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耳窝集卷之四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x 页
龙耳窝集卷之四
 杂著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0H 页
三政策
 
 王若曰。有国之大政。厥目有三。曰田赋也。曰军籍也。曰还谷也。三政之设。初岂非经国理民之大柄欤。唐虞三代。尚矣无论。中国历朝。规矱顿异。今当剥肤之忧。奚暇远引博援。支离其说乎。本朝开国近五百年。凡所规画。无非良法美制。以言乎田赋则改量之限。其岁二十。土年之分。厥等六九。改量不举。分等无别。自何时而然欤。以言乎军籍则五卫之制废而三营设。上番之规弛而收布始。其沿革得失。可得以详言欤。以言乎还谷则自罗济以来已有之。其始未尝非先王省助之义。西京赈贷之政。取耗补用。固出于不得已之政。仍作经费。亦有古制之可援欤。予非欲广访典故。困人于觚墨之间。使为誇该淹较艺术之意也。不详悉原委。无以设矫救之方。故略举其槩而询之。以予所识。略先披露。国初三政。本是为国为民而设。田不收赋。军不卫邦。谷不议赈。而能成国者。未之有也。国不成国。民将畴依。然则三政不理。其责在于君国子民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0L 页
之地。法久㢢生。终古已然。今日三政弊到剧处矣。豪势兼并而经界紊矣。狡黠逃窜而尺籍虚矣。奸猾舞弄而籴法坏矣。民不堪命。国将随倾。犹复沁泄。不思矫革。岂穷则变。变则通之义也。予欲从头釐革。不患无其说。经界紊则将改量而均齐之矣。尺籍虚则将查括而填充之矣。籴法坏则将蠲荡而宽纾之矣。救正之道。不外乎是。第念此举左右掣碍。做说矛盾。苟欲改量。先务得人。次又办财。人才已不逮古。而财力从何办多。苟欲查丁。宜刷冒称之幼学。又罢投托之閒丁。括签之际。易致混淆。苟欲蠲还。汉家之常平。隋氏之义仓。皆为良规。取耗谷作经费。匪今斯今。此非予匪颁好用宫室宴乐之费。即是京司外营日支月给之需。蠲之固快。又将何取而给其代欤。既不能罢。又不能救。其将束手以坐。恝视民国之胥阽于危欤。呜呼。予以寡德。承 祖宗遗大投艰之绪。忍见 祖宗赤子日趋沟壑。中夜绕壁。锦玉何安。民存然后国可存。国存然后家可存。今日廷臣。念之及此。岂无惕然兴叹。汪然流涕者乎。子大夫子诸生。必有素讲于心。杜弊之方。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其各无隐。悉陈于策。予将亲览焉。
  
(釐正厅关文节启 下。六月十二日 传曰。三政矫救之策。既询及在廷。矣时位守宰草野人士。亦必素蕴于中者。自釐正厅誊送此题。下送八道四都。各就其邑之所宜革。是讲是确。悉著于篇。自邑收券后。令道守臣都聚上送事分付事。 传教。教是置 传教辞意。奉审施行是乎矣。今玆三政矫救。设厅讲究。乙丙之忧。宵旰不遑。在廷臣庶。 临殿试策。虚怀咨询。又玆覃及于守宰之外。草野之远。 大圣人莅事制义。小心翼翼。好问好察。明廷视听之盛德至意。钦仰万万。中外惟均。此正经济事功之士。小学壮行之时。怀握瑾瑜之人。倾囷倒廪之秋也。关到。即时行会各邑。俾各应试之人悉陈所蕴。罄展夙讲。以为对扬德音之地是矣。程途之远近不同。往来之际。自费时日。须毋能事促迫之弊。亦无遗珠不及之叹事。一体知委向事。此亦中自关到日为始。限七十日内。都聚上送次。 御题粘后下送。)
臣谨对。于戏。尝反复乎大学传一家仁一国兴仁之句。而有以知仁为三政之必自始也。何者。一国之兴。以一家推之则戴记之观于乡以知王道。诗序之用之乡以化天下者。何莫非验一乡而及天下之意乎。惟仁者为能爱人。而仁之于三政。自有絜矩之道。必当因其所设。推以度物。使之各得其宜。一无不方而其有土有人有财。皆慎德次第效也。故朱夫子释之曰。有国则不患无财用。田之纳税。军之收布。还之取耗。均是财也。而生财有大道。则财恒足矣者。岂非经国理民之大柄把乎。臣以愚昧。承学蕴是说者雅矣。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今我 主上殿下。不以草茅为远。不以刍荛为卑。 德音特发。 清问下及。千载之下。一时之谓也。夫田赋为国家之班禄。军籍为国家之御卫。还谷为国家之需用。则上而为国。下而为民。而商书所云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者也。然而在上导率不以其道。而心为徒善。政为徒法。则为治之要。果安在哉。董江都曰。