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传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2H 页
蔡孝子传
孝子名周文。字圣郁。姓蔡氏。贯仁川。襄靖公懒斋寿之后。进士蓍光之曾孙也。父曰瑞禹。以公赋后期。为面掌黄成烨所驱打于市。未几竟不起。时孝子年十八。未及弁患走痰。不省事已月馀。变出哀号欲绝。念父雠未复。死有所不敢。且老母在而弟尚幼。晨昏无所委。遂强节抑。扶病视敛襚节如礼。及病少已。趁推官阅实之时。手剑往剔雠。被官隶辈防护。事不谐。且成烨是本守之掊克爪牙也。百道营救。毕竟枉法而定配于关西之朔州。因官递归。偕行而护遣之。孝子计无所施。含痛茹恨。守殡不出门。事老母愈勤。而阴求一利刃。课日一磨者。几周星。自度雠日如流。将母有不遑。遂变衰作平人㨾。裹衰服。以剑紧贴身。不辞母以行。行至鸟岭。始以诣京吁冤之意。书告于母。至泮留几日。泮主每朝听孝子所居室恒有磨刀声。而孝子有用刀时。辄从泮主他求。主怪问曰。每朝所磨刀锋利不适用耶。何乃向人觅为。答以用各有异。不须烦诘。一日早起。修两度书。其上老母谚书曰。儿不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2L 页
孝甚。戴雠天隐忍偷生。行且一周年。徒以母氏在。供养无托。今阿弟稍长。温凊可堪。弟当为母而存。儿当为父而死。将自此发向雠所。或幸而神天默佑。湔雠有日。则藉手归复。容或有期。不然当生不还渡大同江矣。幸慈氏割恩断爱。勿以不肖而子视也。有仲哥在。惟是之慰遣焉。日迫道远。书不尽达。一则上曾所挟册问业之同堂长兄书也。其略曰。小弟而尚假息天壤间。此何人哉。此去朔州。又千里遥矣。非不欲倍日西之。剖得雠心肝肾肠。独念母氏已老矣。眼下无他可仗。而覆巢馀卵。惟伶俜弱弟。所不能忘。临程不发。待玆南归风递。一暴哀悃。幸以同堂父兄之恩。保护得老母𥠧弟。则弟当铭肺而西矣。书发而起程。屣履跋涉。星露颠踣。几日而到朔州。跟寻得雠所住。雠住在府中剧地。轮蹄之所络续。逼铃阁。行呼唱捡杖刑之声。无时不相接。而雠所过从。多无赖豪健辈。孝子将伺隙试手。无间可乘。日雠从外至。呼主人曰。具我朝饭来。仍入室健顿。运箸丁丁。而适人小间。孝子遂解装出匣中剑。右手把剑左手推窗直入房。刺其颅后。颅不稳受剑。剑果斜入。雠惊起疾呼曰。有狂贼剑我。走出门。孝子举剑大叱曰。雠何之。天日在上。雠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3H 页
应声仆隔墙屋比如栉。俄闻狂贼剑我声。人各持摸棱杖以至。果见走者血淋漓。逐者手中剑闪闪有光。以为是真狂贼。杖其把剑手。孝子手折而剑不释。顾语众曰。我乃复父雠者。此邦之人。夫非尽人之子欤。众大惊却立。口呿不能言。孝子跨坐雠。剑刲其腹。血如涌。痛饮数掬。复以石碎其颅。颅解如雪。手探颅中髓。满口啖嚼。是日乃甲申三月二十一日。开邑市。市中观者。环立如墙。咸错恶咨嗟。至有垂泣者。先是以狂贼劫人说。一府惊动之时。知州大骇。令门下尽数去缚。府吏以下。蜂拥而来。才闻复雠二字语。便脚竖胆战。无敢近者。孝子自诣官以现。知州大义之。令上堂实对。时孝子恨气犹不息。呕血一斗于堂。知州之子在傍。嚬蹙欲下之。知州大骂曰。尔为人子。曾不知钦艳此辈人耶。因细叩孝子前后事状。叹赏不已曰。复雠是何等事。似许绝域。以若稚龄。徒手而能之也。且知其为蓍光之孙。而蓍光乃其祖之司马同年也。益悲其为是孙而有是事。优恤之靡不容。而第事系非轻。不得不闻于上营。听其究竟。姑使拘留以待。于是一市人。无论贵贱妇孺。各以所持物馈问。无一人空手至者。彝好之所同然者。果如是。孝子始解衣反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3L 页
丧服以居。居无何。自营上闻。有还送本道之命。押至于京。京中大臣元老暨搢绅贤士。或记其迹。或叙其事以赠行。多可考。滞州狱数朔。自 上白放之。时老母姑无恙。归侍孝养如初。
赞曰。春秋义复雠。复雠之难古也。或压于数。或诎于势。或尼于时。饮恨终身而志不得伸者何限。岂赤骨立纯衷烈孝。旷世而不多见以耶。乃以编发妙少龄。讲得第一义。办得第一事。跟雠于数千里穷发绝塞之外。一举手而彼猛如虎黠如猱之强仇悍敌。仆地授首。非至诚之感神明之佑。有是乎。于时西南士大夫闻而壮之。以为是可以励颓纲而愧贼子。请褒之状可一车。惜乎。当时主世教者。不思所以㫌异之。甚者莅其州而枉其法。汲汲然护雠之不暇。噫。抑独何心。余惧夫时移境换。似此纲常大节。芜没无闻。就其所耳目者而大略焉。以俟夫太史家采录。孝子性纯悫。与人不崖异。罕言笑。不喜閒追逐。家贫业捆织以资养。而以都市雠地也。平生未尝偶一近于阛阓之侧。此可以槩见其人。
