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2H 页
答李德彦(懿秀)
来书即一无韵之诗。而诗又伴之。令人鼻间栩栩。仆不能诗而粗解其方。如东坡之不能琴而能琴意。尝以为诗当学唐。而唐犹不古。要必如古乐府选家诸体而后。庶几乎三百篇之遗意。然持此以号于世。殆若戛古磬于觱篥方响之间。不骇则笑。故亦不敢自信吾。闭口久矣。忽擎清诗。旷然如闻希世古音。得足下为盟主。其可更能标帜于世耶。一诗二诗。浑然皆古。而后者益高。间有不能句者。岂所谓至足馀溢为奇怪者耶。恨不发其橐而尽读也。然文章于道一技耳。而诗尤其小者也。若以是为能事。并力于是而不志其大。则虽古亦奚以为。愿足下进之进于此矣。则大有事在。知其事在则当不暇劬诗而诗亦不蕲古而自古。为洛雅为闽颂。否则不过为摩诘光羲之流而止耳。一生之力。讵不可惜。仆向也尝窃有意于斯。而竟以地远力诎。中自废坠。亦知其徒劳寡用。适同刺猴。故今则绝意不复而为足下诵之。此殆近于程孟贲以僬侥之力。殊觉可笑。然匪相爱之至。安敢发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2L 页
此言也。
答李德彦
所论易旨。广蒐博采。不师一门。尽奇论也。然易之为书。虽广大悉备。而实洁静精微。正如此兀子。添减一只脚不得。与其穷幽极远而讨得异闻异书。不若按卦责爻之为真实而有得也。苟能熟读精思而于卦例爻情。得一路脉。则先贤不尽释之奥。自当源源见前矣。所谓鄙稿非能有见焉耳。十数年前。偶因读易而为此。然其说或出入于先儒定说之外。故不惟不敢示人。亦不敢语人。兄何从而闻诸。人之閒居。苟为不善则虽欲掩藏而不可得者类如此。可畏也已。但易与他经不同。而兄之于仆。又与他人别。安敢牢讳。早晚净写后。仰烦斤裁是计。
答柳景锡(进翰)
公厚之南也。兄或不及知。而其归也弟未尝不知。则奉咫尺讯起居。弟当先之。而逋慢不敏。反为兄所先。记得前秋逢别时。兄见谓曰解携后。君思我不如我思君。虽则云然。而自谓不后矣。今而后。乃知相思之果输一筹。然区区此心。已有先于书者矣。又何必曲加较量为也。承书后月改。谨惟恢台重侍馀。学履连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3H 页
享毖重。钟祥奉老觕遣。然所谓学业。殊甚灭裂。每承知友寄书相问。不觉惘然自失。今老兄亦不相悉。而有甚事业之问。夫进德修业。自有其人耳。岂此辈人之谓耶。明者于是乎殆不免失言矣。然人未尝无业。而士以学为业。士而不学。自是不能业其业者之罪耳。岂问之者之失哉。书末荒忧。岂吾兄亦身此境界耶。每念朱夫子家居食贫。而当歉岁设社仓。以广接其邻堡。崇安三十里之内。无一饥饿者。是果何等力量。而能于家食之日。办此大心众生底事。今吾辈无论邻里防堡。既不能自给其口。而思欲接济者。又不过昆弟族姻。亦且不能。时一自笑耳。吾兄喜闻吾阔大之论。放言及此。勿以其言之太侈而咎之也。今岁是大比之年。能不废科作否。士固不当专力于功令之文。然既欲观光则亦当循习而后可。此有退陶明训。若不修人事而只望天理。其可乎哉。老兄必不至于不耘而望秋者。然相爱之深。或恐少之而不为。故如是尾及耳。
答闵参议(致文)
尝闻古之君子。必谨交际。谨之者何。恐失之品藻也。以其人为可交。而或非其人则悔生焉。故君子之与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3L 页
人交也必谨之。虽或有闻于人而未尝轻以相与。今閤下之于钟祥。于何听闻而遽自贬绌于未始相知之人。礼勤而辞恭。言恳而旨笃。自顾谫劣。何以得此。以言乎操持则少无乡曲之誉。以言乎学术则亦无专门之守。徒以大言高论。猥见推排于一时朋侪之口。恐閤下为游谈者所误而遽然至此也。且恐且愧。无以云喻。窃伏念閤下当世之贤大夫也。秩细而德钜。守卑而望隆。京都之士。咸推为铨物之大宗师。夫岂失于鉴藻而然哉。见世之为士者。率皆工声病骛禄利。思欲见山潜泽癯之伦。庶几乎古之朴茂君子者。而于是乎眩其似而忘其实。乃至属意于无所肖似之人。呜呼。在不佞则为可愧。而在閤下则为盛德。今之在上者。谁复以是心为心哉。闻于古而今不得闻者。乃于閤下身之。故略进其说。乞小留意焉。夫求士之难。在审其术而已。夫欲求士而求之于擎跽曲拳之流。则陆棠之妄。斯混之矣。求之于高才能文之流。则贾君房杨兴之辈杂之矣。以为博通九流而取之也则君子不必博也。以为亢洁自守也而取之则君子不必为亢也。有取乎长厚信矼。而世固有貌厚而内釬者。有取乎敦庄笃实。而人固有论笃而实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4H 页
然者。人之未易知有如此者。然睹其外之难穷而逆疑其外。为其名之易眩而径废其名。则士又未有外是数者而能自表见者。然则如之何其可也。亦在乎执迹而求心。占外而知内而已。夫迹与心殊则虽言语文章极其华赡。而不足以恃赖。本与标异则虽做模打样无所不至。而适足以坏名。要之心迹合一。表里融澈而后。乃庶几尔。因前书拔茅之论。敢进知人之说。不审閤下以为如何。
答宋时应
