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杂著
杂著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H 页
育英斋讲义(近思录○丁卯)
朱子以无极而太极之而字。谓无渐次。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而字。谓有渐次。同一而字。而有无渐次有渐次之别何也。(廷焕)
无极太极则太极即无极。而非无极之外。别有太极。故而字无渐次。动静阴阳则自太极为动静阴阳。而太极阴阳自是两个物事。故而字有渐次。
吴草庐曰气机一动则太极亦一动。气机一静则太极亦一静。此说可疑。太极有动静之理。故气随之而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草庐又以弩机乘马之说。释朱子所乘之机之说。恐似主气太过。(尹仁锡)
草庐说。虽似主气太过。然亦未可轻加诋斥。马之出入。人亦出入。亦本朱子说也。盖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自是一般说。理无动静。乘气而有动静。又是一般说。未可偏执一边说。要之若理无动静则气无自而动静。然理之有动静。只是所以动所以静而已。而若其动其静则气也非理也。故朱子说又多有近于吴
朱子以无极而太极之而字。谓无渐次。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而字。谓有渐次。同一而字。而有无渐次有渐次之别何也。(廷焕)
无极太极则太极即无极。而非无极之外。别有太极。故而字无渐次。动静阴阳则自太极为动静阴阳。而太极阴阳自是两个物事。故而字有渐次。
吴草庐曰气机一动则太极亦一动。气机一静则太极亦一静。此说可疑。太极有动静之理。故气随之而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草庐又以弩机乘马之说。释朱子所乘之机之说。恐似主气太过。(尹仁锡)
草庐说。虽似主气太过。然亦未可轻加诋斥。马之出入。人亦出入。亦本朱子说也。盖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自是一般说。理无动静。乘气而有动静。又是一般说。未可偏执一边说。要之若理无动静则气无自而动静。然理之有动静。只是所以动所以静而已。而若其动其静则气也非理也。故朱子说又多有近于吴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4L 页
说者。
叶注以动而生阳以下四句为用。动静互根以下四句为体。既以动静为用。阴阳为体。则动静互根一句。何以属于体也。(李圭一)
疑得是。当依朱子本注说。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四句属于体。以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四句属于用。然后方为妥当。而叶氏分析如是。不可晓。以其体用相混。故其下复为体中用用中体之说。以动静互根一句。属于体中之用。然终不若本注说之简当。
阴阳稚盛之说。朱子则以行之序为说。勉斋则以生之序为说。二说皆不可废。然朱子于此。主行之序为说者。当必有说。而退溪则主勉斋说何也。(基恒)
以生之序而论其稚盛。则勉斋说尤似衬贴于图象。故退溪主其说。
尝考语类。朱子以为水火初生无定质。到金木确然有定质云云。又按图说本注。亦以水木为阳。火金为阴。则朱子非不理会生之序。而于此必主行之序何也。
叶注以动而生阳以下四句为用。动静互根以下四句为体。既以动静为用。阴阳为体。则动静互根一句。何以属于体也。(李圭一)
疑得是。当依朱子本注说。以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四句属于体。以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四句属于用。然后方为妥当。而叶氏分析如是。不可晓。以其体用相混。故其下复为体中用用中体之说。以动静互根一句。属于体中之用。然终不若本注说之简当。
阴阳稚盛之说。朱子则以行之序为说。勉斋则以生之序为说。二说皆不可废。然朱子于此。主行之序为说者。当必有说。而退溪则主勉斋说何也。(基恒)
以生之序而论其稚盛。则勉斋说尤似衬贴于图象。故退溪主其说。
尝考语类。朱子以为水火初生无定质。到金木确然有定质云云。又按图说本注。亦以水木为阳。火金为阴。则朱子非不理会生之序。而于此必主行之序何也。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H 页
