揖也。揖左则两手专向于左。揖右则两手专向于右之谓也。 上曰。勃如躩如何意也。公曰。勃如。变色貌也。躩如。盘辟貌。而若真是变色盘辟。则当云勃然躩然。而必以如字称之。则只有变色盘辟之意也。 上曰。君言不宿于家。如今奉命之人。直出城外之意耶。公曰。然矣。非但奉命之人。道臣守令辞朝则不敢宿于家者。皆是敬君命之意也。又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5H 页
曰。为臣而使人于君所。则只曰朝服而命之。及其使者返。则必曰下堂而受命。此则使者奉君命而归。故必下堂受之者。敬君命之礼也。此等处。可见下字之意也。 上曰。未有命。不敢即乘服何义也。公曰。君虽赐车马衣服。而未有乘服之命。则不敢擅自乘服也。
召对(通鉴○玉堂○辛亥正月二十二日)
公曰。萧何本以刀笔之吏。佐汉成功。论其事为。稍得宰相之业。而及其病笃也。惠帝临问其可代者。则其心应有所可以推荐者。而终无所举。欲使惠帝择定谁某。以知臣之明。归美于其君者。亦云贤矣。且以置田宅一事言之。为子孙长远虑如此。则其为国家之心。亦可知之。而居以僻处。不治垣屋。尤可见尚俭之意也。尚俭者奚特治屋为然也。治国者尤当着念处。先儒有言曰一人俭则一家富。人君俭则天下富。以此推之。尚俭之效。岂不美且大乎。此虽论萧何置田宅而使子孙师俭之事。而推类言之。人君出治之道。最宜用力于俭之一字。伏愿 澄省焉。 上曰。惠帝既是不听政。则今曰亲自临视何也。公曰。不听政。即元年事也。此则二年事也。为天子而终不听政。则万机之务。其谁为之乎。不听政。似是几日几月而后。复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5L 页
听政也。 上曰。此时或有进谏者。而复听政乎。公曰。其时进谏与否。未可详知矣。 上曰。田宅必置穷僻处。而毋为势家所夺云者何谓也。公曰。田宅若置之繁华之地。而又其奢丽。则后世必为有势力豪富者所欲而终必见夺。故必置僻处而不治垣屋矣。
召对(通鉴○玉堂○二十三日)
公曰。当吕后欲王诸吕之时。使平勃诸人。一如王陵之言。而皆曰不可云尔。则吕后虽欲王吕。其可得乎。平勃二人。不明于义理。故有此王诸吕无所不可之言。使诸吕七八年之间。愈益纵肆擅权用事。无所不至。汉室几危。若使平勃不能定刘氏之后。则将不免为万世之罪人矣。 上曰。果然矣。公曰。程子论此事曰汉祖之与群臣。以力相胜而臣之耳。其臣之者。非心悦诚服而愿为之臣。故当此之时。无一人肯死节者。其后成功。亦倖而已。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以此观之。汉室之复安。即天也非人也。读史之法。当深究其是非得失之如何耳。伏愿此等处。 详察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焉。又曰朱虚侯章入典宿卫。故得以军法行酒。而凡所以为此者。特出于一时忿激之心而然也。当此刘弱吕强之时。不自量度。率尔为此。而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6H 页
若见忌于吕后。复夺宿卫之权。则后虽欲有为。其可得乎。其所获免而成功者。亦侥倖而已矣。
召对(通鉴○玉堂○二十四日)
公曰。代王迎立。即汉家莫大之礼也。汉廷大臣。固当躬自往迎。而今曰使人迎代王云尔。则其非躬迎可知。此固失礼之甚者。而宜乎张武之起疑也。且张武所云称病无往以观其变之言。虽若过虑。而当此危疑之时。亦不可不虑处。若使汉廷大臣。明于礼义。习于文学。见孚于人而为天下之所推仰信服。则宁有张武多谋诈不可信之说哉。至若宋昌则知代王之贤圣仁孝。为天命人心之所归。故有此勿疑之论。张武宋昌进言之优劣。汉廷大臣处事之可否。皆有所辨别者矣。于此益加 省察焉。则亦将有补于择人用人之政矣。
召对(通鉴○玉堂○三十日)
公曰。贾生之言。无非切实。而至若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云者。其言非不好矣。其计则亦云疏矣。夫凶奴譬如禽兽。难以威力制之。固当以德教抚柔之。使之感化而归义。今此贾生不自料量。有此轻易之论。此虽出于忠直之心。然若文帝从其言而任以属国之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6L 页
官。则其计之得行。恐未可必也。后世有讥其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者。良以此也。此等立言处。伏愿 详察焉。
