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x 页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记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4H 页
渡江记
庚申十一月二十六日将渡江。留湾州十四日。距离京十月二十二日。为三十五日。朝起出江头。湾尹权尧章应夔设供帐祖道。修状 启封缄讫。进酒张乐。才奏旋撤。余先起身登轿。副使书状随之。前夜大雪。遍覆两界。朝犹飘洒。及是快霁。黄绵袄出矣。三江冰合。上覆以雪。漫为平陆。鸭绿江三里馀有小西江。始有中江。中江二里馀曰三江。三江最狭小。西江为鸭渌枝江。自渡中江。为中国地界。有民居及往来军民。呼一人与马头语。盖甲军戍边者。马头指一山曰。此金石山。奇峭崒嵂。横障西北。康世爵所避地处。无知其迹者。独自聘望兴叹。到一阜。马头曰。此九连城。先来还到时。上此阜举火。湾州知其信云。历数里。统号九连城。通行三十里。设幕铺簟于荒苇积雪之上。以供午饭。水味甚佳。九连近地㜛冈软麓。缦回遮阻。树木荟蔚。俨如村落。陶渊明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盖指村居景物。今于荒塞废地。忽生此想。可异也。洪戚兄一能良厚。湛轩先生孙。从余从叔父翠微公入燕。归言过此如闻鸡犬声。其后春山金相公赴燕还。以一能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4L 页
氏言为信然。余于三十年之后过此。目觏意会。快信前闻之不爽。恨无以对床剔灯。讲谈此地历代沿改。在何世为县聚民居。真有鸡鸣犬吠之声。可悲而可怅。又行三十里。到温井坪。覆簟为屋。施帷为壁。下安温坑。足以排寒寄宿。译裨所处极草率。犹坎地熨火。上铺木板。隶卒则皆露宿。可悯也。终夜惺惺不能寐。
栅门记
栅门者。中国谓之边门。又曰柳条边。余尝认树巨木为栅。设门其中。穹窿壮固。严扃鐍谨出入。及余行到。见彼我人群立于廊厢外。袤仅三间。中为门。低窄不能容轿高。于是去马抬轿而入。廊之两傍。以榾柮若架栏者。各三数间。此谓栅门。彼我人出入。不必以门。惟三使行必由之。其内右有管税正堂。三人列传而坐。凤城将军居其中云。抵税于赁税人家。自二十七日止三十日。凡三宿。观庙堂观市厂。此边徼一隅之地。人户才四五十。已具中国规模。盖屋室之制余所知。车舆之规余所知。御牧之法余所知。栅之所见。固无事乎烦述。然是为中国初境。而栅门制度。非所意料故记之。旧栅门在西十二里。拓以远之。未知在何时。
路遇历咨记
十二月初一日。发栅门历凤凰城。憩龙凤寺。午到乾子堡。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5H 页
时宪书赍咨官金景遂始抵本站。出示呈筹司手本。仍言皇帝幸热河。礼部将欲移咨。督令朝鲜使臣趁初十日间来抵都京。待行在钦旨。以为进诣当否。故以事执之未及趁期为言。则郎中言侍郎方诣行在。当为禀旨发落后。见该部文字。有免诣行在之旨。行使可免热河之行。余遂取手本略录其槩。金景遂九月二十三日到山海关。廛店荒凉。故探知皇帝幸热河。洋贼多在城中。土匪日富。道路难通。二十五日五更。白荫堡有八名响马贼。哀乞免祸。二十七日到三河县。知县言皇城九门只通西直门。姑留几日。待开路起程。依其言滞留数日而前进。逢该县专拨还归。详闻洋匪昨才出城。晦日门路还开。十月初一日到北京。受时宪书。见该部文字。则朝鲜使臣抵京后。免诣行在。即在午门外行礼。以示体恤。十七日。自北京回发。二十二日出山海关。授手本先为出送。彼中事情。大英,大法,俄罗斯,亚美理四国洋夷。雇得黑鬼子广蛮子潮州勇数万。七月初七日。齐到天津大沽之间。与额驸僧格林沁战。旋扑旋炽。八月初四日。到通州张家湾相战。屠戮该村。初八日。驱抵皇城东郊。皇帝开西直门。率肃亲王华丰,郑王端华,尚书肃顺幸热河。守城只是恭亲王奕䜣,大臣桂良及恒祈周祖培。土匪自然为翼于洋匪。二十三日。诸匪至图明园万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5L 页
寿山。西山宫殿私室。都为烧烬。掠夺御库民财。贼埶去益难抑。二十九日。恭亲王请入洋夷。于城中仍留。各王府以壬寅旧约并入新约。天主教传授学习。保护勿禁。各海口任便通商。军需银八百万两依数徵出。因皇命。恭亲王详定约条。以先画银姑未尽觅。落留一名。又十馀名往来无常。始役天主堂。其馀则自二十七日至三十日。作队出城都。无夺戮之弊。回到天津。半留半去。待春旋到北京。皇帝以天气渐寒。待春回銮。自十一月民稍复集。金陵土匪分股相应于稣州。李士英依旧焚掠于浙杭。长发贼张乐行翼贼石达开。与云南回匪,贵州苗匪,河南捻匪,福建土匪。声埶连接。一向滋蔓。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处。流毒日甚。肃清杳然。年成山西山东旱涝太甚。关内外均为八九分云。
辽东记
十二月初一日自栅离发。凡四月。历乾子堡,黄家庄,通远堡,鸦鹘关,甜水站,狼子山,王宝台而抵迎水寺。为三百十里。谓之东八站。峻岭横阻。行途崎岖。盖长白之山。馀支南走。以限辽左。将为夷衍旷豁之观。必先局束其志气。险巇其经历。而后放之者欤。行到高丽丛阿弥庄之间。已望见辽野之色。白塔犹隐映清蒙间。到辽阳州则竦峙云中矣。辽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6H 页
阳有新旧城。城余所见新治也。从东门出西门。夹路市厂。金碧辉映。繁华加于凤城倍蓰。城制方正如绳削。北则外有土阜。周遭以护体城。但无雉垛。可异也。观关帝庙在西门外。宏丽甲于沿途云。观白塔。筑甓为址者数级。上安石塔。每面刻佛像。上设檐。檐上又甓。筑十数层。余步其下。为一百五十步。副使曰。高为三十丈。必有所据。旁有寺殿。梁摧欲塌。碑剥无字。又有新寺。有僧居之。问塔为何时所建。曰。刱于唐世。又问尉迟恭所刱耶。点头曰然。行忙旋出。归路思之。此为白塔寺。旧名广祐寺者也。曾记一统志。只云内有古塔高数丈。不言何时所刱。尉迟所建云者。即余捃拾之言而僧亦顺口答之。不足信。有言尉迟塔在于旧辽东城。或曰无。余夜坐迎水店。谓同行者曰。辽东沿革。君知之乎。曰。是无乃吾东之旧乎。曰。唯唯否否。此地本入禹贡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东北为幽州。青东北为营州。周时属燕秦。以幽州为辽西郡。营州为辽东郡。汉武拓朝鲜。并割辽东属邑置四郡。汉末公孙度据之。魏置东夷校尉置平州。晋改郡为国。寻为慕容廆所据。后魏仍为辽东郡。隋初为高勾丽所据。唐复其地。置盖辽二州。寻为渤海大氏所据。五代时入契丹。以辽东故城为京。金为辽阳府。元为辽阳路。 皇明为定辽都尉。改为都指挥使司。东至鸭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6L 页
渌五百六十里。西至山海一千一十五里。南至旅顺口七百三十里。北至开原三百四十里。自都司至京师一千七百里。此为辽东沿革也。最古则当入箕子所封之疆域。固是吾东之旧也。今时制置。耳目所睹记。不复说。
沈阳记
