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耳窝集卷之八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x 页
龙耳窝集卷之八
 别集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3H 页
东征日记
晦斋,退溪两先生出。吾南以邹鲁称。其后三百年。儒贤多继起。实由遗风馀韵之所暨也。吾先祖月岩先生啜享已久。纪实文字。出于当世大人君子者。略已备矣。而于溪上则李云山(退溪耳孙汇载别号)有所撰。独未得只字于良洞。窃以为私恨者稔矣。且今书院记文阙焉。盍于斯走请乎。告于父兄宗族。佥章甫皆吾意也。丙午秋七月初九日壬辰。始启程。初昏至宜宁虎尾津。宿梢工家。翌晓凌发。访石川居士。即吾外从之大从兄也。饭后步至杏亭村。哭姑氏孺人殡次。因与外从往省权厝。踰岭而北。午至世干。见女子子。其舅姑爱季之慈。蔼然可掬。转访其邻近诸友。其中二三益。以嵋渊排助之事。已向桧山矣。
十一日。历雪山见安英老。问普门李参奉出处。则今春 因山缅礼时。以监造官赴 召。而归期在八月云。参奉次胤为其再从安进士赘婿。故因便闻知也。遂促马向玄风率礼。未及十馀里。日已昏矣。宿洴岩店。
十二日午后入达城。明日乃使家延其先大人谥宴。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3L 页
而七十州官长。举皆来集之时。使营人探问柳清河入来。清河倅(柳道宗)曾吾所知也。以其有私忌相值不来云耳。是夜微雨。至朝快霁。出北门二十里。有表忠院。即壮节申公讳翊入享 赐额之所。观其记板事实。盖丽祖为贼甄所围。壮节公为汉纪将军者也。孰不激昂艳慕乎。三十里入八公山。左右树木。有秋饰之态。两崖间水石渐佳。从一线路。至最深深处。谷始敞而大刹在。昔所闻桐华寺也。凡五房七庵而基址甚明朗。果是别世界。付之为缁徒空空寂寂之场者。岂不惜哉。招老禅师。叩之以有何奇玩。一圆头导入大雄殿。开㓒小几。出锦绣袱。银盒中所藏一物。跌坐合掌而言曰。释迦如来齿本云。长一寸许。四棱而中凹。围如大指。其色多黄少白。果尔则不知经几千年。甚可怪也。盖僧俗。死则焚火为贵。尔们胡不烧其齿乎。且西域之于东国。相距几万里。抑以何心持其齿历诸国。而不置于诸国。特以来藏于此乎。恨不遇昌黎伯而质之也。东有清净小房。而所谓庆坡大师者居之。即庆山徐姓而以禅中文士称。请观一诗。谦退数三。乃出一块周纸。句语恬淡。可协于播诵。非古之百坡后身乎。霎和一韵。不为书传而口诵之。恐或被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4H 页