召对(通鉴○玉堂○二月初一日)
公曰。夫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四维者即纪纲也。国之治不治。在乎纪纲之理不理也。故先儒有曰善治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而察纪纲之理乱。何者。纪纲立则天下治故也。国之有纪纲。犹人之有血脉。血脉衰则虽恃支体肌肤之强健。将至于羸瘠矣。纪纲颓则纵有仓廪兵甲之富强。亦至于危亡矣。其救治之道无他。在乎礼义廉耻而已。人君之御世也。固当以立纪纲为急先务。而使一世笃礼义励廉耻。则移风易俗之道。亦在是矣。然则纪纲不期立而自立。国势不期安而自安。伏愿 详察焉。又曰今此渡江河。亡维楫之说。亦善言谕者也。唐太宗教其太子曰。水所以载舟。亦所覆舟。水犹民也。舟犹君也。此固治民切要之言。若夫行舟于稳流恬波之上。则自无倾覆之患矣。运舟于恶浪风涛之间。则必致溺败之境矣。以此观之。民安则君安。民危则君危。殆若舟之于水也。古之以舟水图揭壁常目者。深有得于此矣。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7H 页
召对(通鉴○玉堂○初六日)
公曰。上番儒臣已皆敷陈。且臣所读自止内。别无可达者。而今此晁错之言。出于富强备御之计。其中邑里相救助云者。亦可为治民之良规也。奚特边民为然。使四方之民。若如吕氏之乡约。邻比之间。患难相救。有无相助。则古昔治世之遗风善俗。可见于今日矣。为字牧者。苟能申明此规。使一乡之人。咸知此道之不可废。则户口可增。乡俗可厚。致此之道。亦在乎择任字牧而尽其导率之方矣。勿以谓一时备胡之术而推类以行。作为敦俗之道。则岂不美哉。此等处。亦有所 澄省者矣。又曰晁错使民务农之论。可谓切当。而其所设计则入粟拜爵也。以启人君卖官鬻爵之心。故其末流之弊。有不可胜言。而汉之安帝时。令民入钱谷拜爵。桓帝时。卖关内侯以下爵者。是岂人主可为之事乎。错之言。不免于作俑之讥者宜矣。
召对(通鉴○玉堂○十二日)
公曰。今此七国之反。吴为之首。而吴之反形已具。譬如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若幸则虎毙矣。不幸则人死而害反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其制之之道。若如文帝赐几杖之事。而忍而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7L 页
不削。以缓其心。因其变而备之。则其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今者削地之令。不加于已反之吴。而先加于未反之国。使吴王得为藉口之端。诱诸侯为左右手。是以有谋虑疏忽之讥。而竟死谗锋。可胜惜哉。人臣之进谋好否。人君之用谋与否。俱有可观。伏愿 详察焉。 上曰。私奸服舍何谓也。公曰。服舍即丧次之谓。而楚王于其服舍。有不美之行。此固罪过之大者。故声其罪而削其地也。 上曰。卖爵事亦是大罪矣。公曰。卖爵事决非人君可为之事。而其罪虽大。比于私奸服舍。则私奸之罪。反有甚于卖爵事矣。
召对(通鉴○玉堂○十三日)
公曰。亚夫之击吴楚也。若不从赵涉之计。则其所成功。未可必也。吴之谋臣。有田禄伯,桓将军者。先以赵涉之计。言于吴王。而欲其先入武库。以据洛阳。则吴王不用其计。竟至于败。以此观之。谋士之见。可谓不谋而同。听谋之人。各自不同。彼则不用。此则用之。其用与不用之间。成败得失。较然甚明。此非但临阵将兵者所可辨明者。推以谕人君用人之道。自古治世之君。莫不用忠直之言而治焉。乱世之君。亦莫不拒忠直之言而乱焉。故君明则忠言日进。君暗则忠言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8H 页
日退。此岂非大可惧者乎。此等处。尤当着念。而伏惟我 殿下以天纵之圣。聪明之姿。凡于 召接之际。乐闻诸臣之进言。虚怀而听之。至于切实处。则必许其可。臣等固钦仰万万。而臣等区区之诚。皆愿 殿下为尧为舜矣。每于晋接之时。使之悉陈无隐。采其可用者而用焉。 上曰。东越何为杀吴王乎。公曰。东越似以吴王谋反之罪杀之也。 上曰。人之过不难知之。而自己之过固难晓得矣。承旨与上番玉堂有所仰对。而公曰。知过之道无他。每于日用常行之际。将有事为。则先自默量于心中。而行一事则斟酌其合于义理与否然后行之。发一言则裁度其当于公正与否然后发之。则知过不难。而自至于无过之域矣。
召对(通鉴○玉堂○十四日)
