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2H 页
景慕宫典礼拟上疏(乙卯○代岭儒作)
伏以臣等。皆岭外遐贱之踪耳。圭荜是守。则于 朝家典礼。不合妄干。而第伏念礼缘人情。秩自天叙。而天叙天秩。圣人不易。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故自古国家。凡有大典礼大议论。虽草茅之贱。亦许自尽。况臣等今日所执之义理。则自壬子祇奉 恩纶之后。拱若弘璧。家传户诵。而七十年遵守讲明者也。惟我 正宗大王当日手教。今阁在安东地宣圣之庙。而云章昭回。手泽尚新。每一擎读。父老感泣。最是次第阐明四字 徽旨。尤足以感激彝衷。我 正庙之阐扬我 先世子至德懿行。靡有馀蕴。则宜若无所事于加阐。而犹有望于阐明者。当必有 圣人微意。且阐扬 睿德。有非下土虮虱之臣所可与闻。而丁宁恳恻。若是其深切者。亦应有至意。故臣等自父祖以来。奉而周旋。罔敢失坠。以至于今日矣。即伏闻辅国臣徐俊辅。以追上 正庙徽号事。有所陈达。而 圣批下者有不能仰体志事之教。臣等伏读再四。钦仰 圣意。有以深知我 殿下心 正庙之心。事 正庙之事。而继述之美。未有若此之大。彼以 四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2L 页
朝旧臣。幸际今日目见 閟宫饰庆之举。因有是请。其心则良亦戚矣。而惜乎其所謦欬者。只出于臣子归美之至忱。而不本于 圣朝志事之所存也。我 正宗大王道冠百王。泽流万世。而徽号未加。舆情共郁。则及今追上。固 圣孝之不容已者。而但褒大功德之盛。不如继述志事之为尤盛。则岂可于阐发志事之道。不为之所。而遽议是典哉。幸而 圣批靳允。举国臣民。晓然知圣意之出寻常万万。臣等万死。窃以为事有先后。礼有伦序。如欲追举 正庙徽号之缛仪。则必须追成 正庙志事之所存。而先举 大典礼然后。方可以安 正庙在天之灵。而伸 殿下百世之孝。次第阐明之事。其在是矣。虽然 国家典礼。不但出于圣子神孙继述之私。而实本于天下万世自然之公论。臣等请得以循本而论之。盖追崇典礼。为古今礼家所聚讼久矣。宋之安懿。 皇明兴献。其典礼得失。已有先贤定论。而今之议者或以 先世子追崇之典。拟议于此则误矣。懿王则贵止于宗藩而匪贰君之尊。 献皇则功在于诞圣而无及民之泽。惟我 先世子则夙膺册号。代理庶政者十有四年。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则于我 真庙便是太丁之仲壬。正统之景泰。今此 典礼。少无干统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3H 页
嫌。而祇见协华之美。以我 正庙达权之圣继志之孝。岂不虑及于此。而犹恪守宫园之仪制者。盖处仪文常变之际而谨之又谨者也。亦所以俟后圣于丕时而迟之又迟者也。要之追崇之论。发于 正庙在宥之日。则易入于濮邸兴藩议论之中。在于百世论定之后则自然同归于太王王季进尊之盛。此我 圣祖微意之所在。而式至今日则宝箓灵长。阴功自著。庚横丕膺。天心孔昭。此举国臣民之所以追原本始。必欲追举 大典礼者也。臣等邈在遐外。讲明此个义理久矣。而发之无端。忍默至今。今适是年矣。若又趑趄而不敢进。则壬子阐明之 徽旨。更无遵奉之日。而永为 正庙之罪人。故玆敢裂裳裹足。千里叫阍。即于中路。转闻大论已发。朝议纷腾。臣等取见前后章疏。则其间固有指意顿别。而怃然失图者矣。如近日三司之启是也。然臣等自是局外之人耳。若于朝绅章奏之间。妄有所褊袒而左右。则许多年讲明大礼之意。反为所掩翳而不章。故一切囚舌。不敢般涉。而至于礼意之如何。则臣等固尝为是而来。自有终不得而默者矣。恭惟我 国家代理之政。如舜之摄尧禹之赞舜。而总揽庶务。化理群生。则我 先世子之摄赞我 英考郅隆之治者。是亦舜禹而已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3L 页
矣。自古安有舜禹之功之德而不格于艺文之庙者耶。然则今日 典礼之论。乃是功德上说。不是私恩上说。而私恩自私恩。功德自功德。 正庙当日不以功德而崇私恩者。固是盛德事。而后世公论则亦不合以私恩而废功德。是故在昔追崇之论。时移事过则漠然无有应之者。而今玆 典礼则更历 四圣。岁月绵邈。而愈久愈郁。始发于今日者。当必有其故矣。是所谓自然不易之公论。而礼意之明甚有如此者。然臣等于今日三司之论。亦不敢以一时意见之异而轻议其得失。盖古今天下。原有此议论。文昭武穆。义有所难慎。则大论虽发而十分斟量。以存敬谨之意。亦朝论之不可无者。而但天下之义理无穷。百世之公议自在。故周室追王。文武之所未遑而周公为之。我朝 康献大王徽号加上。亦以上 列圣之所未遑而 孝庙成之。则岂可以 前圣之所未遑而于合恁地处。一于慎重而莫之举耶。礼以时为大。追举 典礼。今时则可。而大礼既举。始乃继之以 正庙徽号之典。则志与事兼尽而神人胥悦矣。万世咸仰。在此一举。惟愿我 殿下与二三大臣。合稽古典。仰禀 慈圣。断而行之。而第伏念从古此等议论。发自细毡之上。不如付之朝廷之公。出于朝廷之上。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4H 页
不如采之刍荛之贱。而义理所同。不以廊庙而加重。不以草野而为轻。此臣等所以相率而来者也。呜呼。我 先世子深功厚德。今因臣等是举而知之矣。峤以南七十州广轮殆且数百千里。治疏叫阍之论。才起于起处。而不期齐会者无虑数万。举皆北望云天。矫首祝圣。曾无一人一邑后者。峤南如此。一国可知。今日如此。百世可知。夫礼者理而已。天理之在人心。既如是难遏。则今玆 典礼之在所必举也明矣。若使臣等是吁在于 正庙临御之日。则世之异议者。或归之于希恩干泽之科。而今则苍梧云尽。万事已定。且朝著之间。尚不无灉濋之分。则亦何苦而犯讥侮冒斧钺。为此莫重之举哉。诚不忍负我 正庙阐明之徽旨。又欲追报我 先世子睿化之万一也。臣等始入国门。闻国人流言。则或怵之以汤镬。或慑之以流窜。而流窜汤镬。非臣等之所敢避也。守百年未泯之义理。为万人齐声之举。而幸而关听则 宗庙之灵 社稷之福也。不幸而见斥则臣等不过伏妄言之诛而已。虽由此灭死万万。亦又何恨哉。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而区区血忱。惟愿一言而死而已。今当滦和出世。 圣慕如新。都人竭蹶。百僚雨泣。草茅妄言。冒进非时。而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4L 页
事关 典礼。又当是年。有展缩不得者。故玆敢冒陈。伏乞 圣明留神省察焉。
请先祖爵谥上言(代士林作)