留衣之讥也。昨于途中遇一游筇。因与留宿。明日强要同作山行。僧幸彦随之。遂舍马策扶老。出山腰从悬壁间。至谷底坦道。此是道伯游观之路。缓步登岭。从南东山脊一线近十里而至一处。双石上合而下有窾。人仅偏身出入。内有一庵三间。号中岩。前左右皆绝壁几百丈。后则岩石削立。树或倒生。飞鸟愁不能度。若使庵僧转石掩窾。则此所谓万夫莫开也。庵中祗有一老释一阇梨。而见吾一行饥渴。进松粥三碗。味甚清香。而从者不能饮。还从石门出。攀欹危而上去坐岩。岩刻三印岩三字而画甚大。其三岩所置之间。可跃以至。北四五步许有动石。一行登其上。以足踊动之。动不过如斯。只手动之。动亦如初。壮哉此石之动也。凡物之动。随其所遇。大动则大。小动则小。理之然也。而此石则不然。动则动矣。不变于大小夷险之所遇。其名之传于世者信矣夫。遂步下百兴庵。须臾老释进大碗细面。足以解渴。逶迤抵银海寺。水石之胜。殆不若桐华。而雄盘之势。果如所闻。此山中僧徒。凡千馀人云。因咏七言一绝。
十五日。骑马出洞。饮酒肴鱼。自此山意渐疏。余自独笑曰。人而不为物所移者几希。在寺有閒淡意思。出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4L 页
山知鱼酒味。得不为操存者所笑耶。午至永川浩然亭。亭临川上甚潇洒。右书瓶窝。左书藏书夹。其老主人昔年游观之行。于我乎留宿。而今我来斯。墓草已宿。虽其年龄高深。岂无后生抚怆之心乎。主人说致其大人游观之事而初见如旧。其第二胤李文翊。与吾𡎋从同研乐育斋者也。殷勤叩吾从弟之今作何状。次问橐中必有纪行文字。玩览何如。余自愧不文。将为见笑。答曰无。而以若干诗诵传之。从容说话。及之于普门李参奉则已还家云。柳清河方以推官到此邑。而余当往见。说吾所怀。然而既以推官来则外人通谒。甚为不可。即渡南川。而朝阳阁曾所登临者。为晚暑所恼。无意更上。直向巨谷李浩琏家。未七里有松树长川。其阴可憩。其清可濯。坐树下。胡草所过山川形胜而橐之。登马投巨谷。李浩琏兄弟遭外艰。哀毁尽礼之状。果拂家也。余言某地居则即问于我曰。某某友安在。而与某某友为几寸族。答曰。一则吾之从弟而死已五年。一则吾之族叔而今年又下世。闻之甚惜甚缺。而此皆与主人旧日乐斋同研也。
十六日己亥。将向玉山书院。东去四十馀里有一岭。限永庆之界。路上遇一妙年骑马而来。叩其所在。义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5H 页
城山云李令至亲。而所向则良佐洞其乐家也。联镳六七里。要余下马曰。过此更无店。余遂呼酒保。各饮一杯而次及仆夫。解吾橐出其债之际。即起而前。先出数叶。盖其意年少为长之道也。余劝之一杯。若接口少饮者然。乃给仆夫。其意亦虽未嗜。不辞长者授也。自家道理则可。而余何敢当此礼。问其年则十七而工于赋已有年矣。上马遵大路。三四里分袂。向余而语曰。吾之乐家。在入洞最初南边垂杨岸。内瓦屋。外茅庐。易知之处。明日良洞来时。必访何如。应之以更见为约。遂独入玉山。其洞外老松成林。此外松亭。其内一马场许。又有松林。此内松亭也。渐闻水声潺湲。溪浅而狭。其流若断不断。及谷口俯视之。两石间才尺馀而流下者为泓。此下龙湫。水色挼蓝。不知其揭厉。时则小旱之馀而尚如此。乔树挟路。苍然交结于上。如门样然者。颇近四五百步。至院门而仰观之。扁曰亦乐门。其外有场。脩阔而临溪。溪之侧。树木森簇如列屏。门之内有楼翼然。升讲堂。其正间前面外揭院号。中间郁攸后更 宣额。内揭院号。摹写旧额者也。中堂扁曰求仁堂。堂字傍。刻心德何损。放而曰远。一念知求。即此是本。双行八字。东曰两进斋。择善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5L 页
