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杂著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5H.gif)
今有人父丧既练之十有一月而遭母丧者。当如何持服耶。曰父丧惟朝夕上食则以斩衰将事。母丧朝夕哭奠及上食则以齐衰将事。此即家礼本文服其服而哭之说也。其常持之服。则当以母丧齐衰之服。葬后亦然。值父大祥。服斩以除。既除反母服。此即杂记文及通典杜氏说也。按杂记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其曰除父丧服除服。卒事反丧服云者。可见其常持母服矣。通典杜元凯曰。父已葬而母卒则服母之服。既练则服母之服。父丧可除则服父之服以除之。讫而服母之服。又可见其父丧葬后练后。常持母服矣。或疑斩齐有间。而不服斩衰。反服齐衰。则乌在其持重之义耶。曰斩齐固有间矣。然齐衰葬前练前。又与斩衰练后有间。夫礼不出于情文二者。以其情而言之。则斩衰练后止朝夕哭。齐衰葬前朝夕奠朝夕哭。葬后犹朝夕哭矣。斩衰练后食菜果。齐衰葬前食粥。葬后疏食水饮。不食菜果矣。以其文而言之。则斩衰练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5L.gif)
大学图说
삽화 새창열기
明明德新民对立之者。体用之义也。格物致知分书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6H.gif)
宗子有故。使子弟摄祭祝议。
谨按曾子问孔子曰。宗子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云云。其尊祖敬宗之严如此。尤庵以为代者是尊行。则使字未安。俗礼改云孝子某有故。代叔父或兄云云。而祖先之称。当从代者之属云。未知必合于礼。又以为叔父代行。而以宗子之属称称其父为祖。既有所未安。若以己之属称称之。则又与尊祖敬宗不敢入庙之义相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6L.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7H.gif)
汉文帝杀薄昭论
按史薄昭杀汉使。文帝使百官丧服往哭。昭自死。说者曰。薄昭文帝之舅也。薄昭有罪。文帝杀之。何以慰太后之心乎。愚谓法者天下之公义也。恩者一家之私情也。以法而言则昭之杀使。不得不诛也。以恩而言则太后之弟。不得不宥也。夫文帝仁孝恭俭之主也。居代有高世之行三。而天下莫不称其孝。其于慰母氏之心。宜无所不用其极矣。岂不知薄昭之见杀。而母后为之寝不安食不甘。又岂不知贷一薄昭而可以慰母后之心。又可以解天下之言也。然法至重也。恩亦至重也。法重于恩则法掩恩。恩重于法则恩掩法。文帝于此虑之熟矣。夫吕氏之祸。文帝之所亲见也。高帝才遗弓剑。而外戚擅权。其祸淊天。向非平勃朱虚辈之拹力扶危。汉不得为汉矣。今薄昭以外戚之权。秉军国之柄。畜无君之心。有杀使之罪。不可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7L.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8H.gif)
读纲目唐中宗纪
谨按纲目唐中宗嗣圣元年二月。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四月迁帝于房州。自此二年三年。至二十一年。必书春正月帝在房州帝在东宫。是帝虽见废。而唐之正统不可绝也。嗣圣元年九月。太后改元及服色官名。立武氏七庙。七年九月。武氏改国号曰周。称皇帝。十一月周易服色。改置社稷宗庙。自此凡有事。必书周。是太后既改唐为周。纪事之体。不得不尔也。然必书帝在房州则是以唐为纪也。必书周则是以周为纪也。是岂非彼此矛盾者耶。武氏是唐之乱贼而当伏明法者也。中宗是唐之正统而必也正名者也。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当时天下或系之唐。或系之周。则是民有二王也。或言周之与七国。以周为纪。而或书秦或书楚。蜀之与吴魏。以蜀为纪。而或书吴或书魏。今以唐为纪。而又书周有何疑焉。曰周之于唐。有异于七国之于周。吴魏之于蜀也。有周则无唐。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8L.gif)
心田说
