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99H 页
送柳先生之任楚山序(庚子)
六年冬。朝廷以西民告饥。择守牧之良。柳谏议先生起花山之閒墅。远赴于关西之楚山府。府距千有八百馀里。先生年且六十有四。古者游宦不出千里。先生岂乐乎哉。将以其身福西民。不可以自私也。其就道。亲戚故旧与凡从先生游者。皆饯于行。有疑之者曰先生达仕籍三十年。身不易布。食不继粝。环其室琴书图史。无他物也。有所之。驴服必借人。养生之具无一焉。今楚之为州。处诸路之交。山海之所利。货财之所聚。药饵之所产。先于诸州。故临是邦者。多朝廷贵人。先生非有慕于此。顾禄足以仁其三族。乌得无就。琏夏曰否。仕有为贫。然屈其身以事于谷。君子不为也。曰然则先生居穷乡。牢关而自藏。非有召未尝至都下。眼目不周于方内。今涉汉津过丽京。想千年王气之盛衰。入平壤故都。观父师八条之遗教。井田地亩之纵横。历览关右山川风谣习尚。民物之殷富。华夷地界物产冠盖之往来。北望长白巨岳。出鸭绿大江。横障西北。壮我东国之纪。西望辽沈千里。烟火隔绝。草芜沙荒。舟车不通。想隋唐故代沿革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99L 页
之不同。先生生太平之世。假镇抚之任。以尽方域之大观。意在斯乎。琏夏曰否。士固有放迹而自奇者。内无所守而外驰其情。近于役物。君子不为也。曰先生望愈高责愈重。不就嫌于自高。且朝廷必加高秩。先生是之惧。勉以从事欤。琏夏曰此亦非先生之志也。贤者循俗而不流。自守而不崖。既立身为王臣。责之以职事。则虽奔走原隰不辞。今日之行。不就不得也。四十年抱道读书。而立朝未尝有一月。往年尝为湖南策士。以公明闻。尝为玉署入银台。以补缀 君德闻。至于政事得失。规模大小。一未尝试之于民。今从事于是府。使治教成而边堡赖。则是将有声于古醇谨良吏之风矣。且先生居南乡。识南民之苦。岁饥敛急。吏酷民困。推此而见之。西民亦无乐。推此而反之。字恤之道。亦有方矣。又闻之。关西之俗。尚勇悍薄文教。喜则易使。怒则难制。国家升平二百年。政令宽大。遐远之民。鲜有畏于威。且前使之莅是邦者。鲜有以齐鲁待蜀人。今先生刚以御吏。柔以使民。明以察物。信以孚惠。待之以湖岭之民而申之以儒教则政教之成。将不日矣。于其行也。咸以是祝先生。又以是庆楚之人。又以其私祝先生曰愿先生政成而来归疾。以惠我乡党后人也。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0H 页
赠李君君显序(乙卯)
余近作畸命人。掩关孤居。不欲与亲知朋友相闻者久矣。日李君承穆君显见过。相与谈讨度数日。其容端直如植。说经史古今事纚纚不穷。使余乐闻而开离索之怀。何其幸也。向之见吾子。直藐然一孺子。今几寒暑而仪容之硕。志向之正。见识之博雅已如此。回视余年日以迈而涉学而昧其方者。为可愧也已。李君语余曰承穆早事完山先生。得闻初学之方。庶几有所警惕而开发者。今先生编管海曲。赦还无日。小子将无以卒业。愿从从先生游者获一言之赐。噫余亦非无意于此事者。读书而择理不精。治心而律己无度。重以荒嬉度日。志不立而此首已纷如矣。将自省之不暇。何暇为人谋哉。无已则请以所闻于柳先生者。为交相勉之资。昔年余见先生。自病其气量之不弘。问之曰今人才魄或有逮古人。力量不及古人。所以不能立大根基做大事业。此系禀受。不可强而能。先生教曰吾辈固赋气不厚。然亦在养之如何。凡人性偏故量不弘。从偏处克去。积之厚则力可至。蓄之深则量可大。又教曰君辈多为才气所使。所论多悬揣臆想。转入玄微。不若致力于平易近实之地。他日又请曰治心节度最难。欲自律严苦则渐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0L 页
枯涩。欲稍加展拓则流于荡肆。先生曰此学者通患。因举朱先生开阔中须缜密。宽缓中须敬谨之语以教之。即此数语而气质变化之法。穷理力行之端尽矣。此虽因余之针劄而发。而大率今之士。才气所役者。有矜高之病。力量所拘者。有自小之病。或孤枯而近于诡。放诞而不知捡。虽为病不一而害于适道则均也。今吾子因此而反诸己。讲理而只就平实。律己而无至刻励。渐次积累。承载得许多道理。则其于志行交修之方。将两进而不已矣。余望子之容貌而得子之言议。无或有刻苦自持而近于过拘者否。余之有闻于师门者已有年。而颓惰自废。略不知警省。今因吾子之发端而有惕然于中者。既以语吾子。将又自勉焉。
赠金上舍乃极责文义序(辛未)
闻韶金乃极少时。负才尚志。以淬励名行自期。从乡举成上舍生。既不见于世。退而从容于仁义礼法之府。恂恂然儒者也。今年春游太学。时祠院之禁方张。 上幸太学驻法驾。 教馆下诸生曰予以撤院事谕八路。其悉此意。皆俯首无一言而退。乃极闻之后时。独自奋然曰士者国之元气。士而无所。元气索矣。今贤关之士呿其口。尚可谓国有人矣乎。越五日又下 教。凡先正先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1H 页
