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59H 页
周易讲解
     有明朝鲜国韩山李章赞
 或问。周易乃星历谶纬百家术数之祖宗。得此法者。古有子房,孔明。子或详知欤。
甚矣。子之溺于流俗也。吾明语子。夫易之为书。乃圣人明道之书也。既言斯道。则不得不明言斯道之所从来。故所以有图书卦爻之首揭焉。术数固不外此。而其宗旨则诗书是也。夫诗书之文。固有出于文王演易之前者。而自羲皇画卦之后。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则文王之前。未始不有易之经矣。诗书之文。一传为春秋论语。再传为大学。至于经文之出于最后者。中庸孟子是也。先儒以中庸为小周易。孟子为善用易。则庸孟以前。圣人之书。可知其无非易理矣。学者若舍诗书论孟诸书则无以见易道之正派。而乃但别求意趣于图书卦爻之间。而至谓得此法者。惟子房,孔明。不曰得此法者。惟孔孟程朱。夫子房之为汉报仇。孔明之为汉讨贼。义理明正则以此取之可矣。而乃归之易学。则子房孔明。果是有功于易道者耶。是不过以术数待之之意而已。非但不知子房孔明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59L 页
岂非诬大易以专于术数者耶。大抵圣人之劝戒后学。何书不然。而惟易经则圣人观象设卦。以示后人。使知顺此理者吉。逆此理者凶。看之令人凛然有大警动处。所以开物成务之意如此而已。世之言易者。但为苦心尽诚于穷高极深微妙难见之理。而至于明白易知之大义理大纲领。则不知为何样物事。其故可知也。盖自周衰之后。教化陵夷。风俗颓败。士之知易者。用其道于卜筮象纬之术。以助列国之战争。且以售变诈之术。则羲文之道。自此沦晦。而夫子之十翼则知之者盖鲜矣。至于老庄之徒。其才品何如。其见识何如。而乃甘为异端之学。以贻斯文千古之害。其心盖以为当是时。世俗之浇漓已极。若专用易之本旨则无以取媚于世故也。士之生于同时者。若非上智之卓然自立于流俗之中者。其不入此辈之诡诱几希矣。陵夷至于秦世。此书以卜筮得免于焚书之时。虽可谓斯文之幸。而乃若始皇本意则岂真尊尚于圣人之道哉。实以卜筮术数之故也。圣人之被诬。亦在于不言之中矣。自此圣人之道。大为时讳。则士之讲易者。只以术数为事。故汉兴之后。馀风未殄。如火珠林,太一统记,参同契等书始行于世。而莫不以周易为祖。若无程子之传。则后之人何以知圣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0H 页
人作易之意。为君子谋而不为小人谋乎。又若无邵子之经世,朱子之本义与启蒙。则伏羲先天之易。必但沦入于方技之家。而几不为吾儒所有矣。自古圣贤忧斯道之或失其传。所以抽键启关。提纲絜维者。于斯极矣。而乃目之以星历纤纬之祖。亦独何心耶。
 问。夏曰连山首艮。殷曰归藏首坤。亦有其说欤。
韩文毛颍传。有云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此可见秦时尚有其书。而隋文帝时。刘炫遂伪造。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坐除名。归藏则晋太尉参军薛正注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夹漈郑氏独尊信此二书。与古三贲书。且咎世人以晚出而疑之云。尝按朱子书。或问伏羲之后文王周公之前。未有卦爻辞。何以定吉凶。朱子曰。此无可考。但周礼三易。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则疑已有辞矣。余窃谓此二书比之周易。则如浑天仪之于周髀宣夜。鲁春秋之于晋乘楚杌。不必强为之说。
 问。周易二字。亦有别般旨义欤。
窃谓交易变易之义。已有先儒定论。而是书也于天地四方流行之理。无不周通。于天下古今事物之变。无不周遍。然则周易之周字。或是周通周遍之义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0L 页
又按周大也。即诗所谓示我周行之周也。此道包大小而不可遗。越宇宙而不可变。非特为一代之宪章而已。然而本义既以代名释之。今姑存疑云。
 问。河图洛书。何者为先天。何者为后天欤。
河图则北方之一六。乃坎水也。南方之二七。乃离火也。东方之三八。乃震巽木也。西方之四九。乃乾兑金也。中央之五十。乃艮坤土之在于东北西南者也。此实后天之象也。而伏羲乃由用而推体。以定乾九兑一离八震二坎七巽三坤六艮四之位与数。则坤六以老阴之数。当北方坎一之位。离八以少阴之数。当东方震三之位。故乾九之老阳。自西而南。以对坤六。坎七之少阳。自南而西。以对离八。于是兑一宜在东北。而以其为老阳之位。故连于乾九而处于东南。震二宜在西南。而以其为少阴之位。故连于离八而处于东北。巽三宜在东南。而以其为少阳之位。故连于坎七而处于西南。惟艮四以老阴之位。仍在西北。盖得其数而仍在者坤也离也。得其位而仍在者艮也。此可见阴体之至静而惟震则主于动。故乃为阴中之阳而不得不变易耳。盖四隅之一二三四各各相接。合成五数者。五数之自中央出来者也。一二三四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1H 页
之位。通于四正之六八七九而各成十数者。可见天地之原数止于十矣。至于四正之九与六七与八相连而各成十五者。与洛书十五纵横之数。一一暗符矣。此则先天之象也。洛书则乾九坤一离三坎七震八巽二兑四艮六。相对各成十数。而其卦之方位。乃先天也。后之圣人。由体而达用。以定后天之卦。夫阳一而阴二者。天地之正理也。一二者数之始也。阴阳者水火之理也。故观理当以水火为始。水当为阴。火当为阳。而水者生于阳而成于阴。火者生于阴而成于阳。所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者也。故坤一之为坎一者。乃兑一之迁在东北者也。乾九之为离九者。乃乾九之仍在正西者也。火当受生于木。故离三为震三。乃巽三之迁在东南者也。水当受生于金。故坎七为兑七。乃坎七之仍在正西者也。坤六则小转于西北而为乾六。此则艮四之本位也。震二则还在西南而为坤二。此则巽三之本位也。离八小转于东北而为艮八。此则震三之本位也。诸数之中。惟九与七。为异于先天。盖九为老阳之数。七为少阳之数。得其数者可变。而得其位者终莫之变矣。(位者一为老阳位。三为少阳位也。)阴则虽得其数者。不得不变矣。然则河图之阳变阴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1L 页
不变者。阳动阴静之理也。(指乾九坎七及巽三兑一之相易。与艮四坤六离八之不易。)洛书之阴变阳不变者。可见造化之理无待于圣人。而已有阳可扶阴可抑之道矣。(指乾九为离九。坎七为兑七及巽三。以离三为震三。坤一为坎一。与坤六之以艮四而为乾六。震二为坤二。离八为艮八。艮四以兑四而为巽四也。盖卦虽变而阴数则仍在。)此道可谓并行而不悖矣。是知观理之法。莫若推本而测深。故前圣未尝预见洛书而知先天于洛图之中。后圣未必推考洛图而知后天于洛书之中。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图书乃形而下之器也。自圣人观之则其理何等至著。而乃于至著之中。察得至隐之理。乃知先后天虽若有先后之分。而才有先天。可知其变为后天。既有后天。可知其本于先天。二者之理元不相离。所谓有物则必有则者也。又按后天之卦。虽自文王始。而安知非自大禹发之乎。又安知非自伏羲发之乎。朱子曰。无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又曰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也。此可见图书之为一致矣。
图书为先后天八卦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2H 页
乾坤相对而为十五。坎离相对而为十五。
 兑艮相对而为五。 巽震相对而为五。
 乾兑相连而为十。 离震相连而为十。
 坤艮相连而为十。 坎巽相连而为十。
 四正四隅相对而各成十数。艮至巽巽至坤坤至乾乾至艮则各成十五数。
 坤六为乾六则可见天地正位之象。巽三为震三则可见雷风相薄之象。坎离之终始相对。为水火之不相射。艮兑在先天合为五数。在后天合为十五。五与五十。为河洛中央。所以为山泽通气。
统以论之。十者天地之原数也。五者中央之数也。五十者大衍之数也。此二图虽无五与十。而五十之数自在其中。可见此理自中央五十土出来。而水土金木皆依着焉。如四端之信。乃太极自然之理也。而所谓太极者。在天地为理之本体。在人为心之本体。总而言之道也。
八卦先后天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2L 页
四正四隅相对。各而成九数。双湖以为尊乾之义。甚合理致。而愚则曰既已各成九数。则四九为三十六。即所谓三十六宫。○六七八在西北。一二三在东南。以地势言之。西北本高。东南本下。此其理也欤。且邵子所谓天以始生言之。地以既成言之者此也。
 乾一在于西北。以天道言之。天倾西北。北去极为五十五度。南去极为百二十七度。远近悬殊。有如地势高下之判异于西北东南。此或其理也欤。
天地原数之十为。已言于上矣。九者又是阳之极数也。此二图虽无九与十。而先天则已有四正四隅之各成九数。仍以坎离艮兑震巽各二位之数合于乾。则无不各成十数。与坤合数则又各成十八数。反对各十八卦之为三十六宫。此亦可见矣。后天则坎离之相对。独为九数。可知老阳极数。更无其二。而乾巽震兑之各成六数。则可知阴之极数。自有其偶矣。阳爻之称九。阴爻之称六。其或以是欤。至于艮坤之合成十五者。中央土之理也。且乾与右坎左兑合以为九。兑与坤相连而为十。震与巽相连而为九。兑又与艮间二位而为九。艮又与离间二位而为十。十之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3H 页
原数。九之为老阳数。未尝不在矣。