自夫井田之制废而民无恒产。民无恒产而因无恒心。然惟皇降衷之初。一夫一妇。受田半亩。信土以培之。智水以灌之。礼火以曝之。仁木为耒耜。义金为镃錤。故曰耕心田者。无水旱之忧。又曰耕心田者。日日丰年。然人之病。往往舍其田而耘人之田。卤莽灭裂。几乎茅塞而苗枯矣。安望其能有秋也。然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然。有士于此。年且耋艾。犹矻矻用功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9H.gif)
睡解
余生而好睡。年至志学。犹昏昏然睡未觉也。家在深山之中。门无剥啄。事无纷聒。每朝晏起。才盥漱已。家人进食。食既饱。辄携卷就枕。稳睡一场。觉而起。窗日已午矣。仍有点心。不问蔬粝果菜。随意快嚼。既饱又就睡如前。觉而起。又将晡矣。或饮酒微酡。啜茗随量。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19L.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0H.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0L.gif)
策题
问。董贤良曰甚者必解而更张之。更张之说。可谓识治道者矣。尧舜之相继。所更张者何事。三代之相承。所更张者何制欤。若使孔子得位则亦当有更张之事。而其事可详言欤。孟子行道则亦必有更张之政。而其政可得闻欤。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而后世不能改。嬴秦罢封建置郡县而后世莫能违。更张之合宜而然欤。柳子厚封建之论。终不能用。张横渠井田之规。终不得行。更张之失宜而然欤。壹遵约束。曹相之所以治也。当时事无可更张者欤。纷更约束。张汤之所以败也。其时事不必更张故欤。贾生之治安策。仲淹之太平策。皆有更张之事。而其事可以指陈欤。陆宣公之奏议。邵先生之经世书。皆有更张之旨。而其旨可以枚举欤。柳磻溪之随录。旨义何居而可以施措于今日欤。丁洌水之心书。归趋有在而可以推行于后世欤。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更张之不可已也。为政无大利害。不必议更张。更张之不可轻也。两说皆可谓达于治体欤。将何适从欤。大抵自古帝王。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1H.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1L.gif)
养蒙篇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即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以尧为君。以契为臣。而所以教人之道。不出于斯五者。则天下之道。岂有加于此哉。玆为童蒙始学者。讲其义如左。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2H.gif)
言父。母在其中。言父子。祖孙在其中。
伯叔父。父之同气也。伯叔母。父之同气之配也。事之当如事父母。兄弟之子。是吾同气之出。不可与吾子异视也。
父子天性之亲也。岂有不相亲之理。只以人各具形骸。或为禀质所拘。或为利欲所蔽。有不相亲者矣。然是由不知父之身。是吾身之本也。不知子之身。是吾身之分也。人皆知爱其身。而不知身之本身之分。其蔽孰甚焉。
今人虽有至愚极蠢者。无不知爱其子。虽稍有知觉。颇识道理者。其所以爱父母。视父母之爱我。不能万分之一焉。此曷故焉。岂天之赋与。啬于孝而丰于慈也。李栗谷先生尝言其故矣。然以愚观之。人之为人。以血气成躯壳。终是气质用事。情欲为胜。故固知父母之生我鞠我矣。然属于过境而不为致思。及其有子也。传业垂统之意。干蛊裕后之计。意欲甚广。期望甚挚。举天下万事。无以居于爱子之先矣。圣贤则不然。明于理而笃于义。重其本而达其枝。为子止孝。为父止慈。所谓圣人人伦之至者是也。为人子者。且当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2L.gif)
爱亲不敬。非所以爱亲也。爱子不教。非所以爱子也。教子之道。只使留意于学问。不可令着味于博奕樗蒲琴瑟歌舞等事。子弟畔学。多由于此。切宜戒之。
人子之孝于父母。为其职分之所当为而已。初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初非求荐于刺史守令也。而今人有一节之孝。辄欲人知。是有所为而为之也。可谓孝乎。
刲股断指。虽使出于诚心。犹非孝之至者。况未必出于诚心乎。
金河西先生作孝赋。有曰在医药之纤悉。非割股而愈疾。在情礼之俱得。不必庐于墓侧。斯言可为孝子之法。
