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庐集卷之六
农庐集卷之六 第 x 页
农庐集卷之六
 序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朱书要语序
或曰濂溪子倡明斯学于既绝之后。而其书止图说通书若干言而已。二程张邵之言。稍繁于前人。而亦不过全书几篇。东西铭,正蒙,经世书而已。至于紫阳。其言益繁。于传有章句,或问,集注,集义。于经有本义,启蒙,集传,通解。于史有纲目,名臣录。于诸家有韩文,参同,阴符之考异。至若小学,近思,大全,语类之书。连舻架屋。指不胜屈。读之者如泛江海。神骇目眩。不知北极之所在。一何其富也。余曰晦翁之言。其可已乎。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周公著爻辞。孔子著十翼。且孔子言一贯。曾子言忠恕。孟子言四端。戴氏言七情。节次增加。自有不容已者。是岂故为驾说。将多于前人哉。昔李密曰典谟舜禹皋相与语故简。大雅诰与凡人言故碎。况晦翁之时。江西永康之说。金陵眉山之言。纵横驰骛。震耀张皇。而河南嫡传。寝远而寝微。则金铁朱紫之分。不得不辨。钩玄发微之说。不得不长。而唯其初晚诸说。间见叠出。或不无繁芿者。乃其门人之各记所闻。俱收并蓄。此则不可不知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也。余幼少时。喜读朱书。而无安世之默识。有师丹之多忘。掩卷茫然。莫知要领。乃以一册子抄录其要语。以备遗忘。然段段句句。截断孤行。终不免兔园夫子饤饾剽贼之归。则将焉用此。噫一朱书也而有节要焉有通编焉。举不下数十卷。而余乃数编而止。所谓群饮于河。各充其量。而益自见蠡酌之小也已矣。然此犹少时事也。今已年踰不惑。而依旧是阿蒙。掩卷自悼。因书其颠。以自警云尔。
周礼菁华序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时虽杞宋无徵。而二代之礼。固未尝不行于周。周礼则至今传世。不可谓无徵。而实未尝行于世。盖圣人不作。无能损益而然也。唯彼新莽宇文金陵之辈。取其名而遗其实。以致天下鱼烂河决。胡氏父子遂疑周礼即刘歆赝作。朱先生辨之曰制度之书。非周公不能作。向非朱子力辨。则是书与伪泰誓俱废矣。其舆卫圣经之功盛矣。而未得周公之位。损益成一代之礼。是可恨也。语类云周礼制度菁华下半册。近世徐元德作。上半册即陈君举所奏。其书不传。虽不知如何纂述。而想必抄出其最切要者耳。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献也不揆僭妄。因其名而辑成。若明谷之于礼类。能不参差于二氏之义例耶。但冬官是汉儒之所补。虽一例抄录。而恐非周家旧制也。昔盗发楚王冢。获十馀竹简。王僧虔见之曰此蝌蚪书考工记周官缺文也。惜乎其佚而不传。而此与汲冢周书无异。汲书已为先儒所辨破。则此亦未可信也。恐不若汉儒之去古未远。掇拾于断烂之馀。犹或有足徵焉云尔。
大学问辨录序
朱子曰明德如八窗玲珑。言其明白易见也。其义于章句。已尽之矣。或问所谓方寸之间。虚明洞澈者。又加详矣。东贤所谓心之表德。亦甚精约矣。然而古今诸家之说又不同。或云明德是心。(卢玉溪。)或云合心性而言。(黄洵饶李栗谷。)或云心统性情。(胡云峰吴氏程。)或云心非明德。而心所具者即明德。(吕晚村。)或云光明之理。具在吾心。(陈北溪。)或云兼身心性情合体用而言。(明儒。)或云性与明德相近。(退陶先生。)诸说不甚相远。所谓横看是岭。直看是峰者也。二字训释。若是其多般。则况经传文合一千九百十字。(经二百五字。传一千七百五字。)逐句有释乎。末学浅识。既不费晦翁平生精力。亦不用和靖半年工夫。只依经据注。参以众说。反覆问辨。略有所论订者。然圣贤言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语。一重又一重。去皮方见肉。去骨方见髓。顾玆邮传口耳。徒见皮肤。安知今之所是。后不以为非。吾之所从。人不以为违也。朱子曰大学有正经有章句有或问。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章句。久之自有正经。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正经亦不用。然则正经是胸中大学之训释。章句是正经之训释。或问是章句之训释。诸儒之说。又是或问之训释。释中有释。殆无馀蕴。而潜心研究。犹多疑晦。不知何时。见得那胸中底耶。昔刘延世博学穷经。时则有何许人骑驴至门。发难辨释。遂解大学滞义。今不知所难者何句。所辨者何义。而想是精诚所到。感得来神明耳。我非延世。又安有此等时节耶。只当以此录。就正于当世明辨者云尔。
送成寝郎(退默)赴洛序
