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x 页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6H 页
读易斋栖息记
石泉精舍。吾先世幽庄也。两山交关而灵秘畜其中。一溪喷射而清澈涵其内。夹两厓而实之以奇岩秀石悬壁窈窟。木则松桧枫楠。游物则鱼泳而鸟翔。风花雪月。烟云雾露。随朝暮四时而异其状。经生道人之称是境者。宜栖息焉。精舍当山水之心。累石为砌。堂四间。直其东为煖室二间。扁以读易斋。皆吾先祖所卜筑而命名者也。右背穹厓。前临洄濑。南牖向阳。竹风藤露。来拍几案间。宜读书。书之读若诗书礼乐三代之文。子史传集百家之言。皆可歌咏而玩诵也。独以易名之何哉。盖其居静邃。可以探幽深玄奥之机。其境清真可以究洁净精微之体。其居此室者。心虚理明。出而应接。入而宴息。有以默察进退消长之妙。而熏香整坐。研朱磨玄。以究古人之用心。则扬子之云亭。希夷之石室。尧夫之百源。斯可以当之矣。余晚而来栖于此。有一二学子以古文相质者。余因是而于易得二象焉。在蒙之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又曰蒙以养正圣功。大畜之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又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6L 页
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今观夫斋之北。有泉山出。涵为一井。清滢透澈。可以鉴万类而净思虑。其流混混。不舍昼夜。以达于川。孟氏所谓有本者如是。斋之上。四山回合。天气畜其中。日月之悠閒。星辰之明槩。云雨霜露之蒸积。视诸旷野平陆之游扰虚散。有若浑涵渟滀而有健而止之之象。是斋之顾名思义。亦可即此而类推矣。使游息于斯者。自蒙学之日而日累月积。如泉流之不息。以为果育养正之本。而终至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以造大人君子之极工。则是终始皆易之验也。余老而无闻。抱古道将终年于此。虽未能洞究象数之原。深识显微之理。而付此身心性命于六十四卦之中。以为语默动静之节。则其或可以省咎而寡悔矣。且愿同学之从我游者。虽蒙瞀如余。而励乾惕之工。资丽泽之益。将六爻十翼之文。反而求之。则取象取义。各有攸当于其身矣。其精专之业。观玩之妙。虽在自己用力之如何。而亦可谓是山是水是泉是石之有所助发者矣。余既以自语。且以告诸后人之居斯者焉。庚午地䨓闭关日。书于斋中。
万山樵社记
吾友完山柳仲思。樵于岐山之阳。樵归而读书。泊然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7H 页
无营也。一日走书于文殊山下。告其友权子可器曰近搆一小屋甚陋。矮檐而顽壁。湫除而奥隅。其中安笔床书架。户外容积薪。我无财粟可贮。我无车马客可寻逐。室如是足矣。名之曰万山樵社。子其为我记之。权子哑然而笑曰甚矣。子之拙也。又甚矣。子之拙而好自夸也。夫华栏敞宇应接宾豪者有之。广厦延廊大庇寒士者有之。我得志可为也。亦或有靓馆幽榭。花卉净列。经生道流。周旋于其间。士之穷居者亦一乐也。若彼者皆可以记。今子蔀屋数架。朝烟而暮雪。出而偪侧于樗林栎径之间。入而圭户蒲席。萧然而无物。子有何乐而请之记哉。仲思曰不然。夫鹪鹩栖于一枝而不可以处云逵。介蛤伏于邃石而不可以宅洪澜。士之处世。大小虽殊。其自乐一也。今吾职樵。吾居陋而吾之分安矣。吾之乐。惟知我者知之矣。吾读逊志方子之书。有万山深处。与一二友生。歌啸自适之语。为之怅然起慕。思与吾子同其山林之乐。而子樵于北山之北。我樵于南山之南。不可以同处是社。将以子之言而志吾之乐。子非知我者耶。权子怡然而笑曰善哉。子之言也。夫至道无所不存。至理无所不寓。苟存心于外慕者非道也。所以处野者耕。处水者钓。处坰者牧。处市者贩。斯数者。非事之雅也。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7L 页
