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冈集卷之六
云冈集卷之六 第 x 页
云冈集卷之六
 行状○实录○家状○遗事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3H 页
思默堂都公行状
公讳启迪。字惠仲。姓都氏。上世有讳祖。汉成帝时来奔高丽。遂为东方著姓。有府院君讳陈。食采于星州之桼谷县。子孙因贯焉。名公巨儒。世不乏人。高祖讳汝俞。务功郎。号锄斋。师事寒冈郑先生。为世所推重。曾祖讳慎修。文科府使。号止岩。大山李先生状其行。祖讳尔卨。通德郎。考讳万秋。世袭文行。孝友出天。号四友堂。妣广州安氏。士人晢女。监司处善后。以 肃庙癸酉十一月三十日生公。幼颖敏好读。不烦教戒。稍长。屹如成人。于书无所不览。发之文词。华实兼备。蔚有声誉。乡党器重之。尝一中乡解。时闻南岳李先生罹祸。四友公命不赴礼闱曰。此非士子出世之日。岂为一小成而冒没竞赴也。公承命而退。自是遂废举业。慨然有意古人之学。发愤肆力。取四子小学近思录等书。俯读仰思。至忘寝食。性至孝。每日鸡鸣。省问如礼。及退燕室。终日跽坐。虽家人子弟。未尝见其懈慢容。清介绝人。家无甔石之贮。而处之裕如也。癸巳。丁父忧。敛殡葬祭。一遵礼制。不脱绖带。非省扫。足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3L 页
迹不出庐外。丙申。母夫人卒。备礼一如前丧。服阕。结社于密州之鳌山下。自号思默堂。种菊栽竹。庤书揭图。日偃仰其间。啸咏自适。于世间声利。一切泊然无所动。尤笃于慕先。每拜省先垄。以故山在数百里之远不得以时展诚为恨。凡志碣状行之可述可传者。皆修辑缮写。以寓观感。至于门亲僚友书尺。未尝不以未遂狐邱之愿反覆深恨也。读书遇嘉言格语。则劄诸别纸。以备观省。出入之际。过古昔贤人节士坟墓祠宇。则下马必式。遇水石奇绝处。则或标题或留咏。盘桓不欲舍去。一时贤士大夫。多高其行谊。凡东西行过者。皆造庐致敬焉。如金霁山圣铎,郑埙叟万阳,安松窝命夏,朴松坞胤宗。皆为道义之交。而与松窝居相近而交最深。岁戊寅正月十八日卒。享年六十六。是年月日。葬于南山后麓佛谷亥坐原。夫人昌宁成氏。寿寅女。芙蓉堂安义后。有淑德懿行。事君子无违。后公三年卒。墓合祔。有一男一女。男禹谟。女成宅夏。禹谟一男必宽。二女孙克贞,李桂。必宽系子夏圭。一女蒋镔。馀男一圭。女蒋永国。夏圭二男。长镇辙。次镇弼。镇辙系子应浩。镇弼四男。长应浩出后。次善浩。馀幼。呜呼。公天资正直。器量清简。自处高古。其志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4H 页
嘐嘐。尝曰。宁穷而学古之君子。不肯达而为今世人。自闻锦阳之变。筮遁不悔。其思默堂记略曰。人之一身。口为枢机。不顺乎口则言无所择而不自知其流于失矣。发于口而有失。曷若默乎口而不默乎心也。察乎中而有得。何如放其心而不思求也。惟彼利口巧言。悦人耳而惑人听。终至于浮靡放荡。惟彼邪思恶念。贼良心而害本性。驯致乎坠落坑堑。信乎思量之不可不谨。言之不可不慎也。此皆见公之自守有定也。诗律亦多平淡萧散。绝无浮艳态。至咏李陵苏武文承相诸什。击节风诵。令人发竖。又尝感吟三学士诗末联曰。空令有志埋膻域。宇宙嗟无一丈夫。惜乎。以公平日英迈之气慷慨之节。落魄不遇。自靖林樊。至于老死遐陬而莫之知也。所著诗与文。不为不多。而厄于郁攸。徽言懿范。无所髣髴其万一矣。密州志曰。谨纯寡默。早谢科业。从事儒术。以文章行谊见称。此乃当时信笔也。后知公者。览此而可以得其槩矣。今其后孙应浩。惧夫愈久而愈失其传也。摭拾陈迹于契友家。合若干编。越百里而来。要余乙丁。既又嘱之以状行之文。顾藐然后生。既无所识知。又久罹疾病。何敢当是役。辞愈切而请益固。窃惟少从邻乡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4L 页
长老后。闻高风远韵者宿矣。又感应浩之诚。撰此家乘州志及耳染者如右。以备立言君子采择焉。谨状。
东皋处士李公行状
吾乡先辈。有隐于九龙山下。自号东皋居士。求志不市而终其年者。铁城李公讳观吉是已。复云其表德也。上祖曰文正公讳嵓。胜国侍中。入 国朝。有讳原。议政府左议政。谥襄宪公容轩先生。寔公之十一世祖也。自是代有文章德行。焜耀国乘。中叶。有安奇道察访讳育。卜居于清道。子姓世为清道人。高祖讳球。忠义卫。曾祖讳光鼎。通德郎。以学行闻。祖讳商耇。通德郎。号爱睡轩。考讳頔。妣昌宁曹氏。海翼女。清白吏致虞后。以 英宗庚戌三月二十八日生公。幼有异质。才学语。见书册则必喜而披挟。与群儿处。无嬉戏。嶷嶷有成人气度。爱睡公极钟爱。抚顶语人曰。异日保吾门户者。必此儿也。稍长。就学于外。陪侍长者。未尝有怠惰容。坐立饮食。惟长者之命。性嗜学。经史子集。无不博涉。夜或达曙不寝。有时体倦。则瞑目凝神。往往遇会意处。尽注成诵。有奥旨未晓处。必反覆质问。通解乃已。傍治举业。文词大进。而声誉籍甚。人皆谓取科第如摘髭。而公不以为意也。平生无疾言遽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5H 页
色。不与人交争。不事家人资业。厨烟累空。处之晏如也。在亲侧。必下气怡声。务以悦亲为事。处兄弟无间言。待宗族。无远近咸得欢心。以至婢仆。无不各得其情。盖天性然也。壬午。丁父忧。甲申。母夫人下世。敛殡丧葬。一遵礼制。日必省楸。虽祈寒盛暑。未之废也。服阕。遂不赴举曰。吾所以黾勉公车者。以亲故也。今亲不在。从吾所好矣。益肆力于为己之学。取四子心近及关闽诸子书。极力研究。尤深于象数。其所著浑天仪说期三百解。多有发前人之未发者也。筑小室于东皋之下。扁以养蒙斋。日与村秀才。讲究质疑。或杖策散步。啸咏盘桓。悠然有出尘之想。持守益确。声闻弥彰。东南贤士友。相与往还之不厌。如蔡樊庵济恭,孙竹圃思翼,李晚觉斋东汲,朴思敬斋琼林,曹一庵采臣。最其尤著者也。州伯或造门致敬。卿宰多惜其不见用于世。 正庙乙亥三月十九日卒。享年八十六。用是年月日。葬郡东谷白鹭洞酉坐原。从先兆也。呜呼。时默生晚。虽未及摄齐侍侧。获瞻德仪。然每从乡父老闻遗风挹馀韵则夙矣。公神彩秀朗。滢然无一点尘埃气。厖眉皓须。望之如神仙中人。平居弥笃于反躬体验之工。往往有独得其妙而人不及知者。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5L 页
