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上好古窝柳先生(辛巳)
比日寒事陡紧。伏惟道体益康。弼钦奉老粗遣。而惟记得先人末命。其所以决然趋进。以供一日洒扫之役于门屏之下。固不当逡巡退缩。而第缘世故多端。末由致身。以承教诲之万一。区区寻数。荒废亦多时。内讼愧惧。无地措躬。近读小学。有一二文句窒碍处。敢以仰禀。伏乞特赐容纳。豁此蒙蔀如何。
  问目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以注中陈氏说观之。此男女似以人之男女各自有别而言。未知如何。
答男女有大别小别。秦人之妻与越人之妻有别。是大别。一家之内。自相有别。是小别。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是主大别言。男不言内。女不言外。是主小别言。
外内不共井。或以为里中有两井。男女各汲。未知此说有据否。
答古者宫室之制甚备。而外内亦各有井。今人宫室不如古。而井亦不能若是之多。故有或者里中两井之说。然恐失本旨。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男子由右。女子由左。或云人以右为动作之方。则使妇人居左。所以避嫌。此说然否。
答郑氏曰地道尊右是也。又古者妇馈舅姑之礼。舅在奥东向。姑在其北亦东向。是亦尊右也。来谕谓右为动作之方。恐推之太过。若仆御妇人进左手后右手者。以妇人在左。故嫌其相向。与此异义。此亦不可不知。
不百里而奔丧。或以此为奔丧一日不百里如何。
答家语亦有此文。而百里二字作越境。盖古者大国不过百里。而春秋传以大夫越境而娶为非礼。然则大夫以下百里而奔丧。非使于四方则出奔在他国。妇人则不得奔丧矣。
狠无求胜注云狠斗争。狠字已先不好了。
答狠。郑氏曰争讼是也。然此当轻看。盖虽有争讼而勿求胜也。
礼不踰节。踰节如过恭之类否。注曰踰节则招辱。如过恭则自辱其身。故谓之招辱否。
答此三句。郑氏只曰为伤敬也。若分而言之。踰节为自取耻辱也。
上古窝先生(甲申)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积违叨诲。第切瞻仰。献岁发春。伏惟履端纳祜。道体神相万安。弼钦奉母饯迎。保免他虞幸矣。惟是所业。坐在悠泛。日夕间虽欲为整顿料理之计。而终是材质愚下。旧习缠绕。重以气血不甚坚实。往往委阘放倒。有鞭策不奈何处。窃恐如是因循。济得甚事。久拟一番摆出。往依门墙。以供一日洒扫之役。而辄为世故所碍掣。抽身未易。只自拊躬悼叹而已。冬来连读论语。偶有数条疑义。别录仰禀。伏乞批诲。馀祇祝燕申增护。以副远诚。
  问目
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临川吴氏以主一属事。无适属心。然集注于敬事处合并言之。恐不必分属。未知如何。
答敬事而信。二十篇中言敬。此为最先。故于此特著主一无适之训。然敬字工夫。有整齐严肃等数般说。而主一无适。于此最切。盖主一。心不岐贰之谓。无适。心无走作之谓。未应事时。固须如此。而必于应事上尤好著手用工夫。故夫子必以敬事言之。要使人有所据依也。不必以心与事截然分配做个题目也。第敬斋箴。分为两项地头。而其中有当事而存。惟心惟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一之句。吴氏因其所主而有此分属。容有义意。然来喻不必分属之云。似却平稳矣。
不重则不威。人固有生质之本自厚重。而其未能然者。必须用工夫以矫揉之。九容最切。
答不重之病。来谕谓矫揉之工。九容最切。苟非体验之深。乌能及此。盖圣门示人亲切。如正衣冠,整思虑,居处恭,执事敬,严威俨恪,九容九思等处。正是持敬作圣底门路。不但药石于不重一事而已。如何。
泰伯之逃。与伯夷之逃同。而王季处此。与叔齐不同何也。
答孤竹君之立少。出于一己之私爱。其事小。太王之立少。出于天下之达权。其事大。故叔齐之义不立。同于伯夷。其并逃而不成父志。正所谓求仁而得仁也。王季若见伯仲之逃。复窜其迹而不成父志焉。则周家社稷。更无所属。遂至于亡。其害义伤仁。不亦大乎。此其所以异于叔齐也。盖其心虽未如叔齐之表里无憾。而亦是圣贤不得已处。酌得其中。是朱夫子所谓王季受之而不为贪。恐不可以一槩论断也。
执圭器。礼记本文作执主器。而俗本皆作圭字。未知从何读为是。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答圭器。曲礼正作主器。与上文执天子之器。下文主佩臣佩语意相承。集注引之。何尝有异同。而今本作圭。是乃传写之误欤。
举逸民。武王之克商。褒赠前代之臣至矣。未闻及于伯夷叔齐。此却可疑。尝看李益斋集。论此直以为武王未尽善处。有诗云周王封墓礼殷臣。为惜忠言见杀身。何事华阳归马后。蒲轮不谢采薇人。寻常见此。不能无疑。敢此仰禀。
答武王之举逸民。不及伯夷。诚有可疑。而见示益老诗一绝。使人三复讽玩。然曾谓武王之大圣。忽却天下之大老哉。观其世守之国焉而逃之。时雨之师焉而谏之。天子而不得臣之。诸侯而不得友之者。清圣之所以为清也。则武王之不事褒崇。乃所以成就清圣之节。非如后世赐号赠秩粉饰文具之为也。商容之位可复。而箕子之囚则特释之而不可官也。故书传言箕子不可臣。武王遂其志而不臣。矧乎茹薇之口。安可以周粟乎。叩马之手。安可以圭组乎。盖其扶植千古纲常。使之廉顽而立懦者。比诸一时尊宠之爵禄之。蒲其轮而帛其园者。不翅悬绝矣。若武王未尽善处。只在吊伐不如揖逊。恐不当求诸此等处也。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上古窝先生(乙酉)
前月宗兄还。恭承下书。继又拜令胤兄。谨伏审比来。江斋玩养气体候神护万康。尤慰区区慕用之忱。弼钦侍旁粗遣是幸。前书中居敬穷理之谕。平时非不知此四字。为学问本领。然惟此理。言之于口不难而体之于身为甚难。恐终无以仰答下教之至意。是甚可惧可罪者。岁除匪远。祇祝燕申增卫。庸副远诚。
  近思录疑义问目
 太极图说。蔡节斋曰主太极主阴阳云云。
