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冈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雲岡集卷之六
 行狀實錄家狀遺事
  
思默都公行狀
公元1873年
公諱啓迪
字惠仲
姓都氏
上世有諱祖。
漢成帝時來奔高麗
遂爲東方著姓
府院君諱陳
食采於星州之桼谷縣。
孫因貫焉。
名公巨儒
世不乏人
高祖諱汝兪
務功郞。
號鋤齋
師事寒岡鄭先生
爲世所推重
曾祖愼修
文科府使。
號止巖
大山李先生狀其行。
祖諱爾卨。
通德郞。
考諱萬秋。
世襲文行
孝友出天。
號四友堂
廣州安氏。
士人晣女。
監司處善后。
以肅廟癸酉十一月三十日生公
穎敏好讀。
不煩敎戒
稍長。
屹如成人
於書無所不覽。
發之文詞
華實兼備
有聲譽。
鄕黨器重之。
嘗一中鄕解。
時聞南嶽李先生罹禍
四友公命不赴禮闈曰。
此非士子出世之日。
豈爲一小成而冒沒競赴也。
承命而退。
自是廢擧業。
慨然有意古人之學。
發憤肆力
四子小學近思錄等書。
俯讀仰思
至忘寢食
至孝
每日雞鳴
省問如禮。
及退燕室
終日跽坐
家人子弟。
未嘗見其懈慢容。
介絶人。
無甔石之貯。
而處之裕如也。
癸巳
丁父憂
斂殯葬祭。
一遵禮制
不脫絰帶
非省掃。
不出廬外
丙申
母夫人卒。
備禮一如前喪。
服闋
結社密州鰲山下。
自號思默堂
種菊栽竹
庤書揭圖。
偃仰其間
嘯咏自適
世間聲利
一切泊然無所動。
尤篤於慕先。
每拜省先壠
以故山在百里之遠不得以時展誠爲恨。
凡誌碣狀行之可述可傳者。
修輯繕寫
以寓觀感
至於門親僚友書尺
未嘗不以未遂狐邱之願反覆深恨也。
讀書嘉言格語。
則箚諸別紙。
備觀省。
出入之際。
古昔賢人節士墳墓祠宇
下馬必式。
水石奇絶處。
則或標題或留詠。
盤桓不欲捨去。
一時士大夫
多高行誼
東西行過者。
皆造廬致敬焉。
如金霽山聖鐸,鄭塤叟萬陽,安松窩命夏,朴松塢胤宗
爲道義之交。
而與松窩相近而交最深。
歲戊寅正月十八日卒。
享年六十六。
是年月日
葬于南山後麓佛谷亥坐原。
夫人昌寧成氏。
壽寅女。
芙蓉堂安義后。
淑德懿行
君子無違
後公三年卒。
合祔
一男一女
禹謨
女成宅
禹謨一男必寬。
二女克貞李桂
必寬系子夏珪
一女蔣鑌。
餘男一珪
女蔣永國。
夏珪二男
長鎭轍。
次鎭弼。
鎭轍系子應浩。
鎭弼四男
長應浩出後
次善浩。
餘幼。
嗚呼
天資正直
器量淸簡
自處高古
其志
嘐嘐
嘗曰。
寧竆而學古之君子
不肯達而爲今世人。
自聞錦陽之變。
筮遯不悔
其思默堂記略曰。
人之一身
口爲樞機
不順乎口則言無所擇而不自知其流於失矣。
發於口而有失。
曷若默乎口而不默乎心也。
察乎中而有得
何如放其心而不思求也。
惟彼利口巧言
悅人耳而惑人聽。
至於浮靡放蕩
惟彼邪思惡念
良心而害本性
馴致墜落坑塹
信乎思量不可不謹。
言之不可不愼也。
此皆見公之自守有定也。
詩律亦多平淡蕭散
絶無浮豔態。
至詠李陵蘇武文承相諸什。
擊節風誦。
令人髮竪
又嘗感吟三學士詩末聯曰。
空令有志埋羶域。
宇宙嗟無一丈夫。
惜乎。
公平英邁之氣慷慨之節。
落魄不遇
自靖林樊
至於老死遐陬而莫之知也。
著詩與文。
不爲不多
而厄於鬱攸
徽言懿範
無所髣髴其萬一矣。
密州誌曰。
謹純寡默
早謝科業
從事儒術
文章行誼見稱
此乃當時信筆也。
後知公者。
覽此而可以得其槩矣。
其後孫應浩。
懼夫愈久而愈失其傳也。
摭拾陳跡契友家。
若干編。
百里而來
要余乙丁。
旣又囑之以狀行之文。
藐然後生
無所識知
又久罹疾病
何敢當是役。
辭愈切而請益固。
竊惟少從隣鄕
長老後。
高風遠韵者宿矣。
感應浩之誠。
此家乘州誌及耳染者如右
以備立言君子采擇焉。
謹狀
東臯處士公行
公元1850年
吾鄕先輩
有隱於九龍山下。
自號東臯居士
求志不市而終其年者。
鐵城李公諱觀吉是已。
復雲其表德也。
上祖文正公諱嵓
勝國侍中
國朝
有諱原。
政府左議政
襄憲公容軒先生
寔公之十一世祖也。
自是有文章德行
焜燿國乘
中葉
有安奇道察訪諱育
卜居淸道
子姓世爲淸道人
高祖諱球
忠義衛。
曾祖諱光鼎。
通德郞。
學行聞。
祖諱商耉。
通德郞。
號愛睡軒
考諱頔。
昌寧曺氏。
海翼女。
淸白吏致虞后。
英宗庚戌三月二十八日生公
幼有異質
才學語。
書冊則必喜而披挾。
羣兒處。
嬉戲
嶷嶷有成人氣度。
愛睡公極鍾愛
撫頂語人曰。
異日保吾門戶者。
必此兒也。
稍長。
就學於外。
陪侍長者
未嘗怠惰容。
坐立飮食
長者之命。
嗜學
經史子集
無不博涉
夜或達曙不寢
有時體倦。
瞑目凝神
往往遇會意處。
盡註成誦
奧旨未曉處。
反覆質問
通解乃已。
傍治擧業
文詞大進
聲譽籍甚
人皆謂取科第摘髭
而公不以爲意也。
平生疾言
色。
不與交爭
不事家人資業
廚烟累空。
處之晏如也。
在親側。
下氣怡聲
務以悅親爲事
兄弟無間言。
宗族
無遠近咸得歡心
以至婢僕
無不各得其情。
盖天性然也。
壬午
丁父憂
甲申
母夫人下世
斂殯喪葬
一遵禮制
日必省
祈寒盛暑
未之廢也。
服闋
不赴擧曰。
所以黽勉公車者。
親故也。
今親不在
從吾所好矣。
肆力於爲己之學。
四子心近及關閩諸子書。
極力硏究
尤深於象數
其所渾天儀說朞三百解
多有發前人之未發者也。
築小室于東臯之下。
扁以養蒙齋
日與村秀才
講究質疑
杖策散步
嘯咏盤桓
悠然有出塵之想。
持守益確。
聲聞彌彰。
東南賢士友。
相與往還不厭
如蔡樊庵濟恭,孫竹圃思翼,李晩覺齋東汲,朴思敬瓊林,曺一庵采臣
最其尤著者也。
州伯造門致敬
卿宰多惜其不見用於世。
正廟乙亥三月十九日卒。
享年八十六。
用是年月日。
葬郡東谷白鷺洞酉坐
從先兆也。
嗚呼
時默生
未及攝齊侍側