如续敬斋箴,续夙兴夜寐箴等篇。槩可见其用功之实矣。以至天文地志兵谋师律医方卜筮之流。无不贯穿彻底。尝曰理无所不在。但朱子所谓恐分精力者。此等之谓也。其见于吟咏简牍之间者。亦皆平淡博雅。不事雕琢而自然成章。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欤。配礼安金氏。通德郎绥万女。文节公淡后。端淑精一。事君子无违德。先公二十七年己酉卒。墓与公兆同原也。生子圭宪。圭宪三子。祐,九祯,献祯。祐子可善。老善出后。女李耆铉。九祯系子老善。献祯女李靖秀。可善系子庭鲁。女孙永河。老善子庭鲁出后。庭鲁责以纪实之状。自惟蔑识。何敢当是役。敢辞。庭鲁曰。去吾祖百年。而微言懿行。日就湮没。故老今无在者。愿公终惠焉。庭鲁余从父姊子也。感其诚而嘉其意。谨就其遗集家乘及平日所见闻者。撰次如右。后有立言君子。尚得而裁择焉。
先祖忧堂先生实录
谨按世谱。公讳融。字惟明。氏朴。忧堂其号也。系出新罗始祖王赫居世之后。至景哀王。有八大君。密城。其一也。仍以为贯。中祖有讳彦孚。高丽侍中都评议事。封密城君。是生讳孝臣。中朝门下侍中。谥文翼。有文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6H 页
章忠节。事见东史。是生讳公弼。大将军都检事。是生讳育庆。兵部尚书。高祖讳大和。吏部尚书。曾祖讳干。贰相。祖讳永均。三宰。封银山府院君。谥文宪。考讳翊。号松隐。入我 朝。被五徵。仕至左议政。谥忠肃。妣贞敬夫人星山裴氏。贰相贤辅女。年代愈久。事行寝晦。公之生卒之岁。墓道所在。遂失其传。谱牒只云。永乐戊子。 太宗朝。以生员登第。历成均馆司艺,司谏院正言,集贤殿修撰。每任典翰。文词赡敏。一时僚友。皆以为不及。又以刑曹佐郎。荐入为吏曹正郎。宗簿寺判事。出宰咸安,金山。政平人和。以清白称。与弟三人。受学于圃隐郑先生之门。潜究性理。为世宗师。对策时。知贡举李公稷。读其文叹曰。布置井井。文辞彬彬。不啻场屋领袖。吾当抠衣一问黜陟之法。黄厖村喜谓卞春亭季良曰。今见新榜及第朴融所对之策。其文其才。可与汉之仲舒相伯仲矣。岭南素称人才府库。可信矣。尝为庆尚道经历。刊权阳村近入学图说。又修列邑乡校祭器。金濯缨驲孙清道学宫记曰。朴先生融。以是路都事。大有力。巴山志曰。朝散大夫朴融。永乐辛丑十月到任。以课最 上闻。未及超迁。其后甲辰八月。殁于官。吏民如悲亲戚。为之罢市。舆地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6L 页
胜览曰。朴先生融有气节。人称王佐才。金佔毕斋彝尊录有七言四律。乃先生之哭朴监正弘信者也。其诗曰。岛夷侵境罪斯盈。赫怒王师欲廓清。诸将用兵皆以律。我卿奔殿独捐生。朝廷震悼恩加数。闾里悲号哭失声。圣代至今多武士。谁能一洒更东征。此诗脍炙于当时。毕翁所以采而录者也。其他咳唾珠玉之遗落人间者。累经兵燹。百无一存。散载于海东风雅。或收拾于诸家巾箱。甚寂寥。而玆岂非一脔知全鼎之味乎。且翼成,春亭。乃我 朝之名臣。其推诩之如此。毕翁,濯缨。实百世之君子。其崇慕之如此。又以家乘野史所记载之说。参互演绎。则先生道学之正。文章之美。槩可见矣。又何必多乎哉。先生配牙山蒋氏。有二男二女。男长震。文科典籍。赠参判。次乾。副司直。女安敦厚。赠左相。金有章。参知。参判二男。长文孙。进士通赞。次承孙。司直一男承元。副司直。安敦厚子塘。左相。璋,悤。女金应箕左议政。金有章子致元。兵使。致亨。水使。致利。县监。致诚。宣传官。通赞一男成武。吏郎。承元三男。长河淡。生员。以行谊除监役司评奉事。皆不就。即世所称逍遥堂先生。次河清。礼曹正郎。次河澄。正言。河淡二男。长颖。孝行参奉。赠刑参。次颐。赠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7H 页
参判。河清一男。颙。参奉。河澄一男。頔。孝行参奉。颖三男。长庆延。赠参议。次庆新。府使。宣武一等功赠兵参。次庆因。壬乱殉节。赠持平。颐四男。长庆传。县监。录宣武勋赠兵判。次庆胤。佥正。倡义宣武功臣赠兵判。次庆宣。万户。倡义殉节。赠左承旨。次庆俊。有孝行。颙四子。长庆承。将仕郎。次庆生。孝行参奉。次庆绪。将仕郎。次庆缵。学行参奉。寒冈门人。庆延五男。长瑍。参奉。次璨。虞侯。倡义录宣武。次瑀。县监。壬乱倡义。适变录振武。丙子殉节。赠户议。次琡。军资监奉事。倡义录宣武。有文行。次圭。赠户曹佐郎。庆新二男。长智男。副正。倡义录宣武。次哲男。司仆。倡义录宣武。庆因一男瑄。右尹。倡义录宣武。庆传一男珽。奉事。赠正郎。庆胤一男璘。主簿。倡义录宣武。馀男球。判官。宣武功臣。庆缵一男瑾。进士参奉。宣武功臣。馀不尽录。呜呼先生。外而受圃翁之教。内而袭松爷之训。博学审问。好义尚节。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传之蕴奥。圣贤之出处。靡不讲究玩索。而潜心乎理学。绝意乎名利。居家之诫。以孝亲敬兄为根柢。考绩之策。以至公至明为关键。此乃质诸古而不谬。稽于今而无疑者也。其发于歌咏者则或言志焉。或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7L 页
寓感焉。皆忠厚和平。粹然一出于正。遗风馀韵。久而益彰。式至中叶。或以文学著于世。或以勋业名于时。即逍遥,城窝,瓶斋及十四义士诸公是已。中庸曰。父作之。子述之。今先生以松隐为父而作之。以逍遥为孙而述之。灵芝之有根。醴泉之有源。推可验矣。时默不揆僭妄。敢为之叙次。以俟立言君子之采择云尔。
先祖逍遥堂先生家状
先生讳河淡。字应千。姓朴氏。系出新罗始祖。高丽时。有密城君讳彦孚。其中祖也。是生讳孝臣。侍中都评议事。谥文翼公。配享仁宗庙庭。是生讳公弼大将军。是生讳育庆兵部尚书。是生讳大和吏部尚书。是生讳干贰相。谥文孝公。事载舆地胜览。是生讳永均版图判书。谥文宪公。是生讳翊号松隐礼部侍郎。我 太宗大王屡徵至左议政不起。谥忠肃公。黄翼成公实铭其墓。于先生为高祖也。曾祖讳融。号忧堂。天官正郎。早从圃隐郑先生学。祖讳乾。号杜谷。副司直。自密城始家清道。考讳承元。号退岩。副司直。妣晋州河氏。敬节公叔溥女。家传先生兄弟名讳从河字者。盖不忘外氏而特为行第之号。盖亦诚孝之一段也。先生以 皇明成化十五年己亥九月二十日生于郡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8H 页
北水也里第。自幼聪警。才学语。见壁上有明字曰。日月相对。乃明之义乎。大人公奇之。及就学。端详静重。戏嬉陈设礼容。读书推究义理。言辞动止。已菀然有成。稍长。益务圣贤之学。孜孜不懈。识理明透。闻一知三。金东窗骏孙。譬之以圣门子贡。甲戌。闻成听松居庐有至行。辄千里命驾往问之。路过露梁渡。祭六臣墓。其慕义尚节类如此。旁治举子业。然驰逐名缰。非其志也。 中庙丙子。中成均生员。留赠太学诸友曰。成己成物。自讲学中出。为学之本。惟在诚敬。诚敬之工。先正吾心。吾心不正。则见得无实。惟诸君勉之。因作二律诗以寄之。后以大人公命。亦尝屡举。不中。己卯。被贤良选。以亲老不赴。自是洒然无复事矣。于是。筑室于云门山下讷渊之侧立岩之上。自号逍遥堂。乐其有云林泉石之胜。而以寓其优游自适趣。作记以见志曰。古之人逍遥之游。未必在于物外广漠之乡。名教内。自有乐地。心性体用之全。理气动静之妙。默契于方寸。曲畅而旁通焉。则所谓鸢飞鱼跃。光风霁月。尽在于此。对山水而验太极之理。看花草而想造物之妙。此吾逍遥之乐。所以养吾中和之心。与三足堂金先生大有。日杖屦相随。许为道义之交。盖与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8L 页
