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书
书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5H 页

此岁过半。尚未进拜。虽缘病苦。怅仰之怀。曷容其极。节已届秋。潦炎不霁。伏未审比来。经体动止神相万重。仰念区区不任下忱。 经衔之除倘来。而门下高学宿德。尚云晚矣。犹可见公议之不泯。仰想感祝倍深。念我王考。命不侔德。门徒又希。心学之传。鲜有知者。何幸贤丈特英。衣钵之托。乃懋乃笃。于是有专。今日荐剡。固无损益于吾贤丈。而默念鄙先实有光焉。区区下怀。尤所钦仰感叹者也。世下生咳嗽屡朔。真元随败。刀圭无虚日。未得宜剂。㱡㱡委叫。莫能自强。忧闷转深。惟幸亲候之姑安耳。胤兄一向珍重。而那当有入城耶。耿耿不任自怀。
与巡相李公(羲准)
本郡以之次小邑。向报饥口之为一千五百馀口者。似涉过多。而实有事势之不然者。玆以列录仰陈。下览如何。本郡还户则不满二千。而今番家座为三千五百馀户。以若斗邑。有恒产之元户岂如是多。而近来民之依峡居多。且以抄饥之故。数间破屋。三枝土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5L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6H 页

与巡相金公(道喜)
别幅辞旨。不啻郑重。历举道内事势。仍示多方措处。又欲其便宜善后。有以见殚竭之苦心盛意。是不但为愚陋地也。感愧交并。不知为喻。既忝分忧。惟当尽瘁而已。复岂敢因难生厌。不思通变之道。而此邑则不可循例者。许多其端。九年未捧。恒为数万包。而民逋甚于吏逋。重以百弊都萃之故。吏民之穷。俱到弩末。虽十年排捧。区划没策。观于上纳一事。其势可想。民不堪苦。至有戊戌冬己亥春。匍匐屡诉于备局。虽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6L 页

上族兄(献寿)
觌德稍久。鄙吝式生。霖雨之过。春意乍动。体事康旺。仰慰区区。授业考课。几许费心。读书之必就山舍。以其静也。负笈之必于丈人。所以其可学也。不言知为弟子。如刮目之对。然后方可谓之有学。默念其徒。固未及于可与可使。而以兄主端正简重。学一书教一事。薰染陶铸。亦可不让于古之人。学之道。非但诗乎书乎。言辞动止云为。率礼遵则。以至于齐家处世行谊之方。罔不可教。默念其徒。长于饱煖。茶饭人事。亦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7H 页

与子齐近
旬日付书于持者便矣。旬一先去持者回。见汝初入所答手字。知重侍安过。何等可喜。昼风夜雪。寒随斗剧。山谷之间。虽当有加于京中。京中之寒。亦可揣矣。此时侍况如何。为念不已。头疼之症。有妨于读课。虽不得咿唔。毋撤看阅。间习字画。而画之先后。临帖之法。正汝当有以善仿而教之。逢必采问。而勤习看绎。不但以小学课日。如论语马史通鉴等书皆好。通鉴则汝之前日所读。不过若干卷。故历代多有未知。尤宜稽古。某书中须从所欲先览。学于先生可矣。人于幼少时。未能力学。及长成虽欲学。无以暇及矣。教诸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7L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序
以鸟鸣春序
潘南子据枯梧而养睡。见窗日蔼和。禽鸟摇乱。顿然而觉曰此春声也。胡为而然哉。夫春之为象也。天地和同。万物发生。布德和令。庆行惠施。草木承雨露而英华。昆虫得阳化而蠢动。至于蜉蝣野马。皆知为乐焉。然埃些藐物。固莫非知春者。而如蛰虫之始振。桃树之始华。田鼠之化鴽。皆只得春之一分。而鸟以羽族之微物。早蒙春气。鸿雁也仓庚也戴胜也。皆能专得三春之和。又其为性也灵。故先鸣于未振未华之时。其为鸣也善。故能和于方畅方叙之音。此非春为鸟鸣也。鸟自鸣春也。原其本。气使之然。昔昌黎子书曰以鸟鸣春。今余亦曰以鸟鸣春。不亦宜乎。遂为之序。
潘南世乘总叙
潘南世乘者。吾家家乘也。从祖兄判书公慨然发叹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8H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记
祖考近斋先生府君年记
英宗十年甲寅五月五日庚辰子时。先生生于汉师北部社稷洞之第。(二三岁。在祖母李夫人侧。解袜而坐。闻祖父自外而入。辄取袜覆于足上。三四岁。在李夫人怀中。古史及小学题辞口授。先生一一领受。)
辛酉(时年八岁。)见祖母李夫人蚕绩。作养蚕歌。(谨按先生儿时咏月诗。有曰高天明月出。广照千万里。而未知何年所作。)
壬戌(时年九岁。)读诗传。
癸亥(时年十岁。)作科诗。
丙寅(时年十三岁。)读马史。(选其好者二十传。各读二百遍。最好者加百遍。)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8L 页

