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遗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68H 页
定斋先生遗事
辛酉十月六日。定斋先生考终于大坪之反求庵。春秋八十五岁。近而考德问业者。无所依归。曰斯道丧矣。远而闻风向义者。无所慕望。曰耇哲亡矣。若及门之士。承教有久近。薰德有浅深。而无所传习。曰师教绝矣。泯泯焉已至十馀年之久。典型音旨不可复奉。而微言大义几乎隳乖。则惟当论德述行。为寓慕淑身之地。而识其大识其小。各在其人之如何。善观善言。岂肤浅之所可能哉。今且考之事业。则立朝之日浅。而施诸政事见诸章奏论思者。略而未尽其用。欲按之文字则平易中亦有简奥。非深于道者。未易得其指归也。欲审之言语则讲质论辨。精深谨严。记录之差。易致讹舛。惟得其心法然后。始终本末可得以言。而即此心法。又岂影响意想之所可摸拟哉。盖先生之道。本诸心积于身行于家而及之乡国。著之云为施措。发之文字言语。是心也者圣之为圣贤之为贤学者之为学。古今前后一而已。吾东方之学。远而宗乎退陶。近而述乎湖上。而中间十世之渊源来历。厥绪端的。即一副心诀也。未知先生之学。师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68L 页
乎己心否。其必有得于诸先生之传此心者矣。先生之世。自高祖阳坡公以儒名家。先考上舍公以文学风裁。为儒林所重。先妣李氏。大山先生之胤子侍读公之女。大山先生之殁。先生甫五岁。未及受教。而幼而服袭。皆遗范也。曾叔祖东岩先生承湖门之绪。以礼为教。先生既就学。率履训迪。自洒扫应对。以至视听步趋。皆循蹈规矩。时南损斋先生隐居讲道于商山之隐岭。学者师之。先生从而受业。损翁深加爱重。以远大期之。先生入而承家庭教督。出而膺师门指授。擩染见闻。不离典训。此其启发之端也。天资温和。性度慈良。幼不好弄。长益端悫。鄙俚之言。不出于口。忿争之气。不见于色。非僻之志。不萌于心。自蒙养之日而自律以正。此其生质之美也。事王大人及大人公。温恭恪谨。进退唯诺。惟恐有违。养志奉体。不见有勉强之色而自然有爱顺之心。孝悌行于家而推而至于待人接物。皆尽其衷悃。蔼然无矫伪。此其制行之本也。自受学之日。课诵唯勤。心志不骛于玩好。聪明不役于方技。以四子六经及洛闽诸书。为循序渐进。而杂书异说不留耳目。此其志学之正也。以为道非径约可造。学必积累有成。无计近功。无求速化。勿作奇特想。勿滞卑近规。熟习悠久。听其日至之时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69H 页
自有见到处。此其立心之远也。盖自后生时。坯朴已成。根本已立。自有进进而不已者。 纯庙乙丑登第。年二十九。自释褐之日。不以荣进为意。家居十年而乃升六。历正言,持平,文学。或拜疏呈递。或赴 召径归。蓄德积行几三十年。声闻日著。辛卯 除湖南掌试都事。所选皆南士俊彦。一时服其公明。壬辰选入弘文馆。累 除校理,修撰。甲午冬。始膺 召命。以玉堂上下番。入侍 经筵。进止有度。同僚皆注目。因文陈戒。敷对明畅。 上亦倾心听纳。时因雷警求言。先生应 旨进疏。极言君德时政。 上优批嘉奖。大臣亦上劄以为儒臣所言切实。宜加体念。特 除同副承旨。先生以进言获官。非分所安。复呈疏乞递不 允。直喉司未几日。奄遭 大恤。时中外遑遑。政院多事。先生晨夜应酬。皆合礼宜。 王世孙方八岁。成服之日。礼官将备三加仪节。先生言其不可曰 睿质冲眇。待三年后加冠似合宜。且因丧三加。是吉凶相袭。不可行。礼判不听。其后大臣闻之。始瞿然服其谬。寻递职还乡。连 除大司谏诸曹参议皆不赴。戊戌 除楚山府使。先生年既衰暮。不乐远赴。而朝议以西民告饥特差也。在官二年。蠲逋移粜。祛弊苏瘵。治绩茂著。邑沿江界胡。胡人越江采猎者为民患。严禁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69L 页
而待之以信。彼亦悦服。西俗椎鄙。不知文学。先生施以儒教。学道爱人之化。洽于一方。既归民立祠留像以祀之。家居复十馀年。有 除命皆不就。盖礼进义退。是一生固守。而年益高时益艰则无复当世之念矣。年及致仕。升嘉善资。累迁至兵曹参判。 哲宗乙卯。加上 景慕宫尊号。重臣有请上 正庙尊号者。先生曰老臣不死。复见今日。朝庭之上。其端已发。此冒死一言之会。乃上章以为 先世子以十四年代理之储君。遗臣民百世之憾。而以 正考笃孝深诚。含哀茹痛四十年。未克伸其至情者。盖亦有待于后也。至于今日。始发于重臣章奏。虽人所为。即是天理。其必因天理人心之不容已者。 先世子大义可伸。 正考尊号可议。此乃 圣朝祈天永命之本也。或又以为宗统未可干也。则 列圣朝同昭穆共一位之典礼可据者非一。今虽行典礼。非有干于宗统之严。疏入谏院首发驳议。初付关西之祥原。台府政院联章交攻。请置重典。祸机叵测。子弟门生皆惊惶罔措。先生寝食言笑如平日。日束装以待。 上特命岛置于罗州之智岛。先生以大耋。驱催撼顿八百馀里。风土异宜。饮啖不适。而随遇而安。精力愈清健。是岁秋。前参判权公载大亦上疏继陈大义。编管于灵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0H 页
光之荏子岛。路由智岛。先生不相见。惟以书通问。是冬蒙 宥。两老联舆同归。冰雪载涂而神气胜昔。贺者以为神明所护云。翌年以年满八十升嘉义资。此其宦业之终始也。先生早通仕籍。晚年位亦崇显。若可以行其所学。而其施诸猷为。特一二而已。循考一生。惟以守死善道。为安身立命之本。穷而不易所操。达而不变其塞。进退夷险。一致而已。其进也常有卷怀之意。其退也亦有忧恋之情。闻时事得失。朝政当否而为嚬伸焉。其居家也贫匮无比。疏粝不继而处之泰然。阙炊之夕。欢笑满室。诸亲皆待而资活。而假贷于人。计口以给。遇饥岁宗族多不聊生。忧人之饥。若馁在己。方便料划。俾无颠连。闺门之内。恩义并至。与贞夫人同居五十年。相敬如宾友。晚有嗣儿而未及承家。细务冗干。无不亲检。而综理微密。诸家孤弱之子。收恤嫁娶。有才资可望者。爱诩劝诱。要以文学摄持。子弟有过差。未尝峻辞诃责而谆谆晓喻。辞严意和。有一善奖励不已。推诚见导。使人畏敬而悦服也。其接人也亲疏尊卑贤愚长幼。各随其人而见待有节。户屦常满。终日迎送而未见有疲倦之色。虽俗子生客。亦不见其疏傲。古语时谈。閒雅可听。色辞之间。不觉薰气袭人。下逮庸隶厮御。亦以恩信见孚。怒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0L 页