先天八卦推本河图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乾九为老阳数。艮四为老阴位。坤六为老阴数。兑一为老阳位。二老互藏。离八为少阴数。巽三为少阳位。震二为少阴位。坎七为少阳数。二少互藏。乾坎互易。艮坤离不易。震往兑位。兑进巽位。(此图说见窝最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3L 页
问。乾之元亨利贞。亦有先后天变易之理欤。
元亨利贞。虽当以在天之四时在人之四端言之。而四时四端之理。果不在于东西南北乎。先天之乾。即后天之离。而离之本位在于东。则此乃所谓元也。乾变为离而在于南。则此乃所谓亨也。后天之乾。乃在于西北间艮位。则艮之左兑右坎。乃利贞之理也。然则先后天之理。此四字已尽之矣。然而圣人不以此言之者。以其无关于人事上。故特以四端言之。而其实则莫非以先后天言之者也。玆取先后天流行变易之象而别为一图。
八卦移易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4H 页
问。每卦皆当以先后天看去欤。
任君百东尝曰。姤之九五曰以杞包瓜。姤之外体为乾。乾为木果。而姤是五月之卦。五月所可食之果乃瓜也。故有此象。余心然之。后看了说卦。则乾固为木果。而艮乃为果蓏。遂自悟于心曰后天之乾。乃先天之艮。则此爻所言之瓜。乃指乾有艮卦之理也。又按为果蓏之下。有曰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木之坚而多节者。可知莫尚于杞。则杞与瓜之言于此卦者。尤瞭然矣。聊记前说。以备参考。而复以愚见申言之曰经中之言父母者有二处。蛊之爻辞及家人之彖辞也。蛊之外体之艮。即后天之乾也。内体之巽。即后天之坤也。家人之外体之巽。与蛊卦同。内体之离。即先天之乾也。乾坤之象。在人为父母。故持言父母于此二卦耶。遂以此法推之。屯之象。虽参看于咸及明夷。亦可矣。盖屯之内震外坎。为后天之兑艮。则可知兼看乎咸矣。坎与震。又在先天坤离之位。则又可知兼看乎明夷矣。自蒙以下。亦将以此法看去亦可。仍以是说问于族兄章弼氏。曰然云。
 问。对待之所以然。可得闻欤。且必有相夹为助之理。皆可详言之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4L 页
请为图以示之。
八卦对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5H 页
八卦互夹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5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6H 页
以上三图。皆因说卦本文著成。而以卦体之分列八方。故专主物我言之。而吾心之太极自在焉。则以吾心之动静体用及工夫功效言之亦可。然此等文字立言之体。至重且大。当更考。○以对待言之。如得重乾者。非但坤为其对。又当以否姤为反对。得重坎重离者。非但以坎以离为对。又以既济未济为对。其他仿此。○以互夹言之。如得同人者。当以随,中孚,比,大过参看。得遁者。观当以困,屯参看。则可知有比和之理。自坤以下仿此。其说详在下。盖同人外体之乾。在先天则左巽右兑。在后天则左坎而又右兑。内体之离。在先天则左兑右震。在后天则左坤右巽。所以以随,中孚,比,大过参看者也。他卦亦然之未敢质言。当问于知者。
统而言之。八卦之象。都是尊乾之义也。双湖以对待立体及爻画相对之各成九数。为尊乾之义。如乾一坤八乾坤三六之类是也。(伏羲八卦方位图说注。)愚谓乾位乎上。乃人君之象也。兑之悦巽之柔为左右近待。离坎以日月之明。在东西正位而夹护之。其相对之位则坤之纯柔也。震之动艮之止又从坤之两傍而趋向之。尊乾之意。已在于先天。而在后天则乾在西北最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6L 页
尊之地。其左则乃得坎之险。以为之依。而艮之止。又在坎之左。其右则兑之说言者来随而不离。坤之顺又在兑之右。右乃作用之方。故取其可悦而至顺者。左乃无事之方。故取其险而止者。震之动离之明。为之辅护于东南正位。其相对之位则巽之逊柔也。此可见乾象之至重且大。为七卦之所依仰矣。故先天之乾。为后天之离。盖以有乾健之象者。当有文明之德也。后天之乾。在于先天艮位。盖以有乾健之德者。又当知其所止。即止于至善之义也。为人君者。苟能则而象之。则为其臣者。必当以离之明坎之劳震之动艮之止。辅相于下。兑之说巽之柔坎之劳。在其左右。而出纳主命。引进人才。在乎其前而将顺之者。又当如先天之坤后天之巽而辅成乾道之至尊矣。此非但人君之所可法也。为官长为家长之道。无不如是矣。
 问。八卦移易之理及元亨利贞之为仁义礼智者。可以毕其说欤。
震为阳之始而在东北之间。此元之始微也。一变而在于正东之离。此元之极盛而亨之始初也。再变而离在于正南之乾。此亨之极盛也。三变而乾在西北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7H 页
之艮。此利贞之理也。盖非但圣人扶阳而抑阴也。造化亦贵阳而贱阴。故元亨则久而长。利则短而速。贞则只是翕聚底意思。而又有贞而复元之理矣。又四变而艮在震位。五变而震在离位。六变而离复在乾位。则可见至理之终归于先天。而四德又无先后之可见矣。盖震之为乾。初为三变而还又三变。合为六变。此亦三画六画之理。而震所以主于后天者也。以人性言之。有恻隐之心。便有恭敬之心。才恭敬。便有羞恶之心。才羞恶。便有是非之心。此仁礼义智之序也。然仁之端。必自智中出来。可见贞而复元之理。而又可见天地大造化必自北而始自矣。仁既自智中出来而为四端之首。则所谓元者善之长也。而非礼无以节文之。非义无以裁制之。非智无以知之。此章之旨。如曰人性仁而且礼且义且智云也。而必以乾元亨利贞言之者。所以据天理而极言之者也。其教人之意。顾不重且大欤。盖仁之统乎礼。乃天道之由乾而为离者也。即元与亨也。仁之制以义知以智者。乃天道之由艮而复为乾者也。即利与贞也。
 问。子既以乾元亨利贞。属之震离艮。乾之迁变则坤之元亨利贞。将何以为说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7L 页
坤之迁变。只在坎巽兑。则四者之德。宜若无关。而既有对待配合之理。则乾之四德。岂不为坤之四德乎。观于牝马二字则可知矣。盖乾固为马。而坤亦称马者。所以明其为乾之配。以其为纯阴。故曰牝。牝既属于牡。如坤之配于乾。可知坤之德乃乾之德。而非但贞为牝马也。元亨利三者之德。亦是如牝马矣。然则当曰牝马之元亨利贞。而必以贞一字之牝马者。盖贞有恒卦从一而终底意思。可知柔顺之道贞为尤重矣。每卦对待互藏之理。皆以此例推之可也。
 
问。八卦排定之数不同何欤。
乾六坤二离九坎六巽四震三兑七艮八者。以洛书九宫之数言之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以四象上各生一奇一偶而言之也。乾三坤六兑四艮五离四坎五巽四震五者。以卦画言之也。乾尤兑一离八震二坎七巽三坤六艮四者。以四象之位与数而言之也。此在河洛本图及六十四卦横图朱子注。伏羲八卦图双湖胡氏注可考。
 问。伏羲八卦图注说之外。宁有可言。而窃意坤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8H 页
生相对之乾金。坎水克相对之离火。艮土生相对之兑金。巽木比和于相对之震木。此盖一图之中。生克比和之理并备。而文王八卦则惟艮坤为比和。六卦之相对则都是相克。无乃如河洛之生克互异者欤。
此说然矣。而河图则左旋相生之中。一六克相对之二七。四九克相对之三八。洛书则右旋相克之中。四九生相对之一六。三八生相对之二七。此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之理也。以人事言之。故先天循环之运。自离至巽。凡四卦为相克。自震至坎。凡四卦亦相克。而惟坎水生巽木。震木生离火。后天循环之运。则自震左旋至坎凡七卦皆相生。而自震右旋至坎只三卦为相克。盖先天以天地日月山泽风雷而言之。则所以为反对之象而其理主于生。生而不可无克。故循环都是相克。而只有坎水生巽木。震木生离火矣。后天以父母男女长仲少而言之也。则自不得并为反对。而其理主于旺。故循环都是相生。而但有震木之克艮土。艮土之克坎水而已。但后天之艮土处于震木坎水之间。乃洛书之右旋相克也。坤土处于离火兑金之间。乃河图之左旋相生也。先天之震木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8L 页
而生离火。右而克坤土。此又左旋相生。右旋相克也。巽木则左而乾金克之。右而坎水生之。生之克之。未免易位。且八卦循环之运。自震至坎为右旋相克。自离巽则虽克而未免左旋。此则三同二异之理欤。一言蔽之。曰先天之相克。后天之相生。皆象乎河洛。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之理。亦无非象乎河洛矣。
 问。三同二异之妙。可详言欤。
水木土之生数本阳。故不变方位。金火之生数本阴。故变其方位。此则河洛本注。已有可考。虽以臆见论之。水木土乃天机之所自然也。金火乃挟以人巧者也。出于天机者。自当有一定之方。挟以人巧者。自当无一定之方。今夫水木土若非汲之烧之斫之凿之。决无运用之理。金火若有一定之方而不易其所在。则水木土无以汲之烧之斫之凿之。而都归于无用矣。
 问。子以八卦配之五行而谓有相生之理。然则可谓以六子为相索各生三卦。无乃近于六子反生父母。少者倒生长者欤。
六子之相索各生三卦。塘翁文集。已卞其非。此以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9H 页