公曰。直不疑之事。固非庸常之人所可及者。故虽称长者。然以君子之道论之。亦不无疵病处。使不疑学得正大之道。其平日修身砥行。为世信服。则岂有亡金者致疑之理乎。买金以偿。似近于求名要誉。故汉儒有曰圣贤之道。不立异而为高。不矫情而干誉。不疑之偿金。讵能免于立异矫情之讥乎。若使告归者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8L 页
还至而不归其亡金。则不疑之谢有而买金偿之者。自归于真个取金之科矣。然则同舍疑之。一世疑之。其将置身于何地乎。 上曰。果然矣。公曰。论人之际。当以君子之道责之。而当时之称为长者。未知其十分称当矣。凡于古人处事之间。深究玩味。则自然有志虑开悟处矣。伏愿 详察焉。
召对(通鉴○玉堂○十九日)
公曰。卫青之将略勇武。虽非截然有胜于李将军,公孙贺诸人。而青之独能成功者。特以与士卒有恩故也。夫兵者死地也。驱士卒赴死地。而若不施恩。则虽有亿万之众。必将离心。而麾下之兵。反为敌国矣。施之以恩。则士皆感服而愿为之用。其将以少御众。以弱敌强矣。自古善将兵者。皆务施恩之道。吴起之亲裹嬴粮。与士卒分劳苦。田单之身操版锸。李牧之日击饷士。楚庄王之慰勉三军之寒。而士皆如挟纩者。此皆施恩于士卒而得其和悦之心者也。夫施恩之道。无往不可。守宰之牧民。人君之治国。皆当以此为务。是故孟子曰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此固王天下之道。而推恩之要。在于行仁政而已。尧舜之帅天下以仁。文王之发政施仁者。皆所以民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9H 页
自感恩而归化也。伏愿 懋念焉。 上曰。主父偃之一岁四迁。得无滥乎。公曰。如其贤也。虽超迁擢用。未为不可。而至于主父偃则无德行无功业。而有此超迁者。可谓过滥矣。官人之道。不当若是也。
召对(通鉴○玉堂○三月初八日)
公曰。卫青,公孙弘位皆将相。而汲黯不过是内史也。等秩显殊。而武帝接见时。礼貌之若是不同者无他。青与弘。唯唯诺诺。容悦君心。故虽为亲任而不为敬礼矣。汲黯则謇謇谔谔。触忤君心。故虽曰敬惮而不能亲任矣。以此观之。武帝于此三人。的知其优劣高下。而青与弘终始任用。而汲黯则竟又见疏。至于出守淮阳。然则武帝徒有敬贤之礼。而无亲贤之实心矣。如此而欲求唐虞之治。其可得乎。且君臣相见之礼。虽微官庶僚。固宜谨慎其礼貌。而况大将军与丞相。即朝廷大官。岂可踞厕而视之。不冠而见之乎。若使武帝多读圣贤之书。服膺于孔子所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语。则岂有此哉。人君不笃学问。则随处失错。类多如是矣。伏愿此等处。 详察焉。
召对(通鉴○玉堂○初九日)
公曰。张骞之言。只欲伐己之能而长君之恶而已。其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09L 页
弊将至于内而疲弊中国。外而骚扰四海矣。何其妄悖之甚也。先儒有曰汉廷群臣。张骞乃罪之魁也。此言亦非过语。而武帝则闻骞之言。欣然有意。其耽惑玩好之心。又可知之。夫玩好之物。徒是役耳目而丧心志者也。穷兵黩武于屡万里绝域之外。所得虽多于所费。决非王者可为之事。而今此所欲者。即不过宛马竹杖等奇物耳。设或得之。其将焉用乎。文帝时有献千里马者。而诏却之。虽以此一事观之。武帝之于文帝。其所事为。不啻霄壤。而周武王时西旅贡獒。召公作书以戒之。其略曰不宝远物。即远人格。所宝惟贤。即迩人安。人君出治之道。斥去玩好。而当务德化之远被而已。伏愿于此 详察焉。公又曰。武帝闻汲黯之言。必曰今又复妄发云。则既知其过矣。且以今又复三字称之。则前日之妄发。非不知之。而不能翻然改之。犹复役役于求仙伐胡等事者。特以无学问之力故也。故知过非难。改过为难矣。及其末年。出游汾河。见秋风之起。悔心始萌。乃作秋风辞而感叹六十馀年之非。而有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是以有汾水秋风胜直臣之语。以武帝雄杰之姿。早萌悔心。汉室之治。可以比隆三代。而始于将死之年。有此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0H 页