獲瞻德儀
每從鄕父老遺風挹餘韻則夙矣。
神彩秀朗
一點塵埃氣。
厖眉皓鬚
之如神仙中人
平居彌篤於反躳體驗之工。
往往獨得其妙而人不及知者
如續敬齋箴,續夙興夜寐箴等篇。
可見用功矣。
以至天文地誌兵謀師律醫方卜筮之流
無不貫穿徹底
嘗曰理無所不在
朱子所謂恐分精力者。
此等之謂也。
見於吟咏簡牘間者
亦皆平淡博雅
不事雕琢自然成章
所謂有德者有言歟。
安金氏。
通德郞綏萬女。
文節公淡后。
端淑精一
君子無違德。
先公二十七年己酉卒。
墓與公兆也。
生子圭憲。
圭憲三子
祐,九禎,獻禎
祐子可
出后
李耆鉉。
九禎系子
獻禎李靖秀。
系子庭魯。
孫永河。
子庭出后
庭魯責以紀實之狀。
自惟蔑識。
何敢當是役。
敢辭
庭魯曰。
吾祖百年
微言懿行
日就湮沒
故老今無在者。
願公終惠焉。
庭魯余從父姊子也。
感其誠而嘉其意。
謹就其遺集家乘平日所見聞者。
撰次如右
有立君子
尙得而裁擇焉。
先祖憂堂先生實錄
謹按世譜
諱融
字惟明
氏朴。
憂堂其號也。
系出新羅始祖王赫居世之後
至景哀王
有八大君
密城。
其一也。
以爲貫。
中祖有諱彥孚
高麗中都評議事。
封密城君
是生諱孝臣
中朝門下侍中
謚文翼
有文
公元1408年
忠節
事見東史。
是生諱公弼
大將軍檢事
是生諱育慶。
兵部尙書
高祖諱大和
吏部尙書
曾祖諱幹。
貳相
祖諱永均。
三宰
封銀山府院君
謚文憲
考諱翊。
號松隱
入我朝。
被五徵。
仕至左議政
謚忠肅
貞敬夫人星山裴氏。
貳相賢輔女。
年代愈久。
事行寢晦。
公之生卒之歲。
墓道所在
遂失其傳。
譜牒只云。
永樂戊子
太宗朝。
生員登第
成均舘司藝,司諫院正言集賢殿修撰
每任典翰。
文詞贍敏
一時僚友
以爲不及
又以刑曹佐郞
薦入爲吏曹正郞
宗簿判事
出宰咸安金山
平人和。
淸白稱。
與弟三人
受學圃隱鄭先生之門。
潛究性理
世宗師
對策時。
知貢擧李公稷。
讀其文歎曰。
布置井井
文辭彬彬
不啻塲屋領袖
吾當摳衣一問黜陟之法。
黃厖村喜謂卞春亭季良曰。
今見新榜及第朴融所對之策
其文其才。
可與漢之仲舒相伯仲矣。
嶺南素稱人才府庫
可信矣。
嘗爲慶尙道經歷。
權陽村近入學圖說
修列鄕校祭器
金濯纓馹孫道學宮記曰。
先生融。
以是路都事
大有力。
巴山誌曰。
朝散大夫朴融。
永樂辛丑十月到任
課最上聞
未及超遷
其後甲辰八月
歿于官。
吏民如悲親戚
爲之罷市
輿地
勝覽曰。
先生有氣節。
人稱王佐才
金佔畢齋彝尊錄有七言四律
先生之哭朴監正弘信者也。
其詩曰。
島夷侵境罪斯盈。
赫怒王師廓淸
諸將用兵皆以律。
我卿奔殿獨捐生。
朝廷震悼加數
閭里悲號失聲
聖代至今武士
誰能一灑東征
此詩膾炙當時
畢翁所以採而錄者也。
其他咳唾珠玉遺落人間者。
累經兵燹
百無一存
散載於海東風雅
收拾於諸巾箱
寂寥
而玆豈非一臠知全鼎之味乎。
翼成春亭
乃我朝之名臣
其推詡之如此。
畢翁,濯纓
百世君子
其崇慕之如此。
又以家乘野史記載之說。
參互演繹
先生道學之正
文章之美。
可見矣。
何必乎哉
先生牙山蔣氏。
二男二女
男長震。
文科典籍
贈參判。
次乾。
副司直。
安敦厚。
左相
有章
參知
參判二男
文孫
進士通贊。
承孫
司直一男承元
副司直。
安敦厚子塘。
左相
璋,悤。
金應箕左議政
有章子致元。
兵使。
致亨。
水使。
致利。
縣監。
致誠
宣傳官。
通贊一男成武
吏郞。
承元三男
長河淡。
生員
行誼除監役司評奉事
不就
卽世所稱逍遙堂先生
河淸
曹正郞
次河澄。
正言
河淡二男
長穎
孝行參奉
贈刑參。
次頤
公元1844年
參判。
河淸一男
顒。
參奉
澄一男。
頔。
孝行參奉
三男
長慶延。
參議
新。
府使。
宣武一等功贈兵參。
因。
壬亂殉節
持平
四男
長慶傳。
縣監。
宣武勳贈兵判。
次慶胤。
僉正。
倡義宣武功臣贈兵判。
宣。
萬戶
倡義殉節
左承旨
俊。
有孝行。
四子
長慶承。
將仕郞
慶生
孝行參奉
慶緖
將仕郞
纘。
學行參奉
寒岡門人
慶延五男
長瑍。
參奉
次璨。
虞侯
倡義宣武
次瑀。
縣監。
壬亂倡義
适變振武
丙子殉節
贈戶議。
次琡。
軍資奉事
倡義宣武
文行
次珪。
贈戶曹佐郞
二男
長智男。
副正。
倡義宣武
次哲男。
司僕
倡義宣武
一男瑄。
右尹
倡義宣武
一男珽。
奉事
正郞
慶胤一男璘。
主簿
倡義宣武
餘男球。
判官
宣武功臣
一男瑾。
進士參奉
宣武功臣
不盡錄。
嗚呼先生
外而受圃翁之敎。
內而襲爺之訓。
博學審問
好義尙節
大而天地所以高厚
細而品彙所以化育
以至於經傳蘊奧
聖賢出處
不講究玩索
潛心理學
絶意名利
居家之誡。
以孝親敬兄爲根柢
考績之策。
至公至明關鍵
此乃質諸古而不謬。
于今無疑者也。
發於歌詠者則或言志焉。
寓感焉。
忠厚和平
粹然一出於正。
遺風餘韻。
久而益彰。
式至中葉
或以文學著于世。
或以勳業于時
逍遙,城窩,甁齋及十四義士諸公是已。
中庸曰。
父作之。
子述之。
先生松隱爲父而作之。
逍遙爲孫而述之。
靈芝有根
醴泉之有源。
推可驗矣。
時默不揆僭妄
敢爲之叙次
以俟立言君子採擇云爾
先祖逍遙堂先生家狀
公元1479年
先生諱河淡
字應千
姓朴氏
系出新羅始祖
高麗時。
有密城君諱彥孚
其中祖也。
是生諱孝臣
中都評議事。
謚文翼公
配享仁宗庭。
是生諱公弼大將軍
是生諱育慶兵部尙書
是生諱大和吏部尙書
是生諱幹貳相
謚文孝公
事載輿地勝覽
是生諱永均版圖判書
謚文憲公
是生諱翊號松隱禮部侍郞
我太宗大王屢徵至左議政不起
謚忠肅公
黃翼成公實銘其墓。
於先生高祖也。
曾祖諱融。
號憂堂
天官正郞
早從圃隱鄭先生學。
祖諱乾。
號杜谷
副司直。
自密城始家淸道
考諱承元
號退巖
副司直。
晉州河氏。
節公叔溥女。