母男女长仲少之序而言之也。若以八卦配之五行而谓有生成之理。则恐无不可矣。若拘于一定之理则非看易之法也。言易者固不当曰六子相索各生三卦。而不有曰阳根阴阴根阳乎。又不曰乾生于子坤生于午乎。故以重卦言之。则子为先天坤之本位。午为先天乾之本位。而乾之纯阳。始于子之一阳。坤之纯阴。始于午之一阴。故谓之乾生于子坤生于午。而其中亦岂无坤土乾金相生之理耶。就重卦中只言内外卦。则六子之只变一爻而为乾为坤者。一一昭载于卦变图。八卦莫不皆然。然则八卦生成变化之理。有以父母长仲少而言之者。有以阴阳而言之者矣。配之五行而谓有生成者。有何不可。
 问。先天则震居东北。巽居西南。专取其比和。而后天则东北西南。以艮坤居之而亦为比和何欤。
震为雷而居于四数。巽为风而居于五数。故六十四卦方图。以震巽居于乾一兑二离三坎六艮七坤八之中央。此乃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之理。而巽之五数。乃河洛中央之数也。五数之中。除了中央一点则乃四也。然则震四亦中央之数也。中央之数为土。土之位又在艮坤。则震巽艮坤之迭代以处于东北西南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69L 页
者宜矣。至于四卦之必以东北西南为定位者。东北为阳方。西南为阴方。阴阳所主之地。莫尚于东北西南。则坤卦之必言东北西南者。即此意也。盖阴阳所主之地。必以五行中比和者居之者。木于四时为春。春乃气之始也。土于四行无不在。则震巽木艮坤土之在于阳方阴方者。乃所以主相生相克之理者也。
 问。八卦之中。金木土既已各占二位。则水火何独单据于坎离耶。
坎离岂可只为水火之象乎。坎离乃日月也。日月岂各有其二乎。观其禅父母之位。且观上经之以坎离为终。下经之以既未济为终。可知坎离之为日为月而与天地并侔矣。故后天之卦。坎离虽易其位。至于反对之象则独有所不改焉。水火之单据于此者。盖以水火之精。出于日月故也。若以既有乾金坤土。又有兑金艮土为疑。则此亦有说焉。天地形质至大。日月者精气所萃也。盖形质至大者。不得不有所分析而不害其为至大也。精气所萃则不容有二矣。更考项平庵之说。则有曰木金土各二者以形王也。水火各一者以气王也。尤可以自信吾言之非诬也。
 问。朱子以月之始生始亏上弦下弦望晦。喻之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0H 页
震兑乾巽艮坤。而坎离则不及焉。岂以坎离之体。只有中爻之连断。未可取喻于月之圆亏欤。
离为日坎为月。月者受其光于太阳者。既以月之圆亏言之。则虽只言六卦。实则坎离为之主也。二卦形体之不可取喻。非所当论矣。故重卦之分属乎十二朔者全无。有有坎有离之卦。而此论考之易经。有其文而无其图。故今玆为图于下。
十二朔卦候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问。先后天东南西北之卦。皆以五行中比和者居之何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0L 页
先天则艮坤左右。震木坎水。各有专气。乾兑左右。离火巽木。亦各有专气。后天则震巽左右。艮土离火也。乾兑左右。坎水坤土也。亦莫不专气。气专者实。气分者虚。理势然也。然则先后天东南西北之卦。以两木两金两土处之者。或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之理也欤。然无有可證。未敢质言。又先天之金土。自正南接于东南。自正北接于西北。后天之金木。自正东而接于东南。自正西而接于西北。此则先天之理以南为重。后天之理以东为重故也。
 问。先天变后天说。
盘涧之说曰。天地以中相易为坎离水火。以上下相易为震兑。此盖以阴阳对待。有互藏之理。有生克之势故也。至论四隅之卦。乃曰泽雷以上下相易为巽艮。风山以上下交相易为乾坤。果如此说则是谓震兑越离之正位。有上下之相易。巽艮越坎之正位。有上下交之相易。对待之理。何独在于四正而不在于四隅乎。如欲言变化之妙。当曰艮得兑之中下爻而为乾。巽得震之上中爻而为坤。兑得艮之上下爻而为巽。震得巽之上下爻而为艮。如是说去然后。可谓知对待交易之理无往不在矣。至于双湖说则与盘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1H 页
涧说略同。而但既言乾变为离坤变为坎之后。继之曰天气下降。乾位西北。地气上腾。坤位西南。既言离变为震坎变为兑之后。继之曰乾既当艮之位则艮进而袭震之位。坤既当巽之位则巽退而袭兑之位。果如此说则乾坤艮巽四卦。有若故避本位而无端迁改者然。先天图对待交易之理。果安在哉。又况地之势。西北本高。东南本下。则以乾之退于西北而谓之天气下降。以坤之退于西南而谓之地气上腾者恐未然。大抵先儒诸说。必有所据。而以浅见论之。终涉可疑也。玆庸忘其僭踰。为图于下。以为按考之资。
先天变后天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1L 页
四隅之卦易其两爻。此与四正之卦只易一爻。正相对。
 四隅卦所易两爻之中。各有一爻之仍在本位而不变者。此与四正卦以此换彼此往彼来。正相对。艮之为乾。虽得兑之中下爻。而中爻之阳。仍在于兑。以至为巽。巽之为坤。虽得震之上中爻。而中爻之阴。仍在于震。以至为艮。此与乾坤之变中爻为坎离。正相对。
 兑之为巽。虽得艮之上下爻。而上爻之阳。仍在于艮。以至为乾。震之为艮。虽得巽之上下爻。而下爻之阴。仍在于巽。以至为坤。此与坎离之变上下为震兑。正相对。
 盖此往彼来者。理之常也。仍而不变者。理之变也。有其常故有其变。而抑又有其变故复归于常。此乃理之所以循环不息者也。盘涧不能照勘于此。遂有风山泽雷越一位受变之说。果如此则非但有违于理致之相对照应也。窃恐天地之理归于一定常法。而无以见变化无穷之妙矣。但四正卦之说。深合理致。故因其说而略改之。且以为图云。
  图既成。更思之则盘涧乃亲承朱门之教者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2H 页
其言必有所据而莫知所以矣。其后与人谈此理。则乾与坤艮与巽。每每为对。闻者虽不以鄙言为疑。而犹为理自内出。仍以自解之曰乾坤坎离相为正对。震兑艮巽兼以正对。盘涧之言。其无乃以震兑艮巽之为反对故耶。但四隅卦各变两爻则一也。乃曰惟乾坤变两爻。无乃以艮则只变中下。巽则只变上中。而变一阴一阳者。为未足谓变改而然耶。然则于巽艮而何以曰泽雷上下相易耶。且既已越一位言之。则当言反对正对之理。而惜乎其未及也。且尝论之。艮之为乾。既与兑而有中下爻之相易。巽之为坤。既与震而有上中爻之相易。其中爻之相易则一也。震兑之为艮为巽。则既与艮巽而有上下爻之相易。其上下爻之相易。尤为一般。而又况艮之上巽之下。只送影子于震兑。震兑中爻。又为只送影子于巽艮。则其理无少参差。虽只以愚言解之。无害于正对之理矣。其于相易之际。若舍其相对之位而必越一位。则其无乃涉于苟艰者乎。故以反对正对言之则曰乾坤艮巽。而以方位相对言之则曰乾巽艮坤。世上既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2L 页
有乾坤艮巽之理。则亦岂无乾巽艮坤之理乎。盘涧说终是可疑。
 问。反对正对之理。可详言欤。
正对者。此以连断之爻言之而已。不必可言反对者。乃上连之卦与下绝之卦。及上绝之卦与下连之卦也。若言其所以然之端。则经纬之理而已。淮南子以八方谓之八纮。青乌书以四隅谓之四维。曰维曰纮。固是织丝之名。而此则未知经纬之所在。家语曰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则经纬之所在可知矣。故先天以正对置于四方。其中四隅之卦。兼为反对于隔一位之地。然则四正之纯刚纯柔中虚中实。既已横竖错综。而艮之下二阴上一阳。巽之下一阴上二阳。与夫兑之下二阳上一阴。震之下一阳上二阴。自然有互织交缀之势矣。后天则以反对置于东西。以正对置于南北。乾坤之正对。艮巽之反对。不得不皆隔一位。于是东北东南以反对而还为反对。正如正南正北之以正对而还为正对。西北西南以反对而变为正对。正如正东正西之以正对而变为反对。且正对反对之卦在四正而为相望之地。则在四隅而为隔一位之地者。理所然矣。盖以为四正不可全无交缀。乃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3H 页
以纯刚纯柔中实中虚。置之中央及右边二隅。以反对之卦置于左右及左边二隅。于是中央及右边二隅经纬横竖之外。互织交缀之势。移在于左三方及右边之中央。其理颠扑不破。置水不漏。虽谓织布之法成绣之技。盖取诸此亦可矣。
 问。对待交易之所以然。
先天者。理之本体也。以重卦言之则其于对待之际。但为否,泰,既济,未济,恒,益,损,咸之象。则常而不可无变。故圣人参伍错综。遂定后天之卦。夫乾坤之体。纯乎阴阳。至高至厚。理致溥博。非如六子之各有功用。则所以退乎无用之地。而乾既顺三位而退于西北。则地之势西北为高。而横临乎长男所居东方最下之地。虽曰无用之位而真个君父之象也。东南为下而坤既逆三位而退于西南。则西南者以西之尊。兼南之卑。以左则近乎乾。以右则近乎震。坤母之柔道当如是也。然则后天虽主乎震。尊乾之道。未尝不在。而又可见坤之坎于乾矣。震为长男而处于东方生物之地。挟以雷霆之威。震之对乃兑也。兑者口舌也。而居于坎之本位。震居离之本位。本是水火相克之地。而今乃为金木相对之位。可知诸卦之相克。无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3L 页
重于震兑矣。以此知专用威权者。必招口舌之殃。好为口舌者。必罹雷霆之威。可不戒哉。然有相对相克之理。故有相待相成之妙。是故圣帝明王之御治世也。堲谗恤刑而其治益盛。仁人君子之处乱世也。忧谗畏威而其德益修者。盖取诸此矣。且夫春为上天之至仁而非秋无以成收。仁为人心之和气而非义无以断制。然则秋之杀物。乃所以裁成乎发生之后。而非有害于春之理也。义之制宜乃所以辅成乎惠爱之馀。而非有害于仁之性也。其照应制化之妙。亦可知莫尚于震兑矣。观归妹一卦则文王以为征凶无攸利。夫子以为人之终始也。文王说则鄙之前说之意也。夫子说则鄙之后说之意也。随卦之理。亦当似此矣。后天以震为重。亶其然乎。坎离所以禅父母之位者。以离之文明。可以代乾。坎之刚中。可以代坤。而先天八卦日东月西之理。变而为后天之日南月北。此可见主乎生主乎王之各有其妙。先后天中不易其对待者。惟既济未济而已。巽之为卦则在于后天之东南。而本位为坤所居。则其养物之道。自当继乎老阴。而其功效则宜其有倍于老阴矣。艮变为乾。故艮有终万物始万物之象。而其体为山。故雷可收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4H 页
