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庐集卷之四 第 x 页
农庐集卷之四
杂著
杂著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5H 页
谕学(四则)
学之名肇见于说命。复著于周颂。易系而不言学之为何事。至论语始详说。而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然则圣门为学。不出于天叙人伦之外。日用事物之间。盖将以崇德广业。成己成物也。徒守章句非学也。能记诵非学也。多文艺非学也。一自学术分裂。舍本而求末。有以缀拾纂组为学者矣。有以汎博贯穿为学者矣。有以支离注疏为学者矣。拟规画圆。模矩作方。媛媛姝姝。自以为学。而文以灭质。书以溺心。托真以售伪。饰义以济利。以资发冢。以为禽犊。至若剽窃帖括。俪黄媲白之类。尤是经学之贼文字之妖。而为父兄者。以是而训励。为子弟者。以是而传习。自家好个心与性。都被利禄所溃决。浚奸穷黠。反不若不学之为纯愚也。然是岂学之罪哉。圣人设教。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记政事之实。诗以导性情之正。春秋以示法戒
学之名肇见于说命。复著于周颂。易系而不言学之为何事。至论语始详说。而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然则圣门为学。不出于天叙人伦之外。日用事物之间。盖将以崇德广业。成己成物也。徒守章句非学也。能记诵非学也。多文艺非学也。一自学术分裂。舍本而求末。有以缀拾纂组为学者矣。有以汎博贯穿为学者矣。有以支离注疏为学者矣。拟规画圆。模矩作方。媛媛姝姝。自以为学。而文以灭质。书以溺心。托真以售伪。饰义以济利。以资发冢。以为禽犊。至若剽窃帖括。俪黄媲白之类。尤是经学之贼文字之妖。而为父兄者。以是而训励。为子弟者。以是而传习。自家好个心与性。都被利禄所溃决。浚奸穷黠。反不若不学之为纯愚也。然是岂学之罪哉。圣人设教。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记政事之实。诗以导性情之正。春秋以示法戒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5L 页
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穷理明善。遏欲敦仁之奥。四子备矣。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之要。小学著矣。存养力行。临政处事之道。近思录详之矣。非训诂无以辨圣贤之旨义。非诵习无以考圣贤之成法。非文词无以立修辞之诚。以为末也而不离乎本。以为精也而不离乎粗。亦唯在用功之如何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禔其躬。求师取友。诵诗读书。以博其文。存省乎思虑隐微之际。剖析乎义利毫忽之间。知行并进。本末俱举。则章句亦学也。记诵亦学也。文艺亦学也。饮食起居。应事接物。无非学也。由是而希贤希圣。由是而尊主庇民。学者何不慥慥焉。所谓举业。特俗儒干名之术也。决非笃学之士所可为者。而居今之世。出身事君。为贫禄养。舍此无他术矣。故朱子答黄直卿书曰二孙依本分做举业。不至大段良贝。又曰伯礼之子。见留精舍作举业。淳谨朴实可喜也。此非朱门所禁绝。然若其先立乎大者而出而应之。容或无害。而朱子亦有科举之学。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深之训。苟诿以朱门所不禁。而流循不返则妄矣。
学之为言效也。稽古者必自檃括曰。古之圣贤。如彼其尊荣。而今之众人。独何污贱之若此也。闻其嘉言
学之为言效也。稽古者必自檃括曰。古之圣贤。如彼其尊荣。而今之众人。独何污贱之若此也。闻其嘉言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6H 页
则效之。见其善行则效之。一言一行。求合乎古人者。是所谓学也。然效其言甚易而效其行实难。如其不用躬行。而只要说出便了。则七十子之从孔子也。若仁若礼若忠若恕。一两日说便尽。何用许多年随孔子不去。彼所以趋亦趋步亦步。逐步步依样做去者。即效其行也。行之于学。犹车之有轮也。马之有蹄也。鸟之有翼也。不翼不名为鸟。不蹄不名为马。不轮不名为车。舍其行则不可以名为学也。君子修之而为圣为贤。小人悖之而为狄为兽。焉可忽哉。难立而易倾者名也。难成而易毁者行也。积之如升高。分寸跻攀。而失之于毫忽。一落千丈。虽其才艺极其美。文章极其华。言语有可称。而行一有不掩则人必疑其心而攻其瑕。并其夙昔所为者而弃之。小则闾里识之。大则乡国议之。远则后世讥之。尤岂不可惧也哉。是以学古之士。修之于闇室幽独之地。谨之于细行几微之际。洞洞属属。日淬月锻。朱先生所谓寄一生于虎尾春冰。常持雪未消草已生之戒者此也。夫身之欲贵。家之欲富。口之于肥甘。耳目之于声色。人之同情。圣贤之所不能无也。而不以其道得之。视之如污秽不洁。若将浼焉。曲肱饮水而不以为窭。短褐戎菽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6L 页
而不以为忧。所忧者惟道义之不及古人。令名之无闻于世也。彼晋楚之富。赵孟之贵。当时岂不翕赫。而到今如浮埃游尘。民无得以称焉。颜子终于陋巷。原宪老于绳枢。困穷饥饿。以没其身。而道义令名。历千岁而愈显。亶由于行与不行耳。志于学者。先知其内外轻重之辨而取舍之。则其诸庶几乎学矣。
士之为学。莫先于择术。而择术亦难矣。仲尼之门。择善固执。传得其宗者。颜曾而已。至若子弓,子夏,子张之学。一传再传。或沦于异端。其始也问学圣门。焉有不善。而特其择善之地。有毫釐之差。流弊至此耳。一自道术分裂。人之醇悫者拘于记诵。敏秀者衒于词章。智数者骛于功利。有宋诸儒。金陵则失于执拗。眉山则失于震耀。独程夫子为正学之渊源。而及门高足如吕原明,谢上蔡,冯东𦤎。俱不免染禅。以龟山之贤。亦中常总之毒。传习之际。岂不端的。而乌头力去。遂致差失。晦翁同时。有永康,金陵之学。而一则驰骤于事功。一则专力于尊德。晦翁有两头明中间暗。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之讥。当时正学之横出一枝。与晦翁而鼎立者。金华也广汉也。广汉之学。严于义利之辨。决之勇行之力而所造愈深。金华则下学而上达。
士之为学。莫先于择术。而择术亦难矣。仲尼之门。择善固执。传得其宗者。颜曾而已。至若子弓,子夏,子张之学。一传再传。或沦于异端。其始也问学圣门。焉有不善。而特其择善之地。有毫釐之差。流弊至此耳。一自道术分裂。人之醇悫者拘于记诵。敏秀者衒于词章。智数者骛于功利。有宋诸儒。金陵则失于执拗。眉山则失于震耀。独程夫子为正学之渊源。而及门高足如吕原明,谢上蔡,冯东𦤎。俱不免染禅。以龟山之贤。亦中常总之毒。传习之际。岂不端的。而乌头力去。遂致差失。晦翁同时。有永康,金陵之学。而一则驰骤于事功。一则专力于尊德。晦翁有两头明中间暗。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之讥。当时正学之横出一枝。与晦翁而鼎立者。金华也广汉也。广汉之学。严于义利之辨。决之勇行之力而所造愈深。金华则下学而上达。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7H 页
扶持绝学。教育英材。而晦翁犹云南轩疏略。从高处去。伯恭疏略。从卑处去。二贤亦有未尽而然耶。独晦翁则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学问思辨之际。又极其大而尽其精。孔孟周程之道。灿然复明。如日中天。至若析世学之缪。辨异教之非。使学者由于大中至正之则。而不踬于荆棘擭阱之涂。其继往开来安社捍边之功。至矣盛矣。然问学者或不免支离之弊。故其答陈肤仲书曰。陆学固有似禅处。然近觉朋友专事闻见于自己心身。全无功夫。每劝学者兼取其善。非欲学其兀然无作。此所以警后学也。有程篁墩者。藉是而作道一之篇。合朱陆而齐轨。正所谓薰莸一器也。正学东来。群贤辈出。静退唱之于前。牛栗继之于后。语道有定名。言经有定旨。为学有定序。后之学者绍而勿失。宜其无擿埴之迷。然其间亦有拘于记诵者。有衒于词章者。有骛于功利者。有执拗震耀之兼于一身者。侵假而眩真。若优孟之于叔敖。夫岂无一线不绝。得静退之嫡传者。而亦无以自别于群伪之中。唯在学者之辨其真伪。择善而执之耳。夫择术如择种。种桃者得桃之实。种李者得李之实。种稊稗者食稊稗之实。种五谷者食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7L 页