都孝子传
都孝子。星山人。名始复。其先有号锄斋汝俞,止岩慎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4H 页
修。以文行世。寖而衰替甚。转寓于基木之殷礼。礼绝峡也。孝子局于游从。且识浅。嘉言善行无所闻。性纯实。与物无竞。笃于事亲竭力焉。家贫无以为养。业卖炭供甘旨愈勤。以怡声婉容不离侧。甚得父母欢。久而家人化之。出未尝经宿。家去酒泉几宿舂。为亲观市。日𨓏而还也。尝卖炭于市。将得钱以供滫瀡之资。偶失之。上下路求不得。适路傍有遗一缗铜。孝子守而待其人。日将曛而人无问者。为供亲地取而贸米肉以归。峡路脩夐。夜且深。非就道时。恐贻倚闾忧。犯星露以行。有巨虎当路。路无所由。一行惴惴将罔措。孝子直前曰。为亲负米者。胡为阻挡。若非物之灵者耶。虎闻而若商量然。已而俯首退路下植立。俄有一豹从山直向人。声甚烈。路下者起而斗逐之。且前导焉。家而后去。此则其时与行者向人说甚详。父病思雉膏。适有飞雉堕地。取供而病良已。家有猫。失其乳。狗字之如邵南家鸡哺之异。邻里艳之。状而闻于州。父死庐于墓。墓在去人家绝远处。一日夕。有艳妆佳姬来请寄宿于庐者三。孝子辄责而送之云。无或有鬼物尝之耶。吁亦异哉。
余尝读三纲记异篇。至如孟宗之冬笋。王延之冰鱼。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4L 页
赵隽之豹寻歧避路。李陶之乌含土助坟之类。益信飞走动植皆天也。这非所谓至诚感天者耶。彼都生者。不识面目何状。以吾所闻。槩知其一肚皮不受外物诱。无恙保自在之天于爱亲一事者。于是虎遇之而失其暴。雉遇之而失其飞。狗失其吠。非类鬼物。失其变幻戏剧。而俱归于彝好之天。噫。非至诚有是乎。尝闻商山之府南四十里。有中人张范者。孝事其亲。亲没而庐墓三年。有虎常来护云。然则虎于众兽中。最得彝性之一者耶。今于都孝子事益验。
烈妇列传
宋烈妇蔡氏。仁川人周泽女也。出而为砺山宋仁琏之子镇炰妻。事尊嫜相夫子。执妇道甚勤。及夫寝疾。凡奉药饵视烹饪。不一委于家人而必躬执焉。病革则夜必斋沐。向斗百拜。祝以身代者一旬无应。病不可为。而气奄然将尽。当是时。至情之左右视者叫呼之声满室。蔡氏左手按其脉。右手候其吻。而止在傍喧曰。勿尔也。气犹在也。而已命遂绝则蔡氏亦几绝者屡。而至于送死具。一一躬捡而手制之。既殡曰。吾负化者诚多时。顾下从有期。为化者无憾于送土之节。是吾事也。自是强之啜则啜。而晨昏展拜外。不出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5H 页
门一武地。誓不见天日也。及占山命图而视曰非也。吾有梦卜在耳。果再占。若符契焉。窀期至。亲检如初终。葬已。会同堂以告曰。妇而从夫。生死无间。吾岂不知死从之已晚。而夫子在时。一切奉身之节。必待吾而安。夫子死而夫子身犹在室。吾不忍死其身而决然舍归。今身且厚土矣。吾将奉而从之。此素定算也。赖舅家盛德。吾夫妻异日得不为若敖之鬼则幸矣。父母之体。得以全归可也。无令我手自裁也。因绝粒米不进。于时在傍之营救万方。无所容焉。越七日。命扶坐。指架上箱曰。箱中某件。夫子素爱好也。有尊姑在。当以夫子之爱爱之。其他所储。夫子之葬。未遑郭灰。为是具耳。且曰我死。殁我于夫子之侧。慎无他之也。言讫而逝。其日丙辰五月初吉也。后十三年。同州有高烈妇郑氏事。
高烈妇郑氏。文庄公愚伏先生之九世孙熙愚女也。自离龀。以孝顺闻。年十九。归于进士开城高彦相之子潚。潚贤事继母。能得欢意。郑氏克体其夫志。入门八年。庭无间言。舅益爱之。戊辰七月。潚不幸病不起。郑氏欲随陨。既已心商曰。舅家积德已百年。夫子贤有行。其不遗一块血。天意未必然也。姑且小须臾隐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5L 页
忍以俟硕果之理。遂节哀不伤体。间以宽譬舅。舅亦赖而理遣之。居月馀。郑氏忽大悲戚。蒙被不进食。意其向所望硕果之报始虚矣。于是家人虑其有必死志。看护益密。郑氏朝起视奠馈节愈勤。夜以及期营襄事。从容禀舅。自是凡襄需之可躬执者躬执。缝线之可替姑者替姑。顾眄语语之间。亦时时议及窀穸事。汎问丧路所由。葬需所入。舆丁用几。且曰送死大事也。一切应用。必倍数可无窘。是其意有在。而辞气不露。不令人致疑。时舅患膈滞。郑氏亲执馈以进。愉声婉容若平常。舅安之。病寻愈。意或妇回心向生。因慰谕之曰。为死者成殡已数月。汝尚不改夫在时衣裳。吾岂欲见汝服衰状也。但若不为衰。孰为若夫衰者。郑氏曰。妇亦岂不知也。所以为此者。不忍死夫子也。舅教如是。当待襄而持衰矣。及襄期迫。浣濯夫遗衣。收拾夫遗墨。藏诸笥。命所御婢曰。衣则他日用以敛我。遗墨则夫子现世迹也。异时待为夫后者传之。因使之就睡。潜至舅所。从窗外穴纸。复承舅颜范。及归。婢睡熟。遂盥栉靓妆。整縰笄服彩。取夫平日手所绹纸绳。悬架而绝。架之高才及肩项。绳之伸缩在吾俯仰间。能耐其痛毒至死之苦而端拱坐化。至令同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6H 页