风可止也。水可涸也。火可熄也。而与天地无穷者。惟是山也。则此其所以终始乎万物者也。且以本位之为乾所居。而有尊重之势。以其所处之据震本位而有发动之威。则可知人子之为支庶者。未必不贤于宗嫡。而其祚亦有优于宗嫡者矣。后天八卦既定之后。则先天之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照应相成之理。又各在一方。如乾以坤之中爻而为离。则否卦之理专在于离。坤以乾之中爻而为坎。则泰卦之理专在于坎。然既有互藏之理。则否泰之象。虽各有专属之方。而否中有泰泰中有否之理。亦可以觑得。而既济,未济,损,咸,恒,益。莫不皆然矣。其中坤之上中爻。即震之上中爻。故坤与震虽看作复卦可矣。此岂非扶阳之意。无待于后之圣人。而已在于先后天变易之中者乎。又若只论后天则西北为乾。东西为巽。而其于相对之间。有姤卦之象。东北为艮。西南为坤。而其于相对之间。有剥卦之象。所以后天之世。以人心则常为气质之所拘。以世道则未免有乱日之常多。而剥卦之倒。还为复卦。且艮之位乃先天震之本位。而相对于后天之坤。则复卦之理。尤不可诬矣。人气浊驳之中。犹有一脉之善心。世道昏乱之中。亦有一脉之公议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4L 页
者。赖有是耳。坤卦所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者。岂非以坤艮之为剥为复而言之者耶。此乃先后天对待交易之所以然也。
 问。子既云后天八卦既定之后。否,泰,既济,未济,损,咸,恒,益之理各在一方。则先后天八卦之理。其将不论其相对照应。而亦可各就一方而论之欤。
我外王考最窝先生之言曰。乾为纯阳。阳之性动。动则散。散之极则中必虚。中虚则为离。坤为纯阴。阴之性静。静而翕。翕之极则中必实。中实则为坎。惟此一言之外。他卦未有及焉。窃意此非文不备也。天地之理。非阴则阳。非阳则阴。一爻之阳。便是为乾。一爻之阴。便是为坤。而卦之象。无有出于乾坤之外者。惟此一言足矣。不必更赘一语矣。若因是说而逐位言之。则春之时阳气在于下。则在上之阳自然无力。此乃离之所以为震也。先天离卦之下爻。即震之下爻也。兑之一阴在于上。故有下阴之理。而二阳则升于上矣。先儒所谓巽亦兑之反也者是也。其位则在于东南。而以其时则春夏之交也。皆仲冬复卦之理。始乃昭著于东方。而仲夏姤卦之理。已在于东南矣。吾心上七日之复。几何而不为姤哉。人心操舍之无常。观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5H 页
于此而尤可戒惧矣。夏之时阴虚之气入于内。故阳气炽盛于外。此乾变为离之理也。西南之间。地气上升则物物无非地气。此巽变为坤之理也。而以其时则在于夏秋之交矣。盖自此阳气虽衰而犹不至全无矣。秋之时在上之一阴用事。则阴之在下者自然就实。此坎变为兑之理也。而冬月阴寒之张本。已在于此矣。西北之间。天气下降则物物无非天气。此艮变为坤之理也。而以其时则在于秋冬之交。盖自此阳气不得上升。而阴气亦不至于坚凝矣。冬之时阳气实于中。故阴气坚凝于外。此坤变为坎之理也。东北间则震之一阳在于下。故有上升之理。而犹有阴气之在地。先儒所谓艮亦震之反者也。以其时则在于冬春之交矣。然则八卦之理。虽当各就一方言之。而此理从何而出耶。都是出于相对照应之间者也。最翁之意。亦当似此矣。
 问。父母男女长仲少之序。出于文王八卦。然则先天之卦。独无此理欤。
八卦虽移方位。既有八卦之名。则父母男女之序。固已在于先天。朱子不曰无伏羲底。做文王底不成乎。盖以人之常情言之。乾父坤母以老自退。则非徒取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5L 页
其无用之地。父之心爱少男。故处于少男之本位。母之心爱长女。故处于长女之本位。且父母之心。未尝不以长男为重。而东方生物之地。不宜使仲女居之。遂使长男居之。已长之仲男。不宜在于坤母之侧。故仲男本位则使少女居之。而其左乃乾父之位也。男女之可以慰悦于已老之父母者。莫尚于少女故也。仲男则移居于乾父之左。而少男则移处于长男之右长男本位。所以托养于长男。而仲男亦在乾父及少男之间。则可以承父之训。必当抚爱于少男矣。长女则处于长男之左东南长养之地。仲女则处于坤母及长女之间。可以受母之训而学长女之道矣。盖六子之中。少男及长少二女。非但得其吉地。少男本位为父所居。长女本位为母所居。少女本位为长女所居。则其于相代之际。自当有传授之道。少男之能继其父。长女之能继其母。少女之能效长女可知矣。长男则与少女本有金克木之理。而在先天坎离相克之地。若不能悦其心。则少女所居。乃父母之间也。为长男者。易以失爱于父母矣。然少女在于坎之本位。则坎之于长男。有水生木之理。而有震惧之心。少女有悦物之性。岂无相成之道乎。长男之于乾父。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6H 页
金克木之理。长男又在离之本位。故有火克金之理。长男必承父之志。父必从长男之言。然后可以无孝衰爱弛之弊矣。至于男女之别。则当在圣人制礼之后。人物始生之初则只论配合可矣。然则后天之名。虽自文王发之。而其理则已在于先天矣。然此语极涉鄙浅。且无考据。故未敢肆然为说。闻术家言。其说果出于术书云。可谓神异矣。玆录之以备参考。
 问。大象传每卦皆言君子以。三画卦独无所言。然则先后天之理。惟当专属于天理而不可推之人事。请为一言以补象传之所不言也。
大象传若有未尽。则当已有朱子之所补。后生末学。何敢容喙哉。盖夫子取象之意。乃在于六爻既成之后。则三画卦者六画卦之根柢也。何可别有所言哉。但子之言。既云三画卦亦当推以人事。则善哉问也。必如是而后。可以不归于方技杂流。而庶有得于羲文言外之旨矣。玆取先天所以为后天者而为图以示之云。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6L 页
先后天八卦推以人事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先天之以乾坤相对于正南正北者。所以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之理。而亦所以示其常行不易之义。
 后天之以乾坤分处于西北西南二隅者。所以示纯刚纯柔之用各有时。而亦所以示其不可常用之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7H 页
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语当分合看。若使阴阳刚柔仁义。用各有偏。而截然分作两件。即三才之理。何以有交易三才变化之道乎。以此图看去。则可以知阴阳刚柔仁义之不倚一偏。互相为用。而可免于孟子所戒徒善徒法之归矣。
朱子曰。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言仁义则礼智在其中。以仁义而分为四端。即阴阳之分太阴太阳少阳少阴。而为天之四象也。又是刚柔之分太刚太柔少刚少柔。而为地之四象也。且四端皆是实理。则不言信而信在其中矣。
如以君道言之。则人君以刚明之德。虚心纳谏。其国必昌。如尧之舍己从人。舜之无非取诸人。皆用此道矣。(乾变为离。)而既以温柔之德。施之于人。则又当有在我之权度。主于其心。然后可以不眩于是非。如大舜之好问察迩。用中于民是也。(坤变为坎。)然而下必有刚直之臣。然后可以以刚变刚而施以温仁之政。以后世言之。则如汉武,唐宗之惮于汲黯,魏徵。而不敢为非者是也。(离变为震。)上必有宽柔之德。然后可以以柔变柔而成其刚直之风。以后世言之。则如汉文之世。有申屠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7L 页
嘉,周亚夫是也。(坎变为兑。)又当不失其威权而以刚御下。使纪纲立于下。如怙终贼刑。歼厥渠魁之类是也。(艮变为乾。)至于下之人。虽陷于法。情在可矜。则必使下之情得以上达。而专用仁柔之道。如眚灾肆赦。䝱从罔治之类是也。(巽变为坤。)既以柔道临于百辟之上。则必当窟己而礼下之。如敬大臣尊贤下士。及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类是也(兑变为巽。)且能以贵下贱。则可以享其尊荣于万姓之上矣。如诗所谓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及重卦之乾下坤上为泰是也。(震变为艮。)易之道非徒可宜于人君。而遍行一世者。莫大于君道。故以此言之。而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当以此为法。
 世之人皆以卦象为在天地之理。而不知天地之理。只在吾方寸中。发之于视听语默起居动静之间。良可叹也。然则吾心之理。非但以先后天推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当以此例看去。方始有功。盖原卦变卦。虽兼先后天之理。而原卦者先天之理也。经训之可以开心明目而利于行者。莫有大于此矣。余故曰圣贤之劝戒后人。何书不然。而惟周易则圣人观象设卦以示吉凶。使人看之。凛然有竦动处。据本注热玩之。则天下之事。岂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8H 页
出于易理之外者哉。处艰困者。可以知字贞得吉之道。处亨泰者。可以知惕厉无咎之道。料事者。可以知利用之方矣。大抵易之为书。只是慎于极微。戒于极盛之意也。
 问。八卦之中。乾坤震巽四字字形。必从干支之名者何欤。
