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1H 页
与许而老(传)
坐在俗学声利场中。超然读古人书者。当今之世。惟吾令一人而已。是以寻常向𨓏。有倍于他。而未知吾令亦或知此汉心事否。秖自憧憧而已。伏惟穷腊。令体万重。钟祥此地再经冬。是甚意思。可笑亦可怜也。春间舍弟袖吾令三政策而来。盥手庄阅。则真医国之药石。告君之金鉴。且许多典故。何处得来。而如彼其该悉详备。若举而措之。则积弊可去。太平可致。而惜乎庙堂诸公。只取其文而遗其实。使民不得蒙其泽也。弟亦有依例塞白者。而见吾令弥纶手段。不觉茫然自失。真所谓小巫见大巫而气索然者也。
与许而老
居然秋风已高。不审政体与时增护。政声之载路。行何德政而有此。慰与贺并集。钟祥归卧田园。快如脱樊笼。窃欲以此奉劝吾令。而旋复思之。求閒得閒。在此辈人则可。而如吾令者进退内外。等是不閒放。既等是閒放不得。则与其持被承明之庐。而听晨鸡奔走。曷若高卧淮阳而优游閒暇之为得乎。在吾令分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1L 页
上则是即閒放。故不敢奉劝耳。转闻京奇则 圣泽汪濊。宿冤咸洗。尽吾东千载一日。抃贺无已。闻从侄言则颜色敷腴。视瞻如常。松柏之质。固自与蒲柳不同。然吾两人既滚到此境。吾令此时若失一际。则宁复有相见之日耶。宗堂 致祭。期在后月十七日。万望贲临如何。不过费旬馀日则可以还往。下辈盘费亦不必深念也。且简其驺率则自可省费。料及亦如何。
与申左人
望八之翁。各在千里外。岂有望于复奉谈笑。而向来特地临枉。有若从天上降。攀别之后。每一思之则疑梦疑寐。不自知其为真境。世上岂别有神仙哉。以若尊年。遍游江海。历访故人。是即神仙耳。谨问彼时果以何日返旆。而居然岁换春至。台体动止若序崇卫。钟祥年间经过。政所谓人生万事无所不有者。而馀殃未已。两年之间。叠哭两弟。此何运厄。目今两目全然不视物。头边许多书。相别已久。而至于区区记述则尤不敢措意。吾台则不惟动作不衰。言语文章。不少衰退。随手淋漓。出口成章。向于攀别时。排律十韵吾惊焉。如钟祥者。安能然。送别之日。尽日苦吟。仅仅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2H 页
成句。而无便可讨。尚投在乱纸中。今因儿辈此行。觅取写呈。俯览后。一笑覆瓿如何。
答李周贤
早晚下临。虽不敢必。而奉虚望诚则有之矣。冬月已届。而尚靳驺枉。故方欲遣人探信矣。此际擎书。岂所谓啐啄同时者耶。恪审台体万重。案上书户外屦。虽若有损于暮年精力。而一则留卫公之点窜诗注。一则孔北海之坐客常满。此乐讵有涯耶。伏慰且羡。钟祥来此。治规非敢妄效古人蒲鞭之化。而特以此邑新经事变。急之则不可。故一以宽抚。而全然废却桁杨箠楚矣。以今观之则患害亦自不少。朱夫子南康之治。以严不以宽者。以是故耶。多少警敕之意。谨当奉而周旋矣。裴洛川先生问学渊源。承闻已久。而恨未之详。今因俯示先贤状碣及盛制弁文。始得其详。而益不胜景行之思。然若使之置言于卷末则颠矣。区区弊帚。既不敢参错于其间。而且文公脚下决不是做文章处。故尤不敢闻命。以此意语及本家人如何。三家文字则贪于爱玩。姑奉置丌上而未及还鸱。恕谅如何。候晴暖惠临之示。傥不如前耶。此月即所谓是岁之十月。而甘川水落。月影在地。且官厨虽冷。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2L 页
犹自有酒有肴。以坡翁复游之月日而吾辈则始为游集。亦无不可。如欲不靳临顾。则趁既望下临如何。
答李周贤
谬托先令监遗集弁文。非所敢承膺。而耽于奉玩。故遗集则谨拜受阁置。而若使之与闻文字之役则终有不敢闻命者矣。昔考亭以韦斋遗事。托于李季章而不属之南轩东莱者。以季章时在史院故也。今钟祥则官非史僚。人亦非季章。而安敢当是役耶。千不当万不当。千万已之而更求他作如何。俯赐琼章。虽步拙韵。而当初拙韵乃为汉汝而作。非所以直达于台案者。故玆复续貂仰呈。赐粲伏望。
与李皓可
虽未擎书。而遥次一诗。便是押韵之书。朗读数四。不任怀想。伏惟雪寒。体候何若。闻长不废读书写字。已熟之书。虽或可以默诵。而蝇头细字。何以临写。异矣哉。神明意用之不少低减也。仆之此行。不待何处高士之笑得。而已先自笑。齿发则如此矣。神精则如此矣。句管文簿。才阅数纸则辄昏然坐睡。如是而岂可整顿得前人已坏之绪耶。可笑亦可怜也。东床旧伴铉丈晔友。皆已九原矣。独吾兄岿然尚存。以此暮年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3H 页
相望。倍切憧憧。而此来尤不胜室迩人遐之叹。钟祥固当自讼。而兄亦太昧没矣。何不暂动海鳖之右膝。来视此坎井之蛙也。企伫企伫。
与张见可
张旃之行。果以何间启程也。马首所向。即朝 天之旧路。而烟尘惨憺。居然二百年矣。有卓立岩宛在一方。而尊周大义。其有所受。则是行也岂兄所乐为耶。王事也君命也。盖有黾勉焉耳矣。而兼又万里行役。有非向衰时所宜。窃为兄且慨且虑。然向见兄年虽始衰而强健有馀。饮酒哦诗。豪气不除。必能堪此原隰之役。士生此偏壤。而乘轺入玉河关。纵观大宇宙。亦岂非人生快底事耶。区区奉虑之外。亦一献贺处耳。钟祥向来投章径归。虽近造次。而白首人行止自不得不然。归卧田庐。快如脱樊笼。而所可恨者数年甘文与兄密迩。而不得尽意徵逐耳。然以兄今日观之。横翔捷出如此。虽不作幽燕之行。必无家食之日。假使弟十年淮阳。而宁复有从容陪晤之时耶。以是不甚追恨耳。王程所趱。当已有程期。凡百已就绪。而气候果何若。鸭绿以西。不并以东。惟祝十分慎旃。十分调摄。利涉长程。克竣王事。以副深祝焉。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3L 页
答柳叔斌
岁暮山郡。瞻仰政切。际拜惠讯。真所谓啐啄同时。以审玆者。侍棣履万重。实副劳祝。钟祥此来。恰已周岁。亦足以自效。而民情邑势。转益沈痼。甚矣其手分之拙也。氓俗不古。安敢厚诬一邑耶。特渠自不古。故人无从倡耳。先先生集锓梓之役。已至断手。系是斯文之幸。而一未尝厕迹于多士之列。第切惶蹙。先贤遗墨宝蓄。即古金石录之遗意。而其可敬可法。又不但如寻常器物款识而已。则是岂可委之于玩物丧志。而不思所以十分谨守乎。其事甚盛。而其传当益远。则题轴之托。非其人不可。而谬属及之。向所以不即承诺者。不惟不能。政以其不敢故也。而今又蒙提及。其安敢终始执迷耶。俟簿领少暇。构拙仰呈计耳。