宿者不知。噫。自古悬缢死者固有之。若此者。又竹帛所罕见。箧中有二度遗书。上舅姑则曰。妇戾积不孝。终养之未能而遽舍舅姑之爱。是岂所欲为者耶。第念妇在则为妇之地。汲汲然惟螟嗣之是图。然则舅家十世之宗。从此血不续矣。非亡夫志也。亦未亡人私恨无穷。无宁早从夫子归。以待日后尊姑之育子长孙。以承我夫妻后。则可以瞑长逝者目矣。惟舅姑千万垂念焉。上亲党书曰。儿已决意死从。尚有何念。而但尊舅盛德。死犹未忘。幸继此而保得两家。绸缪如平日。无以儿有无为也。夫死从夫。例也。吾死之后。信勿以殉节论。无使儿重蹙踧于冥冥也。死之日。有群鸦数十。飞集屋角。哑哑啼尽日。窀之夕。有两线异气。从圹左右起。其状如虹。其端如钩。交互覆圹上。既葬。冉冉而散。吁亦灵矣夫。其后五月。福州有金烈妇丁氏事。
金烈妇丁氏。顺天金钟八之子镇海妻也。性端一。持身有度。尤笃于事亲。幼而得父母欢。嫁而养舅姑以志。至诚无怠。居数岁无所育。夫有奇疾。丁氏昼宵不懈体。凡于调治将护之方。靡不用极。而竟亦吁天无灵。丁氏几绝。旋思舅姑之眷爱特异。似许疚伤中重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6L 页
贻恶境有不忍。起视送终节无憾毕。作男子裤带袜衽及白袜。与夫遗衣一领。并储笥以置。适为小姑所觇。问藏此焉用。徐答曰。未亡人足无所着。袜吾袜也。带与衽。如见夫子以也。家人窃虑之。看护无已。时丁氏不以冤苦状戚舅姑。时时作宽譬语以慰解之。舅姑虽放下心不得。虑稍释。相守度日。荏苒逾月。卜日议窀穸诸需。丁氏无几微变于常度者。而顾语从容曰。俗所谓旬葬者。其迟速有日限耶。应者亦随问而对曰。大较九为其限。以为是寻常说去。人不以为异。前襄期九日。乃己巳正月十六日。家人之与丁氏宿者。晓起不见丁氏所在。惊索至殡次。见丁氏服䌽。䌽上衣夫衣裤。带以束之。穿白袜。而袜衽之加麻素其上。植立不离脚。左手执灵床。右手结项帛而自引之。已死无及矣。既死。手垂帛纵。而左手所执灵床。毫发不移次。其命绝之时。雍容就尽。可想见。噫。彼悬而坐化者。固无藉于悬。则其死为难。况并去其无藉之悬而凝然立死者。其难又何如也。亦有遗书在傍者二。辞意悽恻。与郑氏大同。而其告舅姑略曰。舅姑之恩万未一效。遽作此不忍状于膝下。诚不孝也。特以生不惯同牢之谊。死不遂同穴之愿。重有所不忍于夫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7H 页
子也。愿舅姑勿念已覆之水。惟宗祀是重。早为计于嗣续之托。则百岁之后欢侍岂无日耶。其上父母曰。儿命薄事夫不尽年。非不欲即日随后。而故为是苟延时日者。以舅姑之逆境扶将。惟儿是视。今夫子入地。下从有期。以一囊一袜。遗置手迹。幸以见吾面者见焉。至情死生之诀。所欲言者非一。夜易曙而人易踵至。不能多告。敛之日。颜色如常。及父至始变。其亦异矣。及期而将穿穴合葬。有勒禁者。以力沮之。几不克襄。忽云集雪骤。风引火。直指禁者所。众住不得。禁者惧而许之。已而风雪顿息而得安葬焉。丁氏。罗州士人泰燮之女。母之母高氏。开城人济谦妹。郑氏。济谦女之女。为异姓再从兄弟。
余观从古以来。殉烈死节之迹。不为不多。率皆仓卒当变。无暇于思量就避。以鸩毒雉经水火金铁甘从。瞬息间得命。顾人情之至恶者死也。不知至恶之为恶而就死如归者。非不卓卓乎异哉。其视三烈妇之常变缓急。绰有预算。送死而尽其礼。从死而全其归。雍容宛转。取舍分明。有若夙讲者然。相距又几何其辽哉。古人云。仓卒判命易。从容就义难。若此辈人。其难矣乎。虽举一世。得一人犹难。而十数年来吾见者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7L 页
三。又或亲而为外姓之戚。或迩而在同井之地。岂一种贞淑之气。适萃于玆。而三人者遇而专之耶。惜乎。世道衰而气数降。伦纲大节。不在常而恒出于阨塞崎岖变难之中。宜其有烈烈不灭者存。结而为虹。散而为风。随遇乍见。有如是夫。郑氏,丁氏。又吾家之外裔也。窃悲其异节伟迹未得及时褒㫌。姑且列次而并录之。庶使观人风者藉实焉。
为谁先生传
先生为谁。人不知。先生为谁。先生亦不欲知。不知先生之为谁者为谁。志濩落。生平不屑家人生产业。便不知陶朱公为谁。性恬静。于声名利禄。泊如也。便不知赵孟为谁。蓄名花异石短琴哨壶。以排閒遣闷。制黄冠绿蓑。以娱老忘机。彼风埃裘马役役。至白纷如而不知止者。暇知其为谁哉。得惺心法。未发为光明心。已发为慈悲心。际人应物。无懑羡心。不须知六祖禅为谁。识原始返终之妙。信消息脩短之算。不须知大司命为谁。好看古今人文章之作。遇适意处。至或乐而忘食而眼孔大无当。如先秦两汉。尚矣勿论。降而黄初以下嘉祐以上。其间翰苑诗垒号大家者相望。拟或肩随之。或立与之左右手。又乌知其馀子之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8H 页