此无可考之说。不可妄对。而无已则有一说焉。乾坤居于始终一八之数而为老阳老阴。震巽居于中央四五之数而为长男长女。则可知其与他卦迥别。而乾与巽为月窟。坤与为天根。则其所重尤为迥殊矣。故乾巽从乙己二干。坤震从申辰二支。乾之从乙者。金克木之理也。巽之从己者。木克土之理也。坤之从申者。土生金之理也。震之从辰者。木克土之理也。八卦则五行生克之中。必取两木者。木为春。春为气之始故也。并取金土者。金木土形王之理。有异于水火之气王。观此理知是形。然后方知是气故也。干支则必取两土者。土为五行之中央故也。十干十二支之中。必取乙己申辰者。天干之中。乙为阴木。己为阴土而入于乾巽。则姤虽为阳而可见阴之将盛矣。地支之中。申为阳金。辰为阳土而入于坤震。则复虽为阴而可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8L 页
见阳之将盛矣。乾巽之乙己。皆是相克者。阴为杀物之象故也。而巽之取两己字者。亦是二君一民之象也。坤震之申辰。有生有克者。可见威爱相济。亦可见圣人扶阳之意。已在于苍颉造字之初矣。此说虽近于傅会。似或暗合于姤复之理云。
 问。双湖所言天气下降。乾位西北。地气上腾。坤位西南之说。子既非之。而乃以艮巽之为乾为坤。谓之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何欤。且阳升阴降。理之常也。则何以曰下降上腾欤。
双湖之言。以乾之退于西北而谓之下降。以坤之退于西南而谓之上腾。故愚以地势高下非之。而愚之言以为阳之上升者。至于艮之上则更无可升处。其势自然下降。而以其下降。故终至上升。阴之下降者。至于巽下则更无可降处。其势自然上腾。而以其上腾。故终至下降。此与双湖之言。各为一说也。
 问。八卦取象之意。以日用易见者言之。则何者为最耶。
当先以历书为验。三画者四时之各统三朔也。六画者所以象十二朔之半也。而太极者一岁也。两仪者寒署也。四象者四时也。八卦之自乾一至坤八合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9H 页
为三十六者。乃三十六宫之理。而三百六十日之数。盖出于此矣。两仪之在于其中者。则以先天图观之。卦之在乎子午而象乎二至者可以当之。四象者二至与卦之在乎卯酉而象乎二分者可以当之。八卦者二至二分与卦之在乎寅申巳亥而象乎四立者可以当之。八卦之画合数则为二十四者。二分二至四立十六气之合为二十四节者可以当之。而方位之二十四。亦此理也。八节所属各二卦之外。十六气则各统三卦。且二十四画之数。六倍之则为三百八十四者。非但爻画为然。乃有闰之岁。计日之数也。此理不在常年而必在有闰之岁者。易取变易故也。筮法之扐以象闰者。盖取诸此矣。八节者八卦之理也。而八节之分于二十四候者。四象之理也。日数之象乎爻画六倍之数者。六爻之理也。卦体之三十六变及乾一兑二之得三十六。乾三坤六之得三十六。与夫自复至乾之为来底三十六候。自姤至坤之为往底三十六候者。亦皆吻合矣。更按自履至乾之三十六阳。自否至坤之三十六阴。自是出于三十六变之中。则虽以此并数。恐无害于都是春三字之旨矣。
 问。邵子曰离当寅坎当申。又曰用数不过乎中。朱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79L 页
子以为离当卯坎当酉。而玉斋以为取寅申。不取卯酉。(六十四卦图注。)所谓中。果指何欤。
一中字岂可易言哉。坤复之间为未发。则中字之不可指的于何卦可知矣。乾当巳坤当亥之属。皆数之不及。乾当午坤当子之属。皆数之踰之者也。玉斋虽以不及者谓中。而中是无过不及之名。则愚以为南北之中。似当以午方乾姤之间。子方坤复之间当之。至于不取卯酉之说。盖以雨水寅之节。温厚之气始用事。霜降申之节。严凝之气始用事。可以易于占候故也。邵子所谓离当寅坎当申之说。乃离之生起于寅。坎之生起于申之意也。与朱子说似无异同矣。以此谓中。非曰不可。而愚以为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八卦皆当以过不及之间为中。又若一以过不及之间为中。则有同子莫之执中。怕处其盛。虽有其说。取其极盛之中。当以乾当午坤当子之属为中。取其不及之中。则当以乾当巳坤当子之属为中。而坎离之以寅申为中者。岂不可以卯酉为中乎。然则朱子之以卯酉言之者。似当为定论矣。且正东之革,同人,临,损。正西之蒙,师,遁,咸。详细看来。当如正南正北诸卦之有所指的。盖蒙师之互体为复。遁咸之互体为姤。则有近于剥,坤,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0H 页
复,颐之在于正北而中含坤卦矣。革同人之互体为姤。临损之互体为复。则有近于夬,乾,姤,大过之在于正南而中含乾体矣。其中师遁为秋分酉之半。则与坤复之为冬至子之半同。同人临为春分卯之半。则与乾姤之为夏至午之半同。且夫同人之内离外乾。即先后天正南方。乾变为离之理也。师之内坎外坤。即先后天正北方。坤变为坎之理也。皆可为坎离之门。若言爻画之阴阳。则自遁至同人为八十阳百十二阴则与姤至坤同。自临至师为百十二阳八十阴则与复至乾同。同人,临,遁,师之为东西之中者。于此可知。而若论至精至密之中。则东之中在于同人临之间。西之中在于师遁之间。似当如坤复乾姤之理耳。且念春秋二分之时。昼夜平均。寒署适中。阴阳之相代。不甚分明。不得如二至之寒署昼夜之异候显然易看。故乃以姤复为二分所属。师遁同人临之互卦。其理微而犹著。圣人仰观俯察之妙。何可以笔舌尽言之哉。然二至之间。阴阳极盛之理。固可谓显。而一阴一阳始生之理。亦可谓显耶。览此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问。子以阴阳过不及之间。皆谓之中。然则十二方有卦之地。皆不可谓中耶。
以心学言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中。至于已发中节。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0L 页
则圣人谓之和。不谓之中。盖如君子时中允执厥中之中。中则中也。而既在已发之后。则便已是属于和一边。即程子所谓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之意也。故易之为道。虽可措之天下。而其初则只在于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之间。岂可指某卦而曰此卦为中耶。故姤复在乾巽坤震之交午之地。故为子午之中。同人则在离始初之地。师则在坎已尽之地。而为卯酉之中。然而姤复同人师便不是中。乃中之最近处也。如针法之有左右间。使此类凡三百八十四穴。应乎爻画之数。皆在筋骨间空虚之地。其中百会在于顶心。象天之有北极。则坤复者针穴之百会也。庖丁之肯綮。与相地者之避其正方。而以分金为贵者。皆此意也。卯酉之为中。按图可见。而邵子之言离寅坎申之下不过乎中之上。只言阴阳之溢。而复间之以一然字。则未见其必以寅申为中。而玉斋以为取寅申不取卯酉。恐非邵子本意。至于西山之论则于寅申卯酉。皆只言离坎所当之位。而未尝的指为中之理。盖以朱子图说为正。而邵子之意。亦当似此矣。故张子言金铁有时而腐。山岳有时而搉。凡有形之物易坏。而惟太虚处无动摇。为至实。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1H 页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张子说止此。)此乃于有形之中。取其至虚。而异端之家不知此理。乃于无形之中。取其至虚。专以虚无为祖。其无摸捉。可知矣。欲辨此理。则邹鲁世远。洛闽又邈。岂可与俗人言乎哉。
 问。子以天根之卦。譬之百会。然则月窟之卦。可譬于涌泉欤。恐违手探足蹑之本意。愿闻之。
百会有一。涌泉有二。即阳一阴二之理。而可见后天乾巽相对之象矣。况探与蹑。本以图之形体上下言之而已。此已有朱子之言矣。百会涌泉。上下虽异。血气既已相通。则理致之相应。何可以上下为拘也。然则虽以姤复合看倒看亦可矣。盖无论阴与阳。其生于下则一也故也。然而必欲以此终始立说。百家技艺同有此理者。何可胜数也。且恐有傅会之弊。不须如此说。
 问。先天图中欲观后天。则自何处看去欤。
复之内体为震。而震之下爻为阳之始。则此乃后天主震之张本也。故经文乾卦不言马而专言龙。龙乃震之属。此乃据先天而发明后天之意也。又如同人之外体为乾而在于正东。师之外体为坤而在于正西者。坎离移在于后天之正南正北之理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1L 页
问。堪舆之家以为履生于大畜。老阳之四九。嗑生于家人。少阴之三八。涣生于解。少阳之三七。剥生于萃。老阴之一六。此理可详言欤。
老阳之四九者。先天之乾九兑四也。即履大畜也。少阴三八者。离三震八也。即噬嗑家人也。少阳二七者。巽二坎七也。即涣解也。老阴一六者。艮六坤一也。即剥萃也。乾兑之中。插入艮六者。艮为老阴而于兑为对也。离震之中。插入巽二者。巽为少阳而于震为对也。巽坎之中。插入震八者。震为少阴而于巽为对也。艮坤之中。插入兑四者。兑为老阳而于艮为对也。皆取一阴一阳相生之义矣。然则一阴一阳者。乃指四象而言之耳。非特以卦画言之也。虽以卦画言之。卦之阴阳加叠者。乃老阳老阴也。乾,兑,艮,坤是也。阴上有阳阳上有阴。乃少阴少阳也。离,震,坎,巽是也。观此者或以后天看去。故多有不知此理者矣。大抵堪舆之说。吾恶乎知之。取其合于先天之理答之如右。而且为图以示之。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2H 页
问。卜筮之方。
云庄之言曰。于辞上会者浅。于象上会者深。又曰文王周公之辞所该终有限。故有时而不应。必如左传国语所载占卦体卦象卦变而推互体。始足以济辞之所不及。(易五赞明筮卦。)卦体卦象者。即大象所言天行健地势坤等语是也。然则卦体卦象所当先看。