惟明。反身惟诚。孰重孰轻。圣贤同行。西曰偕立斋。敬直义方。内外交相。惟操不忘。天德之光。皆如堂字傍刻之样。求仁扁之左。揭白鹿洞规。右揭传 教誊书。上梁揭 御制祭文。求仁堂之左下一室。书敏求斋。右下一室。书闇修斋。其后山曰于菜。下有庙。号体仁庙。位板粉面。题文元公晦斋先生。左有 御书阁。其一间经阁。右有碑阁。其傍有杏坛。坛下有盘石。刻之洗心台三字。台下则中龙湫。其北则道德山也。寻院之夕。刊任李在钦明仲。与其从侄适在院中。初面寒暄之馀。提起孙李氏相闹事。本初文元公十一岁。从学于舅愚斋孙参判讳仲暾。其后愚斋享院(东江书院)之刱也。李大山撰庙宇梁颂曰。宅相益休。傍垂晦翁之义方云。去年冬东京志改修时。孙氏以晦斋渊源自愚斋出之意。欲悬注于愚斋下。则李氏不应。地主亦不应。故孙氏不得悬注矣。今春正月。孙氏凿出愚斋庙宇梁颂。改书傍启晦翁之渊源的授道脉字而还入梁中。李氏曰。文元公文集中 赐祭文。与先生所撰行状。皆以不有师承为言。则渊源二字。元不可举。且以梁颂言之。前无之辞。今为改换。理外之事。当还出梁颂而书之本句。然后乃可以已。孙氏曰。昔者梁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6H 页
颂之作也。李大山改书渊源句。然未为书填上梁者。或虑李氏之沮刱院而受制者也。大山本藁之文既如是。则何不改换乎。李氏往苏湖。寻见本藁中此梁颂改换笔迹。则其草藁全帙。在大山外孙大坪令家。本藁正行。书义方句。纸头书渊源句。孙氏请改书渊源句。故有此纸头之写云。仍出高山三通孙氏门中文而读之。其文曰。伏以信以传信。古之道也。寻常文字犹然。而况于尊祖乎。而况于先辈之笔乎。生等窃怪佥尊所以尊祖。有甚于涂揆改换之为者也。祖先传之于前而子孙发难于后。刊本(愚斋实纪)播示于一世而推凿遽及于庙梁。是将谓昔之人甘自受制。而今而后。乃为能孙乎。佥尊所谓李氏之私改者。(傍垂义方。)尊先之所刊布也。湖(苏湖)上之写在散稿者也。以他人阴计而取刊于印布之先迹。夫岂万或一有之人情乎。以后来阴改而先入于收写之本稿者。又岂万或一有之事理乎。佥尊乃指以为李氏之为。而擅出一句(的授道脉)曰。此乃本句云尔。则是果何从而来者耶。尊先所刊为不可信。而佥尊之所言为可信。湖上散稿非本句。而佥尊之所證为本句乎。又况傍启之于的授。文句牴牾。粗识文字之人。自可立办。梁颂之与状本。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6L 页
理无差殊。称停立言之际。岂容有此。乃今狱老生奸。情实自绽。人心所同。神目难欺。而佥尊乃敢书之填之。而又以先师(大山先生)姓讳。无难写入。是尚可曰有一分尊畏先辈之心乎。佥尊于溪门状本。犹欲视之为未定之文。则梁颂之指为阴改。乃是一串用心。闻变之日。生等即有推还全颂之议。而犹冀佥尊之或有悔悟之萌。追改之事。故只事责谕者。以同室共济之义矣。夫何人心陷溺愈甚。乃有近日佥尊私相传付之一文字。是果何等变怪也。生等未知其通之出于何人。而既不敢公传显播。则犹有少分严畏之意。佥尊乃为之传录。播之人眼。其心所在。岂不有甚于为之者之旋自悔者乎。抑世道虽下而天理未尽泯灭。佥尊之传之者。已是此理之外也。岂容又别有为之者。殆是借影于无形。而自为而自传之也。若是则生等不可以襟绅之列。有望于佥尊。先师片言只字。不可留置尊门。玆与远近士友齐声奉告。幸自梁丽所填以及实纪所刊。并取全文。还付此回。然后生等当闭门塞兑。不复以往复为事。惟佥尊谅之也。高山都有司前大司谏柳致明。斋有司幼学金家洙,李秀戆。制通幼学金若洙。写通幼学金奭裕。会员进士李五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7H 页