听籁成公。本洛师人也。遁于丹峡。养德二十年。 朝廷以祠官徵。公以出处询朋旧之素相往来者。甲曰穷经将以致用也。方今 圣明在上。苍生望起。积仕临民。尚可以展经纶之蕴。乙曰隐居所以求志也。既以林泉契活。猿鹤作主。固守东冈。尚可以砺幽贞之操。公曰唯唯否否。余乃肃而前曰二子之言。俱非知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公者也。夫膏肓泉石。泥涂轩冕。洗耳尘纷。削迹烟霞。隐沦之事而非颜氏陋巷之乐也。蕴义生风。架学飞才。擸缨侧弁。措置事业。循名者之事而非晦翁枕泉之思也。盖尝闻之。不夷不惠。可否之间。是乃君子居身之所珍也。处而兼出者之业。进而有退者之志。然后方可谓出处之正。易不云乎。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者。此之谓也。昔听松先生固 圣代遗逸。而尝出肃一命。退翁铭墓。称之以云月。默庵先生亦山林儒贤。而尝就旌招。栗翁贻书劝之以登筵。先大人公亦尝仕荫途。历典郡邑。选桂坊周旋侍讲。而寄渊冰于履历。寓绳墨于簪绂。此公所目擩而耳染也。行矣哉。坡山宫墙。典型尚依。寒泉旧宅。謦咳如闻。公退之暇。读遗书而遵遗矩。则环堵之内。独无小山之丛桂乎。箪臞山雌。观我进退。佩玉缊袍。随时隐见。即吾儒家一副当规模。而其所以承家学继先志者。其在斯其在斯乎。公曰唯唯。君既勉之以继述。退虽不敏。敢不自勉。余乃书其言以赠仆夫。
寿李丈(致桢)六十一序
盖闻古有道之士。图所以久视者。必鍊形治心。专气致柔。精藏神守。累释机忘而淳德凝道。寿跻无穷。魏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伯阳得之。傲游三清之上。壶公得之。屡见沧海之扬尘。今明窝李公其亦有道者流欤。自壮年气清形癯。若玉壶之贮水。心拙体弱。如处子之在闺。逡巡而退步。淡泊而寡嗜。视世之骨腾肉飞。擸缨侧弁。驰骛于名场者。其枯菀不啻相悬。而及夫六龙飞辔。莺蝉相递。向之黧者星渥者彫。趍者敛猛者懦。非复昔日样子。公则不然。年已耳顺矣。辰已周甲矣。形不益癯而其精藏矣。体不益弱而其神守矣。椟玉不售。荜圭终老而志益恬净。无慕于外则其累释矣。处乡党长幼贵贱。咸得其欢心则其机忘矣。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心清而静。机忘则德醇而一。此公得寿之方。而积精全神。守一处和。行将气益盛而体益健。德弥卲而年弥高矣。彼其咽月吞霞。龟息鸟伸。脱屣尘根。飞升太清。而无有人伦之乐。不免孤栖之苦者。孰如公处众人之中而凝至人之道。极人世之欢而享乔松之寿哉。是则壶公伯阳其必羡公之完福矣。且况公之先秋峦松月诸公。世享颐期之寿。以下又不减七旬八旬。龟莲凫藻之庆。迄今未艾。则其家宪世谱。虽谓之列仙传可也。献也以邻后生。厕从游之末者有年。尚可作刘安鸡犬。乞得公黍米丹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一粒。
退陶经说序
东方之有退书。犹鲁国之有论语。张南轩类聚孔门言仁处。名以洙泗言仁录。晦翁盖尝警之而亦复勉之。后学之尊信退书者。独可无言仁录乎。余读退书。沈潜反复盖有年。而漏器盛水。水尽器空。终无以久作心印。乃敢节略其要语。为一卷书。又抄其经说之杂于简牍者。汇分四书。编成一卷。非敢自拟于仁录。而亦以备佔𠌫考据之便也。或云凡所以类聚者。无益于实见。适足为破碎原书。有是哉言乎。如吾肤浅。兼以卤莽。其安有实见而免此破碎之诮。虽然书之有类聚盖古矣。朱书之语类。程书之分类。戴记之类编。并可诿之以破碎乎。虽曰汇分而原书自存。政如万物之方聚群分。而太和元气。流行于其中云尔。
握机图序
握机本文五十字。本黄帝所作也。姜太公,诸葛武侯,李卫公诸人继而演之。为九军八行六花五行。名号虽殊。其为八阵一也。握机文五十。盖取河图之数。九军取洛书之数。八行取八卦之象。六花取三十六宫之象。五行取相生相克之理。而总谓之八阵者。天兼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虎翼。地兼飞龙。风兼蛇蟠。云兼鸟翔诸阵。皆舍此不成也。四方为奇。四隅为正。前衡后轴。转环随机。有动有静。体用乃立。一方一圆。合变无常。其义则已具于十三卦制作之象。所谓门柝以待暴客。弧矢以威天下是也。非深于易者。其能尽其神乎。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九军八阵之法。固已瞭然于读易绝韦之日。而卫君问阵。不对而行。非不知阵也。特以卫君有黩武之志。而以是警之也。夫兵者。圣人所以安天下之术也。风气既开。人情遂凿。虽圣人不容不先事而为虑。故有井牧之田。伍两之兵。沟树之固。郊关之限。巡鼛之警。壶𣝔之守。虽以礼义廉耻。为域民固国之道。而未尝不用师以辅之。然其所谓战者。不城而人莫敢踰。不池而人莫敢近。櫜弓衅戈而奸谋邪虑。消沮于万里之外。是之谓道德之师。其次诛暴而伐罪。胜国而不杀一卒。救民而不利一物。是之谓仁义之师。其次齐之以政令。假之以信义。用之以智谋。战必胜攻必取。是之谓节制之师。