师之祠于乡而经 先朝令典载之祀秩者。将无遗矣。馆学生又依 教将通谕于一国。乃极又抗言争之不能得。遂裂其巾约之绳。投之黉堂而归。于是环桥之士或有见而骇之者。有笑而诽之者。有喟然而叹者。有闷然而忧者。有啧啧然快之者。有凛凛然敬之者。不一日而乃极之名闻于都下。不几日而遍于一国。闻其风者皆轩眉吐舌。爽然而壮之。呜呼。彼庸鄙下流之俯仰上下者。其骇且笑固不足道。而曾谓平日以士君子自处者。亦媕婀脂韦。不能出一口气。其见识反有同于彼骇且笑者乎。 国家扶植元气四百年。今摧沮颓懦而尽之矣。日聚数百儒冠于两斋。养以一斗饩。而只成就一乃极而止耶。乃极既归。继而有投配之责。琏夏就而问之。执手而劳之曰使吾子屏处山野。歌咏古道而没身。只为自守之士而已。使吾子隐默居京师应课试。一得而归。只为闾里之荣而已。士之见大节。不于常而于其变。今事变此大而子能为人之所不为。其声闻不但震耀于今人之耳目。而使秉史笔者书之曰某年某日。太学生金某。以某事投巾还山云尔。则将永有辞于后世矣。乃极咄咄自嗟曰吾自幼学于吾祖文泉翁之门。稔闻古人行己之方。其志则将致身 王朝。以效匡君泽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1L 页
民之道。或当言责职责而猝遇不幸。亦当排䨓霆撑砥柱。虽躬蹈不测。所不辞也。今乃以一韦布。局首诸生间。目见儒风之扫地。而悻悻然自遂其志。不亦可笑矣乎。且君子之道。贵乎中庸。虽有奇节特行出于一时。感愤之所为。而过则失中。吾惧识道君子之议吾后也。琏夏曰士之处世。穷达不足言。当随所遇而行其志而已。志之所之。气从而旺。持其志而确然而不变。养其气而浩然而不穷。则达而岩廊馆阁。亦是道也。穷而闾巷砧穴。亦是道也。吾子以此志而行乎庠序之间。而其气则出乎岩廊台阁之上。可谓不负所学。又奚多焉。况今日之行。安知不为异日达而致用之本而如子之所期否。且夫中者正理而已。苟以奇伟不常之迹而谓非中而不为则是使天下之士。相率而入于同流合污之地。是则圣人之大戒。吾子所得者正。又何难焉。乃极曰子其次其说。以备古人赠言之义否。琏夏曰然。余固能言。然子之所为。是国人所共言。无待余言。又进而益励焉。则又非余之所能言。乃极盍自勉乎哉。
陶山风雅后序
陶山风雅者。晋山姜芸甫之所编而既自为序。以道其所以采辑之义。其意远矣。夫诗之教尚矣。自三百篇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2H 页
作。有正有变。而治教之兴替。世道之隆污。风气之粹驳。人心之淑慝系焉。凡诗之所载。若郊庙朝廷之什。固所以赞至化形盛德者。而至若闾巷民庶之引兴取比于虫鸟草木之间者。直不过为閒漫歌咏。则宜若无与于天德王道之大端。而圣人亦取之。以寓后世垂教之方。盖以其歌咏。发于精思。精思原于天理。即歌谣之善而天理人情之正可见也。三代以降。大乐坏而正声寝。下而鸣焉者。一出于词人韵士之口。汉魏晋唐之间。变而又变。为骚为赋为律为长篇短什。而争工竞奇。体尚不一。其自为至焉者。要妙若可以感鬼神。铿锵若可以谐金石。精巧若可以尽造化。而狂华冗叶。不根至理则徒足为浇风败教之端。其间亦或有冲澹萧散幽远清雅。有得于风人之馀响。而未必尽出于民彝物则之常。先王礼乐教化之遗意。则其所谓变之极。亦卒莫能正矣。逮夫濂洛诸君子。值必复之运。倡不传之道。图书传集之粹。无非妙道之精言。牖学之至论。而发于吟咏题品之末者。亦皆至理所寓。至道所形。此后之君子所以别编诗集。命之为风雅者也。于乎至矣。惟我东方。罗丽以还。以诗名家者。各竖幡幢。前后相望。而皆追蹑晋唐轨辙。于先民风雅之旨。邈如也。及我退陶先生。集成群儒。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2L 页
上绍绝学。凡阐圣道辟异端明天理淑人心之粹言大训。如日月天壤。而诗教之盛。亦剪去华靡。一归典实庄重简淡清健温雅。宛然一濂洛矣。东国之士。既尊其道诵其书。而芸甫盖尝用力于诗。必欲以是为准则。乃缀取精英。辑成一篇。以为感发兴起之资。其用意不亦善乎。使吾党之士。便于考览而易于观感。亦岂小补之哉。然余窃有怪焉。诗之变。至濂洛而正矣。而其后元明之间。日趋乎纤巧浮薄。有甚于六朝之绮丽。东国之诗。至陶山而正矣。而即今畿湖之间。腥臊诡涩。殆有甚于罗丽之骫陋。岂风气习尚之随时随变。而先哲之雅训无人以诵习耶。使世之学诗者。用心皆如芸甫之为。则此篇之成。安知不使变者一变而卒反乎正轨否。吾且为芸甫道之。濂洛所载。不但程朱数君子之诗而已。一时诸贤联声并韵。菀然乎其盛也。陶山数百载之间。诸老先生继承旨诀。理馀教而赓遗韵者。又彬然相望。此则天地间正响。偏聚于吾东南一域矣。芸甫且参互并纂。广之为峤南风雅。以仿濂洛之例。则可见一方斯文之盛。不与时俱化。而使后之人。一追典则。无坠诸先生立教之意。其为惠嘉矣哉。
四七辨辑證序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3H 页