沈在辽东野中。平衍旷阔。非形胜之国。觉罗都之既庶且富。后称盛京。与宁古塔之兴京。并为都京之陪。地之遇天时。有如是夫。城池宫阙陵庙官府之制。有盛京通志。可按而知。觉罗发迹长白山。以十大恨告天。以父祖所遗十三甲起兵。讨尼堪外兰以雪其雠。服属诸部。尊据大号。渐长而南。三世而抚函夏。寿考宁谧二百年。其亦伟矣。后欲卷而北归。意必归于此负嵎宁古根本之地。南控山海。挥戈四嗔。如始起之为。新造之北京。素弱之朝鲜。不暇来扰。而辽沈之埶固矣。今者不然。北避热河。其地在古北口之外。自此至彼。当为千馀里而循长城之外矣。其埶不能东。负宁古南迤而及于沈。沈无统辖。沙刘关先生之徒。援辽都司毛文龙之辈。不患无人。于是与边卡匪类声埶连接则婆猪鸭渌。一衣带耳。何所顾惮哉。夫千乘之国。六千里之域。值邻国多事之时。不为自躗之谋。坐受必至之祸。无是理也。东人喜骚绎。欲效镇服之雅者。恶闻忧危之说。其奈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7H 页
实有可忧之形。何哉。是何异掩耳偷钟也。昔谢安石赌棋东山。自谓已别有旨。能破苻坚百万之师。先儒犹病其矫情。虑其不走则降。今日之形。不啻泥兽之斗。而听者犹欲自掩其耳。姑息甚矣。呜呼。自强制敌。岂无其策。惟在讲而行之耳。苟欲有所施为。辽沈今日之形。不可不先察。余故略昔之沿革。详今之形埶。以告谋军国者。十二月初六日。宿城中记。
月峰记
道胡家窝棚而西上。有山曰月峰。峰自西而来。陡然野中起。不甚高。以其野积实万里无培塿。峰独岿峙。故得辽野全局。是所处然也。医巫闾横障西北。黛云苍霭。笼罩其上。东南则野与天接。天野之际。必有蜿蜒之山。浩漾之海。不可辨者。目力穷也。尽目力而不可见。则是不能御其广。呜呼。何其广也。其广如此。此峰之高。测之于四袤之旷。不啻百千万丈之一寸黍。百千万丈之阔。一揽而尽收之。其亦高矣。凡人之见识。亦类是矣。林葱芸职。附地为生者。莫不爱恶任使。欣戚役心。畦畛交迕。陂平不齐。互相凌高。卒莫之高。若有一高着地步恢着心胸者。拔乎其萃。其高不过一寸黍之累。俯瞰斗林。欲界濛濛。如是野矣。宁复有京其高者耶。古语曰。末俗易高。此峰之易高。岂非平野之如末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7L 页
俗也。人之过此峰者。见其不甚高而不登焉。则焉知峰之所眺瞩。如是之轩豁无际。如巨人之心胸也。初九日过峰。到二十里小黑山宿。
关外记
距山海关三百四十六里。曰大凌河。自河西行四十八里。曰松山堡。自松山西行十八里。曰杏山堡。又西数里曰塔山堡。自塔山而西百十里。曰宁远卫。十二月十一日。发石山站过大凌河。十二日。过松山宿杏山。十三日。历塔山宿宁远卫。呜呼。此皆明季以来百战之地。熊廷弼经略辽东。与巡抚王鸣鹤失和。鸣鹤常言以六万兵一举荡平。廷弼屡止不听。轻出遇敌。仅以身免。廷弼不得已出。相遇于大凌河。鸣鹤哭。廷弼笑曰。六万兵一举荡平。果何如。崇祯时。袁崇焕预伏红夷大炮。尽衄清兵于宁远城外。洪承畴,祖大乐守松山城。坚守二年。城外多埋火炮。清兵不敢近。及贺承德内应城陷。大乐,承畴被执而降。松山,杏山一时俱陷。塔山守将知不可守。自投火而死。清人碑。承德,承畴终背主。山松山杏尽连营。即指此也。常闻大凌河阴雨凄风。若有愁恨气。余冰渡其水。不知其浅深。河广甚阔。到松山。观清人纪绩碑。时红日西沦。朔风吹野。牛羊成群而下。乘车叹息而去。松山杏山。皆无城可守。呕血台。鸡鸣山烟台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8H 页
之第二峰。稍平可坐。清人之所讳也。暮到宁远城外宿。是夜月甚明。时闻炮声。从者曰。此村人警夜也。
登宁远城楼记
十四日早起。入宁远城南门。观祖家两牌楼。还从前路。欲登城楼一览城制。从者曰。有禁。到城门。适有人在楼上。从者问曰。可许登否。曰中。遂从西谯小门而入。拾级而上。楼为二层。下层内设温炕。楼外置大碗口炮。城隍上夹筑女墙。两墙之间。可容两轨。外墙上开穴以通丸矢。内墙稍低。下置穴以泄水。潦城四围。皆夹墙以周。登陴者无所走辟。出入只是门楼旁夹门而已。城门之外。筑瓮城以护门。旁开一门。问守楼者几人。曰八十人。每夜以鼓钲报更。常若临敌云。世传袁经略之守此城也。我使浮海入朝。泊于海口。登陆抵城下。经略传言开门。我使入现。军中方演杂剧。一少年倚一人肩而观场。即经略也。使臣暗叹曰。大敌相拒。乃使如此少年督师耶。留几日。城中忽戒严。盖敌至也。我译因干入谒。门士露刃而立。入门。军校列侍。经略发气满容。英威肃肃。不敢仰视。俄命军校一人出视敌。须臾又命一人出。侍立者次第受命出。惟两校棒剑而立左右。居顷之。忽有大声震天。经略以测远镜照见。骑白马者跳腾于黑烟红燄中而去。愕然叫曰。老酋逸矣。仍使人持羊酒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8L 页
劳曰。慎毋更来。清太祖忿恚呕血云。我使始知预埋红夷炮于城外。觇敌来阵。从地道引线。火发地坼。虏骑如焮灸坠。金稼斋日记所述传说。略与此同。呜呼。今辽沈不用兵二百年。城堡不修。燧台多坏。以沈阳为王迹所基。称为陪京。自关至沈七百八十六里之间。筑驰道。盛邮传以待游幸。非复昔日戎马之场矣。余倚城而望。河流绕前。平野圆阔。鸡鸣之山。竦峙于东南。宿雾未散。朝旭初升。苍苍凉凉如也。划然一啸。遂下楼而行。到午店。语副使书状曰。何为先行。不与我同登。皆曰可恨。首译适在侧。问曰。山海城楼可登乎。曰不可登。北京城楼可登乎。曰尤不敢登。于是益信余之登斯楼。为幸也非例也。记之所以志其幸也。
中前所城门记
距山海关三十八里。有城曰中前所。十五日暮过其下。入门登城。无丽谯。城亦多圮。楼旁夹门亦坏。然其制大抵与宁远城同。登城而望他门则有楼存焉。城中有官署闾阎街楼市肆。俱极萧残。若修筑之则亦一关防也。盖中前中后。皆山海关之藩卫也。启祯之末。自广宁渐失而蹙。至于撤此所入关而极矣。清人入关。辽沈为陪京根本之地则固无事乎修筑备御之具。故所在城堡多颓废。烟台为墟设。时埶然也。余幼时读孟子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疑其太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9H 页
小。又与人论城制。其人曰。城隍不筑内外夹墙。不设雉垛。不护瓮城。不绕以濠堑。不五里七里而四十里。不置之于平衍通逵之地。而置之山僻险阻之处则非城也。余又疑其不然。后渐知其然。今验之于目。信其言之有所以然。不筑夹墙。则登陴者临危易走矣。不雉不濠不瓮门则敌将附城而斫关矣。广而不狭。军民众多则粮易匮而将内变矣。僻而不逵则山溪阻隘。敌将守其外而过之攻他矣。是所以为非城也。东国三韩之时。各统数十百国。自相侵攻。故春夏农作于野。秋冬收入保聚于山谷之间。累石为防。名之曰城。人民多聚处。谓之曰谷。谷之方音。即古乙也。今犹释邑为古乙。以邑者民人所聚也。释城曰才。才之训即岘也。此皆东国城必在山之订也。累石为防之时。宁有雉墙濠瓮之制哉。后之为国者习于此。惟知拓而大之而已。仍不讲雉墙濠瓮之制。惟知依山为城。不欲降邱宅土。是以。高丽困于江华。元人以坐守孤岛为笑。 国家御于南汉。清人以蹂躏八道为吓。山城之无补于国。有如是矣。鄙意则就汉师都城。筑十字城于城中而四分之。各立一门而通行焉。各具宫室府署仓廒。若一城破。移守一城。又一城破。又移守一城。敌人必不能一时尽围四十里之城。到三城俱破。当费许多月。外必有赴援之兵。内亦为备御之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79L 页