夫君子之孝。非直就养服勤。愉婉承顺而已。必使谕父母于道。且使己身常在无过之地。身修家齐。言谨行笃。亲戚乡党。罔有间言。然后方可谓孝矣。朱子所谓活孝悌是已。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3H.gif)
程子言君臣以义合。有贵贱。故拜于堂下。父子主恩。有尊卑无贵贱。故拜于堂上。朱子言子妇一例。恐不当有分别。皆在堂上也。今人家子妇多有拜于堂下者。不必然也。
凡有出入。必告归期。不可过期不返。恐父母念我不忘。倚门倚闾之望。将无所不至矣。反面过期。非孝子也。
人之不爱其子。多出于后妻之蛊惑。婢妾之谗间。浸润肤受。积以岁月。虽贤父亦有不免者。然身为丈夫。苟能持己以正。治家有法。刚明孚威。则彼宠妻嬖妾。岂得以间其骨肉哉。余常怪高宗,尹吉甫,董仲舒以贤父。不爱孝子。然是由明不足耳。明可以知人则宁有是哉。故大学之齐家。在格致之后。
人有几子。有才智者。有不慧者。有承意顺旨者。有不遵教诲者。爱憎于是乎生矣。然才不才。皆其子也。不才者当思有以教导成就。不可遽有憎疾之心。以绝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3L.gif)
世有偏爱其女子而不爱其继后子者。既已继后则是亦天属也。岂可与己出异视哉。出后者亦当尽孝于所后。不可少异于生育我者。礼重一本大统。生养父并坐。不得呼生父为父也。
父母或有不爱我。则不可有怨父母之心。祇当反求内省。以为惰其四肢乎。博奕好饮乎。好货财私妻子乎。必思其失而自勉焉。积诚感心。则父母岂有不爱之理乎。古人言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此言最好。
孟子言五不孝。从轻渐说至重。然以愚观之。博奕好饮。好货财私妻子。从耳目之欲。好勇斗狠。稍知自好者。犹可免是。惟其惰其四肢一事。似轻而实重。人子之不孝。多由于惰其四支也。凡人之不能力于为善。只坐一惰字。余禀质懒惰。不能竭力事亲。凡奉养之事。力可为之者。一切阙如也。遂有平生至恨。每念至此。不觉惶汗遍体。是知无逸尤为人子事亲之要法。人于百年之间。幼而壮而老而死。盛壮之时。人固自食之矣。惟其幼也。非父母无以育。惟其老也。非子孙无以养。父母之育我也。赤子无知。饥饱寒煖。不能自言。而心诚求之。不中不远。三尺童子。奄成丈夫。有妻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4H.gif)
孔子言小连大连善居丧。东夷之子也。世传二连是我国海州人。今海州达礼祠祀二连。观二连之孝。可知我国习俗之美。况 圣朝文治。用夏变夷。礼乐仪物。彬蔚可观。然挽近以来。礼俗大坏。士夫家居丧之节。荡无法纪。深可叹也。富贵之家。袒括之日。犹饮酒食肉。否者成服后。即为解素。衰服直领。用布极细。窆时对众宾食盛馔。无怍色。丧葬节次。苟从俗礼。朱子家礼便为无用之空言。且庐墓之俗永废。而返魂后各还其家。与妻子同处。礼防大亏。至有乘丧嫁娶者。甚可寒心。都鄙远近。习熟见闻。不以为非。乡党自好。素称知礼者。犹是汩于流俗。鲜能尽行古礼。居丧尽礼者。可谓绝无而仅有矣。昔人见披发而祭者。知百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4L.gif)
古礼时祭为重。忌祭则宋儒以义起之者也。今俗虽富贵家财力可及者。废时祭不行。闾巷小民。不知时祭名目者甚多。惟专尚忌祭。家计稍给者。例于忌日。盛备酒馔以祭。会亲宾子弟。以酒馔相酬酌。且以分送于邻里亲友。若时祭馂归胙之为。甚非礼也。且古礼忌祭之日。不饮酒不食肉。今俗例食酒肉。以为罢斋。殊可叹也。
世俗尚奢侈。富贵子弟。长于纨绮。习于膏粱。其遇丧祭。素食不下于咽。且自少适己自便。不能安子弟之事。以故不肯企及礼制。以至古礼废而不行。小民无所视法。寝以成俗。甚可惜也。若能禁其侈靡。教以义方。以长其孝悌之心。则礼俗渐可成矣。
君臣有义
君臣人属也。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其重与天属无异。所以次于父子也。
君臣言义者。君臣以义合。不可以苟合也。
君臣之义。非强名之也。出于自然也。夫有天地。不能无人民。有人民。不能无欲。有欲不能无争。于众人之中。有一聪明睿智迥出寻常者。则众皆就而讼之。以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5H.gif)
夫鸟俛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害己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人者。安居优游。尽其寿命。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耶。