昔我退陶先生因秋峦郑氏天命图解而极性情之妙。有曰四端纯理。故无不善。七情兼气。故有善恶。又因高峰奇氏往复论辨。而有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凡为说累千馀言。而即此数语为要旨。此本朱子之言。而亦不但朱子之言。乃千古圣贤传授旨诀也。盖心学之传。肇自虞夏。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言。而未尝言性。孔子言继善成性之性。又言相近相远之性。而未尝言情。七情之目。始见于乐记礼运中庸之编。而孟子又言四端之情。前圣后圣。渐次开明。发所未发而心性情之说备矣。然而所指而言者各不同。学者不究其立言之本旨。而引此就彼。浑而一之。则何由而见纯粹至善之体。而辨理欲公私之几哉。孟子之言。亦非欲求异于子思。盖将推明性善之说。因其发见而扩而充之。则与七情之有中节不中节而节而约之者。自不得不异其名义。诚分晓矣。至有宋程张诸子。始发理气二字。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两下说去。论气论性。既明且备。群圣人授受之旨。焕然指掌。而于情端界分。犹未说及也。及晦庵夫子出而曰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于是乎体用动静之实。道器分合之妙。分明历落。更无馀蕴。自天地生人以来。即有此性情。自圣神立极以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3L 页
来。即有此道理。历几圣而四端七情之名。始发于思孟。历几贤而理发气发之言。始发于朱子。信乎其后千岁而如合符节。逮我退陶先生。远绍晦庵之统。直契道妙。发挥旧旨。反复横竖。无非至理。虽以高峰之博识宏辩。不得不服于理到之言。真可谓质前圣而无疑。俟后贤而不惑者矣。其后有栗谷李氏。掇拾馀论。张皇己见。其与牛溪成氏。许多往复。直斥退陶互发之说。而浑理气为一物。以为理本无为。而四端七情俱为气发。只知其不相离而不知其不相杂。只知浑沦为说而不知分开为说。湖洛一派之学。互相传袭。公然认气为理。认人欲为天理。认理为空虚冥寂物事。其为斯道之累大矣。即此一大争辨。遂为学术分歧之端。吾党大儒先生。各述己见。明辨痛斥。前后殆数十家。名言至论。皆有距异之功。而顾其为说。散在诸书。无以遍览而尽考。曲江裴性涵少而从事此学。潜心讲究。深有得于体验之实。乃取诸家同异之言。裒为一帙。首之以虞书孔子之言。以究其源。终之以湖门论说及先师定斋柳公之言。以定其断案。始终有条。本末有据。使学者一开卷。可瞭然矣。间以示琏夏。余亦累窥诸贤之论。而苦未闻道。今因是编而更加䌷绎。则庶乎其有得。且后知后觉之士。得以考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4H 页
据。有见于吾家宗旨。则庶乎不迷所向为他歧之惑。是则性涵之所用力。亦可谓斯文之羽翼矣。余遂乐为之说。列诸卷端。
常变纂要序
礼之为言体也。体不立。无以为人。凡人视听言动之则。器服宫庐之具。吉凶哀乐之节。非礼无以立。所以节文天理而仪则人事者。皆是道也。推而至于家而乡而邦国而会通而行之者。皆是道也。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其经三百。其目三千。而礼坏书亡之馀。今所存者。惟仪礼礼记数书而已。注疏诸家。各自为说。缴绕而难以领其要。汉氏诸儒互生疑贰。名为聚讼。其后随代异制。王朝礼则太常准议。迭相驳难。士夫家则各为条款。著为家法。览者无以悉究其籍而得其中焉。晦庵夫子家礼一书。参酌古今。因时损益。定为有家日用之常。惜乎为童行所窃而亦有未尽整理者。自朱门以下。中国儒先及我东诸贤。或自为论说。或因人问质。各为见解而互相抵捂者亦多。东岩先生柳氏受湖上旨诀。于礼书用工尤多。师门许以专门名家。裒辑诸家说。定著为常变通考。以家礼为主而并采经传子集及诸儒所论断者。折衷群言。参以己见。虽谓古今礼家之断例可矣。其目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4L 页
千馀条。为篇三十二。临时造次之间。有难尽究。近世可庵朴公游定斋先生之门。多以礼意问辨。及其晚岁。留意编辑。乃取通考一书。节略抄录。祛繁而存要。因博而就约。使人便于考览而易于裁断。视原书殆十之二三。名之曰常变纂要。盖以为私自省阅而为一家之用。藏之箧笥者有年。公殁后其季胤禧寿以为先人纂辑之意。不可以无传。且穷乡匹士之家。典籍未具。猝遇疑变。无所取裁。思与诸家共之而广其锓布。其于追远述事之意。可谓勤矣。乃以其勘定之责。属之琏夏。以若肤浅。于礼之常体。固所矇然。而仪章度数之详。素未讲习。不敢妄加丁乙。而禧寿甫又请志其所以成书之由。不敢并此固辞。窃有感于前辈嘉惠之意。书此以冠其端云尔。
义士裴公遗迹序
在昔龙蛇之难。岭以南首刳于兵。莱釜一二臣。抗义殉身之外。列邑糜溃。守土駴散。无能以遮遏为计者。于时奋义效力之士。多出于草野。或读书谭道之英。白衣从事。仗忠信为干橹。或罝兔执殳之杰。编身行伍。藉金革为衽席者。环一道历落相望。或有成有否。有生有死。其终也亦有显有晦。而其敌忾同仇之志。决命殉国之烈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5H 页
