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序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2H.gif)
少语记。少时语也。余自幼少时。有志于圣人之学。而自顾见闻不广。又不得贤师友以资成就。故至今年过志学。终无尺寸之进。是可叹也。夫学原于思。思而得之则不能不形于言。而文者所以识其言也。余十馀岁以后。或有得于思而发之言语者。或不能无可取焉。于是收辑为一册。自庚辰至甲申。诗文杂著若干言。名之曰少语。呜呼。君子之道。不难于末而难于本。不难于言而难于行。使余今日之所立。不能久于进修。本末异致。言行相违。终未免为无闻之人。岂不大可惧哉。苟能一念不懈。假之以年。学与齿进。德与年卲。则此书足以徵诸后也。甲申南至日书。
叔祖睡窝翁重牢宴序
人生七十。犹为稀年。况一家之春秋合一百六十有一者乎。始叔曾祖府君偕老。蒙恩授中枢。有四子。翁其长也。翁蚤以文词鸣。竟不偶时。退然终老于海东寂寞之滨。翁之命可谓穷矣。顾乃享有大耋。聪明不咸少时。夫人柔嘉静淑。配君子无违德。白首偕老。载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2L.gif)
治平龟鉴序
或问于余曰。治平龟鉴。何为而作也。余应之曰。不得已也。五帝既殁。三王世降。古之治道。不可得而闻也。六经虽存。简奥难详。且夫古今异宜。土俗不同。此书之所以作也。曰吾夫子圣人也。尝曰述而不作。朱晦翁尚以著书为嫌。子之书无乃作乎。曰夫子赞周易而名以系辞。朱子编历代而号称纲目。皆述也。特其题目之少殊耳。今虽不敢自附于圣贤撰述之意。然是书也。纲领祖大学。经制本中庸。而采摭经传以明之。旁搜群言以实之。非述而何。曰古之立言著书者。必在道成德立之后。昌黎巨匠也。犹待五六十然后为之。程叔子六十以后始著书。而犹曰不得已也。朱子之集注经传。皆在晚年。其意岂偶然哉。学必久而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3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3L.gif)
讲会题名帖序
壬辰冬。讲中庸疑义于永嘉之云台观。前寝郎古窝柳丈实主之。鸿硕踵至。衿绅齐会。参听绪论。多有开发幸也。讲罢。题名姓于策。不佞吁同志而告之曰。学问者。必先加在己之功而后。求资于人。程子曰。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又曰讲说转使人薄。吾侪平居读书。有疑则思。思而得之则就正。然后问之者不烦。应之者有裕。而前日之思而得者益觉沛然。不得者亦皆融解而终身为吾之有矣。若其平日未尝著意用工。蓄疑思问。及乎师友讲讨之际。遽然而疑。卒然而问。指摘于章句训诂之末。而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4H.gif)
檠灯联句诗序
癸巳九月。余访李淑汝于东都。时簋城李丈德铉客淑汝所。与余道先谊相欢好。禹玉淑汝之卯君也。相与讲经旨。扬扢今古。暇日登西陵。周览故都。南望金鳌鸱述。耸立千仞。思朴阿餐之忠烈。西眺皇南,崇德。隐映秋树之际。慨然有千古兴亡之感。禹玉唱近体一律和之。夜促席而坐。禹玉指灯火曰。吾辈可赋此乎。三人齐应曰诺。即命一人把笔。一人拈韵。一人击钵以催成。淑汝雄德铉工禹玉丽仲元瘦。四人之长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4L.gif)
金兰录序
往年皋妄著人心道心辨。示李淑汝。淑汝是其说。既又改其说以求教。则淑汝逐条辨驳。缕缕数千百言。皋得书开悟。濯去旧见。虚心潜思其差误处。只在毫釐之间而不自觉耳。此则淑汝开发之功为多。往复之间。两情毕露。不害为烂漫而同归。退陶夫子所谓志在明道。两无私意。则必有同归之日者。讵不信哉。其大体既合。则一二言句之略相同异者。似亦无害。犹且反复论难。务归至当而后已。其间规警之切。情志之孚。抑可见朋友之义也。收拾往还文字。裒成一册。时自检阅。有以考见两家之得失。又以验他日之所见复如何。间以语淑汝。淑汝要其成甚勤。铅椠之暇。谩并节录。篇既就。淑汝名之曰金兰录云。