古之君子犹且不违焉。随所遇而安也。今吾子处于山。其清冰雪而秋冬而无裘。其食菽粟而朝晡而烹饪。其身诵古诗读古书之一布衣耳。谁肯役柴炭以供我一人饱煖之资哉。且夫天地之间。无至赢之物。而惟山薮之产无限。故人莫得以争焉。此村僮野夫之所以相侣而不猜也。方朝暾铺峦。阴木交翳。夕月盈径。薪歌互返。相与后先招呼于叠嶂层壁之间者。悠然有远志丛桂之想。而彼卉叶蒙茸之中。安知无挺兰秀芝之蔼然而自香者乎。此吾子之所以托志也。且子好古者也。吾且以古道言之。圣如大舜而处深山友木石则未尝不樵也。莘野之天民。渭滨之渔叟。与夫版筑饭牛之朋。皆向日樵者之伦也。方劳筋苦骨。若将终身。而出而需世也。其柱天庑地。整顿八闼之责。皆自衡门出来。至若申屠子之因树为屋。蕫安丰之樵于山。希夷处士之樵夫礼客。虽洁身长往。自托隐流。而其志有可尚矣。古来山居之乐。不但逊志子一人而已。吾子将何居焉。其必有所志矣。虽然子之居拙矣。欲不为世人之痴迂难矣。而又使拙于辞者。欲张大其事。拙与拙相遇而犹若相得而相乐也。一区山社。其不为豪士之笑囮否。子其以吾言无使闻之于园林楼榭诸客。而藏之子之社。以为万山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8H 页
山史云。戊申岁暮。白林居士。书于茶山农户。
丛玉轩记
仁同邑治之镇。层峦峻叠中。有一阜蜿蜒下垂。微伏而丰起。号曰玉山。盖亭毒之所聚也。其左旧有仁义坊。即张氏之居。璆琳瑶琨。世钟其美。山之得名。信不虚矣。六宜堂占地最高。后倚崇阿。前挹平野。洛江一带。隐映于闉阇山薮之外。澄光秀色。喷入轩楹。不徒为观眺之美。而清淑之气。朗然于心目矣。堂久而老。其下十馀武。又燕寝之所在。主人张希大以吾儿为婿。故余之迹亦累及焉。每与主人寝处寤言。以尽其留连之乐。其家风世懿。艳美已久。而杯酒宴嬉之具。文史谈笑之娱。俱令人乐而忘归也。希大少以魁姿逸气。方盛年彊志之日。盖亦有当世之念。而既蹇而不耦。且中年抱痼。深居养痾。优游萧散。谢绝外慕。年已近五十矣。有俊子五人。其长儿穆远舜宾者。已裒然长大。力学工时文。有声南士间。其馀或丱角或髫龀。累累罗列。若奇峰之竞秀而邓树之联擢。其为异日俊器可知也。古之人蓄美于其身而不发者。必责成于其后。希大之所以郁而不施者。其在斯欤。余观张氏之先。惟先正文康公启牖斯道。为百世宗师。惟副学府君以直节懿范。飏于邦国。其后数世侍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8L 页
讲 东宫。皆以经术闻。至上舍公。卓荦奇伟。不屑于时。始构六宜堂。以尽家居之乐。而推其馀以裕其后孙。然其后连不耀且不繁。过房以继之者四世。今希大身虽不做。其子之多且才如此。张氏之福其未艾也。夫世之人称美佳儿。每比之玉。古所谓宝树瑶珥是已。张氏家传琬琰。世袭琮璜。光灵之美。辉映南国。而今又嶙峋并峙。植于一庭。森然有方苞之状。信乎为蓝田之种也。虽然玉必琢而后成器。使若子者磨砻于诗礼之府。追琢乎道法之规。以成其仁义温润之泽。忠信特达之美。质厚而文斐。精韫而华畅。则其将出为国珍。瑚琏之圭璋之。无适而不可。奚但称其家而已哉。此余所以既美其质。而又须其攻治之具也。悲夫。有子而才不才。固不必论。而余则庭实悴矣。于希大之儿。爱好尤笃。而冀有以成材也。将复见玉山氏之光大其门。请以子所居之南山。名之曰蓝山。而扁其居为丛玉轩云。
复斋记
复之为卦。一阳初复曰复。圣人彖之曰复见天地之心。夫天地无为而任运。有一阴一阳阖辟消长之妙。而特谓之心何哉。天地果有心乎。吾知之矣。易之六十四卦。其生出排置之象。是天地自然之数。而圣人一从人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9H 页
上说出来。或取诸形象。或取诸事类。或取诸位分。或取诸时义。而天地之所以赋于人。人之所以合乎天地者。惟心是已。是心之用。顾不大欤。天地发育之化。亨嘉之会。是心之宣著也。圣人参赞之功。穷神知化之妙。是心之大用。而独于复之一卦。谓见其心又何哉。天地之道。静极而动而复者其几也。往极而返而复者其始也。穷极而亨而复者其端也。方重阴闭塞。万象冲漠。而一端生物之意。蔼然有潜滋渐长之象。知道之君子。于此乎察识其端倪。此其见心之谓乎。人心所以并阴阳而侔天地者。其几亦在于复。诚而通寂而感。圣人之复也。有过而旋悔。才失而必觉。贤人之复也。恶极而善萌。昏极而明见。常人之复也。下此则无复拘蔽痼而天理泯凿。丧深而本性失。人不为人。与天地隔塞壅遏。心不可见矣。吁可惧哉。是故君子因复之象而体之于心。静而涵动之所本。动而见静之所存。是为全体大用存养省察之法。而若夫常人之心则就其胶固昏蔽之中而因其善端之发见。天理之扩充。如一阳之滋长。人欲之克遏。如群阴之消剥。渐次开明充养而光大。则向也吾心不能为心。今则天地之心。备于我矣。人固不能也。能之岂无是理耶。吾友姜建夫潜心于圣贤之学。究其用心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19L 页