看易者固当以变爻为重。而必须先以原卦为主。看得彖辞一番。又以原始反终之道。看得初上二爻。又以非中爻不备之义。看了中间四爻。至于变卦则只看卦辞及彖传。如乾之初九变则须当以潜龙勿用之语。参看于姤卦卦辞之勿用取女。九二以上诸爻。亦参看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之彖辞。无不有与本爻之旨吻合矣。每卦莫不皆然矣。
有移易之卦。如先天之乾在于艮。而乾之本位为离。则可知乾有艮之理。又有离之理。如看屯卦者。当以坎变为兑。震变为艮。而以咸卦参看可矣。又以坎本是坤。震本是离。而以明夷参看亦可。他皆仿此。以卦爻辞考之。皆略有髣髴。不甚相远。其说已见上。
原卦变卦之外。有反对之卦。如乾之于坤。屯之于鼎是也。盖以眼前易知之理而言之。则如西固是阴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2L 页
而以其为向东之地。故日必先照。北亦是阴也。而以其为向南之地。故雪必先消。又如人以仁为心者。其中自不无断制之道。以义为心者。其中自不无恻隐之念。而仁是东方木之理。义是西方金之理。则仁与义亦可谓相为对待而互相备矣。故卷首之横图圆图。皆以一阴一阳为对。如乾坤姤复之类。卦卦皆然。而以经文之连书者言之。则在于上经者十卦。(乾,坤,泰,否,随,蛊,颐,大过,坎,离。)在于下经者六卦。(渐,归妹,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然则反对之卦。其所重可知。
反对之卦。又有一说。如乾在先天以坤为对。在后天以巽为对。故如得重乾则非但坤为反对也。恐当以否姤为反对。他皆仿此。其说已见上。
有互夹之卦。如先天之乾。以兑巽为夹。后天之乾。以艮坎为夹。以重卦言之。屯之外体之坎。在先天以巽艮为夹。后天以艮乾为夹。内体之震。在先天以坤离为夹。后天以艮巽为夹。则屯之一卦。在先天观贲为夹。在后天艮姤为夹。此可见比和之理。其说已见上。
有正对之卦。其理与反对略同。如屯之于蒙。需之于讼。此类凡二十八卦。以反易为五十六。而与不易之重卦八数合为三十六宫者也。圣人既以屯蒙等卦列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3H 页
之为次。则正对之卦。亦所当看。如看屯蒙则上下各两爻为反对。而中间两爻则同是阴也。当主看反对。有互体之卦。如屯中有剥。蒙中有复是也。盖屯是始生之象。而剥有硕果之理。蒙有愚蒙之象。而复有不远复之理。则原卦者事之兆朕。而互卦者兆朕之兆朕也。如人得禄于一时而或有萌后日之祸。遭患于一时而或有基后日之福。又如爱我者。非真皆有爱我之心。或有主于诱惑。憎我者。非真皆有憎我之心。或有主于勉戒。不可不察也。故圆图之中。姤之互为乾。复之互为坤。而东西则同人之互为姤。临之互为复。而以经文中连画者言之。则乾坤之互于他卦者各三。(颐大过剥复姤夬。)夬姤剥复各四。(屯蒙遁大壮师比同人大有咸恒损益革鼎临观。)渐归昧各四。(泰否随蛊无妄大畜萃升。)颐卦三。(涣节中孚。)大过一。(小过。)家人睽各一。(既济未济。)既济未济则互为互卦。而又各入于家人睽。以此例推之他卦亦可。惟乾坤无互。故其吉凶无有终始之异。此则非所当论。互卦之说。出于汉儒。非出于传义。然系辞有非中爻不备之语。中爻者非但取其事理之脉络。所以观其互体。互体之说。信乎不可废矣。
有倒体之卦。如屯之于解。蒙之于蹇是也。盖上下本有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3L 页
定分则虽不可倒置。而观理之方。如观器物者。必翻倒上下。然后可以知精粗之如何。量米谷者。易以他器。则自然使在内者出于外。在外者入于内。然后可以详知谷品。故以方图看去。则东北角西南角之卦。皆为倒体。以经文看去。则需,讼,师,比,泰,否,同人,大有,晋,明夷,既济,未济等。皆是倒体之连书者也。岂非拔例者耶。
又有变爻所从来之卦。此实穷源极本之道也。先儒虽以卦变图谓非作易之本旨。而夫子于泰之彖。已言之矣。此例不可胜数。若看卦变图。可以例推矣。
大抵爻象虽吉。卦体卦象为重。如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也。既看卦象然后可以观爻象。至于反对正对则当以反体看去。如持矢刃者。无关于左右而必害于与己为敌者。有货财者。不问其亲疏而必卖于有钱欲买者。然则正对反对者。乃善恶厚薄吉凶之在彼者也。互卦者。兆朕之含包者也。倒体者。所以参考者也。变爻所从来则其理无极深远。岂可易言乎哉。至于移易之卦互夹之卦及重卦反对说。虽无先儒之论。亦有理致之可见矣。每看卦辞爻辞。必以说卦参考尤可矣。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4H 页
惟如此遍看而后。可以心通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理。洪范所谓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岂可以筮短龟长而疑之哉。尧舜之授受。禹启之传继。汤武之吊伐。孔孟程朱之垂教后世。可知其自然有叶矣。其或不能纯吉者。卿士逆庶民逆之类也。且又有作内吉作外凶。用静吉用作凶之理。熟玩则可以察得。而古之人非有大事则不卜。卜之时。又必极其诚敬。大抵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问。互体之说。程朱之所不言。而子取之何欤。
易之象。莫重于天根月窟而在于子午。又卯酉所属之卦。皆莫不包得此象。又下经之以咸恒为首。虽有夫妇之理。以其非天根月窟。故寻常看来。不能无疑矣。详细看去。则咸之互为姤。恒之互为夬。夬亦姤之倒也。咸恒之对。乃损益也。损之互为复。益之互为剥。剥亦复之倒也。愚既察得此理。则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且恐天机之自我发露尔。
 问。阴阳之爻。曰六曰九。传义之言。或不无可疑。愿闻之。
愚之所自得于心中者有三。以四象看之则太阳居一。太阴居四。天地之数原来十数。太阳之一。含了九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4L 页
数。太阴之四。含了六数。一也。以说卦观之。则有曰参天两地。参天者天一天三天五。合而为九矣。两地者地二地四。合而为六矣。二也。以先天八卦图观之。自震至坎。三阳九阴。自巽至离。三阴九阳。此乃天根月窟之理也。一其九而为阳爻之名。两其三而为阴爻之名。然一与两。亦阴阳之数也。且两其三则非阴阳之纯体。一其九则无阴阳之指的。而犹且曰九曰六者。所以明互藏其宅之理。三也。以此说去。则传义之言。有何可疑。
 问。朱子于屯之有马。离之有牛。乾之六龙坤之牝马。以为不可晓。而又斥汉儒之傅会偶合。既而曰如此则说卦之作。为无所与于易。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亦剩语矣。(易说纲领。)当从何说欤。
愚尝于此说上段。自疑于心曰此无可疑矣。屯虽无乾。既有互体之坤而为乾之对。则此所以三言乘马者也。离虽无坤。一爻之阴。亦是坤也。则两爻之阴。岂非坤牛之象乎。乾虽纯阳而震为阳之始。则震龙之言于乾卦者此也。坤虽为牛而坤为乾之配。则牝马之言于坤卦者亦此也。文言曰。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吾则曰为其嫌于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5H 页
无乾也。故称马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牝焉。大抵看易之法。舍说卦则便无意味。恐不可以说卦置之一边。而疑爻辞之不可晓矣。然于心又自强解之曰朱子之言如此。则吾何可强为之说哉。遂不敢肆然为说。而看了下段则其说果有前后之异。然则上段所记。或是出于初年所见欤。且下段所记。犹未免引而不发。故谨此发明之如右。窃料朱子本旨。必当似此矣。
 问。子以一爻之阴谓坤。则一爻之阳而为乾者。在于何卦欤。至于六子则又将何以为说欤。證以互体。而亦有通不去处何欤。
剥之上九。乃单爻之阳。而曰硕果不食。以乾之为木果也。噬嗑九四在两阴之间。而曰得金矢。以乾之为金也。鼎之上九。未济上九。亦皆单爻之阳。而曰鼎玉铉。曰濡其首。以乾之为首为玉故也。如此者不一。而六子之卦则当推以两爻。大畜六五曰豮豕之牙。此以九三六四及六五上九为坎之上中下爻。而坎为豕故也。贲之初九曰贲其趾。此以初九六二及九三六四为震之中下爻。而震为足故也。贲之六四曰白马翰如。上九曰白贲无咎。此以六二九三及六五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5L 页
上九皆为巽之中下爻。而巽为白故也。同人初九曰同人于门。艮为门。而同人之六二九三为艮之上中爻故也。益之六二曰龟弗克达。离为龟而益之初九六二及六四九五为离之上中爻也。讼之初六曰小有言终吉。兑为口舌。而讼之卦。上有三爻之阳。其中两爻之阳。便是兑也。下有一阴一阳之爻。亦便是兑也。盖若以反对言之。必三爻具备然后。方可以反对推之。如屯之互体有三爻之阴。故以坤看去而推得乾之理。若但有两阴或一阴。则只当以坤看去耳。卦之可以直看处。则三爻未备者。虽不可直称其卦之名。而其卦之理则略存矣。若以此例推之。则何卦何爻。不可推测乎。然此说极涉傅会之嫌。未敢质言。姑记之以俟知者。剥之下卦为坤。坤之对为乾。则其言硕果。无乃推以下卦者耶。然则虽只论嗑,鼎,未济亦可。而他卦亦多有如此者。
 问。卦名之互入于他卦者甚多。玆以列录于左而愿闻其由。(中孚之孚字为尤多。)
咸。 乾之彖万国咸宁。 坤之彖品物咸亨。 临之初九咸临。 九二同。 姤之彖品物咸章。 恒。 乾之文言进退无恒。 豫之六五恒不死。 需之初九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6H 页