为谁也。然先生之所谓不知为谁者。固不知先生为谁。则并与先生之文而将不知为谁作。无宁藏之箧笥。以待百世之下。有谁知其为谁也。
赞曰。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生君子人欤。人不知其为谁。而为谁以号之。乌在其安于不知也。无乃先生之号则不可欤。古之人有隐居放言者。有轻世肆志者。意者先生玆若人之俦欤。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箴
  
治家十箴
百行有源。孝为之先。盈盈盘水。兢兢冰渊。怡愉声色。百道承便。温凊适宜。荜圭犹宽。甘旨具诚。藜藿亦欢。绩橘香扇。职耳非难。王鲤孟笋。理则容然。人于燕安。若百亲年。养失志体。礼旷晨昏。树莫止风。山不留暾。时为谁孝。无地承颜。列鼎重茵。于汝何安。此以为心。洞属及辰。斯言疾痛。凡尔有亲。(右事父母)
分于一身。为弟为兄。如手待足。若影随形。笾豆既具。原湿相将。日月斯征。风雨其床。彼交瘉者。不念天常。为谁私藏。缘何阋墙。深闺巧簧。无几刚肠。蝼坏百雉。蠹朽千章。譬彼居室。随隙随防。如彼扑火。迨燎未炀。尺布斗粟。何有何亡。大被长枕。载寝载兴。痾痒举切。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8L 页
欢戚是凭。凡今莫如。风人有惩。(右处兄弟)
二姓所合。万福是由。书首釐降。诗始好逑。一齐终身。其敢或渝。起居相儆。外内交修。为妾妇道。惟君子仪。无违必戒。有唱斯随。梱不出言。案当齐眉。哀彼反目。观刑失宜。嗃厉嘻吝。家人有辞。太和则昵。太严则离。中闺勃溪。静以镇之。北门交遍。受而勿施。敬之如宾。肃焉如朝。终和且吉。家道融昭。(右待夫妇)
先王制礼。重在祀秩。有具博硕。有升芬苾。精通感寂。神人理一。谓祭无益。不愧豺獭。凡人徼福。于山于佛。笾豆孔硕。圭璧既卒。无念尔祖。徂赉有说。明禋必格。不诚无物。盛以齐明。致其蠲吉。二簋可享。一气相彻。所齐如见。过庭当日。恍承喑嘻。想瞻肤发。既右享之。皇尸载悦。报介锡类。周雅是质。(右奉祭祀)
家亦有政。宾居其一。北海盈樽。西郊置驲。有应千里。户外车辙。爰倒我屣。载投其辖。客耳甚聪。梱言毋出。无毡坐韆。有具剉发。黄齑晶盐。物薄情溢。青刍白饭。辞简意切。解佩欲赠。卫妇贤哲。修膳云奢。崔儿痴绝。有醑无酤。且以永日。鱼川鸟云。喻其相悦。翟尉小恩。门署太截。羲繇有云。不速来吉。(右接宾客)
老去思商。若而子侄。敦尔孝悌。勉尔儒𧗱。晨兴洒扫。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9H 页
盥洗翔栉。礼庙省亲。敬恭愉悦。捡家齐整。应事纤悉。乡邻是非。时政得失。凡这等事。燕居勿说。彼好术数。暨乐般佚。若此辈人。过从无昵。如其立扬。有命难诘。时至自逼。否亦何咄。燥进徒为。范训可质。骄奢易生。贾诫敢忽。表里轻重。细宜省察。(右训子侄。)
男臧女获。原于坐事。趍厮走养。岂其所嗜。无那赋命。牛走马使。王尼籍兵。平甫传婢。险阻艰难。于火于水。疾痛痾痒。为足为手。是亦人子。遇之当厚。呴嚅纳怀。抚循休咎。分若君臣。情犹子父。徒恩纵慢。加暴何苦。烛恕燃须。杯付化羽。不聋不痴。谁谓家主。备尔呼唤。代尔劳勚。斯无不可。馀外何冀。(右御婢仆)
无野莫养。有国常赋。春秋粜籴。宅里征布。抄世苛敛。有猛如虎。永邻日蹙。壕吏夜怒。念庶艰食。剧知辛苦。耨水耕火。餐风眠雨。 王土是作。公税可已。迨场既涤。粮孰无庤。惟资事育。略排宾杞。计亩十一。待徵公府。稽期玩愒。抑尔何怙。军国待是。囹圄在彼。大车小担。随簿随委。有无瓶储。乐我妇子。(右急公税)
吾家拱璧。守世文术。先人旧庄。百氏成帙。嗣修失绪。蠹鱼且屑。谁禁不读。何惮莫述。袋称书掉。碑号字没。一种时文。务为剽窃。膏泽售娟。绮靡取悦。不有圣训。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09L 页
明白剀切。天人之辨。性命之说。参订反覆。默契存察。馀事文章。班马左屈。旁罗琐蒐。厚积薄发。儒家大患。姑待明日。肆昔伟人。穿壁随月。(右敦文学)
絜矩致平。三言财出。矧尔编户。用岂无节。靡禄代耕。非贾殖末。薄有田庐。不腆芋栗。施于当施。无岂可恝。穷交贫戚。迎醮送殁。坐失其辰。恍叹无物。尧夫付舟。鸱夷散镒。苟涉伤惠。圣言当质。籯无惜万。介不与一。百道经用。推此可达。食勿求美。衣止取洁。浪费无度。非愚则猾。节不伤财。我闻前哲。(右节财用)