五行生行之序。稚壮之形。皆已在总知中。而朱子说如此者。岂无所以哉。盖尝反复思之。稚盛两说之不同。惟在水火阴阳分属之如何。而水阴火阳行之序也。水阳火阴生之序也。朱子若于此。依了生之序。而以水为阳以火为阴。则五行圈水火两系之互根于阴阳圈左右者。反为阳根阳阴根阴。而又不合于五行圈左右分阴阳之例。必须依行之序为说。而以水为阴盛以火为阳盛然后。两系之交系于上者。为阴根阳阳根阴而合于图说互根之妙。又合于通书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之说。以此论之。勉斋说虽合于图象。而只得其一端。朱子说则通全图混融吻合。
注中精粗本末字。我东诸先辈解释不同。栗谷则专就事物上说。霁山则分属道器上说。而两说皆好。但未知朱子本意如何。(郑锡祜)
平日看得如霁山说。然此非霁山说。而本熊氏说也。我东诸贤栗谷沙溪则皆以熊氏说为非。愚伏玄石则皆与霁山说同。而霁山答赵丰原书。论此甚详。取考如何。先辈说有异同处。虽不敢妄为之说。而此七字乃所以释阴阳一太极之语。则以本与精属道。以末与粗属器者。似是得朱子本意。
注中精粗本末字。我东诸先辈解释不同。栗谷则专就事物上说。霁山则分属道器上说。而两说皆好。但未知朱子本意如何。(郑锡祜)
平日看得如霁山说。然此非霁山说。而本熊氏说也。我东诸贤栗谷沙溪则皆以熊氏说为非。愚伏玄石则皆与霁山说同。而霁山答赵丰原书。论此甚详。取考如何。先辈说有异同处。虽不敢妄为之说。而此七字乃所以释阴阳一太极之语。则以本与精属道。以末与粗属器者。似是得朱子本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5L 页
定之以中正仁义。是圣人之自定欤。抑定天下之人欤。(廷焕)
朱门人尝有此问。而朱子答说虽不分明道破。然要之苟不自定则将何以定天下之人乎。其曰立人极焉者。即书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君不建极于上则无以为天下之准则。且以主静二字观之。必作自定看然后方可以说得去。
语类以此条为修道之教。以此观之则似是定天下人之意胜。(李在龄)
赚连上文而以性道教分之。则圣人定之以上属性道。圣人定之以下属教。故朱子说如是。盖自定也是教。定人亦是教。而似不必以此为定人之證。
中正字是礼智字替换说。则当曰仁义中正。而谓之中正仁义何也。
若泛论五常则仁义在所先。故通书第六章则先仁义而后中正。此则直就图上说。故先中正而后仁义。所以配了生之序也。有朱子说可考。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今以仁刚义柔仁阳义阴之论观之。则人亦当从天地之例曰义与仁。而曰仁与义何也。朱子曰云云。(锡祜)
朱门人尝有此问。而朱子答说虽不分明道破。然要之苟不自定则将何以定天下之人乎。其曰立人极焉者。即书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君不建极于上则无以为天下之准则。且以主静二字观之。必作自定看然后方可以说得去。
语类以此条为修道之教。以此观之则似是定天下人之意胜。(李在龄)
赚连上文而以性道教分之。则圣人定之以上属性道。圣人定之以下属教。故朱子说如是。盖自定也是教。定人亦是教。而似不必以此为定人之證。
中正字是礼智字替换说。则当曰仁义中正。而谓之中正仁义何也。
若泛论五常则仁义在所先。故通书第六章则先仁义而后中正。此则直就图上说。故先中正而后仁义。所以配了生之序也。有朱子说可考。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今以仁刚义柔仁阳义阴之论观之。则人亦当从天地之例曰义与仁。而曰仁与义何也。朱子曰云云。(锡祜)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H 页
朱子说如此。固当依此看。然若大全本文果不差误。则圣人于此别立义例者。当必有说。偶思得一说。似粗可通。盖兼三才而两之则上与三为天。四与初为地。五与二为人。而天地则六与四皆阴而阴在上卦。初与三皆阳而阳在下卦。则其言之序。固当曰阴与阳柔与刚。若人之位则五阳二阴而阳在上阴在下则其言之序。自当先仁而后义。虽似异例。而揆以爻例。实则同例。后人因此条之与上异例。而或疑袁机仲仁柔义刚之说。得圣人本意。然若以此爻例推之则益见得朱子仁刚义柔之说确不可易。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之斯字。似单指太极而言。而朱子图说解以此图尽之之此字。贴斯字说。若濂溪之意果指图象则恐非谦让之意。(廷焕)