向日承诲时。以主太极主阴阳。为立言之失。盖太极一图。无非主太极而为言。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皆是太极之乘机变化也。若与阴阳迭相为主。则所谓太极者。有似乎滞于方所而不足为万化之根本也。然今以节斋此语。正解图说。则诚若有病。而若泛言其理则亦无所不可。如夫子所谓易有太极。分明是主阴阳而言也。(此亦节斋之言。见性理大全注。)又节斋此论。亦有所祖述。朱子曰自其微者而观之。自其著者而观之。其论体用显微。亦曰以至微之理言之。以至著之象言之。此非主太极主阴阳之意乎。以此观之。节斋之言。恐不须致疑也。如何。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推之于前。引之于后云云。
此段离合。向蒙见教以太极离合言之。归来思绎。终未释然。敢此更禀。窃详门下之意。以动静阴阳之不同时位而太极无不在。谓各具之太极。以冲漠无眹而动静阴阳之悉具其中。谓统体之太极。故于虽然以下。以为虽谓之统体而实未尝合。虽谓之各具而实未尝离也。此于义理。非不精当。而于此节训解。恐非正义何者。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节。初不分理气而直自太极上说下来。故注解分之。所以一定不移以上。亦不分理气。正解本义。而盖字以下。方说理气之分。以分解本文未尽之意。(曰生阳曰生阴则本文非无理气之分。而但他主太极而为言。故以此注盖字以下。为分解未尽之意尔。)自其著者云云。如论显微无间。而曰以至著之象言之。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自其微者云云。如论体用一源。而曰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眹而万象昭然已具也。一源无间之说。正以明理象之有精粗先后。而非所以发明统体各具之义。则此条所论。亦当以此例看。而虽然以下。依旧说归本义。以言夫理气之虽曰二物而亦未尝判然为二也。盖言推之于前而不见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理气之合在何时。引之于后而不见理气之何时离了。其引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说。其意若曰无无动静之时。无无阴阳之地。太极岂得以独立于其先云尔。大抵圣贤之论理气。每于初头劈破而末稍合杀。故程子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而然字以下。以器亦道道亦器合杀说。朱子说体用显微。既明精粗先后之辨。而况字以下。以既曰体立而后用行。则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合杀说。如此类甚多。若以此等类例推之。则此条虽然以上。劈破理气说。而虽然以下。合杀理气说。尤似分明。未知如何。
 五殊二实无馀欠。
按此馀欠。平日谬见。以为五非有馀而二非有欠。顷于讲会时。瓢溪柳丈以为五非欠而二非馀。当时未领其意。及观性理大全陈北溪说。以为分而为五非有欠。合而为一非有馀。然后知瓢溪之说。必本乎此也。然阳变阴合章本注。夫岂有所亏欠间隔云者。是言其自五而二。自二而一。而非有所亏欠。五之于二。二之于一。初无所间隔云尔。则五为馀而二为欠。不翅分明。而北溪之说已非朱子本意矣。向蒙指教。又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以五殊之殊字。二实之实字。似有五欠二馀之意。而密庵说亦如此云。然更考密说则曰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非五有馀而二不足也。窃恐当日训诲。偶失照勘。如何。
 定之以中正仁义。
按定之之义。朱子既以为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而其答门人之问。有曰此圣人修道之谓教处。又曰圣人全体太极。故其定之也。乃所以一天下之动而为之教化。制其情欲。使之有以捡押。相率而趍于善。以此数说推之。则此定字。非圣人之自定。乃是定天下之人。而近世南塘韩氏。以为解中全动静之德。动静周流。皆属圣人分上。而未尝一言及于定人。当以圣人自定言。然愚意则全动静动静周流云者。虽属圣人分上。然此只说仁义中正四字。而未说到定字上。则恐不可以此为圣人自定之證何者。曰全曰周流者。盖以圣人之中和合德。体用浑全。而非如众人之气质所局。或偏于仁或偏于义。而有所亏缺云尔。全与周流。何尝有定字意思也。盖定人者必本乎自定。则自定之义。固在其中。而但此定字。朱子既以为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则圣人分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上。有何情欲利害而谓其自定哉。此与定性之说。恐别是一义。未知如何。
 鬼神合其吉凶。
或以圣人之先知吉凶。合乎鬼神言之。然此四句。便有中正仁义意思。天地合其德属仁。(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月合其明属正。(正智也。智为明。)四时合其序属中。(中礼也。礼为序。)鬼神合其吉凶属义。则圣人之赏善罚恶是已。(如鬼神之福善祸淫。)若以为先知吉凶则与日月合其明。同为属正而为重叠矣。
 人性皆善条。下愚不移。
按程子之论下愚。正指其自㬥自弃之人。盖虽昏弱之至。而渐磨以善则不可谓下愚。虽才力过人。而自绝于善则斯谓之下愚。所谓下愚者。初不论气禀之昏弱。而叶氏既以昏弱之极者为下愚。于自暴自弃之人则谓愚之又下者。恐非程子本意如何。
 第二卷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条。