与南晦叔
此来仙凡迥隔。未知故人颜面。或入相思之梦否。居然重阳只隔。不审体候何如。而茱萸之会。傥与意中诸友相为约敕否。抗尘走俗之客。当已见绝。而异时虽欲复入参同契中。宁复可得耶。喟然而已。钟祥之赴任后。多少事状。想已入聆。而不知如此抑何模样。又何意想。积忧薰心。虽欲做孟阳溧水而亦不可得。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4H 页
叹且柰何。此邑虽是残县。而山川林樾。亦自茂美。足以为诗料。何由致海苍于此间。与之吟哦上下乎。古人有一官一集之说。而此来不吟一字诗。盖缘此老宿习傍无海苍则比兴索然故耳。闻此必冁然而一笑矣。
答郑致九(思容)
兄遭罹后。虽尝一纸修例。而此来顿忘。惟以兄尚靳一顾。不无致憾。今玆擎书。乃知兄才方即吉。此汉之昏愦谬错。至此之甚。而兄不以为罪。有此先施。愧感之极。涕既陨之矣。仍审玆者。柴立馀气力不至甚损。慰沃则深。钟祥白首此行。果何为者。羞向人说道也。武屹落成会。但使之知其日字可也。若曰邀请云尔则兄于是乎未免失言矣。此堂此会。为吾林者孰敢或后。弟则一入武屹山间。奉玩遗芬。自是夙昔至愿。今又适守近邑。可谓天与之便。而此会尤不可失。当闻斯即行。而但此邑事之离造次不得。想应隃度之矣。计其往返。当费旬馀。若因此而致许多公纳之底滞。则上司不谅慕贤之诚心。而泛以潘孟阳之游山目之柰何。以是趑趄未敢。第切惶蹙。
答朴辉道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4L 页
深树晚蝉。怀人政切。此际伻来。恪审长夏体候愆和。闻极虑仰。而调治当有方。以是为恃耳。钟祥偶得似疸非疸之證。百方疗治。终未退听。此当责之心而不可但以苓泽导水之剂责其效。都不如归卧田园。安心调理之为得。而毒热如此。进退不得柰何。来诗擎诵数回。亹亹焉清香来逼人矣。况诗意又在言外。尤是愧感处耳。谬托弁语。非敢靳持。即今事势。不得不然。休咎如何。
与金应五(奎汉)
向者付姜友书。想已入览。而伊后晚炎尚酷。甚不宜人。不审棣体动止保无添损。胤友昆季皆稳做月十日之工否。钟祥此来两载。自多不病之病。而况病又如此耶。以是归思日觉如水耳。来旬拟欲自营迤向贵边。一以伸尊院山仰之忱。一以讲两家孔云之私。而自量病势必做不得。故方且趑趄。而适会孙儿来此。故使之历拜高轩。修得隔岁人事。而兼又达此意耳。谬属梁文。本不合承膺。而勤命之下。既不敢终辞。且以附名为荣。故如是汗斲以呈。惶恐惶恐。
答柳士雍(骥荣)
向因中里便。获承惠讯。而伊后月改。不审侍欢馀棣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5H 页
体更若何。仲氏令妙年升资。攒贺无已。但佥贤不以爵禄并至而不穷为可喜。而承之以兢惧之意。持是心以往。可以长保此光景。用心如此。尤是可贺处也。钟祥况味无足言者。居然之顷。稚孙辈过了所谓十五禫之制。死者日远而家事去益苍昧。伤痛柰何。谬托先令监状文。僭矣不合承膺。而系是幽明间重托。故不敢以不文辞而如是构呈。然芜拙忒甚。适足以滓累盛美。不胜悚仄。且履治之间。不尽用原状中所撰次之语。而参以己闻。如金陵休官时事实是也。此盖亲闻于先丈而为之说者。不知如此增减。不至僭越否乎。兼又文性拙涩涩。不能铺辞广说。故比原状则殆减七之三。诚为可罪。然谦叟兄所撰。亦非但家状而止耳。则详略繁简之间。自可以互见。恕谅如何。
答金声远
岁云暮矣。悄坐客馆。瞻想政切。际拜委札。恪审至寒。侍欢馀观玩益有味。仰慰且羡。钟祥此地再经冬。而今日又至日也。以天地则一阳初复。而动乎四体者却不然。岂鼎器已败。故一身之卦气。不与天地相应而然耶。邑事去益没收刷。炉薰开卷。非所论矣。陶辞则一日三复。每以为愧。今此提及。毋乃规讽之意耶。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5L 页
令人惘然增愧赧。仇香之示。谨知罪矣。而考亭答吕侁一书。亦为吾左右诵之也。要之不冻不馁则做高士不得。且物之不全。物之理也。渊者不陆。华者不实。而与角者去齿。天之于尊史。既与之锦肠绣肚。而又使之腹不枵者。是岂物之理也耶。可呵。别纸所示。当时讲说。只是信口逐段。横竖说去者。而一一记取。有此反覆。虽非愚陋所敢当。而在吾左右则真得问辨之道矣。但所引鄙说。间多有失其语脉处。其或笔误耶。若不稍加刊正。则无以见己意之所在。故玆敢犯不韪。略略删润。置诸盛辨之上。一如来纸空连之例。就其下更贡愚见。略其罪而取其意。复赐订砭如何。
  问目
 盛论曰中如何可致耶。中和当以地位地头言。愚以为如此看虽好。而致者推而极之也。中亦何尝可致耶。假如房室之置火炉处为中。而又就火炉里寻得其中。此管挨排去之义也。语类之论如此。盖中是里面道理。致字何有未安耶。
中如何可致。愚陋初无此说。而但中和合作地头看之说则果有之矣。愚所以必将中和作地头看者非他。以和言之则发皆中节谓之和。而致和之极功。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6H 页
过期至于发皆中节而已。今就本章章句观之则可知其然。盖无所差谬四字。暗贴上段中节字。无适不然四字。暗贴上段皆字。而发皆中节之外。更无他极处功效。则愚陋地头之说。岂非可思处耶。章句中两个至于字。亦可见中和之为地头。盖推而极之者人也。所到极处即地头也。前贤于章句至静之中应物之处两句下。不著辞吐者。煞有意思。
 盛论以为此父子兄弟皆就齐家人身上说。盖其身为父而足法。为子而足法。为兄而足法。为弟而足法则人法之矣云云。愚则以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云者。就其中最重者而表出之。修身章已言修身之事矣。此章则以齐家为重。吾既修身矣。为吾父为吾子为吾兄弟者。亦皆为人可法然后。吾之化。自家而及国矣。未知如何。