悔过。倘复何及哉。公又曰。乐者象德者也。帝舜时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此固德化之所致也。苟无其德。则虽钟鼓铿锵。管弦迭奏。岂有凤仪兽舞之理耶。武帝则无其德。而作诗而被之于乐律。欲用之宗庙。然岂能格神明耶。又曰瑞物之生。必待圣王而出。帝尧时越裳献千岁龟。背有蝌蚪文。记开辟以来事。此亦德化所被。奇物呈瑞。而今武帝则以渥洼之马。谓之瑞物。以此作诗而协律。其马也设或真是神马。固非应时出之瑞。而况又非真神马乎。武帝迷惑妄悖之事。类多若是矣。
召对(通鉴○玉堂○二十九日)
公曰。县官用度太空。则为有司者当以节用之道告之。而乃以更钱造币言之。以启人主敛民牟利之心。实非以道事君之义。而其时公卿不惟不能谏而止之。又从以请算车船。此正君臣上下惟利是取者也。如此而国安得治乎。夫生财之道。莫如节用。不能节用。虽岁更钱币。奸伪日生。财用常渴矣。且富商大贾初非取公货而致富。则有何损益于国用之足不足。而有此渔夺之计耶。文帝时减税除租。则宜若经用之每患不足。而至于仓谷陈陈相仍。钱缗朽不可较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0L 页
者。即崇俭节用之效也。武帝则不能继述前王之道。一反其政。至于此极。武帝之不至于秦皇即天也。人君治国之道。不患财用之不足。惟患用之不节。则财常有馀而国乃治安矣。伏愿于此 详察焉。又奏曰。宋儒潜室陈氏论卜式事曰怀奸慕宠。有此输财。输财而不愿官。诱悦君心。岂非从谀之臣而助桀为虐者乎。大抵卜式之倾财输边而无所愿云者。即是常情之外也。若真是不愿官。则及其拜中郎擢太傅也。何无辞巽之一语乎。 上曰。果然矣。公曰。其所输财者。外若为国。而内实贪官之情态。昭然可知矣。 上曰。造币之币。果何物也。公曰。以禁苑白鹿皮。缘以藻绘为币。而价直四十万钱。使朝聘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三品金。随其大小。定价高下。此是金币也。以此二物非官不得卖。此亦榷利之术也。 上曰。算是何义也。公曰。算是收税之谓。而计民车船。每车每船。算钱百二十文也。
召对(通鉴○玉堂○四月初三日)
公曰。汲黯之出守淮阳也。其言恳恻忠厚。而忧国爱君之心。发见于言辞之外矣。武帝外若感其言而内实疏其人。故必曰吾今召君云。则宜若不待多年。即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1H 页
为召入。而至于十年之久。竟使汲黯卒于淮阳。可胜惜叹。自汲黯出守之后。朝廷之上。虚无人矣。而謇谔谠直之言。寂然无闻焉。由是而武帝求仙伐胡等事。无所顾忌。愈益纵恣。以此观之。一人之忠直匡辅。有补于政治者。若是其大矣。人君纳谏而用直。则忠直之士。日进于朝。绳愆纠谬。国乃治安矣。伏愿此等处。详察焉。 上曰。少翁何许人也。公曰。即方士之名。而行其神术者也。武帝所幸王夫人卒而思念之矣。少翁以神术夜致神人如王夫人貌。武帝以此亲信矣。居岁馀。其方益衰而神不至。惧祸及己。乃为帛书杂草以饭牛。佯曰此牛腹中有奇物。杀牛而得其书。书甚怪诞。武帝识其少翁手笔。以为伪书。以是诛之矣。上曰。既知其罪而诛之。则又何隐其诛也。公曰。使天下闻诛少翁。则燕齐方士辈恐或不至。故以此隐之矣。 上曰。武帝则虽隐之。而天下岂有不闻之理乎。公曰。然矣。武帝惑于求仙。故隐其诛而后复悔其诛。此亦武帝大过失处也。 上曰。常有狗马之心。何谓也。公曰。狗与马俱是为人所饲蓄。故狗马亦有报其主之心。而汲黯常有报国之心。故以此谦辞而自比也。 上曰。薄淮阳云者。似不稳当也。公曰。然矣。 上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1L 页
曰。淮阳吏民。何为而不相得乎。公曰。淮阳即楚之近地。而楚地之民。多盗铸钱。以此吏民相争乱而不安。故欲以汲黯之威重往治之也。 上曰。大农令何官乎。公曰。掌钱谷之官。而似如我 朝户曹官也。 上曰。张汤自知其罪。故自杀乎。公曰。张汤所亲之吏病甚笃。张汤为吏摩足矣。赵王尝与汤有隙。知其状。以此告汤身为大臣。为吏摩足。此必与吏有大奸谋。并下廷尉治之。吏已病死。而吏弟坐连逮捕。吏弟告汤与共谋变。武帝使赵禹切责汤。汤自知必诛。故自杀矣。
召对(通鉴○玉堂○初六日)
公曰。神仙之说。极为荒唐虚诞。决非可求而致之者也。汉武则惑于长生之术。有此妄举。终身役役。迷不知悟。可胜慨惜。凡人之寿夭。皆有天定。岂能以人力所可脩短之也。昔帝尧年百十八。舜禹年皆百岁。文武亦皆九十馀。而未闻以仙术益其寿也。贤圣之君。代天为功。修德行惠。则自天祐之。降以遐福。以致历年之久远。此固天人相感之理也。设若见仙人而延寿。则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于瑶池云。宜若长生。而周史特书穆王之崩。此岂非不可信之明徵著验耶。若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2H 页
