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99H 页
景慕录序(辛酉)
读 鲁陵志不涕非人。我 正庙大王之所以悲景泰乙丙事也。当时生死六臣秉忠殉身之迹。孰非可涕。而国舅权氏家阖门义烈居一焉。权故忠孝世家。肺腑懿亲。有休戚与同之义。则当日复 辟之图主张者是家也。及事之败而忠庄公及校理伯仲公。与六臣者同死而家遂覆。夫天彝之在人心者终古矣。由今而悲之者。非 鲁陵之为悲乎。苟悲乎 鲁陵则 鲁陵懿属三公是已。乌得不以悲 鲁陵者悲三公。以及六臣乎。天以纲常付人而使任纲常者。戮其身覆其家何理哉。五峰先生。即校理公之弟也。以幼年编管海邑。仅全性命。王岩之号竹岭之哭。往往露其本相而获免于忌讳之外。保有昆仍。克大以蕃。诗礼传绪者相望。忠孝著迹者代有。是殆涪州翁所谓甚迟钝而有记性者乎。总之忠庄三公。死六臣之首事也。五峰先生。生六臣之同义也。独百年讳国之馀。公私文迹荡逸久矣。 明陵以来始有六臣传者大行于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99L 页
世。而权氏一门义烈。尚未有立传以彰之者。重可慨已。日者权君度鉐,度钦袖一册曰景慕录者。自丹丘访余于卧龙之先庐。嘱以丁乙之役。余谨受而卒业焉。册乃其先父兄所辑先世志表旌赠文字。 庄陵志略,忠庄三公事,五峰实迹。以及大峰忠贤祠揭虔颠末而终焉。祠即忠庄公及五峰畏垒。而从以皇明处士南谷公者也。南谷公当丙子南城之变。以一庠生。峻议南退。自靖以没世。实与五峰异戚疏同秉执。而向所谓忠孝著迹者其一也。呜呼。此权氏家乘耳。其所载仅出于散逸之馀。视夫公羊三世传闻之在人者。无甚加详焉。然联代著系。汇编第录。三忠死事之槩。五峰秉义之迹。炳然可考于一开卷之间。则是将与生死六臣传者。并耀于东韩百世。况其附见南谷事。尤见其载美世令而光于前烈。斯则又六臣传之所鲜者。岂不尤可敬耶。抑景慕之称。固自子孙道。而人皆有秉彝。虽广诸一世。奚不可哉。度鉐甫起而曰请一言以弁卷也。屡辞而嘱愈勤。仍念岱镇亦景泰崇祯秉义家后人也。于是录也。所以起感者深于人。因书其所感如此以归之云。崇祯后四辛酉六月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0H 页
朏。闻韶金岱镇序。
云岳李先生遗集后叙
右云岳先生诗文杂著附录合若干。先生怀道蓄德。有志当世。而时值昏乱。洁身退閒。以诗书礼乐振乡俗。孝悌忠信立家谟。自是东海一方。为文献之薮。而安陵一门。儒贤辈出。有以接夫陶山道学之传。吁其盛矣。先生之德业如是。又尝以文章有声于世。何遗集之零星乃尔哉。盖自存葛世。已有所缮辑而未及寿梓。因子孙散处。寖以放逸。及今世代累更。乃得掇拾于巾箱坏烂之馀。无怪其不得完也。然其为诗澹而雅。其文浑而质。槩之如练弦疏越。盎然为众音之宫。至其绪馀可徵则江院酬唱。得师友渊源之正。论学讲义。明教学体用之全。廷对两策。虽程文乎。壹出于君民尧舜之素志。帅性一篇。虽词赋乎。直究乎天人性命之大原。及其垂谟裕后则识幼志于燕冠之日而书付敦典之目。绝利源于析箸之券而揭示立心之本。此其发端启原于始者。有可以承藉发挥于后。而家世道学之盛。孰非先生之所坏朴乎。览干云之干则知深根之磅礴。观宗海之流则识大源之奫混。特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0L 页
木之根藏水之源深则先生不能不较晦于世耳。是集之行。将使诵读者。得以觑根于高干。探源于巨流。则先生之畅于世也。奚亶为蔡氏之神与而又奚零星之为歉哉。胄孙铉发氏将付诸剞劂。俾岱镇相其丁乙之役。岱镇谨就而卒业。仍书所感于后如此。辛酉阳月。闻韶金岱镇敬书。
玄隐赵公遗集序(壬戌)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夫诗书也者。其人性情之绪而行履之證也。诵而读之。古人可尚论。况耳目之所及乎。余尚及故国子上舍玄隐赵公之世矣。公生文献之世。袭义方之教。出则从先生长者之门。得闻立身行己之方。虽尝屈首功令。联名百十。而特其馀事耳。方以邃学渊德。重于乡邦。盖尝望眉宇接音旨。而卜其为庄士耆儒。顾未能彻表里得其本真耳。日者公之孙性元。以公遗稿将寿诸梓。属岱镇以丁乙之役。岱镇于是得以奉读焉。其为稿仅若干。然按其诗简于声响而深于理趣。往往得古人探根蹑窟对山临水之遗意。有可异焉。其文则平铺典赡。长于记述。而尤笃于潘陆陈述之义。凡家世遗迹。有可以发挥者。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1H 页
靡不津津乎详之。而远至景泰乙丙之事。为之搜摭辨订。使其心迹益彰。此则家乘而备国史也。夫先世有美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公殆明而仁者与。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自生。公其志于礼乐者乎。此可以得公之本。而其传也亦可为厚德补教之一助矣。其视世之觚墨絺棘而振无实之华。支不根之蔓。以衒其伎俩者。岂不大相远也哉。吁可尚已。既卒业。性元甫起曰请一言以弁卷也。岱镇以无文无德。徒贻佛头之讥为辞。而其嘱愈勤。有不敢终辞者。遂书其所感于诵读者以归之云。
乖厓先生柳公遗集后叙(癸亥)
乖厓先生柳公起自南服。为 崇明世位德名辈。其道义风烈之传诵于乡邦者。盖已历公羊之世矣。惟其巾衍之储。尚未行世。则诵读论世者或以为慊焉。日公之昆仍某某等。以公遗集将行之镂肆。属岱镇相丁乙之役。岱镇始得以擎读焉。盖公初不集文章。而玄孙四益公浩源始裒稡诗疏启简诔若干为一册。弁以东岩序文。后数世陵署郎致皓氏又蒐得当日居官杂录及知旧家所弆挽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1L 页
牍若干。增之为两册。自公德业履历之实而观之。其形于言者盖小逊矣。然其不事组纂而机杼之由出。不务雕琢而符彩之自现者。已信其为有德之言矣。至其立朝劄启则严于纠劾而用辞平直。明于辨别而立意公正。方且振肃纲维。而又见有调辛甘镇击搏之意焉。是岂一时台阁议论风采而止哉。且其北州记俗而审观省导化之方。南宫记日而验卯申閒剧之节。皆非漫录閒说也。至若邦礼辨證。出于举朝聚讼之先。而得夫尊统经常之义。尤可以蓍龟于当世也。盖尝迹公始终。公孝友于家。忠信于乡。其通籍筮仕。典州教而士学兴。试郡符而民业安。处台府而班行肃。盖其德义之重而风裁峻整。才猷之备而器度渊远。苟究其用。必须外而当方面之重。内而任匀轴之颛。然后为可以称其材。而值世道分裂。限以色目。乃置之偏局散地而淹滞之。晚跻二品而亦虚隆其秩。使其宏器所蕴。百不能展其一二。斯乃有识之恨也。顾今世代寖缅。当时声望之在传诵者。将渐至于幽湮。而遗集乃出。即其謦欬音旨之间。而其深于此者可得以證响焉。则集虽略矣。顾不重欤。而其为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2H 页