来教所论。自是由来旧说。而语甚平正。固当从之。然愚说亦不为无理。或可备一说否。尝见异同条辨。亦有此说。
 盛论曰执两用中者。非谓摺两端之半而取其中也。假如赏一人而或言十金当。或言百金当。或言千金当。十金千金。厚薄不同之极致也。吾乃执其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6L 页
两头之极处。而量度以取中。若十金为中则赏十金。百金为中则赏百金。千金为中则赏千金云云。愚以为此说明白无疵。
此本朱子说则不必言有疵无疵。窃尝妄谓用其中固圣人之事。而执两端亦非圣人不能。盖常人之情。意在于厚则遗了十金之说而全不理会。意在于薄则遗了千金之说而全不理会。若事理当然之中。在于不理会处则便成蹉过。
 盛论曰人欲动之时。以一心言则人欲才占得一二分。本心尚占得八九分。故是非昭然而禁制之易为力。若人欲到得十分鸱张。则是非之本心。为所埋没。而虽欲强制之。有不可得。然则天下之事。著见明显。实未有过于隐微之际云云。愚谓此说甚好。而最切于受用。
此说亦先儒旧说。取考本章小注如何。但小注说以见显者为理。是则不可晓。是以退陶先生不取其说。然其见解则亦自超诣。恐不可以一句之合商而尽废其说。
 盛论曰有所之有字。古今诸家皆看作留滞之意。而语类说亦多有如此者。然以章句或问观之则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7H 页
有字只合平看。章句中或不得其正之或字。当细心看取云云。愚亦以为有非病也。有而不察是病也。当喜怒忧惧之时。能察则得其正。不能察则失其正。此所以著或字也。如是看未知如何。
有字平看之说。其说甚长。留俟面剖。
 盛论曰按退溪集初以昭著之意释费字。后以广大之意改其释者。盖嫌于与章句不同故耳。然其实则费字真面目则当以昭著为主。故朱子于本章第二节说广大之处。只曰可谓费。而于第三节说昭著处。直曰所谓费。其意可见云云。愚以为辨说甚精。夫妇章指言费之体。鸢鱼章指言费之用。
所谓可谓之别自看得如此。而未知其果合于章句本意。今盛意亦然。或不至大丑差否。但两节分体用。恐未免语病。以此分体用。则体之微之体字。又将安顿在何处。
 丈丈答韩书曰窃谓论性而一差则为荀为杨为告子。而若论心则与论性不同。可以如此说。又可以如彼说。而惟在心性离合看如何云云。愚尝病洛学者之立言偏于主理。韩雅之论。无乃洛学褊袒耶。程子曰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理亦可以善恶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7L 页
言。则心是兼性情者也。何不以善恶论耶。答韩书意。正合鄙意。
理有善恶之理字。朱子以为只当作合字看。则谓理亦有善恶者。恐未免语病。尝见栗谷集。亦以理有善恶之理字。看作性理之理。当是此老偶未及照勘而然耳。取考语类如何。愚陋答韩君书。虽有援据而未敢自信。今为高明所取如此。或者其近于道乎。韩君今年不幸死矣。可惜可惜。
答金声远
吾不为此行。何以得闻此好议论。白首甘文。无一事可。而惟此事差强人意耳。更问近日侍欢馀。观玩益有味否。一善士友为言寒天白屋。炊烟断续。而长有读书声隐隐出篱落间。令人不觉敛衽耳。钟祥归期晼晚。深负良规。愧事愧事。大学三条说。深契鄙意。无用更赘。而盛问之下。不可默而息。故略疏己见仰呈。盛意以为如何。
  问目
 理有善恶之理字。欲引以为心有善恶之證。故有此失。然栗翁何尝不照语类之语。特引以證。流行之理。或堕于恶。实非指性理之本然也。孔子曰道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8H 页
二。仁与不仁而已云云。
流行之理。即本然之理。若曰或堕于恶则终未免语病。且理字与道字不同。道与德为虚位。故可以如此说。而若理字则自别。故朱子说如此。
 沈丈尝谓仆曰正心章四有注曰或不能不失其正。修身章五辟注曰必陷于一偏。四与五俱是病也。而一加或字。一加必字何也。仆对以正心之注曰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修身之注曰人谓众人。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不加察云尔。则人所不能无者。泛论贤愚而言。故下或字。常人之情者。专指众人而言故下必字。
说得是。然以第八章或问所论身与事接而后。或有所偏之意观之。则或字之意。虽移就第八章看亦得。
 条辨黄曰可畏字尤侧注恶一边。若善不可掩则何畏之有。卞曰善不可掩。本无可畏。但一念方发。才离乎善。便即于不善。岂不可畏云云。愚以为二说皆非也。可畏字。释严字之义。无论善与恶。其不可掩。是可畏也。虽是幽暗之中。而善必知之。不善必知之。其所以知者为可畏。何尝恶可畏而善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8L 页
可畏乎。
看得是。若只谓恶一边则章句何以兼说善恶乎。善不可掩。本无可畏。而朱子于此。兼说善恶者。亦有由焉。乃所以承接上文之意。盖幽暗之中。善与不善。皆昭不可掩。则小人虽欲增饰其所无之善。以著于外。岂可得乎。以其善不可掩。故知得善不可诈。此非可畏者耶。由此观之则必须通论善恶之皆不可掩然后。文足而语备。若单说恶一边则意便不足。
 世皆以格物节为工夫。物格节为功效。尝观退溪集亦然。愚以为于何可见其为功效者乎。或问物格章曰此覆说上文之意。又原章集注曰知既尽则意可得以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以正矣。若是功效则著可得字耶。上章逆推而言。下章顺推而言。一事而反覆论之。古今文字。此类甚多。
退溪说即小注中饶氏说。而其实则物格一节。只是事理上说。不是功效上说。可得二字。朱子恐人错认语意。以为知既尽则意不用工而自诚。意既诚则心不用工而自正。故下此二字以示人。先后八条。各有工夫。然善观之则虽谓之功效说。亦无不可。盖与上一节相对则格物为工夫。物格为功效。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9H 页