送李判事(源祚)赴任江陵府序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5H.gif)
孝经衍义序
夫孝者百行之源。人伦之最大者也。古圣贤论事亲之道。布在方册。而类皆散见迭出。独孝经一篇。备言孝之始终大小。盖曾氏门人。记曾子所闻夫子之言。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5L.gif)
族弟絅焕名字序
族叔周彦氏醮其子。请名于余。余以絅焕锡之。字曰季章。取中庸末章语也。子思子论下学为己慎独之事。而引尚絅之诗。释之曰恶其文之著也。夫锦服之美者也。美于内而絅于外。所以晦其文也。古之学者惟其不求人知。所以闇然而不可掩。是义也屏山先生尝言之。其辞曰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夫尚絅者所以晦身。而内腴者以其衣锦也。晦身故闇然。内腴故日章。屏山氏可谓善读古人书矣。此朱夫子所以终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6H.gif)
论语集注考證序
子朱子撰论孟集注,庸学章句。以羽翼圣经。嘉惠后学。既又疏其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各附书后。而诸书之旨。支分节解。义理昭著。无复馀蕴矣。其著论孟集注也。裒集程张以下诸子之言。逐章类编。名曰论孟精义。(后改名集义。)盖集注之所本也。集注折衷乎精义。而去取之际。诸儒之论。得其本义则一言之善。辄加采取。义或未安。虽程子之言。亦不敢曲从。诸说各异则取其义意之长。义理皆通则并存甲乙之论。或表其姓氏而全用本语。或节取诸语而参酌成文。一篇之内。得失相半则去非取是。字句之间。或欠称停则就加删润。汉魏诸儒训释。有功则亦为引用。其或诸说。皆失其真则断以己意。因文解释。务在明白精切。发明详尽。不畔乎圣贤本旨。夫读集注而不读或问则无以知去取之义。读或问而不读精义则无以知去取之本。虽尽得三书而读之。疲于翻阅。眩于考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6L.gif)
黉堂讲会录序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7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7L.gif)
九日会诗帖后序
府治南八九里许。其镇曰重九峰。盖昔人以重九日。为登高之会。饮酒赋诗以为乐。因以名其峰。自是踵而行之。遂为故事。今社中所藏诗若记可考也。辛酉秋。乡邻长老约九日会于峰上。仿洛社真率之会。而兼兰亭少长之集。会者八十有一人。而座上二老年皆八十一。偶叶九九之数。亦异事也。是日也。朝霞晚晴。霜日借温。苍颜白发。列坐觞咏。徘徊眺赏。酣畅自适。尽浮世奇会也。噫。游宴之乐。易流于荒。故古之圣贤。未尝不以为戒。苟能随事观省。因物寓警。何往而非受用之地哉。是会也。有父子焉。有长幼焉。有兄弟朋友焉。有族亲姻戚焉。亲亲而长长。讲信而修睦。叙天伦之乐。而兴敬让之风。无繁弦乱曲以荡其心志。醉舞号呶以丧其威仪。见山体之厚重则状仁者之乐。观川流之不舍则悟盈科之进。黄花吐香而忧晚节之难保。百谷登熟而知力穑之有秋。望东海之浩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8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记
大遁精舍图记
宁海府治南重九山下。有元坡里。吾南氏世居也。蹠山之麓而南转数千百步。望见西南诸峰。林壑深秀者。即所谓大遁山也。面山而行八九里。斜入一洞。洞名武夷。或曰武陵。疑古有隐者居之。以寓避世之意而不可详也。自此崎岖穿峡凡三转。而有花田村。居民好种桃。隐然有桃源之趣。南踰一小岭。俯临一涧。即活涧之下流也。其傍有先亭遗址。东一曲为辋川。南有泥田楸舍。西见遁山。已在脚下矣。山自蔚岭迤逦而南。为王岭南北分两支。夹涧而东走十馀里。南支雄峙秀拔。蜿蟺飞舞。为玉女峰为鹄头峰。而又耸起为大遁山。厚重磅礴。而下作平麓。状如巨掌。广可数十亩。其上有妙藏寺。不知创于何代。而岁久颓圮。北支环绕平麓而列为翠屏。层嶂叠巘。拔地千仞。老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8L.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9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09L.gif)