金先生愚渊之居。沿流上下数里而近。甲申。除四山监役。先是。道臣荐先生学行曰。行拟冉闵。学述程朱。 启曰。居家著百行之源。读书穷六经之蕴。真儒宗之高蹈。 圣代之逸民也。若縻以好爵。待之优礼。则林下隐遁之士。必将相率而为时出矣。于是特有是 命。而辞不就。乙酉。除司瞻(一作赡)寺奉事。又不就。戊子。除掌隶院司评。先生以为 恩命稠叠。不敢在家偃蹇。行至尚州。封疏而还。南冥曹先生尝见访。昵视良久曰。道启 朝旨。何等清望。而三徵不起。何也。先生曰。自量己才。不合 圣朝之用。且亲年渐高。离违远游。情有所未安也。南冥曰。事亲荣养。亦孝之事也。此古人所以奉檄而喜。先生曰。名利是外物。若与世浮沉于宦海风涛。则贻亲之忧大矣。何足为荣。己亥。丁母夫人忧。壬寅。丁大人公忧。时先生已老。居丧哀毁逾礼。庐墓六年。身不脱衰绖。足不迹庐外。人以为难。拊爱二弟。终始怡怡。尝以池台奴婢付季弟。而自取硗确。教子侄谆谆以义方之训。而律身处乡。俱有箴戒。雅性宽和易直。喜怒忧乐。不形于色。视听言动。皆中乎礼。好学之诚。至老不衰。而韬名晦迹。未尝求知于世。所与游皆一时名人硕德。如朴松堂,周慎斋,申松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9H 页
溪,郭警斋,成听松诸贤。常源源焉。而三足,南冥两先生。特其讲磨切磋之尤者也。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年八十二。寝疾。命不邀医合药。十一月十八日。强病著家训十条。十九日考终于立岩精舍。翼年春。葬于故居之西琵瑟山七叶洞亥坐之原。始先生。以云门距郡治僻远险阻。民不便粜籴。与三足堂建议设社仓。民赖其惠。先生殁九年。乡人不忘其德。立祠仓社之傍以俎豆之。后数年。郡守黄公应奎。闻其风而慕之。以阛阓里闾之侧。非所以妥灵之地。乃移享于立岩。折公田以供其祀。是即仙岩书院也。夫人安东权氏。司直穆之女。万户自诚之孙。黄翼成公外裔也。配君子无违德。先先生二十九年壬辰卒。葬合祔焉。有子男二人女四人。男长颖。以至孝闻。除顺陵参奉。先生殁庐墓。赠参判。次颐赠参判。女长适李兴智。次适李郛。次适朴大荣。次适姜庆崇。馀男颀。颖三男一女。男庆延赠参议。庆新武科府使。赠参判。壬乱倡义。录宣武一等功。庆因赠持平。壬乱殉节。女李碧。颐四男一女。男庆传县监赠兵判。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庆胤赠兵判。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庆宣武科万户。赠承旨。壬乱殉节。庆俊。女郭忠英。李兴智子得禄。李郛子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79L 页
础,硉。朴大荣子而绚,而立。女文协,李春元,郑仁涵佐郎。姜庆崇女赵鹏佥使。颀男庆蔓。庆延男瑍参奉,璨参奉武科虞侯。壬乱倡义。录宣武功。瑀县监赠参议。壬乱倡义。适乱录振武一等功。丙乱殉节。琡奉事。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圭佐郎。庆新男智男武科。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哲男部将。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庆因男瑄孝荐参奉。至右尹。壬乱倡义。录宣武功。庆传男珽奉事。赠正郎。玑出后。庆胤男璘佥正。壬乱倡义。录宣武功。馀男球出后。庆宣无嗣。庆俊系子玑通政。庆蔓子球判官。壬乱倡义。凡倡义殉节者十四人。而其一即先生从曾孙进士瑾。此可见积累培养之厚也。盖当 中庙盛际。上则奎壁降彩。下则山河毓精。一时名贤。应运辈出。先生以聪悟之姿。生文献之家。擩染涵畜。固有异乎人者。而日与乡邦名硕。讲论经旨。勉励箴规。宜其所就卓异。而惜乎。其嘉言懿迹。不能尽传于世也。然观夫一时诸贤及后贤之所称述者。则先生之所存。若可以想像万一矣。晦斋李先生则曰。惟务己施而不责报于人。此盛德事也。退陶李先生则曰。所论正学之文。词理俱到。听松成先生则曰。孝思之极。晚学之诚。交友相勉之义。每切倾叹。息庵黄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0H 页
公则曰。德冠乡国。仪范后昆。南冈权公则曰。志高而确。性宽而庄。金药峰,赵黔涧,李苍石诸先生。皆拊玩徽躅。挹遗风而寓旷感。朴无闷,河谦斋,赵涧松,郑桐溪诸先生。采定先生行略。以附于南冥师友录。此其清风远韵。至于今未泯者也。时默以藐末童孙。生先生三百年之后。顾安敢刱为事状。以犯不韪之罪。而但十数年来。搜取诸家古纸。粗得一二遗文逸迹。皆表表可据。而恨于郡守李公所撰行略及南岳李先生所撰墓铭中未及载之。故录之如右。以备立言君子之所据證而采择云尔。
族先祖赠通政大夫左承旨公遗事
公以嘉靖辛酉生。有异质。膂勇绝人。读书之暇。兼治弓马曰。丈夫生世。有许大事业。不可过尔优逸。作诗有文章不借人。射御亦躬执。豪英兼谨恭。方成大事业之句。所居杏亭。有一颗石。重数百斤。与兄弟课日赌举曰。此古人运甓之意也。伯氏公能举而不能移步。公肩而上下乎濯缨山坂。事亲尽诚。接人无畦畛。乡党器重之。 万历中武科。为天城万户。郁郁不得伸。壬辰四月。倭犯东莱。不几日。迫清道。公私奔窜。州里为空。公曰。此非吾时耶。遂与伯仲氏及诸从群侄。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0L 页
合谋倡义。据郡之东云门山。其盟约文曰。 国家不幸。岛夷横㬥。生民鱼肉。士女污辱。厄运之极。于古未有。凡有血气。孰不痛心。我等无状。尚怀一寸衷赤。纵在忧服中。岂可伸私恸而辞大义乎。固当忘身殉国。不可坐视危亡。至于成败利钝。奚暇论也。盖公时居父丧故云尔。乃传檄远近。义士争奋。既而曰。老母在。吾昆季俱赴难。使母有尸饔。则实非忠孝两全之道。我当与珽侄负母入深山。随便护养。旁剿零贼。以助诸兄之势。即日奉母夫人。上云门之鹰峰。得岩窟僻处。备瀡滫问起居。暇登渔城凤凰两崖之间。觇贼去来。射杀之。贼众不敢近。目之以飞将军。五月二十六日。贼兵骤至。公力战矢尽。贼剑斫公右手。公度不能免。念祸及老母。以左手抱贼。投之崖下深潭而死。时伯氏公屯上东。仲氏公屯中东。驰救不能及。遂鏖战于野。尽殪之。收公尸。藁葬渔城之麓。后因封焉。呜呼。忠也孝也。一致也。故曰。忠可移于孝。又曰。求忠必于孝。方公之衣衰赴贼。草檄倡义也。只知有君而已。及其负母入山。谨避锋镝也。只知有母而已。末乃知忠孝之不可不两全。则又为之往来射贼。以助诸兄之威。竟至于矢尽力竭。贼刃及肤。则抱贼投崖。使凶锋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1H 页