秀。合二百二十二人云。是夕遂呼院仆进茶。乃就寝。雨声入耳。至翌日午。乃开霁。溪流大涨。如坐水中。请观遗迹。明仲甫导余入经阁。第一开卷则续或问大学。先生手笔所制而 正宗大王亲墨为序。又抽一大册。寒冈,旅轩两先生书札而字画甚古。不为胡草。文不多而间有别纸。则文甚长。纸末最下处。填讳顿首。或用半截白纸。次览所藏书。目录至数千卷。而其中先辈文集多。又抽门扇傍柱所付函匣。先生手笔曾在古寺之柱。遇火而一僧斫出不焚。故移摹藏此云。奉出先生年谱附录行状卷。正坐读之。先生六十三岁癸丑条下小注。先生故人庆州居镇海宰金世良。梦见见赠云。投履床下去。精气与天通。淡然一草里。独游神仙峰。惊觉号泣。召语其子曰。先生逝矣。时先生在江界府谪所。七年而后闻之。果易箦日也。盖此事之非但灵异。吾邑之号在集中。见之犹喜。而况闻风百世之下。于吾身亲复梦见。则其心当如何哉。明仲甫从叔侄。以其留院久。不得已还其家。劝余独留而作别曰。吾居在陵洞而近龟冈书院。若向清河则至此院寻问复见为好云云。独坐奉览退陶先生言行录。录中诸条。平日欲质问宗师者。故特抄别纸。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7L 页
午。秋阳曝之。从中龙湫渡略彴。沿溪而至独乐堂。堂之椽楣板。揭玉山精舍四字。退陶老先生所书也。紫玉山在其右。舞鹤山在其南。堂之后有溪亭。扁曰养真庵。其前后松竹。皆先生手植云。庵之西有 御书阁。庵之东有观鱼台。咏归台。台之东则莲塘。台之上则钓矶。而即云水台之下也。其钓矶之上。有瀑㳍龙湫。此上龙湫谷之最幽处。古有净慧寺。今无之。而其下有澄心台。渐入佳境。其此之谓欤。与主人入 御书阁。奉审 仁宗大王手札。次览先生亲墨中庸九经衍义。与西厓,寒冈,旅轩诸先生笔札。归而又宿院。
十九日壬辰。向良佐洞访李在潗字玄民丧次。与吾从弟𡎋曾所同研于乐育斋者也。初传从弟慰疏别纸。更为话及同庚而一见如旧。入殡而吊。退而详陈吾行之所怀。答曰。令公方病㞃。其伯氏进士(海祥)以救病。未遑及他。正言族叔在丧中。进士宗君。文则可为。然年未四十。姑不为此等文字。而亦以委病。其外无地位可为者。香坛派(老先生弟氏派)普门参奉甚好。而未知主张之意何如。余应之曰。此是吾家在时欲得记文处也。第为之先容如何。翌日。玄民甫不惮曳衰。引我访某某家。入无忝堂。主人以艾灸。不能对客。只见其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8H 页