家傳先生兄弟名諱從河字者。
盖不忘外氏特爲行第之號
盖亦誠孝一段也。
先生皇明成化十五年己亥九月二十日生于郡
北水里第
自幼聰警
才學語。
壁上有明字曰。
日月相對。
乃明之義乎。
大人公奇之。
就學
端詳靜重
戲嬉設禮容。
讀書推究義理
言辭動止
菀然有成
稍長。
益務聖賢之學。
孜孜不懈
識理明透。
聞一知三。
東牕駿孫
譬之聖門子貢
甲戌
聞成聽松居廬至行
千里命駕往問之。
路過露梁渡。
六臣墓。
慕義尙節類如此。
旁治擧子業
馳逐名韁
非其志也。
中廟丙子
中成生員
留贈太學諸友曰。
成己成物
講學中出
爲學之本。
惟在誠敬
誠敬之工。
先正吾心。
吾心不正
見得無實
諸君勉之
因作二律詩以寄之。
後以大人公命。
亦嘗屢擧
不中
己卯
被賢良選
以親老不赴
自是灑然無復事矣。
於是
築室雲門山下訥淵之側立巖之上。
自號逍遙堂
樂其有雲林泉石之勝。
而以寓其優遊自適趣。
作記以見志曰。
古之人逍遙之遊。
未必在於物外廣漠之鄕。
名敎內
自有樂地
心性體用之全。
理氣動靜之妙。
默契方寸
曲暢旁通焉。
所謂鳶飛魚躍
光風霽月
在於此。
山水而驗太極之理。
看花草而想造物之妙。
此吾逍遙之樂。
所以養吾中和之心。
三足堂金先生大有
杖屨相隨
爲道義之交。
蓋與
金先生淵之居。
沿流上下數里而近。
甲申
除四山監役。
先是
道臣先生學行曰。
行擬冉閔
學述程朱
啓曰。
居家百行之源。
讀書六經之蘊。
眞儒宗之高蹈
聖代逸民也。
若縻以好爵
待之優禮
林下隱遯之士。
必將相率爲時出矣。
於是特有是命。
而辭不就
乙酉
除司瞻(一作贍)寺奉事
不就
戊子
除掌隷院司評。
先生以爲恩命稠疊
不敢在家偃蹇
行至尙州
封疏而還
南冥曺先生見訪
昵視良久曰。
道啓朝旨
何等淸望
三徵不起
何也。
先生曰。
自量己才。
不合聖朝之用。
親年漸高
離違遠遊
情有所未安也
南冥曰。
事親榮養
亦孝之事也。
古人所以奉檄而喜。
先生曰。
名利外物
與世浮沉宦海風濤
則貽親之憂大矣
何足爲榮。
己亥
母夫人憂。
壬寅
大人公憂。
先生已老。
居喪哀毁逾禮
廬墓六年
不脫衰絰
不跡廬外
以爲難。
拊愛二弟
終始怡怡
嘗以池臺奴婢季弟
自取磽确
敎子諄諄義方之訓
律身處鄕。
俱有箴戒
雅性寬和易直
喜怒憂樂
不形於色
視聽言動
皆中乎禮。
好學之誠。
至老不衰
而鞱名晦迹
未嘗求知於世。
所與遊皆一時名人碩德
如朴松堂周愼齋,申
公元1560年
溪,郭警齋,成聽松諸賢。
源源焉。
三足南冥先生
特其講磨切磋之尤者也。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先生年八十二。
寢疾
命不邀醫合藥
十一月十八日
强病著家訓十條
十九日考終于立巖精舍
年春
葬于故居之西琵瑟山七葉洞亥坐之原。
先生
雲門郡治僻遠險阻
不便糶糴。
三足堂建議社倉
民賴其惠。
先生歿九年
鄕人不忘其
立祠倉社之傍以俎豆之。
後數年。
郡守黃公應奎。
聞其風而慕之
闤闠里閭之側。
非所以妥靈之地。
乃移享於立巖。
公田以供其祀。
是卽仙巖書院也。
夫人安東權氏。
司直穆之女。
萬戶自誠之孫。
黃翼成公外裔也。
君子無違
先生二十九年壬辰卒。
合祔焉。
子男二人四人
長穎
以至孝聞。
順陵參奉
先生歿廬墓
贈參判。
次頤贈參判。
女長適李興智。
次適李郛
次適朴大榮
次適姜慶崇
餘男頎。
三男一女
慶延參議
慶新武科府使。
贈參判。
壬亂倡義
宣武一等功
慶因贈持平
壬亂殉節
女李碧。
四男一女
男慶傳縣監贈兵判。
壬亂倡義
宣武功。
慶胤贈兵判。
壬亂倡義
宣武功。
宣武萬戶
承旨
壬亂殉節
慶俊。
郭忠英。
李興智子得祿
李郛
礎,硉。
大榮子而絢,而立
女文協,李春元,鄭仁涵佐郞
慶崇女趙鵬僉使。
頎男慶蔓。
慶延男瑍參奉,璨參奉武科虞侯
壬亂倡義
宣武功。
瑀縣監贈參議
壬亂倡義
适亂錄振武一等功
丙亂殉節
奉事
壬亂倡義
宣武功。
佐郞
慶新男智男武科
壬亂倡義
宣武功。
哲男部將
壬亂倡義
宣武功。
慶因男瑄孝薦參奉
右尹
壬亂倡義
宣武功。
慶傳男珽奉事
正郞
出后
慶胤男璘僉正。
壬亂倡義
宣武功。
餘男球出后
慶宣无嗣
慶俊系子通政
慶蔓子球判官
壬亂倡義
倡義殉節者十四人
而其一卽先生從曾孫進士瑾。
可見積累培養之厚也。
盖當中廟盛際
上則奎壁降彩。
下則山河毓精
一時名賢
應運輩出
先生聰悟之姿。
文獻之家
擩染涵畜
固有異乎人者。
而日與鄕邦名碩
講論經旨。
勉勵箴規
其所卓異
而惜乎。
嘉言懿蹟。
不能盡傳於世也。
然觀夫一時諸賢及後賢之所稱述者。
先生所存
可以想像萬一矣。
晦齋李先生則曰。
惟務己施而不責報於人。
盛德事也。
退陶李先生則曰。
所論正學之文。
詞理俱到
聽松先生則曰。
孝思之極。
晩學之誠。
交友勉之義。
每切傾歎。
息庵黃
公則曰。
鄕國
儀範後昆
南岡公則曰。
志高而確。
性寬而莊。
金藥峯,趙黔澗,李蒼石先生
皆拊玩徽躅。
遺風而寓曠感。
无悶,河謙齋,趙澗松鄭桐溪先生
採定先生行略
以附于南冥師友錄。
此其淸風遠韻。
至于今未泯者也。
時默以藐末童孫
先生三百年之後
顧安敢刱爲事狀。
以犯不韙之罪。
而但十數年來
搜取諸家古紙
得一遺文逸蹟
表表可據
而恨於郡守公所行略南嶽李先生所撰墓銘未及載之。
故錄之如右。
以備立言君子之所据證而採擇云爾
先祖通政大夫左承旨公遺事
以嘉靖辛酉生。
異質
膂勇絶人
讀書之暇。
兼治弓馬曰。
丈夫生世
有許大事業
不可過爾優逸
作詩有文章不借人。
射御亦躳執。
豪英兼謹恭。
方成大事業之句。
所居杏亭
一顆石。
重數百斤
兄弟課日賭擧曰。
古人運甓之意也。
伯氏公能擧而不能移步
公肩而上下乎濯纓山坂
事親盡誠。
接人無畦畛
鄕黨器重之。
萬曆中武科