詈之色。不露声气。而指谕之言。感入心肺。所谓物各付物。施当其可者矣。在朝之日。荐绅卿士。愿与交际。礼貌庄而娴。言辞诤而和。以山野之色。不要谙惯时情。而见者自然艳服。家居而使节守宰或造门致礼。或以书问讯。而无不一辞称为君子人也。其处乡也。常有同善共化之意。自迩而远。视如一室。忧乐庆唁问恤周至。士友之间有争端则面戒书谕。以平恕率物为主。使人粗心客气自底消融。初年值斯文事变之会。不激不随。毅然以正道自持。士类赖以镇定。而不悦者不敢以訾议加焉。本府邑钜弊痼。民将荡析。邑大夫思欲矫救。邀先生请与共事。先生知其实心推任。相与讲究。凡军布粜籴之政。随宜措划。一境赖以苏息。君子既不能兼善而广施。则随其所及而利泽及人之效可见也。先生思不出位。职做其分。处下而不援上。居近而不骛远。志乎大而不遗乎小。先其难而不忽乎易。自彝伦之常而有以尽事物之理。自居室之间而有以达邦国之情。雅言庸行。必循循乎本末先后之序。宽而有制。肃而有容。贞而不苦。简而不傲。密而不苛。好古而不崖异。从俗而不流循。安于寒素而不以丰羡为必不可处。乐于恬静而不以繁浩为必不可居。忧勤而常舒泰。审慎而能勇决。存体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1H 页
要而极其详细。循平常而自有高妙。时或众坐稠广。群应烦剧。方裁简牍而并诪言语。或临听断而亦有指挥。不见其挠夺而常裕如也。盖本源既立。应用无方。仁之为道。周通普遍而等分有差。义之为用。裁制截断而事理各当。非体之深而积之久。其能然乎。体干不踰中人。而端庄整一。衣巾循乎时俗而洁净修雅。方其敛容静坐。浑然有如尸如塑气像。而或人有叩问。亦不随口即答。从容应酬。曲有条理。及其起立行趋。绳尺有度。癯然而若充腴。淡然而若华润。睟盎祥顺之气。达于四体。知之者久处。自觉和气浃座。不知者见之。亦知可敬可爱。爱之而不敢亵。敬之而亦不欲离也。金刚而玉温。阳舒而阴肃。信乎其备刚柔之德而得中和之气矣。琏夏尝闻先进执友之言曰某日用之间。天理流行。又曰某可谓简而文。温而理。淡而不厌者矣。又曰听某言语。如琼琚瑶玖。一个二个不可遗。欲联缀而佩服。其深服之言也夫。若夫论学之序。进道之方。则立言而差于眇忽。历指而迷于寻觅。审记之亦难矣。盖闻学有成说。道有定法。成说之外。别讨异说非学也。定法之外。更求妙法非道也。先生之所谨守者。即前人之法与说。则因袭为录。不几乎依样而蹈辙乎。然而成说定法之中。亦有独诣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1L 页
之见自得之妙。盖先生之学。积小而成大。累卑而至高。故其言曰此是平生事。今日行今日事。明日行明日事。随所遇著不放过。此是本分事。若掉却日用当行底。希求拟望于依稀彷佛之际。是佛老顿悟一法而非圣贤门路。又曰致力于入孝出悌则以学文之训。就中得味。日有孜孜。久之油然有乐处。自然有见处。此言进修之有序也。有曰反己时。俚说俗语。都是进修地。不反己时。六经四子。都无得力处。此言操术之有要也。有曰知行常相资。而行之资于知易见。知之资于行难知。如升高足上一步。眼豁一分。足上二步。眼豁二分。到得顶上。所见方无障碍。乃知足目俱到。是格致究竟法。此言知行之并进也。有曰人有是形则具是理。只缘一私字寄寓在形骸上。从生至死。随事作乖。如城狐社鼠。须教穷其巢穴。又曰人头象天足象地。端一平直。与禽兽异。非私意所可假居。知是形之不偶然。而循他天则则彼私意假居者自当退遁。此言克治之严也。有曰是理具于心见于事。事物当然之理。即性中之分派条理。存得是性然后。应事而条理不错。又曰正心之工。只在常常自省曰此心莫无偏重否。莫无忘忽否。莫无留恋否。逐时逐节。几时是放意时。又曰这心驰骛飞扬。如梦寐颠倒。不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2H 页
知自身所在。才觉便入身来。学者须是觉。觉则还定其居。主宰这一身。此言存省之要也。如善利之分。理欲之辨。毫釐必察。段段劈破。皆从体验践履出来。而戒人说做不同。勉人行解并进。皆片片血诚说与也。且言圣门说话。自洒扫而至于精义入神。自穷理而至于尽性知命。自下学而至于上达天德。真积所到。自有此理。虽学之而未至。亦不害为圣人之徒。不然则向别处走。此言其入道阶级而非口耳论说而已也。至如异端朱陆之辨。严加剖析。分明指示。如曰圣人治天下。三纲五常九畴八政。养生送死。其事繁其用博。故其术似缓。此佛老之欲厌弃事物而江西之欲专事德性者也。人情皆好径欲速。此虚无顿悟之说所以阴中人所好。如曰佛老亦政坐器小。见他至道影象。不堪贮作平常事。便瞥入玄妙地界。遂将世间万事掉脱。此其灭绝伦常。且言天地化育。甚显甚大。欲把做空把做无。这是违天道。又曰释氏想有成无。道家想无成有。皆是精神所到。积习成来。况吾儒家自有真正本体。力久功深。岂有不成。此其洞见斯道体段。合天人贯理事。而按觑异道真脏。说出病源也。至或儒家立说。亦有差异。则精分妙解。筑底究说。曰心曰性曰明德曰情曰意曰知觉。各有一副名目。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2L 页
不须滚合比勘。各就他情状意思。识得立名本旨则便自融会。若四端七情理气之辨则既斥彼之混沦合一。而又虑此之分开太过。槩言子思就天命率性而指其中节而为达道。则所言亦主于理。而喜怒哀乐。搅却形气立名。故以缘形气而谓之气发。以纯理而谓之理发。此所以有互发之言。而此理元在气中。性之静也其体浑融。情之发也其端不一。究其苗脉根因。有从理从气之分。彼之不分理气者固丑差。而苟或分别太过。有若本然气质。各占一边。各自为性。直谓四端出于本然之性。七情出于气质之性则亦不可。其说盖本于湖门而又加详也。先生尝言过不及皆非中庸。而不及之弊小。滞于卑近而已。过之弊大。陷于邪遁。流于虚诞。以其异说惑人之因其高明。而亦虑吾宗见识之或有差过也。尝叹礼教坏废。以为古礼之三百三千。仪文器数。虽若繁缛。而曲折细微之间。恻怛恳至。自有殷勤笃厚之意贯彻流通。非若后人之蓦直简径。不足以发人意思。三代之礼。虽不行于今世。而考究制度。自庙社军嘉。以至冠婚丧祭。经纬错综。尽其节目。其久隳而不可行者。亦识其名义。行之而有俗失者。援古而證之。始东岩先生编辑常变通考。先生更为考校刊行而公诸世。知者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3H 页