弟。出门外之际。一朝士一布韦来。玄民相握欣倒。因招余使之叙寒暄。即普门参奉与香坛主人之阮府在諲也。于吾心以为此岂非奇遇者耶。拱而少前曰。当从容往见于香坛。答之唯唯。遂向令公病所。坐其伯氏厅舍。玄民以客来之意通于病所。则进士丈因为出来。着冠服容接。而病所则外人自难出入云耳。次问正言丧次。而以其楸行未见。因访进士耆祥氏。曩日与余邂逅同宿于玉山。而玄民之从叔也。其傍一皓须丈老。故礼川令之允。而年前过吾先院。故叙唔甚慇勤也。午后闻普门参奉在无忝堂。与玄民同往。李氏老少咸集。少须臾从参奉座右。说吾所怀。则辞以不敢当。坐间微雨乍止。即念日癸巳也。参奉出向香坛。余辄随后。坐定后参奉请见吾先祖遗迹。乃出实记以进。是夜大雨。至翌日巳午时歇。玄民袖烈女状草而来。此吾族从㙽之妻朴氏事。而吾所请制者也。参奉览后。略干笔削。已而参奉顾谓玄民曰。雨馀甚从容。为权上舍搆其先院记文草何如。左右咸曰好好。乃呼文起草。须臾就绪。想像其经宵留念者也。在傍一庚友。改书他纸曰。为同庚替劳云耳。
二十二日早朝。无忝堂主人。使其弟来。速吾往其堂。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8L 页
堂主人以大昨病灸。未能接对为谢。初面迎接之道。与其饭供之崇。非寻常比也。方向清河云则为余指其路甚的。且以复路时于我宿之意。辛勤属之。正言丈亦来。以谢昨日未见之致。皆醇厚有古家风。饭后访入孙氏。松瞻主丈老年近九十。能迎接拜起。而子侄有事出他。诸孙读书去学所云。因向清河。北东过草甘达城冷水亭立石等店六十馀里。而及至邑。日已暮矣。官阍之通。似或牴牾。故直向乡校宿。
二十三日。招校仆到官门。方欲通刺之际。官童自内出。邀余而入。盖其地主已知吾之来矣。遂叙寒暄之馀。出酒促膝而语曰。君之来远矣。专向此处否。有观事于他所而逶访否。答以今此之行。请吾先院记文于普门李参奉。而适遇于良洞得其文。问清河前路则不远伊迩。故来而欲叙久阻耳。出记文本草。览之称善不已。案上抽巡题诗轴曰。吾本不为诗者。考或无失也耶。从容披阅。排铺句读。甚明白易知者为壮元。盖科试文体。此外岂有别人考眼也。午与地主从叔同往七八里观海。海无涯涘。浩浩茫茫。与天相接。中无岛屿。波涛无风而起。如白屋然。真天地间钜物也。渔子举纲得鱼。作鲙以进之。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9H 页
二十四日。欲晓未晓之际。地主使官童搅吾睡而观日出。所观之处。即东阁傍数步地小城堞也。又与地主从叔北行二十里。观宝镜寺内延瀑㳍。尽奇绝处。吟四韵二首而系之小序。
二十五日。拜辞太守。还从来时路。到东江书院。儒服二员适在门外。迎余而入。坐讲堂相叙之际。十馀员冒雨而来。皆院之本孙也。翌朝谒庙。位板书景节公愚斋孙先生。上梁推凿之痕。余不留念者。故不见其处。孙氏亦无一言及李氏相闹事。饭后渡浦助津。南行六七里。过一山曲。寻菊洞宗人家。主人致根颇识文字。欲与同寻云谷祠则以亲患辞。走小儿呼某族。(云谷任司鹏运。)使与同去。俄而二客至。亦皆吾宗人。一则琴湖权兴运。一则迎日权翌。翌与吾从弟𡎋乐育斋同研者也。今余之行。心欲寻访。而自清河还。以路迂而未能矣。于此邂逅。真稀阔遇也。强挽其去。因同行十里宿云谷祠。
二十七日早朝谒庙。中坐位板。书太师公神位。东配位板。书 赠左承旨竹林公神位。西配位板。书龟峰公神位。竹林公讳山海。 端宗朝节臣。龟峰公讳德獜。晦斋先生高弟而刱设玉山书院云。休吉甫录云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39L 页