瑀祥曰此图之此字。贴本文斯字解释似然矣。而但愚意则恐或有不然者。图说一篇。皆是发明大易之理。而自擘头无极而太极。至斯其至矣。莫非形容太极赞美太极之辞。则周子所谓斯其至矣。乃指夫子所言易有太极之太极而言。决不指自家所著极图而言也。朱子所言此图尽之者。非直以周子之斯字看作极图解也。盖是时通书之注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之斯字。似单指太极而言。而朱子图说解以此图尽之之此字。贴斯字说。若濂溪之意果指图象则恐非谦让之意。(廷焕)
瑀祥曰此图之此字。贴本文斯字解释似然矣。而但愚意则恐或有不然者。图说一篇。皆是发明大易之理。而自擘头无极而太极。至斯其至矣。莫非形容太极赞美太极之辞。则周子所谓斯其至矣。乃指夫子所言易有太极之太极而言。决不指自家所著极图而言也。朱子所言此图尽之者。非直以周子之斯字看作极图解也。盖是时通书之注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6L 页
未出。而诋谤极图者甚众。故因注图说而盛言极图之妙如此其至。若因此而遂以斯其至矣之斯字。归之于极图则似不免时紫芝之注极图误点之讥也。善看之则图说之注。乃是推尊极图。周子之言。实是赞美太极。如是阔看。未知如何。
说得好。
图说善恶分则在五性之后。诚几德章则几善恶在五性之前何也。(李在佾)
图说则善恶配男女圈。故善恶分在五性之后。此章则善恶配阴阳圈。故几善恶在五性之前。
诚无为几善恶。既曰无为则恶何从而生乎。(崔晚善)
蔡西山尝以此意疑此说。而谓濂溪亦失照管。然朱子不以蔡说为然曰。当其未感。虽无不善。及其应事。才有照顾不到处便恶。就考语类则可知矣。盖诚是性上说。几是情上说。而性发为情。便自有善恶。故濂溪说如此。然如欲说得完备。不使人致疑。则刚善柔善一章最为完备。
德爱曰仁何以异于原道博爱之仁。而在韩子则讥之以无头之学。濂溪此说则朱子以为因用以
说得好。
图说善恶分则在五性之后。诚几德章则几善恶在五性之前何也。(李在佾)
图说则善恶配男女圈。故善恶分在五性之后。此章则善恶配阴阳圈。故几善恶在五性之前。
诚无为几善恶。既曰无为则恶何从而生乎。(崔晚善)
蔡西山尝以此意疑此说。而谓濂溪亦失照管。然朱子不以蔡说为然曰。当其未感。虽无不善。及其应事。才有照顾不到处便恶。就考语类则可知矣。盖诚是性上说。几是情上说。而性发为情。便自有善恶。故濂溪说如此。然如欲说得完备。不使人致疑。则刚善柔善一章最为完备。
德爱曰仁何以异于原道博爱之仁。而在韩子则讥之以无头之学。濂溪此说则朱子以为因用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H 页
名体。韩子之说。独非因用以名体耶。(李能朝)
韩子则语无渐次。而直曰爱之谓仁则也未免有病。若濂溪此条则先言诚几德而继之以此。则语有渐次而因体而及用。因用而名体。其言不但无病而已。实为发挥性情之至训。若韩子则于合说源头处。只言用而不及体。此所以做病。然朱子以原道说为无甚害理。
伊川曰心一也而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求之经传。言用处则多矣。而言体处则绝无。未知经中甚处是指言体处也。(韩冕周)
经中说心。多是指用而言。故程子初年心皆已发之说。似由于此。而晚年始为此兼体用之说。即此条是也。今以是说求之则大学之正心。虽主于用而遗了体不得。中庸之未发。大易之寂然不动。皆是心之体。则岂可谓经传中绝无言体处乎。
上天之载。其理则谓之道。又曰率性则谓之道。道则一也。而或言理而或言性何也。且一段中重叠道字何也。(蒋圭源)
一就天上说。一就人上说。故有理与性之异。而又重叠说如此。
韩子则语无渐次。而直曰爱之谓仁则也未免有病。若濂溪此条则先言诚几德而继之以此。则语有渐次而因体而及用。因用而名体。其言不但无病而已。实为发挥性情之至训。若韩子则于合说源头处。只言用而不及体。此所以做病。然朱子以原道说为无甚害理。
伊川曰心一也而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求之经传。言用处则多矣。而言体处则绝无。未知经中甚处是指言体处也。(韩冕周)
经中说心。多是指用而言。故程子初年心皆已发之说。似由于此。而晚年始为此兼体用之说。即此条是也。今以是说求之则大学之正心。虽主于用而遗了体不得。中庸之未发。大易之寂然不动。皆是心之体。则岂可谓经传中绝无言体处乎。
上天之载。其理则谓之道。又曰率性则谓之道。道则一也。而或言理而或言性何也。且一段中重叠道字何也。(蒋圭源)
一就天上说。一就人上说。故有理与性之异。而又重叠说如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7L 页