为东方礼家之集成云。平生一意谦挹。不自标榜。常曰反求诸己。是吾四字符。扁居室曰反求庵。又以定名斋。学者称为定斋先生。暮年生徒坌集。辟书室以容之。又于雷岩江上。筑小亭为栖息地。扁以晚愚。先生示惫。沈淹累朔。不作呻呓语。不见皱苦色。痛㞃则敛手整衾。若就熟睡。诊候者欲验其精力则随问尽酬。宾客满外室。使人致不能尽见之意。观化之夕。了了如平日。斯可见其定力矣。于乎。古之体道成德之君子。余未之及见。则未知阃域之如何为浅深。地分之如何为高下。而以古准今。其不可意度而论量矣。然觉有先后而道无今古。以前贤之所称述而拟之于今所及见。则德容之冲粹。宛是一般样子。义理之精熟。宛是一般话法。由百等百。莫之或违。则先生造诣之高充养之深。虽非私意之所测度。而抑岂无耳目之所信及者乎。吾岭中自先正先师启牖之后。门路已开而不迷。蹊径已明而不歧。经旨之疑难者尽释。礼文之争讼者合一。先生直循此而由之耳。岂求多乎哉。然而据博而提要。因略而致详。则亦可谓尽忠于前贤而垂惠于来世矣。后之欲学是道者。不必慕古人高明宏达之识。而必如先生之沉潜玩绎。次第穷格而后。可以有知矣。不必思古人英迈发越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3L 页
资。而必如先生之悫实践履。分寸跻攀而后。可以有造矣。其所以知而行之。即心法是已。晚生承学。虽未及亲觌仪范。面承旨诀。而传心之妙。有在于言语文字之间。其或有传其象法而继而兴起者矣。琏夏出入门屏。猥蒙接引。所以指诱而教告之者至矣。不能承受其一二而老且及之。妄欲追述见闻。为服习体行之资。而陋识冗词无以形容其盛美。多是彊立辞说。而细德疏行亦不敢尽记焉。
外王考成均生员李府君遗事
府君讳大淳字尚初。真城之李。至退陶先生而大启后业。簪组相袭。高祖讳梁 赠吏议。以弟县监讳集之子守洪为嗣 赠吏参。祖讳世述阴城县监寿同枢。考讳龟锡以荫历典灵山,新宁二县。妣淑人丰山柳氏参奉圣曾女。西厓文忠公六世孙也。淑人宣城李氏士人某之女。公兄弟三人。伯氏公及公为柳氏出。公以 英庙丙戌生。幼资禀靓雅。颖慧出人。四岁先夫人见背。鞠于祖母柳氏。兄弟以失恃伶仃。相爱笃至。尝共游水边。伯氏公溺水沾衣。适知县公使人急召。惧不敢入。公换著沾衣而入。至被挞不自辨。后同枢公知其实。谓知县公曰汝有孝友儿。既冠自咸安聘乡赴晋阳夏课见捷。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4H 页
乡士以摈攻起闹。试官招诸生谕之曰李某以先正后孙。同参榜眼。于诸生不亦有光乎。公入告试院曰生即礼安人而适时过此。随分呈券。不欲以一得见攻于众口。遂觅券而出。诸试责诸生曰年少儒生。处事如此。若辈能无愧乎。每应试必助从兄清塘公纳券而不自先。先府君在灵邑。与从兄俱参夏课。赴覆试。监司使幕裨探字号。盖以管下子弟属意也。公只写从兄试券而出。清塘公强使呈券终不听。丁卯丁知县公忧。既终制。遂无意进取。而母夫人每劝赴。丙子始中司马。累拟荫籍而竟不沾一命。知旧皆慨惜而公不以为意也。慈闱已享大耋。而公不乐远游。杜门谢迹迨二十馀年。以甲辰二月一日考终。寿七十九。呜呼。公抱具未施。名绩不飏。若使有所猷为于一世则未知展布之果何如。而其实行孚于家。雅望尊于乡。行己而无玷污。处事而无疵颣。虽伦之于古之躬行君子。实无愧焉。雅性恬洁。制义高介。于势利纷华尤泊如也。少日方门阑鼎赫。福履隆厚。而恒以谦挹自持。恂恂然以敦行义尚文学。为立身之方。中晚以后。家甚艰匮。殆有人不可堪者。而居穷处约。所操愈确。未尝以家事经心。有若疏阔事物。而同堂之内。分忧共戚。抚孤恤寡。措划又纤悉也。席累世之荫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4L 页
负一时之望。众方以名涂推毂。而敛约自守。以近名为戒。弱冠赴省围。族祖积城公方差备试院。不一言及科事。积城公拊背曰若翁有儿矣。洛中一卿宰有世好尝交厚。及其通显。一不参寻。其人颇致恨意。盖疑其高亢而实不知以退拙为家计也。持论和平。处事精详。矫激之语。忿厉之气。不形于言貌。或有言人过失则特举其人之长处曰斯人也有是事。平生不言货利。尝随亲在两邑。或虑以私故累官政。人或有所求。以己之所得于聘家者应之。不令大人公知之也。少时与长公赴试。有同舍生瞰其无人。潜开行簏。长公知其状。谓公曰某也有不直事。簏中物无或见失否。公曰亲交例有此戏。何必诃责。长公笑曰此吾不及处也。以孝友敦睦为家政。丧祭遵礼无憾。以不记慈颜为至恸。事李夫人色养甚至。晨昏之节。不以己衰而少懈。庋阁之供。不以艰乏而或绝。白首欢戏。若婴儿焉。丁忧时年已六十八。馈奠不令子侄代之。哀慕如一日。伯氏公遘疠。公以大耋。亲自救护。释危后始出避。犹日三至门外。候其气息。及猝剧闻而直入。子侄泣止而不听曰吾平时一日不见便郁陶。今数旬矣。况此世声容。更无可觌之日乎。及不讳。终年孔怀不已。长胤承先嗣早世而嗣子尚幼。公以权奉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5H 页
祢庙。祝号久阙为深戚。及临终累言而伤恫也。是年五月。奉窆于英阳南面必大山子坐之原。配密阳朴氏。判敦宁震英后通德郎尚益女。壸范克备。与公同处五十年。无违忤意。生长饶富。及归于公。又当门户盛衍。而常巽慎自持。中年以后。备尝困苦而无咨嗟语。教女有式。朝旰或不继则使女儿辈不出门庭。诵习歌词女训等书。和意油油也。五女服教戒。俱以闺行见称。先公九年卒于乙未十二月初五日。寿七十一。有二男五女。男长汇震为兄嗣。次汇寅护军。女长适我先君权氏讳载纶。次金乐崇,李在寅,洪焕日,张奎穆。汇震无子。以晚滢嗣。今正言。女洪思建,李牧九,金履轼。汇寅三男。长晚升今参奉。次即晚滢。次晚昌。婿李相久,孙振羽。权有三男承夏生员,德夏,琏夏。金有四男三女。男辉洛,辉浚,辉澍,辉湜。婿金钟永,黄斗镇,全▣▣。李有三男二女。男能和,能嵩,能▣。婿李▣在,金▣▣。洪有二男三女。男起兑,起哲。婿李晚璜,金亿铢,李启鲁今承旨。张嗣男永翰。一女李在圭正字。晚升男中哲女幼。晚滢男幼。女柳驲佑。晚昌男幼。女金东奎。于乎。公以华猷雅识。终老林泉。而其至行懿范。皆子孙之所窃视而深识者。惟我先人早赘公门。有冰清玉润之称。气味言议。滢然相孚。而卒乃枯癯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5L 页
穷巷。若一辙相寻。此不肖之重有所恸恨也。今内舅氏惧夫寝远而寝泯。以余兄弟在诸孙中年最长承事久。录其大槩。俾述其见闻。遂不揆荒拙。略加序次。或可以闻于立言之君子。以慰我后人追慕之至意否。
成均生员醉竹权公遗事
公讳思浃字士善。醉竹其自号也。安东之权。始于高丽太师幸。二十世而至忠定公冲斋先生。始居于府北酉谷里。盛德大业。启裕后昆。次子龙宫县监讳东美。又分居于卯谷里。传子义兴县监讳采。世以风猷德望相传。三世而至讳斗翼治居第。扁以瑞雪堂。是为公曾祖。祖讳莞。考讳正模 赠司仆正。文学标望重于乡。妣星山吕氏。公以 英庙癸酉生。幼肌骨明滢。聪悟绝人。甫缀字。出语奇警。门族长老皆爱赏。以门户期之。十岁时从叔父平庵公以 东宫侍讲。当壬午事变而归。杜门掩抑。公亲见其事。既长犹语及隐痛。追述行录以传后。早学时文。与族叔磻溪公正实同业。磻溪是先进称巨手而自以为警敏不及也。连捷乡解。声闻藉甚。癸卯中春秋两试升司马。年三十一。泮游数岁而倦归。时伯兄早殁。公代摄宗事。从子心度积岁沉病。公久费忧焦。药饵调护。每斥己土以当之。时族中长德如弦窝公,信天翁,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6H 页