伏以尊尚道学。褒异忠孝。我 国家旷百之隆典。而苟有其人则褒尚之典。无间于存殁。亦不间于久近。视德高下而有特赠之典。有加赠之典。而至再至三。不厌重复。我 朝儒化之兴行。未必不由于此。而臣等千里裹足。号吁于辇毂之下者。亦为是而来。伏以故 赠持平臣李彦适。即先正臣彦迪之弟也。其问学渊源。的有端绪。而其孝友至行则昭载于东京志及先正臣遗集中是白如乎。先正臣当 中仁明三朝之盛际。为国蓍龟。与同休戚。进退之际。有难自由。则 赠持平臣以亲侧无人。屡辞徵辟。专心孝养。凡所以承颜顺志。慰答先正臣陟屺之怀者。靡不用极。故就考先正臣遗集。则其歆服奖诩之言。非一非再。一则曰芥视功名侍亲侧。如君诚孝世无多。二则曰喜君投绂承亲志。愧我縻官拂素心。又有曰顺志辞官人共慕。能知轻重似君稀。先正臣兄也。 赠持平臣弟也。至情言不文而感服推奖至此之殷。则宜其百世无间言。此则事亲者然也。及 明庙乙巳群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5H 页
酿祸而先正臣远谪西塞。俞环久閟。则 赠持平臣不胜痛迫。夜夜焚香祝天。以冀其速还。而迫欲陈章吁冤。以附古人兄弟争死之义。而为先正臣所力禁。竟不得如意而抑郁以殁。先正臣祭文中所谓爱我念我。至殒性命。古今天下所未闻者。盖谓此耳。此则事兄者然也。至于学问造诣。则惟务实修。专用力于内。盖其当日开太平继绝学之责。则不出家而有先正臣在。故不但于进退之节。固守退陋巷之义。而并与其一切论著而亦不肯担著。是以其所著述。虽不甚富。而若其学问进修之实。则得于篪埙征迈之间者。类非一时登门请业者之比。孜孜进德。不少休废。以至自警有说。閒居有戒。而其言率皆本之躬行。切于日用。实与先正臣元朝五箴。相为表里。足以嘉惠后学。且其一生行己。闇然日章。不屑标榜。尤有契于先正臣晦字之旨诀。此则其问学渊源之的然可證者。而至若当 仁明之际。草野献忠之至意。尤有足以感动人者。今其遗集中所载壬子一疏是已。其义微而晦。其辞婉而曲。世或莫之知。而乃其心则深愤乙巳群小炀灶之奸。欲仰裨 明庙初政之万一。而恳恳致意于极人伦尽孝弟之说。其疏略曰臣窃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5L 页
为尧舜之道。不越乎孝弟。 殿下诚能留意于此。尽人伦之则。极孝弟之道。而建皇极于一心。为四方之表准。则 宗社臣民万世之福。实原于此矣。臣不避斧钺之诛。敢进危言云云。盖是时 明庙虽将亲政。而乙巳诸奸尚狺狺在侧。章疏之间。才有一辞挨逼。则动以邦朋邦诬之目随之。是果何等时。而乃以一个散衔。挺身出位。直欲言人之所不敢言。苟非忠爱之心。贯金石而质神明。乌能如此。虽为先正臣所苦口禁止。竟不得上彻。然自 赠持平臣当日处义而言之。则先正臣之所力加禁止者。不得不遵依。而自百世论定后而言之。则是岂非国家所当褒尚者乎。或谓此疏虽极忠谠。而未及上彻则何论褒尚与否。而此则不然。朱子甲寅过宫封事。只是淳熙间拟上之疏本。及论赵汝愚一疏。亦尝遇遁而焚之矣。则并与其疏而不传。而尚论朱子爱君忧国之忱者。必援此二疏为之说。至以先正臣乙巳当日拟上一劄言之。其劄亦既成旋毁。而后之论者。皆以先正臣此一劄。为乙巳诸贤疏劄中第一。则又岂可以上彻与否。有所轩轾乎。其孝友至行则越在 正庙甲辰。因故领议政臣郑存谦,左议政臣李福源,右议政臣金煜,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6H 页
判府事臣徐命善,李徽之诸相臣所陈达。特 赠台职。而若其草野献忠之苦心血诚。与夫学问进修之实。则有未及阐扬者。阖道多士。抑郁徊徨者久矣。窃伏惟 圣上临御以来。崇贤尚德。修举旷典。凡系道学节义。则虽迹在遐久。事涉重复。而皆许自伸。此臣等之所以来也。 赠持平臣彦适。不但孝友之实。在所当褒而已。以学问言之则可谓实践履实见得而承受于先正臣者。如彼其的。以忠义言之则当乙丙之际。其危衷血忱。又有如此者。其所章奏。直与先正臣乙巳拟上劄子。如印一板。如出一口。其忠义之卓然。又何如哉。春秋有微显阐幽之凡例。乙巳间忠节则不论远近幽显。惟在原心揆迹之如何。而 赠持平臣彦适当日献忠之心迹。则正所谓幽而彰微而显者也。伏乞特施 赠谥之典。一以阐数百年沈晦之遗忠。一以褒家学渊源之正。千万云云。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启
  
召募时拟上状启(丙寅)
伏以前月十一日。以臣为岭南南道召募使者。臣闻 命苍黄。罔夜入官府。即刻飞文列邑。招集义勇。未及就绪。而更俟指挥。关文来到。臣固知幺么小丑。必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6L 页
不能久远作梗。而贼情虚实。果符所料。又转闻巡抚军所斩获。几至五六十级。此莫非 庙社灵长 天威慑贼之威之力。而万姓齐奋。欢声如䨓。臣谨已依关饬封还印署。归伏私第。而区区浅虑则伊贼虽恫疑虚喝。不足深虑。而但沁都吾所必守之地也。彼既占据了吾必守之地而为之窟宅。窥衅而伺隙。利伸而否蟠。则伊贼实不可轻。而不可不速图殄灭之策。 朝廷今已招集船只。遮截海路。期欲尽数剿灭而后已。则其用兵之算。剿贼之方。当必有已成之算。固非遐外贱臣所可测度。然臣尝数日招集。而民情则大可见矣。家怀奋忠之心。人有敌忾之义。而誓不与此贼俱生。民情如此则幺么丑贼。岂能假息于东土数千里礼义之区乎。所可虑者。彼之初计。虽不过掠取货色。以充一时犬豕之欲。而盘据既久。久则奸生。安知不啸聚海寇。直犯都城乎。此一国臣民之所以愤懑忧惧。宁欲无生者也。然臣窃料伊贼浮游四海。掳掠为生。习于水而不习于陆。长于㥘掠而未必长于战斗。又闻贼船之浮在海洋者。虽出没无常。虚张其数。而其实则多不过十馀只。苟知所捍御则安有十馀船只之徒众。而能伐人之国者乎。彼虽愚蠢无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7H 页
而凶狡则有馀。必不敢轻犯都城。自送其死。而但恐伊贼劄住近畿。不进不退。为持久困弊我之计。则诚有可惧而可忧者。不知 朝廷何以为计。彼既以持久为困弊我之计。则我亦以持久应贼之方应之然后。庶不堕于贼计。以臣愚计则不如撤还大众。以省军费。只量留炮射手几许人。埋伏于数处。以待贼动。又申饬沿海诸邑各津各岛。听民自结部伍。自造器械。使之人自为战。则事简而费省。如欲行此法。则先自都城城外诸防堡始。以及于五江而防防作团。堡堡作队。使其堡内之人。推其堡内之人有知计才略者为之堡长。听其指挥。皆著白衣。以自别于官军。贼未至前。私习其呼集之方应贼之法。如贼至龙山津则使龙津左右诸防堡应之。贼至铜雀渡则使雀渡左右诸防堡应之。而五营军卒则按兵不动。随其贼势缓急而为之应兵。则我逸彼劳。我静彼动。而贼不得以持久困弊我。臣伏读近日所播十行 纶音。则神谋 睿算。已及于此。其曰里正村长各自率厉。各自奋击者。实为今日制贼之良策。盖贼警之初。我人为彼虚声所动。一贼登陆。千人辟易。此时则用此计不得。而一自巡抚军炮杀一番之后。远近闻者。皆知洋贼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7L 页