叶注义理栽培。在实有诸己之后。鄙意则恐当在识得仁体之先。盖欲其实有。须先识得。欲其识得。当于何著力。求经义栽培。即所以识得之方也。如首卷将圣贤言仁处。体认出来。合孔孟言仁处研穷之。即是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此义。但首卷主于明道体。故曰体认曰研穷。此卷主于用力。故曰栽培耳。
答古窝先生
求放心一段。蒙示陈清澜说。且谕以求放心一事。亘始亘终。愈极纯熟。合两说以为始终云者。足为诸说之断案。蒙蔀之见。开释多矣。但以浅言深言。谓有两㨾区别之嫌则窃听莹焉。夫求放心。自最初基本。至终竟归宿。一以贯之。固非有两项工夫。然自其造诣之生熟。分量之大小。而不容无浅深之别。且如初学分上。一念提撕。固求放心也。大贤地位。才差失。便知之。亦求放心也。岂可槩以为初学之事。与大贤地位无浅深之分乎。今以主一言之。则欲主乎一。是初学之事。所主者一。是成德之事。而先儒于此。既以浅深分言。则不可以此分言之故。谓有两个主一也。求放心。恐当以此例分浅深。未知如何。至于求仁之云则勉斋诸贤。非不知仁者心之德也。不可将心字唤做个仁。而但孟子此言。恐人外心而求仁。故直就此心中指示其本然之妙而谓之仁人心。则此个心字。不专做知觉之心看矣。其言心既如此。故下文放其心求放心等心字。皆径作仁字意思看然后。与首句仁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人心一语。意脉联属。诸儒之说。其或有见于此耶。心有所疑。不敢不㬥。伏愿更赐勘诲如何。
上外舅苍轩赵公(壬午)
金兄过顾。敬致手书。伏审静养摄候连欠康福。仰深慕虑。弼钦慈候粗遣。而但渠委苶之症。入近转甚。日用课读。不免因循放过。未知何时得以好气力。任意做去耶。蒙赐圣学正路一册。深感盛眷。而自顾不逮之资。重被忧病之挠。恐无以仰副俯嘱之至意耳。锦浦丈席近以东都玉溪之行。历临鄙中。幸得数旬陪晤。间以中庸疑义。禀质论难。稍有一二开悟处。而恨未得躬造叩订耳。计所樂闻。敢以并达。
上苍轩
昨夕闻仙使历宿鄙村。欣访那边消息而竟未得。承领下书。乃知此使之不告而来者。末路岂易伯淳家奴。一怅一缺。伏不审迩来。静中颐閒节宣。神劳万相。从容讲授之暇。日有探赜名理之樂否。弼钦冬来。亲体别无他苦。自身骫骳。比前稍苏。数日前始料理大学或问。此书乃曾所传受者。然旧忘新昧。终有不尽快活处。安得一致身于轩下。做得数旬工夫也。大抵人病无立志耳。苟志之诚笃。何患乎学之不成。而如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弼钦者合下欠却此志尔。少间心阑力弛。则却多徒然放漫时节。尝观古人以超诣之姿。常俛焉如有不及。今持不逮之资。而欲反收功于悠悠泛泛中。斯不亦远乎。此其名为问学而终不能有所进者也。格物传饶注表里精粗说。向承面谕。以为有所未安。而闻之既久。未得省臆。且见密庵集。亦有辨驳之言。而又不能记得其详。后日赐书。幸为具示本末如何。治国章如保赤子一段。熟玩章句及朱公迁诸说。似可领略。而或有信未及处。曾见葛爷答人问目。甚为精详。而亦茫然不复记。并为示及伏望。密庵集闻已勘校于黄山寺。将以明春开板云。斯文之幸也。
上苍轩
伏审花辰。颐养节宣神护益康。胤丈襕衫彩衣。千里荣还。适在周甲之日。光宠大矣。区区抃贺。不啻寻常。弼钦亲体恒少宁日。身家宿苦。长时闯发。煎悯奈何。日来閒看春秋传数三板。其间尽有无限合理会处。何缘一拜。禀得多小疑晦也。仁孝书近方为编次计。然恐肤见粗识。率然以纂述为心。得无犯程夫子多言害道之诫耶。初拟闻喜之日。扫万一晋。而承有近地轮瘟之警。此事可坐停耳。第念当日设施。有非寒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素家所可容易办出。其何以了当得也。旋切仰虑。
上苍轩
数日前。因横溪郑兄审轩驾。来住沙谷。积年调摄之馀。百许里鞍马。可想患候之渐就平复。而客中寝膳之节。保无添损否。且慰且溯。弼钦老亲筋力。日渐衰铄。身家亦种种不健。些少看读。寸进尺退。自悯奈何。仁孝书上篇仅得蒐辑。而下篇尚未下手。然但其条例极难。是当容俟异日之或有少进邪。近日借看锦浦丈席所编小学章句。方费得旬月工夫。而大抵梳洗精义。嘉惠后学之功。不浅鲜矣。葛爷缅礼。系是儒林大举。而适值私家讳辰。未得晋参。又失夤缘拜晤。可叹耳。
上苍轩
进候侨轩。居然作昔年事。南北益悬。声闻愈疏。倾向之忱。靡日不切。即于料襮。得拜胤丈兼领手帖。伏审新元。调中愆候比前差安。区区慰仰。弼钦将母饯迎。仅免他虞。而惟是业退齿进。居然作二十七岁人。内顾惭惧。无以藉手而奉闻也。求放心说。细玩孟子本意。似以为学问之道。皆所以求放心。小注中勉斋说已如此。而集注则却以求放心。为学问之本。寻常致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疑。故前日论禀于大坪丈席。及见答书则陈清澜学蔀通辨。已有此说云。勉斋说真得孟子本意。与集注程朱说小异。其言正合鄙见。然为说甚长。玆未暇一一。异日晋拜。当面禀耳。
答苍轩
顷因马坪便。得前腊二十日书。谨伏审调中节宣履端增休。私心喜幸。弼钦慈候当寒欠安。身家亦添毒冒。尚今不振。怜悯奈何。大坪丧事。系是斯文百六。矧如弼钦之恃以依归者。痛悼之怀。当复如何。日前会葬而归。万事已矣。尚何言哉。尚幸遗文俱在。足以不朽于世。而吾辈眼目不逮。本家力绵。誊出亦未易。尤极痛恨。所寄挽幅慰状。谨已传致耳。近思录释疑。伏蒙还付。益荷眷存。而东岩集辨驳诸条。依教誊传于纸头耳。
上苍轩
迩来邈不嗣音。慕庸何喻。弼钦亲体近幸免添。而月初被苏湖李丈煎迫。妄作游观之行。始自云水洞。历观玉溪遁世之胜。转入内延山。泛月野城江口而还。此游诚平生所未有。然毕竟是景物役。干自己何事。俯索唱酬诗轴。近适为人借看。从当仰呈耳。吾党不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幸。大野柳丈,酉桥姜丈次第丧逝。系是运气所关。浩叹奈何。冬间方拟温理礼经。而但缘冗务淟汩。苦无安坐剧读时日是悯。
上定斋柳先生