彼黄冠释子一切方外之人。居于深山僻谷。自以为无与于君臣之伦。然饥不得不食。寒不得不衣。患不得不防。夫孰非吾君之赐耶。使民之无君。彼安得晏然而已乎。
书言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孔子言为君难。为臣不易。盖君臣相须以成其功。所贵乎君者。非直以崇高富贵。作福作威而已。欲其代天育物。跻斯民于仁寿之域也。所贵乎臣者。非直以尊爵厚禄。荣耀其身而已。欲其以道事君。致吾君于尧舜之理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厥惟艰哉。
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出疆必载质。急于仕也。然又恶不由其道。孔子辙环天下。孟子传食诸侯。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之宋之郑之秦之楚。惟其可以仕也。我国则不然。海外褊邦。无可往矣。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盖我国地僻俗陋。治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5L.gif)
为士之道。当及时勉学。通经识礼。兼涉书史。以畜其德。馀力治文著书。随分应举。幸而得中则出谋发虑。常以行道济时致君泽民为志。其有不合则奉身而退。以寓古人不可则止之义可也。
当审度时义。若时事有不可为者。或己经济之才有所不优。则不必为进取计。专心学问。以讲明圣道。成就后学为事。修身正家。立德立言。为后世法。天爵良贵。存乎一身。则又何声名荣利之动吾心哉。朱子所谓行止忤合。付之时命。就其不遇。独善其身。以明大义于天下。使天下之学者。皆知吾道之正而守之。以待上之使令。是乃所以报不报之恩者。是之谓矣。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6H.gif)
古人言父生之。君食之。盖人生斯世。谷腹丝身。莫非君之赐也。况科以荣我。爵以宠我。衮冕我身。刍豢我口。入则公卿大夫。出则守令方伯。高车驷马。旗旄导前。骑卒拥后。以号唱于道路。恩宠隆赫。海阔天高。膺此者。庶几一心王家。图报涓埃之不暇。而若乃后义先利。居枢要则思循私擅权。按外府则思剥民肥己。视国家安危。若越视秦瘠。背恩忘德。孰甚于此。如此而可终始富贵乎。
朱子言近臣当以蹇谔为体。远臣当以廉退恬静为体。此又近臣远臣之异也。
夫妇有别
夫妇人属也。然天属之所由生。生民之始。百福之源。顾不重欤。
夫妇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为万物之本。夫妇为人伦之始。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道顾不重欤。
夫居外治男事。妇居内治女事。内外之治。不可阙也。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6L.gif)
夫妇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来世也。故君子重之。凡议昏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不可苟慕其富贵。古人有言远求小姓。足使生子。天福其人。不在贵族。又言贵家大族。为富不仁。福已泯而祸已至。与之缔姻。鲜有不为其所及者。此言尽有理也。
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今世却无此等教法。纳妇之家。且当随其妇之有过。谆谆教谕。期于感化。不可遽生憎疾之心以至反目也。
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后世男女年十二三时。成婚者甚多。不知为人夫为人妇底道。故能尽于夫妇之道者鲜矣。文中子言早婚少聘。教人以偷。岂非以此耶。
妻也者齐也。与我适体者也。古之人相敬如宾者。为是故也。宋尤庵先生每有出入。与夫人必拜。此当为法。
余最爱栗谷先生之言曰今之学者。外虽矜持。而内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7H.gif)
司马温公极言世俗婚娶论财之弊。而曰议昏姻。有及于财者。勿与为婚可也。此可为今世之戒。