酉阳公。皆以老成宿望。凡事务措办。论议听断。文字商确。必倚公以裁处。壬子夏岭儒以某年义理。发疏吁之行。自三溪先倡。公入院共治。资发诸儒。皆须公欲偕行。公辞以病。实避名也。公既衰迈。屏去俗念。每词苑攻艺。诗社雅集。必待公而主席。或邀佳宾胜友。逍遥于岩泉亭馆之间。以酣咏为乐。丁丑以府功曹入乡序堂。知府尹侯鲁东儒者也。邀一乡卿士。设乡饮酒礼。以公为主管。为歌诗以志之。金尚书相休以道伯巡到岩亭。见公风仪峻宕。谈论英畅。语人曰吾于南州。见此好人物。而竟埋没草野。乡曲果非士夫所可居。公终不以穷通累怀。爱好人伦。无间远迩。与金葛川熙周,李新野仁行,金文泉熙绍,李广濑野淳有深契。每有儒林事可否。必与之商确也。文峰先生遗文散佚无裒辑。一县长老推公及金白山熙奋任其责。公积年搜集。刊行以传世。少时好游赏。西踰大岭。穷四郡山水之胜。东临大海。彷徨于玉山兄江之上。南入商山。所至皆与贤俊交游。唱酬之什连篇也。及其衰暮濩落。以探讨坟典。教授村秀为送老计。恳恳说与后辈者。皆先业追述之端。门户不振之忧也。中年次子才俊者以殇夭。晚年又哭长子。穷悴无聊。而任命安分。壬辰春年八十。感微疾转剧。门子侄问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6L 页
以后事。公曰吾岂以此疾终耶。言讫就席。恬然而化。葬于苏野先茔之侧。公配冶城宋氏。持宪儒式之孙桦之女。次配咸昌金氏。有一子一女。男韦度。女适柳致应。韦度一男载辙。柳男冕镇,纲镇,纪镇。女适黄在九。载辙三男准夏,晠夏,庠夏。公之殁将六十年。宗族后生之逮事公晚岁者。惟余孑然在世。公之伯房嗣孙上舍相德收拾诗文。授余请订讹。且曰先故日远。无以證向。愿录其一二以遗后人。余亦不及中晚以前。无以详谛。略叙平日所睹闻。为影响之资云尔。
族叔西圃公遗事
族叔西圃翁歾之既三年。嗣子行夏谂诸琏夏曰先君子蓄文蕴行。不显于世。穷而无求于人。行夏瞿夫影响之愈昧。欲以其稔诸耳目者。以遗我后人。兄其图之。琏夏学于公。日月不为不久。所得于言行之间。皆公之粗浅耳。惟谦挹而不自居。不欲以示人者。何敢述焉。然与其见闻可记者而并底泯没。则是二三子之责。又何敢辞。公讳载声字声远。晚年改声以成。永嘉之权。祖于太师幸。其后至忠定公冲斋先生。以盛德大业。为百世师。历郡守讳东辅,军资正讳来, 赠执义讳尚忠,参奉讳霂,处士大拙子讳斗应。生讳葎。是为公高祖。曾祖讳正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7H 页
礼。祖讳思温。考讳象度并不仕。以文学厚德传其家。妣义城金氏。持平履常之女。公以 健陵戊戌六月十二日生。幼端温沉静。与群儿游。无妄言戏动。孩提时尝游嬉中堂。至堂尽处。即竦然而返。大人公性严。教导有方。公自受书。静坐一室。专意劬思。虽宾朋满堂哄喧而不省也。早岁学时文于叔祖巷南公。公老于文学。于后生少许可。而见公文必曰门户之望在是。既长从族大父信天公学。受朱子书,心经近思录等书。闻古人穷理为己之方。而以亲命在于显扬。从事公车殆三十年矣。疑论赋策皆劲亮剀切。华实兼备。至于四书笺注诸家同异之辨。会通领略。诵如己言。在场屋辨说题义。宿儒莫或先焉。弱冠捷乡解。时主试能文学。以曾传发问。条件甚多。举场多莫晓。而公逐条供对。节节中窾。识者曰不徒文辞炜然。义理要领不外是矣。尝赴会试。有监察官闻公名欲媒之。请见者累而公终不往。凡四举乡而竟屈于礼部。亲旧为公嗟惜。而公不以为意。既累举不中则无宁养拙读书。守吾本分。自是穷居养老。家计不给而未尝苟取以为养。大人公年高失视。转侧须人。而内无应门之童。公年且满六十。朝夕不离侧。枕膳之节。厕牏之事。无不亲执。凡可以娱亲意者。有若婴儿焉。甲申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7L 页
丁内艰。辛卯丁处士公忧。公已向衰而犹循礼如制。制毕益无意世事。讨书穷理之工。到老弥笃。每日早起盥洗。展拜家庙。整几案置笔研。劄格言要训以备警省。夜必阖眸端坐。诵平日所读文。或一二卷。虽三数十年。无遗忘焉。尤深于易究索精微。以为春秋圣人大经而句法简严。体例难悉。作长篇诗百馀韵。以叙其一统。至于周官,戴记,毛传,蔡传,四子之注。皆精解博證。下逮濂洛诸书。韩欧大家之文。诵习纵横。沛然无滞。盖其得之深而发之者博也。晚筑屋于酉山之西。自号曰西圃。扁其室曰慎庵。门子弟请学者甚众。而倾心开导。有长进之望。则喜形于色。虽才地驽塞者。且教之不倦。尝谓学者曰才不患不逮。患志不逮。古人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鬼神将通之。真格言也。子侄或言人过失则必正色诃责曰言人长处犹不暇。奚暇言人短乎。尝抄取朱子读书法数十条。著为学令。示学者曰此可为日用节度。遵而行之。庶有进也。虽于经旨文义素熟讲者。人或质问则曰吾亦疑之。或请益则谢曰如我场屋一老退不足言。愿贤者判得内外轻重之分。常曰近思录是吾家传授之书。而挽近以来。家学失传。束阁已久。每欲携冠童入石泉精舍。讲讨旨义。岁为常规。未几公遽病不能矣。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8H 页
戊戌五月日。猝患风痹。犹栉洗如前。疾转剧。命儿整书册。有持衰来候者。命侍者加衣整冠曰虽病岂可以亵貌见丧人。进行夏告之曰人之患。在无实有名。汝则无或为此。以六月八日终。寿六十一。用其年八月二十二日。奉窆于月浦洞午向之原。从先兆也。公绩学种文。从事公车。其所自期与人之属望。决不如是寥寥。而卒落托不偶。终老林壑。是命数耶世道耶。然公之穷通解曰天使余为蓬。不可以为松。天使余为猪。不可以为龙。世之谭天者只知有气数之命。而不知有一定之理。以理而言则穷通之分。不在于身之贵贱而在于心之善恶。此乃公自述。而其不累于穷通可知已。素性安徐而每加审慎之工。言语消详而必守简默之戒。群居接人。乐易和顺。未尝有忿戾急遽之色。不但一生言行无点污。至于身体发肤。亦无毁伤。全以归之。殆庶几焉。斯可为后生模范。而虽伦之以古之乐天知命之君子。不为过矣。及其殁也。远近人知不知皆曰四十年固穷读书。六十年不失赤子心。可见舆诵之所同也。公前配宣城金氏。生一女适生员金基铢。后配奉化琴氏。生五女适裴善源,金重观,李晚渊,成钟禹。一未笄。行夏以过房入。有二男一女。男长重渊馀幼。公之懿言纯行。诚有不可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8L 页