理本纯善无恶。而曰理有善恶何也。(韩乐天)
朱子云理有善恶之理字。当作合字看。
继之者善。系辞所言则在性之先。程子此说则在性之后何也。(李在宬)
系辞就天道流行上说。故言继善于成性之前。此则就人心发见处说。故言继善于说性之后。盖人心发见之初。即天道流行之始。而其境界恰相同。故程子借天以明人。而天未始不为人。人未始不为天。朱子所谓人便是小个天地者此也。
昔江民表以满腔子恻隐之心。问于朱子曰。腔子外是甚底。朱子令门弟子各自下语。而今未见当时诸贤下语之如何。敢问腔子外是甚物事。(锡祜)
此处政难下语。若将恻隐之心去腔子外寻觅。则犯了他人食饱公无馁乎之讥。若以腔子内外判作两截看则又非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窃尝妄意程子此言。非谓腔子以外皆不属己。而恻隐之心只在吾一身腔子之内。特因人之一身掐著便痛爬著便痒之意。以明天地民物皆吾一体。而疾痛痾痒。举切吾身之意。要之腔子以外。天地以内。皆吾恻隐之心。而其可指而易验者。莫如吾腔子。故特指而言之。
朱子云理有善恶之理字。当作合字看。
继之者善。系辞所言则在性之先。程子此说则在性之后何也。(李在宬)
系辞就天道流行上说。故言继善于成性之前。此则就人心发见处说。故言继善于说性之后。盖人心发见之初。即天道流行之始。而其境界恰相同。故程子借天以明人。而天未始不为人。人未始不为天。朱子所谓人便是小个天地者此也。
昔江民表以满腔子恻隐之心。问于朱子曰。腔子外是甚底。朱子令门弟子各自下语。而今未见当时诸贤下语之如何。敢问腔子外是甚物事。(锡祜)
此处政难下语。若将恻隐之心去腔子外寻觅。则犯了他人食饱公无馁乎之讥。若以腔子内外判作两截看则又非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窃尝妄意程子此言。非谓腔子以外皆不属己。而恻隐之心只在吾一身腔子之内。特因人之一身掐著便痛爬著便痒之意。以明天地民物皆吾一体。而疾痛痾痒。举切吾身之意。要之腔子以外。天地以内。皆吾恻隐之心。而其可指而易验者。莫如吾腔子。故特指而言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H 页
腔子以外天地之内皆吾恻隐之心之语。不几近于莽荡荡无交涉乎。(李在懿)
以天地言则盈天地皆天地生物之心。以人身言则满腔子皆吾恻隐之心。盖吾恻隐之心。乃所以禀得天地生物之心而承接来者。故通天人合物我而皆吾恻隐之心充满流行处。
出则不是四字。叶注以为心有散逸则失其所以为主。岂出字作散逸看否。(李能定)
叶氏散逸之云。依俙似如此。然尝考语类则以出字作发字看。而谓既发则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云云。叶氏之意。若果以散逸字贴说出字。则恐非朱子意。
瑀祥曰此中字似兼在中时中之义。大本者不偏之中也。正理者不易之中也。然则中与和。已包于此。而语类以出字作发字看。以为既发则和而非中。此甚可疑。且敬而无失最尽之说。全属于未发之中。则已发以后。更无用力处。或近于有体而无用。得无未安乎。妄意此或记录者之误。而苟非然者。平岩亦朱门瓒享之馀。距贤世甚近。岂有不看语类之理。亦岂有看语类而不遵大贤定论。自为散逸之注释乎。此又重可疑也。然语类为家传户
以天地言则盈天地皆天地生物之心。以人身言则满腔子皆吾恻隐之心。盖吾恻隐之心。乃所以禀得天地生物之心而承接来者。故通天人合物我而皆吾恻隐之心充满流行处。
出则不是四字。叶注以为心有散逸则失其所以为主。岂出字作散逸看否。(李能定)
叶氏散逸之云。依俙似如此。然尝考语类则以出字作发字看。而谓既发则可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云云。叶氏之意。若果以散逸字贴说出字。则恐非朱子意。
瑀祥曰此中字似兼在中时中之义。大本者不偏之中也。正理者不易之中也。然则中与和。已包于此。而语类以出字作发字看。以为既发则和而非中。此甚可疑。且敬而无失最尽之说。全属于未发之中。则已发以后。更无用力处。或近于有体而无用。得无未安乎。妄意此或记录者之误。而苟非然者。平岩亦朱门瓒享之馀。距贤世甚近。岂有不看语类之理。亦岂有看语类而不遵大贤定论。自为散逸之注释乎。此又重可疑也。然语类为家传户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8L 页
诵之书。后生末学敢为异说。惶恐惶恐。愚意则出字即离字之意。而作离字意看然后。未发已发皆有用处。而又与不是字合。如是看得。或不至大悖否。