之不足深畏。而人人鼓勇。然则小小登陆之贼。虽里正村长。皆可以相率而击贼。昔 皇明流贼之变。关中一巨室率其家丁里卒。以捍流贼。而流贼十万终不敢犯。又后唐明宗时。契丹以劲兵七千骑。深入唐河。而唐河左右村落之民。以锄耰白梃。击杀无馀。此其已事之明验也。臣又闻伊贼近有讲和之说。虽未知虚实与否。而彼邈在重溟八九万里之外。非与我相吞相并之国。则和与不和。何关于渠。此必我人之渐染于邪教者。思以其教易吾东土。而揶揄洋贼为之计如此。臣窃以为洋贼之夺入城邑。其祸浅而小。洋教之换人心性。其祸深而酷。若不堪一时被兵之苦而轻与之和。则许和之日。即东土胥为禽兽之日。可不惧欤。臣明知廊庙之论必不听和。而和之一字。误人家国者久矣。臣犹不胜区区漆室之忧。敢此先事冒陈。伏乞 殿下坚执 圣虑。使彼奸伪之计。毋得以售。千万幸甚。第伏念一方召募之责。亦自不轻而重。仓卒召募。虽藉 王灵。而亦系其人平日望实之如何。必须德足以范式一方。才足以兼通众务。然后人为之乐赴而方可以集事。如臣者儒暗浅劣素为物论所轻。而癃衰孱疾又如此。其于召募之任。千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8H 页
近万不当。而闻 命即出。冒当而不敢辞者。国有警急。不暇守进退之常节故也。今则贼警稍缓。胥后有 命。以国家用人而言则当有以慎简而精择。以臣微分而言则亦当有以度己而量力。庶不至误事。伏乞 亟递臣差任。更择德望素著。兼有风力之人。使之当召募之任而鼓动义勇。以助军声。无使小臣抵乏军兴之罪。则公私幸甚。千万惶恐恳祝之至。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策
  
对三政策(壬戌)
王若曰云云。
臣谨对。自古国家建事图治。时为大事次之。虽有大有为之君。奋大有为之志。以图起事功。而当人心恬嬉之际。漠然皆无意于振刷。则时不可为而事不可成。若君臣上下。惕然警惧。图所以釐革而作新之。则是正可为之时。而今时则然。况我 殿下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柄。而又当可为之时。苟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行。先儒所谓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者。正不能无望于我 殿下。而未知 殿下将有意于大益乎。抑有意于小益乎。臣不敢知也。噫三政之弊极矣。上以是发问。下以是仰对。凡今日盈庭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8L 页
之议在野之论。孰不曰三政有弊。而臣独以为三政无弊何者。天下万事。有其弊则归咎于其事者。盖其作法之初。已带得病根故耳。如唐初府兵之制。非不壮本彊圉。而末后藩镇之弊。已潜胎于府兵作法之初。 皇明中盐之制。非不实边省费。而末后都输之弊。已潜包于中盐作法之始。若乃我 国三政则不然。 祖宗朝立法之初。金科玉条。灿然备具。法法准古。事事宜今。无一法一事弊病之可言。而特今之人。自不遵旧章故耳。若一遵 祖宗时旧制而不愆不忘。则何弊之可生。而近日民扰何从而作乎。不遵旧章而归弊于三政者。譬如病人得三世旧医良方。制不如法服不如法。而病势添㞃。则归咎于医药者何异。此臣之所以断然以为三政无弊。而其曰无弊者。非以为真无弊瘼也。所以甚言今日三政无一之不弊。而惜其无弊而有弊也。如欲矫救其万一。则岂有他术哉。古之人有言曰远法尧舜。不如近法祖宗。又曰兴一利不如除一害。此皆识治之要言。济世之良规也。臣诵此言久矣。而 九重深邃。五云绵邈。下土虮虱之臣。无路进言。常自慨恨矣。今 圣问及此。博尽同异。以至如臣辈而皆许贡对。甚盛德事也。虽其播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9H 页
告之修。以策不以诏。而责躬则便一兴元之诏。恤民则无异方春之诏。悍可使挥泣。老可使扶听。况臣获叨县寄。衷情自倍。虽素昧经济。展一筹不得。而敢无辞以对。伏读 圣策曰。有国之大政。(止。)凡所规划皆良法美制。臣双擎九顿。有以知我 殿下绍述之至意。而深窃自幸其愚臣妄论无弊之说。偶合于 圣人之见。 圣策发问之初。不暇及他说。而首以 祖宗朝良法美制发端焉者。盖追念 国朝典章之依旧自在。而叹今时之不古若耳。 殿下之言及此。即八域生灵再生之秋。而三政弊瘼。十分矫革之日也。臣窃谓上古标鹿食鷇之时则不可知。而自建邦设国以后则三者不可废一。盖田而无赋则无以为 宗庙百官之需。国而无兵则无以为折冲御侮之备。仓廪而无储则无以为补助赈济之用。但其作法立制。亦自有得失善否之分。苟为不善则求以养民而适以害民。求以御寇而适以自寇。故历代之治乱。恒必由之。生民之休戚。亦不外是。上自虞夏。下至宋元明。其作法之如何。弊病之如何。皆可得以證向。而 圣旨既不欲使之远引博考。臣何敢妄谈千古。支离其说乎。请因 圣问而胪陈之。我国税法。轻于什一。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59L 页
而改量之限年二十。则所以防田道水道之或有贸迁也。土利之等以六九。则所以别年分田分之各自不同也。其制法之详备。密如算计。呜呼至哉。若其打量之踰限。则他省他州。臣所不知。而岭以南诸州则至今遵行者。庚子量案也。今距庚子。恰为百六十馀年。而沟塍畦洫。全失其形制。燥湿沃瘠。亦变其土性。分等之无别。未必不由于此。而不可全然归罪于当初打量之人。然以臣计之则其当低而高者。固所以病民。而其当高而低者。亦所以裕民。盖其损之者亦民。益之者亦民。而非若损下益上之比也。五卫之变三营。自 宣庙朝始刱。上番之替布保则自 中仁前已然。而其设营沿革则或出于 睿算。或出于僚议。固不敢妄议其得失。至若番布替纳则求之于古宋之雇役法是已。夫雇役差役。虽元祐熙宁之所以分。而朱夫子以元祐诸贤之必变雇役从差役为不然。则番布替纳。亦不害为一时便民之方。其得失之算。恐不必苛论。还谷之取耗则果是不得已之政。而若问其古制之有无。则不但取耗一款。为古法之所无。而并与还谷之名而古今天下之所未尝有者也。从古敛散赈济。皆补其不足。而实未尝摊排勒分如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0H 页