可传也奚疑哉。编既勘。某某等申之曰集有东岩之序。而其增为两册则未之悉焉。子既与闻之矣。请追附一言也。岱镇辞以匪敢者再三。而旋念我先祖芝村公。暨公道义相契。出处与同。两家子孙世讲其义。陵署君盖尝约我以共商二祖之集矣。今对是集。不能无世旧之感。而陵署君又已矣。不胜俛仰难作之恨。诚不能无一言以叙。谨就其左方书之如此。闻韶后人金岱镇谨叙。
䨓皋孙公逸集序
大而包括天地。穷至性命者易也。近而节文仁义仪则彝行者礼也。此六籍之始终。而为吾儒者不可不讲而臻之也。彼攻词章以趋名利者。方且以其意之所便而滔滔焉。则于所谓包括之大节文之近。已厌其隐奥而惮其烦细矣。其肯毕一生之力。以觊其探蹑之高而致其考究之博乎。䨓皋孙公自少厌俗儒趋竞。撤弃功令之文。辄志古人之学。既淹贯小大学。立得门庭。而尤用力于羲文之经。自河洛先后天卦画生出之次。奇耦变化之故。至爻象彖系之义。皆有以探赜而钩深。既又以人身动止之则。人家日用之常。皆当以礼为据依。乃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2L 页
自周公仪礼。大小戴礼记。历代遗典,文公家礼,丘高氏仪节。以及东贤诸说。遍稽而博蒐。盖循是而俛焉者迄九十春秋矣。由是律之于身而固其筋肤。修之于家而笃乎伦理。庄而日彊。履而能泰。此其有得于礼者。而一丘一壑。立命安身。绝盱豫浚恒之悔。保肥遁素履之贞。斯又用易之一义也。至以学仪之谬象辞之衍。而欲上陈于 黈纩之前。则又以其得于心者。将兆之于世。殆与一节长往而自私其学者不伦矣。不亦可尚乎哉。公之著述。于易则有大象衍义,图说集解及元会算书合三卷。于礼则有四礼纂要,礼书类编,家礼释义合十三卷。其易说有未尽整理者。而其礼书当蚤晚寿传。独其平生之学。不在于词章。故其若干诗藁。淡而不华。未足以动觚墨刿怵之眼。而知旧简牍又皆讲易讲礼之零说耳。并河洛赋一,拟疏二,礼书识三编为一册。其亦零星矣。然于诗见其襟次翛然。有古道人逸士之风味。书疏以下。又见其研索力到。得夫观会通行典礼之大意。是岂可委之巾衍。使之湮没而不传也耶。公之来孙相赫甫袖示岱镇。嘱以丁乙之役。既则又要一言以弁卷。岱镇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3H 页
辞以无文而不获命。则谨叙其终始问学之大者。以为是集之原本。以明集虽零星而实为积学之證响云尔。谨序。
笼潭申公遗集序
自道丧俗弊。士之负才业者。大率溺志于名利。得则喜失则戚。得之为喜。已浅鲜矣。而其戚于失者。愈失而愈不舍。以至终一生戚戚。而其发于声响者。不过形其穷庐悲叹之状。不亦陋哉。笼潭处士申公。弱冠以词赋名。尝被选于藩司入乐育斋。耻与冒参者居。即日捲归。有学士而为丞者。致异日汲引之意。则以不欺心为谢。又尝赴试于京路。值族人客殒。即脱骖倾橐以榇归。盖公之初。固尝负才业而向名利矣。而顾于内外轻重之际。取舍已审。所以立心而行己者。有不能苟耳。及年岁未暮而自觉与世抹摋。则撤弃举业。专意古人之学。就龙渊屏岩之傍。筑一精舍。取坟典以下群圣贤书。静处其中。潜心究玩。暇则放杖山水。吟赏景物。以发舒而游泳焉。盖翛然尘臼之表而怡然仁智之乐矣。于是乡之人士举信向焉。而岭中名胜若金龟窝,柳壶谷诸公。亦尝躬过而友。欢与为讲劘之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3L 页
契。继以邑宰藩伯慕义钦名。为之礼其庐而荐于朝。其卒不沾一命。则亦向来场围得丧之类耳。非所以介公毫毛者。而乃其收拾于桑榆之际。酣饫于图书之中。淡泊而滋意味。优游而养性灵。以得夫古人嚣嚣之乐。则较之一生迷涂。终于戚戚者。其得失为如何哉。扶起得来。殆可以唤醒当世之滔滔者。而知所以歇泊矣。吁可尚已。公既殁而若干遗藁留在巾衍。嗣孙某将寿诸梓。属丁乙之役于岱镇。岱镇谨受而卒业焉。盖公于词藻之习。不屑屑也。故其为辞质而少华。然于诗见其冲澹高古之味。箴铭诸篇。见其惕厉警省之意。往复简牍。见其讲切交辅之志。遗事诸述。见其追先阐远之诚。则是集也又与所谓喜戚得失而形穷庐之悲叹者相远。而传之于世。可徵夫近古先辈高雅之韵笃厚之风矣。岂不贵哉。世之觚墨之士。或以编帙之略而寂寥之则非知言者也。既而某甫请一言以弁卷。岱镇不辞而为之书。
丧祭辑略序
无窝权公编丧祭辑略。遗在巾箱者百有馀年。部帙几断烂。后孙周新旁后孙虎新。极意誊补。缮为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4H 页
一本。就校于诸家。既而嘱岱镇曰书将梓矣。请有以弁其卷也。谨按是书节目。依家礼附说。参备要条附。传记及诸先儒说以勘之。盖所以羽翼家礼补苴备要而为一家之书者也。行之于世。夫谁曰小补。而编辑义例。公已自叙之。又何待后人之赘论耶。独尝惟丧死者。人事之大。而惟仁人孝子为能自致焉。自致者恶乎致。亦曰以礼而已。而斯礼也或常变殊节。或因革异宜。节目繁则易于脱略。理义赜则难于会通。此古今讲礼之家所以愈讲而愈有可商也。有能博稽遍取而提其要。汇分类辑而便其考。纂为丧祭专门之案。则非仁孝自致者之用心而及之乎。公自曾祖启功公。以忠孝贻谟。至公以博学笃行著闻。与弟药溪公。蔚为一方文献。而其行于家者。以伦恩爱敬为本。养生丧死。式礼无憾。故其平生学问。多在于礼。尝从李顾斋,李密庵,金霁山诸先生讲质仪式。又记所耳目人家变节。殆成纸堆。今虽不能尽传。而载在遗集者。略可见焉。然则是书之辑。初非以纂述为功而求多于前人也。乃其仁孝自致之心。有以及之。而慎终追远许多节次。许多援据。皆自践历思虑中商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4L 页
鍊来耳。书固有补于礼家。而其纂辑本领。岂不尤为厚德增质之补耶。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观是书者不迹公终始。而规规于考校之间则末也。公有子曰梧轩公。克嗣家学。尤以孝称。不幸蚤世。未及发挥先业。是书之久滞巾衍。职此之由。而虎新,周新两君。能掇拾于百年之后。以寿其传。亦可谓继述仁孝者矣。并书之以为序云。