己巳(时年十六岁。)往骊州甥馆。受学论语于外舅金公。(尝读庄子及货殖传各五百遍。而向学后不复看读。大学六百遍。尚书五百遍。易系二千遍。而年条未详传。)
辛未(时年十八岁。)谒仙源金先生影帧。
壬申(时年十九岁。)作科表。
癸酉(时年二十岁。)作策问。
乙亥(时年二十二岁。)八月为文。致酹于外舅处士金公。
庚辰(时年二十七岁。)七月崇节祠(在泮宫。先儒氏四贤享祠。)亲临致祭。以儒生执事进参。
辛巳(时年二十八岁。)五月丁俞夫人忧。三年不脱衰不见齿。不入于内。(妻父母丧三年。亦不处于内。)
癸未(时年三十岁。)觐省大人于牙山任所。
甲申(时年三十一岁。)春过大兴。拜苕泉金公时粲。○七月至洪州。省外舅金公墓。
丙戌(时年三十三岁。)夏觐省大人于三登任所。○十一月子宗舆生。
丁亥(时年三十四岁。)秋自三登上京。历谒松都潘南先生书院。○中监试初试。(时照讫讲规废久。赴举者初不应讲。先生自三登子舍。迫科到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9H 页

戊子(时年三十五岁。)春监试会试不赴。(至是 上命解停。 特恩也。先生以初不照讫。终是未安。今因 恩命而赴试。非自处之道。遂不赴。)○过松京。谒崧阳书院。(郑圃隐先生享祠。)省潘南先生墓于长湍。○八月谒渼湖金先生。讲质经礼。○谒石室书院。
己丑(时年三十六岁。)春陪往大人于公州任所。○访鹿门任公圣周,密庵金公砥。行讲论。○谒忠贤书院,(宋朱子我东七贤享祠。)沧江书院,(秋浦黄公慎享祠。)徐孤青庙。(徐公名起。并在公州。)
辛卯(时年三十八岁。)称庆设科。不赴。(时 国朝宗系辨诬。得请于虏中。陈贺设科。先生以为士子与立朝有异。当行己志。乃引春秋大义不赴。)
壬辰(时年三十九岁。)渼湖金先生卒。加麻三月。○九月会葬渼湖金先生。○僦居广陵江上读书。
癸巳(时年四十岁。)中监试初试。○四月为文致酹于内舅石隐俞公。(彦民。)○七月为文致酹于渼湖金先生。
甲午(时年四十一岁。)春监试会试。不赴。(时以科场杂乱。 朝廷使捕卒诇察覆围。先生叹曰。古有见棘篱而废举者。况捕卒乎。遂折券而归。)○十月丁公州公忧。居丧如前忧。
丙申(时年四十三岁。)废举业。
戊戌(正宗二年。时年四十五岁。)秋与嘐嘐斋金公用谦讲质经礼。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69L 页