原而以复名斋。问余以记。余惟复之一字。其致虽一而取义多端。吾子何居焉。人固有垫身名途。悔而知返者为复而吾子无是也。固有役心工技。悟而知非者为复而吾子无是也。固有才智之士。玩丧于词章薄艺之末。沉溺于禅空方术之间而幡然改辙者为复而吾子并无是也。然则吾子质既粹矣。而或虑本源之未澄。理既明矣而犹恐外诱之或夺。因吾心善恶之几而愈精于隐微之际。由吾心起灭之端而益笃于操存之工。以之用力于体立用行静存动察之方者。非吾子之所谓复耶。此则圣人于易。既备言之。而虞书之精一。子思之慎独。曾氏之诚意。颜氏之克复。孟氏之遏欲存理。周子之诚几说。朱子之中和说。前圣后贤。如出一口。天人一心也。圣贤亦一心也。其言乌得有异。余亦诵所闻于诸君子者。以复吾子。吾子如以吾言为未信。质之诸君子。如以诸君子之言为未信。请君问庖牺。顾今斯道阳九。闭塞极矣。吾子其自勉于千秋必复之业。则今日之复。是吾子发端之原。而君子之道。其将与日俱长。且使不敏如余。交致反复。则将警余之迷复而不返者。复斋其人。
雪岩记
余僻居花山之北陬。距宜春五百里而远。闻其山水清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0H 页
淑峻拔。其产多才德。而足未尝一涉也。往年安斯文景玉访余为数日欢。一见如旧交。其后问讯无虚岁。忠信博雅人也。其所居为雪山。舍后层岩截立。望之肃然可敬。属余为雪岩记。余未睹山之胜。记可遥而为之哉。若吾子取名之义则有可以博焉。雪之为状。轻清皑洁。尘秽不得以累焉。泥滓不得以混焉。君子以之。以净胸襟而消鄙吝焉。彼词人韵士之遇境会意者。若灞桥之骑驴。剡溪之放棹。其清标雅想。非不翛然出尘。而直为一时景物役耳。若吾儒之玩心虚明。澄清本原之工则异于是。方当玄阴闭塞。万象俱寂。而滕六逞技。川原一色。银山琼海。一望无垠。则吾人方寸间至虚至静之中而光明洞澈气象。若可以见焉。于斯时也。坐虚室对明窗。凝神净虑。耳聆乎飘飘洒洒之响而目寓乎皓皓皑皑之形。则未知景玉之心。果有一尘之留而一物之累者乎。且夫玄威连天。散漫浩溔。大陆穷壑。平铺夷衍。无高下浅深之可见。而惟彼巉岩千仞。益见其高。不见嶙峋棱角之形而有崒嵂撑空之状。则是山之以雪而益增其森岩之势。雪之以山而益露其明爽之气。此吾景玉日夕起居之与接而所以竖起其志节。洒落其胸次者。俱有可象焉。吾闻释氏之徒。言其祖师修行之戒而必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0L 页
称雪山之苦。为吾儒者。亦必清苦自持而纯粹精明。可得而言矣。此世昏泯。吾道阴翳。处大冬穷阴之中。而一闻景玉之所以自名者。令人洒然有峻励光洁之意。吾将匹马访子于雪山之侧。挹其馀辉。以洗吾几斗胸尘。而纵未然者。坐穷山援雅琴。使白雪高调。千里相闻也。
最乐堂重建记
刚州之南十里。有箭溪里。奥而为丘壑。衍而为畴陇。宜硕人衡泌之乐。溪之西旧有最乐堂。即果斋张公先生之所筑。而退陶先生所名扁而手书者也。盖刚州是沧溪文公之乡。而公为其外孙。先生又为外孙婿。有姨兄弟之谊。先生之处贰室也。公弱龄从学。因复往来于亦乐斋中。密迩门墙。亲承旨诀。则公之乐处所乐。先生其深志之矣。其后堂燬。堂中所弆俱灰烬。而是扁独全。有若神护之者。遂移其榜于公之坟庵。庵在五里许盘溪之上。夫既先之于平日琴书之室。而后之于百世羹墙之所者。子孙兴慕之情。庸有异乎。以是典守者百馀年。公之胄嗣累绝。诸宗胥忧。选诸令孙而似续之。营居第于溪之上流涧云谷。构正堂若干架。揭以是扁。此追本肯构之意也。张君镇锡述其兴废之由。请记于琏夏。余曰不亦善夫。夫为善最乐之语。始于汉之宗藩。而天子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1H 页
大之。彰善之褒。及其子孙。其所以为善。直不过政令施措之间。而曷尝与闻于吾道之至善哉。乃若公之为乐之实。先生与善之意。虽不敢妄言。而其亦有说矣。君子之为学。在于明其善利之辨而审其善恶之几而已。先生之所以引之于善诱之科。而公之所以周旋于乐育之列者。虽无所證向。而要之即天人性命之说。理欲公私之分是已。先生知其向善之心而劝勉之。公之善居室也。孜孜一念。惟日不足。善积于躬而有以裕于家而及于乡。虽不能达而需世。有兼善之效。而其独善之实甚笃。惟知理义之悦心。而不知外至之忧戚。庶几乎乐天而知命者矣。既以是有终身之乐。而善教之垂于子孙甚久且大。若砂溪公之清修。锦江公之笃行。可谓善继善述。而至今八九世。皆以儒业传家。乡称善人。国为善士。则为善之报。果不诬矣。今堂既新矣。诸孙之入此堂者。顾名思义。必有善端之油然而生者。思贤师传付之意。体祖先修行之方。一以善道相勖。则融泄之气。盈于一室。怡悦之情。洽于宗党。人家之至乐。孰有加于此者乎。余固乐道人之善。而爰述旧闻。诸君其必乐闻而谓之善祷也。