天城萬戶
鬱鬱不得伸。
壬辰四月
倭犯東萊
不幾日。
淸道
公私奔竄
州里爲空。
公曰。
此非吾時耶。
遂與伯仲氏及諸從羣姪。
公元1832年
合謀倡義
據郡之東雲門山
盟約文曰。
國家不幸
島夷橫㬥。
生民魚肉
士女汚辱
厄運之極。
於古未有
凡有血氣
孰不痛心
我等無狀
尙懷一寸衷赤
縱在憂服中。
豈可伸私慟而辭大義乎。
固當忘身殉國
不可坐視危亡
至於成敗利鈍
奚暇論也。
盖公時居父喪云爾
傳檄遠近
義士爭奮
旣而曰。
老母在。
昆季赴難
使母有尸饔
則實非忠孝兩全之道。
我當與珽姪負母入深山。
隨便護養
旁剿零賊。
以助諸兄之勢。
卽日母夫人
雲門之鷹峯。
巖窟僻處
備瀡滫問起居
暇登漁城鳳凰兩崖之間。
覘賊去來
射殺之。
賊衆不敢近。
目之以將軍
五月二十六日
賊兵驟至
公力矢盡
賊劒斫公右手
公度不能免。
念禍及老母
左手抱賊。
投之崖下深潭而死。
伯氏公屯上東。
仲氏公屯中東
馳救不能及。
鏖戰於野
盡殪之。
公屍
藁葬漁城之麓。
後因封焉。
嗚呼
忠也孝也。
一致也。
故曰。
忠可移於孝。
又曰。
求忠必於孝。
方公之衣衰赴賊。
草檄倡義也。
只知有君而已
及其負母入山
謹避鋒鏑也。
只知有母而已
末乃知忠孝之不可不兩全
則又爲之往來射賊。
以助諸兄之威。
竟至矢盡力竭
賊刃及膚。
則抱賊投崖。
使凶鋒
不得犯其親。
於是乎公之忠與孝俱得全矣。
然則公之志曰。
吾生可捨。
吾之殉君之志。
不可奪也。
吾身可殺
吾之衛親之誠。
不可渝也。
其視世之背君捐親而自謀其身者。
狗彘不若矣。
至今鷹峯之下鳳潭之中。
若有英魂毅魄
依依然。
凜凜然。
使人想像起敬也。
嗚呼壯哉。
公諱慶宣。
字孝元
密城之朴。
皆出新羅王子密城大君。
中世有諱彥孚
最著。
曰翊。
曰乾。
世襲家聲
乾卽公五代祖也。
始居淸道
祖諱河淡。
號逍遙堂
行義累徵不就
鄕人享之仙巖
考諱頤。
義興芮氏。
忠信女。
公無子。
遺蹟散失殆盡
余忝在傍裔。
不勝慨然
採諸稗史
問之長老
謹摭略干言。
以竢後之立言君子
貤贈事實
俱在十四義士行蹟中。
不敢贅列。
雲岡集卷之六
 墓誌墓表
  
先祖贈工曹參議公墓表
公諱慶延
字裕仲
姓朴氏
密城人。
高麗太師密城府院君彥孚之後
六世有諱永均。
銀山府院君
謚文憲
是生諱翊。
號松隱
入我朝。
左揆
謚忠肅
是生諱融。
曹正郞
號憂堂
是生諱乾。
司直
始居道州
是生諱承元
副司直。
是生諱河淡。
號逍遙堂
學行
公元1530年
三徵
至監役司評奉事
不就
是公之王考也。
考諱穎。
號誠孝齋
以孝行除順陵參奉
贈刑曹參判。
寧越嚴氏。
參議誡女。
不育
繼妣昌寧張氏。
參奉煦女。
嘉靖庚寅生公于水也里第
萬曆戊子卒。
享年五十有九。
葬于本郡池內司直公兆後負乾原。
配贈淑夫人中和楊氏
進士善女
後配晉州姜氏。
正景愚女。
墓皆同原。
如品字焉。
第三子瑀振武勳贈工曹參議。
五男
瑍。
參奉
璨。
虞侯
縣監。
适變
振武一等
丙亂殉節雙嶺
戶曹參議
琡。
奉事
仲叔二兄幷錄宣武勳。
珪。
贈戶曹佐郞
李思杜。
曾孫始漢。
官府使。
內外雲仍
不能盡記。
墓道碑。
見失於兵火
後孫必玉氏
重建
伐石未就
其後善德,經德。
合議竪于墓。
余誌之。
余遂謹次公官銜世系圖子孫錄如右
至於公平懿行實德
則有不敢妄述。
以犯不韙之誅云爾
先祖善大夫同知樞府事公墓誌銘
公諱智男。
姓朴氏
遠祖彥孚
密城君。
有諱翊。
左相
謚忠肅
曾祖諱河淡。
行義三徵不起
入享仙巖
王考諱穎。
寢郞。
贈刑參。
考諱慶新。
府使。
義興芮氏。
公幼有膽略
能書慷慨
及當倭燹。
起義旅從諸父
前導賊鋒
呼聲如䨓。
救死不給
望風奔北
皆曰。
淸道猛將
不敢近。
淸列邑。
亦賴以安。
帥臣獻功
宣武
秩同樞。
盖十四義士之一也。
退居竆山
不言龍蛇時事
公之不伐可知已。
咸陽朴氏。
郡守命世女。
墓在郡北米太山枕艮原。
與公雙墳。
子東梁。
樞府事。
孫鳴漢。
郡守
其後孫某
泣而謂余曰。
先祖同樞公之墓。
尙闕顯刻。
不肖之罪大矣
今將圖埋誌。
子其銘之。
余辭不獲
謹按家狀撰次之。
銘曰。
昔在龍蛇
島夷猖獗
公忠勇。
衣冠盡衊。
我用作銘。
千古如昨。
先祖部將墓誌銘
公元前509年
我昭敬王壬辰
大擧入冦
人皆鳥獸散
鑾輿西遷
當時奮臂討賊
捐身殉國者。
不爲不多
而孰有如一門內父子兄叔姪晜季之同倡義至於十四之多者乎。
部將公卽其一也。
傍後孫時默。
爲之銘曰。
公諱哲男。
曾祖逍遙
王考諱穎。
誠孝立標
官至府使。
考諱慶新。
以孝以忠。
子姓振振
公在幼時
慷慨自期
天賦出倫
八尺頎頎
昭敬壬辰
倭醜猖獗
八方瓦解
鑾駕播越
于時一門
十四邦彥
公隨諸父
弱冠櫜鞬
義聲首倡
狂冦褫喪。
淸曁傍郡。
相望
晝不皷渴。
夜或城縋。
所在先登
不避艱危
灑血登壇
裹瘡據鞍
矢石不瞬
壯氣桓桓
惟彼雲門
耳火松羅
賊來如雲
無奈吾何。
保障一方
民賴蚕耕
有隕自天。
錄在勳盟。
命階部將
公所望。
臣子勤王
惟義之當。
公忠節。
爭光日月
謹誌壙南。
以需狀碣。
先祖訓鍊院判官墓誌銘
公元1613年
公諱球。
姓朴氏
密陽人。
遠祖彥孚
高麗國朝
名碩繼出。
史不絶書
曾祖諱河淡。
號逍遙堂
行義屢徵不起
祖諱頤將仕郞
考諱慶胤贈兵曹判書
妣贈貞夫月城應權女。
萬曆癸丑生公于淸道立里第
英發
父母奇愛之。
稍長。
膽略
不屑讀書
好嫺弓馬
壬辰之亂。
諸父倡義盟文
公以弱冠
請隨共事
錄勳二等
受訓鍊院判官
嗚呼
島夷之變。
尙忍言哉。
昇平日久
不知兵革
鼙皷一聲
八方土崩
守宰帥長
不保效忠
草莽人士
京師千里之遠哉。
况公弱冠
賈勇以赴君父之急。
八載之間殲賊甚多
不但國家培養作人之化。
抑亦家庭相傳忠孝遺風也歟
公卒乙巳六月九日