方。于是乎北汉之城。亦为角距之势。南汉之城。足为声援之助矣。虽壬辰丙子之难。足以守御。以待八方勤王之师矣。今中前城。不过一小亭障。而其制与大城同。岂非中国城制莫不如是耶。余于此不胜感慨。牵连书之。以见素志。
姜女庙记
山海关外八里。仍称八里堡。一埠起于平野。不甚高。上有岩。岩下有庙。曰姜女庙。庙旁有清皇帝行宫。宫之北有亭今圮。验其础。盖六棱也。姜女。或曰秦城役夫之妻。望其夫不还。遂化为石。或曰。石上有屧迹。姜女之所跂也。或曰。孟姜。姓许氏。其夫曰范郎。或曰杞梁之妻。或曰此为望夫石。祀之未知昉于何时。有万历间人纪时碑。其塑像流睇远望。悲愁满容。千载之下。见之伤惋。秦之筑长城。役夫劳苦。作鱼游河歌。使姜女闻之。尤当于邑。登六棱亭墟。北望群山。南临沧海。辽野平圆。长城绕缭。亭之胜状。不可殚道。固足为游幸宴览之赏。若离人征妇遇斯境。其有不凄然泣下者乎。十六日记。
山海关记
十二月十六日。自中前所早发。午憩八里堡。览姜氏庙。五里而登四方城。城距山海关才数三里。盖关外之斥候墩台也。其制甚奇。未知戚纪茅书亦有此否。四方筑砖为城。方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0H 页
二十馀步。四隅各有雉垛。南有虹门。外设瓮城而今圮。尚有两旁门之址。从虹门入其中。地平方十馀步。城上之隍可五步。城高可五六丈。四正隍底。设藏兵之所。若虹门然者各五。其南则虹门之通出入者居其一。四隅各设梯级。以便舍登。登其上。四隍外设女墙。其垛亦各为五。四隅之雉。各方二步。西望山海。城楼缥渺。耸出于烟霭之间。或云旧凿地道。自关内达之于此。未必然。而遂入关。关内坐山海关将以讥一行。将观望海亭。当自此舍西而南。若自亭径还红花店之宿头。山海重关之制。不可一齐领略。故于是送同行从南先往。余独直入重关。到新筑土城处。周览后还复出来。往望海亭。关世称五重门。今信然。第一门为护关之瓮城。第二门为山海关。而揭天下第一关扁。洪武时萧显笔也。此是正关门。第三门为十字街。楼四(通为门第四门)揭祥霭扶桑扁。即亦关门。第五门又榑桑之瓮城。五门之间。有营署市厂闾阎。几亘四五里。关处于辽阔渺茫之地。不可只防一面而止。故内亦立城而属之外城。自为护防。作一城池。是以榑桑之瓮城。旁为炮楼。置大碗炮于三面。而其口向西南北。是自为一城而不止御东面也。入榑桑瓮城有大川。川之上有桥。过桥而西。市厂夹路几一里。又有门。入其门有川。而桥曰卧牛桥。川之上有土筑新城。此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0L 页
今夏为备海警屯守而设也。不出榑桑瓮城。可以直往望海亭云。故循城而往。不数里有门。与从南先行者之路相会。又行数里。远见长城有颓圮处。是为吴三桂撤毁以邀清师入者云。长城者。秦人之所筑。止于角山寺。徐中山补自角山入海而止。中设是关。城之尾建望海亭。亭别有记。
望海亭记
逦迤山野而顿于海者山海城。徒然竦峙于城之颠者望海亭。今称澄海楼。其地稍高。楼又二层。望之特高。登其上。俯临沧海。天水相接。浩瀁无际。从者指东之一华表立于海涛中。曰此碣石。其果然欤。此天启以后朝天之海也。初由之路甚径便。丁卯后改路以迂之。风涛险恶。覆败相续。犹不替贡献之仪。及丙子。 毅宗皇帝命登莱巡抚陈洪范。率舟师往援。兵未出海。毛文龙以属国不守驰报。 天子责洪范之缓救。悯弱国之不支。呜呼。 皇朝之恩。海犹浅也。始文龙据东江镇。责粮饷于我。我时积弱。袁崇焕受命守关。会文龙于双岛。文龙曰。朝鲜衰弱。可掩而有之。崇焕益恶之。因座斩之。朝鲜之免外患。崇焕之力也。熊廷弼欲抚文龙。连缀朝鲜。崇焕则诛之。皆由时势异也。清人既讲和于我。归破东江岛弁。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后先投降。于是辽沈无海虞而专意西侵。我以柳琳,林庆业率舟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1H 页
师助攻锦州。后庆业恸 王室之衰。胁舟人浮海入中国。值 天子殉社。清兵入都。遂被执。丙丁之后。朝天之使。不复航海。潜遣僧独步。以诉力弱见屈状。皆在此海。倚亭而望。云涛万里。乾端坤倪。杳不知其何所。俯仰今古。不禁嘘叹。昔吾夫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呜呼。吾道非欤。曰道之不行也命也。小子当为取材之仲由。击磬之师襄乎。
登卢龙烟墩记
自沈阳西。可四百里。未及小黑山五里。有烟墩。自此或在路傍。或在山顶。千里相望。其制以甓筑。高六七丈。在关外者。其体圆。入关内则方筑。上有小屋。前设烽所。其形若壶。其数必五。余欲一登而行忙未果。及到卢龙县之十八。(里堡。)使从者视其可登与否。曰有梯可登。遂登焉。方三步。外筑女墙。中之小屋。劣容两人坐。四望广阔。可极目力所及。呜呼。此熊廷弼之所设也。廷弼受命于高第败军之后。疾驰赴关。缮修城垣。严明约束。数月之间。守备大固。烟台之设。盖在其时。第未知关内先有烟台而廷弼远斥堠。补设于关外欤。今记所登之台。以见其制。是夕宿永平府。
登明远楼记
十九日早起。入永平府城。登明远楼。楼在知府衙门之内。耸出闾井之上。周览一城。内外无遮鄣。野外群山四统。西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1L 页
南一带。河流如练。曰青龙河。朝日曈曈初出。曙月馀魄。犹在天涯。俯见城中。人家尚多未开户。街术殖殖如洗。有一人乘四人轿。从者骑而前者数人。步而导者亦数人。入知府衙门。问之云今当岁底。知县诣府。与知府会坐闭印例也。楼上层揭阮常生记。阮即芸台之哲嗣。尝知是府。洪渊泉相公赴燕过此。以书相讯。赠以芸台所编校勘记。今之知府者。未知何人。亦有风流儒雅如昔人否。第闻仕宦人不喜与我人游。辄辞以无外交之义。我使亦不可自轻必欲交。妄自矜重之类。如此辈不与之交可也。亦或有博雅虚怀之君子。交臂相失之叹欤。徘徊怅望。若有所伫者。久而后下楼。旁画大仙像。前有两铜箫。从者曰。注水于筒。时闻钟鸣响。未知何所用。旁近有姜太公祠而不入。太公又何为祀于此耶。府即汉之右北平。有李将军射虎石。路迂行忙。亦不得往见。
清节庙记
庙曷为以设。祀伯夷叔齐也。伯夷叔齐。曷为以祀于此。是地为孤竹旧墟故祀之。旧墟恶乎在。在永平府西二十里滦河之上。孤竹受封。在于何时。殷汤封禹后于此。其氏曰墨胎。孔丛子注曰。孤竹君姓墨(音眉)。名台初。(台音怡。)按二子让位归西伯。谏武王之代商。登西山采薇而食。辟周粟也。庙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2H 页