不得犯其亲。于是乎公之忠与孝俱得全矣。然则公之志曰。吾生可舍。吾之殉君之志。不可夺也。吾身可杀。吾之卫亲之诚。不可渝也。其视世之背君捐亲而自谋其身者。曾狗彘之不若矣。至今鹰峰之下凤潭之中。若有英魂毅魄。依依然。凛凛然。使人想像而起敬也。呜呼壮哉。公讳庆宣。字孝元。密城之朴。皆出新罗王子密城大君。中世有讳彦孚。最著。曰翊。曰乾。世袭家声。乾即公五代祖也。始居清道。祖讳河淡。号逍遥堂。以行义累徵不就。乡人享之仙岩。考讳颐。配义兴芮氏。忠信女。公无子。遗迹散失殆尽。余忝在傍裔。不胜慨然。采诸稗史。问之长老。谨摭略干言。以俟后之立言君子。若貤赠事实。俱在十四义士行迹中。故不敢赘列。
云冈集卷之六
 墓志○墓表
  
先祖赠工曹参议公墓表
公讳庆延。字裕仲。姓朴氏。密城人。高丽太师密城府院君讳彦孚之后。历六世有讳永均。银山府院君。谥文宪。是生讳翊。号松隐。入我 朝。赠左揆。谥忠肃。是生讳融。吏曹正郎。号忧堂。是生讳乾。司直。始居道州。是生讳承元。副司直。是生讳河淡。号逍遥堂。以学行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1L 页
三徵。至监役司评奉事。皆不就。是公之王考也。考讳颖。号诚孝斋。以孝行除 顺陵参奉。赠刑曹参判。妣宁越严氏。参议诫女。不育。继妣昌宁张氏。参奉煦女。 嘉靖庚寅生公于水也里第。 万历戊子卒。享年五十有九。葬于本郡池内司直公兆后负乾原。配赠淑夫人中和杨氏。进士拜善女。后配晋州姜氏。副正景愚女。墓皆同原。如品字焉。以第三子瑀振武勋赠工曹参议。有五男。瑍。参奉。璨。虞侯。瑀。县监。适变。录振武一等。丙乱殉节双岭。赠户曹参议。琡。奉事。与仲叔二兄并录宣武勋。圭。赠户曹佐郎。女李思杜。曾孙始汉。官府使。内外云仍。不能尽记。有墓道碑。见失于兵火。后孙必玉氏。谋重建。伐石未就。其后善德,经德。合议竖于墓。命余志之。余遂谨次公官衔及世系图子孙录如右。至于公平日懿行实德。则有不敢妄述。以犯不韪之诛云尔。
族先祖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公墓志铭
公讳智男。姓朴氏。远祖讳彦孚。密城君。有讳翊。赠左相。谥忠肃。曾祖讳河淡。以行义三徵不起。入享仙岩。王考讳颖。寝郎。赠刑参。考讳庆新。府使。妣义兴芮氏。公幼有胆略。能书剑慷慨。及当倭燹。起义旅从诸父。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2H 页
每前导摧贼锋。呼声如䨓。贼救死不给。望风奔北。皆曰。清道有猛将。不敢近。环清列邑。亦赖以安。帅臣献功。录宣武。秩同枢。盖十四义士之一也。既退居穷山。口不言龙蛇时事。公之不伐可知已。配咸阳朴氏。郡守命世女。墓在郡北米太山枕艮原。与公双坟。子东梁。中枢府事。孙鸣汉。郡守。日其后孙某。泣而谓余曰。吾先祖同枢公之墓。尚阙显刻。不肖之罪大矣。今将图埋志。子其铭之。余辞不获。谨按其家状而撰次之。铭曰。昔在龙蛇。岛夷猖獗。微公忠勇。衣冠尽蔑。我用作铭。千古如昨。
族先祖部将公墓志铭
我 昭敬王壬辰。倭大举入寇。人皆鸟兽散。至 銮舆西迁。当时奋臂讨贼。捐身殉国者。不为不多。而孰有如吾一门之内父子兄弟叔侄从昆季之同倡义旅至于十四之多者乎。部将公即其一也。傍后孙时默。为之铭曰。公讳哲男。曾祖逍遥。王考讳颖。诚孝立标。官至府使。考讳庆新。以孝以忠。子姓振振。公在幼时。慷慨自期。天赋出伦。八尺颀颀。 昭敬壬辰。倭丑猖獗。八方瓦解。 銮驾播越。于时一门。十四邦彦。公随诸父。弱冠櫜鞬。义声首倡。狂寇褫丧。清暨傍郡。蚁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2L 页
援相望。昼不鼓渴。夜或城缒。所在先登。不避艰危。洒血登坛。裹疮据鞍。矢石不瞬。壮气桓桓。惟彼云门。耳火松罗。贼来如云。无奈吾何。保障一方。民赖蚕耕。有陨自天。录在勋盟。命阶部将。岂公所望。臣子勤王。惟义之当。噫公忠节。争光日月。谨志圹南。以需状碣。
族先祖训鍊院判官公墓志铭
公讳球。姓朴氏。密阳人。远祖讳彦孚。历高丽及 国朝。名硕继出。史不绝书。曾祖讳河淡。号逍遥堂。以行义屡徵不起。祖讳颐将仕郎。考讳庆胤赠兵曹判书。妣赠贞夫人月城金应权女。以 万历癸丑生公于清道立岩里第。幼英发。父母奇爱之。稍长。多胆略。不屑屑读书。好娴弓马。壬辰之乱。诸父兄倡义揭盟文。公以弱冠。请随共事。录勋二等。受训鍊院判官。呜呼。岛夷之变。尚忍言哉。升平日久。民不知兵革。鼙鼓一声。八方土崩。守宰帅长。犹不保其效忠。况草莽人士。去京师千里之远哉。况公弱冠。贾勇以赴君父之急。八载之间歼贼甚多。此不但 国家培养作人之化。抑亦家庭相传忠孝之遗风也欤。公卒于乙巳六月九日。墓在深谷负酉之麓。配竹山朴氏。守门将宗女。墓与公双坟。子善兴。平丘道察访。善曾。展力副尉。善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3H 页
凝,善徵,善章,善雄。女金永海。馀不尽录。铭曰。国有警急。必赖忠武。呜呼我公。其生不偶。英年特拔。仗义勤王。父兄壮许。勋业煌煌。奚暇读书。所贵名节。我铭于石。永树声烈。
先祖佥知中枢府事药峰府君墓表
呜呼。此吾本生八代祖佥枢府君药峰公之墓也。公早有文行。道臣屡荐。竟阙褒典。为世慨恨。公讳东孝。字士源。密城君彦孚之后。忠肃公松隐先生翊之九代孙。逍遥堂河淡之五代孙也。父龙岩公讳琡。军资奉事。录宣武原从功臣。娶铁城李氏矾女。王父讳庆延。赠工曹参议。曾王父讳颖。 顺陵参奉。赠刑曹参判。有孝行。乡人号诚孝斋。事载鳌山志。公生于壬寅。卒于甲辰。卜年六十三。葬于先君兆下子坐原。在郡上南壬谷。夫人原州元氏。万户士彪女。祔葬公墓右。有二男三女。长始汉。府使。次启汉。通德郎。出系。女。李而相,卢时定,全克明。孙文谦,文源。曾孙徵熙,逸熙,载熙。馀不尽录。古有表碣。岁月寝久。石面剥落。宗叔廷龙氏。恐先迹之湮晦。竣议改竖。命余志之。余不胜感怆。略加撰次如右。
先妣孺人金氏墓志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3L 页
先妣孺人金氏。系出月城。父讳宗岳。翠竹堂应鸣之后。 正庙丙午八月四日生。性仁厚端淑。及笄适于我先君讳廷周。字学文。姓密城朴氏。事姑孝。奉君子敬。处门族周而礼。教子女慈而肃。御婢仆恩而威。闺阃雍和。夫党咸以女士称颂焉。 哲庙己未九月二十日卒。卜年七十四。是年冬。葬于本郡上南面壬谷花蝶山戌坐原。距先君密阳安台之兆百里而远。男时默。女。权锡璋,李在頀,李能定。孙在馨,在㲈,在忠,在声。不肖子时默。敢记姓系生卒日月。以掩幽兆。号慕陨绝。昊天罔极。时 上之即位甲子夏五月也。