下此则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穷兵浪战。胜败靡常。即狼残虎噬耳。奚足谓兵哉。故曰枝击不能当节制。节制不能当仁义也。噫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霸降而战国。圣人不作。争夺日起。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道德仁义之师。固无可施。而节制之师则犹可用矣。若不豫讲于无事之日。其何以应变于仓卒之际哉。我 朝立国来。兵革罕用。为士者以圣人不对卫问为口实。握机行阵之法。略不讲究。至于武夫。以执弓佩鞢为武。而问以韬略则矇如也。以致壬丙南北之寇。如乘虚邑。莫之捍御。至今为国耻。近古竹溪安氏及森溪李氏。慨然留意于是。以握机本文为经。以范蠡,乐毅,韩信之注为传。建图立说。分章晢句。九军方圆。五行十二将。正宗四统八行六花。鹤翼鱼鳞。却月偃月。车战船营之制。排铺环列。如指掌文。而太公武侯卫公之妙。无复馀蕴矣。又有八门轮回之图及石阵卞义奇门启举之法。在其下方。研赜既久。略可以窥见藩篱。遂书此以待。异日识进后。更看如何尔。
赠一指师序
周孔之道衰而异端炽。老庄杨墨申韩之徒。驰骛于一时。而旋自熸焉。唯释氏之学。其说尤盛。人之染之也最深。唐宋来。大贤硕儒辟之不遗馀力。而既扑而愈焰。既灭而复兴。至于今塔庙多于儒宫。僧徒半于农民。其违周孔之道则一。而彼暂而此久何哉。盖老庄杨墨申韩之说。其术浅而易知。不足以动人。禅则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其幽若可以通死生之变。其深若可以见性理之源。其神若可以运祸福之权。其徒又多苦身勚行。固执而不为外物所移夺。其所谓牧牛者。有似乎求放心。其所谓见性者。有似乎居敬。其所谓终日吃饭。不曾咬一粒。终日著衣。不曾挂一丝者。高妙有理趣。至若坐忘立脱。其魄之流为膏液。散为珠琲者。尤极怪诞。是以吾儒之恬静者爱其枯槁。持守者爱其收敛。昏愚者乐闻其幻说。此其与儒道并行而久传于世者也。今一指师苦行七十年。于禅可谓精进。眼视笠影。无愧临安僧。看得水牯。酷似古山释。且为父母燃指。为国家祈福。供佛百日。必致漆夜放光。维摩诘所谓火中生莲。此之谓耶。使吾儒为学若是。何坚之不钻。何远之不到哉。韩昌黎诗曰阳明人所居。幽暗鬼所寰。嗟龙独何智。出入人鬼关。晦翁因此喻释氏曰妙喜与张魏公好。又与一种小人好。师即东国之妙喜也。魏公之所好。吾安得不好。而师无以魏公之好。为好禅之法也。于其行。为说而赠之。
寿柳下族兄八十二序
族兄侍郎公今年八十二。于其子镇之六十初度。设晬盘以娱之。镇斑衣趋庭。献千岁之觞。公怡颜览揆。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锡百年之斝。乔梓相寿。欢忻和悦。其华发酡颜均也。杖朝杖乡之鸠。却而不御均也。匪礼数之坐立。筵席之尊卑。孰从而辨翁儿也。族人之长幼咸集。称觞而同庆。献奎以服制未克与筵。越翌日以辞替觞曰。寿居五福之一。而如其无诸福以绥之则劳人而已。无令德以将之则陈人而已。劳与陈。不足以为寿。是以古之称寿者。必曰万石汾阳诸公。斯人也禀元精之气。负一时之望。有非含齿戴发横目之伦以血气为盛衰。以年齿为老壮者也。公生于 正庙鸿朗之会。长于 纯庙熙洽之世。鸿渐于 翼庙继照之日。入讲雷肆。密赞冲德。出奠湖邑。颂腾口碑。继登玉署。直声动朝端。历 宪朝逮 当宁。寿踰大耋。位跻卿月。虽退休林樊而若虎豹在山。藜藿为之不采。兼以身之康彊。无损于盛年。环于庭者。鸾鹄瑜珥。交峙而并耀。至若箧衍玄草。又足以待子云而呈尧夫。其为寿岂不与向所谓诸公并其久远耶。此非独公之纯嘏然也。抑亦先休之攸暨也。我潜隐公以崇祯之人。励蹈海之操。观察公以岩廊之器。乐陋巷之瓢。寝郎公以文章经术。位不盈德。自古阴德之食。不报于其盈而报于其馀。是其馀而未盈者。始发于公也。寿者酬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也。天之所以酬公者。不亦宜乎。如献者六十无闻。罔之生也。然惟祝极宿之长照。依其末光。得以收拾桑榆云。
农庐集卷之六
 记
  
紫霞洞天记
余西游洛。访果斋翁于冠岳山下。山益深而境愈奇。虽密迩洛师而别一洞天也。壁面镌白云山人紫霞洞天八大字。先生曰此故罪相某所尝藏修。而今为吾有。境则佳而此为累矣。余曰何累之有。龙门本胜善之故址而不为累于程子。武夷本夷君之所居而不为累于晦翁。则故罪相独奚累于先生哉。昔为奸凶之所染污。而今为先生之洗涤。又岂非紫霞之幸也哉。且霞之为物也。变灭无常。今之霞非昨之霞。而朝之霞非暮之霞也。试看霞之起也。或抱日而耀彩。或依山而隐映。葳蕤恍惚。顷刻殊状。终日之间。不知其几变灭也。况百年之间乎。自其变者而观之则人世皆霞也。人之生也。少而壮而衰而老。虽享颐期之寿。其变则一也。此非霞而何。世之久也。皇而帝而王而霸。至今二千有馀年。而其变则一也。亦非霞而何。是以古之圣贤。思所以不变以制其变者。蕴之为道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德。行之为仁义。发之为言语。扶大教于当时。垂斯文于后世。昭乎如日月之丽天。沛乎如江河之行地。此则于霞之中有不霞者存焉。今先生承家学接渊源。传道脉于无穷。其亦不霞者乎。先生曰子其为我记诸。余谢曰鲰生是霞之甚者。世自有不霞者记之矣。吾何敢。