潮泉精舍记
辛卯春。余自京师归。路迤咸宁之瀛洞。瀛有潮泉精舍。南上舍汉普氏居之。余始拜翁于精舍。疏眉博带。俨然可敬。左图右书。俯读仰思。颐养之乐。琴一张酒一樽。花卉错庭除。开小方塘。清澈可鉴。塘中小屿上。红踯躅倒垂。有游鱼数十。方往来花影下。塘之源。有潮泉出焉。精舍之得名以是也。必取于潮何义也。以其进退之有时也。知进而不知退。大易所戒。固非也。一切有退而无进。为近果忘。亦非也。时而进时而退。如潮之朝而退夕而进然后。方可谓合于君子行藏之道矣。翁蚤岁文章。足以进而有为。而命与时违。退老丘园。以逝水归云为朝暮友。则其亦知时而安于退者欤。虽然进于时命也。命在天。进于道学也。学在己。在天者吾不能如之何。惟当尽其在己者而已。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系易也。又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翁体逝者之不舍。而能自强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0H.gif)
鹪栖记(辛丑○字应卦数)
大鹏搏扶摇而上九万里。以其所挟者大也。鹪鹩之巢不过一枝。亦能自乐而无求。分定故也。余所居屋湫隘。无燕息之堂。其室仅方丈。名以鹪栖。盖安于一枝之义也。
紫薇花记(甲辰)
晚翠轩东墙下。有紫薇树。岁久摧败。枝干无一存者。但老根盘屈土中。每岁春夏间。㕀条乱抽。高不过尺而有叶无花。余自童幼时所见如是。问诸故老。亦不见其长盛时云。尝读守约先生祭我翠轩府君文。有墙头紫薇之句。此盖数百年旧物也。戊子夏。余尽芟傍条。独存二枝。相纠而上之。明年复芟如初。如是四五年。相纠之枝。合为一干。渐就长大。今至十馀年。而枝叶畅茂。花复盛开。盖向者孽而不遂者。以气分而散也。芟其条而始长盛者。气专而达也。噫。物之有盛衰理也。而人事未始不相参焉。吾家全盛时。此树与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0L.gif)
莲桂社重设记
宁十室邑也。俗尚儒术。多文学之士。科第之盛。甲于东南。今社中所藏莲桂帖可考也。在昔盛时。同时接武。常至十数人。有土田以供宴集。有典仆以备使令。式至今日。饩羊尚存。意当时必有藏修游息之处。而兴废年代无徵。 仁陵甲子。故侍郎葛川金公熙周宰本府。建爱莲亭于廒廨之东。环以莲沼。每佳辰令节。设莲桂会于亭上。置酒赏花。赋诗为乐。后数十年而亭废。自是乡之士登莲桂者。亦仅仅焉。己未春。朴君润之,白君仲阳。联名司马。余以前糠。获厕喜席。与二君谋曰。自昔莲桂会集无所。前辈之宝唾琼墨。散佚不传。职此其由。吾侪盍相与图之。二君曰诺。是秋府治城外。适有卖基宅者。背郭面山。占势幽夐。屋凡十四间。虽制度朴陋。而堂房庖■(广畐)咸具焉。遂以百金相易。南至后四日。速乡里士友。揭号于楣。饮以落之。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1H.gif)
时庵记(戊辰)
余老而读易。得时之义焉。凡阴阳之进退消息。刚柔之往来交变。皆时也。得其时则吉且无咎。失其时则凶悔吝生焉。故圣人因其卦爻之象而系以辞。使学易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以之随时而处义。其为教至矣。余学既失时。虽未尝出为世用。以取负乘覆餗之讥。而穷居一室。教令不出于闺门之内。言行未孚于州里之间。动静语默。日用应接。不能适其时。以致凶咎悔吝者多矣。因以时名其居。以为随时自省之资。客难之曰。时有时习之时,时敏之时。有时中之时,时措之时。前二者学者之事也。可以用其力。后二者圣人君子之道也。思有以勉而及。子乃独有取于易之时何也。曰易之时义大矣哉。学者而有学者之用。圣人君子而有圣人君子之用。如乾之终日乾乾夕惕若。时习时敏之学也。艮之时止时行。损益之与时偕行。时中时措之道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1L.gif)