使武帝素有学问之力。遵行尧舜文武之经法。则宁有是哉。人君出治之本。宜遵古圣之经法。而欲遵经法。当力行学问之工而已矣。伏愿于此 懋念焉。公又曰。栾大初见武帝。自言安期羡门之属可以致之。而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而不言云尔。则武帝之初。诛文成而隐之者。栾大业已知之矣。其所隐之者。岂非有累于王政乎。及闻栾大之言。甚亲爱之。始也封侯。赏赐甚多。以卫太子之妹妻之。终又拜为五利将军。贵震天下。而及其入海求神也。使人随而视之。竟不得神仙矣。以为诬罔腰斩。以此观之。以一言而尊贵之。以一事而杀戮之。武帝用人之事。若是其妄矣。 上曰。惨刻何谓也。公曰。惨毒刻深之谓也。又奏曰。儿宽素治尚书。而家又贫寒。为人佣赁。带经而锄。休息则诵读之。其工业之精笃如此。而及为左内史也。治绩若是。其人读书之效。无处不然。况人君治国之道乎。公曰。武帝所得宝鼎。即黄帝神鼎云。而公孙卿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黄帝缘髯而升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云。此说已极荒诞。而武帝闻其言曰。诚得如黄帝。吾去妻子如脱屣耳。何其妄哉。 上曰。离父母去妻子。而身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2L 页
独为仙。有何乐乎。公曰。 圣教至当矣。夫人之生斯世也。有父子焉。有夫妇焉。然后国而国道成矣。家而家道成矣。以子传孙传之永世。此固无疆之福。而亘万古不易之常理也。武帝歆羡于登仙而言。至有去妻子如脱屣之心。而设若羽化登仙。则弃其父母之坟庙。绝其妻子之伦理。身独倏然升仙。盘游于白云之间。有何快哉。有何乐哉。
召对(玉堂○通鉴○初八日)
公曰。霍光虽以忠厚谨慎称之。而务在用法。痛绳群下。此非为国致治之本。而固是霍光之过失处也。夫吏治之法。专尚严酷。则宜若民不犯法。而奸伪日生。怨谤滋兴矣。务用宽和。则宜若民易犯禁。而感化悦服。无不归顺矣。严酷宽和之间。民心之向背得失。如是显殊。宣帝习知民生疾苦。故擢用黄霸。而以宽和之政。断狱公平。于此可见用法之意。而虽以近世吏治言之。凡于牧民之际。一于严酷督责。则虽或有克期趍事之效。而举有疾怨之心。不能安业。故善于字牧者。必以宽厚和平之政。抚摩之教导之。以安其生矣。伏愿于此 详察而择人任官焉。
召对(玉堂○通鉴○初九日)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3H 页
公曰。宣帝深知民生疾苦与弊瘼。故惓惓于牧民之政令曰。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此固深得。牧民之官。数数变易。则为太守者自知莅任之不久。专事贪虐。为吏民者亦知匪久递易。则徒事欺蔽矣。然则民何以支保乎。且虽有才智之优于牧民者。或比岁递易。或一岁屡易。则奚暇责其成效乎。昔帝舜之咨岳牧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则其委任责成。若是之久矣。汉宣之欲久任太守者。即出于三载考绩之意也。此等处进讲之时。以古證今。有可以遵行者用之。其不可用者置之。则当有助于治国之道矣。伏愿 详察焉。 上曰。予事与宣帝相似。而政治则似不及也。公曰。以政治之不及宣帝为 教。其谦抑之 圣德。不胜钦仰。而古之人君。多有久劳于外之事。而汉之文帝,宣帝。殷之高宗是耳。大舜亦自畎亩之中。至登帝位矣。殷宗与文帝不过是中主而已。宣帝特以生长闾里之故。备知田民愁叹之事。及践帝位。惓惓于治民之政。虽得字恤之意。而其外政治。亦不过综核名实。专尚刑名之学耳。不可比拟于古圣王治法。而今我 殿下以治民一事之不如宣帝。有谦抑之 教。臣于是亦不无抑郁之心。以 殿下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3L 页