遇会心人说会心事。汶亭一会。系是人生极会意处。解携后参商永隔。有时起想。徒劳魂梦。意表情翰忽坠。忙手披缄。满纸覼缕。皆洒洒肝膈语。百回庄诵。有若复接晤语。何慰如之。承书后春事又改。未审恢台侍馀学履万重。顷对时欲听好话之教。恐贤者失于辞耳。听之者固不愧初平。而其于说之者非人何。虽然亦尝有所闻矣。人之亨屯利塞。盖各有命。命之所在。分毫不易。若不信命而妄欲云云。则徒自纷扰耳。岂能移易毫发于其间哉。尝恨今之君子者。不务实修而惟求速化。其所以平居准拟。日夕劳攘者。惟在于决高科登膴仕。以苟一时之利。而至若修省克治。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4L 页
读书穷理实用力处。则未尝过而问也。深可痛叹。政使夫人一一得谐其志。自有识者观之。未足为多。而又况终身蕲慕而有不可得者耶。圣人所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者。此之谓也。此话每向朋知说及。而不怒且笑者鲜矣。向者盖尝微达此意。而老兄不以我为狂。鼻间栩栩然其真知言哉。玆不敢终隐其固陋。辄竟其说。愿老兄秖自知之。而勿烦人眼目也。闻居家酬酢甚剧。无暇读书。此固吾人之通患。然读书将以为应物地也。若曰我将读书而事物之当应者。顽然而不应。则岂可乎哉。但有些少閒隙。勿浪说虚话。度了时日。则犹可以读得许多书。何患乎诵读之无其隙也。无以报慇勤之惠。敢进此说。躬所不逮。言之可笑。然犹可当荛言之采。愿加之意也。琼什忘拙和呈。可博一粲否。
答张省百丈
还乡后每欲修一书。以达区区。而僻里苦无京国便。迄未遂忱。而耑札见及。夫以静暇言之则乡居者多暇。以先后言之则蒙求者宜先。而今乃倒置如此。擎书以还。十倍兢蹙。谨伏审玆际。直体崇护。慰仰更切。季氏兄又倒孩绷。千里送将之际。安得无介然想。但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5H 页
此兄自期雅不在此。则天伦之间。亦不当以此等小得失。深致其欣戚也。钟祥道路缭绕凡二十馀日。始得反面。在京决归时。大以逆亲意为惧。及其还侍。则亲意亦似安之。颇觉自幸。向上加工之示。敢不服膺。但此事体大。日月长远。当必有明师彊辅以导率之而后。庶免其枉用心力。而村里僻坐。易得钝滞了人柰何。书末云云。是何样话头。而轻以施之于人耶。以为戏之耳则长者必不以言为戏。以为劝奖之矣则藐玆颛劣。夫岂其人哉。进退皆失据矣。坐是而不敢以宠翰示人。褒借之意亦隐矣。后或不靳往复。勿以此等意外之说见及。千万至祝。江上诗出于谩咏。本不足以示人。且小识之中。语多不贴律。故密嘱帐下儿使秘之。蒙爱之至。当不破戒矣。俯赐和章。意象悠远。如看远岫归云。讽诵数日。久益忘倦。特恨其不著题耳。惟彼鷾鸸之不给视。夫岂有高远之想哉。计止于抢枋而止耳。乃拟之于高鸟。其不伦甚矣。李丈甄复。差强人意。傥不坚卧则泮中不寂寥矣。
答李德舆
一别千里。徒劳梦想。意外华翰。见坠于寂寞之滨。忙手圭复。恍若坐我于东泮笑语之列。矧审解携以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5L 页
斋居多暇。观玩日富。仕学相资。玆焉可验。尤切欣沃。钟祥反面之后。庭事粗宁。而但远役之馀。一番人事。久而未息。苦无整顿时日。且荒歉忒甚。邻堡之间。有不忍冻饿而阖室仰药者。闻此一言。可槩其爻象。此亦蔬粝不充。而便觉食便不美。愁闷柰何。促膝之际。不知行期窄迫。枉以酬唱费晷。始知晦翁槠州之行。约不赋诗者。虑或有妨于讲磨之实事故也。吾侪平日非不知此意。而每遇赏心处。则与几个好朋友。多作此个罪过。久而后方悔。想兄亦同此慨也。僻处穷乡。朋知之相从者。无甚议论。而兄则必多与京洛之秀。朝焉夕焉。其必有无限好理会矣。傥因风便。寄示一二则何幸何幸。
答李府尹(寅弼)
五薮期会。只是穷措大两三人私相约敕。而城主何从而闻诸。既承俯询。安敢牢讳。期在旬七。而所持者山肴野樽。所佐者风题月品而已。城主果能来临则此会方大。而第恐琴歌妓乐。破了人閒界风流耳。
答崔文翼(世显)
七月晋慰后。音问斗断。居然岁色垂暮。不审玆际。侍馀哀履支安。钟祥千里西行。猝谋猝发。虽无挠往返。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6H 页
而冰路间关。足为悼前猛之鉴戒。方此伏枕惫卧。甚恨始谋之不臧也。以此如干寻数之工。全然担阁。而不知贤哀近日作何究索。有何论量。窃意读礼之暇。潜心研赜。其必有起上乘而契昭旷者矣。恨不得往拾其绪馀。然昨有人来言贤哀差误处。云贤侄属纩在鸡鸣后丑时。而贤哀坚执以为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祥日用鸡鸣前一日。又以为曾子之殁在翼日。而以其易箦之事在前日。故用前一日行祭。此果贤哀之言耶。若果尔则贤哀误矣。曾氏之用易箦日行祭者。见于何书。而且记檀弓云反席未安而殁。则可见其以是日易箦。又岂有易箦之明日也。又死与往日云者。亦岂谓死者属纩前一日哉。此则自有礼家疏义。吾不欲溷陈也。按先儒说。属纩在鸡鸣前而𦤎复在鸡鸣后。则祥忌皆用属纩后一日。盖缘未𦤎复之前。不敢死其亲故也。况后鸡鸣而属纩者。又岂在论量之科耶。夫以贤哀之考礼精详。见解之差。一至于此。诚不觉怃然失图。无乃偶为道理所缚而有此误看处耶。以吾不见外于贤哀。诋斥贤哀之甚者。欲收入于连坐之律。故急于解免。玆以历控回书。略示其议论之梗槩。而若或彷佛于传者之所言。则惟愿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6L 页