夏间因事进拜。获承下诲。迨犹充然。秋日尚温。伏惟燕养道体茂膺神护。区区慕仰。无任下诚。弼钦愦愦依昔。外何烦达。鄙邑近以贤侯导迪之力。日昨会讲大学一书。观其推说文义之外。其言有足警动人处。僻邑有此。实是振作之一机会。见谓来春讲会。方欲奉迎丈席。侯伯礼币。亦昔贤之所屑就。此鄙乡士林之所颙而俟也。族侄翼浩。乃于丧威滚汩之中。自拨得好意思。有此负笈之行。其志有足嘉尚。门内后生中惟此一般人。稍有可望。倘不弃而收教则其何感幸如之。
上定斋先生(乙卯)
自门下之承 恩谴而西也。一方人士。远者致书。近者躬饯。而弼钦适于此时。病滞野城。旬有三日。还抵本邑。始闻邸报。亟欲趋候。则严程已启。攀送无阶。怅惘之外。负愧何言。比者忽闻有移配湖南之命。瘴茅之乡。蛟蜃之窟。尤非尊年节适之所。然伏想素患行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患之义。固已前定不穷。且忠言谠论。足以耸动朝野。一时外至之虞。何足云也。不审陆行水浮之馀。几日到配。而到后台体颐养不瑕有风土气候之所损否。区区爱慕之私。犹恨其不得与闻于揲蓍之席。少效季通诸人之诚也。弼钦冬春一番厄会。仍添羸疾。八角磨盘。既自愧杨亿之无力。万里徒步。又莫效巢谷之高义。玆敢替候一状。付寘仲思德友所。窃计匪久关听。而所冀亟膺大霈之庆。庸副远外之望。不备。
与信庵李丈(甲午)
曩时偶得屡日陪从。踏逐游历于韵水佳山。且得与之上下其论于批风抹月之役。盖足以慰夙昔倾仰之忱矣。矧复临别眷勉之言。蔼乎其有爱人以德之意者耶。伏惟阴冱已穷。阳德肇复。斋居玩养。日益崇深。体气神相加护。胤兄联床讲磨。日有征迈之益。区区仰慰无任。弼钦慈候当寒凛惙。已极忧悯。而又于月前。家累遘疠出寓。杜门煎迫。今玆少释危虑。所谓寻数之业。自来庸阘之质。重以况味如许。何足少副教诲之至意也。诗轴中拙句之附见。正似饰嫫母以就西施。秖以自彰其陋。至蒙烦人品题。一一点评。令人瑟缩无已。区区因此窃有所奉献者。伏想文丈问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学之积。充养之盛。有非愚末后生所可议到其藩蓠也。至其游嬉翰墨。亦皆一时陶泻性情。涵畅中和之发耳。固非若世俗所谓虫鱼篆刻者比。然向来窃覸于从游之馀。犹颇有少陵惊人之癖。此必愚昧之见。未逮而然耳。然世之识见未到如弼钦辈者。或有以致疑于不必疑之地。则无乃有损于实地之誉哉。盖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伏愿自此无事于不急之功。益懋于远大之业。使之收敛凝定。高明光大。则岂不有以大慰吾党后生之望乎。诵言及此。极知僭妄。然爱慕之剧。辄敢自附于无隐之科。其在包蒙纳妇之量。或不至峻加斥外否。悚恐悚恐。所庵丈席近上气候何如。而不睹不闻之辨。又作如何段落。窃疑所翁之意。以为睹闻者耳目之睹闻也。岂有无声色而曰睹闻之理也。是以于其已发而睹闻则曰虽无声色之接于前。而此是有声色境界。于其未发而不睹闻则曰虽事物罗列于前。而自家心体上泯然寂然则此是无声色境界。而语意之间。遂不觉其流入于子约旧套中。殊不思心体之中。几微之乍动。兆眹之乍萌。已不害为徵于色发于声。则何必添足其境界二字然后。始为已发睹闻之验乎。(必著境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界二字。则分明以声色为外面声色矣。)若夫未发之时。并与此几微兆眹而不萌不动。则只此几微之不动兆眹之不萌。岂非所谓不睹不闻者乎。且况古人之用睹闻字。有不必专就耳目声色上言。如大学所谓常目在之。如斑超所谓明者睹于未萌。曷尝以声色而睹闻云尔哉。是以中庸或问游氏说曰。人虽不闻而心独知之。不亦显乎。直以知字替换闻字说去。则可知此睹闻字之大意也。窃覸盛辨。固已周遍精密。按得大纲。而顾自以一时揣摸之见。妄有所云云。僭率之罪。知无所逃。伏望怜其愚而指其迷。使得与蹈乎大方。千万千万。
答信庵李丈(乙未)
前者仰修一状。猥恃知照之厚。妄有所云云。方虞僭越。大得谴斥之罪。不自意损惠长笺。与之谆复。益以窥大君子谦光之美。果非凡腹之所能料。而又以知盛念之所以倾倒于鄙昧者如此。跽领惊感。罔知攸谢。向后春暮。伏惟閒居味道体气增泰。弼钦依侍为幸。而前冬一番沴警。后尾张皇。身家萎苶之症。自是一生苦祟。而正腊之交。偶被外邪所中。却食欲死者屡。今虽少寻生路。然精神怔忡。耳目昏瞀。曩时些少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寻数之业。亦已倚阁多时。未知古人之久病看论语。果是何等力量也。仍窃惟晚生穷巷。矇未闻道。一自依归失所之后。所以想望于一时名公者。不翅如饥渴。而私居寡约。无以出资师友之益。村里索坐。日觉鄙吝之积。如是而几何其不浸浸然终归于黮闇污下之归也。从玆以往。以书以面。痛赐规诲。如针之劄身。则弼钦虽无似。其敢自伏退产而不思所以为黥劓之补哉。前书妄有所贡规。自知其甚僭率。然既有怀。不敢不尽。而盖亦阴以求自己对症之药。乃来书谬加奖饰。而除有改无勉一段外。无他警责语。豈自不能来人之实攻欤。抑置之不足教也。此愚所以不能无介恨也。玉溪之游。追陪杖屦。自以为得平生之奇观。而今承下谕。犹有未尽底里之叹。信乎天下事物。非略绰可了。而亦为学者所当反隅处也。游录素昧文字蹊径。何敢妄作。况盛录已就。自是韩公脚下耶。示及先辈所论大学二条。此创闻之说。虽若新奇可喜。然古人不云乎。众言殽乱折诸圣。今以朱子退陶诸说参之。则三纲领有工夫功效而有结。八条目有工夫功效而有结。夫经文首一节三个在字。即八条逆推处五个先字之例也。第二节五个后字。即八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条顺推处七个后字之例也。是以章句曰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此则以八条工夫。属之首一节。曰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此则以八条功效。属之第二节。以此揆之。其以首一节为统论工夫功效。而第二节自为一节者。