五谷之实。岂有种桃而得李。种稊稗而食五谷者哉。
学非读书之谓也。将以学圣贤也。然而圣贤邈矣。特所存者言耳。其不可得以言传者则不在于书。轮扁所谓糟粕是也。糟粕之于酒固远矣。而与其悬空而求酒。不若就糟粕而求之。故学圣者必读书焉。非读书无以学圣贤也。读书者。先要耸起精神。对越方册。将古人问答。便作今日耳闻。则群圣群哲俨临于黄面之乡。而顾眄之光。烨然如在目前。岂远乎哉。如令坚宁越之志。下董生之帷。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浸灌培益于讽诵讲习之际。自然意味深长。义理瀜释。心得而身体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己所未至者。尚可以勉而进。虽未至。亦可以维持此心。德性不懈。犹作学问中人。顾聪明有通塞。才姿有敏钝。聪且敏者虽博取之无妨。而如其杂然并进。不由其序。则比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饼饵鲙脯。左拿右攫。而未尝一知其味。不知向之所食。果是何物。则亦何益于口哉。故读书贵精而不贵博。虽敏底人。必作钝底工夫者此也。人有恒言。苦无记性。而古人有读周礼疏者。读第一板讫焚了。读第二板又焚了。作焚舟之计。陈烈先生初无记性。闭门静坐。不读书百馀日。以收
学非读书之谓也。将以学圣贤也。然而圣贤邈矣。特所存者言耳。其不可得以言传者则不在于书。轮扁所谓糟粕是也。糟粕之于酒固远矣。而与其悬空而求酒。不若就糟粕而求之。故学圣者必读书焉。非读书无以学圣贤也。读书者。先要耸起精神。对越方册。将古人问答。便作今日耳闻。则群圣群哲俨临于黄面之乡。而顾眄之光。烨然如在目前。岂远乎哉。如令坚宁越之志。下董生之帷。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浸灌培益于讽诵讲习之际。自然意味深长。义理瀜释。心得而身体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己所未至者。尚可以勉而进。虽未至。亦可以维持此心。德性不懈。犹作学问中人。顾聪明有通塞。才姿有敏钝。聪且敏者虽博取之无妨。而如其杂然并进。不由其序。则比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饼饵鲙脯。左拿右攫。而未尝一知其味。不知向之所食。果是何物。则亦何益于口哉。故读书贵精而不贵博。虽敏底人。必作钝底工夫者此也。人有恒言。苦无记性。而古人有读周礼疏者。读第一板讫焚了。读第二板又焚了。作焚舟之计。陈烈先生初无记性。闭门静坐。不读书百馀日。以收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8H 页
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苟立心如是。安有不记之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神之极也。杜预云优而柔之。使自得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管子霸佐也。杜预武夫也。其于读书。犹云如是。况士之希贤希圣者。何能以灭裂有成哉。
吕生问答
甲午春。余以心制。居垩庐读礼。有吕生者过而停宿。衣巾虽了鸟。而坐必危。言语惟谨。不似寻常过客。见丌上展家礼。摘袒免条曰免有制乎。曰免以布广一寸。从顶中而前。交于额上。却向后绕于髻者。郑氏说也。吕生曰是固郑说。而郑氏以前。未之闻也。记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服之旁杀而至于缌。仅为三月。则自此之外。不更有服。然而由四杀五。不可顿如路人。故脱露半袖。是谓之袒。解脱吉冠。是谓之免。免之为言。正是免冠之免。不当别为一巾名曰免而读之如问也。曲礼曰冠无免劳无袒。侍君子者。以袒免为不恭。而无服者之属。用以变其常以致哀焉。经于缌曰三月。而袒免无期日也。既无服
吕生问答
甲午春。余以心制。居垩庐读礼。有吕生者过而停宿。衣巾虽了鸟。而坐必危。言语惟谨。不似寻常过客。见丌上展家礼。摘袒免条曰免有制乎。曰免以布广一寸。从顶中而前。交于额上。却向后绕于髻者。郑氏说也。吕生曰是固郑说。而郑氏以前。未之闻也。记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服之旁杀而至于缌。仅为三月。则自此之外。不更有服。然而由四杀五。不可顿如路人。故脱露半袖。是谓之袒。解脱吉冠。是谓之免。免之为言。正是免冠之免。不当别为一巾名曰免而读之如问也。曲礼曰冠无免劳无袒。侍君子者。以袒免为不恭。而无服者之属。用以变其常以致哀焉。经于缌曰三月。而袒免无期日也。既无服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8L 页
又无期日。故第行之于始死之时。其斯以为戚矣。礼经本文。止言袒免。而更无一语订其何样为免。是缞绖冠杖。实有其制。而袒免则元无冠服。故不言其制也。杜佑通典亦致疑于此。虽其叙载丧制即免加丝。若用郑说而特注其下曰絻制未闻。惟郑氏云云。则佑固不以为安矣。丧服小记曰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凡言免皆与冠对。则免之为免。当正读为免矣。丧而免冠。不惟五世无服者用之。虽斩齐者未及成服。亦尝用之。在衣则袒。在冠则免。以为变常之始也。贾公彦之释袒免。终始遵郑说。而独于此特云冠尊不居肉袒上。必免故踊必先袒。袒必先免。此非正读为免者乎。且免之为免。不独始丧然也。丧服小记曰既葬而不报虞则虽主人皆冠。及虞则皆免。又曰远葬者比反哭者皆冠。及郊而后免。又曰君吊虽不当免时。主人亦免。凡此三节。皆以冠对免。小记又曰斩衰括发以麻。免而布。盖父母皆当以麻括发。而古礼母皆降父。故减麻用布。示杀于父也。此之谓免。盖应用而许其不用。故特言免以明之。若如郑说以免为絻。则居母丧者。降而著五世以外轻杀无服之冠。岂其理乎。曰子言似有理。而朱子之于家礼。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9H 页
亦从郑说何也。吕生未及答。有吊客至庐。遂起去。挽之不留。不能毕其说。且参订他疑礼。可恨也。因叙其言。以订通典及小记。果可疑也。礼失已久矣。汉儒固多傅会。而有宋诸贤莫之能改。家礼又为礼家之三尺。固不敢违也。然吕生亦可谓穷理明礼之君子。而飘泊而人无有知名者。悲夫。
春秋问目
春秋。圣人经世之书也。亦云史外传心之诀也。学者之所当讲究也。然讲究亦难矣。汉以前著传者五家。而左氏公谷氏行于世。汉以后释经者数十家。而独胡氏传于世。释中有释。解中有解。而犹有馀蕴未尽推勘。若非明理君子。岂容无疑晦也。古称其义有八。其例有十五。其科有三。其旨有九。亦有称大义数十者。是可一一而明言欤。说左氏者曰春秋者。上遵周公之制。下明将来之法。言公羊者曰夫子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解谷梁者曰平王东迁。夫子伤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三家之说。孰得孰失欤。春王正月。胡氏以为夏时冠月。周正纪事。然则所书之月与月下所书之事。尚差两月。圣人作经。若是其纷更多事欤。书日食者三十有六。或日或不日。而其不书朔者八。
春秋问目