谷同话。权兴运孝能甲寅。琴湖权𡋃景中庚申。权永休休吉庚申。菊洞权翌敬叔甲子。迎日源西权鹏运性伯戊辰。菊洞休吉。自安东移居于此。性伯。竹林公之后葛山翁孙也。休吉袖出鸭脚树记以示之。记曰。永休尝西游兴州。观其所谓鸭脚树者。坛下人指而语曰。此锦城大君树风之地也。粤我 端宗大王元年。玆树自枯。州人卜之曰。鸭树复生。兴州可复。越五年丁丑。锦城败。兴州革。至 肃庙丙子。朽根始㽕。环纫古查。树复如旧。是岁兴州果复。又明年。追复 鲁陵 弘陵。壬戌。 命坛树下缛仪大举。诸冤咸伸。于是随根辄芽。郁然成林。呜呼。大君不死之心。固知其寄在天壤之间。庸讵知不死之树心。敛藏于盘根之中。而发见于四甲之久耶。我傍先竹林权公。与大君同节也。其耳孙葛山翁宗洛氏。痛伸雪之蹉跎。叫 九阍以幽郁。往来京洛。每道树下。彷徨扪涕曰。枯木回春。幽冤克伸。吾祖之忠。庶达 天聪。时 正宗己酉也。始蒙复官之典。归抵于此。祝曰。愿得鸭脚枝。移树竹林祠。乃藏之行囊。盘旋龙醴。月馀而抵于祠。实六月十六日也。插之于见心门(云谷门号)外曰。此木不生。吾心不诚。明年厥树乃生。 㫌赠毕举。人咸异之。永休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0H 页
近侨玆邦。祗拜于祠。愀然而退。苍然而亭亭者。曾所谓鸭脚树。而森森如锦坛之见也。绕其下百千回。摩挲焉咏叹焉。诸宗在曰。异哉树之生也。此二忠同节之心欤。抑葛翁追孝之诚欤。永休应之曰。虽可谓追孝之诚。微二忠。所不可必也。亦可谓同节之心。微葛翁。安能使然。然则其忠孝之诚。吻合于三百载之间。自天褒崇之恩。参化育而生得者也。凡事之非常。理必有非常。当节洞创斋之日。蓄石露而础之。旱泉涌而圬之。则亦非神明所格自然之理耶。吾知此树固不可以无情之植物看之。而敬之如神明则百世之下。必有闻其风者。而大有关于名教也。咸曰唯唯。既族祖致根氏。责一言以记其事。窃惟我竹林公。慕尚孤竹二子。竟办大节。其忠腔义胆。与大君终始如一。六臣可七。惟其宫戚也。早辞朝籍。自尽其家也。其迹不得埒美于世。阐发之亦有先后。其根一树之花。生有早晚。若夫见义之明。家传之心法。公之皇考判事公。守义胜国。絜家浮洛。六世而义士公。岛夷猖獗。舆疾死乱。其孺人柳氏。矢复边城。自尽下从。十一世而未笄娘子。取薪供孝。骂樵自缢。三忠二烈。前后继作。闻者莫不凛然有生气。永休况添傍裔。追慕益笃。而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0L 页
葛山翁至诚鸣冤。亦尝击节。故述其耳目。以寓所怀云。祠在东都之云谷。我上祖太师公尸祝之所。而公与龟峰公从焉。末端附四韵一诗。诗曰。竹林祠下树森然。异事尝闻廿载前。阳复锦城伸郁日。春随云谷拜 貤年。不根尚有移生地。孤节曾经极热天。手拾遗芳怀葛老。从知忠孝夺神权。要余和次。奉玩不可率尔缶之。辄以花树之意步其韵。吃饭束装。与诸宗出观鸭脚树。树则杏木而其围近一抱。行到谷口店。饮别酒数杯后。休吉索吾草匣而书和其韵。敬叔以二联诵传。以分忙未续成云。南行三十里入东京。偶吟一绝。东京曾吾所观者。祗使仆夫往观人定钟瞻星台与各处古迹。夕抵普门。主人参奉自良洞转向某地。乘暮而归。与其弟瑀祥详论所制院记。而数三增损矣。自余在家。闻参奉季卯君善大字。翌日请写先院堂斋楼三号。而裁纸以出则笔小不能成字。俟后写送之意。相与为期。写记文未毕。微雨下。