我东还法之为。还谷之名。自丽济前。东明王时始。而斛头取耗则自丙子狄难后。经用不足而此法始行。然若使元斛元谷如法敛散。则十分一取耗。亦不是害治底事。要之如欲去耗。则经用足而后可以语此。若乃我国军籍之查户充疤。即古兵农合一之制也。田结之随地饶瘠。即古贡法等九之例也。 祖宗盛时。民各安分而无闪避之心。官皆养廉而无裒敛之政。陈陈红腐。充溢露积。而民有赡穷之实。吏无负逋之名。此所以历世升平。民国两裕者也。恭惟我 殿下自临御以后。孳孳图治。一念忧民。遇灾则撤乐减膳。遇荒则蠲徭停赋。深仁厚泽。沦入民肌。宜其百度就绪。八域安堵。而奈之何近年以来。国纲渐弛。民生日瘁。田税则年增岁加而民无以为生。军伍则十室九避而国无以御侮。还谷则实捧虚分。渐成痼瘼。甚则或以空石分。或以虚簿分。生民切骨之冤。孰有过于此者乎。方春穷时。蔀屋穷民。指仓庾望一饱。而毕竟抱持空石。号泣于街头。若有臣郑侠而图画以进。则中夜丙枕。当作如何想也。以其舞弄惟意。无所顾忌。故列邑吏胥之万千其逋者。往往有之。此而不矫革则民其尽刘而国不为国矣。弊到极处。不矫革不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0L 页
得。而矫革之方。我 殿下已八九分执其成算矣。伏读 圣策曰予欲从头釐革。不患无说。经界紊则将改量而均济之。(止。)籴法坏则将蠲荡而宽纾之。大哉 王言。至哉 圣谟。不釐革则已。如欲釐革则未有舍此而能济者。但此三件矫救之方。言之甚易而行之甚难。故伏读 圣策则又反覆致意于矫弊中生弊。而尤以蠲耗给代之难。斤斤设问。末乃终之以中夜绕壁。锦玉何安之一段语。呜呼。此尧舜之心也。有君如此。其忍负之。臣若拘于策式而不敢罄其说则是臣负 殿下也。臣生长下邑。备闻闾巷之谈。又于前月晦间。因事作本营之行。归路始获奉 圣策而读之。因于路次。招致路傍田夫野老及路上行人。躬读一次。解释其义而使之听之。则皆百拜感祝。而其言曰 圣上之所欲设施者。经国之远猷也。俺等之所欲除弊者。撚眉剥肤之患也。盖田案固所当均。而俺等之目下疾苦则惟在于结价之渐增。蠲耗固是大惠。而俺等之心常冤抑则最在于元斛之虚分。且闻耗谷则以备国家经用云。国家之所恒用。为百姓者安敢望蠲荡。假使蒙蠲荡之典。亦非心之所安云云。次及于括户查丁之条。则皆寂然收舌。无所可否。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1H 页
而但曰 圣上既如是轸念。惟愿少须臾无死。复见结价低平。仓谷实分则死无恨矣。臣之所得于百姓舆论者如此。故敢以为献。而臣窃以为虽有圣哲之知。不如农马智专。而亦莫如疾痛者之自知其痛处。臣因上项所闻于田夫野老而细推之。则其所冤呼之情。果有可思者矣。盖税出于田制。而目今形證则田制与税纳。自成两项病痛。田制虽均而税钱依旧滥徵则何补于民。耗出于元谷。而目今情节则元斛与耗数。亦成两项弊病。耗数虽减而元斛依旧虚分则何补于事。至于查括一款。则渠等之所以收舌无言者。虽未知何故。而必是渠等亦一滥称幼学中人。故难于置对而然耳。冒称之弊。 圣鉴已俯烛之矣。而目今失军额之弊。何但幼学冒称而已哉。家家有谱。人人有牒。而寻常百姓之家。混入于王谢之阀阅。孰从而查之。孰得而括之。若以近世无显官而使之充疤。则各邑士族之世守其寂寥谱牒者。相率而编于行伍之间。查括之难。有如是矣。而又伏念均田均税之依限年必举者。虽是当行之政。亦不无临时扰民之弊。且打算改量。苟非其人。则适坏其旧制而反成不均。此庚子以来所以因循挨过者也。若欲从头整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1L 页
顿。大家釐革。则诚如 圣策中所措置。而但今年虽因 殿下格天之诚。晚雨慰满。而七月已届。三登难望。又适民扰才定之馀也。若于此际。聚人于阡陌之头。抽丁于闾鬨之间。而追呼往来。隳突东西。则恐非镇安民心之道。若乃荡耗给代之典。则恐亦是合商量处。我 国家内而诸司。外而营阃。许多费用。皆取足于耗。而各有合支之数。蠲固美政而势必给代而后已。则所代之物。于何处区划乎。假使别有区划之方。天地生财。只有此数。冬涝则夏旱。西满则东竭。是岂非尽这里商量处乎。我 正宗大王亦尝留意于此事。劳费 圣虑者。靡不用极。当时计臣筹司百方措划。而终于不行者。以此故也。况今日国用之敷。万不及 圣祖时。而且今八域群生之翘首企足。望治于国家者。初不在此。环一国百亿万斛之元谷实数。则一任其雀角鼠牙。而零零斛头之耗。使国家坐失其课者。亦岂百姓心之所欲耶。以 殿下之明。非不知此。而必以蠲耗一款为之说者。特出于省躬反己之意。以故君相之意则不暇念国计而意主于蠲耗。臣僚之议则不得不上念国课而议主于给代。臣惶恐以为蠲耗给代。适近于以羊易牛。安知百姓不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2H 页
王为爱也。万一朝议必欲荡耗而求代则必须并与还法而尽罢之。一洗吾东千古之谬。而直用古昔征粟米之法。以充其代。然后方为实惠。如或不然。则都不如不蠲不代之为愈。盖恐一蠲一代之间。或致别般情弊。而反以病民。如今朝论中罢还归结之说是已。今日结价。已苦其重。况又加诸。若结民如是偏苦偏重。则行之不久。胜国末之结道令出。此臣之所以不敢轻议蠲贷之典者也。夫随时蠲贷之典。固是有国家者恤民宽民之政。而但为政大体则蠲贷之惠小而暂。纲纪之政大而久。如欲矫救其积弊而厚答民望。则不费国家圭撮之财。不费国家纤毫之力。而不过曰遵旧章守成宪而已。我 国家典章谟训。昭载于宝鉴一书。其科条纤悉则备载于通编一部。 殿下于渊蜎濩蠖之中。必已庄览而镜考之矣。曾见有一政一事不便于民而不宜于民者乎。一一考究其成法而按而行之。准而程之。则矫救之能事毕矣。呜呼。 殿下今日之百姓。即我 祖宗之赤子。而三代时所以直道而行者也。岂一朝失其恒性而自陷于罔赦之科哉。积弊所困。钻地不得。吁天无路。而驯致于此耳。其所以致此者。实维非他。徒以小大近民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2L 页
之官。不能仰体 圣念故也。噫身不表率而何以禁吏辈之奸伪乎。躬自犯科而何以镇百姓之嚣哗乎。是则距心之罪。而臣等谨知罪矣。臣亦曾年忝守南邑。无一善政而徒费月廪。则亦墨守之一耳。而敢言及此者。何异于同浴讥裸。而理之所在。不说不得故耳。大抵说病说證则夫人可能。而处方处剂则卢扁亦走。如臣愚贱。非敢伸喙。而第伏念目今民情之岌嶪则不得不用小变小益之说。以为目下救急之方。昔朱子论学者克己之方。而有头痛灸头脚痛灸脚之说。此虽本论学。而亦合于国家救时矫弊之要。若头痛而灸脚。脚痛而灸头。则證不相对而灸反为害。近日民扰既出于税价之渐增。籴法之太坏。则今日矫救之道。当以此二者为先。伏愿 殿下明降 纶旨。严加申饬。税价则一结所纳无过十两。籴法则全斛分给必以实数。而有不如法者。论以汉家主守盗之律。又法必行于犯逋之吏。而各其邑犯首逋者。无或少贷。则民心胥悦而四方帖然矣。王者得民心之道。岂在乎多。亦岂在大。但得一二事合人心。则亦足以阶太平而致民和矣。汉祖入关之约。三章而已。而秦民归心。子产治国之道四事而已。而郑人授政。愿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3H 页