春秋。圣人经世之书也。亦云史外传心之诀也。学者之所当讲究也。然讲究亦难矣。汉以前著传者五家。而左氏公谷氏行于世。汉以后释经者数十家。而独胡氏传于世。释中有释。解中有解。而犹有馀蕴未尽推勘。若非明理君子。岂容无疑晦也。古称其义有八。其例有十五。其科有三。其旨有九。亦有称大义数十者。是可一一而明言欤。说左氏者曰春秋者。上遵周公之制。下明将来之法。言公羊者曰夫子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解谷梁者曰平王东迁。夫子伤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三家之说。孰得孰失欤。春王正月。胡氏以为夏时冠月。周正纪事。然则所书之月与月下所书之事。尚差两月。圣人作经。若是其纷更多事欤。书日食者三十有六。或日或不日。而其不书朔者八。
农庐集卷之四 第 69L 页
左氏曰官失之。公羊曰二日也。谷梁曰晦也。日有常度。历有定算。三传之说。各自不同何欤。郑伯克段。卫鱄出奔。其为弟则一也。而或言弟或不言弟。赵穿弑君而书曰赵盾弑。栾书弑君而书曰晋弑。弑君则一也而或名或不名。亦有义例之可言欤。惠公仲子。公羊以为桓公之母。谷梁以为惠公之母。夫人子氏。公羊以为隐公之母。谷梁以为隐公之妻。一仲子而惠桓各异。一子氏而母妻不同。稽诸鲁史。孰非孰是。尹氏之卒。左氏曰君氏声子也。公羊曰尹氏天子之大夫。二氏之说。孰得其真欤。桓之无王。以其无王法也。而鲁无王法者。岂特桓公也。定无正月。以其不正始也。而鲁不正始者。岂特定公也。桓公四年七年。不书秋冬。胡氏以为刑以秋冬。象天道也。桓公弑兄。天讨不加。故特去秋冬。而鲁之诸君有罪无讨者。奚翅桓公也。邾仪父盟于蔑。谷梁以为昧地名也。郕伯来奔。公羊以为盛伯失地之君也。赵穿侵崇。公羊以为柳天子之邑也。蔑与昧。郕与盛。崇与柳。经传之不同何欤。葵丘之盟。左氏曰不务德而勤远略。公羊曰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谷梁曰陈牲而不杀。明天子之禁。三家之言。孰长孰短欤。齐人伐山戎。公羊曰称人贬也。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0H 页
谷梁曰善之也。善者是乎。贬者是乎。齐仲孙来。公羊曰公子庆也。胡氏曰齐大夫也。其为齐鲁。孰从而辨之。禘致夫人。左氏曰哀姜。公羊云声姜。谷胡云成风。其为风姜。孰从而知之。灭项(一作顷)之为鲁事。左传详之。而公谷之必谓齐灭。何所据也。吴札之名。公羊以为贤季子也。而胡氏之必谓贬之。何所责也。有年之书。左氏谓志喜。而胡氏之谓记异何也。沙鹿之崩。三传云记异。而汉书以为休祥何也。公羊论隐桓贵贱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谓子以母贵则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此所以启后世妾母陵僭之𥚁矣。谷梁论卫辄事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尊王父可也而不受父命可乎。此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矣。左氏以鬻拳兵谏。谓爱君谏则可也。而以兵胁君可乎。此所以长后世人臣弑逆之渐矣。赵鞅入晋阳以叛。谷梁曰以地正国也。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而以逐君侧之恶为辞者矣。公子结媵妇遂盟。公羊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专之可也。后之人臣有生事异域。以安社稷利国家。自诿者矣。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而公羊以谓合于反经之权。后之大臣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若此之类。名曰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0L 页
解经。而实则乱经也。不可不辨也。大抵春秋。鲁史之名。而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为夏殷春秋。国语云羊舌盻习于春秋。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春秋之名。非特鲁史为然。圣人盖因鲁史为经。而取二十四国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约于一万八千言之间。作万世之典宪。故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属参。春秋属商。而左氏有传而子夏无传。公谷俱是子夏之门人。而二人著传。言多异同。此不容无后人之疑。公羊传解云圣人以春秋之说。口授子夏。至汉乃著竹帛。戴宏序云公羊凡五传而至汉景帝时。胡母子都始著于策。口授相传。百有馀年。能无传讹之弊耶。郭公夏五之传疑。厥慭屈银之殊称。郑简葬日之五月六月。圣人卒日之己丑乙丑。难保其必无谬误。介甫断烂之疑。即以此也。至若晋景行霸。公室方强。而韩氏攻赵。有程婴杵臼之事。出于史记赵世家。鲁侯御宋。得隽乘丘而云庄公败绩。有马惊流矢之祸。出于檀弓。秦穆居春秋之始。而其女为荆昭夫人。出于烈女传。韩魏处战国之时。而其君陪楚庄王葬。出于滑稽传。列子书论尼父而云生郑穆公之年。扁鹊医疗虢公而云当赵简子之日。日月颠倒。事实缪误。是皆传讹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之所致耳。诸生之讲明春秋者雅矣。盍各条卞。使圣人之旨。阐明于世。不佞请亦上下其论焉。
春秋义例
春秋之经。造端乎鲁而及其至也为东周。造端乎一国而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乎一时而及其至也为万世。尊君抑臣。内华外夷。尊王贱霸。正谊明理。而其言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求名而亡。欲盖而章。所谓宽猛之宜。是非之公。而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有所谓三科者。曰张三世。曰存三统。曰异内外也。有所谓九旨者。曰时曰月曰日曰王曰天王曰天子曰讥曰贬曰绝也。五始者。元为气之始。春为时之始。王为受命之始。正月为教令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也。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爵也。二记者。天子记崩不记葬。诸侯记卒记葬也。九师者。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城邑曰围。造国都曰入。毁宗庙社稷曰灭。诡道胜之曰败。轻行而掩之曰袭。悉俘之曰取。三与者。相遇之谓会。我欲之谓及。不得已之谓暨。四还者。出恶归无恶之谓复归。出无恶入有恶之谓复入。出入皆恶之谓入。出入无恶之谓归。三讳者。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义例