栗里世稿序(乙丑)
栗里世稿者。盈申氏五世七稿也。五世而七稿多矣。七稿而编于一。何其略哉。申故丹之望阀也。道德之隆显。节义之卓荦。载之国史。传之野乘。而绍声于盈者亦累世矣。然而世代既远。遗文无徵。独自云溪公以下。略有可述焉。盖云溪公蕴抱器业。屡举不第。当壬辰之难。檄起乡兵。赴助郭义将阵。退而守丘墓训子孙。子镜湖公从学于寒冈先生。得闻为学大方。陶原,茁浦,六惧三公。又镜湖之子也。并游于孤山尹公潜窝李公之门。蔚为三难。陶原之胤曰松窝公以文学名。茁浦之孙曰三溪公以行义称。盖一家文献承袭之美如此。噫盈之邑。扶舆于岭海之间。其英灵钟毓。初未尝不及于中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5H 页
域声明之地。而以其遐僻也。故所以见数于世者每后焉。云溪公仅被郎衔一命。镜湖及陶原,六惧三公。名止于三舍。馀则又终于乡林儒雅。斯固为世道之憾。而重慨夫三溪以降。家经丧难。仍以郁攸。连代文稿。散亡殆尽。其从后收拾于平日巾箱之外者。仅得为铁步之零矿。可胜惜哉。然而先祖有美而不传不仁也。今以编帙之不完而任其愈远而愈湮。亦非慈孝之用心。此申氏诸昆仍。所以汲汲乎裒合零星。釐之一编。用寿诸世者也。试就而阅之。云溪之堂咏乡檄。有奋忠终孝之志。镜湖之冬䨓赋蹈海诗。有畏天擎日之义。陶原之咏托意于巢父严陵。茁浦之词寓感于北地文山。六惧之什寄趣于栗里富春。松窝则深于涵畅而有高澹冲雅之味。三溪则简于组纂而有浑朴平实之意。皆非一时文人词伯等閒咳唾之比。而大抵自上世所谓道德节义者来矣。览是稿者。其可以零略而易之哉。申君元锡嘱余以丁乙。既则请一言以弁之。余再辞而为之序。
不求堂金公文集后叙
右不求堂先生金公诗文杂著附录合若干卷。公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5L 页
早负词垣之誉。将与潘陆相上下。既而知儒者事业不在于是。则出而从旅轩张先生游。得闻进学立身之方。以民彝物则。为著察之地。天经地义。为树立之本。稽之经传。證之图史而实从事焉。其于功令词章之习。虽馀事旁及。至于升莲擢桂而觚墨组纂所不屑也。惟是修于家而尽人伦日用之常。措于国而致尊主庇民之志。而进退独守其贞。行废壹听于命。知世之不可有为。则退閒乡里。功在后进。盖其始终本末。真有学有守君子人也。今就遗集。其发于吟咏而形于言论者。淡而不藻。朴而不鍊。无以为词章刿怵家所奇。此则由平日之用志有在而不事于组缀也。然于诗则见其涵畅性情。忘怀得失。而得风雅悠远之趣。于文则见其流出悃愊。不求工丽。而依圣贤辞达之义。自知德者观之。有足以尚论而识其贵者。而有大焉。如应 旨一疏。于为国之务经时之方。可谓纲举而目备。而见其所蕴之全矣。至于请勿助兵之章。则又以纲常之不可犯。夷虏之不可右。而一介韦布。敢言举朝之谬举。至使 圣上发哀痛之教。又以此几入沈阳之遣而不少悔。此则所谓民彝物则。天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6H 页
经地义。亘宇宙不可泯者。而为公秉执之本领耳。世以围城中金郑两疏。为东韩日月之章。以公所树立。岂遽为末光。而又奚以文字论哉。呜乎欷矣。公之殁已百六十馀年矣。遗文散逸。其仅滞巾衍者如右耳。五世孙光一氏。惧其愈远而愈湮没也。将绣梓以寿之。俾岱镇考其豕亥而尾以一言。顾晚生蒙识。何足以及之。而诵读之馀。不能无所感者。遂书之卷末如此云尔。崇祯后四乙丑。宗后人金岱镇敬书。
柏岩金公实纪序
忠孝无二致。而其致之也惟所在焉。故院正柏岩金公。当壬辰倭讧之初。奉七耋之亲。隐处山林。及永庆俱刳于兵。岭湖相继败䘐。而 大驾遽西巡。则禀命于亲。倡起土兵。出而讨贼。盖当日危迫之形。止为一家子弟之忧。则处而卫亲固其所在也。进此而宗社危君父辱。则出而殉国。乃其所在也。自是委养于家人。奋躬于贼路。进则斩殪。退则守御。首尾六年。劳绩不訾。而卒之横尸阵前。殁而不返。噫此其所谓惟所在而致焉者乎。或曰公韦布也。未尝委身于国家。而独子归养。在军者犹然。则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6L 页
其辞亲赴难。特激于一时义勇耳。于两全之节。未必有取裁。而其抵死冒难。无亦有所为而为之者耶。呜呼否否。当凶锋抢攘之际。欲处而卫亲。能保其终卫乎。至闻君父之蒙尘。则一端天彝之激。其可以草茅而自已乎。以卫亲则窜伏而俟其滋蔓。不若奋起而摧其万一。以卫国则射天之贼。人得以杀之。况当时招谕之 命既下。则草茅韦布莫不有效身之义。公于是盖炳然其衷而毅然其勇矣。既又揭号为义。出而讨贼。则贼不去身不可退。而至被资格 除授之命。则公之一身。遂委诸国。又安得不死生以之耶。观于同盟题咏中。战阵不忘无勇诫之句。可见其忠孝一心。又观其首级之让功。漏科之不申。则其志之不在功不在名而真出于无所为而为者。亦可见矣。若其卒死阵前而遂不返。则非公之素所必期也。盖以贼不退身不敢休。而转逐穷寇。遂陷不测。因致膏身沙碛。此则公之不幸也。抑战陷之日。走而为俘者亦多。而公乃张弮冒刃。不移一步。而立死围中。此其身可毙而其志不可折矣。以孝则固有所未终。而以忠则至于尽命。岂不足以酿仁人之涕而张志士之胆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7H 页
耶。最有可憾者。当时忠勤死事之臣多矣。无不蒙隐恤之典褒异之恩。而独公生而朝不识状。殁而史不纪名。俎豆一祠。仅为云仍之报。衣舄遗藏。未有耿光之表。此由于姓嗣之单弱。乡居之遐僻。未有以藉闻。而得不为邦典之攸阙舆论之所慨乎。距公之世。已过公羊传闻。而遗迹之在家牒者。亦不完矣。后孙某某等。惧其愈下而愈湮也。掇拾馀烬。得遗诗若干篇,同盟二帖,训院官教诸家日记,世系遗事。附以柏岩祠掌故及墓道幽显文字。编为一册。将寿诸梓。俾岱镇釐其豕亥而仍嘱其弁以一言。岱镇之陋有不敢当。而窃有区区之感。谨论述其始终。以为柏岩实纪序。万历丁酉后二百六十九年乙丑。宗后人金岱镇谨序。
亦乐斋金公文集序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夫颜子亚圣也。其贤德之实。有大而全者。而夫子之称之也。特指其贫不改乐一事。而贤之而又贤之何哉。君子体道不息。至于己私尽消融。天理无滞碍。则日用事物。无非活泼泼地。形骸动静。都是坦荡荡处而乐生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7L 页