二十九日。连雨不绝。主人兄弟。与余鼎坐。又请堂斋箴铭。参奉曰。玉山有箴铭而陶山亦为之。今番之行。见玉山书院而欲效则否。因为制出箴铭。亹亹说话之馀。抽出先生集一卷。次其韵咏五言一律。坐久。与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1H 页
习比希庵又作七言一绝。余以两鬓句雁流句为廉之体问曰。古或有此廉否。答曰误着。又明日。乍雨乍晴。即八月初吉也。习比妻忌入齐。而其两胤早朝着道袍致诚。甚蔼然也。习比第四弟进士琥祥。以肿病不能动作云。故往见之。其壮元科纸。亦为得览。及暮。别习比佥昆季。行六七里至司马所。鳌山为外案。汶川绕其前。鸡林,半月城,瞻星台,凤凰台皆近焉。西之扁司马所。东之扁风咏亭。其右一小轩曰炳烛。莲桂中耆老所会所也。
初二日朝。斋伻自普门还。献习比书。书曰。竹潭拜上。夜来平安耶。亭中虽无主。而岳色川声。自可以留客矣。昨呈鄙什。其用律不古不今。殊碍人眼。故点化更浼。笑领如何。虎子(溺江)则平明乃觉其有。方谋专伻而俯索及之。深愧为主之道。亭之上五六十步有黉舍。适释奠八斋之日也。滞雨远客。坐久无聊。使斋伻请书册于校任。须臾一员儒服持晦斋集来。而闻余某地人。初接欣然曰。吾先祖为贵邑宰。余应之以晦斋先生梦见见赠诗金姓讳某否。曰然。贵邑有吾先祖遗迹否。曰。事在乱前。尚矣不可知。而贯以何乡。官至何职。今云仍繁衍否。曰庆州为贯而官至校理参判。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1L 页
直孙二进士。傍裔一及第而已。而今不过二十家。因披示晦斋集中次金彦叔诗。诗曰。杖藜寻壑带山童。林下萧然一野翁。款款情怀十年旧。自多生世与君同。彦叔其先祖金世良字。而问其名则益坤。时校任也。以更见为言而去。赍送酒馔甚盛。是夜大雨。川声大聒。以亭近水。怕不能眠。呼烛起坐。待其微歇而睡魔忽至。及其晚朝。起而开户。汶水大涨。人不得渡。习比诗长霖涨似海句。岂非先知者耶。独坐甚寂寥。用板上韵拨悯。览先生集。使仆夫织草屦。日已晡矣。释奠致齐佥员。来观汶水。登席而坐。相叙初面。其中一员。与吾同仆射派。名秉裕也。
初四日晴。入育英斋。访见校长任桢。昔吾仲父之同研任启常氏侄也。校之西杰阁。即万石君崔进士新侨云。故暂入玩之。主人则进士崔世龟。而其伯氏进士殁而方营襄事也。渡汶川。南下八十里过彦阳。其加川浦者。甚广阔。左右峰峦皆环。应有堪舆家大地之说云。
初五日。午到梁山邑。使仆夫喂马。薄言入城。登客馆前一小楼。诗板多。彷徨不能去。谨次佔毕斋先生韵。促向黄山驿。以浦水之涨。逶迤渡来。宿金陵立石店。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2H 页
初六日。过金陵府。新造南门势甚高壮。揭号字画亦称之。裴龙骏十三岁儿所写也。玆邦之胜状在鸣湖。亦有各处知旧家。而旷省已久。梦思多烦。皆戛过。每日百里为程。而宿马浦西七里许店。
