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冈集卷之四
云冈集卷之四 第 x 页
云冈集卷之四
 序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4H 页
讲学规例后序
于虖休哉。斯乃石堂金明府度根讲学规例也。大易著丽泽之象。周礼有宾兴之义。此皆本乎讲习而示其日用常行之道者也。盖自洒扫应对。以至诚正修齐。所学有大小先后。其规模节目。井井详密。苟不讲习于蒙养之时。捍格不胜。而面墙近禽兽之耻。免之者几希矣。今我明府励精为治。以学教为先。招邑子之有志者。刱设学规。条理综详。系是吾州之一大盛举也。建议之初。同声合辞。乐成其美者。蒋上舍龙圭,金斯文昌润也。随宜润色则时默亦不敢自外焉。而至若规成之后。需养供亿之低仰阔狭。唯在有司者从便裁作之如何耳。后日之学于斯讲于斯者。不忘设规之本意。克遵斯文之义方。则先圣先师之嘉谟格训。瞭如口授面承。而吾明府一时规例。当永有辞于千载矣。今日参同此会者。曷不为之兴起而劝勉之哉。玆用书于卷端。
紫溪讲会稧帖序
曾子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者贯道之器也。非文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4L 页
无以会友。非友无以辅仁。文之大关于世教。而为学者第一用工处。顾不重欤。噫。文之不讲久矣。近世所谓为文者。不窥圣贤文会之旨。专以功令之文谓之文。而埋头于博士家业。妆饰絺绘。巧施粉脂。问其名则是。考其实则一种浮华也。是焉能会友而辅仁也哉。吾州有紫溪院。即金节孝,濯缨,三足堂三先生揭虔之所。而扁其讲会之堂曰辅仁。先父老取曾子之训命之名而使后生顾其名而思其义者也。登斯堂而周还揖逊者。敢不慕先师之遗馥。而体先父老诏后学之志。思所以挽回旧规。使远近观听者。咸一辞称曰。吾岭诗礼之风。自道州重新云尔。则岂不休哉。时默忝在是乡。慨然兴怀。与乡人士。复设讲会。如先父老之为者。修正契案。定为岁一讲会之规。若因此而见乡俗之丕变。岂非吾党之一大幸耶。
青襟案序
吾州之有青襟案古也。在国初立此案。选乡荐绅之有人望,地阀,文学之最著者。书名讳氏贯。藏之校宫。当时士大夫以得参为荣。其不与者耻之。咸修身笃学以相劝勉焉。所以崇儒术也。右文治也。嗣是而乡内院祠。皆有是录如校案之为者。殆百馀年矣。至今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5H 页
 上戊辰。院为墟。而青襟案又不行。多士之依归遂无地。然则此案之兴废。岂不大关于儒运之盛衰哉。时默适忝校任。会诸儒于明伦堂。告之曰。吾儒从事之地。此堂尚存。而吾乡青襟之案。自此堂始。盍亦奉审旧案。更图重设。思所以挽回古规。鼓动士气乎。莫不一辞曰诺。于是净扫堂宇。奉案置于几。先父老字讳俨然。笔画如新。座皆观感而赍咨焉。乃缮成新案一册。而其修正规例。不敢增损而仍旧之。庶可以不负前人设施之意耶。至于参录之际。或有古今之尔殊。后之秉笔钺之君子。罪我而知我。则亦何敢辞焉。
大庇精舍节目序
经学之不讲久矣。士之蕴抱康济者。出而无贤师益友之资辅。入而耻与冬烘夫子之教授兔园册者为伍。竟老没齿于穷庐圭窦之下。可胜叹哉。近世所谓学舍。多在于城市阛阓之傍。人物胶扰之丛。可以游嬉。未可以蕴习也。余亦尝病之。而以未得妆点之地为恨矣。近占一区于云门会稽之东。古有大悲寺。为佛像所蟠据。吾党人之慨惜者也。居僧不能保护。至于蓁芜。乃构数间屋子于玉莲峰下。因为讲学修稧之所。非直为登临玩好以也。亶出于庐其居道吾道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5L 页
之意。故改佛扁大悲之悲。名之曰大庇。声相近而义实迥别也。舍既落。境内少长咸集。余作而曰。圣人有言曰。有教无类。凡我同约之人。才分虽有高下之殊。然苟能各自奋发。期以远大。则亦可为一乡之善士。顾不伟欤。咸曰唯。遂成节目。仿苏湖学鹿洞蓝田仙居令条约及我东退陶,寒冈诸先生乡约讲规。其目凡十四。书于左。以勖同约之佥君子。