墓在深谷負酉之麓。
竹山朴氏。
守門宗女
墓與公雙墳。
子善興。
平丘察訪
善曾。
展力副尉
凝,善徵善章,善雄。
女金永海
不盡錄。
銘曰。
國有警急
必賴忠武
嗚呼我公。
其生不偶
英年特拔
仗義勤王
父兄壯許。
勳業煌煌
奚暇讀書
貴名
我銘于石。
樹聲烈。
先祖僉知中樞府事藥峯府君墓表
公元1845年
嗚呼
此吾本生八代僉樞府君藥峯公之墓也。
公早有文行
道臣屢薦
竟闕褒典。
爲世慨恨
公諱東孝。
字士源
密城君彥之後
忠肅公松隱先生翊之九代孫。
逍遙堂河淡之五代孫也。
龍巖公諱琡。
軍資奉事
宣武原從功臣
鐵城李氏礬女。
王父慶延
贈工曹參議。
曾王父諱穎。
順陵參奉
贈刑曹參判。
有孝行。
鄕人誠孝齋。
事載鰲山誌。
公生于壬寅
卒于甲辰
卜年六十三。
葬于先君下子坐原。
在郡上南壬谷。
夫人原州元氏。
萬戶士彪女。
祔葬公墓右。
二男三女
長始漢。
府使。
次啓漢。
通德郞。
出系。
女。
李而相,盧時定全克明
孫文謙,文源。
曾孫徵煕,逸煕,載煕
不盡錄。
古有表碣。
歲月寢久。
石面剝落
宗叔廷龍氏。
恐先蹟之湮晦
竣議改竪。
余誌之。
不勝感愴
略加撰次如右
先妣孺人金氏墓誌
公元1846年
先妣孺人金氏
出月城。
父諱宗岳
翠竹堂應鳴之后
正廟丙午八月四日生。
仁厚端淑
及笄適于我先君廷周
字學文
姓密城朴氏
事姑孝。
君子敬。
門族周而禮。
敎子女慈而肅。
婢僕恩而威。
閨閫雍和
夫黨咸以女士稱頌焉。
哲廟己未九月二十日卒。
卜年七十四。
是年冬
葬于本郡南面壬谷花蝶山戌坐原。
先君陽安台之兆百里而遠。
男時默。
女。
權錫璋,李在頀,李能定
馨,㲈,在忠,在聲。
不肖子時默。
敢記姓系生卒日月
以掩幽兆
號慕隕絶
昊天罔極
時上卽位甲子夏五月也。
雲岡集卷之六
 雜著
  
諸子
馬援范質
俱有戒子姪書。
汝輩讀之。
如今日聽於汝父。
不可作古人之陳談往迹率爾看過也。
朱子曰。
匹夫之賤。
皆有堯舜君民之責。
不可以吾身爲小而自棄之也。
張子曰。
當爲萬世太平
泛觀之則似近迂闊
其實如此
顔子安貧陋巷
樂道不怠
百世之下。
仰慕其德。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夏時殷輅周冕
用韶放鄭
後人得之行之。
至治可興矣。
非爲萬世太平乎。
九容九思
君子內外交養之道也。
不謹小節
終累大德
如日衣冠飮食之間不可忽也。
平日立志定然後臨不苟
假如喪祭之禮。
素不講習
何以不違古制
或當危難之際。
舍生取義
倉卒可能之事。
處家一段公心
可以柔其家。
若以私意間之。
家道索矣。
假如諸子諸婦有一敏一鈍。
不可愛其敏者。
憎其鈍者。
愛憎偏則終有難言之端生其間
口腹
一身之賤且小者也。
心志
一身之貴且大者也。
貧竆
不可爲口腹行非禮之事。
益當忍飢讀書
不挫吾志氣
志氣剛正
未見其有餓死者也。
科擧不可不應。
而只盡在吾事而已
得失付之于天。
若以智力求之。
必漸入于亡身敗家之境矣。
公元1864年
諸宗文(丙寅)
蓋聞赴君國危難
臣民之所同。
父祖遺烈
子孫之攸責。
我東雖蕞爾小國
自我太祖啓運
聖神相承
禮樂文物
蔚然中華幷稱
昔在龍蛇
島夷猖狂
投鞭斷流之勢。
我國一彈丸。
畢竟自取殲滅
無遺類
是殆天有以相之矣。
不意今者。
洋夷煽亂。
江都失守
畿輔告警
嗚呼
彼以山野之性。
恣行
犬彘之習。
君父蒙塵
尙忍言哉。
士女汚辱
莫此甚矣。
聖朝五百年培養人材之盛。
庶幾有待於今日。
尙未聞有一竿義旗赴國難。
豈乏忠義而然歟。
心與不能相謀而然也。
顧我諸宗
雖無見帶職任。
猶是簪纓世家
衣冠舊族
况在龍蛇之亂。
先祖十四義士
幷出父子兄弟昆季之間。
或以殉節而蒙贈。
或以戡亂而錄勳。
至今父詔而子受
戶講而家傳
豈可奔竄山谷
坐視國憂
恬不赴救
使先靈有知
肯曰。
有後乎。
伏望山外諸宗
無論長少
以今二十五日
一齊來會仙巖
合席爛商。
以爲同聲起義之地。
幸甚
通告列邑章甫
有恒言。
必曰。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以其有五倫也。
五倫大者
亦必曰。
君臣父子
玆蓋彝性之所同。
夫豈夷險有間
我東雖僻在海隅
八條之敎。
昉自箕聖。
性理之學。
倡於圃爺。
洎乎太祖大龍飛受禪
肇修人紀
聖子神孫
繼繼承承
至今五百年。
上之所敎導者。
天叙五典也。
下之所服習者。
天秩五禮也。
禮樂由是而可述。
文物由是可觀
由是見賞中華
由是而見慕於外夷
亦豈無所
本而然哉。
吾山一省
卽小華之鄒魯也。
家傳五賢之敎。
世襲忠孝之聲。
入之可以孝親悌長。
出之可以殉國死君
今者洋夷猖狂
直犯江都
天塹失守
畿輔戒嚴
自聞此報。
心寒膽掉
不能自定
噫。
彼西醜。
重溟萬里之外
與我國風馬牛不相及
殆天所以區別異類
而今舟楫爲家。
抄竊爲事
颿風飄忽
往來無常
其意將欲恐動我國
要與通和
恣行無父無君之敎。
使吾三千里禮義之邦
一變禽獸之域。
不待知者而已愚夫愚婦之所共憤罵者也。
某等雖藐爾末生
猶有一段衷赤
只知有君而有父
肆於某月某日
糾合諸宗
召集僮僕
揭竿爲旗。
斬木爲兵
庶幾得一隊。
以隨僉君子義旗之後
伏惟君子
俱以名門巨族
內而有父祖之訓。
外而有君國之恩。
苟欲捐身圖報
必當自陪於餘人
書到。
卽日竣議敦擧。
同聲赴義
刻期剿滅
一以衛君父
二以斥邪敎
幸甚
大學講義
 序。
氣質之稟。
不能齊。
氣質之稟。
對本然之性而言。
本然之性則人與堯舜初無異同
氣質則不能無淸濁粹駁之分。
所以
不能相齊也。
然非朱子實見得
能有是言耶。
孔子嘗言性相近也。
兼言氣質也。
孟子道性善。
此專指本然之性而言也。
有宋諸儒氏輩出
始有本然氣質之辨。
學者有力