梅阳亭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1L 页
瓶山金先生旧第。在汉阳城南之道济洞。榜其居曰梅阳。世代绵邈。旧躅莫徵。无以考其命名之义。而其必因其地而寓其志也欤。夫梅一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特出于众卉之中。其德馨香。其操芳洁。故古之正人君子励志节而抱孤劲者。若有所感会。然今以先生之所树立而观之。则当乙巳小来之会。一时群贤芟刈斩伐。先生中学之会。直气挺特而霜雪不能夺其操。瘴海之行。身世孤畸而荆棘不能塞其路。扶植于十九年风霜之馀。而百世之下。芳名烈气。辉映简册。先生之于梅。可谓终始者矣。惜乎。以调羹之材。而终乃低佪于薇垣柏府之间。不得荐为庙廊之实也。方先生之迁谪也。旧屋荒废而庭除一树犹有所眷恋者。故南澨遣怀之作。有春归馨发早梅时。退溪先生寄诗。有旧山矮屋掩蓬尘之语。使后之人。想得先生心事。直可发千古一唏矣。先生晚年迁徙于兴州之瓶山。其后后孙复移居于龟城之南閒渚里。汉城囿井无可省识。柳柳州所谓善和一坊无人典守者。重可悲矣。今距先生之世三百年矣。龟城人士就其里之右偏所谓龟首洞者。建祠而尸祝之。即梧山书院是已。今 上戊辰。以邦制见撤。粤十五年壬午。复就院之旧址而建新宇。凡六间而室占其一。堂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2H 页
两之。揭其楣曰梅阳亭。示不忘旧也。古之人追慕祖先者。必缅怀松楸。敬恭桑梓。而先生坟墓在乔海千里之外。无以展其时节拜省之诚。先生乡关在都市累迁之中。而又不知为几易主。则移其扁而寓其思。以为历世瞻仰之所者。此慈孙肯构之心也。今亭之所据之地。背山面野。中抱窈奥而外挹寥旷。前有小瀑琮琤泻出。龟川十里之水。瀰漫萦带。如明镜如铺练。三面遥岑近岫若莲花灵芝鹤驾诸峰。呈奇攒秀于烟云杳霭之间。咫尺城闉。不见轮蹄鼓角之喧闹。前望榆柳夹堤。隐映于郊坰之外。山之两麓。松林翳郁。介在村落左右之间而尽一佳境也。其可名者不一。而独以梅阳名之。其意远矣。使子孙宾友之登斯亭者。讲业论艺。观德励志。思薰香之永袭。求臭味之同得。则梅即在是。其遗芬剩馥。奚必都城外数亩宫而已哉。昔吾先祖忠定公。与先生并世同德。运际清平则共蹑馆署。时值艰厄则同遭斥逐。即所谓生同其名。死同其传者。吾祖京第亦在城东门外。卜筑之日。有万松攒处朱轮嘉会之咏。想来一代名公往来游娱。而其必与先生相寻于郭东郭南之居。于乎。此洛社昭代故事也。俛仰今古。不禁黄垆灰劫之感焉。亭既成。閒渚诸公以不可无记。责余以先契。余亦慕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2L 页
贤而乐道古者。不敢以荒陋为辞。敬述兴废之由而为之记。
申义士㫌闾记
东海之澨。野城之县枫林里。有乌头数仞而㫌之者。是故义士申公虬年之闾。㫌之谓何。彰义烈而表之也。义烈之谓何。以其捍国难而殉之也。公之世远矣。今考其迹。公自幼至性根天。十四丧两亲。庐墓终制。及长志节刚毅。胆量过人。当壬辰岛夷之内抢。挺身赴釜山镇。与佥使郑公橃为防守计。既而城陷而主将死。事无可为者。遂走兵营。与兵使李珏并力捍御。及兵使将卒一时逃散。公只手歔欷。当列邑糜溃之中。更无可适矣。跋涉间道。晨夜归家。遗书于诸子。遂纠率乡旅为歼贼计。其死绥裹革之志。已决于中矣。召募得百馀人。乡父老推为义将。入宁海界。与丑山万户权公诠结为声援。设奇布伏。多所斩获。及关东屯聚之贼猝至。势若风雨。仆御执鞚曰事急矣。请少退图后。公曰是吾死所。终日厮战。竟殒于矢石。此其立殣始末也。于乎。国家累世升平之馀。以满朝恬嬉之士。当蔽海捲陆之势。帅臣恇㥘。守土駴散。无能为遮遏歼讨之策。而奋力效忠之伦。多出于草野。或白衣从事。以忠信为干橹。或执殳前驱。藉金革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3H 页