之建于孤竹。不亦宜乎。昔齐桓公束马悬车。踰孤竹伐山戎。此其地也欤。居人名其后山曰首阳。是则未必然。天下有五首阳。其辨甚多。未可以此山确谓之夷齐所登也。庙之刱。在于元世祖时。庭碑云两像皆塑。以王者冕服。冕垂十二旒。尊奉之至也。三使同行再拜礼于庭。虔审殿内。略览庭碑扁额。此皆详前人所述。不复赘。正殿后有清风台。台上有楼。北临滦河。清爽可意。河有洲。洲中有孤竹君祠。观于庙者。眩于行宫之侈丽。杂糅记述。非徒使观其记者艰于辨别。非所以尊礼古贤人之道。故今特记清节庙。
滦河行宫记
滦河行宫者。清帝幸沈时停憩之所也。复殿重楼。略具禁籞规度。阁道周缦。别馆窈靓。雕窗镂户。碧栱髹楹。想见轮奂之初。金碧炫耀人心目。今皆黝暗。窗闼破碎。檐宇摧朽。至有全颓者。荒垣败壁。见极愁惨。犹有掌门匙者在永平府。瞷东使之来。随来开视。例受情物。清节庙有僧守之。兼管行宫。自言近有强人来据此中劫货逃避十馀日始还云。清帝自道光以后。不复幸沈。故所在离宫。无不颓圮。姜女庙旁行宫。亦见其坏败无馀。如欲重修诸行宫。工费当为钜万。目今之势。恐无暇及。清人之事。于此亦可见其衰倦矣。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2L 页
榛子店记
榛子店者。故镇之市店也。有城埭门关而俱废。市厂闾阎。亦旧盛而今残。固无足称也。以有季文兰一段情事。东国人辄称之。到此必徘徊感叹。题诗而咏其事。此事始见于息庵集。盖戊午岁。江右女子季文兰被掳往沈阳。题诗店壁曰。椎髻空怜昔日妆。征裙换尽越罗裳。爷娘生死知何处。痛煞春风上沈阳。小序云。奴江右虞尚卿秀才妻被掳。为王章京所买。惟望天下有心人。见此怜而见拯。其后金稼斋入燕过此。次其诗曰。江南女子洗红妆。远向燕云泪满裳。一落殊方何日返。定怜征雁每随阳。详其记意。已不见其涴壁原诗矣。柳下洪世泰诗曰。江南江北鹧鸪啼。风雨惊飞失旧栖。一落天涯归不得。沈阳城外草萋萋。后朴燕岩入燕。传其事于中州诸名士。莫有知者。奇礼额满洲人也。闻之感慨。题一诗曰。红妆朝落镶黄旗。笳拍伤心第五词。天下男儿无孟德。千金谁赎蔡文姬。此皆东国人所阐发。中州文士所纂述。未尝少见。盖榛子为东使所经。文兰入沈阳后则为戎马武力之区。非中州文人采访所及。则宜其不传矣。独注牧斋诗者。引用文兰事。即文兰入沈后诗也。其诗序曰。余生长会稽。幼攻书史。年方及笄。适与燕客遇。嗟林下之风致。事负腹之将军。加以河东狮子日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3H 页
吼数声。今朝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鞭箠严下。辱等奴婢。余气溢填胸。几不能起。嗟乎。余笼中人耳。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是以忍死须臾。伺同类睡熟后。窃至后亭。以泪和墨。题三诗于壁。并书出处。庶知音读之。悲余生不辰。则余死且不朽。银红衫子半蒙尘。一盏孤灯伴此身。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旧时春。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恨悠悠。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风流作话头。万种忧愁愬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此诗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礼润县学记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尊之至也。加以王称。非礼也。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称。昉于元时。我国仍之不改。殿内四圣配焉。十哲从享。东又升配有子。西又升配朱子。皆有深意。而尊朱子至矣。两膴啜享孔门诸子历代群儒。一如太学之制。有铜鼎一坐。象尊一坐。得于土中。鼎内有款识。尊以青瓷造。微有剥损。不知何代物。托助教李嘉勋榻款铭。仍疏得鼎尊来历。容量径围。待还归时见遗。助教之子增光年二十。端颖可爱。因与助教书曰。锡愚褊邦陋儒。获瞻夫子之庙。退蒙助教丈垂接。陪奉雅诲。令胤端颖秀朗。对之可爱。其所感幸。不可以毫墨喻。铜鼎象尊。又荷出示。何等眷抚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3L 页
之至。第行事倥偬。未能久坐阅考。心如惄饥。夜不能寐。谨将粉纸一幅仰呈。命侍者折为几片。精拓鼎铭。仍疏鼎尊来历。容量径围于其旁。又命画工摸鼎尊之象以置之。明春还归时。若蒙投赠。携归东方。当与博雅好古君子共玩。感诵助教丈抚存勤意矣。不宣。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朝鲜申  再拜白。
枯树记
枯树在玉田县西三十里彩亭桥西十里。店之北有山。山凹处有一树亭亭然。远望之婆娑不高。传为不生不死。故得枯树之名。余驻车。命从者问于店人。答云春夏发叶开花。花色黄。非枯树也。然则以枯树称。未知何故。尹学士稚沃曰。此树独立于山麓。谓之孤树。其时从者之所告云。其言或近是欤。行五里有宋家庄。
宋家庄记
螺山店。蓟州界也。南数里有宋家庄。宋氏家富豪。筑城垒自保于清人入关之时。其时寡妻持门。故谓之宋寡妇庄。十二月二十二日发玉田县。行三十馀里。过彩亭桥太小枯树店。到螺山迂行四五里。已远见宋家楼竦出野际。造其门。请主人相见。老人名霭兰。年六十三。乍出旋入。似有病也。其二子延客叙话。长名叙惺。次名舒恂。余问其先世御乱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4H 页
全家事迹。以谓其七世祖之翰。幼承太硕人慈训。到鼎革时。年为三十三四岁。其保家之策。实自筹画。事迹得于闻知者居多。若家乘。未能详载。以有碍也。国初罚银交一千三百有零。至咸礼初年。用钞故少。犹为七百多金。愚兄弟现忝学宫。奉祖父命。不求仕进矣。舍下虚声远播。蒙贵国明公光顾者屡矣。仍问申澹人好在否。曰。澹人日赋诗健饮。初欲书饭字。稍涉不韵。且念澹人此时厨烟必空。故书以饮字。与书状相视而笑。余求见庄舍。二君道之入。历前堂入其内舍。又出其北户上一楼。外筑砖甓穹其中。历梯十四级。下设板旁。穿红门以便四望。又上十四级为中层。又上十四级为上层。此即野际竦出者也。四周垣墙。坚厚如城。多有颓圮处。楼盖觇敌之所。而指挥一村备御者也。如大城之有将台炮楼也。其高甚危懔。不可久留。回到谈所。余曰。尊先世事迹。必无不载文字之理。在此虽有碍。东国之人。甚重此等文字。若得携归。当为传后之宝。幸赐一本于东归之时。曰。谨如教。余又曰。祭祀尊七世祖时。必当用前代衣冠矣。曰。即用本朝礼仪。所谓葬以大夫。祭以士之义也。仍曰。先祖御难卫家于鼎革之际。而今又当骚扰之时。无术自保。不胜忧慨。余曰。既承是示。当有所仰扣矣。仍问北京声耗。对曰。皇上于八月八日。巡幸热河。花沙纳等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4L 页