哀速改之也。七月袖来疑义。皆先儒已有论说处。不敢叠床冒贡。而惟有一二疑节。未经古人勘破者。僭用己意分别白之。如有未稳。愿加反覆之也。
  别纸
 备要陈袭事条曰西领南上不綪。綪读为䋫。䋫屈也。至小敛曰南领西上綪。夫西领南领暨綪与不綪之异。抑有意义之可言欤。
寻常亦疑此。而盖尝以意推之。窃以为袭象生时。故西领南上而不綪。敛以束尸。故南领西上而䋫。盖生者之处室也。坐则为西领。主奥则为南上。衣著于体则为不䋫。而死者则反是。袭敛陈衣之异。似亦由此。而且以事势言之。古者敛袭皆陈衣于房。而袭时士丧所用。不过三称。固可以直肆不䋫。而小敛之衣。至于十九称之多。若如袭时不䋫之仪。则又似非房中所容。此亦䋫与不䋫之所以异欤。(尸在床南首。小敛之南领。顺尸体也。)
 朝夕奠与哭。前日盛论以为一项事。鄙说以为两项事。近考疑礼问解。两项事分明。
哭与奠。愚未尝以为一项事。但以为两项而实一时事耳。就考仪礼则可见。先儒多见仪礼分立哭奠两条。遂分而贰之。而哭奠异时。恐考之未详也。家礼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7H 页
合哭奠为一项者。非杀古礼。从简约也。仪礼说本自如此。
 家礼饭含注曰主人饭含毕。袭所袒衣复位。其下小敛则凭尸后曰袒括发云云。考證曰左袒者。袒左袖扱于腰之右。左袒之袒与袒括发之袒。恐不同。鄙见亦以为左袒之袒。即袒袖之袒也。袒括之袒。即袭袒之袒也。考證说似是。
古者有劳事则必袒。袭时之袒。乃有事之袒。故袒于未袭之前。小敛之袒。乃哀甚之袒。故袒于既敛之后。盛问中以袒括发之袒。为袭袒之袒。而左袒之袒。为别样袒者。恐似未然。盖袒去上衣曰袒。掩向袒衣曰袭。然则袒自袒袭自袭。岂别有所谓袭袒者耶。而且袒者对袭之称。不与袭对则不名为袒。又岂可求左袒于袭袒之外也耶。(檀弓注曰哀甚则袒。)
 家礼反哭及虞祭。椟与匣之异。
同春疑得是。而沙溪活看之说甚平正。然此曰椟之而彼曰匣之者。终有不通点检处。盖尝思之。题主之后。椟而匣之。乃是弥尊而神之之事。孝子之心。不忍遽鬼其亲。故既题主之后。不欲遽加椟之。而反哭而后始椟之。虽已纳椟而未虞之前。又不忍匣之。故虞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7L 页
而安之然后。始敛主匣之欤。题主后以小笥纳主云者。恐未足为反哭后始椟之明證。盖古者奉主出入时。皆用小笥储之。不必反哭时为然也。盖各言椟匣。则椟匣无异义。分文对说则椟为匣身。匣为椟盖。
答崔文翼
座下研索之工。想日深一日。而相去稍间。无由朝夕从舂于东湖水石之间。怅恨曷已。十图韵语。句语典雅。快免荤血馀习。而但措词造语。泛而不切。恐不免坐谈浮屠之弊。故不敢面陈谀辞。随句批评。或赐宽恕否。盖风花雪月。或可随意摅写。信口吟哦。而如此等诗语则自有印板言语。岂可弃却言筌而径超上乘耶。
答韩季鹰
携书入石山山中。定复几日。山上置一静榻。榻上置一部大学。所得浅深。姑且勿论。即此一事。岂不更高人一著耶。谬询两条。问寡之下。不敢无答。故略疏谬见。然僭越则甚矣。且其所引旋盖之语。殆近于郭象之注庄子。而其语又出自庄列。得无见黜于大雅之见否。
  别纸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8H 页
或问格致条或人所问。则以忠信对致知。而程子答之则直以诚敬字。换著忠信何也。
按论语主忠信章注。程子亦以诚实字贴说忠信。则忠信与诚敬。只是一而已矣。然若对了致知则不若诚敬字之妥当。若使问者用意细密。则此问当用诚敬字对了致知。而问者不能然。故程子只会其大意而改换如此。
 又非见闻思虑之所及云云。多闻积虑。是乃格致之方。而今如此说何也。
工倕旋盖。本出于心巧。而及其指化则不以心稽。
 
且不由见闻。不由思虑。自是径约者之论。而今此曰思虑曰见闻云者。其语势却从这边转来。不可晓。禅家有顿渐两门云云。
豁然处果非见闻思虑之所及。岂以其语势之近于彼。而于合说处不之说乎。要之初不由见闻思虑而径超上乘者。顿悟之说也。自见闻思虑而卒至于见闻思虑之所不及者。渐教之使然也。顿渐二字。虽皆禅语。而其实则儒释之所由分。
答韩季鹰别纸
 妙众理而宰万物。乃朱子释致知之知字训释。而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8L 页
按大学序小注胡氏引之。以为智字之释。胡氏虽于妙字之上。加所以二字。以为理气之分。而妙众理宰万物。终是知字面貌。非所以释礼智之智。然观朱子仁说及答吴游两书。则皆以知觉之觉为智之用。则胡氏亦似有所本。近见金农岩集则历引论语或问及答潘谦之一书。以斥其失。而仁说中以觉言智一段及答吴游两书。则断以为初年未定之论。恐此说得是。
农岩说其于心性之分。未始不端的。而但大全中以觉属智处。一并指为初年未定之论。则不无可商。且语类中以知与智对勘处亦多。如黄勉斋智具两般之问及辅汉卿所谓知是心之神明。似与四端所谓智不同之问皆是也。且朱子亦自有说。如所谓智是是非之理。知是察识得这个物事之训。不啻十分明白。则岂必待答潘谦之一书而后。始为之定论乎。且论孟或问。乃朱子四十八岁时所成。则答吴答游答勉斋及许多诸说。岂必尽在其前而通指为初年未定之论乎。盖尝思之。知与智对看则固自有心性之分。而若以知觉之知。配了四德。则自当属智。是以朱子于仁说中。以觉为智之用。而其答辅汉卿之问。有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9H 页