古溪亭记
退陶李先生倡古学于溪上。为我东渊源之始。虽典型寝远。沿溪一泉一石。今犹古也。遗䠱之地。孰非古溪。而独于曲阜溪称古者。以其在第一曲。举一而总之耳。先生胄孙承宣汇宁氏就是起小亭。辟东西两斋。曰尚友曰敏求。合以命之曰古溪亭。驰书徵记于献奎。献乃今之人也。无能发古之义敢辞。辞不获则曰美哉亭之号也。古者上世前代之称而不敢自有之辞也。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初。与紫阳韦斋之扁奚异也。况诗成于古而屋就于今。其为继述之功。抑亦盛矣。今公年踰悬车。心切懿戒。身居今世。志嘐古人。苟志于古则不必博求古昔也。群圣道脉。历叙于屏铭。圣学终始。昭揭于十图。存心用敬。发匙乎静存斋箴。性理精微。指掌乎天命图说。当日诸贤问答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之语。有遗书在耳。俛仰方册。寓慕羹墙。所以敏求者。不越乎家学。而千古之嫡传在是。所以尚友者。亦不越乎及门高足。而千古之尚论在玆。至若溪山之嵬然而峙。汪然而深者。亦莫非怀贤览古之地。则公之名亭之义。不其然乎。或曰亭则古也。而亭之外都是今也。古淳而今浇。古朴而今彫。菱角鸡头。日变而日污。公其能用今而回古乎。余曰不然。古今无定名。唯道学之存不存如何耳。如其学道也。何今之不古也。学道而至则是乃古之人。虽未至犹不失为近古之人。瓦樽玉瓒。同是古也。采椽刮楹。均是古也。洙泗濂洛。前后一揆。紫阳陶山。今古一辙。虽世级日降。自有亘古今者存焉。因是自修。因是训迪。因是而挽回则奚特一亭之古而已哉。献也非稽古者。姑识此以订学古之君子云。
农庐记
古者民之受廛者。二亩半在邑。二亩半在野。别为田庐。今则无受廛之制。而余惟田庐二亩耳。其庐才数架。一架藏书史。一架藏田器。读书而课农。吾虽不沾体涂足。火耕水耨。而菑畬稼穑。无不亲检。非农夫而何。名庐以农。道其实也。或曰异哉。子之名庐也。樊迟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问农。子曰吾不如老农。又曰野哉樊须也。子不学孔子而学樊须何哉。余曰圣所以斥之。乃所以进之也。不有以斥之。孰有以进之。农居四民之一。而在工之上士之下。则农何尝贱业也。后人之称孔子者。亦曰农师圃师。农果贱业也。安敢以所贱。加于圣人也。樊迟圣门高足而犹问农焉。则如余者安敢鄙樊须而不学也。况士之为学。犹农夫之为农。农必先时而艺。倍力而耘。早作而夜不休。垂成而意愈勤。其深耕而易耨。学之精思力践也。去莠而埴苗。学之闲邪存诚也。礼云修礼以耕之。讲学以耨之者。此之谓也。虽经斋书室。谓农庐。有何不可也。但余学无成而农亦惰者。深有愧于是庐。而若循名而责实则敢不自勉焉。
太虚室记
有客面目素昧者。闯然入我室。不揖而坐。亦无寒暄。余曰古有士相见之礼。称贽而请见。辞贽而出迎。正席而跽。抚席而辞。此礼虽废。而拜揖寒暄之节。今犹存焉。子是何人。亦在何处。而简忽之若是也。客哑然笑曰吾与君同室。同室之人。日与之相亲。夜与之联枕。复何礼仪之繁为。余犹惊疑曰子非吾亲戚。何谓同室。素昧颜范。何谓相亲。闭吾之户。环吾之屏。夜吾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独寝。何谓联枕。客曰龌龊哉言乎。独不见订顽之广居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又不闻张志和之言乎。以太虚为室。与四海诸公。共处同室。联枕亦其意也。在昔淳厖之世。其民师师。其俗熙熙。无有物我。无有亲疏。霜露所坠。无非一室。交臂而处。抵蹠而眠。自玄同一散。畦町转分。境界殊而为燕越之隔。强弱敌而有晋楚之鬨。甚至于父子异宫。兄弟争产。门分户割。不相往来。岂不可哀哉。罗春伯与象山书。有曰自家屋里人。象山责之云宇宙无际。本只一家。君谓自家。不知孰为他家。彼虽禅学。与横渠志和之言。同一规模矣。今君与吾。自是四海之兄弟。共处虚室之内。同爨广居之中。异姓生面。非谓疏也。一参一商。非相离也。长枕大被。宛转一禈一。何见待之薄也。余乃神蕊形茹。怃然而谢。遂书其言。以为太虚室记云。
暗室康衢记