其于章句之意何如哉。若夫定静安虑。知止后功效之次第相因而见。则虽谓之某为某之效。某为某之效。似无不可。然其实此四节。只就一级中间细分。非如志学以至从心。善信以至圣神。实有等级之相悬。则何必如是区分。搀作层节乎。至若传文之心不在焉。以心不在视听言而属之遏人欲处工夫。章句之心有不存。以不能存心言而属之存天理处工夫。此其宛转为说。虽亦曲成义理。然心在躯壳内。方能在视听上。已有退陶先生主内应外之论。而章句之心有不存。无以检其身。只是直解传文之义。君子必察乎此以下。方是推传文言外之意。使人加省察操存之功。以求免夫心失主宰之病。则此存字。只是在字之变文耳。恐不当遽以不能存心言。至谓传文章句各是一义。而遂欲如心学图之分类则尤不省其所谓也。夫先辈此论。必有所见。非区区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之所敢容喙。然以愚拙法则不如守先儒已定之论。而白直加工之为寡过。未知意下云何。如未中理。乞赐条析见教。千万千万。
答信庵李丈(辛丑)
一书才覆。一书踵至。不弃愚陋。辱与谆复如此。是盖长者诱掖之诚心。怜其独学之迷溺。惓惓欲引寘钳锤之末。感则多有。然其如蒙陋之质。自无受采之地何哉。直令人愧蹙而已。仍伏审殷春。颐閒启居益膺康泰。弼钦半生冥行。讫不知止。方以再明。复作入洛之行。功志两夺。惭负初心。可笑其愚妄之甚也。来诲缕缕。有以窥刚健笃实之志。不与年龄而俱迈。然犹有作辍断续之忧。此坡老所以有轼辈将如何之叹也。至如签面二字。自是后学承用之例。何其过让之至此。况自七八年来。长德几尽零谢。定翁又远在绝徼。当今牌拂之责。舍文丈谁归乎。万望无以谦让为事。专以引进后学自任。使如弼钦辈。与受熏沐之赐则其何幸如之。抑前此久欲有请改而未敢者。书中弟兄之称。施之敌以下宜然。而屡蒙赐书。辄循此例。至于推借之过当。固知其奖饰劝诱。使之加勉于将来。而往往有瑟缩骍颜。不敢持以示人者。以长者自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道之盛意推之。恐不当置人于难安之地。况为己与为人。初无二致者乎。伏望勿复以非分不敢当之语见及。而往复之际。痛赐针砭。俾得自拔于小人之归也。戒惧约之之义。屡赐辨破。区区妄说。当在所废。然来书曰子思本文。既以戒惧谨独分动静。而戒惧一节。固已兼动静看。则致中和章句戒惧谨独之对言。宜无异同。愚意窃疑其未然。夫子思之说戒惧。是说统体工夫。谨独是戒惧中谨上加谨之节度。本不可以分言动静。而但谨独是专言动处。戒惧却兼包动静。故有时而双关对说。然主意归重。毕竟在统体上。故子思之言戒惧。固可以兼动静看也。至若致中和章句。自戒惧而约之以下。是说致中底工夫。自谨独而精之以下。是说致和底工夫。而致中之中。即上文喜怒哀樂未发之中也。致和之和。即上文发皆中节之和也。未发已发。既已分言。而戒惧谨独。各有攸属。则戒惧之专言静。谨独之专言动。不啻分明。不必以戒惧兼言动静而搀亂其位分也。夫动静有时分。工夫有地头何者。章句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云云。若以时分言之。则自戒惧而至于至静云者。诚若有自静至静。静字重叠之疑矣。若以工夫之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地头言之。则自戒惧下工之初。愈加严密。以至于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然后。方为静时致中之极工云尔。何尝有自静至静静字重叠之疑哉。盖至于之至字。盛见则以时分看而释在至静之中一句下。鄙见则以地头看而释在其守不失一句下。所见之不同如是。故辨愈多而愈不合也。然朱子固曰致者推而极之也。若于推极二字上咀嚼其意味。则可知鄙说之以工夫地头看者。或可为千虑之一得。幸更入思议如何。至如前书所谓工夫生熟之说。今不能记得其详。然槩以言之。则戒惧下著了约字而推至于其守不失。谨独下著了精字而推至于无适不然。其间工夫。自有由生至熟之渐云尔。今来诲曰如何是生底静。如何是熟底静。是又以盛见时分之说。欲攻鄙见地头之说。请以弼钦前书详之。何曾于动静字上分生熟耶。心之精微。口不能宣。加以行事悤卒。无暇罄布。伏惟鉴裁。
答信庵李丈
自数年来。病冗相仍。颓废与并。虽以平生慕庸之切。犹不敢苟饰虚文。道达起居之诚。比者仄闻车驾迤过山门。而又不克迎候于道左。惴惴焉惟见绝于长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者之门是惧。何图盛度包荒。辱赐书存。眷厚之意。溢于简面。跽领惊喜。恍若躬造轩屏。亲承谈宴也。仍伏审潦暑。燕养体度神劳增卫。且承令抱所慎。快臻打叠过去忧患境界。想不足一毫留滞于胸中。是庸攒贺满万。弼钦近缘避暑。寄住山斋。即下询中所谓栖碧亭也。涔寂中非无浇灌书册之暇。而心志茅塞。每有收拾不上之叹。且满肚疑晦。无从质问。何当扶曳贱躯。得近炉𩏕。以豁此积滞也。世故多妨。只自怃然而已。
与敬庵李丈(汉膺)
窃以中秋之月。溽收凉进。燕养体度。崇护万重。弼钦等。跧伏穷山。未尝一日执洒扫之役。而区区向仰之忱。盖不以山川而间之也。今者窃有卑悃。敢冒控恳。弼钦等先祖参判府君。著节于龙蛇之难。洎先祖妣贞夫人。俱蒙貤赠旌褒之典。昭泉漏壤之泽。固已无憾于后人。而惟是矢复之葬。寄在荒山。百年幽隧。片石尚阙。非但孱孙之力诎诚浅。抑亦有时而然耶。恭惟文丈执事。晦养林泉。菀然为儒林之望。言足以取信当今。文足以不朽百世。玆敢不避猥越之嫌。仰恃事契之厚。谨遣族弟秉钦。赍纳行录一通及诸先辈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撰述。再拜以请。伏望颐养之暇。毋靳染翰之功。用意研词。赐之显刻。则幽明之感。当复何如哉。顾以久蛰衰病。末由躬造面恳。而坐贻毕研之劳。还切悚仄。
答申方伯(锡愚)