自悼箴
早有志于君民之事。寤寐管葛。晚致力于文章之观。出入左屈。毕竟成就得甚么家计。许好安身地。只在向上前面。而往而不可追者。虞渊之日也。
自警箴
既扫而旋又生。无那古镜之尘。才杜而随复至。谁禁破屋之风。敬怠相胜。义利交攻。古有卫武老人。老而不懈。靡斯人。吾谁适从。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论
  
昭烈入蜀论
愚于昭烈入蜀而知高帝之业不可复孔明之责不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0H 页
得辞矣。何也。夫蜀者。天下之一隅也。当高帝初。以楚羽之强。得范老为佐。虎而翼矣。割天下而封建之。业已成矣。时则高帝无有荆州之地。而敌国强于曹操多矣。然而封之以蜀而不肯行。及其强而后入。则不过阅三朔而复出。其后屡遭颠沛而未尝退据于蜀。徒手创业而未尝取藉于蜀。蜀不得为帝王之基。审矣。方昭烈入蜀之时。已跨有江汉之境。拥有荆襄之众。而五虎为其将矣。龙凤为其辅矣。其视高帝出蜀之日。绰有馀力。则进可以讨复中原。退可以吞并江东。而不此之图。乃反区区争夺于高帝之所不屑居而同宗之所世守地。是岂昭烈之志哉。入蜀之计。始而张松倡之。中而法正赞之。终而士元成之。而昭烈之终始推调。不是异辞。对张松曰。同宗不忍图。对法正曰。同宗不忍图。对士元则曰。见小利而失大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噫。其君有不忍之心。其臣使之忍其所不忍耶。此则孔明之失为大。夫要路迎松而钓出地图。屏坐款正而倩作乡导。同心协赞。而士元有西川之行。是倡之者张松。一孔明也。赞之者法正。一孔明也。成之以士元。而士元亦一体之孔明也。劝蜀之失。孔明乌得曰不知耶。说之者。未始不以蜀有险阻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0L 页
之可恃。足以自守足以资大业。而进取中原为辞。然险阻之为自守云则可。而未知当日劝蜀诸公计。果出于自守西蜀而止耶。此则必不然。至于资大业于险阻云。则尤有不然。孟子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者。非帝王家之常训乎。孔明尝以人和勉昭烈。何不以地利不如人和之训。勉止其入蜀之论也。荀彧谓阿瞒曰。关中高皇之基本。河内世祖之基业。而徐州即明公之关中河内。苟得人和。则彼九郡荆襄。亦未始不为昭烈之关中河内。且关中河内之地固自如。则又何不以彼时入蜀之师。劝令移加于关中河内。以先帝基业之基。取以为世传之基。而图所以还于故都。反使汲汲于同室操戈。骨肉相争。期取其距故都愈远而为天下一隅之蜀也。向使昭烈一听孔明之劝。则入蜀之失。何待于入蜀之日耶。方景升之病剧将死而以州相让。则劝其无辞。方刘琮之矫命嗣立而以州降操。则劝其袭取。彼刘荆州之平日相爱。无异同气弟兄。而临终托孤。不啻申复。则取州于病剧之人袭州于托孤之地者。是可忍耶。惜乎。孔明不知此个道理。而昭烈知之。毕竟取荆州于曹瞒。而不取于刘景升父子。则无恙保信义于天下。而其为季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1H 页
玉地。又何尝不然。当初东吴君臣。假请为荆州替手取蜀。而师已到境。则昭烈以被发入山等语为誓而拒之。顾何负于刘璋哉。向后葭萌一怒。将他百世谊打坏略尽。此则劝取荆州于前日景升者之所指麾出来。虽幸而因一入蜀。桓灵既坠之绪。得以扶将于五十年之间。而终亦恢不得旧业。延不得大运。一区偏安之蜀。亦支不过孔明之世。则固知莫之奈者天。而窃亦为孔明惜之。
项羽本纪论
余尝读史。至项羽本纪四字。窃以为太史公深得春秋与夺之义也。何以言之。夫马氏立史。厥有断例。称帝称皇而曰本纪。书名书字而曰列传。故上自轩辕下至天汉而凡十二本纪。其十一皆皇而帝也。始于伯夷终于范计而凡七十列传。其中称爵者。十不能一。其他皆名而字也。然则至于项羽而书其字曰项羽则当曰项羽列传。褒其迹曰本纪则当曰霸王本纪。而独字以表诸本纪之上者。其故何也。岂以马迁之得史家体裁者。偶失其衡管而然耶。噫。彼所谓项羽者。以人则剽悍而贼也。以号则假霸而僭也。固不可取假号而表实纪。则不得不以列传所称张耳陈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1L 页