春秋之经。造端乎鲁而及其至也为东周。造端乎一国而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乎一时而及其至也为万世。尊君抑臣。内华外夷。尊王贱霸。正谊明理。而其言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求名而亡。欲盖而章。所谓宽猛之宜。是非之公。而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有所谓三科者。曰张三世。曰存三统。曰异内外也。有所谓九旨者。曰时曰月曰日曰王曰天王曰天子曰讥曰贬曰绝也。五始者。元为气之始。春为时之始。王为受命之始。正月为教令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也。七等者。州国氏人名字爵也。二记者。天子记崩不记葬。诸侯记卒记葬也。九师者。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城邑曰围。造国都曰入。毁宗庙社稷曰灭。诡道胜之曰败。轻行而掩之曰袭。悉俘之曰取。三与者。相遇之谓会。我欲之谓及。不得已之谓暨。四还者。出恶归无恶之谓复归。出无恶入有恶之谓复入。出入皆恶之谓入。出入无恶之谓归。三讳者。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也。三辞者。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也。其例有十五。一曰君举必书。非君命不书。二曰公即位不行其礼不书。三曰纳币送夫人。夫人至夫人归。皆书之。四曰君夫人薨。不成丧不书。葬不用夫人礼书卒。君见弑讳而书薨。五曰适子生则书之。公子大夫在位书卒。六曰公女嫁为诸侯夫人。纳币来逆女。归娣归媵致女。卒葬来归皆书。为大夫妻书来迎而已。七曰时祀时田。苟过时越礼则书。军赋改作踰制亦书之。此策书之录乎内者也。八曰诸侯有命诰则书。卒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不书。虽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亦不书。九曰虽霸主之役。令不及鲁不书。十曰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适诸侯虽告不书。十一曰诸侯之大夫奔。有玉帛之使。告则书。此策书之录乎外者也。十二曰凡天子之命无不书。王臣有事于诸侯则以内辞书之。十三曰大夫已命书名氏。未命书名。微者不书名氏。书其事而已。外微者书人。十四曰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尊师众称帅师。君将不言帅师。十五曰天灾物异无不书。外灾告则书之。此策书之通录乎内外者也。褒贬之义。又有九焉。一曰悉书以志实。朝骋用兵之类。悉书以著事实。二曰略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常以明礼。祭祀婚姻等合礼者。皆常事不书。三曰省辞以从简。帅师不言君使之类是也。四曰变文以示义。经文比常例变一字。必有褒贬之义。五曰即事以见义。不成例者。但于辞中见褒贬之义。公追齐师至酅。齐人来归公孙敖之丧之类是也。六曰记是以著非。书子同生及葬诸侯之类是也。七曰示讳以存礼。内恶皆隐避其文。以示臣礼是也。八曰详内以略外。内卿卒皆书。被伐皆言某鄙之类是也。九曰阙略因旧史。宣成以前人名及甲子多不具是也。又有所谓二义焉。曰辨名实之际。正必书王。诸侯称爵。大夫称名氏。四夷大者称子。此春秋之名也。诸侯不王而伯者兴。中国无霸而夷狄横。大夫专兵而诸侯卑。此春秋之实也。于是有去名而全实者。征伐在诸侯则大夫将不称名。中国有伯则楚君侵伐不称君。又有去名以责实者。诸侯无王则正不书王。中国无霸则诸侯不序是也。曰谨华夷之辨。自晋伯中衰。楚益侵陵。天下知有楚而已。故春秋书楚事。无不致严。而书吴越与徐。必与中国异辞。所以信大义于天下也。曰辞从主人。主人谓鲁君也。夫子鲁人。因鲁史作经。故曰辞从主人。此其为春秋之义例。而例有达例。义有特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笔。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则书卒。葬则书葬。战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则书杀。因其事实而吾无加损焉。此达例也。其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义者。此特笔也。元年春正月。此鲁史之旧文。而加王字。是圣人笔之也。中国诸侯有葬吴楚之君者。而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晋侯召王而书之曰狩。所以存天下之防也。宁殖出君而书之以出奔。所以存人君之戒也。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侯之弟黄。不曰卫絷而曰卫侯之兄絷。纠不书齐而小白书齐。突不书郑而忽书郑。立晋而书卫人。立王子朝而书尹氏。此皆圣人之特笔也。至若王人虽微。必序诸侯之上。所以序君臣之分也。书晋申生,许止。所以明父子之恩也。书卫鱄,秦针。所以明兄弟之义也。传称隐为摄而圣人书之曰公则非摄也。卓之立未踰年而正其名曰君则罪里克也。齐之无知,陈之佗踰年之君而书之曰杀。正讨贼之名也。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明因狩而后朝也。公自京师会诸侯伐秦。明会伐而如京师也。公子结媵妇遂及齐侯宋公盟。著结之专也。公会齐侯郑伯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于中丘。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著翚之擅也。葵丘之会。周公与焉而已。书曰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明周公之不与盟也。涣梁之会。诸侯咸在而已。书曰戊寅大夫盟。明大夫之自盟也。此圣人所以别臧否以彰黜陟。举得失以著劝戒。一字衮钺。凛然若秋霜春日。百王之法度。万世之准绳。皆在此书。呜呼其至矣。
春王正月辨
伊川先生云周正建子之月。非春而书春。则行夏之意。而假天时而立义。胡氏因是而传春秋曰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非春明矣。夏时冠月。垂法后世也。周正记事。示不敢自专也。以上段言则周不易月易时矣。以下段言则周虽易月而不易时矣。朱子尝致疑于此。其答胡平一书曰所谓春王正月。其下所书之事。为建子月事耶。建寅月事耶。若云建子月则春正月岂非改月号而以冬为春。若云建寅月则是用夏正而乱周典矣。以建寅月为岁首。其下所书之事。即建子月之事。则春秋所书之月。与月下所书之事。常差两月。圣人作经。恐不若是纷更多事也。其
春王正月辨
伊川先生云周正建子之月。非春而书春。则行夏之意。而假天时而立义。胡氏因是而传春秋曰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非春明矣。夏时冠月。垂法后世也。周正记事。示不敢自专也。以上段言则周不易月易时矣。以下段言则周虽易月而不易时矣。朱子尝致疑于此。其答胡平一书曰所谓春王正月。其下所书之事。为建子月事耶。建寅月事耶。若云建子月则春正月岂非改月号而以冬为春。若云建寅月则是用夏正而乱周典矣。以建寅月为岁首。其下所书之事。即建子月之事。则春秋所书之月。与月下所书之事。常差两月。圣人作经。恐不若是纷更多事也。其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答吴晦叔则却云春秋既是国史。则必用时王之正。但天时则不可改。故书云秋大熟。以此考之则春秋月数。乃鲁史旧文。而四时之序则孔子之微意。胡氏朱子之说。固自不同。而朱说亦复前后煞异。此为千古未决之案也。然愚见则书所谓秋大熟。不足为不易时之證何者。周正季秋。即夏时七月。七月之禾。实颖实穗。已可以占秋之大熟。下文又曰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如其已熟。即为刈穫。何劳起筑。此可见秋大熟。实非秋已熟之谓也。恐未可以是致疑于易时也。朱子跋李小膺脞说云石林叶氏。考左传祭足取麦谷邓来朝二事。经传所记。例差两月云云。而今考谷邓之事。殊无差两月之證。而祭足之麦则麦固有早熟晚熟之时。又何足以此为订耶。隐公九年三月。书大雨电。胡传周三月夏之正月。则其曰不易月者。自相矛盾矣。桓公十四年春正月。书无冰。胡传仲冬之月。燠而无冰。则其曰不易时者。亦相掣肘矣。庄公七年。书秋大水无麦苗。麦苗即夏月之物。而其曰秋无者。非易时之證乎。定公元年。书冬十月陨霜杀菽。菽是秋熟之物。而其曰冬杀菽者。亦非易时之验乎。其外九月螟,十月螽,九月云,冬不雨等诸段所书。罔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非易月易时之左契也。且泰誓云唯十有三年春。大会孟津。武成云唯二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师渡孟津。汉律历志武王伐纣之岁。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戊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后汉陈宠传云周以子月为春。商以丑月为春。是又易月易时之明證。而春秋本注中吴氏汪氏之不敢信于胡氏者。岂非以此也耶。然则答吴晦叔书。乃朱子未定之见。而答胡平一书。其为晚年定论明矣。至若桓之无王。胡氏云以其不朝王也。定无正月。以其不正始也。而鲁君之不朝王不正始者。不特桓定。而或有或无。此或非阙文而郢书燕悦者耶。只待地中得夫子家奴出来耳。(后读药泉集。亦有此卞。而證外传则详于此。而證本经则阙焉。其大旨则略同。而亦有差殊者矣。)