为衽席。或有成有否有生有死。而其敌忾同仇之意。决命殉国之烈则一也。若公者直山海间一韦布耳。无简书之畏。签发之令。而乃奋不顾身。矢心一死。目见釜海之失守则斯可已矣。而复挥鞭直前。投身于紫海孤军之中。视锋镝如乐地。此岂一朝仓卒慷慨者之所能为哉。今幸遭 圣朝褒忠奖节之日。直指李公据实论奏。 貤赠绰楔之典。节次涣发。官庀其事。士相其役。其于旷世酬忠之节。可谓无憾矣。而公不死之毅魄。亦必感泣于穷澨荒山之中矣。吁亦唏矣。公之子廷瑞事偏母以至孝闻。公之孙英男以武出身。当逆变效力。录振武原从勋。俱在诸贤记事。后之秉阐幽之笔者。将为公立传则其必牵连并书之矣。盖公之蒙褒典终始殚诚者。后孙进休也。今问记于余者。后孙近休邑儒权渐夏也。顾此病叟枯槁之笔。无足以发扬伟迹。而闻风慕义之心。窃有所感于中。遂忘陋而为之言。
赠佥正权公㫌闾重建记
于乎远矣。在昔明 毅宗皇帝九年丙子。沈兵东抢。迫我都城。 銮舆播越。窘于南汉。两道勤王之师。尽覆于双岭。此天数欤。抑由人谋之不臧乎。于时故中军将永嘉权公。以烈殉焉。其迹详载 正庙所编尊周录安东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3L 页
舆地志及诸贤记事中。公讳克常字彝叔。忠定公之兄县监公之曾孙。家世以儒闻。公博涉经史。为举子业。中乡解而屈于春官。遂辍不为。家居养亲。有至孝感神云。忽自激昂曰随陆无武。不可谓全材。今北寇游魂伺我。脱有警急。当执櫜鞬以从戎行。以兼人之勇而业武艺。登辛酉虎榜。防戍宁边而归且有年矣。当丙子臈月。南城被围。国步岌岌。羽檄星驰。徵兵于本邑。镇帅赴行。以公为副。公奋然就道。酌酒与家人诀曰吾不偷生。手指有刀痕。股有七黑子。以此验我。公之子具戎服请从。公挥之曰父子俱殁。其谁收吾骨也。及到双岭。阃帅老而㥘。住兵不进。且阵于污下。公争之曰今赴急而逗遛不前非义也。阵非其地而无斥候。何以为计。及军没死者邱积。生者星散。公植立不动。矢不虚发。杀贼无算。及其势不可为。书记生请与俱亡曰徒死无益。公曰是吾死所。指脱骨见而犹钩弦不止。既中贼矢。跳出阵外。殒于沙碛上。即丁丑正月初三日。此其殉命大略也。于乎。以公材力。主专制之责而号令由己则必不使三军一时偾没。而乃屈身幕佐。同化虫沙。使后之志士。扼腕感愤于当日事者。不但为公一身之不幸而已。天地翻覆之运。非人力所可为。而褊裨行伍之伦。志无所展。勇无所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4H 页
施。而只成就得一个义烈。其谁任其咎也。良可于悒。公之死不死于死之日而方其辞庙诀子。其志已决。责主帅以顾望。其气益烈。责二书记以不可俱亡。其义益凛。卒之舍命不渝。矢复而归。公之身虽死而不死者存。栅火延烧而公尸不犯。冒雨停槥而报晴促发。坟土自坼而异气亘天。公之神尚可谓死乎。 圣朝褒其节。外史传其实。凛然于百世之下。则公之名尚可谓死乎。吾知其干星斗而贯虹霓。垂简策而树风声者。此后更几百年而不与身俱化矣。公之子既不与公偕行。其求裒也。抱冷尸而温之。胸腹间黑晕成瘢。竟以冷疾终。录公忠迹者。并编其孝云。公初 赠司䆃寺主簿。再 赠训鍊院佥正。 英庙十四年丁巳 命㫌闾。府伯金公潍褒启而尹公光绍奉 命立阁。闾在丰北县钵山里。其后子孙无居其傍者。 仁陵己卯。移建于公之先陇下贤功山秋月村。今 上甲申。因其坏圮而改建焉。后裔微弱。嗣守之道几乎坠矣。守其里者只有一少年生。其世之不振可悲也。属余识其楔。余惟公之迹无待乎余言。若其宅里之表。寄在荒山寂寞之滨。岁月浸久。将不指认为某氏闾。是可惧也。略记颠末。以彰 圣朝褒异之典而使过者式焉。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4L 页
双湖亭重修记
故处士南阳洪公。起亭于宜阳县之南孤山之下。名之曰双湖。又扁其傍曰恋主。因其先世湍上之旧号也。洪氏自国初。世袭勋庸。为京洛巨阀。至太学士文良公。德业文章。冠冕一代。既退归湍溪。作恋主亭。以寓北阙之思。其后孙徙居南土已八九世。世居宜阳。田园之乐。书史之蓄。无损于畿甸旧业。虽不以宦业相承。而以名行传世。廪廪有古家遗风焉。乡关隔远。常有邱陇之思。回念世臣旧居。此意常耿耿也。至处士公卜筑玆邱。小山陡起。夹以溪流。陟巘瞰野。幽旷俱宜。松桧荫其后。榆柳匝其前。前有通路巨廛而轮蹄之迹不及焉。窈然有山林鱼鸟之乐。构若干架。为贻后之谋。而寓恋故之思。日与宗族亲朋优游往返。以终其年。而传之后人者已数世矣。亭久而弊。土木涂塈。皆蛊坏欹侧。曾孙某某等。惧夫先庄之荒顿。亟谋重葺。整其倾朽而易其黝污。甍桷窗壁。遂奂然而一新矣。既讫徵记于琏夏。余惟古之卿相荣贵之家开馆列榭者。不知为几处。而数世之后。烟沉草没。不可指认者多。亦或漂寄异乡而能不忘其旧者鲜矣。今子之家。植根岭表。厥已久矣。而犹不忘先世恋国之忱。为亭于荒山野水之间。以寓终南渭水之念。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5H 页