甲辰(时年五十一岁。)二月被桂坊荐。○朝家令卿宰各荐可合桂坊者。醇庵吴公载纯。以沈霁轩定镇及先生荐焉。○往见舍弟于骊州寓居。○闰三月。为文致酹于宁斋吴公允常。
乙巳(时年五十二岁。)冬 上命刊行宋子大全。以章甫有司。往看其役。
丁未(时年五十四岁。)春侄女 嘉顺宫膺拣。 正宗绥嫔行嘉礼时。本家至亲例参宴礼。先生以儒士之身。出入 禁中。为不便不赴。(后 命私觌而竟不承 命。○时将行嘉礼。 上问先生于时相金钟秀。钟秀对曰朴某以经学闻于世。而所居不蔽风雨。常与吴允常讲磨云。)
戊申(时年五十五岁。)秋往见舍弟于报恩任所。○以东俗剃制为陋。家用中华髻制。至是有 朝令。申禁加剃。用簇头里。先生以时 王之制。去髻用簇头里。
庚戌(时年五十七岁。)二月为文致酹于嘐嘐斋金公。○七月醇庵吴公掌铨选。拟先生于假监役首望。
壬子(时年五十九岁。)十二月拜将仕郎,缮工监假监役。(吏判徐有邻)不仕。
癸丑(时年六十岁。)春右相金公履素以经明行修。荐先生及李公思问。○五月为文致酹于三山斋金公。(履安。)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0H 页

甲寅(时年六十一岁。)五月即周甲晬辰。而益切蓼莪之痛。不进别馔。家人欲追设。不许。
丙辰(时年六十三岁。)春右相尹公蓍东登 筵。以先生学术实合儒选力荐。 上曰。古人以汉文不相窦广国为之私。而虽然岂不难乎。
丁巳(时年六十四岁。)正月判书李公秉鼎掌铨衡。拟先生于掌苑奉事首望。○二月梦村金公钟秀登对。请进用先生。直拜 经筵官。
戊午(时年六十五岁。)正月设 元子讲学厅。选僚属。右相李公秉模荐先生。并举七人。而曰或以学行。或以操识。实合是任。请付军衔。使之陪讲。(请以先生与府使朴知源,郡守申大羽,县监柳寻春先付军衔。)上允之。谓筵臣曰。朴某学行。予固知之。○付副司勇。(自吏曹 启下。兵曹付军职。)授 元子宫讲学厅僚属官。先生以荐主得罪圣门。为士子之羞耻。大义所关。以不就自靖。○二月为文致酹于云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0L 页

己未(时年六十六岁。)正月十七日丙子。卒于汉师西部贞谷之第。享年六十六。○五月葬于京畿果川县南泰岭东县内面云满里后洞寅坐原。
先居记
朴氏之居潘南。盖自户长公始。而后两代之居无闻焉。密直公居罗州孔岩县马山里。仕于松京居北部五冠山三里。文正公因居焉。平度公随 圣祖入汉都。居东部双柏亭。传至曾孙佥枢公而传其宗孙。居几世而徙。正郎公以佥枢公次子。分门别居而殁。燕山之世。广城景福宫而地入焉。夫人尹氏挈三孤而无所归。归陜川冶炉县。尹氏乡也。以故文康公乡举魁三场。公之仕于京时家居失传。谚传金安老忌公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1H 页

先葬记
户长公殁后。子及第公迎同邑葬师卜葬地。葬师指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1L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2H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祭文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2L 页

维岁次丁丑五月甲辰朔初二日乙巳。即我外舅杞溪俞公大祥之辰也。外甥朴云寿尚未克致一酹。诚以哀蛰遵礼。非自敢缓也。今焉三年奄届。灵筵之瞻。只隔一朔。痛德仪之永已。悼后生之益孤。玆以前月某日干支。谨具菲薄。敢缀芜辞。敬告于筵前曰。呜呼。昔余甥馆。龄甫十四。性不夙慧。言动违规。顾此蒙騃。翁惟涵覆。育我以恩。勉我以书。情兼周亲。义同尊师。谓我质美。许以不器。冰玉之比。实惭无似。从容薰炙。如饮醇酎。苧溪龙谷。巷陌相连。时我往省。喜动门阑。翁携我手。姑馈余餐。非惟其爱。赐我以训。曰吾两家。旧世姻娅。今又菰葛。亦孔之佳。凡五男女。偏爱季婿。其荣其昌。祝以蕃祉。初情攸钟。爱随而别。何斯违斯。欢谊未洽。再往子舍。海西之城。五载合散。遂以参商。屡枉尺素。德音款款。粤在旃蒙。我荐厄运。客馆遭祸。维杨返榇。舅慰我哀。躬于东郊。筋力康健。齿德俱卲。恃公依仰。孤露馀喘。必享期颐。永蒙楷典。曾未二旬。遽成千古。一疾始微。万事倏已。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才失先君。又颓丈岳。室家相吊。俱丁外忧。诸孤之痛。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3H 页