正心以正百官以正万民。伟哉是言也。以正心二字把作关键。庶乎可也哉。臣伏读 圣策。曰自有国之大典。止古制之可援欤。圭复再三。陨越于下。请白之。丽朝之季。纪纲凌夷。田制大坏。 太祖康献大王即位之初。正经界定田制。为万世子孙之法。 孝宗宣文大王颁遵守册。土分六等。年分九等。其后改量分等。依法遵守。而不举无别者。未知何时也。五卫之本五部。三营之揔诸司。上番之弛规例。收布之颁事目。皆便宜变通而因其时所损益也。还谷自有裁省厅量入为出之规。则不可不取耗谷作经费。何必援古而为说也。大抵三政。于国固大矣。法具粲然。习俗熙如。蒲苇之政敏于上。风草之化偃于下。治人之急务。未尝不以此三者为先也。臣伏读 圣策。曰。自予非欲广访。止汪然流涕者乎。大哉王言。一哉王心。恭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惟 主上殿下以神圣之资。承 祖宗之绪。乐道不已。抚盈成之运。励精无倦。出雍洽之治。其盛德至意。无让于陶铸唐虞矣。然而天地之大犹有所憾。则 圣明之时而岂可无愿陈之事乎。 圣教曰。各就其邑之所宜革。悉著于篇。臣之所居则镇海县也。壤地褊小。长二十里广十里面三坊。田赋则时起结卜。合八百五十八结零。每结所当条米一石四斗五刀。太一斗五刀。结钱五钱一分。邑用租八斗牟三斗。各色钱合二两四分。自上之赋制虽轻。自邑之敛法甚重。军籍则京禁卫元军十一名。保军二十五名。御营元军十名。保军十七名。训鍊营炮保军十九名。掌乐院乐生工生二十五名。巡营良余军四十名。城丁军三十三名。物馔军九十六名。余射夫一名。雇马军二名。统营水防军八十九名。硫磺军三十四名。牙兵二十八名。弓槊保十五名。兵营主镇军二百五名。雇马军二名。烽燧军二十五名。保七十五名。本邑战兵船射夫三十三名。火炮十名。能橹军一百五十三名。亲兵六十名。炮手三十四名。合各军保一千一百二十六名内。时存四百八十四名。虚额六百四十二名。白地徵布。黧民含怨。还谷则巡营句管米。小豆一百八十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二石十一斗二合六沙。租木一百三石八斗五刀四合三沙。太十三斗七合二沙。皮牟七百八十八石一斗一刀三沙。统营句管米。九百十一石四斗八刀九合七沙。租二千六百八十石十二斗八刀八合。太八石三刀七合二沙。皮牟一千六百二十五石五刀四合一沙。右军饷米。二石八斗八刀五合一沙。太十三斗二刀六合五沙。租八石十二斗二刀五合九沙。左别饷米。十二斗六刀二合四沙。合米小豆一千九十七石七斗四刀九合九沙。合租木粟二千七百九十三石三斗六刀八合二沙。合太二十三石一斗七刀九沙。合皮牟二千四百十三石一斗六刀四合四沙。本邑所在统营都厅仓米。七百十二石四刀三沙。租二千三百五十八石三斗一刀五合五沙。合米豆太租木粟一万二百七石零。捧入无谷。虚录为簿。以其十室斗小之邑。有此三件山积之弊。由此推之。无尔疆此界。一小县之弊。即三百六十州之㢢。三百六十州之弊。亦一小县之弊。今日救弊之策。其道何由。臣伏闻国有事。考据文献备考一书。夫国初田赋之设。犹不及十一之税。而法制已久。百弊俱生。结役横敛。殆十之七八。以古准今。一何不相逮之远也。意者有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所失于古之道。必也依国初定式而裁减。则田政不紊矣。得人则不借异代。而办财则公私匮竭。虽曰改量费用。从结出财。然此亦民财。财乏之世。财将安出。值凶荒水旱之时。有灾结减给之政。而噫彼奸猾居中舞弄。混入荡除。哀我残民。在下蚩黯。未被实惠。虽年年改量。此弊难革。以宁失之意。别饬各道臣各邑守宰。川浦落徵卜。峡开耕加卜。从实分拣。则于国无损。而于民其有益乎。军籍之自壬辰乱后。括签以前所无新设之役。而军丁不知为几十万。则兵不在多。惟其精为用。而无用之军众矣。削去无用之军。且军之虚额颇多。时存无几。窃念今日人心。恐难大变其制。然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今此签丁之事。更张可调之时也。先使各道臣各邑守宰。限几式帐籍查括填充。而又使各道御史臣。廉察冒录之遗漏。虚名之填代。而后复 命。则军政自正乎。还谷之弊。三政中最巨者也。宽舒之道。 列圣朝已行之。而逋与耗谷。荡涤之许给之。东方朔传。愿近述孝文皇帝时之说。正合今日 善继善述之志。各邑杂色还别样还。则其邑之假托例套而横敛者也。各营移贸还加划还。则其营之别般变通而补用者也。一并裁减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者减之。荡涤者涤之。薄敛之道。在于俭约。俭约之心。