利用恒。 益之上九曰勿恒凶。 归妹初九之象妇妹以姊以恒。 家人之大象行有恒。 革。 乾之文言乾道乃革。 遁之六二黄牛之革。 鼎之九三鼎耳革。 复。 乾之九三反复道也。 讼之九四复即命。 小畜之初九复自道。 九二牵复。 泰之上六城复于隍。 解之卦辞其来复吉。 渐之九三夫征不复。 睽之初九勿逐自复。 升。 同人九三曰升其高陵。 困。 同人九四之象曰困而反则。 师。 同人之九五曰大师克。 谦之上六曰利用行师。豫之象曰行师。 临之上六用行师。 大有。 豫之九四之象曰大有得。 观。 颐之卦辞曰观颐。 彖曰观其所养。 又曰观其自养。 初九曰观我朵颐。 恒之彖曰观其所恒。 萃之象曰观其所聚。 遁。 大过之象曰遁世无闷。 履。 离之初九履错然。 大壮之象曰非礼勿履。 归妹初九曰跛能履。 否。 遁之九四曰小人否。 鼎之初六曰利出否。 蒙。 明夷之彖曰以蒙大难。 节。 睽之九三曰夫家节。 蹇九五之象曰以中节也。鼎上九之象曰刚柔节也。 损。 益之彖曰损上益下。 益。 损之彖曰损下益上。 震。 未济九四曰震用伐鬼方。 中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6L 页
孚。 需之卦辞曰有孚。 讼之卦辞同。 比之初六曰有孚。比之又曰有孚盈岳。 小畜之六四曰有孚血去惕出。 上九曰有孚挛如。 泰之九三曰勿恤其孚。 六四曰不戒以孚。 大有六五曰厥孚交如。 随之九四有孚在道。 九五孚于嘉吉。 观之卦辞曰有孚颙若。 坎之卦辞有孚惟心亨。 大壮之初九征凶有孚。象其孚穷也。 晋之初六罔孚。 睽之九四遇元夫交孚。 解之九四朋至斯孚。 损之卦辞有孚无吉。 益之六三有孚中行。 九五有孚惠心。 夬之卦辞孚号。 萃之九五非孚元永贞。 升之九二孚乃利用和。 革之卦辞乃日有孚。 九三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 九五未占有孚。 丰之六二有孚发若。 兑九二孚兑。 九五孚于剥。 未济六五君子之光有孚。 上九孚于饮酒。又曰濡其首有孚失是。
八卦中以坎卦言之。只看中下爻。则便是有巽之理。由中爻而并看上爻。则便是有兑之理。若指其阴阳之单爻。则谓有乾坤之理亦可也。推之他卦然矣。是故以重乾言之。彖传之万国咸宁者。以义言之。可见乾道至大。即咸之彖所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7H 页
者也。象传九三之反复道也者。以体则乾之一爻为复之初。而以义则乾之九三处于终复。将始于九四之意也。此与复之卦辞反复其道之反复。可知有照应矣。文言之言初九。有曰遁世无闷。以体则乾为遁之外体。而以义则潜龙勿用。则遁之意也。其言九四。有曰进退无恒非离群。又有曰乾道乃革。盖乾为恒革之互体。而以义则乾之终于九三而复始于九四者。其进其退。不可谓有恒而可谓革矣。然亦谓无恒者。乃无时不然之意。与不恒勿恒之意异矣。若以其中旨义之尤至者言之。则复字之称于象传者。可见四德之贞而复元。及先天图自复至乾之理矣。乾之彖曰万国咸宁。坤之彖曰品物咸亨者。以咸之互体有乾。而乾为坤之对也。互体之在于咸卦者。既是乾之正体。而又是乾之对体。故于乾曰咸宁。于坤曰咸亨。可见咸卦之理得乾坤之配。故为感应之象。而又可见乾坤得咸卦之理。故为咸宁咸亨之象矣。(其说详在下。)坤之初六言履霜者。以体则履之外体为乾。而乾为坤之对也。以义则履霜坚冰。有近于履虎尾之象矣。同人九五曰火师克。此以师同人为反对。而以义言之则序卦曰师者众也。又曰与人同。众则有与人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7L 页
同之意也。至于中孚则为信及豚鱼之象。而可见诚之所感。故凡诸卦内外体互体反体之有巽有兑者。多以孚称之。而中孚之中字。其义亦尤重。故言于诸卦者。凡至五十七。盖中也者。中庸之中也。孚也者。中庸之诚也。(其说见上。)惟坎未济二卦无巽兑而亦言孚。虽若可疑。坎之初六九二及六四九五有巽体。九二六三及九五上六有兑体。未济则初六以上。皆以两爻分以看之。则为巽之中下爻者三也。九二六三及九四六五。亦为兑之上中爻。而且坎是后天之兑位。离在先天之正东。而向于后天之兑。则坎未济之言孚。亦无可疑矣。且夫未济九四之言震用伐鬼方者。非但九二六三及九四六五之为震体也。未济外体之离。即后天震之位故言之。而后天主震之理。观于终卦而亦昭昭矣。若以此例推之。卦名之互见于他卦者。不必一一论说而无所可疑矣。
 问。卦爻之称无咎无悔贞吉等处非一。可得闻欤。
刚柔得中者。大抵可以无咎。乾之九四以刚处柔。故无咎。坤之六四以柔处柔。故虽得无咎。亦为无誉。师比卦辞俱曰无咎。盖师之九二。比之九五。皆以刚阳处于众阴之中故也。小畜六四以柔阴处于众阳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8H 页
中。故为无咎。否之九四阳则阳也。而处于三阴之上。故亦无咎。大有则初九为在下之阳。九二为柔中之刚。九四与乾之九四同。故皆为无咎。豫之上六虽可谓柔之过中。而在九四阳爻之最上位。故无咎。随之卦辞曰无咎。以刚下柔之象也。已见彖传矣。蛊则初六在于二阳之下。故无咎。而九三则以刚处刚而以干父之蛊。仅无大咎。临之六三六四上六。与豫之上六略同。观则初六以阴柔处于四阴之下。故只为小人之无咎。必若九五上九之临于四阴之上。然后可为君子之无咎矣。噬嗑则初九之无咎。与大有初九同。六二六三六五。亦皆以阴柔处于阳刚之中故也。贲之上九与观之上九同。而贲之六四与旅之六三鼎之九二大畜九二。皆言无尤。无尤亦无咎之义也。剥复六三。皆以柔处刚者。无妄九四与乾大有之九四同。颐之六四。亦以阴柔处于两阳之中间故也。大过则九五为枯杨生华。老妇士夫之象。而在一阴之下。故为无咎。而以在三阳之上。故亦无誉。上六与临豫上六虽同。而临豫则全卦多柔。而大过上六则在象阳之上。故为凶中之无咎。坎之六四间于两阳。离之初九下于六二。故并为无咎。恒之卦辞曰无咎。象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8L 页
辞已言其刚上柔下之象矣。晋则初六在二阴之下。故为裕则无咎。上九与贲卦同。睽则初九九四皆以在于阴柔之下而无咎。损之卦辞曰无咎。其损下益上之象。彖辞已言之矣。初九上九则与睽之初九九四同。若夫益之初九六三。夬之九三九五。姤之九二上九。萃之初六六三九四九五。皆不可一例论之。而惟姤之九三。以无大咎言之。此则似与蛊之九三略同矣。困之卦辞及井之六四。革之六二。震之上六。艮之初六六四。渐之初六。丰之初九。巽之九二。涣之尤五上九。节之初九六三。中孚六四九五。小过九四。既济初九。惟在例推耳。至于无悔贞吉。亦当例推之耳。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9H 页
大学经义
大学之道。道犹路也。门与路皆天下古今所共由之名。故谓入德之门。门亦有所入之次序。故格致为梦觉关。诚意为人鬼关。平天下章末言以义为利。义者人之正路也。
言三纲领之后。以明德为本。言八条目之后。以修身为本。而皆言其本之当复。此三纲八条之间。所以有释本末之传也。陈献章乃以释本末之传。疑其为格致之章。而敢斥朱子之补亡章。此无足可论。
物格知至。虽单属知止。知止有定此二者。恐是并论物格知止。盖定者。定理之谓也。而章句谓志有定向则推极吾之知识而至于知其定理。志有定向者。果非物格知至之谓耶。静之训曰心不妄勤。而不妄乃真实底道理。则当是属于诚意。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则处之安者。乃处己之道也。当属正心修身。处之事者。乃处人之道也。当属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能得又是兼总八条矣。
问。明德以心统性情而言之。则乃理之所在。气质有拘也。气质有清浊粹驳之不同。明德之有分殊可知。特圣人不加毫末而万善足焉。贤人略有救弊用力而后。乃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9L 页
复其初。凡人则当因其善端之发见。而百倍其功而得之。即困知勉行也云。此说如何。余曰。近世儒者固多有如此说去。(见华山集。)而余则谓不必如此说。明德但为气质所拘物欲所蔽。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저본의 난외주에 근거하여 则을 삽입하였다.)不可以分殊论也。人之不善。水之在山。岂理也哉。明德之本然者。人人皆同。故曰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复者应上明字。初字应明德二字。则可知圣分贤愚之同一明德而无分殊之可言矣。若谓分殊则众人虽明其明德。明德有限。必无前进之望矣。其将不明吾之明德。而借他人之明德而明之乎。且应万事之下。既有气质所拘之语。则可知明德之非兼气质言之者矣。以气质而拘于气质者。岂非说不法者耶。
诚意为自修之首。则何以居于八条之第三也。盖诚其意者。不知标的则无下工处。如异流之学。固非无诚。然杨墨学仁义而差。故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老佛以虚无为祖。故其道终归于无实。惟吾儒则以格致为始。故其效至于治国平天下。此格致之所以为初头工夫。而诚意之居中者。所以明其真实无妄始终如一之意也。如修身为本而居于第五条者。岂非以格致诚正之功效。为家国天下之准则耶。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0H 页
六个欲与先字当活看。若以平天下为心而为格致之工。则其所以格致之者。必不能精密。而反有见卵思晨。见弹思笑之失矣。七个而后字。亦有互相连续之意。若曰吾已格致诚正。但当以修齐治平为事。不复以格致诚正为工。则却是如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而便非温故知新之道。朱子论知止能得。如耕而种而耘而敛。此语亦当活看。种时何尝耕。耘时何尝种。敛时何尝耘。然则耕种耘敛之喻。恐是只言次序当如此而已。学者必以下学而上达。既已上达则又不可不以下学为念。学而至于修齐治平者。岂尝于格致诚正上工夫。全然无事乎。且格致者固未尝遽以平天下为心。而既已格致。则平天下之道。便是在此矣。其所以逆推顺推之者。无非以本末先后言之者也。