一。依胡文定故事。推年五十以上位德隆重者一人。立山长以倡率之。
一。依白鹿洞规讲十事。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长幼也。朋友也。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
一。依蓝田乡约立四条。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一。依胡文定故事行朔讲礼。每月朔。各以所授经史子书。定其高下。若有故。则前三日后三日之间。预定一日。
一。依仙居令教训立四禁。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
一。依退陶先生乡立六条。不顾廉耻污蔑士风者。事涉官府有关乡风者。乡长凌辱者。侪辈欧骂者。无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6H 页
赖结党肆行酗悖者。公私聚会是非官政者。听出约。
一。依冰玉堂任侯廪养之节。为置如干田土。以俟四方有志于学者居之。
一。依寒冈先生武屹锦溪先生鹿峰妆修之例。令释子守之。以备往来休养之力。
一。依龟潭书堂养老礼。择年五十以上德望隆厚者一人。定公事员。择子弟有疏通器局者二人。定有司。
一。依蓝田直月。择子弟有才行兼备者二人。别定有司。掌文簿。
一。依白石山庵例。藏书几千卷。而择释子志行淳实者二人守之。兼掌粮谷。
一。依兰亭故事。少长咸集。而乡人则坐以齿。若他客有爵禄。则坐以爵。若有文堂上。则虽乡人。亦不以齿。
一。依程夫子勿背塑像之意。亦于寺僧。恒加意待之。
一。不拘卑贱。苟有志愿入约者。并书于案。
门讲稧帖序
岭之于吾东。以邹鲁见称者。盖以诸贤辈出。家诗户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6L 页
礼。文学有天性之美耳。道之为州。实岭之善乡也。金濯缨三足二先生刱始之。吾先祖逍遥先生导迪之。子弟之生是乡者。咸知趋向之有所矣。叔季以降。学术不讲而士气渐至偷靡。可胜惜哉。吾先子慨然语曰。纵不能行之一方。犹可验之一门。而无物难以需养。于是。设为此契。以给讲学之资用。名之曰门讲契。其规模节目。略仿白鹿洞规例。酌夫古今之宜。虽未必其尽同。考其归趣之旨。亦未见其终异。呜呼。风树莫拚。契帖尚存。是契也。顾不重欤。凡为吾门子若弟者。仰体设契之遗志。入而孝弟行于家。出而敬爱及于人。则岂但为吾一门之良规。抑亦有裨于警俗励世之一助矣。既以语于宗族。又书卷端。以为后之人观感云尔。
心斋翁自序
愚读吕与叔诗。至独立圣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之句。未尝不三复仰喟也。噫。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惟在乎心之存不存如何。而存之之道。亦惟在于求放二字。晷刻放之。千里其奔。求之维何。收敛持养。读书以收敛。穷理以持养。以之事至物来豁然通贯。则虽素所未接于思虑之间者。亦无不划然迎刃而解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7H 页
矣。此所谓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权舆者也。昔曾子论修齐治平之功而必以正心为主。孟子辨诐邪淫遁之辞而亦以尽心为本。两夫子岂欺我哉。余于是乎深契乎与叔之意。扁以心斋。遂为之序。
云冈集卷之四
 记
  
万和亭记