在于节用而取民有制。生财有道。凡干不紧费用杂色名目。皆可停罢。则太仓之粟。陈陈相仍。而移粟赈贷。亦无差缓之端。以薄敛节用为第一急务。则其羡馀之物。足以给京司外营日支之需。详定例一国通行不易之规。而各道各营。从时高价。作还代钱。不过曰受禄之家与民争利。毋论岁之礼俭。一遵详定例行之。则习俗美盛矣。下吏负逋。由于阿谀守宰图得任窠之术。守宰贪财。由于善事权贵以求声誉之致。此所谓与奸为市也。然则权贵家所贮。即守宰之所进也。守宰门所入。亦下吏之所物也。而下吏钩索之财。乃百姓瓶罄之物也。必塞权贵家之遗馈。而禁守宰之加下。杜下吏之𥳽弄则负逋自无矣。邸吏之卜定钱,别卜定钱及役价。还从前定式有之。而到今添数倍之。勒夺还钱。幻作还谷。毕使邑人徵之。此弊甚于还弊。邸吏名色。一切革罢。由来邸吏所为之役。则凡为作宰者。家在京城。自其本家隶为之。旅食京师。从其食主家为之而削其添数。从其定式。似合均便。而今以后。还政其庶几乎。噫。一国之弊未革则一小县之㢢未革矣。一小县之弊尽革则一国之弊尽革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矣。万世无弊之道。在于 圣心先正。而一国万民莫不归正。民为无弊之民。国为无弊之国。岂非天以东国作之化域者乎。篇将终矣。臣伏读 圣策。曰。子大夫子诸生。必有素讲于心。救弊之方。其各毋隐。悉陈于策。予将亲览焉。圭复再三。陨越于下。以臣愚不肖。未能究尽 圣德之万一。而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臣谨对。
姜孝子(师硕)实行通文
伏以微显阐幽。 朝家之徽典。扬善褒美。士林之公议。而从古先辈。尤为眷眷于诚孝上感激者。以其出于天性之秉彝而人心之好德也。今者贵乡故处士姜孝子。生有异质。才学语。知父母好恶之意而一遵无违。及就傅。解小学盥漱之节而做了样子。必为执爨。尽其馀子服劳之深诚。豫备寿具。践其亲在竭力之恒言也。大人患痢积月。验其症而尝粪。母氏沉病五朔。接己头而移虱。灌二指之血而亲苏旬日。果得浴身祈天之效。吐数斗之血而哀毁三年。深切侍墓寝阶之感。至若修齐行己之道。何莫非诚孝中流出来者。而为嫁妹而分产。为母侄而营业。遇饥岁则必计族党邻里之有无。急于周恤。弱冠时。以亲命赴举。见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人纷竞。辄诵旅翁揖门之语而因废举业。所读者惟性理仪礼等书。而订其善恶几图。斥夫邪异诸说。于其在世之日。列院褒章。乡保呈牒。非止一再。而闻之则寻其券而火之。不求人知。深自韬晦。此所以名湮没于至今者也。其纯孝之行。为己之学。孰不艳仰。而其在与邑。尤有荣焉。玆于文会之席。略陈刍荛之说。伏愿佥君子。以其孝行学问荐于刺史。闻于 宸陛。亟图阐扬之举而以副远迩士林之望。千万善甚。
谕兴学斋诸生文
事有耳而目者。而或有当耳而未耳之事。或有当目而未目之事。后来起绪。出于茫昧之境者。专由于气势也。私嫌也。附党也。角胜较争之致。此岂天赋本性之所然。都是客邪杂气之所使。季世淳风。虽不如古。习俗吹疵。乃至于此。诚可痛惜也。噫。今夫兴学斋设始之初。司马所并行之意。目而有未详。耳而有未知。故敢玆从实枚陈。伏愿佥君子。无以言者之贱弃之。而以为圣人之择遵之。则岂非今日相爱相孚之意乎。粤我先父老有言曰。养士斋之名。他邑则有之而吾乡则无之。其于兴学之道。大有欠损。曷不依行通规也。一乡公议。不谋同辞。去戊子年。以吾族大父及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5H 页
今梨木李堂老先大人。与今谷安金堂老。荐定校畓踏品有司。而校畓踏品。自此为始也。其时吾叔父暨谷安李某为斋任。校中所用。无一浪费。以其赢馀几何。为养士斋条。而别为储积。此后斋任。因其美事。皆为遵行。故买置水田。绰有馀地矣。以周诗有物有则之义。刱建养士斋而荐出有司三人。一则吾季父也。一则夫山李某也。一则桧洞朴某也。而十室吾乡。规摹自小。以其一斋。为养士司马并行之意。故吾季父有司者。以其为进士之弟也。及其落之之日。揭司马所培达斋两板于斋中。又其移建之时。荐出有司三人。而今谷安金堂老与李某为之者。为养士斋造成之事也。不我遐弃。俾参其末者。以司马所并举之意也。且又去年分阖。乡老少齐会于斋。揭两板于斋而欢抃蹈舞。涵泳 圣化。鸢鱼之化中。此斋此板。可与吾乡相为终始。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吾乡之后生年小。未知此斋并行不相悖之意。故冒忘浅陋。敢举颠末。幸须各以兴学斋为吾家之斋。司马所为吾家之所。使此后学。大振儒风。继升庠舍。以为吾乡至于鲁。则岂非幸耶。轮示后留置兴学斋匮中。企望企望。