仲春之月。淑气暄鬯。伏惟旬宣台候神劳万相。区区无任攒贺之忱。弼钦遐乡晚学。寡陋无闻。自分为樗栎之弃。而何图贱名得彻崇听。按节之初。辱赐记存。感颂之馀。继以悚蹙。记在庚戌年间。因谱事入洛。获拜阮府令监。因造斋园轩下。候问隶人。而适值持被之日。未遂望履之愿。然惟是百代之谊。向仰之忱。未尝不往来于中也。何幸天惠吾岭。棠旆南莅。玆又巡到弊邑。声光密迩。合宜因便进谒。兼致夙昔之抱。而适苦贱疾沉㞃。末由遂意。玆修一状。替伸谢仪。迹涉逋慢。尤增主臣。
答李丈(相运)
秋间霎奉之恨。拜问亦同此怀。但前后书教。每被长者之先施。自顾谫劣。何足有概于尊鉴而如是腆念也。感极无以攸谢。向后有日。伏惟颐閒体度。对序增休。弼钦长年病蛰之馀。田地亂没殊甚。自怜奈何。迂溪公遗迹。尚今䵝昧。寻常慨恨。顷对子瑜兄。知已属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笔于尊执事。家庭实见。宜莫如尊执事。逮事中晚。亦莫如尊执事。千万早图之。如蒙俯示。则虽此謏见。敢不依教贡愚耶。遗稿意欲自此措备纸地。缮写一本。以为少效微诚之计。本稿早许见投如何。承以冬间拟枉。果尔则何幸如之。
答徐丈(元模)
自入山门。山外消息。一付之虹桥矣。忽承珍函。开缄惊喜。何啻逃空虚者之闻人足跫哉。况审冱寒。燕养体度荗(一作茂)膺阳复之休。且承智岛 赐环之报。天道好还。固应如是。足令吾党增气。仍念大老去国。实关世道。非但吾辈之私忧。而今玆平反。足见公议之不泯。回旆之期。想在岁前。寒程行李。旋切仰虑万万。弼钦误计此来。寺样凋残。不堪久留。然涧饮木食。合是自家本分。只将旧熟之书。晨夕讽诵。略窥古人恬养意思。犹可为复踦之一幸耶。苍翁遗稿。尚在断烂堆中。本家人事。遽至沧桑。此实吾侪后死之责。而第恨精力向退。艰于丁乙。目力俱耗。尤妨缮写。倘获面承陪诲。而仍与仁门佥贤。分劳毕研。则庶有断手之望。而索然孤居。会合未易奈何。容思集说。偷隙翻阅。尽觉条例之井井。而但以鄙见所到。所引书间或删节太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过。或有诸说之合收而不收处。此无乃校雠家手分之过致精覈而然耶。如得奉阅原稿。尽有合商量处。而带来典籍无几。无以悬录。容俟归日面悉计耳。
答地主李侯(镛○乙未)
间因公事。获遂望履之愿。而声迹疏贱。未敢辄烦记室之问。惟是事贤之诚。未尝一日而去于怀。何图郑重华翰。光被樵牧之社。且蒙轸其菽水之艰。割清俸周亟之义。迥出寻常。此古人事也。顾弼钦之愚。何足以当之。跽领惊感。罔知攸谢。靠伏审秋凉。政体万卫。第重宾酬接。政不免劳费神观。伏为之溯虑区区。弼钦春间省围之行。毕竟驮病还巢。而今又冒忝榜首。内省踰分。方深愧蹙。玆承奖谕之及。尤令人发汗竟趾。礼宜造门拜谢。而姑此未遂。从当万谋进候耳。俄闻族弟秉钦见捷于京试。汉上之报。亦甚奇壮。僻壤有此。何莫非文翁儒化之暨也。既承下问。敢此烦达。馀祇祝视篆体度益相。
答地主金侯(周教)
泮游之日。闻閤下之名久矣。而声迹疏陋。不敢自通于隶人。天惠僻壤。五马南莅。而政教施设之初。果有以见学道爱人之效。则窃不胜私心喜幸。庶几一因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公事。瞻望颜色。以慰夙昔倾仰之忱者。盖未始一日而不往来于中也。何图閤下遽自谦屈。辱先降临。顾语移日。色笑从容。閤下下士之美。殆近世所无有。诚使施之当其人。则岂不足以增光于德美。顾弼钦之鄙猥冗碌。实无寸长可取。而卒然加之以不敢当之礼。则私分惶窘。固不暇言。而惧其有伤于閤下知人之明。以是为愧为恐。涉历旬日而未瘳也。礼宜趁即趋谢。而间值閤下簿书有期。载劳驰驱。恭俟竣事之日。粗伸微礼。而不意膝下幼息发痘猝剧。有难暂舍。至于来日 哭班。亦未克秖赴于改服之次。虽大度包荒。或不以苛细见责。而区区之心。盖不知所以自裁也。俯索瓿馀。平日些少拈缀。随手消散。近令儿辈搜出烂纸。录得若干篇。并以呈上。黔驴之技。故自止此。馀外漫笔。尤不敢仰尘崇鉴耳。溽暑烦郁。惟祝政体益加神护。
答金侯
讲会归路。果有历谒之愿而未遂。非敢妄守澹台之戒。亦缘冗故之悤迫。伏想大度优容。有以默谅之矣。抑前后赐谕。辱许以道义之交。虽非浅陋之所敢承当。然感荷之极。亦不敢不献愚而求正焉。弼钦亦尝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获亲有道。粗闻为己之学。而行之不力。晚而无成。时或窥斑于古纸堆中者。类多排比穷覈之劳而已。以故言语粗率。气象浮露。治己则不能谨于细微。立志则不能持于常久。图所以矫揉变化之方。而涵养无素。旧习依然。盖未尝不惄焉而自伤也。日者叨陪讲席。窃仰诱掖谆至。引谕叮咛。其动悟启发之机。可谓有默而成之之功。而尤于谦虚好问之诚。镇静容物之量。窃有学而未能之叹。区区执鞭之愿。盖不减于亲拜黄端明也。第观诸生之进讲也。句读或有脱误。文义亦多鹘囵。而有不屑于辨正而开示。意者閤下深虑末学缴绕之弊。姑令反求自得。先立乎其大者而已。虽然尝闻之。古之君子。尊德性矣而必曰道问学。致广大矣而曰尽精微。极高明矣而曰道中庸。盖不如是则所学所守。必有偏而不备之处。而施之政事。亦将有疏易脱略之患。此朱夫子所为诵言于王梅溪者。而孔明之独观大意。不务精熟。所以不见许于礼樂可兴之评也。虽以敩人言之。大学之离经。先于辨志。而程朱门下之谨守章句。乃所以为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之阶也。虽然弼钦方堕在钻研之科臼。未知所以自拔。其于閤下之德仪风范。方将师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法之不暇。而犹且妄进此说者。乃所以自发己病而求药石以自治耳。倘蒙还赐良规。俾得奉以周旋。则息黥补劓。庶有其日。而亦閤下成物之仁也。无任区区靳幸之至。
答金侯