泯没者。则世之阐幽之君子。必有任其责者矣。行夏与裴君方从游大方之门。将以请其言。相与掇拾一二。以备采择。而不敢一毫溢辞。以体公戒夸抑矜之志云尔。
先考府君行录
呜乎。小子十二岁为府君嗣。府君年六十三岁。是岁冬先妣见背。先君鳏独畸老。奉侍无人。犹以小子学业未就而所居僻左。使之因留本庭授课。复筑室于岩西而移居焉。越三年丁亥。冠而娶。始挈置于家。后二年己丑府君下世。小子之侍左右才数岁。稚昧不省事。且不及府君中晚以前。平日事行。无以详谛。府君魁颜巨姿。体干丰伟。器局峻整。时一门多耆硕。而岩泉之会。杰然当座。望之者皆以为非叔季人物。族祖醉竹翁及先行父老或年长一甲。府君执尊少礼惟谨。醉竹翁强之曰今既同老。何拘拘若是。府君辞曰不可使少辈视之而坏家风也。凡一门巨细事。一一措处。头绪整敕。诸族皆听其指使。无敢自专也。严于劝课。每晓起扶杖行邻里。若门闾尚闭而年少无读书声。必随户警责。虽童仆辈不早起执役则每严诃。故一村无晏起者。夜或早寝则亦如之。爱小子而笃于课业。中夜张灯读书。则府君亦整坐阖眸。诵论孟一两篇曰吾早孤当家。既失学而少时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9H 页
所读。多至今成诵焉。诫小子曰吾亡儿才鲁而被吾策励。二十后连中乡解。二十七成进士。文学已精鍊。墨妙初亦钝滞而无一日放笔时。故亦楷劲可观。吾期其有成而竟短命。汝稍有才。勿以是自懈也。凡人百病。懒證最恶。须自勉可也。于门族及知旧年少。皆告之以此。少时以干局称综理甚密。先祖荷塘府君遗集五世尚在巾衍。宗父寝郎公划若干资。使之拮据有成。府君积年句管。以底剞劂。若文峰,梅轩,杜谷遗编。皆勤干锓布。宗堂移建及先亭修理。靡不致力。三溪书院每有事。皆曰非此人不能堪著。为任司凡九次。忧院力凋弊。金卧隐令公解成川龟。始归贷钱五百缗。数年还其本而取其赢成巨藏。以备缓急之用。今谓之讲学所。勤于稼穑曰士之处家。惟耕与读而已。家计不甚丰裕。而资用阔大。奉接之节。赒救之方。虽富厚不能及。中年以后。连遭惨毒。穷独悽苦。有非人理可堪。亦既衰暮。而犹勤励不倦曰凡人处一家一门。自有一日职。吾虽无寄世况。岂可自废不思所以传家之道乎。每寻常语小子者。皆前辈力学之方及家先故事。以成立难覆坠易。申申告诫焉。禀赋完厚。气力强确。皆以寿考称之。而晚遘风火之祟。沉淹半岁。以十一月二十六日弃世。奉窆于大斋洞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79L 页
坐原。迁先妣葬而合祔。权氏族藏也。新野李公挽曰疏通器局宜盘错。笃厚风流尚典型。松西姜公挽曰冲襟恢町域。浮议镇峥嵘。醉竹翁挽曰肯构先庐惟有尔。维持门议更何人。诸君子挽祭文。略可以證向其彷佛矣。权氏自忠定公五世而有荷塘先生。有次子系于仲父处士公。望誉蔚然而早世。号谦窝。其后四世皆不禄不年。曾祖讳正臣。祖讳思敬。考讳同度。妣醴泉权氏草涧文海之后处士堩之女。府君讳载德字汝厚。生 英庙壬午。先妣义城金氏。观察使八吾轩先生之玄孙县监景澈之孙生员甲东之女。掌令骊州李公潍之孙处士稽之外孙。与府君同年生。性质和柔婉转。小子自未入系时。往来亲昵。已属孺人晚岁。而窃覸其色容辞气之间。安详慈惠。虽婢奚不以诟怒加之。爱族中儿少若己子。中年以后。累遭逆戚。长子入为忠定公胄孙而早世。子妇李氏以节殉。次子又将冠而夭。能忍疚宽怀。一以传家为望。及小子为嗣。庶可为晚暮寄况而遽违世。先妣寿六十三。府君六十八岁。小子早痛煢恤。仅持门户。而于继序奉先之节。遗恨无已。自童丱时。勉以科业。而缘病废举。晚籍遗荫。以缮工监役。升资为敦宁府都正。早哭一子宇渊。孤穷抱怀。有两孙相耆,相耇。以祖为父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0H 页
而后属且不繁。恤恤焉惟荒坠先业是惧。先兄之承大宗者又无嗣。以大渊为系。有子相稷,相禹,相镐。府君有二女。长适李相洛。有二子胄荣,达荣。四女适金镇浩进士,柳星镇,权启鲁,赵彦泓。次适李哲秀。有三子庭稷,庭禹,庭卨。一女适金乐▣。琏夏有四女适李命镐,李炳龙,黄范铉,李寿松。其后各有子女而不尽录。琏夏年且衰耋。馀日无几。不可使子孙不知先故。略记大槩。付之家牒。
本生先考府君遗事
府君讳载纶字圣能。安东之权。自丽太师幸始受姓。至我朝 中仁之世。贰相忠定公以道德风节。为社稷臣为百世师。其后累世不大显。而以儒术传家。曾祖讳正国。祖讳思兼。考讳文度司谏院正言。清修恬退。无进取意。故仕不达。妣宣城金氏处士眉锡之女。芦洲兑一之曾孙。继妣昌宁成氏丹邱处士泌之女。溪西先生以性之五世孙。是生府君。仲父处士公讳百度。前配上洛金氏司谏院正言苟斋先生宗敬之女。后配海州郑氏县监达新之女无子。府君出为后。府君以 健陵乙巳六月二十五日生。卒于 宪庙甲辰十一月二十四日。享年六十。府君生而气质清粹。性度宽仁。自幼时。与物无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0L 页
竞。随群儿嬉戏。有争閧者。以开诱解纷为主。甫就学文理夙畅。不烦教督。于 国朝故典。儒先事实尤留心焉。弱冠时已俨然若老成。持论制行。见重于乡党宗族。故先进长老不以年少视之。凡有可否。必咨议而决焉。侪友皆畏敬。远近士无不愿交焉。读书缀辞。不以颖捷为能。而心地通明。眼目夙透。每有制作。必先取古人可意文字。浪读数过然后。操笔起草。不要合于作者轨范。而平易委曲。自有典则。书札应酬。情恳意到。词律虽非素好而有时对景吟哦。韵致清远。一自情性流出。早岁尝有意于儒门事业。而嫌于标榜。常以常调自处。然姿地温雅。识趣高远。一切无流俗气。中晚以后。以玩愒无成为恨。每言吾外庭若川沙,苟斋诸先生。同室博约。讲劘旨诀。吾庶可以执经问业而恨未及焉。经旨辨解不以新奇自得为高。而只从大义归宿处领略便了。然旁引博推。自然当理。后生时尹侯鲁东宰本府。行乡饮礼。因讲中庸。见府君举止安重。辩对该洽。亟称赏。以他日大成许焉。功令文字。以顺理为主。不求尽合于时人蹊径。每入场屋。必思退人一步。有来问题义者。从容晓释。及榜出则必推族中年长者曰某兄得捷。馀辈安望尽得。一举于乡而不利。及诸子有知。不复应举。尝语诸子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1H 页