呂東萊褊急
不如意
便打破家事
因病中久看論語
躳自厚而薄責於人。
忽然覺。
意思一時平了。
可謂變化氣質法。
學者苟能實下工夫
觸類而長之。
何患氣質不齊耶。
 篇題程子曰。
大學孔氏之遺書
初學入德之門也。
入室有門
入學必有大學
蓋此書說爲學次第
極其分明
循序而進也。
門字儘可思量
古人十五便入大學
所以謂之初學
今人才旣不逮
失敎方。
白首不識門路者。
初學何異
某每讀至此
不覺惕然而起省也。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云云
章句曰。
此三者。
大學綱領也。
一篇累數百言
而其要不出乎明明新民至善三者。
擧此三者而萬善皆備。
擧而目張
領絜而裘順。
其所以謂三綱領也。
然明新民
當上
至善
則止至善
又爲綱領之表準。
下文格致誠正修五者。
以明明德綱領也。
治平三者。
新民綱領也。
然不先明明德
何以新民
然則明德
又爲新民綱領
讀者不可不知。
 知止后有定。
而后能靜
而后能安。
而后能慮。
而后能得。
某嘗讀書
有以知此義。
旣知其當讀則志自有定向
旣有定則心自靜一無撓聒之患。
心旣靜一則身之所處自安而無閒漫追逐之妨。
身旣安矣則俯讀仰思
不爲思慮所奪。
故能慮。
能慮則昔所疑晦者。
今皆迎刃而解
脫然有得
此果非定靜安得之有序耶。
 物有本末
有終始。
明明新民
其重在本。
知止能得。
其重在終。
此固不待言矣。
然其始也。
不能知止
其終也。
亦何能有得耶。
學者優遊涵泳
大義條暢
不可剽竊文字
無益身心也。
 康誥曰。
克明德。
克字最好看。
單言明德者。
泛指大學之道在此。
方言用工之方。
首引康誥克明三字
而其
要在克字上。
下引帝典文。
亦可見矣。
 康誥曰。
新民
某妄欲解此義曰。
民을作야新다。
如此則於釋新民爲有力。
章句明言振起自新之民。
則有不敢肆然立異者。
輒復沿其意而言之曰。
不待文王而興者。
豪傑之士也。
苟非豪傑之士。
則必待文王而興。
爲上者。
可不自新其德。
使民亦得自新
而又爲之㫌淑褒善
以盡其皷舞振作之道。
 詩曰。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此等處當活看。
讀者只知文王有此新民極功
不知儒者亦自有新民一段
則何益於自家
孔子不得其位。
猶且爲生立極
萬世太平
使天下後世
各得自新
而後慕德報祀之典。
至今冞隆。
則亦豈非新民極功耶。
不可以不知也。
 子曰。
聽訟
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止)此謂知本
此就聽訟一段
發明知本之意。
學者須要知得事事物物皆有本末
不可舍本而趨末
方始有得
又要聖人所以能使無實之人。
不得盡其虛誕之辭者。
又要所謂大畏民志者。
强令畏懼不敢爲惡也。
民自心悅誠服
儼然望而畏之。
方得。
 
誠意章獨作一傳。
此章之不屬上下
先儒言之備矣
何敢更煩瞽說
學者只看他不屬上下
將他質問師友
着在口耳。
以資綴緝纂組
更不向自家身心上點撿得誠意所以果爲自修之首。
此爲大病
苟能實下工夫
久之自見
 心有所憤懥。
則不得其正云云
憤懥恐懼好樂憂患四者。
聖賢
亦不能無
孔子發憤忘食
又曰。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子思曰。
君子恐懼其所不聞。
孟子曰。
君子有終身之憂。
豈可一例歸之於不正耶。
常人有是四者。
不能當理
不能遣諸胷中
有怒於室而色於市者。
有耽看鳥而錯應人者。
或畏勢怵禍而專以諂媚取容
迫於憂患不能以理自勝
若此者。
不得其正也。
 正心章。
特言四有之病。
不言治病之方。
有病
猶知所以治之。
心病乎。
有救治之良方
而傳不言
朱子章句
一察字。
使人得以察此心之果不爲四者所牽動
又下敬以直內四字
使人下手處。
只此對症之良劑。
學者要當於此玩索有得焉。
自然心得其正而諸病退聽矣。
 諺曰。
莫知其子之惡。
莫知其苗之碩。
溺愛不明
貪得無厭
章句固言之矣。
某妄有一說曰。
溺愛者失其所愛之之道。
貪得者失其所得之之道何者
今人知愛子。
不知所以敎之。
有過失。
掩護之曰。
是尙幼。
甚者甘受詬罵曰。
氣岸可觀
及長。
扞格不入規矩
則乃加以猛聲厲色
疾之如仇敵。
此果可謂愛乎。
得者。
人之所欲也。
然苟不以其道則必至宋人揠苗之病。
此果可謂得乎。
傳欲捄其失。
而特引俗語以明之。
蓋欲宂人愚夫
得以識其偏而矯之耳。
 上老老而民興孝
上長長而民興悌。
恤孤而民不倍
老老長長恤孤
指上躳行處言。
興孝興悌不倍
指民感效處言。
不能自行
惟上所令。
苟上不能躳行
而欲民之感效。
難矣。
讀者看他爲平天下而言。
乃泛看過。
不知取驗於身家
非所善學者也。
孟子曰。
人各親其親長其長。
天下平。
此便含絜矩之意在其中
又曰。
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儘乎其孔氏的脉也。
 此謂國不以爲利
以義爲利
以義爲利之利。
當婉看。
義固美德
苟爲利而爲之。
則必有扤隉不行之患。
何由而望其利耶。
惟制之以義。
自無不利也。
子貢陳亢曰。
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夫子曷嘗求之。
特借求字。
發明其意。
今此利字。
猶是也夫
 補遺取經文中二節
以補格物致知之傳。
某自受讀此書。
不能無疑於格致傳之只有結語一句而已
間經夫子之釐正采輯。
而莫之誰何
至乃朱子
程子之意。
別爲一說補之
其惠後學甚大。
然嘗恨其未爲全書
於乎晦齋先生
純粹之學。
積玩索之精。
取經文中有知二節
以補其闕。