曰四德之中。仁智最大。智之所以为大。以其有知故也。有知之知。定指知觉之知而言则其意可见。
又思之。仁说之以觉为智之用者。非以是直释智字。盖因谢氏以觉言仁之失。而论觉字归属处耳。若以是谓初年未定之论则过矣。
 致知之知。全一心之妙用。礼智之智。占五常之一德。以全体之知。偏属于礼智之智。终涉可疑。
朱子曰仁智包得而礼义包不得。又曰仁礼义皆包在智字里面。然则不但礼义为其所包。而四德之元。亦在其包摄中。盖智之所以能如此者。以其专有一心之妙用故也。要之偏言专言之别。虽所以论仁。而亦可以言智。智字偏言则只是分别是非之一事。朱子所谓知大而智小是也。专言则亦所以妙众理宰万物。朱子答辅汉卿之问是也。以此而论则胡氏说亦未可全然非斥。智字正释则固失之矣。而若因是而遂谓妙宰之用不属于智。则亦非至当之论。
答李仁彦(宅元)
春间妄行。可谓事事皆失。而得见吾兄。其得顾不大耶。但一再相守而摅写则未也。是用菀结。乃者惠然垂问。暄凉之外。引义郑重。感荷尤挚。书后徂暑。远惟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299L 页
玆际。定省馀观玩益富。饷用益迈否。细读来书。则慨然有志于古人之学。甚盛甚盛。夫人患无志耳。志苟立矣。而循循不已。实有所事。则其进也孰御。如而夫者亦尝不无嘐嘐意想。而行矣不力。渐冉无成。逮玆晚暮。徒有穷庐之叹。此事岂不可怜耶。扶树警策之效。政不能无望于吾伯恭。万望自此时惠规益。以警愦愦。如何如何。
答姜瑞天(凤海)
擎书后居已徂暑。伏惟玆辰。燕超益胜。观玩有味否。钟祥亲候觕康。而但寻常每当暑善呻。今夏又添得眼眚。苦不可堪。欲静坐合眼。学得道家调息之法。而却被沿眶之蝇。败人意绪。亦旋学不成自笑。两季西行。得失仅足相当。而槩言之则即此已夥。又可病其欠圆耶。弃翁文字。序长跋短。长不可强。短或可力。故略缀数语。以酬九原。而至如删略一款。实非所堪。且念此翁之著此书。雅不以传后自期。而只随意摅写。以恢拓其胸次。则其间虽或有疵颣可指。而此翁之神明意用在此。风流声响在此。若以意所不惬而辄加删节。则区区字句。虽似少劲。而宁复见其天乎。愚意则不如一依草本之为好。而虽老兄亦不必任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0H 页
去取。不审以为如何。来秋命驾之示。预切欣企。而山川辽阔。亦岂容易。旋觉怅愔。
答朴府尹(长复)
日暖如春。无乃阳春脚力。能使大冬为春耶。伏惟玆辰。抚字有相。体候崇护。吏既知戢。民自趋令。簿牒词讼。当日就简。伏想薰炉棐几。政应多暇。恨不从容叨陪。款听绪论耳。所谓易劄。劄非不可为。而易劄云者妄矣。洁静精微处。岂是著言语处。既不能强其所疑。而为是劄录则一番会疑之后。火之可也。箧而秘之亦可也。而乃敢裒为篇帙。奉而陈之于长者之前。其事已妄。而此意尤僭妄矣。然区区妄见于卦例爻情。亦颇有依俙说近处。想惟日间已赐翻阅。抑或有一得之愚。概于盛意者乎。其全然纰缪。不堪理会者。亦应有之。若指出瑕颣。使之知所删润。而不敢遽然自信。则其受赐也大矣。
答李博汝
承审日来兄体连护。慰沃良深。去就之决。如弟者自坐在里许。何足与议此。而容使参量。惟有赧汗而已。大抵人之仕止进退。如饮水者自知寒煖。非人所能与。况区区冷荫。政老先生所谓去亦可留亦可。优游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0L 页
以卒岁者。又况今日吾辈之为此。实维非他。而祇为便养一款。则岂可以郁郁不堪而惟意是决乎。要在精度审量。仰禀庭命而后。乃可以语此耳。某事非不力诵。而万事莫不有命。信命之外。更无他上策。昔苏长公尝语此事曰于定命无分毫之益。而于道义有丘山之害。吾辈人非敢以道义自处。而理实如此。平生喜诵此言。故并以为献。
答李博汝
婿君数年后相见。便成刮目。而又使从柳叔斌游。可谓付托得所。如此汉者何足为人师。而又有此谬托也。且有翁婿之名而执师生之礼者。如古之黄蔡李汉是已。是岂馀人之所可当耶。不惟当之者为可愧。而执此礼者。亦且为人笑骂矣。但区区文字间疑难则或可以云尔。而远矣又岂可源源对头耶。惜乎。迷儿辈则气质凡下。终日父子相守。无一问辨之事。而又无心于从师远游。岂非可叹者耶。向日渠与继祚书。虽未知其言如何。而过加褒奖如此。当必有概于心故然耳。然长者之于少辈。当勉其所不及。恐不当如是不惜牙颊耳。
答李博汝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1H 页
谬询先后天之说。顷年相对时。尝有所妄意推说者矣。今于年久之后。剧司倥偬之中。有此示及。盖不惟吾兄好学之诚。老而弥笃。益可见不耻下问之诚意。叹仰无已。既承复问。玆敢再贡其愚。区区浅见。虽未必得之。而其说本于康节。又有南岳说在。或不至甚谬妄否。