知止物格学养子此三言之下。而后之后字皆作后。如事有先后。无以先后。所恶于后此三后字。皆以本字书之。盖以本文考之。后与后迥然有别。后者继前之辞。后者先之对也。他书则虽继前之辞。皆用后字。而惟戴记则其于继前之辞。皆用后字。大学出于戴记故也。今人以再娶之妻谓后配。以无后继后为父后之后。亦代以后字。此乃继前之义。则其取诸此欤。虚灵不昧具众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0L 页
应万事此三节。先儒虽有心也性也情也之语。余则谓此三言。间不容发。盖虚灵不昧则便已是具众理。具众理则便已有应万事之妙。且此节以体用言之。虚灵不昧为体则具众理为用。具众理为体则应万事为用。以理气言之。以理具理。自是说不去者也。且虚灵不昧乃气也。则虚灵不昧具众理当属气一边。而有是理故有是气。有是气故有是理。理外无气。气外无理。兼理气言之可也。至于应万事则当属理一边。而气亦在其中矣。所得乎天一句。塘翁以为子思所言天命谓性。孟子所言知性知天。皆本于天而言之。独于太学无之。故章句特言得乎天三字以补之。然传之首章顾諟天之明命注曰。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则明德之得乎天者。其说已载于曾子之传矣。
修身以上属于明德。齐家以下属于新民。则止至善之纲。虽若无所属之条目。然物格知止为知止。意诚以下为能得。则八目又是兼统于止至善。此可见止至善为明新之标的。而明德注曰具众理应万事。盖格致者。穷理之谓也。而明德之中。具众理。故可以为格致之工。应万事。故可以做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此可见明明德。为纲领中之纲领。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1H 页
在己之明德。即人之明德。则新民之道。未尝不在于明明德。家国天下众所通行之道。亦未尝不在于格致之初。则齐治平三者。亦不可专属于终条理。是其内外本末。交相涵养之妙。有不可不知者矣。然则文理接续。血脉贯通。非独传文为然。此书全部皆然矣。固是言之学者之内外本末。交相涵养然后可以进道。如吾身之气血经脉。周流无滞然后可以无病。心术之不正。心腹之受病。已无可言。而一时言行之偶有妄发。岂不为吾心之害乎。外体皮肤之或有所伤。亦不为吾身之病乎。然一时之过。可以悛改。皮肤之病。可以医治。则为学者之以修身为本。治病者之以补元为先。可知矣。
大学说[上]
学者当以圣人之言。由博而致约。不当牵合傅会。今就大学经一章言之。其第一第三两节。统言纲领条目。而其节要在于第二节。定谓志有定向。此可见立志为先有以定向乎。意之可诚。心之可正。身之可修。家国天下可以齐可以治平。舍此则何以见至善之所在而知其所止乎。盖物有本末。而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明德新民。非物而何哉。以八条言之。万物皆备于我。格致之道。当自意心身三者而推之家国天下。意心身家国天下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1L 页
外。宁有别件物事耶。补亡章所言天下之物众物等物字。盖指此而言之耳。朱子于格物之物字。释之曰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两个事字。即事有终始之事。与物有本末之物字。可知为互文矣。薛文清公以为格物所包者广。以天地鬼神人人物物。变化无穷之理极言之。果如此则格致之工。乃在意心身家国天下之外矣。恐未然。孟子言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学者格致之道。盖如此矣。然则学者既已穷格于意心身家国天下之事。则可以知诚正修齐治平之道。又可知修身以上为明明德之止至善。齐家以下为新民之止至善。此乃格致之止至善也。静谓心不妄动。则盖吾之明德。专在吾心。心者主宰乎一身而为家国天下之本。不妄即诚也。动者静之对也。其于正之修之齐之治之平之之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所以言心不妄动者此也。盖诚者物之终始。格致之初。本非无诚。而必其有准的而后。可以诚其意。故既言志有定向之后。始以一诚字包含于不妄二字之中。即自明诚之意也。至于安虑得三者。则可知有以安其所止。虑其所止。以至于得其所止矣。亦可见一节深于一节。此则意诚以下之止至善也。若以知行分言之。则知止者。知之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2H 页
大略也。志有定向者。知之入头处也。心不妄动者。知之稍得其要者也。所处而安者。知之益致其精者也。处事精详者。可见其虑无不审。凡于心与身与家国天下之事。处之皆当其可。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此乃知之见于行事者也。至于得其所止。则总言知与行之道也。以此可见古之为学次第者。以知止之道。先定其志之所向。而诚以存心。不敢妄有动作。随其所处。乃极安定。以至处事之地。犹下一虑字。以致其十分精详。则其志之有定。其心不妄。于是可验。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不如是则何以曰能得乎。世或有不学而敏于事者。可见生质之美。而彼既本无涵养之工。则其所施措。但为一端之善而已。若谓止于至善则远矣。岂可以君子之定静安虑而得止至善者。比而同之乎。此一节在于八条目之前。虽若专为三纲领说去。而实所以照应乎下节之八条目。以此法看去。则可知经传中至要者。莫如大学。中至要者。又莫如此一节。如是详说而又反乎约。则自有大旨之一敬字。
大学说[下]
明其德而必曰明明德。则乃易晋卦之自昭明德也。可见明德之待人而明之。而其言本体之明者。孟子道性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2L 页
善之意也。而既有以明之。则中庸之致中和。诗之思无邪。言虽殊而理则一也。章句曰以复其初。则乃复卦之象也。新民即大畜之日新其德。蛊之振民育德也。止至善之善。即易系之继之者善也。过于至善。不及于至善。皆非中也。则止至善一节。包乎中庸之中。而经文之中。以事有终始言之。盖止也者。取诸艮之象。而又有取于艮之终始万物也。格致者乃所以格致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则格致之包乎六条。如易有太极。而太极之中。已有两仪四象八卦也。诚为自修之首节。中庸自诚明之诚也。而在于格致之下者。乃中庸之自明诚也。至絜矩章言仁人之能爱人恶人者。春秋之义也。致意于财用之节。而以以义为利终之者。盖取未济上九不知节为戒之意。而小学末章。以咬得菜根为训。亦此意也。钦为书之大旨。而此篇大旨在于敬。敬即钦也。论语之克己复礼。亦在其中矣。然则一部大学。可以当诸经之旨矣。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3H 页
大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而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故三纲领不为条列。而竖图之以明德新民。皆左右连画于止至善。以明三者之非有各项条件。(且可见新民之事。都包在于吾之明德之中。所谓止于至善也。)
修身以上。为明明德之事。故属之明明德。齐家以下。为新民之事。故属之新民。而依本文各加连画。(即工夫之次序也。)
知止者知所止也。能得谓得其所止。故属之止至善。而以定静安虑。列知止能得之间。而物格知至则知所止。故属于知止。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故属于能得。而亦各有连画。(即功效之次序也。)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3L 页
明德为本。新民为本。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故书本末始终于明新知得之下。而止至善之下。以该本末贯始终书之。以为明新之标的。
八条目每章。皆并释两条。而惟诚意。别为一章。故以诚意特排于致知正心之间。而左右各其一行。以明其为自修之首。
先儒以敬为一篇大旨。而敬止二字。见于止至善章。故以敬字书于止至善之下知止能得之上。即章句中安所止之义也。
大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芗隐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4H 页
修身以上为明明德之事。故属之明明德。
齐家以下为新民之事。故属之新民。
知止者知所止也。能得谓得其所止。故属之止至善。而以定静安虑列于知止能得之间。
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而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故三纲领皆不为条列。而竖图之明与新。皆各左右连画于止至善。以明三者之非各项条件。
物格知止则知所止。故属于知止。
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故属于能得。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故书本末始终于明新知得之下。而止至善之下。以该本末贯始终书之。以为明新标的。
八条目每章。皆并释两条。而惟诚意。别为一章。故以诚意特排于致知正心之间而别书之。
敬为一篇之大旨。故包乎三纲领。