答许舜歌(薰)
向者霎奉。谓之既见则有之。而若谓之心降则未也。方此惄焉兴怀之际。荷此先施。岂贤亦置此物于胸中否耶。感戢不可量。矧审菊令。重省馀体候万护。尤剧欣泻。钟祥向者东为。意有所决。而不免复寻此迷涂。宁不可怜耶。又此时即吴伧所谓正值之时也。岂东归一帆。渠则能之。而我则不能耶。亦复可笑耳。夙闻贤文华学识。迥出流辈。而今承所示。其果不诬矣。以贤妙龄。见解夙诣已如此。述作不苟又如此。能不遗寸晷而不计近功。则自当有所至矣。又何必借听于聋聩耶。如而夫者。结发从学。非无甚么意想。而悠悠度日。居然华发已堕颠矣。每承少辈朋友。语及此事。未尝不汗流浃背。况把贤为问头和尚。而愚敢以赵州自处耶。
答朴汝玉(容复)
向来谬询大学疑目。条列虽简。论说颇可观。固不可以病里推究。欲俟閒隙奉酬矣。又于此书。转有所勤托。真学古人意诚日新之盛心。谨据先儒所说。略陈一二梗槩。此必左右之所尝考见者。有以更教之则何幸何幸。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19L 页
问目
 序文言孔曾孟程处。或言子字。或言氏字。其有异同之可言欤。
单言其人处著子字。并说传受处著氏字。盖师弟之相传。犹父子耳。
 经言大学之道则篇题当言入道。而必曰入德。道与德同欤。
此道字。指方法也。恐不可取證于德字。盖大学学以成德。故曰入德。若曰入道则非中庸之极功乎。
 聪明睿知。先儒以为敬而能之。一敬字果能为聪明睿知之圣否。
敬字实圣学彻上彻下成始成终底工夫。虽聪明睿知之质。其用工顾不在敬字上乎。
 仁义礼智之性。能尽其性两性字。似是本然之性也。不能知性以复其性。似是气质之性也。未知如何。
不能知性。谓不能知本然之性也。以复其性。谓以复其本然之性也。其实皆本然之性耳。退溪先生已有此说。
 意者心之所发也。当先言心于意之前。而今曰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0H 页
诚而后心正何也。
先儒以波静则源洁。草去则苗盛为喻。此善喻也。愚又有一说。大学一书。专就用工处说。言其用工则诚先于正。故诚意之先于正心耶。
 第八章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一节。独异他章之例何也。
权阳村入学图。谓承经文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之说而反结之。退溪先生亦以为然。取考之也。
答崔羽锡(世鹤)
一舍三夏。隔若涯角。恒庸纡郁。即于意表。情讯忽坠。忙手展拆。可当面晤。矧审侍欢馀读履连胜。尤极慰泻。俯视心经总论。可见潜心玩绎之工。而但读书如此。昔贤所忌。圣贤言语。各有地头。惟当各就其地头。沈潜反复。寻个下手孔穴。如是久之。自当有融会贯通处。若不务此。而必欲讨得一个涂辙。使圣贤千言万语。一一联属。则必不免强意捺合之病。要之精一二字。自是万法源头。如是而论。固无不可。然但所论知行分属处。间不免安排布置之失。而言句之间。亦或有不通点检处。窃欲随条贡疑。以听裁可。而苦无心力及此。姑论其大槩如此。然一笔句断。容易说病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0L 页
者。殊涉唐突。第切悚蹙。
答崔羽锡
俯视期注新法。不易寻究得到此。然但此算率。苟知其解则本无剩法。胡氏算法。本非不是。而只欠简径。恐贤自不解布算之法。而骤加讥斥。若今所示算例。则尤失之繁密。愈多而愈烦。愈烦而愈不免有奇零。又不得已而设闰数以足之。恐历家本意。必不如此。盖本算闰法。自有定算。而添减不得。则岂于本算之外。更有加设之闰数乎。且立算之法。贵以约御繁。不以繁御约。故古今诸历家。惟西域九执历外。皆用退法何者。算得退数合法则进数自在其中。而退算已不胜其繁。况进算乎。进退兼算之说。语涉侈大。而实不济事。勿枉费心思如何。若一依古法而细心推究。则自然见得添减不得处。亦或见得到古人未及推算处矣。不独算法为然。凡学皆然。一二鄙见。录在别纸(别纸逸不传)。或可助致思之一端否。读书少倦。乘暇一来是企。
答崔羽锡
谬询诸条皆是合疑难处。可见考索之精。而就中三四段。乃传疑中已经勘破者。故取本注说略略冒呈。如有未莹。取考原文如何。启蒙皇极经世等书。先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1H 页
既如是发明得尽。以嘉惠后学。则为后学者。固当一番讲究。以粗涉其涯略。而若竱心并力于此。作一家计。则亦不是为学先后缓急之序。并乞亮照如何。
答崔羽锡
正月书。腊月谢。岂非懒慢之甚耶。懒慢则诚有之。而区区驰心于吾同人标格则靡日不勤。此意傥蒙照在否。谨惟穷律。侍欢馀体履何如。今冬则应不废月十日之功。虽曰不患妨工。而其实则亦未免妨夺。读书趣味。得无减分数耶。钟祥今年三百日。无日不病。认是符到消息。而亦且柰何。任之而已。俯示太极疑义。可见极意研赜之工。而但推之太过。张皇幽眇者有之。析之太繁。转入支蔓者有之。是为可吝也。故辄敢随条贡疑。而辗转说去。政亦自不免蔓病。傥不见讼于左右否。
  问目
 窃以为以阴阳大总。分居南北。而原其阴阳之根。则阴不生于北而生南之中。阳不生于南而生北之中。观于乾坤之交而为坎离者。可知云云。
南北消长之形。河图是也。图象既异。详略亦不同。不必援彼例此而议其疏密。以此图为不若先天图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1L 页
不假安排。虽亦有朱子说。而若直曰安排则恐未安。盖其排置之巧密。虽若犯得人巧。而阴阳之变合。五行之相生。实描画得造化自然之妙。有一毫安排不得者矣。周子本意以下。尤涉未妥。何以知周子本意必出于此。兼又语意艰晦。殆若郭象之注庄子。愚意则此等议论。于图象无甚发明。而只增其葛藤矣。但依朱子本解而细心观玩。未知如何。
 阴阳圈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虽是阴根阳阳根阴之义。然朱子曰水外暗内明。火外明内暗。屏谷亦云金外阳故面光而内阴故融则为水。木外阴故皮粗而内阳故钻则生火。以此推之。此图三重。剥内一重则外二重。为水火之外暗内明外明内暗之象。又剥外一重则内二重。为金木之外阳内阴外阴内阳。金木阴阳之稚者。故胎乎内。水火阴阳之盛者故胎乎外。如此解剥。未知如何。