书圣学十图。敢以妄意画此三图。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5L 页
第一人心道心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鲁斋王氏曰。朱子谓人心道心不同。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既曰私即人欲矣。又曰。人心不可谓之人欲何也。盖原字自外推入。知其本有。故曰微。生字感物而动。知其本无。故曰危。正字私字。皆见于外者。故心不可谓之人欲。人心若便是人欲。圣人必不曰危。危者谓易流于人欲也。因手画成图。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6H 页
第二诚几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按周子之所谓诚。虽与大学指异。然其所谓几善恶。与朱子所谓谨独而审其几一也。此图极有益于诚意之学者。谨附著之。
 赵致道问于朱子曰。周子云诚无为。几善恶。此明人心未发之体。而指已发之端。盖欲学者致察于萌动之微。知所决择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心之体而已。或疑之以谓有类于胡子同体异用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为图如后。善恶虽相对。当分宾主。天理人欲虽分派。必看宗孽。自诚之动而之善。则如木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末。上下相达者则道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6L 页
心之发见。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诚之正宗也。其或旁荣侧秀。若寄生疣赘者。此虽亦诚之动则人心之发见。私欲之流行。所谓恶也。非心之固有。盖客宇(一作寓)也。非诚之正宗。盖庶孽也。苟办之不早。择之不精。则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学者能于萌动几微之间。察其所发向背。凡直出者为天理。旁出者为人欲。直出者为善。旁出者为恶。而于直出者利道之。旁出者遏绝之。功力既至则此心之发。自然出于一途。而保有天命矣。于此可见未发之前有善无恶。而程子所谓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端相对而生者。盖谓此也。若以善恶为东西相对。彼此角立。则是天理人欲。同出一原。未发之前。已具两端。所谓天命之性。亦甚污杂矣。此胡氏同体异用之说也。朱子曰得之。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7H 页
第三思无邪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夫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摘句云耳。
  ○右三图遂以妄意。敢依续集之例摹之。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7L 页
四时十二月星数古甲子图
  
小阳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太阳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2H 页
少阴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3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4H 页
太阴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5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龙耳窝集卷之四 第 85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