此中字。既举中庸本文则不可作兼时中看。且以敬而无失一句。为兼未发已发之證者。尤似不然。盖敬虽通贯动静。而未发前工夫只用敬者。自是程朱法门。故伊川以涵养对致知。而于涵养处只言敬。朱子中庸注以戒惧对慎独。分属动静。而于戒惧处独言敬畏。则岂可以敬而无失一句之全属于未发。致疑于此耶。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亦伊川语。
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云云。奇高峰以无眹为无萌兆。而老先生云不可专作无萌兆看。只是无声臭无形影云尔。则无萌兆无形声。有何分别。而老先生如是云云也。(李宗禧)
老先生非以高峰说为不可也。盖冲漠无眹。只是无声臭无形影之意。而高峰为眹字所拘。只以无萌兆释之。故老先生如是云云。非有他说。然其所以必要兼言无形影无萌兆者。岂欲照对了下文无形无兆而然欤。
此中字。既举中庸本文则不可作兼时中看。且以敬而无失一句。为兼未发已发之證者。尤似不然。盖敬虽通贯动静。而未发前工夫只用敬者。自是程朱法门。故伊川以涵养对致知。而于涵养处只言敬。朱子中庸注以戒惧对慎独。分属动静。而于戒惧处独言敬畏。则岂可以敬而无失一句之全属于未发。致疑于此耶。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亦伊川语。
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云云。奇高峰以无眹为无萌兆。而老先生云不可专作无萌兆看。只是无声臭无形影云尔。则无萌兆无形声。有何分别。而老先生如是云云也。(李宗禧)
老先生非以高峰说为不可也。盖冲漠无眹。只是无声臭无形影之意。而高峰为眹字所拘。只以无萌兆释之。故老先生如是云云。非有他说。然其所以必要兼言无形影无萌兆者。岂欲照对了下文无形无兆而然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H 页
在义字。与在天在人之语不协。(任鼎宰)
义字似是物字之误。
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与所谓心有指体而言指用而言者不同。岂别有意耶。(李能良)
此恐程子一时偶发而偏指。不曾与体用之说契勘。朱子以此句为未稳。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生道之心是何心。而且有是形然后方有是心。今乃先言心而后言形何也。恻隐之心生道皆甚可疑。(在祺)
此段三个心字。当分属天人看。上两心字。皆就天地上说而未属我。在恻隐之心之心字。乃就人上说而始属于我。盖心生道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是心然后斯具是形以生。此所以先言心而后言形者也。然心生道三字之上。当添得三数字然后语意方足。而记者不分天人。但著心字。所以使人难看。尝考语类则朱子亦尝疑其有阙文。
瑀祥曰心生道也者。盖曰心为生之道云尔。无是心则生之理绝。如草木百谷。无心则死也。然则人物之有生有死者。可以心生道也言之。而若天地则说不去。今以是心直为天地之心则似未妥当。
义字似是物字之误。
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与所谓心有指体而言指用而言者不同。岂别有意耶。(李能良)
此恐程子一时偶发而偏指。不曾与体用之说契勘。朱子以此句为未稳。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生道之心是何心。而且有是形然后方有是心。今乃先言心而后言形何也。恻隐之心生道皆甚可疑。(在祺)
此段三个心字。当分属天人看。上两心字。皆就天地上说而未属我。在恻隐之心之心字。乃就人上说而始属于我。盖心生道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是心然后斯具是形以生。此所以先言心而后言形者也。然心生道三字之上。当添得三数字然后语意方足。而记者不分天人。但著心字。所以使人难看。尝考语类则朱子亦尝疑其有阙文。
瑀祥曰心生道也者。盖曰心为生之道云尔。无是心则生之理绝。如草木百谷。无心则死也。然则人物之有生有死者。可以心生道也言之。而若天地则说不去。今以是心直为天地之心则似未妥当。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59L 页