礼天子诸侯一娶九女。重国家广继嗣也。卿大夫一妻二妾。尊贤重继嗣也。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而已。必一娶。何防淫佚也。备侄娣。何为其不相嫉妒也。盖自天子至于大夫士。皆有妾媵。为其继嗣也。后世之人畜姬妾。往往出于好色。不专为继嗣者甚多。如唐人刺年少有一身。美妾过三百之句。非惟淫荡轻薄之态。士君子之所不当为也。戕身丧家。专由于此。切宜戒之。
大学八条言齐家。男女正齐家之先务也。若夫妇淫佚嫉妒。则家可得齐耶。且男女之欲一也。丈夫者妇人所仰望而终身也。而若乃弃德嗜色。御妾无数。爱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7L.gif)
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为男子者。理会得此诗之旨。于正家乎何有。
妻或有疾病。不能生产。不得不畜妾。然其所遇之当有等级。不可使卑凌尊也。
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盖人之易发而难制者。男女之欲也。不以礼堤防之。不能止也。夫礼防于未然。故圣人重之。严于男女之别。如宫室之辨内外。道路之由左右。授受不亲。乞假不通之类。皆所以厚别也。彼聚麀乱类。为禽兽之行者。初未尝有是心也。只是不能谨之于始以至此耳。可不戒哉。
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与康子言。皆不踰阈。仲尼称之。古人之别于男女之礼。可见矣。
礼女子已嫁而反。兄弟不与同席而坐。不与同器而食。所以厚别也。父母终。不得归宁。诗泉水载驰竹竿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8H.gif)
京都士大夫家。甚严于内外之别。异姓五寸。同姓八寸。并不通内外。此甚美俗。从之可也。
人家子弟。好放荡无拘捡。凡婢子或村女。略有姿色者。辄思干犯。昼宵经营。不恤人笑骂。人之无行。孰甚于此。甚者为强暴之行。诱胁良女。往往陷于刑辟。深可叹也。
女之耽为失节。男之耽为失礼。轻重虽异。有失则一也。
东史载妇人贞信不淫。盖我国有三美俗。妇女守节。即其一也。且国典改嫁子孙。勿齿东西班。以故士族妻虽有过不出。夫虽死不嫁。或有出妻及改嫁者。则人皆唾鄙之。犯者甚鲜矣。以至穷乡平民。寡妇不嫁者亦多。此三代以后所无之俗也。
古人言远色。盖淫声美色。即当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愚尝侍坐于梅山丈席。先生曰。色者人之所当远之者也。程子云以父母遗体配贱娼。是禽兽不若。在学者宁或有是。而或因事入邑。邂逅乡员。谋酒食入妓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8L.gif)
国初欲革州郡娼妓。许文敬稠以为年少使臣。以非义夺得私家之女。多陷于辜。遂不革。盖妓女是公物无禁者。古人如韩公,元白,秦苏辈亦不免焉。然妓女性行绝少贞信者。不可近也。士大夫近妓女。虽非犯法。却是犯礼。且因房嬖偾公事者甚多。深可惜也。
长幼有序
不曰兄弟有序。而曰长幼有序者。由吾长幼以及人之长幼也。长幼有序。则兄弟之有序可知矣。
一家之亲。父母为重。兄弟次之。兄弟者父母之子也。苟知父母之为重。则可不知兄弟之为重乎。
一身分而为兄弟。兄弟本一身也。譬如形与影虽异。只是一身也。今夫指影曰彼非我也。岂可乎哉。
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方其俱在于父母膝下也。左之右之。哺之乳之。当其时也。安有所谓妻者哉。安有所谓子者哉。及其有妻有子也。只知有妻子而不知有兄弟。则是忘其旧也。君子尚不忘故旧。况兄弟乎。
兄弟天属之亲也。岂有不相爱之理。只是后世教化不明。人多汩于利欲。因有物我各为其身。甚者争田较财。分门割户。视若仇雠。一身之分。忍至于此乎。由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9H.gif)
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盖父母之于子也。何厚何薄。或未及分析而没。则为子者兄恤其弟。弟从其兄。务顺父母之旨。俾无不均之叹。岂非孝悌之一端乎。古人言易得者田地。难得者兄弟。此言当深味之。
兄弟异居。自商鞅始。后人莫能改也。所谓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于父母尚如此。况于兄弟乎。大抵人心之薄恶。风俗之坏败。未必不由于此。深可叹也。