已与洋人立约暂和。若论大势。尚未知伊于胡底。其谈草亦不扯毁。余仍起拾曰。欲与副行人同览。又为首肯。盖副使先往午站而不入故也。留约明春更来而起。呜呼。其时大城巨镇。纳关献门之不暇。宋氏乃能以数丈村堡。御乘埶长驱之兵。终始自保。虽因豪富自雄。匪有出人之智略。死长之诚心。岂能辨此。闯贼自西而东。犯攻宁武。总兵周遇吉。悉力拒守。力尽而死。妻刘氏。登屋发瓦以击贼亦死。自成虑前头诸城亦皆如是。欲退还陕西。而宣府大同降书至矣。于是无所梗阏于犯京之路。而曹化淳辈。闭门迎降。 皇帝鸣钟集百官。而无一人至。呜呼。尚忍言哉。若使如宋氏者守宣大之关。其伟功壮略。宗社寔赖。惜乎宋氏之自保其家。即宰相不用人之罪也。余将详其事迹。立皇明遗民传。
滹沱河记
三河县。古汉临泃县地。未及五里有水。名滹沱河。此地近于蓟州。故世以光武攻王郎。蓟州反应郎。光武走滹沱河以冰渡者。疑为此水。按老稼斋燕行记。以为古蓟州。即今北京。滹沱河。在北京之南。不在其北。世以今之蓟州认为古蓟州。而遂以此水误为光武所渡也。滹沱河在保定府东丽县南三十里。其源出山西繁峙县秦戏山。历灵寿等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5H 页
县。至直沽入海。距北京三百八十里。三河县乃泃河县以临此水。名滹沱之名。不知误自何时。(记说止此。)三河县唐析路县地所置。地近七渡鲍邱临泃三水故名。今之所渡。必是临泃。今蓟州。本秦汉渔阳郡。唐置蓟州。光武时当称渔阳。不当为蓟州反应王郎之蓟州。皇京德胜门外土城关。相传是古蓟州遗址。必此地也。此河非冰渡之滹沱河明矣。今特详记。以正世人之谬。十二月二十三日午过此水。憩于枣林庄。宿燕郊堡。
潞河漕船记
潞河在通州。为漕运凑泊之所。游中国者。以潞河舟楫之盛。为壮观。并称于皇都之神丽。辽野之旷阔。则其千艘万舶齐舣汀步之时。帆樯嵬峨。楼橹宏壮。首尾相连。当如群龙戏海。六鹢翥天矣。今余之行。适值洋扰之后。戙渚之船。只有六樯。拣其最可观者登焉。谓之杨州运船。而领运官所乘。运官入皇城。两子在焉。长十八。次九岁。皆不识字。有从者一人导余周览。船长十馀丈。上铺板建层屋。雕栏画栋。文窗绣闼。渺若仙居。屋中排列椅床帷帐器玩书画。俱极华美。不料船中妆点如是工妙。问他船所饰亦皆如此乎。有对之者曰。馀船皆此船所领而船制皆同。屋中所饰。无与此比。板底名为舱艎。直写谷物于其中矣。近来漕米。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5L 页
多以折银代纳。故此船所领。亦止五六艘云。
通州夜市记
通州距皇城五十里。南通潞河。舟车之所凑集。市厂殷盛。亚于皇城。夜必张灯为市。五色琉璃灯。随灯色𤒈烛。纱灯之方者圆者。不一其形。画山水楼台人物草虫于纱面。对对成双。列挂厂铺。熀朗洞澈。如同白昼。及英夷之乱。通州先被其锋。特无抢掠焚烧。故市廛依旧。逃散之民。近始还集。稍稍开市。尚多闭铺者。昼之所见。已是寥阒。乘昏出见。夹路左右张灯者。十之二三。初见者尚堪一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此唐人扬州诗也。余于此不能无是感。况彻晓笙歌亦不可得闻乎。潞河之舟。通州之灯。今不足为观而犹记之者。记繁华之有时而歇。及余行之适当是时也。入皇城前夜宿。
东岳庙记
东使将入朝阳门。先抵东岳庙。改具公服。整班乘马以入。例也。近岁则不乘马只乘车。不具公服。只整其次而入。余自通州缓驱。历见道旁茔坟之制。到庙稍迟。少坐一道院。通官辈皆来见。遂起向庙殿。周览未毕。通官以呈表咨渐晚促之。即出乘车入朝阳门。到四译会同馆则又以日值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6H 页
国忌。再明始可呈纳云。通官之藉呈表督其行。真未及知值斋欤。抑虑其汗漫游赏。入城渐暮而然欤。败吾周览之兴则多矣。然而所见者正殿及厢庑也。其它留另日更往。而虽不见亦可也。庙祀。东岳天齐仁圣帝两庑。设地府七十二司。元延祐中所建。昭文馆学士刘元。工于抟换法。自帝像以至列神。皆元手制。元欲作侍臣像久未措。适阅秘书图画。见魏徵像。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称为相臣。遽走庙中为之。后燬于康熙庚辰而重建之。今之塑像。非刘元所制。殿邃龛深。沉沉如梦。流稣宝帐。半遮半卷。大帝具冕衮。嵬临其中。左右侍卫。魁梧雄狰。漆灯罩以铁网。香垆高等人身。排列森严。有风肃然。士女朔望瞻礼。门无闲阈。拜地为焕。化楮炷香。炉火相及。两庑神像。各统所司诸神。一切人物死生。善恶果报。咸具其形。虽非元之所制。亦令人想见其各肖所职矣。后殿帝妃宫及他殿宇院馆。皆略不记。土木之壮丽。象设之森威。盖沿途刱觏也。
入朝阳门记
十二月二十四日。整班入朝阳门外周瓮城。城上有楼。楼为二层。每层炮门十二。入正门。门上有楼。皆覆以青琉璃瓦。虹门深邃。如入洞窟。皇城九门。此为正东门。九门之制。大抵皆同云。此门元为齐化门。 皇明正统改今名。 明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6L 页
师入京。大将召丁好礼。不肯行。舁至齐化门。不屈而死。即此门也。今俗犹或称齐化门。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状奏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7H 页
谚状
臣等一行。于昨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入栅之由。已为驰 启为白是在果。十二月初一日。自栅门离发。通官桂芬迎送官安邦阿率甲军护行是白乎旀。初六日到沈阳。岁币方物车卜未及来到。故落留任译。待车卜齐到。岁币中红䌷一百疋。绿䌷一百疋。生木三百疋。大好纸一百五十卷。小好纸二千二百十卷。粘米三石五斗四升。依北京礼部公文。呈纳于各库后。其馀物种段。使之照数交付于沈阳押车章京是白遣。臣等仍为趱程。十六日到山海关。点检人马。无弊进关是白乎旀。二十四日到北京。住接于南小馆。而因礼部知会朝鲜使臣抵京后。免诣行在。即在午门外行礼。以示体恤是如是白只。臣等依知会。不为进诣行在是白遣。因礼部知会。二十六日诣礼部。呈纳表启文是白乎。则满侍郎宜振。率诸郎官祗受是白乎旀。鸿胪寺演礼段。因礼部知会。本寺堂司各官派赴热河行在。赞引官员实属乏人。此次毋庸演礼是白乎只。不为演礼是白遣。除夕筵卓段。因礼部知会。本年来京各国来使。毋庸颂给是如是白乎旀。本年正月初一日。因礼部知会。元朝令节。赴在午门前。望阙行礼是如。卯刻。臣等与书状官臣赵云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7L 页
周。率正官等诣午门前。就西班末。行三跪九叩头礼而退是白遣。初五日。自军机处颁赏。御前蟒缎二疋。福子方一百幅。大小绢笺四卷。笔四匣。墨四匣。砚二方。雕漆器四件。玻璃器四件。臣等及书状官臣赵云周。各大缎一疋。笺纸二卷。笔二匣。墨二匣。此是赓进诗例赏是如是白乎旀。又自军机处赐臣蟒缎三疋。漳绒三疋。大卷八丝缎四疋。小卷五丝缎四件。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二对。赐臣及书状官臣赵云周。各锦二疋。漳绒二疋。大卷八丝缎三疋。小卷五丝缎三件。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二对是白遣。即伏见京报则皇上将于二月十三日。自热河回銮京城。而二十五日临御经筵是白遣。三月初一日。自京城启銮展谒于蓟州东陵。礼成后还为驻跸于避暑山庄是如是白遣。北京事情段。人民还集。闾巷市厂。依旧安堵是白乎旀。臣等待呈纳方物。受回咨文后复路计料缘由。并以驰 启为白卧乎事是良尔。诠次善 启向教是事。