子思子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之为义大矣哉。余赋性狷滞。行又疏迂。每于和字上用工。居室家欲其和平。处昆弟欲其和乐。以至待人接物。欲其温和。读书玩理。欲其冲和。常以不能为忧。而终未消化了胸中。亦非养和之道也。所居南有万和坪。坪之傍镜水流焉。其上稽山耸然而秀。冈峦拱揖。地势坦易。乃筑亭于水之上山之下。亭成之日。或命巾车。或携铅椠。起居吟赏。惟意所适。其动静云为。虽未能中节而发。然自然神日以怡。体日以胖。昔之狷滞疏迂之介于中者。渐见做到和顺境界也。然则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是非不问。荣辱俱忘者。心之和也。陟降崎岖。婆娑水石。优游涵泳。竟日忘倦者。气之和也。宾朋在座。谈笑无哗。肴核杂陈。微醺发面者。形之和也。菑畬经传。羽翼陶杜。载讽载歌。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7L 页
山响水应者。声之和也。若夫流峙之环抱。日星之明朗。风烟云雨之调顺。草木鱼鸟之活泼。随时变改。各呈其妙者。莫非从太和元气中流出来。则吾之所以得于和者。万万矣。然和之偏。易至于流。何以则能保合而致中庸之和也。程子曰。敬则自然和乐。苟欲持守于中。不至于流。盍于敬字上猛省哉。既以名亭。又从以自警焉。
洗心台记
人之心体。湛然虚明。纯粹至善。万理咸具。而或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故圣人论心之道而曰正心。曰存心。曰养心。曰尽心。凡千言万语。无非使人祛其蔽而明其本然。其用工紧切则莫要于洗心也。盖心具动静。而寂然未发之时。戒惧存敬而已。及至外物触于形而动于中。则如尘垢没于明镜。浊秽溷于止水。虽欲不至于牿丧。得乎。是故。大学以自新为修身之要。而特取盘铭日新之辞以證之。诚能洗濯其心以祛恶。如沐浴其身以祛垢。日新又新。无所间断。则吾心之本体。庶几可复矣。余既构亭于镜水之上。亭之北数武许。苍崖陡断。石壁高起。下有清潭。泓漾澄澈。泂然可鉴。遂筑台于其上。缭以栏槛。覆以茅茨。石面镵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8H 页
洗心台三字。以为閒中游息之所。每值风和景明天朗气清。静坐台上。俯瞰清便。则渣滓便混化却。沂雩风浴气像可见。遂取易系洗心之义。窃附己意。为之记。
一鉴塘记
予尝读朱夫子方塘一鉴之诗。而未尝不十回庄诵。惕然起感。思有以体得而存省焉。盖方塘一鉴。喻心体之虚明也。天光云影。喻物来毕照之意也。那得清如许。言何由而有此虚明体段也。源头活水。明天命之本然也。夫理外无物。物中有理。故曰。万物各具一太极。天有太极。而阴阳五行之理。在其中矣。心有太极。而健顺五常之理。在其中矣。鉴有太极。而天光云影。徘徊于其中。是虽有大小之殊。而其理则一也。是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鉴中之乾坤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鉴中之体用也。一阴一阳。继善成性。鉴中之仁知也。此朱夫子所以感叹吟咏而发明之也。噫。君子之为学也。推而观之。存乎物。默而识之。存乎心。穷理尽性。保我太极。以复其虚明之本体者。其非此诗之旨乎。余既作亭于镜水之上。前有小塘。而堙废不修者已久。遂命亟加疏凿。环以柳堤。引石泉以灌之。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8L 页
于是。渊然而深。滢然而净。绀寒皎洁。澄泓渟滀。风来而微纹成。日照而灵光射。觉自有人欲尽处天理流行之妙矣。遂记其感于心者。以自警焉。
不知轩记
万和亭之西数弓许有谷焉。号曰不知。自外而望之。窈然以深。呀然以邃。入乎其中。而敞然以辟。豁然以朗。萦青缭白。允宜閒人逸民之所栖息。距予之居甚近。而不知其中之有异。尝以暇日。散步徜徉乎其中。而甚惬于心。遂筑数间屋而盘礴焉。因其谷之号而扁之曰。不知轩。夫人之所以为性者五。而智居其一。智者。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人皆有是心。而厥或不知其所当知而知其所不当知。论道术则不知其本末轻重精粗表里之分焉。临事物则不知其大小缓急先后始终之辨焉。甚则至于杂王伯而分物我。衒栀蜡而售巧伪。颠冥乎物欲之私。荡阏其性命之真。离性凿而去道远。茫然不知其心中固有之理天赋本然之知。噫。俗之弊也久矣。质本椎鲁。性又懒废。其于圣人之道天下之事。虽未能深究其所当知。审知其所当务。而犹以圣人之言为必可信。世俗之所趋为必不可求。其于人世间得丧荣辱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9H 页