人家子弟。固当自力于举业。然亦笃实用工。以尽己分。勿以时俗诡遇为效。中年以后。绝意当世。惟以教育村秀为事。门子弟请业者相继。而随其钝敏。洞晓乃已。当朝课受。进食恒不以时。如是者三数十年。好谈故事而亦不抉索隐诡。遇素心人。昼夜论讨。乐而忘食。有古人嘉言善行处则必招子弟拈示。令读之于前。受学者于课读之外。得之言论者为多。凡有儒林事端。必审义理当否而以诡随为耻。必务论议和平而以矫激为虑。有不合者。陈说是非。拳拳开导。故人乐闻而厌服。当士论分裂之日。裁以事理。守正不挠。道渊书院有异趣者作变于祠庙。士林争之营邑而不得致法。有欲为使气击搏者。府君贻书戒之曰士之用法。口诛可也。笔诛可也。今以邹鲁之乡而作燕代任侠之气可乎。一时前辈咸加推重。新野李公每遇府君。必欣然倾洽曰恨不与此子朝夕同处。以听雅论。白山金公熙奋尝曰人必观其貌而其中可知。如某岂非君子人耶。寝郎柳公鼎文赠诗有一条清冰之语。府君笑曰此思庵之所以见许于退陶者。吾侪不其过乎。先辈之有学问气节者。各以其事旷慕。并世而有德义闻望者。虽不相见。诚心爱之。闻人一善行则若己有之。虽相知之间。所行鄙悖则深致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1L 页
悯惜而亦不以辞色加焉。常曰乐善则如不及。疾恶则不为已甚。此亦处世之义。交际之间。久而不狎。淡而愈深。待人接物。一出悃愊。辞令则山野本色而不骇于时人之耳。儒雅口气而亦合于俚俗之听。萧然败褐。长跪娓娓而听之者不厌。此所以人无贤不肖皆爱之。而远近疏戚之间。无终始不保旧谊者也。处家而恩义并行。融和之气。自孚于内外。诟怒之声。不及于上下。箪瓢屡空而怡然不以为意。中晚以后。穷苦转甚。丧难忧戚。殆不可堪。每遇横拂之事。则必招诸子。讨论书籍。有以忘忧焉。常以迟暮无成。不副先人期望之意。为终身之恨。事处士府君。恨奉养不能尽情。终天之后。常怀遗憾。每入先人所居之室。必置茶竹于户外。上堂警咳而入。入必唏然而坐。如是者有年。外王考丹邱公无嗣。从孙奉祀事。每遇忌辰。必往参。至老不废。丹邱公墓所有窃埋者乃关西流寓人而以悍戾闻。府君往见之。危悖可怕。语半日。忽起坐而谢曰鄙人言不知裁。而公一言无差误。吾曾不识公矣。竟掘去。诚意之感人如此。门族之间。不形物我。吉凶忧乐。若己当之。有过失则略加警责。使之省悟而自改。尤以趋时艳俗为戒曰若辈一有此念。累及先范大矣。常曰伦理不笃而能保家者未之有也。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2H 页
以故终府君之世无异辞焉。及其世念休歇。为林壑终老之计。则与族老诸伴。日会先榭。为天伦至乐而不知世间荣辱得丧之为何事。然忧时悯俗之意。自发于言语。遇可意宾朋。传觞命韵。豪爽疏宕之气。顿挫已尽。而萧然有山泽枯癯之态。少时以弦名斋。以寓古人佩弦之意。晚后有文雅故人赠以疏轩。府君笑而受之。岁甲辰士林有为先贤伸理之举。往观龙宫公会。舆疾而还。转成沉㞃。数朔弥留之中。诊问相续。而一一酬应。公私论议。一一卞谕。先陇有树石之役。而口呼告文。宗中有刊谱之论而力疾草通谕文。疾已革。语诸子曰汝辈无以为丧。惟俭约为也。考终于季子琏夏外寝。诸孤等以翌年三月日。奉窆于乃城县北隐凤壬坐之原。从先兆也。配真城李氏生员大淳之女。温溪先生之后。明淑静一。习女史典训。有士君子行识。生三男长承夏次德夏次琏夏。承夏有二男一女。男福渊馀幼。琏夏有一男宇渊。女四长适李命镐馀幼。孤等风树馀生。抱痛含恤。既不能立扬而显亲。又不能承绍遗业。使平日志事泯而不章则不肖之恨又无穷焉。窃念府君韦布终世。声绩不著。人孰有知者。古来草野之士。含光蕴美。无嵬名大节之可纪。而世之发潜阐幽之君子。犹且惓惓焉。诚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2L 页
世道不行。贤士隐闭。悲其志之泯泯无称也。府君谦约自守之意。以人之衒耀夸示为深戒。则何敢为溢辞以为增饰先美之道哉。若其温厚和平之德。清疏雅洁之操。慈良乐易之姿。宽旷坦夷之性。行己无玷污。处物无訾议。是乡党之所共称。世有知心之君子。若惠之以一言。则诚人子之至愿。而使吾后人有以知祖先言行之懿。于乎昊天罔极。
本生先妣李氏行录
恭人李氏。籍真城。温溪先生讳瀣之世。世传簪缨。高祖讳守弘 赠吏曹参判。曾祖讳世述阴城县监。祖讳龟锡新宁县监。考讳大淳成均生员。以文学雅望重于世。终老丘园。识者恨之。妣密阳朴氏判敦宁震英后通德郎尚益之女。恭人生于 正庙甲辰。姿性明悟。甚为知县公所钟爱。自幼惯习典训。谚书之外。教以文字。如古今女训及陶山歌曲赐祭文。一闻辄解皆成诵。时同堂兄弟姊妹甚盛。而其才敏自以为不及。十八归于我先君。先君以伯父正言府君次子。系于仲父通德郎府君。恭人入门。两尊姑皆不在。惟尊舅兄弟在堂。事伯姒李氏如事姑。每事不敢自专。必咨禀而行。宗党繁衍。门户阔大。我祖考御家以和睦。恭人一意承顺。处周亲无间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3H 页
言。一门内外。皆一辞称其贤哲。家计不赡。而纚纚有条。理机杼缝纴俱精敏。诸妇之以女工称者皆莫能及。先君笃好书史。阔于俗务。清疏恬淡。略无营为。宾客多参寻。而饤饾之奉无匮乏焉。闺门之内。或以雅谑资笑而无媟慢语。有时引士夫家嘉言懿范及俗语之可儆省者相与告语。一室之内。和气常融如也。先君早事举业而竟无成。不以得失累怀。恭人每语诸子曰若爷初入甥馆。以学艺藉甚。皆曰此子必大做。而终不成一名。汝辈须自勉以卒其志也。家益旁落。朝晡或不给而常晏如。未尝苟求于人。长侄承大家裕业。以周穷恤匮为义。而恭人或有时空乏。亦不使闻知也。于一家妇女。无一语忤意。虽里巷妪媪。未尝以恚言加之。故皆称其心德焉。甚爱诸子而教之必以义方。或与群儿争斗则必警责曰汝宁负于人。毋以胜人为心也。自在怀抱时。必以古事嘉训及前人歌曲提教。而最爱诵退陶乐贫歌。诸子皆习闻而惯识之。一门童稚受业于先君者甚多。每相与嬉游。喧聒日夕。恭人皆笑而受之。故村蒙视以为归焉。不肖辈之粗解文字者。不惟先君诲诱之勤。而得于慈教者亦多。伯兄尝赴举。语诸内曰俗谈一日布可以捷科。恭人笑曰苟利汝科事。吾岂惮一日勤。姑妇并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3L 页
力。晨而去核。夜而裁衣。其敏妙类此。深以立扬为望曰吾早年有娠。梦三莲秀室中。终有三男。果能符此异兆否。门内诸妇或艳贺曰贫固士之常。而贤夫妇在堂。诸子才且良而又得嘉耦。福美如是足矣。恭人不乐闻曰人之以福称者。鲜有克终誉者。吾为是惧耳。甲午举家遘疠。诸妇皆染痛。恭人晨夜疗救。以济其死。终又继染益沉㞃。语伯儿曰吾救得一室八九命。死有何憾。汝妻甚哲。相与善持家室。以十二月十四日弃不肖。享年五十一。时伯儿承夏年二十八。仲儿德夏二十五。季儿琏夏二十二。迂愚不能干母之蛊。惟仰赖怙恃。而遽抱终天之痛。后十一年甲辰。先君下世。仲才调志操最良而以病废沉痼半生而歾。伯晚而成进士。竟沉沦以老。季沾一命。荫升都正。恤恤度岁。俱踰七望八。而各困贫病。子孙不繁。而俱载先府君遗事中。伯之长子福渊。季之子宇渊皆早歾。伯之次子祺渊为仲之后。福渊有子相翰。宇渊有子相耆,相耇。祺渊有子相翊。伯之女适李晚焘今承旨而有子中业。季之女四。适人者有子。李善求,仁求,贤求。李寿洛,黄永老。季女无儿而寡。于乎。小子奉违慈颜已五十年所。髦及而死期无日。抱憾于事死事亡之间者。有没身之戚。追惟音容。慈惠婉静之德。端详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4H 页