复路状(逸)
[本文缺]
复命筵奏
今三月二十七日申时。 上御兴政堂。回还三使臣入 侍时。 上曰。中原贼匪之何如。人心之何如。随闻见详陈可也。锡愚曰。彼中事情。已悉谚启。今又有书状别单。无容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8H 页
更陈。第以睹闻所及檃度于心。则不无一二愚见。洋夷勒和。外寇滋炽。皇驾至于北狩则天下不可谓不乱矣。城阙官府。市厂闾里。安堵如故。将屯郊垒。气色整暇。贼窜近省。控御绰裕。此民心不先事而骚绎。庙略不致期而窘跲也。 上曰。中国之与洋夷和亲。必是洋夷之以兵力勒和也。此出于宣布邪教。和卖鸦片之计也。鸦片渠国之人不服。使中国人服之。未知何意也。锡愚曰。中国之听和约。出于势不得已。观于英法和约书中。可以推知。邪教中国之所斥。而许其传习。洋药中国之所禁。而许其交易。其他所约条款。皆取洋夷所便。其力屈强和可知也。 上曰。其书予亦见之。洋夷之处皇城者为几人云耶。锡愚曰。书状别单有所仰奏。而或曰二百人。或曰一百人。未能详知其数矣。 上曰。皇上尚今在热河耶。移跸于热河何意耶。锡愚曰。正初皇旨。以二月十三日回銮。二十五日御经筵。三月初二日展谒东陵。仍为驻跸避暑山庄为辞。而臣等以二月初六日离京。故未及见回銮。心甚纡菀。到凤凰城。取见城守尉处所来京报。则二月初七八日所出皇旨。有今次回銮时王公大臣秪迎南石槽旁等语。则趁期回銮。的实无疑。今则想已展陵而还御热河矣。热河即皇帝时行蒐狝之所。皇驾时巡。未足为讶。东人之以其往来为之忧喜。未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8L 页
能深知旧例而然也。大抵中国方在忧虞之际。整暇犹尚如此。我邦即一隅清平之域。何为而才闻风声。便相煽动也。今之忧者。其说有二。洋夷既满皇城则或恐因势东犯。臣则以谓未必然。彼以交易为务。我国无可易之财宝。何故轻入人国。第有习邪教服洋药之类。潜相伥导则亦难保其不来。曰南匪。滋及近省则或恐抢我西鄙。臣则以谓未必然。皇城根本之固。辽沈控卫之壮。何可轻破而越来。第有边卡内外往来啸应之徒。则亦难保其无事。然则所可忧者。在于方内而不在外寇也。为今之计。不可先事骚扰。亦不可全无变动。惟当勿亟勿徐。严边防缮武备。要使吾民有恃无恐则天下虽乱。国内自安矣。 上曰。方伯守令之择人。即所以御外侮之策。而何时不然。今时则尤为急务。习操取点等节。即所以缮武备。而便成文具。甚可闷然。仍 教曰。中国年形何如。锡愚曰。赍咨官出来时所报手本。以为七八成。而以臣所见。似不至甚歉矣。 上曰。国内前秋年形。今年春耕。沿路人心何如。锡愚曰。前年。关西为上。海西次之。畿甸为末。今春颇旱。关西则多旱田而少水田。故不甚为病。但人心骚动。迁徙纷纭。是为可闷矣。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祭文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9H 页
祭李雨帆(伯衡)
锡愚即翠微先生从父兄弟之子。早服习于先生。稔闻中州李雨帆公文采儒雅。为近世名士。先生辑公笔札为清心帖。居常披玩不已。每凭褫寄函。覆书之来。不胜倾喜。妆付其帖下。积有年祀。窃闻公亦收藏翠微先生笔札为帖。冠之东国人士文墨之首。以志结织东士。自先生始。于此可见公与先生交道由于友朋至性。不待以疏远之域。朝莫之市。先生之初订交。洪三斯良厚,李汾西凤宁寔左右之。陪随步跬。金卲亭永爵因三斯致书及诗。荷识货之奖而欣托知己。呜呼。先生捐馆。音闻莫续。渺隔鸿鲤。锡愚心窃恨之。两修书仪。付达年贡之使。一承答音而感伤眷抚。辞溢于纸。一未拜复。只奉两对柱帖。摹临钟鼎文字。下方所钤印。即公贤仲氏书椷中滞。柱帖独至。或是传书者妄自开披。不谨收弆以致于此。自是嗣音修好亦阻。又闻公总督河道。出自大理。余怀怅惘。靡知攸底。大昨之岁。卲亭衔命入都。意谓与公相见。先知心后知面。如古人命驾千里。归传公尚滞官次。未克握叙。殆诗人所谓人远室迩。锡愚之来亦晚。虽未获睹清范雅度。犹及于未彻下室之筵几。谨具菲奠。历控衷情。拜尊灵座之前。感念两家故事。大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89L 页
雅风流。今焉已矣。呜呼悲夫。尚享。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谭草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0H 页
李郎中心传家吊慰
庚申除日。唁李雨帆子心传。雨帆年前归道山。心传未阕制。出揭其先人像于中堂。一小本而少时所摹。一大本而老后敕赐者也。哭拜吊慰。一用东人礼。遂还奉影帧于内。遂就椅笔谈。心传立而不坐。使一人对椅。从者曰。雨帆公之弟。余尝认雨帆有弟。故信之不疑。先书曰。锡愚从叔父翠微先生。与尊伯氏丈證交为世讲之谊。两家之所稔知。从叔捐世后。锡愚继裁候书。再度付呈。一承下覆。其翌年则答书不来。只有一对柱帖临摹钟鼎文而款识。闻知为雨帆公令季氏之笔云。故尚今庄弆珍玩。卲亭入都而还。未能拜候于尊伯氏丈为怅望矣。后闻雨帆公捐馆之报。心甚怆恸。今入中国。即欲趋哭。使事为亟。今始进唁。俯仰怆感。何以尽达。 久钦山斗。并获晤谈。荷蒙吊慰谆谆。殁存垢感。李文源百叩。仲弟文涛。季弟文溥。季父名钰号相圃。素摹钟鼎。兼写八分。 尊位于雨帆公属何亲眷。高名盛算。亦愿俯示。 李锐系雨帆公堂弟。 相圃丈可得奉候否。 现在四川以知府用候补。 方住四川而不在京中否。 不在都中。已于去岁到川省 甚怅。 窃儗操文进哭于灵席前。文已就矣。但不娴中国之礼。先为来唁。欲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0L 页
于来正。另拣吉日。谨具菲奠。以文告之为计。而今日之必为来唁。欲于此岁前一哭故也。第念今当除夕。必多酬接。吊仪已毕。敢请退。 先严已于去岁回里安葬。蒙赐诔文。俟择吉候。先为俯示。以便恭候。敝俗礼节。一跪三叩而已。彼时敬谨。悬像设位。贵邦系何礼节。即请俯示。即遵教伺候 来正。当择日仰报。馈奠之礼。当用东人礼。幸勿见讶。俯谅微诚。敝邦专用朱文公家礼。丧礼吊奠。皆家礼仪节。 窃闻雨帆公裒辑东士笔札。而以先从父书冠之帖首。愿一奉览。 令先叔墨翰。业已装成册贡。 似欲以饼饵相对。尤所不安。此时非汗漫待客之时。请勿为念。 此不过聊伸敬意。 除夕故也。 相圃公亦时常有信来。实深惦念。但处时事。亦无可如何。四川距京四千馀里。 洋扰则似姑寝息。未知南方诸匪亦次第就剿否。 洋匪现在和妥。南匪尚未剿灭。 诸匪之中。为渠帅者姓名为何。 南匪首名张乐行。 窃据金陵者。即张乐行耶。抑他匪耶。 据金陵者。现不知姓名。系长发匪张乐行。系捻匪现在河南。地面滋扰。 闻雨帆公清贫矣。近或家计稍优否。 近来尚可支持。 甚幸。 郎中以荫补耶。 源系援例。仲弟涛系恩荫。 语次失矣。萱闱奉欢否。 尚得定省。 年寿想已卲矣。 现年五十八岁。 俯聆翠微先生之从侄。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1H 页