春王正月后辨
春秋之改时改月。已于前辨详之。然此特春秋为然。考诸经有专用夏正者。周易曰兑正秋也。曰八月有凶。曰七日来复。有错用二正者。周诗曰一之日二之日。曰为改岁。周正也。七月流火。四月维夏。正月繁霜。夏正也。周礼曰正月之吉始和。岁终稽其功。周正也。正岁简稼器。上春献种。中春始蚕。春秋以木铎修火
春王正月后辨
春秋之改时改月。已于前辨详之。然此特春秋为然。考诸经有专用夏正者。周易曰兑正秋也。曰八月有凶。曰七日来复。有错用二正者。周诗曰一之日二之日。曰为改岁。周正也。七月流火。四月维夏。正月繁霜。夏正也。周礼曰正月之吉始和。岁终稽其功。周正也。正岁简稼器。上春献种。中春始蚕。春秋以木铎修火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禁。十有二月斩冰。夏颁秋刷。春蒐秋狝。夏正也。当时固错用二正。唯春秋则记事之文也。时王正朔。不可改易。诸国事实。不可颠倒。故专用周正耳。或曰蒐狩烝享。春秋亦用夏正。此亦有不然者。桓四年正月狩于郎。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桓七年正月烝五月烝。春秋之例。常事不书。此其不时故书之。乌在其用夏正耶。然均之为经传。而同吾说者證之。异吾说者没之。则必起后人之惑。故复举其错用二正者辨之云尔。
帝王家兄弟相继。昭穆同异。亲尽祧庙辨。
兄弟相继。庙室昭穆有二说焉。一则曰尝为君臣。便同父子。当各为一世。一则曰兄弟不相为后。当同昭穆共一位。昔鲁僖公继闵而立。文公有事于太庙。跻僖于闵。左氏云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谷梁氏讥其无昭穆。胡氏云父死子继。兄亡弟及。名号虽不同。其为世一矣。朱子谓周孝王时。武王亲尽。始立武世室。孝王乃共王之弟。而各为一世。其于祧庙议状。哲徽钦高兄昭弟穆。此以兄弟异昭穆为是也。何休注隐桓闵僖。当同北面西上。孔颖达正义。闵僖不得为父子。同为穆耳。此以同昭穆为是也。若从何休,孔颖达之
帝王家兄弟相继。昭穆同异。亲尽祧庙辨。
兄弟相继。庙室昭穆有二说焉。一则曰尝为君臣。便同父子。当各为一世。一则曰兄弟不相为后。当同昭穆共一位。昔鲁僖公继闵而立。文公有事于太庙。跻僖于闵。左氏云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谷梁氏讥其无昭穆。胡氏云父死子继。兄亡弟及。名号虽不同。其为世一矣。朱子谓周孝王时。武王亲尽。始立武世室。孝王乃共王之弟。而各为一世。其于祧庙议状。哲徽钦高兄昭弟穆。此以兄弟异昭穆为是也。何休注隐桓闵僖。当同北面西上。孔颖达正义。闵僖不得为父子。同为穆耳。此以同昭穆为是也。若从何休,孔颖达之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5H 页
说则齐孝昭懿惠兄弟四人。相继而立。卫懿戴文公兄弟三人。相次而立。一室之内。将无所容矣。若从胡氏朱子之说则齐顷不得祭其祖。卫成不得祭其曾祖。乌乎可也。古制今不可考。然唐武宗时升祔文宗。以亲尽祧代宗。而及宣宗即位。复代宗神主于太庙。以代宗于宣宗为高祖故耳。禘祭祝文。于穆敬文武四室称嗣皇帝臣某。则此乃异昭穆而亲不尽则不祧耳。其必有古来相传之礼典矣。程子亦曰如吴太伯兄弟四人相继则遂不祭祖矣。故庙虽多。亦不妨祧。只祧得服绝者。以义起之可也。夫昭穆虽异而祧必待亲尽则虽九室十室而实无祖曾径迁之嫌矣。虽四人三人相继。而不失祖祢传统之重矣。此天经地义。万古不易之正论也。今考退溪先生答奇高峰别纸。有文昭殿昭穆图。仁明二庙并居昭位。而一室难容则有不得已通作长唐家之说。退翁非不考春秋之旨程朱之论。而特因 国朝旧典无过五庙之制而言也。然末乃曰以贺循庙室象常居。未有二帝共处之义观之。亦殊未安云云。虽与程朱说差别。而不害为烂熳同归也。向来议礼之臣。径祧曾祖庙者。未有见于程说也。一相臣之异议获罪者。亦未有考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5L 页
乎退说也。论礼亦难矣哉。
或有以既祧之位复入太庙。讥评唐宣。而此与鲁哀公之世。桓宫犹在。(十君而八世)定公之世。复立炀宫(二十一世祖)有异。彼固亲尽之祖。而此则亲未尽也。如其不当祧而祧。则祧而复入。有何不可也。宋神宗复祀僖祖已祧之位。程子曰介甫所见。终是高于世俗之儒。朱子于别定庙议图说。从介甫之说。是可据也。
圣岁辨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史记却云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通纪亦云襄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之辰。孔子诞于鲁昌平乡。信春秋则襄公己酉也。信史记通记则襄公庚戌也。夫鲁国典籍。莫古于春秋。而夫子传之子夏。子夏传之谷梁。降圣之岁。虽不著于经。然圣门诸子依归圣师。生年生月。宜有籍记。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故特书传文。表章于世。岂有一传再传而遂以庚戌为己酉也。至若史记出于春秋后二百年。通记亦凭史记为准。其书后出。不但传闻之异辞而已。顾安所徵信而以己酉为庚戌也。索隐云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
或有以既祧之位复入太庙。讥评唐宣。而此与鲁哀公之世。桓宫犹在。(十君而八世)定公之世。复立炀宫(二十一世祖)有异。彼固亲尽之祖。而此则亲未尽也。如其不当祧而祧。则祧而复入。有何不可也。宋神宗复祀僖祖已祧之位。程子曰介甫所见。终是高于世俗之儒。朱子于别定庙议图说。从介甫之说。是可据也。
圣岁辨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史记却云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通纪亦云襄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之辰。孔子诞于鲁昌平乡。信春秋则襄公己酉也。信史记通记则襄公庚戌也。夫鲁国典籍。莫古于春秋。而夫子传之子夏。子夏传之谷梁。降圣之岁。虽不著于经。然圣门诸子依归圣师。生年生月。宜有籍记。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故特书传文。表章于世。岂有一传再传而遂以庚戌为己酉也。至若史记出于春秋后二百年。通记亦凭史记为准。其书后出。不但传闻之异辞而已。顾安所徵信而以己酉为庚戌也。索隐云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6H 页
既以春秋月数谓之周正。则十一月。为建戌月耶。建子月耶。谓之建子月则不可谓之周正矣。谓之建戌月则建戌月之后。又有建亥月。安可以建戌之月。属之明年乎。此尤无稽之甚者也。春秋之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燕伯子阳。圣人明知其公子阳生。而犹不革旧文。况谷梁氏明白书己酉十一月。而索隐所谓属之明年者。岂非诬圣之一事乎。或疑一与二字。字或讹误。如圣人卒日乙变为己。而余曰子以春秋为误耶。与其信史记。无宁信春秋也。晦翁云翻动册子。便觉前人阔略。欲以告人而无可告者。其斯之谓欤。