老柏堂记(丙子)
诸葛孔明以王佐之才。应先主之聘。慨然以兴复帝室为己任。而炎运告讫。将星遽陨。此千古恨也。杜工部作武侯庙老柏诗。始言君臣际会之盛。中言孤高正直之材。可以备支厦之栋梁。而结之以材大难为用之句。以寓无限感慨之意。朱先生晚年尝三复其诗而讽咏之。其旨益以深矣。盖先生当宋室南渡之后。复雠讨贼。其素所蓄积也。使先生得君。如先主之委任孔明。则其教训生聚之方。仗义讨罪之师。天下无敌焉。直将荡扫腥尘。廓清中原。雪陵寝之羞耻。复祖宗之疆土。由反手也。设不然而成败利钝。有不能逆睹者。亦可以有辞于天下万世矣。此先生之于孔明。有旷世同志之感。而寄怀于老柏诗者也。余家东北隅。有手植老柏。高可六七丈。挺然特立。苍翠可爱。拟建数间茅屋于柏之西偏。面南而置房与室。东架一小堂。名其室曰时庵。堂曰老柏。堂东隙地。凿小方塘。畜鱼种莲。以为晚暮栖息之所。而贫窘莫遂。居然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2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跋
书李相国(奎报)狂辨后
孔子曰。狂而不直者。吾不知之矣。又曰今之狂也荡。夫孔子之时。去古未远。俗尚犹有可观。而圣人有此叹。况后世乎。余读高丽李奎报所著狂辨。正孔子所谓不直而荡者乎。按狂辨曰居士非狂也。凡言居士之狂者。岂非狂之尤甚者乎。彼且闻之欤视之欤。居士之狂。何似乎。裸身跣足。其水火是佚乎。伤齿血吻。其沙石是齧乎。仰而诟天咄咄乎。俯而叱地勃勃乎。散发而号喝乎。脱裈而奔突乎。冬而不知其寒乎。夏而不知其热乎。捉风乎捕月乎。有此则已。苟无焉何以谓之狂哉云云。余非闻之见之。而居士之狂。可知已。居士之文章诗律。烨然有名。意其恃才傲物。不事拘捡。自放于礼法之外者。故当时以狂称之。然此则特其细故耳。今以丽史考之。奎报之仕丽朝也。无一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2L.gif)
续书李相国,柳子厚文质评后
言之不足信人也久矣。余读李相国柳子厚文质评。其论子厚党附二王之罪。有曰方二王时。刘柳等更相倡誉以为伊周管葛复生矣。以二王为伊周管葛。孰不为伊周管葛哉。其言可谓正矣。然惜其明于责人而不知自反也。相国赞美崔忠献之词。有曰望高伊周。此则以忠献之德望。为高于伊周也。是何异于扬雄之以新莽拟之周公乎。又如晋康公(忠献封晋康公)茅亭记。崔承制(忠献之子瑀)十字阁记。其谄佞柔媚之言。又子厚之所羞道也。使子厚有灵。岂不窃笑于九原之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3H.gif)
书族祖规甫(宜阳)周天算法后
右东岩柳公月行周天算法。而族祖规甫氏所抄选也。规甫氏尝语余曰。吾之用力于此勤矣。愿待子以商订。余跪曰。躔度推步之法。童子何知。虽然尝闻数起于象。象原于理。得其理则象数在其中矣。今规甫氏年方妙少。而能留意于此。其志美矣。然君子之学。不难于小而难于大。不难于末而难于本。以规甫氏之所存。专用力于象数之末。而于其本与大者或昧焉。则此岂所望于规甫氏者耶。必也因数以明理。原理而推数。然后本末兼该。大小相资。而不至于偏滞之病矣。此余所以加勉于规甫氏也。规甫氏以为如何。黑马七夕节。惜阴童子书于丙子阁。
敬书叔父北征录后
岁甲申冬。叔父池隐翁北游数旬而返。因著北征录。命不肖皋书。其为书也。广博而有理。详悉而不烦。读之宛然关东山水铺列眼前。不待脚踏身历而得以领略焉。何其幸也。虽然此特其文辞之妙而已。观于录中所谓登越松而有沂雩之兴。陟望洋而有鸿濛之想。酒泉台上。有忿欲都消之语。佛影道中。有战兢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3L.gif)
书乡饮酒礼考證后