且为子孙居业之所。其述先裕后之意。可谓两得之矣。亭既新矣。思所以新子之家。居息于斯而儆戒不怠。诵诗说礼。袭训传谟。与宗党子弟。交修互勉。以体祖先贻厥之意。而又思祖先之思其祖先则其于肯构之道可矣。若徒为游衍燕嬉之乐则未也。亭之始成。海隐姜徵君记其事。余又因而申之。以志重修之意云。
七星楼记
昔在景泰年间。休溪全公。以西班微衔。弃官南归。处龟城之南休川之上而终年焉。其时即 端庙东巡之岁。禅受事作。天人有难。六臣死而其义烈烈。争日月而炳宇宙。或有不死而生而东峰髡,秋江放旷,耕隐瞽。其志虽晦而其迹微露。亦有自靖其身。去而逃逃而隐。虽家人子弟无得以知其意。况后世乎。余窃悲其苦衷隐义不欲有知。而亦恨夫当日山野之史多逸文也。公之南下时年三十。混迹耕樵。无意西向。优游林泉。寿九十七而终。其间言行事为。自居室而至于乡党。一何泯其迹而无得以称也。碣文只书刚直守约。不挠不屈。岂以此八字而槩其微意乎。其后得崔相公兴源撰郑司艺知年行状。有曰当乙亥逊位之时。与司直全公希哲。同往庆会楼。掩涕别六臣曰好事公等自处。鄙生无足为。因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5L 页
与俱逊云。于是乎。公之心事。较然著明于后世。此天理之久而必显也。于乎异矣。公之葬在龟城东十里七星山下龙洞之原。子孙谨其守护。已经十馀世。公之庙旧在望洞方山社。春秋而荐享之。今以 邦制见撤。后孙之专意于追远者。惟邱陇是已。龙山之脊。旧有斋舍。病其湫隘。远近齐会有不能容。今 上丙子。移建于墓下。其后十年丙戌。又广其制。占地于其右起楼。为东西两室而堂其中。幽敞俱惬。霜露登陇之馀。退而宴酬。一堂同欢。周旋有馀地。扁楼以七星。余惟诸孙诚悫之意。可谓笃矣。而追惟其志事于绵远之后。以之揭号而常目者。其意重可感也。方公之时。星辰易次。蓁蓁百越之山。为辰居之所。公之每夜冠带向北稽首者。即拱极之义也。星霜屡移。天道几变。而 庄园之仙寝加隆。诸臣之坛享肸蚃。而公之藏远在南州穷山之中。其精灵安知不乘箕尾而随云霓。来往于太白飞磴之外耶。生而拱七星。殁而葬七星。遗孙之能发潜德而揭幽光。使公之隐节邃衷。炳烺如星斗之耀者。盍于此楼而观之。
朴松堂先生精舍重建记
松堂朴先生。自早岁退归一善。讲道于洛水之上。筑精舍藏修玩养。乐以终年。其遗风馀韵。有百世而不可谖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6H 页
者。精舍燬于龙蛇之难。有烟沉草鞠之感者二百馀年。中间后孙拓其地而新之。既成而旋废。其后七十馀年。诸孙慨然兴叹。重理旧躅。构堂室若干架。盖旧制不可考。惟无侈前观。朴野邃净。于以供幽赏而惬游息。使遗芬剩馥无至湮没。而为经生学者周旋俛仰之地。在昔颜乐亭铭曰井不忍废。囿不忍荒。于乎正学。其何可忘。夫先生之正学。其不可忘。则先生抱道栖息之地。其何忍荒废乎。此不但遗孙之所可修缮。而亦吾党之所共传守。以寓高山景行之思者也。盖先生以英迈之资。跅弛之气。发迹羽林。武艺绝伦。方彊志盛气之时。以为功名可立致也。禁直一日。中夜发涕。奋然悔悟曰此非君子之事。决意南下。痛刮旧习。一以读书向道为志。其雷厉风猛一拨便转之机。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之哉。在昔横渠夫子早悦孙吴。而因范文正之劝读中庸。有一变至道之勇。先生之早事兜鍪。因郑新堂先生之讲授大学。有一言契悟之端。君子之回头转脚启发而警省之者。前后即一揆耳。醉倒江浒而悟迷途之擿埴。指示冷山而觉内外之一致。以刚健果毅之力而加沉潜笃实之工。卓然为一代醇儒。而后学之尤可师法者。其变化气质之方是已。是故其发于行事。出处进退。光明磊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6L 页
落。见废朝政乱而识俭德避难之义。值己卯祸机而有知微引退之节。当朝著清明。君子道长。则并进于汇征之列。齿 经席而裨益弘多。直喉司而出纳唯允。典方面而政绩茂著。迹其终始。皆学力所推。而原其本则自一亩儒宫中养得来者也。今登是舍者。摄齐而如闻其謦欬。入室而如奉其德容。玩其图读其书而若获听其讲授之音旨。则其日新又新之工。奚但为旧屋之重新而已哉。不然则徒虚具耳。诸生盍相与勉之哉。吾先祖冲斋先生。与先生并时同德。共直喉院而有医调相让之美。同登 经席而承不时召对之命。其契谊之厚。有十世而共讲者。余虽未获登公之堂。瞩其山川境界之胜。而特叙成毁之由。为之记。