祭外姑孺人宜宁南氏文
维岁次辛巳十一月戊申朔初九日丙辰。外甥朴云寿哭告于孺人宜宁南氏灵筵曰。呜呼。冰翁杜机。虽不荣其身。而德耀安贫。实在孺人。孺人天姿慈惠。无一毫忮人伤物之意。故休受福禄。方安乐时。子孙不夭殇。一室三世。平康融洽。偕琴垂白。宜室宜家。此即人家所难得者。后先之差。岂云伊戚。而自崩城之日。足不出于户。枕不敛于簟。一如苫块之时。每语及。未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3L 页

祭洪雅(契)文
维岁次己丑八月十六日丁丑。通训大夫行文化县令朴云寿谨以酒果之奠。替告于黄冈洪公之灵筵曰。维海之西。有儒其展。文章箕裘。清寒青毡。廉介其志。钁铄其操。壮游京华。三十年所。不忮不求。无謟无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4H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告文
谒先祖文康公墓文
恭惟先生。正学高节。功存继开。义辨淑慝。遁于峤南。其道弥光。百世啜享。于墓之旁。如堂并崇。山斗之仰。积养流庆。赫世显华。小子沾禄。寔藉先庥。竹符南来。真宅孔迩。展扫封茔。深增感怆。官具醴果。敬荐微诚。恩灵如在。庶赐鉴享。
谒先祖妣居昌慎氏墓文
恭惟夫人。赫阀华胄。芳龄虽啬。徽德孔嘉。泽流云仍。百世蕃昌。小子沾禄。先休是蒙。忝宰南州。夫人封贯。馀庆非偶。幽宅又邻。双旌来省。荣动松梓。深仰荫庇。怵惕霜露。醴果荐诚。尚祈格思。
出宰居昌时。荣扫告文。(子齐近登庠。同为荣扫。)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4L 页

德隐遗稿卷之二
祈雨文
社稷(任加平时)
厚德载物。土爰稼穑。孰其尸之。维社维稷。烝民之粒。罔非其极。今玆亢阳。人皆艰食。节已朱明。野无青色。相彼憸民。眷焉伤䀌。云胡极无。坎乃蔑德。土山欲焦。火云如织。忧心是焚。不能泯默。蠲吉虔诚。式荐牲特。雨我公私。去其螟螣。
龙湫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5H 页

华岳山
磅礴藩障。崒嵂冈峦。镇此嘉陵。虎踞龙蟠。风雨兴焉。造化百端。降灾下民。又此旱乾。一境噞喁。万夫忧叹。野欲无青。契活阑珊。维民奚罪。罪实在官。一霈滂沱。百堵可安。圭币是将。虔祷圆坛。沛洽甘澍。普济苦难。
德隐遗稿卷之二
行录
先考瑞兴府使府君言行录
府君禀质精粹。容貌端洁。性又聪明颖悟。
府君立志耿介。持身谨饬。自动容周旋。以至接物出辞。必以诚信。准以绳尺。凡诸事为。毋或苟且掩讳。
府君视听不回斜。手足不妄动。言笑无杂。喜怒无轻。坐立不箕跛。暑不去巾袜。非疾病时。亦罕有欠伸偃卧。
府君性简俭澹泊。自韦布至于簪绂。一副规模。无所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5L 页