其曰有是心斯具是形。亦言人物之形气。赖是心而存。非谓赋生之初。先有心而后有形也。若以有是心斯具是形。语有渐次。有若心先生者。然则中庸所谓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子产所谓既生魄。阳曰魂者。皆非耶。盖心与形。生则俱生。故心字下直著斯字。其意的然明甚。朱子所谓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心者。所以明天人相赋受之原头。非以释心生道之训也。然语类亦有如此说处。此甚可疑。叶氏生人之道四字。亦似模糊。而语意不晓然。愚意则此心字通人物之心而言。故其下以生道也言之。至恻隐之心然后。方是专言人之生道也。
是心之心。看作天地之心。自是朱子说。不合如是论断。然此条语终涉难明。尝考语类则亦有两般说。一则曰心生道之心。不可专属天。一则曰是心之心。属天地。未属我在。既有两般说。则不可执一说为定论。各随所见。以备一说亦无妨。禹玉说似有理。
定性一书。既语到内外两忘。澄然无事则说已了矣。而其下复以喜怒更端。而力言物之当喜物之当怒何也。(李林秀)
是心之心。看作天地之心。自是朱子说。不合如是论断。然此条语终涉难明。尝考语类则亦有两般说。一则曰心生道之心。不可专属天。一则曰是心之心。属天地。未属我在。既有两般说。则不可执一说为定论。各随所见。以备一说亦无妨。禹玉说似有理。
定性一书。既语到内外两忘。澄然无事则说已了矣。而其下复以喜怒更端。而力言物之当喜物之当怒何也。(李林秀)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H 页
人心之易动者喜怒为甚。而于喜怒两者之中。怒又尤甚。故下文又单举怒字以言之。然此非独为人之喜怒易动了心而发也。盖定性一书。逐段皆言物不可恶之意。而此段则又以圣人喜怒之正。全归于物喜而曰物之当喜。怒而曰物之当怒。而其当喜当怒之则。惟物之理是视。则又岂但物不可恶而已哉。盖只言物不可绝物不可恶。则虽护得物字。而物字犹轻。至此则道外无物。物外无道。而说得物字全然重。此一书结杀之大旨也。以此意推之则何但喜怒为然哉。天下万物。物各有则。而圣人所以酬酢事物者。因物应物。师物而不师心。此老氏之弃事绝物。陆学即心即理之说。所以卒同归于异学。而其得失又可见矣。
明觉为自然。既有出处。则有为为应迹。亦当有出处。未知出于何书。(在河)
此语出于定观经。经曰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
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孟子存心养性及养气遏欲等语。皆是可依据处。而以为无可依据何也。且并论颜孟则孟子之才。未必高于颜子。而独称孟子为才高何也。(李锡鲁)
明觉为自然。既有出处。则有为为应迹。亦当有出处。未知出于何书。(在河)
此语出于定观经。经曰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
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孟子存心养性及养气遏欲等语。皆是可依据处。而以为无可依据何也。且并论颜孟则孟子之才。未必高于颜子。而独称孟子为才高何也。(李锡鲁)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0L 页
孔门不言心而孟子则专就心上说。所以使学者卒难凑泊。必如颜子之就视听言动上用工然后。方有依据。且才说才高。便是不及颜子处。颜子则才不见。
人谓要力行。只是浅近语。力行何以为浅近。且以浅近言之。则徒知而不能行者尤为浅近。而独言要力行之为浅近语何欤。(南教海)
若平论知行则行重于知。而若论全体工夫则知不可专靠知。行不可专靠行。必须交修并进而后可。此则专为不务明理而只事硬行者设。故言之如此。然此浅近字。非直指力行而言。病痛只在要字上。
敬岂不足以尽涵养。而程子以谓敬是涵养一事何也。愚意则程子此言。以敬为涵养边一事。非谓涵养中一事也。盖谓之涵养中一事则敬不足以尽涵养。若谓之涵养边一事则敬可以尽涵养。如此看未知如何。(崔济显)
说得是。尝见语类朱门人尝以敬不得尽涵养之意设问。而朱子亦依其说而答之。然程子本意则非谓敬不尽涵养。只以涵养与集义相对说。而谓敬是涵养边一事。观于下文只主于敬。却是都无事之云。则意益晓然。不易看得到此。
人谓要力行。只是浅近语。力行何以为浅近。且以浅近言之。则徒知而不能行者尤为浅近。而独言要力行之为浅近语何欤。(南教海)
若平论知行则行重于知。而若论全体工夫则知不可专靠知。行不可专靠行。必须交修并进而后可。此则专为不务明理而只事硬行者设。故言之如此。然此浅近字。非直指力行而言。病痛只在要字上。
敬岂不足以尽涵养。而程子以谓敬是涵养一事何也。愚意则程子此言。以敬为涵养边一事。非谓涵养中一事也。盖谓之涵养中一事则敬不足以尽涵养。若谓之涵养边一事则敬可以尽涵养。如此看未知如何。(崔济显)