馀田儋之例而直书之曰项羽可也。至若考其迹而论其世。则其所以董天下而威袭之。逆我者亡。顺我者存。而卒以并吞列国。类始皇。举宇内而爪分之。大则以王。小则以侯。而得以封建四海类高帝。如是而曰世家乎。则三十世家中彻侯群公之所不能侔。抑将谓列传乎。则彼列于传。而忠臣义士风节激烈之事。大家旧族承袭继世之迹之所不得彷佛。特以行帝王之事。故不得已而以帝王之例编之曰本纪。合以命之项羽本纪。而置诸始皇之下高帝之上。是其一贬一褒。俱从春秋与夺中来。皇明司马贞所谓史纪褒贬。亚于丘明者。岂阿好语耶。汉兴以来上下数千年。其间钜士鸿儒不为不多。无敢贰其议而指其瑜瑕。独后汉班固氏。内实祖述而外示反驳。立之传而曰项籍传。降与陈胜同列。是乌知太史公之微意哉。无已则有一说焉。当秦汉之间。立帝王之号者。义帝是也。天下之所共立也。民望之所同归也。刘,项之所尝北面而臣事地也。龙门编史之日。未可为义帝起一部本纪。以承上而接下耶。然则秦统有所续。汉业有所受。而彼僭号之项羽。虽无纪可也。异日太史冢上。如遇马迁家奴。当一奉诘矣。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2H 页
子陵还山论
愚于子陵出处。不能无讶惑者存。始则不与于拨乱反正之策。终则不合于忧违乐行之义。其故何也。夫子陵者。西汉世臣家也。当新莽乱纪之日。舂陵举义之师。出于同学故交以道相尚之地。则以子陵之经纶干具。可与有为于帷幄之赞。而乃局外岸视。其现于迹者。不过沉紫微荐邓禹玆数件事而已。则已有所不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而当圣人之时。此大易所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时也。光以大人之德。当利见之会。出而应时。雨施云行。固其宜也。上可以尧舜其君。下可以伊傅其勋。而铭彝鼎纪太常。为云台佐命功首。即分内事耳。何乃孑孑为义。悻悻自好。决然舍去。有若不俟终日者然哉。自古高蹈远引者何限。而要其归则曰避世曰避人而已。如沮溺荷筱辈当诸夏无君之时。穆生,段干木见机于几微者之所为也。然则子陵还山之行。谓之避世可乎。避人可乎。以高皇之孙。应千一之运。而建中兴之理。时则龙蟠凤逸之士。相率而后先焉。抱异器者获售其用。怀异能者得效其技。所谓圣王作而万物睹也。假使沮溺段穆辈。当乎是时。在所当去乎。在所当就乎。且以际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2L 页
遇论之。世祖临御之日。慕光之贤。物色而访之。安车而聘之。三使而三反之。则是又莘野而傅岩之也。无愧乎古圣王不臣之礼。而张目而犹咄嗟焉。加足而犹笑应之。此则君臣间。古未有之恩遇也。矧乎官之以谏议。谏议系天下之得失者也。与天子是非而行否焉则未谓非其职矣。由是而立仁义致太平。何所不可。而毕竟归卧于桐江寂寞之滨。五月羊裘。视如华衮。千丈危石。看作礼碑。以一片钓台。颉颃于云台之高。向后尚清之议。容许其高尚之志。而律之以时行之义。子陵乌得辞其责也。
鲁城弦诵论
愚以为鲁城之得全。不在弦诵而在鲁城二字。何为其然也。夫鲁城者。周公之古国。夫子之旧乡也。其遗风善俗。足以矜式百王。而礼义忠信。即其传守旧物也。无事则以之为饮食裘褐。有事则用以为甲胄干橹。以至被之弦而登诸诵者。何莫非周公孔子之馀韵耶。高帝尝为泗上亭长。泗上鲁城东也。得闻其郊庙雅颂之音。悬堂笙簧之声。意以为礼乐文物。尽在东邦。而钦艳而爱慕焉者。盖其素所蓄积也。用是方其破三秦而举赵魏观兵于燕齐之日。彼汶阳古城。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3H 页
隔一衣带水。岂不知以千里乘胜之师。举麾指东。则泰山以阳。并为己有哉。特以圣人之国。不忍以兵加之。未尝以一旅之众。进向龟东一武地。此鲁国诸生之所默料而窃揣者也。及其项王授首。四海为一。则乃以席捲之势。举天下而东下。当是时。鲁之君臣。当自料以一隅龟阴。未可与大汉相拒。则不如早为之宾服。不然当励士马缮甲兵。以备守御之道。而不此之为。坐见军临城下。将至壕边。而峨冠博带。磬折周旋于问礼谈诗之席。载弦而载诵。有若临难不苟者然。岂其意以为孤城可守声势可倚而然耶。顾东鲁。君子国也。汉祖豁达主也。必不以仁义之师。蹂躏于守礼之地。则有所恃而不恐也。若使鲁城诸公。徒知弦诵之无谁何。而欲以干戚之舞。解平城之围。则彼围城风雨中幺弦曼诵。自后世论之。其果为西门退敌之琴。而不几于澶渊退虏之诗乎。且或不幸而彼时东征之日。高帝不在行。而使英布彭越辈当之。亦将闻弦诵而捲甲耶。是知鲁城之为鲁城。以其遇高帝之宽弘也。高帝之为高帝。以其全鲁城之弦诵也。假令城非鲁城。人非鲁人。而临大敌而尚虚文。如鲁城之为。则吾恐溲溺儒冠之辱。安事诗书之骂。未必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3L 页
不及于当日弦诵之人。而屠城之举。难保其必无也。惟其鲁城也。故以弦诵而待高帝。高帝也。故以弦诵而全鲁城。毕竟城其城而人其人。而为百世尚礼义之君。先儒以为汉家鸿业。基于太牢之祀鲁。而愚则以为鲁城弦诵。未始不为汉家基业之初也。