於是乎無欠於經文
有補於傳義。
讀者自此釋然矣。
或者以此先生異於朱子
非獨不能先生
亦幷朱子不知也。
發揮經傳
敎迪後生
務要歸正
不執己見
朱子之意也。
先生取此補彼。
足以明章句。
烏在其立異耶。
然試以中庸首章例考之。
知止之止字。
似爲上節至善之止字而言。
其下又說本終始
章句便以明新知得釋之。
語旣委曲
意亦完備
不見其爲贅剩也。
此等處政難輕議。
 補遺聽訟一節
程子所定。
置於經文之下。
按續大學或問曰。
傳文未有文理不屬脉絡不貫者。
獨此一節
置於傳三章之後
上下文義都不相續
又曰。
傳義盖以發揮三綱八條目之意。
不應其間別爲一章以釋經文結語本末之義也。
此義皎然
如鑑燭幽
如車指南
程子固已是正者乎。
朱子自謂平生精力盡在此書。
無意義而別爲本末立傳。
旣已立傳則其序當在此。
盖釋物有本末
非釋章末結語也。
且其下方釋條目則亦無怪其文義之不相續
參較諸傳釋例
亦恐不必聽訟一節單結之也。
惜乎不及灑掃晦菴之門而面質之也。
 
補遺章句絜矩章下曰。
謹按
此章言爲治之道。
本於仁。
(孝悌慈。
爲行仁之本。
)而施仁之要。
在於絜矩云云
按。
此仁字。
自齊治章孝弟而來
治國本於齊家
平天下又本於治國
其所從來
儘有端緖
而上之。
至於正心而極。
仁者
心之德也。
朱子已於章句說。
天下者。
能存此心而不失
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
自不能已矣
特不拈出仁字。
學者自得之耳。
先生於此乃表而言之。
以爲好惡順民心而無偏私之蔽。
然後任賢去邪
德施
天下平矣。
絜矩平天下要道
所謂矩者非仁亦絜不得
也。
蘇齋所謂前賢之所未發者與。
 續或問
物有本末有終始之意。
所該甚廣。
朱子獨以明德新民
爲物之本末
知止能得。
爲事終始
其意偏而不周
竊恐未然
始終本末
所該甚廣。
朱子豈不知之耶。
蓋盈天地亘古今者。
莫非道。
而其要歸不越乎成己成物而已
其所成己成物
不出二字而已
對言明新明德爲本。
新民爲末。
對言知得知止爲始。
能得爲終。
朱子所以兩節結語八字打開者也。
分而言之。
明新各自本末
知得亦各有終始
凡世所謂有本有末者。
莫非明新中物。
有終有始者。
莫非知得中事
以此言之。
朱子說得約矣。
先生取此二節
去補格致傳文。
而又倒置有知止。
則其勢不得不移改
章句所以有是言也。
然至謂其偏而不周
則竊恐不能無後生之惑也。
 蘇齋跋文曰。
發明經籍
非一家事
遷就少差
何損於道。
顧衆信旣久。
一得爲妄。
只是辟。
公論哉。
遷就
遷移就補也。
少差
前後不能盡同也。
然其下便說何損於道。
使人不能無疑
愚意以爲更下一
轉語
則似爲完備
至於衆信旣久者。
朱子章句也。
一得爲妄者。
補遺章句也。
先生自謙以爲愚慮一得
當時異論擅移經傳爲妄。
故有是言。
語意却似未穩。
必若龍洲所誦方正學之言曰。
經傳非一家之書。
則其說非一人之所能盡也。
語雖異於朱子
不乖乎道。
朱子之所取。
方得先生本意
無僭先賢之嫌矣。
中庸講義
 篇題朱子曰。
中者。
不偏不倚過不及之名。
程子曰。
不偏之謂中。
朱子兼該體用言。
故曰。
不偏不倚
過不及
程子只言體。
故曰。
不偏之謂中。
看來朱子說得較精。
說去說來
終始一串貫來也。
 篇題始言一理
中散萬事
復合一理
始言一理
指天命之天。
而自一理而散爲萬事
合一理。
指上天之天而由萬事而合爲一理
中庸一書
太極圈子
其中包得許多事物在。
 天命之謂性。
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敎。
就言性則人與物各得其稟賦之理。
言道則人有人之道。
物有物之道。
而敎之一字
專指人而言。
物不
與也
 章句命。
猶令也云云
天之命。
猶人之令。
故必曰天命之謂性。
之字有力
天以元亨利貞四德
命之於人。
是爲仁義禮智之性。
然天豈諄諄然命之哉。
穹然在上
一氣流行
自然生得許多人。
有是氣。
便有是理。
便是天命之性。
此又章句所謂理亦賦焉者也。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云云
道卽上所謂性之道也。
凡人日用云爲
無非是道。
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今人開口便說道
而實不知道爲何物。
是以捕風捉影
架虛鑿空
終日勞勞
不察其所道者
身與道初相間
何不離之可言耶。
朱子周益公書曰。
道之在天下
君臣父子之間。
起居動息之際。
莫不各有當然明法
不可頃刻而暫廢。
與此正相符。
學者其毋以道爲高遠難行也哉
 戒愼其所不覩
恐懼其所不聞。
不覩不聞之前
何事爲戒恐懼
此處最宜思索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此是省察工夫
詩云。
相在爾室。
不愧屋漏
又云。
潛雖伏矣。
亦孔之昭。
如此處。
皆是要人省察隱微之中。
不言規模節目矣。
至孔氏之徒出而分明說得此等工夫
又後千餘載而濂洛先生出。
始乃標出存養省察等名。
因使學者瞭然所以用力處。
有功於斯文。
大矣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中和體用
不須容贅。
朱子嘗云。
中者。
所以性之德而形道之體。
和者。
所以語情之正顯道之用。
此意更覺分明
天地萬物育。
中和極功
某始也讀之。
未嘗不疑迂闊
後來漸漸覺得恁地
學者身體之。
有以中和之妙矣。
 君子中庸
小人中庸
君子小人
以德而言。
稟受之初。
何嘗判然此爲君子彼爲小人耶。
衆人汩於私欲
駸駸畔道
馴致於反中庸
譬如一室中人