天纵之圣。奚取于宣帝牧民一事乎。治法政谟。取法于帝舜。则当与重华之德。可以比隆。而孟子曰舜何人予何人也。大舜无能名之治。初非高远难及之事也。好学而修德。一言一事。皆出天理之公。而代天为功。则自可与大舜无间矣。是臣区区之望也。又奏曰。王成增秩之事。亦可见宣帝用人之不明矣。王成果如或人之毁而无其治绩。则始也增秩显赏。是固不明也。王成真有治绩而有此或人之毁。则明君在上。岂有毁言之敢售哉。此亦不明处也。昔齐威王时。阿大夫则誉言日至。即墨大夫则毁言日至。威王使人视阿与即墨。然后察其毁誉之相反。乃有诛赏之各施。使宣帝若如威王使人视之事。则宁有王成始蒙赏而终见毁之理耶。又奏曰。韦贤之乞骸。可谓贤宰相也。人于仕宦之际。每有不知止之叹。而今此致仕之事。即出于知足之意也。韦贤即鲁国邹人。世守文学而笃于诗书之工。故当时称为邹鲁大儒。初为昭帝师傅。教以诗传。而当宣帝迎立之时。亦与其议。故封侯而食邑七百户。其子玄成又以明经继相。时人以此称之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且其先韦孟亦以博学为楚王戌之师。其文学之所由来者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4H 页
如是矣。又奏曰。宣帝欲酬霍光之功。则赏赐其子孙。以延于世。与同休戚可也。今乃显宠其昆弟诸婿。任以兵权。俾生骄奢纵恣之心。未几而并皆夷灭之。殆近惨忍之政。而又非全保功臣之道也。掩卷后 上曰。今日诣閤之顷。比前稍迟乎。公曰。然矣。 上曰。俄者座目入启时。适值御膳。以致时刻之稍迟。而心甚不安也。公曰。 殿下逮下之 圣念。至及于此。实为荣感。而且晋接臣邻之际。汲汲然若不及之 勤念。亦可以仰揣。臣等不胜钦仰万万。而推此 圣念。施诸政令。实是区区所愿也。
召对(玉堂○通鉴○十一日)
公曰。冯奉世矫制而击莎车。即出于要功之计也。莎车之叛。非有时急之患。则请命朝廷然后击之。尚未晚也。而矫制发兵。攻拔其城。因乘胜之威。遂至西域。得其名马象龙而还。此不过一时侥倖之功也。宣帝嘉其成功。议以封侯。丞相将军皆言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之事则擅自为之。今奉世之功。宜加爵土之赏。独萧望之劾其矫制之罪。非独为当时之正论。亦足为后世法也。元帝时甘延寿擅诛郅支单于而议封列侯。匡衡,杜钦据望之之言而谏焉。以此观之。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4L 页
一人正直之论。岂非大有助于赏罚之政乎。且宣帝虽善望之之议。而犹增光禄之秩。则恐有欠于王者慎赏罚之意矣。伏愿此等处。 详察焉。 上曰。呼屠徵因其兄死而为王乎。公曰。杀其王而自立矣。 上曰。不有天子命而自立乎。公曰。莎车即西域属国。而是时西域诸国。皆降于汉。呼屠徵既不禀命于天子。又杀汉使而自立为王也。
召对(玉堂○通鉴○二十一日)
公曰。王褒之持节求神。固失谏官之职。而素以文艺称之。故今见圣主得贤臣颂。则句句切实。且其勤于求贤。逸于得人云者。尤为紧切于帝王为治之道。人君虽有圣明之姿。必待贤良之辅佐。然后方能致治。是以古之圣王。未尝不汲汲于求贤矣。唐尧之时。野无遗贤。殷汤之治。旁求俊彦。无非勤于求贤之道也。王褒之颂。非但为汉宣时切当之论。正宜为今日颂之者也。今我 殿下以求贤得人为急务。而使伊尹太公之贤。无负鼎鼓刀之患。则治化之盛。可以比隆于三代矣。伏愿 懋念焉。公曰。此非泰山之畤也。设泰畤于甘泉宫中。此是祭天坛名也。又曰。孟子有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汤往聘云。则伊尹不以割烹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5H 页
要汤矣。 上曰。偃仰屈伸。何义也。公曰。此是仙术家导引法也。又曰王褒之颂。有讽谏求仙之语。而又以宣帝之命。持节往求。实是罪过处也。又曰人君燕安则怠忽之心生。而庶事丛脞。故古语有燕安鸩毒之语也。 上曰。燕安鸩毒之言。在于通鉴乎。公曰。似在通鉴史断矣。 上曰。穆穆何义也。即和顺之意乎。公曰。然矣。 上曰。与大学所云穆穆文王之义相似乎。公曰。然矣。
召对(玉堂○通鉴○二十二日)
公曰。二疏事。上番已皆备陈。而凡于仕宦。知足而勇退。固非庸常之人所可能之。而二疏则决意退休。故虽称其贤。而以君子之道论之。既受知于宣帝。而辅养太子。则固当终始保导。不暇顾身。而今以宦成为荣。后悔为惧。一朝谢病而归。其自为计则可。其如辅养何哉。今于教导太子之际。虽有逆见之事。而太子年方十二。能通孝经论语。则其天姿不甚昏懦。及其告归。优赠饯金。则亦知尊师傅之道。正是蒙养以正。可与有为之时。而因一见几。决然退归。无一言告戒之事。是以朱子曰不得出处之正矣。但其退归之后。卖金娱乐。不为子孙计者。真得不以富贵遗子孙之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5L 页