农皋精舍重建记
小白一支。自兜率东走。微伏而峻起。穹峦叠巘。秀出云表。是为龙岩山。其下靡迤为麓。窈奥为谷。桧山氏宅其中。始居自农皋公云。公之先世自京洛移居刚州。祖龟岩先生穷易象范数。为一代名儒。公承袭家传。才学早诣。大为诸贤所推服。徵为 东宫洗马。盖将大展于世。而素志不乐仕进。退伏村庄。以训诲后进为业。筑精舍于农山之下。以榜其居。其高节雅尚。超然于声利之表。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7H 页
而能令后人闻风而起慕也。精舍久而圮。只有遗址。岁壬申秋。诸宗相与谋。更诹地于泗溪之上白鹿故洞。后枕崇阜。前挹澄泉。循坡顾眄。幽夐俱宜。属门老鳞瑞氏干其事。不费日而成。使洛铉甫承先人之系而主其室。问记于琏夏。琏夏曰不亦善夫。世之人以馆榭自佚者多矣。彼流连酣豢。以恣一时豪贵之观者。数世希不失矣。或有清高之士结庐湖山。吟赏自适。而只为终年之谟。其有能久远者乎。子之先积于躬而不泽于世。以陇亩之乐。民事之艰。寓其号以业其后。而遗芬剩馥。播在丘壑。使后之肯构者。愈久不忘。以表其躅。其遗安之计远矣哉。子既新其室。惟善居室而自新其身。揭图书而玩前人易范之奥。聚宗族而讲一门敦睦之谊。菑畬经训。播脩礼义。而致力于服勤厚本之遗意。则是所谓虽旧维新而将重为桑梓贺也。今登斯堂也。日见犁夫耘叟相寻于其下。而良苗嘉穟蓊然而长。穰然而实。其供胜赏而适雅趣。孰多于是。若其泉石之品。葩卉之植。亦必待增饰。然徒为游娱之资而非斯堂之所尚也。余将见桧山氏之溉而不食者。大发于后日。而龙岩磅礴不泄之气。亦将有凝聚而钟其奇者矣。以是语洛铉甫。因以为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7L 页
梅鹤堂重建记
兴州之东十馀里。有桃滩村。滩水清驶而下有孤山停峙为山门。在昔崇祯之季。故知郡事宣城金公卜筑于斯。别构堂扁以梅鹤。盖因地名之同而用林和靖西湖故事也。公自为诗悬其楣。玉川赵公和之。寝郎郑公又为八景帖。其于溪山之乐。游赏之趣。模写之尽矣。夫和靖一隐流。放怀于俗累之表。托其身于妻梅子鹤之间。而公则早擢巍科。菀然有当世之望。虽时不我谐。蹭蹬不进。而其身即簪绂之谢事者耳。名迹既殊。而何取于西湖有慕尚之意也。古之人或有出处不同而气味之相契者。若韩魏公之于乐天。苏学士之于渊明是已。公以恬静高洁之操。隐约萧散之意。中年卷怀。窅然不知市朝之有何事。而投閒送老于林壑之间。其心即湖山一散人。寄怀于古之幽人逸士而不知千岁之远。于焉寤处。乐以终年。至今使后之人。俛仰遗躅。想象其高风旷韵已数百年矣。公既殁而子孙还文丹旧居。距孤山直十里而远。堂亦为郁攸所灾。中世改建于丹溪之下。以其桑梓故里而便于守视也。其后以地势湫卑。复移于北山之阿数武地。堂凡三迁而历世已八九。星霜累遒。泉壑渐变。今世居之地为沮洳所侵而不可为久远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8H 页
计。诸宗诹谋合力。重竖于孤山前躅之间。审其面势而因其旧制。燠室凉轩。幽爽俱适。堂成在岁庚寅维夏之日。山增秀而水增辉。泉石益美而林薮益密。翼然为之改观矣。主其事者七代孙乐骊。干其劳者八代孙辉珽。屋就而问记于余者十代孙东镇也。余为之复于诸公曰古之名庄胜墅。虽金谷之园林。平泉之卉石。有能数世传守者乎。子之先世谢迹名涂。乐就幽閒。慕古物外天放之逸民。而所以贻谟者远矣。余惟宣城氏自文节公以后。节义风范。赫世有闻。知郡公嗣之于前而裕之于后。醇德懿行。清标雅致。为后人之攸式。子孙永世传袭。不徒诗礼文史之是尚。而至于嗣葺堂宇。肯构是勤。其于继述之美。可谓尽矣。抑余闻之。君子之处世。仕不必一于仕。隐不必一于隐。惟其时而已。知郡公之或仕或隐。亦此意也。且以梅鹤言之。梅之寒香冷葩。为高人寄趣之资。而及其荐之廊庙。为和鼎之实。鹤之皓羽清响。为仙人道流之所伴。而鸣阴子和。有好爵之縻。古之爱梅爱鹤。不独林处士一人而已。使诸君之居是堂者。世袭馨德。家传异响。则出而市朝纷华。亦是道也。入而山林栖遁。亦是道也。其于趾美承休。可谓两得之矣。余以是语诸君。次其说为之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8L 页
霞栖记