矣。然境有顺逆。处有难易。凡遇平康逸豫而有其乐者。顺而易矣。其处困穷忧患而保其乐者。逆而难焉。彼其箪瓢陋巷而乐亦在焉者。岂不固为颜氏之所以贤。而圣师之所以贤之者耶。亦乐斋先生金公。自幼受学于西厓先生。勤敏颖达。大被许奖。盖自端养之初。已有所启发矣。既而未成童。遭内忧。执丧尽制。已异于人。而通念经史。不辍其课。既冠而当壬癸倭讧。从兄致中仗义殉身而先公与之俱。公痛霣茹恤。有不能自存。犹葬祭以时。守礼三年。而暇又温理旧业。不住诵习。及当平定之世则又国为幽国而贤人隐矣。遂谢绝世事。杜门求志。于是乎积学久而造理深。自彝伦日用之则。天人性命之奥。至图书经纬之象。元会升降之变。象纬盈缩之差。律吕唱和之妙。靡不融贯而究解。以体之身而会之心。顾其始终履历。常在忧患贫困之中。则乃取古人穷亦乐之义。以亦乐扁其斋。日俯仰而恬愉焉。夫颜氏之不改乐。自圣师之所深许。则其占得地步。尽高矣。降而后也。虽高人逸士。岂敢遽以自附。而人亦安得以遽追儗之哉。然而试迹公终始。素乎忧戚而行乎忧戚。素乎贫困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8H 页
而行乎贫困。其一生契活。惟以典训为裘葛。义理为茶饭。固穷缮性。为安身立命之地。盖有一副当乐而忘忧者矣。岂亦所谓寻颜子乐处之所乐者耶。公专于玩养而不喜著述。今其遗落巾箱者。只诗文杂述若干耳。凡平日为学节度。求道次第。未见其特有所发挥。而第其发于吟咏。形于毕研者。澹而不醴。朴而不雕。渊乎有大羹玄酒之味。淳乎有练弦疏越之响。是其夷旷之襟。冲雅之气。可因而验也。至若图书诸卷。则不容智巧之私。一依自然之象。以究观天地古今之理。此则又其玩乐终身而超然事物之表者也。呜呼。君子于道。知而至于好。好而至于乐。乐则物不能夺而境不能移。遁世无悯。不见是而无悯。无悯者乐之效也。公之所顾名而得义者及于此。其真贤矣乎哉。抑称人之贤。必验于师友。公尝为旅轩先生之所倾许。而申梧峰,申懒斋,柳修岩,柳拙斋诸先生皆推以道义先进。是则公之贤。又不俟文字之传而后信也。距公之殁几二百年。八代孙弼华收拾断烂之馀。缮为一本。图寿其传。俾岱镇加丁乙而仍属弁首之语。窃惟公乃我五贤祖袒免。而当时家学门风。宜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8L 页
有相袭者。乃今所以慨其湮晦而欲其阐发焉者。有间于他们后生之心。以为世之诵读者。或以寂寥而略之。无以得公之实而法象之。故敢乐为之论述。僭著于篇端。使尚论者先论其世。以及其诗书云。宗后生金岱镇谨序。
永川李氏族谱序(丁卯)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须是明谱系收世族。夫收族明系。所以敦亲而厚俗也。则其收而明之也。欲其广而无遗矣。而老泉苏氏谱其族。特记五服之属。以为同忧喜共吊庆之地。而上不书亲尽之祖。旁不及袒免之外。视程子之说则规模逊矣。议者或少之。然尝思之。苏之谱亦自有义。夫人之情。专则敦咸则泛。敦则由亲而可以逮疏也。泛则虽亲而将与并疏矣。今使源远而系分者。总为一谱。而强约以同在谱中者一视无间。则亲疏远近。本自殊分而不可强焉。未能达亲而一诸疏。则或至反疏而一诸亲矣。岂若苏谱之专于亲以敦其谊。而又有可以推及疏远之道乎。永川李丈寿应氏。与其族人光复昊一。远访岱镇山中曰吾永李也。将以谱系印传。请子一言以弁之。敢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9H 页
问谱例如何。将遍谱永之全李乎。谢曰不能耳。吾李自高丽上将军讳克仁。寔蕃以大。五世而大将军讳伯脩有二子。长讳大荣封永阳君。次讳仲荣封蔚山君。永阳之后固为昌大。而我蔚山之派亦世有承袭。三世而讳承吉以 文庙朝承宣。解印归乡。名亭以处湖。秉哲怀仁。克世其美。由后隐德显衔。间多可述。而以今则寖降不振。举未有以藉见于世矣。往者永阳之族。求所以合谱。而吾派实贫无力。未有以应焉。故不能焉。今念世代愈降而诸族多散处。不有以合之。则恐其有湮没而愈难收拾。乃自蔚山公录为中鼻而叙其宗支。合为一书。盖所谓派谱也。未得与永阳之后。合为全谱。是所歉焉。而亦势也。岱镇曰何伤乎。斯谱也方诸苏氏。其立义相近而规模过之。而求诸程氏之训。又未有径庭焉。盖苏氏专于亲亲而未暇及于服穷之外。是谱专于一派而不能合乎全李之谱。是其义例之略近。而苏氏则录止于未祧之祖有服之属。而是谱则书及于得姓之祖。远祖之族。是其规模之差广也。自是而立为一宗。以收一派之族。以明壹派之系。则是亦程子所谓收族而明系也。况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09L 页
是谱之成。而以合乎各派之谱。则百世之义。又将由此而推广。夫岂有彼此畦畛之为间。而于摄人心厚风俗之道。岂少补哉。寿应氏应曰唯。惟恐不及。敢自画于一派而不思其进于此者乎。于是次其语。以为永川李氏族谱序。
敬斋遗稿序
孔子曰诗可以观。而孟子亦云诵其诗知其人。夫诗者性情之所发而声气之所形。则以之观人。孰近焉。古诗三百。如雅颂之和而庄宽而密尚矣。虽列国之风而美刺婉直之间。亦见其温柔而敦厚矣。降而变也。五声倡于魏晋。七均盛于三唐。其间作者何限。而未尝无一节可观者。及至宋之濂洛。而学问以为渊源。道义以为路径。然后有以反乎风雅之正。而其持养践修之实。皆可以證响焉。至是而诗之为观也不其深矣乎。我从先祖敬斋公。幼有逸才。八岁以盆鱼诗。被鲤庭许赏。而因有志于古人穷理尽性之学。手辑圣贤格言一篇。以朝夕警省。自天地变化。日月代明。宇宙古今。人伦事物。皆欲究极其所以然。穷探力索。或至过苦生病而不自止。以退陶先生自出。恨其不及门墙。则就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0H 页
溪上旧坊。为辟一室。颜以敬斋。以密迩典刑而寓羹墙之慕。雅性清素。不营生业。破屋颓垣。箪瓢屡空而处之晏如。尝以亲命赴司马试。与兄开湖公同升莲榜。寻又见开湖公登第而不以为喜。及子敬窝公以童年举乡选。则为一诗戒其浮荡。而谓男子事业。不在于名利。盖其一生之志。专于吾学。而于世俗声利芬华。泊然若浼也。不幸少而多疾。转成沈痾。不能广其游从。以订其见闻。恣其诵读。以深其饱饫。只令图书一室。颐神舒息。以保性灵。而才逾而立。遽终其世。天之异其畀而啬其成。果何意哉。公既殁而巾衍之中。未有零文遗录可考其进修之实造诣之奥者。盖口耳翻誊。固公平日之所不屑。而六七十著述。又公年寿之所未半也。独尝以诗出性情而可以为养心息病之助。凡值景遇兴。辄有所作。积成一部。此公之绪馀耳。试就而按之。其存诸心形诸言者。恳乎其进学求道之诚。而因其饮食起居之接。致其慕望几及之思者。惟在我有东之考亭。此公一生悠远之志。而静观则见万物之自得。默存则认万理之咸备。山红野绿。都是一般意思。云飞川泳。无非日用流行。笃于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0L 页