违拜德范。月已三易。鄙吝复萌之叹。古人实先获语也。冬寒猝紧。伏惟视篆启居万安。荒年字牧。想多贻劳。然平日学道之功。政好于此著手。况今漏船生灵之命。所恃者副手梢工。千万真祷。无任爱慕区区之诚。弼钦前月念间。委造大坪。适值丈席有封 疏入府之行。未得从颂。仍走川上立祠之会。盘礴五六日。还后仍得心气劳热之證。废栉委席。殆近一月。病中閒阅延平答问一过。盖其默坐澄心。既有以先立乎大本。而至其辨释精微。则有毫釐必察者。虽以朱子之大贤。初不免儱侗宏阔之见。而及得依归。始有定论。果知涵养之欲其固。穷理之欲其密。信如车轮鸟翼之不可废一。方窃从事于斯。有俛焉孳孳之愿。而但心力不彊。世务挠夺。恨无由一造面承提诲也。俯询寿民之方。可见临事博采之盛意。顾此藿食之见。何足与议于经济之策哉。大抵荒政之备。莫先于蓄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积。而义仓既废。则今无可论。独有抄饥设赈。果为急则治标之法。然尝闻之矣。屠氏鸿包书曰零济不如顿济。程子之为晋城令。孤茕无依者。必责之亲戚邻里。诚能量收还谷。劝分饶户。要使其面之饥民。仰籴于其面之饶户。而犹虑不足则以还谷添支。还谷不足则又以兑借移贸等钱添支。精抄饥簿。计口顿给。免使衣鹑形鹄之辈。奔走疲劳于升斗龠合之食。而各面之各济。又有合乎程子之法。尚虑末俗衰薄。劝分不实。许令仰籴人户。投状陈诉。而随之以督察之令。则世或有丰于财而廉于德者。亦皆畏义怵威。出力赈助。将使一境之民。举免捐瘠之患。窃意此法似差简易。虽无表表可称之迹。而政欧阳公所谓贫医之朴拙而病儿称快者也。其与富医之名誉赫然而无补实病者。其利害得失何如也。然此特出于一时揣摸之妄见耳。窃计太华高栖之日。与景諴诸贤。讲求良法。固已灿然毕具。则举而措之。此政其时。而如民等辈。亦当与受其赐矣。千万颙祝之至。
答金侯
久违德诲。恒庸瞻诵。伏承下惠书。敬审秋凉。政体起居神劳增祜。且也温理退陶集。日有新益。区区攒贺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之馀。恨不获从容一晋。奉闻其绪馀也。弼钦索居穷巷。钝滞日积。虽偷隙看易传一二板。依尹和靖读法。然些少鸡肋之得。终不如四子之平易。而业已始手矣。拟作今岁工夫然后。要还寻遂初计耳。笔谈奉置尘案。时复玩绎。不但名理之启发。深为蒙陋之幸。因是而窃窥洛下丽泽之盛有如此者。岂今世之所易得哉。令人歆仰无已。即当奉完。而耽于爱玩。又为门少辈所传看。故姑未果。而何愚日纂。闻在瞿皋从叔许。谨当从后借观耳。
与金侯
自赋归经年。向德之诚。何日敢忘。惟是打乖素性。懒作入洛之书。时因赵友景章。探叩动静。第闻解绂属耳。罄厨萧然。古人清德。于今复见。叹仰叹仰。比者家食日久。伏想玩养益崇。素履增茂。令胤发解。方深柏悦。而旋闻不利南省。然年力富彊。何必叹咜。弼钦早衰多病。旧业日退。且弊县自失明师。学舍虽存。鼓张无人。春间邀古隐成倅。做得数日考课之游。然抑末也。每想曩日讲会之樂。辄复慨然兴叹。未知何时更奉清诲。惟望时惠德音。豁此蒙吝。政远祇祝。益懋素业。进为时用。适因赵兄便。拨忙修候。所怀千万不能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尽究。
答李青松(玄好)
顷奉一书后。方谋躬造申谢虚辱之勤。而累月扰攘之馀。宿病添剧。兼遭周亲有丧。殡敛甫毕。靡暇及他。玆因来价。续承存问。自顾迷昧。何以获此。感镌之极。无以容喻。就伏审美慎阿睹。浃旬愆和。固知静坐阖眼。不害为古人恬养之工。然第恐簿书胶挠。有妨调摄。区区惊虑。曷任下忱。弼钦慈候近患注泄。身家亦涔涔委顿。如得少间。敢不趋谢。但伏念屡赐眷存。感则有之。顾弼钦之愚。不足以当之。是为愧且惧耳。
答地主申侯(绥)
久违记室之问。伏切怅仰。日前村氓还自县邸。奉致华函。兼以肉错。俾侈寒厨。自顾无似。何以堪此。第以分义所在。辞逊无路。祇得再拜恭受。然内顾惶蹙之馀。不胜感镌。仍伏审拊字多暇。体度神卫。区区献贺无任。弼钦春间。妄计西笑。良贝归装。政冒熯魃。宿暑顿剧。苦不振刷。自闷奈何。册室宗氏趋省未几。更赴京试。果有好音之承闻否。即当委晋躬谢。而适以膝下之忧。方出问药于青凫府西地。计其往还。恰费五六日子。姑此替书修仪。还后敢不趋造牙下。恭伸参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谒。馀秖祝政候增福。
与李华伯(廷实)
璧沼游从之樂。追思如一梦场。谨惟新凉。研候动止连护。同斋佥履并皆安好否。向风驰溯。不以千里而间之也。弼钦向时炎程劳攘。因被寒热儿侵凌。转辗委顿。长事药饵。良苦良苦。俯托冠服考證一册。因便付呈。此是先师著述中大鼎一脔。而其稽古参今。虽谓之述作兼备可也。窃谓随录一书。若行于世。其中文章制度。恐不无有待于斯书。故先师序文末端。略具此意。然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幸以执事之只眼。一经鉴裁。则安知不为子云尧夫之遇耶。馀俟早晚一番委叙。
答金敬彦
送尽九秋。尚阻一樽清话。独对黄花。无聊殊甚。此际情缄洒然。若无韵诗。忻泻何量。从审伊间。调中节宣渐入佳境。尤庸仰慰。弼钦近益衰悴。良足慨叹。来书缕缕。足认静中探究之力。但盛录中以九容九思指为养气之事。于浅见终有所听莹。而鄙人之曾前贴标。非无所据而云尔。朱子论九容则曰此是涵养本原。谢氏论九思则云此之谓思诚。斯非主于养德而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言者乎。来谕只以足容手容。视听色貌等之属于形气而硬把做养气之事然。殊不思足容手容。虽属于气。而曰重曰恭。主之者理也。视听色貌。虽属于形。而思明思聪。宰之者心也。必若以手足视听之在外而专谓之养气。则自古言整齐严肃严威俨恪者。皆为养气而设。而所谓制之于外。以养其中者。皆不得为养德之事耶。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又曰持其志无㬥其气。夫持志者。养德之事也。无㬥其气者。养气之谓也。而志与气有帅徒之分。今若曰养气而后方可养德云尔。则无乃反欲以将帅之尊。听命于卒徒。而其于志至焉气次焉之意何如哉。要之君子之学。贵乎本末相资。故德盛而气益充。气充而德益盛。二者不可偏废。然若其用力之方立言之序。则须以养德为主而养气为宾。此其主宾之间。先后自明。向愚所谓九容九思。为养德之事。而养气在于其中云者。实非无稽之言也。幸将此义理。更入思议如何。