 殿下勿以此数件事为卑近而忽之。期于必行焉。若大变大益之宏规远算。则有廊庙大臣在。又有本道道臣在。非幺么小臣所敢议及。故只以目今民瘼之最切。合下矫救之当先者仰对。而继伏读 圣教下者。各邑时任守宰。许以各陈其邑之所宜釐革者。仰认 圣旨盖为其通病通弊之中。虑或有各自呻痛处故耳。以天地之大造化之公。而曲成万物如此。臣只合以其邑合釐革之事。仰塞 明旨。而愚衷所激。不知自裁。不免出位犯分。妄论当世之事。而若乃职分内事。则只是臣所守之邑而已。臣所守之邑。即近日有事之邑。而到任之后。询究其所以。则专由于结价之渐增。而结价之渐增。亶由于都结之创设。臣既知其然。故谨与一邑父老吏民。约以明年则罢都结从旧例。军籍则虽不无黄白之冤。而尺籍之法。犹不尽坏。故姑且仍之。田赋则文簿见烧之后。无以辨其东西。别其等第。故待秋成后改量伏计。而但田赋打量。有二难焉。得人为难。办财亦难。而才经事变之邑。人与财实系两难。夙宵筹度。不知所以为计。而今方搜觅其文簿之流落散逸者。如或得之则亦且仍旧伏计。至如还总则因前县监臣金厚根极力了刷。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3L 页
不至甚阙齾。而虽粗有如干欠逋之数。何敢以此微细等节而仰渎 宸听乎。行且方便区划。以为补充之道。而但有一说可以冒昧仰达者。臣赴任数月。按其图经。采其谣俗。则此邑习尚。士知读书。民勤稼穑。不至于犷悍羯夷。向者事变。特出于翻勃之间。而情实可戚。自国家一番按法一番宣慰之后。父老人民皆知其所感悟。北望云天。稽首上千万岁寿。以渤海买犊之人。再变为西湖放鸠之父老。臣于是始知 圣人感人心之和平。如是其速。而又知愚夫愚妇尊君爱上之彝性。不以遐僻而少啬。其随事感发。又有如此者。伏乞 殿下以此一邑一事而审人心向背之路。识天理存亡之几。益加抚恤。特施旷荡之典。千万伏祝。臣于 圣策发问之外。敢以此等说尾附而赘陈之者。极知其死罪。而尝见宋臣苏轼所对殿策。又见文天祥所对万言策。则皆于逐条贡对之外。别有所献言。盖其忧爱之忱。自有不能已者。而臣敢援例而为此。伏乞 圣明少赦狂妄之罪。而 俯察微悃焉。臣谨对。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答柳相国(厚祚)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4H 页
向蒙降屈威重。还赐手答。而旨意甚盛。盥手擎读。久犹不敢释手。居然三阳回泰。伏惟平章体候若序万安。即今妖氛自息。国土晏清。固知 庙社灵长。自应如此。而亦缘吁谟定命。辰告密勿之力。伏为献贺万万。钟祥病与衰谋。日甚一日。无足伏浼者。向来使 命。揣分度力。万非所堪。而 国有警急。不暇论去就之常节。故即出膺 命。尝为数日招集之事。而民情则大可见矣。虽升平日久。民不知兵。而人人怀敌忾之心。人心如此而幺么小丑。岂能久远作祟耶。毕竟汛扫如期。更不烦指挥。太平万岁。为 国家诵之耳。但阴雨备后之图则不可以是而少忽。廊庙之上。当必有已定之成算。恨无由承闻耳。助军兴一款。不待通示。而自是臣民之不容已者。然其如世罕卜式何。鄙乡则方此合议区划。而姑未的其成数。故未敢仰达。然在下者则固当竭力殚财。以先 国家之急。而上之人亦当十分节用。深轸民生之困。庙算非不虑及于此。而犹不能忘言。冒陈至此。旋不胜惶蹙之至。
上赵相国(斗淳)
家居之日。区区慕庸。非不勤止。而及此绾章。益不胜瞻慕。盖民社之责。担在一身。则多有区遣不去处。每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4L 页
到此处。辄思奏记。以听裁处。而地严势绝。又限以千里。无路展忱。惟有夙宵慨恨而已。伏惟长夏毒热。匀体候何若。目今民挠渐息。国土晏清。是固我 圣上怀保字小之盛德至泽。而亦由元老大臣坐镇廊庙而然耳。仰抃且祝。钟祥以昨年呈病之人。而今为此来。似不无辞彼取此之嫌。故屡回趑趄。久不能自定。旋复思之。 朝家既以此邑有事而使在推择之末。则揆以义分。亦有不敢遽然卸脱者。故谨以前月十一日装束赴任。而到此后。句考吏簿。细察民情。则两皆到无可奈何处。要之民心之涣散者。犹可以凭藉 王灵。劳来安辑。而最是支拄不得者。目下邑势也。许多公钱。尽为见烧。吏所犯用。而更无讨索处。伏闷柰何。古之人或有上书庙堂。以为此等区画之方。而今之世用此道不得。苟用此道则以閤下平日顾恤之盛念。其于弊邑措处之道。当必有曲为之地者。而幸值此好机会。以事体之希阔。趑趄不敢言。岂非浅之为人耶。莅任后合即修候。以伸微悃。而宣抚按覈。次第临境。又有直指早晚行声。有事之邑。策应多端。卒卒无须臾之隙。尺纸修敬。抵此迁稽。伏不胜惶蹙之至。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5H 页
上赵相国
伏惟阳生。匀体穆迓。与国增休。今年更张。专藉庙算。而吾东数千年积弊。一朝快除。乃知君相合心则天下无不可矫之弊。亦无不可为之事。而八域群生始有安堵之日也。但矫革之际。州县之间。亦或有措画不去处。此则势所必有。而庙堂亦应有次第成算。玆拱手祇俟耳。窃有一说可以仰陈者。今此罢还归结之法。非不便宜。而结价苦重。亦系今日弊瘼。若归还于结。而于结价轻重之间。不为之十分参酌。则结价翔高。民不聊生矣。愚意则以某两外。半分毋得加敛之意。行关八道各邑。永为恒式。而还耗二两条则自明年当捧籴时。或谷或钱收敛。以为各样排比之道。则结无加徵之弊。民有纾力之路。而烦言自息矣。盖冬春两纳。虽同出于民。而以孟子粟米布缕用二用三之训观之则可知矣。并乞垂察焉。
上金相国(炳学)
天休日滋。 邦庆荐臻。伏惟此际。侍欢馀。匀体动止候匹休万祉。即今氛翳自消。国土晏清。此固 庙社灵长有以致之。而亦缘岩廊石画潜转事机而然。古所谓折冲樽俎者。非是之谓耶。钟祥衰甚病甚。又添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5L 页
一算。向来两次 差除。一则分不当得。一则力所不堪。而今则更无可说者矣。每日追思。不胜惶懔。彼幺么小丑。虽不足深忧。而亦不可无长远虑。不知庙堂之上。作如何经画。当必有已定之成算。而区区贱虑则治军实缮兵甲。虽不可缓。而尤当以慰悦民心为先。民心悦则国势自安。伏愿都俞之暇。密赞 圣聪。以固邦本。以备后警。千万祈祝之至。自京师解严之后。当即专人奏记。以伸忱诚。而迁稽至今。不胜悚蹙之至。
答金尚书(炳国)
慕庸方切。间因本营便。获拜下札。谨伏审仲冬。侍馀匀体候以时万安。洋警自息。京师解严。此莫非 天威慑贼。庙算折冲之力。而但伏念兴师动众之际。凡百需用。皆出自大农。而策应多端。当必有十分劳费心神处。为之且贺且虑。钟祥两次 差除。皆非愚分所当得。而若召募一款则事系警急。有进退不得者。故即出膺 命。尝为数日招集之事。而师期迫迮。方用忧惕。旋奉指挥。使之停待。而又不几时。妖氛净息。又岂非公私两幸者耶。下书中询荛之意。当是贼警未息之前。而今无可言者。然顾此章句贱儒。又安有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6H 页