古人有同居不相分离者。如刘君良之四世同居。张公艺之九世同居。陈兢之十三世同居。陆九韶之累世义居。郑文嗣之十世同居。张闰之八世不异爨。此其较著者也。我国朔州崔尚勋亦五世同居。大抵累世同居。必有规范之可以永久遵守者。然必其为家长者。笃行好礼。可以为法于子孙。亦其子孙举皆孝顺谨饬。无一顽悖之人。然后方可能之矣。此固人家之懿行美俗而君子勉焉。今之人有兄弟几人。今日娶妻。明日析产。甚者自儿少时。已有私财。拮据裒益。为异日计。风俗安得不薄乎。
高丽恭悯时。民有兄弟偕行。弟得黄金二锭。以其一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29L.gif)
东俗重士族。农工贾及庶孽中人。不敢与士族抗礼。虽年高者不必拜。然乡党之齿。自是三达尊之一也。当加优待。不可慢也。孔子曰。老者安之。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书曰人惟求旧。记曰养老乞言。盖老成之人。经历事故。闻见益博。况齿德兼备者乎。后生末学。当亲近请问以受资益可也。今世年少辈见先生长者在座。才问寒暄。即起去坐于别处。甚者长老在处。望望然去之。若相避者然。盖以起居谈笑之为不便也。若是者可以进德修业乎。
愚尝在梅山门下。诸子侍坐。先生与之酒。必使齿饮曰。长幼有序。不可乱也。
朋友有信
朋友非属也而参于五伦何也。人伦非朋友无以成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0H.gif)
朋友言有信者。无信则不得谓朋友也。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则同业也。同志则同德也。切磋琢磨以讲其业。涵养薰陶以成其德。以之而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则朋友之于五伦。所系不亦甚重乎。
父生之。君食之。二姓之合。一气之分。此四者。人之大伦也。然苟非朋友之责其善辅其仁。则彼四伦者。安得其明而能尽其道哉。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益之中。直最为益。谅次之。多闻又次之。盖多闻之人易得。而谅为难得。谅或易得。而直最为难得也。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又曰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与不若己者处。盖不如己者。无益而有损。不可友也。然求友于胜己者。而胜己者亦以为不如己而不与之友。则将若之何。是在诚心求之而已。易曰童蒙求我。又曰初筮告。此之谓也。便辟善柔便佞。是损友也。彼虽诚心求之。不可与友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蜜。淡者可久。而甘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0L.gif)
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三代以降。教化不明。五伦都坏了。然父子兄弟夫妇。犹有其恩。君臣犹有其法。至于朋友。名实俱亡。人孰知责善辅仁之为不可阙哉。
今之人不复知朋友之伦之为重。今之所谓友者。或出于势利。或出于外貌。利尽而情衰。貌同而心异。不可谓之友也。
世未有无君父者矣。未有无兄弟夫妇者矣。然则人皆有四伦矣。而惟其有朋友之伦者甚少。盖朋友非属也。交之然后为朋友。有信然后为朋友。责善辅仁然后为朋友。世之有朋友之伦者。能几何人哉。
朋友之道。不可以苟合。亦不可以不求而自合。且思当世之人。谁为一乡之善士乎。谁为一路之善士乎。谁为一国之善士乎。必择其善士而从游焉学问焉。古人所谓命驾千里。不以为远者也。若一乡有善士而不相见焉。一路有善士而不相知焉。一国有善士而不相闻焉。则是自暴自弃者耳。何足与言学问之事哉。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1H.gif)
丹史说
盍尝观于半亩之田乎。厥土非黄壤非黑坟。宛是赤埴。名曰丹田。丹之所藏。田之所赋。无不包涵乎黔苍矣。流通乎玄妙矣。黄中也素履也。亦莫非自此田地中出来。丹之德其盛矣乎。昔帝鸿氏以而鍊砂。骑龙上天。淮南子以而得道。鸡犬亦仙。伯阳之参同。希夷之黄白。俱是其法也。然此是用力于内典者之为尔。君子不贵也。河南老子谢王佺期。有曰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紫阳夫子题筼筜铺。有曰金丹岁暮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盖是丹也。自丹田中鍊出来。而通圣之材。济众之方。君臣以佐之。文武以火之。上可以使吾君享无疆之寿。下可以使斯民跻仁寿之域。之功之德。又奚特比于丹家流而止哉。吾宗善镐圣取甫。以丹史为号。问说于余。余衰病谢笔研久矣。然不敢孤其盛意。谨书二先生诗意于左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1L.gif)