 曾年语次。尝仰询先后天互换之说。则赐答以后天卦变。从先天交法互体中出来云。故归而试推之。则四隅卦之兑艮相交而为乾为巽。巽震相交而为艮为坤。则甚觉分晓。而独四正卦坎离之为震为兑。则坎离之本体不变而从他位他卦中出来。此必有说。详细示及如何。
疑得是。坎离则虽用交法。而变他卦不得故也。今以他卦阴阳交法。把作未济看。究其互卦而上下交趋则坎复为坎离复为离而求变不得。故四正卦变先天之例则就乾坤大父母卦卦体中再变而得之。康节所谓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者。即其说也。盖乾坤交则为泰。而泰之互体为上震下兑之归妹。故于是乎用上下交趋之例。归兑于西。归震于东。归妹之互体为既济而为坎为离。故于是乎又用交趋之例。置坎于北。置离于南。是所谓乾坤再变而为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1L 页
坎离震兑者也。但康节之说简奥。故其后诸贤多晓其说不得。而南岳互体之说则可谓明白尽矣。然于乾坤卦再变而得坎离震兑之妙则未尝分明道破。使骤观者有未易晓者。故愚尝妄以己意。僭为父母卦再变。四隅卦单变之说。以释康节之意。而乾坤再变之说则虽见于启蒙本注中。然朱子之意则只以先天之变后天。为乾坤再变。而细观康节之意则乾坤一体。自有再变。而非所以泛论先后天者也。
答权进士()
院记本不宜承当。而特以盛意不可孤。故强颜血斲。恒自追愧。推借之殷。一至于此。尤觉赧汗。大扁使阿季依教浣呈。然戈波趯勒。多不合度。而强作此事。政与乃兄之全不娴文体而僭意记述者。同一碗脱。亦岂非可愧底事耶。贤季词义甚妙。自足以追时好。何烦谬评妄加点批。殊觉嵬然。而既见教矣。又此作过。季氏得无齿冷否。
答金公立(建洙)
千里送人。终作一别。而为赴晨衙。明日之行。又不得出郊相送。此心怅悒。当复如何也。尺疏抗陈。 天褒未始不隆重。而浩然南归。士君子行止久速。固不当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2H 页
如是耶。夕阳归棹。准拟归人。而人自不归。真可怜矣。夜枕辗转。为此替饯。馀惟祝行李万安。
答洪待教(淳穆)
钟祥自知陋甚。又不喜人还往。故于当世名硕。未尝敢通书问。惟执事则特以契谊之重。不敢自外。而执事过意引重。凡所以奖饬而期诩之者。迥出寻常。每一擎书。惭汗竟趾。伏惟和煦。定馀棣候万护。冬春以来。想有一番耸人迁除。而穷里无由承闻。殊觉仰郁。然为座下地。惟恐名太盛进太骤。进为一边。不须算念。但愿益励志业。益懋讲修。要于百十斤担未及担夯之前。赌取一副当规模。以为早晚饷用之资而已。
与洪待教
前书中存省二字。令人心开目明。持被夙夜之劳。殆有甚于下邑朱墨之烦。而能不废密切工夫。岂非敛服处耶。如此辈人。于静寂时閒歇处则或不无这个意想。而才涉事为。心随事去。收拾不上柰何。存养之方。非所与论。若借得医家截法。拦住得浮念妄想。则犹或可以牵补过了。而亦旋学不成。良觉笑怜。
答郑宴应(昌德)
钟祥一自忝守仁境以来。区区私计。祇欲于簿书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2L 页
暇。招呼得意中朋友。相与讨论经史。一以祛疑晦。一以宣湮郁。而吏身拘窘。殆同疏属。一番讲集。才堪备例。而竟未能极意谈讨。尽意论量。岂非可慨者耶。源源顾访。亦既承诺。而隔江怅望。阻阂盈旬。谓为适然。今承嫌碍之示。不觉怃然。亦不觉失笑。干名之嫌。指官盛者而言。岂一县长之谓耶。况兄与我俱已老白首矣。幸而成此邂逅。又幸而同营合志。何嫌何碍。而矫首相望于不盈尺之地。自贻伊阻也。明春归田。便成参商。虽欲复为此。宁复可得耶。望须自今以往。苟有合商量底。虽非饮射读法之类。频频委枉。勿以偃之室为累。惟以学不讲为忧。则非兄之幸。乃弟之幸也。
答洪文瑞(箕灿)
俄者讲集。群彦毕至。其间亦不无善疑善问者。而惟兄发问。最是疑了底问。故私窃叹尚而载之于心矣。今此俯询。又复郑重焉如是。此真所谓不得不措者。讲习讨论固不当如是耶。但向者主席直循斯须。而犹欲使此终始其说。是为不当耳。书后有曰。不审愉省馀。观玩之趣。日益隽永否。慰馀重溯。钟祥此来无一猷为。惟顷日一会犹堪慰意。而簿书少暇。再举未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3H 页
易。是为悢悢耳。谬询诸条。多是前人会疑之处。而亦既有先儒旧说。则固当疏举诸说。次陈谬见。而但区区此行。本不为久计。故不以子集诸书自随。又苦无记性。全然记忆不得。故虽或似有前辈已定之论。不复援引。惟直据己见为之说。岂非妄率之甚耶。尤所未安者。来谕中两三条。有引先先生遗说处。而亦不敢苟为唯诺。妄设疑难。惶恐惶恐。夫义理天下之公也。何亲何疏何远何近。惟一于至当而已。既不逮门下之役。而疑不敢强。则私相订确。亦无不可者。然此等事亦须随人随力量为之然后。庶免尤悔。如朱子答胡伯逢书中一二句语。若施之于今世今人。则为胡氏子弟者将不免有许多辞说。是岂非十分谨慎处耶。是以书成之后。累欲抹去此一两段。而终焉呈似者。盖以古之道望兄。而不欲以恒情妄揣度者也。不审兄意以为如何。
  问目
 大学要旨在敬。中庸要旨在诚。然而中庸之诚。始见于鬼神章。自二十章至三十三章。反复天道人道而极说诚字。大学则止至善章止敬一字。似非实下敬字。而前后更不提起者何欤。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3L 页