初七日。冒雨归省。是岁之腊月。有习比答书。书曰。千里专人。非厚意。何以及此。感戢难量。仍审穷冱。侍棣候晏重。实副劳祝。区区曷胜慰仰。弟亲傍觕遣。而门运不幸。哭承宣兄不月。又哭又玄宗君。私家之栋梁折矣。令人生趣都尽。奈何。今此书封。抵良洞云者。当时不识宗君已作九原人而然。承见一倍悲怆。院记。本不宜承当。而特以盛意不可孤。故强颜血斲。而恒自追愧。推借之殷。乃至于此。尤觉赧颜。大扁。使季君依教涴呈。然其戈波趯勒。多不合法而强作。此事政与乃兄之全不闲文体而僭为记述者。同一碗脱。亦岂非可愧底事耶。贤季词义甚妙。何烦谬评。妄加点批。殊觉嵬然。而既见教矣。又此作过。令季氏得无齿冷否。俯惠各种。感领至意而杖以扶老。橘自入怀。尤不任珍谢。馀重际未易。临纸冲怅。岁除不远。惟祝迓饯增休。以副遥忱。
慕轩府君延 赠日记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2L 页
岁辛亥。𡎋从选在乐育斋。于时道伯李公纪渊。因岁末孝烈邑报。见慕轩府君父子两世实行。使本孙持家状以来。览之钦叹不已。壬子二月初十日。修 启以闻。状本内。镇海故士人权某。忠宪公某之后裔。 赠左承旨某之曾孙也。世笃诗礼。家传忠孝。其母年踰九十。志养备至。有古人舞斑弄雏之戏。及丁忧。以衰麻在身之年。寝苫食疏。有终身慕父母之诚。而至若修 圣庙勉后学。敦亲戚置义庄。皆孝之推也。六行咸备。一乡皆称是白齐。同月十九日。 启下礼曹。九月三十日。礼曹报议政府粘目。府君入 赠职帙。甲寅十一月十六日。议政府 启目。粘连牒呈是白有亦。依牒呈施行何如。同副承旨次知捧入 启。依允事 启下教是置。十二月日。 赠职受牒次。礼曹行会关文。自巡营而来。乙卯二月。𡋥弟,𡎋从俱观会试。因受职牒计料。而为子孙者。窃有荣光之私心。祈望特 赠之恩典。而两弟见屈南省。𡎋从独留洛下。往见平日相爱之处。欲得铨曹公诵之路。而事至迟缓。六月日。冒炎还家。七月。𡎋从大人叔父以体支不仁之症。不能卧起。渐渐沉剧。十月二十八日。竟至皋复。家门凶𥚁。忍不堪言。叔父府君固知延 赠倘来。
龙耳窝集卷之八 第 143H 页
而未睹受牒恩庆。痛恨之私。曷其有极。翌年丙辰。遂成葬礼。虞事毕后。不肖束六旬之筋骸。聚三月之资粮。方图戾洛受牒。而昼宵思之。积痾馀力。难于抵达。因语𡎋从曰。事在为先则虽曳衰远行。义不敢辞。其可往矣哉。𡎋从垂头默念。而后数日。不得已徒步猝发。乃四月二十九日也。至京城而过夏届秋。事系难慎。竟未茹诚。左右以待后加赠之意勉之也。八月十六日政事。府君 赠童蒙教官朝奉大夫。孺人 赠令人。自吏曹下 批。即为受牒。十八日启行。二十八日。 恩诰到家。一门咸集。感祝无地。将卜吉焚黄告由。是时晦斋先生后孙李在潗适来。盖当世能文知名者。因请出延 赠告由文。而以其令族校理名𠷢填末者。日后修集时。为珍重不朽之意也。十月二十二日告辞。出府君孺人神主。改题所 赠职𠷢。以黄纸录 教旨一通。以盘盛置香案前。祝读告由文。祝东而立。读 教旨毕。俯伏兴。执事者奉所录 教旨。即香案前。并祝文焚之。奉主入椟还安。二十三日。速宾庆宴。敢忘浅拙。搆四律韵。以望佥君子报琚耳。次韵皆乡道硕德而录成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