五行一阴阳则就阴阳圈解剥如此。不为无理。而亦不害为未造化时已造化者。故愚陋亦曾如此看。而但此无先儒旧说。故自疑其近于穿凿而不复议到矣。今高明之见。亦复如此。区区深切自幸。然但其所以为说者。不无少异同。愚见则内两重似当为水火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2H 页
之根。外两重似当为金木之根。而盛论则反之。盖以水火为盛。金木为稚。则其内外之分。固应如此。然但以生之序言之。则阴阳变合之初。水火始生。而始生者为稚。故勉斋则以水火为稚。金木为盛。而退陶先生亦谓当从其说。则此处用勉斋稚盛之说而以居内者为水火之根。居外者为金木之根。以配生之序。未知于盛意何如。盖必如此然后。五行圈火系之根乎阴仪。水系之根乎阳仪者。皆自本相兆眹处酝酿出来。而金水则同胞于阳仪之内。木火则共胎于阴仪之内者。又自暗合于阴阳互根之妙。盖此阴阳一圈。离看合看。皆有至象。合看三重则左肖离火之形。右肖坎水之形。此则五行圈水火左右之所由分也。离看两重则左包金水之胎。右包木火之胎。此则五行圈水火两系之所以互也。要之吾两人说话。不甚相远。而所不同者。阴阳稚盛耳。稚盛不同。故其为说各异。然若被高明驳退曰吾说本于朱子。你说不过援引勉斋云尔则却无说矣。
 阴阳圈里面白底一圈。是指其本体之不杂乎阴阳者也。五行各一其性。则五行里面合有此个圈子。而只有五行之五个圈子云云。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2L 页
五个圈是即各一其性者也。朱子于图解中。以圆圈代了各一其性之性者。乃所以发明此意也。妙合圈子。虽看作太极圈亦得。故山阳度氏亦有是说。然既统作一小圈。则不可看作各具一太极。故度氏又有分言合言之说。
 男女万物两大圈。朱子以气化形化分属言之。然男女者万物之男女也。气形之化生虽殊。而其所以为性则一也。似不必两圈子叠设了。
若以其所以为性则一而疑于叠设。则上面一太极外。层层皆成架叠矣。要之周子于此。各设两大圈者。所以明男女万物。各具一太极之意。而初非气形两化上说。朱子说亦只因图象次第而分属如此。亦非以是发明各设一大圈之意。假使此男女把做形化后男女看。男女自男女。万物自万物。而初不害为各具一太极。夫阴阳之不离五行。犹男女之不出万物。而阴阳五行既设各圈。则何独于男女万物。疑其各设而强求其说乎。专主气形而分说大极者。已是隔层说。而又移上一层。以继善成性。分排如此者。尤失之远。盖气形两化。自是人物上有种无种说。不是天地造化上说。而高明每以是喜就这里说。故往往推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3H 页
说至此。而亦非全然无意思者。然其如非图说本意何。
 极之得名。本是屋极北极之类。而有形状方所之可求云云。若如勉斋之言。犹曰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云尔。则便是言无理而有理。不几于有生于无之说乎。
勉斋说恐无可疑。其所以叠说两个形方字者。所以贴释无极而太极之语势句法。是岂有生于无之说乎。
 动便是阳静便是阴。而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按两个而字。似有渐次之义可疑。窃以为生字当属太极上看。犹云太极之有是动静。乃是太极所生之阴阳也。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其中一而字义亦通畅。
动便属阳静便属阴。朱子说也。以属字换作是字。岂或别有考耶。终不若属字之为妥。盖此两个而字。比无极而太极之而字。不无渐次之义。故朱子尝以此而字。为有渐次。然其实则动静阴阳。本非有渐次。故又发明之如是。盛论固得之矣。然但生字属太极之示则恐不免歇后语。盖生字本属于太极。何待吾属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3L 页
之而后属。又属与不属。何足以破此疑。只就动静二字上。认得朱子所谓便属阳便属阴之意。则意自晓然。
 动静阴阳。不可分先后。然言动静则动居静先。言阴阳则阴居阳先。动是阳静是阴。而其下字之相反何也云云。阴阳就其体立上说。故先阴而后阳。动静就其用行上说。故先动而后静。
动静阴阳。本无端始。故其立语先后。亦不绷定。朱子曰动静就时分上说。阴阳就方位上说。岂时分动而不居。故先动而后静。方位静而有恒。故先阴而后阳欤。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以气化者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以形化者言。然则阴阳合变而生者。气化也。五气顺布而行者。形化也。朱子阳变阴合注。生之序则以质言。行之序则以气言。殊不可晓。
气形两化。本男女万物上说。而不是五行上说。屏翁虽尝以先后天分属气形两化。而彼则自是一般说。不可以彼例此。盖生之序则以形质微著而为之序。故曰以质言。行之序则以气机相禅而为之序。故曰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4H 页
以气言。高明误认变合为气化。相生为形化。故有此疑。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对待说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者。流行说也。(止。)恐勉斋不知图解之水阴盛火阳盛者。就其流行上说。而全以对待上看。故于下文对待上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之说。却有此为阳彼为阴之疑耶。