云冈集卷之六
 杂著
  
戒诸子
昔马援,范质。俱有戒子侄书。汝辈读之。常如今日听于汝父。不可作古人之陈谈往迹而率尔看过也。
朱子曰。虽匹夫之贱。皆有尧舜君民之责。不可以吾身为小而自弃之也。张子曰。士当为万世开太平。泛观之则似近迂阔。其实如此。颜子安贫陋巷。乐道不怠。而百世之下。皆仰慕其德。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如夏时殷辂周冕。用韶放郑。后人得之行之。则至治可兴矣。此非为万世开太平乎。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4H 页
九容九思。君子内外交养之道也。不谨小节。终累大德。如日用衣冠饮食之间不可忽也。
平日立志定然后临事不苟。假如丧祭之礼。素不讲习。何以不违古制。或当危难之际。舍生取义。非仓卒间可能之事。
处家以一段公心。可以柔其家。若以私意间之。则家道索矣。假如诸子诸妇有一敏一钝。不可爱其敏者。憎其钝者。爱憎偏则终有难言之端生其间。口腹。一身之贱且小者也。心志。一身之贵且大者也。虽贫穷。不可为口腹行非礼之事。益当忍饥读书。不挫吾志气。志气刚正。而未见其有饿死者也。
科举固不可不应。而只尽在吾事而已。得失付之于天。若以智力求之。必渐入于亡身败家之境矣。
通诸宗文(丙寅)
盖闻赴君国之危难。臣民之所同。追父祖之遗烈。子孙之攸责。我东虽蕞尔小国。自我 太祖启运。圣神相承。礼乐文物。蔚然与中华并称。昔在龙蛇。岛夷猖狂。以投鞭断流之势。视我国若一弹丸。而毕竟自取歼灭。几无遗类。是殆天有以相之矣。不意今者。洋夷煽乱。江都失守。畿辅告警。呜呼。彼以山野之性。恣行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4L 页
犬彘之习。君父之蒙尘。尚忍言哉。士女之污辱。莫此甚矣。 圣朝五百年培养人材之盛。庶几有待于今日。而尚未闻有一竿义旗图赴 国难。岂乏忠义而然欤。抑心与势不能相谋而然也。顾我诸宗。虽无见带职任。犹是簪缨世家。衣冠旧族。况在龙蛇之乱。吾先祖十四义士。并出于父子兄弟从昆季之间。或以殉节而蒙赠。或以戡乱而录勋。至今父诏而子受。户讲而家传。岂可奔窜山谷。坐视国忧。恬不赴救。使先灵有知。肯曰。余有后乎。伏望山外内诸宗。无论长少。以今二十五日。一齐来会于仙岩。合席烂商。以为同声起义之地。幸甚。
拟通告列邑章甫文
人有恒言。必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五伦也。举五伦之大者。亦必曰。君臣父子。玆盖彝性之所同。夫岂夷险之有间。我东虽僻在海隅。八条之教。昉自箕圣。性理之学。倡于圃爷。洎乎我 太祖大王龙飞受禅。肇修人纪。圣子神孙。继继承承。至今五百年。上之所教导者。惟天叙之五典也。下之所服习者。亦天秩之五礼也。礼乐由是而可述。文物由是而可观。由是而见赏于中华。由是而见慕于外夷。亦岂无所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5H 页
本而然哉。况吾山南一省。即小华之邹鲁也。家传五贤之教。世袭忠孝之声。入之可以孝亲悌长。出之可以殉国死君。今者洋夷猖狂。直犯江都。天堑失守。畿辅戒严。自闻此报。心寒胆掉。不能自定。噫。彼西丑。在重溟万里之外。与我国风马牛不相及。殆天所以区别异类。而今乃舟楫为家。抄窃为事。帆风飘忽。往来无常。其意将欲恐动我国。要与通和。恣行其无父无君之教。使吾三千里礼义之邦。一变为禽兽之域。此不待知者而已为愚夫愚妇之所共愤骂者也。某等虽藐尔末生。犹有一段衷赤。只知有君而有父。肆于某月某日。纠合诸宗。召集僮仆。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庶几编得一队。以随佥君子义旗之后。伏惟佥君子。俱以名门巨族。内而有父祖之训。外而有君国之恩。苟欲捐身而图报。必当自陪于馀人。书到。即日竣议敦举。同声赴义。刻期剿灭。一以卫 君父。二以斥邪教。幸甚。
大学讲义
 序。气质之禀。或不能齐。
气质之禀。对本然之性而言。本然之性则人与尧舜初无异同。惟气质则不能无清浊粹驳之分。此所以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5L 页
不能相齐也。然非朱子实见得。乌能有是言耶。盖孔子尝言性相近也。此兼言气质也。孟子尝道性善。此专指本然之性而言也。至有宋诸儒氏辈出。始有本然气质之辨。于学者极有力。吕东莱性褊急。有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因病中久看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然觉。意思一时平了。此可谓变化气质法。学者苟能实下工夫。触类而长之。何患乎气质之不齐耶。
 篇题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入室必有门。入学必有大学。盖此书说得为学次第。极其分明。可循序而进也。门字尽可思量。古人十五便入大学。所以谓之初学。然今人才既不逮。又失教方。至白首犹不识门路者。与初学何异。某每读至此。辄不觉惕然而起省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云云。章句曰。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举一篇累数百言。而其要不出乎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三者。举此三者而万善皆备。如纲举而目张。领絜而裘顺。此其所以谓三纲领也。然明明新民。皆当上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6H 页
于至善。则止至善。又为纲领之表准。下文格致诚正修五者。以明明德为纲领也。齐治平三者。以新民为纲领也。然不先明明德。何以新民。然则明明德。又为新民之纲领。读者不可不知。
 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某尝读书。有以知此义。既知其当读则志自有定向。志既有定则心自静一而无挠聒之患。心既静一则身之所处自安而无閒漫追逐之妨。身既安矣则俯读仰思。不为思虑所夺。故能虑。能虑则昔所疑晦者。今皆迎刃而解。脱然有得。此果非定静安虑得之有序耶。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明明新民。其重在本。知止能得。其重在终。此固不待言矣。然其始也。不能知止。其终也。亦何能有得耶。学者当优游涵泳。务令大义条畅。不可剽窃文字。无益于身心也。