恩仇喜嗔。漠然不知为何物等事。而嗒然如南郭子之丧我。其所知而乐之者。佳山水好风月及桑麻之课花竹之景。而有时知旧来访。论心剧饮。相与醺然而醉。不知日之入。客去。辄登是轩。逍遥乎寂寞之滨。啸咏乎幽旷之区。朗吟秦汉之文陶谢李杜诗数篇。悠悠乎洋洋乎。超鸿濛混希夷。若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未知真知者以为如何也。聊为之记。
聋山亭记
族祖亨远氏。筑一亭于渔城山麓少平处。扁其楣曰聋山。余尝登临而乐之。顾而诘之曰。亭之胜甚富矣。溪流之汩㶁。群鸟之嘤鸣。樵之歌牧之笛。清风之奏竽。密雪之碎玉。莫非随时助兴。自然之天声。而静坐而听之。不觉心融神怡。可听可喜也。且视明听聪。自是君子之所事。而绌聪明收视听。乃是老庄之所尚。则公之平日读圣贤之书。闻为学之要。而阅天下之义谛。固已熟矣。盖将出而辅理救世。振生民之聋𥌒处。而提耳命面。醒后学之沉冥者。是公之素志也。今乃以聋名亭者。其意何居。噫。公之志。我其默而识之矣。羲,农远矣。舜,文邈矣。世与道。交相丧矣。时之人高者趋功名。下者奔衣食。汩溺于欲海。纷忙于利窦。凡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59L 页
其肆口而入耳者。无非扰扰龊龊之声响。则吾宁掩耳塞兑。与世相忘。逍遥乎林泉之中。超忽乎事物之表。寂寞以为徒。静默以宅心。一切世之是非毁誉争夺嘲评之声。漠然无所经于耳。而窅然若聋者然。或有咨访以经史之旨农桑之务。则辄犁然相视而笑。倾耳以听之。开口以道之。正所谓聋于耳。不聋于心。而托意于聋者欤。翁笑而不答。第促余书其说。以为记。
瞿渊记
吾党有李君履祯。高尚士也。貌古而心如之。慎默自守。不逐逐于名利。不戚戚于贫困。逍遥自适于云门泉石间。日访余于万和亭。相与谈论经史。下上千古。因盱衡而叹曰。人岂易知哉。近世裒衣博带之徒。妆出楚尹之衣冠。变幻优孟之面目。工嚬饕利。没身而不知返。托迹隐沦。自称韬晦之士。亦乃媛姝自容。硁硁自好。以夸于世者。皆是也。世俗险于瞿塘。欲浪荡于重渊。龊龊乎。碌碌乎。余窃病焉。而惧其或堕于坑堑也。爰构数间茅栋于山水之间。静坐摄念。养性读书。庶几晚闻拙修之计。而取诗之良士瞿瞿如临深渊之义。扁乎楣曰瞿渊。子其为我记之。余乃正襟而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0H 页
言曰。美哉子之志也。夫瞿瞿临渊之戒。皆是敬慎之意也。吾人立心制行之方。处事接物之要。又岂有加于敬之一言乎。彼唐人之秋堂燕乐。瞿瞿焉戒其或荒。周士之世值危乱。兢兢焉戒其或陷者。俱是敬慎之至意也。苟能居安思危而惕然惊顾。处危恐陷而懔然自持。动静不违乎敬畏。言行必思乎谨慎。则是固古圣人相传之单传妙诀。而君子修身之道处世之方。何以加乎此哉。吾子之号以瞿渊者。意在此也夫。既为记以勉之。亦因此以自警焉。
追远斋重修记
古人多于墓下作为室庐。一以为春秋会奠之所。一以为云仍慕寓之地。如陈公之思亭。杨氏家春雨亭之类是已。大凡人之有是身得于其祖先。则世序虽远。而其一气之感。未尝或替也。是以。先王为之制礼。以伸孝子慈孙报本追远之诚。此民衷之所固有而天理之所不能已者也。今此追远斋者。即吾先祖银山府院君墓下室。而在灵山县广溪山之下。呜呼。以朴为氏者。多出于府院君。自丽入 我朝。出以为名公巨卿。入以为鸿儒硕士者。前后相望。苟非我府院君积累之深。其何以若是乎。此后孙之尤为之以感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0L 页