复至海上望论
愚尝谓误汉武一生做措者。海为之祟。何以言之。夫不治夷狄。王者之道。而汉武之穷兵黩武。靡费中国。原于瀚海之登临。有指疆土。先王之制。而汉武之开边斥境。起亭轮台。兆于南海之置郡。不贵异物。圣王之戒。而汉武之得鼎获雁。崇信符瑞。由于东海之春幸。则彼神仙之说倡之者海上。而汉武之所蛊心惑志迷不知返者也。闻从官之诬说。而万年之呼。恒若在耳。则耳有一海上也。听公孙之诞语。而大人之迹。常若在目。则目有一海上也。倾心于方士之言。而蓬莱诸神。朝暮且至。则武帝一心之上。无日不海上也。于是乎始焉然疑于礼祠之海。中焉将信于宿留之海。终而庶几遇于复至之海。复至之不足而引颈而望焉。加额而望之。吾未知其所望于海者果何物也。泫沄泓潏苍然灏然者。其气也。空阔漭荡廓然淼然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4H 页
者。其像也。所谓仙人者。亦人耳。非穹鱼巨鲸。则乌得以宅于是也。三山浮海之说。又是吊诡之甚者。假令巨鳌首冠。果如传吻。穆天子之所不得到。嬴皇帝之所未得见者。曾谓是汉家物。而必待武帝之复至。入于其望眼孔耶。然则复至海上之望。望仙之倖也。武帝之望倖。岂独海上仙哉。于神而望李夫人之来。于鬼而望戾太子之归。神可望也。鬼可望也。以为仙人独无不可望之理。为掌于柏台。而于台而望之。封禅于泰山。而于山而望焉。则台亦可以望仙。山亦可以望仙也。矧乎言仙者燕齐。而燕齐海上也。仙游者蓬莱。而蓬莱海中也。以武帝心上之仙。做将来无中海上之仙。而一至而不见。复至而又不见。则几何不张目而远望也。毕竟所望者。不过是鲸涛鳄浪浩渺迷茫之外。雾宿云归日落月出底光景。而望不得仙人一半分形影。则到头成就。又一穆天子嬴皇帝狂诞败德之科。甚矣其蓬海之误帝也。向所谓穷兵之瀚海。置郡之南海。获雁之东海。同一海也。而至于复至之日而海之为汉帝贻累极矣。若于当日。无曼倩一言。而浮海龙舟。刺得一篙。则千载之下。又当置汉帝于何地也。何幸帝改过不吝。晚后轮台一诏。洗涤他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4L 页
瀚海南海东海之累。而鸿胪一言。醒得帝百年游仙之梦。凡海上所谓候仙之徒。一切罢斥之悔悟之。末乃以岂有仙三字断案之。海上复至之耻。于是一雪。而胡致堂所云既往之愆。与化俱徂。自新之善。照映方来者。深许其改之为贵。此又为孝武立论者之所不得不知也。
黄石公论
余读留侯传。至黄石公事。以为子房终是正大不足。而太史公于誇奖人处。妆饰太过。噫。子房。固天所以授汉而汉得以佐命者也。彼所谓黄石公者。不知果人乎鬼乎。而其终始见于传者。不过堕履而命取。约日而赌先。从袖里出书玆数件事而已。他无奇特可道之迹。谓之是人乎。则不当以此小儿迷藏底事。尝试乎天授佐命之人。谓之是鬼乎。则鬼焉得以一篇袖书。侮弄命世之英豪耶。所袖之篇。亦非异书。是直太公兵法云。则太公古正大君子人也。何尝以一部秘诀。不传于家。不传于人。而以待百世后圯上一老人以传耶。著之七录。编诸六务。为军谶为戎诫等书。在在为用兵家指南。这未出圯老袖中时。如孙,吴,颇,牧辈。何从以得见也。虽以同时言之。韩信素号兵仙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5H 页
也。至于战必胜攻必取。子房之所不及。则未知其所受何法所读何书。而果皆自圯上得来耶。然则虽无黄石一书。子房之为子房。固自如也。说者以为子房自是非常人也。以非常之人而做非常之业。则必有非常之助。方其狙击秦皇帝以归也。彼凌霄汉出宇宙之英迈豪爽。殊非临事惧好谋成气像。于是。神以莅之。物以相之。堕履而仆使之。则所以养含忍之量也。期日而后先之。则所以验诚信之方云尔。而此又不近理之甚。藉令取履之时。愕然而驱之。后五之约。待鸡而往焉。则彼老人者。将袖书以归。而子房终不得为帝师耶。子房之假辞于神仙人者。固多矣。迁都之谣。假称木童教之。卖将之剑。假称神人传之。散兵之箫。假称异人授焉。则彼一部兵书乃其一生酬用。庸讵谓宜阳家弊笥中一物。示人作庸庸常常看耶。于是乎做将来衣褐一老翁于圯上。蓦地推之于天神之列。而以涉沧海椎万乘之凌腾气岸。下云则下。来云则来。去而又来云则又来。毕竟成就得无中袖书。是直异人之箫。神人之剑。木童之谣。特欲因其人而现其灵异也。不然。将用是以为田安平老卒。作吴中年少服信之资耳。适足以瞒过一时。而其可掩千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5L 页
载有识之眼耶。太史公之书其事于留侯传末。传示后人。无亦欲实其虚而反不掩者欤。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铭
  