学者五要
学者为己之工。务实之事。只在于不欺其心。今之学者或有往往为人。𨓏𨓏循名。以为人莫能知。天未必知。而外欺其人。内欺其心。所谓为不善。无所不至者是矣。传曰。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又曰必慎其独也。学者最要不欺其心。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宜在于事。制在于心。日用间遇事接物。必先审度其义乎不义乎。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已焉。然学未至于义精。心未免于欲蔽。则亦或以义为不义。以不义为义矣。学者最要明辨义利。
学者处己居家之道。不可不以礼。外而宾客。内而闺门。冠婚丧祭。酒食衣服。莫不有礼存焉。所谓礼不可斯须去身者是已。传曰礼不下庶人。国俗重士族。虽士庶家用大夫之礼。岂可谓我为庶人而不务于礼哉。况学者从事于诗书之教。有志于圣贤之学。言行动静。可不一主于礼乎。
从古圣贤之以言为戒者多矣。曰吉人之辞寡。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庸言之谨。曰言不可以不慎。曰言之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2H.gif)
性发为情。而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缘情计较底是意。而意有善有不善。念是意之思也。有善念杂念。所谓克念作圣。念玆在玆。念终始典于学等念。是善念也。人之善念常少而杂念常多。古人言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所谓心过。是杂念也。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易生杂念。杂念做出无限不好底事来。学者最要痛祛杂念。
直中琐言
燧人氏钻燧。神农氏教耕。民食之始也。伏羲氏窥马图画八卦。夏后氏锡洛书陈洪范。人文之始也。羲禹之功。不在燧农之下。
舜言人心道心。汤言降衷恒性。后世心性之学。本于此。
尧舜禹之有天下也。以其有精一执中之学也。商汤周文武之有天下也。以其有建中建极之学也。后世之有天下者。皆无这等学。宜乎生民之困穷哉。
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2L.gif)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子所以卓越诸子也。著原道辟老佛。韩子所以为孟后一人也。然恐不可遽议于道统之传。
孔子言太极。而濂溪言无极。孟子言本然之性。而程张子言气质之性。皆所以扩前圣之未发也。孔子集群圣而大成。朱子集群贤而大成。千载既绝之统。于是乎复得其传矣。
邵子精于数。先儒或讥之。然内圣外王之学。恐不可谓不得与于斯道之传矣。
蔡氏集书传演范数。勉斋续通解传衣钵。谓之不与于斯道者可乎。
铁木世界数百年。无一真儒。若许鲁斋,刘静修。虽非失节。亦是失身。况其他曷足数乎。
皇明之兴。用夏变夷。一洗腥膻之陋。惟其黜享孟氏之举。背驰朱子之论。殊非垂统之意。终 皇明之世。从祀文庑者。只四人而已。若薛敬轩是其杰然者。而出处犹有可疑。况其他曷足称乎。
清人入帝中国。以尊信朱子为第一治法。以毛奇龄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3H.gif)
殷师抱九畴之学八条之教。逊于东。仁贤之化。贞信之俗。有足称者。然上下千馀岁。无有传其道者。可惜也。至于新罗崔文昌,薛弘儒。俱祀于文庑。然弘儒之学。无闻于后。文昌则浸淫于仙佛。无惑乎后世之议论辄到也。
郑文忠为东方理学之祖。夫以出处疑文忠者。正所谓无过之中求有过者也。朱子修纲目。不以王导,周顗辈之辅牛睿为过。以司马氏宗社犹在也。圃隐之事。有可以参恕者矣。
圣朝右文。儒学丕兴。从祀文庑者。至为十二贤盛矣。静庵天品甚高。退溪践履笃实。河西出处明正。栗谷识见通透。尤斋义理刚大。虽通于天下。庶无异辞矣。沙溪尽为礼学之宗。慎斋遹受嫡传。重峰师栗老。学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3L.gif)