或有東遊
或有西遊
其初也。
只是解携而已
及夫日漸久而行漸多。
便隔了千里
可不戒哉。
中庸不可易能。
學者但當從事博文約禮之訓。
以至於欲罷不能而竭其才。
庶幾不偏不倚過不及
日用云爲
莫非平常之理矣。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止)不肖不及也。
知愚。
說知過不及
不肖
是說行有過不及
然於知愚上。
却說道之不行
於賢不肖上。
却說道之不明
何也。
宋儒或有專廢講學只要兩手握拳
枉費氣力
而卒無所就者。
由於知之過。
而道旣不明
何由而望其行耶。
楊墨直情徑行
或拔一毛天下不爲
或磨頂放踵而爲之。
由於行之過。
而道旣不行
日就昏昧不明也。
某嘗妄論此。
而自謂有一斑之見。
不悖大義否。
 天下國家可均也云云
章句曰。
三者難而易。
中庸易而難。
某謂難易上。
各加似字實字
尤爲明白
中庸
擧其全體而言。
則中正平常。
似易而實難。
三者。
就其一偏而言。
蹈刃辭爵
似難而實易。
然只於三做得恰好底。
便是中庸矣。
 子曰。
南方之强歟。
北方之强歟。
南爲極陽之方。
陽極而柔。
南人以柔爲强
北爲極陰之方。
陰極而强。
北人强爲强。
强近義理
北强純是血氣
可於下文兩節撿看
 故君子和不流
强哉矯云云
南强視北强固善矣。
然猶囿於風氣
不若四箇强之純乎義理也。
孟子曰。
施舍守氣
不如曾子守約也。
於此亦云。
 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依字有據守底意。
論語依於仁之依同。
君子不爲索隱行怪每事必依乎中庸
則道之非高遠玄虛可知
孶孶遵道
必欲直到極處
而雖不見知而不悔
則其爲己不爲可見
讀者於此最當玩味
 鳶魚理氣體用
鳶則可以戾天不可以躍。
魚則可以躍淵而不可以飛。
斯乃一定之氣也。
若其所以所以躍則理也。
之飛之躍是爲費。
而費者。
用也。
使之飛躍隱也。
隱者
體也。
此皆有先輩成說
可按而知也。
 君子之道。
造端夫婦云云
此專就切近用工處而言。
閨壼之間。
所易忽。
以爲細行不矜
則其終必累大德
所謂造端者耶。
造端
猶言成始也。
盖成始於夫婦
而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所謂成終也。
子夏曰。
有始有卒者。
其惟聖人乎。
信矣。
 道不遠人
人之爲道遠人
不可以爲道
上下兩人字。
當作人己之人看。
中間人字。
爲道之人。
蓋以己視人。
各親其親。
各兄其兄。
所以親之兄之之道。
人與己一也。
如以人爲道。
而反以人之常行卑近不足爲。
而務爲高遠難行之事。
則其弊必至佛老虛寂
沮溺之果忘。
學者大病
不可不察。
 誠之不可掩。
如是夫。
一箇誠字。
中庸一篇骨子
而始言於此章者。
蓋此章居三十三章之定中。
如人之有腸腹
上以終十六章之旨。
下以開十六章之意。
下着一誠字。
以見其貫通上下之妙也。
此等理會
學者所急
須要去做眞實工夫
有益
 誠者。
天之道也。
之者
人之道也。
誠之之之字
多少用工底意。
聖人生知安行
自然中道
便是誠也。
便是天之道也。
大賢以下
不能如此
必須擇善固執
用工力。
以至於眞實无妄
便是誠之也。
便是人之道也。
學者理會得天所以誠處。
方有進步處。
 博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問學思辨屬知。
篤行屬行
知行二字
不可偏重
而今
知有四件工夫
而行只曰篤行而已
無惑乎讀者起疑也。
但學必博。
欲其行之無滯碍也。
問必審。
欲其行之無疑沮也。
思必愼。
欲其行之無怱遽也。
辨必明。
欲其行之無差謬也。
要之
其重在行字上。
 君子德性而道問學云云
德性問學
是對說道體之大小
廣大高明溫故敦厚
屬尊德性
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
屬道問學
章句可見
朱子王龜齡書。
引此而言之曰。
古之君子德性矣。
而必曰道問學
廣大矣。
必曰盡精微
高明矣。
必曰道中庸。
溫故知新矣。
必曰敦厚崇禮
分明以知新屬德性
敦厚問學
而今章句分屬乃如此
此必後來議論定者也。
細推之可見
 自誠明。
謂之
明誠
謂之敎云云
當與誠者天道也。
之者人道參看
蓋全其天賦而自能眞實自能明睿者。
聖人之德。
而有者也。
不能全天必先明善
乃能誠身者。
賢人之學由敎而入者也。
天道人道所由分。
 君子篤恭天下平。
就功極至處而言。
然不深原意而詳究其實
未有不以爲迂者矣。
某惟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一身而接萬物
其要在乎篤恭而已
故堯欽舜恭禹祇湯慄文王懿恭
皆是篤恭之意也。
 中庸全書三十三章
一篇合爲三十三章
而末一章自具一篇體要
先儒嘗目之曰。
中庸
不可分二之也。
蓋其反覆推明
自是一串裏事。
公元1867年
 時默旣爲講說如右
顧語諸學者曰。
中庸一書
孔門傳授心法
始而造端夫婦
終而察乎天地
而夫婦之所知
奧而聖人所不知。
微而不覩不聞。
著而鳶飛魚躍
大而尊德性
細而道問學者。
近而修身也。
遠而治天下。
莫非道。
所以之者一也。
一者何也。
曰誠也。
眞實无妄之謂誠。
一恒無息之謂誠。
眞實无妄之心。
做一恒無息之工。
何患氣質不變
德業不就耶。
聖上臨御
治敎休明
上自國學
下至術序黨庠
皆令輪講此書。
正千一文明之會也。
然爲師者有倚席之譏。
弟子遊談之誚。
則其故安在。
抑亦出於不誠而已
諸君勉之哉。
丁卯三月丁亥
雲岡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