燕居铭
急水高江。鱼鳖不聚。峭崖峻壁。草树不殖。宽弘者理宜容物。重厚者雅可镇俗。士君子不必故为矜持以自裁。不必喜为崖异以自适。须要读得天下书。会得天下事。直到神融理熟时。志虑自然纯深。容止自然端重。辞气自然谨饬。以是燕居自然和吉。待人接物自然款洽委曲。
藏书阁铭
尊而阁之。天下无可容之阁。阁而藏之。天下无无尽之藏。然则古今人充栋汗牛之书。大可以容。久可以无尽。而风雨之所不得漶。虫鱼之所不得齧。寇贼之所不得窃。孰如吾腹中之藏小子。
评花楼铭
牧丹华矣病于夸。梅花清矣病于骚。历数花谱中。莲称君子。可尚者德。菊有晚香。可仪者标。吾于二者乎。友净友节。其斯谓岁寒之交欤。外他飞仙李倚娼杏水仙花木兰花金带玉簪称意花可离花马榴沙棠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6H 页
这般繁红烂紫。吾不艳焉。观止矣。慎莫向玆楼誇道。具数充额外风调童子。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墓志铭
  
赠效忠仗义宣武功臣,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 世子贰师,莱城君,行嘉善大夫,承政院左承旨郑忠毅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期远。字士重。姓郑氏。丽朝左仆射穆后。 本朝有讳兰宗。左参赞东莱君。谥翼惠公。于公为五代祖。讳光辅府使。 赠吏曹判书。讳汉龙县令。 赠左承旨。讳纯福社稷署令。 赠吏曹参判。讳象信冰库别座。 赠领议政莱山府院君。公之高曾祖若考也。妣全州李氏。永川副正璟之女。以 康陵己未生公。少豪爽不羁。折节向学。二十四选国子试。二十七登式科。选承文院。以注书尝夜对。 上赐诸学士酒。多醉失仪。公独不及乱。 命超授六品。由司宪府监察转户刑礼佐郎。寻拜司谏院正言。壬辰春。以谢恩使书状官赴京。四月。闻倭寇大抢东土。泣谓上使申点曰。我国升平百年。仓卒当乱。若不控于大邦。无路图存。况大夫出疆。有自专之义耶。遂至午门外呈文请兵。叩头洒血。石尚书星义之。奏遣郭梦徵等先出兵救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6L 页
之。公复 命于龙湾 行在。拜兵曹正郎。翌年。除安岳。时京城复而 车驾尚住西。天将相继至。安之民疲于供役。公抚摩以诚。民赖之。乙未。拜掌令兼知制教。未几。拜修撰。升资左右承旨。倭兵时屯南海上。为再噬计。特差公奏闻使。无副价。即行告急于 天朝。时石尚书反主和议。公遍呈文武掌兵臣。碎首血溅如壬辰之为。见者咸感叹。 帝怜之。遣大将麻贵总兵杨元等。领兵往救。元至辽东不发。公驰往见。言甚疾痛。元大感悟。立发以进。 上嘉公绩。升拜嘉善。丁酉。杨元至。将出镇南原。南原乃贼路要冲。朝廷视为死地。特 命公为接伴使。公慨然应 命。无几微难色。至则修城堑壕为死守计。杨元轻敌不为备。公谏不听。及元均舟师溃。贼直捣南原。巡察使调度使皆走。城中只有天兵三千。元劝公先去以避锋。公泣拒之。元义而不敢强。公遂书于议政公。告以为国死乱之意。并付所佩刀。托行者以此葬之。越三日城陷。遂正冠带北面死之。年三十九。杨元突围还。见 上流涕言。郑某真义士也。 上闻而悲之。 命赠礼曹判书。又 赠左赞成效忠仗义宣武功臣。封莱城君。 命录三纲行实。㫌其门。立忠烈祠。祀于南原。葬于坡
甪里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17H 页
州向阳洞子坐之原。配贞敬夫人青松沈氏。观察使铨之女。生二男。之谌郡守。之羽都承旨。四女参判金蓍国,佐郎申易于,参奉李楠,承文正字闵震兴。公素以文章笔翰著。而所制散逸不传。今其存者。诗文若干篇。至如告诀亲堂一书。坐在刀山剑林千遑百忙中。辞安气定。从容就死。有若夙讲然。可验其危忠笃孝尽自学问中素养来也。独恨其家乘世迹荡然无考。公之云孙观镇甫。奔走西南。掇拾公遗文于同时仗义家藏。不过唱酬之什控于之录。稍稍增集。如劫后游沙。并以樊庵所著谥状及本家状碣之作来示。且请幽堂之志。余固不敢。独于公殉忠死义之迹。切有艳慕者。迥异于人。谨按状而撰次之。铭曰。
秦庭泣血。存社孤忠。睢阳捐躯。报国劲节。龙蛇往劫。海邦经桑。夷虏陆梁。庙社播越。云天西首。夕晖临江。公时玉河。义胆如斗。午门三昼。观者赍咨。只手支倾。天旋地转。狂寇再狺。若火重焰。雪涕登庭。有监天日。伴接西帅。冒赴南锋。晕月孤城。兽逸鸟窜。解佩寄语。傍泣鬼神。不死丹衷。星斗北指。东人艳诵。有录三纲。撮而铭幽。千岁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