 康诰曰。克明德。
克字最好看。经单言明明德者。是泛指大学之道在此。传方言用工之方。故首引康诰克明德三字。而其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6L 页
要在克字上。下引帝典文。亦可见矣。
 康诰曰。作新民。
某妄欲解此义曰。民을作야新다。如此则于释新民为有力。然章句既明言振起其自新之民。则有不敢肆然立异者。辄复沿其意而言之曰。不待文王而兴者。豪杰之士也。苟非豪杰之士。则必待文王而兴。为上者。可不自新其德。使民亦得自新。而又为之㫌淑褒善。以尽其鼓舞振作之道。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此等处当活看。读者只知文王有此新民之极功。而不知儒者亦自有新民一段。则何益于自家。如孔子虽不得其位。而犹且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使天下后世。各得自新。而后王慕德报祀之典。至今深隆。则亦岂非新民之极功耶。是不可以不知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止)此谓知本。
此就听讼一段。以发明知本之意。学者须要知得事事物物皆有本末。不可舍本而趋末。方始有得。又要知圣人所以能使无实之人。不得尽其虚诞之辞者。又要知所谓大畏民志者。非强令民畏惧而不敢为恶也。民自心悦诚服。俨然望而畏之。方得。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7H 页
诚意章独作一传。
此章之不属上下。先儒言之备矣。何敢更烦瞽说。但学者只看他不属上下。将他质问师友。着在口耳。以资缀缉纂组。更不向自家身心上点捡得诚意所以果为自修之首。此为大病。苟能实下工夫。久之自见。
 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云云。
愤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虽圣贤。亦不能无。孔子发愤忘食。又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思曰。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岂可一例归之于不正耶。但常人有是四者。既不能当理。又不能遣诸胸中。有怒于室而色于市者。有耽看鸟而错应人者。或畏势怵祸而专以谄媚取容。或迫于忧患而不能以理自胜。若此者。皆不得其正也。
 正心章。特言四有之病。而不言治病之方。
身有病。犹知所以治之。况心病乎。必有救治之良方。而传不言。然朱子于章句。下一察字。使人得以察此心之果不为四者所牵动。又下敬以直内四字。使人有下手处。只此是对症之良剂。学者要当于此玩索而有得焉。则自然心得其正而诸病退听矣。
 谚曰。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7L 页
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章句固言之矣。某妄有一说曰。溺爱者失其所以爱之之道。贪得者失其所以得之之道何者。今人徒知爱子。而不知所以教之。有过失。辄掩护之曰。是尚幼。甚者或甘受诟骂曰。气岸可观。及长。益捍格不入规矩。则乃加以猛声厉色。疾之如仇敌。此果可谓爱乎。得者。人之所欲也。然苟不以其道则必至于宋人揠苗之病。此果可谓得乎。传欲救其失。而特引俗语以明之。盖欲冗人愚夫。亦得以识其偏而矫之耳。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
老老长长恤孤。指上躬行处言。兴孝兴悌不倍。指民感效处言。民不能自行。惟上所令。苟上不能躬行。而欲民之感效。难矣。然读者看他为平天下而言。乃泛看过。不知取验于身家。恐非所谓善学者也。孟子曰。人各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此便含絜矩之意在其中。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尽乎其孔氏的脉也。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以义为利之利。当婉看。义固美德。然苟为利而为之。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8H 页
则必有扤隉不行之患。何由而望其利耶。惟制之以义。自无不利也。子贡答陈亢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夫子曷尝求之。特借求字。以发明其意。今此利字。亦犹是也夫。
 补遗取经文中二节。以补格物致知之传。
某自受读此书。辄不能无疑于格致传之只有结语一句而已。虽间经两夫子之釐正采辑。而莫之谁何。至乃朱子。取程子之意。别为一说以补之。其惠后学甚大。然尝恨其未为全书。于乎我晦斋先生。以纯粹之学。积玩索之精。遂取经文中物有知止二节。以补其阙。于是乎无欠于经文。有补于传义。读者可自此释然矣。然或者以此谓先生异于朱子。则非独不能知先生。亦并朱子而不知也。盖发挥经传。教迪后生。务要归正。不执己见。乃朱子之意也。况先生之取此补彼。有足以发明章句。乌在其立异耶。然试以中庸首章例考之。知止之止字。似为上节止至善之止字而言。其下又说本末终始。章句便以明新知得释之。语既委曲。而意亦完备。不见其为赘剩也。此等处政难轻议。
 补遗听讼一节。依程子所定。置于经文之下。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8L 页
按续大学或问曰。传文未有文理不属而脉络不贯者。独此一节。置于传三章之后。与上下文义都不相续。又曰。传义盖以发挥三纲领八条目之意。不应其间别为一章以释经文结语本末之义也。此义皎然。如鉴烛幽。如车指南。况程子固已是正者乎。但朱子自谓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岂无意义而别为本末立传。既已立传则其序当在此。盖释物有本末。非释章末结语也。且其下方释条目则亦无怪其文义之不相续。然参较诸传释例。亦恐不必以听讼一节单结之也。惜乎不及供洒扫于晦庵之门而面质之也。
 
补遗章句絜矩章下曰。谨按。此章言为治之道。本于仁。(孝悌慈。为行仁之本。)而施仁之要。又在于絜矩云云。