皋既为乡礼考證。有难之者。乡饮仪节。既有仪礼经传。历代典故备矣。 先朝颁降合编即指南。考證之出。太费力矣。柰屋床何。曰固也。此其故也。仪礼独存。敢费说乎。顾其礼散见迭出。沿革随异。详略不同。非讲究有素。岂容易折衷而施行之乎。此考證之不得已也。汉时尝行于郡国而其文史无可考。降而唐而宋而明而。繁简失中。得失较著。就加参酌宜也。惟患非其人也。夫礼贵本。得其本则礼之文。固可得而言矣。礼之文。固随时损益。然一切厌古而喜新。礼之本意。殆熄矣。此所以专主仪礼。而略于唐宋明诸家也。曰古礼虽美。俎豆错陈。名物不一。升降拜揖。节目繁多。必欲一一遵行之。不几于烦则乱乎。曰不然。礼不徒行。在其人而已矣。朱子固曰古礼许多名目。若甚繁缛。到行时。只顷刻可了。苟能习熟以讲之。诚敬以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4H.gif)
书崔上舍(士龙)遗事后
呜呼。此万历进士崔君士龙之遗事也。惜其年代绵邈。云仍不振。遗文实迹。散佚不传。其可徵者。惟黄海月,杨蓬莱二学士诗若序在。噫足矣。二学士之文章识鉴。有名当世。必不妄许人。且亲见扬子云而其言如此。此信笔也。更何庸赘。但杨学士所称蔚州颜子之说。今不知所指为何事。然颜子之学问造诣。位在曾闵之上。而孔氏之门。惟曾闵不仕季氏之家者。以季氏鲁国之叛臣也。使颜子而在者。其不仕季氏。亦已审矣。君以 穆陵丙午升上庠。及光海政乱。不复有仕进意。自放于山海之间。目李尔瞻为冰山之势。当是时群凶擅命。 国家多事。未几而丁巳之变出。而彝伦倒地矣。君既不得时。无以遏其滔天之势。则惟有洁身长往。以无负平生所学而已。其用心之苦。制行之高。殆亦庶几乎曾闵之不仕季氏。则蔚州颜子之称。岂颛出于一时过誉之言哉。君之大节。既焯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4L.gif)
座右铭后识
乙未春。余作五铭。仍识其事。东园金公年八十。为余书之。定斋先生又益以执事敬三字。盖将以置之座侧。恒自警省。而既又思之。蒙陋新学。未尝实用其力。而假之图榜。涂人观瞻。亦自不便。故藏之巾笥。今既十有四年。鬓发已种种。而一向懒废。有退无进。甚可惧也。精舍新成。堂户净洁。于是始出而揭诸壁上。独处其中。常有所警畏而不敢有非僻之心惰慢之容。其功大矣。愿终始此心。直至盖棺而后已。嗟尔小子戒之哉。戊申四月上浣。又识。
题寝屏后(癸丑)
余有新妆小屏八幅。使柳婿元直图写风雅诗合十篇。不肖早孤。常抱终天之痛。故首以蓼莪之诗。有兄贤而短命。无他兄弟。故常棣诗次之。初聘颇赖闺壸之箴。不幸而丧。故女曰鸡鸣次之。螽斯愿子孙之众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5H.gif)
仁说集解跋
学贵知要。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使人存心。心存则仁矣。仁者何也。即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为心者也。仁之发为爱。而爱莫切于爱亲。自是而仁民而爱物而天下皆在吾仁之中矣。其道至要而其功甚大。故孔门之教。必以为仁为学者之先务。如答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之问是也。自孟子殁而微言遂绝。历汉迄唐千有馀年。董江都正谊明道之说。只言仁者之心。韩愈氏博爱谓仁之训。不察性情之辨。及二程夫子出。而言仁特详。其有功圣门。嘉惠后学大矣。至其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5L.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6H.gif)
朱子语类。杂出于当时诸子之手。而所造有高下浅深之不同。故记录有详略得失之各异。或同时所闻于师席而各出诸家者。不无重复繁絮之病。久欲抄节精要。以便观省而自以己无实见得。不敢容易去取。前年闻柳甥廷镐所有湖上所编朱语节要。托柳甥誊写以来。即此第二第三卷。而柳甥之识于卷尾者是也。余得而读之。其所取者皆是学者存心制行用工节度之切于日用者。至如理气性命名义精微之训。初不槩见。窃意先生此录。本为三卷。而首一卷偶致遗失而不传也。不然随事采辑而未及成编也欤。是可恨也。于是不揆瞽陋。就全书中妄加节略。自太极阴阳性情心意。以及中和费隐。而继之以所论周程张子之书凡六百馀条。置之卷首。并湖上本二卷合为三册。编次规模。粗为完备。而犹有未尽之叹。盖嘉言尚多阙漏。所取亦欠精约也。惟以时加检阅。以备老境昏忘。而留与儿子辈共之云。
谨书追远志后