吾老友金明远。高明之士也。自羁贯及此同衰。虽昏明殊质。而磋磨相须。其宅心制行。毫发皆知。穷经而明乎性理。养心而明乎诚几。禔躬则明乎省察。临事则明乎义利。文儒之粹。彪炳育珍。而其身隐其居僻其室蔀。犹自扁室以暗室康衢。惺惺而不已。噫此其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所以高明也。盖尝闻之。明不生于明而生于暗。昼之光明。夜之所息也。朔之生明。晦之所养也。人之能高明者。亦岂无所养而然耶。其处显明之地。人莫不修饰矜持。而及其在幽独之处。心易佚也体易惰也。虽袒裼箕踞。有谁知者。至于事为之或不循理者。自诿莫知。因循苟且。欺心欺人。遂成暗昧。人孰无自家光明。而率向暗室中消沮。遂致处康衢如暗室。玆岂不可哀也哉。是以大学言明德之工而必以谨独为要。中庸言明诚之道而必先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以其莫见乎隐。而幽独之地。乃十手所指也。此所谓暗室康衢。而其所以扁室之义也欤。今子居此室读此书。持此躬明此心。悚然若父师之临其上。惕然若渊冰之处其下。渊默而䨓声。尸居而龙见。耿耿然回光内照。常明不昧。向所谓明不生于明而生于暗者。非此之谓耶。求之古人。颜叔子之达朝秉烛。杨伯起之暮夜却金。司马赵清献之无一不可与人言。无一不可与天知者。尚可以无愧也夫。明远曰其所称。吾不敢居。而其所戒。吾不敢不勉。请以是为之记。
涵一堂记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余素病心不定。千端万绪。纷纭于方寸。乃强为制缚。而还添一病。所谓握则破。不握则失者也。读程书得涵养吾一四字。以名吾燕居之堂。夫一者心之不二之谓也。静而所存者一则人欲消尽。虚明洞澈。所谓太极也。动而所存者一则天理流行。应事中理。所谓各具一太极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凡天下之万化万事。皆从一中出来。至哉一乎。是岂愚蒙之所能与哉。虽然一之理。则圣不必独有而愚不必独无矣。其涵之之术。圣贤已明言之矣。曰勿忘勿助。曰静虚动直。曰主一无适。曰有主则实。外患不能入。曰有主则虚邪不能入。曰苟能常操而有。则虽一日之间。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者。皆涵一之义。而其名则敬也。敬斋箴所谓勿贰而二。勿参而三者是也。气之决骤。轶于奔驷而敬其衔辔也。情之横放。甚于溃川而敬其堤防也。如其从事于斯则何患乎心之不定。而但一敬字。持守为难。故庸识于堂。以自惺惺云尔。
无号堂记
吾友尹殷甫鲁人也。间尝名堂以不号。旋又改之以无号。其言曰不者不屑之谓也。无者本无之称也。请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有以发其义。余曰既云无号。复焉有记。辞不获则曰君之貌。温而恭。君之行。孝而谨。其口隐其心恬其操洁。动静云为。无非可号者。而自谓无号。和光污下。无号可举则是太没也。抗心太高。无号可称则是太简也。无号之义。果安在哉。古者人无号称。圣门高足若渊骞游夏之徒。德备学博。而未闻有号。春秋之经。名卿善士。贵则称爵。贤则称字。而亦未有号者。号何始。其始诸隐伦乎。筱蒉绮角鹖冠瞿硎之流。匿其名姓。为韬晦也。至若洛闽诸贤。坡鲁群哲。莫不有号。虽其讲学修道。与彼殊涂。而其藏修林泉。逃名于世则一也。然而有势位者效之而号其堂。有文章者假之而号于世。题扁以侈之。图章以播之。是则乃美大之称。而非逃名之实也。又况儒名而墨实。孔言而蹠行。窃其号而自多者乎。多则贱。无则贵。物之情也。处士爱高屐而贵子弟皆屐则何高于屐。贤士巾折角而众人皆折则何异乎巾。子之无号。实亦厌其多而取其无也。然无岂空空然真无之谓哉。无为万有之根。阴阳以之而化生。万物以之而成形。贤者以之而成德。无之为德。无爵而贵矣。是以有谓无极翁者。亦有谓无名公者。至今称谓。愈久而愈显。子之堂虽无号。无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号之号。吾恐终不保其无号也。是为记。
法田记
法田在永嘉北百里宜春之西。粤我七世祖陶隐公暨伯氏潜隐公。奉二亲避世于此。或云槐里。亦曰柳川。凡三变而为法。以法与柳方言相近也。其北有山曰太白。盘据数州。为山南巨镇。犹中国之有泰山也。西转而南迤为文山。又东为排闼山。其下有所谓鸟项。岩瀑幽绝。即崇祯处士沈觉今,洪杜谷逊愚,郑抱翁暨吾祖潜陶诸贤盘桓之地也。鸟项一枝。西为芳山。峻极于天。自芳山东驰。历龙洞不十里有鸟山。如鸟舒翼。其阳曰大里。即吾落南旧基而胄孙居焉。其傍有宗会之堂。芳山一枝。伏而又东折。不十里有洞曰潜陶。即吾二祖所自号而寓柴桑之感者也。有二吾堂遗址。从高祖立斋公一派居之。自潜村历圣洞。复起一高冈曰鹤山。如舞鹤然。其阴曰中里。族祖观察公一派居之。自鸟项南出。起一高冈曰古敦。敦山南驰不十里。有冈曰敦都。礼隆圆满。有硕德君子镇物之像。其阳曰新基。即我六世祖省斋公薖轴之地而子孙仍居焉。筑室揭省祖斋号。仿考亭韦斋之扁也。其东岗曰胜南台。台下有书斋。即我本生大人读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书之室。而东西有立石。西刻石门坞。仿武夷旧题。东镌河图洛书。仿阁皂山故事也。其水则一自鸟项。其源远。一自芳山。其流细。夹大里流中新之间。东会北江。南入于洛。洛上一峰尖秀如笔。