则一也。若永嘉之川城县。有义士裴公。真所谓奋不顾身。徇国家之急而死而不厌者欤。其志勇其气壮。其年弱而其节卓然。其迹久而犹为人传诵。即公之族孙䌖氏所述遗事若乡先生葛川金公立传已备矣。不佞又何述焉。盖其超距之勇。穿札之艺。已习于成童之日。则其素所蓄积可知矣。结缡未几而闻难而起。不顾室家宴尔之情。志就则垂竹帛之名。不就则委原野之骨。其志已决矣。家庭之内有从兄内翰公。乡邦之中有金公涌。与之偕作而往隶于礼安守申公之悌之召募。则亦不可谓不择其所从矣。以孤羸新集之卒。当风雨骤滋之势。虽以冠三军之勇而奈无所施何哉。卒以终军请缨之年而为汪踦勿殇之鬼。捐身虫沙。矢复而归。悲夫。一死固其所而志与才之无成。诚可惋也。夫天下之情一也。当乱离之会。孰不有父子之爱夫妻之属。而为全躯保家之计乎。诗人之歌戍役。有不遑将父之叹。契阔偕老之愿。以其出于常情也。故虽在王事靡盬之中。而君子不之责焉。若义士者。名不载简书。官不登执戟。又无兵刃之迫于前。而乃毅然自当。办一死于亿万人同情之外。非烈丈夫而能如是乎。大人公许之以得死所。夫人誓以恩义而从而殉焉。一家之内。慈父顺妇之所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5L 页
以处之者。吁亦伟矣。数百年间。节烈双茔。芜没于虎厓荒原之上。而徒为一乡人士之所指点。生于草莽。殁于草莽。于公本分。有何加损。而其何以为国家忠义之劝哉。往年因多士陈吁。特蒙绰楔之典。虽不足以酬其义烈。而亦可使义士之名。不泯于百世之下。其可以慰郁律不解之壮魄否。今后孙之居故里者。仅累十家。并编立殣遗迹之家藏者。一道人士诗什之联篇者及后来㫌褒时事。合为一小册。将欲传示一世。此慈孙阐幽之心也。虽无补于太史氏之张大。而其亦有裨于野乘稗记之阙遗夫。公讳寅吉字敬甫。其先兴海人。高丽之末有司仆正讳尚志。耻事二姓。以柏竹自号。隐居不仕。公之伯父观察公。以学术劳绩闻于世。公之家世。忠勚有所本云。
茅山先生李公文集序
大茅山人李先生之世。今百有五十馀年之远。高标清范之洒醒耳目。旧德遗韵之耸感声气者。使后人景慕不谖而隔晨如也。其巾笥之蓄。咳唾影响之所寓。宁可以久远而终秘乎哉。邹圣有言。诵其诗读其书。必曰论人而考世。先生之人品果何如而其世何世也。在昔 璿支大公子以逸民之清权。奋百世之风范。令德夸节。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6H 页
奕世有闻。先生之所承受者。即一种清高之禀是已。澹雅翛远之姿。冲真遗迭之想。旷然有蹑邃古眇叔季之志。而绩文种学。一追古人轨范者。皆因其质而养得者也。其时即川城儒学彬菀之会。而相与切劘道义。扬确文字者。有若荷雪,龟翁三先生。而并德齐徽。蔼然乎其同心之言也。下焉而有讷翁,江翁。追后尘而奉音旨。今以诸君子之言而夷考焉。则先生德懿操趣。评文品诗之高。俱可以尽之矣。后生小子又何述焉。窃尝闻之。先生早游太学。厌薄声利。高蹈山林。任真为宅。癯然为一老仙。襟韵之飘洒。容貌之疏古。即先民之伦。而非末俗尘壒中人。及其游涟上大老之门。而闻守心无妄念。守口无妄言。守身无妄动三句要符。则平生受用之一副心诀可知已。以故深思高视。超然独立。病后之学者文敝质丧。而凡世间皎厉矫沽之为行。秾丽纤巧之为文。皆不数也。平日不喜著述。今所遗诸篇。皆寓兴遣怀之作。而冲远萧散。有不尽之意。大羹玄酒。岂人人之所可悦哉。盖即先生之心而先生之为文可知已。即先生之文而先生之存心又可知也。先生又有龟龙问答一书。论性情理气之妙。而皆研穷自得之语。质诸先贤定论。多有不合。而至被当世大儒之辨难。然要之是独造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6L 页
见也。岂肤浅末学所可拟议哉。前辈之不并编集中。其意盖有在也。先生后孙瓒周氏。与一方人士。谋所以剞劂传后。而约诗文为四卷。请一言以弁卷面。顾玆蔑识不能测其涯际。敬以素所闻诵者而引之。非余之言。实当时诸君子之言也。
止庵金公遗集序
自夫世教衰而习尚变。贤泽远而道术坏。俗学之士。举皆溺词章骛功利。蹖驳而莫之醇也。惟永嘉之学。因渊源承袭之渐。门路端的。有愈久而可述焉。盖我鹤峰文忠公亲受陶山旨诀。历世传授。真儒继作。如剑南之杨罗。金华之何王。及至大山先生崛起而倡明之。其后复得定斋先生而绍述之。吾党之士。或远而闻诸私淑。或近而亲承音旨。凡在考德问业之科者。虽各因材质之不同。而均之为鲁君子之取于斯者。止庵金公以鹤爷之胄。承十世文献之传。中世迁居江右之一善。若瓶艮,竹所,晚庵诸公。皆以儒术闻于世。世德之懿。家学之正。为南州士大夫冠冕。公以清明之禀颖达之才。早孤力学。既业程文登上庠。苟以功名为念。则其才与年。可跬步耳。乃拨转回头。慕古人为己之学。以为永嘉是先业之根柢而斯学之渊薮。中年卷怀。筑室于金溪旧庄。其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7H 页
意盖以独学易陋而欲资师友之切劘。汎滥易失而欲闻端绪之真正。非向道笃而决志勇。能如是乎。既而登定翁之门而服事焉。质之于问辨。体之于身心。推之于事为。以其所自得者而證之于先儒定训。参之于朋友讲习。及其晚暮。研穷愈精而行解俱造。践履愈笃而表里交修。庶几乎择之精而守之固矣。一乡庠塾之士。推公以秉拂之任。后生作成之责。舍公其谁。而师门之易箦未久。公遽又不淑焉。则甚矣乎斯文气数之穷而皓天不复之忧。其无彊矣。嗣子镇万收辑遗文。编之为若干卷。盖公之为学。本之立诚而略于修辞。专务密察而刊落枝叶。故发于文字者。简当精切。指陈事理。蔼然乎其仁义之言也。如经说训义。易学图象之钩深极微者。触类溯源。不畔于正理。后之人苟能因是而玩索焉。公之所造。其可知也。镇万甫以琏夏之愚。亦尝与闻于从游之久。责以一言。自惟疏浅。谬荷不鄙。许以臭味之或同而直以古道相期于岁寒。今白首孤存。伥伥抱丧质之悲者已十许年矣。追想温雅之容。简洁之操。和易之气。不可复睹。则其于精神声响之寿其传者。讵不以托名为幸。而奈非其人何。于是乎敬述吾道渊源之有所本。而并叙公学术之懿。有非俗儒之所可语者。以为止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7L 页