按。此仁字。自齐治章孝弟慈而来。盖治国本于齐家。而平天下又本于治国。其所从来。尽有端绪。推而上之。至于正心而极。盖仁者。心之德也。朱子已于章句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特不拈出仁字。欲学者自得之耳。先生于此乃表而言之。以为公好恶顺民心而无偏私之蔽。然后任贤去邪。德施斯普。而天下平矣。盖絜矩是平天下之要道。而所谓矩者非仁亦絜不得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9H 页
也。信苏斋所谓发前贤之所未发者与。
 续或问。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意。所该甚广。朱子独以明德新民。为物之本末。知止能得。为事之终始。其意偏而不周。
窃恐未然。夫始终本末。所该甚广。朱子岂不知之耶。盖盈天地亘古今者。何莫非道。而其要归不越乎成己成物而已。其所以成己成物。亦不出乎二字而已。对言明新则明德为本。而新民为末。对言知得则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此朱子所以释两节结语而八字打开者也。分而言之。则明新各自有本末。知得亦各有终始。而凡世间所谓有本有末者。何莫非明新中物。有终有始者。何莫非知得中事。以此言之。朱子尽说得约矣。先生既取此二节。去补格致传文。而又倒置物有知止。则其势不得不移改。章句所以有是言也。然至谓其偏而不周。则窃恐不能无后生之惑也。
 苏斋跋文曰。发明经籍。非一家事。迁就少差。何损于道。顾众信既久。指一得为妄。亦只是辟。岂公论哉。
迁就。言迁移就补也。少差。言前后不能尽同也。然其下便说何损于道。使人不能无疑。愚意以为更下一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89L 页
转语。则似为完备。至于众信既久者。指朱子章句也。一得为妄者。指补遗章句也。盖先生自谦以为愚虑一得。而当时异论以擅移经传为妄。故有是言。然语意却似未稳。必若龙洲所诵方正学之言曰。经传非一家之书。则其说非一人之所能尽也。语虽异于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所取。方得先生之本意。而无僭逼先贤之嫌矣。
中庸讲义
 篇题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朱子兼该体用言。故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程子只言体。故曰。不偏之谓中。而看来朱子说得较精。说去说来。终始一串贯来也。
 篇题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始言一理。指天命之天。而自一理而散为万事。末合一理。指上天之天而由万事而合为一理。盖中庸一书。如太极圈子。其中包得许多事物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就言性则人与物各得其禀赋之理。就言道则人有人之道。物有物之道。而教之一字。专指人而言。物不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0H 页
得与也。
 章句命。犹令也云云。
天之命。犹人之令。故必曰天命之谓性。之字极有力。天以元亨利贞四德。命之于人。是为仁义礼智之性。然天岂谆谆然命之哉。穹然在上。一气流行。自然生得许多人。有是气。便有是理。便是天命之性。此又章句所谓理亦赋焉者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云云。
道即上所谓率性之道也。凡人之日用云为。无非是道。所以言不可须臾离也。今人开口便说道。而实不知道为何物。是以捕风捉影。架虚凿空。终日劳劳。不察其所谓道者。身与道初不相间。又何不离之可言耶。朱子答周益公书曰。道之在天下。君臣父子之间。起居动息之际。莫不各有当然之明法。不可顷刻而暂废。与此正相符。学者其毋以道为高远而难行也哉。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不睹不闻之前。何事为戒慎恐惧。此处最宜思索。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此是省察工夫。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又云。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0L 页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如此处。皆是要人省察于隐微之中。特不言其规模节目矣。至孔氏之徒出而分明说得此等工夫。又后千馀载而濂洛诸先生出。始乃标出存养省察等名。因使学者瞭然知所以用力处。其有功于斯文。大矣。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体用。不须容赘。然朱子尝云。中者。所以状性之德而形道之体。和者。所以语情之正而显道之用。此意更觉分明。天地位万物育。是中和极功。某始也读之。未尝不疑其迂阔。后来渐渐觉得真恁地。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见中和之妙矣。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小人。以德而言。然禀受之初。何尝判然此为君子彼为小人耶。特众人汩于私欲。骎骎畔道。驯致于反中庸。譬如一室中人。或有事东游。或有事西游。其初也。只是解携而已。及夫日渐久而行渐多。便隔了千里。可不戒哉。中庸固不可易能。学者但当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训。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几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日用云为。莫非平常之理矣。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1H 页
子曰。道之不行也。(止)不肖者不及也。
知愚。是说知有过不及。贤不肖。是说行有过不及。然于知愚上。却说道之不行。于贤不肖上。却说道之不明。何也。如宋儒或有专废讲学而只要两手握拳。枉费气力。而卒无所就者。此由于知之过。而道既不明。何由而望其行耶。如杨墨直情径行。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或磨顶放踵而为之。此由于行之过。而道既不行。遂日就昏昧而不明也。某尝妄论此。而自谓有一斑之见。果不悖大义否。