与芳山对峙乾巽。此其山水之源委也。自大里溯涧而北。有洞曰黄鸟,古鲁,杳霭,浮邱。越涧而东。有洞曰碧霞。有五贤尸祝之所。循山而西。有洞曰丹坡。觉今遗墟。曰幕洞。抱翁旧址。自新基越岗而东曰角里。合商颜故号。越涧而南。有洞天曰桧。即家大人藏修之所。筑室数椽。藏琴书焉。其南有山曰萝浮。下有四洞天。南曰甫田。东曰尺谷。北曰磨谷。磨有院宇。为陶祖畏垒之享。而举赢而未遑。西曰愚陵。即吾所自号。而愚而号愚。名实相副矣。姜氏之居甫田,尺谷,圣洞,潜村,龙洞,浮邱,杳霭,黄鸟,碧霞者。通谓之法田。而咸统于大中新三里。烟火相接。鸣吠相闻。如南北阮东西杨也。厥土坟衍。厥木槐柳枣梨。厥田稻麦菽粟。厥服桑麻。厥俗俭而啬。有唐魏之风。我潜陶二祖暨省祖府君。于此有贻燕之法。以纠宗绥族为宗法。以孝友文学为家法。以勤俭谨拙为修身之法。以忠厚敬畏为治心之法。居乡则以逡巡退让为法。立朝则以忠爱正直为法。接人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以惠和慈谅。临民以清白详密。无非法也。至于稼穑亦有法焉。既菑既畬。既耕既播。先时而耨。倍力而耘。人功既至。乃亦有秋。凡我诸族。率乃祖遗法。言非法不道。行非法不蹈。事非法不作。则庶不爽是基之名矣。是为记以示后生云尔。
双竹亭记
双竹金公(镇河)好学自修之君子也。晚而通籍。历薇垣柏府。而于名利泊如也。僦屋于龟城之商山。扁其所居之亭曰双竹。献也以通家后生。间尝拜其床下。公曰是亭本李氏所筑。号为三秀者。而今为吾有。旧不可袭也。改扁今名。即以山望竹岭。水源竹溪。取其映带之近也。君其为我记诸。余固辞。书屡反而终不获则曰。环顾溪岭之间。无一竿竹。虽有竹之名而无竹之实也。砌间栽数丛细箨。而短短不成竿。亦非土之宜也。亭之名竹。不亦近于西都之橘柚乎。虽然竹之为君子所取以德也。中通而外直。其性也。多节而竦干。其体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节也。然则竹之为竹。以德不以物也。若徒以其物则两湖滨海之地。家篁而户竹。门屏藩篱皆竹也。举皆谓篁楼竹馆可乎。故古之名亭者。不必以所有之物。而特取其德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焉。向所谓三秀者。何尝有芝而自谓耶。彼亦有志之士也。因商而思芝。因芝而思筼筜。夫筼大竹之名也。古人既因竹而咏芝。则公又因芝而扁竹。有何不可也。昔卫武公好学自修。而诗人咏竹而美之曰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卫本商之地也。今地名之偶合于卫之旧。而公之老而好学。又如武公之懿戒。则斯亭之名竹。又岂不愈衬于三秀乎。况远取诸物。不若近取诸身。今公之心虚而性直。竹之中通外直也。行修而履贞。竹之多节竦干也。确乎有守。不变其塞。竹之不改柯易叶也。于是乎处斯亭。而观易象之苍筤。修礼器之竹筠。颂斯干之竹苞。虽谓之千亩竹可也。奚但双竹而已哉。
默所记
李君汉于处其先人之庐。其扁曰默所。闭户默坐。盖将嗣守其默也。告余曰子能为言以广默之义否。余曰异哉。己欲默而强人以言。言者默之反也。言者是则默者非也。默者是则言者非也。一言一默。是非居一矣。且吾亦学默者也。以默广默。不亦难乎。盖尝闻之。不当言而言。言非言也。当言而不言。默非默也。唯当言而言。不当言而不言。始可谓默也。吾于子一言。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不害其为默欤。夫人之明理而达志。开物而成务者。非言不能。教令不宣于家则亲爱壅。词命不修于乡则物情乖。大而国计庙谟。小而州庠里塾。非言无以弘化。言当于理。虽终日言。孰能非之。言不当于理。虽一启齿。人犹以为病。然则非徒默之为贵也。唯当默而默之为贵也。若深缄金人之口。固守磨兜之坚。如唐之哑钟。小叩而不鸣。大叩而不应则奚可哉。虽然火不宿则不猛。雷不收则不迅。水不渟则不泄。今夫千仞之渊。方其静也。沉奫涵滀。泊乎无声。黝乎莫测。惟其积之之久。一朝决而为川。达乎江河。声之所撼。震谷簸陵。使其畜水既浅。终日汩㶁。如溪涧行潦之为。则其涸立待矣。安能泽加万类。为国之纪乎。是以圣门设教。言语居四科。而亦曰其言也讱。曰讷于言。曰予欲无言。是则圣贤之默也。非吾辈可企及。虽以众人言之。藏拙护短。远害寡过之道。莫如默。既无修辞立诚之德。必有多言多败之戒。与其多言。孰若无言。稠人广坐。嬲之而无言则人必曰简而已矣。疑谋难事。问之而不答。则人必曰痴而已矣。况痴与简。元非恶德乎。以此广默之义。庶乎可矣。而其不曰堂而斋而。必曰所者。抑何义欤。书曰敬作所。曰所其无逸。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所字有安之义。如鸟之有林。鱼之有水。子于默。亦如鸟鱼之于林水。而出入起居。造次必默。则奚翅堂斋之为名也哉。李君曰是足以为记也已。
痴翁记