庵集序。
榆岩先生裴公遗集序
盖当崇祯丙丁之变。左海先沦。神州终以陆沉。天下之大伦大义。固讲明之无地矣。于时忠愤激烈之士。往往有耻帝秦蹈海之志。若食禄委质之臣。亦或有屏迹荒野。而草莽韦布抱义自靖者。尤多其人焉。榆岩裴公先生即其一也。先生亦世臣也。祖考安村公以一郡寄。当执徐之乱。有守堞捍难之绩。考痴岩公早有时望。策名昏朝。而秉义被削。运际昌明。而亦遭齮龁。两世虽终于下邑末僚。而忠义正直之气。有所本焉。先生当 仁庙右文之世。夙抱才器。华闻日噪。若可以蹑级风云。而猝值丙子之乱。闻南汉下城之报。则悲愤不食。请诸母夫人曰三纲绝矣。吾其为左衽之民。此岂应举觅官时耶。遂杜门求志。书史自娱。结椽于一区山庄。而日以教授为事。究心本原。用力于反躬体验之工。所造日深。自有人不及知之实矣。迨其晚岁。声闻旁达。荐授内侍教官而终不起。其所守之确。不以爵禄移心。而优游林泉。没齿无悔。尝题新历曰山村见新历。大书大清年。江南问消息。长吁涕自涟。及临化之际。又吟一绝曰大明天地吾生降。底事康熙日月终。惟有此心坚似石。布衣无愧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8H 页
拜 宣宗。其风泉之感。始终不渝。若公之高风苦节。真可以俯仰无愧于皇明覆载之间。而使后之人。想象起慕。有可以激顽而竖懦者矣。公既不以需世为意。不欲留情于絺绣华国之文。则其閒居事业。不过吟哢丘园。畅意适情而已。其随分佔毕。不过记情与事而已。公之言曰世之儒者。不窥圣贤藩篱。而先以立言为事。毕竟何益于身心。何关于世教乎。即此一言而公之所存心可知已。以故嘉言雅论。多不传于世。而子孙门生之所收拾。不过诗文杂稿若干卷。历世既久。藏之巾笥。而其一册又为童行所窃。存者且无几矣。其后孙将欲寿梓。间以二册示余。其诗浑厚幽远。有得于古风人之旨。文亦随意质直。绝去雕饰。此其所以为崇祯隐君子之言也。余观当世高蹈之伦。有杜谷洪徵君,瓢隐金处士其风节之懿。直与先生相伯仲。而其文皆简而不缛。信乎其志同。故其发于言也俱如是夫。先生殁后。密庵李徵君状其行而系之曰扶天经立人纪。以一身而系伦常之重。噫尽之矣。复何尚焉。后之欲识先生志事者。有不待其文而著者矣。不佞遂盥手而读其稿。敬以所感者书之左方。崇祯二百五十六年 当宁癸未臈月之上浣。明年即太岁涒滩也。呜呼悲夫。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8L 页
北壁金公遗卷序
士之名。其目不一。有介士达士豪士之称。而古之尚论者。多为高士立传。圣人以高尚其事。著之于蛊之上九。而考槃衡泌。诗人之所咏叹者深矣。自三代以降。有所谓隐君子者。多萉迹高蹈。而世之秉发潜阐幽之笔者。必于是而致意焉。盖以其清标峻节。超乎物表。不欲自高而人自高之。士须高尚而后所谓孤介旷达豪奇之称。俱可以当之矣。吾党有北壁金公。殁世已百馀年矣。后之称岭之高士者。必曰北壁翁。翁即山泽枯癯。不求闻知。而民到今称之者。果胡然哉。处卑污之世而截然若千仞之峻。生衰弊之季而窅乎若千岁之远。虽遁世无闷。寤言弗告。而当世之想望。后人之兴起者。莫不仰其高焉。绳巾索带。混迹耕樵。而学士贵客。闻名而相寻。友鹿侣鸟。偃息林壑。而山童野叟指点而相传。则忘机之士。固与物相驯。而京洛轮鞅。又何为而来访哉。一区薖轴。虽居僻绝而陶沙远塘之名。将永世愈高矣。朱晦翁所称高士轩三字。移而扁之于公所居之山门可乎。公之友有十四人。虽或显或隐而皆高世之士。后于公者有李讷隐,权江左挽公诗。而皆述公隐居栖迟之乐。可谓七分传神。诸君子之文不朽而传于世。百世之下。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9H 页
可即此而得其真矣。独恨无顾陆工画手。摹写出其地其人。为终古山林家话本也。兴州之士尚其节。享公于杏溪社。而社今见废。以公木食涧饮之操。而岂以俎豆之成毁为加损哉。公之后孙乐六甫示余以遗卷。请以一语识其端。余固慕仰之有素。谨盥手而敬阅焉。诗与文仅若干首。而质直圆浑。无世俗绚绘语。古人所谓身将隐矣。何用文为者。其公之谓乎。琏夏以邻乡晚出。其辞凡陋。何敢浼高风。敬诵蛊上九之辞。诗硕人之咏。庸代高士传云。
鸠巢权公遗集序
往在 明陵之世。士大夫之仕于朝者。皆因时吹嘘。顺风翱翔。并进于汇征之列。而独恨夫鸠巢权公之才猷地望。沉屈于残署下邑之间。及读涵碧讷隐诸君子之所撰述。而乃知公清标雅操。非名涂诸公之所可及也。盖公以聪敏之才。淹贯之识。自后进时。声闻藉甚。斯文老匠一辞称许期之以远到。迨其擢上第登朝籍而年未及彊仕。随例旅进。无意汲汲。而十年之后。朝著更新。南士登进。使当世之把握权衡者。苟能抡才选能推引清要则公亦岂后于人哉。素性恬淡。厌避名势。刺纸不通于权贵。宦迹不淹于京邸。三十年栖迟下僚而无悔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09L 页