伦恩而现于荆棣之咏。切于友契而发于云树之怀。戒在逸欲则持渊冰之惧。乐在贫窭则做冷淡之契。美人有思。不必洁身离伦。丈夫有吟。直如濯汉曝阳。山水对临。怡然仁智之乐。风月吟弄。爽乎光霁之景。凡一切对时赏物。因境志感。类皆冲澹有馀味。萧爽有雅趣。且其什之七八。皆是病里排闵。而初无悲愁放旷之语。每有存养修俟之意。此其观玩之深。体认之切。培壅之厚。持守之固。放开之远。收回之约。而俛循乎朝闻夕可之训。究竟乎安身立命之地者也。总而品之。自三百篇以下。于魏晋得其声。于三唐得其均。而于濂洛得其渊源路径。溯而达之。殆有得于温柔敦厚庄和宽密之旨。而反正于风雅者矣。呜呼。诗于公非其至者。而其至者寓焉。诚为可观。而诵而论世。岂不足以知公之所存乎。距公之世二百有几年。远孙镇浩,羲洛等惧是稿之愈久而逸也。图所以锓印而广诸世。俾岱镇为一言以弁卷。岱镇瞢于诗。乌敢有所评骘。而其得于言意之表则有矣。重恐世之睹是稿者。徒以诗观诗而不论其世。故敢因孔孟观诗之法而备论之。以谂诸后云。从八代孙岱镇谨序。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1H 页
克难斋权公遗集序(己巳)
大山李先生倡道东南。一时及门之士。被其诱掖以成德达材者肩比焉。而克难斋权公与之列。盖自李先生许以气象甚好。后山,川沙诸公推之为畏友。而公之为大方高足。吾党传诵之。独其隐而未显。世且寖远。则晚闻后进顾何以考寻得到也。日公之孙气甫赍遗卷若干。副以书。远嘱岱镇曰王考遗集。累经先辈丁乙。而今将付梓。尚恐其尽看尽有。请子重审一审而仍弁以一言也。岱镇非其人何敢焉。顾尝闻公之风。而思得其遗文而一读焉则有矣。谨就而卒业然后。公之所蕴蓄。得以一二焉。盖公从诗礼之庭。袭义方之训。而及依归师门则闻见益端的。以为立志须高远。求道自卑近。学问思辨以诣其识。孝悌谨信以立其行。而非居敬则忘助而无以为守。非立诚则虚假而不能自成。由是立得个门庭。讨得个路径。而实从事焉。图书乎室壁。箴铭乎几牖。动静而致存省之功。表里而审制养之方。勉循乎下学之事而究竟乎上达之妙。既又有契则书以识之。有疑则劄而析之。尤以性偏之难克而扁之。为常目之榜。盖以此自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1L 页
省。亦以此示人。俛焉持循而不自已者殆七十年矣。于乎。公之学其真有得于师门授受。而先生之期许。诸公之推重。有由然乎。顾其隐求而穷养者。初非有体无用。而乃蔀之岩穴荒閒之滨。一未得施之于世。则吾道固然矣。至其见于文章则公未尝学为如此。未有可以振耀一时者。而于游戏声韵。见其冲雅萧淡之趣。于往复书牍。见其直谅悃款之味。于哀诔识述。见其恻怛详恳之义。槩之为仁义之蔼然。而读书进修等录。又向所谓立门庭讨路径而识有契析有疑。以发其门墙之馀绪者也。夫自微言之坠。大义之晦且将百年。而是编者始出巾衍。使蒙学后生。得以诵读论世。知渊源之有在。而已坠已晦者。复有所證响焉。庸非幸欤。抑或以编帙不富。疑其寂寥。而久远之传。岂必以烦复为贵也。慈孙之汲汲图传而要就简净者。其亦仁明之见也欤。就其中略加考检。而书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以为克难斋先生文集序云。
痴轩金公文集序
盖尝讲于孟子尽心之义矣。人之心。全具一理。而惟理也充极天地古今。故惟心也便以天地古今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2H 页
为之量。觉者明诸心。穷此理之所全具。推此理之所充极。则天地为方寸之端倪。古今为神思之开阖。而推之无不达。测之无不彻。斯乃为尽此心之量者矣。然而有辨焉。心之量虽极于天地古今。而其体实主于吾之一身。非有反身著己切问近思之功。而徒驰心于高深旷远之际。则只此一个腔子已失其管摄。况能即是而有以尽其量乎。此又学者之所宜省也。南斯文公寿氏书付岱镇以一𢎥文字曰。此痴轩金公文集。而大山李先生尝手校而序之矣。滞在巾衍。今过百年。近自士林。图所以锓行。公寿谨缮为一本。而尚恐有未尽整顿者。请子更审一审。俾成净本。而兼叙以一言也。岱镇辞不敢。试就而一读焉。公之学。略可窥矣。公自蚤岁。博通经史。蔚有文藻。亦尝志于当世矣。及其升庠而不第。则挤而与之。退葺园亭。左右图书。歌咏先王。教授后生。日将圣贤之旨。以养其心性。晚年著为四学疑辨。曰太极曰易卦曰经世曰期闰。于太极则推周子图说大旨而揭天地人三极之圈。因邵子干支加倍而立仪象卦一极之例。直推到先后天混辟无穷之极。于易卦则自河洛排位大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2L 页
衍揲策。各极其归。而约启蒙之六画六图与重卦诸图。别为先后天两图。以括其义。因及于上下天地姤复互易之象。于经世则推天地万物变化感应之故。补以精气影象之类。参以理气道器之辨。总以世道人事之变。以尽夫古今十有二万九千六百之纪。以极乎乾坤七兆八亿万万有奇之数。至于期闰则釐书传晦魄之图。定安成右旋之谬。依律历章蔀之法。均一统四章之数。既又以尧典日躔之度。参汉历岁差之法。考出甲辰以后太初以前。逐岁至朔之辰。以破泰誓春一月子寅之疑。更以南北二极穷到方位之互换。节气之对易。吁其博哉。今以窾启窥之。其图书演绎。象纬测验之际。未敢必其无剩欠疏密之疵。而要其方寸之内。所以包罗天地之广。该括古今之远者。岂非极其量之所及者耶。易有太极而周之图说约而该之。邵之经世演而广之。历象期闰。又符于太衍揲扐之数。虽名四学。实一易学也。易者性命之原。而其理充极于天地古今。公有见于此。而心到而力穷之。渊然其隐奥而灿然其昭晢。循是而尽之则心可尽矣。且以四编后论观之。其学也以小学为基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3H 页