来哭灵筵。伏想悲怆矣。 不胜感激。 新正何日。当为静暇。 明正过初五后得暇。当即奉闻。 谨当待俯示。具奠操文而来矣。 恭候。 令先叔墨翰。现藏书笥中。已觅数处未得。容俟明正。即当奉上。 鄙生入都。欲览此帖。情理之不容已。幸从容检出。待日间专伻付送。谨当盥手敬阅而还璧矣。万勿以搜出之劳为辞。 遵教。 此时久坐。为汗漫酬酢。极涉未安。敢退。 俟明正。再当恭候驾临。 此纸欲携去。以为讲好于他日之计。未知盛意如何。 字文鄙俚。未免贻笑方家。讲随意。 笔妙辞简。尤欲携去。何为过谦。 荷蒙奖谕。实觉汗颜。遵命。 诸位保重。请卜来正。更候。 大笔请留敝处。以便敬摹。如此则谈草不续归。而誊留一本。原草还呈矣。
沈谢證交
是日归路。历憩文华堂书肆。有二人入来。求买书种。余起揖。一人即沈秉成翰林编修。次揖一人。即谢增河南道御史。又一藐少年入来。问之为谢之子也。先书示曰。鄙人即朝鲜正使申锡愚。敢问尊姓大名。 沈秉成 官衔年纪字号。 翰林院编修。字仲复。年三十九岁。 幸获邂逅。分缘不浅。何以则可获从容陪话否。 初三日造访 会同馆。例为禁呵人出入。若蒙肯访之牢约。当借关外中和局。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1L 页
以伫跫音。倘不使作城南望虚之人耶。 如约走诣中和馆。 中和局即会同馆外近铺。初三日临于该局。通于馆中。当出诣矣。幸勿泛听。敢问贵庄住于何衕。 敝庐在宣武城南。俗名南横街。南堂子胡同。 原系何地人氏。何年出身乎。 籍隶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丙辰年通籍。 盛㘅敬览。敢问原乡及字号年纪见职。 谢增字梦渔。阳州人。年五十岁。庚戌探花翰林。现掌河南道御史。 今幸好风吹。获遇两位。沈公既许初三日委访中和局。公亦或同临否。 偕往奉访。 敢问何年通籍现年几何。 贱齿五十六。甲午文科历翰林。今以判中枢府事。充上使来。判中枢府事。如宋之枢密使。贱品承乏。惭悚惭悚。事不偶然。今日相遇。若有神助。令郎秀朗。可贺可贺。未知今者枉临此中。缘何事耶。若求书种。书目可得闻乎。 今日买张古渔先生通鉴笔记一套。又取去初印殿板前汉书二套。晋书二套。金史一套。均非全书也。 (沈)能作擘窠大字。欲求书楹帖可否。 素拙觚墨之工。即于谈草。亦可垂谅矣。 当携茧纸。藉以助谈何如。 不计工拙。只为远人之笔而欲为收纳。何敢固辞。第淹留当为多日。更作商量未晚矣。愚亦欲奉请试腕矣。 鄙生素与李雨帆有世讲之好。今入中中。雨帆已捐世矣。今方往吊而还。欲啜热茶。偶然入此。得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2H 页
遇两位。是天幸也。初三日联枉之约。必勿弃之泥涂。使外国陋生。陪奉一日清诲切企。
程少卿委访
庚申除日。余访程少卿不遇。与其子笔谈。以不敢坐屈之故。来访而不遇为辞矣。辛酉正月初四日。少卿来访于中和局。余与副三行人同为出见。余先书曰。东国人士。得公片字只言。不啻若拱璧。锡愚钦仰久矣。今入中国。以金卲亭为蟠容而进。其时适值除日。已料高驾之易致出门。然不可坐屈。故必为往造。新正儗拣一日更候矣。获蒙枉临。感贺良深。申锡愚字成睿。以进士出身。历官至一品。方儗退休。卜居于琴泉。自号琴泉退士。今年为五十七。 岁除失于倒屣。悚惶之至。因届改岁。未遑布上谢启。豚儿乃没字碑。初见大宾。几无所措手足。敝庐僻陋。杯茗之敬亦未备。诸多歉赧。读手毕尺幅。中情文斐。舋仰见高谊上薄云天。今日甫得奉谒。迟延为罪。晤颜求教。深可欣幸。恭寿字容伯。浙江钱唐人。京师馈岁贺岁。繁文末节。过于他省。是以前三日亦不能进城奉访。昨读手示。知副使暨书状行人。亦许不才得见颜色。今日可能到此否。先生自贵国何日起程。去秋贵国收获。想必礼稔。冬雪已见过否。沿途入关。无戒心否。内地颇不安靖。上宾过境。郡县尚能护送无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2L 页
虞耶。 东国之士。愿游上都。非专为游览山川之雄深。京阙之神丽。以一见赏于大方君子为喜。今幸得奉清诲。可谓志愿满足。第所以足偿志愿者。以奉聆诲谕。广其心志也。未审下执事何以教之。副三行人今方出来。而鄙等去年十月起程。十一月入中国界。本邦风雪。全然不知。沿途所经。多有戒心事。特无所经之危。第伏闻圣驾北狩。还都尚远。恐终无以面圣而归。贱踪不胜缺然。未知圣驾何时还都乎。鄙邦无异内服。诚心服事。中国有此大事。岂容外面忌讳。使远人抱郁耶。伏想大君子恢度坦量。不为相外矣。 圣驾还都。近日颇有消息。有云二十九日启銮者。到京后拟住数月。再行巡幸木兰。(即热河也。)以便行宫得以乘暇修理也。不才之在中土。沧海一粟耳。何足与诸名家比。中国著作之才。今尚有人。惟在朝者少。大率隐居不仕。或解组还山耳。 鄙居琴泉。 王城之东郊。颇具林泉之胜。与卲亭湖山之居亦不远。暇日朅徕。鄙生修稧中人。咸不乐荣进。只以书史文墨自娱。故获闻中州有下执事。争欲一交。未能入中国者。愿得公只字。皆出于倾慕之至。未审并世文章大家。如执事为几公耶。公居天下胜地。名流今古辈出。以俺所闻。张水屋道渥,严铁桥诚,潘香祖庭筠。皆江浙先贤。倘知此诸公否。 潘公之女字虚白老人。亦有诗集。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3H 页
(名不栉吟。坊间无此本。)潘公后尚有曾孙。皆英俊出群。今杭州失陷之后。不知流落何所。严公之后式微。张公不知其详。 二大人尊字爵秩祈示。知京师新年有拜贺俗礼。疲于奔命。过七八日。即清閒矣。儗于初十前后。奉约三贤出城。至敝所少坐。可作竟日清谈也。 仙庄俯速。敢不惟命。俄者所教中皇驾再幸木兰。系何地方乎。潘公令爱所著诗集。坊间亦有印本耶。若无所卖。可得一本读之乎。 试觅之。有无不可必。虚白老人诗。晚年更沉痛。以曾见庚子辛丑壬寅癸卯间时事也。然不栉吟中。皆和平中正之音。伤时之作。概不录入。 严铁桥后孙名为谁。张水屋名道渥。书画双绝。性倜傥。故号为风子。亦江浙先辈文丈。若未及记认。试为鄙生博询于江浙从宦君子而示之也。鄙生与张公家有先谊。必欲访问而归耳。 严公之后。不闻于时。严张二先生家世。容向浙水同乡中遍询之。再行奉闻前年卲亭公亦借尚书衔入都。卲亭今年六十。未知何月何日生辰。三大贤有知者否。 似是二月初四日而未详。 俗传文昌二月初三日生。卲亭后一日。卲亭刻印章曰。降以东坡游赤壁之岁。故知其为六十也。 杭州失陷之报。曾所闻知。而现据金陵之贼匪。姓名谓何。闻至于设科取士云。果然否。 金陵首恶。仍是洪秀全耳。设科之说。亦传闻有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3L 页