郑康成禘祫说辨
禘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以审谛昭穆。故谓之禘。见于戴记。祫者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故谓之祫。出于公谷之传。周礼六享之目。一曰肆祼献。二曰馈食。皆在时祭之上。祼献禘也。馈食祫也。祫非不祼。而以食为主。故馈食谓之朝享。所以知其为祫也。禘非不荐食而以祼为主。故肆祼献。谓之追享。所以知其为禘也。康成乃以肆祼献为祫而馈食为禘。恐是倒说也。既虞而升祔。谓之祫事。与大事之祫。实异而
郑康成禘祫说辨
禘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以审谛昭穆。故谓之禘。见于戴记。祫者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故谓之祫。出于公谷之传。周礼六享之目。一曰肆祼献。二曰馈食。皆在时祭之上。祼献禘也。馈食祫也。祫非不祼。而以食为主。故馈食谓之朝享。所以知其为祫也。禘非不荐食而以祼为主。故肆祼献。谓之追享。所以知其为禘也。康成乃以肆祼献为祫而馈食为禘。恐是倒说也。既虞而升祔。谓之祫事。与大事之祫。实异而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6L 页
名同。祥禫而禘。以定昭穆之叙也。故以大事言之则禘先而祫后。先后之序不可乱也。而康成乃以升祔为證。遂言先祫而后禘。恐亦倒说也。禘祫之祭。庙祧之主咸在。然祫则太祖东向。禘则祖之所自出者东向而太祖配之。禘大于祫明矣。康成乃谓禘小而祫大。此亦倒说也。禘与祫。俱是宗庙之事。而康成曰周颂廱之禘。祀文王也。商颂长发之大禘。祭天于圜丘而配以太祖也。是则乱经也。夫新主入庙。昭穆递迁则有禘。自是以后。有祫无禘。而又有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说。此公羊氏五年再殷祭之说也。公羊氏之说已谬矣。康成因之。谓鲁礼三年丧毕而祫太祖。禘于群庙。自后五年而再殷祭。其说益乖矣。禘之时月。经无明文。戴记曰春祠夏礿周礼也。春礿夏禘殷礼也。而文献无徵矣。张纯曰禘以四月。取纯阳之在上。祫以十月。取百物之皆备。是固无稽之说也。明堂位记鲁礼季夏六月。禘于太庙。康成因之。谓周六月夏四月也。是则尤失之矣。春秋书禘于庄公则以五月。禘于太庙则用七月。未见其必用四月也。盖禘行于祥禫之后。而祥禫无定时则禘亦无定月。此不可以不辨。然以浅见卞此重礼。多见其不知量也。乌得免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7H 页
汰哉之诛也。
三礼考證
礼之名有三。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朱子乞修三礼劄子曰。周官一篇。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仪等篇。乃其义说耳。盖周礼,仪礼。俱是周公摄政六年所作也。周礼则言周不言仪。仪礼则言仪不言周。同是周公所作。而题号不同者。周礼取别夏殷之礼故言周。仪礼兼取二代之仪而损益之故曰仪。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之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三百者。记官府职掌上下之节。周礼是也。其三千者。记委曲升降进退之节。仪礼是也。古经之外。又有后苍曲台(曲台天子射宫。西京无学。行礼于曲台。故号曲台杂记。)数万言。礼记是也。周礼则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得之女子李氏。缺冬官以考工记足之。即汉儒所补。而非周公书也。六朝时有盗发楚王冢十馀竹简。王僧虔见之曰此蝌蚪书。考工记周官缺文。惜乎其逸而不传也。但周礼之书。详于制度而不及道化。严于职守而阔略人主之身。故或谓成周理财之书。或谓战国阴谋之书。或谓汉儒傅会之书。或谓末世渎乱不验之书。而朱子辨之曰是圣人运
三礼考證
礼之名有三。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朱子乞修三礼劄子曰。周官一篇。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仪等篇。乃其义说耳。盖周礼,仪礼。俱是周公摄政六年所作也。周礼则言周不言仪。仪礼则言仪不言周。同是周公所作。而题号不同者。周礼取别夏殷之礼故言周。仪礼兼取二代之仪而损益之故曰仪。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之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三百者。记官府职掌上下之节。周礼是也。其三千者。记委曲升降进退之节。仪礼是也。古经之外。又有后苍曲台(曲台天子射宫。西京无学。行礼于曲台。故号曲台杂记。)数万言。礼记是也。周礼则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得之女子李氏。缺冬官以考工记足之。即汉儒所补。而非周公书也。六朝时有盗发楚王冢十馀竹简。王僧虔见之曰此蝌蚪书。考工记周官缺文。惜乎其逸而不传也。但周礼之书。详于制度而不及道化。严于职守而阔略人主之身。故或谓成周理财之书。或谓战国阴谋之书。或谓汉儒傅会之书。或谓末世渎乱不验之书。而朱子辨之曰是圣人运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7L 页
用天理之书。非周公不能作。仪礼则至秦焚烧独甚。汉兴高堂生所传只一十七篇。述冠昏丧祭朝聘飨射威仪之事。是有子夏传,郑玄注,贾公彦疏。朱子通解,黄勉斋续解。而冠昏则无天子诸侯之礼。岂其有之而逸不传欤。抑以其虽王侯。无生而贵者而然欤。真西山衍义云三代以来。唯以士礼。推而上之。为天子诸侯之礼。盖以成人与夫妇。自天子至于士一也。然而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此其为圣门罪人也。至若礼记则出于孔门。而缁衣是公孙尼子作。王制汉文帝时博士作。河间献王集而上之。刘向校定二百五十篇。大戴删为八十五篇。小戴又删为四十七篇。马融又附月令明堂等篇。合四十九篇。汉儒所记。大抵驳而不纯。故唐魏徵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盖有以也。吕不韦之月令。汉时之王制。尤不可混入于四十九篇。此又不容无疑于汉儒也。夫墨始于晋。髽始于鲁。庙有二主。始于齐桓。朝服以缟。始于季康。以至古者麻冕。今也纯俭。古者冠缩缝。今也横缝。同为一代而异制如此。曾子袭裘而吊。子游杨裘而吊。小敛而奠。曾子曰于西方。子游曰于东方。异父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之服。子游曰为之大功。子夏曰为之齐衰。曾子子游同师夫子而异说亦如此。况复一传再传。其失又远。从而疑之则其说有师承。从而信之则矛盾可疑。又况秉周礼者。唯鲁而已。而春秋之末。执羔执雁。鲁人已自不知。则礼之所存。盖无几也。灰灭于秦。淆乱于汉。其能无乖异于正经乎。礼学之讹异如此。而后世注经者。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时。槩谓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贯则曲说以通之。其或无郢书燕悦之弊乎。使朱子得遂修三礼之请。则其必有正其讹异。而成万古不易之典矣。
书传云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三年灭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则周礼作于摄政六年之后。周官序云成王黜商灭淮夷。还归在礼作周官。则是周官作于周礼之后。而郑众以书序言周官为周礼者。恐失考證矣。郑玄又以成王作周官。在摄政三年。周公制礼在摄政六年者。愈失照管矣。