 天下国家可均也云云。章句曰。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
某谓难易上。各加似字实字。尤为明白。盖中庸。举其全体而言。则中正平常。似易而实难。三者。就其一偏而言。则蹈刃辞爵。似难而实易。然只于三做得恰好底。便是中庸矣。
 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
南为极阳之方。而阳极而柔。故南人以柔为强。北为极阴之方。而阴极而强。故北人以强为强。南强近于义理。北强纯是血气。可于下文两节捡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云云。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1L 页
南强视北强固善矣。然犹囿于风气。不若此四个强之纯乎义理也。孟子曰。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某于此亦云。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依字有据守底意。与论语依于仁之依同。盖君子不为索隐行怪而每事必依乎中庸。则道之非高远玄虚可知。孳孳遵道。必欲直到极处。而虽不见知而不悔。则其为己不为人可见。读者于此最当玩味。
 鸢鱼理气体用。
鸢则可以戾天而不可以跃。鱼则可以跃渊而不可以飞。斯乃一定之气也。若其所以飞所以跃则理也。之飞之跃是为费。而费者。用也。使之飞跃隐也。而隐者。体也。此皆有先辈成说。可按而知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云云。
此专就切近用工处而言。盖闺壸之间。人所易忽。若以为细行而不矜。则其终必累大德。岂所谓造端者耶。造端。犹言成始也。盖成始于夫妇。而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乃所谓成终也。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信矣。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2H 页
上下两人字。当作人己之人看。中间人字。指为道之人。盖以己视人。各亲其亲。各兄其兄。而所以亲之兄之之道。人与己一也。如以人为道。而反以人之常行为卑近不足为。而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其弊必至于佛老之虚寂。沮溺之果忘。此学者之大病。不可不察。
 诚之不可掩。如是夫。
一个诚字。为中庸一篇之骨子。而始言于此章者。盖此章居三十三章之定中。如人之有肠腹。上以终十六章之旨。下以开十六章之意。故下着一诚字。以见其贯通上下之妙也。然此等理会。非学者所急。须要去做真实工夫。方有益。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之之字。有多少用工底意。盖圣人生知安行。自然中道。便是诚也。便是天之道也。大贤以下。不能如此。则必须择善固执。煞用工力。以至于真实无妄。便是诚之也。便是人之道也。然学者须理会得天道所以诚处。方有进步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问学思辨属知。笃行属行。知行二字。不可偏重。而今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2L 页
知有四件工夫。而行只曰笃行而已。无惑乎读者之起疑也。但学必博。欲其行之无滞碍也。问必审。欲其行之无疑沮也。思必慎。欲其行之无匆遽也。辨必明。欲其行之无差谬也。要之。其重在行字上。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云云。
尊德性道问学。是对说道体之大小。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属尊德性。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属道问学。于章句可见。然朱子与王龟龄书。引此而言之曰。古之君子尊德性矣。而必曰道问学。致广大矣。必曰尽精微。极高明矣。必曰道中庸。温故知新矣。必曰敦厚崇礼。此分明以知新属德性。敦厚属问学。而今章句分属乃如此。此必后来议论之定者也。细推之可见。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云云。
当与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道也参看。盖全其天赋而自能真实自能明睿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不能全天而必先明善。乃能诚身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此天道人道之所由分。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此就功效极至处而言。然不深原其意而详究其实。
云冈集卷之六 第 693H 页
未有不以为迂者矣。某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一身而接万物。其要在乎笃恭而已。故尧钦舜恭禹祇汤慄文王之懿恭。皆是笃恭之意也。
 中庸全书为三十三章。
一篇合为三十三章。而末一章自具一篇体要。故先儒尝目之曰。小中庸。然不可分而二之也。盖其反覆推明。自是一串里事。
 时默既为讲说如右。顾语诸学者曰。中庸一书。乃孔门传授心法。始而造端乎夫妇。终而察乎天地。粗而夫妇之所知。奥而圣人之所不知。微而不睹不闻。著而鸢飞鱼跃。大而尊德性。细而道问学者。近而修身也。远而治天下。何莫非道。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也。曰诚也。夫真实无妄之谓诚。一恒无息之谓诚。以真实无妄之心。做一恒无息之工。何患乎气质之不变。德业之不就耶。今 圣上临御。治教休明。上自国学。下至术序党庠。皆令轮讲此书。正千一文明之会也。然为师者有倚席之讥。而弟子有游谈之诮。则其故安在。抑亦出于不诚而已。诸君其勉之哉。丁卯三月丁亥。云冈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