本。以语孟为门庭。所咏五训五诫。皆有鞭辟近里真实谨约之意。此与向之外身心驰高远而失其管摄者。不可伦拟。而益信其为知性尽心之学也。岱镇既辞校而不获则谨当收为全部。助其广传。而顾惟大山先生既自以不敢窥指。而谕以姑藏巾衍。以俟后世之子云。则计今无有以子云自居而妄容釐骘者。谨还诸旧藏之巾衍。惟其景物吟赏。朋友唱酬之作。可以见襟趣之萧淡。志期之悠远。至于寒温往复。标榜记述及死丧哀诔。又皆足以见其蕴蓄之绪。恳恻之真。槩之为仁义之蔼如。而其为公影响也。不啻全彩之一羽也。谨依大山校南氏本。更定次第。于疑辨则取后学之最易考證者一二说及训诫十篇。分而类从。并附录定为五卷。仍叙其事如此以复之。晚生蒙识。惟得罪先辈是恐云。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记
  
达泉记(丙戌)
芝山之谷曰达谷。有溪焉。源出于谷而抵于川。川之畔皆粗沙乱石。溪至此而不能直流。漏而隐于沙石之中而绝焉。当夏月得霖雨然后。始汩汩而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3L 页
出。通于大川之流。然溪之源固常出而不涸。又其左右林麓环合。有幽夐萧洒之趣。主人即其西畔。筑数亩之庐。日临溪而乐之。顾无以名是溪者。遂因达谷之称而榜之曰达泉。盖泉者源也。溪之出即泉之达也。客有难者曰夫物之得名。未有无实而浪称。今是溪也距川近而出源短。不能直注于川而停于沙石之际。其流固不达也。若夫得霖雨。以达于川。蹄涔之流亦然。又奚与于名溪之义哉。主人曰然。愚固不敢曰达溪。而曰达泉也。溪之流虽不能远。而溪之源有未尝涸。其不为达之本乎。其不能达于川也。特粗沙以渗之。乱石以溜之。有以遏其润下之性耳。若使疏渠而浚其沙。修堤而填其石。以利其流行之途。则有源之泉。将何往而不达哉。且所贵乎达者。为其泽足以及物。而是泉之出。灌者引焉。汲者取焉。利及于人而无不足焉。泉之达固如是矣。客曰子之言。壹似有理焉。盍演其意而达之乎。主人曰噫。子不闻邹孟氏之言乎。其曰如泉始达。人心善端之谓也。其曰源泉有本。君子名实之喻也。夫善心之达。固非蒙昧之学所能验。名实之达。尤非阘茸之士所得致。然间尝沿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4H 页
溪之流溯泉之源。反诸身而求诸心矣。盖吾方寸之间。外物滓之。众欲堙之。使夫真源之发。不能直遂于天光活泼之地。有如出谷之溪。渗于粗沙。溜于乱石。无以直注于川。然心之活源。无时而渴。坱然之情。蔼然之端。随其所遇而包畜不住。是则又泉之常出不涸而为达之本者也。于是而苟能涵养以培其基。如浚沙以防其漏。克治以去其蔽。如填石以利其溜。使于日用动静之间。常得周流而不滞。则吾心之达。何异于泉流之达乎。循是而往。名达于一世。功达于斯民。如达泉之得雨而达。注于川而放于海。非有滥焉。不然而卷怀林泉。井渫不食。则或溉根于子孙。或达支于蒙养。如达泉之泽及一闾。资其灌而供其汲。非所污焉。此则泉流之达。与吾心之达。相为左验。而达之为义。于是乎尽矣。客唯而退。予为之记。丙戌除夕。达泉主人。
柏湖书堂重修记(庚申)
柏湖书堂者。昔存斋李先生所尝游历爱赏之地。而真城先父老追为之建置者也。先生得退陶心学之传。隐居求志于丹丘之葛川。暇则携朋友追游山水之间。至真之汉川。真即退陶先生本县。而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4L 页
川又其所称如入桃源者。沿洄而乐之。即其西北一曲。芍药山下崖麓之陡平而名柏岩者。因石为台。以管一川之胜而后去之。先生殁。县之门人两金公增修台址。禁耕牧以识之。更数世先生曾孙冷泉公寓于汉上。教授学徒。于是县之父老以诸学子无所于藏修。乃就先生所占台址而营立一塾。备置厨寮。为其傍柏岩临湖水而扁以柏湖书堂。事在 元陵丁丑九思金先生记文中。可按也。自是乡之士迭栖游而护守之。有以表先贤之遗躅而供后学之居业者。殆将百年。不幸值岁大侵。典守者离散而厨寮寖圮。堂亦年久坏漏。而兔葵燕麦侵于阶戺。数十年来。荒顿极矣。一日县之诸古家相与喟然曰李先生杖屦之躅。乡先辈藏修之社。其遂废乎。冷泉公曾孙李丈相运氏比境而近。又从而叹赞之。乡议乃敦。亟收二百缗镪。以戊午春起役。委事于安君申君权君数人。皆丁丑创建时监事诸公后人也。释经趋事。克敏以诚。厨寮则撤而为之。堂则易其朽而葺其圮。数月之间。栋宇一新。门墙克修。视向之荒顿不啻改观矣。乡之长少聚而落之。既则李丈书抵不佞岱镇曰堂之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5H 页
旧记成于九思翁。子其门裔也。续志今日之役可乎。岱镇辞不敢当者屡矣。而其责不已。遂冒僭而复之曰旧记中有废兴成毁幽显之说。其义可衍也。夫贤人所过之地。山川草木。为生光彩。况存斋先生以退陶传心之贤。眷退陶维敬之乡。而管取一区。有意妆点。则其昭光之衣被者。岂特寻常贤者偶一经过之地而已哉。然遂委之荒草野田。地既废台且毁。则其光幽矣。而昔之父老标识而发挥之。兴其废址而成之为书塾。则其迹显矣。既而世远器旧。护守寖懈。兴几乎废。成几乎毁。则显者复幽矣。而今之诸君子齐声发愿。追旧图新。举废而兴。起毁而成。则幽者又显矣。然此特以粗迹言耳。进此而有废兴成毁幽显之大焉。夫真之一乡。皆凤院之儒也。凤院以退陶先生声教在是邦。而为之尸祝以奉之。所以尚德而崇道也。及先生留躅于玆而书塾又兴焉。则岂不以退陶之道在于先生。而使藏修之士。就以为门墙。于以讲其学明其教而趋向于其道耶。此学兴此教修然后。此道显焉。真之文献旧矣。盖亦崇儒教敦士学矣。而挽近庠塾之弛废。可验其寖不古矣。幸而是堂也重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5L 页
新于旷年废毁之馀。则先生遗躅之光。固已贲如。而文教之所作兴。学业之所进就。或者为斯文重倡之一会耶。夫词章攻习亦学也。功令课试亦教也。而欲以求道则未也。惟志乎先生之学。趋乎先生之教而道可几焉。然而先生之学之教。又岂与攻词章试功令者。异诗书而殊礼乐哉。明内外之辨而轻重判。审善利之几而趋舍定而已。自是而上。大有事在。可徐而议也。荀卿子曰千秋必返。古之常也。弟子好学。天不忘也。夫废兴成毁幽显固皆天也。而未尝不由于人。柏湖诸君子。其尚有闻于斯耶。抑凤院既宫墙退陶而百世之矣。固将有举而无废。有修而无毁矣。而是堂也仅能识先生之遗躅而已。未有以寓其羹墙之见。致其法象之敬。则世愈远而迹愈昧。其废兴成毁之相寻于无穷者。又安可恃以今日乎。嗣是而因其兴且成者。而增其规模。备其仪式。使其蘋藻之荐。明诚之讲。并行于堂。一惟凤院之是视。则先生之道。将益显于真乡。而真乡之兴学卫道。亦永有光于吾林矣。此则诸君子当有所讲定。而岂岱镇之所敢倡乎。姑述之以为柏湖书堂重修记。庚申孟夏下浣。后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6H 页