说得是。尝见语类朱门人尝以敬不得尽涵养之意设问。而朱子亦依其说而答之。然程子本意则非谓敬不尽涵养。只以涵养与集义相对说。而谓敬是涵养边一事。观于下文只主于敬。却是都无事之云。则意益晓然。不易看得到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H 页
只管著他言语。尝考密庵悬吐之意。则以著他言语。为伯淳教诲之语。依此看可否。(在河)
若以此句为伯淳教诲之语。则其下醉汉之说发之无端。恐是上蔡自语其病处。盖上蔡是时从明道学。只逐明道言语上上下下。而欠了致思寻绎之工。故明道以醉汉之扶东倒西。设譬以戒之。盖只著他言语而无所主持。便与醉汉同病。明道尝语上蔡曰贤辈在此。只学某言语。此即著他言语之谓也。然但彼则明道语。此则上蔡自言其病。
横渠言仲尼绝四。而意必固三者之释则与论语集注相似。我之一字则以有方释之。有方字叶氏以成于己私故有方云。而终涉艰晦。(晟焕)
公则无方。私则有方。而有方字费人思量。故论语注则替以私己字。如是然后训释方的。而叶氏则合两说而通释之。
游定夫读西铭而不逆于心曰此中庸之理也。西铭之合于中庸。依叶注观之。则虽依俙看得。而其一一吻合则有未能窥测者。(在懿)
叶注只以中庸首章性情体用之说而论西铭中庸相为表里之意者。恐似局杀了。愚意则两书全篇大
若以此句为伯淳教诲之语。则其下醉汉之说发之无端。恐是上蔡自语其病处。盖上蔡是时从明道学。只逐明道言语上上下下。而欠了致思寻绎之工。故明道以醉汉之扶东倒西。设譬以戒之。盖只著他言语而无所主持。便与醉汉同病。明道尝语上蔡曰贤辈在此。只学某言语。此即著他言语之谓也。然但彼则明道语。此则上蔡自言其病。
横渠言仲尼绝四。而意必固三者之释则与论语集注相似。我之一字则以有方释之。有方字叶氏以成于己私故有方云。而终涉艰晦。(晟焕)
公则无方。私则有方。而有方字费人思量。故论语注则替以私己字。如是然后训释方的。而叶氏则合两说而通释之。
游定夫读西铭而不逆于心曰此中庸之理也。西铭之合于中庸。依叶注观之。则虽依俙看得。而其一一吻合则有未能窥测者。(在懿)
叶注只以中庸首章性情体用之说而论西铭中庸相为表里之意者。恐似局杀了。愚意则两书全篇大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1L 页
意。皆以事天事亲为主。而要不出仁孝之理。游氏之意。恐似主此而言。
中庸中散为万事处多说孝。而西铭则专以事天事亲为主而言。则谓两书大旨。不出于仁孝之理者。果似然矣。而犹未晓然。
两书大旨。虽皆以事天事亲为主。而所从言之则微有不同。西铭则以事亲之道事天。而事天为之主。中庸则以事天之心事亲。而事亲为之主。然事天事亲。初无二道。语其极功则可以肖天地而赞化育。此西铭中庸之所以互相表里者。而但程子既以游氏之言谓得于言语之外。则只当以意会之。若节节求合则错矣。
如是则两书之以仁孝为主者。意自晓然。而程子何以谓得之言语之外。
西铭则体天事天之事。固自晓然。而若中庸则于事天享帝等事。只有一二带说。而不似西铭之专主是意。然其实则自天命之性以下。至于终篇。无非所以敬天体天之事。而意在言外。故程子之言如此。
颜子之于吾言无所不说。何干于蔽盖不见底之失而如是云云也。虽曰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而
中庸中散为万事处多说孝。而西铭则专以事天事亲为主而言。则谓两书大旨。不出于仁孝之理者。果似然矣。而犹未晓然。
两书大旨。虽皆以事天事亲为主。而所从言之则微有不同。西铭则以事亲之道事天。而事天为之主。中庸则以事天之心事亲。而事亲为之主。然事天事亲。初无二道。语其极功则可以肖天地而赞化育。此西铭中庸之所以互相表里者。而但程子既以游氏之言谓得于言语之外。则只当以意会之。若节节求合则错矣。
如是则两书之以仁孝为主者。意自晓然。而程子何以谓得之言语之外。
西铭则体天事天之事。固自晓然。而若中庸则于事天享帝等事。只有一二带说。而不似西铭之专主是意。然其实则自天命之性以下。至于终篇。无非所以敬天体天之事。而意在言外。故程子之言如此。
颜子之于吾言无所不说。何干于蔽盖不见底之失而如是云云也。虽曰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而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H 页
颜子之无所不说。其于蔽盖不见底。万不相近。则何故引此而有所云云也。(李在缉)
颜子之无所不说。虽与蔽盖不见底者。如水火南北之正相反。而其不得见底则一也。颜子于圣人之言。无所不说。而只有听受。都无问难。则何从而见其底乎。此吾所以谓不见底则一也。横渠恐人遮盖其短。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而妄自附于颜子之无所不说不违如愚。故引此以警之。