焉。至若懒隐李公之拟公台选。而竟被时人之齮龁。方伯李公之叹公潦倒而恨未处论思之任。则公之一生操执。槩可知已。然而当官尽职。不辞冗卑。任郡寄而尽字恤之方。遭使黜而洁去就之义。拂袖归来。清风洒然。其廉白之操。可以愧俗吏之颜矣。家居萧然。茅屋不蔽。栖息饮啄。以鸠拙自处。而晚暮寄傲于山林泉石之间。宾朋酬唱之席。风流韵致。至于今想象而起景行之思。公殁后遗文散佚。仅能收拾于尘蠹之馀者。釐为二册。其为诗雅洁萧散。有得于风人之旨。文才若干首。附之以一时名硕唱和之什。后人追咏之语。一羽一斑。可以知彩凤文豹之全体。后之拊是卷者。得公约己制行之实。而其必有隔晨而兴慕者矣噫。
濯清轩郭公实纪序
琏夏早闻苞山氏道义文学忠勚之盛。而历世已久。欲徵诸故家文献则已杞宋矣。濯清轩郭公当一时彬菀之会。以学术政绩。尤为著闻。而遗文不传。无所證向。独其见于退陶夫子集中者。垂诸百世而不泯。岂太史所称得夫子而名益彰者耶。盖公作宰宣城。密迩门墙。以绾绂之行而厕抠衣之列。五载之间。薰德既久。先生奖与推重之语。见于诗什记述之文者。累言而不一言。其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0H 页
资禀之美。行治之醇。已入于乐育之科。而学道爱人之化。被于一乡。易东书院创始之日。规模事力。皆归功于明府之措画。则儒化之及人又益远矣。且与同门高弟如赵月川,金雪月,琴勉进诸贤。交相切劘。以资丽泽之益。则其造道成德之实。盖有进进而不已者。公复以宣邑之治。移之于天岭。未一年而公遽告灾。则师门悼惜之语。一时吊诔之辞。皆致其嗟伤而不已焉。呜呼。公之年才彊仕矣。使其长才利器。益加磨砻。假之以年。仕学俱优。则其所就岂止为二邑弦歌之化而已哉。今距嘉靖隆庆之世已三百馀年。重经兵燹。遗迹荡失。仅存于灰劫之馀者。有诗一首短札二幅。今公之门孙钟锡与其后承。旁搜诸家及后人赞述之语。为实纪一册。其用意勤而亦寂寥矣。远而示不佞而复索一语。余惟古之贤哲之士。有潜德懿行。而数世之后。湮没无称者多矣。若公则既得依归于大贤之门。而大贤之言。如日星昭丽。使后之人。诵其诗读其书而论其世。考寻师友渊源而可以知其人矣。且后人诵义之无穷。而状碣之文。出于名家。啜享之论。及于桐乡。则称述之已尽矣。顾玆荒颣无文。无足轻重。而既切旷世景行之思。敬述前人之言。书之卷端。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0L 页
明岩李公实纪序
呜呼欷矣。在昔 靖陵之世。群贤汇征。陶铸至治。贤良之荐。搜扬草野。而明岩李公与其选。北门一开。大祸飙起。弥天之网。延及草野。而明岩李公罹其籍。天意欤人事欤。有可以悽怆而伤心者矣。盖公受淳明之气。禀卓异之姿。若与一时人物之盛。相应而生者。自童子时。受知于族父忘轩先生。而遍谒寒暄,一蠹,濯缨诸先生之门。则其意象之高远。以古人一等志业自期矣。及东泉金文懿公当师儒之任。与静庵文正公倡明洛建之学而有尧舜君民之志。公之登门请教。有如荀慈明,孔文举之被李龙门容接。悲夫。时运一倾。无平不陂䨓霆震荡。善类糜粉。则东泉之投。止于门生之家。非逃生也。为异日殉国地耳。公之保纳舍藏。如鲁国之孔家。而及被收栲。义勇凛然。岂以刀钜而易其志哉。流窜于极北穷荒之地。阅却十二风霜而获蒙霈泽。其生死祸福。亦非公之所自由。而天道之昭临。有不可诬矣。国朝芟刈之祸。莫甚于戊午与己卯。而忘轩当之于前。公又当之于后。祸厄之偏于李氏之门。一何甚也。吾先祖忠定公亦身经己卯之祸。见几先引。虽不与诸贤同被窜殛。而废锢十年。复见天日之重明。在今孱孙之心。每见当日党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1H 页
籍。为之于悒而抆涕也。方公投窜之日。时年三十。禁网既解。复见休运。则以公才学。亦可以进为于世。而终守艰贞之戒。甘为韬晦之迹。四十年优游于丘园水竹之区。春曹 除命。若将为之兆。而介石之操。确然不移。于是乎公为昭代之逸民而永保历变履险之完名矣。其志节之高。行义之笃。信乎为后人之想象而不忘也。公殁后乡人士既镵石而表其墓。又为尸祝而尊祀之。我从先祖苍雪公作宰灵邑。儒化为治。倡议立祠而梁颂常祝。赞德俱备。在我后承旷慕之心。岂下于本乡诸君子哉。后孙某某。远访余于穷山之中。请以一语。顾此荒陋枯槁之言。何足以发扬幽光。而追念吾先祖同时共难之义。重感苍雪公旷世尚德之风。敬以景行之思。盥手而书之卷端。
岩皋世稿序
当崧京中晚之际。文章钜工。勋烈名臣。前后相望。以鸣东国之盛而振于中夏。若一斋权文坦公为最著。与权菊斋,李益斋,李牧隐诸公。并驾一代。为华国手。方国王之久留燕邸也。始承中朝之盛眷而终有吐蕃之流。宠辱随变。而公周旋剧易。终始一节。扈卫之勤。专对之劳。格天朝而扶宗社。亦既铭彝鼎而垂简册。若其制策辞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1L 页