和柔之姿。可为闺閤仪范。而诸孙耳目无逮及者。况妇孺之入门。何由而闻知也。玆述一二。以遗来嗣。恭人之墓。先君窆于奉化多岘巳坐原。诸孤每营移奉。为夙宵忧而未克就。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传
  
雾隐翁传
凤城西德皋里。有古隐君子任雾隐先生者。殁世已百馀年。先民之沉晦不章多矣。孔子称逸民而不见经传者数人。太史公叹岩穴之士湮没无称。士之抱道守贞而名不表于后世者诚可悲也。公名碻字鲁攸。任氏本出中州绍兴府之慈溪里。高丽时有御史大夫澍。陪元公主来嫔于东国。遂居丰川。其后因以为贯。至宣务郎泰臣。随妇家南徙。即公之曾祖。祖讳先。考讳之道生员。妣尹氏直长东贤女。公生以万历甲寅。崇祯壬午成进士。业明经兼治词策。三捷别解而竟不阐。游太学。言论挺挺。有抗疏叫 阍事。门生哭公之词曰排云阊阖曾扶正。又曰关西推伯起。太学服何蕃。其必有昌言直节耸动一世。而今不省为何事也。及其时不我与。屏迹深藏。就德皋先陇下。结数椽屋。左右图书。耽饫道真。门生受业者常三十馀人。诱掖奖励。不厌不倦。与裴榆岩幼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4L 页
章相友善。榆岩是崇祯后遗逸。岂以时世所值之同而声气相感欤。卒于我 明陵丁卯。春秋七十四。临殁遗戒示门生。皆勉学之言。而且以后事属托也。子世海早殁无育。世遂绝。凤城人尚其义。享之龟山社。以 邦禁见撤。门徒后人岁供墓奠。公不言躬行。不以文辞示人。今有门生记事。凤城邑志。亦可为證向矣。冰玉之姿。松柏之性。天质之美也。菽粟经传。潜心研究。积学之工也。率礼蹈矩。不越绳尺。律己之严也。安分守静。绝意外慕。固穷之节也。横经问业。随才施教。方之于古。若王河汾,许金华即其人矣乎。余皆述之前闻。真可谓旷世高士矣。
赞曰隐之道亦不一。先圣于接舆,沮溺,丈人则叹其果于忘世。至若中伦中虑之士则许之矣。余观先生初志。岂欲一于隐哉。古之人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先生之心。亦若是焉。其教授后学。及人成物之意。岂可与避寰绝物者。同日而语哉。虽然晚暮嘉遁。以枕山栖谷。耕云钓月为乐。则其心已确然矣。虽使之闻招隐一操。必不移其情矣。
水北翁传
水北翁姓金名漤字景清。安东人。高丽太师宣平之后。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5H 页
中世有参奉庆鸾。师事金惟一斋。隐居求志。授官不起。就所居佳野卧龙山下。构堂以栖息。扁曰乐天。公其孙也。公以大明万历辛丑生。自幼姿性质厚无矫饰。既长折节读书。不欲寻时好应举业。于名利泊如也。当崇祯丙子。北兵东抢。公自以草野匹夫。不能效敌忾。愤懑无已。及闻南汉媾和。奋笔草疏。首言大义而继以自强雪耻之说。旋以出位为戒。即毁之。遂举家入太白山下春阳县。移构乐天堂以居之。时京洛世家有洪公宇定,郑公瀁,姜公恰,洪公锡,沈公长世。秉义高蹈。避地南下。知公有隐节。遂馆之为贤主。每春秋令节。相携游遨于山岨水曲之间。脍鳞煮雉。摘薇采菊。酣咏以为乐。窅然不闻人世事。今所称候仙窟俟德岩。皆其游息之所也。逊愚洪公以水北閒人称公。而以山南劝农自号焉。及甲申以后。神州覆没。公愈欲入深。置山庄于岩谷邃处。晚年喜读春秋。庭植大明红数本以寓志。㗳窝南公哭公诗曰丌史堆尘掩。坛花泣露悲者是也。以耋跻嘉义而一依布褐。不服大夫容饰。其意虽若任真率。而实以官教书清年号也。公有家训八条。子孙遵之。皆以儒雅质行世其家。
赞曰余闻诸野史氏。国家丙丁之变极矣。或抗疏朝端。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5L 页
或委命战垒。而皆蒙显褒昭史乘。固已炳朗矣。至若草野遗佚之士。怀悲愤抱苦节。或入山或蹈海。隐忍逃世而湮没而无称者。亦往往也。悲夫。水北翁其志苦其迹隐。沉沦于峡洞农亩之间。而秉义诸贤之取友有以也。嘻乎其无以登闻于朝。而间有数君子述其志。可以表水北翁之阡矣。虽然于水北翁何与焉。余故列之以补太白山史云。
忠烈列传
    余尝读古史。至节臣贞妇之迹。辄拊卷歔欷。盖彝性所感。无千古之殊。其幸而传之者。一寓于前人之记述。而闾巷草莽之间。湮没者又何限。余阅世变五十年。方域无事。士君子无效节之地。间值小警而有一二致命者。至若穷阎深谷之中。札瘥凶荒患难疑诬之端非常。而以烈殉者。多妇孺焉。余窃悲之。玆记乡里所闻。以备传述。亦可以观民教焉。
郑蓍字德圆。西原人。世居岭之星州。寒冈文穆公之后也。以武出身。 纯庙壬申守嘉山郡。莅任一年。关西寇警猝发。土贼李希在,洪景来,禹君则等啸聚数万。传檄诸郡。德圆略募卒徒。为守御备。腊月二十一日。贼迫城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6H 页
下。势若风雨。守徒皆駴散。时德圆父与弟在官舍。三人登楼射贼不能敌。俱就缚。贼魁手长剑问曰老人谁也。少年谁也。德圆曰吾亲与吾弟也。贼曰速降父子可得全。否者有此剑在。德圆曰为国守臣。惟死以报。贼斫其弟。复厉声曰次及尔父。将若何。其父呼儿名曰曾悦。汝顾念我耶。忠孝不可两全。无以吾故反尔舌也。遂不屈而三人同死。有一奴亦殉之。官婢红莲抱尸而哭。诉贼将曰吾官家为国而死。今之王蠋也。恨无乐毅耳。贼悦具棺敛其尸。诱莲从己。莲怒骂而死于其傍。事闻 赠郑公爵秋官卿 谥忠壮。时有宣川防御使金益淳者世臣也。被贼胁遂降。
有人言德圆少时游晋州。为文祭论介祠。论介者晋州妓也。当癸巳倭兵之陷城也。城中男女七万馀人俱死锋刃。倭酋悦介。与之狎。介具旨酒。与酋共往菁川江上。坐层厓。极其欢饮。既酣遂抱酋投江而死。州人至今祀之。其义烈能使德圆起感。德圆之素所蓄积。岂徒然哉。或言德圆之死于贼。迫于势也。虽欲图生不可得。甚矣人之好訾也。
李判书是远完山人。系出 璿源。立朝清亮劲介。直声动一世。累忤权贵。退居江墅。 哲宗自沁邸入。夙知公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6L 页