柳宗元去士师惠之世几数千年。犹亟称吾祖吾祖。盖自吾身推而上之。父而祖。祖而又祖。以至于所自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6L.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7H.gif)
敬书先祖监察公墓碣铭后
按洪熙乙巳。即我 世宗大王七年。正统戊辰。即 世宗三十年。成化丁酉。即 世祖大王二十三年也。府君自筮仕至悬车。皆在 世宗朝。自戊辰退卧以后六年。而癸酉之祸作。八年乙亥。 光庙受禅。明年丙子。有六臣之节。又一年而 庄陵赐死之命下矣。碣文云以溪山自娱凡三十年云云。讵无以哉。
敬书安分堂先生实纪后
呜呼。此先祖安分堂府君实录也。其平生言行。世远莫得以详。著述又荡佚不传。虽若可恨。然丁巳树立。即其大节。其二鼓江干之宿风尘各保之句。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采薇歌足以知伯夷之节。蹈海语足以想仲连之义。又岂多乎哉。噫。废朝丁巳之变极矣。权凶擅命。彝伦斁绝。公以妙年一介书生。滔天之浪。非只手可遏。则色斯高举。要以自靖。其见之明守之确决之勇。深得古君子处变之道。是岂偶尔办得于慷慨立谈之间哉。其必有所本矣。盖公幼被兰皋先生义方之训。及长僦居退陶先生之乡。日从贤士大夫游。其讲劘私淑之功。固有以异于人者。是以当其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7L.gif)
默山集跋
叔高祖默山先生释褐二十年。抱道不试。晦迹丘园。晚被 健陵知遇。 徵拜谏职而给马之 命下。既肃谢。又有所怀书入之 教。异数也。公感激 殊遇。上疏陈时弊勉 君德。言甚剀切。 上优批嘉纳。 眷注方隆。而公既久绝当世之念。会淑人李氏赴书至。因乞递还山。而是年冬。遂不起疾。惜乎使天假之年。公虽欲牢守东冈。 朝廷岂遽舍公哉。此命也。公性谦退。不以学问自居。而处心制行。皆从学问中流出来。至其告君之言。勉以中和之功。敷陈西铭之旨。其平日所学之正。可见也。为文章。援笔立就而辞理俱到。诗亦不事搯擢而自成腔调。有遗集若干卷藏于家。公之从曾孙有橒氏倡议鸠财。图所以寿其传。而遂与族叔公寿氏及皋就加删订。釐为四卷。而敬附 宣召传旨及状碣挽诔。此则哲之褒宠。当时之信笔。论公之世者。庶可以得其大略矣。
咸吉道都事朴公实记跋
我 惠庄王十二年丁亥。李施爱叛据关北。列郡瓦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8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8L.gif)
凤洲集跋
我从先祖凤洲先生亲受约堂先生旨诀于家庭之间。早谢公车。从事为己之学。杜门却扫。潜心坟典。所著述甚富。先生之从子默山公删繁就简。缮写成篇。曰易范通录。曰家礼丛说。曰发蒙图解及遗集若干卷。曾孙某等将寿诸梓。谬属皋以丁乙之役。义有不得辞者。间尝与金徵君岱镇对勘半月馀。未得卒业。厥后屡加是正。而粗成头绪。通录图解。就加删节。附于元集杂著中。而礼说及其他草稿之在巾衍者。以事钜力绵。留俟异日云。呜呼。先生抱道不试。穷老岩穴为可恨。然士生斯世。不朽有三。而立言居其一。是集之行。亦可以不朽公矣。彼一时之穷通。何足为欣戚也哉。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字辞
兄子致敬锡名训辞(乙未○致敬后改孝源)
尔年既长成。加冠于首。取坤文言敬以直内之义。锡名曰致敬。宾字以可直。尔其识哉。夫学者切要之道。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9H.gif)
朴君应木(仁秀)字辞(癸丑)
天地生物。其德曰元。人得是理。五性之仁。禀木之秀。配春之温。坱然恻怛。充满躯壳。心为活物。以有是德。包义礼智。浑全涵育。四端之发。随感而应。气禀物欲。或失其正。须臾有间。便是私恶。民彝斁绝。天理晦熄。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19L.gif)