慕不已而作此斋者也。岁久代邈。且子孙散在远邑。不能随时修补。甍朽而瓦败。柱退而础圮。无以庇风雨。常以时慨恨者久矣。岁庚申孟冬。诸宗咸集。谋所以重修。正堂则易其材而增之。庖屋则回地形而新之。以至于翼廊及门舍。亦次第而起。越明年辛酉秋七月告落。其堂庑轩楹。极其完固。入是室而可以寓霜露之感。登是堂而可以荐蘋藻之洁矣。余于是执酌而揖诸宗人。而告之曰。世之人或侈于所居之屋而忽于奉先之地者。以其未尝知先王制礼之本意也。今吾族丈必玉尚采氏。始主其议。而又有善德祥埙。克成规画。及其鸠财均力之道。则远近同之。若炳默,润庆,世宽,志仁诸君子。并焦心殚诚。就此大役。其意尤可感也。若使后来者嗣而葺之。庶几其永世勿替。诸宗其各勉旃。
云门万日会记
会稽之云门。有一法师。曰斗晏。号云岳。颇慧悟识文字。与余游久矣。日率沙弥数人。请余记万日会甚强。余乃言曰。寺之刱。殆数千载矣。历罗经丽。逮于今日。其间兴废。虽不得详焉。余为童子时。尝读书于寺之光泰院。登万岁楼而观之。则东西佛殿。鞠为蓬蒿。流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1H 页
水开花。空山无人。每为之彷徨而归者屡矣。今晏师苦行舍施。谋所以中刱。自十王殿以至五百罗汉宫。易其材。镀以金。倾者支之。缺者葺之。殚其心力。钟阁法宇。次第修治。庭砌园坛。排置井井。一变为清净道场。师之有功于玆寺也。顾不大欤。又作一大阁。命其室曰万日会。会恒沙大众。资衣袋以处其中。设偈诵经。期之万日。故得名焉。余惟数之多曰万。积二十七年有馀。可得万日。师其能一心无息如是其久乎。苟能一心无息。能至万日。则大千世界。将至于无量日月矣。余尝慨世之学者乍作而旋辙。有始而无终。不能一日安其业者有之。此亶由于计功谋利而然也。今师无所为而为之。则万日不足多。而若以此为资福度生之道云尔。则非师之本意也。余以是勉于师。又为吾党志学之士劝焉。
义庄记
庄以义名。取敦宗睦族之意。而古之人多行之者。范文正之苏州田宅。李宗谔之宗法。皆是也。吾家自杜谷先祖。卜居于玆州。今十四五世。盖不亿丽也。自期功袒免之亲。渐杀而疏远。分门割户。贫富不均。或值险岁。无以自全。嫁娶丧葬祭祀等节。往往不能以时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1L 页
如礼。甚可伤也。其在周亲之义。苟不能济之以仁爱。处之以赒恤。将何以叙敦睦。而不几近于相视如涂人哉。玆与一门大小合议。鸠聚若干财。买得一庄。逐年补长。以为吉凶吊庆之助。济饥救乏之资。取其赢羡。以时聚会。皆所以裁之以义。推广为仁之术者也。凡我同宗之人。各自精白。持以永久。底于有成。则岂徒为一门之幸。庶几有补于国家敦化励俗之万一云尔。
上仓重修记
有国必有仓。自三代至汉唐宋。其揆不一。而大槩皆出忧民重食之义也。尝按故崔郡守云所著仙岩书院实记。有曰。金三足,朴逍遥两先生。以东峡之去邑府绝远。中有长川峻岭。难于委输。始建议设社仓。今之所谓上下仓是已。东峡之人至今诵两贤之德不衰。癸亥秋。李侯寅稷。有事上仓。闷其倾圮。率里胥闾师。会于仓庭而言曰。民国所急。在于粜籴。而今仓舍颠覆。储积朽败。当职不可坐视。苟有勤干清直之人。当任而董之。佥曰。有李纬善,朴英德。皆玆州之望。可召而使之。侯于是遣吏请之。二人即应命而至。遂建议重修。其规画之道。皆仍旧而略增之。其经费之方。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2H 页
使之出义而补财。民不敛而力有馀。日不久而功已就。既李侯遣人来。要余记之。余拜而复之曰。缮治国仓。太守之职耳。安用记为。然侯岂欲自夸以为己功乎。特要使后来者咸知重食之义尔。后之莅玆治者。嗣而葺之。不至倾覆。则东人庶几永赖矣。遂敢略叙刱置事实重葺首末。俾揭于仓之厅壁。
后山记
堂兄圣元氏。隐居行义。谦退自牧。乐在人后。筑小舍题其室曰后山。余解之曰。舍后有山。在在皆是也。况此山无秀丽奇绝之异态。即平地之一盘陀已。兄奚取于斯。而自以为号也。兄之命名之义。我知之矣。易曰。地中有山谦。此非取象于退让者乎。孟之反奔而殿曰非敢后也。此非不先于人者乎。始知宏博词藻当前茅于艺垣而让而为后者。是兄之志也。渊深器局当先数于儒珍而退而居后者。是兄之量也。以有为无。以实为虚。甘为隐遁。耻为自夸者。亦兄之心也。则有是哉。兄之以谦谦为德而不与人争先也。其将安于退后。而无先于人之时乎。吾知其见义所在。必勇往而前。当仁之处。必不让于师。而况后登舟者。有先登岸之利乎。兄笑而言曰。吾山人也。吾将取松柏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2L 页