礼之倅李博如自号痴翁。属余以记。余曰异哉号也。痴者不黠之谓也。古有痴叔,痴椽,痴汉。皆他人所称。非自谓也。真痴者必自谓不痴。翁则非痴者也。赋性爽朗。制行修谨。处事缜密。奚痴之云。痴之甚者谓之愚。余乃一愚夫也。土头灰面。不辨菽麦。以吾真愚。记人不痴之痴。不亦愚之甚乎。然愚与痴。古之道也。天地之始辟也。其风太素。其气溟涬。其民于于居居。无有机变。愚而已矣。人之始生也。其性真而静。其心寂而冲。其神囫囫囵囵。无适无莫。痴而已矣。克全天地之性而不失赤子之心者大人也。非吾辈之所及也。及其混沌既凿。七情渐炽。利害以汩之。宠辱以惊之。凡所以斲其真者。杂然并进。而能克己而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是谓复性之君子也。尚可以勉而至。而方今玄同日散。大朴日雕。质变而文。文弊而僿。禔躬者以涂泽为贤。涉世者以佞慧为能。群能骋技。众巧渴心。飞头歧尾。乳目脐口。如其有葆真天蹈实地。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稍异于俗者则必群笑以为痴。小则曰褦襶。大则曰顸颟。虽古大人君子。处今之世则难免乎痴之名矣。然则翁之自号。乃欲矫世黠而反乎痴也。或曰翁既历典郡邑。官事非痴可了。安知不顾长康之痴黠各半耶。余曰一痴足矣。焉用黠为。上以黠御下则下以黠罔上。上以痴接下则下以痴亲上。若盂方水方盂圆水圆也。人患不痴。苟痴矣。何官之不了也。礼之郡。古多痴俗。厥民稼穑。厥士忠信。邑有读书。市无贰价。盖老先生过化之遗。而近来黠于利者挠之。厥俗亦随而黠。然治黠之道。莫痴若也。翁之为政。内实严明而外无刻深。大不糊涂而小多含弘。治似闷闷。誉无赫赫。邑人谓之痴。行将俗与化成。回淳返朴。其犹宁武子之愚。其知可及而其愚不可及也。如其倦仕而归则尤将怀玄抱素。铲彩韬光。泊乎如大羹之不和。寂乎若朱弦之在匣。吾将从子乎游。愚与痴共成一大痴可乎。翁曰诺。
桂山书室记
桂山书室者。有怀堂藏书之阁也。盖闻我家书籍。荡于丙子兵燹。南移百年。散佚无馀。吾先人少好读书。而皆借痴之书也。既通籍。以禄俸之馀。购书一千卷。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为子孙谋也。献奎继而购若干卷。手所誊又若干篇。六经四子百家群书。稍稍复集。而其未具者。有待于后也。夫人有所欲则物必应之。爱马则马至。好龙则龙降。好利则财聚。如其好书。书何患不聚。为吾子孙者。节次裒益。若邺侯家之万轴。千顷斋之六万卷。珠囊玉笈。绿字丹书。无不毕具。则天必耀文曲之精。家必生文学之士。上可以希贤。中可以经纶。下可以文章。其为富岂但藏金积珠而已哉。人有千金之产。必扃鐍缄縢。汲汲焉惟坠失是惧。况千卷之书。手泽犹存者乎。昔龙徒张侯甫之祖搆桂香书屋。其子扁之以香桂书屋。其孙又扁以香书桂屋。曰书香桂屋。曰书桂香屋。曰桂书香屋。曰书屋香桂。曰书屋桂香。颠倒四字。历屡世而为号。彼张侯者。未知何许人。而必善继述者也。吾亦以是望于来许。呜呼小子。念之勉哉。
服斋记
洞里有忠信之士曰李友致休甫。系出璿籍。家传诗礼。尝名庵以省。省念其先人自省之目也。不佞猥为之记。又名斋以服。服膺其高祖虚直斋遗训也。虚直公游宦而没于官。治命云吾平生所服者。忠信礼义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也。吾之子孙。勿以吾禄薄而怠于为善也。取以为扁。盖将顾名思义。勿坠先训之意也。又徵记于余。余曰此君家传心诀也。君当自识之。且吾无存省之工服膺之实。记省已愧矣。况记服乎。辞不得则曰是斋也。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初者。其犹紫阳韦斋之扁。而一室二扁。亦唯敬斋义斋之规乎。士之为学。知行相须。徒省而不服则如目无足。有空堂蹩躄之患。徒服而不省则如足无目。有冥行擿埴之弊。二者必交修并进。而论轻重则服为重。不但省与服为然。忠信礼义。亦自相须而成德。忠信质也。礼义文也。文质不可偏废。而文为末而质为本。忠信于人。犹布帛之有丝缕也。衣裳之有尺幅也。绘之有素也。毛之有皮也。此鲁论所以重言复言。而颛孙所以书绅也。然而神徂圣伏。大道弁髦。忠信弊而失于野。礼义坏而失于僿。和光者以合污为德厚。好名者以孤峭为砥行。省之者固鲜而服之者尤鲜。惟君则遹追典型。缵绪箕裘。循循乎省察。拳拳乎服善。勉勉乎其不知老之将至。岂不贤乎哉。服之为言服也。虚直公服之以禔躬焉。先尊人服之以贲身焉。君又服之而无斁焉。文锦十袭。不足以喻其美。黼黻九章。不足以比其华。诗云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舞风台记