学闻韶金岱镇谨记。
竹里馆记
竹里馆者。昔云岳先生晚年谢事居閒之扁也。先生蕴经纶之学。抱君民之志。以庠生对策于廷。忤 旨见拔。已畸矣。卿宰犹器荐之。以一命补丞县。则亦乐为之有南安晋城之政。寻又廷对而登第。时则天地将闭塞矣。遂观象玩占。谢病而退。即其居第之傍竹林之间。起一小构。扁曰竹里馆而终老其中。歌咏乎先王。牌拂乎后生。以其卷怀于世者。剩之一方。于是东海之上。见称以文献之邦。而家世钟毓。儒贤辈出。安陵一门。蔚为斯文渊薮。是皆竹林措置中坏朴出来也。窃尝推原扁馆之意。盖曰芝兰化矣。荃荪芜矣。栋梁之抛而樗栎之散矣。惟此君可与托岁寒之契。而古人深林明月之咏。又有与境会者。遂为之结社而同归。盖其所取于竹者。香山子品题之矣。其托以为馆也。蒋之竹径王之竹所其伦也。若其培之而龙根之毓。溉之而凤实之食。驯使翠于停碧于峙而为晠代休明之应。则非其种植𦔩蓘之勤。有在于庭实园列之外者。夫岂偶尔而致之哉。先生殁而世代累更。馆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6L 页
之废不知自何时。而游先生故宅者。并其竹林而莫之记矣。独见于张敬堂先生墨帖中。有曰次呈云岳先生者。而一云已从飞盖幽篁宿。一云涤荡烦襟竹间风。其小诗曰竹间有小斋。萧洒非人境。又曰暮投飞盖里。疏竹夜生风。敬堂实有道真人也。慕先生竹下之风而往来歌咏如此。其与之讲劘于斯。玩乐于斯者。必有可以笙竽乎堂坛。琴瑟乎几案。而馆之所以遗馥后人者。益当起桑梓之敬。追草木之光。修之葺之。永世而无替矣。而乃一废而莫之寻逐。玆不为乡林之蔀欤。十世孙铉发为是惧也。思有以复之。而稍移其址。自故第西南数弓地。得温泉之傍。以庚申春起屋数间。外树以竹而颜以旧扁。不张其间架。虑逾旧制也。既落抵闻韶金岱镇曰竹里馆复。子其记之。岱镇窃惟是馆实先生抱义洁归之所。而亦其种学溉根之地也。海邦文献之懿。安陵氏儒学之盛。与时俱降者。今已久矣。而百年废筑。一朝而重起。贤孙肯构之意。固出于彰先躅修世业。而亦意其气数回斡。将见其种植培壅之休。于是而重发耶。绕馆之竹。丛而未敷。其将待千挺之成林耶。抑宁之乡。于庚桑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7H 页
尸祝久未之遑矣。馆之兴其兆之乎。是宜赞而张之。以贲屋壁妆点。而非无文者所能也。虽然有不敢辞者。略以报铉发氏。至若林园奥衍之趣。海山朝曛之景。游斯馆者当自得之。玆不赘云。辛酉鞠华节。外裔闻韶金岱镇谨记。
处湖亭记(丁卯)
处湖亭者。故 文庙朝右承宣永阳李公弃官投閒之居也。亭之遗址在野城县直川里。临江望海之曲。而公之殁世殆过四百年。未有志载之传题咏之遗。其措置废坏之由。漠然无以考寻。独以邑志所标家乘所录。而处湖之名未泯焉。顾世代既远。事迹愈蔀。则一曲亭址。无怪为荒草野田而无所表矣。往在 哲宗之末。自永川发公之曾祖蔚山公尸祝之论。而推公并啜于云川之祠。盖永即公之故居。而云川又旁裔之所布濩也。一亩畏垒之设而四百年处湖公之潜德幽光。若将表著于世。岂非幸会。而为子孙者岂不愈致其诚乎。于是修谱而益明其系出。改碣而益旌其丘垄。既又就直川旧居之遗址。卜日月鸠材木。营立一榭。以还旧扁。而十三世孙寿应甫与其族人光复昊一。远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7L 页
求记于岱镇。岱镇礼辞已。请其旧迹颠末。寿应氏谢曰吾先祖代远矣。文逸于兵燹。迹寝于丧难。子孙所记者。只曰廿八登第。官至承宣。一朝休退。名亭处湖而已。今安得摭虚而增实乎。子惠以言。惟是之为据乎。呜呼。是诚可据也。夫盛年高第。蕴蓄之馀也。华要扬历。展布之试也。进涂旋退。见几之决也。而处湖名亭。即古仁人之心也。古之人处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玆若人之俦乎。夫当 显陵之世。国跻于承平。士荣于集贤。文学才俊。争濯磨以自现。君子之立乎朝者。岂遽有卷怀之志。而以后来时世之变追之。岂其有几微先现而入于明哲之烛耶。公之决退。或者有由。而及其既退则江湖忧国之念。又有甚于庙堂忧民之志。然又未尝直形其忧。而只以忧之所寓者扁其居。盖亦微其义隐其迹耳。且余不及溯直川之流。的点其遗址。而亦尝经由而领略焉。意其田园竹林之饶。江海云物之胜。举足以供当日退閒之乐。而所以颜居而托意者。在此而不在彼。信乎仁人之心。不以物忧喜而专于其衷矣。诚使后来之仁人君子。仰其扁而抚其迹。则岂不洗然兴感而发吾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8H 页
谁与归之叹耶。桑海翻怯灰伏而亭之址依然故在。宜有志之士追孝之孙。汲汲乎斲荒薙秽。复旧榭回旧颜。以阐挥其遗迹也。岱镇老矣。倦于游历。亭成之后。未必其一番徙倚。以展其高山景行之思。而于诸公之事。窃有感焉。敢揣摸而为之评次如此云。
勿小窝记(戊辰)
先民垂训之言。孰非切于人之受用。而惟夫实有所事者。方能深喻其言而取以为自省之目。苟非其心之所存与志之所向。则以供一场讽咏足矣。亦何味于彼而不厌其常目而思有以反躬哉。如汉昭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训。固古今之名言。而稽古者举誊诸口矣。而若其颜诸居室。出入常目。而惟恐其或忘焉。则有故处士勿小窝南公。呜呼。公其诚善领恶而知所受用者乎。夫善者天性之良能而百顺之所原也。恶者人欲之私秽而众逆之所由也。以性则初无不善。以欲则易流于恶。而从善则顺而吉。从恶则逆而凶。故昔之开物成务者。牖天下后世。使之为善而去恶。自诗书所载传记所著千言万语。皆是物也。然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8L 页
为善者。非徒守夫善之一字而可得也。去恶者。非徒戒夫恶之一言而可了也。苟判别两涂而实从事焉。则善将自何而为之。恶将自何而去之哉。善恶之系心术著事行者。大小多般。其大者固吾之所决定。恁不恁者。而就其中如善之类也而不足以为人称慕。恶之类也而不至于被人尤责。则所谓善恶之小者而寻常人之所易忽也。然善小而不为则已怠于善矣。将何以积而实之乎。恶小而不去则已引于恶矣。将何以遏而绝之乎。此伊尹所以有惟德罔小之训。召公所以有不矜细行之戒。而极其地头。君子之审几谨独。皆为此也。然古人训辞。散见错出。求其一辞总絜两下劈破。意该而语简。夯大而操约。为终身可行之一言。则岂有若昭烈勿小之为训耶。昭烈三代下人主也。未必有危微精一之学。而临命贻燕之谟。端的出此。此其姿质之美。实夫子所谓不践迹者。而推其义可不为百世之师耶。公江海遗逸。敛迹当世。晚为藏修之计。辟一堂坛。以赏揽则海山云烟之富也。以应接则宾友觞咏之娱也。以玩养则图书俯仰之趣也。欲平章题品。侈其屋楣。则何乏乎华扁美榜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9H 页