谓大学要旨专在于敬则似涉牵强。退溪说可考。止敬之敬。虽非敬之全体。而敬止之敬。自是全体说。则以此一字。蔽一言于大学。固无不可者。然全篇主意则与中庸说诚异。故退溪说如此。
 木斋先祖曰所谓知止而后有定者。明其所当止则定于一。定于一则敬矣。敬而虚则能静。静而笃则能安。安而能虑者睿也。虑而能得者圣也。故明生定定生虚。虚生静静生安。安生虑虑生得云云。
先生说通透圆活。多不帖帖地。有不可专以训诂之体率之者。然此条所论则措辞遣意。恐有当商者。盖敬是彻首彻尾底工夫。又不是效验说。而今曰定于一则敬云者。壹似做效验说。其下敬而虚之虚字。静而笃之笃字。皆似未惬。
 木斋曰知止者见得分明。自住不得。所谓冰解冻释。疑情剥落者也。定则心中一定。更不他求。所谓铁轮顶旋。他不得者也。静则粗厉消尽。气像从容。所谓止水澄明。一波不动者也。安则优游涵泳。不费安排。所谓水到船浮。自在流行者也。虑则常存常觉。易简为用。所谓全体戒惧。略更开眼者也。得则存养纯熟。从容中道。所谓正己而发。已得中的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4H 页
者也。
五所谓之说。亦尽觉圆畅。而但全体戒惧。略更开眼云者。本中庸慎独之说也。以之而说慎独则可。若以此而释能虑则恐未妥。盖慎独之独则境界窄而时分暂。固可以如此说。而能虑之虑则乃是随事观理。极甚研几底事。其地面广大而意思深密。恐不当如此说。且易简为用等语。于虑字面目不甚衬贴。
 明德或曰兼性情。或曰心之体用。而终无真的断案之处何也。
心之体用。即性情也。二说不见其异。孟子尽心之释。与此释无甚异同。则心为近之。然不曰心而必曰明德者。煞有意思。专作心字看不得。亦专作性字看不得。
 诚意章上不连致知。下不接正心者。所以分知行。然传文中八条双关对举者。是发明经文知所先后之义。则诚意之单举者。不有欠于先后二字贯串之旨耶。
此传虽似上下不接。而实相连接。章首自欺二字则便是上接致知说。章末心广二字则自是下连正心说。然传者于此别立传例者。煞有深意。盖诚意者自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4L 页
修之首。而为人鬼关头。不得不力说。若于此依他例立传则辞意重处。终在上项而不在当处。要之八章通例则重在上股。乃所谓知所先者也。此章特例则重在当处。即所谓知所后者也。知后而不知先则其序乱。知先而不知后则其功阙。揆以经文先后之义。祇见其完备。未见其欠阙。
 释本末而特言讼者何欤。
一身之外。才与身相对。则便有起讼底意。父子兄弟至亲也。而身不行道则不行于妻子兄弟之间。一失其道则亦皆有相犹之心。是皆非讼之讼也。讼之端息则家齐国治而天下万事。有不足为者矣。孔子此说虽止就听讼上说。而传者引之则便自有无限意思。
 朱子注一部大学。而敬之一字。全不提起。独于第七章下始说者何欤。身心为家国之本。而敬为捡察身心之要法。故至此始说耶。不然则格物致知。独非敬字用功地头耶。
心不在之病。惟敬可以直之。此处合用敬故言敬。非故有意于安排布置也。要之敬者一心之要而万事之本也。是以朱子于或问则言敬者二处。一言于初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5H 页
头填补说。再言于致知涵养说。而章句则必言敬于正心条。参互以观。则朱子之意可见矣。盖敬虽统体工夫。而于格物致知则犹隔一重说。若正心工夫则持敬之外。更无工夫。
 孝悌慈不言于修身之前。而始发于齐治平之章者何也。朱子曰孝悌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云云。
孝悌慈所以施于父子兄弟者。而父子兄弟相聚是谓之家。则孝悌慈之始言于齐家条。又何疑乎。九章章句修身教家之说。自是进一层推本说。
 
阳村解如保赤子之义曰此以最切要者言之也。以家言之则孝悌或不谨而慈幼之心无不切。以国言之则事君事长皆知其谨。而使众之道多所忽云云。
阳村说亦自好。然此章之第二节。必力说这个意思者。盖以治国所以临民。而临民使众之道。本于慈幼故也。非为慈幼之心。人所同切而然也。亦非为使众之道。人所易忽而然也。
答赵蔚山(彻林)
三月间俯及书赙。虽致浮沉。而自是传者之不实耳。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5L 页
其实则与己蒙问慰同。故一味镌感而已。不知此个委折。何自关听而再勤隆念至此。仰认至意。感涕自零。不审莅任以来。凡百皆何如。邑样腴瘠不须论。氓俗醇醨。比西邑何若。送者之不幸。即迎者之幸。而德照馀波。将必覃及。亦岂非邻邑人士之幸耶。况此去贵邑不但密迩。而又为南北往来径由之路。早晚营行。若得过存则又何如其幸也。所谓易劄本无成书。而只一信手劄录之暗草耳。虽急于就正。岂可以是而奉浼崇眼耶。容俟一番脱草后仰陈计耳。戏示星课。亦系见念之一端。感戢难量。然至曰后当然则误矣。岂怜其穷悴而曲为之讳穷耶。人之禄命多少。一定于天。则虽圣贤不能易。故南轩先生尝课晦翁之命而未尝讳其禄少。则今此云云。无乃与昔贤相与之真心异乎。旋切讶惑。然此等閒谈。皆俱存无故时事耳。至于今日则又岂有分外毫发馀念耶。一切身计。付之空云而已。