一筹半画可以仰裨盛算之万一者耶。承示不觉赧恧。而但念伊匪今虽暂退。其出没无常。恐不无迟久困弊之虑。隐忧则未已。未知庙堂之上。将何以为计。窃不胜鲁嫠恤纬之忧。而今于谬询之下。无以仰对。惶恐惶恐。馀在夹白。
 事初则召募之任。非敢乞递者。而更奉指挥之后。则揆分度能。似不合因仍蹲冒。故妄有陈疏丐免之意。草出此疏。而旋复思之则微末官陈疏。恐或无例。故遂止不敢。而今则益无可说者矣。然其中亦或有区区论说处。故虽近于六蟾。而玆敢缮写仰呈。俯览后或火或秘伏望。
答申方伯(锡愚)
不自意猥蒙存录。苟此俯逮。自顾谫劣。何以得此。感极而悚。恭审煦和。旬宣体候。茂对崇护。伏慰且祝。钟祥生长海曲。孤陋忒甚。循本至末。无一事可以自说于人者。而区区铛耳则有之矣。窃伏闻吾閤下。德业文章。郁然为当今之望津涂轨。每欲夤缘获近。与在薰沐之末而邈无因际。恒切自悼。幸今大纛南临。声光密迩。虽地绝势严。依旧阻阂。而湖山自得之化则已与被之矣。方与山氓海叟。同泳化泽。适此委问。又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6L 页
复下及。百拜感镌之极。岂敢以私惠自留耶。盖盛德之一事。而下士高风。累世不一见者也。无所报效。敢以黍苗之首章为献。惟愿劳之膏之。广惠我南氓。毋使与食之麦老。得伸其说。千万幸甚。巡到之次。固当治下。泽候东门。以修有赐往拜之礼。而棠骑骈阗之日。自与角巾谢事之时异。虽欲效陈无己故事而有不可得。又成都铮客之碍。亦不可不顾。故亦不敢以奔走趋谒为恭。旋不胜惶蹙。
答申方伯
俄伏见关饬。则有会士讲学之规。此近古所未有之盛举也。闻极欣耸。目今乡序里塾之间。非无会士之名。而此学则绝讲也久矣。贤泽渐远。声响昧昧。虽或有仰屋窃叹者。而苟非上之人有以倡明而导率之。则人孰肯从倡哉。寥寥百年。幸而有今日。天其或者复相斯文。使吾岭再见斐然之盛乎。但伏念既为此盛举。则必须亲莅讲席。使为士者亲承音旨。观感薰沐。如明道晋城之日。朱子南康鹅湖之为然后。方有实效。而今乃不然。使讲邑多士。各自择师。不知何人可堪此任。而能不负吾閤下付托之盛意乎。是则湖山千里。势不得不然。而士望则殊觖然耳。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7H 页
与金判书(学性)
区区慕庸。虽不在人后。而第未知肖翘一物。果置盛念与否。此来得许直长书。则吾閤下备问浅人出处如何。又问莅官后措处如何甚详。苟非此物挂在盛念。乌能如此。乃知向者妄自隃度者。适足以自外而负罪也多矣。感镌之馀。继之以悚蹙。今夏旱潦备极。伏不审台体动止候不为六气所损益而万崇万安。第蠲耗之典。未知朝议已定否。若果尔则给代一款。当必专责之大农而后可。当此国用未敷之际。其何以办集而策应也。虽已有素定之算。而亦应不无劳费心神处。为之伏虑无已。钟祥今此之行。要未免贞黩之讥。而苟使破败之局。粗有成绪。则何敢计此。但自来手段剸烦剧不得。虽欲勉竭疲钝。以为报塞万一之地而有不可得。一味惭恐而已。此邑自有变以后。民情邑势。两皆不可为。而目今所见则民情犹可以镇定得过。而邑势则万无支持之路。上下公纳。皆为一吏所吞而见烧之后。徵出无处。将柰之何。朱夫子守南康时。多少乞蠲等事。非今日所敢援例仰恳。而惟徵纳展限。最切于此邑目下情势。伏乞特赐轸念。凡系度支所管。则稍存矜恕。以为三数月宽展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7L 页
地。千万伏望。
答李巡相(敦荣)
以上临下。一关饬足矣。而乃蒙降屈威严。俯赐宠翰。凡所以指导而教诲之者。靡不用极。百拜擎读。感极而悚。仍伏审玆者。崇宣体度连护万安。伏慰万千。钟祥幸荷临庇。无事赴任。而凡百邑务。便同天造之草昧。吏属则闪避而不现。村民则惊疑而四散。所经之处。往往有田卒污莱之处。诘其端由则皆是逃散之民抛弃之土。而目击处如此。其他不见处。亦可以槩之矣。一边招集。一边劝诱。以为及时耕作之计。而泽鸿未集。弓鸟益惊。未知果能听信否耳。
答李巡相别纸
罢还归结。 朝家已有 成命。虽不敢妄有所论说。而但近年结价苦重。民不堪矣。而又此归结则得无偏重之患否。虽曰惟正之外。一切削减。而官邑之用。亦有全废不得者柰何。向来获见郑閤丈奏议则似合时宜。而庙堂区划。毕竟从前节目施行者。岂以还名不罢则民弊自若故耶。罗丽以后。不可医之痼瘼。一朝革罢。亦千古之一快也。钟祥之意则与其归之于结。不若直从古者征粟米之法。于秋冬收籴时。逐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8H 页
户收敛。则户不过科敛五六斗而可以当耗条。又可以当馀外官邑不得已之用。而今则此等妄论。皆归于六日之蟾蜍。而既承下询。故如是妄陈。俯览后用秦法伏望。
答李巡相别纸
伏承关饬。则特差会整诸员。以为烂商区划之地。仰认临事审慎之意。不胜歆仰。区区浅末。非敢唐突于未蒙下问之前。而厚蒙知遇。不敢有怀不陈。故玆敢略陈谬见。盖存削结条之际。若曰某条当减。某条当存。则似涉烦挐。而亦或有随州随县各自窒碍处。愚见则以一结几两。划为一定之规。使各其邑。于此数内为之填充而无敢添加。则其所当删者不删而自删矣。是岂不简而易行者乎。
答李判书
四叠诗十度书。联作一大轴。阁在案上。每公馀稍暇则辄出而读之。便觉天上如咫尺矣。居然岁暮。谨伏问台体动止崇护万重。钟祥合归已多时。而尚尔蹲留。方以为愧。忽奉盛什。有归鸿声里坐之句。尤使人惘然自失。比物连类而观之。则南楼攀别之后。万丈高鸿则已归霄汉。而潇湘落雁。尚在洲渚间。宁不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8L 页
愧耶。谨当奉而周旋。以为去就之决矣。拙诗则已成三鼓之竭。无可仰覆者。而擎读归鸿句之馀。所感者深。故复以是意猥次仰呈。伏乞恕其妄而取其意。千万千万。
答赵直指(秉珏)
俄者俯询三政矫弊条件。特出于询荛之盛意。不胜惶感。然顾此谫劣。自是閒界学问。于此等事。讲之无素。岂敢强所不知以为知也。第伏念吾閤下今玆之行。非但为三四邑有事而使之审克而已也。古使臣周爰咨诹之道。于是乎在焉。则凡在下风者。岂敢终于默息乎。乡居之日。略有所闻于村邑间父老。而及承乏此来。又频与吏民相接。颇究其弊病之由愿欲之端。故玆敢冒昧略陈。伏惟垂察焉。目今到处邑计民隐。两皆到莫可柰何处。近日民变。虽犯罔赦之罪。而原其情则良亦戚矣。生不得死不得而挻变至此。王章所在。固当罪其罪法其法。而是岂非上之人十分动念处耶。弊到极处。民不聊生如此。必须大加矫革而后已。即伏闻自 上临轩发策。博询三政弊病之源。而又命设釐整厅。期于矫革而后已。八域生灵。举皆欢忻蹈舞。如得再生之秋。而望治甚切。不知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9H 页