此章文势语意。丛杂难通。以愚见则耳目役于外一病也。揽外事一病也。只言短长又一病也。三者各自为一病。而横渠之说。无分段无轻重。而一例合言之何也。岂异事而同病。故历举而并言之欤。(时润)
说得近。
门庭指何谓门庭。叶注之意。似以得于师友者谓门庭。得于师友者。何以谓门庭乎。(能良)
门庭如读易则易之注疏。有胡文定,王辅嗣,王介甫诸家。各随所见而专治一家。是所谓门庭也。是时诸经注说未定。故程子教人如此。有朱子说可考。叶注所谓得于师友者。此之谓欤。
颜子之无所不说。虽与蔽盖不见底者。如水火南北之正相反。而其不得见底则一也。颜子于圣人之言。无所不说。而只有听受。都无问难。则何从而见其底乎。此吾所以谓不见底则一也。横渠恐人遮盖其短。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而妄自附于颜子之无所不说不违如愚。故引此以警之。
此章文势语意。丛杂难通。以愚见则耳目役于外一病也。揽外事一病也。只言短长又一病也。三者各自为一病。而横渠之说。无分段无轻重。而一例合言之何也。岂异事而同病。故历举而并言之欤。(时润)
说得近。
门庭指何谓门庭。叶注之意。似以得于师友者谓门庭。得于师友者。何以谓门庭乎。(能良)
门庭如读易则易之注疏。有胡文定,王辅嗣,王介甫诸家。各随所见而专治一家。是所谓门庭也。是时诸经注说未定。故程子教人如此。有朱子说可考。叶注所谓得于师友者。此之谓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2L 页
明通公溥。若分排于五行则当何各属。
按语类有三两说。而卒以明木通火公金溥水为定论。
分限二字。物之分限欤。抑己之力量分限欤。
此必以自家力量分数而言。若随物分限而应之则虽圣贤不过如此。
未发之时。耳未尝无闻。目未尝无见。若以耳无闻目无见谓未发。则惟瞌睡时为然。却似可疑。
疑得是。朱子答吕子约书。以目之有见耳之有闻心之有知。为一等时而属于未发。以目之有视耳之有听心之有思。为一等时而属于已发。此当为定论。叶注所引朱子说则恐是一时因程子本文而为之说如此。不是定论。叶氏既于下段说知觉处。引朱子知寒觉暖之说。则于此亦合引子约书以附之。以晓学者。而只附朱子此说。其或别有意欤。未可知。
把捉不定。皆是不仁。有两意。岂把捉不定。故谓不仁耶。抑由不仁之故而把捉不定耶。
观其语势则当以后说为主。已有朱子说。
从容就义。何如则谓从容就义也。叶注所引南轩语。所谓不当避与不当预。是从容就义之意耶。
按语类有三两说。而卒以明木通火公金溥水为定论。
分限二字。物之分限欤。抑己之力量分限欤。
此必以自家力量分数而言。若随物分限而应之则虽圣贤不过如此。
未发之时。耳未尝无闻。目未尝无见。若以耳无闻目无见谓未发。则惟瞌睡时为然。却似可疑。
疑得是。朱子答吕子约书。以目之有见耳之有闻心之有知。为一等时而属于未发。以目之有视耳之有听心之有思。为一等时而属于已发。此当为定论。叶注所引朱子说则恐是一时因程子本文而为之说如此。不是定论。叶氏既于下段说知觉处。引朱子知寒觉暖之说。则于此亦合引子约书以附之。以晓学者。而只附朱子此说。其或别有意欤。未可知。
把捉不定。皆是不仁。有两意。岂把捉不定。故谓不仁耶。抑由不仁之故而把捉不定耶。
观其语势则当以后说为主。已有朱子说。
从容就义。何如则谓从容就义也。叶注所引南轩语。所谓不当避与不当预。是从容就义之意耶。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十三 第 463H 页
若依南轩说看则是择义也非处义也。处义者。特杀身之异名。非择义之谓也。盖从容只是徐徐之意。一边则死生在前。一边则富贵在前。如文文山三年燕狱之日。又如成祖之待建文诸臣也。开一边生门而皆使之自为去就之时已。若值此等时而义理苟不精。则为利欲所汩。或再思三思。易之于悔了。此所谓从容就义则难也。
子张务外。且难与并为仁。则安在其过于厚。而程子谓子张过于厚些何也。
疑得是。以子张谓行过高则可。而谓过于厚者。诚有可疑者。无乃程子此言。只以论语问交一章。论其厚薄耶。盖子张之取交也。不论大故与损友。一例容将去。而矜其所不能。则便是过于厚些。若子夏则只与其可而拒其不可者。拒绝之则规模狭隘。便是不及些。
子张务外。且难与并为仁。则安在其过于厚。而程子谓子张过于厚些何也。
疑得是。以子张谓行过高则可。而谓过于厚者。诚有可疑者。无乃程子此言。只以论语问交一章。论其厚薄耶。盖子张之取交也。不论大故与损友。一例容将去。而矜其所不能。则便是过于厚些。若子夏则只与其可而拒其不可者。拒绝之则规模狭隘。便是不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