答南谦叟(泰焕)
承历算鄙说。谬蒙收入于通录中。此古载万金者之力求附见于草玄之门而不可得者也。盛录一书必传无疑。而因以厕名者。岂非拙者之幸耶。但细观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6H 页
教。则恐高明于此算。终似骑墙。更加究覈如何。元幅中本末之疑。殆近于以二五而疑十。至于别纸月分之说则自是启蒙传疑中寄位算法。而与此殊例。今乃以彼之说而为此之说。亦有不可晓者。要之此算本无多法。先置浑天全度为实。知所作法则除者为月。得者为日。而都无许多葛藤矣。向见盛录中所载星躔排度。亦似未协。盖星有阔狭。度有多寡。又于阔狭多寡之中。亦有太度秒度之别。盛录则不分多寡。不分太秒。而一例均排者。恐不协于天象。望须更考见行天文轮图。一依其排度次第而改定如何。
答权▣▣(致博)
先集乙丁之役。非所敢与闻。而揆以事契。不容自住。故不敢终辞。然猥越则甚矣。俯示附录凡例。自当依教矣。若此等文字。全然删没。则无以见一时士友之盛。拔例附录。其乌可已也。他家文集亦多有如此者矣。西塞时家书誊纸。谨已祇受。而益见我先正之于龟翁。属意不浅。苟非然者。若个书帙之借与不借。何足烦师门远念。而乃于千里外家书中。若是嘱托之不已也。且许多书籍中。必要名贤一录者。又安知其不出于奖敕期待之意耶。惜乎。当日讲授次第。当必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6L 页
有大于此者。而今不可得以复考。然赖此一书而犹足以影响其万一。则又岂非幸耶。龟集不刊则已。此集既成则此书见录。尤不可已。故拟欲编置于附录之首。未知盛意如何。此友虽未及叩其所存。而见甚雅敕。将来尽可望。古家极飞之理。倘在于此乎。可贺。
答尹舜五
一散如云。永作参商。每兄弟聚首。津津说到兄边。而邈焉难攀。徒劳梦想。即玆料表。荷此远逮。忙手开缄。欣如堕空。矧审和煦。棣候节宣万重。曷胜慰仰。但承荐罹殇戚。福履之家。何遽有此。无乃三空之厄。仙真之所不免耶。慰馀悲溯。钟祥六年草土。不死至今。仅存者形壳。而所谓形壳亦复如此。发无馀黑。齿牙脱落尽。异时相对。若求我于色相之间则殆无以辨识矣。宁不可怜也耶。伊院莪菀之美。闻风久矣。而今此谬圈。实是虑外。顾此浅劣。何能堪此。多士属意之示。不料德人亦为此苏张之阖捭也。化现出来者。实维非他。而诿之于士望。彼一方贤隽。岂不能称停得人地而为此。谬属耶。必不然矣。当即控避之不暇。而旋窃念张高梦路。非此则莫之识。故屡回思度。终于祇受。然汗悚则多矣。伽倻红流之诧。便觉乌石灵源去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7H 页
人不远。令人意思飘然。然句引得此物一小南足矣。又何必求助于大伽倻而有此云尔耶。奉呵奉呵。义叔弟姑如宜。而闻此偕速。不无意向。然穷家单鬣。兄出则弟停。恐联行不得。辄自怅然而已。
答伊渊士林
伏承联逮。其执礼过恭虔。若后辈之于先进。此虽院中已例。而自愚陋者言之。则实非所堪。令人惶汗竟趾。仍审春殷。佥体万重。慰仰区区。钟祥即一朽木耳。无所比数于人。而荷勤意至此。揣分量宜。合即逊避。而旋复思之。吾辈生并一世。而华发已堕颠矣。若失此缘际。则觌德更无日。故百回思量。谨此祇受。然若当日皋比之席。则不必冒当匪据者。徒拥虚名。惟深明易道者。乃可以当此。虽无勇撤之勇。而窃欲效张夫子故事。佥意以为如何。
答安光叟(休老)
吾光叟书。出自景颜袖里。人与书两堪叫绝。矧审新春。静履节宣万护。慰沃尤深。钟祥积祸馀生。所存者形壳而已。兄则较此几争十年。而已有头童之示。岂卷中圣贤。亦有孔卓之苦而催得此白发耶。奉呀不浅。俯视文字相议事。初不省何样话。扣诸景颜则事系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7L 页
先德。若尔则误矣。环顾当今。作者不乏。而错料如是者。固知盛意有在。而此等文字岂容苟耶。千万已之。秋间临贶。似若为此而来。而今此云云。有若逆止御者。然无所为有所思。尤岂不厚念处耶。本事则改图。而行计则勿辍如何。
答宋府尹(近洙)
俄昨呈单时。合有别状。而揆以体面。有所挂碍。故未敢遂诚。方深兢蹙。即于意表。俯赐委问。且勖以谬圈滥膺之意。仰认隆旨。惶汗竟趾。目今旱馀甘霈。溥洽如此。此莫非圭璧殚诚之所召。乃知天人之理。不隔丝毫。而事与境顺。心共体胖。此际政候之万安。不待擎书而固已得之于氓谣矣。钟祥杜门涔伏。无所猷为。咫尺铃轩。非不欲源源进候。参听绪论。而偃室频干。殊非道理。故趑趄未果耳。谬圈难冒之实。已详于呈单中。今不必叠陈。而世岂有如许讲长耶。城主为乡人所误而又将有转误处。是岂非十分商量之地。而又为此敦勉。要之此事得失。非独冒受者之为可愧。以一乡言则殆近于菑川之复推。自官家言则适同于福建之谬荐。伏乞更加三思。详细访问。毋负营家罕有之盛意。千万千万。望纸则官民之间。不敢累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8H 页
次厮挨。故谨已受置。然终不如改望之为稳。方拱手以俟耳。
答金寅会(善根)