答金敬彦
九容九思。养德养气之辨。前日略贡愚见。而书来一槩挥斥。俾无一句之得完。一味皇恐而已。然细看来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说。其所以径庭于鄙见者无他。只是看得养气字不同故也。请究言之。夫养气之说。何从而始。非始于孟子乎。故程朱氏皆以为孟子发前圣之所未发。诚如高见。以闲邪制外。正容体齐颜色。便可谓之养气。则孟子以前。如孔子之正衣冠尊瞻视。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曾子之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已不翅重言而复言之。何以曰养气之说。前此未发。到孟子始发云尔耶。大抵养气之论。虽曰大有功于圣门。而工夫终是较粗。故如必有事而勿正。程门借转作养心说然后。其说为细。此义具载于心经附注中。可覆视也。至若九容九思之目。必就手足视听言貌上说去者。盖以涵养思诚之工。若专靠心地则易至于无据依无把捉。故必从外面形色上维持防范。以驯致乎持敬纯熟。存诚悠久之地耳。学者苟欲用功。只是手足要恭重。耳目要聪明。言貌要忠恭。而自不患其无下手入头处。不必目之以养气然后。始为分明。况此涵养本原之要。实是程门养心之法。(前书所谓手容足容虽属于气而曰恭曰重。主之者理也。视听色貌虽属于形而思明思聪。宰之者心也。一转语说得大煞分明。而来谕全不省记。)其与孟子养气之说。主意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差别。何可牵合而一之乎。更请于此高著眼目。濯去旧见。就孟子本文。先讨得养气二字。正义出来。则可知鄙书中帅徒也主宾也本末相资也。未见其矛盾。而凡来说之极力辨解者。自愚观之。真是魏徵献陵之对也。抑尝闻之。记曰中心斯须不和不樂。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易嫚之心入之矣。朱子之论敬。虽以整齐严肃为切至工夫。而又有曰心若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以是观之。持敬之方。固自有心地一段工夫为主。而未尝专就外面妆点。如世俗所谓扮戏子者。亦明矣。今来谕似若以涵养思诚之工。都系于容体颜色。则其于樂记之训朱子之论。无乃得其半而失其半乎。且况九容以容言。是制外而养中也。九思以思言。是由中而应外也。故朱子于小学敬身篇。九容一段。入于威仪之则。九思一段。入于心术之要。此其主意所在。尽有分界。而来谕槩以为九容九思。都是外面形色上工夫。则无亦求免于破碎。而反不免于鹘突乎。且夫养气而后方可养德。是高说也。养德而养气在其中。鄙说也。此其二说之不能相合。特在二字先后之如何。而其不分作两项事则一也。今高明自以为养气养德。非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二事。而斥鄙说则曰养德养气各各分说。养德是一事。养气是一事云云。则何其护己之太恕。诃人之过刻也。且以工夫言之。则养德养气。虽非两项事。而毕竟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而所谓形而上者也。气者即其形而下者也。须是同中见其异。异中见其同。方免于樂浑沦而厌剖析之病。来谕主张气字太过。恐或骎骎流入于认气为理之弊。故不得不极言竭论。未知以为如何。
答金敬彦
顷承下谕书。久未修覆。多见其不敏也。秧雨恰慰人心。伏惟际玆。美痾快祛。观养崇茂。慰溯无任。弼钦宿暍。与衰浸加。平生蠹鱼之嗜。虽有案上烂简作活计。然呻吟中亦苦无头绪耳。示意谨悉。其曰九容九思。实是存心底工夫。此则朱子涵养本原之说。愚何间然。但其下继之曰所以谓皆是养气底事云云。则是以存心养气。赚连作一事看。诚如是也。自古论存心者。皆为养气设耶。心为五脏之一。其圆外窍中。固未离乎形气。然若其发挥万变。神明不测之妙。实合理气而浑成。如所谓良心本心仁义之心恻隐羞恶之心。何尝专靠气一边说去乎。古来禅陆之学。其于完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养气力。保啬精神。非无卓然收效之地。而惟其不以理为主。故率陷于异学之归。今高明之学。固不敢疑其有同于彼也。但主张气字太力。至谓理上元无用力。稽其立言之意。恐不能无弊。所以不敢强相唯诺。至于务胜二字。千不近万不近。亦愿执事之以此自反也。
与李文一
仙山留约。屈指计日。廿三午造屏村。知以美痾不谐矣。为之怅仰无已。而旋恨当日不得挽归弊庐。做一夕之欢也。未谙日间调候更何似。僮蹄业已回还。则数旬盘礴。似无所拘。若仙分未已则天台报罢。在今诚恨。而雁门复踦。岂无其日耶。甚欲躬晋。更申前约。而数日客扰。困惫忒甚。姑未之果耳。遗事本稿仰呈。而僭有数处贴标。幸试加商量去取。而世稿草亦暇日随手梳洗如何。
答李文一
每到江村。辄扣座下动静。闻迩来常有愆度。固知一大受损一百一病之作。虽充养有道。而其如衰老相何哉。忽此情缄。如天自坠。忙手坼读。谨审调候以时卫啬。兼有命驾相访之示。剧慰悬溯之怀。弼钦年来
泉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亦以风热之症。镇日吟呻。而近以避暑之计。来住先亭已旬日矣。南氏世稿既经高眼勘定。区区蠡管之见。何足凫雁。而因此而获奉旬日之款则岂非缺界胜事耶。日间虽有撤还之计。而若高驾续到则谨当追蹑。姑此拨忙修谢。
赵根(源汉)
顷者贤器委访。兼致长笺。良感属意之勤厚。而第缘其时适有客挠。未暇修谢。秖今悚恨。比日秋霖。未审靖养节宣益卫。胤舍侍况佳胜。弼钦所苦尚未快祛。要是根本已衰。百病闯发可闷。谬托文字。事系祖先。不敢以陋劣辞。而旧人无存。事行不传。廑廑起草。草率殊甚。乌足为揄扬先美之资乎。窃欲躬造面商。而贱疾如许。末由遂意。还切愧悚。苍轩上梁文草。谨已拜领。从当商量收入集中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