而乃独有取于先主两句之训。以节约而揭示焉。是其存之于心而守之于志者。默与之相契。而因以为反修之符也。夫善无大小而必为则善斯积矣。恶无大小而必去则恶不容矣。善以尘札而益积。恶虽纤微而不容。则夫其方类所聚。岂无吉顺之应耶。盖尝视公之履而考其祥矣。公晦德林下。虽未能需世善俗。而宗族称其孝友。乡党服其忠信。交际笃于贤益。周恤遍于穷匮。慕先贤则表章遗躅。追师门则兴修废榭。至于教诲子弟则又循循以文学行谊。而尤致戒于善恶之分。此公立心修行之实。而扁窝之本领也。公既寿考康宁。好德有终。而子孙蕃衍。家门雍睦。式至曾玄。布濩里闾。恂恂多吉人善士。有山南昌大之望。此又积庆裕谟之验也。夫二字之扁。公既受用于躬而不尽也。又受用于后嗣子孙而扁固自如也。吁其可敬而可艳也夫。公之曾孙有镇甫。间以语岱镇曰曾王考有扁而未有记。恐其久而泯晦也。请子一言以章之。岱镇诚不文。而顾于古人之善。有乐道之诚。故不辞而为之记如此。公讳泽万字惠仲。英阳人。勿小其自号也。窝在丹丘之槐市。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19L 页
沧洲精舍记
沧洲精舍者。玉川先生召罗寓轩之扁。而今移揭于霖山之书塾。盖先生晚岁之所托意。而后人百世之所寓慕也。先生蓄学蕴道。兆而不行。始则擢籍宏词。系望华显。晋途既辟。施无不宜。而朝著一变。贤路遽窄。投閒置散。遂致蹭蹬矣。晚则受知 圣明。感激恩遇。言路既开。知无不达。而众妒交作。忠言被枉。北迁南还。因以卷藏矣。尝爱永嘉北境召罗山水之奇且幽也。自霖东旧居就卜焉。至是即其沧洲之上。为构六架之堂。左右图史。俯仰一室。歌咏先王。引诱后进。榜曰沧洲精舍。盖以霖雨之姿而幽独之是媚。坎窞之困而惟心之为亨。悠然乎吾道付沧洲矣。自是道之行废已定。而其一明壹晦者。迭胜于天人之际。 圣鉴垂烛。忠义上彻明也。而蟾海如杯。虹桥径断则晦矣。 离明继辉。幽枉荡涤明也。而 东朝遗照。云霓重蔽则晦矣。至于沧洲之榭。又被郁攸之灾。而不复葺焉。则并与当日卷怀寄托之迹而无可寻逐矣。天于先生。既付之以道。而时不得行焉。而又使之终晦于世耶。抑既克有定则将靡人不胜。而久晦者卒大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0H 页
明也。岁丁卯。去先生世百三十年矣。来孙彦教,彦英等。就霖山西畔之一奥区。为起数亩书塾。既成以沧洲精舍四字颜其轩。盖其地即先生旧居莽苍之际。而先生之巾车藜杖尝屡及矣。左右林壑。中泻一涧。绕而为湍。汇而为潭。群峦蘸影。寒月印心。恰有沧洲之趣。于是而反先生之旧扁。托后人之景慕有以也。濂溪之号。移于庐下。紫阳之章。追于闽中。皆因寓而志故。则今此即故而追寓者无乃颠乎。自先生就卜则沧洲是庐闽。而自后人追慕则沧洲乃濂也紫也。慕先生而揭遗扁。何论夫寓与故也。登斯堂者。仰瞻沧洲之榜。俯临沧洲之泓。想先生天渊之趣。溯先生水月之怀。讽遗咏则涵濡以畅之。寻本源则疏瀹以通之。则昔之所付于沧洲者。将见其不溜不浑。达于河海。而天光云影。昭回于太白之东南矣。奚独为霖山一书塾之观而已哉。彦英甫求叙颠末。重表玄孙闻韶金岱镇为之记。时上章敦牂良月之下浣也。
枕漱亭记(辛未)
点山水之胜者。或江湖爽朗之为快。或岩壑奇幽之为尚。盖因其性趣襟度而适其适。如仁之山智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0L 页
之水耳。然所谓爽朗也奇幽也。其为胜均焉。则常于此者未尝不新乎彼。适于彼者未尝不异乎此。此又仁智之乐。可相包而不相反也。若夫平川豁然。桑麻布列。即丘野平常之境。而点胜者从此遂进。以得夫风洞一线之天。则岂非兼得山水之乐而别有所深造者耶。英阳南丈稚道氏。居丹之槐市。槐之居左烽山右渔台。云岳控其北。大海环其外。平临漭漾之野。远引映带之湖。尽一扶舆大局。而乾端坤倪。轩豁呈露。向所谓江湖爽朗者。莫是及矣。丈生于斯老于斯。读书赋诗于斯。几案枕席常接于天高海阔之际。盖丈之胸次襟抱。已与所谓爽朗者吻然为一。特久而化焉。即与之江湖耳。一日抵书岱镇曰吾所居家后松楸之下。有洞焉。或曰二十日洞。言混辟之初。用功二十日。近于诞矣。或曰二十川洞。言一溪之水。曲折二十川。几于诬矣。但其谺然一洞。有岩有瀑。颇协幽夐之趣。吾得以亭其上。结数架备凉燠。将枕流漱石以终老焉。子其记以颜焉。余惟丈江海士也。一生自在于烟云爽朗之境。以豁其襟韵。而又即其寻常之际。得夫所谓岩壑奇幽者以究竟之。是其得于清饷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1H 页
者。岂无以致之哉。其二十日二十川之称。余于吾丈所辨之外。得一近似者。盖方音称棘榆为二十木。无乃是洞之初。榛棘蒙翳。因为樵牧所叫唤。而不知其有奇。待其芟伐而濯濯之然后。洞壑全露。为蒐奇选胜者。遇而其称仍旧耶。岱镇尝游海上。盘礴槐市之村。领得湖山大势。今得吾丈之示而追记当时所见。未必有别开洞天。如庐阜之三十六仙府。而抑其林麓陂陀之际。容其有一局奥区。泻以石涧。铺以石榻。幽阒萧洒。可栖可沿。正犹小桃源一线天。又在平川之上游矣。余尝卜丈眉睫。知有湖山之气。则以为得于仁智者然矣。而今于岩亭之卜。则又见其不离平常而造得高妙意思。至是而山水之味。不其深矣乎。亭之名枕漱。有取于古人枕流漱石之意。盖枕焉而鸣泉绕床。漱焉而石溜爽口。此固亭居之趣。而枕书史则耽躬于隐赜。漱品汇则畅情于啸咏。丈之所以自老于胜界者。孰得以易此哉。岱镇湫居隘处。卒岁穷陋。所谓爽朗奇幽者。一不及身分。每欲占一小丘壑。以自寄。而方逊志诛茅无力之叹。又自实际闻丈之为。而不觉歆艳之不已。至于述之以文。以妆点人
订窝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421L 页
屋壁则非所堪也。顾以歆艳之至。不能遂已。谨复来书而略叙之如此云。酉溪金岱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