舍弟还。既获承惠覆。又得之口详。不觉千里之为遥。而伊后秋且高矣。不审燕养体度更何如。仄闻江舍静便。便于读书。此意甚好。如吾左右则早晚有自来逼身之物。这一边则不须算念。惟当及此閒暇时。益读古人书而已。钟祥衰相如许。病又助虐。今夏经过几沦于鬼趣。未知此生果能遂既觏之愿否耳。标补书盥手敬阅。则不但积疑都消。而平日之声容謦欬。犹若可挹。俛仰今昔。有涕自零。又区区献疑于当日者。亦似间蒙收采。在于固陋。光幸尤何如也。要之此一书。自当为海以东千古不刊之书。而毋论海东。即环海以内。亦岂多得。寻常每恨先台丈德行事业。百不一试。而今而后可无恨矣。羽翼朱书。斟酌饱满。而垂之千古。功崇业广。孰有过此者。其在贤孝子传美之孝思。亦可以少慰矣。
答徐春伯(仁淳)
客冬惠问。合谢多时。而迄未之果者。非敢慢也。以有今日故也。居然新春且暮。谨问调体动止增护。钟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8L 页
学随日退。病与年加。宁不可怜也耶。俯托先状。知盛意有在。故不敢牢辞。如是构呈。必不恔孝思。且所示专主学问立论之意。亦不能遵依。惶恐惶恐。要之先公立德。在于笃孝一节。而必欲舍此而立论者。终非纪实之迹。孝弟与学问。本非二致。而人皆作两截看。失之矣。子夏氏之言。政所以救此失也。今世人家追述其先德者。例多舍其实迹而必欲以这个话。缘饰而铺张之。其弊也盖不但一毛不似而已。此常所慨然者。故不敢于兄家事不尽其心。而随所见立论。不罪不罪。
答金府尹(在田)
春寒不宜峭而峭。恰如老人诗不宜健而健。两怪事可以成双矣。矧伏审日间体候万安。又乘兴为上元灯夕之游。曷胜慰浣。适此坏蛰。恨不参遨头之末耳。俯惠序文。奖饰太过。羞愧之极。令人欲钻地而入。然若为此嫌碍而不究所欲言。则亦觉非宜。擎读之馀。有私自评骘者。故玆敢仰陈。盖王弇州寿人一序。虽脍炙今古。而其文差欠情悃。序中所引南学士。此序虽为东人所喜诵。而其所为而作者。非江海閒游之客。而乃公卿贵仕之人。故其风致亦不甚萧爽。岂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9H 页
吾城主之奖饰此一槁物而化腐臭为神奇者乎。其情悃蔼然则弇翁亦当退舍矣。不知如此批评。于盛意何如。道体二字。久欲为一言而不敢者。言之则近于实事故也。累次承教。每每如此。若终始不言。则亦涉嵬妄。故敢此仰白。向后如或俯问寝食。则千万勿尔伏望。谓之例谈也则与他人书。未尝泛用此字。谓之戏谑也则道之一字。岂可戏而可谑者耶。进退无所据矣。
答金渭师(尚铉)
儿还伏承下覆。盥手庄读。如获拱璧。伏惟秋凉。台体万重。仄闻日侍 经筵。裨益弘多。士君子平日读书。要作何用。正惟此处受用。仰贺且祝。钟祥夏秋以来。长以病为课。而意外台衔及之。此岂荫途常调之人所敢冒当者耶。感祝之馀。惶懔继之矣。岭以南贤泽之寖微。儒风之不振。诚如下示。而渠亦自坐在里许。岂有一分气力扶助得他耶。承示不觉赧然。每念台山丈无恙时。猥以此事见期。而到今白首无成。惠许不酬。恒切自愧耳。当此法门衰败之秋。苟非吾台扶树而左右之。则此爷之门路涂辙。几乎息矣。以此区区私心。倾向益挚。而又蒙执事者不鄙此谫劣。必欲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09L 页
引而置之于可教之科。此台翁当日意也。何感如之。自玆以往。窃欲源源修书。以仰承德意。而第伏念吾台望实方隆。朝暮且将大用之矣。閒人竿牍。亦难以时干冒奈何。
答礼林书院士林
各在衰暮。恒以未奉颜范为恨。今此谬徵。虽甚愧窘。而幸荷则有之。非此何由得际接声尘也。恭审至寒。佥体万重。慰沃尤深。钟祥间遭长子妇戚。悲伤之馀。衰瘁益甚。自怜柰何。就贵院堂夹之尚阙扁号。系是欠典。而及今追揭。固是不可已者。然此等命名。岂此辈人所可敢者乎。揆分度宜。不合承命。而但佥尊既命之矣。又此雅委来之意。有不偶然。故不得已强颜作过。其可用与否。惟在佥意裁量之如何。然贵乡文献。自先辈以来。蔑有不足。而此事之阙齾如此者。当必有旨意。岂或出于敦本尚实。不屑标榜之意耶。今虽收佥议揭新扁。先辈此意。恐不可不知也。况庙号追书则尤涉郑重。朝家额院。数百年来。所未遑之事。岂可容易议及乎。此与堂庑厢夹。事体又不同。不但陋劣者之不敢犯手。虽以贵乡佥贤言之。亦似有不合遽然者矣。古今祠院有院号而无庙号者。亦或有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310H 页
之。援而为据。不患无例。更入思议如何。
与洪季文(承裕)别纸
钟祥顿首白。钟祥之获私于先台监者。非恒人比。而前春意外一行。复奉十馀年间仪范。则灵春不老。韶华烂然。心窃自喜。惟百年是恃是祝矣。岂意贱踪寻乡未几。而遽承此实音耶。痛哭痛哭。伊日拜退时。顾而语余曰吾辈仕宦。只是如斯而已。君何不少须臾。优游京洛。以为晚暮相从之地。而为此拂袖乎。因有愀然不乐之意。及今思之。等是不能坚守初志。则初不如遵依先台监教诏之意。而今日必不为千里外幽明负罪之人。有时追念。惟有涕恨而已。未审遭罹以后。佥哀体得无犯以孝伤孝之戒。而支持以过否。贱齿无足道。而以筋力为礼则非其时。且职守有碍。玆以替送家儿。倘蒙哀谅否。虽使渠替哭。而渠亦常时爱恤中人。则其哭也渠哭而非吾哭也。毕竟辜负则一而已。惭负惭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