府君以 英宗四十三年丙戌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生于汉师水桥第。
府君生朝。即冬至日也。王考判官公取来复之义。锡小字。先是妣金孺人梦庭树一颗桃实。有娠而生府君。考近斋先生取剥上九之辞命名。
府君幼而聪敏。如小学之书。历代之事。常在母侧。多承口授而记之云。
昔家北山下。有小亭名皎霞。府君与仲从兄公。尝侍祖考判官公于此。公命赋诗。从兄公有花发大地红之句。府君有月出木影来之句。时六七岁。公以为二孙各有气像。嘉赏不已云。
府君十五六岁。已尽读经书。尝抱贞疾。虽不得专意力学。而亦无释卷之时。及治科业。诗律骈俪。俱有理致。以亲志薄游场屋。而其于得失。亦淡如也。
每作文字。不厌屡点窜。要以妥叶为准。临纸必正心信笔。不以潦草而放腕。
遇事无大小。一以难慎之意先之。凡于论议文书之间。人谓可两言而决者。必屡回详审。得其十分稳当然后。定其可否。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6H 页

癸卯娶韩山李氏。乙巳夫人有疾。至冬尤剧。府君躬执刀圭。尽心救护。祁寒之夜。亦不惮劳。或言其过苦。府君曰吾亲老家贫。又无兄弟。惟此人奉吾亲以孝。吾所以如此者。奚但伉俪义重。至翌年春。夫人竟至弃世而无育。府君悯其无传。著行迹与遗事。
丁未娶庆州金氏。
府君之事近斋先生也。趾衽起居。左右周旋。未敢或惰。未或人代。先生尝有下血症。用木巾。当冬月。府君必躬自浣涤。手指皴裂。无苦见于色。侍侧以袖覆之。
己未正月。近斋先生卒。府君侍汤焦劳。号泣昼夜。当其易箦之时。割指掌进血。仲从兄公追见之。抱其臂而泣止之云。
祖妣金孺人之墓。在祝石岭先茔局内。先生之葬。当行合窆之礼。而有拘不得。移卜于五代祖考牧使公墓左麓下。穿圹张役。而有一术士谓以此即旺方。不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6L 页

府君哀毁几灭性。六月竟罹重疾。累朔而至危㞃。季父锦石公在 禁直不敢出。命仲子使之豫备寿服。后以差复乃已。吾从叔父参赞公亲道之如此。
朝晡之哭。亦号擗不已。虽盛暑不脱衰绖。执礼甚严。固守内外之限。时不肖患痘疹症甚危。而以在内室不亲视。锦石公驰书责之。府君始为一次入视。而遮以屏幛。请吾庶祖母而问症云。
辛酉服阕。遂废举。尝闻府君阕制后。至亲有劝以儒选发轫。府君力辞之。又劝以科试。又辞之曰经术之称。固非衬题。而至于荣涂。亦非素望云。府君之若是者。实有素守而然。
癸亥正月。除 康陵参奉。盖壬戌冬。今 上疹候平复。侍药之臣。咸膺 宠赉。锦石公亦被 赏典。遂获子婿弟侄初仕调用之 命。子婿有当官者而公先荫。府君有是除。府君欲辞免。公切责不许。
筮仕之日。泣曰风树之感尤新。终夕不进食。
康陵享仪甚疏略。事迹亦多不详。府君皆釐正。屡牒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7H 页

乙丑二月。以病故换童蒙教官。
丙寅十二月。除汉城府主簿。讼决惟公。干嘱不行。
丁卯二月。锦石公卒。府君痛慕衔恤。如丧考妣。以为状貌言笑。皆吾父也。而今焉失矣。人乐有贤父兄。而今焉已矣。何以为生。
锦石公尝撰近斋先生状德之文。未及成书而奄讳。府君恸之曰。季父鉴识极精明。文章如锦绣。同气同志之间。其所以发挥幽潜。当如伊川之状明道。而不幸未就。遗恨岂有既乎。每抱半藁。涕泣不已。
六月除 景慕宫令。同月换仪宾府都事。
七月除洪川县监。十一月 特换高阳郡守。时锦石公丧三年未终。伯从兄判书公继殁。 上以 慈宫承候无人。有是 命。
府君自是出入 宫禁甚数。虽于深旷处。毋敢惰慢。必拱手鞠躬。不肖十四岁时。随府君私觐于 慈宫。入 阙门。府君饬袖手勿游目。内侍引路者。惮其严敬。每五日参候仪。或与内侍相对。问 安之外。语不及他。既退。未尝向家人道 阙中事。
郡有一戚里家大庄土陈废。居民任自垦辟。私自买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7L 页