吾友金叔文构小斋于居第之左。名之曰霞栖。请余为记。既而叔文之迹。云车而霓㫌矣。入其室幽窗净轩。翛然如前日。而亡友之托。不可以虚也。叔文平日志气高洁。视其几案。游尘不上。衣裾无一点泥滓气。其先人之居。楹宇宏深。阶庭夷敞。高木幽林。荫其前后。垣砌间列植花卉。虽夏热铄甓。冬雪侵户。而爽煖俱适。春和秋景。俱可娱也。叔文犹以为未惬潇洒意。别构一间室一间堂。日夜处其中。咫尺之间。幽阒又殊状矣。余问其揭名之义曰古之道人。遗落尘翳。枕息涧谷者。寄情物表。以霞为名。学绝粒之方则必餐霞。得飞升之术则必御霞。而子与我俱瞥瞥风埃人。子之居无赤城之标仙源之植。子又妙年上庠。踬而不进。而青云苟可以梯则子亦非远引之人。人与地俱无当而何取于霞乎。叔文曰子之知吾信矣。犹未深知吾意之所寓也。吾处喧嚣而尚萧散。食荤血而慕恬淡。襟怀寡合而无云雨炎凉之意。此则人所不知而吾所自知者也。以故常有高蹈独往之志。寄身于烟霞水石之间。而吾堂宇园林之传于此身者已十世矣。吾舍祖先轮奂之室而孑然何之乎。虽丹霞翠壁之境与神会者。势不得栖息。而只是梦想间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9H 页
而已。所以于双碧先第之侧。为吾起居啸傲之所而扁以此名。是标吾志也。余笑曰子之志侈矣。凡世间事不两立。享田园之乐者。无孤淡之趣。有宾朋之娱者。无遐遁之想。而子欲兼有而俱享之。造物之惜清福。岂独于子而并与之哉。虽然子亦老矣。付子先宇于子若孙。而别求两白间云霞境界。为暮年栖息之计。则余亦乐为之往从矣。余之此记亦未晚也。遂相与一笑而罢。岂意此语之付诸一场戏剧。而奄见叔文之辞其故栖也耶。追念昔事。欲见其眉宇云霞之气而不可得。叙此前日相与之意。叔文有知。其必冁然也。
颐斋记
余自少体羸而气薄。志促而神瞀。常善病。读道家书。见修养之术而悦之。欲学之未得其方也。以一身之接而事物聚于前。视听乱而耳目失其养。动作躁而四肢失其养。嗜欲多而口体失其养。思虑烦而心志失其养。欲厌弃废绝。为遁冥耽静之计。则又将溺禅虚而堕道空矣。心窃病之。尝读易而得之。在颐之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子程子传之曰颐养也。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衣服饮食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人以养人也。又曰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29L 页
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余于是知吾身之有所养也。夫天地之生人物。非偏厚而偏啬。风雨寒暑。天之所以养物。而逆之则伤气。土木炎润。地之所以养物。而㬥之则毁质。裘褐稻粱膻膏核实之属。皆所以养人。而不节则生患。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在自养之如何耳。今吾以一身之用而失其道。则事物之丛萃纷纭。皆为吾患。得其道则事得其顺物得其适而皆为吾养矣。何必从仙释氏枯寂家计。自以为得养生之要也哉。惟吾所遇之地而无适而非养。诗书图史。所以颐吾心也。烟霞泉石。所以颐吾神也。繁音杂玩不接视听。所以颐吾耳目也。时其出入。节其劳佚。优游閒缓。宣郁畅和。所以颐吾四肢也。夏絺冬纩。适其寒煖而不必以文绣为慕。炊粟烹蔌。适其饥饱而不必以粱肉为念。所以颐吾口体也。又以象辞所谓慎言语者。为远咎避害之方。则吾之所养之道备矣。而于程子养生养形之云。亦几矣。若夫所谓养德之端则余也固未能。亦尝闻其说焉。盖德者人之所得于天而众善之总名也。故孟子尝以养性言之矣。又以养气言之矣。又曰养其大体为大人。此养心之谓也。然致养之工。罔不在厥初。故曰养其良知良能。学者循是而求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八 第 430H 页
则凡所谓养其血脉养其精神养其聪明者。亦必有道。而养德之终始。可得而言矣。其用工之方。进道之序。非善养者不能知之。而常人之丧其德性。恒失于动。故以存养二字。为主静之工。又以涵养二字。为内外交相养之道。如是而后。可谓极其养矣。而向所谓养生养形者。俱可得以完养矣。至于养人之方则于余何有哉。余处卑而无养民之责。居穷而无养人之资。吾将养于人矣。虽然余且自勉于前所谓养者。而万一天诱其衷。无至于失其养焉。则或者推己之所有而有可以及人者耶。此则待养之熟而后可言。而乃余所以自养者则未必不在于程传取养之义云尔。余以是扁吾居曰颐斋。因以为说。辛亥地䨓初吉。书于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