土圭之法。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中。此必有自古可稽之说。而亦不能无疑。夫天动而
书传云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三年灭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则周礼作于摄政六年之后。周官序云成王黜商灭淮夷。还归在礼作周官。则是周官作于周礼之后。而郑众以书序言周官为周礼者。恐失考證矣。郑玄又以成王作周官。在摄政三年。周公制礼在摄政六年者。愈失照管矣。
土圭之法。注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中。此必有自古可稽之说。而亦不能无疑。夫天动而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地静。日晷丽天而绕地。循环不已。如蚁行磨上。其行谓之黄道。冬至在斗。出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出赤道北二十四度。秋分交于角。春分交于奎。斗井角奎。天象昭然。昼夜长短。晷刻推迁。则谓之地之游转者可乎。盖覆载之间。八万四千里。冬至之日。日出乙位没庚位。昼四十刻。自此地中阳升。九十日升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为春分。昼夜停停。又九十日升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为夏至。日出甲位没辛位。昼六十刻。自此天中阴降。九十日降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为秋分。昼夜停停。又九十日降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为冬至。日又出乙没庚。以此观之。非地之升降也。即阳阴之升降也。非地之游转也。即日晷之循环也。周礼注说。吾未敢信也。
朱子曰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有冠礼昏礼。礼记有冠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独士相见礼,公食大夫礼不然。刘原父作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尽好。若本无其义而原父补亡。然今考仪礼篇目。本有其名目而逸不传。见逸者岂特二篇哉。河间献王所得孔壁古经五十六篇矣。
士昏礼。妇三月而后庙见。未庙见而死则以妾礼葬
朱子曰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有冠礼昏礼。礼记有冠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皆然。独士相见礼,公食大夫礼不然。刘原父作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尽好。若本无其义而原父补亡。然今考仪礼篇目。本有其名目而逸不传。见逸者岂特二篇哉。河间献王所得孔壁古经五十六篇矣。
士昏礼。妇三月而后庙见。未庙见而死则以妾礼葬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之。归葬于妇氏之党。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小记曰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则已。有吉日而女死者。犹为之齐衰。未庙见而死者。以妾礼葬之。则其将依小记无服耶。此则太恝然矣。礼意岂容如是耶。
母之娣妹之服。重于母之兄弟。实缘兄弟既嫁则降服。而于娣妹则未尝降。故于舅服缌。于姨母服小功也。然姨舅亲同而服异。故魏徵议同为小功。而朱子曰外祖父母止服小功。则姨与舅自合同为缌麻。此恐有不然。亲党祖父母与伯叔父母同为期。则外亲服不害为同为小功矣。
语类僩录问。七十老而传重。则嫡子嫡孙主祭。庙中神主都用改换。作嫡子嫡孙名。然父母在。于心安乎。答曰此等也难行。且得躬亲耳。此就气力有强者之言也。如其不可强。将奈何。愚意则所谓传重者。与妇之丧虞卒哭。夫若子主之者同义。只当以老未能将事措辞而告之。岂有神主都用改名之理也。
废业之业。朱子谓簨簴上一片板。此不敢听乐云尔。然乐不但簴业而已。诂云学舞学射琴瑟之类。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马惊败绩。公坠。
母之娣妹之服。重于母之兄弟。实缘兄弟既嫁则降服。而于娣妹则未尝降。故于舅服缌。于姨母服小功也。然姨舅亲同而服异。故魏徵议同为小功。而朱子曰外祖父母止服小功。则姨与舅自合同为缌麻。此恐有不然。亲党祖父母与伯叔父母同为期。则外亲服不害为同为小功矣。
语类僩录问。七十老而传重。则嫡子嫡孙主祭。庙中神主都用改换。作嫡子嫡孙名。然父母在。于心安乎。答曰此等也难行。且得躬亲耳。此就气力有强者之言也。如其不可强。将奈何。愚意则所谓传重者。与妇之丧虞卒哭。夫若子主之者同义。只当以老未能将事措辞而告之。岂有神主都用改名之理也。
废业之业。朱子谓簨簴上一片板。此不敢听乐云尔。然乐不但簴业而已。诂云学舞学射琴瑟之类。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马惊败绩。公坠。
农庐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考春秋庄公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何尝有败绩之事乎。礼记之多傅会。此等处亦可见矣。
孟献子禫。县而不乐。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献子是孔子同时人。大学注双峰饶氏云献子尝师子思。何所据而云耶。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上文于鲁人之朝祥暮歌者曰踰月则善矣。则圣人岂有未踰月而笙歌之理哉。是亦诬圣之一端也。注中李氏曲为之说。未见其是。
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绖。此与檀弓之免同。君子正己而后正人。如其非礼则讽之可也。争之可也。焉有身服非礼之服而警人非礼之理哉。是可疑也。
鲁哀公诔孔子之语。与左传少异。左传子贡曰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当以春秋为正。
颜渊之丧馈祥肉。弹琴而后食之。注云散其哀也。程子谓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孔子是日哭则不歌。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程子说是也。
孟献子禫。县而不乐。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献子是孔子同时人。大学注双峰饶氏云献子尝师子思。何所据而云耶。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上文于鲁人之朝祥暮歌者曰踰月则善矣。则圣人岂有未踰月而笙歌之理哉。是亦诬圣之一端也。注中李氏曲为之说。未见其是。
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绖。此与檀弓之免同。君子正己而后正人。如其非礼则讽之可也。争之可也。焉有身服非礼之服而警人非礼之理哉。是可疑也。
鲁哀公诔孔子之语。与左传少异。左传子贡曰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当以春秋为正。