朝家将如何措处。而有以上纾 圣忧。下答民望也。窃意廊庙之上。究心讲画。其于矫救之方。已十得七八。而当必有成算矣。然但州郡利害。民间疾苦。则虽有明哲之智。不如自坐在里许者之深得其情。而亦莫若疾痛者之自知其痛处。故衢室之问。必及于在野之民。闾巷采诗。首载于三百之篇。则虽乡里父老之谈。亦在所当采听。故猥以平日耳得而有概于心者。逐条胪列。以备裁择焉。
  别纸
   
还弊
目今还弊则指不胜偻。实捧虚分。已成痼瘼。真贾生所谓痛哭流涕者也。分斛和糠之事。犹云可说。而甚则或以空石分。或以笔头分。秋冬收籴则精捧精纳。春间还分则空石空分。世岂有如许冤枉之事乎。当春穷之时。蔀屋穷民。指仓粟望一饱。而毕竟抱持空石。号泣于街头。若使为郑侠者图画以进。则以我 圣上恻怛爱民之心。当作如何想也。即今各道列邑循本至末。无一不病。而言其痼瘼则还弊尤甚。此而不矫革。则国不为国而民其尽刘矣。
   
矫弊众论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69L 页
论者以为我国还谷之总。虽有百千万亿。而 国家所取用者。不过耗数而已。而仄闻近日自庙堂有减耗充代之指挥。仰认 朝旨。感颂则罔涯。而但耗数之代。亦必取足于民而后已。则与其别作名目而取足于民。不若存耗去弊之为愈。大抵还耗之数。实关 国家经用。而京师各卫外方营阃。皆有合支之数。故 正宗大王尝欲蠲耗惠民。劳费 圣虑者。殆且半年。而终于不行。今若虚存元总。实取耗谷。而依旧充用。则无损于国而甚便于民云云。按此说甚为有理。而峤南有识者之论。往往如此。其所谓虚存元总者。即今所谓卧还也。其所谓实取耗数者。准其元总而只取耗于民间者也。或以为如此则胥吏难支。而是则不然。今安东等地。限十五年实行此法。而未闻安东因此而吏胥不支。且以中国言之。自三代汉唐宋以下。以至今日。皆无所谓还谷者。而亦未闻中国之府吏胥徒因此而衰缩不支。
一说又以为虚存元总。实取耗谷。虽为便民莫大之方。而如或以为不可。则莫若就见行粜法中。裁酌损益。以为之法。其法元总耗数皆依例取实谷。而大邑则存二万石。中邑则存一万石。小邑则存五千石。虽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0H 页
只有米豆之邑。皆折租准数。若州县目今见存之谷总。不及于此数。则那移他邑溢数之谷。以足其数。若目今见存之谷总。过于此数。则折送他邑数缩之处。以减其数。或邑少谷多而难于一时折送。则于此用庙堂指挥中减耗之法。随其县力。减其耗数。以其实总逐旋作钱。或备京司平时取耗之用。或充他邑元谷不足之数。而逐年折送之馀。其谷总一如他邑存谷之例。则更不以实总作钱。而存本取耗如常。或曰如此则须有实谷而后可。而彼一邑还总。尽入吏逋之邑。将何以为之乎。曰是亦不难。此等处则用上所谓虚存总实取耗之法而限以十年。如今安东之为。则其间自有区划之道。而各其邑犯首逋一二人。不得不依法照律。以存 国宪而雪民冤。
或疑如此摊排。则郡县所存还总之数。不及于前柰何。曰还谷虽多而何益于国。课其要归成效。不过病国病民而利归于吏胥而已。今则仓无见谷而吏亦凋残。愚意则依上法如数摊排之外。剩馀之还则自京师逐年作钱。以济国用之乏。未知如何。
论者又以为以此以彼。若存还谷之名。则吏得以容奸。而奸弊如前。不若永罢还谷之名而为之法。其法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0L 页
合聚还耗中所支国计。与营阃合支之数。类会而考究之。得其大数。次又区别州郡之大小而均节之。直以其合支之数。摊排于列邑。仿古粟米之征。趁秋冬收籴时。使之逐户备纳。而还谷之名。永为革罢。则一户所出粟米之征。多不过五六斗。而一国之民。得以安生乐业。按此即上所谓虚存总实取耗之法。而但虚存实取云尔。则名义不正。永罢还名而作法。则名正言顺。盖我东所谓还谷云者。古今天下所未有之法。而独行于东方者也。周有服息法。汉有常平法。隋有义仓法。宋有社仓法。而皆未尝摊排勒分。如今还法之为。我东自东明王时。始创此法。而想其时法意。必不如此。且其国小其民淳。故敛散之间。有利而无害。丽氏以降则已不无弊病。此正如宋之青苗。行之一州则民称其便。行之天下则民受其病。我 朝开国之初。亦因而不改。而 祖宗盛时。仓廒盈溢。吏胥畏法。故当春穷之时。蔀屋穷民。犹得以赖而存活。而不至害治。今则许多弊病。滚到此境。不有以创革之则无以奠生民之业而杜祸乱之渐。或以为 祖宗盛时未之或改。而今岂可遽议创革乎。曰是则不然。三代相承。互有损益。尧之与舜。同时同圣。而尧时所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1H 页
分之九州。舜革其法而十二之。且以古今因革而言之。则井田封建。乃尧舜三代相因相传之良法美规。而行之既久。亦不无弊病。故秦人改之。以至于今。况今永罢还法而直征粟米者。非若秦人之以今变古。而乃是援古而矫今则有何不可之有。少无变更之嫌而足为千古之一快云云。按此说虽近于迂阔。而言之甚远。行之甚近。如欲举而行之则特在庙堂一指挥一转移之间耳。
   
结弊
我国地税。轻于什一之法。虽邑用官用。参错于其间。而亦不过什一矣。近年以来。年增岁加。民不聊生。而致有近日民变。其所以年增岁加者。固由于吏胥辈之手势渐猾。而亦由于莅官者之寡廉鲜耻故也。若为官者。操心如水。则彼安得以售其计乎。吾辈当分其责。而不可专咎吏属也。盖其弊病之所由起则亦不甚久。十数年前。各邑税钱。一结所纳。多不过八九两矣。今则辗转增加。以至于十三四两之多。通计一夫所纳则比诸十数年前。其滥徵之数洽至于二三十两。如是而民何以聊生乎。纳税之时。则乃春穷之节也。十数年前则以此二三十两而事父母活妻子。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1L 页
十数年以后则以此二三十两而奉官用充吏欲。此民生所以日致穷蹙而闾里索然者也。结中他用。固有比前滥徵者。而就中木价一款。尤为各邑病民之痼瘼。若不量加裁损而为之法。则终莫之如何。故采其所闻而胪列焉。
   
矫弊众论
一说以为结价渐高。专由于木价之高下。而木价之定。出于官与吏之口。则官非召杜。吏非伯夷。而其口定之价。安得不逐年渐增乎。自乡中定价而官不与焉。则虽不无微细弊病。而不至太过。即今清河,机张等地。皆用此法。而官不得低昂。故其地结价。比他邑最低云。
一说以为虽木贵之乡。使民各贸木而纳于官。则其间虽不无防纳索钱之情弊。而其一疋所入之数。必不至如今木价之太滥。盖 祖宗之时。列邑公作木。皆使民备纳。而因一儒臣奏达。换木为钱。而使该吏贸纳。然以今观之。则反不如民自纳木之为便。此则开宁民之所愿欲。故拟于明年春听施。而他邑民愿亦应如此。盖行此法则不但便于民。而吏亦不害何者。下纳木吏之每每负逋者。专由于倭馆训导之左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2H 页