取考小注所载勉斋诸说。则其说至为精微。其于生行之序及对待流行之说。可谓详尽无馀蕴矣。此老于此。岂有所不知而枉生疑难哉。要之虽作行之序看。而勉斋所谓毕竟是可疑者犹自在。盖五行变合之初。合依生之序为说。而于合说生之序处。却用行之序为说。是所谓毕竟可疑者也。彼阳此阴之异。固不出于生行之序。而但只如此说杀了。终不足以解此老之疑。窃尝妄意朱子于此。不以生之序论阴阳稚盛。而却依行之序论阴阳稚盛者。恐别自有旨意。若于此照了图说所解生之序。而以水为阳以火为阴。则其下五行圈水火两系之互根于阴阳左右者。为阳根阳阴根阴而不合于阴阳互根之妙。必须依行之序为说。而以水为阴盛火为阳盛然后。两系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4L 页
交系于上者。为阴根阳阳根阴而合于图说互根之妙。又合于通书所谓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之说。故两处解释。有彼阳此阴之异也欤。盖错举五行者。对待之体也。顺布五行者。流行之用也。而朱子于此。既错举五行。则当以对待者。论阴阳稚盛。而却不然。故勉斋以为终始可疑。然揆以本文上下语势。则不得不如此说。而此之为阴。初不害于彼之为阳也。后之读者要当知勉斋说自是真个会疑处。而知得此老说未可轻议然后。方知朱子此释尤为不可易。因来说而妄论及此。不审盛意如何。
 
金木居水火之交。受水火之气而含水火之精。故木之为物。绞之则得水而钻之则生火。金之为物。击之则得火而镕之则生水。金不生于火则宁有得火之理乎。金之非火则不能生。亦犹木之非水则不得生也。故勉斋有火生金之说欤。
火之生金。求之物理。固亦有如此者矣。然但以勉斋本说考之。则其意不过参合于五行生成之数及图象变合之形。而不假他说。盖天一生水而木则参天一而得之。地二生火而金则两地二而得之。且以图象言之。则五行之为五行。只在于阴阳变合之间。阳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5H 页
变阴合则水始生焉。而木其再变者也。阴变阳合则火始生焉。而金其再变者也。虽一变再变。其变不一。而二气互变。各有苗脉。故木肖水形而水与木皆内阳而外阴。金肖火形而火与金皆外阳而内阴。凡天地万物。再变而肖其形者。有子母相承之义。而非我气类则形不相类。故知金是火之子。木是水之子。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者。只是万殊归原之义。而一与本之下字不同何也。五行与阴阳。阴阳与太极。本是两个。而欲其一个看。故曰一太极。无极与太极本是一个。而恐其两个看。故不曰一而曰本。
说得是。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上下文理。似不接续。妄意似在五行一阴阳也之上。而诸家注释。本无致疑。须不可晓。
此句合在此处。何以致疑如此。诸家无说。以其本非可疑故耳。
 无极之真真字。便是太极。然却不言太极之真而以无极之真言之。不几沦于空寂乎。
此四字乃濂翁立言妙处。若无此一句。则虽朱子亦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5L 页
何以决知。濂溪本传中。自为二字之为赝。而抵当得陆氏之议论也耶。要之太极上。不可添一德。若曰太极之真云尔。则语意却似剩了。盖太极已含真字之意。岂可就上添德而更加真字耶。必曰无极之真然后意语俱到。而既曰真则沦于空寂。非所忧矣。
 自太极而阴阳。自阴阳而五行。自五行而万物。其动不一。而无有不善。在人则才动而便差何也。且万物之生。鲜有失其性者。人得其秀而最灵者。而反失其性何也。
朱门人亦尝以此意设问。而朱子曰造化亦有差处。如冬热夏寒及所生人物有厚薄有美恶云云。要之一囿于气则动之或差。天地鬼神之所不能免。惟天地则虽或有差忒而不失其大。常人则有化物穷欲而不知其底止者。是为异耳。物则鲜失其性而人反失之者。以其所禀有偏全故耳。得之偏故守之固。禀之全故守之难。
 中正字是礼智字替换说。则当曰仁义中正。而谓之中正仁义者。未知主用而言故然欤。
配了生之序故如此。有朱子说可考。盖礼智配水火。而水火之于生之序。先于金木故也。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6H 页
程子曰阴阳非道。所以阴阳为道。然则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者。非指阴阳。而谓天之道。莫是因阴阳而天之道立否。
看得是。观本注则意自晓然。
答崔羽锡问目
 敬者太极也。
敬为一心之主。万事之本。则如此说虽无不可。然但敬与太极。有能所之别。太极所也。敬则能也。以敬为太极则恐不免以能为所之失。
 心者阴阳也。
此本朱子说也。依而为说。固亦无不可。然但以敬当太极而以心为阴阳。则终觉位置名目。俱欠妥当。盖敬不是道理名目。而只是持养此心底工夫。则岂可以工夫底字。目之为太极而安于心体之上乎。愚意则只当依本图本说。而以心之本体为太极然后。其下形神五性善恶万事之次第分排。皆十分亭当。而无零赘重叠之患矣。
 敬之体敬之用。敬之动敬之静。
人之身心。有体用动静。故敬之用工。固当该体用贯动静。然若曰敬之体敬之用。敬之动敬之静云尔则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6L 页
恐未免语病。
 莫不各有本然之敬。
敬则是敬。岂别有本然之敬。
 主则大本之中。宰则达道之和。
西厓主宰说。亦依俙近此。然其实则主即宰也。岂可分动静而二之乎。就考葛翁所引语类说则可知矣。
盛论中递递援引。虽甚渊博。而多有合商处。盖牵连配合为之祟也。前此尝妄进规语。岂或以人而废言耶。更思之。高明盖欲极言敬字工夫之大。故为之说如此。然性情部伍。工夫名目。各有地分而不可差互。若就考朱子图说解中提及敬字处则可见其得失。朱子平日论学。必以敬为主。则其注太极图说也。岂不欲首提及此。而直到第八节君子修之处。始下一敬字者无他。盖敬是修为之目。而君子修之以前则虽欲说著敬不得故也。以此更入思议如何。
答韩文五朱书问目