颜渊之丧馈祥肉。弹琴而后食之。注云散其哀也。程子谓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孔子是日哭则不歌。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程子说是也。
农庐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工尹商阳追吴师。及之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注云其所不忍仁也。不废君命义也。礼者仁义而已。孔子所谓有礼者以此也。而程子谓慢君莫甚。孔子之言。疑记者谬。其意以商阳士卒耳。唯当致力于君命云尔。愚意则商阳是贤者而隐于下位者也。当时陈弃疾畜不臣之心者久矣。穷兵耀武。岂商阳之所欲哉。程子说未可知也。
长儿𨫌字说
吾震男既冠。锡名以𨫌。金其行也。晋其名也。我氏贯晋。乐乐其所自生也。故字亦曰晋卿。卿犹曰甫曰父。男子之美称也。夫晋进也。在卦为火地。彖曰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盖离为日坤为马。故有昼日锡马之义。马性柔进。日象大明。故喻君子自昭之德。然初有摧如之戒。二有愁如之难。三乃有众允之志。而四犹曰鼫鼠贞厉。鼫有五技而不成一能者也。至五至六。始有悔亡。晋角之吉。大哉。晋之时义也。士之始冠也。夫岂不自期于进德。而有进锐而半途废者。有千涂万辙。临歧而浪走者。惟从容宽裕。独行中正。其德乃昭。而膺昼接之宠。呜呼
长儿𨫌字说
吾震男既冠。锡名以𨫌。金其行也。晋其名也。我氏贯晋。乐乐其所自生也。故字亦曰晋卿。卿犹曰甫曰父。男子之美称也。夫晋进也。在卦为火地。彖曰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盖离为日坤为马。故有昼日锡马之义。马性柔进。日象大明。故喻君子自昭之德。然初有摧如之戒。二有愁如之难。三乃有众允之志。而四犹曰鼫鼠贞厉。鼫有五技而不成一能者也。至五至六。始有悔亡。晋角之吉。大哉。晋之时义也。士之始冠也。夫岂不自期于进德。而有进锐而半途废者。有千涂万辙。临歧而浪走者。惟从容宽裕。独行中正。其德乃昭。而膺昼接之宠。呜呼
农庐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小子。主震之器。养蒙之正。刮垢磨光。育珍彪炳。惟卦德是象。
仲儿鎏字说
鎏也冠。父锡之名。宾字之以源达。鎏之为字。于韵汇无之。然古之圣贤若皋若夔若契。岂皆苍颉时所有之字。抑亦因其名以显也。今以六书之法。象形而会意。则金之性生水。水之性必流。流必有源。夫水之始也。江滥觞耳。河瓮口耳。而为天下巨浸。放乎四海。何为其然也。以其有本也。士之为学。亦犹是矣。情其流也。性其源也。日用做为。随事省察流也。澄心静虑。默坐涵养源也。百家文章之经纬错综流也。圣经贤传之精义入神源也。欲流之长。先养其源。读书则沈潜乎经传。做事则涵养乎主一。持心则约情而复性而后出之。则左右逢源。而在家必达在邦必达。此吾家学也。是以敬名曰源达。呜呼小子念之哉。
名三子说
古者锡名。不必以美。曰敱曰戭曰颠曰夭是也。春秋之经。讥二名。曼多而曰多。何忌而曰忌是也。今锡汝以𨫌鎏𨬋。盖取诸古而用春秋之义也。或疑其字太僻。余曰非名之贵人。人能贵名。敱戭高阳之才子也。
仲儿鎏字说
鎏也冠。父锡之名。宾字之以源达。鎏之为字。于韵汇无之。然古之圣贤若皋若夔若契。岂皆苍颉时所有之字。抑亦因其名以显也。今以六书之法。象形而会意。则金之性生水。水之性必流。流必有源。夫水之始也。江滥觞耳。河瓮口耳。而为天下巨浸。放乎四海。何为其然也。以其有本也。士之为学。亦犹是矣。情其流也。性其源也。日用做为。随事省察流也。澄心静虑。默坐涵养源也。百家文章之经纬错综流也。圣经贤传之精义入神源也。欲流之长。先养其源。读书则沈潜乎经传。做事则涵养乎主一。持心则约情而复性而后出之。则左右逢源。而在家必达在邦必达。此吾家学也。是以敬名曰源达。呜呼小子念之哉。
名三子说
古者锡名。不必以美。曰敱曰戭曰颠曰夭是也。春秋之经。讥二名。曼多而曰多。何忌而曰忌是也。今锡汝以𨫌鎏𨬋。盖取诸古而用春秋之义也。或疑其字太僻。余曰非名之贵人。人能贵名。敱戭高阳之才子也。
农庐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颠夭周朝之乱臣也。忌与多。鲁卫之名卿也。乌在其名之不僻也。𨫌晋也鎏流也𨬋冕也。易曰明出地上晋。晋有大明之象。诗曰黄流在中。流喻德必有禄。礼云冕而舞大武。冕有君子之容。有是象有是禄有是容。吾知其免夫。
外孙权相琦字说
七祥之冠也。其祖君锡名以相琦。春秋讥二名而此非二名也。相其行也。琦其名也。其外祖字之以擎日。何取于日也。珠吸月魄而胎。玉受日精而产。故琦之为字。从玉从奇。奇阳数也。阳之精在地为玉。在天为日。在人为君子。故古之君子必佩玉。岂非以玉比于德耶。夫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臻于衡阳。对于昆吾。是谓正中。正中以前。犹人之少壮。自此至泉隅,连石,虞渊,蒙谷。犹人之耆艾。馀景无多。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如其炳烛。孰若出日。此初学所以及时翱翔也。尔能提掇此日出之心。惜取分晷。日新又新。则其进岂可量哉。昔韩魏公以琦为名。其唱名也。致五云擎日之象。其后成就。如彼其大矣。然是岂无所养而能之乎。其必有出日之学。在于少日矣。事业
外孙权相琦字说
七祥之冠也。其祖君锡名以相琦。春秋讥二名而此非二名也。相其行也。琦其名也。其外祖字之以擎日。何取于日也。珠吸月魄而胎。玉受日精而产。故琦之为字。从玉从奇。奇阳数也。阳之精在地为玉。在天为日。在人为君子。故古之君子必佩玉。岂非以玉比于德耶。夫日出于旸谷。拂于扶桑。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臻于衡阳。对于昆吾。是谓正中。正中以前。犹人之少壮。自此至泉隅,连石,虞渊,蒙谷。犹人之耆艾。馀景无多。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明。老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如其炳烛。孰若出日。此初学所以及时翱翔也。尔能提掇此日出之心。惜取分晷。日新又新。则其进岂可量哉。昔韩魏公以琦为名。其唱名也。致五云擎日之象。其后成就。如彼其大矣。然是岂无所养而能之乎。其必有出日之学。在于少日矣。事业
农庐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之如彼。固非人人所能做。而其工夫则可不勉哉。勖哉擎日。
从曾孙凤元字说
从曾孙凤元。即我家凤雏也。今年十四。能通孝经论语。可以责成人之礼也。其冠也敬名以舜来。其名取我氏之本于凤岩也。其敬名取韶庭之来仪也。夫凤之为物。龙文龟身。鱼头鹤尾。其形也负仁抱忠。揭义履正。其德也之为祥也。以德不以形也。彼所以来。览舜之德也。人之求似于凤。即欲如舜而已。舜所以为舜。岂有他哉。充其成人之道而已。所谓成人者。不过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也。由此而益充其所未充。则舜岂远乎哉。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从曾孙凤元字说
从曾孙凤元。即我家凤雏也。今年十四。能通孝经论语。可以责成人之礼也。其冠也敬名以舜来。其名取我氏之本于凤岩也。其敬名取韶庭之来仪也。夫凤之为物。龙文龟身。鱼头鹤尾。其形也负仁抱忠。揭义履正。其德也之为祥也。以德不以形也。彼所以来。览舜之德也。人之求似于凤。即欲如舜而已。舜所以为舜。岂有他哉。充其成人之道而已。所谓成人者。不过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也。由此而益充其所未充。则舜岂远乎哉。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