愚尝在梅山门下。先生曰退高往复书。殆至累万言。而高峰为密。巍塘往复书。亦至累万言。而巍岩为得。此犹仁智之殊见耳。不可以此争辨之也。
陶庵人不可以不学说。最有益于学者。尝见梅山于及门之士。辄授以此说。使诵习。
古人言民生一饭。皆六经之力。盖经学不讲。则国不得为国。人不得为人矣。后世学不讲道不明。不知道学为甚么物事。人或以学问自名。则世皆非笑之。以为陈腐迂阔。未知学问之外。别有为人底道为国之方耶。深可叹也。
天不能独阳而无阴。道不能纯正而无邪。自夫邃古淳厖之世。已有黄神养生之说。尧之时有巢许。舜之时有子支伯。汤之时有卞务。要之非圣贤之道而是道家者流也。
及周之衰。老生于南。佛生于西。又有庄列杨墨申韩之徒。纷然杂出乎其间。皆足以害正妨治。为生民无穷之𥚁。若天庇覆卵育而不可遏也。
佛氏之入中国自后汉始。入东国自新罗始。丈六像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4H.gif)
凡人元气衰败。疾病生焉。国家道学不明。邪说作焉。大补元气而徐治其病。则病自去矣。讲明正学而仍攻其邪。则邪自熄矣。
人主一念典学。躬行体验。日御经筵。召集儒臣。讲讨经典。阐明正学。从事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工。驯致于物格知至意诚心正之地。则身修而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特举此而措之耳。人主一身为一国臣民之主。一心为一身酬酌之主。其可不谨于治心之工乎。
人主之学。不止于自明其德而已。必欲明其明德于天下也。所谓作之君作之师是已。
三代之隆。教法甚备。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三物之兴。五教之敷。以至于乡射乡饮。莫非所以教之。而司徒乡师党正等官。所由设也。
汉唐以来。亦尝有国学矣。明帝之临雍拜老。太宗之增广生员。有足称者。而不可与议于三代之教人也。至于乡遂之教。寂然未有闻焉。虽欲作成人材得乎。宋明以后。各邑有教授训导之官。即三代党庠州序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4L.gif)
近日教人之法。内而成均馆四学及童蒙教官。外而各邑乡校书院。只是文具而已。虚名而已。同春先生尝言 宣庙朝。权韠,赵守伦为教官。训诲童蒙。当时人才之盛。实由于此。 孝庙因置教官四员。是时犹有教法矣。挽近则只为荫官三十朔出六之阶。至于各邑校院。名为首善之地。而所谓任掌专事奔竞。讨索酒食而已。曷胜叹哉。
朝廷自昨春命各道各邑各面。设社仓置社首。即朱子遗意。可以遵行者也。
圣人言既富矣。又教之。又言饱食无教。近于禽兽。则食之教之之政。不可阙一也。愚意 朝廷另择社首。不拘前衔与幼学。取其有地阀学识一坊所信服者。任之使之。主教坊内蒙士。以寓古者党庠州序之教。后世教授训导之责。诱掖奖劝。积以岁月。则庶可见文风之菀兴。人材之作成矣。
社首于每月初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召聚其坊内蒙士。使之背讲其课读册子。计画置簿。到夏冬之季。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5H.gif)
凡人言治道。其于礼乐教化。皆退让不敢当。以为非今人所能为。至于刑人杀人。以为法不可废。不能于教人养人。而独能于刑人杀人何也。古治之不可复。良以此也。可胜惜哉。
京师则四学掌教导之任。泮长行劝课之政。外道则社首掌教导之任。守令行劝课之政。其有茂才异等。可以需用者。次次转报。以为奖拔之地。则庶见蒙养之得正。儒学之丕兴矣。
仿原道
爱亲之谓仁。忠君之谓义。日用由行之谓道。由行而有得于心之谓德。仁与义不外乎君亲。道与德一理于忠孝。此天之所以赋于人。人之所以得于天。与生俱生。泯灭他不得。然天不能独阳而无阴。道不能纯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5L.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6H.gif)
沙厓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6A/ITKC_MO_1216A_B129_136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