辞主于名而不及乎字者。盖取其大且急也。若夫木之性太刚则折而太柔则屈。木之生根本深固而枝条畅茂。木之用虽楩梓之美。亦必待绳削之制矫揉之功而后。得以成材焉。愿君刚而勿过于折。柔而不至于屈。培其根以达其枝。毋徒恃材质之美而益加矫治之功。是所望也。
白君志贤(希淳)字辞
先儒有言。士可希贤。希之有道。立志为先。激励奋发。勇往直前。如射注的。如渴赴泉。伊谁之希。程氏伯淳。禀颜之粹。接孟之传。自其童年。已志于圣。格致之功。孝悌之行。作圣之基。拈出一敬。埙篪唱和。斯道复明。白氏之子。幼而秀英。爰来请业。愧我聋盲。元服是加。锡以名字。冠是成人。百责攸萃。勖哉小子。顾名思义。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20H.gif)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铭
赵景逸砚铭(并序○丙戌)
韩文公铭高常砚。铭人之砚。亦古也。古隐赵景逸示余以囊藏小砚。质以桐内以石饰以骨。盖物之怪而巧之极。余于世伤于巧者。景逸攻文章。不免好奇之病。故书而勉之。仍为自警之资云尔。
木斲之而材器成。石磨之而顽钝化。骨磋之而光润生。砚微物。亦必待斲削硺磨之功。况君子学问之工。
扫尘帖铭(丁亥)
体方而用圆。质薄而处卑。含垢如有所忍。祛恶惟恐或遗。
釰铭(戊子)
快断者釰。恒用则损其刃。非其任则折。不磨则钝。故善用釰者。匣而藏之。待时而动。故精光耀美。量材而试。故铓刃不折。又能淬濿磨钝。故其用无不利。
孙氏家藏三古物铭(并序)
癸巳秋。不佞游东都。过孙襄敏公古宅。公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20L.gif)
玉之在璞。琢磨成器。人惟质美。学而后至。(玉砚滴)
赤质淡文。蕴内彪光。君子自修。闇然而章。(珊瑚缨)
不磨则钝。太锐则折。韬锋铲彩。盘错可别。(宝刀)
座右铭(并序○乙未)
余少有志于学。年十五作箴以自警。戊子春。又作五箴。固宜猛省前愆。策励加功。以无负丁宁反复之意。而一向懒废。有退无进。今去三十只一岁。较之十五之年。且倍矣。而行业反不逮焉。前日之申箴叠戒。了无一分裨益于自家身心。噫。何其知警于童孺之年。而怠忽于壮立之时也。玆于居室四旁。前书严师。后书神明。左右书强辅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21H.gif)
严师在前。神明在后。左有强辅。右有畏友。表里或愆。显诛冥戮。克诚克敬。戒惧慎独。(右座右铭)
有俨函席。有肃其临。整饬尔躬。齐戒尔心。执经侍坐。若承面命。表里动静。随事指警。一念对越。罔敢怠忽。苟或不然。痛施诛罚。(右严师)
匪尔閒居。强畏在傍。尔虽自掩。已烛肺脏。一言一动。一视一听。苟或非礼。左拂右警。读书穷理。若资丽泽。直谅多闻。匪损伊益。其严如此。宁不自强。点捡提掇。罔或怠放。(右辅友)
屋漏幽深。有赫其临。无曰不显。煌煌如电。一念之差。一息之微。其几才动。则已先知。静而存养。真实无妄。戒慎恐惧。不闻不睹。动而省察。必慎其独。表里或愆。曷逭冥戮。(右神明)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21L.gif)
香枕铭
尔质朴尔性刚。香益烈傲风霜。绳而矩体直方。削而磋著辉光。众美具君子似。朴近仁刚制义。行欲方心要直。一险夷惟馨德。斐然章学问力。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赞
武安王塑像赞(丙戌)
严而毅。丈夫之像。烈而义。忠臣之尚。复而否。帝室之运。抱而逝。志士之愤。
九九衫赞(戊申)
九九衫者。申儒伯衫也。衫之幅八十有一。而九九者八十一也。儒伯穷且贫。无数尺之布。其妻辑剪裁馀。缀之为衫。其色青黄赤白黑。其物布纻绵帛。其缝长短广狭。方圆纵横。试数之凡八十一片也。人情莫不欲美衣服丰饮食。而君子以为有命焉。非求之可得
时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6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1214A/ITKC_MO_1214A_B128_622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