 与丞相劄子前幅所恳二端。窃计必有一遂。劄疑二端。乞赐罢免及充备洞主也。按云云。
见得是。劄疑以祠官与洞主混看者。恐失照管。按下文先生以为罢免与祠官。必将有一遂。若直从罢黜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7H 页
则固无可言。若使复备祠官。则与其崇奉异教。不若复修洞主旧窠。使以文学礼义为官云尔。则充备洞主者。乃是因卑祠而转请之事也。尤翁岂见前幅已有充备洞主之请。而有此混看之失耶。
 与南轩书。伯恭渐释旧疑朋友之幸。但得渠于此有用力处。则岁月之间。旧病不患不除矣。劄疑释于此之此为道学。以上下文势观之。此字似指东莱所释疑底事。而冀其因此用力。下所谓旧病。正是旧所因疑而生病者。若泛指为道学。则岂可谓东莱前此未尝用力于道学。而今乃愿之耶。此说可疑。
道学字占得地面太阔。指此字为道学。诚如来喻所疑。按此卷第四板与南轩书云伯恭只向博杂处用功。却于要约处不曾研究。此书虽编在后。而大全编书有不必槩以先后者。岂所谓此者。要约处之谓耶。(当与第三十三卷十三板。答伯恭书并看。)
 与王漕劄子。亦乞存留。以为赡用官兵之费。与其留腐仓庾。终为后人之妄费。孰若使千里并受其赐。劄疑谓饶池州皆有存留之数而腐于仓庾。故请计盈虚通有无而用之。如上文所言。按上文引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7L 页
据饶池州者。盖言他郡皆有存留赡用。而本军独无也。计盈虚通有无者。泛言诏旨如此。而欲其体行。非谓较计饶池而通之本军也。且本军之兵廪匮乏。缘科拨馀米。使台尽数刷发。而乞存其所刷发者。以为赡用。则此所谓仓庾。似指刷发之米空腐于使台之仓庾。而此言饶池仓庾者未可知。
计盈虚通有无者。实欲使台与本军。计其盈虚而通之也。果不干饶池州事。而但曰泛言诏旨则恐亦未稳。
 申建宁府。乞致仕状。尚忝阶官。义当纳禄。劄疑云阶官即秘阁修撰职。事官即主管鸿庆宫。宋朝官制。例以阶官行实职。是时先生已递实职而尚带阶官故云。按年谱丁已褫职罢祠。落秘阁修撰。致仕状乃在戊午十二月。则不应尚带秘阁修撰。而又按乙卯尝因磨勘转官朝奉大夫致仕。然则致仕时阶官云者。恐似指朝奉大夫。而今云秘阁修撰者未可知。
考得是。阶官如今通政嘉善之类。按韩文董晋行状曰阶为金紫光禄大夫。以此例之则尚忝阶官云者。决似指朝奉大夫。而劄疑说如此。岂别有所考而云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8H 页
尔耶。不然则尤老岂见宋朝官制。多以论撰为兼带。而遂以此为阶官也耶。
 按年谱甲寅八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闰十月除宫观。自十二月乞追还待制职名。丙辰二月乞改正已受疏封锡服封赠荫补磨勘转官恩数不许。又按答李公晦书。供职讲筵之日。带此职名。便合受此恩例。已罢讲职则自不合带此职名。便不合受此恩例。前日之受。今日之辞。彼此一时。自不相须。据此则既还职名。恩数固当改正。而一辞不许。仍自置之何也。且磨勘转官。在乙卯三月。则乃方辞职名之时也。方辞而有受。岂其未还职名之间。固无恩数可辞之义乎。与郑参政劄子云贴黄内事。恐只荫补磨勘两事。须合改正。其馀虽不系利害。然得尽削去。亦一快也。盖理当改正则五种恩数。似无异同。而今特言荫补磨勘。而谓其馀不系利害者何也。
取考与郑参政书。磨勘则以年月不足。请改荫补则以不合奏请为言。以此观之则磨勘荫补。似与疏封锡赠体面少别。疑先生在讲筵时。吏部磨勘。或与庶官自别。而为子累乞恩泽。亦先生之素所不欲者。故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8L 页
于此特言之欤。盖先生之意。重在于辞脱待制职名。而其馀恩数则于辞受之义。无甚紧要。故未欲溷陈而坚请之也。按三十三卷卅五板乞镌职奏状贴黄内。言祇受磨勘转官之事。而曰可见愚衷非敢妄为逊避。味其辞意则盖欲以此之受。明彼之决当辞也。此其所以方辞而有受欤。其下卅九板贴黄。似亦当参考。
 奏绍兴府都监贾祐之不抄劄饥民状。亦行前来陈诉。劄疑亦行之行未详。其下遂行呼到之下则云遂为招置贾祐之。盖以行字作为字释也。且大全中用行字处多作为字看然后。文理不碍。今以所释遂行之行。推看亦行之行何如。
行字即下文行下之行。盖以县人之遮诉。知厢民之抄劄亦多不实。故即为行下亦使之前来陈诉也。若只作为字看则意便不足。
 甲寅拟上封事。乃抗言过宫事也。按宋鉴光宗绍熙元年庚戌正月。朝于重华宫。三年壬子十一月。始朝重华宫。则不过宫者。实首尾三年。癸丑则正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朝。甲寅则正月朝。四月请问疾不从。六月寿皇崩。盖此过宫一事。乃当时可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9H 页
言之第一义也。又按先生年谱。庚戌四月之漳州任。辛亥四月拜祠解组。自是三年累辞除命。甲寅五月始之潭州。盖前后再任。皆当此可言之时。而始焉一年漳州。未尝有言者。恐是方在州郡。不敢越职言事欤。既不可越职言事。则疑言于甲寅潭州者何也。如此大关系处。不应前后之见如此顿异。抑或在漳则帝方有疾。势有所难。时不甚久。且容待久。故谨守语默之常法。在潭则岁月既积。壅蔽已深。又闻重华累月寝疾。则忧惧迫切之至。有不能自已。故不暇顾越职之嫌语默之常。而径欲抗言欤。
此是伦理极处而系关国家存亡。先生既立其朝则曷尝一日忘此心哉。特其过至大而又人所难言者。故负痛含忍度了岁年。及重华违豫日久。而其情益切其势益迫。则忧惧痛迫。尤有不能自已者。故直欲出位言之耳。非前后异见也。来谕末端数语已得之。
答韩文五
新年得去年书。流年之感。同人之怀。自觉交切。居然春且殷。谨惟玆者。侨履晏重。钟祥又此添齿。儿时读书。妄作奇特想。以为四五十地头。则当必有展拓处。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29L 页