洞里有古孝子琴公之闾。乌头赤脚。过者式焉。其东有巨石平铺。如堂如陛。石上挺杉松苍郁。如偃盖欹幢。其阴可以布长筵。盖孝子盘桓之地。而所谓舞风台者也。孝子之养亲。若曾子之养曾晰。曾晰之言志也。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台所以名。亦其养志之一端也。追想当日。山雌冬乳。孝乌衔药。旧痾既痊。慈颜载和。于是陆摘紫房。水掣赪鲤。滫瀡之具也。池荷摇月。时藿向阳。节序之叙畅也。宴林禊祀。斑衣起舞。心意之悦适也。援琴诵爱日之章。舍瑟作寿亲之曲。盎然惠风。翕入春闱。是时为乐。不减舞雩之志。玆岂寻常筑台榭广树籁也哉。或曰朱先生不喜说与点之意。晚年悔不改风雩注。孝子之必取于此者何哉。余曰晦翁岂真欲改注也。本注曰曾点之学。有以见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其言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是固无一字不实。当时世儒误看与点之意。忽于践履。好言活泼。其流之弊。将至于任诞。故假说此话头。以警后学。然愚尝闻之。先人曰。人欲尽然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后可以养亲。天理流行然后可以悦亲。若使曾子不知风雩之乐。与天地同流者。乌足以悦亲心而养其志哉。冠童咏归之日。吾知夫曾子之随其后而深有得于其志也。琴公之以是名台者。亦见其人欲净尽天理流行。雉乌之应。其必由是而感也欤。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今闻孝子之风者。又当如何云耶。登是台者。其必惕然兴感。有发于孝思。而如吾者循省平生。率多不尽分。孤露馀生。只切风树之感。抗颜作记。岂能尽孝子之志哉。其事行已悉于棹楔之记。此不复赘云。
休斋记
休斋者。云谷权公缵度之号也。献奎幼少时拜公于燕居之堂。气貌庄严。言语简重。不敢仰视。退而见休斋之扁揭壁。而亦不敢仰问。忽忽四十年。悼前修之已远。叹典型之莫攀。日其胤载铨过余曰孤露馀生。无能嗣修遗矩。唯是守先人之庐。毋忘先人之志者斋号也。子盍记诸。余曰贤哉志也。是犹晦翁之韦斋台溪之味道也。彼有大贤记述。可以传信。而如吾者安敢厕名于先尊人之室。辞不获则曰古以休名多矣。司空图之三休。黄山谷之四休。未敢知何居焉。曰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先人少有四方之志。盖将一展。既又敛退云壑。涵养本源。非始不休而终乃休也。实一休字为一生家计矣。余乃得其义。作而言曰士生于世。休者少而不休者多。跃马边境。骨腾肉飞。志勋者之不休也。膏唇拭舌。舐痔世路。巧宦者之不休也。怀研佩削。掉鞅选场。赌名者之不休也。是则钟鸣漏尽。便能自休。而至若燕处房室。心则飞沦。俯仰之间。再抚四海。是身虽休而心不休也。非大段著力用功于主静。不能休。东坡所谓几人林下是真休者此也。公以簪缨之阀。蕴经世之器。出而需世。何用不臧。而超然转脚。未老而休。世间名利得失荣辱。无一累其中。是所谓真休也。岂三休堂之既聩而休。四休轩之知足而休者所可几哉。或曰两曜常运。源泉不舍。君子自强不息。公之休无乃反是乎。余曰休云乎。非绝虑断事。如坐禅之谓也。即主静之谓也。主静是主一也。苟能主一。虽千头万绪之事终日不休。不害其为休也。肇法师云日月历天而不注。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晦翁取之以喻动中有静之意。动以见静之所存。静以涵动之所本。则使公需世。得展四方之志。终身而不返。其为休则一也。而况高卧东冈。静而休者乎。此其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名斋之意。而亦后人嗣守之实也欤。
泥谷记
宗人大应业功令。累举不利省闱。隐于宣之梨谷。耕田读书。老而弥健。尝造余曰应鄙人也。处于梨。梨虽卉物而花甚缛。实为百果之宗。有不敢居。请改以泥。盖取音也。盍有以发其义焉。问其义曰泥者其处卑泞其质污浊。马牛之所蹴也。龟蛇之所蟠也。蚯蚓之所穴也。素贱行贱。宜其自谓也。余曰美哉号也。水与土合曰泥。天有五材。水居一而土居五。万物生于水而养于土。奚但牛马蚓龟之为处。其于人也。为利亦博矣。居而陶复焉。圬而墙壁焉。埏埴而为器用焉。瓮瓿瓯甑甃瓶之属。巨细不伦而俱出于泥。吾不知君其为瓮甑乎甃瓶乎。是物也埏则器而久而毁则还为泥。泥器相成。体未尝泯也。谭子曰抟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抟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君其为块乎为空乎。块而至于空则空者谷也。谷神不死。君今性静而心清。志卑而神腴。发虽变而貌益丹。体益瘦而气益壮。其为谷神者耶。吾闻东海之濆有物焉。块然而处。冥然而居。无视无听无思无营。混混沌沌。不可模捉。其名曰泥。其斯之谓欤。君曰循名责实。亦不敢居。
农庐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然舍其所不敢而居其所安。请以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