意。故后世之人。图其事而传之。二疏之出处与处事。俱有可观。伏愿 澄省焉。
召对(玉堂○通鉴○十四日)
上曰。宽饶之言甚切直。而以为怨谤。下吏自刭。此是宣帝过失也。公曰。 圣教至当矣。宣帝不能容谏故也。公曰。宽饶素以刚直。凡于贬刺。无所回避。故见忤于公卿。直言之士不能见容。类如是矣。然今以封事观之。其所云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者。可谓切直之论。适中时病。而第其官以传贤圣之言。非但无益于所谏之事而已。告君之辞。似不当以此等言语触犯君意。而竟至取祸。故先儒有自取之论矣。以宣帝言之。则人君之道。莫善于纳谏容直。而宽饶之言。虽有过中失当之语。然实出于断断忠直之心。则固宜褒扬虚受。以励百工。而不惟不能褒奖。乃反下之吏。终使自刭。如此而何以来谏诤之言乎。此是宣帝大过失处也。
石山遗稿卷之八
 附筵说
  
仁陵奉审入侍(壬申十一月十三日)
公曰。臣承 命驰诣 仁陵。陵上奉审则安宁。碑阁丁字阁奉审则无颐。 祭物祭器祭井看审则精洁。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6H 页
诸执事摘奸则无颐。仍诣 献陵。陵上奉审则安宁。碑阁丁字阁奉审则无颐。还诣 仁陵。仍留监祭将事安宁之意敢达矣。 上曰。 两陵陵上俱为太平无事乎。公曰。 献陵, 仁陵陵上详细奉审则俱为安宁无事。而 献陵石仪涂灰处。间或有缺落。而此则当于春奉审。自当执颐修补矣。 上曰。修补等节。自本府举行乎。公曰。然矣。 上曰。留守亦为知之乎。公曰。似因近日风雨而致此脱落。则似未及知之矣。上曰。使留守知之似好也。公曰。退出后当即通知矣。上曰。行关何如。公曰。只是数处缺落。而不过是补其罅隙。自下所见。既非未安。且今节候易致成冻。则待春修补似好矣。 上曰。修补处浩大乎。公曰。只是数处罅隙。而此是从便举行矣。 上曰。分付于陵官乎。公曰。以待明春奉审。即为修补之意。亦为分付于陵官及守仆处矣。 上曰。何时将事乎。公曰。三更后行事。而时似稍早矣。 上曰。比京似早。而何以知时刻乎。公曰。各 陵祭享时。皆有香盘僧报时之例。而其早晚似未详矣 上曰。无冰合之意乎。公曰。姑无成冰之虑矣。 上曰。路由何处乎。公曰。从西冰库往来矣。 上曰。为几里乎。公曰为三十五里许矣。旧日则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6L 页
受香以东洞口为之。故路由东门外三田渡。将为五十里矣。自 仁陵迁奉后。路由西洞口而稍便近矣。上曰。前日何不以西洞口受香乎。公曰。闻西洞口近于 献陵主山。故每从东洞口作路矣。 仁陵迁奉时。以西洞口作路。而恐或有山脊脱落之虑。铺以砖石。年前 幸行时 御路即此路也。 上曰。此路果为 献陵主山乎。公曰。非主脉也。即来龙近处。故或虑缺损。铺以砖石矣。 上曰。何时发行乎。公曰。过享后即为回程矣。
亲临隆武堂。西北别付料试射入侍。(癸酉六月初二日)
上曰。侍卫从升中。如有宗府有司。使之进前。公进前。上曰。宗府即诸宗之体府。且 列圣谱略奉安之重地。迩来凋残无馀。近日 大院君苦心设始。今则税入凡百。稍为支将。而此或后来之人。不善典守。易致荡残。更无复旧之望矣。闻今条例更为刊印云。予当为亲书卷弁。以作永久金石之典矣。公曰。宗府即诸宗臣依归之所。 列圣谱牒奉安之地。所重自别顾何如。而溯考往昔。仪节草刱。储用凋乏。举切闷迫之心矣。逮我 圣上御极之初。尤推敦睦之化。又多制作之事。 璿璜后裔无不欢欣蹈舞。而 大院君苦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7H 页
心用虑。凡属国事。无不到底成㨾。尤眷眷于宗府。经营设始。靡不用极。制度物采。灿然备具。且以库储言之。捧入应下。皆有程式。排用裕足。自无窘跲之叹。后来有司之臣。苟不能恪勤典守。易致依旧枵然。今此圣教实出于经远之意。伏不胜钦仰之惋。条例改刊之时。若有卷弁受 教。则非但有光于百世一室之圣德。亦将为万岁不易之典宪。固当永久遵奉。谁敢违越。而亦惟在于 殿下察饬纠正之如何。以是伏祝矣。 上曰。宗府大小公务。首大君例为主之矣。年若幼冲。则凡于事为。或虑未审。予意则年十五岁。始为句管似好。卿意何如。公曰。首班大君之句管宗府事务。自是古式。而若在幼冲之年。凡于施措。恐有未审之虑。臣等曾亦有是议矣。今伏承 下询。实是曲轸事势之 圣意。钦仰万万。无容他见。待年岁稍长后视务。允合事宜。以此著式似好矣。 上曰。然则以此著式于本府条例可也。公曰。谨当依 下教举行矣。 上曰。今则府用有馀乎。公曰。以一年应入。较一年所用。绰绰有馀矣。 上曰。若不善为典守。不几年。又将荡竭矣。可不审慎乎。公曰。 圣教切当矣。后日有司之臣。任他等置。则势必日缩月耗。不过几年。又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7L 页