右罗织。夺取其利。而此法行时。罗织不得。
一说以为京师所纳大同木。本色布木虽为军帐军幕杂用之须。而实非京师外方人民衣服衾褥之用。如干入用之馀。方便斥卖。则价不满二两。然则布木本色之纳。徒为各邑吏胥辈凭依病民之资。而不关于 国计之盈缩。如欲无损于 国计而纾民之力则有一策焉。各邑大同木。毋论如何若何。皆为钱木参半之法。钱边则依例二两式捧纳。木边则每疋三两式刱例捧纳。则每疋一两之剩。亦足以裕度支之用。而民力亦纾。军帐军幕之用则贸以用之。布木赏给之用则以钱二两代用似便云。
   
军弊
我国疤军之法。与中国异。中国则以民养军而优给其犒赏。故一入军籍。骄横难制。我国则以军自养而又徵其役钱。故一充军籍。苦恼无比。是以中国之民则身非军人而多方图嘱。窜名于军籍而后已。我国之民。身有军名则百方赂吏。必使之削迹于军籍而后已。即今举国军伍。太半空虚者。职此之故。而虽或有苟充者。举皆沟壑之饿夫转徙之閒人。而一经饿荒。死亡相继。其所谓虚名军布者。徵出无处。故各州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2L 页
各县往往为洞布结布之法。以行苟且之政。而营门亦不之何问者。以其无术可救故也。然有是病则未尝无是药。故枚举众论。以仰备采择焉。
   
矫弊众论
一说以为结布虽非经法。而以周时田赋出兵之意推之。则亦未为无据。今蔚山,兴海等邑。皆用此法。而亦皆牵补过了云云。按此说虽似有理。而我国军布。与周时出兵之赋。同名而异实。我国军布。乃军人力役之征。而非田赋出兵之例也。且我国土瘠民贫。一结所当土地之税。已不胜其偏重。而若自 国家定为常制。使之添税出布。则高丽时结道令之事。可以鉴之矣。盖道令云者。我国未娶者之名。而高丽之末。结税太重。有一结之产者。男不得娶。故有结道令之称。今岭南列邑间有行此者。而其邑之民。皆苦税重。多致离散云。
一说以为结布果为不便。而洞布之法。似胜于结布之偏苦结民。今安东,庆州等地皆行此法。其法类会军总。逐洞摊排。而稍存班常之别。两班世居之洞则量加阔狭。百姓所居之洞则如法分排。又或两班杂居民洞则使之四分徵一。然大槩则不论彼此。各各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3H 页
添补役钱。故民无黄白之冤而亦有班常之别云云。按此法较诸结布。果似为彼善于此。而要之皆非经法而不无弊病。盖军人坐应之役。或可如此挨过。而春秋操鍊束伍之军。亦因此而并归虚籍。此一弊也。去年军伍编籍之人。今年为峨冠阔袖。与乡士大夫争其座次。此一弊也。然则洞布之法。亦不免一时苟且之政。而非可以通行者也。
论者又以为汉世宰相子弟。皆出金助军需。而我国士族则不然。不但宰相子。仕宦家之不助军需。苟名以两班则无论彼此。皆不举论。故辗转相仿。閒游者太多。今欲设法。自宰相子弟。以至乡邑品官之家。皆一例出钱。以赡军需。则无签丁之扰。而自可以裕军国之用云云。按此说甚好。而其法则即儒布法也。我国之礼养士大夫。迥出千古。今若一体混同。徵出役钱。则恐非 祖宗朝优养士大夫之意。所以 祖宗之时。计臣筹司尝以儒布之说。累累陈请。而终于不行者以此故也。我国班常之别。自箕子东来时。已定为科条者。而汉时宰相家出金。亦岂平时常行之规哉。祇缘当时师旅频兴。无以足用。故权宜设法。如 皇明之末科敛绅金焉耳。盖我国礼繁文缛而守之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3L 页
者儒。故我国士大夫之以儒为名者。易致贫瘠而最无聊赖。手不耒耟而口谈仁义。皆无以仰事俯育。保其家室。其贫乏辛苦之状。恐当朝大人未必悉谙。目见穷乡贫儒。朝不食夕不食。而一钱半文判其性命。非若农工商贾之一朝营生。赢得过当。今若使之下同氓庶。均出役钱。则一二两钱。何从而及时措办乎。毕竟名挂军簿而致追呼之扰。遭刑箠之苦者。个个皆士夫之以儒为名者也。恐非盛世之事也。是岂非合商量处乎。
论者又以为疤定实军。以充虚额。亦不甚难。惟在 朝廷处置之如何。然近年以来。闾巷匹庶稍有产业者稍有识字者。举皆冒称幼学。而又多有假托处。如欲行查则预为行关于列邑。各修其邑之乡案。而官置一本。乡置一本。以为互相凭准之资。然后八道各邑。一时行查。一时疤定。则庶无往来逃役之弊云云。按此说固为蓦直。而但乡案之外。亦或有世袭衣冠读书知义理者。此则在所当阔狭。而但才欲阔狭则许多情弊。将次第而起。未知如何而后可耳。
按实军疤定。固是当行之急务。而大槩则拂民之事也。当此民扰才定之际。恐难遽议。盖各道各邑虽多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4H 页
黄白之冤。而犹或有实军存样处。亦或有权宜充代处。而不至甚废事。姑徐之以观其后。未知如何。若还政结政则异于此。八域生民翘首企颙。如旱望雨。伏乞复 命之馀。以此意进达 黈纩。退告庙堂。汲汲措画。如救焚追亡。以副民望。千万伏祝之至。
   
附论
按三政矫革之方。论其大槩。则一病一药。不患无矫救之方。而但吏胥辈之终年使役。亦在所当恤。既无常禄。又无凭依取剩之道。则将何所聊赖乎。曰是亦有道。自庙堂立法矫正之后。使各道列邑。量其道路远近与夫情费多少。为之区画。而又稍存赢馀。使之自活。如今见行之例。则吏胥辈不患无聊赖。然但即今京各司杂色情费。比前渐高。此亦在所当裁减。又还法若减则各营阃磨勘债及馀外情费钱。尤宜裁损。若各其邑仓色合支之费。则在该邑守令量宜蠲减。
答徐巡相(宪淳)
伏审端阳。崇宣体度以时万护。伏慰万千。钟祥虽蒙眷庇。由还调病。而已痼之疾。医治无术。决难复起为人。旬初之又呈辞牒者以此故也。若非目下病势十
定轩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274L 页
分沈笃。而其意只出于占便宜之计。则优游山邑。吏亦隐耳。何苦而必欲求去如此之切乎。今此便面之惠。盖欲使之纳清风而涤烦襟。受赐也固大矣。而若俯怜病躯。快施许题。使得以逍遥田庐。脱巾肆体。则石壁松关。自有洒顶之凉风。其为赐顾不尤大矣乎。
答李方伯(参铉)
荐承崇翰。惶感倍切。居然潦退凉生。谨伏问旬宣体候更若何。向日寿席时光景。不惟其事绝罕。通计近世诸名公之居守南方者。前后相续。而委任之久。福庆之集。罕有如吾閤下今日者。尤岂非可贺处耶。钟祥衰病蛰伏。纵不能躬进献贺。岂不能一奉咫尺之书。以少见其区区。而因循偷惰。迄未之遂。是岂平日眷念之意也哉。拊事惭恐。谓宜已在斥绝之域。而乃蒙垂意至此。不但问死生讯暄凉。而又引之于文墨之科。使之置一言于群彦唱酬之末。岂当日贺席少了此辈人言语而为是谬托哉。特荐宠之耳假借之耳。而勤命既及此。不敢以素不娴诗为之辞。故妄以四韵一首。冒昧仰呈。俯览后覆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