贤德。升正卿。后为咸镜监司。劾前使之不如法者。一道澄清。今 上御极。拜天官卿。不乐仕朝。连疏乞退。丙寅秋。西洋贼越海侵掠关西诸郡。进逼幸州。都城骚动。无能为守御计者。九月迫沁都。留守李寅夔恇㥘不知所为。弃城走城遂陷。宫殿烧燬。都人士蹂躏几尽。一境荡然。李公居城外。闻变而起。寻留守及 御真所在。三日不得。遂还家草遗疏。陈固国保民之方。拜先庙。以书告诀于亲知。作绝命词四绝。因饮药自尽。其弟前郡守止远曰兄既就死。弟安可独生。公笑而许之。遂一日同死。遗疏入。举朝惊恸。 赠爵谥如礼。后数旬而寇平。
或曰李公固烈矣。其死无乃伤勇乎。且无俘获之辱锋刃之迫。则如之何其遽死也。权子曰人之大节。未可易以论。非择之精而量之深不能也。李公身为正卿。居是土也。既不能完其城保护 御真。虽无城守之责。于心独不歉乎。又从而奔赴都城。不几乎图活乎。公之秉节。惟吾心之所安而已。李公名行纪太常。非草野人所宜述。略叙所闻。姜景仁尝言李公清名直节。耸动朝野。而宜谏诤纠劾之任。非宰相器。岂以其过于鲠亮而少镇物之量也耶。余邻里人。访公于沁墅。公年几八十。草舍八九架。签秩整插。萧然一野老。而方手结鸡窠云。嗟夫。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7H 页
使公不容于 朝而献身自殉于田野者。其可悲也。
烈妇李氏。延安世家崇延之女。自芹谷致政公观徵。代有名德。历侍直东厓浃,知县万宏,进士之鼎。世居永嘉之东郭。以家法闻。李氏自幼志操端洁。及笄适真城李晚徽。退陶先生之后。委禽三日而归。归即病。数旬不起。李氏闻急报驰往则已无及矣。下轿而仪度从容。入门而面。视其不可救。因号绝气窒。有顷而苏。在舅姑侧。未尝号擗。既葬归觐本庭。比其还。制衣服以进。夫族有姨兄家。一往而抒其情。盖其志已自决而未决之前。欲尽孝友之情也。其殓夫。请以己衣一件付棺间。日语小娘曰虽顽甚。终亦一死。愿以郎袍附我侧。其意以夫妇不相识而欲为地下表识也。及其办命。盥梳易服。饮以药。正席就枕而逝。观察使以状闻 命旌闾。
烈妇柳氏籍全州。涵碧堂敬时之五世孙。士人权载光之配。既归妇道甚备十馀年。夫婴奇疾。累岁沈绵。烈妇日夜呼天祈代。卒无效。既殡烈妇悉裁处家事。取从弟之子为夫嗣。及夫葬。遂自殉同窆。
烈妇李氏。温溪先生之后。士人观浩之女也。适完山李徽渊。亦古家佳士。乡里称其匹美。徽渊得疾沈痼四年而不起。年二十七。李氏至诚调救。肌容骨立。夫将死谓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7L 页
其家人曰我死必有继而从之者。须善护也。及殓李氏手裁衣襚。刀尺之馀。皆紧裹付小姑曰后必有用。既殓之翌。手持糜粥进于祖姑若舅。因啜数呷。使小姑出而视事。少顷入空室。以尺组自决。家人觉之。已无及矣。与夫同殡。一县人闻于官。而官不以上闻。
烈妇权氏庶出也。曾祖上舍公有庶子正教。工诗书画。善琴歌啸傲以没世。号松馆子。子思焕不能继父业。为农工者流。以醇谨称。烈妇生十馀岁丧父母。托嫡亲家养焉。性质明婉。适边氏子。三年得疾歾。家贫而殓葬馈奠极其诚。与兄姒同居。而勤绩纴以资夫家。馀力息赢。托本亲家。以其父母无嗣而为守墓计也。有一女弟适同里。每当本亲亡日。具祭品往其室曰女子之祭私亲。已是变节。而吾则有夫兄在。义所不敢。汝则专家。于汝祭为便。夫兄有次子。取而养之。既而殇。身后遂无望矣。庚戌十一月。其夫亡日至。栉沐澡洁其衣裳。重袭而紧纽曰日寒故如是。供祭愈丰。祭毕分馈邻里。夜未曙就寝室曰寒惫甚。少就睡。既曙觉之。以尺组毕命。有怀书二纸。一告诀于亲党。愿以所托赀置薄田。岁扫先人坟墓。一告诀于夫党而愿与夫同陇而异坟。语极悲绝。县中士义而会葬焉。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8H 页
金积鍊。宣城氏之庶也。其女适甘泉。娠而归。方临产。其夫凶音至。父母不以告。女知之。恸曰此岂瞒我之事耶。既产。托儿于母曰儿生死惟母。吾惟殓吾夫而已。即步去。一日达八十里。既殓夫。是夜办命。
烈妇朴氏潘南之族也。居荣川。适同郡寒井里闵氏家。既醮而孀。事舅姑孝。取族人子为养。守义九年。以至行闻。有强邻金姓人挟富豪。纵其奸慝。一夜叩门请开。烈妇秉烛叱退。金反肆诬蔑语。播诸乡里。谓烈妇既乳而复孕。烈妇矢死自明。身入官门而吁其冤。金行货赂以乱官听。烈妇进不得㬥冤。退不得雪诬。遂自刎于官道上。时奸吏及乡人之无良者。多护金而诪张焉。狱情累变。三载不决。列邑守四次会查而疑案犹未晢。烈妇奴万石者号诉营邑。再犯 跸路。乞复主雠。 上特命本道严覈得情。观察使金相休始得躬查。备达烈妇被诬状。时烈妇死已三岁而面貌如生。柩中有裂帛声。使官婢按验。始㬥其冤。而傅诬者于大辟。久旱四朔而天乃雨。绣衣金鼎均 启其状。 命旌其闾。春曹判曰朴氏之死。其义烈烈。而死于官街也。其意尤远矣。使朴氏死而死于人所不知之处。未知复诪何语以疑乱之也。历四载而诬幻者剥落。污蔑者昭洗。精金不烬。良玉愈辉。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8L 页
一世诵其义者。凛然若秋霜烈日。信乎天道之孔昭也。
 万石者朴氏奴也。娶雠家婢为妻。既抱子矣。黜妻屏子。志于复雠。累吁营邑。鸣金 跸路。三霜已过。不脱缞服。囚首墨面。号哭于道。拘于囹圄。备经艰毒。其鸣冤 辇下也。遭朴氏祥日为位而哭之。洛中士大夫莫不叹赏。终能感动 天听。快雪主冤。忠矣哉。观察使 启曰以至微贱之迹。所处暗合于春秋复雠之义。虽与古之忠臣义士。生并其名。死同其传无愧矣。春官议其典。 命生前给复。死后旌闾。
烈妇英阳南氏。本永嘉旧族参奉应元之后。归于同邑士人裴润模。裴亦世居永之奄谷里。故巡察使桓之世。近世不振。南氏入其门。善执妇道。家贫不能给。性勤敏。治丝麻工组织为生业。润模有其兄源模。异室而同里闬。辛巳三月润模死无子女。南氏欲下殉。而念身死无以供馈奠。隐忍将一年。是岁岁除。有洞民权汉与村赁金哥者。同谋欲劫之。夜猝入南氏家。缚而驱之出洞门。南氏度不得脱。绐曰吾既至此。吾有纺绩具。必为他人所取。将收来。凶徒信其言即释之。遂直走夫兄家呼曰叔救我。夫兄惊惶。与邻里共救。被捽打流血乃舍去。南氏恸恨遂却食。源模使家人多方慰解。且虑其决命甚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589H 页
防守。后数日南氏请归家。设食馈夫党曰岁新。吾供一膳。元正人事多。盍各归。诸亲遂不为虑散去。南氏拜辞舅姑庙。入夫殡。牢户哭甚哀。已而寂然。傍人怪之。蹠户而入。以尺组自殊于床下。南氏死阅月。颜貌如生。每夜屋霤闻哭声。知府南侯按之。傅二凶徒于死辟。状闻于使台。而彰瘅之政未及焉。
道渊村有金姓人。夫妻躬农以给母。夏月越溪刈麦。溪水㬥雨而涨。夫渡而溺。逐水而下。妻知其不可援。归而哺其子。托于其姑。遂赴水同沉。妻没而夫流下数里。迫于堤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