令之盛。为华东所诵者。如琬琰之垂光。笙镛之振响。而今世代绵邈之后。百无存一。惟可考者。有史传所载诸贤遗集及东国风雅一二逸韵而已。文字虽已沉湮而大名之震耀今古者。亦岂沉沦焉已乎。若东皋文节公策名前朝。位望崇显。而及 圣朝肇运。首登台司。明解朝章。佐理治具。书云观历象之制。紫霞洞耆英之集。必有华猷雅韵之可以传后。而亦皆散佚无存。今采摭遗闻。仅有诗篇功券诸贤赠遗之什而已。门户赫舄。通国无比。而深持满盈之戒。晚守恬退之节。垂诫子孙。以退处乡舍。屏贵遗荣。以诗礼庄墅。为贻后之谟。是以虽不继世蝉联。如前日之盛。而当时运翻覆之会。超然不知祸福荣辱之为何事者。皆馀教之所及也。其后五六世。有若东峰公当执徐岛夷之难。居立岩深洞。与旅轩张先生俱有遁世之志。爱赏泉石。约与同栖。如孙纶庵,郑愚轩,郑守庵俱为同志。讲磨道义。沉涵经籍。蓄德积学。韬晦没身。观旅翁所称璞中玉絅里锦之语则其志固不以文华为尚。而至若言议学术之可传者。一经郁攸。无所寻逐。其胤子省斋公受业旅翁之门。好文学惇行义。操履笃实。见解精诣。盖其连世继述。在尚志懋质。而与世之夸外循末者异矣。其后孙惧夫影响之愈窅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2H 页
言旨之无徵。收拾逸诗短简诸家往复称述之语。合为一卷。以附于一斋东皋遗篇之下。于乎。今之距胜国已五百馀年矣。虽世之掌故名家。其于氏族图志。易至坠失。而权氏能蒐罗旧迹。采摭成篇。亦不可谓杞宋之无徵矣。或耀邦国登史典。垂名于百世。或处山林躬行义。韬光于一世。隐显不同。其传述一也。使其系遥胄而联后裔者。究源溯流。远述德业之攸基。近守模范之可象。则其于编集四稿之意。知所以绳绳矣。编既成。远以徵序于不佞。琏固文坦公旁裔之胄。追念吾宗之阐于国中者。实本之于公家。所以起感者深于人。遂不辞而乐为之言。
台隐权公遗卷序
夫士之处世。不于朝则山林而已。古之遗逸之士。起自林下而进于公朝者。必待招延之礼。三代尚矣。汉之世。州有孝廉茂才之举。上有帛璧蒲轮之聘。今也或是之无。而士之所以应其荐。亦难其人焉。在昔 崇陵之世。东海之上。有台隐权公先生者。不求名利。隐居求志六十年。怀珍藏器于海曲林壑之间。行义既修。孚尹旁达。邑侯 启达。请加之以招聘之礼。事下春曹则以为事体稀阔。格例无据。拟以一命初衔。为循次举行之地。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2L 页
公遽不少须矣。其后 明陵癸未。廷臣建白。以 先朝之未及收录。特 赠台宪显职。夫爵禄以縻。固非加损于公。而鸣鹤感应之理。久而有徵。自有不可掩者矣。盖公自羁丱时。早蒙知赏于荷潭金公。馆之贰室。日加奖诱。许之以公辅之器。公之俊声。已四驰于湖岭间矣。尝拟之以蜚英摛华之手。而终使高标姱节。自托于逸民之俦。岂天既赋之以瑰材。而其定命亦有所分剂耶。事亲而至行纯笃。居穷而励操廉洁。州家之所以荐拔者。其亦出于汉家兴廉举孝异等之褒。而惜乎 圣朝之所以明扬者。不免有遗珠之恨也。公所以饬躬而自修者。在于敦本实励行检。而未尝役志于文词。故其散漫于毫墨之间者。只有诗百馀首箴戒若干语而已。即此而可以见其懋学为己之实。何必多乎哉。古之君子屏迹草野。则虽不能以存诸己者。措之于需世成务。而教授生徒。垂惠于乐育之业者。亦可谓及人之效矣。公门受业之士。皆饬名行通经艺。菀然而成材。且以公不食之报而委祉后人。子而克家。孙而承休。馀庆延绵。科业联翩。至于来昆云仍而振振为海乡之望。斯可谓贤者之泽而锡类之远矣。余既敬阅三世稿。窃以所感于中者。书之卷首。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3H 页
六忍斋金公遗卷序
川城文献之称盖古矣。粤昔盛时。为儒学渊薮。若八吾,荷,苍,龟,茅诸先生。并挺一时。名德齐峙。倡和而振作之。讷隐,江左诸名硕趾休光而赓遗韵。风流文采之盛。照映于溪山院塾之间。时则有若六忍斋金公。涵揉于先进之门。联翩于侪友之间。清文雅望。亦为一代所推重矣。公以超轶之才。赡敏之识。掉鞅艺苑。早升上庠。先达之所称评。辈流之所推毂。皆拟之以首亨衢骋逸驾。而累擢乡选。卒不利于礼部。落托不谐。迟暮无成。后生慕望之心。有遗憾焉。然而年德俱尊。望实愈隆。当儒论纠纷之会而待公而裁断。乡务填委之日而待公而整理。方黄猿倡义之席。当校宫首任。规画有方。应酬无滞。为慵窝柳公之所推服。当本府功曹。为按使朴公之所鉴赏而称之以博雅明敏之士。则公之得此于当世名卿之间。岂无以哉。惜乎。以才猷气量。不得少效于需世之用。而只见于一方施措之间。士之抱具不售者。终古何限。又奚独为公憾哉。公殁后零言散墨之遗落于尘蠹者才三数册。日其后裔参铉持而示余。余盥手敬读。慨然追想吾县文物之懿。而犹幸公咳唾影响。不至全泯也。其为诗累百首。温柔雅练。不效世俗雕镂之习。文辞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3L 页
长于辨理。切实典要。信乎为酬时适用之文。而非浮辞蔓语比也。观其以六忍自号之义。其治心持己之方。又不止为文字佔毕之工而已。余既阅是编。景慕之馀。敬以一言书之卷端。
石窝权公遗稿序
自夫儒术乖而俗学歧。或专精于举业。或役志于词章。而于古人名理之说。槩乎其无闻也。岂今人之才品术慧不逮于古。而有不可以自趋于正轨欤。直以俗尚所拘。见闻所囿。不离于学究帖诵。而于儒家真正门路。退舍者远矣。近世石窝权公挺文献之世。而负超轶之才。自早岁已知有内外轻重之分。而特以家庭期望之意。在于立扬。俛焉为今人业。清词大策。固已大噪一世矣。今阅其稿。名言雅论。一本于儒家典则。此前人所谓今居古稽而所尚不在于工时趋好者夫。盖当 健陵右文之会。草野才俊。日趋于公车。丝粟之能。无不自效。公夙岁登庠。周旋于鹿鸣之筵。与岭之诸英。竞爽一时。诸公多滚滚登选。而公乃早自歇泊。超然无名涂之念。以一区石室。为自家康济之地。窅然忘向日所慕之为何事。而约之以规绳。资之以玩究。潜修密察之工。盖有穷年而不懈者。其宅心操术。耻于近名而务自韬晦。以常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4H 页