府君之居官也。凡私曲请嘱之来。裁之以义。有些未安。一切挥拒。虽亲爱之言。再三到耳。不以挠改焉。
戊辰六月。 特换司饔院佥正。
己巳三月。除大兴郡守。寻换延安府使。
官需详定米几近千包。而例以高价作钱。府君曰。字牧者。岂可逐利为乎。以轻价捧入。吏民咸曰近世所无。
辛未岁饥设赈。府君殚心拯救。蠲廪以补之。民多赖活。
壬申正月。因 特教递任。(因关西乱。有是 命。)
递归之时。廪馀有数千金。而在吏民未及捧。人有劝府君曰先取库中公钱。追使充报甚好。府君曰公财岂可自我犯之。终不听。
癸酉八月。除瑞兴府使。府以地大处孔路。又当歉荒。务烦弊痼。而府君随事殚竭。疾病亦不弛。人或言其过瘁。府君叹曰。吾欲尽分忧之诚。奚暇顾恤我躬。从兄参赞公贻书于府君曰。闻君庭列吏民。断讼督科。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8H 页

因岁饥还谷未捧。为千馀包。府君以实报。请科法。有邻倅曰何不循例报以毕捧而自勘也。府君笑曰。吾宁直以抵罪。不可曲以苟免。倅谢曰真直实也。明年春。道伯赵公钟永巡到。语曰道内二十三邑。首实者只有瑞兴及某邑而已。
府有归真寺。名胜地也。当枫辰。不肖欲往观。时有从叔母服。府君责曰游观必有诗。有诗则当曰上寺赏枫。岂有服人而赏枫者乎。
府君终日无閒漫事。尤不近声色。朱墨之暇。惟潜心玩绎于经史。或遇圣贤言行切要处。至夕辄诵授不肖。而一不遗忘。
府君平生。踪迹不到巨室。馈问不及权宰。
府君以禄不逮养为痛慕。每对食。馔品稍丰则不悦曰。此非吾志。况仲由之叹益切乎。
自庚申以后。家内至亲。轩冕不绝。不可谓之不燀赫。人客或多要谒府君。而一切谢遣。杜门静居。阶上只有贫族之屦屐满焉。
府君仕宦十三年。一室萧然如寒士。所位置者蒲席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8L 页

赴瑞兴任所也。参赞公有馀马。使府君乘之。府君辞而不取。实嫌其骏肥。
衣服惟择其宽狭。不察其粗细。器用惟取其坚朴。不问其华巧。在郡府廪俸虽厚。而亦未尝营产聚储。
府君诚孝根天。侍侧必气和色愉。厨烟屡空。堂乐不改。或亲意有不豫时。免冠俯伏。不命之退。不敢退。
府君事锦石公如事皇考。虽风雨进候如省定。事无大小。必禀而后行。诚爱洞属。锦石公亦视若己子。尝曰有不能言于吾子之事。于汝则毋隐。在 禁直有时不遑寝食。而辄书教曰在家惟汝为会心。今虽在此。何尝一日忘汝也。府君词藻古雅。识解明敏。以至气味趋尚。绝无薄渝。每陪奉锦石公。经传之旨。义利之分。靡不辨难讲究。谆谆咨诹。公辄怡然许与。
参赞公祭府君文曰。君天性恺悌。行谊纯至。孝友著于家。忠信闻于世。以先生为父而兼师道。不待教训而薰陶成就。人以为写出真情。
与从兄弟情爱无减同气。居家居官。一节一事。无不相议。参赞公于府君长一岁。待之甚恭谨。坐侧不横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9H 页