如旧日㨾子。下情不胜憧憧矣。
健元陵监祭入侍(甲戌五月二十四日)
上曰。 陵寝俱为太平乎。公曰。详细奉审则俱为太平。而亦无渗漏处矣。 上曰。雨水频数。碑阁等处。亦无渗漏处乎。公曰。然矣。 上曰。何时行事乎。公曰。三更量。始行事矣。 上曰。行事时不雨乎。公曰。虽不暴注。有檐铃声。故月廊行礼矣。 上曰。月廊在于何处乎。公曰。即丁字阁前退也。 上曰。何时发行乎。公曰。沿路水涨。难以夜行。故待天明发行矣。 上曰。沿路雨水何如乎。公曰。昨朝出去时。自东关王庙以东路上。无非水满。故水中作行。今日归路。少胜于昨日矣。上曰。无乘船处乎。公曰。两处以船渡涉矣。 上曰。何处乘船乎。公曰。竹岭浦乘船。隔一堰。又乘船而到三巨里下陆矣。 上曰。一行皆无事往来乎。公曰。俱为无颐往返矣。 上曰。无涉险处乎。公曰。人夫众多。故无事作行矣。 上曰。今日则比昨水退乎。公曰。比昨稍胜。而闻船人言。则江水涨满。故川渠之水不能速退云。然则上江雨水亦过多矣。 上曰。似然矣。沿路农形何如乎。公曰。秧苗虽是茂茁。而多是水沈。至于田谷。待晴苏醒则未知如何。而以今所见。多为被损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8H 页
矣。上曰。雨水之如是注下。近年所无也。公曰。江涨与川渠泛溢。前亦有甚于今番。而但今年则稍支离矣。 上曰。为念穑事。命设禜祭。其或有灵应乎。公曰。臣于到院后。始闻 成命。而自前禜祭。每有灵应。今者 圣念如此。似必有灵应矣。 上曰。昨见完伯状启。则税船十二只致败云矣。公曰。臣未及闻知矣。 上曰。臭载状启。昨日来到。卿则似未及见也。某衙门谷名区别。追后报来云。而大同似多在其中矣。可闷也。公曰。无论某衙谷。多数臭载。万万惊闷矣。一船所载为千石。即法例也。然则其数夥多矣。 上曰。当为一万二千石也。其在经用。诚闷然也。公曰。然矣。 上曰。臭载或无故败之事乎。公曰。近日吏奸与船汉之奸伪多端。或不无是虑。而至于钩拯的然。沙格渰死者。非故败也。 上曰。然矣。今此湖南十二只之多。必非故败也。公曰。似然矣。 上曰。一二只之无端臭载。或有疑端。而至于多数致败。似非奸伪所致也。公曰。然矣。因此臭载事而有所仰达者。月前拯劣米荡减处分。实出为民覃惠之 圣意。而至于拯米则以臣愚见。有不然者存。而拯米云者。即所拯之米。从时直以歇价。依民愿发卖于村近居民。而收其价者也。此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8L 页
与白徵于民。大有间焉。此则依例收捧。而至于拯劣米则并荡减。恐未知如何矣。 上曰。只以拯米论之。其数几何。公曰。其数虽未详知。而所拯之米。既是不多。发卖之价。又是至歇。则各道拯米价未收之数。似零星矣。 上曰。当更为商量处分矣。公曰。自月前惠厅捧上用下。每朔修正会计以入矣。此为便于 乙览。而四孟朔会计。似涉糊乱。从今以往。收聚三朔会计。合为一册。则便于考据。伏未知 处分之如何也。上曰。然矣。一依户曹例为之可也。公曰。前日则致败谷物。徵出于他方邑。为弊甚大。故故领府事臣赵寅永以拯米则从时价发卖于致败邑。未拯谷徵捧于船人之意。 筵禀蒙 允。仍为定式矣。 上曰。然则似无故败之弊也。公曰。然矣。且沿海各邑。为惠甚大矣。
次对入侍(甲戌十月初八日)
上曰。宗府有司堂上进前。公进前。 上曰。年前以璿派无后事。有所分付。已皆继后。而近闻各派出系处。不无未审云。甚为未安。与诸宗正卿相议。或罢或仍。更为釐正可也。公曰。退出后谨当以今日 下教传布于诸宗正卿处。有未审处。则更为归正矣。 上曰。
石山遗稿卷之八 第 519H 页
善为详考。无至紊乱可也。公曰。依 下教奉行矣。 上曰。年前别单启下者。一一溯考。归正以入可也。公曰。与诸宗正卿齐会宗府。相议举行矣。 上曰。齐会相议。无或淆杂可也。公曰。知委于出系与入系各派。详细考据为之矣。 上曰。当初何不审慎为之乎。公曰。臣忝叨有司之任。未及详细照检。万万悚然。而今若釐正。则璿源谱略,子孙录卷多有改张处矣。 上曰。釐正后改张好矣。 上曰。璿源续谱将多釐正。而为百馀派乎。公曰。然矣。系后处若有釐正。则续谱亦将变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