而及此滚到。犹复旧时伎俩。浩叹柰何。所论心无圣凡。递递援引。皆古训也。敢不唯诺。而但愚意则终以为性无圣凡。而心则自当别论。盖心与性合而言之则二而一者也。故朱子通为不以圣凡而有无之论。分而言之则一而二者也。故朱子亦尝有随人生得来便别之训。岂可执一说而废一说乎。然义理名言之际。易得丑差。若谓之心已便别则可。若直谓之心有圣凡则便做语病。此又不可不知也。高明必力攻心不无差别之说者。盖恐触伤了性本善之理。而其实则性自性心自心。性本一原。故善反之则可以超凡而作圣。心已便别。故所谓圣人者。乃千百载而间一出焉。高明之论。盖本于退陶答栗谷书。虽不敢不以为是。而愚则窃以为心虽该理而既合了气则似不无清浊粹驳之别。且气质之蔽。不于心上看了而当于何而看得。故先儒斥阳明之学而直曰心虽虚灵而已属于气。故其清浊粹驳厚薄昏明。有万不同。此皆愚说可援者然也。来谕所引鄙说。往往点掇一两字。全失其本意者有之。贤岂故为此勒加把持。当是记得语意不周匝耳。
  问目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30H 页
喻以未发时已有不善苗脉云云。盖未发即本体地头。既曰本体之心。圣凡无不同。而又何从有不善苗脉也。
心之未发。浑然一理而已。岂有不善苗脉。愚虽疏缪。不应此甚。恐别自有议论而今不追记。不知所以为辨。岂当时论及退陶答郑子中书中语。而贤误认为鄙说耶。盖众人之心。不待发见而已为气质物欲所夹住。故老先生说如此。
 但见气质之蔽心。而不见心与气质之有分。
朱子有心比气较灵之训。谓心与气质有分者亦自是。然愚尝戏谓以气质蒙蔽而定株连之科。则性可白脱而心当连坐何者。性即纯理而心是合气故也。即理而无情意。故祇可蔽罪于蔽之者。而合气而能主宰。故自当与蔽之者分罪。
 从古圣贤所谓心学工夫。只有存养省察二事。其未发也。本体之纯善。故只要存养而不失。以立大本云云。
心存则大本固立矣。然若究极言之。则操存亦后面事。不是善恶时事。(朱子说。)若不分真妄。而徒以能存是心。为适可而止。则鸡虽抱卵。而其如所抱之非卵何。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30L 页
存养字本出于孟子。而孟子不苦分心与性。然今以本文考之。尽心在知性之后。而才说存心。便说养性以继之者。良由心不可专靠故也。苟为不然则江西即心即理之说。何以见斥于朱子。而阳明辈良知良能之学。自不为非矣。
 看心字一差则并与圣贤论学之旨而湮晦。
窃谓论性而一差则为荀为杨为告子。而若论心则与论性不同。可以如此说。又可以如彼说。而惟在心性离合看如何。合看则心即性性即心而心不容有他说。朱子所谓心无不善者是也。离看则心之与性。自当别论。而所谓善恶者于是焉分。朱子所谓性无不善而心有善恶者是也。要之朱子平日论心处固亦多端。而要不出心性离合之间。盖合心与理而一之者。为释氏而发者也。释氏不知心性不相离之妙。而厌弃根尘。块守空寂。故以其一者而正之。析心与理而二之者。为陆氏而发者也。陆氏不知心性不相混之实。而认心为理。坐谈端绪。故以其二者而救之。以此推之。学者固不可舍性论心。而亦当知二者不容混之实然后。方为周匝。愚之所以不欲废此一边说者。盖本于此。岂曰因此而圣贤论学之旨。反致湮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31H 页
晦乎。所愧者未尝有顷刻体验。徒能腾理口舌。说心说性。有若实践斯境者。令人汗沾。
大抵高明之论心。即仁人心之心。尽其心之心也。愚陋之论心。乃从心不踰矩之心。其心不违仁之心也。各自有地头。各自有援据。善看之则自可并行不悖。而但细论心性分界。则朱子所论性是心之所有之理。心是理之所会之地者。皆是善形容处。窃意所有之理。固无圣凡之别。而所会之地则不无肥硗厚薄之分。故所以有顷间议论。然又复思之。心之全体。人固有生得来。已失其全者。然若因此而必谓尧舜心如此。众人心不如此。则语意欠了含蓄。而亦近于刻核之论。故退陶先生亦初主心有善恶之论。而后改其说。则区区于此。岂敢胶执。而但反诸吾心。细自点检。则不惟用处颠倒。其虚灵之本体。未见有霎顷呈露。不知几时是依俙圣人时。无乃自来所赋之质极驳极浊而然耶。然则心性各看之说。适近于卫朴之以己无目而废天下之视者矣。可愧可笑。然但执心无圣凡之说。而不知吾气质有蔽之心。去圣人甚远。径欲师心自用。而话便信口说。脚便信足行。则其弊病又自不少。要之两说皆不之废而后。方为完备。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331L 页
审高明以为如何。
答金士弼(在河)
谬询中庸疑义。近才得暇谛玩。则多是疑了底问。深用叹尚。然但于其间。亦或有已悉于小注诸说而不须架叠者。故只举合疑处三数条。略略冒贡如此。所未及尽覆者。如或终未免疑晦。容俟早晚面商如何。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然则孟子之不寐。文王之赫斯。夫子之哭之恸三月不知肉味。其果不为过中。而亦得谓之和耶。
合恁地处恁地。是即中节。
 
第九章天下国家可均也。(止。)中庸不可能也。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之外。别有所谓中庸之道耶。
三者做得恰好处。是即中庸。则虽不可谓三者之外别有所谓中庸。然中庸之君子则能是三者。而能是三者之人则未必尽合中庸。然则中庸自中庸。三者自三者。
 第十章不报无道之强。死而不厌之强。皆以南北称之。而下君子和而不流之强。独不称方何欤。
两强则偏刚偏柔。故有方所。而若乃和而不流之君子则阴阳合德。刚柔不偏。岂有方所之可指耶。
答许舜则(銈)
人之所贺。我之所悲。而满山风雪。为此专人。一感一怆。仍审新元。侍欢馀棣湛连护。何慰如之。钟祥再昨果是周甲之日。而此日此时。岂有宴集之名耶。只缘禁不得儿辈人情。眼前既略有施设。则一二密友情亲。岂不入想耶。秖自西望怅想矣。今蒙此谬贺。尊丈则书犹不足而诗又继之。诗轴亦多而得吾情事。惟此诗为然。十回庄诵。久而未已。然此乃大渊献兄家之馀也。若论福膺则模得兄家。岂非幸之幸者耶。谢书容俟后便。此意仰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