待庶母仁厚。未尝一失色辞。
恩爱子妇甚至。每自本家来到。则房闼修扫。躬自检饬。亦必着笠或騣冠服氅衣而见之。
吾庶祖母曰。昔年契活甚窭。箪瓢未继。采菜粥饮。而犹不能免饥。妇女不无咨戚。而闻外舍笑语甚高。窃覸之。近斋先生对公端坐。亹亹讲论圣贤事。而无一点忧色。吾不觉感泪泫然。又曰尝有一乡客来见艰乏。归遗三百铜。而先公不受。吾屡劝权留。先公以为财既无名。人非好士。竟不听。后闻其人果抵罪。先生固大贤也。先公廉介亦难及。
尝闻慈教。曰吾与君子綦缟三十年。而每见入内。端俨如宾。未尝有披襟露体。
府君自失怙恃。每当晬辰。悲慕不已。终日不见齿。家中不敢备馔以进。
尝论我朝党目所由来。至于近世趍向曰。朋党固是家国之痼弊。而如义理则不可不明。君子小人则不可不分。
如洪公直弼自胜冠。服事于近斋先生。与府君契谊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79L 页

闻洪公不仕。曰伯应做官。岂但为爵禄之重。为补世道。诚非小幸。而此友固守东冈。人所难及。
著庵俞公汉隽,参判金公宗善。尝从游于近斋先生。世好笃挚。辛未壬申间。二公相继而殁。府君为位而哭。曰吾于二公。非但仰成有在。于先人知德最深。而凋谢至此。又曰俞丈禀赋高洁。内行醇备。文章特其馀事。金公天姿清明。真绮纨家玉雪。戚畹中贤士。恸惜靡已。
府君尝曰先人邃学大节。非人人所可测度。而持戒为师。门徒绝罕。知者尤鲜。状文已属洪友伯应。而隧道之志。非吴友士敬则无以撰次。尝有衷恳云。
壬申骊儒及京外章甫。以近斋,锦石两先生学行勋业。屡疏请建祠以享之。而疏语事多爽实。亦有因缘士友。欲求见两先生事实者。府君严辞斥之。因贻书于亲知。请其挽止。
梅山洪丈尝语不肖曰。先丈学术文章。足以笙镛世道。黼黻皇猷。余不得更见其人。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80H 页

不肖十二三岁。在官府游嬉于园中。而适有猪过前。投石误失脚颠仆。烟管伤咽。府君呼之前。取桑条笞之。仍以乐正之语。谆谆训戒。遇事警诲皆类此。
府君尝戒不肖曰。吾所以禄仕者。即为先墓之祔礼也。先集之寿梓也。而祔礼则尚未得吉地。文集则已托于任丈得汝,吴友士敬,洪友伯应。俾为校正。而事力姑不及。恐俱未可成。汝之担负。亦且不少。又曰汝饬躬勉学。从贤师友。言行必正直。持身必谨慎。虽从事科目。勿随众生侥倖之心。勿坠先德家声。
府君殁后三年丁丑。参赞公以鹤皋公以下五世遗稿。近斋,锦石两先生文集。印行于世。
府君笃信于礼仪。虽小节一毫不放过。如家内之冠婚丧祭。咸就质焉。
庚午十月。不肖行冠礼。府君以为古礼。冠必三加。以四䙆衫绿带双髻为童子之服。初加用襕衫幞头。再加用深衣缁冠。三加用朝服佩玉。而衣冠制度。遍质于士友。取法于故家。请东圃李公廷仁为宾而行礼。
甲戌秋。从侄镐寿将婚。而未及醮期。遭其仲母李夫
德隐遗稿卷之二 第 680L 页

府君临祭。诚礼备至。祝文必书于庙门之外。
府君自少时患癖积。又经贫窭。转成瘁痼。肌肤清瘦。四旬后齿牙几半脱落。常如耆老。而气度内强。心神精明。动作接应。有少壮难及处。每曰以吾癃病。尚支于今者。不犯戕生之戒。
府君以乙亥二月十八日丑时。卒于瑞兴任所。
四月十五日。葬于杨州牧芦原面烽火岘前洞丑坐原。妣淑人李氏祔左。
府君律己俭约。终始以布衣自处。黾勉公车。略试郡邑之间。而夙蕴才德。一未展布。不以词翰自居。亦罕著述。不肖收辑散逸遗稿。仅为若干卷。呜呼。府君之实德高行。非友朋所可尽知。如不肖以晚生。又早孤。既不能详其万一。蒙识騃见。又不得窥测。而只记其晨昏省侍所睹闻如右。惟愿君子哀矜而立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