之后凋也。余遂泚笔而为之记。
式好斋记
小雅斯干之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横渠张先生解之曰。犹似也。兄弟宜相好。不要相学似也。人情大抵患施之不见报则辍。故言不要相学而已施之而已。朱夫子又释之曰。此筑室既成。宴饮以落之。因歌其事。而言不要相学其不好处也。如兄能友其弟。弟却不恭其兄。兄岂可学其弟之不恭。而遂忘其友哉。但当尽其友而已。如弟能恭其兄。兄却不友其弟。弟岂可学其兄之不友。遂忘其恭哉。但当尽其恭而已。盖两先生之言。深且切矣。岂欺余哉。余终鲜兄弟。常恨我不如人。只有一弟。年纪之相间为二十馀矣。待其知学稍成。以馀夫各产之意。鸠材结构。而及其落成之日。乃扁式好二字于其外室门楣。从容言之曰。汝能知此命义也否。夫世间难得者兄弟也。弟兄之道。式好二字足矣。汝肯以此为终身佩符乎。不惟兄弟为然。始自三亲至于九族。无一不相好。须各惕念。毋为之空言。则世世不难为孝友门庭矣。是为之记。
云冈集卷之四
 跋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3H 页
书探閒录后
此探閒录者。川观先生李公所著。而诗若文总若干编。公早游江皋柳先生之门。得闻为学之大方。进而仕于朝。为权贵忤。不得展其蕴。拂衣南还。其不行也命矣夫。因以托迹林泉。奖进后生。往往著述。皆伤时之语。卫道之词。而发于性情之正。根于义理之原。令人感发兴起。知所以得其趋向之正者夥矣。然则是录之传不传。在公固无足为增损。而为子姓后学者。岂不图所以不朽以寓羹墙之慕也哉。时默忝在甥馆。兼执门弟之礼。出入轩屏。殆三十年馀。不可谓浅之知公。玆敢不揆僭佞。遂书于篇末如右。
书摹宬录后
吾友安文应。志学之士也。隐于永清之交博于理之里。求书屡数百帙。构小宬。间架以贮之。标识以别之。题其录曰摹宬。藜火奎精。将复明于此地欤。日访余于万和亭。袖示其摹宬录册子曰。吾所居僻。且无庋储。艰于借瓻。尝有意蓄书以资翻阅。且遗子孙计。而以无赀未就患之。有业纸者赂。而息而贸书。经传若诸子百家略备焉。盍文而张大之。噫。文应之为志也。尽多乎哉。世之人昧一经之多于籯金。遑遑焉产业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3L 页
是营。惟文应以蓄书籍牖后生为意。然则冕绂簪笏。不足以为荣。金银珠玉。不足以为宝。而朱夫子所谓个是侬家真宝藏。正为吾文应发也。或谓文应藏于私室。不若古人之藏于山房之为公共也。然山房慢藏而易散。私室固守而不失。且文应不靳借贷。使耽读之士。皆得遍观。则亦何损于公共耶。是又不可不书。
谨书十四义士遗事后
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人所秉执之常性也。当执徐岛夷之乱。国内诸贤倡义讨贼者。指不胜偻。而惟吾岭为最多。虽壮伟之迹嵬卓之节。大小成就之有差。而或敌忾而奋忠。或杀身而成仁。各尽其秉彝之天性则一也。吾先祖一室之内。或父子俱倡。或兄弟并殉。或叔侄偕奋。敌忾之勇。戕身之烈。至于十四之多。此则求之当时。鲜与伦比。而观于诸贤叙述。可以考其行迹矣。苟非道理贯心肠忠义填骨髓。乌能节义之若是夥乎哉。盖自我松隐,逍遥堂两先祖以来。以忠孝为茶饭。以仁义为裘褐。其贻谟而垂范者。只是课忠勉孝而求尽其彝伦之道。故一气相灌。至性咸激。不待胥告相咨而冒锋刃如衽席。蹈
云冈集卷之四 第 664H 页
险难若康庄。烈烈之气。卓卓之节。直可以磨星斗而各尽其秉彝之天矣。其后 朝家之褒赠。极其阐扬。而诸名硕之撰述。又甚昭晢。凡为吾十四义士之后孙者。其可不体先祖之壮烈。慕先祖之伟迹。立身制行。惟以忠孝为本源。以仁义为跟脚。思有以毋坠祖先之谟范而克尽天畀之性也哉。感慕之馀。敢述数语于遗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