之。然前见贼中笔墨。殊无文理。至各处分窜之贼所贴伪告示。间有一二处通顺者。 现据南方而作扰者为几颗。而闻僧王往山东。胜公驻城外。何人御南方诸匪耶。各处贼匪。亦非一人可御。谁某分御耶。 各路将帅。以两江总督曾涤生先生。湖北巡抚胡咏芝先生二公为最。正文臣而夙裕将略。所用多将才。所苦贼众兵单。七八年来。将才殉难者殆尽。物力已竭。是以至今难于为功。僧王乃卤莽一流。并无韬略。胜帅血气之勇。少年而恃才傲物。非大将也。庚子辛丑间。夷匪肆扰于粤东。延及江浙福建。数年后议和罢兵。泄泄沓沓者数年。而粤西之匪起矣。己酉四月始萌芽。庚戌始盛。历次统兵将帅皆非才。以至延及两楚之间。直破金陵。然江以南仍晏然。近年捻匪四出。皆颖毫淮西一带土人。毗连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捻匪与粤匪勾结为患。江北江南。蹫躏几遍。此三年中夷匪又扰沿海各省。去秋震惊京师而𥚁乃大烈矣。圣驾北狩。事出仓猝。中朝达官。不能扣马而谏。以致国庭被焚。实堪发指。向来上元。在正大光明殿筵宴。如贵国使者。照例入宴。并有赏赐。远溯先朝。尚许远臣和诗。有和诗加赏。今上以来未见和诗者。亦缘奉旨不必和诗。仍行加赏。此不才在内廷。多年所记忆者。今成往事矣。 自有匪扰洋惊以来。必有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4H 页
纪实文字。或为俯示否。所谓粤匪纪略者。年前自坊流播。而不知何人所著。近年亦有似此文字否。海国图志。魏源所著。魏公现住何所。图志亦有续本云。果然否。魏公可得拜晤托交否。 海国图志。系林文忠公(讳则徐号少穆。吾师也。)原本。魏源字默深。为文忠所赏识。即令编辑成书。文忠而在。今日粤匪亦不出广西境。早就扫除矣。默深以州牧终。其晚境甚苦。卒杭州僧舍。无以为殓。有文人学士为谋后事焉。事约在咸礼七年。 魏公已矣。幸拜长者。得闻林公事甚幸。林公行状及魏公他文字。可得一读否。 林公行状。京中未见。以其子镜帆翰林。套情从军。未得入京也。今镜帆亦作古人矣。魏默深尚有圣武记一书。专纪本朝武功。亦原本于文忠者。今书肆中不轻见此书。有亦价昂甚。以并无续印出故也。粤匪纪略等作。前数年各处传布不同。以时多忌讳。近人即有著作。皆匿不付梓。 敝邦自古服事中国。有同内服。凡中国有事。敝邦莫不兴受其利害。今闻南匪滋扰。洋夷内侵。以至皇驾北狩。离宫遭燬。忧惋之心。不以疆域之有殊少弛也。皇驾若暂避其锋。何不以沈阳为移跸之所。必以木兰荒塞之外。为一行再行之举耶。大朝廷必有识见君子。既不力挽于北狩之时。又不恳请还都。心甚讶叹。留都任事之大臣为谁。而都下可以恃之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4L 页
而无恐耶。外国之使。以面圣为大。而势将自此直还。极为抑菀。且无以归告朝廷。望执事详教之。 乘舆北狩。七月下旬。闻内外廷臣。合辞吁恳挽回。已奉明旨。不复行矣。八月八日。忽而启銮。群臣不及遍知。所以不及即行还都者。据闻以时届严寒。冲途供应不及。本月春融回宫之旨。今所传正月杪可望回銮。亦是道听途说。未知果否。热河距京五日半。奉天则程途太远。从官兵马。地方州县。更难供备。亦或圣上体恤下情。不复作巡幸盛京之举乎。至于夷人退出之后。京朝大臣。合辞请驾。至再至三。事有非此间所能拟议者。先生所云任事大臣为谁。不当恃之而无恐之语。已包括一切矣。不才废弃已七年。不能详知局中事。每忆云山云树。五更风月。随侍先皇。橐笔往来。如梦如昨。思之泪下。而先生以潘臣入京。眷恋阙廷。忠爱之诚。情见乎辞。不才不胜敬佩惭愧之至。第于画法。虽不解微妙。而性亦喜藏书画。此扇枝干之老而秀。花之疏密横斜。具有法度。暗香疏影。于无字句处得之。自是名笔。未知赵公现在贵国何处。专以画名家耶。抑亦在朝者耶。此画明是吾辈中笔墨款字亦超逸绝伦。断非画师所能摹其万一者。 赵熙龙是金秋史高足。秋史道山游后。只有此一人。 秋史先生曾于道光初年。见京中友人处笔,札唱和。皆称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5H 页
阁部。后仕至何官。闻秋史先生以第一人及第。其诗其书则曾见之。 秋史以内阁学士。升阶至从二品。三窜岭海。迟暮归卧果川考终。其门人甚多。今行中亦有随来者。当使之请教于后日矣。秋史三昆弟。二人已归道山。独第三弟岿存。风雅为当今第一。 此是东法药饭。 前年金卲亭兄曾赐食此品。两年之别。幸何如之。 东法则百胜于此。此则使坊间人仿以为之。故不及远矣。从当以东法供待矣。不甘则无味故也。 稼穑作甘。甘乃五味之本。甘受和。 特于交道。不用甘如蜜。此亦须分别观。上用小人之交四字则甘不可矣。且甘亦并非坏处。至甘如蜜则不可矣。君子之交淡。淡之本味。断非酸咸辛苦也。 公言大合事理。以甘为酒令。愚弟先题曰。其甘如荠。 饮此如甘露醴泉。 口虽蜜。腹无剑何妨。 先生说诗解颐。亦不弃葑菲之意云尔。腹剑于近日人情。颇有讥讽。亦有所见而云然耶。未必然。适因甘字令苟充之耳。幸勿见讶。东酒味醇。以稍大之杯行酒如何。 户小不胜酒力。 随量。 冠上金圈玉圈是否。以品级分别。 一品环玉圈。正二品环金圈。从二品雕金圈。正三品堂上官雕玉圈。已下玳瑁黑角。随意为之。此在明时蕫越朝鲜赋。 不才閒居京师。一无知能。前年与金卲亭邂逅。承其不弃葑菲。遂成知己。且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5L 页
于贵国贤公卿大夫前。处处说项。去年得见荷漪尚书。枕泉学士。今日又得侍教。欣幸何如。琴泉想在 王都之外。抑在都城内。与卲亭兄湖园相近否。贵国士大夫。乞身之后。尚有林泉之乐。中国名胜之地。处处有之。然在朝在外。诸老罢官后。皆无归田者。以大半被扰。不能首涂。或去官后无买山之资也。如敝乡西湖。颇足供游览。然为江南贼踪所隔。不能归矣。 弟亦有所奉赠之物。不可造次相赠。先以东人所画一扇。为乘韦之先。望垂品评。当有继呈矣。东人画法。决不入品。望垂教焉。 求之吾兄金卲亭侍郎者。什袭藏之。以绵永好也。 甚盛甚盛。 不才信口。直以此获戾。想用金人三缄之意乎。若以为二品之职。似非吾兄所望于不才者。上次来书。期望殷厚。不欲不才为苟且偷生之人。则卲亭之所见大矣。 此圈未知何所用耶。卲亭之赠以金圈。其意甚深。老兄亦谛此意否。 今日尚有他事。拟即告辞。乃闻尊意款留赐饭。何以克当。且三贤远来。不才未伸地主之谊。而先扰郇厨。尤为不安。 酒已过量。不敢再饮。请赐饭。今日殽馔既精。得饮醇醪尤幸。计三贤此次在京。较往年使者为暇。此三旬中可以时时晤聚。以后求教之处甚多也。 既蒙长者委枉。何可无供待侍人之礼耶。薄具不足辞。酒数巡后即当告退。以便长者行
海藏集卷之十六入燕记 第 596H 页
止矣。东人例以鍮匙㪺饭。大杯吃酒。当此小碗小杯。不合东俗。请约大杯。幸遇君子。岂敢先退。前言戏耳。 各行其便。亦本色之一端也。初七八两日。当再专函奉订。望择期枉过弟寓一叙。苦无殽馔。藉图畅谈耳。三君子务必偕来。至盻至幸。现有他事。请告退。 鄙生等初入中国。不能无观光上都之处。初七八。适值出游时。初九联进。未知如何。请先退。今日之酒。鄙生先退非礼。故更为入来。 太谦 谈草。并望下投。则当誊留一本。而原草则初九日袖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