默最妙四字为贴壁警省之方。即其所事而切己近里之实可验也。由其笃于内修而简于发言。虽不以论著自居。而有时笔出。深契古旨。如性情理气之辨。推演乎先文忠图说而发明乎诸先生传授之正诀。则就其所言而不言而存诸中者。亦可窥其一二矣。公穷居行义。以褆其躬。而又推其馀。教子孙之世袭者。皆谨雅成风。文艺趾美。遗徽剩馥之所垂者远。其可敬而可慕也。公之殁已五十馀年矣。吾宗师定斋先生表其墓。李侍郎肯庵公撰其行。特于含章用晦之实。惓惓发扬。则后世君子之所考论。其不在玆乎。公之孙大绅氏以耋龄远顾。请以一言弁卷。自惟藐然晚出。不足以当是寄。而特以平日景慕之私。重感贤孙属意之勤。忘陋而叙其槩。表出其操心玩理之实。为后人诵之。
槐轩金公遗稿序
琏夏弱冠时。见亚宪金公尝临弊庐。风仪峻宕。器宇魁硕。望之嶷然以为非叔季人物。及此衰耋。追想遗范。窅然若旷世人。日公之曾孙上庠生福渊持槐轩稿二册以示余。槐轩即公所自号也。余尚记旧日诸长老之评公者。以为重厚木讷多质少文之君子者。意其文字组纂之工。若少逊于实行。而今阅其稿。乃知其蓄之深而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4L 页
发之者又裕如也。盖公早事明经。擢上第登仕路。而其志不汲汲于荣进。浸涵于经史之府。优游于文墨之林。有时陶写吟哢。寄意于习尚之外。今其为诗有三百馀首。文又若干语。此可以见公之性情与操趣矣。余见世之役志于词翰者。举皆斗华竞奇。为谐俗取妍之资。而公之寻常佔毕。一出悃愊。有冲真庄厚之意。岂其资性浑全。气味醇醲。发于声气者。一切无机变之萌而自合于天响者欤。公既蓄于躬。而以墨庄为裕后之业。广储书籍。箕裘以传述之。其后承振振多文学士。斯可验厚积之馀荫也。余既识公事行之懿。重见公觚墨之馀润。又嘉其嗣守之有遗规。敬以一言书其首而归之。
瀱谷金公逸稿序
天球不伦之于节族则为硁音琐响。拱璧不旅之于琮璜则为残玖片玉。自夫韶钧之律缺而清庙之器坏。虽有至宝希音。而投之于俗眼俚耳。其孰赏其声光哉。唐贯休语曰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是气也材士得之以为材。德人得之以为德。好文者得之以为文。工诗者得之以为诗。而其孤洁独爽。非尘滓之所可汶。发之为雅响。昭之为令质。而乃不能谐钟吕而荐球琛。下而同之于燕石瓦缶。士之自鸣而自悲者。终古又曷可限哉。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5H 页
吾党有太学生瀱谷金公。俗而不俗。今而不今。自少时抱瑰材负奇气。昂然而高。介然而立。方其歌鹿鸣肄学宫也。其志岂肯与俗子。掉鞅争柁于声海利涂间哉。盖以其章黼黻也。其音笙镛也。将以应文昌之会。蹑级馆阁。和声郊庙。摛弘藻而振大雅。非其手否乎。及其岁暮志倦。落托不偶。散其响于湖山草树之间。敲乱石击蘖木。皆清越音也。余以后进。始游艺苑。时公方盛年彊气。长杨羽猎之志尚未已也。一时推为钜手而争慕效之。不知者徒知为举业之工丽。而知之者知其非公之至也。每见其标格清迥。灵襟滢澈。有时赐颜色开宴笑。爽然如服一掬灵泉也。公之弃后辈已数十年矣。于乎。此世安得复有如公者乎。公平生自爱其文。不轻以示人。所以自爱以人之爱之者鲜也。纹锦不与疏褐争价。椒桂不与藜藿相济。悦众眼而嗜众口。非公之志也。公之子蓍永收拾散逸。得诗数百首。文数十篇。盖有述辄毁。传之者寡。而即其存者而读之。篇篇璚琚响也。悲夫。其人已远而神采不可复接。音韵犹有可闻。则其清秀旷朗之气。亦可得以影子也。后之赏之者。其不以为天球拱璧之沉沦尘土也否。噫。
四勿斋宋公遗卷序
颐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415L 页
余观自古聪明奇俊之士。生材既不易而成材为尤难。自夫世级渐降而大化日薄。间有值其淳明之气而挺出好人物。不能涵育长养。以极其培植。往往厄迫孤畸。阏其长年。岂所谓和气有限者耶。今观四勿斋宋公遗文。何其天品之高。立心之远。而降年之若是不永也。公以近道之资。绝伦之才。弱冠业词策。精博华敏。大噪一世。既而知俗学之不足以成名。而回头转脚。奋然自励。要造一等标准而要做一等事业。遂执经请业于损翁门下。复从立斋,鹤林诸君子难疑质问。诸先生奖勉之意。皆以异日牌拂之责。属望深厚。惜乎。其身负许大担荷。未究进就而遽然以早世也。古之君子既有志而无年则犹有笔研之遗。可以證向于来后。而今乃并与箧笥而回禄之矣。曾孙程钦收拾断烂。启钦承其先兄意。整为一本。间以示余。其经旨论辨。剖析精微。要皆不究于极而不止也。图说诸圈。援据古典。要皆不合于正则不取也。以凌空踔远之志。而加密切体验之工。其下学近里之实。可以觑得矣。余作而叹曰天之生若人也何意。而使之阏之者又何意。直可归之于气数之颠错而然欤。后之览者。其必有拊卷而兴喟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